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0:54:10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下)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下)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 主 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 委 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二、历代名诗(下)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下独自饮酒,诗人李白充分品尝了人生的孤独。诗人不说现实中到处碰壁,不说世无知音,而是在月夜花间,举杯邀月,对着明月、对着自己的身影,起舞畅饮,一切皆在不言之中。然明月与身影毕竟是无知之物,“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它们最终也无法使诗人摆脱孤独,反而更加孤独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生于巩(今河南省巩县)。天宝五年(746),杜甫西入长安,两次应试,均未中第,困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起,杜甫举家北逃,避难都州羌村。后寄寓四川成都西郊草堂。在此期间,曾一度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也曾在绵州、梓州、射洪、汉州等地,过了两年多流亡生活。大历三年(768)初,杜甫携家出三峡,在湘、鄂一带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最后死在自长沙去岳阳途中的船上。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社会从繁荣趋向衰落的时期,备尝生活和战乱之苦,对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故能写出不少很有价值的诗篇。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甚大,后人尊其为“诗圣”。其绝句作品,多为入蜀后所作,清新自然,晓畅凝炼。有《杜少陵集》。

这是诗人早年漫游时期的作品,诗歌显示了杜甫开阔的胸襟和青年时期蓬勃的朝气。岱宗横跨齐鲁,郁郁苍苍,诗人初登泰山,赞叹之情由衷流露,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惊叹与仰慕之情。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的风貌,高大巍峨,山阳、山阴昏晓分明,一个“割”字使场景显得生动,山中云气蒸腾,涤荡了诗人的心胸;诗人极目远方,眺望着黄昏的归鸟。这一切并不能令诗人满足,如果要将“众山”尽收眼底,就必须“凌绝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壮志凌云的青年诗人的胸怀,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真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作。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在至德元年(756)六月,唐朝都城长安为安史叛军攻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七月,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去投奔肃宗。但途中不幸被叛军所获,带到长安。

诗人沦陷在长安,又是一个新的春天来到。由于山河破碎、家国沦亡,往日繁华喧闹的京城野草树木丛生,眼前一片荒凉孤寂。诗人触景生情,亡国的愁苦之恨再度涌上心头。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遭逢乱世,更加思念家人,家书又无由抵达。思念过于强烈,搔头动作过于频繁,白发为之稀疏。这种强烈的思亲情绪,与亡国的现实背景结合在一起,特别打动人心。

这首诗的感情沉着含蓄,真挚自然;内容由景及人,十分丰富但又绝不芜杂;诗的格律严谨却不呆板,因而此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冶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杜甫诗作。

诗人在离乱后与老友重逢,感慨颇多颇深。当年分手时友人乃未婚之少壮,重逢时则已鬓发苍白,儿女成群。“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是乱世之后的常态,重逢才是喜出望外。老友儿女敬重父执,张罗酒饭招待客人,诗人即感到温馨,又有世事苍茫巨变的感受。想到明日又要分手,重见不知何日,惜别、怅惘之情涌上心头。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二评云:“古趣盎然,少陵别调。一路皆属叙事,情真、景真,莫乙其处。起四句是总提,结两句是去路。”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作。“安史之乱”过程中,诗人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写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石壕吏》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人采用纯客观的记录方式,将自己傍晚投宿石壕村的见闻如实叙述出来。战争驱使大量的年轻男性劳力奔赴战场,战死沙场。诗人所投宿的这一家,居然三个儿子都在前线,其中二位已经阵亡。县吏犹来捉丁不已,最终竟驱赶老妪应役。家中只剩下妇孺老幼。生产的凋敝、农村的贫困,也将是必然的事实,诗人对县吏滥捕丁役虽有所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甫诗作。

这首诗中所咏叹的佳人有其喻托象征意义。她遇关中丧败战乱,骨肉被杀。自家夫婿又喜新厌旧,将她无情抛弃,所以,她被迫与空谷、清泉、松柏、修竹为伍。诗人一再求仕,却一再被朝廷所弃置。到“安史之乱”平定,他人皆升官晋级,诗人却被逼辞官。其经历、出处、操守,与这位佳人极其相似,既是自恃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是被世俗抛弃的结果。

梦李白(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首诗在怀念友人的同时,也是在为李白辩解。杜甫是非常明白李白热情报国的本意,也十分同情“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遭遇,对朝廷的处置表示不满,相信诗人会有身后的公正评价。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时写了这首七律。诗人在成都定居后,多次拜祭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品格、功业、成就深表仰慕,也为诸葛亮事业的最终未成而深至惋惜之情。诗歌开篇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环境,松柏森森,为诗人指点“丞相祠堂”的路径,这与诗人前去拜祭的心情相吻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写诸葛亮的身后寂寞,也是世无俊杰的曲隐表述。后四句对诸葛亮功业的咏叹中,渗透了个人失落的感伤。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君主对人才重视到这等地步,足令后代文人志士羡慕不已。诸葛亮因此鞠躬尽瘁,辅佐两朝,死而后已。这样的明君、贤臣际遇,是后代有志效忠朝廷的才智之士们的楷模。诗人向往古人之时,也就是在为自身的不遇而苦恨。难得君臣如此投合,诸葛亮居然还是抱憾而终,诗人不禁为其泪流满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社心解》)。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洛阳、郑、汴等州。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纷纷投降。此时正漂泊于梓州(今四川三台)一带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诗人一反含蓄敛抑、沉郁顿挫的作风,痛快淋漓,一泻千里。这是诗人听说“安史之乱”全面平定、国家再得安宁之际大喜过望心情的真实流露。喜讯传来,涕泪纵横。“漫卷”的动作显得既有为乡回收拾行装的目的,又是这样漫不经心,这完全是狂喜之余下意识的行动。结尾用四个地名形成工整对偶,同时显示在诗人的想像中,回家的路程是如此的轻快,如闪电般迅疾。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国家并没有像杜甫所期望的那样恢复和平宁静,地方藩镇势力的跋扈,吐蕃外敌的入侵,使得大唐帝国多灾多难。春日登楼眺望远方,诗人的心情格外压抑沉闷。自然界已经春回大地,国家的春天诗人还是看不见。所见的只是“万方多难”,尤其是“西山寇盗”的猖獗,诗人不能不为国家的前程而担忧,他在愤恨吐蕃入侵之时,再次对诸葛亮深表仰慕之情。这种仰慕里也包含着对现实的期待,渴望能出现一位文功武略似诸葛亮的贤臣,辅佐大唐帝国。回想诸葛亮的功业未竟,又不禁扼腕痛惜。这种痛惜里所蕴涵的还是现实的殷忧,诸葛亮的悲剧下场似乎预示着现实的艰难。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亮是杜甫平生最敬仰的人,本诗用洗炼的语言赞颂诸葛亮的盖世功名,并对刘备一意孤行出兵伐吴,以至失败,国运日衰,使诸葛亮壮志难酬深表惋惜。

这首诗咏怀古迹。八阵图的遗迹中,遗留着诸葛亮的功绩,也流传着诸葛亮功业未竟的遗恨。为古人惋惜,同时也是在抒写自己无所成就的抑郁情怀。诗人不是为某次战役而惋惜,而是痛惜诸葛亮的才华、壮志的最后成空。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即杜甫逝世的当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所作。前两句追忆当年在长安王公豪贵之家听李龟年演唱的繁华往事,为以下所发感慨作铺垫,后二句包含着对社会和个人身世的无尽感慨。

遭逢世乱之后,重新遇见当年长安故人,便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李龟年的音乐,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眼前人还在,音乐依旧,只是没有了当年的环境与心情。江南的再度重逢,就充满了沧桑之感。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评此诗云:“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亲友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这个茅草屋在第二年秋天就被大风吹掀了屋顶,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描写了诗人困苦的生活,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甚至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全诗共分四节。前五句为第一节,诗人从秋风的怒号,写到南村群童的调皮,目的都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现实窘境。因此,诗人接着就是对自己的贫窘生活的具体描述:多年布被,干冷似铁,骄儿无知,踹踏开裂,茅屋四壁漏雨,雨点如麻直落屋中。对自己生活困窘的描写,又是为了烘托更加贫寒困苦的下层百姓。于是,诗人立即将目光转向广大民众,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的千古绝句,而且只要百姓安乐,自己甘愿受冻,这样博大的胸襟,令人钦佩。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到了杜甫的笔下化为诗的语言,就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间四句写春雨悄然而至的情景,和春雨夜野外的景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揭示了一定的生活哲理,成为教育者的至理名言。当清晨走来,发现春雨润湿大地万物,花开得是那样的鲜艳,诗人的喜悦之情便洋溢于言表。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迁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其诗善写自然景色,多写贬谪之感和山水闲逸的情怀,以“五言长城”自负。在艺水上长于声律,工于炼字炼句。有《刘随州集》。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后在润州离别。当时,刘长卿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回来,失意郁闷,而灵澈此时诗名未著,心情也不太得意,两人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此诗就表现了这样一种境界。

此诗借景抒情,构思细致,语言精练。质朴秀美、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画面上不仅有动人的山水、人物,而且有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耐人寻味。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遭遇坎坷,曾一度入狱,内心蓄积了许多愤懑牢骚。当他路过长沙贾谊宅时,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就借题发挥出来了。开篇诗人就为古人痛惜。“秋草”两句以今日独特的荒寒、冷落、萧条的景象,烘托古人、今人的悲苦意绪。“汉文”二句,矛头直指皇帝,突破为帝王曲意辩解的传统。结句怜惜古人无辜被排斥到“天涯”,实际上是诉说自己目前的窘况。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韦应物(737~789),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少年时做过唐玄宗的侍卫,后来考中进士,曾任滁州、江州和苏州刺史。其作品主要描写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有《韦苏州集》。

这首山水诗写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诗中的西涧在滁州城西。作品生动地描写了春雨中渡口优美如画的景象。这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滁州西涧黄昏雨中的景色在这里跃然纸上:茂密的青草,树上鸣啭的黄鹂,雨后汹涌的潮水,古渡横泊的小舟,宛如一幅优美淡远的风景画。

野渡荒僻无人,冷清萧条的景象,被诗人描绘得出神入化。西涧旁边是无人怜惜的幽草在寂寞地生长,黄鹂的啼鸣反而衬托出此地的寂静无人。春潮带雨,涧水横涨,渡船随着水流而横斜。景象中表现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诗人不仅是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的好官。他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回天乏力,思欲归隐而不能,只好任其自然,不进不退,正如“急水横舟”。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创作的作品。当时诗人从尚书北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由长安到滁州治所上任。韦应物的好友,在长安担任殿中侍御史的李儋,曾托人问候韦应物,韦应物便写了这首诗给李元锡作为答复。

这首诗前四句即景生情。景色颇为优美,但作者的心境却是“世事茫茫”、“春愁黯黯”,两者形成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自宋代以来,备受赞扬。范仲淹赞它为“仁者之言”,朱熹叹为“贤矣”。主要是因为诗人在这两句中发自肺腑地抒发了一个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疾苦的封建官员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有志无奈的心情。这首诗语言艺术一般,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

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作者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唐德守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明人辑有《戴叔伦集》。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后在极度悲愤中自沉汨罗江殉国,引起历代文人的浩叹。这首诗为凭吊屈原而作。沅江、湘江之水流淌不尽,似乎都是屈原的千古怨苦愤恨。屈原怨苦的原因,内容在短小的绝句中并不作明白揭示,诗人只是描述了一幅秋日傍晚、寒风吹起、枫林萧萧的衰飒景象,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曾任驾部员外郎、仙州别驾,贬道州司马,其诗风壮丽酣畅,《金唐诗》录存十四首。

王翰的这首绝句一气呵成,写得畅快淋漓,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沙场是敌我拼战的地方,是残酷的,生死未卜的,诗人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不免略带悲凉情绪。但他却进一步超越了悲伤,要用“醉卧”来从容面对这血腥的战争,这又是何等的豪迈!这种豪迈之情来源于将士们誓死保卫国家、忠贞报国的盛唐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孟郊(715~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隐居于河南嵩山。元和九年(814)64岁得暴疾去世。他写过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更多的作品是在抒发自己的牢骚不平。其诗用语追求瘦硬,诗风属于韩愈的险怪一派。又以苦吟与贾岛齐名,被称为“郊寒岛瘦”。存诗四百多首。

这首诗作于诗人居官溧阳时。作品亲切而真诚地吟颂了伟大的母爱与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从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

对于孟郊这个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母爱给他最深的印象,便是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开头两句由人及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接下来两句写慈母的动作和意志。游子离家前的一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如此细密,是由于怕儿子迟迟难归,所以得把衣衫缝得结实一点。可慈母的心里当然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亲切感人。

这里有的不是言语和眼泪,只是一个普通常见的场景。而正是这真挚的爱,拨动了每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全天下儿女们深挚的忆念。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以及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卢纶,生卒年不详,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边疆军旅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其诗五卷,存诗三百三十多首。

全诗气势豪壮,语言精炼,音节铿锵。“林暗草惊风”一首写将军夜猎,误射石头,以表现将军的勇武与臂力惊人。诗人将李广之事稍加改写,增加了夜晚射猎、平明寻找的时间差,为这一插曲平添几分戏剧色彩。“月黑雁飞高”一首写敌军的连夜溃逃,将军不畏大雪,轻骑追赶。这些场景的构思,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文面,有很高的造诣。有《柳河东集》。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通过对山水雪景的描写,借咏隐居山水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情感上的孤傲。这首诗创造出一种空旷孤寂的意境,在描绘山水的同时,转入内心世界的探索,披露郁结的悲愤,或抒发思乡之愁苦,在孤寂的意境中渗透着凄苦与孤傲,意境高远。诗人故意设置如此一个万籁俱寂、凄寒冷落的场面,“孤舟蓑笠翁”傲世独立、不畏风雪的风神骨韵,被极其鲜明地突出出来。称这首诗为“绝唱”,应不是过誉。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出生于嘉兴。贞元六年(790)前后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会昌二年病卒,享年七十一。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现存诗八百余首,题材多样,意境优美,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有《刘梦得文集》。

本诗写于作者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时。

诗人借西晋灭吴的历史,表达了他“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进步历史观,警告了那些拥兵自重的藩镇割据势力,抒发了诗人希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政治理想。诗的开篇极力渲染王漳出兵的赫赫声势,大军势如破竹的进程,所到之处,摧枯拉朽。东吴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哪怕是江中的铁索也无法阻挡魏军进攻的步伐。金陵王气的黯然与一片降幡的高挂,彻底宣告了割据分裂的失败。人世沧桑,山形依旧,古垒萧萧,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今逢四海为家日”,诗人是希望地方势力认清形势,不要做出违背历史潮流的事情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赞赏,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本诗集中描绘了乌衣巷的现状,对它的过去,仅巧妙地加以暗示,诗人的感情更是含而不露,语言浅显,却使人回味无穷。诗人不直接描写乌衣巷当年的盛况或眼前的萧条,只是以住宅主人的变迁来表现历史的盛衰。住宅主人身份的改变,又是通过喜欢回归旧巢的燕子来表现,曲折层深。施补华《岘说诗》评后二句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气势壮阔,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诗歌描写早春京城的景色,细腻生动,真切自然。京城街道,经春天小雨润湿,新鲜而富有生机。刚刚冒绿的小草,远看一片绿茸茸,近看却仍然还是淡薄浅显。早春,意味着大好时光的即将到来,当满城烟柳飘拂的时候,就更令人陶醉了。诗人始终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对待现实,故写景时也有着勃勃的生气。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疏谏迎佛骨,宪宗怒甚,虽有宰相裴度等力争,韩愈仍被贬为潮州刺史。诗人用“朝奏”、“夕贬”这样的时间,突出皇帝的盛怒与自己遭受的重责,心中是愤恨不平的。所以,诗人补充说明了自己“欲为圣朝除弊事”的良苦用心。“云横”二句,写出贬谪路途的艰辛,以及不知何日回家的酸苦,这里也是他遇见侄子韩湘的地方。诗人向侄子托付后事,凄苦悲伤。一个正直的士大夫,只获得如此下场,令人扼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