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8:42:31

点击下载

作者:李新华,邵水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十三五)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十三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版(第2程)(供医学类、药学类各专业用)主 编 李新华(湖南中医药大学)    邵水金(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李新华,邵水金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8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ISBN 978-7-5132-5606-3

Ⅰ.①人… Ⅱ.①李…②邵… Ⅲ.①人体解剖学—实验—高等学校—教材 Ⅳ.①R322-3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09505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政编码 100176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10 字数243千字

2019年8月第2版 2019年8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606-3

定价 38.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编委会

主 编 李新华(湖南中医药大学)邵水金(上海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何 倩(湖南中医药大学)刘海兴(辽宁中医药大学)

    廖 君(湖南中医药大学)陈彦文(甘肃中医药大学)

    李智雄(湖南中医药大学)赵冬梅(滨州医学院)

    赵 伟(天津中医药大学)王怀福(河北中医学院)

    和凤军(云南中医药大学)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芊芊(湖南中医药大学)石咏梅(湖南中医药大学)

    白小军(陕西中医药大学)刘超群(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 亮(湖南中医药大学)李一帆(长春中医药大学)

    李美丽(湖南中医药大学)杨 奔(湖南中医药大学)

    何文智(湖南中医药大学)余 毅(湖南中医药大学)

    余清平(湖南中医药大学)陈 安(湖南中医药大学)

    陈红艳(湖南中医药大学)林检生(湖南中医药大学)

    罗友华(成都中医药大学)胡兆勇(湖南中医药大学)

    殷 坚(湖南中医药大学)阎卉芳(湖南中医药大学)

    彭 靖(湖南中医药大学)蒋 俊(湖南中医药大学)

    韩永明(湖北中医药大学)储开博(山西中医药大学)

    潘 波(湖南中医药大学)编写说明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和主干课程。理解和掌握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旨在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一方面医学生在后续临床医学课程学习阶段和进行临床实践都要求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另一方面解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细致地观察人体标本和人体解剖教学模型,加上活体的触摸,才能强化学生对形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记忆也更牢固。

2012年,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组织编写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教程出版后,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多次重印。为了适应解剖学教学的需求,我们组织了全国十余所院校教师编写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第2版)。此次编写在保留上一版教程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更新,并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教程分为正常人体解剖学、解剖生理学(解剖部分)、局部解剖学、人体断层解剖学四篇,包括40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都详细介绍了实验目的、实验教具、注意事项、实验步骤与内容等几个部分。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我们在每个实验后编写了实验测试和复习思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教程适用于医学类、药学类各专业教学使用,亦可作为实验教师备课、实验准备和带教的参考书。

教材永远是在使用中不断完善的。在本教程编写过程中,全体编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力求精益求精,并在实验项目内容上有所创新,但错误和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使用教材的广大师生和读者提出宝贵建议,以便日后修订完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编委会2019年6月第一篇 正常人体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是按人体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的一门课程。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知识,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扎实的形态学基础。

正常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观察人体标本和模型,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掌握正常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结构。

本篇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正常人体解剖学》(西医院校一般称为《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共安排了16个实验,其中3个为综合性实验。每个实验项目列出了实验目的、实验教具、注意事项、实验步骤与内容和实验测试,并附有复习思考,便于学生课后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本教程实验观察内容多,由于各校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授课对象及学时数等不同,因而在使用本教程中,可灵活调整实验次数和实验内容,以确保教学计划的完成。实验一 骨 学【实验目的】

1.掌握 人体全身及各部位骨的数目、骨的构造;躯干骨的名称、数目、位置及各骨的主要形态结构;上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及尺骨的形态和主要结构;下肢骨的名称、数目、位置;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形态和主要结构;颅骨的名称、数目及重要的孔裂和结构,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重要的骨性标志。

2.熟悉 手骨、足骨的组成、名称、位置和排列,颅骨整体观及颅底内面观的主要孔、裂,新生儿颅骨的特征。【实验教具】

1.完整骨架;示骨松质、骨密质的长骨骨干纵切面标本;示骨膜、骨髓腔、骨髓的湿标本;煅烧骨和脱钙骨;长、短、扁和不规则骨;胸骨、肋骨、骶骨和游离椎骨(包括一般颈椎、寰椎、枢椎、隆椎、胸椎和腰椎);串连椎骨标本;全套四肢骨,小儿髋骨;完整颅骨,分离颅骨,颅盖,颅底,颅矢状切面,颅冠状切面和婴儿颅标本。

2.放大彩色颅和筛骨、颞骨、蝶骨模型;鼻腔外侧壁模型。

3.成人手骨、足骨的X线照片,骨学图片和视频。【注意事项】

1.观察标本时,应参照教材插图,把标本放在解剖位置,分清其上、下、前、后、左、右、内侧、外侧各方位,遇有疑难问题,可对照完整骨架解决。

2.观察骨膜时应用镊子轻轻夹起,不要夹损或撕脱,观察煅烧骨应轻拿轻放。

3.颅骨某些部位骨质薄而易碎,观察时要拿稳轻放。观察分离颅骨时,应随时对比完整颅骨,以便了解分离颅骨及其重要结构在完整颅上的位置。

4.X线片示教,大致了解即可。【实验步骤与内容】一、总论(一)骨的形态

1.长骨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有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围成骨髓腔,两端膨大称骺,游离面有一光滑的关节面。

2.短骨 形似立方形,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如颅盖骨和肋骨。

4.不规则骨 形态不规则,如椎骨。(二)骨的构造

1.骨密质、骨松质、骨膜和骨髓腔的观察 取一湿的长骨标本,可见在骨的外表覆有一层纤维性膜,即为骨膜。再取一长骨纵切面标本和新鲜猪骨观察,在骨干中央有一空腔称骨髓腔,观察其腔内的黄骨髓。骨干周围及两端骺外层的骨质,质地致密称骨密质;长骨骺内部的骨质结构疏松,呈海绵状,为骨松质,其内为红骨髓。

2.X线片(示教)(1)在X线片上按上述部位,可观察到骨密质、骨松质和骨髓腔。(2)在小儿胫骨的上端(或下端),可见到不显影的带状或线状部分,称骺软骨;与成人胫骨对照,可见在成人胫骨的上端(或下端)有一均匀一致的白线,称骺线。

3.骨的理化特性(1)煅烧骨(去掉有机质):虽形状不变,但脆而易碎。取煅烧骨一段,用手轻压,观察其结果。(2)脱钙骨(去掉无机质):取一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仍具有骨的原形,但柔软而有弹性,可打“结”。(3)再取未经处理的骨,与上述两者比较,观察其物理特性,并说明理由。二、躯干骨(一)椎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取胸椎标本观察。

椎骨一般由椎体、椎弓构成。椎体在椎骨前份,呈短圆柱状,椎弓为椎体后方呈弓形的骨板,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全部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的椎管。椎弓与椎体相连接的部分较细,称椎弓根。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上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棘突。

2.各部椎骨的特点(1)颈椎 共有7个,其中第1、2、7颈椎的形态特殊。

一般颈椎的特点:椎体较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特殊颈椎的特点如下。

①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构成。侧块上、下有关节面分别与枕髁和第2颈椎相关节,前弓的后面有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

②第2颈椎:又名枢椎,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

③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体表容易摸认,是临床计数椎骨序数和针灸取穴的标志。(2)胸椎 共12个,其主要特点是椎体两侧和横突上有与肋骨相关节的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彼此掩盖,呈叠瓦状。(3)腰椎 共5个,特点为椎体粗大,棘突短宽,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故相邻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大,临床上可在此处做腰椎穿刺术。(4)骶骨 成人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故有些结构与椎骨相似,有的则是椎骨愈合后的遗迹。

骶骨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光滑微凹,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中部有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背面隆凸粗糙,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分别有骶神经前后支和血管通过。骶管上连椎管,下端的开口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此作为标志。骶骨两侧的上份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5)尾骨 一般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二)胸骨

胸骨位于胸前壁正中,上宽下窄,属于扁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部分。胸骨柄上缘有3个切迹,正中称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接。胸骨中部近似长方形,称胸骨体。体与柄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胸骨体下端为一形状不定的薄骨片,称剑突。(三)肋

肋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共12对。现只观察肋骨。除第1肋以外,其余各肋形态大致相同。肋骨为细而长的弓状扁骨,分为中部的体和前、后两端。前端稍宽,与肋软骨相接。后端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的椎体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的狭细部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分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在内面近下缘处有一浅沟称肋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肋体的后份弯曲度更为明显,称肋角。三、上肢骨(一)上肢带骨

1.锁骨 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内侧端粗大,称胸骨端,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称肩峰端,与肩峰相关节。锁骨对固定上肢、支撑肩胛骨、便于上肢灵活运动起重要作用。其全长均可在体表摸到,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2.肩胛骨 为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介于第2~7肋之间,可分为三缘、三角和两面。上缘的外侧部有一弯曲的指状突起,称喙突。内侧缘较薄,靠近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稍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上角在内上方,平对第2肋;下角平第7肋水平,体表易于摸到,为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最肥厚,有朝向外面的关节面,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前面与胸廓相对,为一大的浅窝,称肩胛下窝。后面被一向前外上突出的骨嵴肩胛冈,分为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称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二)自由上肢骨

1.肱骨 位于臂部,是典型的长骨,可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有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形浅沟,称解剖颈。颈的外侧和前下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大、小结节之间有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为外科颈。

肱骨体中份外侧面有一粗糙隆起,称三角肌粗隆,为三角肌附着处。体的后面有由内上斜向外下呈螺旋状的浅沟,称桡神经沟,内有同名神经经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

肱骨下端外侧有一半球形的肱骨小头,与桡骨头上面的关节面构成关节。内侧部为形如滑车状的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关节。滑车的后上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小头的外侧和滑车内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的后下方有尺神经沟,内上髁骨折或肘关节脱位时,有可能伤及沟内的尺神经。

2.桡骨 位于前臂的外侧,分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桡骨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形成肱桡关节。头的周围为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形成桡尺近侧关节。头下方稍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侧有突起的桡骨粗隆。桡骨下端粗大,外侧有突向下的锥形突起,称桡骨茎突,为骨性标志。下端的内侧面有与尺骨相关节的尺切迹,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形成腕关节。

3.尺骨 位于前臂的内侧,分一体两端。上端的前面有一大的凹陷关节面,称滑车切迹(半月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滑车切迹的上、下方各有一突起,上方大者称鹰嘴,下方小者为冠突。冠突的外侧面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尺骨下端称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尺骨茎突。

4.手骨 分为腕骨、掌骨和指骨(用串连的手骨标本并结合手部X线片观察)。(1)腕骨 由8块小的短骨组成,它们排列成远侧、近侧两列,每列4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端共同形成一椭圆形的关节面,与桡骨的腕关节面及尺骨下端的关节盘构成桡腕关节。所有腕骨在掌面形成一凹陷的腕骨沟。(2)掌骨 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称第1~5掌骨。掌骨分一体、两端,近侧端名底,远侧端称头,底与头之间部分为体。(3)指骨 14块。拇指2节,其余各指3节。四、下肢骨(一)下肢带骨

髋骨属于不规则骨,幼年时的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借软骨连接而成(可在小儿髋骨标本上观察),16岁左右软骨骨化,融合成一骨。在融合部位的外侧面有一深窝,称髋臼。坐、耻骨之间围成闭孔。

1.髂骨 构成髋骨的后上部,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阔的髂骨翼。翼的上缘肥厚,称髂嵴。髂嵴的前、中1/3交界处向外侧突出,称髂结节,为一重要的骨性标志,临床常在此进行骨髓穿刺抽取红骨髓检查其造血功能。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棘突,是临床确定椎骨序数的方法之一。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在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为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骨的内面光滑凹陷,称髂窝。髂窝的下界有圆钝的骨嵴,称弓状线,窝的后部骨面粗糙不平,有一耳状关节面,称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

2.坐骨 构成髋骨的后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体后缘有一尖锐的突起,称坐骨棘,棘下方为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坐骨体下后部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体与支移行处的后部是肥厚而粗糙的坐骨结节,为坐骨的最低点,体表可触及。

3.耻骨 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分为体和上、下支。耻骨体和髂骨体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自体向前延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耻骨上支的上缘锐薄,称耻骨梳。耻骨梳向前终于耻骨结节。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二)自由下肢骨

1.股骨 上端有球形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的外下方较细部分为股骨颈,体与颈交界处有2个隆起,上外侧为大转子(手掌贴在股上部的外侧,并旋转下肢,可以感受到大转子转动),下内侧较小的为小转子。大、小转子之间,在后方有隆起的转子间嵴,在前面以转子间线相连。股骨体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粗线,此线上端分叉,向外上延伸为臀肌粗隆。股骨下端有两个向下后的膨大,分别称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侧面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2.髌骨 位于股骨下端的前面,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髌面形成关节。髌骨可在体表摸到。

3.胫骨 位于小腿内侧,对支持体重起重要作用,故较粗壮,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有向上的隆起,称髁间隆起,为前后交叉韧带的附着处。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粗糙的隆起,称胫骨粗隆,是股四头肌腱的附着处。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和内侧面在体表可摸到;下端内侧向下突出称内踝。

4.腓骨 位于小腿外侧,细而长,上端略膨大称腓骨头,头下方变细称腓骨颈,下端膨大称外踝。腓骨头浅居皮下,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5.足骨 可分为跗骨、跖骨及趾骨(用串连的足骨标本并结合足部X线片进行观察)。(1)跗骨 共7块,排成前、中、后3列,后列为跟骨和距骨,跟骨后部粗糙隆起,称跟骨结节。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距骨滑车,与胫、腓骨下端相关节。中列为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2)跖骨 共5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其后端为底,中间为体,前端为头。(3)趾骨 有14块,除趾仅2节以外,其余各趾为3节。五、颅骨(一)脑颅骨

脑颅骨共8块,位于颅的后上部,围成颅腔,容纳脑。

1.额骨 1块,位于颅的前上部。

2.顶骨 2块,位于颅盖部中线两侧,介于额骨与枕骨之间。

3.枕骨 1块,位于颅的后下部。

4.颞骨 2块,位于颅的两侧,参与颅底和颅腔侧壁的构成。其中参与颅底构成的部分,称颞骨岩部,其内含有前庭蜗器。

5.蝶骨 1块,位于颅底中部,枕骨的前方,形似蝴蝶。

6.筛骨 1块,位于颅底,在蝶骨的前方及左右两眶之间。通过放大的筛骨模型观察,筛骨额状切面呈“巾”字型,分为3部分:①筛板: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②垂直板:居正中矢状位,构成骨性鼻中隔的上部。③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的两侧,内含筛窦;迷路内侧壁上有2个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二)面颅骨

面颅骨共15块,位于颅的前下部,构成眶、鼻腔、口腔和面部的骨性支架。

1.上颌骨 2块,位于面颅的中央,内有大的含气腔,称上颌窦。

2.鼻骨 2块,居两眶之间,构成鼻背。

3.颧骨 2块,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

4.泪骨 2块,为一小而薄的骨片,构成眶内侧壁的前部。

5.腭骨 2块,位于上颌骨的后方。

6.下鼻甲 2块,为附于鼻腔外侧壁的一对卷曲薄骨片。

7.犁骨 1块,为垂直位斜方形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8.下颌骨 1块,位于面部的前下部,可分为1体2支。下颌体居中央,呈马蹄形,上缘有容纳下牙根的牙槽。体的前外侧面有颏孔。下颌支是由体向后方伸出的方形骨板,其上缘有2个突起,前为冠突,后为髁突。髁突上端膨大,称下颌头,与下颌窝相关节。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相交处,称下颌角。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

9.舌骨 1块,呈“U”形,分离独立(借肌肉和韧带与颅相连),位于下颌骨的下后方。(三)颅的整体观

1.颅盖 取完整颅骨从上方观察,可看到额骨与顶骨之间有横行的冠状缝,左右两顶骨之间有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似呈“人”字形的人字缝。

新生儿颅观察,可见颅顶各骨之间的间隙较大,有结缔组织膜填充,称囟。其中最大的囟为前囟(额囟),呈菱形,位于冠状缝与矢状缝会合部。在矢状缝和人字缝相交处,有三角形的后囟(枕囟)。

2.颅底(1)颅底内面观 取颅底骨标本,可见颅底内面高低不平,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3个凹陷,分别称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窝内有许多孔、裂,它们大都与颅外相通,故观察时,应查看它们在颅外的位置。

①颅前窝:由额骨、筛骨和蝶骨构成,窝中央低凹部分是筛骨的筛板,板上有许多筛孔,有嗅丝通过。

②颅中窝:主要由蝶骨和筛骨构成。中央是蝶骨体,体上面有容纳垂体的垂体窝。窝前两侧有视神经管,管外侧有眶上裂,它们都通入眶腔。蝶骨体两侧,自前向后依次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自棘孔有脑膜中动脉沟行向外上。

③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构成。窝内有枕骨大孔,孔前方有斜坡。孔的前外缘上方有舌下神经管。孔的后上方有枕内隆凸,隆凸两侧有横行的横窦沟,横窦沟折向前下续为乙状窦沟,末端终于颈静脉孔。在颞骨岩部的后面有内耳门,由此通入内耳道。(2)颅底外面观 后部中央有枕骨大孔,孔的后上方有枕外隆凸,孔两侧有椭圆形关节面为枕髁。髁的前外侧有颈静脉孔,其前方的圆形孔为颈动脉管外口。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侧有细长的茎突,其后外方为颞骨的乳突。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茎乳孔前方的凹陷为下颌窝,与下颌头相关节。下颌窝前方的横行隆起称关节结节。前部有牙槽和硬腭的骨板,向后可见被犁骨分成左右两半的鼻后孔。(3)颅前面观 主要为两眶和骨性鼻腔等。

①眶:呈圆锥形,可分为一尖、一底和四壁,容纳眼球及附属结构。尖向后内,有视神经管通颅腔。底为眶口,朝向前下,略呈四边形,眶口的上、下缘分别称眶上缘和眶下缘。眶上缘上可见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在眶下缘中份下方有眶下孔。眶上壁为颅前窝的底;眶内侧壁邻鼻腔和筛窦,近前缘处有泪囊窝,向下续为鼻泪管,通入鼻腔。试用探针从泪囊窝经鼻泪管,可通过鼻腔下鼻道;眶下壁为上颌窦的顶;外侧壁与上、下壁交界处后份各有眶上裂和眶下裂,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②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半。在正中矢状切面颅骨标本或鼻腔外侧面模型上观察,可见外侧壁上有3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分别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称蝶筛隐窝。

③鼻旁窦:共4对,为额骨、上颌骨、筛骨和蝶骨内的含气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其窦口高于窦底,故直立时不易引流;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由许多不规则的小房组成,可分为前、中、后3群,其中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4)颅侧面观 通过完整颅骨侧面观察,可见中部有一骨性孔为外耳门,外耳门后方是乳突,前方为颧弓。颧弓上方的凹陷为颞窝。在颞窝区内,额、顶、蝶、颞四骨交会处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实验测试】

测试考核要点:椎孔、椎间孔、寰椎、枢椎、胸椎、腰椎、骶前孔、骶后孔、骶管裂孔、骶角、胸骨角、肋沟,肩峰、肩胛冈、桡神经沟、鹰嘴窝、鹰嘴、桡骨粗隆、桡骨茎突、尺骨头,髋臼、坐骨结节、耻骨联合面、胫骨粗隆、内外踝,翼点、筛孔、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垂体窝、横窦沟、乙状窦沟、下颌窝、关节结节、额窦、上颌窦、筛窦、乙状窦、蝶窦。【复习思考】

1.什么是胸骨角?有何意义?

2.试述骨的构造。

3.试述成人椎骨的数目与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试述第1、2、7颈椎的主要特征。

5.颅底内面观能见到哪些重要的孔、裂、沟?实验二 关节学【实验目的】

1.掌握 脊柱的组成和椎骨间的连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及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熟悉 脊柱的生理弯曲、胸廓的构成,骨盆的组成、分部,手关节、足关节的组成。【实验教具】

1.脊柱和椎骨间连结标本(示椎间盘、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颞下颌关节的标本(打开和未打开关节囊的两种关节);前臂骨连结标本(示前臂骨间膜)。

2.躯干骨、四肢骨、颅骨和完整骨架标本,骨盆的标本、模型。

3.手、足X线片,骨连结图片及视频。【注意事项】

第一次接触湿标本,在实验时要克服怕“脏”的思想,大胆接触标本。【实验步骤与内容】一、躯干骨的连结(一)椎骨间的连结

1.椎体间的连结 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相连。取椎骨连结湿标本观察,可见椎体之间稍膨大,此即连结相邻椎体的椎间盘。在椎间盘横断的标本上观察,可见椎间盘中央部为白色而质较软的髓核,周围部为多层以同心圆排列的纤维环。颈腰部椎间盘前厚后薄,而胸部椎间盘则相反。同时,注意观察椎间孔的位置。在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有上下纵行的前纵韧带。从去椎弓标本上观察,可见椎体和椎间盘的后面有纵行的后纵韧带。

2.椎弓间的连结 包括椎弓板、棘突、横突间的韧带连结和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关节连结。取经正中线纵剖的脊柱标本观察,可见连于棘突尖端纵行的棘上韧带,连于两棘突之间较短的棘间韧带。连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的为黄韧带(弓间韧带)。(二)脊柱

在完整骨架上观察,可见脊柱位于背部正中,构成人体的中轴。脊柱由24块分离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及其连结组成。从侧面观察,脊柱呈“S”形,有颈、胸、腰、骶曲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从后面观察,脊柱在后正中线上有棘突。颈椎棘突较短,近水平位;胸椎棘突较长,斜向后下,呈叠瓦状,相互掩盖;腰椎棘突呈水平位,棘突之间间隙较大。(三)胸廓

在完整骨架上观察,可见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连结而成。成人胸廓呈前后略扁、上窄下宽的圆锥形。新生儿的胸廓横径与前后径大致相等,近似桶状。胸廓有上、下两口。上口较小,向前下方倾斜,由第1胸椎、第1对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是胸腔与颈部的通道。胸廓下口宽而不整齐,由第12胸椎,第11、12肋,左右肋弓和剑突围成。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从前面观察,胸廓前壁最短,胸骨居正中,上7对肋骨前端借助软骨与胸骨相连。第8、9、10对肋骨前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1、12对肋软骨前端游离于腹壁肌中。观察完胸廓标本后,学生可在自己的身体上,用手掌紧贴胸廓,然后深呼吸,体会肋前端的移动情况。二、上肢骨的连结

先在完整骨架上观察了解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组成,然后重点观察自由上肢骨连结。(一)肩关节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1.先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向上附着于肩胛骨关节盂的周缘,向下止于肱骨的解剖颈。关节囊上部较紧,下部松弛。在肩关节的上方,有横架于肩胛骨喙突和肩峰之间的喙肩韧带,从上方保护肩关节。在肱骨结节间沟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自关节囊内穿出。此外,肩关节的前、后、上方有许多肌腱跨过,均有加强关节囊的作用。但关节囊的前下方没有肌腱和韧带加强,是关节囊的薄弱点。

2.再取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关节面有关节软骨覆盖。从关节面形状上看,可见肱骨头的凸面大大超过关节盂的凹面。在关节盂的周围还可见到一圈颜色较深由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窝。最后观察关节囊的内、外表面,可见其内表面光滑(滑膜),外表面粗糙(纤维膜)。

3.以肩关节为例,在活体上进行关节运动形式观察。同学甲解剖姿势站立,同学乙用一手固定甲的肩胛骨,另一手握住甲的上肢(注意使上肢保持伸直),并做下列运动:屈——使臂向前;伸——使臂向后;外展——使臂远离正中矢状面;内收——使臂靠向矢状面;旋内——使臂的前面转向前内侧;旋外——使臂的前面转向后外侧;环转——是屈、展、伸、收依次结合的连续运动,运动时全骨正好绘出一圆锥形轨迹。(二)肘关节

1.取已打开关节囊的标本(结合骨标本)观察肘关节组成,可见肘关节包括3个关节。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的滑车切迹构成,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的关节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

2.再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后壁尤为薄弱。关节囊的两侧壁厚而紧张,分别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此外,关节囊环绕在桡骨头周围的部分也增厚,形成桡骨环状韧带,可防止桡骨头脱出。

3.肘关节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屈、伸运动。

4.在活体上观察屈肘和伸肘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点可连成一条直线;关节屈至90°时,这三点的连线组成一等腰的三角形。(三)前臂骨连结

1.前臂骨间膜 为连结桡、尺骨之间的坚韧致密结缔组织膜。取前臂骨连结标本,观察前臂处于旋前或旋后位时骨间膜的紧张度。

2.桡尺近侧关节 在肘关节中已观察。

3.桡尺远侧关节 取已打开关节囊的腕关节标本观察,可见此关节由桡骨下端的尺切迹与尺骨头环状关节面连同尺骨头下面的关节盘构成。关节盘为三角形纤维软骨板,将尺骨头与腕骨隔开。

4.前臂骨的运动 学生自己向上做前臂旋转运动,并结合串连的桡、尺骨观察。(四)手关节

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利用手关节湿标本和手X线片,重点观察以下关节。

1.桡腕关节(腕关节)取打开关节囊的桡腕关节标本观察关节面,可见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共同组成关节头,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构成关节窝。

再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松弛,周围有韧带加强。这些韧带紧贴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2.腕掌关节 由远侧列腕骨与5块掌骨底构成。除拇指和小指的腕掌关节以外,其余各指的腕掌关节运动范围极小。其中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的拇指腕掌关节则活动性大,可以灵活做屈、伸、展、环绕和对掌运动。对掌运动是人类进行握持和精细操作时所必需的主要动作。三、下肢骨的连结(一)下肢带骨连结

骨盆 取骨盆湿标本(或模型)观察,可见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尾骨及所属韧带构成。两髋骨在前方正中线借耻骨联合相连;后方两髋骨的耳状面与骶骨两侧的耳状面连结成稳固的骶髂关节;尾骨则附于骶骨尖的下方,整个骨盆形成一稳定而牢固的骨环。

在骶髂关节后下方,骶、尾骨与坐骨之间有两条韧带相连:①骶结节韧带:从骶、尾骨的外侧缘至坐骨结节。②骶棘韧带: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从骶、尾骨的外侧缘连至坐骨棘。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

骨盆的分部:从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连成的环行界线,并以此分为上部的大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临床所指骨盆系指小骨盆。小骨盆有上、下两口。骨盆上口由上述界线围成。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和耻骨弓围成。耻骨弓为两侧耻骨相连形成的骨性弓。骨盆上、下口之间的空腔称骨盆腔。

骨盆的性差:借助男、女骨盆,比较两者上口的大小、形状及耻骨下角。(二)自由下肢骨连结

1.髋关节 由髋臼及股骨头构成。

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髋关节的关节囊厚而坚韧,向上附于髋臼周缘,前面向下附于转子间线,后向下附着于股骨颈内侧2/3,故股骨颈的前面全部包在囊内,后面外侧1/3露在囊外。临床股骨颈骨折有囊内骨折、囊外骨折和混合性骨折之分。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再取已打开关节囊的髋关节标本观察,可见髋臼为一较深的窝,周缘附有一圈颜色较深的纤维软骨环即髋臼唇,增加髋臼的深度。髋臼可容纳股骨头的2/3,限制了髋关节的运动范围,但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与肩关节标本比较)。关节囊内可见股骨头韧带,连在股骨头凹和髋臼之间。

2.膝关节 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组成。

取未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宽阔而松弛,各部厚薄不一,附于各关节面周缘。关节囊周围有许多韧带加强,前方为髌韧带,扁平而强韧,从髌骨下缘向下止于胫骨粗隆,为股四头肌腱的一部分;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

取已打开关节囊的标本观察,可见在股骨和胫骨的关节面之间有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在关节内的中央部稍后方找寻到连结于股骨和胫骨之间的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

3.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取下肢骨标本观察,此关节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关节面和距骨滑车构成,注意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再取踝关节标本观察,可见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三角韧带)为坚韧的三角形纤维束,自内踝尖向下,扇形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较薄弱,由不连续的3条独立的韧带组成。

下肢除上述关节以外,在跗骨之间有跗骨间关节,跗骨与跖骨之间有跗跖关节,跖骨与趾骨之间有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间有趾骨间关节。跗骨间关节比较复杂,主要可做足内翻和外翻运动。足底面朝向内侧为足内翻,足底面朝向外侧称足外翻。

4.足弓 取下肢骨标本观察,可见足弓是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足纵弓和内外方向的足横弓。站立时,以跟骨结节及第1、5跖骨头三点着地,使足成为具有弹性的“三脚架”。四、颅骨的连结

各颅骨之间大多借骨缝相连,颅底个别部分具有软骨结合。只有下颌骨与颞骨之间构成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下颌关节) 是颅骨间唯一的关节。先取颅骨观察,此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和下颌头构成。然后取颞下颌关节湿标本(配合模型)观察,可见关节囊松弛,前部较薄弱,外侧有韧带加强。再观察打开关节囊的标本,在关节腔内有一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将关节腔分隔为上下两部分。运动下颌时,两侧下颌关节联合运动,可做开口、闭口、前进、后退及侧方运动。【实验测试】

测试考核要点: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肋弓、骨盆上口、骨盆下口、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颞下颌关节的主要结构。【复习思考】

1.试述椎体间连结结构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2.试述脊柱的组成、生理弯曲和运动方式。

3.试述骨盆的组成、分部及男女性骨盆的区别。

4.试比较肩关节与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5.试述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实验三 全身骨骼的解剖学姿势摆放【实验目的】

1.掌握 躯干骨、四肢骨、颅骨的名称、数目及其解剖学位置,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距小腿关节及颞下颌关节的组成。

2.熟悉 手骨的分部及足骨名称、位置和排列,四肢骨与躯干骨的连结。【实验教具】

1.胸骨、肋骨、骶骨和游离椎骨(包括一般颈椎、寰椎、枢椎、隆椎、胸椎和腰椎);串连椎骨;全套四肢骨;整体颅骨。

2.全身骨架。【注意事项】

1.观察标本时,应参照教材插图,把标本放在仰卧位置,分清其上下、前后、内外侧各方位,尤其注意辨认左右侧。

2.观察颅骨时要轻拿轻放。【实验步骤与内容】一、颅骨

大部分颅骨间通过骨缝相连。

下颌骨 1块,位于面部的前下部,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构成颞下颌关节;舌骨 1块,呈“U”形,位于下颌骨的下后方,与颅骨间通过韧带和肌相连。二、躯干骨的解剖学姿势摆放

1.椎骨 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正中,椎弓为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包括横突、上关节突、下关节突各一对和单一的棘突。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关节突关节在相邻颈椎间为水平位,相邻胸椎间为冠状位,腰椎间为矢状位。第1颈椎呈环形,其侧块的上关节凹与枕髁相关节,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相关节;前弓后面的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下6个颈椎体之间,由椎体上面两侧缘的钩状突起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缘的凹陷构成钩椎关节。

骶骨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骶骨底向上与第5腰椎体相接。前面光滑微凹,背面隆凸粗糙。骶骨两侧的上份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

尾骨略呈三角形,底向上,与骶骨相接,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成人的椎间盘共23块,连接相邻两椎体,最上一个位于第2、3颈椎体之间,最末一个在第5腰椎体与骶骨底之间。

2.胸骨 胸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属于扁骨,上宽下窄,自上而下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部分。胸骨体与柄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胸骨侧缘有7对肋切迹。第1对肋切迹与第1对肋直接连结,第2~7对肋切迹与相应序数的肋软骨形成胸肋关节。

3.肋 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共12对。肋骨为弓形扁骨,前端稍宽,与肋软骨相接;后端膨大称肋头 ;在内面近下缘处的浅沟为肋沟。肋头的关节面与胸椎的椎体肋凹构成肋头关节,肋结节的关节面与横突肋凹构成肋横突关节;第1肋软骨与胸骨柄直接连结,第2~7对肋软骨与胸骨侧缘相应的切迹形成胸肋关节。三、上肢骨的解剖学姿势摆放

1.锁骨 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内侧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

2.肩胛骨 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内侧缘较薄,靠近脊柱;外侧缘肥厚。上角在内上方,平对第2肋。下角平第7肋水平。外侧角膨大,其外面的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前面与胸廓相对,有一大的浅窝,称肩胛下窝;后面有一向前外上突出的肩胛冈。

3.肱骨 位于臂部,上端有朝上内后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体中份外侧面有一粗糙隆起,称三角肌粗隆,在粗隆的后内侧有由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肱骨下端外侧份有半球形的肱骨小头,内侧份为肱骨滑车,滑车的后上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

4.桡骨、尺骨 桡骨位于前臂的外侧,上细下粗。桡骨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形成肱桡关节,头下方为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桡骨粗隆。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上粗下细。尺骨上端前面的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桡骨上端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外侧的桡切迹形成桡尺近侧关节,尺骨下端的尺骨头与桡骨下端内侧的尺切迹形成桡尺远侧关节。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与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构成关节窝。

5.手骨 分为腕骨、掌骨和指骨。腕骨由8块骨构成,在前面形成一纵沟,称腕骨沟。由手舟骨、月骨、豌豆骨构成的关节头与桡尺骨下端下面的关节窝相关节。四、下肢骨的解剖学姿势摆放

1.髋骨 由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髂骨呈板状,构成髋骨的后上部,坐骨构成髋骨的后下部,耻骨构成前下部。两髋骨在前方正中线借耻骨联合相连。髂骨后部骨面粗糙不平,有一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髋骨外侧面的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关节。

2.股骨 上端有朝向内上方的球形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体与颈交界处上外侧为大转子,下内侧较小的为小转子。股骨下端有两个向下后的膨大,分别称内侧髁和外侧髁。股骨体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粗线。

3.髌骨 位于股骨下端的前面,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光滑的关节面(外侧宽内侧窄),与股骨髌面及胫骨的内、外侧髁构成膝关节。

4.胫骨、腓骨 胫骨粗壮,位于小腿内侧,上粗下细,上端外侧髁后下方有小的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粗糙的胫骨粗隆,下端内侧有向下突出的内踝,前缘较锐。腓骨细长,位于小腿外侧,内侧缘锐利;下端较扁,外踝内侧面前、后部分别有关节面和外踝窝。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一起与距骨滑车相关节。

5.足骨 可分为跗骨、跖骨及趾骨。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足弓。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距骨滑车,与胫、腓骨下端构成距小腿关节。【实验测试】

测试考核要点:锁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胫骨等各骨的解剖学姿势,辨认寰椎、枢椎、寰枢关节、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髋骨、大骨盆、小骨盆。【复习思考】

1.如何辨别颈椎、胸椎、腰椎?

2.描述肩胛骨、肱骨、髋骨各骨不同方位上的主要结构。实验四 肌 学【实验目的】

1.掌握 胸大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膈的形态、位置、孔裂和作用。

2.熟悉 斜方肌、背阔肌、咬肌、颞肌的位置、起止;腹肌前外侧群的名称、层次及纤维方向;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躯干、头颈部、四肢的重要肌性标志。【实验教具】

1.完整躯干肌标本;膈专用标本;颈部肌和头面部肌标本或模型;四肢肌标本(包括浅层及深层),前臂的旋前肌和旋后肌标本;手部肌标本(包括骨间肌及蚓状肌)和模型。

2.肌学图片及视频。【注意事项】

1.实验前须复习骨性标志。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对人体标本进行认真观察。

2.为了理解肌的作用,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观察肌的起止点,以及附着在骨的部位,该肌跨过关节的哪一面,对关节的运动起何重要作用及肌纤维方向等。

3.要爱护标本,试验时勿将肌纤维撕扯损坏。观察肌的起止点时,可将骨放在一边作对照,避免因观察肌的起止点而将标本撕脱。人体标本观察完后应立即用塑料布或湿布盖好。【实验步骤与内容】一、躯干肌(一)背肌

1.背浅层肌 重点观察斜方肌和背阔肌。(1)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一侧呈三角形,两侧合起来为斜方形。该肌起点广,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肩峰、肩胛冈及锁骨的肩峰端。注意观察上、中、下部肌束的纤维方向。(2)背阔肌 观察时应将臂外展。该肌位于背下部和胸侧壁,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棘突及髂嵴后部,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2.背深层肌 在脊柱两侧排列,分长肌和短肌。此处只观察竖脊肌。

竖脊肌(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脊柱两侧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多条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达颞骨乳突。(二)胸肌

1.胸上肢肌 重点观察胸大肌。(1)胸大肌 位于胸廓前上部的皮下,宽而厚,呈扇形覆盖胸廓前壁的上部。该肌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上部肋软骨,肌束向外汇集,止于肱骨大结节嵴。(2)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的深面。(3)前锯肌 紧贴胸廓外侧壁。

2.胸固有肌(1)肋间外肌 位于肋间隙的浅层,起自上一肋骨的下缘,纤维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在肋软骨间隙处无肋间外肌,由结缔组织形成肋间外膜。(2)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翻起肋间外肌便可见到。其肌纤维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起自下一肋的上缘,斜向内上,止于上一肋的下缘,在肋角以后为肋间内膜代替。(三)膈

在膈专用标本上观察,可见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呈穹窿状封闭胸廓下口。周围为肌性部,起自胸廓下口的内面和腰椎的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3个裂孔:①主动脉裂孔:约在第12腰椎水平、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②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前上方,约平第10胸椎高度,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③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高度,有下腔静脉通过。(四)腹肌

1.前外侧群(1)腹直肌 位于腹前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内,将鞘前壁翻开,可见该肌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在肌的表面可见3~4条横行的腱结构,称腱划。(2)腹外斜肌 为一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起端呈锯齿状,肌纤维由后外上斜向前下,大部分肌束向内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最后终于腹前壁正中的白线。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分裂形成一近似三角形的裂隙,称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走行。(3)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将腹外斜肌翻开,可见该肌纤维大部分从外下方斜向前上方,近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腱膜,分成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分别参与腹直肌鞘前层和后层的组成。腹内斜肌下缘游离成弓形,下部的部分腱膜与腹横肌腱膜结合止于耻骨梳内侧,称联合腱(或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一些细散肌纤维包绕精索,称提睾肌。(4)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的深面,翻开腹内斜肌,可见腹横肌的肌束横行向内,其腱膜越过腹直肌后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后层。下部肌束及其腱膜分别参与构成提睾肌和腹股沟镰。

2.后群 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的两侧。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观察。二、上肢肌(一)肩肌

肩肌位于肩关节周围,能运动肩关节,并增强肩关节的稳固性,包括三角肌、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现重点观察三角肌。

三角肌在肩部外侧面观察。该肌覆盖在肩关节的前、外、后三面,呈三角形。三角肌与肱骨头使肩部形成圆隆的外形。此肌近端宽大,起自锁骨的外侧端、肩峰及肩胛冈,远侧端集中成三角的尖,止于三角肌粗隆。

其次观察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的前面;冈上肌位于冈上窝内;在肩胛冈以下分别为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二)臂肌

1.前群 肱二头肌位于臂前面,肌腹呈梭形,有长、短两头。长头靠外侧,以一长腱起自肩胛骨关节盂上方(此起点可在肩关节标本上见到),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穿出;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中部合为一个肌腹,向下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用力屈肘90°并使前臂旋后,则肱二头肌在臂前面明显隆起,其肌腱亦可在肘关节前面中份摸到,为重要的肌性标志)。肱二头肌内侧称肱二头肌内侧沟,内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经通过;外侧称为肱二头肌外侧沟。

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有喙肱肌。在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有肱肌。

2.后群 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起端有3个头,即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下方,向下行于大、小圆肌之间;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的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3个头汇合成一个肌腹,以扁腱通过肘关节后面,止于尺骨鹰嘴。(三)前臂肌

1.前群(1)浅层肌 有6块,从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和位于稍深面的指浅屈肌。除肱桡肌起于肱骨外上髁以外,其余大部分起于肱骨内上髁。旋前圆肌止于桡骨体中部外侧面,其他分别止于腕、掌、指骨。

试用力握拳屈腕,在腕掌面,可清楚地见到从桡侧向尺侧有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指浅屈肌腱和尺侧腕屈肌腱。(2)深层肌 有3块,包括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位于前臂远侧上述两肌深面的旋前方肌。

2.后群 位于前臂的后面,主要作用是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后,故称伸肌群,共11块肌,分浅、深2层排列。(1)浅层肌 有6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及在肘后部的肘肌。(2)深层肌 有5块,观察时将浅层肌拉开,由近侧向远侧(从上至下)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当伸腕、伸拇指并外展时,在腕的背面可清楚见到从桡侧向尺侧有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和指伸肌腱。(四)手肌

1.外侧群 在拇指侧构成隆起,称鱼际。

2.内侧群 在小指侧形成隆起,称小鱼际。

3.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三、下肢肌(一)髋肌

1.前群(1)髂腰肌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两肌会合向下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2)阔筋膜张肌 位于大腿上部的前外侧,肌腹在阔筋膜(大腿深筋膜)两层之间。

2.后群 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梨状肌等。(1)臀大肌 为臀部浅层一块大而肥厚的肌(多数标本上已切断),起自髂骨外面和骶骨背面,肌纤维由内上斜向外下,经髋关节的后面,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2)臀中肌和臀小肌 翻开臀大肌,可见其深面有一块略呈扇形的臀中肌。再翻开臀中肌,可见其深面另有一块呈扇形的臀小肌。(3)梨状肌 位于臀中肌的内下方,起自盆内骶骨前面,向外穿坐骨大孔达臀部,将坐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二)大腿肌

1.前群(1)缝匠肌 在大腿前面,呈扁带状,起自髂前上棘,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2)股四头肌 为股部前面最强大的肌,包括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4个头。股直肌在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位于大腿前内侧部,起自股骨粗线内侧;股外侧肌位于大腿的外侧,起自股骨粗线外侧;股中间肌在股直肌深面,起自股骨体的前面。4个头向下合并为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向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2.内侧群 在缝匠肌的内侧,共5块肌,分层排列。浅层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深层有短收肌和大收肌。

股三角:在大腿前面的上部,腹股沟韧带下方,为一底朝上、尖向下的三角形区域。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三角内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结等。

3.后群 有3块肌,居内侧的有半腱肌及其深面的半膜肌;居外侧的为股二头肌。3块肌均起自坐骨结节,经髋、膝关节的后方,止于胫骨和腓骨的上端。(三)小腿肌

1.前群 在小腿前面观察,可见胫骨前缘外侧有3块肌,在踝关节前方较易辨认,自内侧向外侧分别为胫骨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3块肌均起自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向下经踝关节前方,止于跖骨、趾骨背面。

2.外侧群 在小腿外侧观察,浅层为腓骨长肌,深层为腓骨短肌,两肌的腱经外踝后方绕至足底,长肌止于第1跖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

3.后群(1)浅层 有强大的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及其深面的比目鱼肌合成。

①腓肠肌:位于小腿后面最浅层,腓肠肌的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胫骨内、外侧髁的后面。

②比目鱼肌:在腓肠肌的深面,形如比目鱼状,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

3个头会合成一肌腹,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跟腱,止于跟骨结节。(2)深层 有3块肌,翻开比目鱼肌观察,可见深层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长屈肌。此3块肌起于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向下移行为肌腱,经内踝后方转至足底,分别止于跗骨和趾骨。四、头颈肌(一)头肌

以模型为主,配合标本观察。

1.面肌(表情肌)①颅顶肌:左右各有1块枕额肌,由前面的额腹、后面的枕腹和两腹之间的帽状腱膜构成。②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收缩时使眼裂闭合。③口轮匝肌:位于口裂周围,收缩时使口裂闭合。④颊肌:在面颊的深部,此肌紧贴口腔侧壁的黏膜,收缩时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

2.咀嚼肌 有4对,现只观察咬肌和颞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