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消除拖延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3:29:53

点击下载

作者:席跃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强力消除拖延症

强力消除拖延症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强力消除拖延症作者:席跃排版:HMM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ISBN:9787511555441本书由北京黑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PART ONE99.9999%的拖延,都是因为怕◇是恐惧阻挡了你的路◇

你有过因为害怕而放弃去做某件事的经历吗?或者怕被拒绝,害怕做不好惹他人生气,害怕承担的责任过大,还因为未知的因素,让你不敢尝试。假如你有这些问题,那说明恐惧阻挡了你前进的道路。

在生活中,有些人迟迟不愿意做决定,不愿意完成重要的任务,其原因是他在潜意识中,害怕失败,讨厌不成功带来的结果。因此,不去做则是安全的,至少能对未来抱有幻想。

你可能会问,迟迟不去完成任务,难道不是一种失败吗?确实是,但很多人就是无法走出这种心理带来的影响。如果你也正在被恐惧影响,你可以在做决定的时间里,多问一问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列出你害怕的可能性,并找出最让你恐惧的理由,然后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如何消除恐惧

当自己能列出恐惧的理由时,基本上就找到了消除恐惧的答案。但有时候,不断地告诉自己“没必要害怕”,或者“不去做,更要承担失败”,这种鼓励自己的方式并不奏效。一旦恐惧感失控,便会出现在不应该恐惧的事情上而产生恐惧。你并不恐惧自我鼓励,但鼓励久了不奏效时,也容易对鼓励产生恐惧,因为每一次鼓励而不去做本身,会让你变得更加沮丧。

既然恐惧无法彻底消除,就只能在内心接纳恐惧感的存在,当你无法完成重要任务时,至少你是可以忍受的。相比之下,排除了焦虑、沮丧的心理,才能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来面对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柔克刚,利用对手的力量来克制对手,从而达到转败为胜的目的。当恐惧感由内心升起一股巨大的力量,不妨在这股力量中切开一个小口子。

方法是,与自己的恐惧来一场对话:

自己:“我很害怕,在你面前我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恐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最好什么也不要干。”

自己:“可是,我需要做重要的事,是你阻挡了我的去路。”

恐惧:“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

自己:“你要什么财?多少钱?”

恐惧:“根据你的能力,给到我满意为止,去做吧,为了买通我的财。”

自己:“我该怎样做?”

恐惧:“管他怎样做,只要去做,做才能生财……”

每次与自己的谈话,最终都要回到“去做”上。而当下要做的事,是为了打通恐惧这条路,你的注意力将全部放到这件事情上,而并非与恐惧做斗争上。随着意识的转变,恐惧就变成了一种推动性的力量,让你只想不断地寻找方法,而不是借口。◎让恐惧爆炸,彻底铲除

不是任何人都能顺利地与自己的恐惧谈话,毕竟,即使心理专家也无法治愈自己的心理疾病。当你无法与它对话时,接下来能做的就是让它发酵爆炸,从内心彻底铲除。

当然,这也是一次对话,只不过从引导自己去做,变为了让它膨胀。

你要问自己,假如不能战胜恐惧,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一事无成、找不到工作、交不起房租、流落街头、没人照顾,甚至饿死自己……情况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但如果迟迟不去做,时代的车轮总能把人碾压在后,那时,可能就真的饭碗不保了。

当自己把事情想到最坏的时候,一旦最坏的部分没有发生,剩下的将会是“好事情”。接受了好结果,慢慢自信心就能培养起来,恐惧就会变得渺小。

什么事还能比饿死街头更令人恐惧呢?所以,并非恐惧很吓人,只是暂时你还没有遇到更坏的事情罢了。这种态度上的转变,也不是一瞬间能完成的,但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就能把恐惧从内心彻底铲除。◎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远离负面情绪

很多人说:“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其实,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只是无法控制大脑。一切事物与情绪都来自大脑,能否控制它们在大脑中的运行就变得十分重要。不能克服负面情绪,无法对大脑下达任务指令并确保它服从,那么就不能真正改变生活,因此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是改善负面情绪的首要任务。

想要改善负面情绪,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厘清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不管是什么物品,一支笔、牙刷、牛奶……这时你会发现,你根本无法集中精力,陈年旧事、负面情绪、工作上的事等,全部在大脑中涌现出来。你无须为此而烦恼,也无须动脑筋想到底该怎么办,只需要观察它,任由它来,任由它走就可以了。

人的思想都很散乱,不静下心来根本不会发现,你只有不断地观察它,每天花时间保持静心的状态,负面情绪才能逐渐平静下来,慢慢你心中不再有杂念,就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了。

注意力集中到哪件事物上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大脑和心平静下来,在一片平静的内心深处,既没有好情绪,也没有坏情绪,但当你提起一念好情绪,便能远离负面情绪。我们往往很少思考,更没有真正思考过重要的事、幸福的事,以及前进的方向。当你不断思考正能量的事情时,便能感受到这种喜悦,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拖延意味着失去一切◇

有的人习惯在最后一刻爆发,释放自己的能量,完成重要任务。这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人来讲,可能没什么,但如果你制订了完美计划,在执行重要任务时总是看手机,收拾书桌,就是不肯行动时,你便得了拖延症。

一封不到最后一刻不肯回复的邮件;不到最后一天不去处理的文件;书桌上不积满厚厚的灰尘便不打扫……种种问题,你想过拖延带来的后果吗?◎拖延意味着失去一切

小时候,都有假期写作业的经历。有的孩子,会在放假后前几天把作业集中写完,而有的孩子,则会拖延到开学前几天才开始写作业。他们在最后几天里,开足马力,彻夜不眠不休,往往也未必能如期完成。

整个假期,总有几个写不完作业的小孩。试问,他们真的没有时间吗?当然不是,他们极早地患上了拖延症。而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领导要求我们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工作,可因为迟迟不肯行动,导致工作最终未能如期完成,尽管有时能够做完,却因来不及修改调整,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领导不满意,你心烦意乱,委屈难过,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一件工作最开始的时候,便要冷静地考虑清楚拖延的后果是什么,那便会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你要知道,很多事情并不会因为拖延而自动消失,而是早晚都要去做。与其如此,何必不早早完成?

为了杜绝拖延发生,在接到任务时,首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做”“什么时候做”,而是“到底该怎样做”,既然早晚逃不过,拖延只会增加问题的难度,为什么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拖延呢?并且,当任务没有执行时,这件事会一直萦绕在你的心头,并加大工作量。一件事,早做与晚做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晚做带来的影响将会不一样。某位职工想要老板给自己加薪,但一想到提出这个要求便会紧张,于是,把提出要求这件事推迟到了第二天。等到第二天,当他再想起这件事时,不仅想到老板会不高兴,还会想到老板因此可能会辞退他,紧张感并没有消失。换句话说,拖延不仅会让事情越来越糟,在心理上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他每想一次,压力就会出现一次,难道这些重复的痛苦,还不能让你行动起来吗?◎拖延有风险,面对须谨慎

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或许影响不大,但如果面临的是一项重大的活动,或是拿到重要的项目时,你真的能承受拖延带来的风险吗?如果你计划好在最后几天内完成,恰巧那几天身体出现意外怎么办?或者接到了新的任务又该如何?当你一直拖延,直到最后临近截止日期再行动时,你会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结果只能随便敷衍了事。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就是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工作,写完论文,只有在截止日期临近时,我才能感受到压力,并提升自己的效率,那样我相当于节省了时间,并没有遭受损失。”

在他们看来,三天能完成的事,用最后一天的时间来完成,确实节省了时间,可是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工作习惯,便会发现强压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们必须在最后一刻,确保自己头脑清醒,并且每次都要达到最佳状态,否则任务将失败。

写一篇论文、完成一项重要工作,本身并不难,困难的是为了写论文,你需要花时间查阅资料,斟酌自己的想法创意,如果时间不够,便不得不省略这些工作。时间有深与浅,那么工作同样有深与浅,最后一刻固然也能完成,但总归达不到应有的质量与深度。

试问,每次高负荷完成一项工作后,是否筋疲力尽,思维变得模糊,几天内都无法展开工作呢?这并没有节省时间,反而花了大量时间调节自己。◎拒绝完美主义

很多人有完美倾向,这在拖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写作的人,因无法写出满意的作品而变得拖延;一个策划,因创意不够完美而迟迟不肯行动;一张画,因构思不够完美而不肯下笔……事实上,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不断地积累,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可能刚开始落后于人,于是纠结到底要不要跑完整个路程,于是被落下得更远。这时,你遥望终点,越来越感到绝望,甚至想要放弃,不过脚步却又不肯停下来。与其如此纠结拖延,不如跑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那时你也许会发现,最落后的人并不是你,甚至因为努力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完美主义者的拖延,看重结果,而非努力过程,更关心脑子里的想法和情绪,而不是正在做或要做的事。从心理学角度讲,过于关注自己的情绪与结果,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表现,就像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非得立刻得到一样,这种做法削弱了一个人的自制力,慢慢降低满足感和幸福感。

完美主义者并没有错,但在完成任务方面,则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因此,你必须要明白,任何一件事都是不断完成积累后的结果,没有谁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没有任何一件事一开始是完美的,它更像一件雕塑,只有在你的不断打磨完善中才能走向完美。

从心理上根治拖延的对话:

拖延者说:“我还是等等吧。”

你说:“我现在立刻去做。”

拖延者说:“这个任务太大了。”

你说:“每天完成一小步,将来就是一大步。”拖延者说:“这个我无法做到完美,无法做到心中所想。”你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转化拖延情绪小方法

某导演说过:“人想要做一件事,身体首先反对。”且不说人会疲惫,就算在不疲惫的情况下,也会忍不住拖延。但如果你实在累了,不想去完成某项任务,但又忍不住焦虑,不如花上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想一想要做的任务,并把细节在大脑中完善好,这样在执行时,便能提升效率,节省时间。

任何改变,即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往往也会伴随着缺点与困难。如果你认为,思考完半个小时就等于完成了工作,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得不说,战胜拖延还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这也是一种自我塑造,相应地,时间越长,收获越大。如果你愿意改变,愿意从微不足道的努力开始,一切都有可能。◇克服逃避心理,积极地应对挑战◇

在人性的弱点中,人们习惯把厄运当作难以逾越的障碍。可是,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天大的灾难,有些人会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将苦难视为一种考验,积极地面对;而有些人遇到困难,会畏惧退缩,抱怨,逃避需要承担的责任。

一个习惯逃避的人,也会做出目标和计划,一方面计划本身有很高的价值,能满足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他还会给自己提供一个逃避去行动的借口。一般常见的逃避的借口共有六种,你不妨逐一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经常使用哪种借口。◎逃避的六种借口

1.放纵自己,做喜欢但不重要的事。购物、读书、运动……只要是与计划无关的事,统统去做,而真正重要的事,则用其他的事情代替,作为无法行动的借口。

2.社交活动。拜访他人,约朋友见面,跟朋友视频聊天等,用社交作为借口,称不得已才去应酬。

3.阅读。那些还没来得及看的书、杂志,以及其他不值得读的资料等。有些人愿意花两个小时去阅读,找借口说自己充电学习,也不愿意去做计划内的事。

4.做全部的事。自己宁可打扫卫生、查资料、帮别人解决问题,或做与自己无关的事,以此找到“忙”的借口。

5.做不需要你做的事。为了逃避重要的事,有的人会帮别人工作;与朋友交谈时间过长;过度监督员工或下属;忙着帮上司打印报告;重新整理办公桌。

6.做梦。计划成功以后该如何度过;幻想中了500万元大奖会怎样;为还没完成的工作操心;想着加薪后要去哪儿吃一顿;反复琢磨看到的笑话。

逃避的借口本身并没有错,恰恰相反,生活中很多乐趣均来自于看到一个笑话、阅读、做白日梦等。可当你以此来逃避1类目标时,就相当于没有真正地工作。而有些借口,可能更加微妙,像你要写一份文案,因逃避写文案本身,而找借口查阅资料等。看似在为工作而忙碌,实则很可能花了大量时间在细节上,始终不肯触碰工作的核心。◎承认你在逃避

有些逃避借口,像读书、交友、运动等,很容易让你相信,你在进步并没有逃避。不过,看一下你列下的清单,这些排在了1类目标,还是2类目标,就看出是否浪费时间了。有些人总抱怨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迟迟不成功,却根本不去查找内因,反而把一切推给外界因素。

因此,当你内心深处开始抱怨,不肯去做核心任务时,必须告诉自己:“我在浪费时间”,可能最开始,还是会找借口,但慢慢会意识到自己偏离核心任务太远,便开始去做与核心任务相关的事。

在行动上,建议把每日设定的目标分割成更小的任务,在时间上也进行分割,减少任务的难度,同时,选择黄金时间处理核心任务,能充分保证专注度和积极的态度。最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做核心任务简单的部分,减少任务难度,更有利于长期坚持下去。◎奖励自己,保持热情

当你把时间切割成更小的时间段,并能完成后,不要忘记奖励自己。每日的小奖励可能是吃一袋零食,看一部电影等,成本无须太大。当你能持续完成核心任务一段时间时,可以奖励自己吃一顿大餐,阅读心仪已久的书,或者来一场旅行。重要的是,把平常最想做的事,尽量放在完成核心任务之后再做,变成你的小奖励,这样才能有持续的动力完成任务。

还有一种保持热情的方法,是提前感受胜利的滋味。你已经完成一半任务,为了激励自己,可以提前预订机票,给自己放个长假。想到自己即将旅行,就能对工作保持应有的热情。

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工作当成游戏。如果你的核心任务是提升文案的质量水平,你不妨跟自己做游戏:挑战自己的打字极限;把好玩、好笑的段子写进文案;把纸条上的词语写成文案等。换个角度去工作,会更有意思,更加好玩。◎静下心来想一想

当你尝试完所有的方法,都无法克服逃避的心理后,这时你可以坐在椅子上,什么也不做,放空自己。不阅读、不看电影、不做运动,仅仅是静静地坐上15至20分钟。当你没有再逃避的借口后,暂时的空坐会让你感觉不安。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而你什么也做不了,自责感油然而生。

你明明可以用这段时间做更多的事,可是你什么也做不了,这便是对自己小小的惩罚。你可以问一问自己:“此时,你觉得可惜吗?感觉如何?如果还想逃避的话,那就继续惩罚自己吧。”

逃避,最重要的是你有了借口,不过现在你已经没了借口,不出10分钟,你会站起来立刻开始工作了。◇选择越多,困惑越多◇

据社会学家研究,现代人一天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宋朝人一生需要处理的信息。网络的发达、多元化,看似给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实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当人变成选择的奴隶,便没了快乐可言。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选择太多到底该怎么办?我们如何保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呢?

管理学和心理学大师詹姆斯·马奇在《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一书中写道:“对现实世界中决策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备选方案都是已知的,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要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偏好都在同一时间出现。”很多时候,我们做选择只是粗略地审查信息,简单地思考一番,便认为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然而,真正的选择并非这样简单,它是一套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方法,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综合之后才是最终答案。

然而,普通人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于是在选择中处于天然的弱势。克服该弱势最好的办法是使用维度分析法。

所谓维度分析法,是把选择对象分解成不同的维度,分别对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这个方法在职业选择时十分受用。你可能会觉得,每一个人在择业时,都会从不同的维度考虑问题,薪水的高低、前途、环境、尊严等,事实上,这些思考把隐性的问题显化了,只有小部分人才会深入缜密地进行思考。◎维度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以择业为例,假设你现在有四个不同的工作机会,每个职位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一时难以选择时,该怎么分析呢?

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想一想你到底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在工作中得到什么。金钱、价值、技能的提升,还是其他,并把原来四份工作机会中的“到底该选择哪个”问题,改为思考“这是否能帮助到我,完成我的目标”。

第二步,既然重新定义了问题,那么工作特征也会发生改变。在择业时,薪水、未来发展、价值与尊严都会被考虑进来,但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还很多。在职业咨询专家金树人老师的《生涯咨询与辅导》中,列出了“职业价值”,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考虑不到的因素:

1.冒险:工作充满挑战,需要冒险;

2.权威:在职场中,需要用自己的权威控制别人;

3.竞争:工作中难免与人竞争,自己是否能够应付;

4.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工作需要你的创造力,做你想做的创意,说你想说的话;

5.弹性时间:可以自主地决定工作时间;

6.助人:能帮助别人;

7.收入:未来能够赚大钱;

8.独立:拥有自主权,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

9.影响他人:工作中自己的意见、决定能影响到他人;

10.智性刺激:工作需要深度思考与推理;

11.领导:在工作中,有机会成为领导,管理、指导、监督他人;

12.户外工作:工作地点不拘泥于办公室;

13.说服:工作带有说服人的性质,能说服他人行事;

14.劳动:工作是否需要体力劳动;

15.声望:工作能让你在他人面前有地位声望;

16.公共关注:工作是否能带来名气,获得关注;

17.公共接触:工作能与公众人物接触;

18.认可:工作能让自己得到认可,成为公众人物;

19.研究:工作中能研究并发现新东西,然后应用它;

20.例行性:工作有固定的流程,无须经常改变;

21.季节性:每年只在固定的时间工作;

22.旅行:工作是否需要出差,是否有团队旅行奖励;

23.变异性:工作职责是否经常更改;

24.照顾小孩:工作中是否会照顾孩童;

25.手部操作:是否需要手语,涉及手部工作;

26.机械操作:是否会运用到机械操作、设备操作等;

27.数字运算:是否运用概预算、统计学或数学。

另外,像工作中是否有培训指导,晋升空间如何,是否有工作餐补助,团队氛围是否和谐等,也要纳入考虑范围。

第三步,是在这些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对此进行打分(-5分~5分)。在打分过程中,一些不重要的,或者看不懂的,可以打上0分。而那些不是你想要的部分,则打上负分,像手语、数字运算等如果不是你喜欢的,就是负分值。

在择业的过程中,自我的价值判断非常重要,哪一项对你来说最重要,则要划为第一项。如果你想才能得到发挥,那么对于“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公共关注”“智性刺激”等方面赋予较高的权重。而有些人十分有贪欲,既想个人才能得到发挥,又想拿到高薪、减少劳动、成为领导,要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此时,你必须要厘清,什么对你来说是第一重要的事。

第四步,把四份职业的分值分别相加,分值最高的职业,则为最佳选项。

不过,维度分析法并非适用于所有选择情境,尤其是情感、业余爱好等主观意味较强或复杂度过高、涉猎面过广的情况。做这些选择时,可以多问自己一些问题,然后再做出选择。像感情的选择,一个女生面对两位追求者,到底该选择谁呢?

你可以用老办法来做出选择,就是把对方的优缺点因素写出来,列到一张纸上,把做决定的积极原因写到一边,消极的原因写到另外一边,最终选择项目多的一方即可。

如果还是无法做出选择,可以多问一问做出这项决策后的结果,再做考量。

选择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什么样的结果不太可能发生?

如果不选择(1或2),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选择与其正好相反的结果是什么?

长期内收获的结果与短期内收获的结果各是什么?◎直觉也是一种选择

研究发现,有些人的直觉十分准确,凭感觉做出的选择,比理性考量后做出的选择更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直觉做出的选择,往往是人们最想要得到的答案。而众多假设面前,一个人大脑在最清醒时,最多容纳5至9个不同的想法,而一个问题复杂到其影响因素为7个及以上时,头脑便容不下了,这时最好的答案便是靠直觉。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选择时,最多只问自己五个问题的重要原因。

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做选择,最大的选择权一定要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被迫做出选择,或遇到无法控制的状况,你即使自己选对结果,内心深处也不会舒服。但是,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努力了,并从中吸取经验,日后便能获得满意的决策。◇培养意志力,战胜拖延症◇

人们用大脑判断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行动,换句话说,是持续的行动。每个人都知道“有志者,事竟成”,但并非人人都做得到,需要你有足够的意志力才能把事情做好。不过,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意志力。词典上解释说:“控制人的冲动和行动的力量。”这句话中,最关键的词语是“控制”和“力量”。你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则越能表现出强大的力量。

不过,想要培养意志力,首先必须要知道,为什么每次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失败呢?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找到方法。◎为什么自己会失败

很多涉及意志力的文章,往往会帮你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告诉你如何完成目标,然而,如果人人都能按照步骤实施,那今天肯定会出现大批成功者。事实并非如此,多数人会丢掉文章,继续原来的生活。研究表达,越是自认为意志坚定的人,反而越容易受到诱惑。减肥者最容易吃大量食物;运动健身者最容易偷懒赖床;戒烟者最容易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次吸烟……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只记得自己要坚持完成一件事,却没有思考清楚,自己将受到什么样的诱惑,并如何抵御诱惑。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同时还需要知道,在做这件事情前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这样才能三思而后行。否则,自控就是一句空话。

在培养意志力之前,先要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明确什么样的决定需要意志力。像“下班后要读20页书”,当你把书装在包里时,很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经开始阅读了。但如果你吃饱饭,又刷了一会儿手机,人懒惰成疾,意志力就会变得薄弱,很容易放弃阅读了。这时,你应该把你的失败原因记录下来,回想你的意志力到底为什么变差了,哪个地方在消磨着你的意志,哪些事物在分散着你的注意力……想清楚这些问题,就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想培养意志力,多做一些练习

大多数人在培养意志力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总是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像是做好一份计划,恨不得第一天就坚持三个小时,可能前几天因为有新鲜感确实能保持住,但如果出现身体疲劳,或者意外事件,便会中途放弃。

而那些能长期坚持的人,则会循序渐进,慢慢地取得进步。研究表明,学习一项技能时,如果学习者刚开始能够顺利完成,那他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马克·吐温在解释如何做到克己自制时说道:“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因此,进行意志力培养时,可以从简单的任务做起,在时间上也无须太长,然后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直到完成最困难的任务为止。

一般情况下,开心愉悦地做一件事时,无需意志力,但你需要意志力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它的存在,如果想要驯服它,首先要直面它。也就是说,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引导它,让它听从你的话,直至完全驯服它。最开始,当你不想坚持时,你可以告诉自己“再坚持五分钟”,我想坚持五分钟做到并不难。接着,第二天当你不想继续时,依然可以告诉自己,再坚持五分钟,当五分钟的坚持变成习惯,你可以将时间慢慢拉长。◎反向培养意志力

当你没有意志力时,你会转而去做其他事情。玩手机、看电影、逛街、读书……如果实在不想做1类目标任务,那么,你可以尝试延长其他事情的时间。推迟十秒钟拿起手机;等上一分钟再打开电影;逛街时少去一家喜欢的店……或者,当你想玩手机时,可以先阅读十分钟。接下来,尝试延长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娱乐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你可能能够丢掉手机,以及其他娱乐项目了。◎运用自己的力量

与自己对抗时,最怕因做不到而产生焦虑。就算没有做到,也要鼓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动机,充实动力源,在精神上保持振作的状态,这样才能随时进入下一场自我斗争中。贾金斯法则认为,你只要抱着“我希望自己能成功”或是“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首屈一指的人”,就一定能找到好方法。贾金斯博士还说:“睡眠之前留在脑海中的知识或意识,会成为潜意识,深刻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并可转化成行动力。”

找到了自我鼓励的力量,接下来便要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认识,想一想“过去的我”怎样,“现在的我”想要做些什么,“未来的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坚持的人。思考完这些问题,可以将答案记录下来,并着手去行动。现在的你,要肯定自己,比如对自己说“我可以做到”“我现在就能做到”等。◎无论结果如何,尽力都是一种成功

当你打算每天花时间尝试努力做一件事时,虽然未必一定能成功,但至少提升了成功的可能性。很多人一生都在避免损失,而非增加收益,但他们并不知道,犯错、失败有时也是一种节约时间的有效方式。因为不断尝试,才能知道哪些方法行不通,从而丢掉不切实际的目标,转而投向能完成的目标。一旦你开始这么做,便是找到了走向成功的一种方法。玛丽·居里夫人、亚历山大·弗莱明,以及其他伟大的科学家,也都经历过成千上万次的失败。任何一个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立刻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有时甚至是一两年,但如果你愿意每天朝着目标迈进,无论结果如何,都比大多数人成功许多。PART TWO学会时间管理,轻松掌控自己的生活◇你对时间的安排,决定你的未来◇

无论什么时候,时间都是一种最宝贵的资源。上帝很公平,给予每个人同样的时间,可因为对待时间方式不同,每个人的生活和成就也就千差万别。而一个人怎样对待时间,决定了他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提到时间规划,难免让人想到,那些凡事井井有条,让自己忙个不停,甚至把午后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也精打细算的人。其实,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有限,没有必要一点空闲时间也不留给自己,把自己变成密集而又无法停歇的鼓点。因此,学会时间规划,更好地掌控时间,还能让神经处于放松的状态,这才是最好的时间管理。

一个人到底如何管理时间才能更有效呢?◎态度要够郑重,做事要专注

时间利用是一件极为个人、私人化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事情越来越繁忙,人们本该越来越进步,可在对待时间上,却越来越戏谑,越来越游戏人生。试想,有多少人在工作的时候,想着电脑里的游戏;打游戏的时候,又想着自己该看一本书;看书的时候,又想着要不要打磨一门手艺……

守不住现在,也无法指望掌控未来。时间不能专注和郑重地利用,即使花一万个小时深耕一个专业或手艺,也不如专注郑重地做五千个小时。兰迪·扎克伯格在《社交的本质》中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本……现在比你出现或者身在何方更加重要。事实上,注意力已经被赋予了价值。”

关注当下,关注现在,就是对时间最好的利用。提到最专注的人,我能想到的就是孩子。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是孩子呢?我想,你问一问孩子的父母,他们一定会有同感。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每次做游戏一定是全情投入,忘记环境、忘记时间、忘记周围的一切,眼里只有当下手里的玩具,或者正在做的游戏。这种专注,即使环境嘈杂,也不会影响其对游戏的热情。

由于孩子对世界了解不多,他们总会问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什么“恐龙灭绝时会不会难过”“蚂蚁会不会写字”“蜜蜂也管妈妈叫妈妈吗”之类的,这些问题一问出来,根本无法第一时间找到答案。可是仔细去研究,却发现孩子的问题又是十分专业的课题。表面上,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实则他们十分严肃,很想了解与探索。

与其关注时间的流逝,不如专注于现在,而时间管理也并不只是减少动作,把时间全部放到工作与学习上,那些“看表式”的机械方法,未必真正有效,只有守住本心,专注于当下,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才能把事情做好。◎场合不同,时间视角不同

做事专注,态度郑重,是很多成功者的经验。在现代心理学领域,则有着不同的见解。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了“时间视角”的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态度。在这个概念中,他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将人划分为了五种: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这种视角的人,习惯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过去,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事情,把亲情和友情看得很重,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过,这类人群很容易因沉浸在过去,而忽视当下的快乐时光。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这种视角的人,习惯用消极的心态看待过去,他们回忆过往时,往往会记得那些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而无法自拔,在心理上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群人。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这种视角的人,会用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把及时行乐当作第一要务,他们不回首过去,也不展望未来,一切只是为了尽情地享受当下。这类人群,幸福指数较高,但很容易做让人上瘾的事,比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等。

第四种是宿命论视角:这种视角的人,用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他们认为现在发生的事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一切不过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环境的变化。

第五种是未来视角:这种视角的人,习惯往前看,为未来做出谋划与计划,他们具有高瞻远瞩的目标,也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目标,他们愿意做出牺牲,舍弃当下的享乐,把时间更加高效地利用起来。因而这类人群,最容易取得成就,但因为过于关心未来,所以对当下基本上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每个人看待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然而,无论是谁,只要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就必然会出现缺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多种角度看问题。比如,采用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如果能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则能减少消极的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视角有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因需而变,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视角,但是必须要提升自己,保持多视角观察事物的能力。

那么,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选择什么样的视角最合适呢?

在工作中,最好的视角是未来视角,因为大多数工作更注重远期的计划,强调执行力度和效率,用未来视角能够让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让当下的行动满足于工作目标,时间利用也更加有效。

相反,如果下班回到自己家中,是否还需要为工作操心,为明天开的会而做准备呢?其实,大可不必。在私生活的时间里,应该放下工作,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如果这时还采用未来视角,就会让自己变成工作机器。而时间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还需要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非工作时间,享乐主义视角更为适合。

与家人、朋友或恋人在一起时,积极过去视角最为适合了,很多人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聚到一起,这时无须与他们探讨明年的工作计划,也无须讲当下的生活,最好能在一起讲一讲过去的事,曾经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光。◎通过现在,掌控过去与未来

另外一位研究时间视角的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具有平衡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会有一种“延伸当下感”,即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包括了“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既不否认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与享乐主义视角有着明显的差别,它显示了一个人对于时间的尊重和责任感,即以更加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时间。为此,林德沃提出了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在这十条建议中,我给它加以解释,能使你更加明白如何操作:

1.生活在当下——做事专注投入于当下,不瞻前顾后,不患得患失;

2.严肃地对待时间——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因此,需要思考时间赋予我们的价值并利用好它;

3.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利用好空闲时间,享受当下生活,不要在空闲时间还在想工作的事;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每个人视角不同,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时间视角的差别,并换位思考;

5.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因为有了过去,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自己,过去仍然有意义;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过去虽然有意义,但无须花时间长期沉浸在过去中,更重要的是现在;

7.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行动,未来视角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序;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随机和不可预见的外界因素随时影响着我们,生活也不能完全按计划实施,平衡计划与非计划,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9.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指遥远的一年后或十年后,很有可能是下一秒,下一个月;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未来难以预测,但当下的努力是为了未来更加美好。因此,积极地面对未来才能更有行动力。◇定一个目标,不再重复昨天的生活◇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平等的,那么你想用有限的时间做些什么呢?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准备如何度过今后五年的生活?假如六个月后出现意外,又该如何度过……

如果你现在把这些问题写下来,立刻能明白自己真正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你的人生也会重新被赋予意义。每个人几乎都思考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写下来,而是停留在了大脑里。而有些目标,本身就比较模糊,比如旅行、读书、学习等,虽然规定了每天付出一两个小时用来进步,但是只有把目标写下来,才能变得更加具体清晰,从而让你对目标产生新的认识。

一个人的目标多种多样,每一个目标都必须完成,在众多目标中,如何进行排序,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而站在不同视角的人,也有差别。◎两种未来视角的差异

在未来视角下,心理学家又把它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以五年为临界点,五年或五年以上的目标,为远期目标,低于五年,则为近期目标。据心理学家里伯曼和特普的研究,这两种未来目标的人,因视角不同其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远期未来视角的人,更倾向于抽象思维,用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一个人在刚开始写作时,可能会定下摘下某文学奖的远期目标,但这个目标过于遥远,是抽象的,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定义作家,也不知道该怎样努力成为一个作家。他之所以定这样一个目标,是因为这个目标够远大,能满足他人生价值的期许。所以,远期未来视角的人,在想法里只有目标而缺乏细节,把主要思考放到了价值和意义上,而并非在如何行动上。

而近期未来视角的人,更倾向于思考具体的情境,想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如何去做。同样是一个学习写作的人,近期未来视角的人,想到的是如何提升技能,学习什么样的方法能把一篇稿子写好,如何才能发表等,同时还会跟编辑交流沟通,以便于提升自己。但是对于长期未来视角的人,这些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两种视角的人,各有利弊。而我们落实到现实中,不仅要有远期规划,更要有近期的战术。因此,在排序时,可以将远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规划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着重于眼前的事情,多考虑实施的步骤,这样才能完成长时间的跨度,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如何解决目标冲突

远期与近期未来视角,可以概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两种目标冲突不一致而造成的。一个人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策划师,这是一个“远期未来”目标,这个目标意义非凡,但由于过于抽象很容易产生拖延,遇到实际的阻碍。例如,想要做一名真正的策划师,需要五年时间,而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面对遥远的五年,可能会觉得打一会儿游戏不算什么,看几部电影也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产生了目标阻碍。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强调远期目标的意义,无法解决任何问题,还有可能加大“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两者之间的冲突。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方面,远期目标只是一个规划,或者战略,而生活中的每一步,则更讲战术。如果减少强调意义和价值,把近期目标放到第一位,则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做法,思考到底该如何行动。另一方面,站在近期未来的角度,为了让行动更加有效,可以采用较为“极端”的方式,将娱乐的电影、游戏等,彻底从电脑里删除。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不恰当,不是要轻松地生活吗?没错,但是要知道,工作时间,制定订了计划,就该严格实施,要重于当下。当你休闲娱乐时,才是尽情享乐的时间。

你或许会觉得,这样做没有效果,游戏删除以后可以重新下载,电影可以重新找到。是的,但是当你反复删除和安装后,这种简单的动作会变得浪费时间,也较为麻烦,为了更加便利,很可能就不会再下载,从而提升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除了拖延以外,其他方面也会产生冲突。提升技能、运动、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长期来看,价值和意义都不容置疑,但是应该将如何行动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然目标又会变成一个空壳子。

再比如,你想要完成硕士论文,拿到硕士文凭,在学习时钻研论文虽然会面临种种挑战,但整个过程也会收获巨大,如果中途放弃,自己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但现实是,很多人贪图一时之乐,只是报名,从此再也不会翻书或偶尔想起来了才会翻几页。要想处理好两者之者的冲突,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

1.远期目标注入10%的精力,近期目标注入90%的精力,使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以便实施行动;

2.降低近期目标非完成性,必要时采取“极端”手段,主动挑战难度。◎排序小技巧

拿出你的人生目标清单,在生活、事业、工作、学习等方面,用一分钟的时间,选择出三个最重要的目标,并在这三个目标的前面写上1,列为第一要实现的目标。当与次要目标发生冲突时,以第一目标为主。

随后,选出三个次要目标,并在次要目标前面写上2,随后再选出第三位重要的目标。

当然,你还可以根据年限来进行排序,三年目标和六个月的目标,哪一个更重要,则在前面写上1,当与次要目标发生冲突时,以第一位的目标为主。

列完清单,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目标陈设,大致明确了自己到底要做些什么。必要时,每过两个星期,可以对目标进行修改,因为在实际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可能很长时间才能突破,因此修改目标时间跨度,也是必要的工作之一。

不过,这种修改,最好重新列到另外一张纸上,过段时间重新对比两者时,你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和感悟。而且,你还可以在第二次修改时,添加一些新的信息,方便自己行动时更加便捷。

人生目标是动态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更新。而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成长,目标也慢慢发生了变化,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行动部分,只要一直在路上,就总能走到终点。◇告别拖延,有效进行时间管理◇

每个人每天都要做决定,甚至每时每刻也在做决定。从小,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可是对于当下的时间利用,又总是不那么充分,甚至有些浪费,换句话说,一直在原地踏步。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时间在一点一点地往前走,而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却总是止步不前,一直在重复着昨天的生活。上班、下班、打游戏、看电影……今天与昨天没什么不同,今年与去年也没什么不同。人人都说,要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可是又没人知道到底该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简单地说,合理地安排时间,就是不再重复昨天的生活,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什么样的事值得做

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这件事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包括能力的提升、情感的获得,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收益;二是这项收益随着时间的衰减,它的影响是否较为持久。

在生活中,我们更喜欢对自己影响较小的事,只有这样的小事我们才愿意坚持下去。用打游戏来举例,玩游戏时,产生的愉悦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但游戏一旦停止,这种愉悦感会瞬间消退,所以很多人为了再次感受到愉悦,很想再玩游戏。这也是游戏迷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当下流行的搞笑类综艺节目也是如此。一个个搞笑的小品节目,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给我们精神上的放松,遇到好玩的,观者也会大呼过瘾,可是节目一旦结束,会立刻感觉到失落,继而,等待节目更新,或者寻找相同的节目,并把时间花费在这类很花时间但影响较短的事情上。

我们的生活、事业和工作学习,大多事情都是如此,不过,能够多个角度衡量一下,可以组合成四类事件,这些事件能准确判断出哪些事情值得去做。

1.高收益,影响时间较长:爱情、文凭、持续学习等,都是高收益,但需要持续地付出时间。

2.高收益,影响时间较短:购物、玩手机、聚会、看电影等。愉悦度高,但影响时间短。

3.低收益,影响时间较长:读一本书;弹一段琴;练一小时书法、重复练习一个技能等。此类收益低,则是指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付出,才能获得收益,而且需要每天坚持。

4.低收益,影响时间较短:漫无目的地看朋友圈;给他人的帖子评论等。基本上没有收益,事情做完了几乎也没有影响。◎少做低收益的事

反观自己,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做得最多的,最喜欢做的,反而是高收益影响时间短和低收益影响时间短的事。我们最不想做的事,反而是那些高收益影响时间长和低收益影响时间长的事。

因为不想做影响时间足够长的事,导致我们每天都在过着重复的生活。尽管我们有强烈进步的愿望,但只要遇到影响时间较短的事情,总能很快说服自己去做毫无意义的事,然后,不断地重新开始。即便影响时间较长的事,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但依然在重新拾起,重复着往日。

但是,如果能够持续地做影响时间较长的事,收益和效益则会持续叠加,哪怕每一次进步微乎其微,但只要付出的时间足够长,这个收益就能持续增长下去,成为未来获得成功的基石。像读书,每读一本书,可能过段时间就会淡忘,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之前看过的知识在大脑里留有印象,只要再读新书,就能随着阅读量不断提升认知。

可是,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追求功利,使得现代人根本不会静下心来做有用的事。不知不觉,已经陷入了“选择无能”与“执行无能”中。

选择无能:到底要用哪一个APP;看哪一本书;学习哪一种技能……在众多选择中,人们犹豫不决,不敢轻易下决定,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要花掉时间成本、金钱,以及其他资源的消耗等。

执行无能:执行无能并不是指自己没有能力去执行,而是明知道要去做重要的事,但就是不去做。一个越是看上去重要的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内心的恐惧越大,他们怕失败,怕坚持不下去,怕坚持本身的痛苦,于是就得了拖延症。

因此,想要改善这两种病症,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1.不去关注收益值,只关注时间的长短,给自己的思维做一个转化,慢慢适应这种变化。

2.做好一件事,与这件事是否“高大上”无关,重要的是做好。那些不重要、不紧急,但是长期受益,或者影响时间较长的事,仍然可以去做。

不过,需要明确一点是,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就像有些人读书,是为了获得快感,享受故事里的乐趣,而有些人读书是为了进步,两者对于时间的影响完全不同。而一些技能的提升,有些人对于绘画是天生的兴趣,在绘画中感受到快乐与平静,而有些人则是为了找到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于个人而言,识别自己的长时间影响,比复制他人的学习模式更加重要。◎做对决定,做你想做的事

我们总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做主,但在公司里,能做主的是老板和领导;在家庭中,能替你做决定的是父母;在交友中,往往朋友影响着你的决定……每个人都想帮你做决定,想要分配你的时间,你很难不被他人影响。但你必须要明白,真正的决定者是自己,你可以选择接受他们的意见,也可以拒绝他们的意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上司让你做这件事,你想做另外一件事,而拒绝上司。而是,你要给自己足够的自由。在上司安排的任务里,你可以选择如何去做,如何把它用自己的方法完成,因为你对自己擅长的事做起来更得心应手,因此也能帮你省出大量时间。

在影响你做决定的阻碍中,有以下几种原因是无法避免,但要尽量思考清楚的:

1.习惯。每个人都有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当出现的事情违背你的习惯时,你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自己不要打破这种习惯。因此,一件事与习惯有冲突时,你必须要分清自己是因为拖延、懒惰才决定逃避,还是此事真的对你毫无益处。

2.他人的要求。每个人身边,总有几个“我为你好”的亲戚朋友,甚至上司也会对你提出要求,如果你轻易答应了,这件事未必是你想做的。所以,此时你必须理清,到底是为了你好,还是想要对你提出要求。

3.逃避拖延。工作的事,总想着最后一刻完成;提升技能,一拖再拖就是不肯去做;有语言障碍急需跟人交流,却逃避不肯走出家门。逃避和拖延是舒服的,但最终一事无成的结果却让人不舒服。舒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只能站在其中一面。

4.冲动。每个人都有一时冲动的时刻,可能是购物,也可能是去看一场演出,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冲动并没有错,但要考虑清楚需要承担的后果,任何一时之爽,都是相当长时间的不爽换来的。

5.等待。我们有时会面对被迫等待,等待上菜,等待朋友的到来,等待一段爱情的出现。这看似毫无选择,但所有的等待都有时间成本,你不能选择拒绝等待时,可以选择减少等待的时间成本。用等待的时间读一段文字,思考一个问题,胜过刷手机浪费时间。

一个人很难时时保持理性,但每次冲动或者做出决定时,可以多想一想后果,这样才能让决定更加有效和理性一些。虽然每个人也会犹豫不决,迟迟不愿意做出决定,可这并不是一种最好的状态,不是吗?要知道,尽早做出决定才能节省时间,做好时间管理。◇所谓没时间,只是不会利用时间◇

时间不够用,是很多人最爱说的一句话。人们一边抱怨事情做不完,一边打着游戏,玩着手机。“没有时间”是最常用的口头禅,有时是真的忙到没时间,有时是逃避事情的借口。历史学家帕金森说:“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在庞大的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时代的洪流,把人们推着往前跑,变成了疲于奔命的机器。家长、孩子、工作的年轻人,都恨不得与时间赛跑,在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在与时间赛跑中,人们不断地想要更多,得到更多,逐渐陷入了欲望的泥潭,等幡然醒悟时,一生就这样过去了。◎传统的时间管理,让时间不断加快

时间有一套自己严格的规则,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每个人按规定的时间上下班、吃饭、睡觉、休闲等。当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了大量成绩时,他的时间运用法则成了人们效仿的对象。于是,时间管理应运而生,成了今天热门的学问。

众多的时间管理方法,教我们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分解任务,如何实现目标,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照着这些方法操作,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略了心灵层面。即时间管理让时间越来越快,而我们过得却越来越不开心、烦躁、压抑。

时间管理,只是对表面问题实施干预,并没有解决我们生命中最主要的问题。其后果是,时间管理较为科学和理性,从道理上要一直遵守下去,在感性的部分却开始排斥这类科学,人们越来越想从构筑的管理牢笼中挣脱出来,深深地喘上一口气。

我们想要获得成功,提升技能,最根本的是这些能带给我们快乐,而时间管理恰恰剥夺了这种快乐。另外,每个人都无法预估未来不确定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不断发生,打乱了原本制订的计划。当计划不能按时实施,人们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而这种自责本身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由此可见,传统的时间管理,并非完全科学。

所以,时间管理虽然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对技能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依然会让自己觉得时间不够用,外界的变化也会让人变得敏感而暴躁,甚至为了与时间争分夺秒而心力交瘁。◎快与慢,要智慧运用

一首曲子,节奏上有轻重缓急;一本小说,情节中有闲来之笔;一个人的一生,除了工作还有生活和娱乐……而我们要做的,是从常规的时间管理中跳出来。正确的时间管理,应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有快有慢,有张有弛才好。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在《人文六讲》一书中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急躁万分。所以一般交响曲都有慢板乐章,而且每个乐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李欧梵教授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面壁”,在一个私人空间里,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让心中的不同的“自我”交流和对话。而另外的事情,像工作、看邮件、写报告等,则是用时间管理的方法,越快越好。也就是说,生活要慢,工作要快,不同的场合使用时间的方法不同,这样才能平衡好自己的生活与工作。

不过,当下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便是工作中有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在工作时,聊个天,购个物;在生活时,又忙于加班、应酬等。

那么,什么样的事要快,什么样的事要慢呢?

那些要快的事:日常工作,技能的提升,家务等体力劳动,简单的任务,购物之类的事。

那些要慢的事:与朋友聚会,与家人一起度过闲暇时光,读一本书,每日的思考,工作上的酝酿过程等。◎时间维度的深与浅

时间不仅有快和慢,还有深和浅。随着娱乐业的发达,人们花在闲暇娱乐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在没有电视的年代,人们到了晚上,不是早早睡去就是秉烛夜读。而今天,电视、网络、手机,不断占用着人们的时间,甚至工作时,还会刷微博、朋友圈、回复消息。但奇怪的是,人们反而觉得自己闲暇的时间在不断减少,一想到古时候,就觉得悠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涉及了时间的深与浅。当你拿出手机时,娱乐带给你的满足感,大于从事一项专业技能提升所带来的满足感。玩手机时,你还可以聊天、吃零食、听音乐,我们并没有觉得投入了时间;而在学一门技能,像绘画、写作等创作活动时,则必须全情投入,甚至进入忘我的状态。所以,闲暇时的放松并不取决于时间的长度,而取决于时间的深度。当你进入忘我、忘记时间存在的状态,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带着某些提升,在“闲暇”时保持了进步。同样的时间,后者则进入了深度的运用。

想要保持这种深度的休闲状态,必须要把这项技能当成爱好,并长期执行下去。安娜·玛丽·罗伯逊·摩西,被亲切地称为摩西奶奶。她27岁嫁人后,以刺绣乡村景色为乐。直到76岁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才开始学习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并全情投入到了绘画的业余爱好中。随着画技的提升,她的作品在当地展览,她的女儿将她的画带到镇上的杂货铺里。某一天,陈列在杂货铺的作品引起了艺术收藏家的兴趣,收藏家将作品带到纽约的画廊展出,使摩西奶奶的画引起了众多画商的注意,摩西奶奶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的励志女性。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真正意义与价值。”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生活与享受,并非我们常规中认为的看电视、刷手机,而是“领略”和“培养生机”,像摩西奶奶那样,因为喜欢所以全情投入,因为全情投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