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后的荧幕奇景:当下好莱坞三位导演的创作与文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5:22:13

点击下载

作者:王诗秒,周钰棡,唐晓睿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典之后的荧幕奇景:当下好莱坞三位导演的创作与文化研究

经典之后的荧幕奇景:当下好莱坞三位导演的创作与文化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经典之后的荧幕奇景:当下好莱坞三位导演的创作与文化研究作者:王诗秒,周钰棡,唐晓睿排版:梦工厂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561482759本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皮欣大道“格拉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用活动电影机放映了第一部电影,并获得巨大成功,至此宣布了电影的诞生。看完首场电影后,巴黎的一位记者预测了活动影像的光明前景:摄影的对象已经不再是静止的物体,它使运动的场景成为永恒。在随后的100多年里,电影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着全球电影业的风潮。而在消费社会日益成型的今天,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也已成为一种文化产品。因此,其势必附着了商业与文化的双重价值。此时的好莱坞电影以狂欢的方式实现了对现世的观照、对价值的追寻以及对多元化的礼赞,并成就了其在全球化传播中的价值认同。毋庸置疑,好莱坞电影以后现代式的狂欢博取了商业价值认同,也在全民狂欢的背景下勾勒出了新的文化价值潜力。在当下好莱坞,克里斯托弗·诺兰、戈尔·维宾斯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是其中标杆性的导演。本书结合当下电影市场的现状及创作实践,运用后现代文化理论及经典电影理论,并与具体作品相结合,从电影主题、形象塑造、镜头语言及作品背后的电影观念和文化现象等方面对这三位导演做出综合性的阐释。

克里斯托弗·诺兰、戈尔·维宾斯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三位导演在电影文本的创作过程、所创作的电影文本本身以及观众对其文本的接受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同样处于好莱坞这个创作环境之中,并且基本处于同一创作时期,三位导演又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首先,三位导演的电影事业基本处于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之中。后现代文化语境赋予导演们重新审视经典的视域,使他们在更广阔的语境中解构和重组了电影文本的制作。其次,三位导演将好莱坞主流价值观在电影中实现了很好的融合,并达成了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即便是立志拍摄独立电影的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他以往常游走于主流之外的边缘地带,但在《摔跤王》之后也开始与主流汇合。三位导演不仅注重对电影艺术价值的挖掘,而且具有敏锐的市场直觉——他们清楚地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电影,并且能把对艺术的挖掘和对市场的直觉体现在电影文本的创作之中。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作为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其中两部突破了10亿美元的票房大关;戈尔·维宾斯基的“加勒比海盗”系列更是赢得了全世界数量庞大的粉丝群,其中《加勒比海盗2:亡灵宝藏》全球票房突破了10亿美元;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电影《梦之安魂曲》《摔跤王》《黑天鹅》,也为他赢得了全球赞誉。再则,三位导演在电影叙事中都体现出各自的风格,但在独有的风格之中,又都毫无例外地保持了“讲故事”的传统。对故事情节的自如把控,对电影叙事的熟练掌握都是他们特点和能力的重要体现。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叙事能力是最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对节奏的掌控,以及对非线性叙述手法的重新利用等都是他的强项。戈尔·维宾斯基在叙事层面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表现为叙事法则的既定性和对道德困境的规避。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更善于从人物的精神层面进行心理挖掘,以此来推动剧情叙事的发展。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手法,三位导演在叙事上都体现了高超的讲故事能力,并且能够将这种能力运用于导演所发掘的新理念之中,与当下的潮流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其实,从个人来看,三位导演在电影制作上都体现出非常明确的精品意识,既面对商业市场的盈利需求,也不低估观众的欣赏水平,以真诚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因此,作为新一代成长期的领军导演,三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好莱坞赢得了赞誉。

纵观克里斯托弗·诺兰、戈尔·维宾斯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三位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独特个人风格,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碎片化”叙事通过对非线性叙事手法的解构和再组成,增加了剧情的复杂性,使剧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大大增加了影片剧情的张力;戈尔·维宾斯基则是以“游戏化”为标签,在叙事层面上表现出很强的逻辑预设性,这成为其影片所体现的“游戏感”的存在基础,而在剧情中,也有西部情节与文本的指涉,尤其是在画面、情节、音乐上对莱昂内西部片进行效仿;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作为独立导演出身,他承认自己是风格化的先锋但也坚持“没有理由的风格是错误的”。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都善于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影片创作,同时在剧情上都善于运用“悬念”来对故事进行引导,并且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向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致敬。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善于运用长镜头实现对人物的精雕细琢,通过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个体困顿;而克里斯托弗·诺兰则习惯于运用特写镜头和闪回镜头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欲望。克里斯托弗·诺兰与戈尔·维宾斯基在英雄主题的建构方面是站在两个对立面上的。前者的影片中总会出现英雄主义的命题,同时在个体上直面个人困顿,建构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形象,这种倾向在电影《蝙蝠侠》三部曲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而戈尔·维宾斯基在主题建构上则是反英雄主义的,对于人物个体的困顿他往往进行自觉的规避处理,这一点在《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有着直接的体现。然而戈尔·维宾斯基在画面中往往借助视觉符号的堆积来全面观照个体的存在,并通过组合段落的调度来达成叙事的目的。在这一点上,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则运用长镜头来实现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以及通过画面的叙事表达来关注个体。

作为当下好莱坞标杆性的三位电影导演,他们的电影创作基本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风格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这就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对象。本书力图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立足于电影生产、创作时间来研究三位导演。关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笔者将首先从他的英雄主义建构进行描述,并具体论述其在英雄主义建构中对人物个体的困顿所进行的哲学性思辨;其次对克里斯托弗·诺兰最具特色的碎片化表达进行深度阐释,并对其非线性叙事表现手段进行细致分析;最后从后现代狂欢语境中的观众角度展现其电影表现的接受美学,由此而知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电影创作中实现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自觉趋同,是好莱坞最后的“电影作者”。而关于后现代艺术特征明显的戈尔·维宾斯基,笔者首先从其反英雄的人物塑造出发,指出他人物塑造的外化特征和内在矛盾都展现了其反英雄主义的主线;再从叙事层面的逻辑性特征出发,阐释其叙事法则的先验规律,以及在叙事中规避道德困境的主要问题;同时笔者认为,戈尔·维宾斯基在电影剧情中的文本互指也是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对莱昂内西部电影的画面、情节、音乐的效仿以示致敬;最后,从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角度,对戈尔·维宾斯基利用段落镜头的调度来达成视觉奇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本书的最后,笔者对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对人物的镜像阶段与自我认证进行深度阐释;其次,站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其控制的新形势、压抑性的俗化趋势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回归安德烈·巴赞的理论,从奇幻的景深镜头对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影片作进一步解析。本书力图通过以上角度,对三位好莱坞知名导演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释,以期为今后的电影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撰写关于好莱坞当下正处于成长期或上升期的电影导演的分析评论,不可避免地要冒一定风险,因为所阐述的某些基本观点可能不久后就时过境迁了:对其中某位导演评价过低,或者是某位导演在大有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可能突然停滞不前,或者现今看起来不起眼的某些创作手法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能成为举足轻重的创新等。

在撰写这部描述当下好莱坞三位标杆性电影导演的过程中,基本没有现成的书籍可供借鉴,有的只是零散的、罕见的一些文章对某一点的不完整论述。因此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更多的是针对电影理论或是好莱坞这个整体电影创作环境的书籍,借以佐证本书中提到的关于三位导演创作的理论。为此,再三摘引了三位导演在不同场合中力图说明其创作意图、创作想法、创作规划等的言论,并试图从中寻出其在电影拍摄实践中的线索。在关于三位导演电影作品的传播及接受研究中,为了尽量全面地描述其在观众接受中的现状,笔者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搜集了观众、影评人的论述,从事实出发,对观众接受进行客观呈现。由于其观众接受会随着时间、社会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其中某些观点难免有失偏颇,但依然可以作为今后三位导演观众接受研究某一阶段的重要素材。

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而克里斯托弗·诺兰、戈尔·维宾斯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三位才华横溢的导演是当下好莱坞电影创作的标杆性人物。近年来,三位导演在电影艺术及商业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学界迄今并未对其作品价值做出学理性及思辨性探讨。写作这本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本人承担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专题研究任务,周钰棡负责撰写对戈尔·维宾斯基的研究部分,唐晓睿则完成了关于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研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感到外文资料不足,对某些材料的解读存在疑惑,在研究手法的运用上也存在困境。所幸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尽可能地做到了全面地搜集材料,客观地进行观点解读,力图实现从事实出发进行研究。本书中所引用的电影图片全部来自互联网,本书作者承诺图片仅用于学术研究,不作商业用途,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yixiutaer_7@163.com。另外,在著述中,恐仍难免疏误,故敬候读者批评指正。王诗秒2014年10月于成都第一章克里斯托弗·诺兰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是好莱坞当下知名导演,1998年的《追随》算是诺兰最早的电影作品,此后的十五年间他几乎一直以每两年一部的速度拍摄电影,至今共有九部作品(包括2014年上映的《星际穿越》)。如今他可谓是好莱坞的头号宠儿,被誉为当下好莱坞最具王者气质的天才级导演。美国影评人和影迷给他的评价是“新千年的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自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之后最有着装品位的导演”。而诺兰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第一节人物履历与创作概况一、克里斯托弗·诺兰个人简介

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下文简称“诺兰”)197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父亲是英国人,从事广告文案工作,母亲是美国人,职业是空中乘务员。小时候的诺兰时常在美国和英国之间往来,所以虽然他口音偏英式,但有时说话会突然转成美式口音。诺兰对于两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都很熟悉,并且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

克里斯托弗·诺兰有一个弟弟,即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兄弟俩在电影剧本上有许多合作(如《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崛起》《盗梦空间》等);以及一个哥哥马修·诺兰(Matthew Nolan),在2009年以一项谋杀罪被捕,之后罪名被撤销;叔叔约翰·诺兰(John Nolan)是一名演员,参演过《追随》和《蝙蝠侠:侠影之谜》。拥有双重国籍的诺兰经常处于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身份迷失中,因此在后来的电影中常常有对身份错乱、迷失、不断进行确认的指涉,这都与诺兰兄弟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克里斯托弗的口音偏向伦敦腔,人和电影也充满了英国范儿,风格上具有典型英国人的冷峻、严谨和缜密;弟弟乔纳森则在芝加哥长大,口音偏向美国腔,为人也更为活泼。诺兰在伦敦和芝加哥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七岁的诺兰,作为一个孩子就开始用父亲的超8小型摄像机试着拍摄自己的玩具兵人,开始进行了早期的短片创作。童年时代的诺兰居住在芝加哥时,还曾和日后成为导演、制片人的罗科·贝利克(Roko Belic,有作品《成吉思汗蓝调》《蝙蝠车》等)一起拍摄过短片。

克里斯托弗·诺兰毕业于黑利伯瑞学院,这是一所位于伦敦赫特福德郡的独立学院;后进入久负盛名的伦敦大学学院(UCL)学习英国文学。诺兰在校期间就开始致力于电影的创作。他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一个社团——“16毫米”,他们一起拍摄了大量短片。1989年,诺兰的电影短片《塔兰泰拉》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创办的独立电影、Video展——Image Union上放映,而另一部短片《盗窃罪》在1996年的剑桥电影节上放映。他的短片中最为知名的一部是拍摄于1997年的《蚁蛉》,片长3分钟左右,在这部影片中诺兰就已开始和艾玛·托马斯(Emma Thomas)形成了固定的电影制作搭档,艾玛在后来也成为诺兰的妻子;2003年该片被收入DVD《英国名导短片集》(Cinema16:British Short Films)并发行。

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是超低成本的《追随》,成本大约是6000美元,于1999年在伦敦上映。这部粗加工的影片在电影节上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诺兰以充满魅力的拍摄手法和无与伦比的才华开始了他的电影事业。在这部不到70分钟的黑白片中,诺兰以倒叙作为基本的电影叙事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线性的叙事结构彻底打碎,再将这些碎片段落进行新的组合和重构。在这部影片中诺兰初步探索了“碎片化”的叙事手法,他赋予《追随》这部电影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强大的张力。因为影片的参与者均为全职工作者,所以只有每个星期六才可以聚在一起拍摄15分钟左右的影片,就这样整整用了1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该影片的拍摄。《追随》中从灯光到道具以至于布景都是参与者们自己制作的,演员的服装也是自备的,正因如此,《追随》成为一部“怀揣着年轻的梦想与野心,酷毙了的黑白电影”。《追随》在叙事上运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初步体现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碎片化叙事特点,影片风格也十分的美国化,这也是诺兰想要的效果。《追随》为《记忆碎片》的拍摄奠定了基础。在拍摄完《追随》并将其提交到电影节后,诺兰开始了《记忆碎片》的创作。在电影《追随》上映期间,诺兰尝试把剧本的手稿发给观众传阅,事实证明,对于这种结构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影片,此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观众看到剧本后对影片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记忆碎片》上映后即在美国取得了26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并在各大电影节上连连获奖,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奖的最佳剧本及最佳导演奖,圣丹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电影剧本奖,广播电影协会的最佳电影剧本奖,当然还有大家十分熟悉的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最佳电影剧本提名。据说,事前诺兰从销售商那里得到的预测是,这类片子能达到400万到500万美元的票房就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凭借早期电影《记忆碎片》《白夜追凶》等奠定了他新锐导演的地位,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导演风格,拥有强大原创力的诺兰发誓要拍出自己的电影。诺兰以其敏锐的感知能力、新奇的想象力,使《蝙蝠侠:侠影之谜》成为让观众和业界最惊喜的一部影片。在前一部蝙蝠侠英雄电影遭受滑铁卢后,华纳公司大胆启用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大卫·S.高耶(David S.Goyer)这两个跟蝙蝠侠毫不相干的人物来拍摄影片。事实证明了华纳的眼光,这个独居风格、个性十足的导演与蝙蝠侠一拍即合,最终获得全球票房近4亿美元。35位影评人中86%的认同率,使这部电影所得的评分超过了横扫全球票房的《星战前传3》。“这是一部比漫画原作还要好的电影。”在看过电影之后的影评人这样认为。诺兰随后导演了更为成熟的蝙蝠侠系列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这两部影片几乎赢尽了票房和口碑,全球票房均超过了10亿美元,并在全球掀起了一股“蝙蝠侠”狂潮。无论是在气氛的营造还是人物的深度刻画上,以及在诺兰最为擅长的碎片化叙事上,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蝙蝠侠”系列电影,让超级英雄系列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也成为历史上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票房最高的一部。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独立导演作品也在观众和业界享有盛誉,如2006年导演作品《致命魔术》,以其诡异的剧情、出色的非线性叙事表现,创造了一个魔术般奇幻的影片。尽管诺兰在英国伦敦出生、成长和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不像许多欧洲导演那样对好莱坞商业电影秉持着不屑的态度,而是自然平和地接受着美国文化和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他认为好莱坞的生活和伦敦没什么不同,只是“没有伦敦的雾那么大而已”。诺兰的事业阵地转向好莱坞之后,他在商业电影的拍摄中实现了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他也是一个习惯坐在监视器前手执导筒的“暴君”导演。正如他的伦敦老乡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当年走过的路线那样,现今的诺兰也在好莱坞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他自豪地评价自己的导演生涯:“我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拍摄商业电影《盗梦空间》之前,只有六部电影作品(迄今为止也不过九部),但华纳公司投资了2亿美元让他拍摄《盗梦空间》,这足以证明其杰出的“魔力”以及强大的票房号召力。诺兰无可厚非地成了好莱坞一线商业片大导演,这个来自英国的电影才子总是和大牌明星合作,并且以喜欢启用曾经合作过的演员著称。他迄今已在“蝙蝠侠”三部曲、《致命魔术》、《盗梦空间》等影片中与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休·杰克曼(Hugh Jackman)、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希斯·莱杰(Heath Ledger)、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希里安·墨菲(Cillian Murphy)、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艾伦·佩姬(Ellen Page)等合作过,当然还有诺兰影片中少不了的标志性演员——迈克尔·凯恩(即Michael Caine,他在“蝙蝠侠”三部曲中扮演老管家、在《致命魔术》中扮演机关师、在《盗梦空间》中扮演柯布的岳父)。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中总是渗透着罪与赎的主题,以及人类一直以来探讨的古老命题。步入不惑之年的诺兰在其电影中总会涉及犯罪题材,如犯罪与复仇、维护正义等,并十分善于在犯罪主题中带领观众一层一层地寻找答案,比如,他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让观众体会到复杂叙事结构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在叙事中不断制造的悬念,也让观众在震撼的画面中怀揣着疑惑投入剧情之中。诺兰习惯于把线性的传统叙事打碎成不同的段落重新进行有规律的组合,让剧情变得复杂而又迷人,使观众往往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2012年,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著名的好莱坞中国剧院前的星光大道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脚印。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等参演了“蝙蝠侠”三部曲的群星和主创人员都见证了这一时刻。诺兰成为第261个留名于此的杰出电影人,好莱坞也肯定了这位导演的成就。诺兰在仪式后说道:“这对我来说真的是超乎想象的,我还记得我在这里参加迈克尔·凯恩的留手印仪式时就想过:这对于一个电影人来说真的是一个辉煌的顶点。现在我居然也能接受同样的荣誉,我真的感到受宠若惊但是同时也非常自豪。”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团队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电影制作中拥有一个强大而配合默契的制作团队,这也是诺兰电影作品彰显出独有风格的源泉之一。如诺兰的御用摄影师沃利·菲斯特(Wally Pfister)等。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妻子艾玛·托马斯和弟弟乔纳森·诺兰在其事业上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艾玛·托马斯从诺兰首部作品《追随》开始担任制片人,在其后担任了《记忆碎片》《白夜追凶》《蝙蝠侠:黑暗骑士》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等影片的制片人。《蝙蝠侠:黑暗骑士》横扫全球票房的那年,艾玛也因此获得美国制片人工会奖最佳制片人提名。电影《追随》可谓是艾玛的事业转折点,她与诺兰一起,在一年的时间里利用周六的时间进行电影拍摄,最终获得国际各大电影节的肯定,也获得了全球发行机会。之后,作为联合制片人之一,艾玛又加入了独立制作的影片《记忆碎片》中。2005年,艾玛担任了影片《蝙蝠侠:侠影之谜》,以及《致命魔术》的制片人,其中《致命魔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摄影奖两项提名。

此外,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弟乔纳森·诺兰也是诺兰事业上不可或缺的助力,诺兰多部影片都是两人联手编剧。他俩首次“合作”时,克里斯托弗只有九岁,他以超8摄像机拍摄了一部“科幻片”,三岁的乔纳森充当了演员。与科恩兄弟(Joel Coen和Ethan Coen,即“Coen Brothers”)一样,诺兰兄弟从一开始就是很好的电影搭档,作为好莱坞敲门砖的《记忆碎片》,就是两人合作的成果。影片也是基于乔纳森·诺兰的短篇小说《死亡象征》(Memento Mori)改编而成,2000年他也凭借《记忆碎片》(Memento)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记忆碎片》(Memento)获得成功后,乔纳森继续担任克里斯托弗的合作编剧,两人相继合作完成了《致命魔术》、《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和2014年公映的《星际穿越》等电影作品。

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结构,精妙跌宕的悬疑情节,史诗般的画面和冷峻的写实风格,建构成“诺兰兄弟”的符号。对于二人珠联璧合的合作,克里斯托弗·诺兰说:“现实的内在,往往比外在的情况困难,这取决于选择怎样呈现你的过程。幸运的是,我一直都选择了对的目标和对的人,所以我们制作的是同部电影。”乔纳森·诺兰也为其他导演撰写剧本,如他也是《终结者2018》的编剧之一,担任电视剧《疑犯追踪》的主创等。在谈到《蝠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时,乔纳森曾说:“这是个让人激动的团队,和我的兄弟还有大卫·S.高耶这两个伟大的家伙一起工作是一场头脑风暴。”

为此,国外的专业电影杂志将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制片人艾玛·托马斯、摄影指导沃利·菲斯特和编剧乔纳森·诺兰一并称作诺兰电影王国的鼎力支柱。三、克里斯托弗·诺兰主要作品及简介(一)主要作品

1.导演作品《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2012)《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2008)《致命魔术》(The Prestige,2006)《蝙蝠侠: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2005)《白夜追凶》(Insomnia,2002)《记忆碎片》(Memento,2000)《追随》(Following,1998)《蚁蛉》(Doodlebug,1997)《盗窃罪》(Larceny,1996)《塔兰泰拉》(Tarantella,1989)

2.编剧作品《超人:钢铁之躯》(Man of Steel,201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2012)《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2008)《致命魔术》(The Prestige,2006)《蝙蝠侠: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2005)《记忆碎片》(Memento,2000)《追随》(Following,1998)《蚁蛉》(Doodlebug,1997)《盗窃罪》(Larceny,1996)《塔兰泰拉》(Tarantella,1989)

3.制片作品《超人:钢铁之躯》(Man of Steel,201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2012)《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2008)《致命魔术》(The Prestige,2006)《追随》(Following,1998)《蚁蛉》(Doodlebug,1997)《盗窃罪》(Larceny,1996)《塔兰泰拉》(Tarantella,1989)(二)主要作品简介《追随》: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影片,这部时长70分钟的黑白片怀揣着诺兰年轻时的梦想和野心,且在这部影片中诺兰的叙事风格初现雏形。《追随》是一部惊险刺激的黑白电影,故事在叙事结构上主要采用倒叙手法,在此基础上将故事叙事段落打碎并重新进行组合。比尔(杰里米·希尔伯德饰)是个游手好闲的作家,喜欢跟踪陌生人,并希望从中获得写作灵感。有一次,比尔盯上了一个西装革履的家伙柯布(艾利克斯·浩尔饰),却在尾随其到餐厅之后被对方识破,于是向对方摊牌。比尔发现柯布是个窃贼,并开始同柯布一起偷盗。柯布带着比尔潜入了陌生人家中,但并不偷窃贵重财物,而是企图发掘主人蓄意掩盖的隐私。不料,他们却撞上房主人归来,惊险逃脱后,比尔在柯布的劝说下洗心革面。不久,比尔认识了一个神秘的金发女人(露西·拉塞尔饰)。比尔爱上了她,但是后来才知道她是黑社会老大的女人,因为一些不雅照片而受到老大的威胁,比尔义不容辞地要帮助她。但是当比尔拿到照片却发现只是一些普通照片时,他被警察抓住了,还被指控杀了黑社会老大的情妇。直到人证物证齐备后,比尔才发现自己落入了杀手柯布布下的陷阱之中。《记忆碎片》: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这部电影中又获得了一次大的飞跃,该影片上映后即在欧洲获得好评,并取得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电影采用了多种非线性叙事的手法来进行穿插叙事,抽丝剥茧般地为观众呈现故事剧情,探讨了“记忆”对人的重要作用。莱尼(盖·皮尔斯饰)的妻子在家中浴室被凶手杀害,莱尼与歹徒搏斗后虽活下来,却因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短期记忆丧失症”,他的记忆只会不断地从几分钟之前开始,莱尼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警方对这起普通抢劫案草草结案,莱尼却发誓要找到凶手给妻子报仇。莱尼的病让他很难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于是他利用纹身、照片和自己的字迹来进行线索保存。通过线索莱尼找到了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凯瑞·安妮·莫斯饰),并从她手中获取了一些有关杀妻嫌疑人的线索。同时莱尼还遇到了一个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的叫泰迪的人(乔·潘托利亚诺饰),但是莱尼在调查中发现泰迪并不可信,最后便杀了他。而影片在叙述中告诉我们,莱尼误杀了帮助他的卧底警探泰迪,并且他之前已经杀了两个人了。《蝙蝠侠:侠影之谜》: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影片中颠覆了以往的超级英雄形象,探讨了布鲁斯·韦恩的内心情感和成为蝙蝠侠的源动力。布鲁斯·韦恩(克里斯蒂安·贝尔饰)在目睹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父母在高谭市街头被抢匪开枪打死后,便不断受到愧疚、仇恨的痛苦煎熬,一心想要为父母复仇。韦恩隐姓埋名四处游走,寻找打击犯罪的最厉害方法,发誓要让罪犯为之闻风丧胆。为了了解犯罪,他亲自犯罪并被逮捕入狱,也因此遇到忍者大师杜卡(连姆尼森饰),随后忍者大师成为韦恩的师父。在师父的调教下,习得了一身武艺并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力的韦恩重返高谭市。此时的高谭市已经完全沦为犯罪的天堂:腐败的政府、贪污腐败的官僚、黑社会势力横行,整个城市笼罩在黑暗之中。布鲁斯·韦恩在忠心耿耿的老管家阿福(迈克尔·凯恩饰)、正义警官戈登(盖瑞·欧德曼饰)以及韦恩企业中的卢修·福克斯(摩根·费里曼饰)的协助下,化身为打击罪犯的蝙蝠侠:一个戴着面具的正义使者,在高科技的助力下用惊人的武艺和高超的智慧,与高谭市的邪恶力量对抗。《致命魔术》:本片是诺兰独立制作的影片之一。在世纪之交的伦敦,惊险、刺激的魔术受到了大众的欢迎,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成了那个时代最神秘莫测的大众偶像,享受着社会给予的最高赞誉,社会地位也高于其他从事表演的人。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一位是罗伯特·安吉尔(休·杰克曼饰),他性格复杂而且精于世故,善于在魔术中进行精彩的表演;而另一位魔术师阿尔弗雷德·波登(克里斯蒂安·贝尔饰)则与之相反,这位天赋极高且非常富有创造力的魔术天才并不善于用华丽的手段去表现他的魔术想法。事件导火索是波登在一场表演中间接地意外害死了安吉尔的妻子,于是,安吉尔、波登两人成了互相嫉妒猜疑并势不两立的对手。在两人的争斗中,勇敢取代了道德,技巧取代了科学,野心取代了友谊,两人都为了战胜对方而不遗余力。安吉尔买下尼古拉·特斯拉发明出来的科学奇迹——交流电,并利用这项可以复制物体的技术设计了一场阴谋,通过这个复制技术展开魔术中神奇的移位表演。为了探索秘密的波登成了杀害安吉尔的凶手,最后被判处死刑。影片最后揭开了秘密,正是波登与双胞胎兄弟一起完成了魔术,并与双胞胎兄弟中的一个杀了安吉尔报仇,这场世纪大战最终以悲剧收场。《蝙蝠侠:黑暗骑士》:这是为克里斯托弗·诺兰赢尽了口碑和票房,也是诺兰迷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一部电影。电影中的小丑(希斯·莱杰饰)也成为经典的电影反派人物。影片以小丑带着手下抢了一家黑道的银行开始。影片中,高谭市年轻的检察官哈维·丹特(阿伦·艾克哈特饰),也是日后韦恩的情敌,致力于通过改革社会制度、改革法律打击罪犯。在一次打击黑帮的行动成功后,黑帮雇用小丑杀死蝙蝠侠。小丑用高谭市市民的性命逼迫蝙蝠侠露出真面目。当小丑暗杀了警长罗伯和审判黑帮的法官等人后,布鲁斯·韦恩决定出面,但丹特抢先宣称自己就是蝙蝠侠,希望借此引出小丑。小丑故意中计来策划杀死丹特,蝙蝠侠和警察落入了小丑设计的圈套。小丑将瑞秋和丹特分别同炸弹一起放置在城市的两端,最终瑞秋被炸死,而丹特在被蝙蝠侠救出时被烧毁半边脸。满腹仇恨和怒火的丹特对社会失去了信心,在小丑的引诱下成了“双面人”。在后续一系列的蝙蝠侠与小丑的对抗中,虽然蝙蝠侠取得了胜利,但小丑却成功地让高谭市象征光明、正义、希望的“光明骑士”——年轻的检察官丹特成了“双面人”。这个真相会让高谭市再次陷入道德沦丧的深渊,而这就是小丑的最大目的。无奈之下,蝙蝠侠说服戈登,自己扛下了这些罪名,以维持丹特的形象。影片结尾处戈登撤消了对蝙蝠侠的追捕令,砸毁蝙蝠信号灯,并给予了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称号。《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作为克里斯托弗·诺兰“蝙蝠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电影取得了超级英雄类电影的史上最高票房。电影讲述了哈维·丹特死后的八年,高谭市从一个逐渐和平的城市再度被贝恩(汤姆·哈迪饰)拉入乱局中,韦恩再次以“蝙蝠侠”身份与贝恩进行对抗,并展开了在高谭市的终极对决。八年后的“蝙蝠侠”早已离开了人们的视线。高谭市看似和平的外表下,黑暗势力却在蠢蠢欲动。贝恩在城市的下水道中建立了根据地,并计划通过窃取韦恩公司的核能制作核武器炸毁高谭市。韦恩不得不重新成为“蝙蝠侠”守护高谭市,却在飞贼“猫女”(安妮·海瑟薇饰)的引诱下被贝恩重伤,并被丢入一个古老的地牢中。高谭市失去了守护神,贝恩为所欲为,释放了囚犯,煽动市民暴乱,整个城市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中。重伤的蝙蝠侠凭借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功回归高谭市,在猫女的帮助下,与贝恩进行最终的对决。影片最后给予蝙蝠侠以史诗般的结局——为了保护高谭市他开着必须手动驾驶的战机将核武器带到远离高谭市的海湾引爆。而年轻又富有正义感的警探布莱克(即后来的罗宾)找到了蝙蝠侠留下来的蝙蝠洞,成了蝙蝠侠的继承人,韦恩也并没有死,而是和猫女一起过着隐居的生活。《白夜追凶》:威尔·多莫(阿尔·帕西诺饰)是一个老练的洛杉矶警察局探员。他与搭档哈普到一个偏远的阿拉斯加小镇调查一个关于17岁少女被谋杀的案件。在这里永远是白昼,太阳永远不落,没有黑夜。多莫和哈普找到了本案的第一嫌疑人——小说家沃特·芬茨(罗宾·威廉斯饰)。他们跟踪芬茨来到了礁石林立、雾气弥漫的海滩,在这里多莫被设计而误杀了哈普,多莫开始了与芬茨之间的心理战。随着案情的发展,多莫不得不和当地一个身份不明但机敏过人的警察(希拉里·斯万克饰)合作调查,然而这都在芬茨的操作之中。由于对极昼环境的不适应和多莫自己的错误判断,这名患有严重失眠症的探员,其精神状态不断受到打击。多莫凭借他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看到了发生的一切:谋杀、兽性以及腐败。然而他仍然坚定地执行着他的使命,侦破案件,找出凶手。但是随着案件的进一步深入,多莫深陷芬茨精心编织的迷魂阵中。多莫和芬茨之间的关系处于敏感和尴尬的境地。芬茨不断地在心理上摧毁多莫,但在关键时刻,多莫理智地回想了一切,最终决定放弃个人利益,尽一个警察应尽的职责。影片最后他将芬茨绳之以法,而自己也在这场角逐中失去了生命。《盗梦空间》:影片以梦境为主要故事背景,片中人物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柯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梦境窃贼,他能带领他的团队潜入人最为脆弱的梦境中,从而窃取人们潜意识中有价值的秘密;其中最为惊险和富有挑战性的是还能通过梦境改变人们的潜意识以达成某种目的。柯布的能力让他在企业间谍活动中游刃有余,但也让他失去了深爱的妻子,成为一名国际逃犯。为了回到孩子身边、回到原来的生活,柯布需要完成斋藤给他的最后任务。而这次任务就是最难的植入思想——通过梦境改变对象的想法。团队事先做好了细致专业的安排,通过制造复杂、层次更深的梦境来完成这个任务,但是在执行任务中却遭到种种不测。最后,柯布的团队虽然完成了任务,斋藤却陷入了混沌,柯布要去混沌将斋藤带回来。最终影片给予了相对开放式的结局,柯布完成了任务,回到孩子身边,但这是一个梦境中的混沌世界还是现实我们不得而知……第二节英雄主题建构中的个人困顿“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既是其现代化现状的反映,也是推进其现代化进程的助力。”文化生态往往对当地的导演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克里斯托弗·诺兰曾说:“我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但诺兰的母亲是美国人,且诺兰拥有双重国籍,自小在英国和美国之间来来回回,而当前诺兰居住在美国,客观上美国文化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一些对好莱坞商业电影不屑一顾的欧洲电影导演相比,诺兰拥抱了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模式。诺兰坚信:“娱乐也可以是严肃而复杂的,这可以通过电影完美地体现出来。”这个理念一直贯穿在他的电影之中,在他的所有电影中,无论是主题建构还是人物的塑造都彰显出他鲜明的个人特色。一、主题建构中的“英雄梦”

在诺兰拍摄的主要电影作品中,其主题或多或少都承载了导演本人浓厚的“英雄”情结,如《记忆碎片》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但发誓要找到杀妻凶手的莱尼,《致命魔术》中致力于找到最伟大魔术的两位魔术师。在这些电影中,观众都能看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而《蝙蝠侠》三部曲的主题则赤裸裸地体现和传达了他的“英雄梦”。

由《蝙蝠侠》漫画先后改编成的电影有8部:莱斯利·马丁逊执导的作品《蝙蝠侠》(1966);蒂姆·伯顿与乔·舒马赫执导的作品《蝙蝠侠》(1989)、《蝙蝠侠归来》(1992)、《永远的蝙蝠侠》(1995)、《蝙蝠侠与罗宾》(1997)。在乔·舒马赫执导的《蝙蝠侠与罗宾》被评为“史上最烂续集电影第五名”的七年后,克里斯托弗·诺兰重新挖掘人物角色,对其主题进行全新的重构,执导了系列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其中后两部的全球票房均超过了10亿美元。这两部影片作为商业电影,让诺兰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商业上都获得了极大的赞誉,此后,华纳斥资近2亿美元联手诺兰拍摄《盗梦空间》,并最终在全球拿下8亿多美元的票房。

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与以往的漫画改编电影的不同在于,诺兰对电影中的罪恶主题进行了深层的挖掘,对正义和罪恶的矛盾进行了更为复杂化的重构和思辨。(一)永恒的英雄主题

美国主流文化中盛行的个人主义精神对好莱坞导演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众多好莱坞大片中都不难看到“英雄”的身影。将美国文化作为一个符号来认知,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就是其中的一个所指,诺兰电影中的“蝙蝠侠”就是对这一所指的重构。在类似的美国大片中的超级英雄角色“超人”“蜘蛛侠”“美国队长”的风靡,彰显了美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蝙蝠侠”系列电影毫无疑问延续了其英雄主题,但克里斯托弗·诺兰对其所指进行了巧妙的重构。处于好莱坞文化语境下的诺兰在主题表现上,必然会在电影主题中附着美国主流意识文化。这种文化附着从2010年5月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2010)中就能窥出端倪。报告中对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四大持久的国家利益”的第三条如此界定:在美国国内及全球对“普世价值”的尊重。“相较于往年的‘NSS’报告,《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更加直露的方式彰显了美国之所谓普世价值及相应的战略传播规划在维持和伸张美国国家利益的整体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奥巴马政府将更多地利用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全球性‘软权力’战略框架及战术暗示。”“蝙蝠侠”早在1939年就由DC漫画公司以漫画超级英雄的形象推出,电影的改编上映也早在1966就完成了。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蝙蝠侠”在观众心中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蝙蝠侠”,如何在原有的英雄主题上进行重构对克里斯托弗·诺兰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克里斯托弗·诺兰将鲜明的个人特色融入“蝙蝠侠”系列电影之中,在旧有“英雄”主题的基础上,延续了正邪双方阵营的“矛盾”博弈,并将“罪与赎”的主题植入其中,个体的“负罪感”作为一个线索穿插其中,总体上实现了将简单的“矛盾”主题展现得更为复杂化、鲜活化。

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电影解密了布鲁斯·韦恩如何成为蝙蝠侠。导演在影片中进一步探讨了韦恩成为蝙蝠侠的驱动力,进而讲述了韦恩回到高谭市后成为蝙蝠侠,并同忍者大师领导下的影武者联盟对抗的故事。一贯的正邪“矛盾”博弈,在这部电影中从观影者视角而言是不断反转变化的。其中的主要博弈在于:高谭市中腐败政府、黑帮与慈善企业家的博弈,忍者大师杜卡带领的影武者联盟、稻草人与蝙蝠侠的博弈。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也是如此,代表纯粹破坏、疯狂的小丑与蝙蝠侠的博弈,哈维·丹特所代表的希望、光明与高谭市黑帮势力的博弈以及后来丹特成为“双面人”后与蝙蝠侠的对立。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贝恩与蝙蝠侠的对立牵出电影的主要线索,毁灭高谭市是以贝恩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目标,蝙蝠侠、警方与之进行抗争,但贝恩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忍者大师的信仰和对米兰达的爱,而米兰达作为反派角色中的头领一开始潜伏在正义阵营之中,直到谜底揭开,角色身份反转之后,影片进入高潮。同样,猫女作为一个想消除自己过去的女贼出现,帮助贝恩盗取韦恩的指纹等信息,致使韦恩最后破产,而最后却转变为帮助蝙蝠侠的角色。在简单的正邪对立主题上,导演进一步挖掘了正邪对立中,社会体制、法律、道德等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剧中哈维·丹特的身份被揭穿以后,戈登对布莱克说:“当一个体制完全背离了人们的信任,法律不但无用武之地,反而成为枷锁,让坏人为所欲为时,有一天你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到时候,我希望你也有个像蝙蝠侠那样的朋友能自愿背黑锅。”陷入无政府状态的高谭市和在地牢中的蝙蝠侠一样经历着灵魂的考验,主题不断深化为超越英雄个体的灵魂上的拷问。正邪的对立在这部电影中显得不再那么简单。从观影者的视角来看,英雄主题在正邪双方矛盾对立的不断反转中得到深化和凸显,从而引发观影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当体制无法被人们信任,当法律无法惩罚邪恶,当正义与邪恶在人心深处无法区分时,手无寸铁的民众该何去何从?本是正义的蝙蝠侠隐身黑暗,而罪恶的化身小丑、贝恩等肆意嚣张在光明之下。在不断的矛盾拷问中,在剧情发展到离开高谭市的桥被炸毁,炸弹即将爆炸,整个高谭市被逼入绝境中时,以蝙蝠侠为代表的英雄形象进一步彰显了其意义。带着核武器远离城市之前,戈登对蝙蝠侠说:“人们有权知道谁是拯救他们的英雄。”蝙蝠侠回答:“任何人都可以是英雄,哪怕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举动——为无助的小男孩披上外套,让他知道人生还可以继续下去。”真正的英雄主题在这一刻从人物形象身上得到升华。其间,不是说教式的阐释,不是与罪犯对抗式的展现,而是在正邪的不断反转中,在人物灵魂升华中强化和提炼出真正的英雄主题。“平凡”英雄——这才是“蝙蝠侠”这个超级英雄区别于其他英雄的最具特色之处。

英雄主义作为重要的主题,同时也承载了一系列的母题:罪与赎,对人性的思考,宿命的循环等加诸其中。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布鲁斯·韦恩对于父母被杀一直怀有强烈的愧疚感,这种愧疚感源于他自己无法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蝙蝠。最终在忍者大师的训练下,他战胜自己,成为了一心致力于惩治罪犯、打击犯罪,并让罪犯闻风丧胆的蝙蝠侠。于此,蝙蝠侠前后心境的变化佐证了影片中对“罪与赎”的思考。在《记忆碎片》中也有类似的母题,莱尼妻子的死亡是因为莱尼的病症造成的,莱尼也是杀死自己妻子的凶手。莱尼担负着愧疚感,在潜意识中不断地找寻杀妻凶手——闯入莱尼家绑架其妻子和造成莱尼患“短暂记忆丧失症”的凶手。尽管在潜意识中莱尼不愿意相信残酷的真相,但他又需要找出凶手来获得救赎。在影片《致命魔术》中,两个年轻的魔术师为了在争斗中获得胜利,将友谊、道德、价值抛诸脑后。影片中除了复仇、悬念、争斗、宿命等元素,主题中渗透的“人性泯灭于狂热”也让整部影片颇堪玩味。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哈维·丹特作为一个热血的年轻检察官,致力于规范社会体制、完善法律系统,以及利用合法手段打击高谭市的犯罪分子,然而这位高谭市的“光明骑士”却经历了小丑的一系列设计和引诱:害死丹特女友瑞秋,让高谭市陷入疯狂、混乱、无政府状态中。丹特失去了对社会、光明的信任,堕入绝望深渊,从而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判断,并最终沦为以运气作为价值判断的反派人物“双面人”。在《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崛起》中除了对英雄主义主题的延续,影片还能引发观众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做出对人性的思考、对个体的审判,并体现出宿命的循环与罪赎命题在影片情节中的渗透。蝙蝠侠开着必须手动驾驶的战机带着核武器远离高谭市的这一幕史诗般的结尾,何尝不是韦恩自我救赎的一个体现呢?猫女在醒悟之后与韦恩过上隐居生活,也是影片对猫女内心转变后的一个个体审判。(二)复杂的正邪对抗

英雄主题下的电影文本中,势必存在着矛盾博弈的双方,两者在正反对立的阵营中以拉锯式的抗争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从观影角度而言,正反双方阵营人物都有其原始的驱动力抑或是动机,这种动机复杂化了人物本身的立场。如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代表希望和光明、致力于将罪犯绳之以法的哈维·丹特,在女友瑞秋惨死之后,在小丑的煽动之下,走向了对立的一方,成为后来经典的反派角色“双面人”。

1.正派人物解构

在以往的英雄主题电影之中,正派人物一般在电影开始就已经进行正义的符号化塑造,这就导致了超级英雄的平面化、单一化,因为导演往往将更多的关注焦点放在正邪对抗的剧情冲突上,绝少关注正派人物内心的原始驱动力。

布鲁斯·韦恩童年时期不慎跌入枯井摔伤,枯井中飞动的蝙蝠成为其日后恐惧的源头。因为惧怕蝙蝠,韦恩在歌剧的中场怯懦退场,导致韦恩一家在剧场背后的小巷中遭遇劫匪,他的双亲被杀。韦恩的父母在高谭市陷入经济危机时,不遗余力地投身慈善,拯救这座城市,但最终被他们帮助过的人杀害。这让韦恩背上了深深的愧疚感之外,也充满了对罪恶的仇恨。这一切都是韦恩之所以成为蝙蝠侠的原动力。在韦恩成为蝙蝠侠之前,影片不断对蝙蝠的意象进行闪回,即使是在成为蝙蝠侠之后,与稻草人对抗时中了迷幻药,影片也闪回了蝙蝠的画面,来揭示韦恩内心最深的恐惧。蝙蝠侠并非是完美无瑕的,他也有内心的恐惧,但这种恐惧化为一股原动力来驱动韦恩与罪恶势力进行抗争。正如影片中韦恩所想:要成为一个蝙蝠侠,让罪犯闻风丧胆。对英雄内心的深度挖掘使之形象更为鲜活化、立体化,从而增强了剧情的冲突,使得影片精彩绝伦。

虽然蝙蝠侠充满浓郁的个人魅力和孤独的气质,但系列影片中的正派人物不仅仅只有这位超级英雄。韦恩的父亲、戈登警长、布雷克警探、瑞秋、后期的猫女赛琳娜·凯尔以及早期的哈维·丹特,诺兰对每个人物都进行了解构。童年时期的韦恩经历了不慎摔下枯井而被蝙蝠袭击的不幸遭遇,韦恩的父亲告诉他:“为什么我们会跌倒?这样我们才能学会自己站起来。”影片通过塑造一个完美的父亲角色来对韦恩人生的最初阶段进行引导:对儿子谆谆教诲、耐心引导,对妻子细心浪漫,厚待仆人,对社会更是不遗余力地奉献己力,这些美好的品质合力为一种原动力感染了布鲁斯·韦恩。这使得韦恩在双亲被害后,放弃枪杀凶手,转而成为蝙蝠侠匡扶正义的情节设置在逻辑上更为合理。韦恩后来对管家说:“我利用这个怪物帮助人们,就跟我父亲一样。”这里再次强调了父亲对韦恩的影响。而戈登警长在日后也成了蝙蝠侠的朋友。蝙蝠侠虽然是正义的化身,但是处于暗处,戈登作为合法的社会正义的符号——警察,处于明处,两者合力对抗罪恶。韦恩儿时的伙伴,也是他的心仪对象——助理检察官瑞秋,也是一个疾恶如仇的正义之士。但是与以往的超级英雄身边的美女角色不同,瑞秋在感情上显得更为世俗:布鲁斯·韦恩作为蝙蝠侠永远不可能走出黑暗,韦恩也无法放弃蝙蝠侠的责任,所以她选择了站在光明之下的正义之士——检察官哈维·丹特。这种重构增加了角色的复杂性,摒弃了以往平面化的美女符号。在另一位女性角色猫女赛琳娜·凯尔的形象塑造上,诺兰除了坚持以往的角色符号以外,对人物的内心也进行了重构。猫女的作为体现在拿到“洗底”软件,重新做人,虽然在获取手段上是作为反派行为出现的,但是人物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在城市最终陷入绝境之时,帮助蝙蝠侠战胜米兰达和贝恩,实现了人物善恶立场的最终转化。

2.反派人物重构

在蝙蝠侠系列电影中,反派角色也并非以一个平面化的群体出现,而是随着一环扣一环的剧情逐个出现,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一步步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些反派人物在外形、性格、能力、动机上更是迥异,蝙蝠侠系列电影中的反派人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此处选取其中代表人物进行分析。

首先,系列电影中有亦正亦邪的人物,即忍者大师杜卡和他领导的影武者联盟。青年韦恩为了打击罪犯、维护正义,而跟从杜卡学习,但导演巧妙地运用青年韦恩与忍者大师的对话来暗示两人的不同:杜卡认为社会漠不关心才会让治安败坏,而韦恩双亲的死错在韦恩父亲的不反抗。蝙蝠侠在与稻草人克莱恩的对战中胜利之后,杜卡再次明化了他的立场:“当人类文明腐败到极点,我们就会将它毁灭。”杜卡要拯救世界,消灭高谭市这个已经“无药可救”的城市,以毁灭来拯救痛苦中的市民。同时,杜卡认为:“正义就是有仇必报。”至此,忍者大师与蝙蝠侠已经完全站在对立的两个阵营之中,双方价值观迥异。乃至《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的贝恩和米兰达(忍者大师之女),也是在这种偏激的毁灭和屠杀价值观驱使下的反派人物。

其次,不乏正派人物堕落为反派角色,如哈维·丹特,也是蝙蝠侠的情敌。丹特检察官一直致力于对抗城市犯罪,成为城市罪犯的克星。蝙蝠侠、戈登和新检察长哈维·丹特一起计划希望能将城市里的黑帮势力斩草除根。在一系列的计划进展中,出现了小丑,小丑以每天杀害无辜百姓来逼迫蝙蝠侠现身。然而在蝙蝠侠准备出面之前,丹特抢先说自己是蝙蝠侠,希望借此引出小丑,此时瑞秋感情的天平已经偏向了丹特。但最后蝙蝠侠、丹特、戈登反而被小丑设计:小丑将丹特和瑞秋分别用炸药绑在城市的两端,蝙蝠侠只能救一个,在小丑的设计下,瑞秋跟丹特告白后死去,蝙蝠侠救下了烧毁了半边脸的丹特。小丑找到了在中心医院的丹特并引诱丹特走向复仇之路。至此,曾经是高谭市光明、希望、正义象征的检察长丹特成了又一个反派角色“双面人”。丹特与蝙蝠侠的不同在于,丹特作为一名检察长是法制的代表,民众相信法制比单纯的自律更为可靠,“丹特法案”能惩治罪犯,保护民众,因此丹特是光明骑士。对于丹特最后的转变,导演依然从人物内心驱动力出发,从满怀激情打击罪犯到失去挚爱、对社会失望,而爆发出内心的阴暗和人性的弱点,这种内心的挖掘和重构,更加鲜活地展现了角色的内在心理矛盾。

当然,最为经典的重构在于对经典反派人物的重构——小丑,毫无疑问是诺兰蝙蝠侠系列中塑造的最经典的反派角色。小丑以一个疯狂、无政府主义、破坏、高智商的形象出现。小丑对高谭市毁灭性破坏背后没有利益、主张的诉求,而是纯粹在破坏中获取满足。作为反派人物的小丑肆意在高谭市进行破坏,压制性地与蝙蝠侠对抗。小丑不断设计各种方法企图逼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在两艘客轮(一艘是罪犯与警察,一艘是普通市民)上安置炸弹,并将引爆器放在对方客轮上,逼迫乘客在规定时间内抢先按下引爆器。在丹特的堕落中,小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小丑的绝妙之处在于利用各种犯罪设定不断将蝙蝠侠逼入绝境,同时不断地拷问人性深处的黑暗。二、英雄主义背后的个人困顿“蝙蝠侠”是DC漫画公司旗下的超级英雄人物形象,也是在超人等众多超级英雄中唯一一个没有超能力的英雄。这一点契合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创作特性,诺兰从蝙蝠侠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对人物内心进行了解构和重建。

布鲁斯·韦恩在成为蝙蝠侠之前首先是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体而存在的,这也是这位蝙蝠侠不同于其他超级英雄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因为先是一个普通人,在诺兰重构的蝙蝠侠身上,观众能更多地体会到蝙蝠侠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路历程和内心的矛盾挣扎。(一)作为英雄的存在

蝙蝠侠作为一个超级英雄的符号毫无疑问已经存在于观众的心中,惩恶扬善是蝙蝠侠一直所做的。在英雄主题的背景之下,作为英雄而存在是蝙蝠侠形象的主要符号所指。蝙蝠侠诞生之初,韦恩就以让罪犯对其闻风丧胆为目标,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在政府腐败、黑帮盛行、犯罪无处不在的高谭市,蝙蝠侠隐身于黑暗之处来匡扶正义。“好莱坞影片风靡全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生产的电影文本既深刻地嵌入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之中,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将‘美国’这个一度被排除在世界秩序决策集团之外的元素‘介入到’对矛盾冲突的解决路径之内。……也是财力贫乏的东方电影没有能力去做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将现实社会的内核嵌在蝙蝠侠身上,让普通人韦恩成为拥有改变的力量,成为大众所崇拜的超级英雄,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