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的砝码:当今世界军事热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5:01:23

点击下载

作者:本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天平的砝码:当今世界军事热点

天平的砝码:当今世界军事热点试读:

引言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纷乱和多姿多彩的世界,国际社会的分分合合、民族国家的恩恩怨怨、大国首脑的争争吵吵,国际军事形势和地区冲突时而在动荡中趋向缓和,时而在动荡中走向分化,军事热点问题时而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而又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聚焦。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事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似乎令人难以捉摸和把握,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军事热点不再完全按照地缘关系排列,也不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矛盾的根源不仅是资源的争夺、民族的矛盾和宗教的冲突,而且还是大国利益的角逐。这样,一方面传统的战略边缘地带仍在不断制造着冲突和纷争,使原有军事热点的温度持续不降;另一方面,随着非传统因素的不断滋长,原本沉寂的地区又出现了新的热点,暴力、冲突、战争、灾难和纷争,凝结成矛盾错综的关节点,正向全球扩展,正在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当今世界范围内,美国“战略新思维”的出台;俄罗斯大国地位的重新崛起;伊朗核问题的愈发严峻;朝核问题的一波三折;伊拉克局势的复杂多变;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卷土重来;巴以边境伊斯兰激进组织的重新振作;索马里海盗作案的猖獗;钓鱼岛问题的风云再起;全球恐怖主义的愈演愈烈……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军事热点是问题,是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热点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各种冲突的交汇点,也是解开重重迷雾的关键点。了解军事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解读热点背后的前因后果,才能通晓问题背后涌动的矛盾、冲突、问题和危机,才能全盘掌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宏观动态,才能迅速洞悉国际社会运行的深层规律。

第一章 “山姆大叔”焦头烂额

第一节 竭力脱身伊拉克

非正义的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由于怀疑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由美国发起的全面战争,与海湾战争不同的是,由于这次战争并没有经过联合国的授权,是美国绕开联合国直接发动的,所以这次战争是不合法的,又被称作美伊战争。“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宣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2002年伊拉克危机爆发,联合国通过1441号决议,联合国武器检查团重返伊拉克检查伊拉克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这次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配合,同意开放包括总统府在内的几乎所有设施迎接联合国的核查人员,甚至同意美国中情局的人员来参与核查。即使这样,美国仍然不买账。3月18日,布什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并没有在伊拉克境内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武器检查团立即撤离伊拉克。布什签署国会授权总统对伊拉克使用武力决议案

2003年3月20日,美国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发出的要求他和子女在48小时内离境的最后通牒到期,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对伊宣战,发起了代号分别为“斩首”和“震慑”的大规模空袭与地面攻势。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叛军。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的,并得到了海湾地区大量的空基和海基航空兵的支援。

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美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向伊拉克军队发起强大攻势。美国第三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边的伊拉克东南部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和英国远征军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当地的库尔德武装力量结成同盟。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一度受阻。伊军则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随后美英联军又接连攻陷了伊拉克的许多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对巴格达形成合围,战事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外围,首先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紧接着,美国坦克进入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4月15日,美军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伊拉克全境。据美国官方公布,战争中美国总共消耗了大约200亿美元,死亡的美军人数为128人,其中110人阵亡,18人死于事故,英军士兵死亡31人。

美国政府宣称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但真正参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四国,丹麦政府虽然宣布对伊拉克宣战,但只派遣了两艘军舰表示支持,日本等多个国家则为战争提供了后勤支援。这场战争遭到中国、俄罗斯、法国、德国、阿拉伯联盟以及不结盟运动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批评与谴责。“反恐”旗帜背后的阴谋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四处推行自己的民主模式和价值观念,对敢于挑战其权威的任何国家都诉诸武力,极力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这是国际政治旧秩序中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缩影。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按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公开说法,这场战争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包括以下4点:一是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残酷统治,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民主政府;二是发现并销毁藏匿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三是早日结束对伊拉克的制裁,并向伊拉克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四是保护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资源。这些都是美国表面上的托词,其真正的目的则是以下几点:

第一,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和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三大目标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的海湾战争,美国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政府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和“先发制人”理论。这次对伊拉克的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心目中,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当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和集团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第二,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1993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高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政府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据《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采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三,推进美式的民主和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和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国成功地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政府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政府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狂热,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美国以武力在中东推进其价值观的序幕。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统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权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政权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为了安抚世界舆论和其他温和的阿拉伯国家,美国推出文明冲突论和大中东计划,把美国意图霸权殖民中东说成是改造文明、和平、自由、民主的中东,把美国与伊拉克、伊朗人民的冲突说成是文明的冲突,以期最大程度的获得西方世界的支持。驻伊美军巡逻分队与反美武装作战

第四,重新建立对欧元的优势地位。欧洲经济界认为,美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垮欧元,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的地位,欧元就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为此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达到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以伊拉克战争为例,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最高为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可以说是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之一。迫不及待忙撤离

2009年6月29日,根据《驻伊美军地位协定》的内容,驻伊拉克的美军开始从城镇撤出,美军向伊拉克政府移交了一直被其占据的伊拉克国防部大楼,这标志美国在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开始由伊拉克军队执行包括反恐在内的本国所有防务。美军驻巴格达指挥部的军事顾问提摩斯·里斯上校在内部的备忘录中主张,美国应该提前16个月,在明年就“宣布胜利并凯旋回国”。里斯在备忘录中写到,美国持续数年来对伊拉克当地安全警卫人员进行培训、提供装备、派遣顾问等工作,已经达到收益递减的临界点。伊拉克部队目前已经训练有素,足够应付那些已经日薄西山的恐怖分子及叛乱部队的袭击,完全能够保卫伊拉克政府。果真是由于伊拉克已建立起了民主政府,而且新组建的伊拉克军队也已能够担当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任,美国功德圆满了才撤离的吗?

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的头一年里,美国看似得到了不少好处。一是美国通过伊拉克战斗实现了他推翻萨达姆政权、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战争目的;二是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打得比较顺利,不仅受的损失比较小,同时也震慑了其他国家,像利比亚就明确表示放弃谋求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武器,伊朗和朝鲜当时在核问题上也比较合作;三是美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得到了大量的合同;四是战后重建工作基本上按照美国的计划进行;五是美国在伊拉克站住了脚跟,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中东地区打进了楔子。但是美国政府很快发现,伊拉克的局势并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样趋于稳定,而是越发混乱不堪,美军已被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中。越来越复杂的战争形势和巨额的军费开支,让美国政府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美军抓捕反美武装人员

虽然有多达十数万的美军在伊拉克驻扎,然而这却是美军在越战之后又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败。当年美军倚仗超强的武力,在攻打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只损失了100多名军人。占领了伊拉克全境后,美军随即解散了伊拉克原来的军警,连同其他所谓盟军一同背上了维持伊拉克治安的包袱,尽管这些国家为了获得美国给予的好处而派出小规模部队进驻伊拉克,使美国可以欺世盗名,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些外国军队只是滥竽充数,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与此同时,国际恐怖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招兵买马,齐聚伊拉克发动“圣战”,以各种非对称的方式,主要是以在城镇制造各种恐怖袭击的方式使美军疲于奔命。发动袭击的“圣战战士”来无影去无踪,由于没有明确的敌人,美军的高科技装备就像高射炮打蚊子,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再加上新组建的伊拉克军队是一边训练一边参战,战斗力根本无法和被解散的旧伊拉克军队相比,这就造成美军频繁遭到伊拉克境内反美武装的袭击,伤亡人数不断攀升。迄今为止,美军在伊拉克已死亡近4000余人,伤残近3万人,约10万名曾在伊拉克服役的军人被诊断出患有心理疾病。除人员伤亡外,天文数字的军费开支也给美国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按照美国国会估算,到今年9月,美国用于伊战的开支累计将达6070亿美元,是布什政府原先估计的10倍,如果加上治疗伤员和偿还债务利息等隐性开支,伊战的开支将更为庞大。

如果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战争胜利的标志应是实现发动战争的政治目标。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其实并没有取得伊拉克战争的胜利。由于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这就使美国失去了国际社会对其的支持,伊战爆发以来,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有增无减。美情报机构去年7月发表的报告承认,“基地”组织正卷土重来,并已获得对美本土发动袭击所需的大部分能力。伊拉克则动乱不止,成为恐怖分子孳生的温床。伊拉克新政府迄今无法独自履行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治安的基本职能。对伊拉克民众而言,和平安宁的生活仍然可望而不可即。在战略上,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宿敌伊朗在中东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而且,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深陷比越战更难以自拔的泥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使美国无余力对付其他挑战。正如德国《时代》周报社长约弗指出的,伊战降低了美国的战略地位。根据美国国内的最新民调显示,63%的民众认为伊战不值得打,而60%的人认为发动伊战是个错误。

2009年7月28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结束了对以色列和约旦的访问后突然抵达巴格达进行访问。在巴格达南部的一个美军基地,他会见了驻伊美军军官并视察了部队。随后,盖茨前往巴格达市区与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和国防部长贾希姆举行了会谈,双方探讨了包括地区安全和美军从伊拉克城镇撤离的善后事宜等,盖茨在会上表示,虽然驻伊美军的巡逻队目前依然在郊区的部分地区执行巡逻任务,但驻伊美军未来的任务重点将逐渐转移到培训伊拉克安全部队上来。在巴格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盖茨表示,美国将帮助库尔德自治区和伊拉克中央政府解决有争议的“内部边境”问题,并缓和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之间由此引起的紧张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不想看到美军一撤离,伊拉克就陷入疯狂的内战,这会严重影响到美国的利益。

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原来决定在16个月之内将所有美军从伊拉克撤出,而伊拉克的前线指挥官则要求美军的撤军期限为23个月,双方平衡后将期限确定为18个月。根据《驻伊美军地位协定》,美军将从2009年6月30日开始把城镇内的142个基地将整体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而美军的战斗部队则先撤退到郊外的军事基地或港口的要塞去,在随后的18个月内再将所有的美军逐步撤离伊拉克。由于原来的防务任务整体移交给了伊拉克安全部队,这样就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军和伊拉克人以及反美武装发生近距离的正面接触,将大大降低美军伤亡的概率。而一旦遇到紧急状况,伊拉克安全部队随时可以通过联合军事委员会进行协调,呼叫美军给予支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驻伊美军地位协定》中有一项保留条款,内容是如果到了协议规定的美军全部撤离伊拉克的最后期限那天,即2011年的12月31号,伊拉克出现了内战或动乱等伊拉克安全部队无法控制的危机,则美军可以应伊拉克政府的要求推迟撤军。所以说,美国会不会真正撤离伊拉克还是个未知数。

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在伊拉克虚耗多年,劳民伤财却收效甚微,直到奥巴马上台才下决心提前开始布什政府定下的撤军计划,但是美国早已犯下无法弥补的大错。这场战争不仅使国际恐怖组织找到了美国的弱点,肆意的对美军和伊拉克民众进行攻击;也使一些真正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长期与美国交恶的国家看穿了美国的外强中干,根本不把美国放在眼内,美国对此却是无可奈何。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军可以说是从伊拉克“逃离”也不为过,伊拉克战争已成为对美国的一个莫大讽刺。

第二节 增兵死磕阿富汗

箭头直指“本·拉登”

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也称第二次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不仅是美国对“9·11”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在战争爆发之前大约一周,美国总统布什向塔利班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

交出所有基地组织的高层成员;

释放所有在押的外国人;

保护所有在阿的外国记者、外交人员和支援人员;

让美国人员检查所有武装训练营,证实它们全部被关闭。

塔利班政府则拒绝与美国对话,声称与非穆斯林领袖对话是对他们的侮辱。但同时也透过驻巴基斯坦大使馆要求美国提供证据让他们自行在伊斯兰法庭起诉本·拉登,后来又提出把本·拉登移送到中立国,但布什拒绝了这些条款。

联合国安理会在2000年12月19日要求塔利班移送拉登到美国或第三国就1998年的爆炸案接受起诉,以及关闭所有武装训练营,否则将会制裁阿富汗。2001年10月7日,美英组成联军进入阿富汗境内与当地的北方联盟接触。双方随后达成协议,联合起来推翻塔利班政阿富汗战争的宣传画权。当天晚上,美军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多个据点进行了空袭,美国称此举是报复塔利班没有答应美国要求交出拉登,而塔利班随即抨击美国的举动是向伊斯兰世界宣战。

据美国军方公布,美军在首轮空袭中共动用了50枚导弹、15架战机和25枚炸弹。同时美国还投下了大量救援物资,据美国称这是为了赈济空袭中受伤的平民。而在此期间,阿拉伯的卫星频道AL·JAZEERA公开了一段本·拉登的录音片段,拉登在录音带中宣称美国将会在阿富汗失败,并且像前苏联一样崩溃。同时,本·拉登号召伊斯兰世界发起反抗非伊斯兰世界之战。

2001年11月9日,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开始。马扎里沙里夫在阿富汗北方是一个大型城市,塔利班在马扎里沙里夫有较强的群众基础。美国轰炸机地毯式轰炸了塔利班部队的阵地。下午2时,北方联盟部队攻下了城市的南部和西部,并且控制了城市的主要军事基地和机场。战斗在4个小时后结束。到日落时分,塔利班残余部队向南部和东部撤退。战斗结束后,大批塔利班支持者被处决,并且抢劫案件在马扎里沙里夫频频出现。马扎里沙里夫战役后,北方联盟迅速拿下了北方地区的5个省份,塔利班在北方地区的势力开始瓦解。塔利班缴获的美军“悍马”

11月12日晚,塔利班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逃离喀布尔市。11月13日,北方联盟部队抵达喀布尔市,市区只有炸弹坑和焚烧树叶。一组大约20人的阿拉伯武装人员被发现藏身于城市的公园,随后被消灭。喀布尔陷落标志着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国的瓦解。在24小时内,所有的阿富汗沿伊朗边境各省,包括关键的城市赫拉特,都被北方联盟攻下。当地普什图族指挥官和军阀接管整个阿富汗东北部,包括重要城市贾拉拉巴德。近1000名塔利班的巴基斯坦志愿军死守北方战线。到11月16日,塔利班在阿富汗北部最后一个据点被北方联盟围困。此时,塔利班主力已被迫撤回到阿富汗东南部坎大哈周围地区。2001年12月7日,塔利班决定放弃坎大哈并向阿临时政府投降,战争宣告结束。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阿富汗乡村中搜查塔利班分子

几年过去了,阿富汗的局势一直没有平稳。根据联合国驻阿富汗援助团的统计:2007年阿富汗死于暴力袭击者超过了8000人,其中1523人为平民。死亡平民中630人死于阿富汗政府军和驻阿外国部队的误杀,893人死于塔利班的自杀性爆炸和路边炸弹等袭击事件。其余死者中约6000余人为塔利班等反美武装人员。2008年死于阿富汗暴力袭击者超过了6000人,其中1988人为平民。死亡平民中828人死于阿富汗政府军警和驻阿外国部队的误杀。1160人死于塔利班制造的暴力袭击。其他死者中绝大部分为塔利班成员。但当年由北约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指出,死于北约军队袭击的平民为97人,死于塔利班袭击的平民为973人。不愿重蹈前苏军覆辙

2000多年来,地处中亚要冲阿富汗一直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无论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后来的英军和苏军,都无法征服这个国家。1838年,英国以阿富汗拒绝与英缔结反对波斯和沙俄的同盟为借口入侵阿富汗,次年国王穆罕默德弃都北逃。8月英军攻陷喀布尔,立舒加为王。此后,阿富汗人展开游击战争,迫使英国于1841年12月签订撤军条约;次年英军复克喀布尔,再遭重创后退出阿富汗。1878年11月英国以阿富汗拒绝接受其保护而投靠俄国为借口,二次出兵阿富汗,迫使阿富汗于次年5月与之签订《甘达马克条约》,9月阿富汗人民起义并开展游击战争,迫使英军于1881年退出阿富汗。1919年阿富汗国王阿马努拉即位后,致信英印总督,要求废除英国的外交控制权,英国拒绝并于同年5月出兵阿富汗,阿人民奋起反抗。8月双方缔结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1979年12月,前苏联因不满阿富汗阿明政权,出兵阿富汗并占领喀布尔。在阿富汗人民的激烈反抗下,1986年7月,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被迫从阿分批撤军。英国和前苏联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之前的两个世界级的霸权国家。英国三次出兵阿富汗,除最后一次是当年议和外,其他两次作战时间都在3年之上,均是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前苏联依靠其强大的常规作战力量,在阿富汗进行了为时6年的持久战,结果阿富汗战场成了前苏联的“坟场”。这些列强在进入阿富汗后最终都上演了相同一幕:卷铺盖走人。这次美国能扭转乾坤吗?

自从2002年底美军将相当部分兵力分派到伊拉克作战后,阿富汗境内兵力日益空虚,塔利班武装乘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卷土重来。至今已经控制了阿富汗南部的半壁江山,将阿富汗政府军和外国盟军限制在了一些大城市和公路附近,无法深入乡间活动。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候曾宣称,向阿富汗美军在阿富汗散发的传单增兵7000就足以完成前政府的“未竟事业”。当他竞选成功后,这个数字转眼变成了至少3万。奥巴马甚至委任资深外交官霍尔布鲁克充当阿富汗问题特使,足见这一事情的棘手程度。这个问题,就连美国政客自己心里也没底。如果今后美军增兵后依然无法占据阿富汗的广大农村,仍然被塔利班围困在城市内,慢慢地,美军会连城市也无法控制,只有打起背包回家一条路。美国前国务卿、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将军最近明确指出,同伊拉克相比,阿富汗才是一块真正难啃的骨头。对奥巴马来说,阿富汗战争的成败将决定他的政治前途。白宫必须在这个“标志性”的问题上来个速战速决,绝不能拖泥带水。今年以来,阿富汗境内的武装分子日益活跃,现有的3.4万美军根本无法有效应付,结果造成当地不少区域安全状况日益恶化。

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塔利班每年通过鸦片获得3亿美元收入,他们的支持者更分布在10多万平方千米的广大土地上,很难通过大规模清剿“扫除”干净。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增兵阿富汗仅具有心理上的象征作用,要想全部控制阿富汗,美国必须劝说欧盟出兵。目前,各国在伊拉克驻扎有60万人马,而在阿富汗,这个数字仅仅为20万,因此美军增加3万影响不大。与此同时,美军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不能只想着保卫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如果奥巴马继续布什的错误政策,增兵阿富汗可能给美军带来更大的伤亡。而现任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各方心目中的地位都处于下降状态。美欧抱怨他既不积极逮捕那些从事鸦片贸易的军阀,又不愿打击政府中腐败现象,结果造成民众和政府离心离德。美国的阿富汗政策以及阿富汗政府自身都要经历巨变,才能确保这个国家不会重新成为塔利班乐土。

损兵折将是美国人反对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如果今后美军在阿富汗遭遇重大伤亡,美国人的“反战情绪”很快就会转到阿富汗。这样一来,美军恐怕只有被迫撤离阿富汗了。塔利班宣称,奥巴马不要忘记前苏联的教训,尽早将美军从阿富汗撤走,并强调将由阿富汗人将决定自己命运。塔利班同时还扬言,已做好“迎击”美军援兵的准备。而美国五角大楼近日透露,将有2.2万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将从伊拉克转战阿富汗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遏制塔利班的快速增加势头。另外,为减少美军误伤平民的可能性,未来阿富汗军警将更多参与美军主导的清剿武装分子活动,以便降低普通民众对美国的敌视情绪。美军“悍马”车队

在关注阿富汗时,美国也没有忽视巴基斯坦境内的武装分子。刚开始执政没几天的奥巴马接连在这两个国家遇到极大挑战:一是美军在一次夜袭塔利班的行动炸死了16名无辜平民;二是中央情报局出动无人驾驶飞机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发动导弹袭击,造成22人丧生。美国的行动引起了上述两国的强烈抗议,此举从侧面证明,奥巴马的“新政”至少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问题上继承了布什政府的遗产,将继续追杀本·拉登和其他基地组织头目。英国媒体称,奥巴马批准了对巴基斯坦境内可疑目标发动导弹攻击的命令。巴基斯坦政府曾多次强调,希望奥巴马上台后停止使用无人驾驶飞机对巴境内目标发动导弹攻击。因此,不断增加的袭击事件增加了当地人对政府和美国的反感。随着美军向阿富汗继续增兵,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导弹砸向巴基斯坦境内的可疑目标。仅仅依靠增加兵力和导弹,美国尚无法确保阿富汗的长治久安。美国必须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展开全面外交和经济努力,才有机会减少各类激进势力。奥巴马曾暗示,美国可以赢得阿富汗战争。不过,此举将彻底让奥巴马脱下“和平总统”的外衣,从而成为与前任布什一样的“战争总统”。

可以预见的是,虽然奥巴马摆出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姿态,但今后美国在阿富汗将依旧步履维艰。阿富汗位处欧亚的“十字路口”和“诸多力量的聚集点”上,这里既是俄罗斯南下寻找印度洋入海口的前线地带,也是印度北上加强与欧洲联系的枢纽,还是伊朗东扩影响的前沿,更是中国西北防务的关键。同时,同为穆斯林国家的巴基斯坦在这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就算美国克服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种种困难,在这一地区保持了长期军事存在,总体来说也是弊大于利的。这样虽然将美国的防卫前线推到了中亚一线,从而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大大改善了北约的战略态势,但是,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主要成员是一支经受了长期战火洗礼的部队,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阿巴边境那些对美国人十分反感的部落武装正在形成一种不可小视的反美力量。从最近几次交战情况来看,美国军队要彻底消灭这样一支力量需要付出许多难以想象的代价。假设美国最终不惜代价消灭了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帮助阿富汗新政府巩固了政权,但在这个中央政权只能控制喀布尔周边且派系林立的“部落结构”的国家中,美国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让全阿富汗人认可的亲美力量来统治阿富汗。可以预想的是,“反恐战争”结束后的阿富汗,任何一个派系都可能会调转枪口对准美国。

焦点链接驻阿美军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北部大约47千米处,离中国西部边境只有700千米左右的路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苏军侵占阿富汗期间,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已成为苏军航空兵驻扎飞机的一大基地。然而,经过美军6年的现代化扩建,现在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规模已比苏军侵占阿富汗时大了1/3,总面积达5000亩左右。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平时一大任务,就是确保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空中安全,阻止任何反政府武装对首都发动大规模袭击。不仅如此,巴格拉姆基地还负责对其他地区反政府武装进行监视和打击,支持阿富汗政府军对全国的控制。驻阿美军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可起降美军C-5大型运输机自2001年10月阿富汗战争以来,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日渐成为美军在整个中亚地区最大的基地。该基地原本只是作为美军攻打阿富汗时的临时基地,随着美军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美军开始把巴格拉姆基地当作长期部署兵力的大本营进行扩建。起初,阿富汗美军在该基地驻兵3000人,后来扩大到7000人,现在增加到大约1.3万人,包括空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士兵等。目前,美军在阿富汗总共驻扎着大约2.5万人,该基地就容纳了其中的一半。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已成为美军在整个中亚地区屯兵最大的基地,也是美军在中国西大门外驻军最多的大型基地。扩建后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可停降数十架现代化的战机。平时,该基地驻扎了多种型号的战机,包括A-10攻击机、F-16战机、F-15E战机、AH-64武装直升机、C-17运输机和“捕食者”无人侦察机等。一旦需要,这些战机随时可以升空对反美武装展开袭击。该基地的F-15E是美军当前最有战斗力的双重任务战机,既可空战,又可对地攻击,最大时速可达2.5马赫,周边地区其他国家战机难以追赶拦截。阿富汗与伊朗有着数百千米长的边境,一旦美国政府决定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巴格拉姆基地的F-15E随时可对伊朗西部地区目标进行空袭。巴格拉姆基地离西部的伊朗大约900千米,F-15E不到半小时便可抵达。F-15E如果以2马赫速度东飞的话,只需20分钟左右的时间,便可飞临中国西部边境上空。而巴格拉姆基地最大威力在于能够起降最大运输机C-5。这意味着该基地可起降美军任何大型轰炸机,包括B-52H、B-1B和B-2。三大远程轰炸机航程均达一万千米左右,既可常规战,又可核战。其中,B-1B可载60吨弹药,其巡航导弹可袭击两千多千米外的战略目标,可直接对俄罗斯南部和中国西部地区以及印度洋北部地区进行战略威慑。驻阿富汗的美空军A-10“霹雳Ⅱ”攻击机中队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空军希望缺乏空战机会的F-22战机前往伊拉克和阿富汗检验和展示其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分析人士认为,一旦F-22战机前往阿富汗作战,很可能进驻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一旦具有隐形能力的F-22战机进驻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将对周边国家的防空雷达探测构成严重挑战。此外,北约已决定向阿富汗增派4架E-3空中预警机,也很有可能进驻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这是北约多年来第一次在中亚地区部署预警机。E-3可以探测400千米范围内100多架飞机的活动,一旦北约在阿富汗部署此型预警机,将使北约的空中侦察范围东移几千千米,随时可以监视周边国家的空中情况,包括作战飞机的部署、战术地空导弹和弹道导弹的试射等。如果以加强对塔利班的打击为由部署这4架预警机实在太为牵强,塔利班只是一支2万人左右的游击武装,没有任何制空能力。北约国家重兵集结阿富汗,还要部署4架最现代化的空中预警机,似乎远远超过了空中作战的需求。

第三节 争夺中亚不放松

高度重视,竭力渗透中亚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推动中亚和欧亚经贸往来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中亚所处的特定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成为历代征服者的必经之路。频繁的战乱和民族迁徙造成了中亚地区各种文明、宗教和种族间的碰撞和冲突不断,无法形成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却处于周围强权势力的交替控制之下。直到19世纪60~80年代,沙俄通过一系列领土扩张和兼并,后将中亚彻底并入俄罗斯帝国。在俄罗斯帝国和前苏联统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亚地区基本上与世隔绝。前苏联解体后,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处于欧亚大陆腹地的战略位置,中亚地区再次成为争夺地缘政治主导权的战场。

中亚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为西方大国和地缘政治学家所重视。英国的地缘战略学家麦金德爵士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中亚是欧亚大陆的腹地或“心脏地带”,中亚的山地是海权势力很难达到的地区,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枢纽地区。按照麦金德的理论,谁统治这一“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布热津斯基在分析欧亚大陆战略格局的时候,使用“欧亚大陆的巴尔干”来形容这一地区。他指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在地缘政治上也是重要的,因为它们将控制一个必将出现的旨在更直接地联结欧亚大陆东西最富裕最勤劳的两端的运输网”。冷战结束后,中亚国家领导人也很快就认识到这种有利的地缘战略优势,并希望利用这一优势来吸引更多的国际关注,从而迅速恢复经济使国家走上振兴之路。美军在中亚的重要军事基地

除了地缘政治意义外,中亚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据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由于中亚地区传统上一直由前苏联控制,美国和西方难以插足。前苏联解体之初,美国担心其渗透中亚可能会加剧同该地区的其他大国俄罗斯、中国及伊斯兰世界的矛盾,而美国对中亚并不拥有核心国家利益,没有必要在该地区直接负起安全责任和填补地缘政治的真空。但是,从1994年开始,美国开始从能源和战略角度认识到中亚的战略重要性。1995年,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问哈萨克斯坦,并称哈对美国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据美国能源部的估计,里海地区最终可开采的石油储藏量约为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6%。中亚成为国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其他战略资源藏量最为丰富的地带之一。美国在完成了北约第一阶段东扩计划后,进一步在中亚地区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牵制中国、防范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控制中东和里海能源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并且在外交策略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1997年7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决议,宣布中亚和外高加索是美的“重要利益地区”,并以此制定了新中亚战略,强化对中亚地区的渗透力度。美国的新中亚战略目标是:支持该地区有关国家对俄罗斯的独立倾向,打破俄罗斯对中亚地区安全事务的垄断,扩大美国在该地区安全方面的发言权;积极参与解决中亚地区热点冲突是美国对中亚地区政策的首要任务,大规模投入中亚能源开发,控制中亚能源输出的管道走向,使该地区成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遏制伊朗等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逐步使该地区各国成为美国的战略伙伴。

在新中亚战略框架下,美国与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迅速展开。政治上,美国与中亚各国首脑频繁互访,交流层次提高,试图在中亚各国极力扶植亲美势力。经济上,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手段,力促各国接受西方模式实行私有化改革。美国利用参与能源开发、帮助建立市场经济和扩大投资等手段,逐步控制一些国家的经济命脉,进而控制中亚地区的油气生产与运输。美国还竭力开辟里海能源运输的新通道,以求打破中亚的能源输出线为俄罗斯所控制的局面。军事上,早在1994年,美国就通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将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四国纳入北约的外围安全体系。美国还不断向中亚各国提供武器装备技术和资金,协助修订其国家安全构想,制订国防规划,为其军队建设和改革出谋划策,并多次进行联合军事演习。2000年以来,美国对哈萨克斯坦提供的各类军事援助达1000万美元,对吉尔吉斯斯坦提供100万美元,对乌兹别克斯坦提供的军事援助则达到近1亿美元。最近的反恐怖战争证明美国的新中亚战略已发生作用。美国目前已经成为中亚国家最大的经济援助国和投资国,在军事和安全领域成为中亚国家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之一。中亚地区的大国力量对比正在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力求扎根,分化“上合组织”

早在“9·11”事件发生以前,美国战略界就密切关注俄罗斯重新恢复在中亚影响力的举动,以及中国主导下的“上海合作组织”(下称“上合组织”)对中亚地区安全的潜在作用。他们已认识到,尽管美国极力加强对该地区的渗透力度,但由于距离遥远和其他力量的牵制而暂时无法成为中亚地区的主导力量。“9·11”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在中亚加强军事存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美国通过对阿富汗塔利班和拉登恐怖组织的直接军事打击,借用中亚等国的机场和战略要地,共享军事情报,派驻地面部队等等,美军第一次直接踏上了中亚的土地。2001年秋,美国借阿富汗战争之机,首先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乌向美军开放汗阿巴德军用机场。随后,美国又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分别签订提供军事基地或机场的协定。哈萨克斯坦表示“时刻准备”开放“领空和陆地”。从此,美国在中亚实现了“军事进入”的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美国不仅是中亚国家的第一大投资国,同时还提供了数亿美元的援助经费,以促进这些国家所谓的政治民主化。2003年5月,美国国务院通过了有关中亚政策的决议,要求美国领导人督促中亚国家实行民主化,并把美国的援助与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挂钩。布什总统在第二任期内,明显用“民主自由旗帜”取代“反恐旗帜”,在大中东地区和独联体地区推进“民主改造”。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期间,美驻吉大使就曾向美国国会提交报告,要求美政府把支持吉反对派的拨款额从50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吉因议会选举引发骚乱后,美国务卿赖斯和美国务院先后发表讲话和声明,宣称布什政府支持吉的“经济和民主改革”,并承诺当年向吉提供3100万美元的援助。

2001年6月15日,上合组织正式成立,主要目标是联合打击六国边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上合组织一出现,就立刻跻身为亚洲地区人口最多、覆盖地域最广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开始在东亚和中亚地区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上合组织所覆盖的基本地域范围是中亚。从狭义上来讲,中亚地区是指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而从广义上来讲,“中亚地区”包括从中国的新疆,西至阿塞拜疆、伊朗,南至巴基斯坦、土耳其、阿富汗的广大地区。2003年,上合组织完成了初创阶段的各种制度建设,成立了执行机构、各种委员会和会晤机制,制定了章程和徽标,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健全和完善的国际组织,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大大增强。2004年,蒙古国申请成为上合组织第一个观察员国家。而到2005年,巴基斯坦、印度、伊朗等国也纷纷要求加入。上合组织的直接影响范围一下子扩到了整个中亚和南亚的广大地区。

美国一开始并没有把上合组织放在眼里,认为它对自身不会构成任何威胁。然而在2005年,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美国突然宣布希望加入上合组织,成为观察员国家。专家指出,是上合组织的迅猛发展使得美国政府开始正眼看待这个原本“不起眼”的组织。经过反复的观察,2005年7月美国终于提出申请,希望成为上合组织的观察员。由于美国不属于中亚、南亚地区国家,所以遭到了组织的拒绝。与此同时,上合组织的许多国家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和“颜色革命”中的独断专行、干涉别国内政等行为开始不满。在2005年5月,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发表了六国元首的联合声明,要求美国制定从中亚地区撤军的时间表。7月29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要求美国6个月内从该国撤出驻军。上合组织美国不但进不去,而且还要把美军赶出来,这成为美国开始重视和防范上合组织的转折点。美国副国务卿鲍切也罕见地对上合组织发表评论,表示上合组织“不应当是排外的或由其较大成员主宰的工具”。美国各大研究智库也纷纷发表对上合组织的研究报告。有的强硬派学者甚至耸人听闻地声称:“上海合作组织更像华沙条约的重现……如果上合组织发动对美国在中亚和中东部队的军事打击,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的联合部队将构成难以对付的敌手。”

对于上合组织在军事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化,美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美国一直担心,上合组织有可能演变成为一个与美国和北约对抗的新的军事同盟体系。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美国加紧通过在冷战之后形成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对中(左)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亚国家进行渗透,不仅为中亚国家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与其共同进行联合军演,还鼓励中亚国家派军官到美国深造,以便培养“亲美”派军官。在2006年关于上合组织的美国听证会上,曾提出要重点加强对上合组织内部的一些与美国关系较好国家的影响,如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等。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把哈萨克斯坦作为其欧亚访问之行的唯一一个中亚国家,如今美国在哈的总投资额已超过了120亿美元。近年来,美蒙军事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布什连在访问东亚期间也不忘到蒙古国转一圈,并许诺了很多经济援助。2005年,时任美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在访蒙时,承诺向蒙提供11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改善蒙军装备和完善蒙武装力量训练中心的设施。除此之外,两国还定期举行“可汗探索”系列演习,演习的规模和周期则不断出现扩大的势头。与此同时,国务卿赖斯公开提出中、南亚的整合是美国“至关重要的目标”,力图建立由自己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美国不但派工兵部队帮中亚国家修路修桥、建设通讯系统,还创办“中、南亚地区安全会议”,美国国务院也在2006年专门调整编制,成立了独立的“南亚和中亚事务局”。明争暗斗,争夺军事基地

美国借阿富汗战争之机,先后租用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汉纳巴德机场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国际机场。随后,塔吉克斯坦同意向美国及其盟国的反恐力量提供库利亚布机场,同时美军还获得了在需要时可以毫无障碍地使用哈萨克斯坦机场的许可。

首先出问题的是乌兹别克斯坦。2006年初,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向华盛顿发出照会,要求美军在180天内撤出哈纳巴德基地。其后乌兹别克斯坦参议院为这一决定“盖了章”,使其具有法律地位。哈纳巴德基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距离阿富汗北部边界几百千米,是向驻阿美军和人道救援项目保障供给的重要后勤基地,美方一直称之为K-2基地。“9·11”恐怖袭击后,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乌兹别克斯坦将哈纳巴德机场交给美军使用。数年来,哈纳巴德空军基地一直是美军运送各种物资和飞机加油的重要基地。在进行了各方面努力均告失败后,美军只好遵从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决定。美国对此大为恼火,随即中断了与乌的一切合作,两国至今交恶。马纳斯基地的联军战机

再来看吉尔吉斯斯坦。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时,在吉首都比什凯克近郊的马纳斯国际机场设立了空军基地。该基地驻扎有约1500名美国及北约国家的士兵。作为美军唯一驻中亚军事基地,它不仅停驻大型空中加油机,而且每月进出大约15000人和500吨货物,对美军和北约向驻阿富汗部队提供补给至关重要。因中亚地缘、资源极其重要,俄罗斯一直视其为自身的“势力范围”。自从美国借助阿富汗战争实现其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之后,美俄围绕中亚主导权的战略博弈就从未间断。今年2月3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免除吉的1.8亿美元债务,再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20亿美元的贷款和1.5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此外还在吉境内建设一座耗资17亿美元的水电站。此举被普遍认为是想让吉政府关闭马纳斯美军基地。2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通过了政府提交的关于废除美军租用马纳斯空军基地协议的法案,要求美军于8月18日之前全部撤离。这一决定对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他正计划增兵阿富汗,以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力量,美国同时还在加强通往阿富汗的补给运输线。马纳斯基地的美军门卫

在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宣布关闭马纳斯基地后,无奈的美国国防部考虑在从中亚到波斯湾的“弧形地带”寻找替代基地。据报道,其中一个选择是恢复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合作,以期在乌境内设立后备基地。然而,由于乌几年前刚将美军从其境内驱逐出去,难度很大。另一个选择是阿联酋,但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美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雅各布森说,塔方已同意美军和北约组织使用其领空,向驻阿富汗部队运送非军事物资。而刚刚离任的美军驻马纳斯空军基地指挥官本斯上校前不久还保证说,美军已开始将部分设备运走,所有人员及其装备将按期全部撤出。此间媒体也认为,美军在中亚的最后一个军事基地“关门大吉”已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就在6月23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三大委员会突然宣布,取消原定8月关闭马纳斯美军基地的计划,现有基地转为运输非军用物资的“美国物资中转中心”,但吉方“没有权利搜查进出马纳斯基地的任何物资”。目前美军部署在马纳斯空军基地的全部设施和装备将直接转到该中心名下。

对于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而言,这一决议让他卸下了心头一块石头,马纳斯空军基地一旦关闭,增派赴阿军队至6万人的计划将会严重受阻。据美联社报道,奥巴马甚至还给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发了一条私人消息,感谢他为维护阿富汗和平的反恐行动而做出的努力。分析人士认为,美军这一步棋的“巧妙”之处在于,一方面美表面上放弃了马纳斯空军基地,信守撤军诺言,避免与吉政府,甚而与俄罗斯发生“碰撞”;另一方面则通过与吉签署新协议,实现了把马纳斯空军基地变为物资中转站的目的,从而保证美国军事人员可以“合法地”继续进驻这个中亚基地。而吉方在这笔新交易中也有其打算,可谓同样是“赢家”。首先,为了不得罪俄罗斯,吉方保留废除美军租用马纳斯空军基地协议的法案,而且与美军新签订的租用合同期限仅为一年,一年后可以根据当时的态势随机应变;其次,让美军继续存在使吉获得了巨额资金收益。美军租用马纳斯国际机场作为“中转中心”的价格已从过去的1740万美元涨到了现在的6000万美元每年。华盛顿政府还将支付3700万美元用于修建新的停机坪和仓库,3000万美元用于更新导航系统。此外,美国还将另向吉提供2000万美元设立“美吉经济发展基金”,出资3150万美元帮助吉开展禁毒和反恐行动。这样看来,美国为保住马纳斯空军基地一次性总花费为1.781亿美元。而对美国来说,这些花费物有所值。从2001年建立以来,无论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发生任何变故,马纳斯基地似乎都未受影响。即便2005年3月发生的吉政府革命推翻了前任吉总统,马纳斯基地也没有停止它的正常运转。马纳斯空军基地一直承担着向阿富汗运送作战部队、非军事人员、各类物资装备以及为飞机提供油料补给等任务。如果丧失马纳斯基地,美军将被迫把空中补给中转站转移到沙特阿拉伯或土耳其等国,运输路线还要绕过伊朗,操作难度加大,运输成本和效率也将备受影响。而且马纳斯空军基地的意义远不止物资、人员中转基地这么简单,它也许还是美国人全力打造的一个超级情报中心。俄罗斯国营电视台曾报道称,美国秘密将马纳斯空军基地改为情报侦察中心,美军通过“多频度、多功能无线电电子侦察系统”,截取周边国家数以十亿计的传真、电邮及电话通话。而俄罗斯方面,则显示了出人意料的平静态度。尽管还是有不少俄媒体指责吉政府态度180度的大转弯,俄外交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对俄媒体说,吉当局允许美国保留军事基地“对我们来说是极不愉快的意外”,毕竟俄罗斯曾为吉做出关闭马纳斯空军基地的决议付出了高昂的费用。

据俄罗斯报道,经多方斡旋,美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存在其实已得到恢复。今年3月,乌兹别克斯坦已同意美国使用邻近阿富汗边界的铁尔梅兹前沿基地。最近,媒体又传出消息,美国为了扩建军事基地向吉尔吉斯斯坦索要机场附近300公顷(1平方千米=100公顷)土地,《费尔干纳》新闻社称,6月19~22日负责中亚和南亚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访问吉尔吉斯斯坦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吉方商讨扩大美军在比什凯克马纳斯机场的可能性。铁尔梅兹前沿基地、比什凯克甘西空军基地、阿富汗坎大哈基地、巴格拉姆基地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马纳斯基地……美军在中亚地区悄悄地完成了基地网的构建。而通过基地网络的稳定,美国谋求中亚军事存在永久化的企图昭然若揭。

第二章 “北极熊”重新崛起

第一节 俄罗斯军事大变脸

“北极熊”开始苏醒

俄罗斯民族具有尚武传统,对加强国防建设有着全民共识。普京曾有一句名言,“如果军队没有前途,国家也就没有前途”,在俄罗斯引起了广泛共鸣。曾有俄媒体称,“重振俄罗斯军队的雄风几乎是每一个俄罗斯人的愿望”。在俄罗斯人的战略思维中,强大的俄罗斯必须以强大的军队做支撑,要想强国则必须强军。面对美国一超独霸、俄安全威胁复杂严峻的地缘战略形势,俄罗斯没有理由不成为军事大国、军事强国。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均具有浓重的“强军”情结,而“普京路线”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正是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将能源资源和军事力量视为新世纪支撑国家崛起的两大战略支柱,在努力打造“能源武器”的同时,决心建设一支能够应对任何安全威胁的现代化军队。

北约经过两轮东扩,其前沿已经抵近俄罗斯“家门口”,目前正在酝酿向独联体国家扩展;“新欧洲”国家与俄罗斯关系普遍不睦,乌克兰、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争吵不休;在高加索地区,车臣恐怖活动尚未平息;环里海能源博弈日趋激烈,俄罗斯对该地区能源资源和外运网络实施“双控制”计划面临美欧的严峻挑战;阿富汗局势不断恶化、伊朗核危机持续发酵、周边地区宗教极端势力蠢蠢欲动,亦对俄罗斯构成安全威胁。而美国推行“大中亚计划”,在中亚建立军事存在、策动“颜色革命”,企图剥夺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甚至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意欲废掉俄罗斯赖以与美国抗衡的主要支柱——战略核威慑能力,更是令俄安全危机感空前增大。车间里正在装配的图-160战略轰炸机

普京曾多次引用老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名言: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他认为,新的全球军事竞赛已经开始,俄罗斯不得不做出反应。2007年2月,普京发表著名的慕尼黑讲话,猛烈抨击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主行径”,强硬反对北约东扩及东欧反导系统。针对美国在东欧建立反导系统,俄军试射了新型的“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对于要求加入北约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俄罗斯则在能源供应、农产品进口和人员往来上对其设限;西欧反俄声浪高涨,俄罗斯就停止执行欧洲常规武器条约,派航母编队到地中海游弋,恢复战略轰炸机巡航。日本要部署美国反导系统,抗议俄国“侵占”北方四岛,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就飞近日本领空,飞越美国航母战斗群。俄军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

去年9月10日,俄罗斯空军2架图-160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又途经北冰洋和大西洋,首次降落在委内瑞拉。普京还威胁要将导弹瞄准将要部署北约导弹和美国反导系统的前苏联国家和东欧国家。除此之外,俄军又开始扩建在叙利亚塔尔图斯港和拉塔基亚港的海军基地。总之,对于美国和西方的全球进逼,俄罗斯是以牙还牙、以硬碰硬。如今,俄罗斯已经停止履行《欧洲常规力量条约》,并且说要中止《中导条约》;俄罗斯海军航母编队也已恢复了中断15年的远洋巡航,战略轰炸机恢复了全球值班飞行。部队训练强度明显加大,各种规模的演习接连不断;俄罗斯与美国围绕太空军事化、北极地区资源的争夺也在不断加剧;在俄恢复独联体传统势力范围和中东欧战略缓冲带问题上,双方唇枪舌剑的争吵更是难以降温。在俄格冲突中,俄罗斯也一改以往谴责多、行动少的做法,断然出兵南奥塞梯,随后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对此,前北约盟军总司令韦斯利•克拉克坦言:“这是俄罗斯的权力声明。”正在建造中的俄罗斯潜艇

目前,俄武装力量已经走出艰难维持阶段,进入快速恢复期。俄罗斯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在提高战略核力量的质量和威力的同时,加强常规机动力量建设;根据“非对称原则”,争取在2015年前建设一支与军事威胁和财政能力相适应、能够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的现代化“创新型”军队。2007年初,普京宣布,国家将在2015年前拨款5万亿卢布(约合1900亿美元),用于全面更新军队武器装备。目前,俄国防部正在制定“2020年前军队建设计划”。尽管以往俄军队建设计划大多有始无终,军队建设的高目标与经济能力不足之间存在尖锐矛盾,但是由于目前经济强劲发展势头有望继续保持,俄举国上下具有建设强大军队的紧迫感和坚定决心,所以军费投入必将不断加大,军队现代化水平必将快速提升。然而,俄军高层也明确表示,不会与卷入与美国的全面军备竞赛中。如今,俄罗斯1.33万亿美元的GDP不过是美国的1/10,军费虽然从叶利钦时代的50亿美元增加到250亿美元,但也只相当于美国军费的1/20。当年前苏联消耗大半财政预算同美国拼军备竞赛,最后落了个惨痛的下场,这个教训对俄罗斯来说依然记忆犹新。

此外,对于北约在欧洲的持续东扩,俄罗斯很早就未雨绸缪,积极在独联体内部组建一个由自己主导的新军事联盟以对抗北约。尤其是梅德韦杰夫上任后,俄罗斯在新版《对外政策构想》中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的发展首次提出了总体思路,即“全力发展CSTO作为维护独联体地区稳定和安全保障的关键工具,强调该组织作为多功能联合组织适应局势变化,可靠保证成员国适时、有效地协作,使之成为在其义务范围内保证安全的中心体系”。去年8月俄格冲突后,梅德韦杰夫又提出了成立CSTO快速反应部队的倡议,并表示“如果不强硬执行某些决策,不加强军事整合,本组织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反之,如果各种潜力得到发挥,本组织将成为世界上最有威望的组织之一”。今年2月4日在莫斯科同时举行的CSTO峰会上,各国达成了组建CSTO快速反应(下称“快反”)部队的条约。面对西方的质疑,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公开表示,新成立的独联体快反部队将获得最有效的武器配置,以确保其在发挥自己的军事潜力上不逊于北约的类似部队。根据俄罗斯方面的透露,莫斯科准备向这支快反部队提供一支空降师和一支伞兵突击旅,大约8000人,哈萨克斯坦将提供一支伞兵突击旅,大约4000人,其他成员国将各自提供约一个营的兵力,其总兵力将达到2万人。从职能上看,独联体快反部队也与北约快反部队类似:其主要职能是预防和阻止成员国之间的边境冲突,携手打击恐怖活动、贩毒和有组织犯罪,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各国的快反部队平时将驻扎在各国自己的军事基地,一旦需要将由快反部队总指挥部直接调往冲突地区。此外,条约还规定,当成员国遭到外来侵略时,快反部队也有权对其实行集体安全援助。这样,CSTO就由一个多边性质的安全协作机制彻底演变为一个真正的军事联盟。为了确保其朝军事联盟方向整合,梅德韦杰夫此次峰会上宣布,为确保快反部队在2010年完成组建,2009年CSTO的预算将再增加1/4,而俄罗斯将承担其中的一半,达到9400万卢布。以“遏制”战略为核心的军事改革

俄罗斯一向把安全利益置于国家利益的首要位置,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必然影响到其内外政策特别是军事安全政策的制定。诸如“外部威胁、内部威胁、跨境威胁严重存在”,“几十年来国家安全环境从未如此严峻”,“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艰巨复杂”,这些判断已成为俄罗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的直接推动力。近年来,俄罗斯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政治上建立了以梅德韦杰夫和普京为首的坚强领导,在经济上发展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平均水平,在军事上走上快速改革道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也相应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与此同时,俄军认为俄罗斯外部安全威胁也在增加,其突出表现是美国加紧推进北约东扩,坚持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某些国家着力在俄罗斯周边部署重兵集团,并不断对俄罗斯提出领土要求,特别是在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发生的“颜色革命”,对俄罗斯构成了严重的政治威胁。此外,针对俄罗斯的恐怖主义依然存在,在俄罗斯周边地区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针对上述变化,2000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批准的军事学说确定以“遏制”为核心,即遏制对俄罗斯安全和利益的军事威胁与军事——政治威胁,目的是在平时制止对俄罗斯或其盟国的武力施压和入侵,战时则是防止侵略升级,使俄罗斯在可接受的条件下停止军事行动。这一现行军事学说颁布8年来,从近期俄罗斯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出兵南奥塞梯可以看出,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走向将沿着更加积极主动的强硬“遏制”方向发展。

首先,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来防止和遏制对俄罗斯的各种威胁。俄军强调,国家利益要求俄军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战备,确保对任何潜在敌人能成功进行战略遏制,尤其要以战略核遏制来应对可能遭到的入侵。俄军高层认为,未来战争虽以高精尖武器为主实施,但始终处于使用核武器的威胁之下,特别是如果俄罗斯各个战略方向上的态势处于明显不利时,核武器就成为最重要、最可靠的战略遏制手段。俄罗斯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核武器,以保持强大的遏制力量。所以,针对美国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军一再强调有可能采取积极的对应行动。另一方面,俄军也强调要继续发展常规武器,特别是常规战略武器,以确保国家长期的战略安全和提高应对局部武装冲突的能力。俄军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常规战略武器是实施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西方军界提出的所谓“陆军无用论”,完全是迷惑人的。俄军强调不应被这种论调所迷惑,相反,必须保持强大的地面集团以对付可能的外来威胁。俄罗斯出兵南奥塞梯,就表明了俄罗斯对抗威胁的新思路。

其次,通过在全球各个地区显示实力、显示存在,进一步加强“遏制”。俄罗斯领导人不断强调,俄必须在全球各个地区显示实力、显示存在,此举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威胁,遏制威胁,而且会产生震慑作用。所以人们才会看到,俄空军恢复了战略轰炸机远程战斗值班飞行,海军则恢复了远洋巡航训练。再次,加强训练与演习,既提高军队战斗力,又能持续产生遏制效应。苏联解体后,俄军的战役训练和战斗训练一度削弱,军队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从2002年开始,俄军加大了训练投入,当年的人均战斗训练开支即超过2001年1.2倍。训练重点则是演练跨区投送兵力,强化在局部冲突和边境冲突中的反游击能力,等等。俄军计划到2010年,人均战斗训练支出与2000年相比将增加2倍。俄军战役训练和战斗训练明显增强的突出表现是大规模演习增多,2005年至2008年,俄军先后举行过的演习有“东方”系列、“贝加尔湖”系列和“稳定”系列等。与此同时,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的联合演习,已成为俄军的传统演习项目。2008年俄军战车野外集结准备参加演习

俄罗斯对军队的改革起始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伊拉克作为前苏联在中东地区的亲密盟友,是完全用前苏联的武器和建军思想武装起来的一支武装力量,但它却在短短的42天内被美国为首的盟军打得丢盔弃甲,这给了俄罗斯巨大的刺激。从1992年开始,几乎每任国防部长上台,都要将军事改革的战车向前推进一步。困扰俄罗斯军队的根本问题是:规模庞大、体制臃肿、指挥效率低下、军兵种结构及大军区体制不合理等。从1992年开始直到2003年的改革,一直都是围绕克服这些问题进行。经过11年的刀砍斧削,俄军已经完成国防部、总参谋部等统帅机关的定位,从总体上确定了俄军建设构想。俄格冲突后,俄军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正如英国简氏战略咨询服务公司的报告中所提到的,“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潜心研究冷战式的战争场景,他们的工作重点是打造一支可部署压倒性火力优势的庞大陆军,而对建立规模较小、训练程度更高且机动灵活的部队缺乏兴趣”。格鲁吉亚冲突让俄罗斯看到自身军事体系和世界最新军事水平的差距,而这种落后的现实,在北约军队兵临城下(黑海军舰对峙)的当口,无疑让俄罗斯感到担忧和焦急。

2008年10月14日,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突然宣布将对俄罗斯军队进行大规模改革,以实现军队现代化。俄军这次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编制和指挥体制,将目前营、团、师、集团军、军区的臃肿体制和条块分割、作战职能单一的军兵种编制,改为战略战役混编兵团;把机械化时代的苏军化身,脱胎换骨成一支完全新型的21世纪军队。这也标志着俄罗斯作为前苏联军事力量的直接继承者,已经彻底放弃了苏式军事体系。这支新型军队,有全新的战争观念,全新的编制体制,全新的武器系统。按照俄军最新改革思路,俄军将于2010~2015年完成军队结构改革。首先,撤销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编制,职权收归总参谋部,成立相应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局。明确国防部是负责人事政策、后勤保障等职能的文职部门,总参谋部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指挥机构,直接指挥军队作战训练。其次,废除战略火箭兵、航天兵和空降兵司令部,组建战略核力量、军事航天防御、快速反应部队司令部。最后,大幅精简六大军区、四舰队司令部机构,使其变成行政管理机构。撤销各地兵役委员会,建立军区级别的专门机构,负责征兵、动员和培训工作。俄罗斯同时修改军事学说,宣称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对付“战略性军事威胁”,矛头直指美国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渗透。

俄军同时认为,随着美军太空作战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2020年前,空中和太空将成为一体化的作战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防空体系已无法保障抗击对方的空中—太空一体化袭击。有鉴于此,俄军高度重视建立战略性一体化空中—太空防御系统,以增强遏制和作战能力。早在2002年11月,俄罗斯国防部就确定了发展空中—太空防御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强调空中—太空防御系统既是俄罗斯国家和武装力量战略防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俄罗斯主要的战略遏制手段。2006年4月公布的《2016年前后俄联邦空中—太空防御纲要》,则确定了发展国家空中—太空防御体系的10年构想。2008年9月26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又再次强调了建设空中—太空防御体系的必要性。目前,俄军已基本形成了空中—太空防御系统所必需的四个分系统:侦察和导弹袭击预警分系统、毁伤(压制)分系统、指挥分系统和保障分系统。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俄军将斥巨资继续完善和发展空中—太空防御系统。可以看出,如今的俄军在理论认识上已完全摒弃了传统战争观念,认为太空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战场,由空军、海军、太空力量以及信息战部队实施太空作战,精确制导武器和新概念武器能在任何条件下命中全球范围内的任何目标。这就意味着现行军队体制必须向打赢未来战争转变,即突出进攻性,以攻击态势达成防御目的,彻底改变过去注重陆军和地面作战,人数众多规模庞大的旧面貌。俄军总参谋部认为,近年来国内外的局部战争实战经验表明,必须根据未来战争非对称联合作战的要求进行改革。毫无疑问,这次体制改革后的俄军,将具有比分兵把守国土的防御形态大得多的战略威慑性。

当前,拥有广博资源的俄罗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出兵南奥塞梯又进一步增强了军队在国内的威望。可以预见,未来俄罗斯军事战略的“遏制”思想将会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俄军建设也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话说,“俄罗斯武装力量将呈现新的现代化面貌”。

第二节 俄格冲突难平息

俄格积怨已久

俄格冲突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的简称,指2008年8月由于格鲁吉亚首先使用武力镇压国内的南奥塞梯民族独立,引发邻国俄罗斯进行军事干预而爆发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两国间一定规模的武装冲突。南奥塞梯地图。亮灰色部分为格鲁吉亚政府宣称被格鲁吉亚实际控制的地区。

浅灰色部分为格鲁吉亚,深灰色部分为俄罗斯领土。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签署了一项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前苏联已不复存在,并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1993年,格鲁吉亚宣布加入独联体,2008年8月14日,格鲁吉亚议会通过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其直接原因就是从去年8月8日爆发的俄格冲突。

2008年8月8日,格鲁吉亚出兵南奥塞梯,战火一直延伸到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随即,俄总统梅德韦杰夫8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联邦安全会议紧急会议上说,格鲁吉亚对南奥塞梯的“侵略”行径是对国际法的严重践踏,俄罗斯不会让杀害本国同胞的凶手逍遥法外。他说,目前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冲突正造成和平民众的伤亡,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公民。他强调,“根据宪法和联邦法律,作为俄罗斯联邦总统,我有责任捍卫本国公民的生命和尊严,无论他们身处何地”。俄军随即越过国境线上的罗科斯基走廊进入南奥塞梯,直接与格鲁吉亚政府军发生交战。10日,格鲁吉亚被迫退出南奥塞梯,13日,俄格就停火原则达成一致,俄罗斯官方宣布开始从格鲁吉亚撤军,并与22日完成撤军工作。26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独立,格鲁吉亚就此举动迅速做出反应,28日格议会通过决议,授予其行政机关权利,与俄罗斯断交,9月2日,格鲁吉亚正式宣布与俄罗斯断交。俄格战争中被俄罗斯缴获的美国援助格鲁吉亚的“悍马”

格鲁吉亚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外高加索中西部,包括外高加索整个黑海沿岸、库拉河中游和库拉河支流阿拉扎尼河谷地。西临黑海,西南与土耳其接壤,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南和阿塞拜疆及亚美尼亚共和国毗邻。19世纪上半叶,格鲁吉亚被沙皇俄国兼并。十月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一度宣布独立,但没过多久就被苏俄红军占领。1921年2月,格鲁吉亚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年底作为联邦成员加入前苏联。1936年12月,格鲁吉亚升格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许多前苏联重要领导人都出自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在沙皇俄国时期是被征服者,在前苏联时期是从属者,但是格鲁吉亚人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主情感。因此,在前苏联还没有解体的时候,格鲁吉亚就于1990年11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并改国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为了抹去往日的阴影,格鲁吉亚在1995年8月通过的新宪法将国名定为“格鲁吉亚”。当年,格鲁吉亚是除波罗的海三国最后加入独联体的国家,部分原因就在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矛盾。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格鲁吉亚保留了4个军事基地,分别设在瓦季阿尼、古达乌塔、阿哈尔卡拉基和巴统。根据两国1999年在伊斯坦布尔发表的联合声明,俄罗斯削减了在格鲁吉亚的军事存在。除设在第比利斯的俄驻外高加索俄军集群司令部外,俄罗斯仅保留了在阿哈尔卡拉基和巴统的两个军事基地。但是,格鲁吉亚仍不满意,一直敦促莫斯科尽快将俄军从格鲁吉亚全部撤出。格议会曾通过一项措辞强硬的决议,宣称俄驻格军事基地不具有任何法律地位,如果俄不能早日确定具体的撤军时间,那么格将采取单方面措施结束这些基地的存在。围绕这两个基地的驻扎时间和条件等问题,俄格双方进行了反复商谈,但始终没有达成协议。俄方强调,从格撤军之前要在俄境内兴建新的军事设施,这一工程投资巨大,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格鲁吉亚则要求俄罗斯在3年内撤出军事基地。俄格争论的焦点看似在于撤军时间和资金数额,其实这并非问题的实质,双方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存在着原则分歧。在莫斯科看来,驻格军事基地的命运决定着俄能否继续对外高加索地区局势施加影响力。俄罗斯在外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亚美尼亚,俄罗斯不仅同亚美尼亚关系密切,而且还在该国部署了规模较大的军事基地。从政治角度看,驻亚美尼亚军事基地没有什么令莫斯科担忧之处,但俄罗斯同亚美尼亚之间没有边界,俄向驻亚军事基地提供给养必须以格鲁吉亚为过境通道。格鲁吉亚不仅反俄情绪强烈,而且同美国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俄罗斯担心从格鲁吉亚撤军后过境通道也将随之关闭。如此一来,俄驻亚美尼亚军事基地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将变得十分脆弱,俄在整个外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必然会受到威胁。被俄军摧毁的格军坦克

而直接引起俄格冲突的则是格鲁吉亚国内的民族独立问题。自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和格鲁吉亚之间就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两个自治共和国的问题争吵不断,而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与格鲁吉亚政府军之间也不时擦枪走火。南奥塞梯与俄罗斯的北奥塞梯共和国接壤,面积3900平方千米,人口约19万,主要由奥塞梯人、俄罗斯人和格鲁吉亚人组成。从1989年起,南奥塞梯就要求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前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自治州一直谋求独立,不服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的管辖。1992年1月,南奥塞梯通过全民公决,要求成立独立共和国及与北奥塞梯合并。因此,格中央政府与南奥塞梯地方当局的矛盾急剧恶化,还导致了大规模武装冲突。1992年6月24日,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北奥塞梯四方最高领导人就和平解决南奥塞梯武装冲突问题首次举行会谈,达成有关实现停火、成立维持和平部队和监督委员会的协议,格奥冲突双方随后实现停火。

根据协议,俄、格和南奥塞梯、北奥塞梯成立了解决格奥冲突的四方混合监督委员会,由俄、格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混合维和部队,负责在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使命。2006年11月,南奥塞梯再次就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决,绝大多数公民支持南奥塞梯独立。但这一结果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近年来,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的冲突仍不时发生。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一样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位于格鲁吉亚西北的黑海之滨。由于阿布哈兹一直有亲俄倾向,而格鲁吉亚在语言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又长期对阿布哈兹采取压制政策,所以在前苏联解体、格鲁吉亚独立建国后不久,阿布哈兹也于1992年7月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当局立刻派兵进驻,由此引发了长达一年多的武装冲突,造成阿布哈兹上万人伤亡,一半人口流离失所。在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调解下,冲突双方于1994年5月在莫斯科签署了停火协定。根据这一协定,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了阿布哈兹地区。

从这之后,俄罗斯以各种方式加强与阿布哈兹的联系,如简化阿布哈兹人加入俄罗斯国籍的手续,重开通前往苏呼米的铁路等等,格鲁吉亚则对阿布哈兹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直到今天,阿布哈兹仍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角斗场。在俄格冲突中,阿布哈兹在第一时间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并向科多里峡谷派遣了1000人的作战部队,开辟了与格鲁吉亚作战的第二战线。正是由于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都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紧密联结,因此也就直接导致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紧张关系。

近几年来,格鲁吉亚迫切希望加入欧盟和北约,从而得到西方的帮助和支持对抗北方的俄罗斯。因此,格鲁吉亚不仅积极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而且派兵参与美国主导下的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但是由于国内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长期闹独立造成局势动荡,所以欧盟和北约一直以来都未吸纳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明白,要想加入欧盟和北约,就必须解决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连续两届当选格鲁吉亚总统的萨卡什维利曾长期在法国、意大利、美国学习和工作,有着浓厚的亲西方情节。2007年,格鲁吉亚虽然在年末出现政治动荡,但是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取得了12%的增长速度,国力有所增强,萨卡什维利推行的军事改革又使得格军军力和现代化程度大大增强,对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军事优势更加明显。而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近几年积极谋求国际承认的步伐加快,让格鲁吉亚坐立难安。

美国在当前科索沃问题、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北约东扩以及“反导”问题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更加强了格鲁吉亚希望寄托于西方之力解决国内的分裂问题,并且对西方能够威胁俄罗斯,使其不敢出兵阻挠保持盲目乐观。在2005年和2007年围绕俄军事基地撤出问题上,格俄也曾一度接近战争状态,但在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的坚定政治支持下,俄最终妥协了,这给格鲁吉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解决格西南部的阿扎尔问题上,萨卡什维利也曾展现了他的强硬姿态,结果俄再度退让,阿巴希泽流亡莫斯科。格军力的增强与俄的一再退让,增强了萨卡什维利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冒险心理。在第二次总统竞选时他曾许诺,将在新任期内“彻底而轻松地”解决南奥和阿布哈兹问题。但是萨卡什维利显然忽视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绝不等同于科索沃与伊拉克问题,其战略地位也远非小小的阿扎尔所能比拟,因为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直接影响着俄罗斯本国自身的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俄罗斯绝不会坐视不管。高加索山脉

高加索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横亘在黑海和里海之间,构成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一部分。高加索山脉北边称为内高加索或北高加索,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南方大区,那里有与俄罗斯中央政府关系比较好的北奥塞梯—阿兰自治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也有与俄罗斯中央政府关系曾经不好的车臣共和国,另外还有卡拉恰伊—切尔卡什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塔吉斯坦共和国。高加索的南边称外高加索,也称南高加索,分布着三个国家——以东正教为主要信仰的格鲁吉亚、以传统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亚美尼亚和信仰伊斯兰教并与伊朗关系密切的阿塞拜疆。当年格鲁吉亚积极支持车臣共和国独立,是车臣分裂势力的重要支持者,俄罗斯至今都耿耿于怀。如果南奥塞梯独立并且和北奥塞梯合并成立新的奥塞梯—阿兰自治共和国,则非常有利于俄罗斯保持在这一地区的稳定。而阿布哈兹也极有可能日后选择加入俄罗斯联邦而成为其中一员,即便阿布哈兹没加入俄罗斯而是成为独立共和国,由于经济依赖、国民情感以及抵御格鲁吉亚威胁等因素,政策上也会完全倒向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的卫星国。这样一来,俄罗斯便可在阿布哈兹建立军事基地,不仅可以获得曾是苏-27歼击机基地的古达乌塔军用机场和可起降安-124超重型运输机的苏呼米机场,而且可以控制供应着格鲁吉亚近1/3地区和整个阿布哈兹所需的电力的因古里水电站,还可以得到苏呼米和奥恰姆奇拉港,并将二者作为黑海舰队基地,从而达到控制黑海东部的目的。

除此之外,俄罗斯还可以在阿布哈兹的古达乌塔和奥恰姆奇拉以及南奥塞梯的贾瓦建立军事基地,在苏呼米建立雷达站,对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俄罗斯南部进行无线电监控。这样就能够大大增强俄罗斯在黑海海域的军事存在,不仅可以威慑南高加索诸国,还缩短了通往土耳其港口以及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的距离,有利于增强俄罗斯对两伊地区、黑海诸国甚至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俄美两国的殊死较量

世界各地战火连绵不断,背后无不有霸权主义的影子。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接连在世界各地挑起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都是美国唱主角。二战结束后,美国原本是国际新秩序的维护者,理应根据联合国宪法章维护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相处。然而美国在维护国际秩序的过程中却采取双重标准,支持并一手导演科索沃独立、支持车臣闹独立、支持中国西藏和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在世界各地都是明显支持分离主义的,唯独在格鲁吉亚不。因为一个稳定强大的格鲁吉亚符合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需要,所以美国选择反对格鲁吉亚内部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明显的双重标准。

与此同时,北约和欧盟一直在积极东扩,将一些原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吸纳进来,从而形成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这次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军事打击,首先可以说是对美国为首的北约和欧盟打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剧烈回应,必将延缓北约和欧盟的东扩速度。其次,也可以对发生“颜色革命”后向西方投怀送抱的乌克兰起到敲山震虎之效。由于在科索沃问题上,美国和西方盟国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肆无忌惮地干涉别国内政,生生将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分离了出去,俄罗斯此次也高举“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以维护俄罗斯人利益出兵格鲁吉亚,并通过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肢解了格鲁吉亚。也是由于格鲁吉亚不周密的军事行动和被俄罗斯抓住了“人权”与“主权”逻辑关系的漏洞,再加上陷于伊拉克战争而无力顾暇其他,所以美国只能以“坚决地支持外高加索地区的民主”,“科索沃是一特例”而“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状况,完全不能与科索沃相比”来回应俄格两国,而实际上美国根本没有下一步如何行动的具体预案,这就使得俄罗斯在俄格冲突中一直占有相当的主动性。

马汉的“海权论”曾强调了海权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地位的重要意义。马汉认为,控制海洋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大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海洋权力与国家的实力和繁荣密切相关,一个国家获得海洋权的能力取决于它的地理形态、陆地形态、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性和政府形式,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占有这样的地利,使它不必再陆上保卫自己,也不可能存在从陆地上扩张其领土野心,那么,同一个拥有陆上疆界的国家相比,由于它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地指向海洋,它就占有一种优势。”而“影响海权发展的领土范围,不只是指一个国家总面积的平方英里数,而且还包括它的海岸线的长度和将要被考虑的港口的特点”。

在马汉生活的年代里,世界海权头号强国是日将西下的大英帝国,美国通过内战和1899年的美西战争,国力迅速增长,崛起为新的世界强国。马汉当时就希望美国能和英国联合起来,然后加上日本和德国,来共同对抗陆权强国俄国的威胁。他没有想到的是,德国以及30年代日本的积极扩张政策,导致了美英日德的联合构想没有实现,而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实力大跌,美国直接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头号海权强国。但是马汉的这一想法深深影响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于是其大力发展美国海军,为美西战争以及20世纪的强大打下深厚的基础,同时对于冷战后美国所采取的包围前苏联政策也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