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家长必须学会处理的关键问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5:18:36

点击下载

作者:喻诸德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学六年,家长必须学会处理的关键问题

小学六年,家长必须学会处理的关键问题试读:

前言

如果把孩子的一生比作一棵树苗的成长,那小学六年就是他生根发芽的季节,他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人生,都有赖于这一时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如果把孩子的一生比作一幢高楼,那小学六年就是孩子人生的根基,这个根基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开始了主动求知与探索、主动认识世界与社会、主动适应环境与变化的生涯。这一时期,孩子的心智快速地发育与成长。人一生中所用到的90%以上的知识,在这一时期都已经学过并掌握;人的性格与智力、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

与此同时,在孩子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成长的规律,不可回避,是广大家长和教育者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如何应对与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处理好孩子成长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就是伴随孩子一步又一步成长的过程。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处理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和孩子一同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每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所遇到的问题都不尽相同,但有一些问题是有代表性的,而且突显了孩子在心智上的某种不足,我们称之为关键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生活陋习、不良个性、心理压力、亲子沟通、厌学情绪、人际交往、师生交往、心理困惑等八个方面。本书正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结合日常普遍存在的现象,加以展开讨论。

全书在探讨每一个问题时,总是先提出现象,让读者对这类问题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然后再从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的角度剖析各种问题所产生的根源,最后再告诉家长应当如何做。作者这样编写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家长在处理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时,不要生搬硬套某种方法,刻板地去应对,而是要学会理性的分析,然后用更加合理的方式去引导。

在此,我们要感谢所有参与编写的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他们认真细致地从一大堆案例中总结出了这些关键问题;是他们凭借自己多年的学习与经验,为广大家长出谋划策。他们有一个集体的名字叫“喻诸德”,出自《礼记》中的名句“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人文化知识,更应关注人全面的发展。这些参与编写的老师就是:邓琼芳、张敏敏、孙永彧、张先勇、吴国财、阎晓霞、刘锐、陈妍、李琳、刘颖、周霞、李翠、吴娜、周丽、冯岩、张振强、戴菊、张映发、张小红、赵海旭、孙汉福、范海飞、汪和平、胡凯基、魏艳珍、贾梦婕、环梅、王芳、张丰霞、张妍、沙小钰,等等。

小学阶段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家庭教育的机遇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可塑性特别强,他们比幼儿期更懂事,却还没进入叛逆的青春期。但愿广大家长,都能紧紧把握孩子的小学六年,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更加智慧的方式去应对与处理。编者2010年9月第一章 改变生活陋习的9个关键问题

对于孩子生活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家长如不及时加以纠正,那么重复出现一次便是一次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改变的生活陋习。生活陋习不仅妨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羁绊。小学生年龄尚小,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也是纠正不良习惯的好时机。今天我累了,明天再做好不好?

10岁的峰峰老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架势,全然没有10岁小孩该有的那种机灵劲儿。

早上起床,峰峰明明可以自己穿衣服、叠被子,但他就是不自己动手,非要妈妈帮忙。妈妈叫峰峰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是唠叨几遍他都不动弹,窝在沙发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喊着累;爸爸带峰峰去体育馆做运动时,峰峰没玩一会就会找个凳子坐下来……

为此,爸爸妈妈没少批评他,也给他讲过好多的大道理,每次峰峰总是一个劲地点头说改。可是,没过一两天就会又恢复原样,还很委屈地说:“唉……今天我好累啊,明天我再做吧。”“这个年纪应该正是活泼爱动的时候呀,峰峰怎么就这么懒呢?”爸爸妈妈感到很是无奈。“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这孩子不是有什么病吧?”名师帮你找原因

在生活中,有些小学生会出现行动上的被动情况,对什么事情都懒懒散散、满不在乎,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大家都知道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其实,这种“懒”也是一种天性。那么,孩子的懒惰缘何而来呢?1.缺乏上进心导致懒惰的形成。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孩子做事容易满足,得过且过的思想很严重,结果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去做,甚至应该马上去做,但是要是没有人逼着自己,就懒得去做,甚至硬挺过去;或者做事时对自己要求不高,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一副懒懒散散、无精打采、死气沉沉的样子。

在课堂上,这些孩子的注意力也不会太集中,懒得动脑筋思考问题,懒得主动回答问题。在课堂发言时,他们会想:反正我学习成绩差不多就可以了,我不举手发言,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2.家长的勤快是孩子懒惰的温床。

家长对孩子过分娇纵,大包大揽,主动为孩子承担起一切杂务,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劳而获的生活。即使是孩子因为好奇跃跃欲试,想参与劳动或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时,有的家长也会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怕弄坏东西、弄脏衣服而加以制止。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有些家长甚至限制孩子做读书学习之外的事。

三年级的女孩楠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看到妈妈每天下班回家要买菜、做饭、洗衣服、帮助自己辅导功课,特别心疼妈妈,一直很想为妈妈做点什么。

一天放学后,楠楠换下脏衣服,提出要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时,妈妈却严厉地说:“这种事用不着你干,你洗完了衣服我照样还要收拾,你就别浪费时间了。”楠楠撇撇嘴很扫兴地走开了。

结果有一次,妈妈下班回来太累了,看着楠楠脱下的一堆脏衣服,便说:“楠楠,今天你自己洗衣服吧。”谁知,楠楠理直气壮地说:“妈妈,我洗了衣服您还要收拾,多浪费时间啊。”说完,她便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孩子不但失去了做事的兴趣和习惯,而且还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性,自己什么都不用干,不会干,慢慢地也就不愿干了,懒惰就此形成。长期下去,这种惰性就会像癌细胞一样,自然扩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孩子越来越懒了,家长才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呼:“这孩子怎么这么懒呀!”棘手问题迎刃解

懒惰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懒散习惯的孩子,做事情总是在等、靠、要,从来不想去主动争取。这种习惯是学习上的天敌,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身上的懒散恶习及早加以矫正。1.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独立意识的增强,小学生什么都喜欢自己去尝试。我们鼓励家长要尽量地偷点懒,给孩子创造自己照顾自己的机会。让孩子树立一种“我会”、“我能行”的自信心,形成一种“自己的事自己做,大人的事帮着做,不会的事学着做”的意识。比如,你可以让孩子独立地整理自己的房间,独立地完成课后作业,帮助家长打扫家庭卫生,鼓励孩子饭前帮忙拿碗筷等。2.调动孩子的劳动热情。

对于孩子来说,劳动意味着单调与乏味。要想让孩子改变懒惰心理,家长可以多抽出一些时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和孩子一起劳动,想办法调动孩子的劳动热情。在劳动过程中,你可以和孩子展开“竞争”,比谁做得好、谁做得快。当孩子帮助你完成一件事情时,你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真棒,爸爸很感谢你”,或者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这样一来,孩子尝到了“甜头”,调动起了劳动热情,他的大脑和双手就会越来越勤劳。3.体育锻炼是“治懒”良方。

懒散惯了身体容易虚弱,越虚弱越不爱动,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家长应该利用空闲时间或者节假日,多带孩子出去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想方设法地鼓励孩子动起来。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锻炼,每天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记住一定要坚持,这样不仅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能振奋精神,精神振奋了,懒散怠惰就会退避三舍了。

当然,“懒”孩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家长对待这个问题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孩子难以承受太大的压力,会适得其反。我就是不爱吃饭

谅谅9岁了,长得俊俏可爱、活泼聪明,但和同龄孩子比起来她却显得特别瘦小。妈妈说这最要是因为谅谅平时不爱吃饭,就爱吃零食。一到吃饭的时间,她不是喊肚子痛,就是嚷着头疼。

每次,妈妈都得和谅谅好好商量,“你现在正长身体一定要好好吃饭”、“好好吃饭学习才能好”……尽管谅谅勉强地坐在了餐桌前,但是看着喷香的饭菜她常常没吃几口就说自己饱了,妈妈再怎么劝说她都不肯多吃一口。

后来,妈妈开始采用强制手段,硬逼着谅谅好好吃饭,把谅谅惹得拼命地哭,进餐时间变成了“战争”时间。谅谅吃得不高兴,妈妈眼中除了生气之外,更多的是忧心。“我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孩子就是不喜欢吃饭,这可如何是好?”名师帮你找原因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现在有不少小学生,吃穿不愁,却总不爱好好吃饭,家长则是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孩子多吃一口,结果往往是家长累得筋疲力尽,孩子闹得翻天覆地,而饭依然没有吃完,这令家长十分苦恼。

孩子为什么不爱吃饭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常见原因。1.不良饮食习惯造成。

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食欲,如孩子长期食用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食品会使血液中的葡萄糖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其缺乏饥饿感;零食吃得过多,尤其是饭前半小时左右吃了零食,孩子吃饭就会没有胃口;进食不定时定量,孩子长时间饥一顿饱一顿也会导致食欲下降;还有就是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看电视,这样很容易精神分散,从而影响消化液的分泌而导致食欲减退,等等。2.情绪变化也会引起厌食。

孩子的情绪不好,也会导致食欲下降。如家长过分重视让孩子增加营养,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吃,给孩子规定“量”,会使孩子失去享受食物的乐趣;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教育孩子,过多的唠叨和训斥使进餐气氛沉闷或吵闹,也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低落,食欲下降;还有就是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孩子精神紧张,从而导致厌食。3.睡眠不足,活动过少。

如果孩子的生活不规律,晚上睡得很晚,睡眠不足,早晨起床后依然昏昏欲睡,这样肯定就会缺少食欲;孩子若是户外活动太少,锻炼不够,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完全消化,自然也会引起食欲不佳,从而导致厌食。4.疾病的先兆和药物影响。

孩子若是一直食欲不好,不思饮食,那么有可能是疾病的先兆。如感冒、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结核病以及长期营养素的缺乏,还有铅中毒、贫血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还有一些孩子因为经常生病而服用了过多的抗生素药物,这些药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食欲。棘手问题迎刃解

孩子一顿两顿不想吃饭没关系,只要不是生病,家长不必过于担心,等他饥饿时自然就会吃,一般不会妨碍健康。但是,长期厌食会导致孩子身体机能下降、体重减轻及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家长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纠正厌食行为。1.鼓励孩子做餐前服务。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好动的天性。准备饭菜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让孩子帮忙摆桌椅、端菜碟、分碗筷,在做菜时让他帮忙剥豆子、择菜、洗菜、拿佐料,甚至可询问孩子的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务,使孩子看到自己参与做饭所得的成果,自然会胃口大开。2.营造就餐时的和谐氛围。

家长应善于营造就餐时的快乐气氛,如就餐环境要干净、舒适;家长应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甚至可以发挥你的想象,跟孩子讲每盘菜的故事,尽量讲得趣味横生,使孩子心情愉快,乐于进食。不管是什么原因,进餐时切忌用训斥、恐吓、惩罚等强制性手段。如果孩子不愿进餐,家长可以让其先暂时离开餐桌,饭后再慢慢讲道理。3.把饭菜做得色香味美。

小孩子较喜欢凭直觉判断事物,对食物也不例外,他们会看重食物的色香味,而不大重视其营养价值。因此,家长要多学点烹调技术,把饭菜做得色香味美,让孩子一闻、一看就有想吃的感觉;还须安排科学的膳食结构,营养配比均衡,避免饮食单调或营养过剩。4.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家长的正确评价可对孩子起到“向导”作用。吃饭时,你要表现出对食物极大的兴趣,可以边吃边赞:“真好吃!”、“我们都喜欢吃。”孩子得到积极的暗示后会主动地模仿;你也可以运用孩子最崇拜或最喜欢的人的行为去激发孩子的食欲。比如:“你喜欢姚明吗?你喜欢打篮球吗?吃得饱饱的,身体棒棒的,长大了你才可能像姚明一样打好篮球。”孩子一心想像姚明一样,他就会顺利进餐。5.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虽然零食的给予有其必要性,然而却不可过量,应适当加以控制。零食品种要恰当,食用时间要合理,虾条、薯片等油炸类食品尽量少买,以让孩子尝尝味道为主,而巧克力、酸奶及海苔等食品尽量不要给予。还应让孩子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尽量做到吃饭的时间一到,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并规定孩子必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而且在吃饭的时候,一定不许看电视等。妈妈说我是“说谎大王”

10岁的红红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能说会道,懂礼貌。可最近妈妈却发现红红染上了“说谎”的毛病。

周日晚上,红红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苹果。妈妈来到红红的身边问道:“红红,明天就周一了,你周末的作业写完了吗?”红红头也不抬地说:“这周末老师没有给我们留作业。”“真的吗?眼看就要期中考试了,怎么会没有作业呢?那我现在打电话问问你的同桌莉莉。”妈妈一边说,一边拿起了电话。谁知,红红按住了电话,开始央求妈妈:“妈妈,您不要给莉莉打电话了,好不好?老师留作业了,是我没有写。”

一周后,妈妈提出要看红红的期中考试成绩单,红红煞有介事地弯下腰,在自己的书包里找来找去,随口而出:“妈妈,我数学考了90分,语文85分,英语92分。但是,我把成绩单弄丢了,不然我一定拿给您看。”结果,第二天妈妈就接到了学校老师的电话,“红红这次考试数学成绩不及格,总成绩是全班倒数第十名。”“原本懂事的红红,为什么变成了一个说谎大王,真是令我感到痛心。”妈妈既着急又难过地说。名师帮你找原因

孩子的天性是诚实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大约在3岁时便会开始说谎,到了小学二、三年级,这种倾向会变得更为强烈。可以说,说谎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每个孩子成长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这是许多家长都想知道的事情。一般来说,孩子说谎有以下几种原因。1.这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愿望。

小学生年龄尚幼,说话难免出现用错语言、词不达意的现象。同时,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他们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比如,他希望有一个电动玩具,他可能说出:“我爸爸要送我电动玩具当生日礼物。”他说的和真事一样,不知道的人会认为这就是真的,致使“希望”变成了一句谎言。

这种“说谎”实质上是孩子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当做事实加以描绘的反映,是孩子在表达某种愿望,并没有故意要“欺骗”别人的意思。一般不应视为说谎,更不能看做是“品德不良”。家长不要过分担心,也不要过分指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词汇的丰富,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的。2.孩子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在他们认为只有当自己能够说出有趣的事情时,才会受到别人的注意,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有些孩子会有意编造谎话夸耀自己的能力或优势,欺骗别人,满足自己的小虚荣心。

比如,有的孩子会有这样说谎的迹象,“我爸爸力气可大了,他能空手把一辆大汽车举起来”、“我妈妈给我买了一只会说话的小白兔”……3.孩子逃避责任,害怕被惩罚。

这种说谎往往与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情时,会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为了避免大人的惩罚,孩子会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比如,没写完作业时会说:“昨天妈妈让我干家务了,忙到很晚,所以就没有时间做完功课了”;明明是自己失手打破了茶杯,怕父母责骂便不敢承认,撒谎说不是自己打翻的,而是猫碰掉的,或者干脆说自己不知道,等等。棘手问题迎刃解

说谎的生活陋习,对于孩子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是一件让家长即头痛又恼火的事情。但是,家长不能一味地责怪批评孩子,而是要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再对孩子“对症下药”。1.探索“谎言”背后的愿望或秘密。

针对想象与现实分不清而说谎的孩子,责备和殴打是很不理智的处理方式,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因此,家长要探索孩子“谎言”背后的愿望或秘密,并耐心而诚恳地告诉他正确表达的重要性。你可以明确地问他,“你希望有一个电动玩具,是不是?”表示理解后,再告诉孩子:“这只是你的愿望,并不是真事,你要加上‘我想……’或者‘我希望……’等词语。”2.鼓励孩子不说谎的行为。

家长要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不要过于苛求和责难孩子,更不能用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错,不要让孩子形成恐惧心理。应该教育孩子做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虽然说谎可以免除暂时的惩罚,却会带来别人的不喜欢。只有诚实相待,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是防止孩子“说谎”的重要条件。

同时,家长要做一个细心人,一旦看到孩子有诚实的表现,就一定要赞美他。务必要使孩子相信,与他所犯的错误相比,家长更看重的是诚实的品质。通过这种强化,可以使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说谎失去兴趣。3.家长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孩子的许多言行都是模仿自己家长的。其实,孩子说谎也可以从大人身上找到原因,大人说谎或言行不一都会给他们起到错误的示范作用。因此,做家长的要以身作则,做诚实的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谎。

比如,当有人打电话找你,你不想听,不要让孩子告诉对方,你不在家;你常常说带孩子去玩,可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临时变卦,这时候要及时地向孩子解释清楚不去的原因等。摆事实,讲道理,是对付谎言的最佳选择。让孩子看到家长不会采用谎言来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也就不会有学习说谎的机会。讲礼貌?真麻烦!

平时在家,欣欣总喜欢自己拿着电视遥控器,调来调去不停地变换频道,从不问爸爸妈妈想看什么节目,而且和别人说话她很少用尊称。妈妈总以为欣欣还小呢,所以一直也没有太在意。

可是,有一次,妈妈邀请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家都在客厅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欣欣抱着玩具熊从房间走出来,她看了看家里的客人,一句话也没有说,拿起电视遥控器调到了卡通频道。

妈妈把欣欣拉到一边,低声批评道,“欣欣,你怎么不和叔叔阿姨们打招呼呀?还有,我们大人不喜欢看卡通频道,你要照顾大家的情绪,要懂礼貌,快把电视遥控器给我。”欣欣气呼呼地瞪了妈妈一眼,回自己房间了。

准备吃饭时,客人们还没有入座,欣欣就先一屁股坐到正位,自顾自地吃了起来。当欣欣看到有自己最喜欢的龙虾时,她居然把整盘龙虾端到自己面前,一边吃,一边喊着“真好吃”,全然不管在座的客人。

妈妈有些生气地说:“欣欣,这些饭菜叔叔阿姨们还要吃呢,你怎么能把盘子端到自己那了,真是不懂礼貌。”欣欣用手抓起了几只大龙虾,说:“懂礼貌!懂礼貌!真是麻烦!”她生气地把盘子一推,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尽管朋友们都说,“孩子还小呢,没有关系。”但是,欣欣妈妈还是感到特别的尴尬,“孩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怎么还是这么不懂礼貌呢,我这张脸都被她丢光了!”名师帮你找原因

在生活里,我们常会遇见一些像欣欣一样不懂礼貌的孩子。尽管家长和老师一再对孩子强调一定要讲礼貌,可是似乎收效甚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1.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

孩子生来就有超强的模仿能力,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例如,在街上见到残疾人有困难,不会主动去扶一下;在车上见到抱小孩的乘客,也不会主动让座;与邻里之间大吵小闹,等等。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养成了家长所有的那些不礼貌的习惯。2.盲目学习同伴的“无礼”行为。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有盲目从众的独特心理,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要是同伴中有几位不讲礼貌,举止粗野,他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他们,以此来证明自己和他们是同一类人。棘手问题迎刃解

针对孩子不讲礼貌的问题,我们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让孩子认识到讲礼貌不是件麻烦事。

有时为了表现礼貌,我们想做一件事或得到一些东西时,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说不需要、没关系,等等。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很难理解这些善意的谎言,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对他有礼貌,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烦人的事情。

因此,在事情发生后,家长必须要对孩子说清讲礼貌的原因,和他们讨论一下,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从而让孩子了解,礼貌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为了尊重别人,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2.家长要示范礼貌的言行。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在一些具体的处世细节上,如何合理而不失礼,大人要做最好的示范给孩子看,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比如,要尊重自己的家长,热情地对待朋友,坐公交车时要先下后上,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地喧哗、到处乱跑等。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3.教会孩子基本的礼仪。

有时候,孩子表现得不够礼貌,是因为他不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节。家长将基本礼节教给孩子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让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待客之道,主动让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主动帮客人放衣服等,可以使孩子更受客人的喜爱;让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说话礼节,“谢谢您”、“对不起”,可以使孩子的语言更加文明;让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作客礼节,说话不能粗声粗气,要谈吐文雅;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今天饭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受人欢迎,等等。4.经常鼓励孩子的礼貌言行。

家长看到孩子的礼貌言行后,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告诉孩子哪些言行是有礼貌的,哪些言行还需要改进。当孩子意识到讲礼貌可以得到奖赏时,他们会很乐意去做这件事。同时,家长在鼓励孩子时,语言一定要明确,这样孩子对于礼貌的认识才会更加具体、明白。

比如,你可以赞赏孩子今天所做的事,“你今天和隔壁爷爷奶奶打招呼了,做得很好。”“你把最大的苹果让给了表妹,真是一个好孩子。”“今天阿姨们都夸你很懂事,会和别人说‘谢谢’,你真令妈妈感到骄傲。”他有的我也要有

兵兵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家后,他一本正经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和您商量一件事情,您周末去给我买一个新书包吧。”

爸爸让兵兵转过身去,取下他背后的书包,用手拍了拍,严肃地说道:“兵兵,你这个书包不是两个月前妈妈刚给你买的吗,现在书包还这么新呢,你为什么又想换一个呀?”

听爸爸这么一说,兵兵急了:“不行!不行!我同桌亮亮刚买了一个灰太狼的书包,我也要买一个像他那样的。亮亮学习没有我好,他有的我一定也要有。”

见爸爸不说话了,兵兵又开始软磨硬缠了,“您就给我买吧,有了新书包,我才能好好学习,好不好?”表现出一种不买新书包誓不罢休的架势。

无奈之下,爸爸只好答应了兵兵,给他买了一个和亮亮一模一样的灰太狼书包。

后来,在聊天中,爸爸时常能从兵兵口中听到一些这样的内容:“亮亮买了一件有奥特曼图案的衣服,我也要”、“亮亮爸爸给他买了一个电动玩具,为什么我没有”……“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如此爱攀比呢”,爸爸很是忧心。名师帮你找原因

在小学生中,攀比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其他孩子做过对比。比如,看谁的衣服是名牌,比谁家的房子大,比谁的爸爸挣钱多、官大,还有的比谁更漂亮一点,谁更受老师的喜爱等。

小学生爱与人攀比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孩子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自我剖析能力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力和好奇心很强,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又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关注。这样,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通过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或是受到奖励等,来得到大家的注意和认同,这样不知不觉地就引发了攀比行为。2.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所致。

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怕孩子受什么委屈,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拥有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尽一切能力来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放纵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孩子不能分辨是与非,不能明晰美与丑,只知道贪图享受,形成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同伴有的自己不能没有,而且还要比别人的好。3.受家长攀比行为的影响。

俗话说“十人八攀比”,家长之间的攀比现象比比皆是。几个家长一凑到一起,就开始讨论“谁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一点”、“谁家的孩子在上什么兴趣班”、“谁家的孩子考上了最好的中学”……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在家长这样的“言传身教”之下,孩子怎能不养成爱攀比的行为习惯呢?棘手问题迎刃解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爱攀比也是如此。一方面,爱攀比可以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又是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不仅容易分散孩子的精力,使孩子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极易破坏同学之间的友谊,损害身心健康,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可能越来越差,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忽视孩子爱攀比的行为习惯。若想改变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具体来说,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不要百分百满足孩子。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不能盲目地、一味地迁就孩子,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就百分之百地满足他,这会让他从小养成“我要什么你们就得给我什么”的坏习惯。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超标的,并适当地控制孩子的零用钱。

比如,当孩子看到别的同学买了一辆高级四驱车时,他可能会眼馋,会和你提出自己也非常想要这样一个玩具。这时,你可以问一问孩子是不是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有这样的玩具,暗示孩子由于每一个人的条件不一样,他们所获取的东西也是不同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与别人同样的东西,从而消减孩子的攀比心。2.让孩子明白生活的艰难。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孩子往往不珍惜。家长要改变孩子爱攀比的习惯,必须让孩子明白家长生活的艰难,明白任何东西都是要靠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得到的。

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她的女儿以同学有一辆漂亮的脚踏车为由要求妈妈也给自己买一辆脚踏车。妈妈这样告诉女儿:“孩子,不好意思。妈妈现在没有足够的钱给你买脚踏车,这样吧,等妈妈挣够钱的时候再给你买。”直到一年后,妈妈拿出一大把十元、二十元的零钱,认真地对女儿说:“孩子,你看。妈妈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攒够买脚踏车的钱了,妈妈挣钱多辛苦呀。”孩子看着妈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妈妈,我不要买脚踏车了。”3.利用孩子的爱比较心理。

爱与人比较不是错,但是思想要正确,孩子还小,不懂得对错。家长要让孩子懂得:爱和人比较并不是错,关键是要比在正确的地方,激励自己往好的方面发展。

为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学习成绩、才能展示、文明有礼、意志力、助人为乐等方面和同学们比较,或者鼓动孩子积存零花钱来买别人想要却没有的东西,让孩子动手制作别人不会做的玩具等,这样会让孩子逐渐明白自身能力的提高才是真正比别人强,从而对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4.家长自己要做到不攀比。

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榜样。当家长不盲目地与他人比较,不奢侈浪费,时时做到不攀比时,那么,孩子的心态自然也会平和许多,他也就不会什么事情都想着与人“一较高下”了。说脏话,没有错!

自从上小学以后,维维的小嘴巴开始能干了,说话变得越来越溜,不时蹦出的新鲜词汇总会让爸爸妈妈又惊又喜。

淘气的维维着实很可爱,有时候爸爸会捏着维维的小鼻子,故意逗他说:“你个小王八蛋。”维维也会用稚气未褪的声音说:“你个大王八蛋。”这时,爸爸妈妈便开始吃吃地笑。渐渐地,维维似乎对这样的脏话情有独钟,常喜欢叨念着。

有一次,新搬来的邻居王先生带着儿子毛毛来维维家做客。两个孩子年龄相仿,没一会就混熟了,玩得不亦乐乎。谁知,玩着玩着两人发生了小争执。只见维维指着毛毛的头,大声地嚷道:“你是一个王八蛋,我不跟你玩了,你快滚开。”毛毛哭了起来。

两个爸爸都赶紧走了过来,维维爸爸批评维维:“你怎么可以这样和毛毛说话呢,这些话都是脏话,很不文明,现在我要你向毛毛道歉。”维维看了看爸爸,理直气壮地说:“我觉得我没有什么错,我不要道歉。爸爸,您不是也经常说这样的话吗,为什么您能说脏话,我就不能?”

在王先生和两个孩子的注视下,维维爸爸的脸“嗖”地一下子红了,他扬起的巴掌停在半空中,不知该如何是好。名师帮你找原因

说脏话是缺乏教育的表现,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在小学生身上,不外乎以下情况。1.孩子学着说粗话。

进入小学后,孩子开始接触到比以往更丰富、更复杂的人、事、物,加之孩子语言学习能力的发展,好奇心又强,凡是他听到的话语,不管好坏,他都喜欢跟着说。脏话简短而好学,有时他人无意识的一句,孩子会因为简单、好玩将其记下,并在说话时运用,久而久之就会无意识地出口成“脏”。2.孩子被迫说粗话。

与同伴发生冲突、受了他人欺负或者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小学生不懂或不会以合理的方式处理,情绪控制能力又较低,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或不满情绪,他便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脏话。同时,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骂几句脏话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孩子的粗话,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殊不知,家长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有一种错觉,“说脏话,没有什么错”,这也是外力强化孩子说脏话的原因。棘手问题迎刃解

说脏话,轻则伤和气,重则引发不必要的怨恨和报复,直接影响到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当发现孩子有说脏话的不良习惯时,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纠正。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家长要冷静以对。

刚说脏话的时候,大多数孩子根本弄不清楚这些脏话的含义,往往只是一味地模仿。所以,当孩子口出脏话时,家长不必大惊小怪,表现出过度紧张或气愤的样子,冷静应对才是最为重要的处理原则。

比如,你可以问问孩子:“你知道那话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这话传达的是什么意思吗?”等等,当你向孩子耐心说明,那些话很粗俗不雅,会伤害到别人,不被大家接受时,大多数孩子是不会再说的。2.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说。

处于愤怒、烦闷等消极情绪时,孩子很可能会以说脏话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这时,家长应关注孩子不开心的原因,询问孩子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引导他们用谦和的态度来解决与他人之间的纠纷,以文明的话语“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等表达自己的情绪,这非常有利于纠正孩子说脏话的不良习惯。

小敬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常常口不择言,特别是一生气了就喜欢说“你是一个讨厌鬼”、“真是恶心人”等粗话。对此,小敬妈妈采用了一种办法,每当小敬说话不注意时,妈妈就很严肃地对他说:“这句话我不能接受,不许这样说话了!”并教小敬用“我现在很伤心”、“你这样对我,令我很难过”等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慢慢地,小敬生气时知道不应该说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说脏话的坏毛病也基本改掉了。3.创设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

孩子说脏话的原因,与家长有着必然的关系,如果家长说话粗俗,满口脏字,孩子就很容易模仿。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

比如,家长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对人和气,不说脏话、粗话,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如果家长偶尔说了粗话,应该坦诚地跟孩子检讨:“刚才是由于不高兴,说出了那句话,我们是不对的,你也不要学,今后我们谁都不说这种话了。”同时,家长还要有目的地筛选一些影视、文学作品,通过看电影电视、讲故事等形式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4.惩罚明知故犯的行为。

如果孩子总是故意说一些粗话、脏话,即使父母多次解释和劝告都无济于事,那么此时家长应该采用一些惩罚措施来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使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说脏话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自然就会有意识地改掉说脏话的习惯。

比如,当孩子对别人说脏话,造成冲突时,家长最好不要代替孩子去向被骂者道歉认错,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面对现实,让孩子自己向别人道歉,自己承担责任。说脏话后,让孩子写检讨,分析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你还可以让孩子停下他正在做的感兴趣的事,安静地待上几分钟,不许说话,不许动,期间你也不要和他说话。甚至还可以合理地剥夺孩子看动画片或去游乐园玩的权力等。让我再多睡一会儿吧

每天早上七点半左右,邻居们总能看到妈妈牵着睡眼蒙眬的贝贝,急匆匆地向附近的小学赶去。

原来,贝贝这个家伙很喜欢赖床,每天早上非得妈妈千呼万唤才肯睁眼。就算醒了也不肯起床,总是嚷着:“妈妈,让我再多睡一会吧。”

直到妈妈好话说了一箩筐,他才慢吞吞地、闷闷不乐地开始穿衣服,还一边打哈欠一边抱怨:“妈妈,您明天晚叫我一会,好吗?”

贝贝不仅早上赖床,而且他在学校里的表现也不好,整个上午都无精打采,上课时注意力也一点都不集中。

为此,妈妈还带着贝贝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也没查出什么问题。就这样,每天早晨叫贝贝起床成了妈妈最烦恼的事情。名师帮你找原因

早上不肯起床,这在小学生身上可谓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孩子听话还好,不听话可能得三番五次地叫,甚至是全家人轮流上阵。那么,孩子为什么不肯起床呢?1.睡眠时间不正常所致。

有不少家长喜欢在孩子睡前与其玩耍一段时间,这样一来,孩子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会非常不容易入睡。同时,大多数家长工作比较忙,或是娱乐活动较多,急着赶孩子上床睡觉后,自己却在那忙东忙西,或还猛盯着电视。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有“孤单”或“不公平”的感觉,而且孩子会有“为什么只有我要去睡觉”的疑问,降低了睡觉的意愿。孩子睡得晚,第二天赖床也就在所难免了。2.有可能是孩子抗拒上学。

低年级的小学生最容易有赖床的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还不能适应小学生活,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压力大,也有可能是与老师、同学发生了冲突,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使孩子产生“不想去上学”的想法,并寄希望于通过赖床而达到不去上学的目的。3.孩子有一些“感情饥渴”。

有些家长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小学生虽然已经“长大了”,但是他们依然有一些“感情饥渴”,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和重视,便会借用早上的时间,以故意不起床来和家长嬉闹,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情感需要。棘手问题迎刃解

孩子常睡懒觉有很多弊端,不仅会使大脑皮层抑制时间过长,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而且会导致免疫机能下降,扰乱机体的生物节律,使人浑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还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和肌肉的兴奋性,食欲减退,影响新陈代谢。因此,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睡懒觉的生活习惯。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1.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从小就让孩子在固定时间上床,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而且只要就寝时间一到,家长即使还有事情要忙,也应该暂停进行中的活动,在床边陪着孩子,和孩子简单地聊聊天、说说轻松的故事,放松孩子睡前的情绪,帮助孩子酝酿睡前的气氛。2.善于诱导孩子主动起床。

对于爱赖床孩子的,家长必须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诱导孩子起床。有些家长在唤醒孩子时,习惯大喊大叫,或强行掀开被子将孩子拉下床。这样孩子虽然身子已起床,但是身体各个系统仍处于睡眠状态,表现为神情呆滞、反应迟钝,有的懒散无力、不愿活动,有的则哭闹不止。

怎样诱导孩子主动起床呢?叫孩子起床时,家长可以随手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放些孩子喜欢听的故事CD,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醒来,缓解被吵醒的不快,而且,也可以提高起床的意愿;要适当提早5〜6分钟打开窗户,使室内的温度降低,空气流畅,可激活身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使孩子快速清醒过来。3.多和孩子聊一聊学校的情况。

家长要多留出一些时间,多和孩子聊一聊他在学校的情况,如孩子是否喜欢现在的学校、班级和老师,性格是否合群,和其他同学在一起玩得是否高兴,还有近期的学习情况怎么样等。如果有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的话,就想办法解决。原因找到了,问题解决了,孩子不爱起床的问题也就好办了。4.给孩子一个平和、轻松的起床环境。

早上叫孩子起床时,家长要克服和压制自己烦躁的心情,不要所有的成人都围着孩子,你一句我一句地唠叨,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平和、轻松的起床环境,努力把从起床到洗脸的过程变得有趣一点,幽默一点,让孩子觉得起床是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

比如,孩子醒来之后,不要为了赶时间,顾不上孩子的眼睛睁开了没有,就三下五除二,令其穿衣服、洗脸、刷牙等。你可以告诉孩子快些起来就给他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或者鼓励孩子说:“孩子,你起床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哈哈,真棒!”也可以和孩子比赛谁起床的速度快。我没有偷,我只是拿来玩玩

小学三年级的小诺,家庭条件很好,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一直都是个乖孩子,和同学相处得也很融洽,可是谁也没想到,小诺竟然会“偷东西”!

一天,小诺的同桌小旭带了一个文具盒到学校,上面有黑猫警长的图案,看上去很漂亮。课间休息的时候,小旭向同学们炫耀说:“这是我爸爸从北京给我带回来的,咱们这里还没有卖的呢!”同学们围着他都想仔细看看,可小旭却赶紧把文具盒收起来了。

下午放学时,小旭突然跑到办公室,哭着对老师说:“老师,我的文具盒不见了!”老师询问了事情经过,并安慰小旭,答应他一定为他找到文具盒。晚上,正当老师愁眉不展地想如何帮小旭找文具盒的时候,小诺的妈妈突然打电话来说,是小诺拿了小旭的文具盒。

原来,小诺认为小旭太小气,只给同学看一会儿就把文具盒收起来,而且他看到同学都围着小旭转,自己很羡慕。本来他想仔细看看小旭的文具盒,可是他在拿文具盒的时候,大家都在做其他事情,没有人注意到他。于是,小诺就想把文具盒拿走了,心想反正没有人看到自己拿,留在家里用!

虽然第二天,小诺主动把文具盒还给了小旭,并得到了小旭的原谅。但是,小诺妈妈并没有宽心,她感到非常忧虑,“孩子怎么会偷拿别人的东西?这样下去,指不定孩子会犯什么错呢!我该怎么办?”名师帮你找原因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很常见,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以下心理因素引起的。1.孩子缺乏“拥有”的观念。

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缺乏“拥有”的观念,道德水平也比较低。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属于别人的,不是他“拥有”的,也不知道什么是“偷”,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在没有任何不安的情况下拿走别人的东西。2.占有欲强、自制能力弱。

有的孩子占有欲强、自制能力弱。他们虽然知道未经主人同意就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但因为自己很喜欢,而家长又不见得会给自己买,他就要借助于非正常的、越轨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一些欲望,渴望去碰去摸属于别人的东西,并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孩子发生“拿”别人东西的现象,往往就是这个原因。但这些孩子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偷窃”行为的卑劣性。3.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

有的孩子因为缺乏来自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他们明明知道偷窃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还是会以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心想,“我偷拿了别人的东西,不仅会让别人着急难过,还能让大家都关注我的存在,这是一件多么刺激、多么好玩的事情呀。”棘手问题迎刃解

小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克服,而且越早越好。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提几点建议供参考。1.家长第一时间要冷静。

大多数孩子的“偷窃”行为是无意识的,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成年人定义的偷窃标准,也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因此,家长粗暴地采用批评、打骂孩子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他对自身厌恶或产生对立情绪。

虽然对家长来说,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打击。但是明智的做法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先使自己冷静下来,冷静地思考孩子“偷窃”行为的可能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进一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2.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家长发现孩子偷拿东西的时候,不要给予过多的责怪,而是应该经常对孩子进行“所有制”的教育,让孩子有“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个概念,设法让他意识到没有经过别人同意就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

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你没有经过同意就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给别人造成损害,别人会很烦恼、很伤心。”你也可以让他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引导他想一想:“如果是别的小朋友不经过你的同意就把东西拿走了,你会觉得怎样”、“如果你没有了自己心爱的东西,是不是很难过呢”,等等。3.正确对待孩子的需求。

询问孩子“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时,如果孩子的回答是:“因为那个东西好玩而自己没有”。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多买一些孩子喜欢的新奇玩具、文具等物品,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后,他也就不会去拿别人的东西。在平时,你也可以有意延缓满足孩子的需要,教会他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买回孩子想要的东西,不要马上给孩子,而是告诉他,当他有好的表现时才能得到。4.让孩子为“偷窃”行为付出代价。

当孩子第一次出现“偷窃”行为时,家长一定要让他将亲自偷来的东西当面还给人家。如果孩子不自己去,家长就陪着他一起去,让他当面向人家道歉或者赔偿别人的损失等。这样,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尝点苦头,可以培养他的羞耻心,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偷窃”行为的严重性并吸取教训,强化自己的自制意识。规矩什么的,最讨厌了!

7岁的岩岩是一个特别淘气的小男孩,他常常会有一些让人头疼的行为,如故意把同学的书本扔到地上,上课时喜欢戴着自己喜欢的卡通帽子,去游乐园买票不愿意排队,过马路时不管红绿灯……

为此,妈妈经常苦口婆心地跟岩岩说:“岩岩,你现在是小学生了,一定要懂一些规矩。比如,不可以把同学的书本随地乱扔,戴着帽子上课是不礼貌的,更不应该不看红绿灯就过马路……”

有一次,妈妈带着岩岩到朋友王女士家里做客。中午,妈妈和王女士去厨房做饭了,岩岩看到客厅里有一个挂满亮片的书包,便随意地乱翻起来,把包里的东西扔得满地都是,还把口红涂到了自己的小嘴巴上。

看到这种情景后,妈妈非常气愤,她冲着岩岩嚷道,“岩岩,你怎么可以乱翻王阿姨的东西呢?!妈妈平常是怎么跟你说的,你怎么一点规矩也没有!快和王阿姨道歉。”

岩岩撇了撇嘴,不服气地说:“妈妈,哪来那么多破规矩呀!真讨厌!我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名师帮你找原因

都说刚上小学的孩子最让人头疼,他们一点规矩也没有,不知道纪律是何物。不是昨天破坏了学校的公物,就是今天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甚至你都无法预测他明天又会出现什么让人头疼的行为。

很多家长都想不明白,孩子怎么这么调皮、捣蛋,没有一点规矩呢?事实上,孩子没有规矩与他的心理发展程度相关,通常来说,有以下两种原因。1.孩子没有“规矩”意识。

一般来说,孩子不懂规矩是因为他没有“规矩”意识。在入学前,孩子在家中自由过度,与他人接触机会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孩子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后,他们来不及转变角色,以为在家里享受到的自由,在外面也可以。2.孩子不理解规矩的具体要求。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当家长告诉他要守规矩时,由于不能理解规矩的具体要求,他依然会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做出不守规矩的行为。比如,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家长训斥他“停下来”,他还能理解。但如果家长说“你稍等一会”,孩子不太理解“稍等一会”到底是多长时间,他停下来没一会就又会违背你制定的规矩了。棘手问题迎刃解

让孩子遵守规矩,是一件非常值得提倡的事情。因为孩子只有学会遵守规矩,才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才能够更好地学会与别人相处,从而做一个人见人夸、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好学生。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孩子学会遵守规矩呢?1.让孩子理解规矩内容。

小学生理解力较差,家长在教孩子学规矩之前,首先要确认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讲的规矩内容。只有理解了,他才能按照要求规矩自己的行为,也才会记得牢。因此,家长要像教孩子识字一样,先给他解释规矩字词的意思。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发出“我明白了”的信号。2.向孩子显示你的规矩行为。

在教育孩子时,很多家长只是在旁边说,试图让孩子学会守规矩。但是,简单的一句话往往不能让孩子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你要演示给孩子看,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语调。比如,当你对孩子说“不要乱扔书本”时,语调可以严厉点,再加上严肃的面部表情,他就能意识到自己乱扔书本的行为是不对的。然后,你要主动向孩子显示你的好行为,把用完的书本整理到一起。3.给孩子重复“规矩课程”。

小学生玩心较强,他只关心自己关心的事情,很容易会忘记自己不关心的事情。因此,家长不要以为只告诉孩子一次“这是不对的”,他就会铭记在心,你要给孩子重复的“规矩课程”,只要孩子一出现不规矩的行为,家长就要及时地提醒他,使他能温故知新,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那孩子或者是忘记了你的要求,或者是在心里产生疑惑:“我这么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呢?”然后,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他会不停地尝试再做一次。第二章 纠正不良个性的9个关键问题

当今不少小学生存在胆怯、小心眼、冷漠、自卑等一些不良个性特征,让家长和老师颇为头疼和担忧。孩子的个性特征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家庭环境的作用最为关键。及早纠正孩子的不良个性,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是家长一定要重视的问题。她以前得罪过我

正上三年级的芳芳和慧慧是一对好朋友,她们常常一起上学、放学,形影不离。谁知,两人却因为一件小事闹了矛盾,友谊破裂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暑假的一天,慧慧到芳芳家写作业。写着写着,两人不耐烦了,就在芳芳的小屋里玩起了捉迷藏游戏。玩耍时,慧慧不小心将芳芳穿在身上的漂亮花裙子,撕出了一道小口子。她赶紧向芳芳道歉,并说要让妈妈赔芳芳一条新裙子。

谁知,芳芳非常生气地说:“这是我姑姑从国外留学回来时送给我的礼物,你不可能买得到,就算买到了,也不是姑姑给的那一个了。哼!以后我再也不和你玩了,你也不要再来我家了。”

后来,芳芳每次见到慧慧,总是气嘟嘟的,并且还会有意地找慧慧的碴,背地里说慧慧的坏话,甚至向班主任打“小报告”:“老师,上课时我看到慧慧看漫画了,您应该没收她的漫画”、“老师,慧慧有一道题做错了,您要批评她”……“芳芳,你和慧慧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矛盾呀?”班主任把芳芳叫到了办公室,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芳芳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您不知道。我是有意和慧慧过不去的,谁让她得罪了我呢,我恨慧慧,我就是不想让她快乐。”

班主任将这种情况告诉了芳芳的妈妈。芳芳妈无奈地说:“芳芳是一个小心眼,谁得罪了她,她就给谁脸色看。有时,我看她写作业不够专心,批评她几句,她还和我赌气不吃饭呢。唉!这孩子怎么这么小心眼呢?”名师帮你找原因

正如有诗云“喜怒哀乐一瞬间,矛盾过后又牵手”,儿童的情绪是善变的,他们虽然刚刚争吵得面红耳赤,但大多会转过脸又是好朋友了。像芳芳这样对同伴或家人间的矛盾耿耿于怀,采取报复行为的孩子还比较少见。

那么,芳芳为什么会如此“小心眼”,这么爱“记仇”呢?1.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一笑了之。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百倍的呵护和关爱,总是尽其所能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就算是孩子犯了点小错误,家长也大多会轻描淡写地一笑了之,听之任之,很少去批评。

这样的家庭教育,无形中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感,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他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凡事都应该要由着他的性子来,任何人没理由批评他,就算是他犯了什么错误,责任也应在别人身上。因此,一旦有人让他不高兴了,他就会心中不满,愤愤不平。2.孩子心理空间狭小。

小学生年龄尚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周边事物的判断还非常片面和稚嫩,加之现在的孩子每天过着从家庭到学校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心理空间狭小,就越容易为朋友的无意过失斤斤计较,不能大方地看待别人的错误。在这种心理下,孩子会认为自己有权利去伤害、憎恨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道歉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让对方受到处罚,才可以原谅对方的过错。棘手问题迎刃解“报复”是一种以攻击方式对待那些曾经给自己带来不愉快、打击过自己的人,从而发泄怨恨及不满的行为。这是一种不健康性格的表现,不仅会导致小学生的内心变得自卑、敏感,而且还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报复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千万别让报复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包袱”。

具体来说,家长应该怎么做呢?1.孩子犯错了,家长要严厉指出。

要解决孩子爱“报复”的不良性格,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不能因宠爱而迁就,而应该严厉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即使孩子一时想不通,耍些小脾气,也不要太在意,只要坚持下去,就会使孩子认识到一个人要想一生不犯错误是不太可能的,自己也不例外,从而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宽容待人的基础。2.培养孩子远大的抱负。

远大抱负在一些孩子心中“空心化”,孩子缺乏宽容忍让的意识,无法确立自我的价值,无法建立与他人亲密和谐的关系,很容易会诱发不满情绪和报复行为。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空虚、孤独的“小我、独我”状态,这样孩子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问题也就不难处理了。3.让孩子多见见世面。

在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每当影片中的主人公有了不快之事时,或登高远望,或到海边凝思,或到大森林中漫步。这一剧情安排常常遭到评论家和观众的指责,斥之为“俗套”。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置身于博大的物理空间时,心理空间会随之坦荡、宽广,个人的情绪会产生“缩微效应”。

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封闭在单一学习的狭隘封闭的空间里,要多带孩子走出去,多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比如,带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田园春色、鸟语花香、绚丽阳光,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等,使孩子放开视野、赏心悦目、怡然自得,有利于帮助孩子消除“自我主义”的心理,有助于激发孩子积极向上、宽待他人的精神。4.提醒孩子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事物的发展是有起有伏、有平稳也有动荡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可能总是安稳平顺,难免有种种意外的打击、挫折和困难。在与人交往时,孩子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在矛盾到来时就容易陷于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

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提醒孩子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如“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这样一来,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矛盾到来时孩子也就能以一种冷静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进行处理了。一输了就哭鼻子

每个人都喜欢享受成功的喜悦,丁丁这个9岁的小男孩也不例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