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事凭技巧 做大事靠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9:21:52

点击下载

作者:孙朦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小事凭技巧 做大事靠智慧

做小事凭技巧 做大事靠智慧试读:

前言

人生在世,必然要与他人交往,能否成功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的社交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操纵就是玩心理战术。懂社交操纵术的人,不仅能够调适自己在社交上的难题,还能应技巧去探知别人的心理,从而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和支持,这种惺惺相惜的心灵沟通一定能帮助你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兵法有云:“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现代的人际交往如同古代的行军打仗,都需要懂点操纵术。操纵术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知识,可以说它就像一座灯塔,能够指引人们去探索人心的奥秘。

一位名人曾说过:“欲成天下之大事,须夺天下人之心。”交际高手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操纵才是王道。这是因为了解到对方的需求和弱点,你才能在交往中“对症下药”,打动对方,化敌为友,这便是操纵的最后目标,反之,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一般都来自于不了解对方。

人际交往中,说话办事都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掌握社交知识往往能够化解社会交际中的诸多矛盾,让你顺利成为职场、商场、亲友圈中最有分量、最受欢迎的人。

本书从人们在社交中常常遇到的难题入手,运用多种社交知识,结合生活案例,对社会交际和为人处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本书立足于认识自我、了解他人,目的是让你掌握能够派上用场的社交战术和策略,迅速成为能说会道且有眼力和心力的交际高手,实现自己辉煌的人生计划,获得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

本书引用了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集可读性、实用性与科学性为一体,全面介绍了适用于职场、商场和家庭中的社交知识。巧妙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影响他人,从而达到你的目的,这便是本书主导的操纵战术。第一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得理更要饶人

社会交往应该学会得理饶人,要有主动“让道”精神。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个性、脾气、爱好、要求的不统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一位哲人的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

做一个能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女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那些只知道对人吹毛求疵,又没完没了地批评说教的女人,怎么会拥有亲密的朋友呢?人们对她只有敬而远之!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为人处世,当以宽大为怀。生活在相互宽容的环境中,是人生的幸福,会使你忘却烦恼,忘却痛苦。

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也是人的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学会宽容别人,也就懂得了宽容自己。

一位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风的作用把痰刮到一个小伙子的裤子上了,该女子看到后慌忙道歉,并从包里掏出面巾纸要擦去小伙子裤上的痰。但小伙子恼怒地不肯让她擦去痰,并声言:“你给我舔去!”女子再三赔礼:“对不起!对不起!让我给你擦去好吗?”但他执意不让她擦,就是让她舔。这样争执下去,街上围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跟着起哄打哨闹着、笑着,但见女子怎么“对不起”也不能使小伙子原谅,非让她舔去不可。最后惹得女子大怒,从包里掏出一沓钱来,大约有一两千元,当场喊道:“大家听着,谁能把这个家伙当场摆平了,这些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人群中闪出两个健壮的男人,对着那不依不饶的小伙子就是一阵拳脚,只见他被踢翻在地不知东南西北,等站起来找那女子时,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无影无踪……

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小伙子给女子一点面子,也不会被打得不知东南西北。

不给别人留台阶,最后自己也会没有台阶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留个台阶,也是给你自己留条退路。

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知退”不是每个人性格中的必然因素,只有大智者才能悟到做到。换句话说,知退是一个人严谨性格的表现。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或有关是非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尤其明显。

很多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另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旦得“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失去了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讨”回来。“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不妨“得理且饶人”,这样也给自己留条退路。

得理不饶人,伤了对方,有时也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且饶人,也是积德。

芳芳小姐是一家杂志社的摄影师,由于她曾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行事有些洋派,在那作风保守的杂志社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偏偏她个性散漫,又常做错事,总编辑早就看她不顺眼,只因她是老板朋友的女儿,所以只好对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天,为了一些照片,总编辑和芳芳小姐起了冲突,众人见战火引燃,纷纷过去围观。芳芳小姐还要力争,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加入战争,芳芳小姐一舌难敌众口,掩面而逃。之后众人还不约而同地联合起来打击她,挑她照片的毛病,批评她偶尔的迟到旱退。后来,她辞职了。不久后总编辑被辞了。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偶有过失,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对方无理,自知吃亏,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也许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在社交活动中,你不妨学一点给人“台阶下”的技巧,以使你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不丢面子。这不仅能使你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得理且饶人”就是给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等到对方得理时,就会同样也给你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菜根谭》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人们往往把大海比做宽广的胸怀,因为大海能广纳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弹簧,弹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韧性。在一个单位或集体中工作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甘拜下风,以致大打出手,就会既伤了和气,又造成恶劣影响。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若能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荡,富有修养,越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也会造成伤害。好比将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他一条生路,他“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编者小语】

年轻气盛的可以因为一句口角,纠缠不休;如余秋雨老师这般,就算有人诋毁自己,依然可以淡然面对,一笑置之。但无论是怎么的尺度,“得理且饶人”在当时似是难以做到,但在时过境迁之后,偶然再想起,便能深刻体会:给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善待。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要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甚至丢了性命。那就必须考虑如何全身而退,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时,必须当机立断,决不可拖泥带水,这最能反映出你的功力深浅。

第一,要仔细分清形势是否有利,慎之又慎地做出是否撤离的决定。

因为,撤离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行动。假如形势并非很危险,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

武则天年方十四时便已艳名远扬,被唐太宗召人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并给予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唐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

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人世,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第二,情况不妙时,必须当机立断,主动撤退,否则,肯定是血本无归。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千秋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哪还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委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并命她即日出宫。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她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了出来,径直去了武媚娘的卧室,见她正在检点衣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竞甘心撇下我吗?”武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雨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她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召人宫中。她的聪明之处在于能识别“风紧”还是“风松”,在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退”,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风松”了,又再回来。后来时机成熟,武则天果断地由退转进,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编者小语】

做人无疑应该坚守内心的原则,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不能因为屈服于压力或贪图物质利益的享受就轻易的妥协甚至出卖自己的良心。然而,在个人的名利或物质利益受到损害或由于个人利益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能大气大量的退让一步,则不仅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大忍之心的体现。社交要学会感恩

不懂得感谢的人是对人冷漠的人,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不论她多么会微笑、认同,有谈兴,人们都会疏远她。懂得感谢的人则不同,在他人的眼里,她们都显得那么善良淳朴,他们对人有更多的爱,他们更加关注别人——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常常有人会这样说:“老师教课,他得到了工资,这是他的职责,没什么好感谢的。”“我看病挂号交费了,还要什么感谢。”“两个朋友互相帮助了,好处对等,就不要互相感谢了,那样太虚伪了。”等等。这些人错误挫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当他们这样想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这样对待别人,于是别人也自然这样对待他,人际关系就因此而变得阴森、冷漠。老师教课不仅在于挣钱,他对学生还有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医生治病时,更会有对病人的关心,人们对此应该感谢;朋友帮助你时,也许有他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只要帮助你,你就应该感谢,这才是朋友。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有些女性会想:我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记他们的坏处,这不是吃亏了吗?实际上,你并不吃亏。因为当你想到别人的好处时,你的心情是愉快的;当你想起别人的坏处时,你内心是气愤的,不愉快的。

一个聋哑小女孩与妈妈相依为命,每天晚上6点的时候,妈妈会准时回家,给她带一些好吃的。可是这天外面下起了大雨,到晚上6点了,妈妈还没回来。小女孩不禁为妈妈担。起来,是不是雨太大了?妈妈走得太慢了,还是……小女孩不敢想了,她在心里一遍一遍地祈祷,她等呀等,一直等到了9点,妈妈还没有回来,便决定自己出去找妈妈。她在雨里走呀走,走到了马路的拐弯处,看见妈妈躺在地上,手里还拿着小女孩最爱吃的年糕。小女孩哭着跑到妈妈身边,她想妈妈一定是累坏了,便坐下来,把妈妈的头放在了自己的腿上,她要让妈妈好好睡一觉。可是,当小女孩看见妈妈并没有舍上眼睛,她忽然意识到,妈妈已经永远离开了她。她站起来,用手语在雨中一遍一遍地唱着那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合在了一起,从她那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埃,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看过之后,你的心被感动了吗?我们应该感恩于活在这个世上,感恩于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感恩于这个世上有那么多的人对我们的关心,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而使我们不再孤单,不再无助,才会有快乐常在身边伴随。这种爱心需要我们不断地传递下去,我们也同样应该付出自己的关怀和爱心去给予别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在这个世上。

但是,传统让我们含蓄得太久了,以至于很多感激的话语都停留在酝酿阶段,却一直没有启封。其实,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向别人表示自己的感激更多的是需要一种习惯,只要你尝试着去做,就一定能养成这个习惯。(1)要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好处。最好每周一次,专门抽时间想想都有谁曾帮助过自己。(2)你可以在其他朋友处谈论这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尽可能谈得详细。这比在内心感谢影响要大很多,讲出来会使你心里增加感动之情。(3)可以直接向自己的朋友表达自己的感谢。“人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超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这话绝对是真理,唯一的条件是被帮助者懂得感谢。表达感谢要具体,一定要讲出对方的帮助对你有什么意义。(4)要养成感谢的习惯。在感谢别人时,诚恳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感谢要发自内心,要不卑不亢。友谊和爱的付出应该得到真诚的感谢,这种感谢不是低三下四,不是阿谀奉承。

感恩不但是一种礼节,更是一个人具有涵养的基本体现。因而,感恩与溜须拍马不同,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对于个人来说,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种深刻的感受,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感恩也像其他受人欢迎的品质一样,是一种习惯和态度。【编者小语】

人离不开群体。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曾经劝勉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这是因为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让我们学会感恩吧!感恩是一种美德!吃小亏得大便宜“吃小亏赚大便宜”这一厚黑术在于以小本赚大利。在人际关系中,很多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些明争暗斗,各种摩擦。因此,在适当时候恰当地舍小求大,往往会收到奇效。

唐代有个叫窦公的商人,很善于经营家业,但财力上很困难。他在京城里有一块儿宝地,与大宦官的地段相邻,宦官看中这块地想得到它。这块地仅值五六百贯(古代一千文为一贯),窦公很高兴地把这块地献给了那位大宦官却根本没有提价钱。在讨得宦官十分欢喜之后,他就借故说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两三封信给神策军中的护军,那宦官便替他写了信。窦公借这些信总共获利三千贯,从此,他的事业便发达起来。

长安城东郊有一片空地,地势低洼有积水,窦公就用低廉的价钱买到手,然后让女佣人带着蒸饼盘在那块空地上诱儿童:哪个孩子如果扔砖瓦击中空地上的一个目标,就奖给他一个蒸饼。小孩们都跑来争相扔砖瓦石块,这样那片洼地填平了十分之八九。接着又用好土垫在上面,在这块地上盖起了一个客店专门留波斯的客商居住,每月能获利数百贯。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时候不爱吃看得见的小亏,反而吃了看不见的大亏,正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如果想要顺利解决这些小事情,办法只有一个,把“吃亏时就糊涂一下”当做自己做人的原则。凡事多谦让别人一些,自己吃点小亏,就万事大吉了。

小张与小李是对门的邻居,一天不知哪家的鸡在两家的路正中间生了一个蛋,小张有事出门正巧看见了这枚蛋,当他伸手要拾起来的时候,小李正巧也出来了,小李上前一句:“我家的鸡下的蛋,凭什么你拿起来?’,小张不服气:“凭什么说是你家的鸡下的,这是我家的鸡下的。”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地犟起来。小李见自己的嘴快不过小张,便抬手给了小张一巴掌;小张见自己吃了亏,跑回家拿来剪子,一气之下捅向了小李的腹部。小李当场死亡,小张被抓进了劳改所。两天后,小张对自己的做法越想越觉得窝囊,就自寻短见,一命呜呼了。

还有一顾客到菜市场买菜,向摊主讨价还价,摊主不同意。一番争执之后,摊主终于同意优惠一点,可当顾客选好了菜付钱时,摊主还是按原价收钱,顾客见摊主少找给了自己1元2角钱,就一肚子的不满。摊主说:“愿买就买,不买就拉到!”顾客一听火冒三丈:“我还不买了呢,你怎么着?说完把菜往地上一扔,准备要走,摊主见状忙追上去让顾客捡起来。顾客硬着头皮就是不捡,摊主一急踢了顾客一脚,这个顾客一下子怒了,拿起一秤砣就打向摊主的脑部,摊主当场被砸晕晕倒,送入医院。顾客本来想占点便宜,不愿吃1元2角钱的小亏,没想到自己却吃了管人家医疗费、医药费,还得照顾病人的大亏。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表明了有些人看问题时目光短浅、眼前利益太重,不会装装糊涂。像小张与小李,任何一方肯让一步,吃点小亏的话,也不至于断送两条人命;而顾客不愿吃l元2角钱的小亏,最后却吃了百倍的大亏。

人生在世,即使什么也学不会,也得学会吃亏。只要学会吃亏,你就烦恼从不上身,遇事游刃有余,心底坦坦荡荡,吃饭有滋有味。这种神仙般的滋味,是爱占小便宜的人根本体会不到的。

例如,在单位里多干些工作,哪怕工资还不如那些整天闲着的人拿得多也没关系。虽然眼前你付出的要比别人多,而得到的却比别人少,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吃亏了,但是谁工作干得多,谁的能力强,领导心中自然有数。若是将来有一天单位优化组合,想必哪个领导也不会让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下岗,而把那些吃饱了混天黑的人留下来。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够保住自己的饭碗,对于养家糊口的你来说,难道不是福吗?

因此,遇事该糊涂时就糊涂一下,吃点亏让一步,不是弱者而是英雄。因为他用糊涂的智慧躲避了身后不可想象的事情发生。

经商中的“先赔后赚”之计,也就是欲取先予。美国人出外旅游,有一去处可以不花一文钱,甚至还有节余,这个地方便是大西洋赌城。从纽约出发,到那里来回车费才20美元,到达后马上可以得到赌城当局馈赠的15美元现金,还有一顿丰盛的自助餐。第二次来时,凭车票又可以得到8美元的回赠。

这是赌场老板谋利的一个妙计,吸引顾客前来,来得愈多愈好,因为到赌场来而不赌者寥寥无几,不管赌客运气如何,总体上是赚少赔多。因此,所谓来去不花钱,实际上花费的是赌场老板从顾客身上赚来的零头。落最大好处的当然还是赌场老板,但顾客心理上还总能承受。这就是赌场老板的诀窍。所谓“降价销售”、“有奖销售”、“品尝销售”、“买一赠一”,等等,实际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然而,商战中因此取胜的却是很多。看似吃亏,实则赚大便宜。

古人常说,“过犹不及”,是说凡事要讲一个适度。对于功名利禄,凡人几乎没有不梦寐以求的,但如果过分热衷,弄不好也会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毁灭自己。身外之物应当被人奴役,而不应奴役人。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能明白,可是世上的事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局中人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跳出三界外了。因此,真正聪明之人,对待功名利禄也是“得放手处且放手”,讲究个“吃亏是福”,讲究个装糊涂,不可过分执著。

张良可谓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权势登峰造极时,他毅然决然放弃了权利!历史上有多少不知急流勇退、抱着权力不放的臣子惨遭毒手啊!这种抽身退回的道理,岂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呢?

一首《吃亏歌》中唱道:“做人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其中道理耐人寻味。从人的本性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便宜虫”,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许多时候能占点小便宜。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这些小便宜就没法生活了。恰恰相反,这些小便宜对绝大多数人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厚黑学提倡要在生活中装装糊涂,吃点亏。【编者小语】

吃亏是福,单从字义上理解,肯定以为这是傻子的理论。吃了亏不发怒,不伺机报复已是不错了,还要让你认定是一种福气。乍一听,说不过去。其实强调吃亏是福,在这里讲究的是吃小亏,避免吃大亏。露出头的椽子先烂

杜甫有句名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后来也不知是哪个聪明人演绎出一个推论:“出头的椽子先烂。”应当说,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实。君不见,一年四季,风吹雨淋,年复一年,日久天长,出头的椽子先烂是自然而然的事吗?在客观世界中,类似的事情很多,只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罢了。在社会生活中,这类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尝到“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滋味,恐怕也都是受害者。君不见,有的人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上级表扬和肯定一个人的工作是要引导大家向他学习。但事与愿违,这种表扬奖励往往搞得这个人很尴尬。风言风语、冷嘲热讽会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还会颠倒黑白向受表扬的人施放冷箭、泼脏水。搞得谁也不愿意再出头,只能是随大溜得过且过了。

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曾国藩深通文韬武略,也深知功名靠不住其害无穷。所以他“以出世的精神,干人世的事业”,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内圣外王”的典范。他反复嘱咐儿子曾纪泽要谨慎行事,甚至不让大门外挂相府、侯府这样炫耀的匾额。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请求致仕,主要就是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啊!所以古人说:“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莫甚于饰才。露者,不藏其所有也。饰者,虚剽其所无也。”

人的名气一大,流言便会满天飞,稍有不慎,必将惹下大祸。在名利场中,要防止盛极而衰的奇灾大祸,必须牢记“持盈履满,君子竞竞”的教诫。“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这是世人常用的一句自警语。欹器是古人装水的一种巧器,呈漏斗状,水装了一半它很稳当,但装满了,它就会倾倒。扑满是盛钱的陶罐,它只有空空如也,才能避免为取其钱而被打破的命运。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居官要时时自惕,时时处处谨慎,切勿不留余地。越是处权势之中,享富贵之极,越是要不显赫赫奕奕的气派,收敛锋芒,以保退路。在官场热闹处要能留一双冷眼,避免无形中的杀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他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不肯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人,被得罪的人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人妒忌,妒忌你的人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和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就是因为言语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和有经验的同事,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人。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

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把你的角折断,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编者小语】

一个人事业有成、春风得意,难免锋芒毕露。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乖巧,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上下左右,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韬光养晦,来点糊涂,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道。不可卖弄你的“小聪明”

聪明是一件好事,聪明的人明白如何解决问题,少犯错误;但是“聪明,也不尽是好事,尤其是自认聪明、聪明过头,将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所谑“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绝大多数人也都希望能够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可是事实上,世上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人几乎是没有的,而本不聪明却要自作聪明的人,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一则笑话说:有个人。天天闲得无聊,抓了几粒稻子吃起来,觉得叉扎嘴又苦涩。他想:如果把稻子去掉皮壳,再煮熟就是非常好吃的米饭;如把煮熟的米种到地里,将来收获时不就更好吃了吗?于是,他煮了一锅米饭,撒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这便是自作聪明的结果。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处处耍小聪明。有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查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围墙,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薄。”又是你杨修,他表面上称赞了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

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拿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着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很难看,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呵呵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陡生厌恶之情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地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琢磨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

曹操为人奸狡,且疑心很重,总害怕别人暗中谋害自己,他曾经吩咐左右:“我在梦中好杀人。只要我睡着了,你们千万不要走近我。”一次,曹操白天在军帐中小憩,不慎将被子蹬到地上,一个值勤的侍卫赶紧过来捡起被子给曹操盖上。不想此时曹操从床上一跃而起,拔出宝剑一挥,剑落处,近侍的人头已搬了家,而曹操又上床睡觉了,在场的人谁也不敢言语。过了半晌,曹操醒来,见一近侍躺在血泊中,装着大惊失色的样子,问:“什么人杀了我的近侍?”大家以实情相告,曹操悔恨梦中杀人,痛哭流涕,并下令厚葬这位侍卫。大家也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误杀,今见获侍卫厚葬之荣,不但不责怪曹操,还称赞曹操体恤下属的精神。杨修却知道曹操绝非梦中误杀,而是有意而为,即证实他“梦中好杀人”的诳言。杨修倘若只是悟出了曹操的用心,不表露出来,这倒是真的聪明,可他忍不住,生怕别人看不出自己聪明,便在为那位近侍举行葬礼时,指着近侍的棺材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听到这句话,不再是简单地厌恶杨修,而是想寻机除掉他了。

杨修的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即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之时。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重挫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犹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悖人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悖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叫随军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夏侯悖大惊失色,立即把杨修请到帐中问道:“您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悖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朝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悖说:“您可算是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停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做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问夏侯悖,夏侯悖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朝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您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寻得机会,除掉了杨修,杨修也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对于曹操斩杨修,一般人们会认为是曹操心眼小,借机杀人。其实关键是杨修聪明过头。

不知道杨修在临死时,知不知道自己被处死的真正原因,也许他认为自己很聪明,殊不知,他就输在这个聪明上了。

世上有真聪明与假聪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属于假聪明,却并不自知,其结果可想而知。杨修就是这样,经常不看场合,无视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结果自然越来越遭人讨厌和憎恨,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虽然曹操事后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论,杨修之死也确实罪有应得。刮想两军对垒,是何等重大之事,怎么能根据一个口令,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随便行动呢?即使真的撤军,也要用正面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不然会军也大乱。而军心是军队的命根子。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但杨修违背了,这不是自寻死路?

这就是说,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以把人毁掉。凡事总有两面,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时机、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一味耍小聪明,其实是笨蛋。无论是从政,是经商,是做学问,还是治家务农,都不能耍小聪明。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培根认为,不论这两国人是否真的如此,但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深思的。他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种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例如有的人似乎是那样善于保密,而保密的原因,其实只是因为他们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这种假聪明的人为了骗取有才干的虚名,简直比破落子弟设法维持一个阔面子的诡计还多。这种人,在任何事业上都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因为没有比这种假聪明更误大事的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一个不知道“急流勇退”的人实在是一个傻瓜,一个机关算尽的人最终会被算到自己身上。俗语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好是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绝好写照。

每个人都想表现得很聪明,但如果一个人老耍小聪明就成了一种愚蠢。一个人在面对人生际遇时,切勿自作聪明,而要学点糊涂。

为什么做人要提倡“别卖弄自己的聪明”呢?这是因为“聪明”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这个人面前很聪明,而在男一个人面前,很可能就不怎么样。所以,聪明还是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做人的资本,反而是没有“心机”的表现,根本不值得卖弄。【编者小语】

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面对问题冷静判断,量力而行,这才是聪明人应该做的。如果你真的想表现得比其他人更聪明一些,那么你就应该有自知之明,没有必要总是要向他人强调自己的聪明,更没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机会向众人表现你的聪明。适当“装傻”是一种智慧

古语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现得很愚钝,身手很灵敏的人往往都表现得很笨拙。其实,这是一种境界。人生中适当的“傻”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楚庄王继位时很年轻,继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于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庄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怀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着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两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命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继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竞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继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直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第二天,他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固然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从而取得胜利;但韬光养晦,暂时隐藏实力,削弱对方对自己的提防与控制,特别是在自己处于劣势时,借以隐蔽和保护自己,讨好蒙骗敌手,发展壮大力量,伺机待发,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常言说“聪明难,糊涂更难”,是说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很难,而要在适当的时候糊涂则更加难。因此,装傻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是真正的聪明。

曹操焚烧他的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糊涂事”。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袁绍被打得大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书信中,得到自己军中有些将领写给袁绍的信。在别人看来,这正是一个查明内部有什么人是不稳定因素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查出了这一点,对曹操的事业来说则没有任何的好处。袁绍被击败了,那些不稳定的因素已不存在,但此时的曹操正处于开始阶段,很是需要人手。

如果要查的话,肯定会引起这些人的惊慌和恐惧,内部会更加不稳定。

所以,曹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糊涂”,他把收缴来的信全部付之一炬,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对不稳定的人,表示理解。事实证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下属会因此而受到信任,原本摇摆不定的人很可能因受到信任而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为事业服务。

在现实生活中,装傻也是需要的,并不是说你要对所有的事情都视而不见,而是那些你难以预料后果的事情如果没有能力解决,该糊涂的时候还是要糊涂的。装糊涂甚至是一种需要,不光你需要装糊涂,就是别人也希望你装糊涂,在一些与你干系不大的事情上住嘴。这样你自己平安无事,别人也开心,因为毕竟没有几个人愿意别人干涉自己的事情。当然,装糊涂也是有个界限的,在大是大非上,我们当然要站稳立场,所谓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才是糊涂的境界。

装傻是一种人生境界,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当你具备了相当的品性,有了一定的修养,才能达到那种境界。装傻不等于真傻,有很多外表看上去聪明得很、做事也很精明的人实际上是真傻,因为他已把自己的优劣长短暴露得一览无余。装傻的人实际上很多是极聪明的,尽管他们也许比那些公认的聪明者不知要高明多少,但他们深知不必要的锋芒毕露有害无益,因此才装起糊涂来。【编者小语】

适当“装傻”不仅能麻痹对手,还可以增加自己的人气和实力。由于在幕后的策划常常不为人所知,在前台扬扬自得的对手也就无法知道你的真实意图和具体打算。从暗处攻击明处的目标,可以说,几乎是百发百中,屡试不爽。深藏不露是一种大智慧

深藏不露是一种高层次的谋略,也是成功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厚黑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法则。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能人一定是非常浅薄的。时间长了,会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来木讷鬈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他有这样高的学历,这样最“吃香”的专业,竟然找不到一个职位,连他自己都感到奇怪。无可奈何之中,他想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简直是最愚蠢的办法: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的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当然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但他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所能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171的专业。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向他询问,这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此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位博士成功的秘诀是:“忍智藏锋,以退为进。”公司是私人的,老板不会惧其“镇主”,但底下的人未必和老板同一心情,所以当他过早地亮出博士证时,连工作都找不到。那么,找到工作后又为何不马上亮出来呢?因为这时他已经学乖了,一是难保同事对他不会嫉妒,二是老板没有发现他的才干,如何用他仍在两说,直到老板对他完全信任,他才亮出证来,这时无论别人对他怎样都已不能动摇老板对他的信任了。

这个博士的办法是聪明的。他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如果刚一开始就让人觉得你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结果是被人越来越看不起。这种反差效应值得任何人注意。人家对你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发现你的失误;相反,如果人家本来并不对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绩总会容易被发现,甚至让人吃惊。

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不懂得这种心理,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式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往往就被人瞧不起。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人家会说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的学历高,理应本领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样,有什么了不起的?心理定式是难以消除的。所以,刚走上岗位或转到新单位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几乎和说“我不会”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结果你同样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评价会大不相同。

某高校的一个系里有两位成果颇丰的青年教师,一个爱吹嘘自己的成就,逢人便说又发表了几篇几篇文章,学术成就多高多高;另一个人几乎总是回避关于这个问题的提问,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不多不怎么样。其实两个人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里都已崭露头角,而后边的那个人的文章更经常成为学术界评议的对象,但他始终不吹嘘炫耀自己。结果,两个人都抱着一摞杂志到系里申报职称,别人却说:“你整天吹嘘炫耀自己发表了多少多少文章,按数目早就远远超过这些了,怎么才这么多。看看人家,平日一声不响,谁能想到他会发表这么多文章呢?尽管两人数量差不多,但后来还是第二个人先晋升了。

待人坦诚,心直口快并非不好,但事实证明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容易暴露自己,得罪别人,既不能很好地把握自我,也不易取得事业的成功。这样的人实在不太聪明。你无意中说了别人什么,但别人常常会记一辈子,到适当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或有意识地进行报复。因此我们说“口无遮拦”,坦荡如底,是一个人的长处,也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深藏不露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它会减少遭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准备干什么,别人怎么攻击你呢?如果你不说让人讨厌的话,别人怎么会报复你呢?古人说“三缄其口”,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妄言乱语。‘‘祸从口出”,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干大事业的人怎么会没有秘密,怎么能不守秘密,随便相信人,授人以口实,受制于别人呢?很多情况下,不装糊涂就办不成事,更办不成大事。实际上,越是大事,糊涂越要装得彻底,须知你的对手绝非等闲之辈。

我们知道有些动物在不断进化中,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会发展成种种保护色。它们能在不同环境中使自己变换不同颜色,同周围的色彩一致,从而达到避免危险、保护自己并攻击弱者的目的。动物尚如此,人怎么能在他^面前完全暴露自己,成为“不设防城市”呢?【编者小语】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亦可以相信这一辛辣的谬误:一半多于全部,隐藏胜于尽显。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

通常情况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脸色的人,特别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仍能镇静自若的人,往往是社交场中最受欢迎的人。不顺心对你来说是天大的事,而对别人很可能无所谓,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既然没有人会关心你的心情如何,那么有谁愿意看你拉得长长的脸呢?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真正能做到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往往是厚黑术极高之人,也是很可怕的人。当然,要真正做到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绝非易事,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更是极难做到。但只要你想做,并不是不可能做到。你每天起床后,或睡觉之前,对自己说一句“我绝不表现出不耐烦的脸色”,以此警惕自己。或者是在Et记上,仔细地写出来,要每天持续不断地做。或许我们每天都会碰上令人生气或不愉快的事,但如每天都动怒,则对精神生活并不太好。

现在不是许多人患上了“疲劳综合征”吗?我想这种人除了工作压力大之外,很可能是在工作时常常变脸色的缘故。洛拉卡曾经说:“经营者是孤独的。”按照厚黑学的观点来看,岂止是经营者,本来人就是孤独的,但却离不开群体。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一定要深藏不露,好好地修养自己,喜怒不形于色,否则肯定会成为他人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只能是活得更痛苦、更孤独。

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靠不住,唯一能够依靠的人是你自己。因为,无论你如何爱你的父母、妻儿以及朋友等,他们顶多可以陪伴你、帮助你,却无法成为你。你妄想别人无限量地帮助你,有这种想法就未免太天真了。除非自己做自己的事,别无他法。

所以,自己在心里一定要这样想:“今天一天,我都不露出不悦的脸色。”这是你自己本身的事,别人帮不上忙,努力不让外界的事改变自己的心情,这也是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到的事。当然,令我们不悦的事很多,有时难免会发怒而形之于色。倘若你高兴时就露出笑脸,心情不佳时就摆上臭脸,谁又愿意与你相处呢?但是若有不愉快的事,即使自己受了委曲,仍不形之于色,别人做不到,而你做得到,人们就不得不佩服你了。

喜怒不形于色,变成一个无缝的“蛋”,是为了免受苍蝇的叮咬。此种人并非卑躬屈膝,装出笑脸,更不是为了奉承上级,强露笑齿,而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喜怒不形于色。没有一定的知识和阅历的人,尤其是刚刚进入社会还不成熟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把喜怒哀乐由情绪中抽离,你便可以理性、冷静地看待它,思索它对你的意义,进而训练自己对喜怒哀乐的控制,做到该喜则喜,不该喜则绝不喜的地步。

西汉时的窦婴,是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他被封为魏其侯,他喜欢蓄养宾客,天下的游士都归奔他。

当时,桃侯刘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皇上准备任用窦婴,太后多次向皇上提出:“魏其侯喜欢沾沾自喜,行为不定,很难担当得起宰相的责任。”于是最终没任他为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