影响青少年的100个修身敬业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6:01:16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青少年的100个修身敬业故事

影响青少年的100个修身敬业故事试读:

前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身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中国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中,在道德规范上值得推崇的历史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道德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美德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心灵的境界,也是一道闪烁奇特光芒的人性之光。优秀的美德故事和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扣击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美好品德的主动性,从而教会他们如何去做一个品质高尚人的,做一个热心拥抱生活的人,做一个用爱点燃希望的人,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做一个善良而又智慧的人……

在《影响青少年的千万个美德故事》这套书中,我们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历史人物,为青少年朋友的阅读和理解提供了方便。《影响青少年的千万个美德故事》共分十册:

1、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孝敬父母故事;

2、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尊师敬业故事;

3、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勤奋自强故事;

4、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团结友爱故事;

5、影响青少年的100个谦虚礼貌故事;

6、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勤劳节俭故事;

7、影响青少年的100个诚实守信故事;

8、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律己宽人故事;

9、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坚定信念故事;

10、影响青少年的100个修身敬业故事。

本书由竭宝峰任主编,王娟、李天民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郭晓知、许梅、杨雨晶等同志。

传承中华美德,体会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孔融让梨的礼让、司马光砸缸的聪明才智、勾践卧薪尝胆的坚忍、祖逖闻鸡起舞的勤奋、匡衡凿壁偷光的好学、岳飞精忠报国的忠心耿耿……以此来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中国的传统美德不断的继承和发扬。相信青少年朋友会喜欢这套书,并从中汲取营养。

孔子受教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楚国人。

人们称李耳为老子,是因为李耳是一位有道德、有修养、有学问的人。“老”包含着上了年纪却又富有人生经验的意思。

老子的名声很大,他写过一部书,名字叫《道德经》。《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用朴素的辩证法讲了宇宙的矛盾,以及矛盾转化的道理。

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千古名言的意思是:灾祸啊,就靠在幸福的旁边;幸福啊,它里面埋伏着灾祸。

这话告诉人们,遇到灾祸,你不要过于悲观失望,因为,这灾祸里包含着幸福。也就是说坏事会变成好事。

相反,你如果获得了幸福,那自然是好事,可是,这幸福中也包含着灾祸。在一定的条件下,幸福会变成灾难。这就是说,好事也可以变为坏事。

俗话说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祸与福的转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道德修养。

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不会因灾祸而颓丧,从此一蹶不振。

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也不会因幸福而忘乎所以,从而骄奢淫逸,不知天高地厚。

在老子为周朝管理图书资料、当史官的时候,孔子曾经去拜会他。

当时,老子不仅比孔子年龄大,而且学问也比孔子渊博,名声也很高,但他听说孔子要来见他,仍然十分谦虚地套了车,亲自赶着到郊区迎接。

孔子也赶着车。

老子坐在车上,静静地等候一位不曾相识的年轻人。

孔子的车走过来了。老子连忙走下车来。

孔子不仅感动,而且有些受宠若惊。他急忙停下车,迅速下来,双手捧着一只大雁,走上前来,说:“老师亲自来迎,弟子实不敢当。”

老子笑了,说:“谁是老师,谁是弟子,这不是绝对的。在我懂得多的时候,我是老师;在你懂得多的时候,你是老师。所以,我是老师,你也是老师;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

孔子在老子那里住了一些日子,每天向孝子请教、研讨问题。他从老子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老子也十分器重孔子,对孔子的问题总是耐心地细致地讲解。

几天之后,孔子向老师告别,说:“老师啊!鸟会飞,可是常常被人射中,从天上落下来;鱼会游水,可也常常被人钓起来;兽会走,又常常落入猎人的网中。只有一种东西,谁也降不住它,它云里来,风里去,想上天就上天,自由自在,那就是传说中的龙。您就是那样的龙啊!”

老子不以为然,说:“别忘了,龙也会掉下来的。”

孔子向老子致礼,恭敬地说:“不管怎么说,我这次来拜会您,收获极大。对此我永志不忘。”

在依依惜别之时,老子语重心长地说:“我听说,有钱的人送行,是送钱;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则是送几句话。”

孔子深情地望着老子,点了点头。

老子接着说:“我没有钱,只好就冒充一下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

孔子心情激动,洗耳恭听。

老子提高些声音,慢慢地说:“有极高道德的人都十分朴实的。道德修养越高的人越不会骄傲,也不会贪恋和妄想。如若相反,恰恰说明道德修养不高。”

孔子记下了老师的话,说:“您的话,我铭记在心。”

田文不怒

战国时候,魏国是“七雄”之一。

魏国强大起来是与大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分不开的。

吴起,原是卫国人。他几经周折,来到魏国。魏国国君魏文侯十分高兴,因为魏文侯一直希望能有一位善于领兵打仗的人,以使魏国渐渐强大起来。

魏文侯下令召见吴起。

吴起身着书生服装来会见魏王。魏文侯打量着文绉绉的吴起,脸上不高兴地说:“你是吴起?你能议论富国强兵之事?哼,我可不感兴趣!”

吴起知道魏文侯不信任自己。他笑了笑,整整衣襟,坐下从容地说:“您一年四季常常派人去捕杀野兽,剥制兽皮,做成红漆皮衣,不知大王要干什么?”

那皮衣是魏王准备的军甲,听到吴起问这个问题,心中一惊。

吴起又问:“您打造许多兵器,难道是用来装饰门面吗?还有,那些战车,仅仅是为了打猎吗?”

魏王要富国强兵的心愿被吴起说中了。他十分喜悦,说:“吴起果然不凡,了解我的心愿。”

吴起哈哈一笑。

魏王问:“既然你了解我的心意,那么,你就讲讲,我该如何去做?”

吴起挺挺胸,从容不迫地说:“您做了许多打仗的准备,却不去寻找一位能够指挥打仗的人。这就好比您让母鸡去斗山猫,让吃奶的幼犬去摸老虎屁股。心愿很好,想要取胜,但结果却是悲惨的。”

魏王说:“您是说我应该物色一位能干的指挥官?”

吴起点点头,说:“对。需要一个懂打仗的人为您训练军队,带兵打仗。”

魏文侯十分高兴,伸出胳膊拉住吴起的手,大声说:“你就是我需要的人!我下令让你做魏国大将军。”

吴起当了魏国大将军以后,协助相国李悝对国家政治实行改革,并率兵打了几次胜仗,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最强的诸侯国。

魏文侯死了以后,魏武侯继位。他派吴起到西河去当郡守。吴起将西河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样,吴起在魏国的名声更大了。

不久,魏武侯要选一位大臣担任相国。因为吴起威信很高,大家都认为吴起被选中是理所当然的。

吴起私下里想:“比一比满朝文武,也只有我适合担任这一要职。”

出人意料,魏武侯在一天清晨向满朝大臣宣布:“我命田文担任相国职务。”

田文站起身,上前接过相印,说:“感谢您对我的信任。”

这时,众大臣都愣了,大家都转头观看吴起。吴起果然气得满脸通红,显出非常不满意的神气。

退朝之后,大臣们纷纷走到田文面前,说:“恭贺你荣升相国!”“祝田相国今后顺利。”

须发皆白的田文哈哈一笑,说:“这是魏王对我的信任。其实,田文有什么了不起,今后还要靠大家的支持!”

人们渐渐散去了。

吴起走上前,一把拉住田文,不服气地说:“田大人,我想和您比一比,是您的功劳大,还是我的功劳大?”

田文微微一笑,说:“唔,可以,可以。”

看到田文平静的态度,吴起更生气了。他怒不可遏地说:“您想一想,率领兵士,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使魏国的敌人闻风丧胆。这些,您与我比,如何?”

田文摇摇头,平心静气地回答:“我不如你。”

吴起又问:“您想一想,管理百姓,安定民心,使魏国富强起来。这些,您比我如何?”

田文又摇摇头,仍然心平气和地回答:“我不如你。”

吴起又问:“您再想想,镇守西河,使秦国不敢来犯,韩赵两国都听从魏王。这些,您又比我如何?”

田文一点儿也不生气地回答:“我还是不如你。”

吴起挥着胳膊,大声问:“既然这些你都不如我,而你倒当上了相国,使人们耻笑我,这该怎么解释呢?”

田文望着气呼呼的吴起,并不计较吴起的无礼,捋了捋胡子,慢条斯理地说:“我们大王刚刚就位不久,年纪也轻。大臣们对新王还不肯听从命令,国中的百姓对新王也还不够了解,所以不很信赖。应付这种比较严峻的局面,你也想一想,是你出面当相国好呢?还是我这个老臣出面好呢?”

吴起听了,想到田文说的情况,的的确确,只有像田文这样的老臣才能稳定局面。他明白了,田文是从国家利益考虑的,而自己却过多地想到了自己。

吴起沉默了好一会儿,有些羞愧地说:“还是您说得对,大王命您为相国比我要合适啊!”

田文诚恳地说:“我不计较个人怎么样,为了国家,希望你我合作。”

吴起连连答应。

从此,两个人互相支持,为魏国的强大携手并进。

面斥平原

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专管征收赋税的机构,每年向国家上交的很多钱粮,都是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从全国征收起来的。

一天,这个机构里的几个税吏正聚在一起议论。其中的一个人说:“昨天,我去平原君家催征赋税,被管家挡在门外了。他们不交赋,还呵斥我。”一个年长的税吏接过他的话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你们不知道,平原君家的排场可大啦!光管家就有十好几人,这些人倚仗平原君的权势,平时横行不法,一直抗拒缴纳国家的赋税。我已经碰了几次钉子,算了,以后咱们就不去他家征收赋税了。”这时,另一位年轻的税吏站起来说:“平原君身为国家重臣,掌握着赵国的军政大权,竟然带头破坏国家税收制度,以后国家的税收还有保障吗?”那位年长的税吏理了理斑白的鬓发,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人家是国王的弟弟,哪能与一般人相比!我们这样的小吏,管得了吗?”“不对!既然我们是国家的税吏,对违反税收的行为,就要一管到底!”

说这话的还是那个年轻的税吏。他叫赵奢。几天后,赵奢把平原君家拖欠的税额统计以后,开了一张清单,派人送到他家,催促他们赶快交清所欠的赋税。哪知平原君的管家们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几个月过去了,毫无反响。

赵奢又派人去找管家,准备与他们说理。结果,管家们一齐拥到税署,大吵大闹,还把那里的家什都砸坏了,连税册也撕了。这下可激怒了赵奢,他从小学过兵法,练过武艺,见这帮家伙竟敢胡作非为,就领着税署里的人,把这些人狠狠教训了一番,还当场抓住了领头闹事的九个家伙。接着,赵奢雷厉风行地把这九个家伙统统处了死刑。

平原君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一个小小的税吏,竟然如此逞强。快把他抓来见我!”赵奢被五花大绑地带到平原君的府邸里。“好哇,你敢处死我的管家!你知罪吗?”平原君怒气冲冲地拍着几案,大声喝道。赵奢昂头看了看勃然大怒的平原君和他身后两个持刀的武士,脸上没有一点畏惧之色,冷冷地答道:“我执行的是国家法令,惩罚的是破坏国家税收的人,有什么罪?”平原君没有想到赵奢会这样干脆有力地反问他,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为好。

赵奢接着又说:“你作为赵国的贵族,居然放纵管家横行不法,破坏税收,有罪的正是你,不是我!”几句话,说得平原君面红耳赤,哑口无言。赵奢还不收住话头:“假使别人都像你家一样,目无国法,不交纳赋税,那么,国家又靠什么来维持?国家都保不住了,你平原君的地位和财产还能保住吗?你眼下只斤斤计较你一家的私利,忘记了国家,忘记了大局,这样下去,你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

赵奢这番话,终于使平原君冷静下来。他感到又惭愧又震惊,刚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他真诚地接受了赵奢的意见,亲自为他松了绑,十分抱歉地对赵奢说:“你说得有道理。没有你的指点,我差一点成了国家的罪人。今后我一定要严格教育手下的人,坚决遵守国家的法令。”

韩信忍辱

韩信幼年时,家里很穷,饿极了,他就四处讨饭。有一次,他两天没有吃饭了,心想,河里有鱼,干脆到河里去摸几条鱼回来煮煮吃。来到河边,他跳进河里。摸鱼,谈何容易!他本来就饿,摸了好一阵,一条也没摸着,又急又气。他回到岸上,一屁股坐在岸边,望着几位正在洗衣服的老奶奶。

有一位老奶奶见韩信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问:“你是不是病了?”韩信摇头。老奶奶明白了,说:“哦,你是饿的。我带的有饭,来,分给你一半吃。”

一连好几天,韩信都到河边上来。老奶奶也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心中十分感激老奶奶,他说:“老奶奶,谢谢您给我饭吃。今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奶奶一听,十分生气地冷笑一声,斥责他说:“一个堂堂男子,连自己都养活不起,难道不害臊吗?我是看你可怜,同情你,才分给你饭吃,谁稀罕你的报答。”老奶奶说罢,转过头去,再也不看他一眼。

听了老奶奶的话,韩信心里一震。他又害羞,又感激,说:“我懂了,我懂了!”从此,韩信刻苦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找些零活儿干,不再浪费时间。

韩信爱听古人打仗的故事,爱看兵书,决心长大当一名率军征战的将军。他买了一把宝剑,挂在腰上,一有时间,就舞练一番。

有一天,他上街办事,正向前走,迎面走来了一个小伙子。那小伙子长得膀宽腰圆,一副流氓相。他有心要侮辱佩剑的韩信,就几步跨上前,挡住了韩信的去路,大声喊:“喂,站住!”韩信的个子也很魁梧,他突然被拦,忙问:“你要干什么?”那无赖说:“你个头挺大,看样子力气也不小,还佩着一把剑。”“这不关你的事。”“哼,你看——”

那无赖一指自己的头,接着说:“你有没有胆量,把我的头砍下来?我看你不敢。哈哈哈,大家看,他是个胆小鬼!”

顿时,这里围了许多人观看。

那无赖又大声喊:“如若你没有胆量杀人,那就乖乖地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这时,看热闹的人中有人喊:“对这无赖不能客气,杀了他!”“给他一剑,让他知道厉害!”

也有人喊:“哈,果然他是胆小鬼!”“还佩剑呢,丢人!”

韩信听着这些喊声,望着这凶煞似的无赖,心中在思考应该怎样做。他可以举剑杀人。他也可以用剑砍断无赖的胳膊。他还可以揍他一顿,他相信自己的力气决不比无赖小。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在众人哄笑中,韩信竟趴在地上,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

吓!这可给围观的人提供了嘲笑的材料,他们指着韩信的脊梁骨喊:“这小子白长了一身子好筋骨,个子不小,可是豆腐做的!”“从人家裤裆下爬过去,真没出息!”“窝囊废!”

韩信并不感到羞愧,他只是淡淡一笑,然后信步离去。

怪吗?不。人们哪里知道,韩信是胸怀大志,不屑与那个没有教养的年轻人争斗。即使杀了他,或者揍他一顿,又有什么意义呢!

后来韩信参加了项羽的起义军,不久,又转入刘邦部下,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王朝建立以后,他曾回到过家乡。如果此时报当年胯下之辱,那是易如反掌的。韩信想起当年胯下的事,他命令部下:“打听一下,把那无赖找来!”

很快,就找到了当年那个无赖。那个人吓坏了。连忙跪在地上求饶:“君侯饶命!都怪我年轻气盛,不学正道,得罪了您。小人该死!小人该死!”大家以为韩信会重重地处罚他,可韩信却说:“过去的事就不讲了。你愿意参加我的部队吗?”那年轻人说:“当然,只是不敢妄想。”

韩信说:“如果愿意,那就任命你当个军官。职务虽然不高,可我相信你愿意为国效力。”后来,那青年当了个小军官,十分认真。

有人问韩信:“你是怎样想的?”韩信说:“当初,我不是不敢杀他。可是,我杀了他,没有任何意义。他是侮辱了我,可我想,这点小事和我胸中的远大志向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不但没觉得受辱,反倒激励我更加努力上进。从这个方面讲,我还应该谢谢他呢!”

壮心不已

曹操,这位在我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几乎妇幼皆知。

他一生征战,成为当时鼎立三国中力量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他不仅统一了北方,还实行了许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生产的政策。

在他平定、统一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割据势力之后,已经是老年人了。人们把老年比成秋风落叶,比成晚霞夕阳,比成将要干涸的河流……老了老了,于是意志消退。唯恐死神逼近,就颐养天年,斗志顿失。可是,曹操不愧为豪杰,有壮志,有修养,人虽步入老年,可意志不减当年。当然,暮年将至,这是客观规律。不面对现实,采取回避态度,那也是不对的。

曹操喜欢读诗,也喜欢作诗,用诗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有一次,他举行了有许多人参加的宴会。出席宴会的有文武大臣,也有从远方来的贵客。来宾与文武官员互相敬酒,恭贺曹丞相功勋卓著。曹操吩咐:“歌舞开始。”那优美的舞曲,那优美的舞姿,使人感到一种欣慰,感到一种平和的氛围……

曹操望着欢乐的人们,想起自己大半生奔波,想起自己的年龄,想起了全国还没有平定,战乱四起,自己前边的路还很长,更需要许多人才来协助自己完成平定天下的宏愿。他陷入了无限的感慨。

饮了几杯酒之后,他诗兴大发。于是,他吟诵起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的诗说的是:心情愉快地喝着酒,唱着歌,心中感叹人生岁月短暂!犹如早晨的露水,岁月很快就消失了许多。

客人与文武官员都安静地听着。听罢以上四句,都喊:“好!好极了!”

了解曹操的文武大臣窃窃议道:“曹丞相是在为天下安定忧虑啊!”

停了一会儿,曹操接着吟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大山不会嫌自己太高,大海也不会嫌自己太深,我当然不会嫌自己的朋友和文武人才太多。当年周公虚心接待来宾,一顿饭竟三次停下来,吐出嘴中的饭食,结果人才都集中在他那里了。我应该向周公学习啊!

后来,曹操率兵征战,到了辽东半岛,打败了敌人,取得大胜利。战争的胜利,使曹操心情十分高兴。

他兴致盎然地来到渤海边上。啊!展现在曹操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白色的浪涛,那起伏的海水,那轰鸣的涛声,使他心情无比激动。

多么壮丽的大海!五十多岁的曹操,站在大海边上,心潮澎湃。他想起了这些年的征战,虽然取得了成效,可离开统一中国的目标还十分遥远。人老了,可志向不能变,斗志不可减!

他心中酝酿着抒发壮志的诗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骥就是老马。枥,是马槽。意思是:一匹老马待在马棚里,可它还想着要奔跑千里。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到了老年,他的雄心壮志可没有消失啊!

曹操的诗不仅勉励了自己,也鼓励了他的众多的朋友与部下,还有无数读这诗的读者。

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的一天,魏王曹操从军营归来,一路上看到农民逃难,田地荒芜,皱起眉头,闷闷不乐。他想,是呀,连年战乱,农民住不安,衣不暖,食不果腹,他们只有外出逃荒。“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他自言自语说了一句。回到大营,他默默地坐下,在思考着今后的出路。

侍卫来报:“丞相,谋士枣祗求见。”曹操不耐烦地说:“告诉他,今日我稍有不适,隔日再来吧。”侍卫出去一会儿,又进来禀报:“丞相,枣祗仍要求见。”曹操生气了,说:“我不是已经说过了,我不舒服,隔日再来见吗?”侍卫说:“我说了。可他要见。”曹操又问:“为什么?”侍卫说:“他说,他知道丞相不舒服,他就是为丞相不舒服来的。”曹操一惊,说:“唔?为了我不舒服?他怎么事先知道我不舒服?”

曹操是十分爱才的。他听出枣祗话中有话,想了想,又说:“好吧,请他进来。”侍卫出去传话。枣祗瘦瘦的身材,长脸,双目炯炯有神。他走进大营,施礼说:“枣祗拜见丞相。”曹操还礼,说:“请坐。”

枣祗坐下,望着曹操,说:“丞相今日不适,是心中有事吧?”曹操不喜欢别人摸透他的心思。他脸上掠过一丝不快,问:“我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只是觉得有些劳累罢了。”枣祗微笑,点点头,说:“我知道,丞相为今后的粮食发愁。连年战乱,百姓逃难,耕地荒芜,粮食歉收,农民饥饿,将士无食,这样,国不安宁,仗也无法打下去了。”曹操见枣祗说的,正是自己想的,心中有几分佩服。但是他仍不动声色。他转头望望窗外,停了一会儿,说:“你说得不错。确是如此。那么,你说怎么办好呢?”

枣祗向前探探身子,说:“我以为,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曹操急忙问:“什么办法?”枣祗稍稍提高点嗓门,说:“让士兵在闲暇时去种田,并发布命令,人人都要爱护庄稼,就可以有粮食了。”曹操听后点点头,说:“嗯,很好,很好,是个好办法。”

曹操采纳了枣祗的建议,让没有打仗任务的士兵们种田耕地。这就是有名的“屯田”。果然,不久以后,荒芜的田地里长起了庄稼。长得最好的是那些麦田。

曹操看到快要成熟的麦子,心中十分高兴。他再次下令:“严禁毁坏麦田,违者杀头!”过了一些日子,曹操要率兵去打仗了。出发前,他警告众将士说:“我已经三令五申,不要踩坏麦田。请所有将士注意。若有违反,杀头不赦!”

大队人马出发了。将士们走在田间路上,都十分小心。曹操骑在马上,在前边走着。突然,一群小鸟从麦田里飞起来。曹操骑的战马受了惊,猛地跳起来,然后向前冲去。那马在麦田里跑着,踩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急坏了,费了好大劲,在侍卫们的帮助下,才勒住了惊马。曹操从马上跳下来,望着被踩坏的麦田,十分惭愧地说:“唔,都怪我!都怪我!”说着,去扶那些踩倒的麦子。但,怎么都扶不起来。他对军法官说:“我违犯了军令,请按军法治罪!”

军法官望望麦田,又望望曹操,为难地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怎么能治您的罪呢?”

曹操大声说:“不许践踏麦田,是我定的军纪。我自己都不能遵守,那还怎能让大家信服呢!”说着,他拔出了宝剑,接着说:“我身为主帅,不能自杀,就把我的头发割下来代替砍头吧!”说罢,他用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递给军法官,让军法官拿着去示众。

将士们对曹操严格要求自己都十分佩服,说:“曹丞相不是故意践踏麦田。战马受惊是意外事故,尚且如此,我们今后千万不要违犯军纪啊!”

以俭为荣

在我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很有政治才干的宰相,他的名字叫季文子。

季文子出生在鲁国贵族家庭,他的爷爷是鲁国国君鲁桓公的儿子、鲁庄公的弟弟,名叫季成友。由于季文子出身于鲁国上流社会,能有机会更多地接触鲁国的政治,因而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华。他通晓政治,,勤于政务,在他当宰相期间,辅助鲁国国君制定了不少对鲁国发展有益的具体措施,做了很多有益于鲁国百姓的事,在鲁国有很高的威信。

季文子在外交方面也很有才华。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由于季文子很擅长外交,使鲁国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实力,季文子也因此在各诸侯国中有很高的名望。

季文子治国有方,政绩显著,因而在鲁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均担任宰相,前后执政三十多年。

季文子在鲁国从政的时间长,官位高,却十分注重俭朴律己。平日里,他最看不惯那些整日以炫耀财富为荣的贵族,尤其厌恶讲排场、搞浮华的风气。他家的住房极其简陋,平常饮食也总是粗茶淡饭。在衣着方面,他不仅自己平时很少穿丝绸衣服,就连他家的仆人,服装也比一般有钱人家的下人要俭朴许多。季文子对粮食非常爱惜,他家的马匹,从不允许喂一粒粮食。

由于季文子厉行节俭,看不惯贵族社会一些奢侈腐化现象,因此,那些铺张浪费,爱讲排场的人,对他很看不惯。

鲁国有个叫孟献之的大臣。他的儿子仲孙不懂得节俭是一种美德。一次,他见季文子出入朝廷时常穿布衣,坐的马车也十分寒酸,就耻笑地对季文子说:“大人做宰相这么多年了,出出入入连件像样的绸衣裳也没有。喂的马不许用粮食,只许吃草。大人每天坐着这样的瘦马拉的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大人过于小气吗?再说:大人生活这样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说不定还会以为我们鲁国不知穷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我以为仲孙先生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光荣,什么是气派。我觉得,一个人身处恶劣环境,懂得节俭,这是不难办到的;但一个人身处高位,物质条件极其丰厚,还仍能注重节俭,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一般人很容易为自己的贪欲所支配。但是,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却能克制贪欲,因为他懂得俭朴能使人向上。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有气派、令人钦佩的人。我想,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百姓会很快形成一种节俭、奋斗的风气,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仲孙先生怎么能说节俭是丢脸的事情,是会使国家衰败的事情呢?”

季文子一番有关节俭的话,语重心长。仲孙听罢,一时无言对答,只得红着脸走开了。后来,仲孙的父亲知道了此事,狠狠地批评了儿子一顿,并把他关在一间破屋子中,让他闭门思过。仲孙静下心来,反复思索季文子的话,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后来,他不但不再嘲讽季文子的节俭,自己也逐渐改掉了爱讲排场的毛病了。

又有一次,季文子家中来了一位贵宾。这位贵宾非常赏识季文子的才华,可见他案头的文具过于陈旧,就非常惋惜地说:“您的才思怎么能和这些破旧的东西相搭配呢?”说完,他特地为季文子送上了一套非常考究的文具。

季文子见这位贵客送的文具过于讲究,又见人家一片诚意,因而对客人风趣地说道:“你看我居室中哪样东西能和您这礼物配上套呢?我一向用惯了这旧物件,真要是一下子用了您这上等东西,恐怕文思会大减的。我看您还是留着自己用吧!”就这样,季文子硬是让他把礼品收了回去。

公元前568年,季文子因病逝世。由于他一生追求俭朴,他的家人为他入殓的时候,国君前往探视,发现随葬品都是些案头、橱中破旧的东西,不禁问道:“家中难道不舍得拿出些值钱的东西陪葬吗?”

季文子家人听罢,摇着头答道:“家中实在没有一件金、玉等贵重物品。”

鲁君不解地又问道:“为什么不购置些来呢?”

季文子的管家听罢,含着泪说:“国君,我家主人一生节俭,从不多占国家一文钱,还常为国事而解私囊,这样他实际上没有积蓄。如若不信,这里有账可查。”管家边说,边向国君奉上季文子家的账簿。

鲁君边看,边感动地点头,随行的不少官员亲见此事,也大为震撼。此事传至百姓中,人们都异口同声地夸赞季文子品德高尚。季文子节俭的美名越传越远。

季文子一生厉行节俭。他并不是没有条件过更舒适的生活,而是把俭朴精神看作是人应具有的一种道德修养。这在封建社会里,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优秀品质。季文子的故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俭朴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什么惊人之举,而要像季文子那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我们有的人随意浪费粮食,衣服旧了些便不愿再穿,这样下去,俭朴谈不上不说,恐怕连古人都不如了。

暖不忘寒

公元前654年前后,晋国发生了内乱。有小人诬告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献公听信了谗言,误认为重耳有篡权之意,于是下令将重耳捉拿杀掉。重耳为了活命,连夜带着亲信家臣逃出晋国,开始了他漫长的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重耳在外流亡期间吃尽了苦头。这一年,他们逃亡到了翟国。一天,从晋国跑来了两个告信人。这两个人神色慌乱,他们一见重耳的家臣狐偃,便急如星火地告诉他:晋国国君已派人奔向翟国,他们打算秘密杀掉重耳。重耳得到此信后,急忙启程投奔齐国。可当大家慌慌乱乱赶到半路时,才发现管财物的家臣头领,趁着大家慌乱时,带着钱财逃走了。重耳一行中,再也没有一个人身上有半文钱财。没办法,大家只有忍着饥饿,翻山越岭,向齐国奔去。

后来,大家饿得实在走不动了,重耳饿得也眼前发黑,他挺着身子硬走了几步后,终于一头晕倒在路旁一棵大树下。这时老臣赵衰见重耳饿得实在难以支撑了,就拎着一只竹筒,一瘸一拐走上前来,劝重耳把竹筒中讨来的一点剩稀饭喝掉。重耳睁开眼睛望了一眼稀饭,他真想把眼前这“救命的宝贝”一口吞掉,可当他的目光落在周围所有人那焦干的嘴唇上的时候,便打消了自己独食的念头。他让赵衰到河边取点水来,把稀粥再调稀些,然后大家一同分享。过了一会儿,老臣狐偃率人挖了些野菜,重耳又和大家一起把野菜吃掉了。就这样,重耳和大家一路上半饥半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齐国。

后来,重耳又流亡到了秦国,做了秦穆公的女婿。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决定出兵护送重耳回国做晋君。这天,天气格外晴朗。秦国的大军浩浩荡荡来到黄河渡口。渡口的船只早已准备停当。秦穆公把军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随公子重耳过河;另一部分自己带领,驻扎在河西以便接应。重耳望着眼前护送自己过河的秦军,想起自己在外流亡十九年,今天终于要回国执政了,内心无比激动。他跳上船后,与秦穆公道了别,便急切地命令手下人迅速渡河。

可他的命令下达了好长时间,船队依旧纹丝不动地靠在岸边,他有些生气,恼怒地喊着:“为什么还不开始渡河!”“公子,壶叔那儿还得第一会儿!”一位家臣答道。壶叔是重耳手下专管行李的家臣,这些年来,他随公子逃难到过许多地方,受过不少磨难,也挨过不少饿,受过不少冻。正因为这样,壶叔很懂得过日子要节俭。此时他正把重耳逃难时穿的旧袍子、旧衣服、旧鞋帽等等,一件件都洗干净,并包成大包小包,准备全都带回晋国去。甚至重耳早上刚刚吃剩的冷饭,壶叔也亲自晾干,装好,让人把它拿到船上,带回晋国。

重耳见壶叔那儿这么长时间还没安排利索,心里很着急,于是他便下船向壶叔所在的行李船走去,想亲自看看壶叔那儿到底在磨蹭什么。

他刚一走近行李船,就见船上摆满了一些破破烂烂的大包小包,心里忍不住发笑,他对还在往船上装破包袱的壶叔说:“壶叔,你也太小气了!咱们这回不再是去逃难了,咱们这次是回家。我要当国君了。您想想看,我做了国君,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你还装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做什么?”说完,他不等壶叔说什么,一挥手,命令手下人不要再往船上装了,并且叫人把已经装上船的破破烂烂,赶快拿下来,扔到河里去。“公子,您说什么?”壶叔见公子这样不爱惜东西,十分恼火,他毫不客气地冲到重耳面前,指着公子的鼻子大声责备道:“公子,这些东西并不是废物。它们陪伴了您将近十九年啊!您难道忘了,您在流亡中几次差点饿死、冻死,正是这些今天看来是破破烂烂的东西,一次次和您一起渡过了难关。现在这些东西还能用,您怎么可以吃饱了就忘了饥饿,穿暖了就忘了寒苦呢?公子,您不能命令随便将这些东西扔掉!”

壶叔的话说得句句在理,但此时重耳回国心切,根本听不进壶叔的话。依旧挥挥手说:“罗嗦什么,壶叔!我说不要这些破烂,就不要这些破烂。”说着,依旧让人往下扔。

重耳与壶叔的这段对话,全被站在一旁的老臣狐偃听到了。他见重耳今天如此大手大脚,还不听规劝,心里很伤心。他想:公子的建国大业才刚刚开始,就摆出如此浪费的阔家子派头,这哪里有一点干大事业的样子。想到这,他便捧着一块秦穆公送给他的白玉,来到重耳面前,痛心地说:“公子今天就要渡河为君了。现在河对岸就是我们晋国,在国内您可以有不少愿意为您帮忙的新大臣。我看,我狐偃也像您要抛掉的破烂一样,随从您的日子也该结束了。现在奉上这块白玉,就算我们分手时留下纪念吧!”

重耳听了狐偃的话,先是很吃惊,继而认真思索起来。狐偃话中有话,他这是告诫自己:人的地位变好后,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及同甘共苦的朋友。想到这,他流着泪对狐偃和壶叔说:“你们责备得对。我重耳不该做暖而忘寒的事。今后也一定与大家有福同享。”说完,他忙命令兵士把丢到岸上的破烂全都捡回来,并对河发誓,一再表达悔改之意。

重耳回国后,做了晋国之君——晋文公。他一直没有忘记在黄河岸边的誓言,没有忘记壶叔和狐偃的教诲。他节俭自励,兢兢业业,很快把晋国变成了一个强国,使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生活俭朴

春秋时代末期,齐国有位有才能的宰相,他的名字叫晏婴。晏婴是我国古代一位很出色的政治家,他在当齐国宰相的时候,为齐国的富强,为减轻当时齐国百姓的负担和痛苦,做过不少好事。由于晏婴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时,都在齐国做高官,所以他又被人称为齐国的“三朝元老”。别看这位“三朝元老”在齐国居官的时间长、地位高、有名望,但他在生活上却从不追求奢华,日子过得相当节俭。

一次,齐景公为了奖赏晏婴治国之功,把晏婴找来,决定把齐国的平阴和棠邑这两块地方赐给他。

这两个地方是相当富足的,在当时有些人想要还得不到呢,可晏婴却不肯接受。他态度诚恳地对景公说:“国君我不敢接受您的恩赐。我认为:当官的,首先应为君主和国家着想,其次才应为自己着想。现在百姓的生活贫困不堪,他们已经对朝廷和官府有了怨恨情绪,我们为臣的不顾及这些,还在拼命地追求自己的享乐,这会使百姓更加无法忍受,对公室的怨恨也会更加深的。”

齐景公见晏婴的话句句在理,态度又十分诚恳,也就没有再坚持。

又一次,晏婴正在家中吃饭,突然景公派人到晏婴家来。晏婴得知这位使臣还没吃饭,便把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没吃饱,晏婴也没吃饱。使臣回宫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听后十分感慨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说完,他当即派人带了一大笔钱给晏婴送去,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

可晏婴又是坚决不收。他对送钱的人说:“这钱我晏婴不能接受。我为朝廷做官,已经按官位得到俸禄了。我的生活并不穷,这些钱您还是拿回去还给国君吧!”

齐景公见晏婴既不要封地,也不要钱,心里实在有些不过意,他就命令手下人一定要想办法说服晏婴,让他把这钱收下。于是齐景公手下的人又去了晏婴家两次。他们左说右说,一会儿说晏婴的功劳比一般大臣高,一会儿又说晏婴现在的生活有些过于俭朴了,因此晏婴应该把这钱收下。可晏婴就是不肯收,他一遍又一遍地向来者陈述说,自己的地位高,就更应该在生活上注意俭朴,这样才能给官员作出榜样,从而使国政更加清廉。

来者见晏婴实在不肯收钱,就把自己的难处告诉了晏婴,说这是齐景公的命令,我们如果没有执行好,是要受到国君怪罪的。

为此,晏婴亲自找到景公,对景公拜谢道:“我的家并不穷。因为有您的恩赐,我的亲族、朋友都得到了不少好处,我们已经很感激您了。您千万不要再给我什么其他钱财了。您还是用那些钱财去救济百姓吧!他们得到了您更多的恩赐,是会更加感激您的。如果您硬要把这些钱财送给我,我是很难办的。我把它们分给百姓吧,那是做了以臣代君来治理百姓的事,一个忠臣是不能这样做的;如果我收下了它,又没有什么用,那我就会像个装东西的筐子、箱子一样,成了守财的人,一个公正廉洁的大臣,也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你还是别硬把这些钱塞给我,我是不会做看管财产的傻事的。”

晏婴说完,向景公行了个礼,就要告辞。这时,齐景公慌忙上前拦住晏婴,对晏婴说:“您说的话句句都对。可是,先君在世的时候,朝中也有一位很有才能的大官,他的名字叫管仲。管仲一生为齐国做了不少好事,他的威信也很高。可桓公封给他五百个村社,管仲并没有推辞,而是很乐意地接受了,这说明……”“这说明什么呢?”齐景公的话还没说完,晏婴便把话接了过来,对景公说道:“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觉得这话正是说管仲先生的不足。他一生的确为齐国做了不少好事,可他的生活却过于奢华。我觉得管仲先生在这一点上是做错了。”说完,他再次拜谢齐景公,拒绝了钱财。

齐景公见晏婴硬是不肯收钱,也没办法。他总是听到周围的人讲晏婴生活十分俭朴,于是便决定亲自去晏婴家观察一下。

一天,景公专找了个吃饭的时间,来到晏婴的家里,他故意不让随从报告,自己径直走到晏婴饭桌前。这时,晏婴正端着一碗糙米饭在吃,饭桌上只放着两盘菜:一盘鸟肉,一盘青菜,而且量还相当少。齐景公看到这种情形,再次说:“您的生活如此清苦,这是我的不对啊!您总说您生活并不贫穷,今天我算是亲眼见了。”说完,景公惭愧地低下了头。

可晏婴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先客气地请景公坐下,而后语调平和地说:“大王,我的生活的确很不错了。现在百姓的生活很不富裕,一般作小官的,每顿不过吃饱小米饭。我的饭桌上有一盘鸟肉,这就等于一般小官的两顿饭了,现在又加上了一盘青菜,这就等于人家的三顿饭了。您说,我的才能不会比普通人高出一倍,可我却吃了他们三人的饭,我的生活能算清苦吧?”齐景公又是被晏婴说得无话可说。他指着晏婴,无可奈何地摇着头。

后来,齐景公要给晏婴造一所新的住宅,也被晏婴拒绝了;景公见晏婴上朝时坐的车子很旧,又让手下人梁丘据给晏婴送去一辆漂亮的车子和几匹好马,又都被晏婴退了回来。就这样,晏婴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为齐国的官吏在厉行廉洁、反对奢侈浪费方面做出了榜样。

廉洁自俭

公元前117年的一天,阴雨连绵。这一天,人们要为刚刚去世不久的著名将领霍去病举行隆重的葬礼。霍去病的死,使西汉皇帝汉武帝心情万分悲痛,清晨刚过,他便亲临为自己预建的坟墓——茂陵旁边,准备为霍去病赐葬。与此同时,成百上千的身着黑色盔甲的西汉将士,个个怀着悲哀的心情,排着长长的队伍,缓缓地把霍去病的灵柩一直护送到茂陵旁边的墓前。送行的队伍绵延几十里,其悲壮场面是空前的。

人们不禁要问:一位年轻的将领去世,为什么能牵动这样多的人的心呢?原来,霍去病在当时不但是一位英名盖世的沙场英雄,而且还是一位品行卓著的清官。霍去病居功不傲,廉洁自爱,在当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霍去病出身十分贫寒,少年时期还曾在贵族家中做过奴仆。他的姨母卫子夫做了汉武帝的皇后之后,霍去病才有机会跻身于贵族行列。后来,霍去病官拜侍中,出入皇宫,接近皇帝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霍去病从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丢掉他自小养成的艰苦节俭的本色。他在宫中做官时,从不像一般贵族公子那样花天酒地,寻花问柳,而是每天起早贪黑,练武习文,研读兵法。由于他一心钻在习武读书之中,在宫中常常错过了开饭的时间。每逢这时,他从不在乎,常常是吃点剩饭,再去学习,或边吃饭边读书。武帝见他如此刻苦俭朴,常常在别人面前夸他是“栋梁之材”。

公元前123年,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率领八百名骑兵初战匈奴,大获全胜,歼灭了敌人千余人,还活捉了匈奴国王的叔父。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万分高兴,破格赐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霍去病立功升官后,没有居功自傲,他总是不忘节俭,处处与兵士同甘共苦。一次,霍去病又率大军奔赴前线。临战前,汉武帝为了表达自己祝霍去病取胜的心愿,派人由长安远道为霍去病送去了两坛上好的美酒。霍去病见到酒后,首先想到的是士兵。他认为:征战沙场的士兵应该最先慰劳,我们做将领的决不能搞什么特殊化。他当即命令:将酒分给全军士兵,让大家共享。可是,酒仅有两坛,全军将士怎么分才合适呢?要是认真分起来,恐怕每人连饮一口也分不到。于是,有人劝霍去病说,这回酒太少,大人就破例自己独享了吧!可是霍去病依然不肯,他考虑再三,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分酒的好办法。

一天,霍去病把全军将士召集到一个清泉周围,待将士们坐好后,霍去病将两坛美酒倾坛倒入泉水中,然后下令让大家马上汲取泉水,开怀畅饮,以此来分享美酒。清泉旁,将士们手捧杯碗,互敬互证,一时间欢声雷动,全军上上下下都沉浸在一片热烈气氛之中。人们在分享美酒的同时,又都为霍将军爱兵如子、廉洁自爱的美好品德所感动。

霍去病生活的时代,正是匈奴和西汉两大势力从和亲到大动干戈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霍去病等率军对匈奴的讨伐,基本解除了长期以来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对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定和发展,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由于霍去病屡战沙场,战功显赫,汉武帝一次次为他晋升官职,最后提升他为大司马。汉武帝见霍去病的住宅很一般,又特意让人在长安为他营造了一所豪华精美的府第,准备送给霍去病。

这一天,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的住宅完工了。汉武帝兴致特别好,他命霍去病一同前往参观。

没过半个时辰,武帝和霍去病便来到府第门前。汉武帝抬眼望了望巍峨高耸的门楼,感到很有一派富丽堂皇的气象,心里有了几分满意。可当他把头转向霍去病时,见霍去病不仅没有流露出半分喜色,相反,眉间仿佛有一缕不悦。武帝暗自认为霍去病可能仍嫌这门面不够气派,于是忙唤人引他们参观一下府第内的建筑。

跨进豪华的大门,出现在霍去病和武帝面前的是金碧辉煌的主楼。负责营造此住宅的大臣告诉武帝:主楼中建有豪华舒适的寝室、宽敞气派的会客间、环境幽雅的书房以及多间厢房;出了主楼,是一片宁静如画的小花园。这花园,虽说面积不算很大,但其中亭台楼榭应有尽有,满园建筑在奇花异草衬托下,显得格调异常高雅。

汉武帝满以为这下霍去病该喜出望外了,可整个参观过程中,霍去病脸上始终没露出一丝笑意。末了,他神情严肃地对武帝说:“陛下,您对我的恩赐,霍去病领了。但是这所豪华的府第为臣却不能要。现在匈奴虽暂时被击退,但他们并未彻底被消灭。在这种情况下,我怎能忘记国家大业,而追求个人的安逸呢?”说完,他一再拜谢汉武帝,希望武帝能理解他。武帝见霍去病态度如此坚决,也只好不再提赐宅的事情了。

萧鸾思俭

南北朝的时候,南朝有个挺出名的皇帝,他就是齐明帝萧鸾。

萧鸾是齐武帝萧道成的侄子,命中本与皇位无缘,可他后来杀了武帝的孙子,才登上了皇位。萧鸾生性冷酷多疑,登基之后不久,差不多把武帝的子孙斩杀殆尽。他在位期间虽然做了不少错事,但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在节制朝廷内外日益盛行的奢靡之风方面,做了不少事情。他不仅自己极其注意节俭,而且在各种场合都加以提倡,还经常让身边的官员监督和提醒自己。

这年端午时节,建康城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与这种热烈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齐国皇宫内既无歌舞管弦,也无豪华宴饮。

将近中午时分,市井上的丝竹声、喧闹声不时飞入宫墙,缕缕不绝。负责皇室膳食的太监心想:今天是五月初五,照理说应该有所准备,可皇上什么也没吩咐,好像一点也没有过节的意思,我若自作主张,难保不遭到皇上的谴责。……他冥思苦想,觉得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于是决定不做任何特殊的安排,只在皇上用膳的时候,准备一个硕大而精美的粽子。太监如此安排,不管怎么说,在端午节时总算对皇上有了个交代。

果然不出所料,吃午饭的时候,皇上一见粽子,脸上顿时浮现出欣慰之色。太监见状,心满意足,正要退下殿去,不想萧鸾叫住了他说:“这个粽子太大了,我一次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它吃完,如果余下来的丢弃不用,未免可惜。你先把它分成四块,余下的可以充作我的晚餐。”太监一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赶紧把粽子均匀分割成四块,然后把余下的带回御膳房,妥善保管起来。

在古时候,人们为了去污除垢,常用一种叫皂荚的植物果实加水煎煮,然后再用煮出的汁水来濯洗衣物和进行沐浴。

一天,萧鸾在宫中闲暇无事,就打算用皂荚汁水梳洗沐浴一番。太监们为皇上准备好汁水以后,萧鸾见还剩下一些,就认真地嘱咐太监们说:“这些汁水不要随意倒掉,放在那里,过后还可以再用。”听了皇上的吩咐,大家正要把剩下的汁水抬走,一个太监走出来说:“陛下身为一国之主,为社稷日夜操劳,为什么还要为这些区区小事而劳心呢?”说着,他就要将剩下的汁水倒掉。

萧鸾听罢,连忙制止说:“此话差矣,我岂是吝惜小利。皂荚汁水,虽为普通之物,但来之不易。我首倡节俭,就该率先执行,况且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国人的注目之下。如果我不在这些‘区区小事’上格外注意,传扬出去,我所提倡的节俭之风还有谁会去认真对待呢?节俭的美德一旦废弛,代之而起的必然就是浮华奢靡。如果这种恶习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造成国势的衰败,那谁还能说区区皂荚汁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呢?由此看来,汁水事小,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你们经常伴随我的左右,应该时刻注意提醒我更加节俭才是。”

众太监听了萧鸾这番谆谆教诲,一个个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齐明帝虽然崇尚节俭,且身体力行,但他身为至尊,在宫中难免沾染上一些骄奢的毛病,可只要有人给他指出来,尤其是指出他在节俭方面的问题时,他都能够吸取教训,诚恳地接受人家对他的批评。

春节,历来都是我国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年正月初一,举国上下同庆佳节,明帝宫内也是灯火通明,文武百官都纷纷前来朝贺,按照当时的习俗,各部大臣都要在新春佳节为天子呈上一件心爱的礼物。由于萧鸾素爱节俭,节日之前又特别作过指示,所以大家送来的礼物虽然雅致,但却都不奢华。齐明帝萧鸾在几位爱卿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这些礼品,心中不免十分高兴。

忽然,明帝在一件礼品面前停下了脚步。他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发现这件银制的温酒器具不仅质地豪华,而且雕琢得十分细腻,远非普通的礼品所能比拟,于是脸上露出不悦的神色,转过身来对众位大臣说道:“我曾再三告诉大家,虽是新春佳节,也不可以奢华浪费,送来这样的礼品,实在有违我的初衷。这种东西留在我的身边也是无益,我看还是不如将它打碎为好。”

王晏等一班大臣见状,纷纷出来将明帝的美德盛赞了一番。听了列位大臣的赞扬,齐明帝的心里不禁有些飘飘然。正在这时,卫尉萧颖胄站出来说道:“陛下,此物虽然精致,但却是件旧物,我看倒也算不得什么奢华,陛下如果将这件还能使用的东西打碎,是不是也与节俭的精神有些不相符合了呢?”

明帝见卫尉的口气与众不同,并且含有指责自己的意思,颇为不悦,但新春大礼之时,又不便发作,于是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过了没多少时间,一天萧鸾处理完朝政,就留一些大臣在宫内吃饭,当时萧卫尉也在其中。皇上留人在宫内吃饭,一般都比较随便,不像往日那样讲究礼节。君臣之间难得在一起如此轻松,于是席间有说有笑,倒也显得十分融洽。

与这种气氛截然相反,萧卫尉见席面上摆满银制的食具,坐在那里始终一言不发。明帝萧鸾发现卫尉有些闷闷不乐,不解其故,就低声问道:“卫尉为什么不与大家一起畅饮呢?”

萧颖胄见皇上来问,就毫不客气地说道:“陛下还记得新春大礼时,非要打碎银制温酒器具的往事吗?我看陛下当时那恨奢慕俭的心情,大概放到眼前的这些器物上才更加合适。”说完,就用手指了满桌的银制食具。

齐明帝萧鸾听萧卫尉这么一说,内心感到非常惭愧,当即命人将席间的所有银具一个不留地全部撤了下去。

如此家产

斛律光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位名将。他从很年轻的时候起,就投身北齐军队。由于他参军后,在军中表现出超凡的勇敢精神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不久便被提拔为大将。

斛律光作了将军后,曾率领手下人多次征战沙场,无论是打击国内叛乱势力,还是抗击外强侵略,他从没有打过败仗。因而,他在百姓中有较高的威望,北齐皇帝也越来越宠信他。为此,他的官位一再升迁。

斛律光官位提升后,不骄不奢。在生活上十分注重节俭,他提了高官后,有人建议他置一所豪华的宅第。斛律光听后却摇摇头,说:“我现在的宅所不是已经很好了吗?再造新的不是浪费吗?”

也有人见斛律光不造房,不买房,家中什么像样的东西也没有,就问他说:“你现有的府邸虽说还算能将就住,可这宅中没有一点讲究些的家产,也显得主人生活过于寒酸了。”斛律光听到这些话后,也总是摇着头,笑笑说:“满好,满好。我觉得生活寒酸些,满好,奢侈总是会让人丧失斗志,寒酸并不是坏事。”

斛律光生活节俭,不仅表现在他

不置私产

方面,他在平时生活起居及饮食穿衣方面,对自己也有严格的约束。他每日饮食总有节制,从不大吃大喝。平日着装又非常朴素。衣服质地一般,数量也很少。他的衣服除了平时必须有的三两套以外,再也没有什么多余的。他的妻子几次说要为他购置些像样的衣料,都被他拒绝了。

斛律光在做人上还追求为人正直。他在朝中做官时,凡见到不正确的东西,总能不顾个人利害得失,大胆地指出来。正因为这样,朝中一些贪官污吏,都十分惧怕他。

当时,朝中有一个叫祖珽的小人,品德极为低劣。但此人极会玩弄权术,经常在齐帝高纬面前,说些他喜欢听的话。这样,渐渐地,他便取得了皇帝的宠信。祖珽受宠后,常常利用皇帝的权势,坑害忠良,排挤异己。

斛律光对他的作法十分看不惯。一次,斛律光见他又陷害好人,便不平地说:“祖珽这个瞎子当权,国家要完了。”

此话传到祖珽耳中,他非常恼火,于是他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害死斛律光。

这天,朝中又传来斛律光率军立下了战功的消息。齐帝高纬十分高兴,想为斛律光庆功。祖珽听说后,忙跑到齐帝跟前,他把自己早已编好的一套坑害斛律光的谎言,向皇帝绘声绘色地讲了一番,说斛律光杀敌英勇,不过是想用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以便日后篡权。还说斛律光经常克扣军粮,贪污受贿。

齐帝高纬是个十分无能的昏君,他对斛律光一直是又宠又怕,惧怕他势力过大,最终危极皇权。现在听祖珽如此这般地一说,心也动了。最后他竟下令:“处死斛律光,抄没他的家产。

祖珽诬杀了斛律光,心中暗自庆幸。当然,他也听到了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对他的指责。祖珽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责,便在朝中大肆散布,说斛律光贪赃相当严重,别看他平时装得挺寒酸,其实数不尽的珍宝都藏在他家中,等抄了他的家,他的原形就会显出来。祖珽这样说,完全是无中生有。但在他想来,斛律光为官多年,家中说不会没有豪华讲究的奢侈品,待把这些东西抄出来,再说是他贪来的,别人又能说些什么呢?

几天以后,祖珽派大臣邢祖信去抄斛律光的家。邢祖信临行前,祖珽还一再叮嘱他:抄家时一定要过细,什么也不能拉掉。邢祖信走了一会儿,祖珽还不放心,他又派自己的一个亲信,专程到斛律光家去监督,生怕遗漏了什么。

祖珽把一切安排好后,便舒舒服服地在家中休息起来,等候好消息。没想他人刚躺在床上,眼睛还没闭上一会儿,就有人来报告:说斛律光的家已抄尽。祖珽一听这话,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兴冲冲地往朝中赶去。

来到朝中,祖珽一见刑祖信的面,便急不可待地上前问道:“有收获吗?”

邢祖信本身为人还算正直,只是从前处事一向怯懦,今天他抄了斛律光的家,大有所感,于是便故作不明白地说:“有收获,大有收获啊!”

祖珽一听这话,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又忙问道:“怎么样,抄的东西不少吧?”说着,他不等邢祖信回话,便自己得意地说道:“我说斛律光是个贪官,这准没假,他平时故意表现得那样清廉,不过是想要好名声。其实,真相是掩盖不住的。”

正说着,他见邢祖信站在一旁默不作声,目光里流露出愤怒之情,以为是邢祖信有怨于斛律光,便有意提高嗓门,又对邢祖信说道:“怎么样,都抄出来些什么,报报吧!”

邢祖信见祖珽这样说,没有理睬他,他把目光转向了站在祖珽身旁的其他大臣,平静地说:“斛律光将军全部家产如下:弓五十张、宴射箭一百,贝刀七口,赐槊(古代兵器)两支。”

祖珽一听这话,脸上顿时没了血色,但他还是故作镇静地问道:“还有呢?还有什么?”他说着,把脸转向站在邢祖信后面的那位亲信,想从他口里得到自己满意的回答。没想,那亲信红着脸,低着头,半晌不开口。祖珽非常恼怒,又厉声喝道:“快说!还有什么?”

那亲信见主人发了火,忙支支吾吾回答道:“还有,还有枣树枝二十根。”

这时邢祖信解释说:“听斛律光的家奴说,斛将军家规很严,他从来不许家奴与外人打架,并立下规矩:凡奴仆和外人打架,不问曲直,用枣树枝打一百下。据说这枣树枝便是做这用的。”

祖珽一听这些,气急败坏,但一时又不好发作,便灰溜溜地先走了。

祖珽走后,邢祖信望着斛律光被抄来的全部家产,泪水缓缓流满了脸颊,他望着望着,突然仰天长叹道:“天啊!你可以作证,他是一位那么清廉的好官啊!天啊!栋梁断了,这个国家要完了。”在场的人,听了邢祖信这样说,都伤心地落下了泪。

奸臣祖珽,本想通过抄斛律光的家,捞到点什么,以平息朝中对杀斛律光的不满。没想,他机关算尽,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没有搞臭斛律光,反而使斛律光清正廉洁的美名由此传扬了出去。

节制奢华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社会比较安定,百姓的生活也有比较大的改善。这一切是与太宗比较开明,并注意洁身自好有很大关系的。我们这里要讲述的,是唐太宗做皇帝时,注意克制奢欲、崇尚节俭的几个小故事。

隋朝末年,政治黑暗,隋炀帝荒淫无度,不是大建宫殿,就是开凿运河,劳民伤财,使百姓不堪忍受。于是,隋末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隋朝政权也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覆灭了。唐朝建立后,由于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朝灭亡的全过程。因而,在他即位不久,就给当朝大臣提出:“去奢省费”、“选用廉吏”这样的治国方针。

他经常对身边的大臣说:“当初隋炀帝掌权时,皇宫中珠宝遍地,美女如云。可隋炀帝对此仍不满足,还一再搜寻天下珍奇,荒淫无度,弄得百姓不得安宁。最后,导致亡国,这些不能在我们唐朝君臣身上重演,我们一定要时时要求自己清心寡欲,知道满足,不然百姓苦到无法生活的那一天,也会反对我们的。”

唐太宗是这样想的、说的,也是尽力去这样做的。

贞观四年六月,唐太宗突然下令要人修缮洛阳乾元殿,以供自己游乐。大臣张玄素听说后,当即反对。他言辞非常激烈地对太宗说:“陛下当初平定洛阳时,很看不惯隋炀帝奢靡淫乱的生活,曾下令放火烧掉洛阳一切豪华宫殿,并告诫后人要引以为戒。现在陛下当政不到十年,难道自己忘了当初所立誓言吗?这样做,和隋炀帝又有什么两样?”

唐太宗初听张玄素这话很觉刺耳,他很恼怒张玄素将自己和隋炀帝扯到一起,可当他冷静下来,还是克制住了奢欲,下令立即停止工程,并为了表示崇尚节俭之风,奖给张玄素五色绸二百匹,他对手下人说:“以后有事要去洛阳,就是住在露天,也不会再干劳民伤财的事情了。”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真正要克制住自己的奢欲有时也不那么容易。唐太宗刚刚接受了大臣张玄素的批评,下令停建乾元殿,可贞观五年九月,他又要人去修洛阳宫。大臣戴胄规劝他,他表彰了戴胄,打消了念头,可后来又到底有些忍不住,还是认人又堆山、又挖池,雕梁画栋,再次修起了洛阳宫。不过后来他再想想隋朝灭亡的教训,禁不住浑身打颤,最后还是克制了自己,下令毁掉洛阳宫,并把力主大修洛阳宫的“拍马”大臣解了职。

公元633年,唐太宗要到蒲州去视察。蒲州刺史赵元楷以为这是自己讨好皇帝邀功领赏的好时机,于是,在太宗赴蒲州之前大规模地翻造房屋,建宫修殿,并广为收集天下奇珍异宝,作为室内摆设,想以此讨得李世民喜欢。

哪想,唐太宗到达蒲州后,见宫殿修得过于奢华,殿中珍玩过于讲究,再加上听说蒲州刺史赵元楷在百姓中征收了一百多只羊,一千多条鱼,准备送给随皇帝前来的诸位亲贵,十分恼火,他非但没领情,还当即把赵元楷叫到自己跟前,指着宫殿中一件件奇珍异宝说:“这是炀帝弊政,现在不能再来这一套了。今天,你让我又一次想起了隋亡的情景。你还是尽快改掉你的老毛病吧!”就这样,一心想溜须拍马,讨好君主的赵元楷,在唐太宗面前,讨了个没趣,碰了一鼻子灰。

唐太宗在位期间,不但能注意节制自己的奢欲,对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奢侈之风也能注意有所限制。公元627年,他曾亲自下令,限制王公以下贵族住房过于奢华,并对贵族生活用车马、衣着服饰的具体标准等做了规定。贵族婚丧费用是国家一项不小的开支,有些贵族,为了显示身份,大摆排场,有的主事人也想趁此机会大捞一笔,因此,唐太宗对各级贵族婚嫁丧葬的费用也做了一定规定,并强调:不符合规定的奢侈之举,一律禁止。严重者,要依刑法处罚。

有的大臣为了保住官位或思慕升迁,常常别出心裁地想出些方法,去讨太宗的欢心。其中也包括为太宗搜寻些奇珍异宝,或让能工巧匠为皇帝制些天下奇物等。唐太宗为了杜绝这种做法,曾一再下令:凡搜寻天下奇珍、制作奇物者,一律惩罚。

有一年,大臣段纶结识了一位叫杨思齐的高手工匠,此人做得一手好傀儡戏工具,很受众人赏识。段纶将杨工匠奉送给太宗,并说:只让他做傀儡戏工具,此物并非奢侈品。但唐太宗还是没有允许,而且还给予段纶降职处罚。

太宗见儿子吃饭时,饭桌上尽是山珍海味,就对儿子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吗?”当听到儿子满意的回答后,就一再嘱咐儿子:“要懂得节制奢华,懂得百姓的艰难。”在他去世前一年,他还多次对太子说:“要是为君的不注意节俭,骄奢淫乱,不要说政权保不住,恐怕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