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医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6:10:47

点击下载

作者:韩启德,汤钊献(主编)

出版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医学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医学试读:

序言

韩启德

经过数百位编委、作者和编辑历时三年的辛勤努力,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对于中国的科技界、教育界和出版界,以及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来说,这都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十万个为什么》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的一套科普图书。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套书先后出版了五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启蒙读物,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套科普读物能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经得起如此长时间的检验,并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网络通信、低碳环保、基因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研究进展更是一日千里,乃至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为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科学技术普及,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并将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这对我国的科普出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2006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其中特别强调要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因为只有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重,才能最终使得全民的科学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为此,编辑出版一套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十万个为什么》,使其在繁荣我国科普创作的进程中发挥“旗帜”作用,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可贵特质,是驱使他们亲近和接受科学的动力,一定要保护好。从50年来的经验看,“一问一答”是个好形式,也是《十万个为什么》被大家喜爱的重要原因,在编纂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时我们坚持了这一好形式,并力争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读者去思索问题,去感受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去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

出于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有百余位院士应邀担任了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其中20余位院士在百忙之中担任了各分册的主编,具体负责组织相关分册的编纂工作,有40余位院士亲自撰稿。此外,还有70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各个学科的优秀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了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这么多高层次科学家参与到一套科普图书的编纂工作中来,这在我国科普出版史上是空前的。阵容强大的编委会和作者队伍,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科学性、前沿性、权威性和可读性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在此,我也谨向所有参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纂工作的编委、主编、作者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总结前五版成功经验,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时代的发展和青少年读者的实际需要,将全书分为三大板块共18个分册。基础板块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生命,是传统六大基础学科;专题板块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医学、建筑与交通、电子与信息,是由基础学科衍生出来的重点传统学科;热点板块包括大脑与认知、海洋、能源与环境、航空与航天、武器与国防、灾难与防护,则是近些年发展特别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在编纂每一分册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这个学科或专题的内容,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的设计和分布尽量与学科或专题的内在结构相吻合,从而使每一分册都成为具有完整的内在知识体系的读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相信小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会在不同的分册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在形式上适应了当代青少年的阅读需求,与国际上同类图书的最新出版潮流相接轨,首次推出彩色图文版,用大量彩色图片向读者展示当代科技前沿的无穷魅力。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基础、前沿、关键、战略四个方面来组织问题和编写稿件,重点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当代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的大量“为什么”是通过各种形式向全国少年儿童征集来的,力求将当前孩子们最关心、最爱问的问题介绍给他们。同时,新版《十万个为什么》更加注重思考过程,提倡科学精神,引导创造探索,关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微问题”“微博士”“实验场”“科学人”“关键词”等小栏目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我们相信,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将以全新的问题、全新的体系、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样式,以及数字化时代全新的技术手段,再现《十万个为什么》每一版都曾有的辉煌,掀起中国科普出版和科学普及的又一个新高潮。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必将引领更多青少年走向科学,使共和国涌现出更多的栋梁之材。同时,这套书的出版,对于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促使当代中国广大青少年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推进全社会在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上形成更加浓厚的氛围,使全民科学素质再上新台阶,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导言

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人的一生,除工作外,如何保持健康、防治各种疾病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医学就是研究这方面的一门科学。从爸爸跑步锻炼、宝宝出生后打预防针、同学骑车跌断腿、老爷爷中风,到邻居患癌症等,医学都要管。

为什么叔叔生胃癌要到医院做手术,奶奶关节痛又喜欢请中医针灸?这是因为医学有现代医学(俗称西医)和传统医学(比如中医)两大门类,它们看病和治病的方法完全不同。西医用听诊器,还用很多仪器帮助“看”病;而中医则用“望、闻、问、切”,通过看舌苔、摸脉象来诊断疾病。手术是西医治病的强项,还有各种成分和效用明确的药物;而中药和针灸则是中医治病的武器。现代医学的象征——众神使者的手杖

现代医学分成很多门类,医院的门急诊和病房属于“临床医学”,它又分成动刀子的外科和不动刀子的内科,外科又分成心胸外科、腹部外科……腹部外科还可分成肝胆外科、肛肠外科……难怪有人埋怨说,到了西医的医院,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搞不清东南西北。其实,医院的看病医生就像前台演戏的演员,还有很多人是在后台工作的。如有的研究人体解剖,属于基础医学,这是每个医生的必修课,医生如不懂人体解剖就无法给患者做手术。还有的研究怎样预防疾病,属达·芬奇创作的素描作品《维特鲁于预防医学。其实这是老祖宗就很威人》展示了完美比例的男性人体重视的,所谓“上工治未病”,意思是好的医生不是等人们出现病症才去治疗,而是在他们还没有生病时便去预防。还有些医生研究的领域比较特殊,比如研究失重对航天员有什么影响,南极科考队员如何适应极地气候和环境等,这属于“特种医学”……

总之,医学就是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汤钊猷)

医学是怎么来的

据说五六千年前,人们认为疾病是“神的惩罚”和“魔鬼作怪”,所以用“祭拜神灵”和“符咒去魔”治病。古埃及的僧侣就是医生,中国古代这种人叫“巫”。虽然这些所谓的医生无法真正治好人们的疾病,但人们在千百年的实践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治病方法。比如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说的是约5000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会用石制或骨制的针和刀来解除病痛,中医的针灸就是这样演变来的;“神农尝百草”说的是古人在寻找食物时,发现有些植物有毒,有些没有毒,有些对人体有特殊的功效,这些经验和发现逐渐积累起来,成就了药物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365种药。2000多年前,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也是千百年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代出了不少名医,如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扁鹊,主张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张仲景,还有现在能从《三国演义》里知道的华佗。可惜清代的“闭关自守”,使中国的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有了隔阂。

现代医学来源于西方。所以说到现代医学,应该提一下古代西方医学的鼻祖希波克拉底。他认为医生不仅要“治病”,而且要“治人”,后者常被现代医生所忽略。有一位古罗马的医生盖伦,他认为治病应当先了解人体,主张重视解剖学和生理学。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新思想冲破封建宗教思想千年的桎梏,比利时医师维萨里写成《人体的构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9世纪发现“细胞”,医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后来,又发现了麻醉药,认识到消毒的重要,解决了手术的大问题。20世纪,发现抗生素可治疗传染病,发现癌症可用化学药物治疗。1953年,发现使人类能够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DNA是像麻花一样的“双螺旋结构”,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由DNA的发现而产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们能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汤钊猷)哈维的著作《心血运动论》中的插图

医学给人类带来什么

据说6000年前,地球上只有2000万人;过了5000年,变成4亿人;而最近的500年,人口增长突然变快,现已突破70亿。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平均只活50岁,到21世纪初已超过70岁。人口增多、寿命延长的原因很多,而医学是立了大功的。

14世纪恐怖之病笼罩欧洲,倾城的人“被杀”,人们称之为“黑死病”(鼠疫)。19世纪恐怖之病再度来临,患者上吐下泻而死,人们称之为“霍乱”。流行千年的结核病也曾经是不治之症。幸好后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德国微生物学家科赫等发现这些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加上发明了细菌的克星磺胺类药和抗生素,才使传染病得到了控制。细菌性疾病得到控制,而病毒性疾病又来了,中国近1亿人口带有乙肝病毒,好在医学的进步使人们已经可以用疫苗来预防它,用药物来控制它。

看百年诺贝尔奖,就可以大致了解人类的医学成就,因为它每年奖励的都是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发明创造:1901年伦琴发现X射线,现在身体内花生米大小的肿瘤都能被发现,要归功于他;今天白喉和破伤风已不再使人惊恐,因为贝林发明了血清疗法,他与伦琴分别获得190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物诺贝尔奖奖牌理学奖;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胰岛素的发现者;1924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则有沿用至今的心电图的发明者;之后,控制传染病有功的磺胺类药、青霉素和链霉素的发明者都曾先后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发现小儿麻痹症的致病病毒,从而生产出对应的疫苗,这项医学成就的创造者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检查冠心病用的心导管的发明也在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之列。

进入21世纪,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开始关注新的研究领域。为什么一个受精卵经过10个月就会长成一个有心有肺、有头有脚、完整的婴儿?对这种最原始的干细胞进行的研究,提示

人体

有巨大的应变修复能力。

医学给人类带来这么多好处,难怪以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在八九十岁“不稀奇”。(汤钊猷)【微问题】为什么现代医学来自西方?【关键词】医学 西医 中医 诺贝尔奖人体

为什么人体左右不对称

人体外表乍一瞧,五官、躯干、四肢无不左右对称。但当你对着镜子仔细端详自己的脸时,却又会发现自己的两只眼睛并不一般大小,两侧眉毛也有粗细和高低之分。其实,人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也不对称,大多数人的左侧大脑半球主要掌管语言活动功能,而右侧半球则在空间辨认、图像认识、音乐欣赏方面占优势。此外,大多数人的左肩比右肩宽而高,右手比左手长,右腿的长度、重量和体积也都超过左腿。人体内部的心、肝、胆、脾、胃、胰等器官都只有一个,形状也左右不对称。

人体的左右不对称现象,有些人左右脸是不对称的。分别以左脸和右脸为模板拼成完整的脸,和正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如前常人脸对比,可以看出差异有多大面所说的胸、腹腔内脏器的不对称现象。有的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如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其右上肢肌肉比较发达,在长期的肌肉牵引下,脊柱胸部多弯向右侧,而腰部常弯向左侧,所以左肩往往比较宽而高。下肢功能也有类似现象。比如,多数人习惯用左脚迈出第一步,用右脚踢球;在跷二郎腿时,常用左腿撑地;双腿静立时,往往将一条腿用作支撑腿,其膝关节伸直,而另一条腿则用作支架,膝关节稍屈,然后交换轮替。

正常人体外表的不对称现象是较难被察觉的,如果出现明显的不对称,例如出现一侧口角歪斜、眼裂扩大、不能闭眼、不能皱眉蹙眼,这是面神经瘫痪的表现。(朱大年)

人为什么要喝水

一个成年人除了吃饭以外,每天需要喝1.5升左右的水。当人处于困境中,比如在沙漠中迷路或者地震发生时被困在废墟下,可以数天不进食,只要有水喝就可以维持生命,从而获得等待救援的宝贵时间。为什么人要喝水?水在人的生命中扮演了什么重要角色?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年人体内所含水分约占体重的60%;年龄越小,体内所含水分的百分比越大,刚满月的婴儿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75%。人体内液体总量的2/3分布在细胞内,约占体重的40%。

人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水。一个成年人每天分泌的消化液总量可达6~8升之多,其中约99%是水。这是因为食物在小肠内最终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需要水作为消化液中酶的媒介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也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运送并穿越小肠壁而进入血液。人的血液中有一半以上是水,小分子营养物质要溶解在血液中,才能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全身各处细胞产生的代谢尾产物也要扩散进入血液,才能到达排泄器官而被排出体外。人体代谢不断排出水分。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肾脏将血液中的代谢尾产物连同多余的水分变成尿液。因为溶解这些代谢尾产物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尿液绝大部分是水。正常人每天通过尿液排出1~2升水。在强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或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体温升高,人体常通过出汗来散热,汗液中约99%是水。

人可以几天不吃饭,是因为人体内储存着一定数量的脂肪和糖原,人体可依靠消耗这些储存的能量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还可通过消耗组成人体的结构蛋白来获得能量。但人体内的水一直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说,体内并不储存水。在不进食又不喝水的情况下,由于代谢仍然在进行,故每天仍要排出一定量的尿液。当每天尿量只有0.4~0.5升时,体内的代谢尾产物就不能被完全排皮肤上的汗腺出体外,进而蓄积起来,造成对人体的毒害,扰乱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进行。若人体失水达到或超过20%,将会引起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朱大年)

人为什么需要吃盐

一般所说的盐是指氯化钠,是由一个钠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组成的白色结晶体。钠与其他多种无机盐(即矿物质)离子,如钾、钙、镁、氯、碳酸氢盐和磷酸盐等,都是人体的必需物质。那么,为什么人需要吃盐呢?

人每千克体重内约含钠离子40毫摩,其中约50%分布在细胞外,约10%存在于细胞内,还有约40%包含于骨基质中。钠盐是调节人体内水平衡的重要物质,肾脏通过对钠的重吸收来回收水分,从而保持人体内的钠水平衡,也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液量和循环血量。钠离子在肾脏中还参与酸性代谢产物的排出,有助于人体内酸碱平衡的维持。食盐中的氯离子是胃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钠离子和氯离子还参与神经、肌肉和某些腺体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人要是长期不吃盐或吃盐过少,会造成体内钠含量过低,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眩晕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活动减弱等症状。但吃盐过多也有害健康,比如可能会引起高血压。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为宜。(朱大年)【微博士】虚拟人

虚拟人是指用计算机制作的数字化人体模型。建立这种模型,首先要采集各种人体数据,数据须来自理想的人体样本,经过尸体解剖、扫描、摄影和分析,然后将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合成。第一代数字虚拟人是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可视人”,有与真人一样的形状、肌肤、骨骼和内脏,但却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僵尸”。第二代数字虚拟人已进化为“物理人”,它的许多物理指标都和真人一样。数字虚拟人可用于医学教学、手术方案研究、新药试验、军事医学等。【微问题】人体由几大系统组成?【关键词】人体 不对称 水 盐

人的大脑与动物的有什么区别

人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人的大脑和动物的大脑区别在哪儿呢?下面说说主要的。

从进化角度来说,人脑要比动物脑发育程度高,表现为人脑的EQ指数(即脑量商,是衡量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脑发育程度的指数)最高,人的EQ指数为7~8,其他灵长类的EQ指数为2~3,大鼠的EQ指数仅为0.4。人脑的能量消耗占安静时全身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的20%~25%,而其他哺乳类仅占2%~8%,表明人脑的活动度最高。人的大脑皮质表面有许多复杂的褶皱,形成脑沟和脑回,从而扩大了大脑皮质的表面积,达到2500平方厘米。而大鼠的脑表面就没有沟回,体积又小,大脑皮质表面积仅为6平方厘米,约是人脑的1/417。

人大脑的新皮质特别是前额叶的皮质高度发达。前额叶主管抽象思维、学习与记忆、注意与决策、策划与动机以及调控精细与灵巧运动等功能。人类左侧优势半球有运动语言中枢、听觉语言中枢(具有语言理解功能)和视觉语言中枢(具有文字阅读功能),这些都是人脑所特有的,而其他动物则完全没有理解语言和文字的脑区。生产劳动造就了人类的双手,社会交流产生了人类的语言。所以,人大脑皮质管理手和管理语言的唇舌运动的功能区特别发达。其中,抽象思维和语言文字的理解是人脑创新能力的基础。动物虽然也能学习、记忆和进行简单判断、抉择,但绝不可能创造出因特网和宇宙飞船。(陈惟昌)人和其他动物脑的比较【微博士】人脑的结构

人脑分为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三部分。大脑负责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小脑的功能是维持平衡、协调精细和复杂的运动。脑干位于大脑半球的下方,分为基底神经节、丘脑、下丘脑、中脑、脑桥、延髓等部分。脑干除支配头面部的感觉和肌肉运动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生命中枢,如呼吸中枢、血压中枢等。脑干的损伤常常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微博士】自主神经系统神经树突中的微管

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可自主调控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等系统所有脏器的活动。它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向下支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从脊髓的中部发出神经纤维,经过交感神经节再支配全身的脏器。副交感神经中枢分两路,上部从延髓发出迷走神经,支配胸腔和腹腔的脏器;下部从脊髓下端发出盆神经,支配膀胱、直肠及生殖器官等。两者互相协调,以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人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

人可以有意识地支配很多行为动作,比如眨眼、走路、提东西等,但有一部分生理活动通常不在意识支配范围内,比如心跳。为什么这种基础的生理活动不受人高级神经活动的控制呢?心肌纤维(红色)表面的浦肯野纤维(绿色)可将神经冲动从窦房结传递到心室,使之兴奋

肌肉是行为动作的实现组织。人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类。骨骼肌直接受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能随意运动,又称为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不受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不能随意运动,亦称不随意肌。心肌是控制心跳的肌肉。心脏在右心房的上部有一小块结构,称为窦房结。窦房结中的肌纤维能自动出现有节律的兴奋以产生动作电位,传播至其他部位的心肌,引起心脏的收缩。所以,窦房结称为心脏的起搏点。心脏虽然不受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直接支配,但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末梢分泌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副交感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使心跳变慢和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作用,以维持心跳和血压保持正常和稳定。

由此可见,心跳等基础生理活动由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一般不受人意识的控制。(陈惟昌)

人的食欲从哪里来

食欲是一种主观意愿,当然归神经系统管。神经生理学家早就发现,支配人食欲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

下丘脑位于脑干前部的下面,重约4克。下丘脑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中部为结节部,其内侧有一个神经核团,称下丘脑腹内侧核。在动物实验中,该核的外侧部受到电刺激后,动物即感到饥饿而进食,称为饥饿中枢。腹内侧核的内侧部受到电刺激,动物即停止进食,称为饱食中枢。破坏双侧饱食中枢后,动物就会大量进食而变得肥胖。此时再破坏双侧饥饿中枢,动物就不再进食。所以,下丘脑的腹内侧核就是调节进食的食欲中枢。

关于食欲调节的原理,有以下几种假设:一种是脂肪调控说,认为人的脂肪能分泌一种激素——瘦素,其作用于下丘脑,可以减少进食和促进能量消耗;一种是肠肽调控说,认为食物进入胃肠后,胃肠就分泌多肽类激素,作用于脑神经元的受体而产生饱足感;一种是糖利用率调控说,认为脑神经元的葡萄糖利用率低下时动物就会感到饥饿而进食,通过外部注入2-脱氧葡萄糖降低脑神经元的糖利用率,可立即促进动物进食。

总之,食欲可能受多种因素的调节。人还可以通过理智来控制食欲。古人养生主张“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最好只吃七八分饱,这对健康进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陈惟昌)【微问题】血脑屏障有什么作用?【关键词】大脑 心跳 心肌 自主神经系统 食欲

人为什么老要眨眼睛

眨眼是指不自主的快速闭眼动作,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人眨眼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据估计,正常人平均每分钟眨眼十几次,通常2~6秒就要眨眼一次,每次眨眼需要0.3~0.4秒。眼睛上的角膜像玻璃一样透明,为了确保光线能很好地透过,角膜中没有血管。为角膜提供营养和水分的是眼球内一种称为房水的液体,另外还有泪腺分泌的泪液。因为人的眼球前表面的角膜和巩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上面的水分很容易蒸发,变得干燥。眨眼可以让泪液均匀地涂抹在眼球前表面,使角膜和结膜不易变干燥,保持角膜表面光洁,并及时清除上面的灰尘和细菌。此外,眨眼还能短暂阻挡外界光线入眼,让视网膜与活动眼球的肌肉暂时得到休息。因此,眨眼实际上是一种保护性动作。特别是眼睛长时间紧盯着电脑或电视屏幕的人,多眨眼可避免眼干和视疲劳。

眨眼也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眼睛在受到刺激时会发生闭眼动作,比如突然有灰尘被吹入眼睛,或有飞虫等物体突然飞向眼睛,或强光照射眼睛,都会使人迅速闭眼。如果在强光照射眼睛时不发生闭眼动作,多半说明脑内某个区域有问题。相反,患有慢性结膜炎、沙眼、浅层点状角膜炎等眼病的人,因眼睛不舒服而过度频繁眨眼,也是不正常的现象。

此外,眨眼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常发生在一些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之间,可以是两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也可以是一种暗示,用这种方式代替语言,让对方懂得自己在想什么,也希望对方给予配合。有的小孩子因模仿别人的眨眼动作,养成习惯性频繁眨眼,让人看起来不好受,这是一种不良习惯,应予以纠正。(朱大年)

眼睛为什么不怕冷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人们常被冻得手脚冰凉。这时候,身上穿着厚实的棉袄棉裤,脚穿棉鞋,头戴棉帽,还常常会瑟瑟发抖。但你会发觉,裸露在外面的眼睛却不怕冷。即使眉毛结冰,睫毛上霜,眼睛却照样左顾右盼,活动自如。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眼睛的结构中找到答案。因为眼球前表面,包括角膜、结膜和巩膜,虽然分布着极为丰富的触觉和痛觉神经末梢,却很少有感受温度变化的神经末梢。所以,当外界温度变化时,没有什么信息向大脑报告,眼睛对冷热变化的感受就比较迟钝。而且,角膜是个透明结构,其中没有血管,巩膜中的血管也很少,所以这些结构的散热作用就很弱。另一方面,因为经常眨眼,眼球也不停转动,可以产生较多热量,加上一对血管分布非常丰富的上下眼皮能给眼球加温,即使在数九寒天,眼球表面的温度都会在10℃以上。因此,眼睛不怕冷也就毫不奇怪了。(朱大年)

人为什么会流眼泪

流眼泪是人类宣泄情绪的一种常见表现。人们不仅伤心时会流泪,高兴和激动时也会流泪。但这仅仅说对了一半。其实,流泪可分为情感性流泪和反射性流泪两种情况。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性流泪是有效缓解压力和舒缓情绪的“灵丹妙药”。事实上,在心里难受时挥泪痛哭,把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发泄出来,对改善情绪大有好处。该流泪时不流泪,则会导致精神抑郁和许多躯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等。

反射性流泪由眼睛受到某种刺激而引起。如切洋葱时受到散发出来的气味刺激,或有异物进入眼睛,短时间内眼睛就会有大量泪水流出,可将洋葱的刺激气味或异物冲洗掉。眼睛在受到强光刺激时也会产生反射性流泪。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眼泪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绝大部分是水,含少量盐分,所以略带咸味。那么眼泪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生产”眼泪的“小工厂”,称为泪腺。其实,泪腺每天都在不停地分泌泪水。眼泪的用处可大啦——眨眼时眼泪被均匀地涂抹在眼球表面,使眼球表面湿润而不感觉干燥,还能冲洗眼球表面的灰尘,保持其表面光洁;眼泪还能杀灭细菌,这是因为眼泪中含有溶菌酶和一些免疫活性物质。泪腺分泌泪液,一部分通过鼻泪管流入鼻腔中,一部分通过泪腺导管把泪液引流到眼球表面

正常情况下,泪腺在白天可分泌泪液0.5~0.6毫升,其中一部分用于湿润眼球表面,然后被蒸发掉,不断蒸发又不断补充;另一部分通过泪点进入泪小管,再流入泪囊,最后通过鼻泪管流入鼻腔内。由于眼泪的产生量和排泄量之间保持平衡,所以平时不会出现流泪现象。如果泪液分泌过多,或眼泪的排泄系统受阻塞,泪液来不及蒸发或未能进入泪小管,就会发生流泪。当人们遇到伤心事或受到异物刺激时,泪腺都会在短时间内分泌出超过正常量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眼泪,于是就出现泪流满面的现象。(朱大年)【微博士】人类的视力极限是多少

通常,由6米以外的物体发出的光线可被认为是平行光线,正常人眼在不做任何调节的情况下就可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清晰的像。所以,从理论上讲,人眼能看清楚无限远处的物体。但事实上,由于离得太远的物体所发出的光线太弱,它们在空间和眼内传播时被散射或吸收,到达视网膜时已不足以兴奋感光细胞;另一方面,也由于被视物体离得太远,它们在视网膜上的物像过小,以至超出感光细胞的分辨能力。因此,人眼无法看清太远的物体。至于人眼视力的极限究竟是多少,这要看空气中所含颗粒的多少和光线的强弱,所以很难定论。【微问题】为什么近视眼的眼球会越来越凸?【关键词】眨眼 眼睛 角膜 眼泪

人出生时为什么都是远视眼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从眼睛的折光原理说起。光线在进入人的眼睛后,要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视像。在看6米以内的近物时,人眼主要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凸度来使视网膜物像变清晰。

近视或远视是人眼较常见的屈光异常。发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即使人眼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调节,物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在视网膜上仍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结果导致视觉不清。而发生远视的情况正好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在人眼充分调节后,物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同样引起视觉不清。

那么,人出生时为什么都是远视眼呢?原来,人出生时的眼球较小,眼的前后径自然就比较短,一般只有16毫米,而成年人的眼球前后径为24毫米。正因为如此,入眼光线就会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远视眼。远视的程度将随着眼睛的发育而逐渐降低,通常儿童在4岁时远视约300度(相当于+3米-1),5~6岁时约200度(相当于+2米-1),8岁时约150度(相当于+1.5米-1),12岁时约100度(相当于+1米-1),13岁以前的儿童为远视眼当属正常现象。人眼球的正常、近视和远视的光线成像前后径要到18岁时才能达到成年时的长度,也就是说直到此时才完全摆脱了远视。在学龄前期,由于多数儿童不会长时间进行专注的学习用眼,并且远视眼不影响视觉,所以儿童远视不易被发觉,也不会产生视力低下、眼胀、头痛、视疲劳等远视眼的症状。(朱大年)

为什么近视眼有真有假

近视眼是屈光不正中最常见的疾病,中国有近4亿近视眼患者。产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这是真性近视。而所谓假性近视,则是由于眼的屈光力增强,使眼睛暂时处于近视状态。假性近视常见于中小学生。由于他们看近物(比如看书,特别是在光线较差、坐姿不正等情况下看书)时间过长、距离过近,以致眼睛过度调节,使调节晶状体凸度的睫状肌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收缩而痉挛,引起晶状体凸度增加、折射率加大,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人视物不清。此时,就会表现出一些近视眼的症状,如视远物模糊,视近物稍清楚,看东西眯眼,验光时还会有近视度数。

假性近视这一概念在最初提出时,其实并不是说近视眼有真假之分,也不是专门针对青少年近视眼的,而是针对远视眼的。假性近视属于功能性改变,眼球的前后径并没有变长,只是调节过强而导致睫状肌痉挛。在用睫状肌麻痹药点滴眼睛后再检查,会发现所谓假性近视眼原来却是远视眼。因为远视眼看远、近物体时都需要调节,特别是看近物时更需要调节,所以远视眼很容易发生视疲劳,引起眼胀、头痛、斜视、视力下降等症状。如果对假性近视按真性近视去治疗,比如戴上近视眼镜,眼睛就会很不舒服,因为这不能解除睫状肌痉挛。

青少年时期,眼睛正处于继续发育阶段,视力正从远视逐渐向正常发展。如果看书或看电视时不注意用眼卫生,比如坐姿不正、光线过暗或过强、距离过近、持续用眼时间过长等,常会发展成为近视眼,因而人们一直以为假性近视是真性近视的早期阶段。但是,眼科专家指出,假性近视有被夸大的嫌疑,近视不宜再分真假,因为以前被认为是典型的假性近视,通过扩瞳检查,发现其实“近视”的度数主要由远视和散光所造成。(朱大年)

近视和远视会同时出现吗

有些老年人既配有近视眼镜,又配有老花眼镜。看东西时他们常常不时地交换着戴这两副不同的眼镜。大家知道,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而老花眼镜是凸透镜。这是不是意味着近视和远视会同时出现呢?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虽然老花眼和远视眼都需要戴凸透镜来矫正,但老花和远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老花眼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下降,它的变凸能力也随之下降。此时就需要戴一定度数的凸透镜来帮助眼睛增加它的聚焦能力,使物像仍能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这就是老花眼。老花眼的眼球前后径并没有变短。视觉形成与眼睛晶状体的调节状态有关。看近处时晶状体凸起,看远处时晶状体变扁,使光线汇聚于视网膜上

但有一种情况是真正的近视和远视并存,这种情况叫作散光。散光眼的角膜表面呈椭圆球面,在不同经线上的曲率不等;而正常人眼的角膜表面呈正球面,即球面各经线上的曲率都相等。在正常人眼,到达角膜表面各个点上的光线经眼的折射后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而在散光眼,由于曲率不均,入射光线经角膜表面折射后有的聚焦于视网膜的前方,有的聚焦于视网膜的后方,当然也有恰好聚焦于视网膜上的。结果,光线不能聚焦在同一个平面上,造成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这种散光属于规则散光,通常可用柱面镜矫正。不规则散光的原因更复杂。(朱大年)【微博士】近视会遗传吗

近视会遗传是肯定的,分两种情况。一种属于多基因遗传,发生率为25%~30%。除遗传因素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环境因素的影响更重要,近视程度一般不超过1000度(相当于-10米-1),眼球前后径小于28毫米,矫正后的视力可达到1.0或以上。另一种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环境因素的作用很小,发生率为1%~2%,近视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往往超过1000度(相当于-10米-1),眼球前后径大于28毫米,矫正视力也达不到1.0,而且容易出现黄斑出血、变性,甚至视网膜剥离等严重并发症。【微问题】近视为什么不可逆?【关键词】近视 假性近视 远视 散光 老花眼人体的组成,从左到右依次为肌肉、循环系统、部分内脏和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淋巴系统、骨骼

自己的声音为什么会失真

不少歌唱家都产生过这样一种疑惑,听自己的演唱录音时会觉得歌声有点失真。这个现象在普通人身上也会发生。录音带上自己的声音为什么会和平时讲话时不一样呢?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声音失真原因在录音设备中,也许是录音设备的保真度不够。但是,生物学家却认为,其中的关键是两种情况下声音传播的通道不同。空气传导的声音传播通道

声音经过外耳的收集,通过耳道进入中耳,最后在内耳中转化为神经冲动到达大脑,这是一条声音通过空气振动传入自己耳道的通道。但生物学家认为,除了这条众所周知的空气传播通道,人体中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声音传播通道,那就是自己发出的声音通过颅骨传递给听觉神经的通道。人们唱歌时听到的不是单通道传入的,而是通过“空气传导”和“颅骨传导”两条通道同时传入的混合声音。

现在就清楚了,用录音设备播放自己声音时,声音的传播仅仅通过“空气传导”一条通道;而平时自己说话或唱歌时,声音是通过“双通道”的混合途径来传播的。所以,当你通过录音听自己的声音,会有失真的感觉。(闻强)

为什么使用耳机不当会损伤听力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人头戴耳机,一边走路或骑车,一边很投入地听音乐。但是你可知道,耳机要是使用不当,有朝一日你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个聋子。后果真有这样严重吗?

耳朵是人体中负责接收声音的器官,声波从外界进入外耳道振动鼓膜,再由听骨链传到内耳,刺激耳蜗的听神经感受器产生相应的电兴奋,再通过听神经纤维传入脑的听觉中枢,最后经过大脑对信息的综合、分析,才有了完整的声音感觉。这条听觉通路中传导或者神经感受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会使听力受到影响。尤其是神经信息接收第一站的内耳,结构复杂、精巧,故又称为“迷路”,顶上长着如接收天线般的纤毛,听神经元——毛细胞蜗居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毛细胞肩负重任,但生来娇贵,受到损害后容易萎缩、变性,一旦死去,不会再生。当外来声音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它就会采取自我保护措施,表现出对接收声音的敏感度减退,医学上叫作“听觉疲劳现象”。使用耳机时,周围环境越嘈杂,为了想要听清楚,常常会把音量调得越响,结果对听觉感受器的损害越大,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刺耳的声音还会引起供给内耳营养的血管收缩、痉挛,造成局部缺血,以及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从而加重听神经元的病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久而久之你宝贵的听力不断损耗,一旦超过限度,可能有一天你会发觉自己跨入了孤独的无声世界。这样的后果还不够严重?

这里给爱用耳机的朋友几点忠告:如果因为耳机使用不当已出现一侧耳听力明显减退,过马路时要特别当心,因为双耳听力相差过大会影响对声音方向的辨别;慎用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退热镇痛药、利尿药等;在路上行走或骑车时最好别戴耳机,因为这样会分散对周围情况的注意力,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张重华)

人为什么会流鼻涕

鼻涕是鼻腔分泌物。大多数人感冒时,会不停地流鼻涕;有的人吃热或辣的食物时也会流鼻涕;有人情绪激动时,通常鼻涕眼泪一块流。那么,人为什么会流鼻涕呢?

正常人鼻黏膜中的腺体每天要分泌1000毫升左右的黏液,以补充呼吸气流带走的水分,保持鼻黏膜的湿润。黏液像一层毯子覆盖在呼吸区黏膜表面的纤毛上,黏附了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灰尘等。依靠纤毛的定向运动,“黏液毯”被往后送到鼻咽部,在不知不觉中被咽下或吐出。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不用特意去操心。感冒时,由于鼻黏膜受到异常刺激,分泌物大量增加,加上纤毛活动也受到影响,使黏液积聚,来不及正常排泄,就会从鼻孔溢出。有些人吃热或辣的食物时,热气或辛辣气味也会刺激鼻黏膜,使鼻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兴奋,促使腺体分泌过度旺盛,出现流鼻涕现象,严重时甚至涕泪交加。这是因为泪腺和鼻内腺体都受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而且鼻泪管与鼻腔连通,所以会出现鼻涕眼泪齐流的现象。

老是流鼻涕,时时要设法揩掉它,既不舒服,又添麻烦,也不雅观,令人烦恼。大量脓鼻涕长期倒流也容易引起下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所以还是早点治疗为好。

在鼻病诊断上,鼻涕还有不少价值。医生可以根据鼻涕的性状、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和适当处理。例如,见到伴随喷嚏频作,流大量清水样鼻涕,估计可能是患了过敏性鼻炎;从持续回吸鼻涕带血的线索,可早期发现鼻咽癌;遇到一侧流发臭的脓血涕会想到要查查牙齿;根据脓鼻涕出现在鼻腔的位置可推断是哪个鼻窦在发炎;鼻窦炎治疗后鼻涕颜色从黄转白、由稠变稀,量由多变少,提示炎症正在好转,治愈有希望。(张重华)鼻黏膜上皮细胞(显微镜图像)【微博士】坐飞机时为什么要嚼口香糖

飞机起落时,在垂直方向做变速运动,机舱内的空气压强会变化。人耳内的鼓膜将内耳和外耳的空气隔离,当机舱气压变化时外耳气压随之变化,造成鼓膜内外空气出现压力差,严重时可造成鼓膜破裂。嚼口香糖的吞咽动作可打开与咽喉相通的咽鼓管,使内耳气压和机舱的保持一致,从而保证鼓膜两边的气压相同,不会受压鼓胀或凹陷。【微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的鼻子特别灵?【关键词】声音 耳机 听力 鼻涕

为什么孩子容易鼻出血

鼻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把它叫作“鼻衄”。有人统计过,人群中大约60%的人一生中鼻子至少出过一次血。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出血,为什么鼻子出血的机会特别多?主要是因为鼻腔里有一个特别容易出血的地方,位于鼻腔中间的隔板——鼻中隔的前下区,医学上叫它“鼻易出血区”。这个部位紧挨着鼻孔入口,许多外来致病因子,如有害气体、粉尘、外伤等都首先侵害它,其局部黏膜发炎、糜烂、干燥、结痂或受到创伤的机会多;在组织结构上,这部分的鼻黏膜天生比较薄,包含的血管却特别丰富而且位置浅表,共有5根动脉及静脉分支在这里交叉吻合成网。

那么,为什么鼻出血更爱“光顾”小朋友呢?这与孩子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如儿童有过敏性体质的较多,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患者多在幼年期就出现出血症状等。像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因鼻痒、接连不断的喷嚏及清涕涟涟而频繁地揉鼻、擤涕动作,容易使鼻腔血管破裂;不少孩子常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偏食,不爱吃蔬菜、水果,体内缺少维生素C,使血管脆性增加,贪吃巧克力、烧烤和煎炸食物等而容易“上火”,经常便秘;一些缺少运动锻炼的孩子自身抵抗力往往较弱,三天两头会感冒,发热时鼻腔血管扩张得更厉害,血流加快……这些都使孩子容易发生鼻出血。

儿童鼻出血大多数发生在“鼻易出血区”,常常是无缘无故血就从鼻孔中淌出来,有时睡到半夜发作,出血一侧或双侧交替,一般量不多,容易止住,但经常反复发生。其中不少患儿常有鼻子碰伤的经历,有可能因此种下反复出血的祸根。(张重华)

为什么身体不好时常会喉咙痛

喉咙是咽部和喉部的统称,它分别通过口腔、鼻腔同外界相通。咽部是进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也是防止外来致病因子入侵的一道重要关口。如果你让别人张口发出“咿——”的音,使软腭收缩上抬,就容易看到他口咽两侧的腭扁桃体(即通常所说的“扁桃体”)及其后面条索状的咽侧淋巴索。两者与上面鼻咽部长着的“咽扁桃体”、下面舌根部的“舌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将喉咙入口团团守住。这个以腭扁桃体为主,由淋巴组织组成的扁桃体群,是人体免疫咽腔纵切面器官的一部分。一旦发现细菌、病毒或其他有害物质入侵,这些守卫岗哨就迅速调动免疫细胞,通过吞噬病原微生物或产生抗体等方式奋起抗争。这时喉咙就成为两军相斗的“战场”,发生急性炎症,出现咽痛、发热、局部组织红肿、化脓或有渗出物附着等症状、体征。这些都是身体正常的防御反应。咽痛的轻重并不一定表明病情的轻重。发高热、喉咙痛,说明身体在做有力的抵抗,患者虽然面红、眼赤,但仍显得有精神,可不必太担心,经过适当处理后,病情常常很快会得到控制。相反,某些情况下如患了白喉,由于白喉杆菌分泌毒素的作用,尽管患者热度不高,咽痛也轻,但精神会显得十分萎靡,预后也不好。如今这种传染病虽已很少见,但人们仍不能对它掉以轻心。

引起喉咙痛的主要原因是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可以由单纯的局部发炎引起,也可能是某些全身传染病早期在咽喉部的表现。当然,还有一些造成咽痛的明显原因,如咽部外伤、烫伤、异物梗刺或误咽腐蚀性液体引起的损伤,黏膜溃疡及舌咽神经痛等。咽痛反复发作,常由受凉、精神或体力的过度消耗等诱发,根本原因在于患者体质差、免疫力弱。

扁桃体是免疫器官,具有增强身体免疫力等多种作用,尤其在幼儿发育阶段更为重要,千万别因为经常发炎就轻易把它切除,这等于自动撤防,放任病原微生物长驱直入身体内部去作乱。有些人的扁桃体摘除后还会继发慢性咽炎,常有咽痛、咽干、咽部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出现。因此摘除扁桃体必须十分慎重。(张重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的扁桃体红肿,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口咽部检查【微博士】鼻出血的“好处”

鼻出血虽然害处不少,但客观上它还会起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一,“报警”作用,它可以引起人们警觉,追查病因,及时发现一些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等;第二,“安全阀”作用,长期患严重高血压的患者,易发生头颅内出血,鼻出血使血液有了一定的出路,对高血压暂时起到缓冲作用;第三,“驱邪外出”作用,中医学认为,当鼻出血由邪热内闭、迫血妄行引起时,血从鼻子流出,可使外邪随着流出的血驱出体外,起到“驱邪治病”的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