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进投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7:41:01

点击下载

作者:Career Venture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毕业进投行

毕业进投行试读:

自序

十年前也许没有太多人知道投资银行是什么,十年后的今天一份投行的offer已经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外资投行,还是本土券商,投行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大部分都无法在任何大学的课堂上学到,对于很多应届生来说,无从准备投行的面试成为他们求职路上最大的困惑。

本书从投行介绍出发,详细介绍了投行申请中每一环节的细节和准备方向,包括校园宣讲、在线申请、简历和求职信撰写等。此外,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投行行为面试和技术问题详尽的分析:列举了几百个常见问题和回答提示,设计专业知识和个人性格;从最常见的会计报表入手,涵盖常用的估值方法,并简单对LBO模型进行介绍。这些干货内容基本包含了投行面试中会出现的80%的问题,倘若读者能融会贯通,掌握精髓,那对于提高自己在求职中的竞争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投行申请,包括金融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本书的内容仅是一个抛砖引玉,更多需要靠个人聪慧和努力才能达成目标。希望我们能帮助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节省一些时间,少走一些弯路,离梦想更近一步。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教,并表示感谢!

最后,我想感谢你,Abby:

Thank you for being with me when I need you.

The sun rises and the sun sets,

The flower blossoms and the flower withers,

My love comes but it stays.——All By Beloved You

还要感谢我的家人,谢谢你们一路以来的支持!Chapter1解密投行什么是投资银行?是投资吗?是银行吗?它和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有什么区别?在第一篇里,我们将为你揭开投行神秘的面纱。1.1什么是投资银行

通常而言,投资银行,或者说I-banking,是为公司提供融资和并购业务的金融机构。公司需要现金来拓展业务;投资银行通过出售证券(债券和股票)为投资者募集资金。证券以股票、债券或贷款的形式出现,发行后会在全球金融市场中进行交易。所以要想了解投资银行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在金融行业这个整体背景下去研究。1.1.1 金融业

金融行业可以大致分为三类: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银行业的主要力量还是传统商业银行,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外的代表性银行包括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其中有些综合性银行,提供包括商业银行零售服务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在保险业,国内知名的有泰康人寿、民生保险、新华保险、平安保险等,很多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银行业务,比如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国外知名保险商包括友邦(AIA)、安联(Allianz)、忠利(Generali)、保诚(Prudential)等。证券行业中,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由摩根士丹利及中国建设银行合资建立,中信证券在美国与Evercore投资银行也有合资公司,其他知名基金、券商包括易方达、华夏、申银万国等;国外投行包括高盛(Goldman &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 Morgan)等业务均遍及全球。1.1.2 证券业

证券行业业内金融机构主要分为买方和卖方。买方主要是资产管理公司,其中专注一级市场的包括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和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专注二级市场的包括共同基金(Mutual Fund)和对冲基金(Hedge Fund,其中一部分对冲基金也关注一级市场)。卖方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和股票经纪人(broker),投资银行业务集中于一级市场,而销售交易业务(Sales & Trading)集中于二级市场。1.1.3 投资银行业

了解了金融市场和证券行业后,我们再来关注其中的分支——投资银行业。投资银行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或者说金融服务提供者。

1.投资银行的定义;它的狭义含义只限于某些资本市场活动,主要包括一级市场上的承销业务、并购和融资业务的财务顾问。而其广义含义涵盖众多的资本市场活动,包括公司融资、并购顾问、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产品的销售和交易、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业务等。

2.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可大致分为前中后台。前台主要包括投资银行部、销售交易部、资产管理部和投资研究部;中台则分为财务部、风险管理部、公司战略部和合规部(Compliance);后台主要是运营部、人力资源部和技术支持部。前中后台互相配合、各司其职才能让投资银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运转自如。

3.投资银行的团队结构:从主营业务来看,投资银行内部会有如下划分。比如按照行业划分:消费品组、医疗保健组、金融组、房地产组、工业组、TMT(电信媒体科技)组和自然资源组等;同时也会按金融产品种类划分:股票资本市场组(ECM)、债务资本市场组(DCM)、兼并收购组(M&A)、杠杆融资组(Leverage Finance)、业务重组组(Restructuring)、承销组(Syndicate)、金融衍生品组(Derivatives)等。最直观的分类是按照地区划分,比如在亚洲,会有中国组、中国香港组、中国台湾组、韩国组及东南亚组(SEA)等。请见下图:

4.投资银行的人员结构

从事前台投资银行业务的员工会有以下依次递减的等级:合伙人/董事总经理(Partner/MD)>执行董事/董事(Executive Director/Director)>副总裁(Vice President)>经理(Associate)>分析师(Analyst)。

而从事后勤支持的员工会有以下工作分配:工作助理、Office辅助、文件制作(Production)、翻译人员、邮递员以及安保人员等。

5.投资银行的合作伙伴

客户是投行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是投行利润的来源。但是每笔业务,投行都需要其他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各类支持,主要包括:各类基金、会计师事务所(PWC, KPMG, DTT, E&Y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等)、内控顾问、资产评估机构(比如仲量联行)、行业顾问、律师、独立财务顾问(IFA)、印刷商(RRD、i-One、荣大等)、公关公司、监管机构以及路演公司等。

6.投资银行的交易类型

投资银行的角色,是金融服务的提供商。它能在以下交易中发挥作用并收取不菲的佣金(我们会在以后的章节进行更细致的介绍),包括:

首次公开发行(A股/H股/美股等)、增发、定向增发、反向收购、大宗交易、(投资级/非投资级)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混合债券、兼并收购/资产注入、企业合资、分拆、重组、私有化、收购(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回购、退市、破产清算及其他。

7.投行员工的日常工作

投行员工每天都需要参加数场现场会议或者电话会议,有些是内部会议,有些则是与外部进行的会议协商。

之后必不可少的是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尽职调查要求对企业的历史数据和文档、管理人员的背景、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做全面深入的审核。

投行员工会根据尽职调查的不同目的、不同对象和不同内容的重要性水平,设计尽职调查方案,并提出资料清单;之后在合理的成本约束下,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必要的资料,并对部分重要的内容进行现场调查,一般来说,独立调查和第三方调查的资料更值得信赖;最后他们会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读和分析,并提出下一轮的尽职调查清单,直到在勤勉尽责前提下获得足够令人满意的调查结果。

还有一些重要的文案工作也是每天的必要工作,包括核对招股书、制作项目建议书、行业研究报告(Industry Sector Book)、进行常规的客户服务、更新市场动态、新闻整理(Newsrun)、制作简报、进行内部陈述演示准备等。

另外一份日常工作就是进行行业研究,投行员工们会阅读大量的研究报告,并且与公司全球的各个分部(Global Franchise)取得联系、交换信息,再通过之前的新闻整理(Newsrun)获取需要的信息。

最后就是直接与公司开展与业务相关的各项工作,包括工作流程管理、可比公司分析、准备股票故事(equity story)、确认法律问题(Legal issues)、准备会议资料、起草招股书(Prospectus Drafting)、财务模型搭建、估值、准备分析师大会材料、准备路演PPT以及撰写内核材料(Internal Control Memo)。

8.投行员工的发展方向

投行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因人而异。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以分析员为例,可以被归为以下几类:

● 首先是得到晋升(Associate Promotion),在投资银行业一直坚持工作下去,遵循行业内的晋升体系;

● 不少人会选择攻读MBA,重新读书充电、结交朋友,再返回职场;

● 有的人会在之后加入买方(buyside),主要集中在创业投资、私募基金或者对冲基金等;

● 还有很多人选择加入一些实体企业,利用自己的金融从业知识经验,帮助企业成长;

● 最后,也有人选择自主创业重新开始,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自己认为最有潜力的事业,甚至还会有人完全成为自由职业者等。

9.投资银行在亚洲

从全球范围来看,源自欧美的投资银行比例及势力很大。来自美国的有:高盛(Goldman &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 Morgan)、花旗(Citi)、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杰弗里斯(Jeffries)、拉扎德(Lazard)、艾弗考尔(Evercore)等;来自欧洲的有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瑞士银行(UBS)、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等;来自其他国家的还有加拿大皇家银行(RBC)、野村证券(Nomura)、麦格理(Macquarie)等;国内券商中,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中信证券(CITIC)、华泰证券、平安银行、广发银行、中国银河证券、中国东方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是主要势力。

放眼亚洲地区,之前提及的大多数全球性投资银行在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有影响力。而规模较大的全球性银行如兴业银行、巴黎银行(BNP)、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在亚洲也都开展了相应的投资银行业务。他们大部分的投资都在新加坡或香港等东南亚地区,有时也包括印度。就中国市场来看,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国内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CICC),它成立于1995年,以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成立。自成立起,中金公司已经承销了很多重要的国内首次公开募股。

作为一个产业,投资银行自然也会跟随全球经济的资本发生流动。过去的十几年中,亚洲的全球资金流动持续增长。亚洲国家全球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的高增速吸引了很多外国的直接投资。各大投资银行通过扩大它们在亚洲的业务规模来顺应这种增长趋势——这是属于亚洲投资银行业的繁荣期。

亚洲的投资银行基本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一样。投资银行家帮助政府和公司募集债务或股权资本,同时也提供兼并收购交易的意见。比如说,一位投资银行家可能会去东南亚国家会见国家元首,来从政府那里赢得一个主权债券发行时的授权;他也可能会和三星公司或者索尼公司的高管一同工作,确定并执行战略收购。

在中国和印度崛起为经济强国以前,顶级投资银行更多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国香港、日本这样的亚太地区。因为日本有庞大的经济容量和独特的商业文化,大部分全球投资银行对亚洲市场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方法:它们把运营业务分为两个区域,包括“日本地区”和“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

另外,管理跨区域业务的亚洲投资银行家通常驻扎在香港或新加坡。香港是亚太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投资银行中心,大多数的全球投资银行在香港都设有亚太地区总部;而凭借着完善的法律制度、稳定的政治局势和较高的生活水平,新加坡也已经成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许多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公司纷纷选择在新加坡的证券交易所上市筹集资金。因为许多金融机构在香港和新加坡有主要办事处,所以这两个城市聚集着大量本地和外籍的金融专业人士。

除了这两个中心,投资银行会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主要覆盖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和其他主要市场。例如,许多投资银行不仅在香港设立办事处,也同时在上海和北京设立办事处。1.2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股票与债券的发行、兼并收购顾问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2.1 股票与债券发行

1.2.1.1 首次公开发行(IPO)

首次公开发行是指一家私有企业转型成为公开上市公司的过程。公司第一次向投资者发行股份。这些股份随后会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等公共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

为什么一家公司会想要上市?许多私企以私有股份制的方式获得过非凡的成功。美国最大的一家私企:Cargill(嘉吉)公司每年账面上有超过900亿美金的营业收入。另外在1999年之前,华尔街一流投资银行之一的高盛公司也是一家私企。然而,对许多大型的或正在成长中的私企来说,管理者终有一天会意识到应该把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出售给公众。

私企想要通过严格的首次公开发行的主要原因是想筹集现金来支持公司的扩张,同时加强自己利用股票收购的能力。举例来说,行业观察家们相信高盛公司的合伙人当时之所以选择上市,是希望至少拥有一种可以公开交易的货币(比如自己公司的股票),并用它作为手段去收购其他的金融服务公司。

虽然获得发展资本是公有化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公司管理者也许简单地希望通过发行股票来出售他在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的所有权,以套出现金。因此,管理者会在首次公开发行中出售股份,利用他在公司的股权获得现金。或者有些情况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也许掌握了大部分或全部的股权,他会在首次公开发行中拿出一些股份来增加他的资产净值或提高自己的资产流动性。

回到高盛公司的例子,一些人认为另一个驱使合伙人做出公司上市决定的因素是他们觉得金融市场在当时到达了顶峰,他们可以让自己在这家公司的股票卖出一个好价钱。应该牢记的是,上市并不是一件稳操胜券的事。那些规模太小、不景气的或者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公司,通常来说,很难找到一家投资银行愿意去承担它们的首次公开发行项目。

站在投资银行的角度来看,首次公开发行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主要阶段:雇用承销商,尽职调查和承销。

第一步:雇用承销商

对一家想要公有化的公司来说,第一步是要为发行股票雇用承销商。对投资银行的选择过程常被称为一场“选美”。通常,整个过程包括开会、面试来自不同公司的投资银行家,讨论公司上市的原因,并最终敲定一个估价。在决定估价时,投资银行通过艺术与技巧的融合,向欲上市的公司确认它们所认为的公司的价值以及由此公司实际可以出售的股份。有一点可以理解的是,公司常常会在这场“选美”中选择所报估价最高的而非最有能力的承销商。几乎所有的首次公开发行的候选人都会选择两个或更多的投资银行来管理首次公开发行的过程。主要的承销商被称为“主承销商”,其余的被称为“联合承销商”。

第二步:尽职调查与方案起草

一旦选择好了承销商,首次公开发行过程的第二阶段就开始了。对于约定好的投资银行家,这个阶段包括理解公司的业务(尽职调查)然后填写监管部门所要求的一些合法文件(在美国,公司发行新的公共证券所用的法定表格被称为S-1或招股书)。总的来说,这份文件提供了一个发行方案与公司情况的概述。律师、会计师、银行家,当然还有公司管理层必须花上大量的时间聚在一起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份文件。填写表格的最后一步通常在印刷商(Printer)处结束。

第三步:承销

首次公开发行的第三阶段是营销阶段。一旦监管部门通过了招股书,公司就需要开始进行路演来推销它的方案。路演主要内容是让公司管理层到处拜访对发行的股份有潜在兴趣的金融机构投资商。典型的路演一般要持续二至三周,会见大约一百多个投资商,让他们听公司的宣讲会并问一些细节问题。一些称为投资经理(Money Managers)的业内人士在几分钟的路演宣讲会上就会决定是否向该公司投资上亿的美金。

第四步:获得承销费用

营销阶段会在整体布局和最后敲定的估值定价后终止,之后就是产生市场上新一轮的证券交易。投资银行在发行进程中通过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来赚取利润(即“承销费”,在首次公开发行中通常为2到6个百分点,包括基础佣金和奖励佣金,后者一般为1到3个百分点)。成功的首次公开发行会使股票从第一天起就越卖越好(股价上升)。如果投资商对发行提出很高的要求,承销商通常会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又名“绿鞋”),使他们得以在市场上多卖达15%的首次公开发行股。因认购不足无法行使超额配售权的没有经验的上市公司会遭到金融机构投资者的严惩,他们不仅会出售股份让股价大幅下跌,同时还会很快地对管理团队失去信心。

1.2.1.2 后续股票发行

已经公开上市交易的公司,有时会再次向公众出售股票。这种类型的发行被称为后续发售,或二次发行。以唯品会(Vipshop)公司为例,在其首次公开招股一年之后,唯品会就能够利用二次发行新股来增加股价。后续发售的原因之一与首次发行有相同之处:一个公司可能会迅速增长,有的是通过收购,有的是通过内部增长,这都可能需要额外的资本。出于公司发展的需要,唯品会进行了它的二次发行。

公司二次发行股票的另一个原因与兑现首次公开发行相似。在二次发行中,有一个大股东(通常是最大的股东,有可能是CEO或创始人)可能希望一举出售大量的股票,很多时候这就必须通过增发股票来实现(而不是通过经纪人在股市上进行简单售卖),因为一个公司可能有股东有意出售其“未登记”的大量股份。一般来说,所有股票必须先注册,提交相应的文件,才可以在公共证券交易所交易。因此,那些在首次公开发行中未出售的股东持有“未登记”股票,除非公司注册登记,否则会限制大量出售。那些持有将要卖出的股份的所有者,无论是在首次公开发行或后续发行中,都被称为“售股股东”。

市场反应:

当一家公司宣布二次发行时发生的状况暗示了市场对额外股本的容纳程度。因为更多的股票会“稀释”老股民的股份,随之市场上待售的股票会囤积,股票价格通常在公布后续发行后下降。未来的每股收益(EPS)将下降,所以稀释会产生。而且,由于EPS驱动股票价格,股价也会普遍下降。

过程:

后续发行过程和首次公开发行差别不大,事实上远没有那么复杂。由于承销商已经代表公司首次公开招股,该公司经常选择相同的承销商,从而使招聘竞选过程变得简单许多。

1.2.1.3 债券发行

当一家公司需要资金时,它有时会选择发行公共债券,而不是股票。根据汤姆森金融公司(Thomson Financial)的数据,2006年在美国,有9190亿美元的投资等级的公司债券被发行,另外有1870亿美元的高收益公司债券被发行。一般来说,一家经历公共债券交易的企业都在市场上进行过股票交易。

然而,出资进行杠杆收购(收购一家公开上市的公司,由此公司变为“私人的”并在之后重新进行首次公开发行)的机构并不多见。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可能会遗留下杠杆收购交易中未付清的债券。

发行债券而不是股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发行人的股票价格可能在下降,因此发行债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或者该公司不希望通过发行更多股票稀释现有股东;或者一个公司的利润相当可观,希望通过支付债券利息减免税款,而若是相同情况下发行股票不会减免税款。这些都是发行债券而不是发行股票的有利原因。有时在走势向下的市场中,投资者的胃口会恰好降到股权交易没法完成的点上(投资者不会购买走势向下的股票)。

债券发行过程类似于首次公开发行的过程。主要的区别在于:

● 侧重点。发行债券的说明书强调该公司的稳定性及持有稳定的现金流,而股票的招股书通常是要展现该公司的增长和扩张的可能性。

● 信用评级。股票发行没有信用评级,但信用评级对债券发行很重要。发行债券的公司会想要在投资银行的信贷部门的帮助下,从标普或者穆迪等债务评级机构处得到好的信用评级,以发行债券;投资银行的信贷部门会与信贷评级机构进行谈判协商,以获得尽可能好的评级。

越好的信用评级意味着债券越安全,那么,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来购买自家债券的时候必须支付的利率就越低。所以,发行债券的公司希望拥有最高的债券评级,并因此支付更低的利率。

● 承销费。和发行股票一样,投资银行以发行债券过程中承销折扣的形式赚取承销费用,其债券承销收取的手续费比例往往要低于股票承销。

1.2.1.4 贷款发行(Loanoffering)

贷款发行和债券发行非常相似,贷款发行与债券或股票发行的主要区别是,贷款发行是一个私人、不公开的过程。由于贷款涉及隐私安全,投资者将获取一些私人信息,比如财务状况的预见分析。与此同时,他们会被限制在其他公共市场投资同一家公司。为了避开这种区分,很多金融机构投资商只要求得到公共信息,这样他们就能在任何看好的市场上投资。

贷款的发行过程非常类似于债券的发行过程。贷款由信贷机构评级,需要准备发行用的备忘录(与招股章程相似),投资者被要求“承诺”交易。与发行债券不同的是,贷款一般不涉及路演过程。相反,贷款人的陈述演示会在一个特定的地点举行,所有被邀请参加的投资者都将出席。贷款发行与债券发行的另一个细微区别是,贷款发行并不总是需要承销商。通常情况下,承销商将尽最大的努力来安排,但不一定能够保证资金回报。1.2.2 兼并与收购、定向增发和重组

投资银行的另一块主要业务是参与兼并与收购交易,担任买方或者卖方的交易顾问。除此以外,投行也经常参与公司的定向增发和重组业务。

1.2.2.1 兼并和收购

当一家上市公司收购另一家上市公司时,目标方公司的股票往往会上升,而收购方公司的股票往往会下降。为什么呢?人们意识到,必须说服现有股东出售他们的股票。当收购方不支付溢价时很少有股东愿意出售其股票。此外,股东一定也想要获得一笔接手费,用来让他们放弃持有手里的股份。被收购公司的大股东通常需要这样的一种抽身方式:通常一旦公司公布被接管,投机套利者买进公开市场上的股票,把股价推动到目标的接管价格上。并购交易既可以说是兼并也可以说是收购。这些术语经常在报刊上交替使用,两者和定义之间的差异中涉及深奥的会计流程,但我们仍然可以粗略地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1.收购

当一家大公司接管另一家小公司,并很明确地成为新所有者,这次购买通常在华尔街被称为收购。通常情况下,只有目标公司不再存在交易后(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收购公司的股票才会继续被交易。

2.兼并

两家大小相似的公司联合创建一个新的公司,即合并。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对等合并”。两家公司的股票都被摊薄(或放弃),新公司的股票将开始发行。例如,克莱斯勒和戴姆勒—奔驰在企业合并时都不复存在,创建了一个新的合并后的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3.触及全球

许多亚洲公司开始在公开市场上筹集大笔资金,这些公司一直在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大型亚洲公司现金充裕,因为它们已经能够获得外国的战略投资,提高运营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和在公开市场筹集资金。有了这些现金储备,许多成功的亚洲公司正在寻求亚洲以外的收购。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中最突出的一直是中国企业。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3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60亿美金。中国企业正在使用其巨额财富来确保供应协议、获取原材料资源、购买商品;获取全球知名品牌、国际分销网络和技术。从长远来看,推动中国企业收购的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寻找碳氢化合物和金属,以帮助推动中国经济引擎增长。许多中国著名的品牌公司,如上汽、南汽、联想、TCL、中国移动、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宝钢、中铝和华为等一直在积极收购,从而进行它们的全球布局。由于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并不熟悉上述很多品牌,因此中国的企业已经或试图去购买拥有全球知名度品牌的公司,包括MG Rover、Thomson/ RCA、IBM、Maytag和Siemens。

另外印度的企业也正在成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目前为止,单笔规模最大的公开进行的并购交易就涉及一家印度公司,在2007年印度塔塔钢铁公司以12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康力斯钢铁。合并后的公司成为了全球第五大钢铁公司。

与北美和欧洲的品牌企业的收购和兼并的结果并不总是成功的。然而,亚洲企业进行投资和全球扩张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有望继续。

4.立足亚洲

许多西方跨国公司正在迫切想要进军亚洲大市场,寻找潜在的合资伙伴或收购对象来加入亚洲的竞争格局。这些欧洲和美国的公司同样面临着来自海外竞争对手的压力,威胁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资产的收购在规模和范围上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大型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投资者在世界各地摩拳擦掌,寻找在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机会。欧美大型公司,比如埃克森美孚、花旗、汇丰、微软、思科、IBM、甲骨文、谷歌、摩托罗拉、惠普、爱立信、EMC等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积极收购。

然而,当谈到收购,相较于北美和欧洲的外国公司,亚洲各国政府一般会更注重保护它们当地的经济。为了保持本国市场份额,它们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往往是单边且不可预测的。例如,日本的财政部于2004年针对国外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提出征收20%的资本收益税。而在韩国,当政府觉察到外国投资在国内银行业占比高的情况时,在2004年颁布了一项限制外商投资韩国银行业的新法律。

淡马锡控股,新加坡政府设立的投资部门,用19亿美金从当时的泰国首相家族手里购买泰国电信Shin公司。泰国民族主义者批评攻击首相家庭将国家资产卖给外国公司的行为,称他们是在逃避资本利得税,同时,称他们在出售前数天内通过了允许外资最高占比49%的新法规的行为,是在滥用职权。

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巨头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在2005年收购重型建筑机械制造商徐工集团85%股权一案最终未获得中国政府的同意,这笔交易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因为中国政府可能会就此失去对战略产业的控制。

5.并购咨询服务

对于投资银行,并购咨询服务极其有利可图,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交易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也许一个小型私营公司的老板希望出售股票以获取现金并就此退休,或者一个大的上市公司旨在通过购买竞争对手的股票来扩大市场规模。无论是哪种情况,并购咨询服务顾问人员直接来自投资银行的公司财务部门。不同于公开发行,并购交易不直接涉及销售员、交易员或研究分析员。

投资银行的并购咨询顾问服务总是代表下列两个方向中的一个:卖方代表或买方代表(也称为目标方代表和收购方代表)。

6.卖方代表

相比代表一个潜在收购方,代表潜在卖方的投资银行完成一笔交易(因此获得佣金)有更大的可能性。这种类型的咨询业务也被称为卖方工作,它是由某个与投资银行关系接近的公司完成的,它希望投资银行帮它寻找到购买整个公司或公司某部门的买家(有的时候是投资银行主动与其进行初步接触,以此来推销公司被卖或者被收购的想法)。通常情况下,当一家公司要求投资银行帮助它出售一个部门、工厂或子公司时,卖方代表就会随之出现。

一般来说,参与寻找买家的工作包括编写一个销售备忘录,然后联系潜在的战略性或财务性买家。例如,如果某位客户希望出售一家半导体工厂,投资银行会联系该行业的各家公司,同时也会联系那些专注于购买技术领域或高科技制造业的收购公司。在许多杠杆收购交易的案例中,为了能让自己的资产获得一份最佳售价,卖方公司甚至可能会举行一场“拍卖会”,也就是说它会参考针对它公司的不同竞价。在提供建议给卖方时,投资银行充当的是收购方的角色。一旦购买业务结束,投资银行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买方的工作和卖方完全不同。它的咨询工作本身其实不难:投资银行接触客户希望购买的公司,试图为双方拿出一份适合的报价,使交易能够成功。同样的是,首次接触可能会由收购公司进行,也有可能是投资银行主动向想要进行收购的公司推销之前某公司成功收购的想法。然而,大多数这些建议不会成功。很少公司或者业主愿意出售他们的业务。因为投资银行主要收取已完成的业务的费用,所以其工作经常不能得到报酬。不过,这并没有阻止投资银行不断提出新的建议。

因此,当建议客户去购买企业时,投资银行的工作往往会拖好几个月。通常一家公司将支付一笔不可退还的固定费用来聘请投资银行,并要求“为我们找一个可以购买的目标公司”。这种收购搜索可能持续数月,除了顾问和分析师因为反复建立并购模型并通宵达旦地工作而非常疲劳外,几乎收获不到任何东西。

但是不可否认,那些确实落实下来的项目,是代表收购方的投资银行的福音,因为这能给投资银行带来很大的盈利。典型的费用标准取决于交易规模,但是普遍在一到两个百分点的范围内。在1亿美元的交易中,投资银行可以拿回100万~200万美元。这对于持续几个月的工作而言,已经算是不错的收益了。

1.2.2.2 定向增发(Private Placement)

定向增发,一项涉及将债务或股票销售给私人或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活动,类似于公开发行或兼并。定向增发和上市发行差别不大,定向增发会包括将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股本卖给数量有限的私人或金融机构投资者,而不是广大的社会公众投资者(比如香港市场的定向增发常常向不超过10位投资者进行配售)。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贷款非常相似。此外,一个典型的定向增发交易规模是小于公开交易的。尽管存在这些差异,进行定向增发的原因——筹集资金,和公开上市发行基本相同。为了让大家了解定向增发市场的大小,我们来做一个比较:定向增发发行中股权这一部分的交易量,通常在200亿~400亿美元;而贷款和债券市场的成交量都是数以千万亿美元。

1.2.2.3 财务重组(Restructuring)

当一家公司不能偿还它的现金债务时,举例来说,当它不能支付债券利息或给其他债权人(如供应商)应付账款的时候,它通常必须向破产法庭提交保护申请以保护债权人。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选择直接停止业务,然后抽身离开。但是从另一角度看的话,它也可以进行重组并继续保留业务。

重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双重的:财务重组和组织结构重组。重组包括在债务偿还、新债发行等方面重新协商支付方式。银行家们会对公司重组提供一系列指导,比如建议出售资产、发行特殊证券如可转换股票、债券或贷款等,有时也会与负责收购的银行家们一起工作,把公司整体性卖出。因为破产企业一般会和高杠杆企业具有相同的特征,所以,通常情况下,投资银行进行关于破产重组的模拟试验时,会与某家公司的杠杆融资团队一起工作。

虽然破产公司一般都具有很高风险,但如果投资银行能够全身而退,就会有对应的大奖励,有时甚至可以振兴它们的财务表现。许多机构投资者有专门的“不良债权”部门,主要寻找机会向那些处于破产期或者苦苦挣扎的公司进行投资。投资不良债务证券的几个知名对冲基金包括Cerberus资本、Highland资本、橡树资本等。

在重组业务中,投资银行的传统收费取决于破产后新发行证券的状况,以及该公司是否已经被出售。但是一般情况下,整体费用中包括一笔预付给投资银行的佣金。当投资银行代表破产公司时,最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提供融资方案。因此,这项业务的收费架构类似于私募。那它与私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投资银行不只有固定的金融服务项目,它们有时会帮助客户建立一系列预测(这旨在向潜在的金融家说明公司的前景);也会在重新谈判信贷条款的过程中与公司的律师合作,一起完成法庭上整个破产诉讼程序,并像帮助一个新公司一样帮助该公司重新经营业务。

因为一个破产公司已经有大量的现金流问题,投资银行经常只收取每月最低限度的固定费用,希望通过发行新证券或卖掉公司获取现金。与发售其他各类金融产品一样,这可以成为一个利润可观的稳定业务。1.3主要投资银行介绍1.3.1 高盛(Goldman Sachs)

1.3.1.1 公司概况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悠久及规模宏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高盛提供投资管理服务,有着扎实的和多样化的客户基础,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重要私人客户。高盛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并在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北京和世界其他主要的金融中心设有办事处。

虽然近年来高盛的声誉和员工士气都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它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银行。许多业内人士都称赞该公司能够在华尔街不断地进行最引人注目的交易。该公司对招聘有相当严格的标准。如果你能有幸进入高盛,你也会得到团队文化的熏陶,一流的培训和难以置信的高薪酬。你会有大量的工作:在高盛,个人承担的工作强度远远高于其他投资银行。尽管最近的金融管制以及其他正在进行的负面报道,迫使该公司关闭它的一些运营部门,高盛的客户依然保持着对其绝对的忠诚。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高盛将会继续发展,并一直处于华尔街的顶尖行列。

高盛创造了许多开行业先河的记录。在20世纪早期建立IPO市场的过程中,高盛发挥了重大作用。50年后,它成为第一个专注于机构性销售市场的投资银行。它同时也是首家创建单独的兼并收购部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洽谈交易、使用新兴计算机技术分配资源的投资银行。高盛于1970年在伦敦开设了首个海外办事处。在1986年,它成为第一家进入英国并购交易前十强的美国银行。1994年,高盛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并在1997年,担任了中国移动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也是中国电信行业第一个民营化项目。1999年上市后,高盛进入一个新时代。2006年,当Loyd Blankfein取代Henry Paulson在公司的职位后,Blankfein一直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带领公司走过深水区,熬过一系列持久的诉讼和负面新闻报道。

过去几年,高盛经常承受着非常大的舆论压力。即便如此,高盛依然是华尔街的顶级交易商。2012年,高盛在美国以及EMEA(欧洲、中东、非洲)的公开兼并收购交易量均排名第一。它同时也在EMEA资本、全球及EMEA资本相关发行、全球普通股票发行上排名第一。根据2013年第三季度高盛官方数据,其投资银行业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2013年至今全球已宣布及已完成的并购交易中排名第一。在2013年至今的全球股票及股票相关的发行、普通股发行和首次公开发行中,交易量排名第一。

1.3.1.2 公司组织架构

高盛曾经是华尔街上仅存的一家私人合伙制投资银行。高盛于1999年5月3日成功上市,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高盛采用了事业部制,治理委员会是最高治理机构,下面设投资银行部,固定收益产品、货币及商品部,股权部,商业银行部以及投资治理部5个业务部门;另外还设有全球投资研究部,人力资源部,总裁办公室,法律、合规和治理部以及运营、技术和财务部5个支持部门。

高盛采用事业部和地方总部相结合的矩阵式治理结构,业务线的作用相对较强。以投资银行部为例,部门设有首席运营官和首席财务官,下面有美洲、欧洲、除日本外的亚洲、日本4个地区分部,往下再按照行业、国家和产品进行细分。

主要部门大都有两名负责人共同管理,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在客户服务上,集团采取地区及行业管理并重的方针,把国际资本市场的通用机制同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盛在香港的分部隶属于高盛亚洲[Goldman Sachs(Asia)L.L.C.],在北京和上海的分部则属于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Goldman Sachs Gao Hua Securities Limited)。此举是因为政府对外资投资银行进入中国有一定的限制,但高盛在北京和上海的办公室与高盛在海外的办公室享用一套系统和资源,由同一批从业人员构成,在实际工作中并无区别。

1.3.1.3 公司文化

高盛公司卓越的企业文化吸引并保留了最佳的雇员和客户。在Marcus Goldman先生于1869年创立高盛公司起,客户至上、团队合作、诚信守法、追求完美和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就一直植根于高盛文化之中。

高盛对客户做出的承诺是公司一切业务的核心,高盛在招聘员工以及对雇员进行业绩评估的过程中,始终以这些商业原则为准绳。

为了维护公司的竞争优势,满足公司客户较高的期望值,高盛的企业文化在不断发展演进。高盛致力于创造一种领导素质和多元化并重的企业环境,并推动实现企业内部的融合。

此外,高盛的员工对工作和生活所在的社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全球各地的组织网络积极参与多种慈善活动(比如每年一次的CTW)是高盛长期保持的企业传统之一。

1.3.1.4 公司氛围

与众不同的是,高盛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成功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高盛的各部门中,大部分是两名负责人。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即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给予多少薪酬。

高盛认为,出色的团队合作的文化巩固了其作为首选顾问、金融家、联合投资人和金融中介机构的地位。强调团队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它体现在高盛员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比如,高盛并不鼓励作为最高级营销人员的投资银行客户经理(IBR)单独进行营销,而是组织一个团队进行营销,强调团队整体,这样可以减少因重要营销人员跳槽而对高盛造成的损失。这种团队精神一方面源于员工在早期受到的培养和在企业中的不断强化,另一方面源于高盛的制度和业绩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保证团队之间的协作,均衡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利益。

高盛一直抵制“明星”体制。20世纪70年代底到80年代初领导高盛的约翰·怀特黑德一再强调“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成为高盛文化的主要部分。在别的公司中,个人的突出表现会受到鼓励,而在高盛,能否融入公司之中才是关键,个人英雄主义没有立足之地。

在亚洲地区,高盛投行部的员工数目并不多,但高盛各类承销额都居前列,代表着高盛每一个员工需要承担的工作量比其他对手多得多。2013年10月,高盛为了改善年轻员工长期加班的生活状态,出台了星期五晚上9点到星期日上午9点不许进办公室,也不鼓励在家里办公的政策。该政策规定若经理或分析员需要在该时间段内工作,必须得到公司主管领导亲自批准。该政策出台后,高盛年轻员工的工作时间明显缩短,整个公司也变得更加团结。1.3.2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续表

1.3.2.1 公司概况

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具有逾300年历史,是英国最古老最具声誉的银行。巴克莱是全世界第一家拥有ATM机的银行,并于1966年发行了全英第一张信用卡。它总部设在伦敦,并在全球约60个国家经营业务。巴克莱银行经营投资银行、消费及公司银行、信用卡、抵押贷款、保险、代管、租赁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截至2014年,巴克莱银行在全世界的雇员大约有14万名,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设有办公室,如纽约、中国香港、东京、法兰克福、南非、瑞士、里约热内卢等。

巴克莱投资银行业务崛起并迅速达到业界领先地位是在2008年收购华尔街老牌投行雷曼兄弟之后。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巴克莱在全球的主要优势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即传统的存取款、信用卡、抵押贷款、项目融资等。虽然其债券类投资银行业务在欧洲及全球也非常强势,但其股权融资、并购顾问等业务仅局限于欧洲。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高潮时期,美国法院批准了巴克莱以相当低廉的价格收购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核心业务,包括其在纽约的大楼和美国约9000名员工。在2009年至2013年短短五年内,巴克莱投资银行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借助雷曼兄弟的资源和声誉迅速扩张,势如破竹般在各类投行业务中迅速跻入前五。在最近众多全球瞩目的高额交易中,巴克莱担任了各类公司的财务顾问。比如Facebook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双汇集团收购美国最大肉类生产商Smithfield、Verizon和AT&T对Vodafone的联合收购、中石化对加拿大石油资产Daylight Energy的收购、American Airlines和US Airways的合并等。

1.3.2.2 公司文化

与推崇“明星”制度的其他投行不同,巴克莱内部的“No Jerk Policy”企业文化在投行业广为人知。“No Jerk Policy”的意思是,即使你工作能力出众、业务水平领先,但如果你无法与同事进行合作、维持融洽的工作关系,巴克莱绝不会邀请你成为集团一员。所以在巴克莱进行招聘的时候,人格心理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巴克莱决定员工每年分红的时候,同事评价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某些美资投行戏谑道:“No Jerk Policy是英国投行呆板的体现”。事实上,根据全球猎头公司每年对投行员工满意度的调查,巴克莱员工对团队和公司的满意程度居于各类投行前列。尤其在分析员阶段,公司积极融洽的氛围鼓励了大学毕业生在分析员阶段末期思考不同的职业方向。以巴克莱中国香港办公室为例,众多分析员选择继续留在巴克莱成为项目经理,一些分析员成功进入国际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等买方市场,也有分析员选择完全不同于金融的职业道路,如去伦敦电影学院学习导演专业、回到哈佛大学念法学博士、在中国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等。

1.3.2.3 巴克莱在中国

在中国,巴克莱于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大陆市场,最初业务是为大型设备购置项目安排出口信用融资,80年代涉足企业借贷业务,90年代则发展至项目融资结构及债券资本市场等业务。2005年,巴克莱开设上海分行,为在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及风险管理服务。上海分行于2006年获准经营衍生品业务。2007年7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入股巴克莱银行,持有3%的股权。国家开发银行与巴克莱的结盟给予了巴克莱其他外资银行在中国所没有的优势。

1.3.2.4 巴克莱非洲扩张计划

2008年巴克莱对雷曼兄弟的收购赌注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巴克莱的下一个赌注是非洲市场。在各投资银行对于是否进入非洲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巴克莱已经完成了对非洲最大金融机构之一ABSA集团的收购。借助ABSA在非洲广泛的网络和历史悠久的客户关系,巴克莱正在迅速扩张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同时帮助非洲以外的客户(如中国的矿产类国企)开拓非洲市场。1.3.3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1.3.3.1 公司概况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目前在全球27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设有代表处,雇员总数达5万多人。

摩根士丹利原是JP摩根中的投资部门,1933年美国经历了大萧条,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禁止公司同时提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服务,摩根士丹利于是作为一家投资银行于1935年9月5日在纽约成立,而JP摩根则转为一家纯商业银行。

1941年摩根士丹利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合作,成为该证交所的合作伙伴。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扩张,雇员从250多人迅速增长到超过1700人,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业务。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进入20世纪90年代,摩根士丹利进一步扩张,于1995年收购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1997年则又兼并了西尔斯公司下设的投资银行迪安·威特公司(Dean Witter),并更名为摩根士丹利迪安·威特公司。2001年公司改回原先的名字摩根士丹利。1997年的合并使得美国金融界两位最具个性的银行家走到了一起:摩根士丹利的约翰·麦克(John Mack)与迪安·威特的裴熙亮(Philip Purcell),两人的冲突最终以2001年7月约翰·麦克的离职结束,从此之后裴熙亮就一直担任着摩根士丹利主席兼全球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在他的带领下,摩根士丹利逐渐发展成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公司,提供一站式的多种金融产品。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摩根士丹利丧失了在世界贸易中心里12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公司现已在曼哈顿附近新购置了75万平方英尺的办公大楼,目前是摩根士丹利的全球总部。

摩根士丹利总公司下设9个部门,包括:股票研究部、投资银行部、私人财富管理部、外汇/债券部、商品交易部、固定收益研究部、投资管理部、直接投资部和机构股票部。涉足的金融领域包括股票、债券、外汇、基金、期货、投资银行、证券包销、企业金融咨询、机构性企业营销、房地产、私人财富管理、直接投资、机构投资管理等。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转型,意味着“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

2008年10月14日摩根士丹利终于完成了将21%的股份出售给三菱UFJ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的交易,总金额90亿美元。

1.3.3.2 战略与经营管理特色

鉴于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已随着技术发展、监管障碍的消除及客户对全球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而变得更加紧密,摩根士丹利的金融服务是名副其实的全球业务。从公司总部所在地纽约,以至伦敦、法兰克福、东京和香港,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都有公司的驻扎阵营——摩根士丹利提供给各地客户极具洞察力的全球观点和本地化专业服务。不论是政府、公司企业、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不论是希望到国际市场融资、管理外汇需要、寻求合适企业以进行重组、提出收购或建立合营伙伴关系、债券股票或商品交易,还是管理私人财富——摩根士丹利汇聚人才、创意及资本,以协助客户实现其财务目标。

全球5万多名员工含超过120种不同国籍。他们分驻在全球28个国家的600多个办事处,形成一个独有的全球金融网络。摩根士丹利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实力,在国际业务拓展上、新科技的运用上以及创新金融工具和技术的开发上,均领先群龙并缔造了多个创造先河的辉煌成绩,为个人、机构和投资银行重新定义了“金融服务”。

1.3.3.3 摩根士丹利在中国

摩根士丹利在华(包括香港)机构包括设立在香港的摩根士丹利亚太区总部和北京、上海代表处。

公司在华从事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大类:证券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证券业务包括股票、债券、外汇、股票金融服务、商品交易、投资银行、企业咨询服务、证券包销、机构性企业营销和房地产金融;而投资管理业务包括资产管理、私人财富管理、直接投资和机构投资管理。

入股中金

1994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一场隆重的签约仪式催生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当时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王岐山,与摩根士丹利总裁约翰·麦克(John Mack)、中国经济技术投资和担保公司总裁蒋乐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副总裁郑国枰、名力集团董事总经理查懋声共同签署了合资中金公司的协议,中金公司于1995年正式开业。

中金的股权结构经过国务院特别审批通过才得以确立,摩根士丹利成为第一个与中方机构合资成立投资银行的华尔街券商。中方机构中国建设银行(后改为由建银投资公司持股)持有中金公司43.35%股份,中国投资担保公司持有7.65%股份。而外资方的摩根士丹利拥有34.3%股份,加上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7.35%股份、香港查懋声家族名力集团控股的7.35%股份。

根据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双方的合作协议,摩根士丹利向其提供投资银行、直接投资、司库、外汇操作和其他专业的技术转让与协助,并牵头管理其主要业务部门。在中金公司成立之初,摩根士丹利将其视为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主要平台。在2000年之前,摩根士丹利从华尔街调派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投行人才,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投资银行部的总经理,到高级经理或分析师。这使中金公司迅速形成了一套可以媲美国际水准的业务标准,也为中金延续其国际标准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兼有中国国有企业和“华尔街蓝血”基因的中金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和肩负的责任不言而喻。

1997年,中金公司成功参与了中国电信(香港)(现中国移动)42亿美元的海外发行,这是中金公司成立之后的首个大型项目,也成为中金公司的重要起点。此后,中金公司佳绩频传,几乎从未缺席中国大型企业海外发行:电信、能源、金融、保险、医药、基建、汽车等行业龙头的海外IPO项目,中金公司当仁不让。在A股市场,中金公司承销业务也多年蝉联榜首。

15年来,在A股和中资企业海外IPO中,中金公司总承销金额分别达6460亿元和924亿美元,占A股和中资企业海外IPO总融资金额的36%和40%,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境内外投行,并在前十大A股IPO和前十大中资公司海外IPO中分别主承销了9家;作为财务顾问参与的兼并收购交易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在中国市场也位列所有投行第一。中金公司完成的很多资本市场项目不仅是其自身的里程碑项目,而且对中国投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金公司的不断壮大,一批高素质管理人员脱颖而出,他们了解中国市场,兼备国际视野,怀着振兴中国金融的责任感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摩根士丹利也现实地接受了这个发展趋势,在2000年后逐渐退出了中金公司管理层,成为了纯粹的财务投资人。中国加入WTO后,证监会发布的2002年版《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中对于“外资投行在中国只能参股一家合资券商”的规定,让希望扩大中国业务范围的摩根士丹利不得不开始考虑“忍痛割爱”,并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从2008年开始,摩根士丹利出售中金股权的意向越发明朗。第一次出售由于突发的金融危机而中止,第二次则始于2009年末。在2010年“两会”期间,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对媒体证实“摩根士丹利转让中金股权获阶段性进展”。5月,证监会正式受理了中金公司股权变更申请材料;11月8日,证监会收到中金的正式股权变更申请;据中国证监会网站的公告显示,11月26日出售中金股权事宜获批。

摩根士丹利只有在处理完毕中金公司股权后,其与华鑫证券成立新的合资证券公司的计划,才能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当然,监管机构的审批仍是进展的关键。

中金和摩根士丹利在媒体上一向均以低调著称,关于股权转让的进展双方更是三缄其口。毋庸置疑的是,双方业务上的合作依然继续,在近来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大型IPO项目中,中金和摩根士丹利多次同时出任主承销商;而在近期的中金人才外流高发时期,摩根士丹利并不在“挖人”的同行之列。一位原中金员工对记者表示:“两家之间还是有一些纽带,虽然有竞争,但也时见默契。”

退出中金牵手华鑫

但是摩根士丹利并未放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2003年,摩根士丹利与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华鑫证券合资成立了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今日两家公司更深一步的合作埋下了伏笔。目前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资产规模已经超过80亿元。2007年底,摩根士丹利同华鑫证券欲二度合作,签下了合作备忘录。巧合的是,也正是2007年底,证监会发布新规称,仅允许外资公司在国内成立一家合资投行,因此摩根士丹利只有先处置好中金股权才能申请与华鑫证券合资。

2007年,华鑫证券与摩根士丹利在签订合资协议之前,一直是国内籍籍无名的小券商。华鑫证券与摩根士丹利合资之初,投行业务几乎空白,如何在此方面成为行业中等水平之上,满足合资公司获批的硬性门槛,成为摆在摩根士丹利面前的问题。摩根士丹利在2008年就帮助华鑫证券建立起了投行业务团队,并在2009年不断通过各种关系,为华鑫证券拿到承销项目,这类承销项目多采用联合方式,基本上不收取或收取很低的承销费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摩根士丹利出售中金公司的交易半路夭折。2010年5月,市场再次有消息传出,称证监会已经正式受理摩根士丹利出售所持有的中金34.3%股权的申请材料。摩根士丹利在着手与中金分手的同时,并未放弃对中国市场的梦想。2010年11月26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