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学习精要·习题解析·考研真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20:41:49

点击下载

作者:翔高教育管理学教学研究中心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学习精要·习题解析·考研真题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学习精要·习题解析·考研真题试读:

前言

学习管理学仅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在课堂里的每一节课,往往需要学生课前、课后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消化和吸收。因此,课堂之外的自学显得特别重要,但如果只是反复看教材,常常会产生“边际效率递减”的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归纳总结、习题训练,学生们既可以避免“边际效率递减”,又可以灵活掌握所学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编写了本书。本书每一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学习精要:这部分提炼出本章内容的要点,便于读者快速了解本章的知识框架以及重难点,协助读者做到提纲挈领,以便提高复习效率。习题解析:这部分针对教材的书后练习题,提供答案和解析,有助于读者自学。本书的答案和解析力求精炼,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让读者清晰地把握问题的关键点所在,以求节省读者宝贵的时间。考研真题:这部分针对课后习题所未能覆盖到或者覆盖密度不足的重难点,提供一些补充练习题,便于读者在使用本书后,能对所有重难点进行一轮较为完整的训练。为增加训练强度,本书补充训练题一律取材于各大名校历年考研的经典真题,并且题量是课后习题的2倍左右。在课后习题及补充习题的解析中,我们列出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使读者查阅相关知识点更加方便,并且还提供了对应知识点在课本中的页码,便于读者追踪溯源,有针对性地复习课本知识。同时,我们针对每道题提供了参考的重要级别及难度级别。重要级别1级为最低,3级为最高。判断重要级别时,我们主要参考两个因素:一是历年考研试题中该知识点出现的频率,二是该知识点对理解其他重要知识点的协助价值。难度级别我们主要用以下方法参考定位:“1”表示基础题,考查读者对课本内容的记忆;“2”表示提高题,考查读者运用课本基础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3”表示难题或综合题,考查读者对课本知识进行较深入或较复杂思考的能力,或结合社会问题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或融会贯通前后知识点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本书的最后,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全部知识点,把知识点与练习题编号一一对应,便于读者查阅。因本书所有习题和解析本身都是完整的,所以本书不仅是配合周三多教授《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的一本辅导书,又是一本管理学的学习精要与习题集。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如果您发现错误或对本书有任何建议,请到翔高考研论坛(http://bbs.kaoyanmeng.com)相应版面提出,我们将尽快回复。翔高教育管理学教学研究中心 2012年10月

第I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学习精要】

一、学习重点

1.管理的基本职能和性质

2.管理者的涵义及分类

3.管理者的角色分配与技能要求二、知识脉络图三、理论精要知识点一 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步的。

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知识点二 管理的概念

本书中给出的定义是,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它具有丰富的内涵:(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知识点三 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计划

所谓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同时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他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2.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3.领导

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4.控制

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就离不开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5.创新

创新职能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知识点四 管理的二重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1)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2)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3)管理是生产力。

2.管理的社会属性

与管理的社会属性相关的四点基本变化:(1)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五 管理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它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关系的能力。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一样重要。(3)概念技能,指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

各层次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的比例如图1.1所示:图1.1 各层次管理者所需管理技能的比例知识点六 管理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为三类,如图1.2所示。图1.2 管理者的角色知识点七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试验法和演绎法三种。

1.归纳法

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1)一次典型调查只是近似于无穷大的总体中的一个样本。(2)研究事物的状态不能人为地重复,管理状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研究结论只是近似的。

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或偶然的干扰因素;(2)选择好典型,并分成若干类;(3)按抽样调查原理,保证样本容量;(4)调查问卷包含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便于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5)对调查资料分析时应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2.试验法

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试验结果,与对比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试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但管理中的许多问题,性质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很难逐个因素孤立地进行试验;而且许多内、外部条件特别复杂,要想进行人为的重复也是不可能的。

3.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所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完全符合逻辑的推理。它是从简化的事实前提推广来的,所以这种方法称为演绎法。

【习题解析】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重要级别】1 【难度】1 【页码】4【考查要点】人类活动的特点【参考答案】人类活动的特点详见知识点一。

为什么管理实践会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这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11【考查要点】管理的概念【参考答案】管理的定义见知识点二。

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有:(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一般意义上讲,管理的任务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翔高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管理的定义。其实,管理学中很多管理大师都对管理学下过不同的定义,但这里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作出了解释。所以,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适当了解不同管理大师的思想和著作,这样才能对管理学中的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而不仅限于对课本死记硬背。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12~15【考查要点】管理的职能【参考答案】详见知识点三。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15~20【考查要点】管理的二重性【参考答案】(1)定义: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存在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必然受到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2)原因: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3)关系: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之中;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独自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另一方面,管理的二重性又相互制约。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有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4)意义: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是我们认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中的科学检验与方法的指导思想,是研究、总结和发展我国企业管理经验的理论武器。因而,学习和掌握管理二重性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正确对待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经验,又要充分重视我国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翔高点评】本题的解答过程中,编者并没有仅仅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基本内容来作答,而是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关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深度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相关链接】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反映了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到目前为止,管理是否是一门科学仍未得到回答。因为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因而不存在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规律。

但是,笔者认为管理的过程依然是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过程。它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21,24【考查要点】管理角色;管理技能【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五、六。【翔高点评】(1)本题对于十类不同的管理角色以及三类管理技能的定义不做详细阐述,读者可以进一步查看书本,作进一步的理解。另外,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于三类管理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读者需要注意。(2)管理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能是一个管理大师的经典理论,所以,同学们在考研答题的过程中,用到某一位大师的理论和观点时,最好能够把大师的名字、著作等写出来,一方面是对管理大师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答题的严谨和专业性。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29,30【考查要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七。

【考研真题】

一、选择题

1.对于最高层次的管理者,最为重要的是( )。(宁波大学2007年考研)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计算机应用技能【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25【考查要点】管理技能【参考答案】C

2.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考研)

A.科学性

B.艺术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7【考查要点】管理的二重性【参考答案】CD

3.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是( )的观点。(中央财经大学2006年考研)

A.法约尔

B.泰罗

C.马斯洛

D.韦伯【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8【考查要点】管理的概念【参考答案】A。管理是由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这是由现代管理理论创始人法约尔在1916年提出的。

4.( )直接影响其他职能的效益。(浙江大学2006年考研)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3【考查要点】管理的职能【参考答案】A。计划是其他三项职能的基础。

5.管理过程中,“指导和激励个人及群体,解决冲突”的职能,属于( )。(浙江大学2007年考研)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14【考查要点】管理的职能【参考答案】C

6.某位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直接监督下属人员工作上,他一定是( )。(华东理工大学2003年考研)

A.部长

B.总经理

C.领班

D.车间主任【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25【考查要点】管理技能【参考答案】C

7.“管理就是决策”,是由( )提出来的。(浙江工商大学2005年考研)

A.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韦伯【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9【考查要点】管理的概念【参考答案】C

8.在做出是否收购其他企业的决策中,管理者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拟购企业的目前状况及可能的发展余地等情况,这时管理人员需要的技能主要是( )。(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考研)

A.诊断技能

B.人际关系技能

C.概念性技能

D.技术技能【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25【考查要点】管理技能【参考答案】C

9.有时,一位工作表现很出色的基层主管在被提升为中层主管、尤其是高层主管后,尽管工作比以往更卖力,绩效却一直甚差。其中的原因很可能就在于这位管理人员并没有培养起从事高层管理工作所必需的( )。(北京交通大学2004年考研)

A.概念技能

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领导技能【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25【考查要点】管理技能【参考答案】A

10.管理者为组织选择“恰当”的目标的过程叫做( )。(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考研)

A.组织

B.领导

C.计划

D.控制【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3【考查要点】管理的职能【参考答案】C二、问答题

11.小企业老板的工作与大公司总裁的工作会有哪些差异?(浙江大学2009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24【考查要点】管理技能【参考答案】管理者的类型从纵向来看,有如下三种分类:(1)基层管理者,也叫一线管理者,他们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2)中层管理者,即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这些人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在组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3)高层管理者,处于组织的最高层,对组织的管理负全面的责任,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在对外交往中以代表组织的身份出面。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观点,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它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一样重要。(3)概念技能,指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

在小企业中,老板既是高层管理者,又是基层管理者。而在大企业中,总裁就是高层管理者。由于管理职位的不同,他们在工作技能要求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如下图所示:

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几个方面。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履行各项管理职能的程度和重点不同,而不是职能本身的差别。一般而言,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主要的时间应该花在组织和控制上。而基层管理者的时间主要花在领导上。因此,小企业老板的工作重点不仅在组织和控制上,还要求在领导上。

大企业的总裁属于高层管理者,应主要把精力集中在组织总目标、总战略的制定,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且评价组织的整体绩效。对于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所涉及的具体的事务性管理活动,他们就不要涉及。但是小企业的老板则不同,小企业的老板既是高层管理者又是基层管理者,除了上述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他们还需要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12.怎样理解管理的含义?(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1【考查要点】管理的概念【参考答案】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得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其具体内涵如下:(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的过程;(2)管理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职能所构成的,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各类资源,管理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组织资源的投入、产出的比较上,提高效益是管理的终极目标;(4)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进行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环境为组织提供的机会和构成的威胁。

13.简述明茨伯格的十种管理角色,指出大组织和小组织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复旦大学2007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21【考查要点】管理角色【参考答案】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如下图所示:(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就在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笔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由管理责任的性质决定,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到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他们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

组织规模不同,其内部的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在小组织和大组织中,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如下图所示:

小组织中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人际角色,管理者需要对外交流和拓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企业,争取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其次是决策角色,小组织的管理者也要完成对内的决策,包括资源的配置、干扰的对付等。

大组织中具有相对完善的职能分工,很多不必要的事情,管理者都可以分配给下属部门去完成,比如信息角色,完全可以由下属部门完成,人际角色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由下属去完成。管理者需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决策角色上,因为对于大组织而言,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决策的正确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大组织相对于小组织的执行能力较强、资源较多,一旦错误的决策执行下去,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非常重大的。【翔高点评】本题对于大组织和小组织中管理者角色的不同,是通过三种主要的角色进行分析的。当然,读者也可以对十项角色进行排列,找出对大组织和小组织影响最大的。但是,编者考虑如果对十项角色进行考虑,很难找到一个标准来确定到底哪一个最重要,哪一个其次,哪一个最不重要。当然,从学习的角度,读者可以从十项角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学习精要】

一、学习重点

1.中国传统的管理实践活动

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3.现代科学管理理论

4.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二、知识脉络图三、理论精要知识点一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

治国学是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这些管理思想和方法都用于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累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治生学的思想都是前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总结,以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效率。

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无论是治国学还是治生学,其内涵和学问都极为广阔,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1)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2)重人。从治国学角度看,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在治生学方面,我国历来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司马迁提出“能巧致富”。(3)人和。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和谐。(4)守信。信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5)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思想内涵就是要通过经验积累,促进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实现国富民强。(6)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7)对策。“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活动中,都需要运筹谋划,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其一为预测,其二是运筹。(8)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等。知识点二 斯密的分工理论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通过对比易于分工的制造业与不易分工的农业,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分工的益处主要有:(1)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知识点三 巴贝奇的报酬制度思想

巴贝奇发展了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他认为工人的收入主要包括:(1)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2)按照生产效率以及贡献所分得的利润;(3)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提出按照生产效率不同来确定报酬,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是巴贝奇做出的重要贡献。知识点四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它能使较高的工资与较低的劳动成本统一起来。(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建立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可以实现提高管理效能的目标。(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据此,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泰罗管理理论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两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4)泰罗把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

泰罗管理思想和理论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

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没有涉及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知识点五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即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他还提出了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人员保持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

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知识点六 行为科学学派

1.行为科学的由来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以找出提高工效的新途径。

2.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

其代表人物为梅奥,做了著名的霍桑试验。(1)霍桑试验的目的是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2)霍桑试验一方面说明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另一方面也说明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此外,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因此,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3.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行动的。这种从一定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行动,进而实现需要的满足,而后又为满足新的需要产生新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第二,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次需要才出现。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以下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等级逐级满足。但此理论的缺点在于缺乏客观实际性,存在诸多争议。(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不仅单是不满意,提出新观点,即满意需要经过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才能过渡到不满意这个阶段。赫茨伯格通过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者称为激励因素,后者称为保健因素。

①保健因素: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②激励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责。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赫茨伯格总结认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层次需要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3)麦戈雷格的X、Y理论。

X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麦格雷戈总结认为,X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理论则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的行为。麦戈雷格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加工作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4)乔伊·洛尔斯的超Y理论。

乔伊·洛尔斯认为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用Y理论来指导工作。(5)威廉·大内的Z理论。

威廉·大内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按照他的理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①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②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实行个人责任制。

④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⑤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⑥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

⑦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知识点七 管理科学学派

1.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1)生产和经营各项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2.数学模型

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3.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拥有六个要素,即人、物资、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系统理论将上述六个要素分为许多个子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知识点八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其主要观点有:(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其中,程序性决策是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而非程序性决策是指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的决策。知识点九 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由于新经济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的特征,管理思想在以下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变革:(1)管理思想的创新。传统管理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2)管理原则的创新。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为:①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斯密);②自身利益(斯密);③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④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泰罗);⑤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⑥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⑦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⑧自动化运动。(3)经营目标创新。一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4)经营战略创新。传统的竞争战略是“零和博弈”;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应选择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原则”。(5)生产系统创新。20世纪90年代后,由MPR和MPRⅡ发展出EPR(企业资源计划)。EPR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②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③体现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

6.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组织创新的具体表现为:①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②建立学习型组织;③规模经济的传统正在改变;④虚拟公司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习题解析】

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重要级别】1 【难度】1 【页码】39【考查要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参考答案】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其二为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讲究顺道,即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主要有重人、守信、求实、节俭,即注重人心向背和重视人才,强调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也强调信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另外,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等。韩非主张法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将法制“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全国人民皆知,并且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归纳总结】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只要有人类集体活动,就存在对活动的管理;只要有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就会有对管理实践的思考,从而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某种管理思想。因此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总体来看,就是从宏观角度对邦国、人口等进行管理的思想,从微观角度对生产、生活等进行管理的思想。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50【考查要点】斯密的分工理论;巴贝奇的报酬制度思想【参考答案】详见知识点二、三。

3.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53【考查要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参考答案】19世纪末期,由于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生产规模和资本日益扩大,企业管理职能逐渐和职能资本分离,管理职能则委托各方面的管理人员所组成的管理机构承担,出现了专门的管理层。管理工作也成了有专门人员研究的一门学问,“科学管理理论”由此产生。

泰罗认为,单凭经验管理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他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据此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泰罗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于1911年出版发行。这些变革形成了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没有涉及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因此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主要为合理设计工资制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并使管理活动规范化。【翔高点评】泰罗以自己在工厂的管理实践和理论探索,冲破了产业革命开始以来一直沿袭的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法,为管理理论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在20世纪初受到了普遍欢迎。因此,读者应该重点学习泰罗制的基本思想和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情况和经济环境综合理解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

4.理解法约尔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59【考查要点】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参考答案】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即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就是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其内容如下:(1)劳动分工。实行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这种分工不仅限于技术工作,也适用于管理工作。但专业化分工要适度,不是分得越细越好。(2)权力与责任。权力与责任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权力是指挥以及促使他人服从的力量;责任是随着权力而来的奖惩。法约尔明确区分了职位权力与个人权力,职位权力是由个人职位高低而定,个人权力则是由个人的智慧、知识、品德等决定的。(3)纪律。法约尔认为,纪律实际上是企业领导人同下属人员之间在服从、勤勉、积极、举止和尊敬方面所达成的一种协议。纪律对企业取得成功具有重要作用。任何社会组织,其纪律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道德状况,不良的纪律来自不良的领导。因此高层领导人和下属一样,必须接受纪律的约束。制定和维护纪律的最有效方法是各级都要有称职的领导,尽可能有明确而公平的协定,并要合理地执行应有的惩罚。(4)统一指挥。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下属都应接受而且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双重命令对于权威、纪律和稳定性都是一种威胁。(5)统一领导。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都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和一套计划。统一领导与统一指挥不同,统一领导是针对组织或者活动而言的,统一指挥则是针对下属而言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的私心和缺点常常促使员工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因此身为领导,必须经常监督又要以身作则,才能缓和两者的矛盾,使其一致起来。(7)合理的报酬。法约尔认为,薪金制度应当尽量公平、适度,对工作业绩与工作效率优良者应给予奖励。但是奖励不应超过某一适当的限度,即奖励应以能激起职工的热情为限,否则会出现副作用,或者起不到作用。(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就是分权,降低这种重要性的做法就是集权。就集权本身而言,无所谓好与坏的问题。集权与分权是一个比例问题,对每一个企业而言都存在一个最优的比例,但这个比例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适当的集权程度是由管理者及员工的素质、企业的条件和环境决定的。(9)跳板原则。企业中存在的等级制度要求各种沟通都按层次逐渐进行,但这样可能产生信息延误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约尔提出了跳板原则,这可以允许横向交流,条件是所有当事人同意和通知各自的上级。(10)秩序。人和物料都应在适当的时候处在恰当的位置上。(11)公平。公平是由善意和公道产生的。善意即领导者应该和蔼地对待下属。公道就是要执行已订立的协定,讲信用。领导者要充分考虑雇员要求平等的愿望,公平地对待他们以及他们的工作。(12)保持人员稳定。一个人要有效、熟练地从事某项工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管理人员的工作更是如此。雇员的高流动率是低效率的,所以,一个成功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是稳定的,要尽可能避免人员的流动。不必要的流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13)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一项计划的动力。除领导人要有首创精神外,还要使全体成员发挥其首创精神,允许雇员发起和实施他们的计划,将会调动他们极大的热情。高明的领导人可以牺牲自己的虚荣心来满足下级的虚荣心。(14)团结精神。全体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所以领导者应尽一切可能,保持和巩固人员的团结,努力在内部建立起和谐与团结的气氛。【归纳总结】在这十四条管理原则中,强调人际关系的有团结精神、适当的集权与分权、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公平;强调生产效率的有劳动分工、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纪律、秩序、跳板原则;此外,权利与责任强调了权责对等,合理的报酬强调了报酬方面要适当。法约尔关于管理活动五个基本方面的认识,即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至今仍被普遍继承和运用。

5.理解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综合概念结构图。【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63【考查要点】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厄威克综合管理理论综合【参考答案】厄威克的贡献是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纳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厄威克所综合的管理理论的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图2.1 管理理论综合概念结构

6.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66【考查要点】行为科学学派【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六第二小点。【归纳总结】行为科学,广义是指运用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是指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语言学等的边缘领域协作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涉及思考过程、交往、消费者行为、经营行为、社会和文化变革、国际关系政策的拟订等广泛的课题。

7.理解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76,80【考查要点】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七第一小点和知识点八。

8.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84【考查要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九。

9.理解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91【考查要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参考答案】(1)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形成经历了以下历史时期:①中国近代企业管理,主要是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③1953年起,“一五”期间,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④1956年期,逐渐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2)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①第一阶段,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为主要内容;②第二阶段,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③第三阶段,以理顺产权关系、转化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3)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①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②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③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④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⑤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考研真题】一、选择题

1.提出管理十四项原则的是( )。(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考研)

A.泰罗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61【考查要点】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参考答案】D

2.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是( )。(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考研)

A.经济人

B.自我实现人

C.复杂人

D.社会人【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67【考查要点】行为科学学派/人群关系论【参考答案】D

3.儒家管理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在现代管理理念和实践中,( )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应用价值。(东华大学2008年考研)

A.民本思想

B.中庸思想

C.义利观

D.以上三种思想对现代管理均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39【考查要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参考答案】D

4.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约经过( )。(东北大学2000年考研)

A.早期管理活动阶段

B.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C.管理理论形成阶段

D.现代管理阶段

E.未来管理阶段【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48【考查要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参考答案】ABCD

5.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上海大学2006年考研)

A.实现标准化

B.制定科学的报酬制度

C.提高工人素质

D.提高效率【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54【考查要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参考答案】B。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在之前凭经验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其中心问题就是提高生产效率。

6.下列结论中,通过霍桑实验不能得出的是( )。(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考研)

A.工人的积极性仅受报酬的驱动

B.在组织中存在着大量非正式组织

C.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D.新型的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68【考查要点】行为科学学派/人群关系论【参考答案】C

7.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被称作激励因素的是( )。(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考研)

A.薪金

B.人际关系

C.赏识

D.职业安定【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72【考查要点】行为科学学派/双因素理论【参考答案】C

8.著名的霍桑试验中,霍桑是( )。(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考研)

A.教授名

B.地名

C.实验名

D.工厂名【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68【考查要点】行为科学学派/人群关系论【参考答案】D

9.麦格雷戈的代表作是( )。(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考研)

A.《企业的人事方面》

B.《个性与组织》

C.《激励与个人》

D.《工作与人性》【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73【考查要点】行为科学学派/X、Y理论【参考答案】A

10.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 )。(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考研)

A.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计件奖励工资制以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等内容

B.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以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等内容

C.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制定标准的操作程序以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等内容

D.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制定标准的操作程序、计件奖励工资制以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等内容【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54【考查要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参考答案】B二、问答题

11.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是什么?人际关系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有什么启发?(北京交通大学2004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68【考查要点】行为科学学派/人群关系论【参考答案】人群关系论主张注重于对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个人心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具有社会心理性质的个人行为的动机进行研究;进而指出,处理好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中的管理者所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技巧之一。人际关系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管理是通过人来完成某些事情的活动,因此,研究管理者必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梅奥提出了人群关系理论,人群关系论的要点如下:

①人不仅有物质和金钱方面的需求,还有精神和社会方面的需求。所以,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是“经济人”,他们并不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需求等。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是用合适的激励手段去激发人的积极性。用金钱刺激人的积极性是属于第二位,而员工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满足,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②组织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企业内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情感交流、兴趣爱好相近等原因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团体,团体的首领是团体成员共同推选或者是自然形成的,每个成员都自觉地遵守团体所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非正式团体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中是找不到的。其联系纽带是人的感情,这种无形组织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因而组织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③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新型的领导风格,注重提高职工的满足感。根据“社会人”和“非正式组织”的观点,企业管理者不能再把职工当成机器的附属品而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必须把职工看成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必须了解他们的真实愿望,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除此以外,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学会通过同工人交谈来了解其感情的方法,并能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进而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2)人际关系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①人际关系理论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对管理的思考方法,使管理者把员工视为需予以保护和开发的宝贵资源,而不是简单的生产要素,从而强调从人的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管理活动执行结果对组织目标和个人成长的双重影响。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不能片面地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片面地强调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动作的规范化,而忽视工人的情感和成长的需要,否则会引起工人的不满和社会的责难。

②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学会了解人们的思想行为,学会通过同工人交谈来了解其感情的技能、技巧,并提高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

12.简述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管理理论的主要区别。(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52,65【考查要点】行为科学学派【参考答案】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管理理论存在着如下区别:(1)古典管理理论将人视为机器,工人被假定为“经济人”,决定工人积极性的是所给予的报酬的多少。行为管理理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仅仅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心理需求。影响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有很多,如人们的社会需要就是一种重要的因素,要满足工人的社会需要,在企业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要的。(2)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机器,构成“无人阻止”,以“合理合法权威”为基础的官僚体制有着严密的管理办法和组织体制,是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忽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将组织视为一个封闭系统。行为管理理论认为人们从事活动的正式组织中,存在着一种称为“非正式组织”的关系结构。这些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乃是正式组织无法满足工人在情感方面的需要。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对其不固定的成员有很大的影响。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完善正式组织,还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3)古典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分别有其自己的工作职责,管理人员只需通过承担其固有的计划职能支持作业人员行使执行职能,使双方配合默契即可。而行为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要注意组织的人际关系,强调作业的组合,有必要在各个管理层进行人际关系技能的培训;要理解逻辑与非逻辑的行为,通过倾听意见和信息交流来理解工人的感情状态,培养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之间维持平衡的能力。

总之,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包括它对时间和动机的研究,如何管理和分工协作。相比之下,行为管理理论对管理中人的行为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管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13.试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管理的历史演进规律。(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考研)【重要级别】3 【难度】3 【页码】85【考查要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参考答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规律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意识、精神的东西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反映。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实践到感性认识阶段再到理性认识阶段,最终理性认识又回归到实践中用以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管理的历史演进过程表现在:(1)管理实践阶段。从历史上看,管理与人类社会几乎同时产生。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活动就离不开管理,所以管理实践早就出现了。但在此阶段并未对管理活动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以认识,提出某些见解。仅有的管理认识是代代相传或从实践经验中得来的,人们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2)管理思想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人们对管理实践活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或宗教的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和见解,如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这一阶段的认识和见解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还没能进一步系统、全面地加以研究,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见解是片面的、零碎的。(3)管理理论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管理学者对管理思想加以进一步的总结,提出管理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作为一种假设,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管理实践中进行验证,继而对验证结果加以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属于管理活动普遍原理的东西。对这些原理进行抽象综合,就形成了管理理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才真正蓬勃兴起,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

根据管理的历史演进过程,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得出管理的历史演进规律:(1)管理学的形成过程也是从实践到思想再到理论,然后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规律的。(2)管理理论的形成与管理的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前人的管理实践基础上得以实现的,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管理的最初发展阶段,实践活动对管理的历史演进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3)管理实践是检验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唯一标准。任何阶段所形成的管理思想或管理理论,最终都要回归到管理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对其进行检验。在实践中能够指导管理活动的,才是正确的管理理论或正确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中行不通的,则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管理的历史演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规律的,从而也可以看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所具有的一套科学方法论。

14.阐述先秦儒家古代管理思想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模式之含义,讨论当今提倡的“以德而治”与“德治”之间的不同。(河海大学2004年考研)【重要级别】3 【难度】3 【页码】40【考查要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参考答案】儒家治国模式的含义:

德治教化——发扬美好光明的德行,并用以教育感化人们,使之亦能去其旧染之污,以达至善至美。

修身治国——修养个人道德,提高个人道德品性,以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提倡的“以德而治”与古代“德治”有如下不同:

首先,内涵不同。当今的“以德而治”中的“德”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在新时代下摆脱了封建枷锁而提出的新的道德观;而古代“德治”提倡愚忠愚孝,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重点在个人的修养。

其次,目的不同。当今的“以德而治”的目的是在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而古代“德治”是帮助封建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是束缚民众思想的一种手段。

最后,体系不同。当今的“以德而治”是“依法治国”的有效补充,是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导之下的;古代的“德治”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只强调礼法的约束,而没有法制的保障。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学习精要】

一、学习重点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2.系统原理

3.人本原理主要观点

4.责任原理

5.效益原理二、知识脉络图三、理论精要知识点一 管理原理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管理原理指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1)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2)概括性。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管理原理是对包含了各种复杂因素和复杂关系的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描绘;或者说,是在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各组织之间的差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3)稳定性。管理原理与一切科学原理一样,都是确定的、巩固的,具有“公理的性质”。(4)系统性。管理原理中的系统原理、效益原理、人本原理以及责任原理,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根据管理现象本身的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完整的统一体。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制,避免盲目性。(2)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3)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知识点二 系统原理

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系统的特征(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构成。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要素,也就是说,系统是由各要素结合而成的,这就是系统的集合性。(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系统从总体上看,都有宏观和微观之分,而微观上,还有各种层次。(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各子系统本身的发展就要受到系统的制约。此外,系统内部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2.系统原理要点(1)整体性原理。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佳。从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来说,系统的概念不等于要素功能简单相加,而是往往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因此系统要素的功能必须服从系统整体的功能。(2)动态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内部的联系就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企业系统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经营方针等都具有很强的时限性。(3)开放性原理。只有当系统从外部获得的能量大于系统内部消耗散失的能量时,系统才能克服熵而不断发展壮大,明智的管理者都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外部与本系统的联系,努力扩大本系统从外界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4)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不断发生联系的。要维持系统活力,就需要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保持最佳适应状态。(5)综合性原理。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综合性原理包括三层含义:一方面是系统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即系统最优化目标是靠从各种复杂的甚至对立的因素中综合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最后是产品是由综合而创造的。因此,管理者要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知识点三 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是20世纪末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其主要观点包括:

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1)要素发展阶段——泰罗“科学管理”阶段。

早期的管理理论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研究工作的目的是挖掘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劳动者的潜能。泰罗之后的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把人视为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2)行为研究阶段——马斯洛、赫茨伯格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并且发现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取决于需要。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从多方面激励劳动者。(3)主体研究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界逐渐意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实现有效管理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1)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高工作效率。(2)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工作效率。

两种途径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职工处于被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客体;后者职工处于主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主体。

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人性是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因而也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影响下属人性的发展,同时管理者行为本身又是管理者人性的反映。在实施每一项管理措施、制度、办法时,不仅要看到实施取得的经济效果,同时要考虑对人精神状态的影响。要分析它们是促使职工的精神状态更加健康,人性更加完美,还是起相反作用。

4.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这个“人”当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人是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且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通过提供产品为之服务的用户。原因在于,一方面,为社会生产和提供某种物质产品或服务,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理由;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户是企业存在的社会土壤,是企业利润的来源。(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方向。(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

总结来说,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知识点四 责任原理

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任务,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具体来说,就是在数量、质量、时间、效益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为规范。首先,职责的界限要清楚;其次,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最后,职责要落实到每个人。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三个因素:(1)权限: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权力,否则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都要对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3)能力: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如图3.1所示。图3.1 责权利三角定理

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为了做到严格奖惩,要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知识点五 效益原理

1.效益的概念

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1)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2)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3)效益是指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直接、明显,可有效度量;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只能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察。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也是人类活动的目的,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

2.效益的评价

不同的主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效益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评价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一般说来,可以采用首长评价、群众评价、专家评价与市场评价四种评价方法。

3.效益的追求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综合评价管理效益,当然必须首先从管理主体的劳动效益及所创造的价值来考虑。(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实际上,管理效益总是与管理主体的战略联系在一起的。(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当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发生冲突时,管理必须把全局效益放在首位。(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须有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人才开发,保证有长期稳定的较高经济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习题解析】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21【考查要点】系统原理【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二。【相关链接】

企业管理系统是指能够体现企业管理的大部分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监控、分析等),能够提供实时、相关、准确、完整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平台件。以模块划分,企业管理软件可分为财务管理、车间管理、进销存管理(ERP)、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分销资源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HR)、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内容,这些都组成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33【考查要点】责任原理【参考答案】责任原理是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从而提高人的潜能的有效办法。

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保证及提高组织的效益和效率。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的启示有:(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明确每个人的责任);(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3.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31【考查要点】人本原理【参考答案】“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这个“人”当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人是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且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通过提供产品为之服务的用户。原因在于,一方面,为社会生产和提供某种物质产品或服务,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理由;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户是企业存在的社会土壤,是企业利润的来源。20世纪末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观点为:(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4)管理是为人服务的。总的来说,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翔高点评】人本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在当今管理思想中,人本原理被充分认识,读者应重点学习其内涵。

4.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36【考查要点】效益原理【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五第1小点。

5.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38【考查要点】效益原理【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五第3小点。【相关链接】

管理行为有效性的评价主体应当是体系,是整个组织系统,而不应当是管理者个体。无论是整个管理体系,还是分体系(管理要素),基本如此。可见,管理行为是通过体系运行实施的,管理过程是通过体系运行展开的,管理目标也是通过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实现的。【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

1.系统原理(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121【考查要点】系统原理【参考答案】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系统原理要求管理者必须认清管理系统的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

2.人本原理(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1 【页码】126【考查要点】人本原理【参考答案】人本原理强调管理活动中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是其他所有构成要素的主宰。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的根本,所以管理要强调人本原理。二、简答题

3.简述管理与效率的关系。(复旦大学2005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37【考查要点】效益原理【参考答案】管理的其中一层含义指出管理活动既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既要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又要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因此管理的基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果”和“效率”。

4.一般认为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湖南大学2002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17【考查要点】管理原理【参考答案】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管理原理基本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以及效益原理。

5.有人认为有效管理是“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有人认为有效的管理是“人本管理、个性化的管理”,请对这两种说法进行评论,谈谈你对实现有效管理的认识。(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126【考查要点】人本原理【参考答案】(1)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规定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方式、权责关系、组织机构等。这种管理理念根植于西方的科学管理,被当代的很多公司采用。

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优点为:

①适合大企业。由于大企业的规模较大、人员较多、业务流程繁琐、权责关系复杂,因此,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创造额外的利润。

②能够避免由于人为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人的参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也通过企业这个纽带联结在一起。每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都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但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当彼此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可以通过相应制度、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使得企业不至于遭受过大的损失。

③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纳入正轨,不会因为某个重要职位的缺失而使公司无法正常运转。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和责,规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只要每个人都按照制度规定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公司的正常运营就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④有利于和外界的交流。规范化和正规化的管理能够使企业在和外界交流时节省很大的精力,也会带来很大的方便。规范化的管理有统一的标准,给年度审计、政府监管等带来很大的方便。

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的缺点主要体现在:

①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会牵涉多方的利益,难度大,成本高昂。

②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降低了企业的灵活性。制度化、规范化在本质上就是对近似的情况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样会脱离实施的具体状态。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很难发现具有完全一样的情况发生,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降低员工的满意度。

③执行制度和规范的风险。一个公司制度、规范的制定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而制度执行才是制度、规范能否发生作用的关键。很多公司并不是没用制度,而是没有认真地贯彻执行这些制度。制度一旦制定下来,就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如果公司把制定的制度作为一种摆设的话,制度不但不会给公司带来收益,反而会使公司总体收益下降。(2)人本管理、个性化的管理是指注重柔性管理,强调人在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而更适合现代的环境和新兴的中小型企业。

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

①依靠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是机器设备,而是人们拥有的知识和智慧以及才能和技巧。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②开发人的潜能。生命有限,智慧无限,人们通常都蕴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

③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一个有尊严的人,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当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④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只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在剧烈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塑造自身。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⑤人的全面发展。改革使亿万人民励精图治,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⑥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组织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个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式的缺点有:一方面这种管理方式在实践中牵涉的主观因素较多,不利于维护员工之间的公平、公正,如果实施不当,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个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式需要的成本较高,不利于企业成本的控制。尤其是当企业面临的环境比较平缓时,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相比,这种管理方式的盈利能力较弱。(3)现代管理实践中,有效管理既需要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也需要管理的个性化、人性化。这两种不同的管理哲学只有充分地有机结合,有效管理才能实现。【翔高点评】这类对比型观点的题目在考研中也是常见的题型,通常没有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针对每个观点你都要能分析出正误,并且找到原因和联系。

6.系统原理包含哪些内容?简要说明其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中山大学2009年考研)

试述系统原理的要点以及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四川大学2006年考研)

论管理中系统原理的运用。(北京工商大学2001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120【考查要点】系统原理【参考答案】(1)系统原理。

管理系统原理是根据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普通系统论发展起来的。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反映了物质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任何管理实质上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就没有管理。

管理的系统原理源于系统理论,它认为应将组织作为人造开放性系统来进行管理,要求从组织整体的系统性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的规律,对管理各方面的前提做系统的分析,进行系统的优化,并依照组织活动的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这就是管理系统原理的基本含义。具体地说,管理系统原理主要有五个观点:整体性观点、开放性观点、动态性观点、综合性观点、环境适应性观点。(2)系统原理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系统原理不仅为认识管理的本质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其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广泛渗透到责任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之中。在运用系统原理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整体性。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要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最优。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将个体的目标内化,将个人目标向组织目标靠拢,这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组织就是一个有着共同愿景的集体,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②动态性。运动是系统的生命,企业系统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变自己的功能,任何管理方法、产品结构、生产组织都有其时限性。组织所处的外界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中,组织作为环境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组织内部也是动态的,组织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短期、长期目标,就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

③开放性原理。企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对系统影响较大时,原来的内部结构所体现的功能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这时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行调整结构,产生新的功能,使企业向前发展。一个企业如果自我封闭,无视外界的变化,也就失去了企业本身存在的意义了。

④环境适应性。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都是被动的,也有能动的,那就是改善环境。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问题,又要冷静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尽量对外界环境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影响,如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制造对自己有利的行业标准;一个准备到国外投资的企业应尽量运用自己的条件影响当地政府的政策,以便于更好融入投资环境,为自己打下更好的发展基础。

⑤综合性。综合性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要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这就是运用了归纳和分析的方法对组织进行研究,找出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更好地掌握组织发展的动向。(3)系统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①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是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使全部人员将个人的目标内化,向组织靠拢,这就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可以使组织时刻保持动态的平衡,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能迅速应对外界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的变化。

③可以在组织内部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学习精要】

一、学习重点

1.伦理道德的文化含义与管理学诠释

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5.企业与社会责任二、知识脉络图三、理论精要知识点一 伦理道德

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具有特殊的管理意义和文明意义。

1.伦理道德的文化含义与管理学诠释

伦理的原初形态或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所谓道德,就是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伦理的真义是“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被称为伦理性的实体即伦理性的共同体。伦理关系是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伦理行为的本质是个人作为共同体的成员而行动,并以共同体为行为的目的和内容,即所谓家庭成员与民族公民。

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但它不是借助外在强制如法律规范的形式统一性,而是透过精神所达到的统一,因而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核,即所谓“伦理精神”等。而所谓“德”就是个体将共同体的普遍性、普遍品质或普遍要求加以内化,“内得于己”并“外施于人”,形成个体内在的伦理普遍性,获得“伦理上的造诣”,造就精神同一性,从而使共同体成员或企业员工达到“同心同德”。

如果从中国文化的传统诠释,伦理道德便表现为“伦—理—道—德—得”五个要素、四个过程的精神运动。

在企业管理中,个体与共同体统一的善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两大基本结构,即企业内部的个体与组织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它所处的更大的共同体,及企业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两大结构分别形成企业的内部伦理与外部伦理,由此形成管理道德的两大基本课题。

2.伦理道德的经济意义与管理意义

20世纪西方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几个不断递进的解释和实践模式:(1)理想类型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成功的秘密在于独特的伦理,即新教伦理。“新教伦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乃至现代文明的理想类型,主要从天职、蒙恩、节俭三方面影响现代企业。(2)文化矛盾论。文化矛盾的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的分离与背离。资本主义的复兴,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前途,在于重新构建经济冲动力与道德冲动力之间预定的和谐。(3)最好动力论。无论在社会、企业,还是个人身上,都存在两种动力:一种是谋利或经济活动的“最强动力”,一种是道德的“最好动力”。这两种动力往往处于矛盾之中。企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目的和境界,在于将这两种动力有机匹合,形成合理冲动体系。(4)竞争力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是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

企业伦理和管理道德是企业品质与管理素质的内在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管理学意义。

3.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企业伦理与道德在长远发展中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效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体现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2)体现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3)代表了企业组织。(4)代表了人文力与企业精神。知识点二 相关的道德观

1.功利主义道德观

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1)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2)功利主义的核心不仅是财富对个人或社会的有用性,还是个人对组织和社会的有用性。

2.权利至上的道德观

权利至上的道德观认为决策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权利”应当是“正确”和“正当”的,是相互的,应肯定自己并尊重他人。

3.公平公正的道德观

公平公正的道德观认为管理者应该公平地实施规则。

4.社会契约的道德观

社会契约的道德观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商业道德中,即要求决策者在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这种道德观实质是功利主义的变种,但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

5.推己及人的道德观

推己及人的道德观所追求的结果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无怨”的“和为贵”,也就是“合作”、“和谐”、“双赢”。知识点三 道德管理

1.道德管理的特征(1)把遵守伦理规范作为获取组织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为组织的一项责任。(2)不仅从组织自身出发,更从社会整体出发看问题。(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企业取得卓越的成就。(6)具有自律的特征。(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国外的研究表明,道德发展阶段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人们依次通过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发展水平上;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以上。(2)个人特征。人们发现“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是影响个人行为的两个变量。自我强度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内心信念的可能性越大。控制中心用来衡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自己控制自己,具有外在控制的人则认为生命中发生的任何事都是由运气和机会决定的。(3)组织结构。在组织中,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明确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和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对管理道德影响巨大。(4)组织文化。诚信做事、包容失败的组织文化必然减少不道德的管理行为。没有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必将助长不道德管理行为的滋生和扩散。(5)问题强度。道德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问题强度就是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知识点四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高层管理者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可通过奖惩制度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4)设定工作目标。(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知识点五 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是企业的自愿行为。

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所有企业都应从道德层面担负起更宽广的企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进行社区福利投资。(4)参与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习题解析】

1.在管理道德方面,存在哪些基本观点?各种观点的要义和区别何在?【重要级别】1 【难度】2 【页码】149【考查要点】相关的道德观【参考答案】功利主义道德观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同时,功利主义会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受到忽视。

权利至上道德观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它积极的一面是保护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但消极的一面是接受这种观点的管理者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从而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有不利影响的工作氛围。

公平公正道德观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接受公平公正道德观的管理者可能决定向新来的员工支付比最低工资高一些的工资,因为在他看来,最低工资不足以维持该员工的基本生活。按公平原则行事有得有失,在保护未被充分代表的或缺乏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同时,也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

社会契约道德观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商业道德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三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的现有道德守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推己及人道德观所追求的结果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无怨”的“和为贵”,也就是“合作”、“和谐”、“双赢”。【归纳总结】从本质来讲,不同管理道德观内涵主要区别在于对人本原理认识的差异。功利主义认为员工是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工具;权利至上道德观认为应该尊重和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公平公正道德观则认为对各类员工应该公平公正对待,避免区别待遇;社会契约道德观是在社会契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以社会契约约束管理行为的观点,因此管理主体之间就存在博弈和回旋的余地;推己及人道德观则充分换位思考,为员工谋求福利。

2.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重要级别】1 【难度】1 【页码】154【考查要点】道德管理【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三第1小点。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57【考查要点】道德管理/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三第2小点。【翔高点评】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很多,读者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即道德环境、组织环境以及组织文化环境。这三者具有外部特征,在面对具体事件时,则受个人特质和问题强度的影响。

4.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改善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60【考查要点】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四。【翔高点评】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主要来源于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针对五种不同的因素,发展衍生出改善途径,读者应对应起来理解。

5.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要级别】1 【难度】1 【页码】168【考查要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参考答案】参见知识点五。【相关链接】

我国有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确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1)承担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2)承担科学发展与缴纳税款的责任。(3)承担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的责任。(4)承担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5)承担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任。(6)承担扶贫济困和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7)承担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的责任。(8)承担发展科技和创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

这八点也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五个方面的扩展。【考研真题】一、问答题

1.简述管理的道德方式。(西北大学2004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2 【页码】150【考查要点】道德管理【参考答案】管理道德是指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它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

影响管理道德的各种因素包括: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控制中心、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的强度等。

在商业道德方面有以下四种观点:(1)道德的功利观。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同时,功利主义也会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受到忽视。(2)道德的权利观。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言论自由和游行自由等)的前提下做出。例如,当雇员揭发雇主违反法律时,应当对他们的言论自由加以保护。权利观的积极一面是它保护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接受这种观点的管理者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从而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有不利影响的工作氛围。(3)公平理论道德观。这种观点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接受公平理论观的管理者可能决定向新来的员工支付比最低工资高一些的工资,因为在他(或她)看来,最低工资不足以维持该员工的基本生活。按公平原则行事,也会有得有失。得是它保护了那些未被充分代表的或缺乏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失是它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4)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这种观点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商业道德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因素。这种道德观综合了两种“契约”:一种是经济参与人当中的一般社会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另一种是一个社区中特定数量的人当中的较特定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三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的现有道德准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研究表明,大多数生意人对道德行为持功利主义态度。这不足为奇,因为公利主义与诸如效率、生产效率和高额利润之类的目标相一致。例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从容地争辩说他正在为尽可能多的人谋取尽可能多的好处。

随着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日益被重视,功利主义遭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因为它在照顾多数人利益的同时忽视了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平的考虑,意味着管理者要在非功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道德标准,这对当今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因为使用诸如个人权利、社会公平和社区标准来进行决策,更让管理者感到迷惑,其结果是管理者不断发现自己处在道德困境中。

2.请联系实践,论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组织为何在追求积极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南京大学2006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164【考查要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参考答案】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但并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这一定义的前提是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遵守法律,并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分清正确的以及错误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

时代在变化,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公司不是一个仅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同时还要对产生和支持它的社会负责,缘由在于:(1)满足公众期望。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对企业的期望越来越多,人们支持企业追求经济和社会双重目标。(2)增加长期利润。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可靠地获取较多的长期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责任行为,以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社区关系和企业形象。(3)承担道德义务。企业能够而且应该具有社会意识,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是要达到道义上的要求,还要符合自身的利益需要,对企业员工有积极的作用。(4)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对企业来说具有多方面好处,如提升销售额、吸引更出众的员工等。(5)创造良好的环境。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解决比较棘手的社会问题,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所在社区的状况,这种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6)减少政府的进一步管制。政府管制使经济成本上升,并使管理者的决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减少政府管制、提高决策的效率。(7)责任和权力相对称。企业在社会中拥有众多权力,根据权力与责任对等的原则,企业必须承担同等的责任。(8)符合股东利益。从长期看,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在股票市场上,有社会责任的企业通常被看作是风险较低的或透明度较高的,从而持有该企业的股票会带来较高的收益。(9)拥有资源。企业拥有财力资源、技术专家和管理才能,可以为那些需要援助的公共工程和慈善事业提供支持。(10)预防胜于治疗。社会问题必须提早预防,不能等到问题已经变得相当严重、处理较困难时才采取行动。

企业与管理者应该承担的几种社会责任如下:(1)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尊重员工,同等对待所有员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要根据员工的综合素质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情况变化的需要,对他进行培训、深造等,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是一个安全、关系融洽、压力适中的工作环境,而且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员工配备必要的设施。此外,要善待员工、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员工的物质待遇、适当奖励等。(2)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企业要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特别要在推动环保技术应用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积极采用生态生产技术。企业要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企业研制并生产绿色产品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了“绿色产品”的发育,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企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治理环境,不能推诿,更不能转嫁生态危机。(3)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为投资者带来有吸引力的投资报酬,及时、准确地汇报财务状况。(4)企业对顾客的责任。应该为顾客提供安全的产品;提供售后服务以及必要的指导;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利;并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顾客满意程度最大化。(5)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企业不仅要为所在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财富,还要尽可能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报给所在社区,积极寻找途径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通过此类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6)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企业不能压制竞争,也不能搞恶意竞争。企业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都必须负起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即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把这些社会影响转化为企业发展机会、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翔高点评】近些年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一直是比较热的话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很多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利润,而忽视甚至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员工的利益、社会利益。本题通过南京大学的考研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其次企业需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梳理来学习和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3.论述企业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的联系,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际,谈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道德。(浙江理工大学2007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160,164【考查要点】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道德【参考答案】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它要求企业探索基本的道德真理,从而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管理道德亦称为管理伦理,合乎管理道德的管理具备以下的特征:(1)把遵守伦理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2)不仅从组织自身的角度更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要把人看作目的;(5)它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6)具有自律的特征;(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动指导。

企业追求社会责任是其遵守管理道德的一方面体现,但不是全部,管理道德包含了社会责任之外更广泛的内容。

要提高企业的管理道德,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4)设定工作目标;(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结合我国实际,对每点进行扩充。)【翔高点评】论述题就是要考生把知道的相关的全部内容很有条理地往上搬,极端重要的就是条理,以上参考答案之外只要是与提问相关的要点都可写上,都可能成为得分点。同时,考生可自加总起和总结部分,以凸显条理性。

4.从三鹿奶粉事件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中南财经大学2009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164【考查要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参考答案】(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构成。

①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指公司生产、盈利、满足消费需求的责任。其核心是公司创造利润、实现价值的能力。公司的经济责任表现可以通过财务、产品服务、治理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②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指公司履行法律法规各项义务的责任。该项责任具有强制性,通过税收责任和雇主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③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指公司满足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回报社会的责任。该项责任可以通过内部道德责任和外部道德责任两个方面考察。

④持续发展责任。其含义是保证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通过环保责任和创新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个有责任的企业不但要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运行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使社会不遭受自己组织运营活动、产品以及服务的消极影响。三鹿奶粉事件反映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中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缺失,致使社会福利减少的同时,组织发展遭受巨大影响。(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意义。

①中国企业强化社会责任对全球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关乎中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对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已经正式介入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正逐渐走向外向型经营,并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往来关系。中国企业在迈向国际、与国外跨国公司对话时,需要树立适应潮流的发展理念,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加强内化企业社会责任,对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增加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应当作为企业的组织目标在中国发展起来。

②强化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承担社会责任最终受益的是企业。企业在强化社会责任的同时,必须不断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经营环境、节省能耗、增强环保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企业的竞争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对中国的外向型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是门槛,虽然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却又使企业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或者改善了企业形象,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战略资产,从而企业的信誉得到提升,客户和订单都得到增加,企业拥有了更好的市场评价和机会。因此说,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方面,企业通过履行经济责任,将会直接促进中国社会物质和文化的繁荣,创造社会稳定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而企业通过履行法律责任,在社会的法律框架内进行经营活动,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和劳动保护法等,并且带动企业的员工以及社区共同遵纪守法,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自愿的方式,完成包括道德和慈善责任在内的更深一层的社会责任,将有利于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并促进中国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安定。三鹿奶粉的出现造成了社会一定程度的混乱以及对整个奶粉行业的不信任,影响了社会和谐、家庭幸福,这正是企业没有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而危害社会和谐的具体反映。

④承担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国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而遵守跨国公司之间逐渐形成和被认可的游戏规则已经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无法避免的选择。三鹿奶粉事件虽在国内发生,但其影响却遍布整个国际市场,使整个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都产生了怀疑,给我国企业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翔高点评】本题可以和前三题结合起来看。本题强调从实际案例的角度分析,比较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另外,本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知识点也进行了一定补充和完善,希望读者能够掌握。

5.从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管理(如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及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的管理,等等)出发,透过对毒奶粉事件、赖昌星走私集团、煤矿矿难、路桥隧道塌陷等非正常事件的成因分析,为避免相应事件的再出现,你认为不同社会责任主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河海大学2009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164【考查要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参考答案】毒奶粉事件、赖昌星走私集团、煤矿矿难等非正常事件的发生,可以归咎于商人无良、官商勾结,也可以追溯至监管体系的缺失、行政管理的失效;可是寻根究底,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是个基础道德的问题。

毒奶粉事件是生产厂商在不顾及消费者权益而谋求暴利时发生的,尽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某些厂商完全不顾消费者的权益,只是一味赚取最大利润。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来,企业经营者本身就要有自身责任感,尽量避免非正常事件的发生。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且要力争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局面,建立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政府部门在对企业实施管理时,一般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企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并提出要求和规定,使企业能依法和规范地从事社会责任实践,同时通过倡导、鼓励、奖励等措施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开展。但企业社会责任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超越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之外的,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曝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另一方面,要向社会广泛宣传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理念和企业成功经验,使企业和社会各界提高对社会责任问题的认识,为全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铺平道路。

当然这些事件的发生表面上只是偶然事件,其本质是管理的失效、监督机制的缺乏与道德缺失。通过这些事件,相关管理主体应该从中汲取教训。二、案例分析题

6.他为什么不以当“叛徒”为耻辱

当年,盛田昭夫在组建索尼美国公司时,发现美国一个地区的销售经理很有发展前途。于是重点培养,送他去东京扩大眼界,会见总公司的每一个干部,回到美国后更加受到重用。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找到盛田,说他不打算在索尼美国公司干下去了,因为索尼的竞争对手答应给他两倍甚至三倍的工资,他无法拒绝。盛田对这种行为十分恼怒,认为他是个“叛徒”。可是,这个美国人却认为他的行为光明正大。几个月后,在一个展览会上,这个美国人发现了盛田,非但不躲避,反而迎上来热情问候,向盛田介绍索尼竞争对手的新产品,毫无内疚之感,亦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背信弃义之举。

提问:从管理学研究的角度看,支撑盛田昭夫和那个美国人这些“企业人”的行为,或导向他们对行为的善恶与正误做出不同判断背后的思想观念,属于什么管理范畴?试密切结合本案例,对这一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及其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说。(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考研)【重要级别】2 【难度】3 【页码】147【考查要点】道德管理【参考答案】导致盛田昭夫和那个美国人对相同行为的善恶与正误做出不同判断的思想观念,属于伦理管理的范畴。导致两人对这一行为看法不同是因为两人持有不同的伦理观。美国人的伦理观是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其行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盛田昭夫的观点表明他持有的是公平原则的伦理观。

管理学中伦理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在:(1)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把遵守伦理规范视为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为组织的一项责任。(2)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的角度更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合乎伦理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目的。(5)合乎伦理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6)合乎伦理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7)合乎伦理的管理使得组织的价值观成为行为导向。

合乎伦理的管理能够使组织对企业、员工、顾客、投资者和社区都做出合乎伦理的管理行为,这包括保护环境、污染治理、不歧视员工、提供安全的产品等。这种合乎伦理的行为也许使得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了损害,但从长远看来,企业会从这种合乎伦理的管理中受益,历史证明伦理和组织效益是能够共存的。

第五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学习精要】

一、学习重点

1.管理的方法论

2.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3.管理的行政方法

4.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5.教育方法的特点

6.管理的技术方法二、知识脉络图三、理论精要知识点一 管理的方法论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其重要性在于,一方面,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管理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管理学研究的深化。

管理哲学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管理的辩证法。(2)管理的方法论。唯物辩证的管理认识论,既是唯一科学的管理认识路线,也是唯一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3)管理文化。管理文化是将一个组织的全体人员组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和标准。它代表该组织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4)管理的科学价值观。现代化管理思想是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发展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当代科学技术在管理中的综合和应用。知识点二 管理的法律方法

1.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法律方法是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法律方法的内容,不仅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种法律法规,而且包括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司法工作是国家的司法机关按照法律和法规解决各种纠纷和审理案件的执法活动,仲裁即公断。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法律方法的实质是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2.法律方法的特点及正确运用

法律方法主要有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的特点。其作用是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调解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法律方法从本质上讲是通过上层建筑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活动的方法,由于法律方法缺少灵活性和弹性,易使管理僵化,而且有时会不利于基层单位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法律方法有双重作用,只有和管理的其他方法综合使用,才能达到最有效的管理目标。知识点三 管理的行政方法

1.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行政方法是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

2.行政方法的特点(1)权威性。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管理者权威越高,所发出的指令接受率就越高。(2)强制性。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行政方法就是通过这种强制性来达到指挥与控制的目的。(3)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层次来实施的,基本上属于“条条”的纵向垂直管理。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坚持纵向的自上而下。(4)具体性。行政指令的内容和对象,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法都是具体的,因此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对某一特定对象起作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一定的时效性。(5)无偿性。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人、财、物等的调动和使用不讲等价交换原则。

3.行政方法的作用(1)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3)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4)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

4.行政方法的正确使用

行政方法是实现管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只有正确使用,不断克服其局限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3)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行政方法要求有一个灵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4)行政方法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所以对下属有较强的约束力。这种特点使得上级

在使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的要求,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知识点四 管理的经济方法

1.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经济手段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经济方法:(1)价格。价格是计量和评价劳动的社会标准。价格体系合理,是社会经济活动能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2)税收。税收是国家取得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某些税种成为进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调节国民之间收入差距悬殊的工具。(3)信贷。信贷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信贷是最为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具体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贷或不贷、多贷或少贷以及差别利率和贷款期限等。(4)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反映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利润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促使职工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经营及其结果。(5)工资。工资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一种劳动报酬形式,此经济手段直接涉及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正确使用它,对于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6)奖金与罚款。奖金和罚款最重要的是严明,该奖即奖,当罚则罚。只有如此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2.经济方法的特点及运用

经济方法的特点在于它有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因此应注重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注重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此外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以罚代管的倾向。知识点五 管理的教育方法

1.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多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而管理工作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人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水平素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对组织成员不断进行培养教育,成为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教育方法的特点

管理离不开对管理对象进行教育,但作为管理方法的教育,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特点:(1)强制性。某些教育内容在组织的管理规章制度中作了强制性的规定,是相应岗位上职工应知、应会、应当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2)示范性。集中、系统、正面的教育总是需要的,单纯的说教和规定往往不一定引起职工的重视,而各方面包括劳动者的行为是对群众无声的教育。(3)群体性。由于非正式组织的影响非常重要,在管理中实行教育方法是,必须注意对群体的教育,提高对群体的认知,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4)个体性。人有群体性的一面但每个人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实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5)自主性。管理者需要激发职工寻求教育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3.教育方法应用的方式

教育方法是管理最好的方法,因为教育能使人的思想品德、思维方法、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文明程度、劳动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常用的较好方式有以下几种:(1)专业式教育。外包给专业机构,请有资格的权威人士来进行。(2)情景式教育。结合实际的现场情景或模拟现场情景进行教育。(3)启发式教育。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启发式教育。(4)互动式教育。采取平等的、开放的、讨论的、互动的方式进行,提高群众基础和执行效率。知识点六 管理的技术方法

1.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技术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愈加明显,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技术对组织中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以维持、巩固和增强组织的活力。

技术方法是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

这里的“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控制技术。

管理技术方法的实质是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运用不同的技术;(2)在了解各种技术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2.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技术方法的特点有:(1)客观性。技术是客观存在的,技术方法产生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2)规律性。技术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技术的方法是有规律的。(3)精确性。只要基础数据是正确的,技术方法产生的结果就是精确的。(4)动态性。在遇到新问题和新情况时要及时更新掌握的技术。

技术方法的作用如下:(1)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2)决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3)计划、组织和控制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有关职能的执行效率,促进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4)技术在组织中的运用和被重视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3.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1)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2)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时不能只依靠技术方法。(3)要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性,并让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发挥长处,弥补不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