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发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23:28:12

点击下载

作者:钟双德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始发明

创始发明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创始发明作者:钟双德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9841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创始发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文明之母造纸术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我国古代用来供书写的材料。

西汉时期,轻便廉价的书写工具纸被发明出来了。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我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作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人类文明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我国最早的纸张

我国最早的纸在考古发掘中已有发现,表明早期造纸术源于生产实践。如发现有植物纤维纸,丝绵做成的薄纸,还有通过蚕丝加工时的漂絮法得到的丝片等。

早期纸原料及制作方法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重要开端,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造纸技术走向成熟。纸的出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汉代纸张文化交流,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两人都被召入了后宫,得到了汉成帝刘骜的宠幸,一个当了皇后,一个当了昭仪。宫中有个女官叫曹伟能,生了一个孩子,按说应该是皇子。

赵昭仪知道了,就派人把伟能的孩子扔掉了,并把伟能监禁了起来,还给她一个绿色的小匣子,里面是用“赫蹄”包着的两粒毒药,就这样,伟能被逼服毒而死。这张包着药还写上字的“赫蹄”,东汉时期著作家应邵解释说,它是一种用丝绵做成的薄纸。

原来在西汉时代,我国已经能制作丝绵了。制作丝绵的方法是把蚕茧煮过以后,放在竹席之上,再■古代丝绵纸制作把竹席浸在河水里,将丝绵冲洗打烂。丝绵做成以后,从席子上拿下来,席子上常常还残留着一层丝绵。

等席子晒干了,这层丝绵就变成了一张张薄薄的丝绵片,剥下来就可以在上面写字了。这种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丝绵纸。赵飞燕 原名冯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赵飞燕是一位在我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和神话般的美女。在我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

后来,在陕西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附近发现了一座西汉古墓,墓中发现了数张包裹着铜镜的暗黄色纤维状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黏附在铜镜上的纸剥下来,大大小小共有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0.1米。

后来经过化验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做不规则的异向排列,有明显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这说明古人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被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根据这一发现,考古学家认定,这就是西汉时期麻类纤维纸,并将其命名为“灞桥纸”。灞桥纸色暗黄,后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灞桥纸虽然质地还比较粗糙,表面也不够平滑,但无疑是最早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汉代陶罐至2世纪。这一发现,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灞桥纸发现后,后来又有了新的发现。在陕西扶风中颜村发现了一个残破的陶罐,里面有一些铜器,后通过清理,发现陶罐里装的都是些西汉时期做装饰的铜饰件,还有一些西汉时期通用的铜钱。抄造 造纸方法,纸张加工工艺术语。纸张抄造的方法可以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其主要区别在于:干法造纸以空气为介质,主要用于合成纤维抄造不织布、尿片等;湿法造纸以水为介质,适用于植物纤维抄纸。目前绝大多数的纸张都是湿法抄造的。

在清理过程中发现,有3个与一个铜饰件锈在一起的东西。其中锈在一起的铜钱,没想到里面的东西是一团黄颜色的纸状物,展开以后,共有3块。

这些纸状物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铜饰件分底座和盖子两部分,而盖口并不平,将纸状物塞入其中便可使盖子平整地盖在上面。也正是由于铜饰件两部分的密封,才使得纸状物得到了很好保护,从而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后经鉴定,这几块纸状物完全符合纸的特征,是名副其实的纸。后经过断代研究,发现出土的铜饰件都是西汉时期以前非常流行的装饰物,而西汉时期以后却使用得很少,而这些铜钱也是在西汉时流通的。

更为重要的是,装这些东西的陶罐也是西汉时期的,如果这些文物是后人装进去的,不可能找来一个西汉时期的陶罐来装。如果确定这些文物是从西汉时期保存下来的,那么被密封在铜盖里的纸肯定也是西汉时期的纸。

通过初步判定,这些纸是西汉早期的纸。虽然这些纸与现代纸相比显得比较粗糙,但是它比灞桥纸无论从工艺水平和制作质量来看,要成熟得多,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生产的纸了。后来将从扶风出土的古纸依据出土的地名,定名为“中颜纸”。

后经鉴定,这几张纸是西汉时期汉玄帝和汉平帝之间的物品。由于纸是作为衬垫物在锈死的铜饰件里面发现的,隔绝了外部环境的破坏,具备了长期保存下来的条件。

这次的发现学界普遍认为,关于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可以从后来蔡伦造纸向前推进100年至300年。事实上,如果从纸的原料上考察,我国造纸的历史更为久远。

那是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古代结绳记事文物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太笨重,书写材料又有了新的发现。甲骨 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使用甲骨进行占卜,要先取材、锯削、刮磨、灼烧等,并且根据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纹判断凶吉。

我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从远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和缫丝了。

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和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古代造纸原料

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就可用于书写了。

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是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表明了我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了造纸中的打浆。

特别是在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十分旺盛,除了丝绵纸外,麻类植物纤维造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了应运而生。

对于西汉时的麻类植物纤维纸,后来北宋时期的官员苏易简在所著的《纸谱》中说道:

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古代造纸原料

当时人工造纸,先取质量柔韧的植物类纤维,煮沸捣烂,和成黏液做成薄膜,稍干后用重物压之即成。

此外,我国古代还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阅读链接我国古代字画的物质载体大体上经历了陶土、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几个阶段。每一种载体的材料和形式变化,其中影响至今的西汉时期纸张有2000多年历史。汉代是我国书画用具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期,因为笔、墨、砚等书画用具虽然起源于先秦时期,但至汉代时期才由于纸的发明,开启了我国书画载体的转变之路,从而导致这些书画用具开始朝着适应纸质的技术方面改进,并形成了以“文房四宝”为核心的书画用具体系,影响至今。蔡伦改进造纸术在古代,人们书写多用竹和帛。由于简牍笨重,缣帛昂贵,不适合老百姓用来记载文字,于是,人们就一直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皮、废麻、破布和旧渔网等原料制造出了一批纸,人们称为“蔡侯纸”。蔡侯纸的出现,使人类跨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标志着纸张正式开始代替竹和帛。我国纸张原材料的发明虽然很早,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那时官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蔡伦雕像的,严重制约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到了东汉时期,造纸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才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那是汉明帝刘庄62年,在湖南的耒阳,有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出生了一个小男孩,父母给他取名叫蔡伦。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但他聪明伶俐,很会讨人喜欢。

汉章帝刘旭继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15岁。

蔡伦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入宫第二年任小黄门,后升为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再后来,蔡伦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地位与九卿等同。■蔡伦画像缣帛 我国古代以丝织品为记录知识载体的,一般称为帛书,也有人称为缯书。因为其色白,故又称之为素书。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这些都是简牍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其价昂贵,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不便更改,一般只用为定本,所以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知识的主要载体。

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他在任职期间,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

103年,京师洛阳一连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刚过蔡伦就去民间探访,这一次他来到了洛阳城外的洛河附近的缑氏镇,向当地的工匠讨教一些技艺。■古代用来造纸的工具

蔡伦在路过洛河边的时候,有好几棵大树腐烂倒地,树上还缠绕着一些破渔网,而在这些破树上,他惊奇地发现了一层和以前的纸“赫蹄”很相似的东西。他拿着这种东西向当地的村民求教。

当地的村民告诉他,这3年来京师年年下大雨,导致洛河水位上升,河边的一些树全部浸泡在河水里腐烂,过了几个月树上就会自然形成这种东西。

难道这是树皮形成的东西?蔡伦忽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他苦苦寻找了数年的东西!于是蔡伦就在洛河边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作坊,用树皮开始了他的实验。

为了模拟树皮腐烂的方式,蔡伦在洛河边上修了一个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将树皮投入池中浸泡;为了模拟树皮日晒雨淋的方式,他又将树皮放在太阳地上暴晒。经过这两道工序后,树皮变得脆弱,然后,用石臼将树皮捣成浆,又做成纸。

蔡伦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为他发现这种纸里面有一些细小的杂质存在,用手在纸上抚摸有明显凹凸感。如何去掉这种杂质呢?他忽然想起了制剑时淬火的工艺,这就是蒸煮。

于是,蔡伦在造纸的流程中首创了蒸煮的方法。这一次所造出的纸让蔡伦欣喜若狂,这种纸不但成本低,而且洁白,轻硬,原料普遍。看着自己多年的追寻终于有了成果,蔡伦激动万分。

激动之余,蔡伦又想,麻的材料也很普遍,自己的造纸工艺能否改良粗糙的麻纸呢?

有一天,蔡伦经过河边,看到妇女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剩下的破乱蚕丝,会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层,而这一层晒干后,可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可以用来写字。

这给了蔡伦很大的启示,于是他又开始找来了破麻衣和破渔网进行实验。最后发现用麻所做的纸虽然不如用树皮的洁白,有些微黄,但是比起原来的麻纸几乎是天壤之别。

蔡伦将自己的造纸工艺流程记录成册,并将自己制造出的纸进献给了汉和帝。■造纸作坊遗址■造纸工具水碾

汉和帝提笔书写,看着自己的书写材料竟然是树皮造出来的,觉得非常新奇,于是在蔡伦的带领下参观了洛河边上的造纸坊。当得知蔡伦是因为看到自己日夜阅读竹简而造纸时,汉和帝十分感动,于是下令全国推广。

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蔡伦纸的主要原料有檀木、荛花、菠萝叶、草木灰、竹子、马拉巴栗树糊等。左伯 字子邑,东莱人。擅长写八分书,名声与毛弘并列,稍逊于邯郸淳,东汉末年声名鹊起,又能在纸上书写。左子邑进一步发展了蔡伦的造纸技术,和韦仲将制的墨,张伯英制作的毛笔并称于世。这种绝妙的好纸离现在太久远了,久远得没法得到它。

制作步骤是:

先取檀木,荛花等树皮,捣碎,加入草木灰等蒸煮;再将蒸煮过的树皮原料,放于向阳山上,日晒雨淋,不断翻覆,让树皮自然变白;将树皮原料等碾碎,浸泡,发酵,打浆,加入树糊调和成浆;然后用抄纸器将捣好的纸浆,抄成纸张;将抄好后纸张,置于阳光晒干。

蔡伦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时期创始并发展兴旺。同时,由于他受命负责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根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还用树皮纤维造纸。东汉时期造纸能手左伯,在麻纸技术的基础上,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或称“子邑纸”。皮纸 用桑皮、山垭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纸。纸质柔韧、薄而多孔,纤维细长,但交错均匀。一般是供糊窗等日用需要,特殊的则作誊写蜡纸、补强粉云母纸等的原纸。皮纸是我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之一,与白纸、竹纸、白棉纸等同为线装书的纸张种类之一。

左伯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他在精研书法的实践中,感到蔡侯纸质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就与当时的学者毛弘等人一起研究西汉以来的造纸技艺,总结蔡伦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左伯造纸同是用树皮、麻头、碎布等为原料,用新工艺造的纸,适于书写,使用价值更高,深受当时文人的欢迎。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在当时被并称为文房“三大名品”。

树皮纸的出现,是东汉时期造■古代皮纸纸技术史上一项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为纸的制造开辟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原料来源,促进了纸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古代造纸术经过蔡伦的改进,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原料的分离、打浆、抄造和干燥4个步骤。

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即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4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古代造纸遗址化,即使在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我国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总之,汉代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链接蔡伦墓祠位于陕西省洋县城东8000米的龙亭镇龙亭村,人们常到这里祭拜伟大的蔡伦。墓祠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其南为祠。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德宗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114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戏楼等古建筑和近代书法名家于佑仁为蔡伦墓祠所题草书真迹。魏晋南北朝造纸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工艺进一步发展,造纸业初步形成规模,加工技术发展迅猛。此外,麻纸、麻黄纸、藤纸、银光纸的出现,更使得纸的质量更上一层,书写便利,其中麻黄纸被大量使用。

这一时期,纸已经成为我国唯■正在制作纸张的工人一的书写材料,纸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轻便廉价的载体。

东汉末年,与中原关系极好的于阗王十分青睐中原的丝绸,但当时朝廷禁止输出蚕丝技术,只作为商品交易。于是,于阗王向朝廷求娶刘氏王室公主。朝廷很痛快地答应了。在公主临行前,于阗的迎亲大臣悄悄告诉公主国王急欲得到蚕丝技术的事,公主便将蚕茧藏在自己的帽子里,将蚕茧带到了于阗。于阗得到蚕茧,便设法从中原引进桑树,广泛种植,养蚕抽丝织绸。接着,一种以桑树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也在当地流传起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桑树皮■贾思勰画像为原料制作纸已成为一项重要工艺。用桑皮、藤皮造纸,这是这一时期造纸原料扩展的标志。

除了造纸原料更加丰富外,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时期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于阗 是古代西域地名,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塞族人。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

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

北朝杰出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专门有两篇记载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贾思勰 北魏时期农学家。他所著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农学史上一部最完整、最有系统和内容最丰富的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农学名著。它卓越的科学内容,对当时和后世的农业生产都有深远影响。

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

江南以稻草,麦秸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

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渔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纸张制作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檗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黄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麻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桓玄 (369年~404年),东晋晚期的权臣,桓楚武悼帝,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和楚王等职。

这一时期,造纸业也初步形成规模。如果说汉代在书写记事材料方面还是缣帛和简牍并用,纸只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简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到了晋代,就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晋代已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纸,人们就不再使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来书写了,而是逐步习惯于用纸,以致最后使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彻底淘汰了简牍。米芾 (1051年~1107年),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其书画自成一家。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东晋末年,朝廷甚至明令规定用纸作为正式书写材料,凡朝廷奏议不得用简犊,而一律以纸代之。

例如东晋的豪族桓玄掌握朝廷大权后,在他临死的那一年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随即下令停用简牍而代之以黄纸:“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黄麻纸

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晋时还是简纸并用,东晋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而几乎全是用纸了。

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这个时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

北方以洛阳、长安、山西及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主要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当时的文学家徐陵《玉台新咏·序》说道:“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

山东早在汉末就产名纸,东莱人左伯在曹魏时还在世,左伯纸名重一时。而长安、洛阳是在两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为造纸中心的。

东晋南渡后,江南也发展了造纸生产。浙江会稽、安徽南部和建业、广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纸中心,也产麻纸、桑皮纸和楮皮纸。

后来北宋时期的书法家米芾在《十纸说》中说道:“六合纸,自晋已用,乃蔡侯渔网遗制也。”当时的浙江嵊县剡溪沿岸,成为藤纸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纸为大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广大纸■米芾雕像工在生产实践中精益求精,积累了许多先进技术经验,因此名工辈出,名纸屡现。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纸外,还有南朝刘宋时期的张永。

南朝时期史学家沈约《宋书·张永传》记载:“张永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及墨皆自营造。”他造的纸为当时北方所不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的笔法圆熟流畅,有浓厚的隶书风味。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陆机等人也都是以麻纸挥毫。除麻纸外,这时期还采用其他韧皮纤维原料造纸,如楮皮纸、藤皮纸等。从晋代开始一直延续至唐宋时期为止。据文献记载,晋代还有一种侧理纸,即后世的发笺。侧理纸以麻类、韧皮类等传统原料制浆,再掺以少量水苔、发菜等做填料,用量虽少,但因呈现颜色,放在纸面上非常明显。这种发笺纸在唐宋时期以后还继续生产,直至近代。外国的发■绍兴王羲之塑像笺,最著名的是朝鲜李朝时期的发笺。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也有相当发展,较重要的加工技术之一是表面涂布。

所谓表面涂布,就是先将白粉碾细,制成它在水中的悬浮液,再将淀粉与水共煮,使与白粉悬浮液混合,用排笔涂施于纸上,因为纸上有刷痕,所以干燥后要经砑光。这样,既可增加纸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面紧密,吸墨性好。王羲之 (303年~361年或321年~379年),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类纸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被矿粉晶粒所遮盖的现象清楚可见。

对纸张加工的另一技艺是染色。纸经过染色后,除增添外表美观外,往往还有实用效果,改善纸的性能。纸的染色从汉代就已开始。

东晋时期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黄檗染纸。黄檗也叫“黄柏”,是一种芸香科落叶乔木,其皮呈黄色。我国最常用的是关黄柏和川黄柏。葛洪 (284年~364或343年),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于罗浮山一心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这时期黄纸不仅为士人写字著书所用,也为官府用以书写文书。至于民间宗教用纸,也多用黄纸,尤其佛经、道经写本用纸,不少都经染黄。

当时的人们喜欢用黄纸有3个原因:第一,黄柏中含有生物碱,主要是小檗碱、少量的棕榈碱、黄柏酮、黄柏内脂等。小檗碱呈苦味,色黄。棕榈碱也呈黄色,可溶于水。这种生物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既延长纸的寿命,而同时还有一种清香气味。■《抱朴子》中记载的魏晋时期造纸技术

第二,按照古代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于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方中的中央和五色中的黄,黄是五色中的正色。故古时凡神圣、庄重的物品常饰以黄色,重要典籍、文书也取黄色。■发笺纸

第三,黄色不刺眼,可长期阅读而不伤目;如有笔误,可用雌黄涂后再写,便于校勘。这种情况在敦煌石室写经中确有实物可证。

汉纸多粗厚,帘纹不显,而晋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纸,都比汉代纸薄,而且有明显的帘纹。

帘纹纸是一种白亮而极薄的的佳纸,表面平滑、坚韧,墨迹发光,用手触摸,沙沙有声。这种纸在新疆出土的实物不少,至今看到实物,仍令人赞叹不已。

从造纸技术上来分析,晋南北朝时期是用类似现今土法抄的可拆合的帘床纸模抄造。这显然是造纸技术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阅读链接笺纸是特殊的纸品,或用单色漂染,或用套色印刷,或加以浮雕图案,或洒以金银色粉屑,真有赏心悦目之观,尤其是有点雅趣的文人,每每爱不释手。笺纸的样式,由来已久,北宋时期官员苏易简在其所著的《文房四谱》卷4《纸谱》记载:东晋时期的桓玄作“桃花笺”纸,有缥绿、青、红等色,是蜀地名产,这些都是早期的彩色笺纸。隋唐五代的造纸术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造纸术的进一步发展阶段,造纸原料开始向多元化迈进,造纸工艺取得了更大的发展,造纸技术也出现了新的发展。

在改善纸浆性能、改革造纸设备等方面取得一些进步,可造出更大幅面的佳纸,满足了书画艺术的特殊要求,纸的加工更加考究,出现了一些名贵的加工纸而载诸史册,并为后世效法。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秸纸和新式的竹纸,另外,竹纸也在这时初露头角。

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一生酷爱红色,她常常穿着红色的衣裳在成都浣花溪边流连,随处可寻的红色芙蓉花常常映入她的眼帘,于是制作红色笺纸的创意进入她的脑海。■薛涛画像薛涛用毛笔或毛刷把小纸涂上红色的鸡冠花、荷花及不知名的红花,将花瓣捣成泥再加清水,经反复实验,从红花中得到染料,并加进一些胶质调匀,涂在纸上,一遍一遍地使颜色均匀涂抹。再以书夹湿纸,用吸水麻纸附贴色纸,再一张张叠压成摞,压平阴干。由此解决了外观不匀和一次制作多张色纸的问题。为了变花样,还将小花瓣撒在小笺上,制成了红色的彩笺。薛涛用自己设计的小彩笺,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诗人薛涛雕塑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应酬交往。

薛涛使用的涂刷加工制作色纸的方法,与传统的浸渍方法相比,有省料、加工方便、生产成本低之特点,类似现代的涂布加工工艺。顾况 (约727年~约815年),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横山人,即现在的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薛涛名笺有10种颜色: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残云。何以特喜红色,一般认为红是快乐的颜色,它使人喜悦兴奋,也象征了她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渴望。

薛涛笺是隋唐五代时期造纸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历代均有仿制。

隋唐五代所用的造纸原料,除家麻和野麻以外,从晋代以来兴起的藤纸,至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产地也不只限于浙江。舒元舆 (791年~835年),字升远,浙江婺州东阳人,一说江州即今九江市人。初仕即以干练知名,锐意进取,所作文檄豪健,以擅文敢谏著称。《全唐文》录存其文16篇。其文《贻诸第励石命》、《录桃源画记》则收入《唐代散文选》,其诗入《全唐诗》6首。《唐六典》注和《翰林志》均载有唐代朝廷、官府文书用青、白、黄色藤纸,各有各的用途。陆羽《茶经》提到用藤纸包茶。《全唐诗》卷10收有顾况的《剡纸歌》,描写浙江剡溪的藤纸时说:“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为蕉叶棱。欲写金人金口渴,寄予山明山里僧。”《全唐文》收有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作者悲叹因造纸而将古藤斩尽,影响它的生长。藤的生长期比麻、竹、楮要长,资源有限,因此藤纸从唐代以后就走向下坡路。

从历史文献上看,桑皮纸、楮皮纸虽然历史悠久,但唐代以前的实物则很少见到,隋唐时期皮纸才渐渐多了起来。

敦煌石室中的隋代《波罗蜜经》是楮皮纸,《妙法莲华经》是桑皮纸。唐代《无上秘要》和《波罗蜜多经》也是皮纸。传世的唐代初期冯承摹神龙本《兰亭序》也是皮纸。

关于用楮皮纸写经,在唐代京兆崇福寺僧人法藏《华严经传记》■薛涛笺抄本卷5也有记载。

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

竹纸起源于唐,在唐宋时期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18世纪才有竹纸。竹纸主要产于南方,南方竹材资源丰富。

唐代还有一种香树皮纸。据《新唐书·肖仿传》记载,罗州多栈香树,身如柜柳,皮捣为纸。这些唐人记载说明,广东罗州产的栈香或笺香树皮纸是名闻于当时的。

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记载,唐代四川造的“薛涛牋,以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或当时薛涛所指,遗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也。”

用木芙蓉韧皮纤维造纸,在技术上应是可能的。因为经脱胶后,总纤维素含量很高。

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隋唐五代时期也有时用各种原料混合造纸,意在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纸的性能。

随着造纸原料的逐步扩大和造纸技术在各地的推广,隋唐五代时期,产纸区域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薛涛笺制作■质量上乘的宣纸

据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和《通典·食货典》三书记载,在唐代各地贡纸者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11个州邑。当然这是个很不完全的统计,其实产纸的区域远不止这些地区。

宣纸在唐代为书画家所使用,可见它的质量之高。宣纸因原产于宣州府而得名,当时称为“贡纸”。《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土贡有纸和笔。宣州下置宣城、当涂、泾县、广德、南陵、太平、宁国、旌德8县,这是有关宣纸的最早记载。

至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宋应星 (1587年~约1666年),明末清初科学家。代表著作《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也有人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另外,外国的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