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糖尿病的 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7:33:38

点击下载

作者:吕大力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患上糖尿病的  年

患上糖尿病的 年试读:

前言

认识糖尿病

全球糖尿病发病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天大约有三千例新增糖尿病患者,预计每年新增加糖尿病患者近百万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接受正确的治疗,也能和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拥有正常人一样的寿命。

为了使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患上糖尿病第一年的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正确管理自己,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了使糖尿病初发患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积极地接受综合的治疗,我们专门为糖尿病初发患者编写了《患上糖尿病的第一年》。本书是专业医师结合自己在糖尿病防治工作方面多年的经验和体会精编而成的,读者不仅可以全面学到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还有丰富的食谱可以参考,使糖尿病患者得以高质地生活,接受正确的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困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一章 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成为近年来日益引起关注的“富贵病”,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有低龄化的倾向。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病毒感染、饮食结构及精神因素等多种发病因素的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引发的糖类、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由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甚至会夺走人的生命。糖尿病作为多种病因导致的疾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在防治上仍是个难题,给许多亚健康,特别是肥胖人群带来沉重的心理障碍,总担心有一天糖尿病会悄然袭来,因此,我们了解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对于我们认识糖尿病,预防和积极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早在60多年前,国际医学界就发现在糖尿病人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病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糖尿病通过某种特性细胞染色体基因遗传给后代。根据已掌握的科学资料,多数糖尿病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多基因变异使个体产生糖尿病易感性,也就是说通过基因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这些发生突变的基因主要是:遗传因素

1.胰岛素基因突变;

2.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

3.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

4.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

5.细胞内线粒体基因突变。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子女30%~50%父或母是糖尿病患者→子女10%~20%

这些基因的突变,往往与遗传易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患病率为30%~50%,父母中一人患糖尿病其子女患病率为10%~20%。同时在遗传因素中往往还存在着“母系效应”的特点,就是母亲患糖尿病其子女的患病率要高于父亲患糖尿病的患病率。营养过剩

除了遗传因素这个难以逆转的致病因素外,导致糖尿病的病因中饮食因素尤为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都是因为饮食不协调而引发的糖尿病。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人们的饮食结构都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当摄入的热量超过身体消耗量时,就会造成体内脂肪堆积引发肥胖。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肥胖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现在对于营养因素引起的糖尿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膳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糖类这三类营养物质代谢过程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脂肪:膳食中脂肪水解产生的脂肪酸主要作用于骨骼肌,它与葡萄糖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作用。当摄入高脂肪膳食时,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较高,肌肉摄取脂肪酸进行氧化供能的作用则增强,从而使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血糖浓度上升,同时脂肪的分解、体脂的合成也需要一定量的胰岛素。这都使胰腺的负担加重,造成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发生。

蛋白质:日前还无确切的证据表明膳食中蛋白质含量与糖尿病发病有直接关系,但蛋白质代谢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密切相关。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出现紊乱时,蛋白质的代谢也必然处于不平衡状态,同样可以引起胰岛素分泌量的变化,促进糖尿病的发病。

碳水化合物:当一次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时,血清葡萄糖浓度迅速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平衡。多余的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或转化为脂肪储存。而持续性摄入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使血糖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状态,会对胰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胰腺因过度刺激而出现病理变化和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最终出现糖尿病。神经精神因素

当人们精神紧张时,或出现激动、愤怒、恐惧、悲伤、焦虑、忧郁等情绪上的变化时,均可导致剧烈的心理冲突。由于剧烈的心理变化,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处于高度紧张和兴奋状态,机体为应付外来的刺激,必须迅速作出反应,也就是应激状态发生时,脑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即葡萄糖。此时,提升血糖的五大激素即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分泌出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激素,在激素分泌一定量时,肝中的糖原异生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提高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给大脑及时补充能量,使大脑高精准的支配每一根神经,应付突发事件。此时的胰岛素抵抗加大,胰岛素受体同时也受到很大的抑制。

另一方面,为保证机体在应激状态时对能量需求的供给,机体还会抑制迷走神经的兴奋,因迷走神经支配胰腺中的胰岛细胞,迷走神经被抑制,实际上也就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进一步上升。因此,长期处于不良的精神状态下,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诱发糖尿病,还会使隐性糖尿病外显,使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加重。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的感染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1864年,挪威医生发现一例腮腺炎病人发病后不久出现糖尿病,之后有关病毒感染引起糖尿病的报告相继出现。

一些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当感染上某些病毒后,可引起自身免疫功能降低而诱发糖尿病,如患风疹、流感、腮腺炎、脑炎以及巨细胞病毒等。病毒破坏胰岛细胞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病毒进入机体后直接侵袭胰岛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细胞,使之发生急性坏死,继而细胞溶解;二是病毒侵入胰岛细胞后,长期滞留,使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寿命缩短,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三是病毒进入胰岛细胞后,使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发生变异,合成异常胰岛素,异常胰岛素不能完成正常糖分的分解,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患者被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应激反应分泌出许多抵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使血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升高。主要是肝脏会输出较多的糖原来应付这些疾病给人体带来的消耗,却缺少与葡萄糖相抗衡的胰岛素,久而久之,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滥用药物

滥用药物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已经查明可影响血糖的几类药物有:

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被称为糖皮质激素,这些是糖尿病患者慎用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常因伴发高血压而服用双氢克尿噻、硝苯地平(心痛定)、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就是钙离子拮抗剂)、呋塞米(速尿)、降压新(二氮嗪)等利尿降压药,这些药物能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

中枢神经抑制剂及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同样具有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升高血糖的作用。另外某些治疗咳嗽及感冒的药物中,有些成分可直接加大抑制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水平。

口服避孕药:因为避孕药可改变血液中的激素水平,而这些激素水平又直接影响血糖水平。有些使用避孕药物的妇女,因免疫功能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有些避孕药可以在整个月经周期中稳定释放激素,从而使血糖水平长时期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样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另外,黄体酮、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1型糖尿病,其主要病因是胰岛细胞被自身的免疫系统破坏,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当病毒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这种导致糖尿病的病因使机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各种免疫细胞的比例失调,直接造成了胰岛细胞的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引发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人体代谢紊乱为主要特点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为不同原因所致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敏感性下降,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

糖尿病有哪些分型

糖尿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0%。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缺乏。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怀孕时才出现高血糖现象,其发生率为1%~3%。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由各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下面对三种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做详细的讲解。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人群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绝对要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患者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在目前的医学水平下,尚不能治愈,不能让机体重新恢复到自产胰岛素的状态。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有较好的方法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患者大多在发病后不久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探索过糖尿病的发病原因,1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系统缺陷以及病毒感染有关。另外,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被病毒感染过,病毒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或病毒的侵入使免疫系统缺陷暴露,在多方作用下,触发潜在的糖尿病基因,使疾病发作。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中的发病率近年也有升高的趋势。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表现为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状态。

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一般较为缓和,没有特别明显“三多一少”症状,有的患者仅在体检中才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通过饮食运动控制、口服降糖药来治疗。但如果生活饮食不注意控制,导致病情加重,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遗传的特点。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引发2型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肥胖症。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加重器官代谢的负担,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大,运动量减少、精神紧张、劳累等,这些都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诱因。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最后血糖升高,变成糖尿病病人。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胎盘分泌多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胎盘泌乳素,此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影响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起血糖升高。妊娠后,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减低或明确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系高危妊娠,它严重危害孕妇和婴儿的健康。在胰岛素问世之前,母体死亡率为27%~30%,胎儿妊娠期死亡率高达40%。胰岛素问世后,尤其是围产医学开展以来,妊娠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为了避免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怀孕期间孕妇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和体重才是关键。

患上糖尿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轻者可以毫无感觉,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状,也可以是非典型症状。90%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即2型糖尿病患者初起都具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可有一些先兆表现。如许多病人常有口干、口渴、口黏、口内有炽热感等症状;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出血,牙齿松动等现象。糖尿病典型症状

多尿: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时之内可达20多次,尿量可达2~3升甚至10升之多。尿液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黏。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

多饮:尿多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大脑中枢兴奋而口渴思饮。患者的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每日失糖500克以上,血糖不能进入细胞,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但进食后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无饱腹感,满足感,于是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显增多。

应当注意的是在2型糖尿病早期,由于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使血糖利用加快,而出现餐前的明显饥饿感,甚至出现低血糖,这往往是2型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消瘦:由于胰岛素不足,体内葡萄糖利用减少,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下降较多,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糖尿病其他症状

四肢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及时补充机体所需能量,从而导致四肢乏力,体力下降的症状。据报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餐后低血糖:在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过程缓慢,当达到高峰时,餐后血糖高峰已过去,会发生低血糖反应,表现为餐后3~5小时出现头晕、眼花、心慌,甚至昏迷。屡发餐后低血糖者,应警惕患糖尿病的可能。

极易感染:糖尿病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导致抵抗力降低,病毒得以乘虚而入,患者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治疗困难。

皮肤感觉异样: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伴有蚁走感、麻木感、针刺感、瘙痒感,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视力障碍:眼睛布满血管,对血糖变化最为敏感,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并发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

性功能障碍:由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原因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淡、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高血液黏稠度等,这虽不属于糖尿病症状,但有这些情况时,应注意血糖是否升高。无症状糖尿病

有些糖尿病患者无明显糖尿病症状,仅出现并发症的表现,如突然视物模糊、视力障碍、无原因的周身皮肤瘙痒或反复起疖子,女性病人外阴瘙痒、频繁的尿路感染、足部发凉、四肢麻木或疼痛,以及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及昏迷等,发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去就诊,以便及早确诊。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由于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断增大,引起了各国糖尿病专家和医生的高度关注。糖尿病科研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通过观察和研究,对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按照科学本身的客观性,在近十多年里作了三次修正。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了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

血糖作为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的唯一标准。在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降低了空腹血糖的指标,并提出了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概念。降低空腹血糖标准是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他们发现空腹血糖在7.8mmol/L时,餐后2小时血糖多在12.8~13.9mmol/L之间,与原来餐后2小时的血糖标准(11.1mmol/L)不能吻合。修改后的血糖标准使空腹和餐后2小时得到了统一。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这里特别说明的是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异常(IGT)都是介于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一种状况。确诊为糖尿病的标准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和(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可排除糖尿病的标准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140~200mg/dl(7.8~11.1mmol/L)之间,为IGT;如空腹血糖110~126mg/dl(5.6~6.9mmol/L)为IFG调节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140mg/dl(7.8mmol/L)及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什么是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且又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在5.6~6.9mmol/L之间)。

什么是葡萄糖耐量异常(IGT)

葡萄糖耐量异常是指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正常又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在7.8~11.1mmol/L之间)。关于糖尿病的常见缩写WHO:世界卫生组织IDF:国际糖尿病联盟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IGT:葡萄糖耐量异常IFG:空腹血糖调节受损DM:糖尿病mmol/L:毫摩尔每升mg/dl:毫克每分升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已经成为现代疾病中位列第三的人类健康杀手。我国已从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跨入糖尿病中等患病率国家行列,是糖尿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一个患者如果平时不注意必要的检查和正确的治疗,一旦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或者不可逆转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那就悔之晚矣。每年都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因为对疾病认识的不足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现在就来认识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并发症,病人血糖异常升高、脱水、迅速进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率为10%。当各种诱因使糖尿病加重时,人体内脂肪分解加速,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大量脂肪酸经肝脏进行β氧化反应产生酮体,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很少,一般为2毫克每100毫升血,尿中酮体不能检出。在发生酮症酸中毒时,血中酮体升高达50毫克每100毫升血以上,称为酮血症;尿中出现酮体,称为酮尿。酮体以酸性物质占主要部分,大量消耗体内的储备碱,逐渐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生酮症酸中毒时,病人的乏力、脱水症状加重,同时伴有酮症酸中毒的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糖尿病的症状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患者为严格控制体内血糖含量,避免出现全身不适,被迫控制饮食和锻炼身体,严重者需坚持在饭前、饭后吃药打针。1型糖尿病患者终身依靠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这种状况绵延无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态度,其中的痛苦是健康的人难以体会的。急性并发症

当糖尿病病情控制不理想时,容易引起以下一些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性低血糖反应,糖尿病性低血糖昏迷。

2.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4.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及昏迷。

5.糖尿病并发各种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疖、痈、毛囊炎)、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胆囊炎等。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生时,应该立即到医院去诊治,以免耽误病情。临床上因为治疗不及时导致死亡的例子比较多见,不过绝大多数患急性并发症的患者经过医院的及时治疗,都能治愈。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现已成为糖尿病病人致残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并发症是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日积月累而引起的一种病变,可使人们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大大下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肢体瘫痪、失语、眼底病变会带来双目失明、肾脏病变引起尿毒症、糖尿病足导致截肢等。因糖尿病引起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25倍,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者比一般人多20倍,糖尿病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高2~3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比正常人多17倍。

另外,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由于病人血糖高,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再加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造成局部缺氧,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被破坏,从而使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都是胰岛素依赖型的,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方面他们也像成年人一样需要控制饮食,另一方面他们又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大量营养的阶段。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糖尿病儿童,血糖常常超过肾脏吸收葡萄糖的限度,结果造成不少葡萄糖随尿液排出。重症患儿经尿液每天丢失的葡萄糖可达250克,相当于膳食能量的一半。所以,尽管孩子大量进食,还是会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和发育。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或没有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儿童,可出现身材矮小、肝脏肿大和青春期延迟,医学上称为糖尿病侏儒。这充分说明糖尿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严重危害。目前,由于胰岛素的广泛应用,严重的糖尿病侏儒患者已很难看到。但是,少数血糖波动很大的脆性糖尿病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儿童仍可有轻度的糖尿病侏儒症状表现。危害母婴健康

当发生妊娠糖尿病时,孕妇易发生孕毒症,导致流产。据统计,25%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可发生孕毒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5倍;羊水中含糖过高,刺激羊膜分泌增加,引起羊水过多,羊水过多也是导致早产的原因;还引起并发感染,孕妇易发生肾盂肾炎、肺结核,并使已静止的感染复发。

对胎儿来说摄入了母体内过多的糖分,容易形成巨婴,巨婴不仅分娩困难,在出生后也难以存活。另外,新生儿死亡率和先天性畸形的可能性增高也是妊娠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加重经济负担

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庭、工作单位以及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估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每年花费不少于1000亿元人民币治病。

第二章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状态下发生的涉及全身的急性或慢性病变,所有并发症都是糖尿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病变的组成部分,病变可涉及一个脏器,也可涉及多个脏器和系统,并发症的轻重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及控制好坏有关。一般病程短,或血糖控制良好者,可能不易出现并发症,相反,如果病程较长,血糖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病变的程度也较重。糖尿病的并发症多由长期的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高凝高黏等原因造成。目前我们把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狭义的并发症指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常见的急病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慢性并发症有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引起的多种感染。其中,又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最为常见。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工作、生活和寿命,是导致糖尿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

糖尿病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未经治疗、治疗中断或存在应激情况下,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当糖尿病人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脂肪酸,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氧化,其中间代谢产物酮体在血中的浓度显著升高,而肝外组织对酮体的利用大大减少,导致血酮和尿酮升高。由于酮体是酸性物质,致使体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患者表现血糖异常升高,尿中出现酮体,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及消瘦症状加重,并出现全身倦怠、无力、甚至昏迷。动脉血气检查显示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最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发现以前,1型糖尿病患者早早地因为酮症酸中毒而去世,胰岛素问世之后,1型糖尿病的死亡率已大大下降,由过去的60%降至目前的1%以下。但如遇有严重应激情况或治疗不当时,本症仍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2.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是常见的内科急症,是一种多原因所致的痉挛。诊断准确且治疗及时有利于患者的迅速康复,反之,将诱发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究其原因是进食量过少、降糖药使用过量或用降糖药后(尤其皮下注射大量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另外,糖尿病患者在一次空腹大量饮酒后,酒精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也会出现低血糖昏迷。

3.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为糖尿病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糖、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本病致死率高,预后与病人年龄、病情轻重有关,应予以足够的警惕、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4.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系不同原因引起血乳酸持续增高和pH值减低(<7.35)的异常生化改变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后果严重,死亡率高。常见于服用大量双胍类药物的糖尿病人、合并感染、脓毒血症及严重心、肺、肝、肾慢性疾病者,也易于引起乳酸生成增加、代谢障碍,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心脏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变主要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和糖尿病心肌病,患冠心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可表现为心律不齐、心衰。症状与非糖尿病性心脏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引起心脏病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长期持续性高血糖可产生多种毒性作用,会慢慢地对血管进行“渗透”,慢慢对心血管进行蚕食,将动脉血管等组织细胞侵蚀得“千疮百孔”,血管内皮被损害得伤痕累累。这样,胆固醇等脂质极易沉积在受损伤的动脉内皮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向管腔内凸起,冠状动脉血管变硬狭窄,血流不畅,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如闭塞不通,则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狼狈为奸”,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成年人以患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居多,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则会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从而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过高的胰岛素不但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钠潴留,而且还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自然升高。以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就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不仅存在小血管病变,同时还有大血管病变,极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并可加速肾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

3.糖尿病肾病

也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以糖尿病糖代谢异常为主因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并伴有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值,称为糖尿病肾病。长期血糖增高,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损害,肾小球硬化和肾组织萎缩。

糖尿病肾病可分为五期。第一期,肾小球高滤过期,新诊断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就已有这种改变,与此同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均增高;第二期,正常白蛋白尿期,表现为休息时尿白蛋白排泄无增高,但运动后尿白蛋白增加;第三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这一期病人血压轻度升高,降低血压可部分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假如不积极采取治疗措施,90%以上的病人会发展成明显的糖尿病肾病;第四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或显性糖尿病肾病期,这一期的特点是大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并伴高血压,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病人会在5~8年内发展为末期肾功能衰竭;第五期,肾功能衰竭期,肾脏滤过功能进行性下降,导致肾功能衰竭,伴严重的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和水肿,还可继发尿毒症性神经病变和心肌病变。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常是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病人致死的原因。

4.糖尿病眼部病变

糖尿病眼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当前人类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病人视网膜病变主要是视网膜的微血管结构遭到破坏,形成微血管瘤,阻塞血管,使血液中的成分外渗,导致视网膜组织水肿、渗出、出血、缺血而形成新生血管,使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而这些渗出,出血会对视力造成明显影响。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约30%可并发眼病;血糖没有控制好的晚期糖尿病患者,大部分病人并发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病程超过10年的病人,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眼部病变。糖尿病眼病主要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和眼底出血等。其中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最常见。

5.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由周围神经病变、微细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综合作用所致的。糖尿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引起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麻木,感觉迟钝、发冷、疼痛等。一旦发病,由于其治疗复杂,困难大,会面临截肢等后果。因此糖尿病足部病变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黏度高、血液循环差,一旦脚部出现伤口,就容易感染且不易愈合。由于糖尿病足患者下肢伴有麻木感,因此有的患者洗脚时被水烫伤、睡觉时被老鼠咬伤都不知道,出现伤口严重感染无法愈合,严重者只有选择截肢。

糖尿病并发症的自我筛查

有些糖尿病患者错误地认为,只要血糖正常就是控制得好。其实,仅靠监测血糖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如能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的蛛丝马迹,就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监测各种并发症呢?我们在了解糖尿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后,针对它们的病症和发病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急性并发症自我筛查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由于各种诱因引起血糖极度升高所致。当患者糖代谢紊乱急剧加重时,导致血糖升高和其他代谢紊乱。急性并发症多表现为中毒和昏迷。

患者在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前一般都有先兆,突出表现为:疲倦、厌食、恶心、呕吐、口干舌燥、尿量明显增多,还常出现头晕、头痛、表情淡漠、嗜睡、烦躁、呼吸加深加快等症状;有的病人呼出的气体中带有烂苹果味。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则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脉搏细弱快速而且不规整,血压下降,四肢冰冷。少数病人可出现腹部剧痛,甚至被误诊为外科急腹症。

如果在早晨起床时,发现患者身体冰凉,且出冷汗,叫不醒,饮食较少,在服用降糖药后出现神志不清、腹泻、意识模糊等症状时,了解这些发病前症状后,患者的家属在患者发生昏迷的时候,就不会惊慌失措,能够拥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在患者未昏迷前,及时送往医院诊治。慢性并发症自我筛查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长期积累的病症,早期症状往往不易被发现,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并发症。

1.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自我筛查

糖尿病心脏病变患者,有时起床后,一阵头晕眼花。但查血糖、尿糖都没什么变化。这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征之一,又称作糖尿病心,发病率高,病人年纪轻,容易导致猝死,因此应引起重视。

自我筛查发现糖尿病心的“蛛丝马迹”,要抓住糖尿病心的“一低、二快、三无痛”的特征。一低是血压低,测血压时立位与卧位相差20~40mmHg(2.67~5.33kPa),病人体位改变可出现头晕、心悸、大汗、视力障碍、昏厥等症状;二快是指心率快,常因迷走神经功能减损、心率快(每分钟心率多在90次以上),伴有心悸、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三无痛,无心绞痛症状,这种无痛心肌梗死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患者猝死原因之一。

糖尿病人应注意心率、血压变化,若有改变和以上症状,应立即上医院检查。也有很多患者未表现出“一低、二快、三无痛”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定期检查心电图就非常必要。检查项目包括标准12导联心电图、CT、核磁共振等。无明显症状者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心电图,若有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可遵医嘱随时检查。

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自我筛查

由于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症状并不明显,很难自己辨认出是高血压。但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还是有许多特有的征兆,患者应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加留意。

头晕:头晕为高血压常见的症状。有些是突然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是持续性的。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其头部有持续性的晕眩不适感,严重时妨碍思考、影响工作。

头痛:头痛亦是高血压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多为持续性钝痛或太阳穴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短时间的炸裂样剧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

烦躁、失眠:高血压病患者情绪波动较大,遇事敏感,易激动。失眠也较为常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实、多梦、易惊醒等。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减退,常很难记住、混淆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肢体麻木:手指、足趾或肢体皮肤发麻,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患者常常感觉手指不灵活。

当患者出现莫名其妙的头晕、头痛、烦躁或上述其他症状,要考虑是否患了高血压病,应及时测量血压。

3.糖尿病肾病自我筛查

糖尿病性肾病,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大的一种病症。早期糖尿病肾病也常常缺乏典型症状,所以经常有被误诊、漏诊的情况。一般说来,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患糖尿病10年以后,一旦尿常规发现蛋白加号,或者出现水肿,化验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则提示糖尿病肾病已经进入第五期,治疗就已经比较困难,稍不注意就可能很快发展,造成严重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尿毒症。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早期积极治疗糖尿病肾病,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才能及早发现糖尿病肾病,防止早期糖尿病肾病漏诊、误诊呢?首先应该明确,糖尿病肾脏功能异常最早出现的警告讯号为“蛋白尿”,尤其是白蛋白的排泄,因此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非常必要。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检查,仍然是发现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最实用的手段。对于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以上者,要经常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尤其患病病程比较长的患者,每年至少要检测一次。而对于普通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更应当充分重视,即使是初次明确诊断,也应该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和尿常规检测。

24小时尿标本的收集方法,首先应该准备好一个清洁带盖的大容器,早晨某一时刻,如6点排尿一次,这次尿弃之不要,然后开始收集这一时刻以后的24小时排出的尿液,把所有尿液都收集到容器中。次日早晨6点再排尿一次,并把此次排出的尿液留在容器中。将容器中的尿液混匀,用量杯量出尿的总量,然后取10~20毫升尿样装在特制的尿杯或洁净干燥的小瓶内送医院检测。试验结果无肾病:尿蛋白<30毫克/天;早期肾病:尿蛋白30~300毫克/天;临床肾病:尿蛋白>300毫克/天。

4.糖尿病眼部病变自我筛查

有许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刚发病时,眼睛并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约50%的糖尿病患者15年后均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数患者在病变初期,眼部一般无自觉症状,直到出现并发症,才得知自己已是糖尿病人了,有人甚至因此导致失明。

糖尿病眼病早期症状可以表现为眼红、眼痛、视力下降及黑影飘动。早期发现糖尿病眼病症状可以帮助认识眼病的危害,做到及早诊治。

眼红:最常见的是急性结膜炎,多伴有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烧灼感等,但无明显眼痛等刺激症状。其次为角膜炎,多伴有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并有视力下降表现。

眼痛:伴有明显的刺痛、眼红、畏光流泪者多是角膜炎;眼胀痛,并有同一侧的头痛者,考虑青光眼;眼球转动痛并有视力下降者,视神经病变的概率较大。

视力下降:青少年进行性视力下降多考虑屈光不正。

黑影飘动:老年人或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前飘动的黑影多为因玻璃体变性、出血、炎症等引起的玻璃体混浊;若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多考虑生理性飞蚊症。

除了留心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上述症状外,最有效的筛查方法就是做视力和眼底检查。如果对眼底病变可疑者或有增殖前期、增殖期视网膜病变者,可遵医嘱进一步做眼底荧光造影。

临床资料显示,约1/3的糖尿病患者有眼底问题。医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只要坚持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就可以至少减少50%的失明概率。

正常者每6个月至1年检查一次。如果眼睛任何部位有病变,一定按照医生的要求检查治疗。若有相关疾病,要遵医嘱按时检查治疗。

5.糖尿病足自我筛查

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可以阻碍下肢和足部的血液供应。通常的表现有小腿抽筋、足部冰凉,严重者可因疼痛而出现跛足行走。下肢供血不足还将导致足部抵御感染和伤口自愈能力的下降。另外,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无力、畸形、趾甲异常、肿胀、溃疡、感染、真菌感染(如灰指甲)等症状的出现,也可考虑为糖尿病足。

定期开展糖尿病足的筛检,识别所有那些处在发展为足溃疡危险状态的病人,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的最好方法。初步检查时,主要是看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皮肤色泽、有否破溃、溃疡、真菌感染、胼胝、毳毛脱落等。询问有关足麻木、疼痛、蚁行感等症状。并进一步检查,可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测定、肱动脉与足背动脉血压比值测定。

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虽然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可怕,但只要将血压、血糖、血脂长期稳定控制在良好的状态下,糖尿病患者就能远离并发症。

首先,得了解糖尿病并不可怕,一定要注意怎么来监控自己的血糖。另外,要注意合理的生活方式,定期查血糖的同时要监测血压、血脂,按时进行各种身体检查,同时要注意减肥,控制体重。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健康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还要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情绪过激或精神紧张。坚持劳逸结合,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避免过度疲劳和使精神紧张的活动。

下面我们还是针对不同的糖尿病并发症,逐个讲解预防措施。酮症酸中毒的预防

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积极治疗糖尿病,随时防止诱发因素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积极治疗糖尿病,长期坚持严格控制血糖,不能随意中断胰岛素的治疗,可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

2.阻止多种诱发因素,特别是预防感染,因此,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受凉感冒。一旦患病(如发烧、感冒、腹泻等),要积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血糖和尿酮体,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应立即去医院诊治,绝不可延误病情。同时还应避免精神创伤及过度劳累。即使有发热、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时,也不宜中断胰岛素治疗。

3.生活规律化,做到起居有常,进餐定时定量,戒烟忌酒,切忌暴饮暴食、过劳熬夜,避免血糖波动。饮食不当和饮酒往往会诱发酮症酸中毒,应引起注意。

4.坚持必要的血糖和尿酮体监测,血糖持续高于13mmol/L,应监测尿酮体。

5.防止脱水,糖尿病人在活动时容易出汗,劳累或夏天时出汗更多,容易诱发酮症酸中毒,故在天热高温季节,应增加液体摄入量,多喝些白开水或淡盐水,以补充失去的水分。

6.随时警惕本症的发生,一旦发现尿中有酮体,就要及时去医院治疗。低血糖昏迷的预防

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昏迷发生的主要原因。患者应根据病情遵照医嘱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患者,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非常有必要。

2.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原则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加餐。如餐前易出现低血糖且上一次餐后血糖较高,可进行分餐。

3.加强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使糖尿病人血糖降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精神面貌等。但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中、轻度的运动方式较为合适。剧烈的运动反而易致低血糖发生,当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4.密切关注血糖,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夜间常发生低血糖症状,因此睡前及夜间可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的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减少口服药或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5.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两件物品:一是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及时控制低血糖,避免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二是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等),它提供了糖尿病急救有关的重要信息,在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1.预防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平时要提高对糖尿病的警惕性,经常进行自我监测。

2.特别要注意饮水。不少糖尿病患者由于尿多而怕饮水,以为尿多是饮水多造成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尿多是因为血糖过高,尿糖的浓度和尿渗透压也随之上升,使肾小管的重吸收不能正常进行,而导致尿量增多。而这一点与患者的饮水量并无直接关系。患者在尿液增多之后,其体内的水量会减少,血容量也会随之减少。血液浓缩后,其血糖也必然相对升高。这时倘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必将出现恶性循环,从而造成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所以,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刻意地控制饮水量(尤其是有多尿症状者),不管有无口渴感,每天的饮水量都不宜少于2500毫升。

3.老年人患了感冒、尿道感染、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时必须及时治疗,并慎用某些可引起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长期糖代谢异常,易存在乳酸增多的倾向,因此,积极预防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1.凡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最好不用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

2.尽量不用果糖、山梨醇,而应采用葡萄糖,以免诱发本病。

3.尽可能避免用乙醇、甲醇、木糖醇、水杨酸盐、异烟肼等药物,慎用普萘洛尔(心得安),因其可诱发本症。糖尿病心脏病变的预防

多年的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位症,65%~70%的冠心病患者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症状,而高血糖又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心脏病与糖尿病的治疗是密不可分的,预防心脏病首先注意控制血糖。但是仅仅控制血糖还不够,至今还有2/3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糖尿病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不知道糖尿病除了要严格控制血糖外,还要严格控制血脂、血压,还要及时纠正体内的高黏、高凝、高胰岛素血症状态。饮食中,应该少吃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酌情服用降血脂的药物。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坚持服用扩冠药物,如硝酸甘油、异山梨酯(消心痛)等。为了防止冠心病的发生,还要配合抗凝治疗,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当患者发生急性心梗及心衰时,及时送医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预防

1.早期诊断和控制糖尿病是防止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基础。

2.持久而良好地控制血糖达标,是防止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3.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微量蛋白尿是早期诊断和逆转糖尿病肾病的关键。

4.积极控制高血压是保护肾脏并阻止糖尿病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5.科学饮食贯穿糖尿病肾病防治的始终。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这有利于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一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不超过30~40克;采用低盐饮食,较低的钠摄入量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可起到降压的作用;高脂膳食是引发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予避免。

6.避免使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等。糖尿病足的预防

1.控制吸烟,吸烟可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小血管痉挛,加重下肢及足部缺血。

2.适当的体育锻炼,尤其是散步、游泳、骑自行车对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有很大好处。

3.避免穿太瘦、太窄、太尖的鞋子,因为那样会挤压足部,加重足部缺血症状。

4.避免不必要的外伤,如穿鞋前检查鞋底是否有异物,避免刺伤和摩擦伤;不要穿凉鞋,更不能赤足行走,避免被划伤、刺伤和切割伤。

5.不要长时间交叉盘腿、跷二郎腿,这样会影响足部血液流通,平常可做一些足部按摩,增强血液循环。

6.当您的足部有感觉减弱或麻木时,不要长时间接触过热、过冷的物质,避免烫伤或冻伤。

7.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时,要有规律地应用控制血糖药物,使血糖降至正常。并时刻关注足部的健康,当出现足部皮肤颜色、感觉、触觉等有异常改变时,请及时找专业医师来诊治。糖尿病眼病的预防

糖尿病眼病的预防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呢?

1.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同时要严格控制血压,降低血脂,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少吃含脂肪的食物,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

2.定期查眼底,注意视力的变化

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散瞳检查眼底。1型糖尿病患者,过了青春期后应定期检查眼底,发病5年后应该每年检查一次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现糖尿病时就每年检查一次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及时去找眼科医生检查治疗,并要缩短眼科随诊时间,每半年或3个月1次。

3.早期治疗

如果已有眼部并发症,要遵照医生建议,按时用药并做必要的检查,如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

需要激光治疗时,一定要听从医生指导。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做局部激光治疗。已经是增殖型视网膜病变,需全视网膜激光凝固治疗,防止眼底出血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当眼底出血不吸收,需要做玻璃体切割手术时,就要下决心听从医生安排。

第三章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病情监测和糖尿病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五套马车”。饮食疗法是基础,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正确的饮食调控,就是既要控制饮食又要合理饮食,核心是要注意饮食的质和量。质即饮食结构,量即饮食的总热量,饮食的调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饮食,二是要合理营养。但是一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初发患者认为,甜的要少吃,淀粉要少吃,水果最好也别吃多了。这是很多糖尿病人对自己的饮食要求,这也不敢吃,那也要忌口。然而,糖尿病专家强调,糖尿病人在饮食控制的同时,也要注意营养问题,合理的营养搭配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才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饮食疗法。下面我们将对糖尿病

饮食治疗基本常识

仔细讲解。饮食治疗基本常识糖尿病患者如何吃早餐

糖尿病患者的早餐应该是吃饱又吃好,早餐的热量应该占到一天所需总热量的20%~35%,同时还应该注意科学搭配。根据营养均衡的要求,通常把食物分为四类,即谷类、肉类、奶豆类和蔬菜水果类。如果早餐中上述四类食物都有,认为早餐营养充足,属优质早餐;如果包含了其中的三类,认为早餐质量较好;如果只选择了其中的两类,认为基本合格;只有其中一类食物,认为早餐质量较差,属不及格。此外,早餐还应定时定量,避免吃油炸、肥腻、含糖多的食品,七八成饱最好。

有些患者认为不吃早餐有降糖的效果,其实不吃早餐是不会降低血糖的。前一天晚饭后至次日清晨,已有近10个小时未进食,血糖可达最低值,此时应该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否则易发生低血糖。血糖大幅降低后,若得不到补充,我们的身体会动员脂肪快速分解,脂肪分解代谢不完全会引起饥饿性酮体症,出现低血糖后还会调动体内升糖激素大量释放引起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定时定量进餐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的饭后八大禁忌

糖尿病患者由于发病机制特殊和存在并发症的危险,饮食调理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途径,饮食又与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运动、精神状态等密切相关,比如说糖尿病患者饭后就不宜做以下八件事。

1.饭后生气

饭后胃肠饱满,消化系统为了快速分解食物,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如在此时生气动怒则最易损伤肠胃,引起血管损伤出血等。

2.饭后吸烟

饭后抽烟,祸害无边。因为人在吃饭后,胃肠蠕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这时人体吸收烟雾“毒素”的能力进入“最佳状态”,香烟中的有毒物质更容易进入人体,加重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3.饭后吃水果

饭后马上吃水果最容易肚子胀气,因为水果中含有单糖类物质,若被堵塞在胃内,就会形成胀气,以致发生便秘。所以吃水果最好在饭后2~3小时,至少饭后1小时。

4.饭后放松腰带

饭后将裤带放松,整个人好像轻松了许多,肚子也不会被勒得那么难受,但是将饱胀的肚子突然松下,会使腹腔内压下降,负荷量增加,容易引起肠梗阻和胃下垂。

5.饭后喝茶

茶碱能中和胃酸,阻碍胃肠对食物的吸收,还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

6.饭后散步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实不然。人在吃饱饭后,为了保证食物的消化吸收,腹部血管扩张充血,这时如果散步,会在运动量增加时,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损伤肠胃。应当饭后休息半小时后活动。

7.饭后马上洗澡

饭后洗澡,加快四肢的血液循环速度,四肢体表的血流量会增多,胃肠道的血流量相应减少,从而使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减弱。

8.饭后马上睡觉

如果饭后立刻睡觉,肠胃消化速度放慢,饭菜就会滞留在胃肠中,不能很好地消化,久而久之容易诱发胃肠病、糖尿病等。糖尿病人应该怎样喝果汁

一说到果汁,糖尿病患者总是频频摇头,认为自己从此与果汁无缘,其实不然,我们只要分清了果汁的种类和含糖类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放心地喝果汁。

1.高糖果汁不能喝

超市里各种各样的果汁产品,品种多样,味道甜美,外观包装鲜艳,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超市里的果汁属于危险食品,容易破坏血糖的稳定。这是因为超市售卖的果汁大多经过人工加工过程,加入了糖精、香精、果汁浓缩液。生产过程中,还添加了甜味剂、酸味料、香料等成分进行调味,这不仅影响到果汁的营养质量,而且大大增加了果汁的含糖量。所以,商品果汁饮料要尽量少喝。

2.DIY果汁不要添加蜂蜜

自己榨的鲜果汁,味道没有市里面果汁甜美,有些朋友就会想到添加蜂蜜来增加甜度,这样的果汁会比较好喝。实际上,蜂蜜不同于果糖,它进入人体后需要胰岛素参与分解,而且蜂蜜每100克含有321千卡(1350千焦)热量,在果汁里添加蜂蜜等于是给果汁加了糖。这样就会像超市里的果汁一样成为高糖食品,不利于患者食用。患者在自制果汁的时候,不要添加蜂蜜或白糖等食品。

3.选用“低糖”水果榨汁

选来榨汁的水果含糖量决定了果汁的含糖量。一般“低糖”水果指每100克含糖量低于9克左右的水果。比如橙子、柠檬、桃、李、杏、草莓、樱桃、橄榄等,都属于低糖水果。患者可以每日选用100克左右。有些水果每100克中含糖高于20克,比如柿子、哈密瓜、黄桃、红枣、红果等,就要少吃点了。

4.喝果汁,也要测量血糖

饮用自己动手榨的鲜果汁时,最好同时要检测这种果汁给自己血糖带来的变化,喝之前要测一下血糖,喝后2小时再测一下血糖,对比两者,看这种果汁,这个数量,是不是适合自己。这样就可以选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水果来榨果汁了。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食用薯类食品

马铃薯、红薯、芋头、山药、菱角、凉薯等薯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钙、磷、镁、钾含量也12很高,有预防便秘和防治癌症等作用。但是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吃薯类。薯类食品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加工后味道鲜美,但是这些食品中多数含有较多的糖分,如多吃应适当减少主食,否则会导致糖摄入过多而升高血糖。有人说,山药不是一种能滋阴、补肾、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吗,六味地黄汤里面都有山药,你怎么说山药不能多吃呢?因为中成药中的各种成分含量严格控制,山药在其中含量极少,如果把山药直接当食物,一定会对血糖产生影响。又如,红薯比较甜,含糖量在20%以上,吃后可能对血糖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最好不吃。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的吃薯类?

首先,要有量的保证,每天吃薯类食品(马铃薯、红薯、芋头)应维持在80克左右。其次是荤素搭配好,这样就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保持苗条身材的目的。另外,在吃薯类时,要相应地减少主食的摄取,可按照主食与薯类3:1或4:1的比例进食。

快餐中的炸薯条,在加工过程中经过氧化,破坏了大量的维生素C,使营养成分大大降低,易增加脂肪的摄入量,所以要尽量少吃。

栗子与红薯营养成分很丰富,但含高淀粉质,而淀粉质经消化后会变为葡萄糖,所以对于缺乏胰岛素,不能正常调节体内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等于加重身体的负担。所以,每次不宜吃多于50克红薯或5粒栗子,当日吃过后,也该少吃面包等食物。另外,由于栗子与红薯含有较多的钾,过量的钾会增加肾脏的负担,令肾病患者感觉不适,所以要少吃栗子及红薯。经常吃高热量食物诱发糖尿病

经常吃高热量食品是诱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这也是近年来糖尿病低龄化和儿童糖尿病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

炸薯条、汉堡包、炸鸡翅由于食用方便,味道鲜美,成为了快捷饮食的最佳选择,经常吃使得摄取的热量过多。居家看电视、上影院、逛街时不停地吃休闲零食,吸收了除正餐外额外的高热量,这些行为都在增加身体的负担。

白领、年轻人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缺乏正常的运动量,又有喜欢用零食“加餐”的习惯,专家指出,瓜子、核桃、花生米、果脯以及话梅等零食,过量多吃,只吃不动,其本身的高热量、高盐分,都可能成为糖尿病的诱因。有些人不觉得零食热量高,其实,10粒花生米相当于半两米饭。经常吃这些零食的人,很容易导致体型肥胖。不仅如此,果脯、话梅等咸味食品,所含的盐分也相当高。长期食用,还可能会引起高血压。肥胖和高血压本身就是患糖尿病的最大潜在因素。

炸薯条、汉堡包、炸鸡翅这些都属于缺乏营养的“垃圾食品”,但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美味势不可挡,家长为了让孩子高兴往往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另外碳酸饮料含有超高热量,冰爽、甜腻的食品也成为儿童的最爱,当身体吸收的热量高于消耗的热量时,多余的热量就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身体里,时间一长导致肥胖,肥胖与诱发儿童糖尿病密不可分。

专家建议,在日常饮食和生活中,年轻人、儿童应选择含有适量蛋白、高纤维素(蔬菜)的食品,不要过多地吃高热量食物,以免出现肥胖等现象引发糖代谢不正常,最终诱发糖尿病。饮酒对糖尿病人的严重危害

我们知道,饮酒危害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危害就更大了。所以,一般认为糖尿病患者最好不饮酒,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有以下几方面。

1.糖尿病人由于糖代谢紊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在肝脏内贮存葡萄糖,所以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酒精在体内是通过肝脏来解毒的,这样酒精对肝脏可产生直接毒性,经常大量饮酒可造成肝脏严重损害。

2.酒精能消耗肝糖原储备,抑制糖异生而加重磺脲类降糖药的低血糖效应。

3.长期饮酒还可使血清三酰甘油升高,加重机体代谢紊乱,导致体内各种废物大量堆积,促使动脉硬化的发生。

4.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若空腹饮酒易引起低血糖,少数服磺脲类药物的病人饮酒后易出现心慌、气短、面颊红燥等不良反应。

5.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发病率高,长期大量饮酒会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基于上述情况,糖尿病人最好不要饮酒。必须饮酒时,挑选含酒精少的如啤酒、葡萄酒等(啤酒含酒精约4%,葡萄酒含酒精约14%),并且要计算热量,不要空腹饮酒。但重症糖尿病合并肝胆疾病、心血管并发症,近期内经常发生低血糖及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绝对禁止饮酒。糖尿病患者警惕夏季饮食误区

炎热的夏日,大多数人会出现食欲减退、喜食清淡、爱吃稀饭、吃水果量增加等现象,尤其是糖尿病人,随着饮食结构、食欲和口味的变化,既要吃好又要控制血糖,任务相当艰巨。我们总结出糖尿病人夏日饮食常见的几点误区。只要认清饮食宜忌,糖尿病人要有美好夏季并不难。

1.控制主食忽视膳食总热量

正确做法应该是控制一日总热量的平衡膳食。肉类食品和烹调油摄入过多,会造成总热量过高。因此,应多吃蔬菜和粗粮,粗粮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纤维,还能刺激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合成。

2.主食摄入越少越好

在总热量控制的前提下,应放宽主食量。主食为最基本、最直接的热量供应源。主食摄入过少,机体会分解蛋白质、脂肪产热,进一步造成代谢紊乱,甚至产生酮症酸中毒。

3.只吃稀饭,不吃干饭

稀饭吸收更快,随之血糖升高快,不利于患者控制血糖,最好以干多稀少为主。

4.只素不荤

糖尿病人应该平衡膳食。动物性食物中优质蛋白量多,其中含有的营养素人体易吸收。但是吃荤多势必造成蛋白质太高,动物脂肪摄入增加,因此,饮食均衡最好。

5.为了减少排尿,口渴不敢饮水

其实多尿并非体内水多,而是血糖高所致。避免多饮多尿关键是控制血糖而非少喝水。

6.无糖食品可随便吃

无糖食品固然不含单糖或蔗糖,但仍和其他食品一样含碳水化合物,必须在一日总热量份额中合理安排,不能随便吃。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是化学结构复杂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中头等重要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各种生命功能执行者的作用,几乎没有一种生命活动能离开蛋白质。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摄取50克蛋白质即可。而糖尿病患者,蛋白代谢紊乱,表现为蛋白合成受阻,收支不平衡,入不敷出就会出现负氮平衡,造成抗病能力下降,易感染多种病毒。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过量的高蛋白饮食可加重病情的发展。

一般糖尿病患者每日每千克体重应摄入蛋白质1克,病情控制不好或消瘦者,可增至1.2~1.5克,按60千克体重为例,每日需60克蛋白质或70~90克蛋白质,其中1/3最好来自优质蛋白,如乳、蛋、瘦肉、大豆等。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应占每日摄取总热量的12%~20%。儿童糖尿病患者蛋白质的需要量每千克体重为2~3克,妊娠4个月后的糖尿病孕妇,每日应比成人增加15~25克蛋白质。

糖尿病肾病、肾功能尚未衰竭者,每日摄入量为80~100克,最好食用动物蛋白。伴有肾功能不全者,以体重70千克的患者为例,每日可摄入21克蛋白质,21克蛋白质能产生7克尿素氮从肾脏排出。若肾功能极差,每日摄入蛋白质不能超过21克,此时应全部选用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等动物蛋白。糖尿病肾病因有氮质血症期患者,应仔细计算患者每日所能接受的饮食蛋白质含量,防止发生低蛋白血症,必要时可输血浆、白蛋白及氨基酸。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如并发胃肠消化吸收不良、结核病等,蛋白质的摄入量可适当提高。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则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取量。

有些糖尿病患者每日控制主食很严,而鸡、肉、蛋、豆制品随便食用,摄入过多的蛋白质食物,结果血糖控制很不理想,原因是蛋白质可异生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因此日常膳食,应荤素混食,粮菜混食,粗细混食,多种食物搭配,可充分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能吃糖吗

既然高血糖是糖尿病的特征,那么是不是糖尿病患者绝对不可以吃糖类食物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现代医学的对糖尿病病因的研究结果可知,吃糖并不是糖尿病的病因。适量地吃甜食还是可以的。这需要注意的一是吃什么,二是吃多少,三是何时吃。

原则上,纯糖类的东西红糖、白糖、冰糖、蜂蜜、含糖糕点、饮料、冰淇淋等糖类食品均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因为这些糖摄入后被很快吸收,血糖陡然上升并会持续一段时间,极大增加胰腺负担。我们平时进食的米饭、面条、馒头等都是淀粉类食物,同时还含有非糖类的物质,吃到体内最后可被代谢为葡萄糖以提供能量。这些食物是多糖,但到了胃肠道逐渐被消化吸收,进食后引起的血糖上升程度远不及进食同等量的纯糖类食品。吃100克米饭与喝100克糖水或同等量的冰淇淋后引起的血糖升高是不一样的,引起胰岛素的分泌也有明显不同。

但糖尿病人并不是绝对拒绝甜食,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适量进食一些水果,如西瓜、草莓、猕猴桃、苹果、梨等是可以的。但是一次进食的量不能过多,一次进食1~2片西瓜或半个苹果都是可以为身体接受的。如果进食的量多,就需要少吃些主食。一个大的苹果所产生的热量相等于50克大米。

至于何时吃,建议在两餐之间吃,如上午的10点和下午的3~4点。这样的吃法很适合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可以使餐后血糖不至于过高,又不至于餐前发生低血糖。糖尿病人多喝水有利于降糖

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很多患者为了避免上厕所,于是减少饮水量,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患者每天尿中排出的糖量是取决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而与饮水量和尿量无关。尿量增多时,尿糖浓度下降,因此一日尿糖总丢失量并不增加。

糖尿病出现多尿症状,这是因为血糖升高从肾脏排出过多的糖,从而带走大量的水分形成多尿。多尿导致体内水分快速丢失,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刺激中枢系统出现口渴,让人想喝水,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保护性反射。糖尿病患者如限制饮水,会造成血液浓缩,细胞脱水,过多的血糖和血液中有毒的废物不能从尿中排除,造成废物堆积,这样做会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有专家曾做过试验,水喝足后尿液会变得淡黄清亮,有利于体内废物的排除。现代研究表明,不饮水比不吃食物更易导致死亡。所以,口渴饮水是自然的人体需求,鼓励糖尿病患者多饮水,增加血容量,改善血循环和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排除多余的废物和糖。多饮水还可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增加抗菌药物对本症的疗效。

临床所见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患者,可由饮水少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渴感中枢不敏感,当他们感到口渴的时候已严重缺水了,多饮水是有益的。对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饮水量,宜适中。同时,应该提倡低盐饮食。如此,既满足机体需要,又不致钠、水潴留。“无糖”月饼糖尿病患者也应小心食用

每年中秋将至时,众商家纷纷推出无糖月饼,吸引许多糖尿病患者购买,其实无糖月饼的“无糖”,对于糖尿病人并无多大的意义。

血液中的“糖”是指葡萄糖。月饼中的碳水化合物实际上也含有糖类,包括葡萄糖、蔗糖、果糖及淀粉等。从化学结构上来说,葡萄糖属于单糖,淀粉为多糖,淀粉通过消化分解后可变为单糖。所以,就算吃了不含蔗糖的月饼,但因摄入了过多的其他碳水化合物,血糖照样会升高。

糖尿病患者如果想吃月饼,一定要考虑到月饼中的蔗糖或碳水化合物已经代替部分身体所需热量,所以吃月饼的当日应该少吃一些其他主食,以保证饮食总热量不超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月饼中含油量、胆固醇量都较高,过多的脂肪在体内很容易转换为糖,内脏脂肪堆积是产生胰岛素抵抗发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无论有糖月饼还是无糖月饼,糖尿病人还是少吃为好。

市面上还有大量专门为糖尿病患者生产的无糖型食品,如无糖麦片、无糖可乐、无糖乳品等,这类食品里还要添加增稠剂、稳定剂、品质改良剂等,以改善食物口感。常用的增稠替代品是淀粉水解产生的糊精、改性淀粉等,这些替代品和白糖一样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甚至可能导致更剧烈的血糖反应。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无糖产品之前,一定要看清配料表,提防增稠剂对血糖带来的影响。糖尿病患者也需控制盐分摄取量

我们知道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糖分的摄入,但是可能不知道,糖尿病患者同样不能忽视对盐分的摄取。

食盐不仅能刺激食欲、增加饮食量,而且具有增强淀粉酶活性,促进淀粉消化和吸收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浓度升高,高血糖的持续发生,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脱水,故糖尿病人喜饮而又不解渴。如果糖尿病人大量吃咸的食品,会使盐(氯化钠)在血液中的含量增高,产生高血钠。若高血糖加上高血钠,必须造成细胞脱水情况加重,从而使胰岛素作用失调加剧,新陈代谢紊乱,从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长期摄入过多的盐,还会诱发高血压,加速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高盐食物还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害,引起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对盐的控制,首先要把好“入口关”。烹调时尽量少放盐和含盐调味品;改变烹调时放盐时机,在烹调或起锅时,不加盐或少加盐,就餐时轻撒一点,这样盐分不会渗入菜中,而是均匀散在表面。还可以适当改善口味,用甜酸辣味代替咸味。尽量在家吃饭,少吃快餐、零食和包装食品,口味较重的人,应多吃水果和蔬菜,每周保证两次出汗运动,因为出汗可以排盐。糖尿病患者也应适当吃米饭

医生通常会告知糖尿病患者,第一忌甜食,第二控制饭量。这是有依据的。

因为糖尿病人原本就血糖高,米饭中的碳水化合物也会转化为葡萄糖,糖尿病人吃完米饭后一测血糖,就发现指数往上蹿。正因为这样,不少患者每天只吃很少的米饭。然而,整天不吃饭或少吃饭也得糖尿病,是因为米饭吃得少,体内长期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会导致胰岛素作用下降,有低血糖的危险。

对于中国人来讲,从祖辈以来吃的大都是植物性食品,每天的食物中大部分是米饭、面条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类,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后转化为糖分,再进一步转化为维持人体机能的热量。在糖分与热量之间的转换需要胰岛素对葡萄糖的降解作用,长期不吃或者少吃米饭,碳水化合物缺乏,胰腺功能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减少,会对胰岛素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给糖尿病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一长,即使以后再恢复正常的饮食,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也满足不了要求,降解不了的葡萄糖使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容易产生。

当然,吃太多米饭也会加重胰腺的负担,也可诱发肥胖和糖尿病,因而就要注意碳水化合物摄入的质和量。正确的做法是每天食物中含的碳水化合物不少于250克,折合成米饭等粮食为350~400克左右,比如早上两个馒头或加上一两碗粥,中午和晚上分别满满一碗饭,就基本上可以达到这个数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吃些粗粮,如燕麦、玉米、小米等,即粗细粮搭配。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蜂蜜

蜂蜜向来被誉为养身健体的健康佳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有明显的医疗保健作用。那么糖尿病人能否吃蜂蜜呢?在权衡过蜂蜜对糖尿病人的利弊后,就会知道答案。

为了防止血糖上升过快,糖尿病患者禁用可以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和极易消化吸收的蔗糖,现在国内外糖尿病饮食治疗都主张用高纤维饮食,也就是多用加工比较粗糙的大米、面粉、豆粉、玉米面等,其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减慢多糖的吸收速度。蜂蜜中糖类成分约含80%,其中约45%是不经消化就可以直接吸收的葡萄糖,5%左右为易消化吸收的蔗糖。食用蜂蜜后因为这两种糖吸收很快,血糖上升速度飞快。特别是患者在血糖和尿糖还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吃蜂蜜只会使血糖更高,对疾病的治疗没有好处。从这一点来看,糖尿病人是不能服用蜂蜜的。

保健食品的作用,食用一定量和一定时间后才会体现。据报道,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每天需服用蜂蜜50克以上,持续三个月以上才会有效。假若糖尿病人长期、大量地服用蜂蜜,其血糖在一天内可能会出现大起大落,这种血糖的不稳定对病情的控制极为不利,即便蜂蜜有某些保健功效,最终也是得不偿失。糖尿病患者能吃粽子吗

粽子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必吃的节庆食物,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功效。但是粽子并非人人皆宜,尤其是有糖尿病患者要慎吃。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例如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至一碗半的饭,热量约为400~500千卡(1700~2100千焦)。粽子中还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

传统的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的脂肪较多,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的循环,加重病情。血糖控制情况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吃粽子最好选择口味清淡一些的,千万不要餐餐吃粽子,在吃粽子后来一份水果,这样有利于增加纤维质的摄取,达到营养的均衡。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可帮助肠、胃蠕动,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胃、肠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糖尿病患者选择甜味剂有讲究

一些糖尿病病人很爱吃甜食,糖尿病剥夺了吃甜食的权利,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很大的痛苦。为此,科学家就发明了一些甜味剂,使糖尿病人既能享受吃甜食的乐趣,又能免除因吃糖而造成的血糖升高。

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添加剂,具有甜味的口感,但不是糖类,故不会影响血糖。甜味剂相对其他糖类来说,热值较低,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因此,食用甜味剂不仅不会引起血糖波动,而且不增加食用者热量的摄入,所以可使他们免受血脂升高或体重增加的威胁,因此不只适用于糖尿病人,而且适合于肥胖者和所有中年以上的人。目前世界上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约有20种,糖尿病人可用的甜味剂包括以下几类。

1.木糖醇

本品味甜而吸收率低,而且它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吃木糖醇后血糖上升速度远低于食用葡萄糖后引起的血糖升高。

2.甜叶菊类

是从一种甜叶菊中提取出来的甜味剂,甜度比蔗糖高300倍,有叶菊的味道,食用后不增加热量的摄入,也不引起血糖的波动,甜叶菊还具有降低血压、促进代谢等作用。

3.氨基糖或蛋白糖类

是由苯丙氨酸或天门冬氨酸合成的物质,是一种较新的甜味剂,甜度很高,正常使用量无热能,对血糖的影响不大。目前已经证明,蛋白糖对糖尿病患者是安全的。

4.果糖

是一种营养性甜味剂,进入血液以后,能一定程度地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且果糖的代谢过程的开始阶段不需要胰岛素的作用,加上果糖的甜度很高,少量食用既可满足口感,又不至于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

目前可利用的甜味剂丰富多样,并不断更新和发展,使健康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选择。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豆类食品摄入量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豆制品是一种很好的食物选择。糖尿病患者多食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豆制品,可补充因糖原异生而消耗的蛋白质,而且豆制品的血糖生成指数较低,能改善血糖生成反应。大豆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特别是豆皮,食用含纤维的豆类食品可以延缓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降血脂。

有些豆类如绿豆含铬丰富,铬被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有助于糖的代谢。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体内的氧自由基增加,会损坏动脉内皮细胞和肾小球微血管、眼晶状体、神经病变而引起动脉硬化、肾脏病变、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豆制品中脂肪组成的特点,富含膳食纤维和含有抗氧化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因素都对糖尿病患者有益。

不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任何食物的过量进食都是有害的。早期的糖尿病患者适当吃一些豆制品是可以的,但是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确实应该少吃或不吃豆制品。血糖情况稳定的患者,每天必需的优质蛋白在50克左右,也就是100克肉、1袋牛奶再加1个鸡蛋所提供的蛋白量,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这个量是最大值,不能再超过了。如果当日进食蛋白质超过50克,其他主食的摄入量就该相应减少。糖尿病人最理想的进餐顺序

要控制血糖,合理饮食固然重要,如果挑对正确的进餐顺序,控制血糖的效果会更好。糖尿病专家针对糖尿病人的特殊情况,提出“蔬菜—主食—肉类—汤”这样的进餐顺序,有效帮助糖尿病患者不自觉地控制进食量。

1.蔬菜

先吃粗纤维的蔬菜,在进食主食前增加饱腹感,就能不自觉地减少后面主食的摄入。生黄瓜,西红柿等低热量、含糖少的蔬菜比较理想。

2.主食

主食选择应干多稀少,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小米、玉米、糙米等,这些粗粮在胃里消化的时间长,放缓血糖上升速度,可以有效抑制糖尿病患者餐后的血糖升高。

3.肉类

由于糖尿病人要少摄入高油、高脂的食物,所以肉类等食物应放在主食后食用。糖尿病患者吃了一定数量的蔬菜和主食后,摄入的肉类自然就会相应减少。

4.汤

把汤放在最后喝,是因为饭前先喝汤的话,会很快就感觉饱了,但是由于吃的主食少,不久又会感到饥饿,只能再吃些别的食物充饥,这样不利于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糖尿病人晚餐和早餐有什么区别

现代人压力大,白天工作忙碌,午餐吃得很简单,但是晚餐通常吃得太多、太好,而人体在晚上合成脂肪的能力是白天的20倍,晚餐太丰盛,就会导致脂肪积累过多,肚子变大,极易诱发糖尿病。

如果把相同热量的食物分别放在早餐和晚餐吃,结果发现,只吃早餐的人要比只吃晚餐的人体内总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低,主要跟荷尔蒙的分泌量有关。

在人体内,控制葡萄糖代谢和脂肪蓄积的,主要有两类荷尔蒙:胰岛素和升糖激素。通常情况下,早餐时人体分泌的胰岛素和升糖激素是等量的,加上白天活动量大,对热量的消耗也大,这样,摄取的热量就不易转变成脂肪在体内蓄积。但晚餐时,胰岛素的分泌量通常会大于升糖激素,晚上人体活动量较白天大幅减少,那么,晚餐吸收的多余热量就很容易转变成脂肪在体内堆积了。并且,人体血液中的大部分胆固醇是在肝脏内合成的,这个合成过程主要在夜间睡眠时完成,所以晚餐饮食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血中糖、氨基酸、脂肪酸浓度的高低。为了合理调配每日热量总和,专家推荐,每日三餐比例应为3:4:3。

晚餐食物保持热量均衡分配,饥饱不过度,切忌暴饮暴食,改正偏食、晚餐丰盛和入睡前吃夜宵的习惯。糖尿病患者不宜睡前喝牛奶

很多人习惯睡前喝杯牛奶,促进睡眠的同时还能补钙,这其中不乏糖尿病人,低脂无糖牛奶更是糖尿病患者的最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临睡前,糖尿病患者是不可以喝牛奶的。

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人,会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等,入睡前喝奶吸收迅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血脂及体重的控制。同时,牛奶中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喝后2~3小时正是肾脏排钙的高峰期,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尿中钙浓度比较高,也就容易造成其与尿中的草酸等物质相结合,易形成尿路结石。糖尿病人喝牛奶最好在白天,选用低脂牛奶,每次饮200毫升左右即可。

此外,有眼底并发症的患者最好少喝牛奶,糖尿病合并眼病有部分患者是因为乳糖酶缺乏引起的,而牛奶中含有5%的乳糖。从临床上看,乳糖经人体乳酸酶作用,可分解为半乳糖,如果经常过多摄入牛奶,易使半乳糖沉积附着在眼球晶状体中,影响晶状体的正常代谢而降低透明度,可促使和加速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有并发眼病的患者不宜长期大量食用牛奶来补钙,可以用虾皮、海带、豆制品、骨头汤等含钙高的食物来代替。糖尿病人腹泻应补充维生素

糖尿病人如果出现了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的情况,可能是发生了糖尿病胃肠道的病变,胰岛细胞损伤时,胰腺外分泌功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和紊乱,引起脂肪吸收不良,出现腹泻。

此时,除了加强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降糖药外,还要补充B族维生素,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症状较轻,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或吃一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牛肉、薏米等。因为B族维生素可以缓解忧虑、紧张情绪,增加对噪音的承受力,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症状严重时,可肌肉注射,两周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使病情得到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性腹泻常常是慢性腹泻,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约20%以上均可发生,因此,糖尿病患者平时不妨多吃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腹泻,要服用改善胃肠动力的药,来增加胃肠动力,减少细菌的生长,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均可。糖尿病患者喝酸奶好处多

糖尿病患者易患多种并发症,每天需服用多种药物,不但麻烦,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而酸奶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由于血糖升高导致的渗透性利尿,会使患者体内大量的钙质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血钙含量降低,促使甲状旁腺发生继发性功能亢进,从而进一步导致血钙降低。血钙含量降低又抑制了钙离子对胰岛细胞的刺激作用,进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而酸奶中含有大量钙离子,且钙、磷比例合理,有助于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酸奶中的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还能合成大量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是糖代谢过程中关键性的物质。

所以,糖尿病患者经常饮用酸奶有助于补充体内钙的流失,稳定血糖,缓解病情,同时,有助于预防患者经常性的抽筋和背痛等情况。此外,酸奶还可以补充膳食中蛋白质和热量的不足,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不宜饮用加蔗糖或蜂蜜的酸奶。糖尿病患者不宜口服维生素C片

维生素C,具有美白皮肤、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病、恢复体力、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但并非人人都可以口服维生素C片,糖尿病患者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过多地服用维生素C,可能会增加心脏疾患和脑卒中的危险。

人体内的抗氧化和防御系统在发挥其作用时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化。作为增强营养和改善免疫功能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进入身体后,与自由基发生作用产生的物质称为前氧化剂,这种物质首先要被其他抗氧化剂“解毒”后才能发挥其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功效。但是,糖尿病患者缺乏这种迅速解毒的功能,因此造成维生素C在体内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毒物质的排泄延迟,这样不仅起不到良好的防病效果,累积的毒素还会对人体细胞造成伤害。所以,研究人员指出,糖尿病患者要慎服维生素C,以免心脑血管受到伤害。

有趣的是,蔬菜、水果中所含的维生素C不会产生毒素,因为食物中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在内),具有进行生化平衡的特点。因此,即使是糖尿病患者食后也不会造成有害的后果,而此种特点正是维生素C药物所不具备的。

值得提醒的是,糖尿病人要经常化验血糖、尿糖,患者在化验前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以使血糖、尿糖化验出现假阴性,因为维生素C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与化验血糖、尿糖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使化验出的血糖、尿糖含量偏低。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化验血糖、尿糖前2~3天不要服用维生素C,也不可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免影响化验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安排特点

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目的始终是为了降低血糖、血脂、血压和维持正常体重,但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其饮食控制也不同于中年人。

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故对饮食控制不宜过于严格,胃肠消化功能差的患者,应鼓励他们进食,可采用少量多餐。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多种并发症,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宜低脂、低盐、戒酒等。患有糖尿病肾病的老人,蛋白质丢失较中年人明显增多,加上消化功能差,微量元素的吸收不足,故老年患者常见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抵抗力差,往往易合并感染。所以需增加蛋白,特别是优质蛋白的补充。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偏瘦,饮食控制不宜太严格,接近标准体重最好,一味减肥会造成营养不良,导致疲乏无力、头晕、心慌等症,影响患者坚持饮食治疗的信心。

1.糖尿病老人的宜忌食物

原则是食物提倡多样化,接近正常人的食谱。在主食中要求粗细结合,如莜麦面、荞麦面、燕麦、玉米等,因其含有丰富的食用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但可以饱腹,还可以降低血脂。当然,不排斥大米、白面。喝粥因吸收迅速,吃后血糖上升快,必须限制。

蔬菜类可选择的种类多,绿叶类的蔬菜、海带、萝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香菇可任意选用。土豆、山药等薯类食物限制食用。每天必须保证250毫升的牛奶。肉食种类多,以瘦肉、鸡肉、虾为食比较好。

水果因为含糖量不同,必须分成三六九等。含糖低的水果如苹果、杏子、草莓、无花果、橙子、猕猴桃、柚子属于上乘,每200克的热量相当于25克主食。西瓜500克相当于25克主食,含糖量高的水果,包括荔枝、鲜枣、椰子以少吃为好。吃水果的时间要在午餐和晚餐之间。

2.糖尿病老人禁用的食物

包括糖类、动物油、动物的内脏、黄油、鱼子、肥肉,还有油煎、油炸的食物,鸡皮、鸭皮等。糖尿病患者吃水果要选对时间

水果含有一定的糖分,是糖尿病人饮食的大忌,但不是说糖尿病人就不能吃水果,主要是吃的种类,除此之外,弄清楚吃水果的时间对于控制血糖也有重要意义。

1.餐前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糖,主要是果糖或葡萄糖,均为单糖,在摄入后可直接进入小肠被迅速吸收和利用。因此,用水果来补充糖分,特别是在低血糖状态下作为糖分和能量的补充,其作用迅速而有效。水果中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进食后可产生饱腹感,可缓解身体对食物的需求。如果餐前进食水果,因为糖分和膳食纤维两种成分的作用,在进食后往往导致食用者食欲降低,使正餐的进食量减少,从而影响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的摄入。

2.餐后

很多人喜欢或习惯在餐后马上进食水果。其实,饭后马上吃过多的水果,会造成血糖浓度迅速增高,增加胰腺的负担;同时会阻碍甚至中断体内的消化过程,增加肠道的额外负担,减少某些营养素的吸收。

3.两餐之间

两餐之间是进食水果的最佳时期。一般可以在每天上午9:0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