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拉美石油的投资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3:11:08

点击下载

作者:周楠(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对拉美石油的投资研究

中国对拉美石油的投资研究试读:

导言

石油资源作为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引擎,如同人类不可或缺的血液,维系着社会各个领域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在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酷事实面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难免要经受石油供应短缺与需求剧增的双重压力及挑战。震撼全球的三次石油危机所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对世界各国的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形成了威慑态势。在这种背景下,石油已经超越其经济属性,演变成具有政治色彩的国家战略资源,为此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石油资源开发机遇。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和石油净进口国,在实施石油资源开发多元化战略进程中,中国石油企业相继登陆从未涉足的拉美地区,中国在拉美的直接石油投资也引起国际社会,包括学术界在内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价值

探讨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学术界聚焦的前沿性热点课题,同时也是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石油直接投资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另外,拉美是深受美国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地缘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的地区,探讨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问题,美国因素不可回避。一 研究背景

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BPC)于2014年6月17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1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发布的《BP世界能源数据统计年鉴》显示,中美石油消费需求总和占全球的70%,中国和美国石油需求日增加量分别为39万桶和40万桶。尽管这是自1999年以来中国能源需求总量首次退居全球第二,但中国仍然无法摆脱世界石油格局中利益攸关者的身份。中亚与俄罗斯、非洲以及中东地区是中国对外石油合作的三大战略区,而中亚和中东地区局势变化致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巨大风险。自从2009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以来,其在中国周边实施了包抄战术,以此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围堵,例如,在澳大利亚驻军、拉拢缅甸以及介入南海问题等。尽管中亚多数国家都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但其中某些国家仍会以反恐为由而允许美国驻扎军队,而且这些国家[1]与美国的关系比较暧昧,因此,中国有陷入腹背受敌境地的风险,尤其是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频频发生海洋主权争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程度增加,这使中国在中亚地区开展跨国石油合作面临不利局面。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是中国能源合作的主要区域,包括油气贸易、上游合作、工程承包和共建炼油厂等,在中国石油进口总量中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约占60%。自“9·11”事件爆发以后,美国采取多种手段加紧控制中东地区局势,甚至发动局部战争,不仅没有改变该地区的政治生态,反而导致政局混乱、暴力冲突以惊人速度向整个中东及北非地区蔓延,使国际石油市场高位剧烈振荡,牵动着许多国家的重大石油利益。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不断恶化,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引发一系列动荡不安的连锁反应,使许多国家对中东及北非地区的石油直接投资被卷入战争旋涡。当时,中石油(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poration,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石化(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伊拉克拥有的石油资产分别为3000万吨和700万吨,由于中国石油企业承包的伊拉克的许多石油工程项目受到战火严重威胁不得不停工,工作人员撤离伊拉克回国,遗留在当地的设备被盗窃或被抢劫,可谓损失惨重。

伊朗是中国石油进口第三大来源地,中国近年来石油进口总额的11%和石油总供给的5%来自伊朗,美国制裁伊朗直接殃及中国石油利益。“美国在2010年7月1日制定《全面制裁伊朗、问责和撤资法案》,规定向伊朗出售成品油或原油加工设备(包括资金投入、输送能源技术与设备等)超过100万美元的公司将受到美国制裁,目的是[2]准备对取代欧盟进入伊朗市场的中国企业采取行动。”自从2012年美国要求中国支持制裁伊朗遭到拒绝后,美国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制裁中国石油企业及在伊朗其他行业的中国企业,可谓不择手段。目前,中东地区时局走势仍然堪忧,仍然牵制着国际石油价格、世界经济及其安全的敏感神经,同时也使中国在中东的石油直接投资及合作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开始进军拉美地区是基于现实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拉美地区属于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能源市场,该地区时局相对稳定,这对于多元化布局的中国石油战略意义重大,但拉美地区素有美国“后院”之称,而微妙变化的中美关系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再加之拉美地区已成为国际石油巨头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oration)和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法国道达尔集团(Total S.A.)等激烈博弈的战场,中国石油企业要在拉美地区获得一席之地并非是轻而易举之事。在将石油视为战略资源的时代,依赖石油经济支撑国家运转的拉美产油国,普遍根据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发展目标来选择石油资源开发之路。中国与拉美地处地球东西两端,生存与发展方式存在多种差别,中国石油企业纷纷抢滩拉美石油市场,必然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同欧美国家相比较,中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拉美石油属于后来者,既要应对由于“水土不服”产生的种种难题,还要面对来自美国因素的直接或间接挤压,显然,中国石油企业增强自身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本书应用当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性理论成果——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以及拉美石油资源的“区位优势”,并探讨这三种竞争优势合成的规律性,期望对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二 研究意义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被誉为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中最富有一般性、综合性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紧密围绕世界经济发展和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变化特点,创立了具有高度兼容性的对外直接投资基础理论体系。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

目前,在国内外有关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石油的学术成果中,零散论述的多,系统研究的少;宏观阐述的多,微观分析的少。这说明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成熟认识。在国内学术界,有关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学术成果尚存缺陷,有的观点趋于雷同,有的思路过于狭窄,有的仅限于理论分析概括。本书力图避免这些缺陷或不足,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整合研究角度,坚持理论的严谨性,运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一般性规律,对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相关研究元素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与梳理,构建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体系理论模型,期待对于拓宽其理论研究视野,深化其理论研究层次,增强其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有所裨益。

尽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早已形成研究浪潮,在发展中国家学术界也拥有众多追随者,但是,对于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而言,在历史悠久的科学丛林中还尚属年轻科学,正处于不断丰富发展逐步成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仅依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深入探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的复杂性是困难的,甚至是难以做到的,这项研究涉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石油资源、中拉关系、中美关系等纵横交错的问题,离不开其他学科理论的辅助研究作用。本书结合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实际需要,在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主要研究脉络的前提下,引入不均衡理论、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作为补充性研究线索,有助于弥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研究的不足,有益于扩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内涵及其外延,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二)现实价值

1993年,在国内外媒体的热点报道中,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是中国开始步入石油净进口国行列,在这背后更为沉重的现实是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有增无减。2013年10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全世界跨过了一个历史性里程碑: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英国《金融时报》还引用了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发表的评论,称在占据全球国际石油贸易市场首位几十年之后,美国让出了这一位置。这将对国际关系以及全球安全产生深远影响。可预测的影响因素是,随着中国民众的生活标准逐渐向欧洲、美国以及那些更富裕的亚洲邻国靠拢,这个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将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中国石油进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石油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直接投资石油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紧迫。本书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体系结构,祈望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拉美石油直接投资竞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实践依据。

近年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poration,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作为中国对外石油直接投资的实施主体,在拉美投资经营中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由于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跨国管理经验不足,跨国管理机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再加上拉美国家政治风险大、经济起伏不定、文化观念复杂,在对拉美石油直接投资过程中,屡次遭遇坎坷和曲折。本书借助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其相关辅助理论,并结合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跨国石油公司在拉美的实践经验,透视强化中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内在机理与外在条件,以及获取拉美石油“区位优势”的基本策略,希冀为增强中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力提供系统性的参考思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中,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已经引起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学者广泛关注,相继涌现的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一些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学术著作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或见解使本研究受益匪浅。一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有关发达国家方面的成果较多,其研究内容比较超前,所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而有关发展中国家方面的成果较少,其研究进度相对发达国家远远滞后。尽管如此,本书从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重点检索、浏览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文献资料,具体情况概括如下。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博[3]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垄断优势”(Monopolistic Advantage)概念,以此解释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mpanies)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行为;后经斯蒂芬·海默的导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查尔斯·金德伯格(Charles Gindeberg)对其进行补充后,形成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并成为早期最有影响力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查尔斯·金德伯格认为,对凡是通过许可证方式不能获得技术优势全部租金的地方,就会采取直接投资,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选择直接投资来发挥垄断优势的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绕过受资国关税壁垒,维持和扩大投资市场;二是为了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里丁大学(Reading University)的彼得·巴克利(Peter Buckley)和马克·卡森(Mark Casson)在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

[4]来》著作中提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随后由加拿大学者艾伦·鲁格曼(Alan Rugman)等对其进一步研究,内部化理论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即解释了在什么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会优于出口商品,以及产生这种优越性的原因。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由于市场不健全,若将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其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健全对其经营效率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跨国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此外,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年)在1977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5]际贸易》教科书中提出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后,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or)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层面对其加以系统化,使区位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里丁大学的坎特·韦尔(John Cantwell)[6]和托兰·惕诺(Paz Estrella Tolentino),从技术积累理论视角,提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阐释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命题:一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说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稳定提高,这是不断积累的结果;二是发展中国家和企业技术能力提高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直接相关。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本书认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是增强“所有权优势”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但不是全部要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中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能力提高需要不断积累的看法值得本书借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时,“所有权优势”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的生长与成熟应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日本学者小泽辉智(Terutomo Ozawa)提出“一体化国际投资[7]发展理论”,从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理论相互交叉研究角度,试图解释当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通过创建跨国公司促进经济从纯粹吸引外资输入向对外投资转型的实现机制。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必须与工业化战略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持其经济竞争的动力。本书认为,“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境外直接投资微观机制阐述过于简略,但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工业发展战略和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本书研究中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8]企业的发展》一书中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重点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将其技术知识在投资国进行本地化处理,并适当考虑价格与质量因素;把进口技术与产品进行改造后,满足受资国及邻国需要;针对小规模生产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开发与发达国家不同品牌的消费品。本书认为,“技术地方化理论”包含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理念,主张在投资国同受资国之间建立互动关系,对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力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但该理论带有浓厚的小规模生产理论色彩,对于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这种大规模国际生产活动而言,存在许多不适用性。

上述研究成果都只是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某个角度进行了侧面阐述,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归纳并概括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行为。英国里丁大学教授约翰·邓宁(J.H.Dunning)于1977年在庆祝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俄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他的《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9]Enterpris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论文,提出集成折衷优势理论、区位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精华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约翰·邓宁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态和发展程度取决于“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三种因素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整合作用。约翰·邓宁融合并集成了上述多种直接投资学说的理论结晶,创立了具有高度兼容性、综合性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础框架体系,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流学派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经济学家克服了以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共同创立了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而发生的,其中直接诱发要素主要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管理及信息知识等;直接诱发要素既可存在于投资国,也可存在于受资国,如果投资国拥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将该要素转移出去。反之,投资国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来利用受资国的这种要素。本书认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提出的直接要素、间接要素诱发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对于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要素的动力作用,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但是,该理论所阐明的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直接性或间接性“诱发力”,远不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阐述得系统、深刻和全面,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也远不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有力度。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巴克利、马克·卡森等人认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虽然侧重研究发达国家境外直接投资活动,但对发展中国家境外直接投资活动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具有“所有权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企业竞争优势所带来的利润应大于或等于跨国经营所产生的附加成本;二是当企业考虑将其“所有权优势”向海外转移时,如果企业向内部转移比向外部市场转移的交易成本更低,企业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三是当以上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受资国的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市场环境、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可以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被充分利用。本书认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境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论述不仅更全面和系统,而且更详细和深刻。由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根植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所以研究中国对拉美石油直接投资问题不能全部照搬,对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方面研究应有选择地加以借鉴。(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近几年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从其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是从不同侧面阐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意义与理论内涵,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简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

中国学者李雷等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扩张的模式及区位选择: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分析》一文中指出,拥有最新技术、垄断性商标等重要的专有资源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新建方式进行跨国直接投资;由于收购方式相对比较简单,风险比较小,一些缺少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更偏向于采用并购方式对外投资。在一般情况下,成长比较迅速且增长率较高的企业比历史悠久而增长率较低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并购方式。一方面,企业的经营信息和经营经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随着经营时间而增加,同样规模的企业由于其成长的快慢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选择。增长快的企业由于在经验和信息方面相对欠缺,更多采取并购方式进行跨国扩张。另一方面,并购方式可满足[10]跨国企业迅速发展对人员规模市场的需求。这正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取“所有权优势”的基本策略,对于本书研究中国石油企业如何在直接投资拉美石油中有效获取“所有权优势”具有启示性意义。

中国学者党杨、于民在《中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与拉美石油能源国有化》一文中指出,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应实施本地化战略,规避社会和投资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投资拉美时,应努力争取多边投资机构,特别是资源国投资机构的合作参与,以此作为“软性政治风险担保”,降低投资的风险系数。同时,要积极吸纳资源国的优秀人才参与投资项目的开发建设,实行本地化管理,以便消除文化的隔阂[11]与冲突,有效地防范社会风险。这正阐释了获取“所有权优势”的一些基本方式,由此可归纳和整理出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直接投资石油时重塑、创新、创造其“所有权优势”的基本思路,对本研究具有直接参考作用。

中国学者谢岷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我国进一步发展对外投资的相对优势》一文中指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公司在国际投资领域虽然不具有“垄断净优势”,但有能力使用技术和设备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而且有的已开始涉足发达国家的投资领域以及高度[12]密集型的生产投资。这正说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不具备充足实力的情况下,只要合理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仍然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运用相对的“所有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由此可在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所有权优势”存在诸多薄弱之处的条件下,为其寻找发展空间提供参考性素材。

中国实业者张寒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其在石化企业跨国并购的应用检验》一文中指出,中石化跨国并购Addax 石油公司所带来的区位优势非常突出,不仅包括直接区位优势,也包括间接区位优势。瑞士Addax石油公司位于欧洲,是在多伦多和伦敦上市的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也是西非最大的独立油气开采商,其良好的资源资产主要位于非洲和中东地区。此次跨国并购后,中石化成功地利用区位优势将在西非的油气资源版图连成一片。同时,在西非之外,收购Addax 还帮助中石化成功进入了位于中东的伊拉克库尔德地区。中石化巧妙地利用了被并购公司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环境,成功地规避了在欧洲、西非和中东地区市场进入障碍、贸易壁垒、成本因素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有效扩大了中石化的资源拥有量和油气版图,增强了中石化在西非和伊拉克的实力,加快了全球化发展步伐,优化了油气资产结构,显著降低了原油采购成本,增强了中石化乃至中国在国[13]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这正揭示了中国石油企业并购发达国家跨国石油公司,在获取开采石油资源“区位优势”的同时,也可以收获发达国家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经验、良好环境。

中国学者陈乐怡在《委内瑞拉:崛起的石化大国》一文中指出,拉美产油国区域性石油合作加强,增加了石油进口国博弈拉美石油的难度。石油产业是一些拉美产油国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委内瑞拉政府财政收入的50%和外汇的94%来自石油收入,对巨额石油利润外流有着清醒认识,因此,近年来加快了石油能源领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南美能源理事会、南方石油公司、加勒比石油公司等组织相继成立,以石油能源为武器开展能源外交。拉美产油国的石油资源合[14]作,无疑会增加石油进口国博弈拉美石油的尖锐度。这正揭示了中国石油企业要获取拉美石油“区位优势”的一个难点所在,为本书探讨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核心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研究线索。

中国学者姚建敏在《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从邓宁关于东道国发展阶段的理论分析来看,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从挖掘国内优势向从国外寻求发展优势转化,以解决国内某种自然资源不足问题)。为了继续扩大利用外部资源的广度,我们应当在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外创资产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扩大高技能人才的比重,以适应国际经[15]济环境的变化,适应获取东道国“区位优势”的新需求。由此可见,中国石油企业增强“所有权优势”的软实力,是获取拉美石油“区位优势”的重要保障,对于本书研究中国石油企业“所有权优势”与拉美国家“区位优势”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中国学者林季红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局限性及进一步发展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知识密集型资产日益增加,发展中国家企业更有必要通过开发外国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资源与能力不足,因此,除了增加其现有的“所有权优势”之外,发展中国家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 FDI(对外直接投资)来获得互补性的资产,[16]而企业设计和执行策略能力将增强获取这些资源的竞争力。这正阐述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管理能力对于有效获取海外“区位优势”的重要性,对于本书研究中国石油企业如何借助国内外有利因素,克服获取拉美国家“区位优势”不利因素,以及增加其“内部化优势”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中国学者党杨等在《中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与拉美石油能源国有化》一文中指出,目前拉美国家的能源国有化政策,具有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双重性质,不但强调政府对油气产业的控制权,而且在选择外国公司时,还特别注重那些在政治、经济上与本国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石油公司的参与,以促进外国投资多元化。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可利用拉美主要产油国对直接投资的迫切需求,主动改善与拉美产油国的经济关系,并针对其加强对本国能源控制权的政策意图,加大与拉美国有能源公司的合作,在巩固既有市场的同时,着力扩大优质[17]石油资源市场的份额。由此本书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内部化优势”可以得到启发:中国经济政策、外交关系调整,可以改善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关系,对提高中国对拉美石油直接投资效益具有积极作用;增加中国石油企业“内部化优势”,离不开中国经济政策环境及外交战略的支持。

中国学者袁正之在《拉美石油投资中的政治风险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石油投资时,应深入了解资源国对外国公司的政策、各个政党的政治势力较量及其政治观念、政策走向和选择程序、资源国政府与我国政府的关系等;应积极听取政府职能部门及咨询机构的建议。面对石油跨国投资政治风险的复杂性,政府也有责任帮助企业认识跨国经营面临的各种政治风险,帮助企业了解导致投资环境突然出现变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帮助企业建立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对国际风险的识别、监控和预警管理。中国政府驻各国的使领馆和经济参赞处对资源国的投资环境及政策往往有深入的[18]研究,更有资格和义务向投资企业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为本书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内部化优势”提供比较细化的参考思路:中国石油企业要想对拉美石油投资有较大作为,必须深入了解拉美产油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特性,并科学预测其发展变化动向,这样才有可能在不断化解或规避其直接投资风险中取得有利竞争地位。要满足这些要求,我国政府不仅要提供宏观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还要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手段。二 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实证研究述评

笔者搜集和参考了有关“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英文、西班牙文和中文学术文献与报刊评论,总体来说,有关这一主题的学术研究数量不多,分析不深入。相较而言,英文文献较为丰富。美国学者主要关注中国与拉美左翼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的石油关系。哈维尔[19]·科拉莱斯研究了中国与委内瑞拉发展石油合作过程中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与委内瑞拉深化石油合作面临诸多困难,首先,两国都理所当然会优先选择地理距离较近的国家开展合作。其次,中国没有能力大规模冶炼委内瑞拉的重型石油。如果合资建厂,委内瑞拉不具备中东石油生产国那样雄厚的经济实力,无法提供中方满意的资金。再次,由于中委地理距离较远,在多数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没有将所获得的原油运回国内,通常选择在新加坡转手卖于第三方市场,而最大[20][21]买家则是美国。格雷格·约翰逊、冈萨洛·帕斯指出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和排斥外资,无法大幅增产,因此与中国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违约风险极高。R.埃文·埃勒斯预见委内瑞拉迟早需要在“减少对美出口”和“跟中国违约”之间做出选择[22]。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霍尔黑·多明格斯关注中拉关系的背景与现[23]状,其中也有部分涉及能源关系的内容,但是未做深入探讨。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鲁本·冈萨雷斯·韦森特对中国企业在厄瓜多尔矿业项目和秘鲁矿业项目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关注中国石油企[24]业在跨国运营过程中的公司治理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实用的研究角度,遗憾的是迄今未发现研究这一问题的其他学术成果。此外,关于中拉石油投资的最新学术成果和新闻评论,还可以关注《拉丁美洲记录》(Latin Business Chronicle)、《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当代中国事务》(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曼泽拉新闻》(Manzella Report)、《迈阿密先驱报》(Miami Herald)和“美洲对话”(Interamerican Dialogue)。

关于中拉石油问题的西班牙文和中文成果则更为稀少,美国学者[25]康云峰在进行回顾之后评价说“研究数量之少令人吃惊”。西班牙文和中文文献整体上以报纸杂志的新闻和经验总结等非学术性成果为主,总体来说,没有对中国在拉美的石油直接投资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在西班牙文成果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赫纳罗·阿里亚格达探讨中国、拉美和美国能源三角关系的文章,其分析了在美国能源自给程度[26]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中、美、拉能源关系可能产生的变化。在中文文献中,本书重点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洪波的著述,他对中拉石油关系和中国石油企业跨国运营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孙洪波的主要观点有:为了规避或降低在拉美东道国的石油投资风险,大型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之间应该实现信息共享,并且[27]争取与东道国国内不同的利益主体保持沟通和合作;在公司治理方面,由于拉美产油国普遍制定了较为苛刻的环境保护法,并且对环境赔偿要求极高,中国石油企业应该特别注意和东道国居民、印第安[28]族群建立良好关系,树立企业形象;在中国、美国、委内瑞拉的石油关系中,孙洪波注意到了委内瑞拉的石油减产问题,他认为,如果委内瑞拉无法同时履行对中国和美国的出口合同,出于政治和经济考虑,委内瑞拉很有可能优先保障中国的石油利益,而选择对美违约。如果发生上述事件,中国需要全面、重新评估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商业[29]竞争、地缘政治关系以及军事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产物,也是对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比较全面的概括与总结。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理论与多个实践领域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一 研究思路

本书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提出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原理为研究基础框架及主要研究依据,从研究中国石油企业对拉美石油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入一些辅助性理论研究依据,将整体研究分为如下三个部分。(一)理论基础研究

首先,研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内涵。在剖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核心概念“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基本含义基础上,阐述这三种优势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范式(Ownership Advantage、Location Advantage、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合称OLI),即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

其次,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拓展研究。在深入探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础上,分析该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的不适用性,查找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不足之处,据此阐述引入不平衡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战略管理学等的必要性,以及将之作为本书研究辅助理论依据的主要缘由。(二)实际应用研究

首先,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所有权优势”。分析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所有权优势”基本构成及其来源:政府支持、国际合作等;应用不平衡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所有权优势”的成长状况,即从不均衡朝均衡方向渐进、螺旋式增长;阐述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所有权优势”演化方向:不易被模仿性、难以代替性、罕见稀缺性;分析美国对中国投资拉美石油“所有权优势”增加的担心与忧虑,以及中国政府、中国石油企业应有的姿态。

其次,研究拉美国家石油“区位优势”。阐述拉美地区石油资源禀赋: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从国际市场、拉美地区政治环境变化中,透视中国石油企业获取拉美石油“区位优势”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分析美国对中国获取拉美石油“区位优势”的牵制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强调中国石油企业应坚守“互敬互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阐明在获取拉美产油国“区位优势”中应谨慎处理的若干基本问题。

最后,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内部化优势”。揭示中国石油企业面向拉美本土石油公司和在拉美的外国石油公司寻求合作伙伴的基本规律,从中提炼并概括出中国石油企业“内部化优势”开发策略。从管理与决策信息化角度,解析能源数据情报信息网络建设对于丰富、发展与完善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内部化优势”的重大作用。本书以美国能源情报署的能源数据情报网络化建设基本情况,以及美国能源数据情报管理信息化经验为研究线索,阐释了中国能源数据情报网络化基础建设应具备的条件,对中国石油企业管理与决策信息化基本建设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与建议。(三)研究前景展望

分析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风险演化趋向;分析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优势的演进态势;分析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方面美国因素变化性。二 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研究内容,本书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对研究中初步形成的主要观点与看法加以阐述。(一)文献资料研究法

本书围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中美关系、中拉关系等主题,借助中外文在线期刊、纸质版中外文理论杂志、互联网上的大量中文、英文、西班牙文相关文献资料,并重点研读美国等多国学者有关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文版、英文版和西班牙文版文献资料,做了相应的阅读记录。拜访了有关中国石油业内人士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从中获悉一些相关的实践信息及统计数据。对所收集的相关参考文献信息进行分类与综合、分析与比较、归纳与概括,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充实了本书整体框架研究乃至许多细节研究,为实现本书研究目标做了重要铺垫。(二)理论分析法

本书在充分研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精髓的基础上,运用其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石油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以及拉美石油国“区位优势”的开发途径,以及这些优势的演化方向,并从中提炼出相关规律性认识。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中,理论分析法属于间接研究方法,为了弥补这种研究方法的不足,本书在理论分析中纳入大量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实践的具体事例加以证明,以此提高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的客观性,防止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研究倾向。(三)多学科理论辅助研究法

从本质上分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属于经济理论范畴。本书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及美国因素影响,必然涉及纷纭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问题,这已经超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现阶段的研究范畴及其理论覆盖面,如跨国公司管理制度、战略管理、国际政治等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未能深入阐述的研究元素。显然,本书的研究不能完全依托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研究中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非均衡性、管理制度完善性、战略管理适宜性等。因此,本书引入不平衡理论、制度经济学、战略管理理论、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等,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支撑本书理论研究。(四)实例研究法

由于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涉及国家战略问题,所以有许多相关信息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公开传播,本书无法获取这类文献资料,不能掌握相关第一手信息。因此,本书采取非接触式的实例分析方法,从一些可靠媒体报道中选取相关事件信息材料,通过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与解剖,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例如,本书研究有关拉美石油“区位优势”方面的问题时,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指导下,通过对事件发生和变化进行推理与判断,从中验证一种观点、说明一个道理或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节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 主要观点

本文在深入研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形成一些初步认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困境中的选择不是退出市场,而是提高“内部化优势”

在拉美石油市场失灵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应当利用“内部化优势”积极应对,而不是选择退出市场的传统路径。无论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多极化发展,还是拉美国家时局的风云多变,都可能成为引发拉美石油市场失灵的导火索,也就是说,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成本随时都会面临被“吞食”的危险。要有效应对这种局面,按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观点,不是选择消极式撤出拉美石油市场,而应选择主动适应拉美石油市场。应急方案是依靠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内部化优势”不断做出相应调节,以此弥补其“所有权优势”的不利之处,持续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拉美石油直接投资竞争注入新的生机与动力,通过创新“所有权优势”来摆脱直接投资拉美石油形成的困境。(二)“区位优势”变化不可控,可用“内部化优势”应对

从哲学思维角度分析,“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辩证互动关系。对于中国石油企业直接投资拉美石油而言,拉美东道国“区位优势”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不可控制的,但并不意味着被动地接受任其损失不断扩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母国跨国公司发挥“内部化优势”,可以解决东道国“区位优势”变化带来的难题。这正折射出一个管理哲学命题:外部矛盾通过内部调节来化解,或者说,外部矛盾通过内部管理来消化。中国石油企业利用“内部化优势”对自身“所有权优势”进行科学诊断后,找出中国石油企业“所有权优势”不适应拉美石油“区位优势”变化的症结,从而制定补救或再造其“所有权优势”方案并加以实施,如此拉美石油“区位优势”变化所形成的困局将被破解。(三)开发“内部化优势”,关键是管理与决策信息化

母国跨国公司“内部化优势”的本质是管理和决策,其神圣使命是推动母国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中排除障碍、破解困局、战胜挑战,谋划母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竞争路线及策略,为母国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更新、重组、再造提供智慧,促使母国跨国公司以强大的“所有权优势”最大限度地获取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母国跨国公司“内部化优势”存在的核心价值可以用联想集团的“双拳”管理思想概括:“保卫+进攻”,即保护母国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合理发挥作用,并引导母国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适时出击东道国竞争领域以获取“区位优势”。在信息时代,支撑母国跨国公司“内部化优势”的一个重要决胜因素是承载海量信息的网络系统。对于中国石油企业“内部化优势”的开发而言,管理与决策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二 创新之处

本书在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应用于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研究过程中,初步形成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体现出一定的新意。(一)具有一定原创性

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拓展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具有一定原创性:从弥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局限性角度,引入制度、管理等多种研究元素,例如,针对本书研究内容实际需要,利用不均衡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渐进式成长机制;利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竞争优势要素流动中的强制性和诱致性等。(二)具有一定突破性

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角度,揭示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获取拉美产油国“区位优势”相互联系的具体机理,提出三者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基本原理,并归纳出促进三者融合发展的规则与方法。(三)具有一定超前性

在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应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研究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石油的成果极其稀少。本书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视角界定中国石油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拉美产油国“区位优势”的理论内涵,分析并概括中国石油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开发途径,以及获取拉美产油国“区位优势”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1] 林铉:《中东变局冲击中国》,《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2月3日。

[2] 孙立昕:《美国制裁伊朗的现状、效果及影响》,《当代世界》2014年第5期,第41页。

[3] S. H. Hyamer,“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PhD Dissertation,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6,pp.27-70.

[4] 〔英〕彼德·J. 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迟娟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第114~201页。

[5] Bertil Ohlin,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Network Approach,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pp.64-79.

[6] Paz Estrella Tolentino,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London:Routledge,1st edition,1993,pp.111-123.

[7] Terutomo Ozawa,Institutions,“Industrial Upgrading,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Japan,”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Vol.22,issue 4,2008,pp.682-684.

[8] Sanjaya Lall,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Nine Essays,London/New York:Macmillan/Holmes and Meier,1980,pp.18-31.

[9] J.H.Dunning,“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edited by B.Ohlin Per Ove Hesselborn and Per Magnus Wijkman,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London,1977,pp.27-41.

[10] 李雷、史中辉、李楠:《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扩张的模式及区位选择: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期,第52页。

[11] 党杨、于民:《中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与拉美石油能源国有化》,《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5期,第47页。

[12] 谢岷:《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我国进一步发展对外投资的相对优势》,《世界经济》1986年第10期,第41页。

[13] 张寒:《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其在石化企业跨国并购的应用检验》,《中国外资》2013年第4期,第16页。

[14] 陈乐怡:《委内瑞拉:崛起的石化大国》,《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第10期,第20页。

[15] 姚建敏:《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21~26页。

[16] 林季红:《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局限性及进一步发展的新视角》,《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9期,第94页。

[17] 党杨、于民:《中国拉美石油能源战略与拉美石油能源国有化》,《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5期,第47页。

[18] 袁正之:《拉美石油投资中的政治风险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第3期,第12页。

[19] Javier Corrales,“China and Venezuela’s Search for Oil Markets,” in Latin America Facing China:South-South Relations beyond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edited by Alex E. Fernández Jilberto and Barbara Hogenboom,New York:Berghahn Books,2010,pp.115-134.

[20] Gregg B. Johnson and Jesse T. Watson,“China,Latin America,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ergy Policy in the Americas,” in China’s Energy Relations with the Developing World,edited by Carrie Liu Currier and Manochehr Dorraj,New York:Continuum Intl. Publishing Group,2011,pp.125-149.

[21] Gonzalo Paz,“China and Venezuela:Oil,Technology,and Socialism,” in China Engages Latin America:Tracing the Trajectory,edited by Hearn,Adrian et al,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11.

[22] 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战略研究所副教授R.埃文·埃勒斯对中、美、拉三角关系较有研究。有关石油直接投资方面的学术成果如下:R. Evan Ellis,“Are China’s Big Energy Investments in Latin America a Concern?” The Manzella Report,November 23,2013;R. Evan Ellis,“China,Russia,India,and the Venezuelan Petroleum Industry,” Latin Business Chronicle,December 11,2013;R. Evan Ellis,“Latin America:Challenges for China Firms,” LatinVex,June 18,2014;R. Evan Ellis,China Fills the Vacuum Left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Latin America,Miami:University of Miami Center for Hemispheric Policy,August 4,2014。

[23] Jorge Dominguez,China’s “Relations with Latin America:Shared Gains,Asymmetric Hopes,” Washington,D.C.:Inter-American Dialogue,June 2006,http://www.thedialogue.org/PublicationFiles/china.pdf,访问日期:2015年6月20日。

[24] 鲁本·冈萨雷斯·韦森特研究中国国有企业投资拉美矿产的成果主要有:Ruben Gonzalez-Vicente,“Development and Engagement in South America’s Resource Sector:Is China Replicating the African Experience?” Hong Kong: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Working Paper 30,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Mapping Chinese Mining Investment in Latin America:Politics or Market?” The China Quarterly,March,2009,pp.35-58;Ruben Gonzalez-Vicente,“Development Dynamics of Chinese Resource-Based Investment in Peru and Ecuador,”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Society 55 n.1,2013,pp.46-72.

[25] Iacob Koch Weser,“Chinese Energy Engagement with Latin America:A Review of Recent Findings,” Inter-American Dialogue,January,2015,p.5.

[26] Genaro Arriagadam,Ramón Espinasa and Kathryn Baragwanath,“China,América Latina,Estados Unidos:Energía,un Triángulo en Dificultades,” Inter-American Dialogue,2014.

[27] 孙洪波:《中国与拉美油气合作:战略融入与业务成长》,《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第2期,第72~73页。

[28] 孙洪波:《中国与拉美油气合作的机遇、障碍和对策》,《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第3期,第18~26页。

[29] 金燕、孙洪波:《中拉合作:机遇与障碍》,《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第1期,第42~43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