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旋转十二桩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6:20:59

点击下载

作者:陈永霞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九宫旋转十二桩法

九宫旋转十二桩法试读:

“功夫女侠”陈永霞

陈永霞,字娴云,道号玄霞,1962年出生于武当山下的古城郧阳,武当玄武派第十四代传人、武当太乙五行拳传承人。

陈永霞现任国家一级武术教练、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电影家协会理事、深圳影视家协会常务理事、印度世界瑜伽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武当太乙五行门研究会会长、武当养生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常任专家评委、“全球功夫之星电视大赛”总评委、CKF 中国功夫争霸赛创始人及总裁判长、“中华武术大学堂名家讲学”武当拳主讲名家、广州永侠武术俱乐部董事长和总教练。

陈永霞自幼习练内家拳,幼随老拳师王大祥习练大红拳、小红拳、龙凤剑等,后进入体校随名拳师刘太福系统学习太极拳、八卦掌及各种武术规定套路和传统器械;1978 年考入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得到一代名师温敬铭、刘玉华、江百龙等真传,学练国家规定武术拳剑套路及传统武功搏击短兵等,多次参加全国各类武术比赛,获得剑术冠军、传统拳术冠军等多枚奖牌;1983 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女子剑术”第一名。

世纪80 年代初得到太乙五行拳正宗传人爱新觉罗·溥寰(汉名金子)的亲自传授,陈永霞学得武当真功《武当太乙五行拳》

及紫光剑。

年开始,陈永霞涉足影坛,先后主演了《新方世玉》《新方世玉续集》《神丐》《金镖黄天霸》《风尘女侠吕四娘》《神龙剑侠吕四娘》《特别攻击队》《喋血金兰》《英雄豪杰》《苏乞儿》等二十多部人们耳熟能详的武打影视作品,陈永霞演的个个都是顶天立地、光彩照人的女侠。所以,在武打片盛行一时之际,年轻俊美的陈永霞风光无限,成为轰动一时的著名武术明星,被评为“当代中国百名影星”和“当代世界500 名青年影星”之一,被媒体称之为“新时期第一侠女”。

年,陈永霞凭借电影《风尘女侠吕四娘》《金镖黄天霸》连续两年获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侯选提名。

陈永霞女士以其深厚的武术运动专业知识、丰富的电影表演经验、靓丽的个人魅力,在电视媒体和传统中国武术结合的契机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2006 年和2007 年担任分别第一届和第二届“全球功夫之星电视大赛”总评委,并出色地组织了第二届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武当赛区的赛事。

陈永霞从2007 年开始至今,作为专家评委参加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武林大会》三百多期节目的制作策划和武术专业指导,同时还进行七百多场比赛赛事组织和推广工作,使《武林大会》成为了高收视率和极其受欢迎的节目和赛事,成为中国武术运动的旗帜节目。

陈永霞作为中华瑰宝——武当武术的传承人,为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及武当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通过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擂台赛的平台,不遗余力地在世界范围推广武当武术和太乙五行拳,把神秘的武当太乙五行拳搬上了擂台展示给世人,其中二度组织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武当太乙五行拳全球擂台赛海选和咏春拳全球擂台赛海选,保持了高收视率。陈永霞女士是《武林大会》至今唯一的常任女专家评委,更卓越的是她近两年来以高起点打造了一档自主品牌与国际接轨的高收视率国际武术赛事——“CKF 中国功夫争霸赛”并担任总裁判长,突破成为搏击类赛事唯一的女性总裁判长,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武术造诣和为武术运动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按照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原主任张耀庭的话说:“大大推动了武术搏击运动的发展。”此外,陈永霞还受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和中央电视台领导的多次表扬和嘉奖。

陈永霞组织的太乙五行拳全球擂台赛荣获2007 年度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最佳贡献奖”;2008 年《武林大会》通臂拳组委会评为“突出贡献奖”、个人“金奖”;2009 年被《武林大会》咏春拳全球选拔赛组委会评为“最佳组织奖”、“个人突出贡献奖”;2012 年《武林大会》走进丰县太乙五行拳战大洪拳,组委会颁发“特别贡献奖”,获得“功夫从化”中国武术大赛“女子剑术表演金奖”;在“中国体育产业(从化)高峰论坛”被评选为“中国体育产业风云人物”;在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以陈永霞“武当武术成就的一代侠女”

选入武当群英谱。

陈永霞女士作为广州永侠武术俱乐部的董事长,拥有顶尖的职业武术搏击选手,并于2009 年和2010 年分别获得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季军和亚军的优异成绩。

陈永霞习武至今40 余年,从事武术专业运动教学和传统武术研究30 余年,陈永霞既有丰富的专业武术教学经验,同时又具有深厚的传统道家文化底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武术运动员,其学生及弟子遍及海内外。

陈永霞师从多家,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特别是拳、枪、刀、剑等,更是练就得出神入化,有如神助。陈永霞的武术功底,既有挺拔舒展的外家功架,又有柔缓唯美的内家气质;既有学院派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有传统道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当今中国传统武术和武当武术领域独树一帜。陈永霞集武术名家、功夫电影明星、现代体育文化产业企业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等身份于一身,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

序一

序二

九宫旋转十二桩法是武当太乙五行门的基本功,太乙五行门是武当本山秘传的武术养生派系,自明代以来,这门功夫只在武当山道教的出家弟子中承传,直到清末民初,清皇族人爱新觉罗·溥儇,汉名金子,首先以俗家弟子身份学得此技。金先生原本发誓永不外传,却不忍此技从此失传,故在1981年破誓,将此技公诸于世。 我(赵中义)与金子有过一面之缘。1981年,我随《武当》电影摄制组去了武当山。我在电影里扮演日本武士三鬼隆。因为我在山上的戏份不多,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练功。一天,剧组在紫霄殿前迎来一位“不速之客”,听说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御弟,出于好奇,我连忙赶去围观。只见金先生正在演练一套像太极、似八卦的拳术,打听之下知道这是武当山秘而不传的太乙五行拳。当时我就被那细腻的擒拿技法和缠绕拐绊的步法深深吸引,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要好的两位朋友,与金先生有极深的缘分。

1984年,我去浙江台州探望同在《武当》电影里扮演日本武士的徐昌文兄。在他家里,我看见金子弢先生送给他的照片,照片上写着这么一段话:“王教化道长:武当拳都失散了,你把这个传出来,就是你的功德,发个愿心,我也了心愿。

金子弢先生:我在武当学的拳,五十二年没外传,也没有收徒。现在还是归还武当山,我也了个心愿。一九八一年六月谈话录音”

在这帧照片上,还有金先生的亲笔题字和签名,上面写道:“昌文老师留念末代皇帝溥仪弟形影相从

爱新觉罗·溥儇印

金子弢一九八五,三,廿六。

赠于杭州省体招待所”

在金先生的影响下,徐昌文兄起动了创编南太极拳的心念,在我的协助下,他的南太极拳在2010年,通过人民体育出版社出书发行了。

我的另一位好朋友陈永霞师妹,出自武当山下的武术世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影坛功夫热时,她曾主演《新方世玉《吕四娘》《特别攻击队》等二十余部功夫片,成为全国十大武星之一;后来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武术,她又成为深圳卫视“全球功夫之星”和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武林大会》专家评委。当年金子

先生在武汉公开传授太乙五行拳之际,她正值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学生,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了金先生的嫡传弟子。

我自1981年见过金先生演练的功夫,早就希望求学此艺,只是机缘未到,直到2011年,才有机会请教于陈永霞师妹。她在影星传统武术推广人、办学教学者、专家评委、武术俱乐部董事长等多种身份之间不断切换忙于武林事务之余,用了整整一个月,每天三到四个小时,悉心传授这套武当本山功夫于我和我从荷兰带来的洋弟子。

武当内家拳要求练习者必须具备“舍己从人”的柔化功夫和“辫位于尺寸毫厘”的拿捏经验,因此通过九宫旋转十二桩法的基本功训练,培养一种全身整体性的螺旋拧劲,达到以“圆弧运动柔化外界压力,以旋拧运动凝聚内劲,缠绞、封闭对手的关节、穴道”的目的,是一套专练擒拿跌仆的内功功法。

武当内家拳的特点,在明末史学家黄宗羲著《王征南墓志铭》有介绍,以擒扑打穴为要,据陕西武术名家马贤达考证,与今人所演练的太极、形意、八卦、无极等拳术毫无共同之处。武当太乙五行拳术,是张三丰所创,武当道人张守信整理,一脉承传至今的武当功夫。 武当太乙五行拳不可与太极拳相比。虽然两者都讲究“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但太极拳讲究的“缠丝劲”像“来复枪”,是外发性的。还有,太极拳其它内劲运用的形式,更注重弹网般的攻击效果,与太乙五行拳像蟒蛇一样缠绞、内敛和突发的寸劲等运动形式风马牛不相及。拿它们做优劣相比是非常不合适的。 我从事武术专业已经三十五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客居荷兰这个世界格斗王国,也涉足其中,训练出荷兰的MMA职业拳王,体会到西方格斗术的强悍,也了解他们的弱点。回过头来思考,却深感中国传统武术更加渊博,特别是像武当拳术、太极、形意等追求内外结合、舍己从人、借力打力等功夫,借修炼以养生、悟道的理念,是西方为了追求极致不惜作最大损耗的格斗观无法相比的。我坚信,中国武术,特别是像武当拳术这样的功夫,是顺应天道,能与天地共存的武术学问。 可惜,现时的中国,还缺少内外贯通的视野和致虚务实的氛围。我期望,借此推广武当拳术之际,引起武术爱好者的共鸣,以追求武术极终意义的宽广视野和行动,复兴中华武术。荷兰精武体育基金会会长赵中义(秋荣)作序于2012年3月28日,荷兰,海牙第一章九宫旋转十二桩理法原则作为武当太乙五行门的基础功法,九宫旋转十二桩法的内容有十二个动势桩式,其中四对阴阳相对的动作归属八卦各宫,另外一对起于太极、归于混元的起止动作和一对追魂还魄的收放动作在中宫面向四方演练,以示遵从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法规律。四象,在四时为春夏秋冬,在属性为金木水火,在方位为东西南北。以方位说,四方四隅为八卦各宫,加上中宫,共成九宫。四象生八卦的过程,既是一个时空概念,也含有五行生克的机理。因此春夏秋冬四季暗含十二消息卦,即一年十二个月,取其阴阳属性不同,而形成时空消长的十二法象;又因为金木水火四象的属性不同,又有了事物属性生克的十二法象,万物无不处在时空消长和属性生克的对立统一之中。万物之精灵的人也不例外。武当道家正是为了使人们在纷繁的时空对立和复杂的属性生克中得以生存发展经过千百年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养生方面取其时空相长和属性相生的原理,在技击方面取其时空消降和属性克夺的原理,创制出九宫旋转十二桩法来。第一节九宫

宫,《说文》:“室也”,中空而大、雄宏也,常用于皇宫、仙宫、庙宇等。九,老阳,《周易》以阳爻为九。《楚辞·九辨》序曰:“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管子·五行》亦云:“天道以九制。”所谓九宫,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八卦所代表的方位加中位,以九宫位各居一神的形制,故而名之。九宫具体指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其中,乾、坎、艮、震属阳宫,巽、离、坤、兑属阴宫,加上中宫位共为九宫。在《奇门遁甲》中,九宫是排局的框架和阵地,它是洛书与后天八卦的结合。中宫之数为五,寄于坤宫。这样,依据文王八卦方位:坎居正北,离居正南,震居正东,兑居正西,此为四正宫;余乾、坤、巽、艮为四维宫。以四正、四维加上中宫,便构成九宫,并根据洛书的数阵推演出九宫图,即在各宫的数阵上,配合时空方位以形成井字格——九宫格(见图一):依次为一宫坎(正北)、二宫坤(西南)、三宫震(正东)、四宫巽(东南)、五宫中(寄于坤)、六宫乾(西北)、七宫兑(正西)、八宫艮(东北)、九宫离(正南)。此九方,上应九天,下应九野,人应九真(神)以制九窍与九体。这种最初的数阵模型后来发展成为幻方,亦即矩阵。

九宫的方位: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上九下一,五居中央(见图二)。

九宫的阴阳属性及运行路线:各宫方位中皆有神祗所居,故称之为宫。从中宫下行八卦之宫,每四步还于中宫,故中宫相数是五启动时,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坤),阴起于午(乾),因此行九宫时,从坎宫开始。坎,中男,始以言无偏也。

第二步入坤宫。坤,母也。

第三步入震宫。震,长男也。

第四步入巽宫。巽,长女也。

第五步入中宫,寄于坤宫。

第六步入乾宫。乾,父也。

第七步入兑宫。兑,少女也。

第八步入艮宫。艮,少男也。

第九步入离宫。离,中女也。

如此一周循环。一周之后还于中央,再行又从一开始。

后来,这样的“行步法”被道家称之为“步罡”,俗称“踏罡布斗”。此处使用的是“步罡”的一种,即“禹步九灵罡”,练习到高境界,据说能行此步法者本身就会“隐形”,故有“移身幻影”之说《道藏·太玄部·金锁流珠引》曰:“夫步罡者,是强身健神壮魄之法”可“度五苦八难,消九厄,治百病”。如此,“九宫八卦”图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合的时空概念结合起来,同时也具备了《奇门遁甲》中“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的八门规定,从而为九宫旋转十二桩法构筑了基本的行功路线。

根据洛书数阵,对应后天八卦时空模型,形成如下九宫运行路线图:从坎宫(北)(1)向右上(西南)入坤宫(2),向左下(东)入震宫(3)向上(东南)入巽宫(4),然后回中宫(5),继续向右下(西北)入乾宫(6),向上(西)入兑宫(7),向左下(东北)入艮宫(8),向上(南)回中轴线入离宫(9),沿中轴线下行回归坎宫(1)(见图三)。“九宫”之法,在中国古代民间有着广泛运用。其中“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格”、“太一坛”等,就广泛用于民间的占、术、算、医、纬、建筑等方面。

道教中将九宫数理引入人体修炼的,以武当山道教为代表。武当《修真图》云:“天有九宫,地有九州。人之下丹田有九窍,以象地之九州;泥丸窍有九穴,以按天上九宫。”《上清黄庭内景经·至道章第七》云:“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务成子注:“神绕丹田而外其面,以捍不祥。”泥丸有九真,每真居一宫,泥丸夫人居中央(见图四)。《八素经》亦云:“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则当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东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东北向,天真东南向,灵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天真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言而正,不行而从。”可见,九宫旋转十二桩法不仅健体养生,而且化气以养神,炼养神灵。第二节九宫十二格

根据九宫图的模型,共有九格,其外延之数,则正好为十二格(见图五)。

这就为太乙门桩法成功运用十二消息卦丰富其内容提供了理法依据。十二消息卦,是运用“周易”的易理卦象,解释自然和人体生物钟变化的重要方法。它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人体十二经脉流注,顺应一日十二时辰阴阳消长变化、人体气血盈亏对应一月之朔望,代表人体先天功能的神在一年二十四节、七十二候中“旺相休囚死”之变化,甚至运用人生十二消息卦揭示出人生零至六十四岁先天之精耗损及后天补先天而返老还童的秘诀。

九宫十二格的组成,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为众卦之基础,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卦象。

复卦初六 冬至 姤卦初九 夏至

临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

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处暑

大壮初九 春分 观卦初九 秋分

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其中刚柔二爻的变化,体现了阴阳二气的消长过程,即从复卦至乾卦,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阳长阴消过程;从姤卦至坤卦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阴长阳消过程(见图六)。第三节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早在古代的伏羲时代,先天八卦已经存在。先天八卦原来并无图形,后来至五代道学大家陈抟创制先天图(无极图)刻于华山巨石之上,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得陈抟先天图而作《太极图说》,宋代大易学家邵康节根据《易经》和上述图文对八卦的描述而绘制成图,反映世界未产生前的景象。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传说是由距今七千年的伏羲氏观物取象所作。《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先天八卦及其产生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易就是道,就是无极,正如周敦颐所说的“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其次是太极,太极生阴阳,即一生二;再次是两仪,两仪即为一阴爻和一阳爻,为“涵三为二”,即二生三;然后是四象,四象为阴阳二爻自配和互配,而得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卦象,代表四时、四方等;最后是八卦,再用四种卦象相互匹配,以演出八种基本卦象,即天、地、风、雷、山、泽、水、火,以为代表万事万物的基本形态。这就是我们这个宇宙形成的全过程。其中先天数的产生,是由混沌太极,无形无象也无定位,只是一气相生,阴阳次第相加,而自然造化一至八数,故谓“先天”。

先天八卦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们的阴阳对峙关系。《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定位为天、地;震、巽两卦分为雷、风;艮、兑两卦称为山、泽;坎、离两卦称为水、火。这种阴阳对峙关系,形成“气终而象变”的状态,即事物走到终点(极端)则变向反面,所以“夏至—阴生”、“冬至—阳生”等就显得极富哲理性。在拳法中就像刚猛之拳来势汹汹,然而“气终而象变”,我便四两拨千斤。

先天八卦的卦序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易·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是先天八卦方位的理论依据,解释了八卦各为一体,而又自身匹配的关系(见图七)。

先天八卦图的方位十分对称:南乾对北坤,东离对西坎,此为四正;西南巽对东北震,东南兑对西北艮,此为四隅。 后天八卦,也称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即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如象征节气,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其序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邵子曰:“乾统三男于东北,坤统三女于西南,乾、坎、艮、震为阳,巽离、坤、兑为阴”。 后天八卦讲流行,形容周期循环,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后天八卦图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后天八卦图从《周易·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隅的八节上,这就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于此可见这些卦图的实质意义了(见图八)。第四节八卦在人体中的定位

1.内八卦

定位时先以神阙穴为中心确定纵向的中轴线,上面的为离卦下面的为坎卦,左边的为震卦,右边的为兑卦(左右定位以观察者的角度为准,与被观察者的自身角度正好相反,下同),左上角为巽卦,右上角为坤卦,左下角为艮卦,右下角为乾卦(八卦与脏腑对应在后面的章节中自有详细论述)。

2.中八卦

内八卦的定位确定后,中八卦就非常容易了。说得清楚一点中八卦就是在内八卦的基础上作相应的放大。中八卦的大小范围与腹部太极图范围相仿,先定出四正位:上部以任脉的中脘穴为界下部以任脉的中极穴为界;两边各以左右的大横穴为界。四正位界定后,四隅位可在四正位的基础上作相应的方位界定。中八卦的方向定位与内八卦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只要将内八卦的方向定位准确后,中八卦的定位只须以内八卦范围向外作放射状扩大延伸即可。

3.外八卦

其范围比较广泛也有些复杂,凡中八卦以外的头面、躯体和四肢等部位都可看作为外八卦。外八卦的整体定位以古洛书理论为依据。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上有此图象将人体看作为一个伏着的神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九数为头居离位,一数为尾居坎位;三数为左胁居震位,七数为右胁居兑位;二数为右肩居坤位,四数为左肩居巽位六数为右足居乾位,八数为左足居艮位。五与十为脏腑居中心因后天八卦的方位是以洛书的方位定位,所以外八卦的定位也是以洛书的方位来决定。外八卦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它不是以部位而定,而是以各个大小区域去定位,其取位有些复杂。“戴九履一”,九数为火居南方为头,一数为水居北方为尾;头为人体的最高点,也是离位的最高处,其下的脸面、颈项部以及胸部的中线等范围都可看作为外八卦的离位,也即任脉的中脘穴以上一定的中心区域都可看作离位;人体以躯干来说,会阴、尾骨为最低点,所以在任脉的中极以下的中心部位如曲骨、会阴等处皆可看作为外八卦的坎位。 “左三右七”,指的是左右腰胁部,三数为木居东方为左腰(实为右腰),八数为金居西方为右腰(实为左腰),定位以神阙为中心的腹横线大横穴以外的区域分别为震位和兑位。 “二四为肩”,二数为右肩居右外上隅坤位,凡中八卦坤位以外的右上腹、右胸、右肩、右臂和右手都属于外八卦的坤位;四数为左肩居左外上隅的巽位,凡中八卦巽位以外的左上腹、左胸、左肩、左臂和左手都属于外八卦的坤位。 “六八为足”,六数为右足居右外下隅的乾位,凡中八卦乾位以外的右下腹、右腹股沟、右股、右膝、右小腿和右足都属于外八卦的乾位;八数为左足居左外下隅的艮位,凡中八卦艮位以外的左下腹、左腹股沟、左股、左膝、左小腿和左足都属于外八卦的艮位。外八卦就是人体的大八卦,亦即人的整体八卦(见图九)。第二章九宫旋转十二桩技法原则第一节桩法一般

桩法是中华传统武术特有的技击技能训练方法。这种技能包括人体骨架在静力、动力上的结构排列(即手型、步型、身型的功架)意、气、力的调控,格斗的战术布局等。其在形式上多以静止性的站立训练和上身肢体单式重复性动作,并结合简单的步法移动训练为主

所谓人体骨架静力的结构排列,如长拳类的“弓步、马步、虚步”,南拳类的“永春桩、龙形桩”,太极拳的“无极桩”,形意拳的“三体式”等。静力结构是支架性结构,是静态的抗力体。

所谓的动态结构,如九宫旋转十二桩法,拳理偏重擒拿封闭、跌仆缠绊、抓筋打穴,因此在设计桩法时,以全身旋转的动态动力结构,实现缠绕的技击技法以及扣穴、拧腕、抓拿、点戳等方面的点穴、擒拿特点

武当拳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功夫尤为注重桩法锻炼,以此培养内在的“精气神、筋肌骨”,外在的“肩胯膝,手足肘”的整体配合能力。这种能力,内家拳练习者称之为“六合整劲”

传统的桩法注重战术的布局,俗话说“摆个桩头,待他来破”。如古代少林棍法中的“四平势”,以半马步站立,拦腰持平枪,侧身的静态姿势对敌,这种姿势,拳谱有云:“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能防”;又如“潜龙势”,对手意图从上路扎枪进攻,我把棍尖下垂,静候引对手从上路攻击头部,我好用挑枪或向上圈劈反击。为了达到最快最有效的反击,在摆桩时,其姿势(功架)必须处于最佳的力学结构

桩法锻炼追求心身合一,因此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最佳的人体动力结构,必须与筋、肌、神经和意念、呼吸紧密结合,而且,只有在意念的调控下,身体才会发挥出本能的、协调一致的威力。这种状态,其实就是导引的养生状态。因为有了技击的精确意念,人体的精、气、神、筋、骨、肉才能得到高度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达到内强外壮,性命双修的境界。第二节九宫旋转十二桩法

九宫旋转十二桩法,是按照先天八卦图练功,即根据先天八卦图中的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等四对阴阳象数和中宫组成的八卦九宫十二格,推演出一套完整的武当太乙五行门内劲修炼法。练功时,根据十二桩法的动力属性,结合先天八卦方位旋转运功,采天地之灵气,集八方之精微培真补元,以顺应法道法自然的道家观念。这是道家的智慧结晶。

有幸得到金子弢师傅亲传九宫旋转十二桩法,而且至今仍保存当年的钢板刻写油印资料,其中桩法名称及行功路线比较直白。经过北京体育大学何振亚先生的整理,有了较大改观,但仍显不足。好在有道门挚友相助,有内家拳功理功法三十余年研究的专家学者鼎力帮忙,终于得以恢复昔日行功路线和更加贴切的桩法名称(见下表)。

注:

1. 本次修改的各掌名称(见加黑斜体字),真正契合了八卦的属性和表现形式,其中“霄”字仍为天,从而实现了八卦中的两重“天地”,所以“九霄”与“地渊”放在中宫练,以使八卦的方位不重复。

2.“说明”中的行功路线,是将洛书中的后天八卦进行乾坤翻转并根据“宇宙左旋为生”原理实现的行功模型,实际上仍是在先天卦中演练而且除中宫演练四桩外,其余每一宫演练一桩。这样设计的行功路线,才是符合道家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理念的行功方法。这样设计的各桩名称及行功路线,既考虑了易经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念,而且起于太极,归于太极,符合道家修道的原则。所以最后一掌为“混元归一”,这里的“一”,即是“太一”、“太乙”,就是“太极”。第三节行功顺序及方位

1. 太极阴阳鱼——位于中宫,开始行功,面向南。

2. 泥丸旋天掌——从中宫上一步,入乾宫,面向南。

3. 黄庭转地掌——从乾宫左转身向后,上步入坤宫,面向北。

4. 玄冥分水掌——从坤宫左转身向左,上步入坎宫,面向西。

5. 神光集火掌——从坎宫左转身向后,上步入离宫,面向东。

6. 九霄追魂掌——从离宫左后退一步,回中宫,面向东。

7. 地渊还魄掌——从中宫右转身向后上步,回中宫,面向西。

8. 雷电盘旋掌——从中宫右转身向后上步入震宫,面向东北。

9. 大泽擒龙掌——从震宫右转身向右上步入兑宫,面向东南。

10. 逍遥风云掌——从兑宫右转身向右上步入巽宫,面向西南。

11. 空山搂月掌——从巽宫右转身向右上步入艮宫,面向西北。

12. 混元归一掌——从艮宫右后退一步,回中宫,面向北。 完成动作后右转身向南,双手环抱,收功(见图十)、(见图十一)、(见图十二)。第四节动作属性

武当太乙五行门的九宫旋转十二桩法是根据“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十二个方位组成的。其中位于中宫的第一桩“太极阴阳鱼”、第六桩“九霄追魂掌”、第七桩“地渊还魄掌”、第十二桩“混元归一掌”,分别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的意义。

从四象产生出第二桩“泥丸旋天掌”面南,位于乾宫,性属元阳;第三桩“黄庭转地掌”面北,位于坤宫,性属元阴;第四桩“玄冥分水掌”面西,位于坎宫,性属水;第五桩“神光集火掌”面东位于离宫,性属火,此四桩为东、南、西、北四正方。

第八桩“雷电盘旋掌”面向东北,位于震宫,性属雷;第九桩“大泽擒龙掌”面向东南,位于兑宫,性属泽;第十桩“逍遥风云掌面向西南,位于巽宫,性属风;第十一桩“空山搂月掌”面向西北位于艮宫,性属山,此四桩为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四隅方。

从中宫的四个方位加上四正四隅的八卦宫,构成九宫十二方位

阴阳混元太极生,

乾坤运转天地成。

水火相济和心肾,

魂魄聚合求长生。

雷泽变幻见仙翁,

风山精华养灵神。第五节动力结构和技击意义

1.太极阴阳鱼

动力结构:以足跟为根,以脊椎为中轴,从踝至膝,拧胯、带腰至肩的垂直拧劲。技击意义:锻炼一种从头到脚的内敛的中轴旋转劲和下盘稳定性。

2.泥丸旋天掌

在以脊椎为轴,垂直拧劲的基础上,带动手臂向外旋转。锻炼一种向外运化和缠绕的能力。

3.黄庭转地掌

以上身背向的旋拧劲,带动手臂在背后从屈到直的旋转运化,锻炼手臂的化解能力和反臂缠绕能力。

4.玄冥分水掌

以撇身旋摆的转化力,带动手臂缠封、拿捏,同时提膝下跪。锻炼手臂缠封和腿部跪膝压肘的擒扑技能。

5.神光集火掌

在以脊椎为轴,垂直旋拧盘坐,带动手臂向外摆缠抱、手部小缠腕,同时戳掌。锻炼摆臂缠抱擒腕顶穴能力。

6.九霄追魂掌

在中轴旋转力的基础上带动手臂向上缠绕锻炼抱头及手指拿捏封喉筋穴的抓力。

7.地渊还魄掌

在垂直拧劲的基础上带动双手推掌和旋掌拧腕擒拿的能力。锻炼腕部的力量和灵活性。

8.雷电盘旋掌

在以脊椎为轴,垂直拧劲的基础上,带动手臂引化、缠腕。锻炼腕、指缠绕力。

9.大泽擒龙掌

在以脊椎为轴,垂直拧劲的基础上,双掌屈指扣腕内旋拧腕戳指顶击。锻炼手腕灵活性和手指戳指的寸劲。

10.逍遥风云掌

脚反括弧步划圆,手足外摆的盘缠、反缠拧力。锻炼手足同时缠绕、擒拿、扑摔的技能。

11.空山搂月掌

脚正括弧步划圆,脚内扣绊缠坐胯的封绊韧劲。锻炼足腿胯部的协调性和向里缠绕的绊摔能力。

12.混元归一掌

以腰胯为中轴旋转。锻炼胸腹部位内敛的中心旋转力和肘腕擒拿扭合劲,这是一种“中丹田”的内劲功夫。第六节练功阶段及层次

九宫旋转十二桩法,练功分为三个阶段九层功夫。

第一阶段:调身

第一层功夫,初学阶段:注重外形模仿,动作姿势正确,演练时没有遗忘现象。

动作姿势包括“身型、手型、步型”。

1. 身型:

头平颈直。不低头,不仰头,不偏斜。

沉肩坠肘。不耸肩,不扣肩,不挺肘,不直臂。

含胸拔背。不驼背,不挺胸,不塌腰。

直腰坐胯。身体不倾不斜不仰不弯为直腰,腹部不挺,臀部不翘为坐胯。

2. 手型:(见后基本功法)

掌、指、爪等手型清楚。

3. 步型:(见后基本功法)

虎、熊、狮、鹿、雀、鸡、鹤、龙等步型正确。屈膝不过脚趾,不开裆。

第二层功夫,熟练阶段:动作的运动路线正确,演练时动作连贯、流畅。

动作定型规范,运动路线正确,走九宫八卦方位,动作转换圆顺。技击技法表达清晰。

第三层功夫,形体运动的深化阶段:动作圆浑,内劲导引脉络清晰。在九宫八卦中自然穿行。

劲力运用轻松、自然,平稳、沉着。运动过程没有附加外力;整体配合运动,没有四肢局部性的运劲。运动路线的起止,连贯过程分明。

第二阶段:调息

第一层功夫,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阶段。

呼吸自然、舒静、缓长、均匀。呼吸与动作之间逆顺、开合阴阳间配合。动作开而呼、合而吸、一动一息、不先不迟。呼吸要均匀、绵长、柔和,不响声,不吹风,不闭气。

第二层功夫,以呼吸导引动作的阶段。

以呼吸带动动作,体现在运动状态:呼气时凝重,吸气时饱满动作轻而不飘,重而不滞;舒而不张,松而不散。

第三层功夫,意气充盈于肢骸的深化阶段。

意气充盈表现在:体型端正,毫无凹陷之病态;姿态飘逸,毫无松弛之老态;动态敏捷,毫无僵滞之拙态。功深至此,一举手一抬足都有一种健康的气息和完美的感染力。

第三阶段:调心

第一层功夫,意念专注于穴位。

行功时,思想集中,意识专一,专注某一穴位,关注穴位的表达能力清楚,动作的目的感强烈,着力点精确,完成动作有入木三分的外观感。

第二层功夫,意念导引,行走于经脉。

运动路线,方向和起止过程表达能力清楚,一个动作的完成能表达出整个过程的顺序,全身运动时,动力结构整合的合理性意念行走于经脉,舒筋活络,既是达到养生目的,也是功力锻炼的辅助手段以达到培养完整内劲的目的。演练时,全身运动有紧密结合的网络联系观感。

第三层功夫,意识导引采放,意气浑然一体。

演练时动态飘逸如自发,神态深沉如入定。动作的稳重和轻灵如巨轮航海,动作的气势和力势如天体漩涡。第七节练功时间和次数的阶段性安排

初学第一阶段

1. 每个桩法单式练习。

初学者根据自己的能力,每次练习可以左右各做九次、十二次或十五次。练功目的是调整功架和熟练动作。

2. 原地整套练习。

每个桩法左右各做一次为一套。根据个人情况,每次练习可以练三套、六套或九套、也可以每个桩法左右各做三次、六次和九次为一套。目的是熟识整套功法。

初学第二阶段

1. 走九宫八卦图。

两手环抱,按九宫旋转十二桩法的八卦图行走,根据个人情况,每次练习可以走三圈,六圈或九圈。目的是熟识十二个桩法在九宫中行走路线和方位。

2. 走九宫八卦方位,整套练习。

在九宫的方位上,每个桩法左右各做一次为一套。根据个人情况,每次练习可以练三套、六套或九套,也可以按每个桩法左右各做三次,六次或九次为一套。目的是熟练十二桩法在九宫方位中旋转。

初学第三阶段

1. 调息阶段的练习,按照呼吸配合要求,每个桩法左右各做一次的整套练习,完成整套桩法大约十二分钟。根据个人情况可练习三套、六套或九套,也可以按每个桩法左右各做三次、六次或九次为一套。

2. 调心阶段的练习,按照意念导引要求,每个桩法左右各做一次的整套练习,完成整套桩法大约十二分钟。根据个人情况可练习三套、六套或九套,也可以按每个桩法左右各做三次、六次或九次为一套。

3. 练功时最好闭目凝神,动作、呼吸、内劲随意念而行。第八节基本功法(一)手型

01 八字掌:五指伸直,拇指外展,四指并拢,虎口撑圆,形如八字(见图2-1)。

02 扣指掌:拇指屈扣虎口,四指并拢伸直(见图2-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