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孩子一生都有用的东西——家长让孩子幸福的计划与行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4:55:06

点击下载

作者:张祥荣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交给孩子一生都有用的东西——家长让孩子幸福的计划与行动

交给孩子一生都有用的东西——家长让孩子幸福的计划与行动试读:

交给孩子一生都有用的东西

:家长让孩子幸福的计划与行动

作者:张祥荣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ISBN:9787545543520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交给孩子一生都有用的东西■ 张祥荣

与经历了饥饿、贫穷和动乱的60后、70后家长不同,80后、90后家长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他们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从无到有,再到极大丰富的时代,享受了“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关怀和爱护,也吃够了应试教育和奔忙于参加各种兴趣班、考级的苦头。他们就在大多数父母还不懂得什么是家庭教育,迷茫而又慌乱的抚养下成长起来了。孩子发展得好的家庭,家长自有一番成功的道理,孩子发展得不好的家庭,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和说辞。80后、90后家长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虽有遗憾,但面对为自己已身心疲惫的父母也无从抱怨。处在新媒体时代,开放的环境和发达的资讯带给这些年轻的父母获取丰富家庭教育知识的便捷,他们可以易如反掌地直接从电视、电脑、手机上接触到大量的家庭教育信息,使他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大有超越前辈的自我主张和新思想,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在更优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想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能在社会向上阶层晋升并保家业长青。但是,几乎所有的80后、90后家都没有受到过完整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面对众多新媒体上海量的教子信息和他们对孩子未来的更多期待,他们在教育自己子女问题上存在着更多的困惑,更难做出选择。他们对媒体上的各种“家庭教育宝典”将信将疑,对隔代的教育老观念不能接受,对无底洞般的教育经费投入表示担忧,对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而感到遗憾,希望保持孩子的童真又不断给孩子报兴趣班,害怕孩子再有自己童年般的孤独,想生二胎又担心无经济能力、无法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和担心自己生活品质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焦虑,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在新生代家长中弥漫开来。

孩子教育问题普遍让父母感到焦虑,焦虑的父母引发家庭矛盾,家庭矛盾又导致家庭教育恶化,这个恶性循环不知导致了多少家庭破裂的悲剧发生,而且发生得那样不知所措、又无可奈何。

我的儿子儿媳也是80后家长,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宝宝,我说的上述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矛盾,他们一样都有。作为一个从事家庭教育专业研究二十多年的长辈,我经常对他们说:“孩子,别慌!教育的方向和节点比起跑线更重要,一步一步踏实往前走,孩子终将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是两个孙女儿的爷爷,也是一位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二十多年的研究者。我迫切希望为80后、90后的家长写一本家庭教育的书,能切实帮助到儿子、儿媳这代家长,使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变得胸有成竹,能自信满满地教育好孩子,并愉快地和他们的孩子一起成长。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中,我曾经著有十几本有关家长、孩子、老师的教育类图书,并获得过“中国冰心儿童图书奖”。但和以往的著作不同,本书揭示了家庭社会阶层流动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密切关系,试图让年轻父母懂得家庭文化传承与家庭社会阶层晋升、保证家业长青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希望他们懂得,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条河流,上游是和谐的自我,中游是幸福婚姻,下游便是健康成长的孩子。关于上游的自我和谐就有“重视家庭文化资本传递 优化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格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等章节,中游的夫妻关系有“美满幸福婚姻的‘七法则’”“和谐家庭的‘五要素’”等章节,下游的孩子健康成长就有“刻意培养孩子的耐挫力”“探索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章节;为了使本书能更接地气和更具有操作性,我还提供了一系列工具类的篇章,如“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从端正态度、快乐学习开始”“助力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加减法’”“矫正孩子坏习惯的‘五周法’”“巩固孩子好习惯的‘积分制’”等,希望为80后、90后父母提供一本观念较新、内容较全、操作性较强的家庭教育手册。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辛的过程,不但要付出很多精力,而且还需要巨大的智慧,在付出努力的过程中,父母也真正体会到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正是日日夜夜的休戚与共,烦恼和喜悦相伴,甚至是悲欢离合,才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和无可替代,这需要父母有自觉意识。

坦白地讲,我无法带给80后、90后父母们一部教育自己孩子完全适用的“万能宝典”,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如同他们的指纹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况且每个家庭不同,这就需要父母清清楚楚了解自己的孩子、明明白白做出决策、实实在在去实现,实际上这本书也只能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提供一个教育的参考和工具的选择。

这个时代让大多数年轻的父母更喜欢畅游在碎片化的知识海洋中,家长们每天都在关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讯,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从而让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落伍。但是,让我们沉下心来回头想想,透过手机、电视、电脑的屏幕,对家庭教育知识,我们真正领会了多少?记住了多少?将其融会贯通运用到我们生活中去的又有多少?

我们处在一个家庭育儿教育的信息迎面扑来的时代,每天都刷朋友圈、看微博。育儿大全看过来,教子精华读过去,大家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倘若有一个关乎孩子优良思维习惯塑造和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策略的问题放在我们面前,有多少家长能真正回答正确或者明确知道该怎么做?在这本书中,让孩子学会赢家思维模式的“大脑操”和“培养孩子自信、自律的‘三部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访问过近四十个国家的教育机构,也就读过欧美著名的大学,我认为在世界任何地方,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得决定是做“穷爸爸”还是“富爸爸 ”、做“溺爱的妈妈”还是“智爱的妈妈”,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正确与否,基本上就决定了孩子在未来竞争中的输赢。很多孩子一生被毁,就是输在“骑墙派”父母的观望中。

就家庭教育而言,今天的父母需要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系统一点,多读一点教育子女的好书,把教育子女的知识融会贯通,熔铸到自己生命中,融汇到家庭生活里面,不违背自己内心的本真,看清楚自己心中的愿望,完成自我的修炼,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养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也终将会健康成长。

第一章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学会做人

重视家庭文化资本传递 优化家庭教养方式

弘扬优良家风 坚持立德树人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格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交给孩子一生都有用的八条生存法则

重视家庭文化资本传递 优化家庭教养方式

通常我们认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20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社会阶级理论。他认为个体的社会分化早在家庭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出生于不同阶层家庭的子女因为其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显现出明显差异。他把家庭的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认为文化资本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文化资本的内容广泛,包括习惯、态度、语言、情感、教育程度、感性素养、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待人接物的方式。家庭文化资本主要是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来传承和积累的。家庭文化资本的获得往往靠孩子耳濡目染,在家庭的内部空间获得,如果孩子身上反映出的优良的家庭文化与习惯与学校和社会风气一致,孩子的获得感更强,自信也更强,个性展示得也就越充分。通常学校老师对有着良好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学生都表示出欣赏和亲近,师生关系融洽。“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在班集体中的表现也会更加突出,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无论是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在学习成绩上都有优秀的表现,获得优秀教育资源的机会就更多。在西方社会,精英文化大多是家庭几个世纪代际传承下来的,所以社会阶层基本固化。上层家庭的孩子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品格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得以进入更好的学校深造,获得更好的机会进入社会上流阶层。而中下阶层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采取放养式管理模式,孩子的个人品性和习惯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接纳和赏识,学习成绩也不够理想,因而无法进入更好的学校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长大后就很难进入上流社会阶层,只能在中低层徘徊。著名女企业家、慈善家、新希望集团联合创始人李巍与我有着20多年的友谊,在我们经常聊到的儿孙的教养与保障家业长青方面,她颇有心得,她曾在成都商报《李巍说家庭教育》的专栏中发表她教育女儿和一对龙凤胎孙辈的心得。征得她的同意,我将它们作为案例收录到这本书中与大家分享。

我家有本“宝宝日记”,让每个人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许多家庭在三代同堂之后,难免遇到隔代教育的尴尬。很多人说,老人带娃都是“坑”,我女儿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我妈的观念简直太超前了!”外孙外孙女出生后,为了让全家人都能及时了解宝宝的动态,我专门建立了一个宝宝学习群,群里除了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陪伴孩子的阿姨。建这个群当然不是为了单纯地“晒娃”,而是方便大家随时交流育儿经验。我始终相信: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我们的教育也应该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具备应对未来的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陪伴者终身学习的能力。除了分享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和经验,每天,我都会要求阿姨在群里发布“宝宝日记”。日记上除了记录常规项目:孩子每天吃了多少奶,喝了多少水,什么时间吃水果,一日三餐的搭配和数量,体温及大小便次数等,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记录宝宝每天的生活点滴。无论多晚,我都会坚持回复、点评阿姨的“宝宝日记”。比如,阿姨在日记里写道:“宝宝们说话越来越清晰准确了,有时可以一口气说6个字;有时会说两个字又停顿一下,连说4个词语组成一句话……”我的回复则是:“一定要给宝宝更多赞许,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手势、眼神,每发现孩子一个优点,都要给予鼓励。现在孩子能一次用几个词语说话了,可以先用他说的几个词编一个故事,重新讲给他们听,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就会受到激励。”我还亲自示范,随口就用孩子们说的话编了一个故事:“太阳公公上班了,天就亮了。到院子里说一声‘太阳公公早’,感谢你,因为有了温暖的阳光,植物才能茁壮成长,我们才能收获黄瓜、番茄、冬瓜、大枣……”我还特意跟阿姨强调,这些都是我们院子里的蔬果,讲故事的同时还可以顺便带孩子到室外亲近大自然,一举两得。第二天可以上生物课,到院子里找蜗牛、蚂蚁,带孩子们观察小动物,不过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去伤害小动物,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被伤害。第三天可以是植物课,家里的水果、蔬菜都可以讲,比如大小、味道……总之一定要手拉手不断地跟孩子说话,鼓励孩子学习和表达。这番苦口婆心的示范在群里引起热烈反响,女儿第一个跳出来点赞:“妈妈的这堂课真是生动啊!”看到女儿的这番夸奖,我都有点飘飘然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家里的阿姨已经由刚开始完全摸不着门道,变成如今堪比半个专职作者;由开始我将写日记作为“考核指标”强制执行,到现在完全变成自觉自愿,日记也越写越生动了。看看阿姨记录的这段宝宝玩耍的情景,是不是就非常有画面感?“哥哥自己开发了一项新游戏——垒泡沫砖。他专注安静地把一块块泡沫砖向上垒,砖在高度快与他的个头持平时倒下了,但他越战越勇,马上又重新开始。又一次倒下后,我们的‘小小工程师’换了解决方案,他把砖搬到另一处空地,在那里重新试验。几次之后,哥哥决定改方案,不盖‘高层’,换成几栋‘花园洋房’啦!这回很成功,他如释重负,‘啊啊啊’地向围观的人示意,喊大家来参观他的成果!对于这么爱动手、爱创造的哥哥,当然要不吝啬掌声了!”我一边看一边笑,宝宝那得意的小脸仿佛立刻浮现在我眼前!对孩子来说,“宝宝日记”是他们成长过程的记录;对陪伴者而言,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沟通方式,让每一个人都能见证宝宝一点一滴的进步。很多朋友看过“宝宝日记”之后,都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要让家里的阿姨效仿。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也没有人天生就是教育家。孩子一往无前地长大,我们亦步亦趋地追随。孩子在成长,父母也需要成长。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永远跟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鼓励孩子探索自己与生俱来的天分和潜力——我想,这才是聪明的父母吧!

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揭示了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在家庭而不是在学校的事实。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家风和家规是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家风家规是一个家庭形成的为人处世的规则。这种规则包括了一般人际关系,也包括了职业道德。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并非所有的经济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中国的经济富裕阶层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教育投资和家庭硬件条件的改善上,并没有在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文化的先进性上显现出来。相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有立志勤学、自强不息、勤耕苦读等思想的影响,许多农村孩子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孩子反而十分努力,刻苦向上,由于孩子从小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增加了自己改变命运拯救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在学校品学兼优,学业成绩优良,进入社会后工作上进、努力,取得了好的社会地位。中国富裕家庭的孩子,如果家庭没有传承和积累好的家风,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给孩子一个“知识超市”,安放他独一无二的快乐女儿从小,我对她的要求就特别高。女儿小时候,正值我们创业最艰难的阶段。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都不乏这样的描述:我和先生在外面忙碌了一天,深夜回家,看见乖巧的女儿已经吃完我们提前给她准备的饭菜,在小卧室里安安静静地睡着了。每当这时,我的眼睛总是湿的,心里充满歉疚。女儿上小学后,我退回家庭,开始全心全意地做一名全职妈妈,母女俩也因此进入了一段“相爱相杀”的时光。奥数、作文、书法、舞蹈、体操、钢琴……从周一到周日,女儿的每一天都被填得满满当当,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尤其是学钢琴,我几乎每天按分钟计算学习时间,早中晚当陪练不说,连周末也不休息。然而,恰恰是在我自以为是的完美规划中,女儿失去了她本该自由自在撒欢的童年。说到底,这不是以关爱之名,行压榨之实吗?还好女儿长大了没有恨我这个妈妈。到儿子这里,虽然家庭环境已完全不同,但作为家长的焦虑,仍然挥之不去。像其他父母一样,焦虑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好的成绩,就意味着考不上重点中学;没有好的中学教育,自然很难进重点大学。我一度为此想尽办法、苦心经营:帮儿子把整个学期的语文生字默写好几遍,直到百分百过关;把一堆数学试卷做完,直到谙熟于心;甚至因为他进步缓慢而急得大声叫嚷……突然有一天,我惊恐地发现:我正在亲手摧毁自己那曾经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一直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家长的责任就是不遗余力地守护这种纯净的快乐。但我现在究竟在做什么?!认清这个现实之后,我突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放过自己,更是放过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瑰宝,他们身上究竟蕴藏着怎样无穷的潜力,没有人能未卜先知。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全社会几乎都陷入同一种教育焦虑当中——每个孩子都被套在一模一样的价值体系中被挑选、被评价,明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最后却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品。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毕业之后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且不说这样的想法注定了绝大多数人会失望,即便得偿所愿,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快乐?从小被禁锢在一种思维模式里,每个人都被迫遵循着同样的成长轨迹,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快乐的人?恐怕连什么是快乐,他都不曾有机会感受。现在,对待两个小乖孙,我实行的就是完全“放养”的政策。我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预设任何目标,而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个琳琅满目的“知识超市”,让他们在玩耍中去探索未知,发现自己。比如,在宝贝们的活动室,挂着我从各处搜罗来的名家画作,不是为了从小培养他们高雅的情趣,而是为他们提供自由的选择。反正你看或不看,它们都在那里。我还在房间里循环播放八国语言,但并不刻意要求他们听,就是营造一种语言环境。我坚信,在成长初期,你给孩子提供的选择越多,他就越有机会去尝试、去试错,最终才能发现并放大自己的天分。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会受到他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的局限,而在你和孩子之间,隔着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的信息和文化鸿沟。你生长在收音机时代,他接触的是信息网络;你视网络游戏如洪水猛兽,他笑你是被时代抛弃的老古董;你自以为跟上了日新月异的科技步伐,但等待他的未来世界对你也许仍旧是天方夜谭……你们对世界的感知,必然是存在偏差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我们的教育也应该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所以,不要妄想你过时的经验和知识能够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多大帮助。你只需要引领孩子走进“知识超市”,让他自由自在地遨游。永葆这份初心,他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快乐。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代贵族需要三代人来培养”,那么无论西方和东方,优秀家族传承和家业长青的秘籍又是什么呢?

孩子是上天赐予每一对夫妇的最宝贵的财富,这里的财富更多的指新生命诞生的独特性和带给父母的未来生活的丰富性。但是孩子诞生后,若无家长的精心呵护或者养育,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儿童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就无法完成。然而,对大多数年轻家长,尤其是80后、90后家长们来说,对教育孩子成功的定义也更加宽泛,他们更希望子女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和修养的人。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他们也在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但是对抚养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80后、90后家长大多是通过网络来获取育儿知识,与上一代相比,他们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理念更为丰富、多元。但目前80后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多由父母和他们一起“拼养”,即共同抚养,由于两代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价值观、消费观、生活习惯等也不同,无疑两代人关于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就不同,就有分歧,就有摩擦。年轻父母在育儿方面与上一代的观念就有许多分歧,80后、90后的父母与50后、60后的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上的摩擦和碰撞很多时候还是很激烈的。家规家风是整合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基础,家风是家族传统、规范及习俗。每个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法律、道德、文化的前提下,制定家规、家训,形成良好家风,借助互联网传承家庭文化,延续家业兴旺,普泽后世。在家庭教育中培养一个适应社会的独立人的教育目标上,祖父母辈和父母辈必须保持一致,家庭中每个教养者都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学习过程,一个让孩子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只有孩子经过了这个过程,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那么孩子才是财富,既是家庭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父母才算成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总结推广,为大家所借鉴。“五个一工程”的家庭教养模式。每学年家长读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每学期家长听一次家庭教育讲座;每学年家长交一本家长会笔记;每学年做一次学校学生服务义工或者志愿者;每天与孩子保持一次(半个小时以上)沟通和有效陪伴。“爸爸帮”系列计划。针对中国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帮助爸爸们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爸爸们做孩子的朋友,帮助爸爸们做孩子的玩伴。一般来说,父亲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合作、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交往中,一方面感受着父爱,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父亲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个性特征,尤其是对男孩的要求更为严格。一个好的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

开展“家庭文化节”活动。家庭文化节可设置“展家史、秀家宝、秀家艺、赛家宴”等展区。通过展示传统文化、中华美德、手工艺术等,让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中感悟到勤劳、真诚、创新、坚持等优秀精神,为家长和孩子们营造践行优良家风的良好氛围。弘扬优良家风 坚持立德树人

习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父母或许要用一辈子的精力才能把孩子打磨成耀眼的珍宝。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大多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当我老去,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会给我的孩子留下些什么?什么才是我可以留给孩子的最宝贵的遗产?”

父母能留给孩子的最宝贵的遗产是什么?是勤劳、勇敢、懂事、孝顺,还是房子、车子、股票、基金?家庭教育的“内功”就在于让孩子先学会“做人”,而不是急于“求才”。懂得做人的道理,有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不用家长们绞尽脑汁地逼,孩子自己都会朝成才方向努力。

我的教育之道:一放假就把孩子“借”出去很多人羡慕我,说我有一双优秀的儿女,想跟我讨教育儿之道。其实,我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在教育孩子时,自始至终都坚持了一个基本原则。女儿出生时,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开始实行,很多父母都把孩子过度保护起来,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但毫无节制的溺爱,伤害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有一次,我到学校见女儿的班主任,向老师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希望让她当班上的劳动委员。老师听完我的话,一脸诧异道:“你的想法跟其他家长简直太不一样了!其他人都怕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不想让孩子当班干部,更别提吃力不讨好的劳动委员了。”其实,我有我自己的担心和忧虑:现在的独生子女,每个都被一家人高高在上地捧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在大人眼里,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更何谈照顾别人?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哪里会有半点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所以,女儿从小我就有意识地给予她培养责任感的机会。欣慰的是,女儿没有让我失望。几年前,我在北京开会,会后几个朋友约着一起玩,女儿专门带着司机开车过来接我们。她在车上提前准备了零食和削好的水果,一下车就说把司机和车留给我们,自己又马不停蹄打车去开会了!临走,她还不忘叮嘱我们玩得开心。几个朋友不禁感叹:太厉害了,这么忙还想得这么周到!其实,从小到大,时刻为他人着想,已经成为女儿自然而然的一种习惯。女儿小时候,我们几家人一起出去玩,她一定会主动帮忙照顾弟弟妹妹,招呼孩子们一起玩,还会自己掏钱给小朋友买礼物。看到大人在忙,她也会主动伸手帮上一把,吃饭时也不忘主动帮其他人夹菜……一群小孩子在一起,难免会有比较,其他人总是夸她:一看就与众不同,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久而久之,隔三岔五就有朋友找我“借”女儿,希望让她到家里给孩子做榜样。所以,每逢寒暑假,女儿总是这家待几天,那家待几天,每一次我对她都特别放心。其实,我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女儿每次回来,朋友都会在电话里对她大加赞赏,而她受到的表扬越多,做得就会越好。好孩子就是这样夸出来的!不仅如此,适当地让孩子离开熟悉的家人,到陌生的环境生活,走进不同的家庭,不仅可以给她创造独立成长的机会,还能增长她对世界的认识,这对她将来待人处世无疑都是有帮助的。后来,我又将这条成功经验原样复制到儿子身上,一到假期他就被“借”到人家家里去。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住,那边的爷爷陪他们两个孩子出去玩,三个人一人骑了一辆自行车。回来时,爷爷喊他等一下,准备先帮孙子把自行车扛上楼,再下来帮他扛。没想到儿子立马回答:“谢谢爷爷,不用了,我可以自己扛。”结果,等爷爷下来时,他已经自己扛上去了。那位爷爷后来感慨地说,他天天帮孙子扛自行车,从来没听到过一句谢谢,相比之下,这个孩子简直太懂事了!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儿子读小学四年级时,到一位数学老师家里补课。有一次,那位老师专门打来电话,给我讲了一件事。原来,他家里比较困难,仅有一台摇头电风扇。当时正好是夏天,天气很热,两个人闷在家里上课。儿子看到老师热得满头大汗,不停地帮老师把电扇搬过来、搬过去……老师说:“我教过这么多学生,从来没见过哪个孩子这么小就这么懂事,所以我不收钱都愿意给他补课!”类似的话,我也从另外一位老师那里听到过。这位老师是女儿初中学校的“明星”教师,当时女儿正在读初三,学生们都在紧张地备考,很多学生找他补课。不过,他并不是女儿班上的老师,我之前也根本不认识他。有一次,这位老师在学校下楼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正值下课时间,很多学生在楼梯上来来往往。看到老师当众“出丑”,这么多学生不仅没有一个人主动去扶,甚至有不少人站在楼梯上嘻嘻哈哈地看笑话……正在他难堪之时,女儿飞快地穿过人群,一把将老师扶了起来。后来,这位老师特地辗转找到我,主动提出想帮女儿补课。主动关照他人的需要,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归根结底,其实是一种爱的能力。在一个充满爱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一定比其他人更柔软;他看世界的方式,会充满更多温情。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爱的能力——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才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活得更从容和丰盛。正是因为如此,女儿大学期间就和同学一道发起“光明行”活动,共同出资给贫困白内障患者做手术;儿子也用自己的钱,设立“小种子基金”,到凉山州买金盏花种子分发给贫困地区的农民种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公益慈善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让我们从心底里收获快乐!

人总有老的时候,终有一天将要告别世界,父母们难免会思考在世时为子女留下些什么。聪明的父母留给子孙后代的不是财物,而是高尚的人格。有人说:“良好的家风就是为子女留下了做人立世的支柱,留下志向就为子女留下了志气、信心和希望,留下美德就为儿女留下了做人立世的根本。”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犹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能留给孩子些什么?”时代虽有不同,80后、90后与他们的父辈却有着共同的选择,那便是良好的家风家训。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风家规,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中国传统家族普遍有其训导子弟的家训,有引导子弟的家规,在长期训导过程中彰显出各自的家风。“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财富可以被带走,然而一个人的能力与品格却能伴随人一生。一首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不过,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家庭,都异常注重以优秀家训训导子弟,以敦厚家风教化儿孙。从“修齐治平”的儒家外在目标和行为传统中,他们知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在内在修养上的重要性。而家庭教育,尤其是家规训导、家风传承正是连接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中国在现代意义上的、普及的义务教育尚需要进一步提高,所以以家规、家训、家风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教育,事实上承担着国家教育行为的大部分内容。家风、家规对于中国政治风气、社会风气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风、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家风作为一种言传身教的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良好家风的共同特点是崇德向善,明理知耻,讲求礼义。家风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个人修养上。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数不胜数。让我们从中国良好的家风、家训的丰富宝库中择其一二来共同学习之,它们便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熹的《朱子家训》和诸葛亮的《诫子书》。《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作者颜之推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因此将自身的立身、处世、治家、治学的经验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对子孙有所帮助。《颜氏家训》旨在“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德行、书翰、文章、学识”是颜氏家族历代传承不衰的家风和学风。

身教重于言教。《颜氏家训》中特别注重家风和学风建设,认为治家和治国同理,一定要赏罚分明。父母兄长要“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读书治学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弥补不足,行道利世。教孩子做人要趁早,该做的让孩子去做,不该做的要坚决制止。“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否则“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秉性形成后,不良习气就很难改了。

长幼有序。《颜氏家训》认为家庭要和睦,夫妇、父子、兄弟、妯娌相处融洽是家族兴盛的基础。“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父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过分亲昵容易产生怠慢之心,不拘礼节就不易做到父慈子孝。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情同手足。兄弟之间如果不和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家族中的子弟都会互相疏远。有的人结交天下之士,相处融洽,兄弟间却疏而不亲,不知兄友弟恭。因此须自上而下推行,通过前人影响后人。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正确对待物欲。颜之推认为舍得施舍的人过于奢侈,节俭的人对穷人过于吝啬,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就完美了。《颜氏家训》认为世间的一些名士,治家之道过于讲究宽厚仁慈,以致日常饮食和用来馈赠亲友的东西,僮仆都敢从中减损。答应接济他人的钱物,妻子儿女却从中克扣,这是家庭的不幸。今天出事的领导干部中,有不少是因对家属管教不严,而造成个人锒铛入狱、国家财产损失。可见治家要有一定的法度,宽严得当。

颜氏家族淡泊名利、勤俭节约的传统来自其始祖颜回。孔子曾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德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一生清贫,不慕富贵,恪守儒家的道德修养,追求儒家的人生境界,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为颜氏家族家风形成奠定了基础。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人才,先“人”后“才”,做人是懂得道理,成才是掌握知识,成“人”比成“才”重要,一个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造福。相反,一个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基本的社会价值观的人,极可能做出违背人民意愿的事情,给社会、给家庭带来耻辱,并有可能有牢狱之灾,毁掉自己的一生。那么怎么教育孩子做人呢?《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阐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教孩子处世待人、勤俭节约可作借鉴。

厉行节约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虽然石器粗糙,但是只要质朴洁净,就比金器好;虽然是果园里的蔬菜,但只要节约和用心制作,就胜于山珍海味。

处世有度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意思是不要贪图不是自己的钱财,不要喝过度的酒。告诉我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对人不卑不亢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见富贵的人就显出一副讨好的模样是最可耻的;看见贫穷的人就摆出一副骄傲的模样,是最低贱的。

乐于助人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对人施舍,不要牢记在心上;别人帮助了自己,一定要永记在心。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资讯发达、繁华浮躁的时代,也是新媒体充溢在我们每一个生活细胞的时代。孩子在享受新媒体带来便捷的同时,专注力和时间消耗上也深受其影响,尽管家长对手机的使用叮嘱了再叮嘱,但孩子还是屡屡违规,手机收缴了发还,再收缴再发还。网络电视比书好看,看书就打瞌睡,这些现象在孩子生活中比比皆是,令家长十分头疼,不知所措,十分无奈。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明德修身、专注学习的故事。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就提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之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分别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从两封家书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

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达到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这有什么用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轻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倡导、这样的严格要求,温润、鲜活而又蕴藏着深深的爱。孩子在这样的熏陶下成长,何愁没有安身立命之本?何愁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如何“淡泊”与“宁静”,如果家长真正体会到这是建立孩子理想和促进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把它作为信条或者依凭,坚定贯彻执行在家庭学习环境中,对孩子使用电视、网络、手机、零花钱的管理中,很多头疼的事情就可以解决了,孩子也就能安静下来学习——这就是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做当今智慧家长。

中国有优良的传统家风家训,西方国家许多著名的家族同样有如此的家训,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布什家族、罗斯福家族,等等。不同时代的家族之所以能够传承延续并且持续辉煌,都凝聚了历史文化精华和丰富深刻的人生经验,折射出家族对后代教育的重视。这些家族核心教育理念对下一代的成长,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来看看西方的家风家训是怎么传递的。

尽管巴菲特以1000亿美元个人资产雄踞全球富豪排行榜第二名,但巴菲特却对自己的子女明确表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是你的责任!如果能从我的遗产中得到一美分,就算你们走运。”这也就是说,巴菲特夫妇的3个子女,没有一个能够从巨富爸妈手中继承哪怕是1美分的财产。

巴菲特在遗嘱中宣布,将自己的个人财产捐出99%给慈善事业,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为生殖方面的医学研究提供资金。

美国计算机软件大王比尔·盖茨在遗嘱中宣布,将捐出所有财产的98%给自己创办的以自己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笔钱将用于研究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及为世界贫穷国家提供援助。对于自己的善举,盖茨说是源于父母的影响,善举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盖茨夫妇多次表示,他们死后,只留几百万美元的遗产给自己的孩子,其余部分将会捐给慈善事业。也有报道说,他们的3个孩子每人将得到1000万美元和价值1亿美元的家族住宅。不过,相对于盖茨拥有的家产来说,这些钱真的算不上什么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格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现代社会中,教育作为社会分层的动力机制受到普遍重视,可以说,教育分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分层。不同阶层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教养实践模式,教养实践模式在多代间可以传递;家庭的阶层背景与教养实践又影响着子女的学业成就。文化资本与家庭阶层背景紧密相关。文化资本在家庭内部实现传递,并能够在学校中获得展示和认可。

读小学的儿子想认养非洲狮,我该怎么回答他?我常常思考: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和陪伴者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就整个社会而言,我们往往更注重对孩子知识层面的培养,却忽略了对生命层面的关注。但令人尴尬的是,父母过时的知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究竟有多大意义?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倡导生命教育。“用生命影响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孩子从小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才能活出生命的底色,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一家人连续三年去映秀跟灾区群众一起过年,挨家挨户为他们送上年货和红包。第一年,孩子们深受震撼,切身感受到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与伟大。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不用我提醒,他们自己就早早张罗好礼物,准备给当地群众送过去。这让我更加深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是那样的人。爱是一种能力,它无关知识程度,也无关经济水平,只有懂得爱、学会爱,才能拥有和创造未来,这比其他任何能力都更为重要。儿子读小学三年级时,我带他去肯尼亚旅行。其间,我们专门邀请了一位专业人士,为团里的孩子讲述救助狮子的故事。这位工作人员特别提到,希望大家可以认养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当时,孩子们都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表示。到了提问环节,别的孩子都问狮子喜欢吃什么,平时怎么生活,轮到儿子时,只见他瞪着两只圆圆的眼睛,思考良久后问道:“我们怎样才能让狮子高兴?”话音刚落,大家立刻哈哈大笑起来。当天晚上,我们回到酒店休息,儿子心事重重地跟我说:“妈妈,我想用我的压岁钱认养狮子。”我一愣,说:“你知道认养狮子要多少钱吗?你的钱可能不够啊。”我当时的考虑是:儿子还这么小,如果这么早就郑重地去做一件事,那就意味着给他定了方向,那他未来面临更多其他选择时怎么办?但我嘴上不置可否,只是向他提出我的疑虑:“如果你真的想认养狮子,钱不够的话,妈妈可以帮你补上。但你要考虑清楚,如果你认养了狮子,就是它的监护人,要负责它的健康成长,那你需不需要每天都来看它?如果狮子生病了,你又在上学,没人照顾它怎么办?而且,从中国飞过来这么远,你有那么多路费吗?”最后,我又特意向儿子强调:“你要慎重。”儿子露出为难的神色,我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其实,我们国家也有很多濒临灭绝的动物。比如生活在我国的东北虎,就跟非洲的狮子一样,挣扎在死亡线上。如果要在东北虎和狮子之间做选择,我情愿选择东北虎,因为我们离它更近,寒暑假都可以去,可以更好地照顾它。”儿子沉默半晌,终于,他像做出重大决定似的说道:“好!那我们就去认养东北虎。”谈话告一段落。又过了好一会儿,我们俩各自躺在床上,享受难得的母子间的温馨时光。我又跟儿子说起自己的“光彩事业”。“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要去西昌办工厂吗?”我告诉儿子,“我们从国外把万寿菊引入大凉山地区种植,就是为了让那里的人学会劳动、学会自立。现在,他们已经学会了自己养活自己,但是仍然很贫困。”看着儿子陷入沉思,我继续说道:“动物跟人比起来,如果让我来选,我一定选择帮助人!”终于,儿子被说动了,他扬起声音激动地说道:“好啊,那我们就去帮助人啊!”后来,儿子用他自己的钱设立“小种子基金”,购买万寿菊种子送给贫困地区的农民种植,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让他当年的愿望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延续。现在,女儿也是我设立的“李巍教育基金”的共同主席,经常忙里偷闲随我去天津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儿园建设工作,还用她自己的钱帮白内障病人复明,是“光明行”活动的主要发起者之一。付出是一种快乐,从小培养孩子爱的能力,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学会与群体的相处之道,这才是真正的大本事。对孩子而言,父母最重要的角色不是教导者,而是陪伴者。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磁场,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自然潜能,才是父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规划,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营造、先人一步地筹划,都深切地影响到孩子的未来,从古至今莫不如此。如果把教育也比作一次投资的话,那这次投资就是对家长眼光、实力、气魄的一次全方位考量,而这次投资的成败,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幸福。“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的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为“格局”。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所以说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样。父母是子女在经济上及精神上的主要支持者,加上亲情及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影响,子女的发展自然会受父母格局大小的影响。

有情怀、有格局的父母能交给孩子一生都有用的东西。什么是人一生有用的东西?好习惯,好品格,好的兴趣爱好,好的心态,好的文化底蕴,好的身体素质……人一生有用的东西真是不少!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交给孩子一生都有用的东西呢?

著名作家小霍丁·卡特这样阐释自己的看法:“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根,就是一个人基本的心性和品质;翅膀,则是适应世界的生存能力。孩子首先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积极的人格,拥有阳光的心态,这样才能称其有健康的人的“根”;而勤劳、勇敢、坚韧、沉着等“翅膀”,则可以帮助他在人生的天空自由飞翔,大展宏图。家长站得多高,孩子就走得多远,家长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道德和学业表现。在谁获得了教育,谁便获得地位的今天,父母应该具备如下教养方式和格局。1.有效陪伴孩子,留下爱的记忆

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成长,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爱的确认。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家长往往会选择这样做,而不是给孩子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工作忙的时候,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需要我们分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将孩子放在一边,慷慨地给孩子一些物质上的补偿,以便我们能按日程完成其他重要的事并感到心安理得,这恐怕是今天这个加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这从短时期看也没有什么大碍:我们可以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完成我们的社交活动;孩子也可以因为有了新的电脑、玩具娃娃、游戏机、电视或宝马车而欢喜一阵子。但如果我们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家长忽视孩子的存在,让孩子在没有家长的陪伴下成长,天长日久,危害就会显现出来。

可能有的家长并不十分清楚,孩子其实更需要父母花时间和自己在一起。为了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家长必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并且有人无私地爱着他们。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但同时我们应该知道,在爱的世界里,在抚养孩子时,“最好的”绝不仅是指那些有形的东西。

孩子需要有人关注、有人关爱,需要时间,需要有人指导,需要安静的空间来学习和获得安全感。孩子需要玩,需要你摸摸他们,需要你和他们开开玩笑、聊聊天,还需要你温暖的关爱。孩子需要大人为他们做榜样。如果在没有爱的环境下成长,他们会习以为常,变得冷漠孤僻,并且一代传一代,受害的永远是下一代。没有爱与陪伴,即使最富有的家长也会是给予孩子最少的家长。

我们必须给孩子留下爱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形成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不是金钱。因为无论是昂贵的玩具、高级的轿车,还是到国外度假的机会,都不能取代那种被父母关爱的感觉。浓浓的爱的记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促进因素,这种记忆会源源不断地为他们注入前进的动力,并在他们遭受挫折、遇见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以心灵的抚慰和坚持下去的勇气。这种爱的记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从你传到你的孩子,再从你的孩子传给他的孩子。

那么,为了我们的后代,何不从现在就开始努力?2.善于说“No”,教孩子敬畏规则

抚养孩子也包括做孩子不喜欢的事,给孩子制定规则和限制,对他们严格要求,适当地给他们的成长注入“不”这种“维生素”,对家长而言,这是另一种更难以实施的爱。对富有的家长来说,把“不”字说出口更难,因为他们似乎没有这种必要——他们买得起孩子想要的任何东西。这些家长因为自己有钱而给孩子钱和物品,而不是因为这样对孩子最好。

这些年笔者遇到过许多非常爱孩子的家长,他们觉得对孩子说“不”这样一个简单的字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害怕孩子不再喜欢他们,或者担心孩子会大发脾气,或者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否则便会内疚,因而对孩子让步。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得偿所愿的这种受挫的经历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永久的创伤。事实上,家长因为忽略了给孩子合理的限制而给他们造成的伤害要比上述这些大得多。3.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受用终生

你给孩子传递了有关钱的什么信息?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告诉了孩子你理解的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如果孩子问你最在意的东西是什么,你该怎样回答?你知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吗?如果你还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中重要的东西不太清楚的话,现在应该认真思考了。因为无论你是否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你的一言一行都将向孩子清楚地传达信息。如果你总是在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却每周工作90个小时,你的孩子会怎么想呢?如果你教育孩子不要盲目追求金钱,而自己却垂涎于邻居家的名牌车,那么你究竟要给孩子传递什么信息呢?

有时你甚至会在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情况下就犯了错误,因而向孩子传达了错误的信息,难怪孩子会感到困惑了。

有的家长可以花一大笔钱带孩子到瑞士滑雪胜地游玩长达两周,却要责备他们乱花了20元零花钱买了一本漫画书;有的家长可以给孩子买双150美元的运动鞋,却要责备他们买了一套挺贵的CD;有的家长可以给孩子买部宝马运动休闲车,却抱怨要给他们付油费……这样矛盾的价值观和言行不一致的做法会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孩子通过你的一言一行了解了你,知道了你所看重的,那么,不管你怎样给他们说别的,他们都不会再相信。

在价值观的培养上,父母应该成为子女的榜样,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做出表率。那么,父母到底应该传递给子女什么样的价值观呢?简单地说,你是把对美德的追求视为第一,还是把对利益的追求视为第一?我想,这个选择并不难做出。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书中所有的建议、指导方针都集中于一个最终目标: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独立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对其事业和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上面我们关注了个性中有关经济的因素,现在我们把视野放开一点。

培养经济上的自律其实也同时培养了孩子其他一些方面的个性。他们可以学会勤劳、坚韧、有毅力、有激情及其他必要的生存技能。孩子童年时期正是父母对其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在形成自己的个性,可塑性很强。“我过去常认为父母对我们的要求过于严格了。”我接触到的一个美国姑娘吉尔说道,“我小时候,当别的小孩只要向父母要就可以不断得到新衣服、新玩具以及其他想要的东西时,我们的父母却一直和我们玩这个把戏:让我们区别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需要的。那时真让我有点恼火,有点讨厌。现在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把培养孩子比作修建一座大厦,那么家长就应该在地基水泥未干,也就是孩子正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且极易塑造时,就注意打好坚实的基础。当然,晚一点动手也比什么都不做强。如果错过这段最佳时期,等到孩子已进入了青春期——“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强烈的阶段,再来改造孩子的个性,那将非常困难!5.教育理想高,孩子走得更远

接下来这部分特别针对那些身为“事业成功者”的父母。他们的主要财产往往是其家庭的产业。无论是公司创建者、创建者的配偶、第二代继承人,都面临着“亲情遭遇事业”这一特别的挑战。美国大量的财富都以家庭产业的形式存在,90%的产业都是家庭所有,这已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不幸的是,很多拥有产业的父母在有效安排财产继承上却不称职,主要原因还是这赌注太大,情况又多变。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不到1/3的家族产业持续到第二代,能持续到第三代者更是不到1/5了。正如中国古话所说:“富不过三代。”

许多家长不考虑子女的兴趣、能力,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希望与继承家族传统,毫无商量余地地让后人接管家族产业。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父母大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子女一定喜欢接管家族产业。然而,即使子女真正急切地想要继承父母的事业,也未必就是做那份工作的最佳人选。人人都想爬到山的顶峰,但却少有人明白,真正的快乐、提高都来自爬山的过程。一些子女认为自己天生就拥有这些产业,却不知自己是依靠和这些产业的创始人的血缘关系才拥有它,而担任公司领导的才能却不是靠遗传能得到的。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苦难是最好的大学。的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让孩子吃点苦,接受一下吃苦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家族产业的转让过程往往布满陷阱。如果一个家族的成员同时又是职场的同事,往往很容易出现彼此争斗的局面。以下场景相信大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