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预防与调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9:05:22

点击下载

作者:葛惠玲、郭力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预防与调养

糖尿病预防与调养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从认识糖尿病开始,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预防及调养方案,内容涉及糖尿病的饮食调养、运动调养、药物调养、中医调养及生活调养等方面。“爱心小贴士”从医生的角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针对读者关心的预防、调养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疑问给出解答,方便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预防及调养方案。

本书实用性强,适合有预防糖尿病需要的人群、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医护人员参考使用。

远离疾病,做自己的健康管家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然而“人吃五谷杂粮而生百病”,生老病死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各种疾病找上门来,干扰我们的生活,甚至剥夺我们的生命。其实,生病就是疾病在生长!如果想要阻止疾病的生长,首先得知道生病的原因是什么,据此而预防疾病,调养身体。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人生病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比如感冒、流行病等;第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无论是哪种原因,疾病都会导致人体细胞异常,继而发生各种不同的症状。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人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自身抵抗力的下降——正气不足,二是外界致病因素过于强大─邪气过盛。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之间的盛衰变化,决定着病机的虚或实,并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未雨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这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老百姓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另外,还有愈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脏腑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学会预防疾病,做到防患于未然。

鉴于此,我们组织编写了“常见病预防与调养丛书”,本丛书以“未病应先防,患病则调养”的理念,翔实地介绍了临床常见病的病因、病症和保健预防、调养等,帮助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广大读者远离疾病,做自己的健康管家!“常见病预防与调养丛书”目前推出了临床常见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脂肪肝、冠心病、妇科疾病、妊娠疾病、产后疾病、乳腺疾病、月经疾病、小儿常见病等疾病的预防与调养,未来还将根据读者需求,陆续出版其他常见病的预防与调养书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编者2016年8月

编写说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人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糖尿病已成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三大顽症之一,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与癌症,发病率居三大顽疾之首。糖尿病同时也给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糖尿病属于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于胰腺产生和释放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是由于胰岛素本身问题及其他原因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说到底,糖尿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对其发病有重要影响。虽说目前对于糖尿病尚无可以根治的方法,但我们可以通过综合治疗对其进行控制,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为了宣传普及对糖尿病的防病治病常识,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从认识糖尿病开始,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预防及调养方案,涉及糖尿病的饮食调养、运动调养、药物调养、中医调养及生活调养等方面内容。“爱心小贴士”从医生的角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针对读者关心的预防、调养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疑问给出解答,方便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预防及调养方案。

本书实用性强,适合有预防糖尿病需要的人群、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医护人员参考使用。

由于编写经验和学识有限,若有错误及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与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与完善。编者2016年8月第一章认识糖尿病第一节 什么是糖尿病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腺产生和释放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是胰岛素本身问题及其他原因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主要表现为易饥、多食、多饮、多尿伴体重下降,化验检查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尿中都有糖,尿中有糖的也不一定都是糖尿病,确诊糖尿病的关键是血糖是否升高到一定水平。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若长时间得不到治疗或控制,就会造成肾、眼、神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器官病变,进一步发展,便会导致肾衰竭、失明、下肢坏疽、中风或心肌梗死,最终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它同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并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

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为“消渴病”的范畴。其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肾精亏损等因素有关。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病变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代谢紊乱是消渴病的物质基础。

糖尿病是一个复杂的、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如何治疗及控制血糖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任务。多数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对糖尿病的控制长期处于非常不理想的状态,久而久之,导致了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虽然糖尿病病因至今仍然不清楚,但是医学界一致认为,糖尿病是可以防治的,且饮食调养是最主要、最基础的方法。若再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用药、及时的自我检测及一定的心理调养,就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什么是高血糖一、高血糖给人体带来的损害

糖尿病预防与调养

血糖是指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血糖值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短时间、一次性的高血糖对人体无严重损害。比如在应激状态下或情绪激动、高度紧张时,可出现短暂的高血糖;一次进食大量的糖类,也可出现短暂高血糖。然而长期的高血糖却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疾病或并发症的发生。如胰腺功能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肾功能受损、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等。下面具体说说,高血糖给人体带来的损害。

◎血液易凝结,毛细血管易堵塞

虽然葡萄糖作为维持生命的能量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过多也会产生反作用。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过剩,血液会变得黏稠、易凝结,毛细血管也易发生堵塞。另外,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失去柔韧性,使输送氧和营养素的能力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损伤了血管壁,胆固醇等就会从伤口处渗入进来,导致动脉硬化。

这一切均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发的症状。不过,如果胰岛素分泌过剩,同样也是危险的。胰岛素虽然具有将糖输送至细胞的功能,但是它同时也具有合成甘油三酯的作用。因此,如果因饮食过量而造成胰岛素分泌增加,那么,那些没有作为能量消耗的葡萄糖就会被作为甘油三酯蓄积下来,反而降低胰岛素的功效,为弥补胰岛素功效的不足,这时会进一步促进分泌胰岛素,由此反复而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葡萄糖摄入过量会导致肥胖,而肥胖是促使糖尿病发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且很容易引发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原因之一,而动脉硬化往往会引起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等疾病。

由于高血糖可引起渗透性利尿,使尿量增加,故可导致机体失水。

◎电解质紊乱

高血糖可导致大量排尿,不仅丢失水分,而且排出电解质,使电解质紊乱。

◎渗透压增高

高血糖可使细胞外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流动导致细胞内失水,当脑细胞失水时可引起脑功能紊乱,临床上称为高渗性昏迷。

◎β细胞功能衰竭

长期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不断刺激,会使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减少,使糖尿病进一步加重。

◎血管神经并发症恶化

糖尿病患者长期出现高血糖,会促使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使病情加重。二、引发高血糖的因素

临床专家在研究引发高血糖的原因时发现,不同患者产生高血糖的原因也不同。那引发高血糖的因素有哪些呢?

◎免疫系统缺陷

这里的免疫系统缺陷是指对胰岛素之类的物质产生抗体,就是说胰岛素功效降低,而导致了糖尿病。糖尿病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胰岛素的问题,所以糖尿病病人一般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体质因素

肥胖容易引发高血糖,是糖尿病的重要形成因素。一般来说,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大,这是糖尿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遗传

糖尿病有遗传倾向,这种遗传并非直接遗传,而是一种隐性遗传。这种隐性的遗传是相当特别的,比如,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去医院做很详细的体检,可能指标是正常的。然而当其饮食不规律或受到外界刺激时,别人没患糖尿病,但是他就患了糖尿病。就是说相同的饮食习惯,相同的外界刺激,但是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人比常人更容易患糖尿病,这就是所谓的隐性遗传。第三节 糖尿病分型一、糖尿病现代医学分型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专家委员会提出了糖尿病的新的病因分型方案,即把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因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而导致的。1型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也有少部分成人患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遗传以及环境因素所致。研究发现,遗传因素赋予个体的仅是1型糖尿病的易患性,它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二者共同作用,个体才能发生糖尿病。环境因素涉及面比较广,有物理性因素及化学性因素,其中主要有病毒感染、营养食品以及化学食品等。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

1型糖尿病多数患者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较为明显,体型消瘦,具有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倾向。如果确诊为1型糖尿病,就必须每日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治愈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长期注射胰岛素。1型糖尿病发病后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甚至会出现糖尿病性昏迷的危险,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它包括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损伤两个方面。

所谓的“胰岛素抵抗”,即为人体的肝脏、肌肉以及脂肪等组织细胞抵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使其转送血糖的能力降低,不能顺利地将葡萄糖通道打开,故血糖不能进入到细胞中。另外,胰岛素对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具有调控作用,当有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就不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胰岛素抵抗的特点就是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异常升高。若长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储备功能就会全部耗竭,由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也就不能够满足人体对胰岛素的无限需求,因此出现“胰岛素相对缺乏”,血糖也就随之升高。

所谓的“胰岛功能损伤”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也就是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是逐渐下降的,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比较缓慢。随着病情的加重,胰岛β细胞进一步受损,其所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满足人体需要。这个时候,如若得不到及时地补充,即会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比例最大,危害也最大。发病最为隐秘,通常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一般在40岁以上多见,而且大多在55岁以后发病。大多数患者不知道自己得病,因2型糖尿病起病缓慢,临床症状较轻或没有任何症状,无明显酮症酸中毒倾向。有的患者只觉得不明原因的疲倦或不适,而不一定有“三多一少”的症状。

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早期饮食控制、口服药物有效,但是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竭,到疾病的晚期,部分患者仍然需要采用注射胰岛素治疗。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指由已知的原发病所致的慢性高血糖状态。糖尿病是这些原发疾病的一种并发症,主要包括胰腺疾病或胰腺切除引起的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性糖尿病、药物及化学性糖尿病、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异常遗传综合征等所引起的糖尿病。另外,一些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都易并发糖尿病。进行激素治疗的一些药物,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引发糖耐量异常,发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妊娠糖尿病列为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类型。妊娠糖尿病分两种:①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称糖尿病合并妊娠;②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糖尿病孕妇中80%以上为GDM,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不足20%。GDM患者糖代谢紊乱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机会增加。糖尿病孕妇的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遗传因素与肥胖症是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有家族糖尿病史的或肥胖的孕妇,在妊娠期间更应该注意糖尿病的检查。

妊娠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反复发作,孕妇体重>90千克,本次妊娠并发羊水过多或胎儿巨大。

建议在妊娠24~28周进行GDM筛查。具体方法是将50克葡萄糖粉溶于200毫升水中,5分钟内服完,其后1小时血糖值≥7.8毫摩尔/升为糖筛查阳性,应检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异常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者再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病情较重或血糖控制不良者,对母儿影响极大,母儿发生近、远期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巨大胎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或其他产科指征者,应行剖宫产。对糖尿病病程大于10年,伴有视网膜病变及肾功能损害、重度子痫前期、有死胎史的孕妇,应放宽剖宫产指征。二、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做了以下分类,比较接近临床实际情况,为目前临床所通用,其内容如下:

◎燥热伤肺型

此型见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胃燥津伤型

此型见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有力。

◎肾阴亏虚型

此型见尿频量多,浑如脂膏,头晕目眩,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阴阳两虚型

此型见尿频,饮一溲一,色混如膏,面色黧黑,耳轮枯焦,腰膝酸软,消瘦显著,阳痿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阴虚阳浮型

此型见尿频量多,烦渴面红,头痛恶心,口有异味,形瘦骨立,唇红口干,呼吸深快,或神昏迷蒙,四肢厥冷;舌质红绛,苔灰或焦黑脉微数疾。第四节 糖尿病临床表现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糖尿病为一种具有遗传倾向性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以原发性2型糖尿病为例,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期与症状期两大阶段。一、无症状期

疾病早期,因患者食欲良好、精神与体力如常人一样等原因,临床上很难发现。大多患者在定期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的查体过程以及妊娠检查时偶然发现有尿糖,继而进一步做检查时才发现患了糖尿病。

无症状期又分为糖尿病前期、亚临床期及隐性期三个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没有任何明显临床症状,常被忽略、漏诊或误诊,只有通过化验检查血糖、尿糖或进行糖耐量试验等才能发现。如能在无症状期发现糖尿病并对其进行及时治疗,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如果控制得好甚至可终身不发病。所以,重视早期糖尿病的信号意义很大。凡有以下情况者应尽早就医,检查血糖及做糖耐量试验,以在早期发现是否有糖尿病。

◎视力下降

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造成视力下降,恶化较快,有时也会引起急性视网膜病变,导致急性视力下降。

◎遗传倾向

研究表明,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若父母有一人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4倍。

◎皮肤瘙痒

糖尿病导致的皮肤瘙痒往往使人难以入睡,特别是女性阴部的瘙痒更为严重。

◎手足麻木

糖尿病可造成末梢神经炎,出现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烧灼感等,也有的人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在糖尿病的晚期,末梢神经炎的发病率会更高。

◎尿路感染

糖尿病造成的尿路感染有两个特点:(1)菌尿起源于肾脏,而一般的尿路感染多起源于下尿道。(2)尽管给予适宜的抗感染治疗,但是急性肾盂肾炎发热期仍比一般的尿路感染发热期延长。

◎胆道感染

糖尿病伴发胆囊炎的发病率甚高,且可不伴有胆石症,有时胆囊会发生坏疽及穿孔。

◎排尿困难

男性糖尿病患者约有21.7%出现排尿困难。所以,中老年男性若发生排尿困难,除前列腺肥大外,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腹泻与便秘

糖尿病可造成内脏神经病变,导致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顽固性的腹泻及便秘,其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可造成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从而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勃起功能障碍最为多见。根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者达60%以上。

◎女性上体肥胖

女性腰围与臀围之比大于0.85(不论体重多少),糖耐量试验异常者达60%。有学者认为,这种体型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脑梗死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在脑梗死患者中有10%~13%是由糖尿病造成的。所以,脑梗死患者应进行血糖常规化验。

只要具有这几大信号中的一至两种,就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去就诊,检查一下尿糖与血糖,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二、症状期

除1型糖尿病多在15岁前起病外,糖尿病典型的自觉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原发性2型糖尿病一般在疾病发展到中晚期后,临床上才出现下列轻重不等的典型症状。

◎多尿

糖尿病患者因体内血糖过高,不能被充分利用所以就要排出。糖尿病患者每日的尿量可达3000~4000毫升,最多时可达10000毫升以上。此外,排尿的次数也增多,有的患者每日排尿次数可达20多次。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大。

◎多饮

由于多尿使水分过多地丢失,发生口渴,只好以饮水来补充,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因此,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

◎多食

由于尿中丢失糖分过多,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引起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顿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食量增加了,血糖也随之升高,尿糖也增多,如此反复。

◎体重减轻

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消耗过多,故出现体重减轻。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虽然是“三多一少”,但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备典型症状,往往是在做了化验检查后才被诊断出来。还有一部分患者不是无症状,只是被忽视了而已,自以为多食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有的患者以多饮、多尿为主,有的以体重减轻、乏力为主,有的以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为首发症状,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才发现患了糖尿病,甚至有的患者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时才被确诊。第五节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是很大的,过多的葡萄糖可随着血液流向全身各个角落。所以,如果糖尿病未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就有可能产生许多并发症,继而影响全身组织器官,甚至连头发、指甲也受累。

俗话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并发症与慢性并发症两类。急性并发症又有两种,一种是由糖尿病本身引起的或在进行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及低血糖反应和乳酸酸中毒等;另一种是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当对糖尿病控制不好时更容易发生,但又并不是由糖尿病直接引起的,如并发各种感染、结核病等。

以下反映了糖尿病对人们生活质量和经济的严重影响:(1)死亡率增加2~3倍。(2)心脏病及中风者增加2~3倍。(3)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倍。(4)坏疽和截肢的概率约比一般人多20倍。(5)是引发可致命的肾脏病的第二个主要原因。(6)易导致其他慢性损害(如神经病变、感染和性功能障碍等)。(7)与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相比,住院人数增加2倍。(8)直接用于医疗方面的花费,包括时间、药物、康复、护理和其他的服务性工作以及物资需求会大大增加。(9)其他花费,包括医疗费、退休金,以及由于残疾而丧失生活能力所引起的花费大大增加。

慢性并发症也有两种,一种是微血管病变,是因为长期血糖过高所致,如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另一种是大血管病变,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常常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如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

有些病变可能由多种因素所致,如糖尿病足与下肢血管、微血管、神经病变以及感染等因素均有关系。糖尿病引起的心脏损害可能与同时发生的冠心病有关,也可能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总之,糖尿病的危害是严重的,所以要力争“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爱心小贴士

糖尿病患者感染应如何护理?

糖尿病患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并发各种急慢性感染,如呼吸系统的感染、泌尿系统的感染及皮肤的感染等。(1)清洁卫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为预防感染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保持皮肤清洁,要勤洗澡、勤洗勤换衣物,以穿着柔软、舒适、棉质本色的线衣线裤为宜,以防某些染料引起皮炎。(3)女性应注意外阴部清洁,必要时每天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4)皮肤的局部感染要及时处理和治疗,当发生毛囊炎及小疖肿时不要挤压,以免细菌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5)注意手指甲、脚趾甲的修剪。长指甲容易抓伤皮肤,而且容易藏着大量细菌和脏东西,有利于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故要经常清洗,定期剪修,但不要剪得太短以防止甲沟炎。(6)有末梢神经炎感觉迟钝者,要防止外伤及烫伤。(7)许多疾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8)许多疾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所以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的好习惯。(9)发生感染时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早期治疗,并积极控制糖尿病。第六节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一、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中,最常见的就是酮症酸中毒(DKA),它是由胰岛素缺乏、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大量脂肪分解产生了大量酮体所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血酮≥5毫摩尔/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生,2型糖尿病或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许多诱因作用下,升糖激素(即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和可的松)增多,使体内呈现严重的胰岛素不足,而导致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分解增快,酮体生成增多,最后导致酮症酸中毒。

◎危害临床上以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特点。若发生后未得到及时救治可造成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造成循环衰竭、昏迷甚至死亡。但如果及时发现并治疗,是可以很快被纠正的,上述不良后果是可避免的。 ◎临床表现(1)原有症状加重,如“三多一少”症状更加明显。(2)极度虚弱、无力。(3)呼吸深而快,呼气时有“烂苹果”味。(4)明显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部不适,少数患者可剧烈腹痛,似急腹症。(5)肌肉酸痛。(6)明显脱水,黏膜干燥。(7)循环不良,脉搏加快,四肢发冷。(8)神志改变,轻者烦躁,重者淡漠、迟钝、嗜睡甚至昏迷。

◎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肺水肿、高脂血症、胰腺炎、心肌梗死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另外,还包括医源性并发症,如低钾血症、低血糖、脑水肿等。

◎容易诱发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情况

下列情况容易诱发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应当引起重视:(1)感染,如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坏疽等感染时。(2)糖尿病治疗不当,如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降糖药突然停用或用量不足;大量进食水果、甜品、含糖饮料或淀粉类食物等;糖尿病未经正规降糖治疗。(3)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引起呕吐、腹泻。(4)其他,如严重外伤或手术后、妊娠和分娩。

◎检查

出现酮症酸中毒时,化验检查可发现尿糖强阳性,大多为+++上下,尿酮体也为阳性到强阳性,血糖显著增高,通常高于16.7毫摩尔/升(0.3毫克/升),血碳酸氢根下降,动脉血气分析显示血液呈酸性,pH值低于7.35。◎预防措施酮症酸中毒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当然,更重要的是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1)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要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提高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认识。一旦怀疑是本病应及早到医院就诊。(2)要严格遵守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治疗方案,不能随意减量,更不能中断治疗。(3)经常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了解尿量、体重的变化。发现血糖增高,及时就诊。有条件者可行自我血糖监测。(4)坚持运动调养,增强体质,预防感染。(5)如果发生急性病时,特别是严重的感染,必须尽早进行治疗。爱心小贴士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如何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可由于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等多种因素而诱发。自小剂量胰岛素连续静脉点滴治疗该病以来,此症死亡率已明显降低,大多数预后良好。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中,护理很重要,应做好下面的护理工作。(1)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安置好患者后立即给予两路输液,其中一路用来补液,另一路用来补充胰岛素。(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状态、瞳孔大小及反应、呼吸、心率及血压等。(3)对尿潴留或昏迷患者应留置导尿,以便于观察尿量及监测尿糖尿酮。(4)做好病情的监测工作,要求每小时化验尿糖和尿酮1次,每2小时化验1次血糖,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要注意血糖下降速度,当血糖降至3.9毫摩尔/升时,应及时通知医生以便更改医嘱。(5)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和胰岛素的用量,以作补液量的参考。(6)按时清洁口腔,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和继发感染。(7)尿酮消失时应及时通知医生,以便执行新的医嘱。二、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种临床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大约2/3患者在发病前无糖尿病病史,或者仅有轻度症状。其可以造成很高的血糖和血渗透压,患者很容易发生昏迷,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预后差。但是如果平时注意自我保健和及时就诊,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诱因在胰岛素缺乏的基础上,一些常见的因素可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这些因素包括:(1)应激 以感染最常见,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等。此外,还包括外伤、手术、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脑卒中等。(2)饮水不足 老年人口渴感减退或昏迷,而造成进水太少血液浓稠等。(3)失水过多 如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等。(4)高糖摄入 有的患者有糖尿病而自己不知,没有采取及时而正规的治疗,甚至因其他疾病而误用高糖输液,致使血糖显著升高。(5)应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临床特点

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3有糖尿病病史。起病多缓慢,最初糖尿病症状加重,数天里尿量增多,但饮水并不多,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脱水日趋严重,会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干燥、缺乏弹性、心跳增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烦躁、精神恍惚、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甚至昏迷。无糖尿病病史者常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贻误治疗。

◎预防措施

对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的预防极为重要,因为一旦发病,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即使侥幸过关,也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身体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首先,要及时发现和正确治疗糖尿病。要提高对糖尿病的警惕性,经常进行自我监测,及早发现糖尿病。一旦发现糖尿病的存在,就要积极正确的治疗。

其次,平时要注意合理安排生活起居。要吃喝合理,注意体育锻炼和休息,不要过度劳累,特别要注意饮水,一定不要限制饮水,以免造成脱水和血液浓缩。

第三,如是老年人得了“小病”,比如说感冒、泌尿系感染以及小的外伤等,要及时治疗,防微杜渐,不要因小失大,防止导致高血糖高渗状态而酿成大祸。

如果患者发生神志不清或昏迷时,千万要查血糖,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脑血管病,因为高血糖或者低血糖都能引起昏迷。三、乳酸性酸中毒

乳酸性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乳酸性酸中毒是一种由血液中乳酸堆积而引起患者酸中毒的疾病。乳酸是一种有机酸类,主要是糖类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缺氧的条件下,乳酸的生成量增加。正常情况下,身体产生的乳酸量不大,少量的乳酸对身体无害,还能在肝脏作为能量的来源而被利用或再合成葡萄糖,多余的乳酸则经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乳酸的浓度不高,不超过2毫摩尔/升。

◎引起体内乳酸含量增加的原因

引起体内乳酸含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乳酸生成过多 比如由于心、肺功能障碍或者血管阻塞造成氧气供应不足。在缺氧的条件下,乳酸的生成就会明显增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量服用苯乙双胍(降糖灵),也能促使乳酸大量生成。(2)乳酸去路不畅 比如肝脏功能障碍,不能将乳酸迅速转化,或者肾脏功能不全,不能将多余的乳酸完全排出体外,就会造成乳酸在体内的堆积。乳酸是一种强有机酸,含量过高,就会造成乳酸性酸中毒,严重者将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由于本症死亡率很高,因此要加强预防,防患于未然。可采取如下措施:(1)凡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最好不使用双胍类降糖药,因为肝肾循环障碍可影响双胍类药物排泄,故宜慎用。(2)避免使用含甲醇、乙醇、木糖醇、水杨酸盐、异烟肼等成分的药物,慎用普萘洛尔等药物。(3)尽量不用果糖、山梨醇,而应采用葡萄糖,以免发生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4)凡有休克、缺氧、肝肾衰竭状态的酸中毒者,应以纠正缺氧、缺血及休克为基本措施,避免本症的发生四、低血糖

正常人血浆(清)葡萄糖测定值为空腹时3.9~6.1毫摩尔/升,餐后血糖为3.9~7.8毫摩尔/升。

血糖值低于2.8毫摩尔/升,并伴有症状和体征,称为低血糖症。少数病例可不伴有自觉症状。

低血糖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也是比较严重的合并症之一。

◎危害

低血糖严重地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严重的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不进行抢救,昏迷6小时以上可造成不能恢复的脑组织损坏,甚至死亡,即使抢救过来,也会变成植物人。

◎原因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或剂量未变,但因某种原因没能按时进食或食入量太少。应用磺脲类药物,也会出现低血糖。有的患者因加大了体力活动量,或在发热、外伤、手术、分娩时,能量消耗一时增多,又未能及时补充热量也会导致低血糖。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表现 可出现饥饿感、心慌、出汗、紧张、软弱无力;体征是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冒冷汗、发凉、颤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常发生于血糖下降快、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少的患者。(2)神经中枢功能异常的表现 可以在上述症状之后进一步发生,也可作为首发或主要症状发生。见于多年糖尿病或老年患者,或有自主神经系统病变者,或血糖下降缓慢、程度严重者,或原有脑血管病的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躁动不安,语言障碍,定向力或识别力突然丧失,或精神失常;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抽搐、偏瘫、昏睡,呼吸、血压处于被抑制状态,以致死亡。

◎预防措施

与任何一种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一样,低血糖症也应该防重于治,最好是不要发生,否则会给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可能引起反跳性的高血糖,导致病情波动。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1)定时定量进餐 患者要定时定量进餐,不得暴饮暴食,也不要拖延或忘记进餐。若不得已延迟进餐时,应预先吃一些饼干、水果或巧克力等食物。当遇到某些特殊情况不能进食或进食减少时,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2)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药物用量不能随意增加,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做适当地调整。(3)运动量保持恒定 每天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应基本保持不变。当运动量临时加大时,要及时加餐,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尽量不要空腹晨练。(4)经常测试血糖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自备血糖仪,保证每天自测血糖。若有低血糖感觉时,应及时自测血糖,并把每次的血糖测试结果详细地记录下来。(5)携带糖尿病病情卡 患者应随身携带糖尿病病情卡,一旦出现严重低血糖,便于他人了解病情、紧急施救并通知患者家属。(6)防止低血糖发生 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小食品,以便应对突然发生的低血糖。

◎应急措施(1)如果出现轻度低血糖,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患者意识清醒并能吞咽时,可立即吃几粒糖果、几块饼干或喝半杯糖水,可以达到迅速纠正低血糖的效果,一般十几分钟后低血糖症状就会消失。在进食以上食物后,可再适当吃一些米饭或馒头、豆腐干等食物,以防低血糖再次发作。如果采取以上方法仍没有效果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急救,同时带上患者常服的降糖药,以便医生了解病情。(2)如果出现重度低血糖,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尚有吞咽动作时,一般应先确定患者气道是否通畅,必要时做相应处理,保证气道通畅,然后可喂些糖水,多数可迅速改善症状。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无自主吞咽功能,此时千万不要给患者喂食或饮水,否则容易引起窒息,应使患者侧卧,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并立即送入医院。送入医院后,应立即检测血糖,并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毫升,待症状缓解,神志清醒后,可再静脉滴注葡萄糖,以防止低血糖再次发生。另外,对于一些口服降糖药所致低血糖的患者,经治疗苏醒后,仍有再次进入昏迷状态的可能,则需要密切观察四五天。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患者在开车时出现低血糖,一定要停下车吃一些含糖食物,等感觉稍微好一些后再继续开车。千万不要硬撑着,以为过一会儿就好了,这样非常危险。

爱心小贴士

发生夜间低血糖时应如何进行家庭急救?

糖尿病患者夜间多在熟睡时发生低血糖,时间在凌晨1~3点钟,患者主要症状为头晕、全身发抖、出汗多,甚至手脚抽搐或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危及生命。家属如果遇到患者夜间出现低血糖反应时,首先要冷静,给患者吃些糖果或饮25%的葡萄糖水适量,同时快速检测患者的血糖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经过处理,多数患者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有条件者也可在床边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20~30毫升,以快速纠正低血糖症状,然后急送附近医院做进一步治疗。需要提醒的是,家中如有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备有快速血糖检测仪,身边放有果糖、开水及饼干等食物,以便应急。

糖尿病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有,晚餐进食较少,晚饭后活动过多又未补充食物,在家使用胰岛素不规范,对长效和短效胰岛素的剂量和维持时间掌握不好,大便次数多以致营养物质丢失增加。第七节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三类:①大血管并发症,指脑血管、心血管和其他大血管的并发症;②微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③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司理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一、脑血管并发症

脑血管病不是糖尿病所特有的,但是糖尿病特别是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是引起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可能性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在我国,脑血管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问题比在西方国家更为严重。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压的存在、脑血管的硬化、血管内壁的损伤、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下降以及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血管堵塞性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脑血管破裂造成的脑出血则比非糖尿病患者高不了多少。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中,有88%为脑血栓形成或腔隙性脑梗死(俗称“腔梗”)等阻塞性脑血管病变,约43%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糖升高,说明两者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者和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者在临床表现上很相似,均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严重者可发生偏瘫、失语,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的防治和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基本相同,但对前者态度应更积极,措施应更得力。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及早发现并有效控制糖尿病 以延缓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2)有效降低血压,调整血脂 血压高和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必须认真对待。(3)服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溶栓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 如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30%,芦丁和双嘧达莫(潘生丁)等对预防脑卒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有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对预防脑卒中也有良好的效果。(4)出现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时,应立即将患者送到医院就医 采取溶栓、扩容等急症处理措施,以尽量减轻脑卒中带来的危害。部分患者可试用血管扩张手术,以改善脑的血液供应。

爱心小贴士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时有哪些先兆迹象?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先兆与一般脑血管病相似。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加重为持续性剧烈头痛;头晕突然加重,可伴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突发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尤其局限于一侧的肢体、舌、面部麻木;突发性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突发性意识障碍,性格改变;突发视物不清或黑蒙,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尤其是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时,更应怀疑有脑血管病的发生。二、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较为复杂,糖尿病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者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200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给世界糖尿病日制定的宣传口号是“减轻糖尿病的负担——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2003年,糖尿病界又提出“糖尿病即心血管疾病”或者“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的说法,证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对糖尿病患者的巨大威胁,以及国际糖尿病界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关注。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冠心病,尤以冠心病多见。糖尿病性冠心病和非糖尿病者的冠心病十分相似,但也有其独特地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1)发病率高且发病时间早 国外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我国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则高达15.9%。而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时间比非糖尿病者要早,3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就可得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概率比非糖尿病者高2~4倍,45岁以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变的概率较非糖尿病者高10~20倍。(2)女性的保护作用消失 本来女性得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低于男性,但是“得了糖尿病,男女都一样”了,女性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和后果甚至超过男性。心脏病变的发生率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较非糖尿病者要高4倍,男性则高2倍。而且女性死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于男性。美国有研究发现,近年来男女非糖尿病者以及糖尿病男性死于冠心病的人数都在下降,只有糖尿病女性死于冠心病的人数仍在上升。(3)不典型症状常见 由于心脏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性心脏病变的临床表现可能很不典型,如1/3以上的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不痛,让人想不到是心肌梗死,甚至贻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他表现包括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直立性低血压(平卧时血压高,而站立活动后血压反而低,甚至晕倒)、难以纠正的心力衰竭或休克,甚至造成猝死。

◎预防措施

造成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诱因与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相似,所以,糖尿病性心脏病也应以预防为主。其治疗原则和一般冠心病一样,包括严格控制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症和高血黏稠度,长期服用适当的维生素、抗氧化剂、血管活性药物、抗血栓药物。为了及早发现糖尿病性心脏病变,定期做心电图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心功能不全或心律不齐者,则应去心内科求治。同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一样,某些糖尿病性心脏病导致心绞痛反复发作,且内科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经皮血管成型、血管支架或者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术治疗。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饮食调养(1)控制热量摄入 严格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建议每日三餐热量分配的比例为早餐30%、午餐50%、晚餐20%,以防热量过多而导致肥胖。(2)均衡饮食 控制食物总能量中50%~55%是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粮食提供;15%~20%来自蛋白质;20%~25%来自脂肪。并适当多食粗粮。(3)限制脂肪摄入的质和量 一般认为,膳食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以1∶1∶1为宜。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有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含量。(4)限制精制糖类摄入 精制糖类摄入不超过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10%,且越少越好。应以含纤维素较多的淀粉类食物为主。(5)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 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镁的绿色蔬菜及含糖量低的水果,多吃降血脂的食物,以改善心肌营养代谢,预防血栓发生。(6)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少量多餐,定点用餐,不宜吃得过饱、过多。避免暴饮暴食,以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7)低盐 选择低盐食物,盐的每日摄入量应限制在2~5克,以减轻心脏负担。(8)少饮浓茶等 少用或不用浓茶、咖啡、辣椒、芥末、酒等,以减少对神经系统的刺激。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生活调养(1)注意居室环境 居室环境应温度、湿度适宜,向阳。睡眠环境应安静舒适,避免嘈杂,光线宜暗,床上被褥松软适宜。(2)保证睡眠 有心慌、无力甚至心绞痛者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病情稳定时,要注意生活起居的规律性。(3)控制情绪 应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多听听音乐,闲暇时可养花种草调养身心。(4)注意保暖 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5)注意监护 对心悸较严重者,平时要严密观察脉搏、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可做心电图检查。血压过高或过低者,应定期测血压。三、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国外有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者造成肾衰竭的概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有3种类型:①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具有高度特异性。②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病变,最为常见,且对肾功能影响最大,但是特异性较低。③渗出性病变。

◎糖尿病肾病分期

临床上常将糖尿病肾病从轻到重分为以下5期:(1)Ⅰ期 表现为代偿性的肾脏功能亢进。此时是糖尿病初期,肾

脏体积增大,肾小球内压增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2)Ⅱ期 表现为肾脏组织学上的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

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多数处于正常范围。此时肾穿刺活检

已能发现不正常,但化验检查还可能没有阳性发现。也就是说,化验检

查还查不出什么问题,患者也还没有什么感觉,仅少数患者有时会血压

偏高。(3)Ⅲ期 表现为临床指标的不正常。尿蛋白出现,血压也开始增

高,此阶段关键性的化验结果是尿中微量白蛋白分泌率已高于20微克/

分钟,临床上通常将这一期肾病称为早期肾病。早期肾病是糖尿病肾

病得以完全恢复的最后机会,再向前发展,糖尿病肾病就无法完全消

失了。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超过200微克/分钟,病情就进入了第

四期。(4)Ⅳ期 又称为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尿白蛋白排泄率超

过200微克/分钟,也就是尿白蛋白排出量超过300毫克/24小时,肾

小球滤过率下降,可伴有水肿及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5)Ⅴ期 又称终末肾病。此时,糖尿病肾病已进入晚期,患者因肾功能不全,血液中的含氮废物量也开始升高,其中血肌酐水平升高超过180微摩尔/升是第Ⅴ期,也就是终末肾病的诊断指标。终末肾病患者往往伴有显著的高血压和水肿。患者应控制好血糖,饮食清淡,少吃盐。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一旦临床表现比较明显,糖尿病肾病实际上就已经难以根治了。所以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还是控制好血糖,避免肾脏病变的发生。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下降一半,使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降低1/3。患者如已发展到早期肾病阶段,为了控制好病情,又不至于影响肾脏功能,应积极接受胰岛素治疗。

另外,应控制好患者的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使糖尿病肾病加重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患者应该饮食清淡、少吃盐,已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应坚持服用降压、降脂药物。

◎预防措施

目前,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防止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避免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发生。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包括以下5个方面:(1)应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糖尿病肾病患者每天从尿中丢失大量蛋白质,所以必须补充适量的蛋白质,特别是优质动物蛋白。但到了糖尿病肾病的晚期,大量蛋白质的摄入会使血液中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肌酐和尿素氮等增高,给患者带来危害。所以,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必须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特别是要限制质量较低的植物蛋白(如豆腐、豆浆等)的摄入量。(2)避免泌尿系感染 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可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3)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中药对治疗肾脏病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因人施治,辨证论治,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患者可以到正规的中医院就医。(4)避免使用对肾脏有伤害的药物(5)透析治疗 当肾脏病变已发展到尿毒症阶段,除了上面所说的措施以外,还要进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以便把血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如有可能,进行肾脏移植是使患者肾功能得以恢复的唯一出路。如果肾功能还不是特别差,服用一些不含氮的酮酸制剂,对降低尿素氮、改善肾功能也有帮助。

◎饮食调养(1)控制总热量 原则上,一般日常基准体重消耗量为25~30千卡/千克。其中,限制脂肪摄入量为总热量的25%~30%,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热量不应大于总热量的70%,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每千克体重0.6~0.8克,植物油日摄入量也应控制在25克以下。(2)食盐摄入应有限制 为了保护肾脏,减轻其工作负荷,糖尿病患者的菜肴应尽可能味淡一些,糖尿病合并肾病者每日食盐的摄入量要在2克左右。(3)保证摄入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以易消化的鱼类、瘦肉为佳,注意限制主食中植物蛋白的摄入量,因为主食中的植物蛋白生物价较低,摄入过多会导致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下降,同时还会使蛋白质摄入超标。(4)适当限制钾摄入 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极易出现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一旦出现,将诱发心律失常和肝昏迷。因此,应节制含钾饮料、含钾蔬菜和水果的摄入。(5)摄入充足维生素、矿物质元素 摄入充足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锌、钙、铁等,可对肾脏起保护作用。维生素E可用至每日11国际单位,维生素C每日0.3克,它们的量稍大一些也无妨。

◎生活调养(1)注意水分摄入 如果没有尿少、水肿的情况不需控制饮水,保持每日饮水量和尿量在1500~2000毫升,以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发生水肿的患者,饮水量应根据尿量与水肿程度而定。正常情况下,如水肿较明显时,每日摄入水分为600~800毫升。但尿路感染之后,需增加饮水量。(2)严格控制血糖与血压 高血糖、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展。严格控制血压,尽量使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3)禁止吸烟 吸烟是加重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4)加强锻炼 患者应坚持合理的运动锻炼,增强抵抗力,防止感冒。运动也可促进肾脏血液流通,有助于损失修复,防止肾小球硬化。(5)预防感染 要注意预防感冒、口腔、泌尿系统感染。室内要定期消毒,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与感染性疾病患者接触。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受损。

爱心小贴士

如何早期发现和处理糖尿病肾病?

以往检查肾脏功能都是抽血查肌酐和尿素氮,或做放射性核素肾图检查肾小球滤过率;近年来,还有24小时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查,以诊断肾病。目前,有一些超早期的指标,如反映肾小球早期病变的尿转铁蛋白、尿IgG,反映肾小管病变的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以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等,有助于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四、糖尿病眼病

在糖尿病各种并发症中,视网膜病变相对发生较早,也最为常见。糖尿病常可导致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它是引起失明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可怕的眼部并发症。糖尿病眼病患者引起双目失明的概率要比非糖尿病者高出25倍。在这些眼病中,最常见而且对视力影响最大的是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白内障

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与老年性白内障有所不同,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在晶状体中造成的白斑往往是散在性的;而老年性白内障造成的白斑则多从晶状体的核心部位开始,逐渐向外发展。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来根治,切除白内障已经成熟的晶状体,患者的视力可基本得到恢复。

治疗白内障的前提是必须控制好血糖及血压,血糖和血压控制不好,术中可能发生眼底出血,术后感染或者愈合不好的概率会增加。(二)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既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眼底改变可分为6期,分属两大类。Ⅰ期:为微血管瘤,出血;Ⅱ期:为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Ⅲ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Ⅴ期:机化物增生;Ⅵ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以上Ⅰ~Ⅲ期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Ⅳ~Ⅵ期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

◎预防措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预防,预防措施包括:(1)控制好血糖和血压 控制好血糖和血压,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血糖升高可使患者眼底血管进一步受到损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