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精灵视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7:19:37

点击下载

作者:孟庆然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洋精灵视界

海洋精灵视界试读:

海底世界——海洋生物的家园

在了解海洋生物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人类所处的环境。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就会看到地球是一个被陆地和海洋所包裹着的星球,而海洋则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大约70%,所以从外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但海洋并非按赤道均等划分的,陆地的约三分之二位于北半球,那里的海洋面积仅占61%,而南半球的约80%是海洋。这些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液态水,为我们调节着气候和大气圈。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两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

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靠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中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大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南冰洋最少。

人类与海洋

人类是生活在陆地的高级灵长类动物,自古以来人类的祖先都是生活在丛林、山地或者田野中。那片蔚蓝色的水世界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讲可以说是生命的禁区。但是自从人类在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开始,人类便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与海洋生物的接触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海洋生物体内所蕴藏的丰富蛋白质源,于是获取这种美食的捕鱼等生产活动便成为人类接触海洋、认识海洋的重要手段。考古学家发现了远古时期海滨野餐的遗迹——堆积的贝壳,还发现了用骨头和贝壳做成的古代鱼叉和简单的鱼钩。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疆土,包括陆地和海洋。古代腓尼基人享有勇敢的航海家的盛名,早在公元前3000年,他们就在东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航行。公元前1200年前后,希腊人也开始向东部地中海殖民,并和腓尼基人竞争,于是腓尼基人便向西地中海沿岸及海上一些岛屿殖民,其中特别出名的是迦太基。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希腊航海家皮忒阿斯驾舟从希腊当时的殖民地马西利亚(今法国马赛)出发,沿伊比利亚半岛和今法兰西海岸,再沿大不列颠岛的东岸向北探索航行到达粤克尼群岛,并由此折向东到达易北河口。这是西方最早的海上远距离航行。千百年来,人类利用海洋的梦想和征服海洋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终于使欧洲人实现了探索和发现新大陆的梦想。

海洋概貌

海洋并不是简单地被水体覆盖的陆地。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海底与大陆是完全不同的,海底始终处于诞生与毁灭的永恒循环中,它塑造了海洋的形态并控制着大部分陆地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历史。

考察一下地球的漫长地质活动过程便不难看出,海水下面发生的地质变化不仅影响着海洋,也影响着干燥的陆地。地质过程塑造了海岸线,决定了水深,决定了海底是泥质、沙质还是石质,决定了洋流的方向,创造了有利于生物定殖的新岛屿和海底山脉。

一般来讲,海洋所涉及的地貌大致可以分为水线之上的海岸和海岛(岛和屿)、介于水陆之间的红树林湿地,以及水线之下的海底。如果将海底地貌再细分的话,可分为珊瑚礁、海底沙地、海底草场、近岸巨藻森林、深海孤礁和深蓝大洋。海岸

如果你去过海边,或许被那细腻的沙滩所陶醉过,或许被那惊涛拍岸的礁岩所震撼过。当然,如果你看到的仅仅是人工建造的轮船码头,那也许便无法领会自然海岸的感觉了。

通常,我们把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叫海岸。常见的自然海岸有沙滩或泥滩海岸、岩礁海岸以及红树林湿地海岸。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地延伸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千米,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

中部地带(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生物与海洋发生接触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平面以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全世界陆地的海岸线总长度约为44万千米,中国大陆的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岛屿岸线14000余千米。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还有众多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大小河流的入海口。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沿海一带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千百年来人类的活动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啸、飓风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则时常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不同地点的海岸因受地质过程、海浪、气候等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海岸形态,有风光旖旎的沙滩海岸,有怪石嶙峋的礁岩海岸,有河流入海口的滩涂海岸,也有绿树丛生的红树林湿地海岸。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站在海滩或礁石上遥望着茫茫大海,憧憬着那蓝色大洋中的世界。海岛

在各个大陆的边缘以及大洋中间,还星罗棋布地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海岛。一般来讲,海岛周边的浅水区是海洋生物比较集中的区域,尤其是热带海岛,周围被珊瑚礁所包裹,为海洋生物的栖息、繁殖提供了理想场所和天然保护。

海洋中的岛屿面积大小不一,小的不足1平方千米,称“屿”;大的可达几百万平方千米,称为“岛”。

根据不同属性,海岛有多种分类方法,可分为大陆岛、列岛、群岛、陆连岛、特大岛等。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或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按岛屿的数量及分布特点分为孤立的岛屿和彼此相距很近、成群的群岛。世界最大岛是格陵兰岛,面积为2 166 086平方千米。中国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500个以上,总面积6 600多平方千米,其中455个海岛人口有470多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明确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红树林湿地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全世界约有55种红树林树种。

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

胎萌是红树林另一适应现象: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在不具胚根的种类则有一种潜在的胎萌现象,如白骨壤和桐花树的胚,在果实成熟后发育成幼苗的雏形,一旦脱离母树,能迅速发芽生根。在生理方面,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与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同一种红树植物,细胞内渗透压随生境不同而异。

另一生理适应是泌盐现象。某些种类在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含盐水液排出叶面,干燥后现出白色的盐晶体。泌盐现象常见于薄叶片的种类,如桐花树、白骨壤及老鼠簕等。不泌盐的种类则往往具有肉质的厚叶片作为对盐水的适应。同一种红树植物生长在海潮深处的叶片常较厚,生长于高潮线外陆地上的叶片常较薄。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全球热带海岸的红树林在外貌、结构和成分等方面基本一致,这是由热带海岸盐土所决定的一种生物群落。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水下生态环境

从海平面往下,便是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可以说,海洋生物分布在大海中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它可以是重达几十吨、长达几十米的海中巨兽,也可以是用肉眼都分辨不了的浮游生物或孢子。不论是在水温近30度的热带海域,还是水温接近冰点的极地海域,不论是在海水表层,还是在深达万米的海沟,都能找到海洋生物的踪影。

海洋生物的分布与水温和洋流有着很大的关系。海水的温度除了受到日照的影响外,也跟洋流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讲,靠近赤道一带属热带海域,水温最高。但某些热带海域因受到海流影响,水温也并不很高。如加拉帕戈斯群岛,虽在赤道附近,但水温只有二十几度,有些水域甚至只有十几度。珊瑚礁与珊瑚

在热带海域,珊瑚礁是最重要的水下地貌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海底生态形式,因为在其周边聚集着大量的珊瑚礁鱼类以及其他热带海洋生物。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岩体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们世代交替增长,最终生长到低潮线。

能够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虫大约有500多种,这些造礁珊瑚虫生活在浅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这里珊瑚内部共生的单细胞的虫黄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这些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来为珊瑚虫提供营养。因此珊瑚礁在清晰的水中的生长速度最高。适宜珊瑚生存的海水温度为22~32摄氏度,如果温度低于18摄氏度则不能生存,所以珊瑚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在高纬度海区由于水温较低,不适合珊瑚生存,所以见不到珊瑚礁。

一般珊瑚礁长到水面就不继续生长了。原因是大多数珊瑚虫不能在水面上生长,少数可以在水面上生长的珊瑚虫也不能长时间脱离水。珊瑚礁最主要的生长区位于其边缘,这里的珊瑚礁一般缓慢下降,然后在礁石的边缘陡降。珊瑚虫的生长也帮助产生水流来运入无机营养,运走新陈代谢产物。珊瑚礁的边缘同时也是受风浪冲击最强的地方。这里生长与破坏形成了一种平衡。被风浪折断的珊瑚礁落入深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