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丸心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6:52:55

点击下载

作者:清·杨凤庭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弄丸心法

弄丸心法试读:

校注说明

杨凤庭,清代医家(约1711—1785),字瑞虞,号西山,今四川新都县人。初习儒,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天文、地理、医技、农圃无不精通。为人疗病,应手辄愈,活人甚众。一生笔耕不辍,著作宏富。著有《脉理入门》《失血大法》《医门切要》《修真秘旨》《杨西山先生医集》《弄丸心法》等行世。另有《女科枢》《分门辨证》及《脾胃总论》等,未见行世。可谓悬壶济世,泽被大众。《弄丸心法》八卷,撰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熊辅周于《弄丸心法·序》中云:“而及门弟子,类若各具一体以竞雄。故于先生之书,彼得一节焉,或扃之以为秘珍;此得一节焉,或藏之以为鸿宝。”可见该书写成后并未刊行,而被其门人弟子奉为至宝而私密之。一百余年之后,于宣统三年(1911)由其再传弟子张兴龙捐资雕版,此书方才公之于众,是为初刻本。

关于该书的书名,仅杨氏后世弟子所撰该书“凡例”中称《弄丸心法全集》,且全书仅此一见,不足为据。其他凡称呼其书处皆谓《弄丸心法》。

本次校注以杨西山之再传弟子张兴龙于1911年之初刻本为底本。关于校注的方法:

1.鉴于《弄丸心法》仅有初刻的情况,故校勘以他校为据,辅以本校、理校。

2.对生僻字注明读音。一般采取拼音和直音相结合的方法标明。

3.通假字出注并引书证;古今字出注并加以注明。

4.对费解的字和词、成语、典故等,予以注释,用浅显的文句解释其含义。仅出注首见,重出者不注。成语、典故注明出处。

5.繁体字、异体字、俗字直接改为通行简化字,不再出注。

6.原书引用他人论述,尤其是引用古代文献,多有节略改动,若文不害义,则不与校改,若校改均予说明。

7.原书常以“—”为标记置于段首,今一律删除。

8.全书添加现行标点符号。文中涉及书名简称,如《内》《难》等一律添加书名号;若仅见篇名,如《上古天真论》,亦加书名号;若书名与篇名同见,则用书名号的同时,以间隔号将两者隔开,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由于引文多为意引,故引文前仅用冒号,不用引号。

9.原书为竖排版,今一律改为横排。原指前后文顺序,如“右”“左”等,皆改为“上”“下”。

10.原书目录过于简略,仅见篇卷之名,今添加细目及页码,予以重编。

11.原文段落不清,今据文义适当划分,不出校记说明。

12.原书每卷卷首的“新都张兴龙校刊”、卷尾的“某卷终”今径予删去。序 一(1)

宣统御极之三年辛亥仲夏,友人张福堂先生出示《弄丸心法》书稿本八卷云:此吾师杨西山先生所撰也,余得力于此书最多,行将(2)(3)付之剞劂,公诸同好,乞为弁言。余袖归搁案上,翌日,不速之客来,获睹是书,翻阅良久,起立而询曰:仆尝读《古今注》矣,蜣(4)(5)螂,一名弄丸。是书也,何取于蜣螂之名乎?余冁然而咍曰:公(6)知其一,未知其二也。《庄子》云: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注以宜僚为楚之勇士,善弄丸。盖丸形如球,故以手弄之,圆转自如,云“善弄”,则厥技之精,直造圆神之地位。医书以此取名,盖示后之读此书者,运用书中药方,当如弄丸之圆神,不可泥古就今,强方就症也。

良以古方有宜于今者,即有不宜于今者;有宜于北方之人者,即有不宜于南方之人者。盖人禀赋判强弱,天时分燥湿,脉又有阴症似阳,阳症似阴之不同,用方时讵可拘泥成法以误人哉?夫方,一定者也,症则无一定。以有定之方,治无定之症,非能变而通之,如弄丸之圆神,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庸医杀人,正坐此弊。

推而言之,《晋书·天文志》云:天体圆如弹丸。《礼记·月令》疏:日似弹丸。西人又谓地形圆如球。皆取圆转不息之义。区区医方,拟以天、地与日之形,本非其论。然天能行四时,而医者审症用方,亦必因四时;天能生百物,而医者用方,亦必采百草以培养百骸。日圆转不息,故东西地球,各成昼夜,寒暑赖以分,动植赖以成,而医者审症,亦必分昼夜之阴阳,察寒暑之轻重。至于用方,又必支配动植物以调和荣卫,吐吸新故,是又确然不易之理。(7)

矧人身一小天地,一昼一夜,呼吸不息,血轮流转,鼎新革故,亦无一息之停。用方者自宜如弄丸者之圆而神,随时变化,方无误人之弊。至其书之精妙,熊序已详言之,可勿赘。客逡巡避席曰:敬闻命矣。客退,余撮问答之言,即以为序。俾后之读是书者,识“弄丸”二字妙用,临症用方,自不致胶柱鼓瑟,千变万化,运以寸心,将先生之方,普行于世,触处洞然,头头是道,庶不负福堂镌是篇之意也夫。诰授通奉大夫花翎三品衔候选郎中补缺后以道员用光绪乙酉科选拔举人成都陈观浔序【注释】

(1)御极:登基。

(2)剞劂(jījué几决):刻印。

(3)弁言:序文。

(4)冁(chǎn产)然:笑貌。

(5)咍(hāi海):讥笑。

(6)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引自《庄子·徐无鬼》。

(7)矧(shěn沈):何况。序 二(1)

物有经兵燹烽火,几历沧桑而终必传者,精神所到,鬼神为之

(2)阿护,故其光愈闭愈厚,而一发即不可灭。证之西山先生《弄丸心法》一书,益信。

先生乾隆间人,隶籍新都,姓杨氏,名凤庭,西山其字也。幼聪颖,及冠,通经史,博极群书,于岐黄家尤多心得。当时议者咸以公(3)(4)辅期之。惜领乡荐后,屡举进士不第,先生遂绝意功名。盖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乃专治于《内》《难》二经及仲景《伤寒》《金匮》,下迄有唐《千金》《外台》,宋元诸名家等书。

呜呼!先生之心苦矣。而医之一道,亦由苦生愤,由愤生专,专以极而熟。于是察天地之变,审阴阳之情,考运会之迁流,究风气之趋向,一一合之于七情六淫。然后望其色,闻其声,问其因,乃归宿于切脉,以辨症立方用药。如石之投水,如矢之赴的,下无不入也,发无不中也。而其医于是大成而即医,以所著之书,亦于是可久。然则先生之书,胡不传于及身,何以必俟二百年后始传乎?曰:是即所谓可久者也。盖天下事有传于彼,不传于此者;有传于后,不传于先者,适为之也。

先生当遁世负名之日,其道固已大光。而及门弟子,类若各具一(5)体以竞雄。故于先生之书,彼得一节焉,或扃之以为秘珍;此得一节焉,或藏之以为鸿宝。吁!此重先生而不知所以重先生也。流传既久,零落就萎。有心人起而收拾之,又苦才力不逮,强为牵合,有移彼就此,及取他人之书,与杂以己意,而补缀其中者。今全书具在,一披阅之,而后知其然也,然终不以此为先生病也。(6)(7)

先生有独到之处,决不使作伪乱真,更不使强客夺主,耿耿元精。能读先生书者,终能为先生辨之。至其文义语气,间有复杂,不贯诸病,知为修集者所误,更能为先生谅焉。今有先生再传门人张福堂诸君有鉴于此,以是书不刻,恐再逾若干年,其紊乱又不知凡几,因以此意索序于余。余闻之喜曰:先生传矣!得此而庐山真面终存于烟云障翳中而翘然千古。后之继斯而有志者,苟能去其芜秽,载其精(8)华,俾先生书为完善书,则福堂今日之举,又未必非后之嚆矢也哉!宣统三年孟春月南江熊辅周传南谨撰【注释】

(1)兵燹(xiǎn显):因战乱而遭受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燹,野火。

(2)阿护:庇护。

(3)公辅:古代三公、四辅,皆为天子之佐,此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4)领乡荐:明清时称乡试中式为领乡荐。

(5)扃(jiǒnɡ炯):锁。

(6)客:病邪。

(7)耿耿:鲜明貌。

(8)嚆(hāo蒿)矢:响箭。因射出后声先而箭后,故常喻事物的开端。叙 言

良医何以与良相并重?盖皆能济世也。医岂易言乎哉?苟非学问精纯,心思灵敏,揣摩极熟,历练已深,何能洞彻脏腑,视病如神也?

余同邑有杨西山夫子者,乃乾隆间孝廉也,名医也。余先祖紫垣亦素精岐黄,尝言西山之脉诀、杂论、杂症、妇科、儿科,固属尽美(1)(2)而尽善。至于虚劳、失血,尤独具只眼,以金针度人也。余但闻其说,惜未见其书。

今同乡有张福堂以西山之《弄丸心法》草稿嘱余校字,镌刻广(3)布。余三复之下,不禁喟然曰:先祖称西山之神于虚劳、失血,真

(4)非阿其所好也。福堂将此书捐资付梓,流传于世,不但医人,抑且医医矣。呜呼!西山有福堂,而西山可谓不死;世人有福堂,而世人可以回生,其功伟矣。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孟春月同邑后学汤勋绩成谨叙【注释】

(1)独具只眼:言具备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只眼,大自在天神的顶门眼,竖于双眉之上,功能卓异。语本《景德传灯录·普愿禅师》。

(2)金针度人:言将治疗虚证和失血证的高超医技传授他人。语本金代元好问《论诗》诗之三。

(3)喟(kuì愧)然:感叹貌。

(4)阿(ē婀):迎合。(1)杨凤庭小传

杨凤庭,字瑞虞,号西山。幼负奇姿,读书过目不忘,六岁就塾,(2)瑞谨如成人。爱玩周子《太极图说》,于阴阳化生万物之旨,一一如夙悟。乾隆丙辰举于乡,丁巳会试不第,奋志研稽,并究天文地理、(3)医卜星相、奇门遁甲诸书,为之穷源溯委,以晰其阃奥。精岐黄术,(4)(5)与人治病,应手辙愈。黄庭桂任川督时,极相推重,拟列荐剡,力辞乃止。晚年习静喜谈玄,著有《易经解》、《道德经注》、医学诸(6)(7)书。卜地青城山中,年七十余卒。学者每称西山先生,事载邑志。【注释】

(1)杨凤庭小传:本篇题原无,系校注者所加。

(2)周子:即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人称濂溪先生,为理学创始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3)阃(kǔn捆)奥:言深奥的学问或道理。

(4)辙:就。

(5)荐剡(shàn扇):指推荐者的推荐信。剡,浙江嵊县剡溪之水制纸最佳,故将其作为“纸”之代称。

(6)卜地:谓选择居住地。

(7)邑志:清·张奉书《新都县志》。凡 例

是书全部之妙,尽在首卷二论之中,使人开卷视之,一目了然,然后好用功进取也。

是书通部皆圈句读。以其人学习此道,智愚不一,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岂不错误。

是书内有连圈者,何也?以其有至切至要之处,连圈之,使人触目而注意也。

是书用瓜圈者,此是提纲扼要之文,当熟记也。

是书之妙,妙在一熟,熟则生巧,而术自神矣。

是书采集外篇,只有数则,其余皆出杨氏。

是书为杨氏真书,非沽名钓誉之文。因其神应,后人见而秘之,故延二百余年而始刻也。

是书之好处是从事根本而来,故用药神应。以视记问之学,不啻天渊之别乎?后人若是从根本中深究其理,不难升堂入室矣。

是书贵在熟读,不徒强记,强记必失,则终不得经脉、药性、脏腑、阴阳,以及天地四时八节之运气。只以看过而强记之,自以为足,则欲问世而取利,诚恐道之不行,利之不得,而反增一大罪矣。

蜀新都杨凤庭西山《弄丸心法全集》共八卷。

再传门人彭先春、张玉轩、金典书、杨克三、夏赓虞、韦启泰、黄元吉、张福堂、傅子华、汤绩成同校。卷 一(1)孙知微医学论

动乘天风,静合云光,左龙右虎,金笥玉囊。书录《千金》,药(2)传奇方,救济心切,以神留唐。医道何难,有若康庄。午间说丹,丹以求仙,今则谈医,医以永传。盖医乃济人之术,古仙尝藉以立功,而凡学道者,未有不通医也。通医则一身阴阳、气血、脏腑、脉隧皆明,而后知此身安危理乱。且一究心于此,便时时起活人之心,是曰仁术,可不讲乎。

今既云心切救人,而每病医疗少术。夫医学不在多歧,但精探其要,可得一以御万矣。夫一者,神也。人之生死平病,皆惟神是系。《内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云:神转不回,回则不转。大气一转,邪将自散。可知神为气本,气为生母。救生拔病,惟人之神是护;辨死别生,惟人之神是审。

神首征于色脉,次发于声音行度。色以黄润为神。黄者,土色;而润者,水基也。水土相融,其神存矣。脉在纯视乎有胃。胃者,冲和土气。杨子前曰:辨戊己五土者是也。戊者,水府之阳机,其象缓而长。己者,离宫之阴信,其象和而敦。和则不疾,敦则不空,缓则(3)不急,长则不短。今之病者,天真之水早浇,脉多劲疾躁数浮张矣。土中阳和不固,脉又细短涩止弦动矣。以此水涸土崩,形脏先坏,神机滞而不转。以故渐至孤阳不生,寡阴不守,病成不救。此日之医不亦难乎!而况药又不得其真,调摄保护,饮食起居,全无法度。专望草木以回既脱之气,实无所济。言念及此,深可哀也。焉得家喻而人(4)告之,况加以不学之徒,苟借医名,以图锱株微利,杀人众多,干犯天和,抑又甚矣。

尔等凡临一症,先清静厥心,使己意毫无滞着,然后可生灵慧。必望色察神,聆音辨气。神色先征乎心肝之阳光,声音次察乎肺肾之阴精。然后平心定息,细诊其脉,专以胃气戊己五土为主,分厥四时,审其六部。为阴之偏,则急扶阳土以救之;为阳之过,则急培阴土以救之。如春弦及肝,弦而少胃者,木神之魂先伤也。夏洪及心,洪而少胃者,火神之血先伤也。秋毛及肺,毛而少胃者,金神之魄先伤也。冬石及肾,石而少胃者,水神之精先伤也。四季不缓,长而少胃者,(5)土神之戊己解纽也。

脉中阴象最忌者短涩,而细则次之。短则气消,涩则水枯,细则阳和不充,而血府空虚也。阳象最忌者数动,而弦则次也。数则离经,动则胃薄,而弦乃气减邪强,胃土败坏也。《内经》云:六腑五脏内虚者,宜调以甘药。又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谓温和,使水不寒,而火不燥也。仲景于伤寒邪甚而正衰者,先建其中,以甘温建强其中气也。东垣百病重治脾胃,首发升阳,以奉生气之旨,而制补中益气之方。加减变化,升降浮沉,寒热温凉,随而消息其法度。而甘温补中,升举阳气则其专重。此诚《内经》之秘旨,得仲景之心传,而为医者之正宗。至今日尤为切要切要者也。

余为尔等略示一径:凡土气薄者,不厌纯甘。甘可以缓急。以甘寒泻火,则火易清;以甘温除寒,则寒立去;甘以缓肝,则木不张强,而风木可定;甘以泻心,则火不炎上,而心阴可凝;甘以益气,则肺受母气,而喘燥可安;甘以镇水,则谷气生精,而寒邪不入。至于救败扶倾,贵用于早。若待临危,胃气不运,则五味皆无所化,而甘反滞痰矣,又若之何哉!脉浮弦而少胃者,以甘草白芍药汤先缓敛之;脉浮空而滑数者,以甘草熟地麦门冬汤先静镇之;脉细而中虚软者,以甘草黄芪当归汤先补血以缓充之;脉短细而不过指者,以甘草人参当归汤调补益气以鼓动之;脉沉细而迟滞者,以甘草干姜肉桂汤温中以健运之。此即分五土以救四旁,持中权以理清浊之义也。此等法看之平平,用之救急,颇有神效。但不能挽其形气俱败,色脉并失者耳。尔等以此意扩而充之,神而明之,细别阴阳,早防其孤绝,密固中气,以防阻碍,则遇病而中有主,用药而法不乱,将理日进于明,而救人不患无术矣。其各精心以图焉。医理幽微,非一旦可讲,今发其凡,以告尔等知要。果能勤学,不分厥志,将来以次指示,必广其传焉。孙真人脉论(6)

尔辈虽久在余门,然于医之为道,执文牵义而未契其妙解。故于用药之际,守此恋彼而不能变通。岂知药以性全,方难杂合,通乎草木金石之理,乃可达夫阴阳升降之机。夫阳失其纲者,阴之所以僭(7)也。阴僭则阳战,于是乎先阴而后阳。阴失其统者,阳之所以为凌也。阳凌则阴孤,于是乎先阳而后阴。阴阳有相乘之机,即有进退之道。犹日之有长短,而寒暑之气随之矣。夫药以对症而施,而调其偏阴偏阳者也。乃未达夫药之沉浮,又未审其所乘之先后,而徒言补泻。尔所谓补,未必能补;尔所谓泻,又何尝能泻哉!宜先以《内经》细究玄机,后于《金匮》再寻认症辨脉之的对,而以吾方参考,深求其分合、取舍、多寡、寒热之处。人第见吾方寒热互用,攻补夹投而不敢用。岂知寒热有宾主,补泻合经宜,岂世俗之庞杂而乱者哉!尔辈双眸未炯,故不识耳。虽然,教尔辈以博,不如教尔辈以约也。尔辈多则或差,故不能不教尔辈以少耳。试思少之岂约也哉!

夫病有杂合之邪,即以杂合之方投之,解其分也;病有专一之气,即以专一之方救之,挫其锐也。夫神客在门,莫不由玄府而入,而性情精气,皆能为人移变者,以气为质,而神在窍脉腠腑之间故也。尔等未知开窍所以出邪,而塞空方能拒客,有颠倒之用焉。何言之?开其门则正伸矣,塞其空则邪阻矣。此之谓解神益精,通魂达魄,而安中攘外也。岂一概参苓为补,而以芩连即泻乎哉?嗟乎!仲景《伤寒》(8)一论为后人晦蚀,而吾之《千金》等,若浮沉空寄,皆由执方论药而不肯深求道源之故也。夫医道寄人生死,能救一人者,即延寿一纪,能救三百六十人者,即证位仙真矣。何可不深自反求,而漫言已知已试乎哉!今欲为尔发明之,无非本乎道秘,通乎物类,而达乎神情,尽乎人谋,而默夺鬼谋,而后可以谓知医道也。

医之习气,多由执承家技,不肯博采群经,而其弊总以道源无本,利骨薰侵,借圣圣贤贤授受之途,为邀名计货之资。而未知苍天生意于己,徒多减损,则身世交病,魔难频生。噫!可哀也,吾为尔等略示门户。尔等须先明经隧窍脉,再辨脏腑神精。盖内脏保秘,神精无形,而输布精华,流通气液,皆在关窍。关窍为认病之所,有形可观,有象可识,而又得之于微,易先施治。舍此而不急治,及至病邪深入,(9)然后诊疗,而孰知神移精稿,已不能挽救。况神脏一损,反覆互形,如太虚之上一团精气已被搅乱,则五星错度,日月失明,斯时竟不知从何认起,安能治乎哉!夫人之窍脉,通乎天光,天之风雨寒暑,皆由是而感召。何哉?谓以神感心动,莫七窍若也。至于发毛启肌,风微善入,贼风伤人,玄府先召,则神一动而受其缚,于是营卫改度矣。夫营与卫也,犹日月之行于二十八舍也,昼夜循环,未尝一刻相悖也。

然而有主有客,有司有迁,故昼未尝营不附卫,然而卫专其职矣;夜未尝卫不统营,然而营专其功矣。营卫之于时也,有昼夜之殊,而行于身也,有浮沉之界。夫所谓浮沉者,亦未尝另分区宇也。然而各(10)有攸分,主其道则专其用,辅其间者若听命焉而逊避也。嗟乎,此其故甚微,而乾坤天地之所以为运,亦如是焉已尔。故营卫于不可分中分,而阴阳则不可乱中乱。于是乎阳有失统,阴有失守,恒为蒸、

(11)(12)为否、为崩、为竭,而大苛乃生矣。

夫营卫之隶也,有十二次焉。十二次者,三阴三阳,六经之兼手足是也。而左右分途,金木又各异界,于是乎为二十四配,以任督维则为二十八舍,营卫之所周历也。此十二经、二十八舍,总以三阴三阳之六经。故仲景以六经范围病情,而手足并统,夫岂有遗漏于手经也。世人不知手足虽殊,而阴阳之气则一,足自沉而手自浮,阴渐深而阳渐浅,遂谓伤寒不及手经,不知长沙之妙论哉!

余之所秘,不惟六经与十二经,贵先别定其高下、浅深、表里,而十二经中有经气,有经水,则又当先分者也。十二经气,犹天之有云雾精彩,阳神之所司也,而统于一卫,卫至是而更现其神。十二经水,犹地之有江河雨露,阴精之所存也,而约于一营,营至是而更觉清润。于十二经中左右前后浮沉经水,而先别其条序,不可一毫紊乱,然后观其流于九窍,合于皮毛,神精所存之常数,以定其阳舒阴惨,暑燥寒凝之病气,则营卫不乱,而阴阳表里治法之提纲得矣。至其现证,古人于经中有先是动,后所生病之说。夫是动者,神感而精应之(13)谓也,外物来而主应酬之象也。所生者,精酿而神随之谓也,内患生而波及于门户之说也。彼其病之有形也既异,则其治之法也,岂可得而混同哉!故余之脏腑中所类诸症,率皆阴敛而降而守者归脏,阳舒而发而伸者归腑,由五舍之皮毛、肌肉、血脉、筋骨、髓脑,以及于精神、魂魄、气血,各有分位,无非以其外从营卫初起一点分起,而即进至一舍藏精之所。然来源既殊,造化各别,则孰非此道阴阳清浊之自然,而扶衰救弊之有确哉。于是乎再看兼邪,盖阴阳无孤立之(14)理,即病属偏阴偏阳,久而成形,亦由生人物之阴阳之交纽也。

夫阴阳之正交也,天地生精萃之人物;而阴阳之乱交也,山川出奇变之怪兽能禽。谁谓一阴一阳必从中定,而遂谓无偏失、无偏胜之患乎哉!既知阴阳有交揉,斯知营卫有交战;既知营卫有交战,斯知经脉有偏乘偏纽;既知经脉有偏乘偏纽,斯知脉法有互伏互藏,时变时化;既知脉法有互伏互藏变化,斯知药有补泻互用,寒热分投,客主佐辅,而不可一概执曰:若是者精专,若是者奇怪也。吾见世人用(15)药,其偶尔得效者,则执为己能;而终年无功者,卒归于命否。嗟夫!嗟夫!殊不知皆由补泻未真确,而妄谓虚不受补,实不受泻,及补不能疗其虚,而泻不能已其实,有是理哉!夫自谓之补在经、脏,则失其性情,乌足谓之补乎?亦何怪乎不能疗其虚乎?自谓之泻在经、脏,又益其骄凌,何足谓之泻乎,亦何怪其不能已其实乎?若是者,总由不识病症。不识病症者,由于不约六经。未知营卫在脉之阴阳,未能知其传变,而在药之补泻与脏气相违,徒执方书按药而论定之。岂知药性未易尽识,而脏气又极精微,非洞晓阴阳,深达造化,秘叩玄机,深观本始者不能得也。岂是一得之士,所可语于斯道哉!李濒湖脉法二十七部

浮脉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浮如脉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细而柔方是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脉

水曰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分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沉附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少气,沉而有力积病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痛(16)下元。

迟脉

迟来一息至为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脉来三至号为迟,少快于迟作缓时,迟细而艰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迟司脏病本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脉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宜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脉

滑脉如珠累累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若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呕吐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主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泻痢淋看尺部。

涩脉

细迟短涩往来艰,散布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桑慢而艰。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艰,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涩原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彻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泄淋或下红。

虚脉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乃浮大似捻葱。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荣益气莫踌躇。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痹痿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脉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附筋骨,实火微弦更带长。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红,咽痛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长脉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17)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见喜,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而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疼。

洪脉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幅幅坚。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微脉(18)

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微兮略较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子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湿痹痛呻吟。

紧脉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沉紧温散自安然。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脉(19)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芤脉

芤形浮大如捻葱,按之旁有中间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汪洋。

弦来端直似系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脉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牢脉

弦长实大似牢坚,牢脉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按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脉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似无根。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弱脉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脉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则中空有两边。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利遗精号脱阴。

伏脉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痛症属阴。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原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20)

饮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阴沉沉,关后疝痛还破腹。

动脉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圆,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脉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嗽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结脉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为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脉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李士材脉法二十八部阳

浮脉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部得之,下焦风热,小便不利,大便秘涩。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伤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按:浮之为义,如木之浮于水面也。浮脉法天,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须知浮而盛大为洪,浮而软大为虚,浮而柔细为濡,浮而无根为散;浮而弦芤为革,浮而中空为芤。毫厘疑似之间,相去便以千里。可不细心体认哉!阴

沉脉(21)

沉行筋骨,如石投水,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泻。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痛,沉缓寒湿。

按:沉之为义,如石之沉于水底也,沉脉法地,重浊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沉而细软,为弱脉。沉而弦劲,为牢脉,沉而着骨,为伏脉,刚柔浅深之间,宜熟玩而深思也。阴

迟脉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按:迟之为义,迟滞而不能中和也。迟而不流利,则为涩脉;迟而有歇止,则为结脉;迟而浮大且软,则为虚脉。至于缓脉绝不相类。夫缓以脉行之宽缓得名,迟以至数之不及为义,故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迟则三至,迟滞不前,然则二脉迥别,又安足混哉!阳

数脉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痈,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按:数之为义,躁急而不能中和也。数而弦急,则为紧脉;数而流利,则为滑脉;数而有止,则为促脉;数而过极,则为疾脉;数如豆粒,则为动脉。古人云:脉书不厌千道读,熟读深思理自知。阳

滑脉

滑形累累,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滑脉为阳,多主痰液。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疝淋,或为痢疾,男子溺血,妇人经郁。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中和,娠孕可决。

按:滑之为义,往来流利而不涩滞也。滑脉为阳中之阴,以其形兼数也,故为阳;以其形如水也,故为阳中之阴。大抵兼浮者毗于阳,兼沉者毗于阴,是以或热或寒,古无定称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无误耳!阴

涩脉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沉细而短,三象俱足。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痢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按: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也。须知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沉而且细且软为涩脉,浮而且细且软为弱脉。阴

虚脉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手寻按,几不可见。

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症蜂起。

按:虚之为义,中空不足之象也。夫虚脉按之虚软犹可见也。散脉按之绝无可见也。虚之异于濡者,虚则迟大而无力,濡则细小而无力也。虚之异于芤者,虚则愈按而愈软,芤则重按而仍见也。阳

实脉(22)

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幅幅,三候皆然。

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吐逆咽痛。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痛。左尺见实,便闭腹痛;右尺见实,相火亢逆。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按:实之为义,邪气盛满,坚劲有余之象也。夫紧脉之与实脉虽相类,而实相悬。但紧脉弦急如切绳,而左右弹人手。实脉则且大且长,三候皆有力也。紧脉者,热为寒束,故其象绷急而不宽舒;实脉(23)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而不柔和。以症合之,以理察之,便昭然于心目之间,而不混淆矣。阳

长脉

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长,奔豚冲克;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按:长之为义,首尾相称,往来端直,在时为春,在卦为震,在人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气,至此而发舒,脉相应之,故得长也。惟其状如长竿,则直上直下,首尾相应,非若他脉之上下相参差,首尾不匀者也。凡实牢弦紧,皆兼长脉,故古人称长主有余之疾,非无本之说也。阴

短脉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短主不及,为气虚症;短居左寸,神心不定;短居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见短,少腹必痛;右尺见短,真火不盛。

按:短之为象,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在时为秋,在人为肺,肺应秋金,天地之气,至是而收敛。人身一小天地,故退缩之象相应,而短脉见也。阳

洪脉

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大,水枯便难;右尺洪大,龙火燔灼。

按:洪脉即大脉也。如尧时洪水之洪,喻其盛满之象,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大抵洪脉皆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使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阴

微脉

微脉极薄,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绝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按:微之为义,若有若无也。其象极薄极软。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难可回春。阴

细脉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绵,较显于微。

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居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血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按:细之为义,小也,细也,状如丝也。微脉则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明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较大也。阴

濡脉

濡脉而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濡,火败命乖。

按:濡之为义,即软之义也。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脉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散脉从浮大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渐至于不见也。从大而至无者,为全凶之象,从小而至无者,为吉凶相半也。阴

弱脉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

按:弱之为义,沉而细小之候也。阴

紧脉

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紧主寒邪,亦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浮紧伤寒,沉紧伤食。急而紧者,是为循尸,数而紧者,当主鬼祟。

按: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形也。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转而绞,乃紧而成绳耳。可见紧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阴

缓脉

缓脉四至,往来和匀,微风轻,初春杨柳。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症。浮缓风寒,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风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土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按: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故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气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真胃气脉也。故缓脉不主病,惟考其兼见之脉,乃可断其为病耳。阳

弦脉

弦如琴弹,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痛;左关弦见,痰疟癥瘕;右关弦见,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澼,双弦寒痼。

按:弦之为义,如琴弦之挺直,而略带长也。在卦为震,在五行为水,在时为春,在人为肝。阳

动脉

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悸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动,亡精为病;右尺见动,龙火奋迅。

按:动之为义,以厥厥动摇,急数有力得名也。阳

促脉

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见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促,遗滑堪忧;右尺逢促,灼热是定。

按:促之为义,于急促之中时见一歇止,为阳盛之象也。阴

结脉

结为凝结,缓行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结属阴寒,亦因凝结。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见,痿躄之疴;右尺见结,阴寒为患。

按: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古人譬之徐行而怠,偶覊一步可为结脉传神,故知结而有力者,方为积聚。结而无力者,是真气衰弱。浮分为阳结,沉分为阴结。阴

代脉

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按:代者,禅代之义也。如四时之禅代,不愆其期也。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阴

革脉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革,疝瘕为祟;右关遇革,土虚为痛。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损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按:革者,皮革之象也。表邪有余而内则不足也。洽如鼓皮,外则绷急,内则空虚也。阳

牢脉

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牢主坚积,病在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不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按: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内之义。故树木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监狱以禁囚为牢,深藏于内者也。阴

散脉

散脉浮乱,有表有里,中候见空,按则绝矣。

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见散,怔忡不寐;右寸见散,自汗淋漓。左关见散,当有溢饮;右关见散,胀满蛊疾。左尺得散,北方水竭,右尺得散,阳消命绝。

按: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脉之义、散脉之形确著矣。阳

芤脉

芤乃草名,绝类捻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按:芤之为义,两边俱有,中央独空之象也。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阴

伏脉

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症;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为义,隐伏而不见之谓也。《伤寒论》中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症见阳脉为例也。阳

疾脉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旦夕殒(24)灭。左寸居疾,弗戢自焚;右寸居疾,舍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兮过极。

按: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甚者,也是为伤寒热极,方见此脉,非他疾所能恒有。定 息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之间,脉来四至,号曰平和。三息五至,谓之太息。脉来五至,《经》谓之“闰”。三年一闰,五年再(25)闰,与岁功同。《内经》六部定位

尺外候肾,内候腹中。膀胱之脉,亦取尺内。关外候肝,内候膈膜。关前一分,胆脉在焉。寸外候心,内候膻中,左手所主,部位如此。尺外候肾,内候二肠,女子胞脉,亦候尺内。关外中脘,内以候脾,关前一分,胃脉在焉。寸外候肺,内候胸中,右手所主,部位如此。指之上半,谓之曰“外”,指之下半,谓之曰“内”。胸中膻中,上焦在焉;膈膜中脘,中焦在焉;腹中季胁,下焦在焉。凡诊脏腑,当本《内经》。

膈者,心脾之间。膜者,肉间膜也。颐翁云:膻者,肺之下心包,护心膈之上,联络藏系,心之内宫城也。赤色黄,而神藏于中,土体水用。

三焦,躯壳之内,脏腑之外城廓也。色赤白,而气行于中,水体火用。

叔和定位,左寸属心,心络小肠,关部肝胆,尺部肾膀胱,右寸肺脉络大肠,关部脾胃,尺部肾命门,三焦部候两肾中处。凡诊经络,当本叔和。定位分新久

偶然而病,或感六淫,病在经络,尊叔和法。久病痼疾,或伤七情,病在脏腑,当尊《内经》。两者并存,在人变通。九 候

每部三候,分“浮中沉”。初下指时,举其皮肤,谓之曰“浮”。次略重指,按其血脉,谓之曰“中”。再用重指,寻其筋骨,谓之曰“沉”。三而三之,故为“九候”。合左右手,一十八候。浮中沉候,法天地人。下部之天,以候肝木,下部之地,以候胃土,下部之人,以候脾土;中部之天,以候肺中,中部之地,以候胸中,中部之人,以候心火;上部之天,以候头骨,上部之地,以候口齿,上部之人,以候耳目。《灵》《素》之法,皆候生气,生强死弱,生死之门。至于叔和,察病之机,浮以取表,沉以取里,中取胃气,各有部主。九候之法,以心消息。人迎气口

左手关脉,上半指间,谓之“人迎”,胆脉是矣。一十一经,取决于胆,故为人迎,以候六气。右手关脉,上半指间,谓之“气口”,胃脉是矣。脏腑大源,舍胃谁归,故为气口,以察内伤,二脉之辨,不可不详。七 诊

七诊有二,其说宜分。一在乎工,一在病人。工之七诊:一曰定心;二曰静志;三调呼吸,勿疾勿迟;四在下指,重轻合宜;五求脉象;六察胃气;七辨真假,心手仔细。病人七诊:一定平脉;二审六淫;三看时令;四看天和;独大者病,谓之五诊;独迟者病,谓之六诊;独陷者下病,谓之七诊。七诊之法,合工与病人,两者宜审。妊娠离经脉

妊娠十月,其时当产。七日之前,离经脉见。忽大忽小,忽长忽短,或忽陷下,或忽急疾,皆为离经。若见此脉,三日乃生。脉之大义

人身有脉,非气非血;气血由行,非营非卫;营卫遵从,出于五脏;五脏之灵,出于六腑;六腑之真,分脉二气,灌溉周身,各有道路,经界攸分。始手太阴,终足厥阴,复会寸口,其时在寅。理微而隐,本无可名,僭为名之,阴阳之神。脉诊平旦

人身百脉,至于平旦,聚会于脉。当斯时也,语言未出,饮食未入,心未妄动,形未劳役,经脉未盛,络脉调匀,诊察病情,无有不得。脉分六阴六阳智愚贵贱寿夭

六脉清微,悠然而长,谓之“六阴”。六脉洪大,浑然而长,谓之“六阳”。六脉驳杂,短而疾者,谓之“六破”。六阴则贵,六阳则富,六破则愚。六阴之来,明如玉润,其人清贵,而且多寿。六阳(26)之来,海潮川至,其人权贵,寿而多财。六破之来,火然水溢,其人贱愚,贫而又夭。男得六阴,谋深才良;女得六阳,正大刚方。男女六破,皆主平常。六阴之中,独大者病;六阳之中,独陷者病。身形长短性情缓急脉各不同

长人脉长,下指宜疏;短人脉短,下指宜密。性急脉急,急中有神;性缓脉缓,缓中有条。此皆平脉,反以为病。南北生人脉各不同

南方风气,偏于柔弱,其人之脉,大半柔弱;北方风气,偏于刚劲,其人之脉,大半躁急。风土始然,诊宜分别。男子以尺脉为根

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根深枝茂,流长源深。人之两尺,名曰“神门”。两尺之中,命门在焉。先天阴气,候之左肾;先天阳气,候之右肾。《经》故有曰:神门决断,两在关后。关后二脉,人命之主,有神则生,无神则病。脉若散乱,其根朽矣。女人以寸脉为根(27)

坤元利贞,在乎两寸。两寸和平,虽病无虞;两寸散乱,根摇动矣。诚观妊娠,候在两寸,少阴洪滑,谓之有子。左大生男,右大生女,女人血虚,右大生男,乃见寸脉,妇人之根。脉有天和

天和之脉,气运所使,或尺或寸,其脉不应,千人一辙,勿作病(28)(29)至。《经》故有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旺 脉

二十四气,人必应之。交节之时,谓之“旺脉”。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节气所使,勿作病治。高骨之下,脉(30)道宛然,若反关者,脉在骨上,或左或右,反行无常,此本气质,亦曰无恙。四时平脉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各带和缓,谓有“胃气”。四季之脉,宽缓和平,各带时令,其人无病。非时之脉不宜早见

春脉宜弦,不宜见洪。若见洪脉,谓之早见。非时则见,当时不见,人虽无病,死亦难免。一岁之脉不宜再见

弦钩毛石,各有其时,过时再见,谓之不祥。五脏平脉

浮大而散,心之本象。浮涩而短,肺之平脉。弦而长者,肝木之象。举之则濡,按之则实,来去流利,肾之脉也。缓大不数,脾之象也。长大而沉,按之和平,右肾三焦,相火脉也。先知平脉,后可辨病。脉无根有二义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阴绝阳孤,故曰“无根”。浮分有脉,沉分无脉,其人当汗,汗出如油,名曰“脱阳”,亦谓“无根”,皆不可治。脉有回光返照

病形危笃,脉反平和,名曰“返照”。旦暮之景,旦占夕死,察审宜工。伤寒脉分五阴五阳

曰大、曰浮,数、动与滑,五阳脉也;曰沉、曰涩,弱、弦与微,五阴脉也。阴病阳脉,其人则生;阳病阴脉,其人则死。四绝脉

浮散沉无,迟仅一点,数来无数,其病难痊。脉贵有神

脉中有力,为有神矣;脉中无力,为无神矣。三迟二败,知有寒矣。脉若有力,当散其寒。六数七急,知有热矣。脉若有力,当泻其热。迟而无力,是谓虚寒,散之则死。数而无力,是为虚热,泻之则亡。神乎神乎!二义之纲。诸痈疽疮毒脉

痈疽初起,有类伤寒,但诊其脉。数而无力,浮见在表,痈将成矣;沉见在里,疽将作矣。别以三部,上下见焉。如或洪大,邪方盛矣;如或细数,脓已成矣;五善不缺,生可知矣;七恶若全,死无疑矣。肺脉数实,咳嗽胸中,知为肺痈;咳嗽臭恶,饮食胸痛,知为胃痈;腹满腹痛,二便不通,知为肠痈。沉而数大,寸关尺定。中恶脉(31)

古庙废墟,人迹罕至,阴湿之地,魑魅藏之。人每触犯,伤(32)其阳气,从足而起,上逼魂魄,僵卧卒倒,或作鬼语。其见脉也,乍迟乍疾,大小无常,滑数不一。中毒脉

中毒之脉,宽大弦迟。若见细数,脏腑伤矣。唇口青黑,无药可医。虫 脉

脉有沉分,小而坚者,知有虫也。人之胃气,多有此象,误认为痰,实相左矣。

候胃气脉(33)

冲和气者,生生之本。人之胃气,脏腑之源。其为脉也,缓而和平,长而悠扬,春风鼓柳,可想象焉。春脉宜弦,弦中有此,其弦和平;夏脉宜洪,洪中有此,其洪为正;秋脉宜毛,毛中有此,其毛得中;冬脉宜石,石中有此,其石和均。病虽沉重,脉难驳杂,若有胃气,其人不死。是胃气也,三指缝间,悠然贯通,不可明言。叮咛反复,此为要焉。

人病脉不病,脉病人不病

健人脉病,谓之“行尸”;病人脉健,抑亦如之。一伤其神,一反其常,故此病者,皆主不祥。四脉为诸脉之纲(34)

曰浮曰沉,该乎内外;曰迟曰数,统乎寒热。取浮沉法,指分轻重;取迟数法,息数多寡。四脉既明,内外寒热,可以不混。脉有相似当辨

虚弱与濡,人皆病称。相去天渊,位分判然。虚为血虚,散大而软,弱为气虚,沉软如棉。濡在浮分,阴气上泛,其形不大,未可同看。结代与促,三脉有止。止无常数,谓之曰结,结主阴寒。数而有止,止无常数,谓之曰促,促主虚热。一息四至,中忽有止,止有常数,谓之曰代,代主不祥。三者之脉,各有昭彰。若微与细,各宜辨明,微脉之来,似有如无,此为阴脉,急宜温之。细脉之来,如按琴弦,此为阳燥,急宜下之。两者若误,死生反掌。奇经八脉

任脉起于中极底,以上毛际,循腹里上于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夹脐上行胸中,为五脏六腑海。五脏六腑所禀气,上渗诸阳,灌诸阴,从下冲上,其取兹义。亦有并督下行者,注少阴,络气街,出阴股内,入腘中,伏行骨内踝际,下渗三阴,灌诸络,以温肌肉,至跗指。(35)(36)

督脉起少腹骨中央,下入系廷孔,络阴器,合纂,至后别(37)绕臀,与臣阴络少阴,比上股贯脊,属肾,行上,同太阳起目内眦,上额交颠,络脑间,下项循肩,仍侠脊抵腰,络肾,循男茎下纂,亦与女子类。又从少腹至脐中,贯心,入喉颐,及唇,上系目下中央际。此为并任亦同冲,大抵三脉同一本,《灵》《素》言之错综。督病少腹心痛,不前不后冲疝攻。其任女子为不孕,嗌干、遗漏及痔癃。任病男疝女瘕,冲病里急气逆冲。

阴乃少阴之别脉,起于然骨,至内踝,直上阴股,入阴间,上循胸,入缺盆,过出人迎前,入目眦,合于太阳阳。此皆《灵》《素》说奇经,带及二维未说破。奇经主病

阳维之病苦寒热。阴维之病苦心痛。阳之病,阳急而狂奔。阴之病,阴急而足直。冲病则气逆而里急。督病则脊强而折厥。任病则男疝而女瘕。带病则腹胀满而腰溶溶。其冲任二经,是又妇人乳血月候之所从出。奇经之脉,其如是乎?景岳十六脉

浮沉迟数,洪微滑涩,弦芤紧缓,结伏虚实。

以浮沉迟数四脉起提纲也。以虚实二字作结,点睛也。大有深意,须知之。【注释】

(1)孙知微医学论:据本书卷一“孙知微之《千金备急》”之句,可见本书作者杨凤庭将孙知微与唐·孙思邈混同。但从本篇内容及篇中“东垣百病重治脾胃”来看,显非唐朝孙思邈所撰,似属托名之作,有待进一步考证。下篇“孙真人脉论”同。

(2)康庄:四通八达的道路。

(3)浇:薄。

(4)锱株:当为“锱铢”。喻细微、极少。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珠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5)解纽:谓纲纪废弛。

(6)契:合。

(7)僭(jiàn见):超越。

(8)晦蚀:谓暗淡而亏缺。喻《伤寒论》遭后人曲解而降低了价值。

(9)稿:通“槁”,枯槁。刘向《说苑·建本》:“父以子为本,自一父为本,弃其本者,荣华稿矣。”一本作“槁”。下同。

(10)逊避:退让。犹言从属。

(11)否(pǐ匹):阻塞;停滞。

(12)大苛:大病。

(13)酿:言病变逐渐形成。

(14)交纽:谓相互作用。交,相。纽,结。

(15)命否(pǐ匹):谓命运不好。否,穷尽。

(16)(tōnɡ通):痛。

(17)为:原作“无”,据《濒湖脉诀》改。

(18)瞥瞥:飘忽貌。

(19)(zhǎn展):因风飘摇貌。

(20)兀(wù务)兀:干呕声。

(21)如石投水:原作“如水投石”,据文义改。

(22)幅(bī逼)幅:盛满貌。

(23)和:原作:“合”,据文义改。

(24)戢(jí及):收敛。

(25)岁功:一年的时序。

(26)然:《说文》:“烧也。”燃的本字。

(27)坤元利贞:谓女性生育功能和谐正常。坤,女性。利贞,和谐正常。

(28)岁气:一年的气候。

(29)无:原作“母”,据《素问·五常政大论》改。

(30)宛然:弯曲顺从貌。

(31)魑(chī吃)魅:古谓能害人的山泽中的鬼怪。

(32)卒(cù促):突然。

(33)冲和气:此指胃气。

(34)该:通“赅”。包括。

(35)廷孔:亦作“庭孔”。阴道。

(36)纂(cuàn窜):前后二阴之间,即会阴。

(37)与臣阴络少阴:《素问·骨空论》作“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义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