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高情商之路(高情商并非遥不可及,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才是关键。)(明心书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5:48:59

点击下载

作者:陈国鹏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铸就高情商之路(高情商并非遥不可及,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才是关键。)(明心书坊)

铸就高情商之路(高情商并非遥不可及,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才是关键。)(明心书坊)试读:

前言

20世纪是心理学对智力研究的爆发期,有关智力和智商的研究成果丰硕,数不胜数。智商概念家喻户晓,当代人差不多没有不知道智商的,但当人们用其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时却发现有时并不好使。比如有人智商极高,按智商的相关理论,这种人应该在任何场合都能取得成功,但事与愿违。有些高智商者并不是生活中的强者,尤其是在职场上,其工作成就甚至还不如智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人;相反,有些智力平平的人却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呼风唤雨,他们甚至还能指挥着高智商的人东奔西跑,为他们干活。还有一些高智商者的人际关系一塌糊涂,与他人格格不入,难以融入集体之中。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成功的奥秘何在?除了智商,是否还有其他影响成功的因素?心理学家通过努力探索和深入研究找到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绪智力,当代人也称之为“情商”,即一个人的自我觉察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移情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

情商概念是1990年前后被正式提出的,至今也不过二十多年,但其发展之迅猛超出心理学家的想象。心理学中没有一个概念能像情商那样铺天盖地呼啸而至,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占领了人们的大脑和视野。如果说智商概念是用了好几十年乃至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让人们慢慢了解和接受的话,那情商概念则像一夜春风就刮落了一地的花瓣一样,让人们在短时间里就认识了这样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并心悦诚服地接纳它。当然,与有百多年研究历史的智商相比,情商名副其实还是一个小弟弟,所以人们对情商的认识和了解肯定不如智商。在心理学界,情绪智力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处于起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许多概念还很模糊,观点尚有分歧,理论也是五花八门,还需要时间和深入的研究来加以甄别和完善。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人们对情绪智力研究的热情,因为大家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它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情绪智力的研究在国内也不断升温。从二十世纪末国人开始关注情绪智力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出版物不断增多。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情绪智力加以介绍和阐述,虽然不尽完美,但对大众了解情绪智力功不可没,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

我们在2006年曾经出版过《做一个高情商的人》一书,向国内的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和发展。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该书,觉得有些内容已显得陈旧,有些观点已经被替代,并且社会也发展了许多情商培养的新方法,所以有必要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拾遗补阙,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情绪智力,由此我们重新编写了本书。本书分五大部分,第一篇主要介绍情绪智力的一般情况,它的由来和发展、各派理论、其生理机制、与智商的关系,以及情绪智力大众观等。第二篇主要介绍情绪智力的发展和培养,不同年龄的人的情绪智力有不同的水平和表现,了解这一点可以更好地认识儿童、青少年、成人的情绪智力状况。另外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可以对情绪智力加以培养,书中将阐述一些有用的做法。第三篇论述了情绪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情绪智力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职业活动,还会影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婚姻、家庭、亲子关系、生活幸福等。第四篇主要论述了与情绪智力发展不良有关的各种行为问题,如交往障碍、攻击性、情感孤独、焦虑障碍等。一旦出现这类问题该如何应对,本书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矫治措施。第五篇主要介绍对情绪智力的测量方法,包括两大类测量方法:一类是科学的测量,这是由专业人士编制及实施的一种了解情绪智力的科学方法;另一类是趣味性的测量,这可以由人们自己来测量。当然后一种方法的准确性相对较低,但其操作简便,所以人们喜闻乐见。通过测量,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情商水平。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结晶,第一篇由陈国鹏撰写,第二篇由谢依恬撰写,第三篇由王敏撰写,第四篇由陆丽娟撰写,第五篇由赵怡琳撰写。全书由陈国鹏统校。我们在撰写此书时参阅了同行的专著和论文,并引用了一些测验。对此,书中不能一一列举,但感激之情始终铭记在心。

虽然参与本书撰写的人都具有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但由于我们才疏学浅,对情绪智力的介绍难免挂一漏万,所以还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陈国鹏201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俊秀楼

第一篇情商ABC

当代人们对智商已有足够的认识,并把它视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却又发现,不少成功人士的智商并不是很高,或者至少不属于最高的那群人,那么他们的成功取决于什么呢?相反,有些人有很高的智商,但学习成绩并不出类拔萃,甚至还不如智力水平中等的人;有些人看似聪明伶俐,但生活中却屡屡碰壁,毫无亮点可言;还有些人在学生年代风光无限,备受老师的关注和呵护,但跨入职场后却一事无成,庸庸碌碌。这一切都似乎告诉人们,冥冥之中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在与智商抗衡着,仅仅有高智商不足以确保成功,智商定律并不是普遍有效的。心理学家在对成功人士进行多年研究后,发现了他们身上存在的另一种品质,这就是情商。情商一经提出就成为与智商并驾齐驱的重要概念了。

一、什么是情商

1.情商的由来

虽然在心理学中,情商算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与其相关的想法在心理学中早就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Thorndike)在1920年就有过社会智力的论述,他认为社会智力“就是理解和管理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从而妥善处理人的关系的能力”。1985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滕伯格(R.Sternberg)也认为,社会智力是一种截然有别于学业智力的能力,可以决定个体现实生活的成败。例如,敏锐破译情绪非言语信息的能力与管理成效大有关系。美国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的多元智能包括八种,其中有内省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这两种智力都与情绪有关,主要表现为察觉并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前者关乎自我情绪,后者则关乎他人情绪。正式研究情商的鼻祖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John Mayer),他们于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用它来诠释人类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认识、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997年,他们又对这一情绪智力概念作了完善和补充,形成了一个有结构的模型,从而使情绪智力逐渐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他们的情绪智力概念与后来被人们广为熟悉和接受的情商概念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如果说萨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还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是科学研究的对象,那么美国心理学家,同时又是专栏作家的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则让它成了一个大众的话题。在收集了大量研究和生活中的个案后,戈尔曼于1995年出版了《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书中首次公开使用了情商的概念,他所提出的情商只是借助于智商这一人们非常熟悉的概念,但并非像智商那样是通过测验计算出来的一种商数。戈尔曼在书中对情商概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把它作为衡量一个人情绪智力水平的指标。如果说之前的情绪智力还是学院派人士在校园里的研究课题,那么自从戈尔曼的著作出版以来,情商概念从象牙塔走进了民间,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接纳,现在更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对此戈尔曼功不可没。《情绪智力》一经问世就以极大的魅力轰动全美,遥居畅销书榜首,并且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情绪智力随之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随后,戈尔曼在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又相继出版了《工作与情绪智力》、《本质领导力:学会用情商去领导》和《社会智力》三本专著,把情商推向生活和职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学术界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据统计,目前美国论文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情绪智力的博士论文就有700多篇。各国与情绪智力相关的论文数不胜数。近年来在心理学领域,神经科学的崛起使研究者能够探索情绪智力的神经机制,从而使得情绪智力获得了更高的科学地位。

虽然情绪智力和情商是指同一种东西,但它们的运用场合是有区别的。情绪智力更多是在学术界使用,作为一种科学的概念;而情商则更多在普通大众口中流传,在日常生活中更受重视。在本书中,虽然两种说法混合使用,但既然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自然也就更青睐于情商这一称谓。

虽然情商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情商?情商可以培养吗?如果情商发展方面有缺陷,那将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对于这些问题,恐怕不少人还是不甚清楚的,许多人口中的情商实际上与心理学家严格定义的情绪智力概念有很大的区别,因而有必要首先对情商作一个比较完整的介绍。

总体上而言,情绪智力理论和研究可以归纳为三大学派:

代表第一种观点的是情绪智力研究的鼻祖萨洛维和梅耶,他们给出的定义是: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恰当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性调控情绪的能力。萨洛维和梅耶完全是从情绪的角度来定义情绪智力的。这是学院派对情绪智力的最经典的解释,反映了学术界对情绪智力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戈尔曼,他在《情绪智力》一书中对情绪智力的定义是心理学中最通俗的一种解释,他概括了桑代克、加德纳和萨洛维等人的社会智力、内省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的情绪智力。

●自我觉察能力,即能够知觉、了解和审视自己的情绪体验;

●情绪管理能力,即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

●自我激励能力,即能够调动自己的情绪,使情绪专注的能力;

●移情的能力(又称同理心),即能够发现、辨别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即能够调控他人情绪的能力。

后来他又进一步把情绪智力精炼成四大要素,即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

戈尔曼所定义的情绪智力的内容范围要比萨洛维和梅耶的定义宽泛了许多,既有情绪管理的能力,又有人格的特征。而这些都能左右人生的方向,具有与智商同样重要的地位,所以有了情商的说法。这种理论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不小,因为它更多地关注行为层面,对人们在社会生活、职场、社交等领域取得成功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这是一种市场派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以色列心理学家鲁文·巴昂(R.Bar-On),他也是最早研究情绪智力的学者之一,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早在1988年,他就提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影响个体有效应对环境要求的情绪和社会能力。他的情绪智力包罗万象,包含了五个方面15种能力,即个人方面的情绪能力(情绪的自我觉知、高度自信、自尊、自我实现、独立),人际方面的情绪能力(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共感),适应性(问题解决、实际、灵活性),压力管理(压力耐受、冲动控制)和一般情绪(快乐、乐观)。这些能力都源自他对幸福的研究。情商的概念也是巴昂最早于1988年提出的。

2.情绪

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它包含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情绪是一种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便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愉快、喜悦、爱慕等;而当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失望、痛苦、悲哀、忧愁、恐惧、愤怒、憎恨等。虽然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最初情绪的数量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认为人类最初的基本情绪的数量不多,只有寥寥数种。有的认为有6种,如戈尔曼认为有愤怒、悲伤、恐惧、喜悦、喜爱和羞耻等。有的认为有8—10种。中国的《黄帝内经》中提出有五志,也就是五种情绪,喜、怒、悲、忧、恐。中国传统医学中有七情的说法,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基本的情绪。不管是哪种观点,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存在一定数量的基本情绪。而这些基本情绪在日后的发展中又可进一步演化出多达几十种的其他情绪。基本情绪都是先天的,是不学而会的,这些情绪反应是通过遗传在我们的大脑中预先设置好的。在生命的头几年,儿童主要表现出基本情绪,如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等。以后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这几种最初的基本情绪不断分化,如悲伤分化出忧伤、阴郁、忧愁、沮丧、绝望等,喜悦分化出快乐、满意、自豪、欣喜、癫狂等。由此人们的情绪表现日益丰富,产生了诸如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进一步细化的情绪。情绪是一种心理过程,它会对人的许多活动产生影响,比如积极的情绪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而消极的情绪则减弱活动的水平;积极的情绪使人的活动效率大大提高,而消极的情绪则相反。另外,情绪也会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如果消极的情绪持续存在,就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结果使身体产生疾病。情绪一般不太稳定,往往带有情境的性质。当某种情境消失时,相应的情绪也立即随之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一时的状态。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形式。它是比较稳定的,不会随一时的情境变化而改变。

情绪有三个构成要素:认知、生理和行为要素。认知要素是指人们对事件或他人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如一个人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工作,他感到很愉快,每天都非常乐意去上班。如果他觉得那份工作很无聊,就会产生厌烦、无奈甚至痛苦的情绪,每天非常不情愿地去单位,过不了多久就换工作了。对于同样一件事,如果认识、看法和期望发生了改变,情绪就会截然不同。那个原本对工作很满意因而情绪愉快的人,一年半载后对这份工作感到厌倦了,或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问题,工作给他带来的就不是愉悦,而是烦躁。所以对事情的认知不同,情绪会发生改变。生理要素是指当我们产生情绪时会伴随有生理上的反应,如感到恐惧时就会出现心跳加快、口干舌燥、呼吸急促且不规则、颤抖、瞳孔放大、出汗和血糖升高等现象。生理的反应是自动产生的,不受我们的意志控制。这是我们的大脑在加工外界信息时向机体发出了信号,身体就会表现出相关的症状,以便接下来采取措施来应对。行为要素是情绪的表达。比如人们在感到快乐和幸福的时候会微笑。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身体接触、眼神、语气、动作等都是情绪的行为表达。情绪的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对事件的看法导致生理上的反应,进而出现相应的行为表达。如深夜遇到一个动物突然窜出会引发紧张,导致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于是面部表情很恐惧。有时候行为也可以反过来改善生理状态,如放松面部表情可以降低内心的紧张感。我们在安慰那些经历紧张事件的人时会请他笑一笑,或者请他放松肌肉,因为笑这种面部表情和肌肉松弛的状态可以影响内在的生理过程;还有运动员在开始比赛前大吼一声以减轻内心的压力或提高身体的紧张度。这些方面的研究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新研究领域,称为具身情绪,即可以通过改变身体的特征来影响情绪,比如让人用嘴横咬一支铅笔,使脸部呈现微笑的表情,这样做就能让人的心情变得愉快些。又比如有些人经常紧锁眉头,所以心情就不会好,请他松开眉头,就能提高愉悦度。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表情、姿势或动作紧张和放松两种状态下,被试自我报告的情绪状态大不相同。在认知、生理和行为这三个要素中,对情商具有较大影响的是认知和行为要素,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自己对事物和他人的想法以及改变行为方式来提高情商。

从发生的时间来看,情绪产生较早,新生婴儿就已经有某些情绪了。他们的情绪大多是天生的,因为这些情绪对婴儿的生存是必要的,通过情绪表达,婴儿可以从母亲那儿得到最恰当的照顾和哺育。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儿童在天生的那几种情绪基础上不断分化出各种情绪类型,由此使情绪的表现越来越丰富。相比较情绪而言,情感的发展较晚,它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所以情感是后天发展起来的,而且它是人所独有的。动物一般只有情绪而没有情感。

人类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就是哭,这是天生的,它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因为婴儿还不具有自我照料的能力,他需要成人的帮助,而哭是最能引发成人照料行为的手段。在两个月时,婴儿的第二种情绪出现了,那就是微笑。微笑更具有社会性意义,它是对成人照料感到满足的表示,并以此来获得成人进一步的照料。这些最初的情绪表现是未分化的,婴儿对任何人都能产生这些情绪,以后随着与母亲或照料人接触的增多,情绪逐渐开始分化,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从三个月开始,各种情绪逐一展现,愤怒、悲伤、惧怕、惊奇、害羞、轻蔑等。

情绪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或不同程度的情绪体验。这种个体差异主要是由于人的需要不同。例如,同样是面对美味佳肴,有的人兴高采烈,有的人愁容满面,这可能是因为前者觉得可以大饱口福,而后者在为体型担心。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对同一种情境产生不同的情绪,如对于以强凌弱行为,有的人嗤之以鼻,有的人却欣赏有加。另外,人的神经类型和气质类型的不同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及情绪体验程度,如面对同一件事,有的人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有的人却产生了消极的情绪。这些先天的素质会在情绪的表现和稳定性上对人产生影响。

按照一种比较常见的传统气质分类,人的气质可以分成四类,即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表现。通常多血质的人比较豁达、欢快和活跃,看问题一般比较乐观,因而积极的情绪比较多;胆汁质的人容易发怒、生气,脾气比较暴躁;黏液质的人比较迟钝、平静;抑郁质的人则更多地表现为忧郁、沮丧,看问题通常比较悲观,消极的情绪比较多。

情绪对人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理智,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人的行为更多地受到理智的控制,但在有的时候,情绪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因为它的反应比较快。比如当人的生命处于危急时刻,需要依靠情绪和直觉来引导作出即刻的反应和行动,因为情绪脑的反应要大大快于理智脑,这时若停下来等深思熟虑后再采取行动,结果就可能是死亡了。当然这种情绪的优先反应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有时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其反应快速,所以缺乏精确、缜密的思考,比如一时激愤而做了出格的事,这时理智尚未就位,情绪就自作主张了。所以有人用孩子气来形容情绪,来得快,表现强烈,不受控制。在瞬间需要作出反应的场合中,往往是情绪领先,理智压后,因为这时负责思维的大脑皮层根本来不及了解情势,更别说权衡轻重了。有人说,情绪比逻辑思维快八万倍,可见其反应之迅速。这种情绪优先的表现也是进化的结果,那些反应慢的动物常常被强大的敌人吞噬。

情绪影响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积极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的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产生最好的工作效果,尤其是那些需要大脑处于紧张状态的工作或学习,如高强度的智慧活动有赖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一个儿童如果乐衷于学习,学习给他带来的是快乐,在这样一种情绪状态下,他的学习效率会非常高。而消极的情绪则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人在情绪低落时,哪怕是一项简单任务,也会觉得力不从心或者不想去做。那些把学习看作是受难的儿童,学习就不会给他们带来乐趣,他们只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情绪还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产生消极的情绪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能不能迅速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如果我们的生活始终受到消极情绪的纠缠而无法摆脱,那健康就难免不受其影响。现代人的许多疾病都是心身疾病,也就是由心理因素导致产生生理上的病理症状,而在心理因素中,情绪问题是主要的根源。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许多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哮喘、消化道疾病等,都与长期的情绪紧张有关。另外肿瘤的形成也与不良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那些经常处于担忧、畏惧或苦闷等情绪状态的人容易得癌症。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往往会降低人抵抗病菌和其他致病因素的能力。

中国传统医学一向重视对情绪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七情内伤”的说法。如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就是说喜悦和愤怒这两种情绪与人体的心脏和肝有关系,喜悦能使人气血调和,心情舒畅;而愤怒只要发泄出来,也同样有助于机体气机疏通畅达,但如果压抑在心中,持久得不到发泄,就会对身体产生有害的影响。中医认为七情过激会引发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并导致疾病。

情绪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不管是哪个国家和哪种文化背景,也不管在何种时空中,情绪的类型和功能大致相同,自古至今没有多少改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婴幼儿都有相同的最初情绪。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P.Ekman)的研究证实,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恐惧、愤怒、悲伤、喜悦,在世界各国不同的儿童身上都可以观察到,这说明情绪具有普遍性。

情绪也会因人们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不同而不同。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如果态度不同,情绪也会完全不同。

当你在公路上行驶时,有辆车想超车并差点与你发生碰撞,你会很气愤,并想报复,你故意占住车道不让其超越,说不定还要骂他几句。如果对方也回骂,你就更生气了,恨不能给他两拳。但如果你对那辆车抱以宽容的态度,猜想他可能没有看清车距,或者他有要事需要急着赶路,这时你就不会大动肝火了,于是息事宁人,情绪也不会有太大波动。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看时机和场合,要在合适的场合表现合适的情绪,并控制不合适的情绪。因为情绪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过程,它对人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心理学家特别关注它,对它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情绪智力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并萌发。

3.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情绪或情绪表现,它是情绪推理中的复杂、交错的智力,也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感知、思维、评价和调节的能力。萨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的定义是:个体准确、有效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帮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他们对情绪智力的理解更多地是从智力方面入手,因为智力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能力,这种信息可以是语言文字的、数字的、图形的,同样也可以是情绪的,所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也是智力的一种表现。他们提出的情绪智力是针对智商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它是智力中的一个单元。因此,把此种能力称为情绪智力是名副其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绪智力是对传统智力的内涵和外延的一种扩展。

另一位情绪智力的研究者戈尔曼对情绪智力的定义是:识别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知、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戈尔曼的定义来看,他对情绪智力的理解中既有智力因素,又有人格特征和动机方面的内容,所含内容较杂,所以他提出的情绪智力不完全是一般意义上的智力,其内涵已超出了智力的范畴,似乎用情绪智力这个名词有点词不达意,但因为有萨洛维和梅耶的命名在先,已经约定俗成了。另外,因为智商这一概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所以戈尔曼就使用情商这个名称,想借此来引起世人的关注。

从心理学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情绪智力就是有关情绪方面的能力和表现。而情绪会对人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就成为一个人的重要的日常活动。

情绪识别和理解是人的情绪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在婴儿期就已经在这方面表现出初步的能力,比如他能够看懂母亲的情绪状态,并据此采取相应的行为。在母亲高兴的时候,他会愉快地与母亲交流;而在母亲生气的时候,他就会安安静静地躺着。儿童做错了事,首先会看看父母的脸色,也就是看看他们的情绪反应,以此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成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是时时在理解着他人的情绪意义。求人办事时,先看看当事人的心情好不好,心情好的时候所求之事办成的概率就高,否则还是不提为好,因为感到愉快的人更愿意帮助别人。当运动员参加比赛时,教练员要观察他们的情绪状态如何,如果情绪低落,那这次比赛的前景就不妙了,要赶紧采取措施。看不懂他人的情绪,以致提出了不恰当的要求,这种人一般会被人看作是不聪明的或不识时务的,因为他还不能意识到情绪对动机的重要影响作用。

在合适的场合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情绪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控制情绪要适时适度。有情绪却硬压着,不让其表达出来,这并不是聪明之举,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不是情绪智力高的表现。有情绪就要让其表达出来,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去发泄,这才是所谓的情绪控制。亚里士多德曾说道: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

智力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受遗传影响的,因而有些智力后天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有的人生来就对图形辨认和推理不敏感,不管怎么训练都没有明显的进步;有的人在这方面根本不需训练就发展得很好。而情绪智力中的绝大部分是后天学习和训练的产物,因而情绪智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比如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慢慢地学会了控制冲动,随着他们逐渐成熟,发脾气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如果对他们加以特殊的训练,这种成熟和控制会发生得更早,他们也会表现得更好。根据戈尔曼的观点,负责情绪控制和理解的大脑部位前额叶直到青春期仍在不断发育之中,情绪智力的一些技能的关键期在童年期会持续好几年。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和塑造儿童的情商。

尽管情绪智力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但与此有关的思想和观点早已有之。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就在他的多因素智力理论中提出,可以把智力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具体智力,亦称机械智力,即了解事物、应用机械技术和科学的能力;第二类是抽象智力,即了解和应用文字或数学符号的能力;第三类是社会智力,即理解他人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在社会情境中明智行动的能力。他认为社会智力包含理解他人和在社会情境中明智行动两部分。该社会智力所表达的意思与当今情绪智力有类似之处。但这种智力始终没有被纳入正统心理学家的智力概念中,他们更愿意把言语、数理逻辑推理和空间操作等能力视作智力,而把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能力视作另类。后来有些心理学家在社会智力的基础上演绎出非智力因素,并将其作为预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既然是非智力因素,那自然就不能被纳入智力的范畴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智力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多维度的,传统的智力理论过分强调与学术有关的那部分智力而忽略了其他智力。前面说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由八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其中包含了两种情绪维度的智力:内省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是明白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内心世界,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内省认识能力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它也包括“正视及辨识自身感受,并以此引导行为的能力”。而人际关系智能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觉察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和感觉的能力,它还包括“准确识别及回应他人情绪、气质、动机和欲望的能力”。所以成功的销售员、政治家、教师、治疗师、宗教领袖很可能都有很高的人际关系智力。加德纳所提出的内省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实际上都属于情绪智力的范畴,只不过一个是指向自己,另一个是指向他人。所以加德纳曾经对戈尔曼说,“我最初讨论个人智力(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时,其实讲的就是情绪,特别是内省智能,这是情绪上的自我调适的重要成分”,“不少IQ达到160的人为IQ只有100的人打工,只因为后者的内省智能高于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再没有比人际关系能力更加重要的了。否则,你连结婚配偶也会找错,或找错了工作,诸如此类”。另一位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也曾研究了一般人眼中的“聪明人”,结果发现,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斯滕伯格提出,社会技能截然有别于学术能力,但可以决定个人现实生活的成败。这类操作性的技能在职业领域受到高度重视。萨洛维和梅耶认为,情绪智力高的个体能将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作为构建与他人关系的基础,使个体在冲突管理中考虑他人的利益,把双赢的方案作为优先选项,即使在自身情绪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仍能比较妥善地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理智地进行冲突管理,更多地选择有利于关系和谐的合作策略。而情绪智力低的个体由于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差,所以在冲突管理中,尤其是在关系到个人利益的冲突中,容易感情用事,往往不能理性处理,更多地选择逃避策略。巴昂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发展到这一步,情绪智力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

梅耶在2001年对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作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对情绪智力的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1900—1969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情绪研究和智力研究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缺乏交叉。1970—1989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情绪和智力融合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被认为是利用理性来控制非理性,但尚无明确的情绪智力定义。1990—1993年是第三阶段,萨洛维和梅耶、巴昂等人在进行一系列研究后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并编制了情绪智力的测验。1994—1997年是第四阶段,其标志是戈尔曼发表了他的专著《情绪智力》,使情绪智力风靡全球。虽然在此阶段情绪智力的学术概念得到推广,但其内容过于宽泛。1998年以后是第五阶段,众多情绪智力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情绪智力的学术概念得到了严格的界定,但内涵尚存争论。情绪智力的测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信效度指标也在不断改善。

4.情绪智力的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心理学界对情绪智力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观点,也形成了不同的情绪智力定义。观点虽然繁杂,但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智力取向,即把情绪智力看作是智力的一种,与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能力等平行,其代表人物是萨洛维和梅耶;另一类是不完全智力取向,这类观点对情绪智力的界定范围更为宽泛,不仅有智力因素,而且还包含了人格、动机等因素,其代表人物是巴昂和戈尔曼。

智力取向的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人类加工信息的能力,信息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数字的和空间的,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传达的情绪信息自然也可以作为认知加工的对象,与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有关的能力理所当然地也可以被定义为智力,所以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这是一种连接情绪和智力的理论,也即情绪智力既是智力的一部分,但又比较独特,与传统智力不相同。萨洛维和梅耶最初在1990年为此构建了一个有三个因素10个变量的模型,三个因素分别是情绪评估和表达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以及情绪运用能力。他们后来不断地对情绪智力模型进行深入探索,1997年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经过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个有四大领域的情绪智力模型,每一个领域又由若干个子领域构成,同时这四个方面反映了情绪智力发展的不同成熟水平。四大领域分别是:

①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隶属于这个领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水平上辨别情绪的能力;

通过他人和客体辨别情绪的能力;

准确表达情绪及其相关需要的能力;

判别情绪表达准确性和诚实度的能力。

②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这一领域又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与事件相连的情绪体验改变思维方向和轻重缓急的能力;

激发有利于判断和记忆的生动情绪的能力;

利用心境变化捕捉多重视角并予以整合的能力;

利用情绪状态优化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能力。

③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该领域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理解情绪不同表达方式的能力;

理解情绪起因和结果的能力;

解释复杂情绪和矛盾情绪状态的能力;

理解和预见情绪转换的能力。

④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该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对待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的能力;

体察和反思情绪的能力;

依据所获知的信息与判断约束、延长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的能力;

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从低向高的层次,情绪感知和情绪表达能力处于最底层,属于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其他能力提供了基础。后面三种能力则不断递进。

这些能力既不同于传统的智力概念,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绪,所以萨洛维和梅耶认为用情绪智力来命名最恰当。可以把它看作是传统智力的一个单元,与传统智力既有联系,又彼此独立。萨洛维和梅耶的这一理论模型构筑得极其严谨,对情绪智力的内涵作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成为当今心理学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情绪智力模型。

不完全智力取向的情绪智力理论则认为,情绪智力不仅仅是认知能力,还应该包括其他一些能力,而且它们更多地是从人格特征方面入手来对情绪智力加以定义。戈尔曼于1998年正式提出了一个由五个方面25种能力构成的情绪智力模型,这一模型中的内容很宽泛。其五个方面分别为:

●认知自己情绪的能力,包括情绪的自我觉知、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信等3种能力;

●自我情绪的管理,包括自我控制、可信、责任心、灵活性和创新等5种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包括成就驱力、义务感、自发性和乐观性等4种能力;

●认知、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包括理解他人、发展他人、服务定向、在多样化中达到平衡和政治意识等5种能力;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影响力、沟通能力、冲突管理、领导能力、合作技能、团队能力、变革催化、建立联盟能力等8种能力。

不完全智力取向的情绪智力理论的内容中有较多的人格特征,所以称之为情绪智力有点名不副实。

巴昂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一系列影响个体有效应付环境要求的情绪和社会能力,所以巴昂的情绪智力是非认知性的。他的情绪智力模型包括五个方面15种能力:

●个人方面的情绪能力,包括情绪的自我觉知、高度自信、自尊、自我实现、独立等5种能力;

●人际方面的情绪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共感等3种能力;

●适应性,包括问题解决、实际、灵活性等3种能力;

●压力管理,包括压力耐受、冲动控制等2种能力;

●一般情绪,包括快乐、乐观等2种能力。

智力取向的情绪智力理论更多地立足于研究层面,所以比较严谨,结构也很清晰,更接近于智力的模型。而不完全智力取向的情绪智力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通俗的见解,它迎合了一般人的认识水平,所以尽管它通俗易懂,但理论上的深度和结构的清晰度都远远不如智力取向的情绪智力理论。同时它也缺乏经验支持,对于该理论中所涉及的各种能力、品质、人格特征之间的联结是否能解释情绪智力仍然依据不足,缺乏证明。不过它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普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般人对情绪智力的了解都是从戈尔曼的那本《情绪智力》开始的。社会大众对萨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知之甚少,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理论的学术味更浓些,要理解他们的理论需要有心理学相关知识作为基础。

我们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情绪智力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情绪智力的定义。比如卢家楣提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情感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以情感为操作对象的一种能力;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解决情绪性问题的能力”;徐小燕、张进辅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知觉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郭庆科认为把情绪智力改名为情感或社会能力将更有利于情绪智力的研究。

情绪智力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对此,不管是智力取向的情绪智力理论还是不完全智力取向的情绪智力理论都更多地倾向于后者,虽然也不完全排除遗传的影响。如梅耶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形成情绪感觉并运用情绪信息的心理能力,个体在不同程度上都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也有一部分是后天学习的。后天的学习部分是可以通过实践努力和经验积累而提高的。”萨洛维进一步扩充了梅耶的看法,他提出:“情绪智力是一组能够通过教与学而习得的技能和能力,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情绪教育做得更好。”戈尔曼也认为:“情绪智力能够通过学习而提高。”这种学习也包括来自日常生活的经验,戈尔曼就曾认为:“情绪智力传统上是通过日常生活得到传承的,比如和父母、亲戚相处,自由随意地玩耍。”他发起了一个社交和情感学习的项目,倡导在学校开设全面的情商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接受情商启蒙,这种课程从幼儿园一直持续到中学,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向每个年级的学生传授各种情商技能。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这种情商训练,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训练项目和机构。

总体而言,情绪智力没有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有不同的优势与缺陷。也就是说,男女在情绪智力的不同方面有不同表现,如男性在情绪的自我控制、自信心、适应环境、乐观积极方面强于女性,而女性在情绪敏感性、体贴他人、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优于男性。但这种差别并不是很大。

情绪智力对许多领域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照戈尔曼的说法,它对心理健康、爱情、人际关系、高水平的竞技、企业领导、职场等领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5.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情绪智力的诞生和演变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情绪智力就是作为智力之外的因素被人们认识的。当年人们发现有些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并不是智商很高的人,用智商似乎无法解释他们的成功。于是有研究者就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即除了智力以外的其他因素,以此来界定智力以外的其他导致成功的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包含内容很多的概念,可以说它把除智力以外的所有方面都涵盖在内了。在由林崇德等人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非智力因素是这样解释的,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但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理想、意志、情绪、价值观、性格等。由此可见,情绪智力不完全等同于非智力因素,它远没有非智力因素那么内容广泛。从理论上来讲,情绪智力既然被看作是一种智力,那就不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就其内涵来看,情绪智力确实有一部分非智力因素在其中,所以情绪智力可以说是介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一个维度,是情绪和能力整合的产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两者间的联系,一般情绪智力水平高的人,善于操控情绪,使个体的情绪能更多地处于有利于智力活动发挥作用的状态,从而能充分调动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促智作用。

二、情商与智商

1.智商

智商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名词,几乎家喻户晓,它在近一百年前就已经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的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中。虽然一般人对它的确切定义和计算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但都知道它是标志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指标,也是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们一般假设,智商高表示聪明,将来会有较大的成功的机会;智商低则表示不聪明,以后成功的希望很渺茫。虽然说智商与成功并不能完全画等号,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所共知的,所以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一个高智商的孩子,并且为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而不遗余力。有的父母为自己有一个高智商的孩子而感到荣耀,洋洋得意,时不时拿出来向他人秀一下;而有的父母也会为自己孩子智商不高而垂头丧气,似乎觉得低人一等。由此可见,智商对人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它可能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商的分数是通过智力测验获得的。通过智力测验,一个人获得了在该测验上的得分,然后根据这个测验得分来换算出智商的分数。智商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一种是把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得分用智龄来表示,即具有几岁的智力水平,然后与个体自身的年龄相比较,看看这个智龄是高于年龄还是低于年龄,由此得出智商的分数,这种智商称为比率智商。另一种是把测验结果直接与同龄人作比较,看看是高于还是低于同龄人的平均分数,这样计算出来的智商称为离差智商。现在比较常用的是后一种智商计算方式。由此可见,智商是一个相对值,它是把一个人的测验得分与另一个指标相比较后得出的分数,因而这个分数是基本稳定的。

以聪明程度来标志智力的高低是通俗的做法,在科学上应该给它以明确的定义,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它。但心理学界对智力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对什么行为算是智力或者算作聪明的举动,心理学家也还没有达成共识,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学习潜能是智力,有的人认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智力,也有的人认为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各种定义不一而足,谁也说服不了谁。现在比较一致的是,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不再认同智力只是一种能力的看法,都比较赞同智力是多种能力之总和,但在包含哪些能力上又陷入了争论之中,无法消除分歧。既然关于智力的定义众说纷纭,那智力测验要测什么也就无法统一了,当前的各种智力测验可能都只测到了智力的不同方面。如根据智力是学习潜能的理论而编制的智力测验,实际上测到的是学习潜能;根据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的看法编制的智力测验,实际上测到的是思维能力。虽然测验结果都给出了智商的分数,但这个分数只能代表学习能力或抽象思维能力。由此看来,因为完整的智力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现在的每一种智力测验实际上都只测到了一部分智力。现在的智力测验结果,即智商,只能表示该测验所要测的那种智力的水平。

目前各种智力测验所测到的更多是与学习有关的能力,这些能力大多与课堂上的表现或学术能力有关,如语言、数量、逻辑推理、概括归纳、空间关系等。如果一个人的智商高,那么他往往在学业方面也会出类拔萃;中等智商的人要非常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智商低的人在学习上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进入学习成绩优秀者的行列,所以有人说从学习成绩就可知道一个人的智商高低,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生活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人智商很高,但在生活中却一筹莫展,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情景,有时甚至做出连智商很低的人都不会做的傻事。而相反,有些智商不是很高的人却在职场上如鱼得水,扬眉吐气,有的人发展成亿万富翁,有的人成为一方大佬,业内领袖。智商对这些现象无法给出很好的解释,难道职场中的成功不需要人的智慧?甚至还有一些高智商的人在学业上也并不怎么出色,如所谓的高能低分者。这些现象促使心理学家不断反思,现有的智商对人的智力是否是最有效的评价?是否还有更好的智力解释?于是心理学家纷纷展开研究,著书立说,不仅反思已有智商的不足,而且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智力观点。有的研究者从智力范畴内部去探索,把更多智慧内容纳入智力的范畴,如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由多个维度所构成,有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内省智能和观察自然智能。传统的智力测验只测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言语和数理逻辑智能,因而这种智力测验是不完整的,对人的总体智力水平的评价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另外几种智能也需要加以测量。另外斯滕伯格认为,智力不仅表现为一个人有什么能力,还要看其是否会使用这些能力,如果仅仅是具有但不能在任何场合都能应用,那还不是智商高的表现。还有一些研究者从智力范畴以外去探索,因为智力并非是获得成功的唯一因素,人们探讨影响职业成功的人格、社会交往能力、自我概念等因素,这些被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情绪智力的提出也多少与这一背景有关。

人从出生后,智力不断发展,青少年期之前是向上增长,20岁左右停止增长,变为横向的发展,即保持稳定状态,随后有的能力会出现衰退。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智力成长曲线。大多数人的智力都是按照这样一个发展轨迹运行的,但也有少数人不是严格按照这样的速率发展的。有的人的智力发展快于这一成长曲线,所以较早地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有的人则比一般人发展得晚,但后来居上,赶上甚至超过别人,这就是所谓的大器晚成。对这两类人的智力水平的测量可能会得出不准确的结论。对智力发展早的人会高估他们的智商,而对大器晚成者可能会低估他们的智商。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从学校里带回一个给予父母沉重打击的坏消息:由于他从小反应迟钝,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太差,智力水平太低,学校决定将他开除。开除通知单上这样写道:“把你留在班上,将是全班的不幸,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这个男孩就是在11年后提出震动全世界的相对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如果那个老师或校长还健在的话,一定会为他11年前的那个决定而悔恨终生,一个天才就这样从他的手中溜走了。

还有一个男孩,他的老师对他妈妈说:“你孩子是弱智,我们没有办法教他。”但妈妈不信,把他带回家亲自教导。结果,这个被认为是弱智的人成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就是爱迪生。

这两个天才在老师眼中怎么就成了弱智了呢?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大概就是那个智商了。可见智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是准确的。

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在一个较大的人群中,智商极高的人和极低的人都只占很小一部分,分别都只有2%,也即100人中只有2人。而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中等水平。所以从能力上来看,能不费吹灰之力或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的人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绝大多数人都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因此智力以外的一些品质就显出其重要性来了。有些品质能使人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现,如冷静、坚韧、乐观、好人缘等,具有这些品质再加上一定的智力水平有助于获得成功。有些品质则会阻碍能力的发挥,即使有能力也无法施展出来。由此可见,智力并非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因为智商上的差异不是很大,所以其他品质就更为重要。因而心理学家也就越来越关注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情商与智商

不管是哪种情商理论都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高智商并不代表社会适应良好。所以人类的智力应该具有比传统智力更广泛的内涵或者它还需要其他一些心理品质来加以辅助。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智商只是其中之一。虽然智商很低的人在事业上要想出类拔萃确实非常困难,但智商高就一定能成功吗?答案自然不言自明,高智商者不一定是生活中的强者。有人说智商只能解释人取得成功的20%的因素,另外80%是智商以外的因素,其中也包括情商。这种说法虽然还没有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些智力非常超群的人却在生活中做出了极其愚蠢的事情,因为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让情绪在不合适的场合过于澎湃,结果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在20世纪40年代,有研究者对95名哈佛大学生开展了从其毕业到中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那些大学里考试成绩最高者,相较于成绩低一些的,在以后的收入、成就、行业地位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出更大的成功。他们在生活满意度、友情、家庭以及爱情上也不见得更理想。也就是说,智商不是完全与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呈正比,它不能完全反映事业和生活的实际状况。另有研究发现,智商分数只能预测1/4的社会地位变异和1/6的经济收入变异。

据美国AT&T实验室的意向测验结果来看,那些工作绩效最好的人不是智商水平最高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员工。

还有研究者对美国1981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州多所高中的81名毕业典礼致辞者进行了跟踪研究。能够成为致辞者的都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大学里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但到了将近30岁的时候,他们取得的成就仅为中等水平,大多数人在职业领域中表现平平。

几十名不同学科的专家曾对世界各地近500家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进行了分析调查,所得的结果十分相似:情商在取得工作成果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际上其他任何工作单位的情况也是如此。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个体的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协助。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靠个人的奋斗和杰出的智慧想要长期不断地有所成就已经变得不现实。即使是类似过去的小作坊的个体职业者,也需要与客户和各种人打交道,所以合作成为工作社会中的主题,而情绪智力是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戈尔曼曾分析了许多岗位的职业能力模式,归纳提炼出各种能力,结果发现可以归结为认知和技术能力的只占少数,而大多数都可归入情感能力。所以他认为,在工作中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是智力和其他认知能力的两倍。

没有情商,智商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戈尔曼曾说过:“情感潜能可以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况且高智商者在人群中毕竟只占少数,按心理学的理论推算只有2%左右,大多数人是中等智力水平,所以更需要情商的辅助才能取得成功。现在有不少人甚至认为,在预测个人成功时,情商比智商更有用。戈尔曼说:“如果缺乏情商,一个人即使受到全世界最好的训练、思维敏锐、分析力强、创意层出不穷,也无法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每年跟踪研究情商与智商对领导力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对领导力而言,智商只起7%的作用,而情商则起了93%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而言,情商远比智商重要。

另外美国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机构调查了188家公司,测试了每家公司的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并将每位主管的测试结果与他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而且智商略逊的人如果情商很高也一样能取得成功。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赫尔姆斯用情商和智商两大指标分析了历代美国总统,结果发现在美国历史上被公认为非常出色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只有二流智商,但他的情商却是一流的。

但如果由此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或者认为智商是无关紧要的,那也是错误的,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商和智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过分强调情商的作用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没有较高智商也是难以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情商看起来很高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也同样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业绩,尤其是在那些研究领域。与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具有相同情商水平的人为数不少,但为什么成为伟大科学家的只有他们呢?那就是除了情商之外,他们还有极高的智商。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情商的高低也取决于智商的高低,情商中的情绪认知、调节能力都离不开智慧水平,这一点从弱智者的情绪智力也偏低的现象中得到证实。没有理智的参与,情商很高也是不可想象的。

智商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必要前提,成功的希望不大。但只有这个条件不足以保证成功,所以可以说情商是智力水平得以充分施展的催化剂。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情商,那么哪怕他的智商只是中等,也有可能被完全发挥,成功的概率也就大大提高;而相反,一个人如果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以至于他的智商连一半都无法得以发挥,那要取得成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在一些工作复杂程度较低的领域,个人的智力水平和职场表现有直接的关系,一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