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0:10:4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概况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人类的古老文明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主要有古印度、中国、古希腊罗马和犹太文明。

2东西方文化对于各自的认识(1)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

①在中国人心目中,“西方”一词的含义是指印度,这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常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示范。

②16~17世纪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中国上层知识分子与西方社会有了一定的思想交流。(2)西方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了解

对于西方人来说,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是东方文化。西方人在很长时期内对东方文化知之甚少。

3两大文明轴心区(1)西方文明

①西方文明轴心的历史中充满着多个古老的发达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互影响,这些文明在向文明轴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之后,通常消亡或退出历史舞台。

②西方文明是通过吸收不同先进文明的营养,同时也吸收落后民族的新鲜血液,来实现对这些文明的超越的。(2)中华文明

①中华文明轴心是世界各大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一直主要是靠吸收落后民族的新鲜血液来维持自己的发展和更新。

②19世纪西方列强的炮声打开了中国通向西方文明的大门,但也开启了近百年的民族屈辱史。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才开始真正用新的眼光看世界,深入地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

二、西方哲学的研究概况

1中西文化各异的文化精神(1)传统中国文化

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强调学以致用,重实际而轻玄想,崇现实而抑超越。(2)传统西方文化

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强调学以致知,使其往往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生活而遨游于永无定论的形而上学问题的倾向。

2中国对西方哲学研究薄弱、落后的原因(1)以“学以致用”审视“学以致知”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实用性特点,把政治与道德的目的赋予西方哲学,注重西方哲学的实践效用,忽略其思辨性特点。这就是中国学者长期以来习惯于将西方哲学对真理本身的追求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文化根源。(2)忽略解释世界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成为哲学的根本依据。

②人们只顾按照自己的政治诉求的意愿“改变世界”,而无暇顾及“解释世界”。(3)日丹诺夫扭曲的哲学史观

①日丹诺夫把整个哲学史变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并主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必须从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斗争的现实状况出发。

②这种扭曲的哲学史观使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中国哲学界在数十年间无法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

三、学习哲学史的方式

1非哲学方式

把哲学史上的那些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言论牢记在心,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头脑僵化。

2哲学方式(1)以哲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①西方哲学史重视论证,很少有教条,具有自由思想的风度。

②西方哲学史有自己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它是由一个个哲学家一步一个脚印承前启后地发展起来的。

③青年人常常缺乏耐心,急于作出自己的判断,且偏爱作否定判断。(2)理解哲学家

①以开放的心态投身于每个哲学家所处的精神氛围和在这氛围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而体会他们的苦恼和困境。

②“入乎其里,出乎其外”,跳出哲学家们的局限并超越他们的最好方式是以投入的心态读他们的后继者的书。

③训练哲学素养,不断地转移自己的立场,训练对一个哲学观点的快速领悟力和把握上的灵活性。

四、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阶段

1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2)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来研究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3)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2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主观精神的世界是一个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更深邃的世界,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才能更好地研究主观精神世界。(2)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3)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自我深化,以上帝的名义建立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3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人和自然的关系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②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则将这种认识论的成果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全面放大,并冲击到上帝的统一性纽带,进而导向无神论。(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

德国古典哲学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

4现代和当代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形态

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2)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内容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哲学、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的实证哲学,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论述题

结合你关于西方哲学的知识。谈谈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四川大学2014研]

答: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涉及的是哲学认识论中的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认识论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1)唯心主义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感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他指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对于现实世界,我们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识。(2)智者派

古代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世界的可知性,但也有些哲学家怀疑世界的可知性,如智者派的高尔吉亚。他认为: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它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即使令它可以被认识,我们也无法表达对它的认识。(3)怀疑论

怀疑论的创始人皮浪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美或丑、正当或不正当,都无法判断,因此必须放弃认识、放弃判断。(4)唯物主义经验论

16世纪以来,认识论问题成为欧洲哲学的中心问题,甚至成为构造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由此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创始人培根坚持从经验出发,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毫无疑问人们能够认识现实世界。(5)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以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为代表的认识世界的观点。他们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大体是: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经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人能够认识一部分的世界而不能够彻底地认识世界,因为全知全能的只有上帝。

第1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1.1 复习笔记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1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1)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

①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惊异”和“闲暇”是哲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②希腊哲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希腊民族是一个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2)希腊民族具有思辨禀性的原因

①希腊城邦社会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本原则而形成,这种适应商品生产和公平交换所建立的城邦奴隶制国家,其政治形式必然会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②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黑格尔认为,希腊的精神就是“尺度”和“限制”,就是将规定性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③正是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尺度”意识(或法律意识),酝酿了希腊人探索宇宙本原和万物根据的哲学冲动。(3)哲学的含义

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

①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与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哲学的范围,即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探索,这是世界各个古老文化都共同具有的。

②从狭义上来说,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即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狭义的哲学即对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③亚里士多德对自己哲学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曾经把自己的哲学划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

a.“第一哲学”是指关于“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实体哲学或形而上学;

b.“第二哲学”则是指广义的物理学或自然哲学。

真正的哲学是离感觉经验最远、实用性最少,包含着最普遍的原理的知识体系。(4)希腊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在希腊,哲学不仅与科学,而且与宗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东西。

①就其研究对象的范围而言,哲学与神学一样都具有超越性;

②就其使用的方法而言,哲学则与科学一样诉诸理性;

③希腊哲学最初表现为自然哲学,它是人们研究自然现象的理论结晶。最初的希腊哲学家都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但他们也深受希腊宗教的深刻影响。

2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希腊哲学的发展,总的来看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自然哲学阶段

①起止:从泰勒斯创立希腊哲学开始,直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

②核心问题:万物的本原问题。

③基本矛盾:本原的性质是“无定形”还是“有定形”的。

a.米利都学派都是“无定形”学派,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水”“无定形的东西”和“气”;

b.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有定形”学派,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数”;

c.赫拉克利特是两派的统一,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既是无定形的,同时又是自己给自己定形的“火”;

d.到了爱利亚学派,有定形和无定形又分裂为作为真理的“逻各斯”和作为意见的“自然”。真理作为“一”和“存在”高高在上,得到最高的推崇;意见则作为“多”和“非存在”遭到贬抑,但也并没有完全被抛弃。哲学开始显现出自己的层次结构来,这为第二阶段作了铺垫。(2)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

①核心问题:存在和一的问题。

②哲学家们按照各自的倾向分为两大流派:

a.通过打破逻各斯建立的“存在”和“一”重构自然哲学,使之结构化。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所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

b.通过对逻各斯本身的解构和重构,呈现出作为逻各斯背后的“尺度”的人和神,即“努斯”(心灵),并由此建立起哲学概念的思辨结构。此派哲学家所探讨的问题域已不再限于自然,而是转向了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这就是智者派的诡辩、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辩证法”所代表的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

③最后是亚里士多德立足于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而将之推向体系化,使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也在这个体系的原理下被容纳于其中,从而首次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大系统,在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都达到了古希腊哲学的最高峰。这是希腊哲学的完成阶段。(3)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

①核心问题

人生如何达到“不动心”的幸福境界。自然哲学(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则成为论证这一问题的手段。

②思想流派

a.伊壁鸠鲁派的感觉论的幸福主义伦理学,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自然哲学为理论基础;

b.斯多葛派的理性主义的禁欲主义伦理学,以逻各斯主义的宇宙论为理论基础;

c.怀疑派对一切伦理学的解构,在理论上既解构了感性自然,又解构了理性的逻辑论证,只留下一颗力求超越一切痛苦的心灵。这为新柏拉图主义以“否定神学”的方式进入到基督教的精神氛围准备了思想前提。

二、早期希腊哲学

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指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它们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万物“本原”问题。

1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试图以某种自然物质来说明万物的本原,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1)泰勒斯

泰勒斯,与雅典城邦的立法者梭伦等人一起被列为当时希腊的“七贤”。泰勒斯被誉为“哲学之父”。

①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当泰勒斯把水当作万物由以产生的根源时,他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而非神话的方式)表述了关于本原的思想(尽管“本原”这个概念是由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首先使用的)。他由此被看作希腊哲学的创始人,其观点有:

a.水是具有运动变化的本性的,它不仅是万物由以产生的源泉,而且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b.主张万物都具有“灵魂”,把灵魂理解为某种“具有引起运动的能力”的东西,但他所理解的“灵魂”不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而是水所产生的湿气。这种湿气弥漫于宇宙中,构成了万物运动的原因。万物的质料因和动力因在他这里尚未分化。

②原因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原因是:他通过观察发现“一切种籽皆滋生于润湿,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润湿,而水实为润湿之源”。(2)阿那克西曼德

①生平成就

a.发明了日晷和天球仪以测定太阳的轨迹和昼夜平分点;

b.绘制了第一张陆地与海洋的轮廓图;

c.第一个用文字来记录自己思想的人。他写过一部名为《论自然》的著作,但已失传;

d.以一种朴素的方式表达了进化论的思想。他认为生物都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元素中产生的,而人则是从鱼进化而来的;

e.建立了一种宇宙论模型。认为世界的形状像一个圆筒,地球处于圆筒的中间,被大气和火圈所环绕,人们透过气孔而看到的火光就是日月星辰。

②本原“无定形”

a.认为本原应当是一切“无定形之物”。任何单一的或单纯的自然物均不能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

b.“无定形”作为一种原始混沌体,包含着一些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就是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它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中分离出万事万物。

c.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因此事物的产生即是对立物的分离。“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式的表述。黑格尔认为,阿那克西曼德“把原则规定为‘无限’,所造成的进步,在于绝对本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而是一个否定的东西、普遍性,一种对有限者的否定”,这意味着哲学思维层次的提高。(3)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为地球和日月星辰都是从空气中产生出来的,并且被空气和一种神圣性的“嘘气”(或“精气”)所包围着,他因此而提出了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

①阿那克西美尼关于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对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思想的一种综合,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表述。

②气本身具有无定形的属性,正是它的聚散离合构成了宇宙万物。气随着凝聚和稀散这两种相反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

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不仅是指一种自然物质,有时候它也指呼吸、灵魂或某种神圣性的东西(“精气”)。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气,都不具有一种独立的精神性含义。

④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朴素思想。只有到了希腊城邦文化的鼎盛时期,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才提出了与物质相分离的独立的精神实体(“心灵”)的概念。

2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的源流。

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也是一个神秘主义宗教团体的创始人。他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明者,第一次提出了“心灵和表象是在脑子里面”的观点(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心灵是在心脏里);创立了宇宙中心火(地动说)的理论;在奥尔弗斯宗教的基础上提出了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1)“数本原说”

①产生及意义

a.产生:“数本原说”的思想产生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数学与谐音学的研究,他们根据谐音的音程取决于琴弦的长度这一原理,进而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由它们包含的数所决定的。

b.意义:数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具体事物,而且可以用来解释抽象事物,因此他们把数说成万物的本原是对米利都学派理论的一种深化,超越了米利都学派的感性物质意义上的开端,而具有了抽象原则的含义。

②具体内容

a.数是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作为一切数之根本的“1”是第一本原,而“1”表现为点,由“1”派生出其他的数乃至万物的过程则被表述为:点产生线,线产生面,面产生体,体构成水、火、土、气四种元素,这四种元素则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和转化,从而产生出世界的万事万物。

b.数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比例关系或抽象原则;而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从奇数与偶数的对立中引申出来的十对基本的对立范畴,每一对范畴的前一项都优于后一项。用这些对立范畴可说明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c.用自然数来象征无形事物。例如,“1”代表灵魂或理智(因为它是最基本的数)。(2)“毕达哥拉斯定理”2

毕达哥拉斯学派将经验性的观察结果抽象为一般性的数学定理a22+b=c。

①“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得出,意味着数学命题可以脱离几何图形而独立地表示事物的比例关系,这样就蕴含着一种把数看得比形更加具有本质意义的可能性。

②伴随着“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明而必然出现的不可公约数危机,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关于数与形相分离的观念。

a.不可公约数危机使独立于经验图形的纯粹数学演绎成为可能,并由此发展出抽象的形式系统(逻辑学);

b.不可公约数危机培养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把通过抽象思维而非感官知觉所把握到的对象(如超时空的数学定理、哲学概念或逻辑命题)当作最真实的东西,当作先于和高于具体存在物(现象)的本质。由此发展出从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的种种“本质先于存在”和“本质决定存在”的形而上学体系。

③黑格尔对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加赞扬,认为它“形成了实在论哲学到理智哲学的过渡”。而罗素则对毕达哥拉斯开创的形而上学源流颇有微词,他将种种形而上学的谬误和神秘主义的信仰都归咎于毕达哥拉斯所开创的数学。(3)评价

①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了一种与米利都学派完全不同或相反的思维倾向。除了从感性的东西上升到抽象原则之外,他们还抛开了前人推崇“无定形”的做法,通过数的确定性第一次建立起一种“有定形”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对后世西方哲学和科学(直到近代定量化的精密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毕达哥拉斯学派从奥尔弗斯宗教那里继承并发展了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这种强调灵、肉分离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突破了希腊人传统的灵肉统一观念,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西方唯灵主义的雏形。它后来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融入基督教中,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砥柱。

3赫拉克利特

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既延续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又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抽象思想,力图在一与多、永恒与流变、抽象的本质与具体的现象之间建立统一性。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爱非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哲学有两个最重要的主题,即“火本原”说和“逻各斯”。(1)“火本原”说

①内容

a.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b.“一切转为火,火又转为一切”;“上升的道路和下降的道路是同一条路”,它们表现的都是火与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火与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包括:

第一,火通过浓厚化而变为气,进一步浓厚化则依次变为水和土,这是“下降的道路”;

第二,土通过稀薄化而变为水,进一步稀薄化则依次变为气和火,这是“上升的道路”。

c.用“生”与“死”这两个概念来形容火、气、水、土之间的相互转化。“火死则气生,气死则水生;土死水生,水死气生,气死火生;反过来也是一样。”

②评价

赫拉克利特与米利都学派一样,坚持用某种无定形之物来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变化。不同的是,他把万物的本原规定为火。他的“火本原说”的创新意义在于强调了这种转化是按照“一定的分寸”进行的。表现为一个无定形和有定形相统一的过程,即无定形的火在燃烧中自我定形,从而实现了米利都派和毕达哥拉斯派两种对立哲学原则的综合。(2)“逻各斯”

①“逻各斯”的含义

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其客观含义(规律或秩序)与主观含义(理性或智慧)是统一的。

a.“逻各斯”一词的原意是“话语”,也由此而带来了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

b.赫拉克利特认为命运的本质就是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逻各斯”是一种以太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也是确定了周期的尺度。

c.“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对于“逻各斯”的听从就是智慧。

d.“逻各斯”是惟有思想才能把握的对象。

②“逻各斯”的意义“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语言及其规律和结构(逻辑)从此成了哲学家们离不开的一个参照维度。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不仅仅是量的必然性,更主要的是一种质的必然性,这种质的必然性只有通过“逻各斯”(话语)才能表达。

③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原则

a.作为万物本原的“火”;

b.作为万物运动变化法则的“逻各斯”。“逻各斯”不是外在于“火”的,而是火本身固有的尺度,它规定和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变转化,而万物又反过来显示出“逻各斯”的永恒不变性。

④赫拉克利特辩证思想的表现

a.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

c.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辩证法与诡辩之间只有一步之差,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度。赫拉克利特关于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如果向前推进一步,就会变成一种诡辩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用绝对的运动来否定相对的静止,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偏离了赫拉克利特的意思。

4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们强调矛盾范畴之间的绝对对立,极力用一来否定多,用静止来否定运动,用本质来否定现象。(1)克塞诺芬尼

克塞诺芬尼,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哀歌》《讽刺诗》《论自然》等诗篇,至今仅剩下少数残篇。克塞诺芬尼是第一个对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腊神话进行公开批判的人,从根本上动摇了神话世界观。

①对神人同形同性的批判

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神话最基本的特点,而克塞诺芬尼认为,并非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让神穿着人的衣服,说着人的语言。因此,不同的民族就有各自不同形态的神。

②批判的原因

克塞诺芬尼之所以要否定与人同形同性的多神教,是由于他在哲学上总结了三大派别关于本原的思想而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一”。

a.米利都学派的“本原”(“有一个东西,万物产生于它,万物又复归于它”)。

b.毕达哥拉斯派数学本原的“一”。

c.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是一”的逻各斯。

③克塞诺芬尼的“神”

a.克塞诺芬尼认为惟有“一”才是“神”,神则是惟一的。

b.这个神超越了人的特殊性和有限性,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c.克塞诺芬尼所说的神不仅不具有人的形体,而且也不具有任何形体。它实际上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无法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来加以限定的。

d.这个神既不是无限的,也不是有限的;既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运动的,神是不生不灭的。

④归谬法

克塞诺芬尼第一次运用一种归谬法来说明神不是产生出来的。他的这种归谬法尽管非常粗糙,但开创了一种逻辑论证的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在爱利亚学派的其他哲学家那里被发展为一种具有深刻思辨内容的“诡辩”,并经过智者派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在苏格拉底那里形成了希腊的辩证法。(2)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曾经为母邦(爱利亚)立过法,用六韵步诗体写过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他不点名地批评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①存在与非存在

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被巴门尼德表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又译作“是”“有”等),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则被他称为“非存在”。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

a.存在的特点“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或“是者是,不是者不是”)。“存在”或“存在物”(二者在此尚无分别)在巴门尼德那里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存在”既不生成、也不消灭。

第二,“存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

第三,“存在”是不变不动的。

第四,“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

b.存在与非存在

巴门尼德认为只有那永恒的、惟一的和不变不动的东西才是存在。因为处于流变之中的事物没有定形,因而是转瞬即逝的,这种变化无常的东西不能是其所是——当我们说它是什么时,它就已经不再是什么了(克拉底鲁已经表明,我们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因而这些东西只能是“非存在”,只有那个始终如一地是其所是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

②真理与意见

a.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所以“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

b.作为感官对象的、处于生灭流变过程中的具体事物(包括水、火、土、气等)是“非存在”。

c.由于米利都学派把变化无常的“非存在”(水、气等)当作万物的本原,主张“非存在”存在,所以是虚妄的“意见”;由于赫拉克利特认为“存在和非存在既相同又不相同”,所以同样也是荒谬的“意见”。

d.坚持“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才是惟一的“真理之路”。

③“存在”的意义

a.巴门尼德的观点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在以后的西方哲学中,关于“存在”的学问就被称为本体论。

b.巴门尼德通过逻各斯首次建立起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开启了西方认识论从语言中寻求线索这一做法的先河。依据抽象思维得到的是“真理”,依据感官知觉得到的则是“意见”。这样就确立了一条轻视感官和知觉、强调理性思维的唯理主义认识路线。

④宇宙论

a.巴门尼德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光明与黑暗。二者充满于每一个事物之中,相互对立且彼此相等。有时候他又将这一对基本矛盾说成是火与土(或者热与冷),前者是“以太的火焰”,后者是“无光的黑暗”,宇宙就是由火构成的光明圆环和土构成的黑暗圆环所组成。

b.巴门尼德描绘的宇宙图形是一个圆形模型。最外层是轻柔的以太,往里是镶嵌着日月星辰的光明之环,再往里是光明与黑暗的混合地带,充满了大气和水,最里层则是黑暗之环,即地球(土)。

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与他的宇宙论是相互对立的。对于存在论和宇宙论之间的矛盾,他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应对方式:把二者作为“真理”和“意见”截然对立起来。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与赫拉克利特的根本分歧。(3)芝诺

芝诺是巴门尼德最喜爱的学生。他运用逻辑论证的方式来说明感性知觉的结论是虚假的,从而将思维的对象确立为惟一真实的东西。

巴门尼德的“存在”的基本特点是不变不动和独一无二,这是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住的特点;芝诺则要用归谬法来说明,作为感官对象的“运动”和“多”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从而来反证巴门尼德的观点。芝诺的论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的否定,二是对“多”的否定。

①否定运动的论证

在否定运动这一方面,芝诺的论证有“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和“运动场”等。

a.“二分法”的论证

运动的事物要达到目的地必须先走完全程的1/2,而要达到1/2则又须先完成1/2的1/2,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因此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

b.“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的论证

阿喀琉斯(又译“阿基里斯”,希腊传说中最勇猛的英雄,人称“捷足的阿喀琉斯”)要想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出发的地点。而在这一段时间里(无论多么短),乌龟已经向前爬了一段距离,于是阿喀琉斯又先要赶上这一段路,而此时乌龟又往前爬了一点……如此推论,阿喀琉斯只能无限地接近乌龟,却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c.“飞箭不动”的论证

飞箭在一定的时间里要经过许多点,而在这段时间的每一个瞬间,飞箭都必然处于某一点上,因此是静止的。飞箭既然在每一点上都是静止的,那么所有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的,故曰飞箭不动。

d.“运动场”的悖论(“一半的时间可以等于一倍的时间”)

芝诺让两列运动的物体(B、C)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一列静止的物体(A)作相向运动。在一段相同的时间中,B越过C的长度是它越过A的长度的一倍,由此推论出B越过C的时间要比它越过A的时间要长一倍,然而它实际所用的却是同一段时间,由此得出“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这一悖论。

图1-1 “运动场”悖论图示

②否定“多”的论证

在否定“多”这一方面,芝诺提出了“大小的论证”“数的论证”“地点的论证”“谷粒的论证”等。这些论证无非是要说明,如果存在物是多,则必然导致其自相矛盾。

③对芝诺论证的认识

对于芝诺的这些论证,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无聊的诡辩,而应该从这些带有诡辩色彩的论证中发掘出深刻的辩证成分。亚里士多德把芝诺称为辩证法的创始人,是有着充分根据的。

④论证的目的和实质

a.目的:运用归谬法来反证“存在”是不变不动的和独一无二的。

b.实质:用逻辑推理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官知觉。并且在此基础上确立起一个基本信念,即“眼见为虚,思想为实”,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把思想的对象看得比感觉的对象更加真实可靠的传统。(4)麦里梭

麦里梭,巴门尼德的学生。麦里梭对老师(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进行了逻辑论证,但也对巴门尼德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修改,尤其是把“存在”的空间特性从有限(有定形)改变为无限(无定形)。

①麦里梭像巴门尼德一样,认为“存在”不是生成的,而是永恒的;然而“正如它永远存在一样,它在大小方面也永远应当是无穷的”。

②认为感性事物的运动与众多并不会影响“存在”本身的不动不变和自身同一。

③认为只有“虚空”才是不存在的,“因为虚空就是无有,无有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④提出了存在是充实的、虚空是空虚的观点。

三、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1智者派

智者派严格地说来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术派别,智者们彼此在哲学思想、政治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是他们都擅长逻辑推理和语言技巧,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其思想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充斥着惑人耳目的诡辩。由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贬抑,“智者”一词就被等同于“诡辩家”,后来的哲学家们则更愿意自称或被人称为“爱智者”。(1)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而且也是第一个采用“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的人。他将注意力集中于城邦生活的智慧,是古希腊第一个撇开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家。后人认为他是古希腊第一个无神论者或神学上的怀疑论者。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a.“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尺度、逻各斯只存在于人那里,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逻各斯去描述和衡量万物的存在和非存在。事物无客观规定性可言,更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本原,一切均以每个人的立场为转移。

b.普罗泰戈拉的这种相对主义是针对着爱利亚学派的绝对存在的。

在普罗泰戈拉看来,爱利亚学派的绝对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法证实的思想虚构物。每个人在自己变化不定的感觉中发现,他自己才是事物存在的惟一尺度。

c.“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对希腊作为“一”和“尺度”的“逻各斯”的解构。

第一,普罗泰戈拉并没有抛弃逻各斯,而是把逻各斯“打碎”成了每个人内心的主观原则,使神圣的“一”变成了世俗的“多”。

第二,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理解为:“实际上是说正在认识或正在感知的人,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知识和感觉,所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象的尺度。”这是比较全面的看法。

②理论的相对性

a.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即“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b.这条原则在实践上源于智者们进行论辩的需要,而在理论上则开创了一种主观辩证法,即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入到思想中,使之尖锐化而成为矛盾。

c.普罗泰戈拉将矛盾仅仅看作是主观方面的分歧,认为这些分歧只要言之成理,就都是可以成立的,从而导致了一种“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

d.“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这条原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该原则自身也是属于“一切理论”之列。

③对其相对主义意义的看法

a.普罗泰戈拉的这种做法虽然会导致悖论的出现,而且往往流于诡辩,但也常常有力地揭露了理论中的矛盾,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

b.由于这种相对主义极大地高扬了个人主张的至上地位,普罗泰戈拉在社会政治和道德观上突破了神创论,不承认既定的社会秩序“天然合理”,而认为这些秩序只是一些人“从俗约定”的结果。他由此成为了西方社会契约论的先驱者。(2)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擅长论辩,希腊著名的演说家伊索克拉底和犬儒学派的创始人安提斯泰尼都是他的学生。他著有《论自然或非存在》等书。

高尔吉亚与普罗泰戈拉一样把矛头对准了爱利亚派,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却是不尽相同的。高尔吉亚的怀疑主义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进而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是假的,再进而我们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也是假的。他用了以下三个命题来表达这三层意思。

①“无物存在”“无物存在”这一命题是针对爱利亚派的“存在物存在”这一命题的。

对于第一个命题“无物存在”,高尔吉亚首先设定了其反命题“有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则该存在物或者是(A)非存在,或者是(B)存在,或者是(C)既存在又非存在。(A)非存在物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B)存在物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存在物存在,则或者(B)存在物是永恒的,或者(B)存在物是生成的,或者12(B)存在物既是永恒的又是生成的。此外,或者(B´)存在物是21一,或者(B´)存在物是多。2(B)存在物是永恒的——永恒的也就是无限的(麦里梭已经证1明了这一点),那么这无限的存在物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它不能小于它所在的地方,它也不能等于它所在的地方,它也不能大于它所在的地方,因此存在物不能是无限的,从而也就不能是永恒的。(B)存在物是生成的——如果存在物是生成的,它不能从存在2物中产生,因为存在物既然已经存在了,就不是产生;它也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因为非存在是无,无中不能生有。因此存在物也不能是生成的(这一点克塞诺芬尼和巴门尼德都曾经证明过)。(B)存在物既是永恒的又是生成的——永恒与生成是一对相互3否定的概念,因此该命题是荒谬的。(B´)存在物是一——若如此,则它或是可分割的,或是连续的,1或是可度量的,或是物体;所有这四种情况都导致一能够被分割为多,而不再是一,所以存在物不可能是一。(B´)存在物是多——多是一的和,既然存在物不可能是一,那2么它也不可能是一的和。所以存在物不可能是多。(B)、(B)、(B)及(B´)、(B´)均被证伪,因此(B)不12312能成立。(C)既存在又非存在之物存在——如果既存在又非存在之物都存在,那么存在和非存在就被等同了,这将导致说存在物存在就是说它非存在,而这是荒谬的。所以既存在又非存在之物并不存在。因此(C)也不能成立。

既然(A)、(B)和(C)都不能成立,因此“有物存在”这一反命题也就不能成立,由此证明了“无物存在”。

②“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这一命题是针对爱利亚派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的。“如果所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么存在就不能被设想”:

a.“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真实存在,凡是我们所想的东西便都存在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天上飞或者一辆车在海上行驰,而显然这些事情并不存在。

b.“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真实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但是六头十二足的女妖和吐火怪兽这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却可以被思想。

因此,爱利亚派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由此证明了“如果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认识的”。

③“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a.“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命题是针对爱利亚派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能被表述”这一命题的。

b.“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的。”感觉与语词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决不能互相指代。因此,即使我们对某物有了认识,也不能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关注的是思想的形式而非内容。他像芝诺等人一样坚信,理性比经验更可靠,抽象的逻辑推理比任何具体的感观知觉都要更加有力。(3)对智者派的评价

智者派的观点虽然很快就被同时代的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等)和形而上学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所否定,但是他们的论证方式促成了古希腊辩证法的最终确立,他们的思想观点则对希腊化时期的怀疑主义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由智者派所开创的怀疑主义都始终是对形形色色的独断论哲学的致命威胁。

2原子论者及其先驱(1)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关于水、火、土、气按照不同比例构成万物的思想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他对巴门尼德的宇宙论很感兴趣。

①四根说

a.恩培多克勒在综合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四根说”,第一次明确地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四种——水、火、土、气;

b.这四种元素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不能互相转化;

c.它们的结合和分离则产生“变化”和“多”。它们“在时间的流转中轮流占据上风”,但总量不变,只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世间万物。

②爱与恨

a.恩培多克勒哲学上的第二个重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在作为元素的本原(四根)之外,又提出了两个独立的作为动力的本原——爱与恨;

b.爱与恨造成了四根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

第一,恩培多克勒认为,爱的力量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恨的力量则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

第二,恩培多克勒虽然已把爱和恨置于四根之外作为独立的动力因,但尚未从性质上将之与物质元素完全区别开来。精神和物质的区别是到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才完成的。

③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个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论的哲学家,他在“流射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同类相知说”的认识理论。

a.客观事物发出一种流射,作用于人的感官;

b.我们的感觉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我们与客观事物之间有同样的元素在对流,而思想则是由于我们体内的血液在对流,而血液中包含有一切元素。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标志着爱利亚派的“一”在与自然哲学相结合的努力中已开始自行分化为“多”,并力图在“多”中仍然保持“一”的特性。“一”和“多”的这种结合方式推动自然哲学从单一的本原寻求发展到了复杂的结构建构。(2)阿那克萨戈拉

阿那克萨戈拉,第一个把哲学引入雅典的外邦人。他的思想渊源是米利都学派,尤其深受阿那克西美尼的影响,同时也熟知爱利亚学派的哲学观点。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阿那克萨戈拉哲学构成了恩培多克勒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之间的必要中介。

①种子说“一物的本性被认为是它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分的本性。”“一切中包含着一切”,从而从事物的内部结构上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a.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世间千差万别的事物各有自己的本原,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他称之为“同类的部分”,即“种子”。

b.种子的种类和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性质永远不变如一。

c.不同类的种子在性质上彼此相异,各具有“不同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d.世间万物每一个都包含有其他一切事物的种子,只不过其中某一类种子占优势就使之成了该事物。

②心灵

a.世间万物都是或多或少地彼此包含和相互分有着的,但是使它们如此安排和形成起来的却是一种在宇宙之外、不与所有的事物相混杂的动力,这就是“心灵”(又译作“努斯”)。

b.心灵是独立的、自为的和能动的,它从外部推动宇宙,使种子从宇宙最初的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并组合成各种事物,但它本身却与这个宇宙相分离。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精神和物质区分开来,能动性和独立性被归到了精神的一边,而物质则被视为被动的东西。

c.心灵成为安排宇宙秩序的“第一推动力”。古希腊源远流长的关于物质世界的朴素的“物活论”在阿那克萨戈拉这里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把“心灵”视为万物的终极动力的观点立即就会导致目的论的出现。

把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在自然结构的处理上“化一为多、寓一于多”的做法再向前推进了一步的是原子论者。(3)留基波

留基波,曾为德谟克利特的老师。在古代文献中,人们往往都把他与德谟克利特相提并论。原子论的思想据说是由留基波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德谟克利特却将其发扬光大了。(4)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最博学的百科全书式人物,著有《宇宙大系统》一书。

①原子与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的。“原子”一词在希腊语中的原意是指“不可分割”的东西,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看作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

a.原子的特点

第一,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是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

第二,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原子构成事物就如同字母构成单词一样;

第三,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

第四,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不过是原子的聚散。

b.评价

第一,德谟克利特的每个原子都具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的性质,但原子与存在又有差异:数量从“一”成为了“多”;原子与“存在”的差异不仅在于“多”与“一”,而且在于运动与静止。这是由于德谟克利特把虚空作为“非存在”也纳入了存在的范畴,他认为不但“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也是存在的,“存在比非存在并不更多存在”。

第二,德谟克利特对虚空的这种承认使整个宇宙都松动起来,使得原子有了运动的余地。从而使得自爱利亚派一直到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由于否认虚空而无法解决的“运动如何可能”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②原子与运动

原子与四根或种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原子具有能动性。

a.德谟克利特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他根本取消了用外在的精神性原因来解释物质运动的可能性,从而在原子与虚空的基础上确立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他由此被视为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b.把自然界一切作用都归之于必然性。“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漩涡运动既然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这在他就被称为必然性”。

c.这种强调一切依必然性而运动的观点固然有助于消除神学目的论,但是它却导致了一种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③影像说

a.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种比“流射说”更接近科学的“影像说”: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首次明确表达。

b.德谟克利特承认外界事物的影像对感官的刺激是我们的一切认识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在感觉与思想、意见与真理之间做出了区分,并且表现出一种唯理主义的倾向。

c.认为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它受到情感、意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关于事物性质(如颜色、味道等)的感觉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而对于不可感知的原子和虚空,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它才构成了真正的知识。

d.他把通过感觉获得的知识称为“暗昧的认识”;把通过理性获得的知识称为“真理性的认识”,并认为二者有精确程度上的差异。

e.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影像对感官的刺激构成了理性认识原子和虚空的必要媒介,因此缺乏了感觉的理性就是无源之水。

④意义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高峰。它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较为完满地解决了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运动、理性与感觉等重大理论问题,使古希腊的结构自然观达到了完备的形态。这种形态首次做到了不用任何神或精神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界,而只凭自然物质本身来解释自然。对后世一直到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苏格拉底与柏拉图(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道德圣贤。为了与“智者”划清界限,他自称“爱智者”(即“哲学家”),把追求智慧当作人生目的。他是西方历史上为理想而殉道的典范。

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后人对于他的思想言行,主要是通过他的两个学生——克塞诺芬尼(勿与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相混淆)和柏拉图的记载而得知的。学术界一般认为,柏拉图早期的一些对话作品,如《申辩篇》《克力同篇》《斐多篇》《普罗泰戈拉篇》等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晚期的著作则更多的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了。

①认识你自己

a.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而人充其量不过是爱智慧而已。

b.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

c.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自然界是神创造的,是人无法认识的。哲学应该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而不要把眼光盯在深邃玄奥的自然界。正因为如此,西塞罗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d.“认识你自己”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比较:

第一,相似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要人们将注意力从自然界转向自身。

第二,不同之处:

首先,普罗泰戈拉把人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特殊主体,因此“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导致了相对主义;苏格拉底则把人看作是理性的思维主体,“认识你自己”正是要求人们去发现人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

其次,智者派通过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抛弃了本质;苏格拉底则通过强调“认识你自己”而重建起本质,只不过这本质作为普遍的逻各斯(定义),主要是指精神和道德世界中的事物。

②神学目的论

a.苏格拉底认为神把灵魂赋予人,使人成为比动物更优越的生灵,并把整个自然(无生命物、植物、动物)都安排成一个以人为目的的系统,人则是以认识神作为其最终目的。苏格拉底的这些论证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最初雏形。

b.苏格拉底所信仰的神并非希腊传统的有血有肉的奥林匹斯诸神,而是一个无形的“灵异”,非常类似于爱利亚派的克塞诺芬尼所设想的那个以思想支配世界的神。

c.毕达哥拉斯关于灵魂不朽和轮回转世的思想也在苏格拉底这里发展成为一种向死而生或者以死为生的唯灵主义。如果说在前者那里肉体还是灵魂的驿站,那么在后者那里肉体已经成为了灵魂的囚牢。

③美德即知识

在西方哲学史上,泰勒斯被称为自然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则被认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对人的心灵的认识产生了道德哲学。

a.心灵的内在原则就是美德(或德性),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

b.“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密切相关的。

c.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即善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

d.苏格拉底从“美德即知识”中又引申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一结论。这种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开创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即唯智主义伦理学。

e.美德是某种介乎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东西。作为人的向善本性,美德只是潜在于人心之中,并未被知觉到。因此人对于美德既非完全的无知,亦非完全的已知,而后天的教育正是要把这潜藏在心中的内在原则揭示出来,使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心灵固有的向善本性。

④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

a.苏格拉底对美德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的探讨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在问答中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从而逐渐修正意见,最终达到真理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也被称为“辩证法”。他把这种通过启发让对方发现自己心中隐藏的真理的方法称为“精神接生术”。

b.苏格拉底通过在具体事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本质定义的做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种意义还不仅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作为“科学的出发点”的“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而且是在思想的对话和交锋中发现矛盾,并在矛盾的逼迫下飞跃到更高思维层次的方法,即“辩证法”。

c.苏格拉底哲学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等早期希腊形而上学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重要理论中介。但他仅仅把事物的一般定义或共相视为主观辨析的成果,并未将其看作是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2)小苏格拉底学派

苏格拉底死后,他的朋友和弟子们分散到希腊各处,他们在传述和发展苏格拉底哲学的过程中,从不同侧面撷取了苏格拉底的一些思想片断,形成了彼此不同的学术流派。这些流派被统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大致上可分为如下几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