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设计模式深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8:00:44

点击下载

作者:刘德山,金百东(编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分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Java设计模式深入研究

Java设计模式深入研究试读:

前言

关于设计模式

模式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的经验总结。设计模式作为一种模式,最早应用于建筑领域,目的是在图纸上以一种结构化、可重用化的方法,获得建筑的基本要素。渐渐地,这种思想在软件领域流行起来,并获得发展,形成了软件开发的设计模式。

软件设计模式被认为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最早的设计模式是由 GOF 在《Design Patterns: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一书提出的,这也被称为经典设计模式,共有 23个,分为创建型模式、行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三类。使用设计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系统更加可靠。

创作背景

应用设计模式构建有弹性、可扩展的应用系统已成为软件人员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程序员需要掌握设计模式的内容。近年来,市场上也涌现了一些有关设计模式的书籍。这些书籍各有特点,多从生活中的示例入手,让读者对所述设计模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入设计模式概念,最后用计算机专业程序进行理性说明。通常,示例部分内容成熟,但专业应用部分的讲解稍显单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示例偏简单,读者看过一遍就理解其含义,但很难会真正应用;第二,示例趣味性不足,例如,很多讲解基于命令行界面,而实际应用更多的是图形界面;第三,有些书以ERP各个具体模块讲解设计模式,显得过于单一。上述原因是促使我们写作本书的动力。

本书内容

本书首先利用两章讲解了用到的预备知识:接口与抽象类,反射。然后从常用的23个设计模式中精选了10个进行讲解,包括2个创建型模式:工厂、生成器模式,4个行为型模式:观察者、访问者、状态、命令模式,4个结构型模式:桥接、代理、装饰器、组合模式。每个模式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1)问题的提出:一般从生活中的一类常见事物引出待讨论的主题。(2)模式讲解:用模式方法解决与之对应的最基本问题,归纳出角色及UML类图。(3)深入理解模式:讲解笔者对模式的一些体会。(4)应用探究:均是实际应用中较难的程序,进行了详细的问题分解、分析与说明。

本书特色(1)示例丰富,讲解细致,有命令行程序,也有图形界面、Web程序等,涉及Java、JSP、JavaScript、Ajax等技术。(2)强调了语义的作用。一方面把设计模式抽象转化成日常生活中最朴实的语言;另一方面把生活中对某事物“管理”的语言转译成某设计模式。相比而言,后者更为重要。(3)强调了反射技术的作用。对与反射技术相关的设计模式均做了详细的论述。(4)提出了如何用接口思维巧妙实现C++标准模板库方法功能的技术手段。

学习设计模式方法(1)在清晰设计模式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实践应用探究中的每一个示例,并充分分析,加以思考。(2)学习设计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好高骛远。它是随着读者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要在项目中亲身实践,量变引起质变,有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3)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如数据结构、常用算法等。基础知识牢固了,学习任何新事物都不会发慌,有信心战胜它。否则,知识学得再多,也只是空中楼阁。(4)不要为了模式而模式,要在项目中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关于本书的使用

本书提供各章节的完整代码供读者使用。(1)由于篇幅关系,大多数程序的导入(import)命令在书中的示例中没有给出,这些语句需要读者自行加入。但给出的程序源码是完整的(包含导入命令)。(2)在使用反射时,例如,使用XML文件或properties文件封装类的配置信息时,如果被封装的类在一个包中,应在配置文件中类的名字之前指明该类所属的包,这样程序才能顺利编译。(3)Web程序使用Tomcat服务器,版本是Tomcat 7.0。(4)部分章节需要连接数据库,本书的数据库采用MySQL 5.5。数据库操作需要MySQL驱动程序,本书使用的是 connection-java-5.1.17-bin.jar,可从 MySQL 官网(http://dev.mysql.com/downloads/ connector/)下载。之后需要添加到项目的classpath环境变量中;如果是Java Web应用,应将驱动程序复制到Web项目的WEB-INF/lib文件夹中。(5)连接数据库的工具类 DbProc 位于第 4 章,全书通用。如果需要,复制到相应的项目中即可。(6)本书使用的数据库名字是test,包括login、student、teacher、score等表。建立表的SQL命令在源码的文件create.txt中。

总之,设计模式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笔者希望尽一些微薄之力,为我国的设计模式研究添砖加瓦。但由于水平有限,时间紧迫,书中难免有不妥或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4年3月第1章接口与抽象类1.1 语义简单描述

接口与抽象类是面向对象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接口仅是方法定义和常量值定义的集合,方法没有函数体;抽象类定义的内容理论上比接口中的内容要多得多,可定义普通类所包含的所有内容,还可定义抽象方法,这也正是叫作抽象类的原因所在。接口、抽象类本身不能示例化,必须在相应子类中实现抽象方法,才能获得应用。

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接口与抽象类?接口中能定义抽象方法,为什么还要抽象类?抽象方法无函数体,不能示例化,说明接口、抽象类本身没有用途,这种定义有意义吗?接口与抽象类的关系到底如何?

获得这些问题答案的最好办法就是来自于生活实践。例如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先思考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做几何题的时候,要想清楚如何引辅助线,用到哪些公理、定理等;做科研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思索哪些关键问题必须解决;工厂生产产品前,必须制订完善的生产计划等。也就是说,人们在做任何事情前,一般来说是先想好,再去实现。这种模式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因此,Java语言一定要反映“思考-实现”这一过程,通过不同关键字来实现,即用接口(interface)、抽象类(abstract)来反映思考阶段,用子类(class)来反映实现阶段。

从上文易于得出:“思考-实现”是接口、抽象类的简单语义。从此观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方便回答许多待解答的问题,具体如下。

为什么接口、抽象类不能示例化?由于接口、抽象类是思考的结果,只是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无需函数体具体内容,当然不能示例化了。

为什么接口、抽象类必须由子类实现?提出问题之后,总得有解决的方法。Java语言是通过子类来实现的,当然一定要解决“思考”过程中提出的所有问题。

接口、抽象类有什么区别?可以这样考虑,人类经思考后提出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顺序”问题,另一类是“顺序+共享”问题。前者是用接口描述的,后者是用抽象类来描述的。

图1-1所示为一个生产小汽车具体的接口示例。

图1-1(a)所示为生产小汽车可由钢板切割、压模、组装、喷漆4个工序组成。这些工序是顺序关系,因此转化成接口是最恰当的,如图1-1(b)所示。图1-1 生产小汽车接口示例

抽象类与接口不同,假设要组装多种价位的电脑,其配置参数如图1-2所示。图1-2 电脑抽象类示例

可以看出,要配置n种电脑。每种电脑的硬盘、光驱、显示器是不同类型的,属于并列结构(也可以看作顺序结构);主板是相同类型的,属于共享结构。因此,转化成的抽象类如下。

abstract class Computer{

abstract void makeHarddisk();  //表明每类电脑有不同的硬盘

abstract void makeOptical();  //表明每类电脑有不同的光驱

abstract void makeMonitor();  //表明每类电脑有不同的显示器

void makeMainBoard(){ };   //表明所有类型的电脑有相同类型的主板

}1.2 与框架的关系

通过 1.1 节的描述可以看出,接口、抽象类代表了提出的两类问题的抽象字符描述。这是理解接口、抽象类的基础,是编制框架的关键。框架包括方法框架与流程框架。下面通过示例加以说明。【例1-1】 方法框架示例。编制求对象数组最大值的泛型方法。

//ILess.java:定义二元比较方法

public interface ILess {

boolean less(T x, T y);

}

//Algo.java:泛型方法类

public class Algo {

public T getMax(T t[], ILess cmp){

T maxValue = t[0];

for(int i=1; i

if(cmp.less(maxValue, t[i]))  //这一行是理解的关键

maxValue = t[i];

}

return maxValue;

}

}(1)求对象数组的最大值算法比较简单,这里就不多言了。ILess接口定义了二元比较方法,getMax()是求对象数组最大值的泛型方法。可以发现,根本无须实现ILess的子类,上述框架程序即编译成功。(2)框架程序若获得具体应用,则必须实现 ILess 的子类。以求整型数组最大值及学生成绩最大值加以说明,代码如下。

//InteLess.java:整型数比较器

public class InteLess implements ILess {

public boolean less(Integer x, Integer y) {

return x

}

}

//Student.java:学生基本类

public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姓名

int grade; //成绩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grade){

this.name = name;

this.grade= grade;

}

}

//StudLess.java:学生成绩比较器

public class StudLess implements ILess {

public boolean less(Student x, Student y) {

return x.grade < y.grade;

}

}

//Test.java:测试类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Algo obj = new Algo();

ILess cmp = new InteLess();

Integer a[] = {3,9,2,8};

Integer max = obj.getMax(a, cmp);

System.out.println("Integer max=" +max);

Algo obj2 = new Algo();

ILess cmp2 = new StudLess();

Student s[]={new Student("li",70),new Student("sun",90),

new Student("zhao",80)};

Student max2 = obj2.getMax(s, cmp2);

System.out.println("Student max grade:" + max2.grade);

}

}(3)根据上文可以看出,要实现求某类对象数组的最大值,主要工作是编制具体的从ILess接口派生的子类代码,重写less()方法,自定义比较规则即可。【例1-2】流程框架示例:求圆、矩形的面积。要求:当求圆面积时,能输入圆的半径;当求矩形面积时,能输入长、宽。

分析:根据题目特征得出,对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输入参数,有不同的求面积算法。“输入”及“求面积”功能是并列关系,因此,用接口来定义“输入”及“求面积”功能是最恰当的。由此接口出发,得到的相关类代码如下。

//IShape.java :形状接口定义

public interface IShape {

boolean input();     //输入方法

float getArea();     //求面积方法

}

//ShapeProc.java:流程处理类

public class ShapeProc {

private IShape shape;

public ShapeProc(IShape shape){

this.shape = shape;

}

public float process(){   //每个形状处理包括输入及求面积两步

shape.input();    //输入功能

float value = shape.getArea();//求面积功能

return value;     //返回面积

}

}(1)ShapeProc是对接口多态对象的封装类。process()方法表明了对某形状的统一处理过程,包括参数输入input()方法及求面积getArea()方法。可以发现,根本无需实现IShape的子类,上述流程框架程序即编译成功。(2)流程框架程序若获得具体应用,则必须实现 IShape 的子类,圆类、矩形类及测试类代码如下。

//Circle.java:圆类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Circle implements IShape {

float r;

public float getArea() {

float s = (float)Math.PI*r*r;

return s;

}

public boolean input() {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半径:");

Scanner s = new Scanner(System.in);

r = s.nextFloat();

return true;

}

}

//Rect.java:矩形类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Rect implements IShape {

float width,height;

public float getArea() {

float s = width*height;

return s;

}

public boolean input() {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宽、高:");

Scanner s = new Scanner(System.in);

width = s.nextFloat();

height = s.nextFloat();

return true;

}

}

//Test.java:测试类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Shape shape = new Circle();

ShapeProc obj = new ShapeProc(shape);

float value = obj.process();

System.out.println("圆面积:" + value);

IShape shape2 = new Rect();

ShapeProc obj2 = new ShapeProc(shape);

float value2 = obj.process();

System.out.println("矩形面积:" + value);

}

}(3)根据上文可以看出,要实现求某形状的面积,主要工作是编制具体的从IShape接口派生的子类代码,重写 input()、getArea()方法,而流程代码无需重写,共享在 ShapeProc 类中的process()方法中了。

通过例1-1、例1-2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框架编程原则:面向接口、抽象类进行编程。也就是说,只要接口、抽象类是稳定的,一般可以抛开具体的实现子类进行编程,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系统。1.3 拓展研究1.3.1 柔性多态

1.问题提出

仍以求圆和长方形面积为例。假设其类图如图1-3所示。图1-3 圆和长方形面积功能类图

可以看出这是常规的多态程序设计,父类是IShape,多态接口函数是float getArea();子类Circle2及Rectangle分别重写了多态函数getArea();客户端通过动态绑定对接口编程实现了求圆或长方形面积的功能。

但是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还需要求圆和长方形的周长,该如何修改程序呢?

普通的思路是:重新定义接口IShape2,增加求周长接口函数float getPerimeter(), 再在Circle2及Rect2类中实现getPerimeter()函数的具体功能。这势必造成接口及实现模块、客户端程序都需要修改并重新编译。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仅底层具体模块功能可以修改并编译,而接口、上层模块及客户端程序不要重新编写。

因此,如何巧妙运用多态满足不断变化需求分析的需要,只修改需要改变的具体模块,其他模块不修改,是即将论述的中心内容。

普通多态编程局限性:如果接口函数内容发生变化,那么相应的各实现子类必须发生变化,导致相关联的各级模块必须重新编程及编译,这即是普通多态编程的局限性。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父类、子类定义的多态函数关联过强,消除这种关联性是实现柔性多态功能的关键。

2.柔性多态代码示例

柔性多态是指程序架构必须满足不断发展的需求分析的需要,只需修改需要改变的子模块,而相关联模块及主程序都不需要变化。以求圆和长方形面积、周长为例,采用柔性多态,具体代码如下。

//IShape2.java:定义柔性多态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Shape2 {

//多态函数定义

public Object dispatch(int nID,Object in);

}

//Circle2.java:圆类

class Circle2 implements IShape2

{

public float r;

public Circle2(float r){

this.r = r;

}

//多态方法

public Object dispatch(int nID,Object in){

Object obj=null;

switch(nID){

case 0:

obj = getArea(in);break;

case 1:

obj = getPerimeter(in);break;

}

return obj;

}

Object getArea(Object in){     //非多态方法

float area = (float)Math.PI*r*r;

return new Float(area);

}

Object getPerimeter(Object in){  //非多态方法

float len = (float)Math.PI*r*2.0f;

return new Float(len);

}

}

从上述代码可以得出柔性多态的设计思想,具体如下。

● 接口内容固定,如IShape2中仅定义了一个多态接口方法dispatch()。

● 子类中重写的多态函数dispatch仅起到转发作用,且转发的具体函数都不是多态函数,如Circle2类中的getArea()、getPerimeter()都只是普通函数,这正和普通多态接口编程思想不一致。

例如,如果现在增加一个功能:求圆内接正三角形边长。可以仅在Circle2类中增加一个普通方法getTriangleLen(),再在多态方法dispatch()中增加一个case开关,调用getTriangleLen()方法就可以了。而对接口IShape2根本就没有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接口定义的多态方法 dispatch()与子类中的各普通具体方法间的关系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是转发关系,削弱了父子类多态方法的强关联,是实现柔性多态的关键。

3.对dispatch()方法参数的理解

该方法有两个参数:各具体普通函数的功能号 nID,是一个整型数,在同一模块中不能有重复值;输入参数in,类型是Object,相当于泛型编程,使程序灵活,一般不要定义成具体的值或类类型。

该函数返回值是Object对象。若为null,表明计算失败;若非空,则在调用方用强制类型转换才能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一个简单测试类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Shape2 obj = new Circle2(10.0f);

Float result = (Float)obj.dispatch(1,null);

System.out.println("半径10圆面积:"+result.floatValue());

}

}

4.进一步完善

可以看出,要完成所需功能,必须知道相应具体函数的转发ID号。由于ID号是一个整型数,表意不明显,按人的思维角度不容易记忆,按字符串记忆更符合常规习惯。因此,完善后的模块应有以下主要功能:多态模块中应该给各个具体函数赋有意义的特征字符串值;调用端通过特征字符串值查询具体函数的ID号;根据ID号执行具体的转发函数。接口定义完善如下所示。也就是说,增加了一个多态函数 query,功能是查询特征字符串对应的功能ID号,若没有查询到,则返回-1。

interface IShape2{

public int query(String strID);

public Object dispatch(int nID,Object in);

}

以Circle类为例,完善后代码(仅列出不同部分)如下。

class Circle2 implements IShape2 {

static Vector vec = new Vector();

static {

vec.add("getArea");

vec.add("getPermeter");

}

public int query(String strID){

int nID = vec.indexOf(strID);

return nID;

}

…… //其余略

}

相应的测试类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hape obj = new Circle2(10.0f);

int nID = obj.query("getArea");

Float result = (Float)obj.dispatch(nID,null);

System.out.println("半径10圆面积:"+result.floatValue());

}

}

5.总结

固化父类接口函数定义,子类通过重写多态派发函数,是柔性多态的基本设计思想。

本例中 IShape2 接口是各种形状子类的父类,其实它还可以做其他任何需要柔性多态模块的共同父类。因此接口名可取得更一般些,例如接口定义如下。

interface Flexible_Interface{

public int query(String strID);

public Object dispatch(int nID,Object in);

}1.3.2 借鉴STL标准模板库

1.基本思路

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是标准模板库的简称,属于 C++知识体系。与 Java语言相比,STL的优势是它有100个左右的泛型方法,涵盖了绝大多数常用算法,而JDK中仅有全排序、二分查找等少量算法。因此,把 STL 中的泛型方法代码移植到 Java 中是一个较好的开发思路。

STL 能实现泛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C++支持操作符重载,主要是 operator==、operator<两个二元操作符。Java 语言可以用接口来替换,假设为 IComparator 比较器接口,为了使用方便,抽象类AbstractComparator定义了该接口的一个默认实现。代码如下。

//IComparator.java

public interface IComparator {

boolean equal(T x, T y);

boolean less(T x, T y);

}

//AbstractComparator.java

public class AbstractComparator implements IComparator {

public boolean equal(T x, T y) {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less(T x, T y) {

return true;

}

}

2.典型示例【例1-3】 编制三个对象求中值的算法。

为了说明问题,列出了采自VC 6.0的STL中该算法源码,具体如下。

template inline

_Ty _Median(_Ty _X, _Ty _Y, _Ty _Z){

if (_X < _Y)

return (_Y < _Z ? _Y : _X < _Z ? _Z : _X);

else

return (_X < _Z ? _X : _Y < _Z ? _Z : _Y);

}

转换后的Java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Algorithm {

IComparator cmp; //比较器,是AbstractComparator的子类

Algorithm (IComparator cmp){

this.cmp = cmp; //初始化比较器

}

public T median(T x, T y, T z){

if(cmp.less(x, y))

return cmp.less(y, z)?y:cmp.less(x, z)?z:x;

else

return cmp.less(x, z)?x:cmp.less(y, z)?z:y;

}

}

● 由于IComparator接口对象为算法类Algorithm中所有方法共享,所以把它定义为成员变量,并在构造方法中加以初始化。

● 可以看出,C++代码与 Java 代码大同小异,主要把“<”用“less()”方法进行替换。STL中有许多方法可以用类似这样简单的替换,而无需考虑各种细节(如边界条件等),就能直接转化成Java代码。得出的代码是专家级的,稳定性强。【例1-4】 局部排序。

STL 中排序主要包括全排序 sort()方法、局部排序 partial_sort()方法、第 nth 排序nth_element()方法,而JDK中仅有全排序sort()方法。因此,编制稳定的局部排序、求第nth元素排序是必要的。借鉴STL,可以很快编制所需排序程序,以局部排序partial_sort()为例,代码如下(在上文中的类Algorithm中添加)。

public class Algorithm {

//……略去代码同例1-3

public boolean push_heap(T[] t, int h, int j, T v){

for(int i=(h-1)/2; j

t[h] = t[i];

h = i;

}

t[h] = v;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pop_heap(T[] t, int m, int i){

t[i] = t[0];

adjust_heap(t, 0, m);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sort_heap(T[] t, int l){

for(; l>1; --l){

pop_heap(t, l-1, l-1);

}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adjust_heap(T[] t, int pos, int nSize){

int j=pos;

T v = t[pos];

int k = 2*pos+2;

for(; k

if(cmp.less(t[k], t[k-1])){

--k;

}

t[pos] = t[k];

pos = k;

}

if(k==nSize){

t[pos] = t[k-1];

pos = k-1;

}

push_heap(t, pos, j, v);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make_heap(T[] t, int nSize){

if(nSize >=2){ //保证至少有2个元素

for(int i=nSize/2; i>0;){

--i;

adjust_heap(t, i, nSize);

}

}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ean partial_sort(T[] t, int nSize){

int total = t.length;

make_heap(t, nSize); //构建堆

for(int i=nSize; i

if(cmp.less(t[i], t[0])){

pop_heap(t, nSize, i);

}

}

sort_heap(t, nSize);

return true;

}

}第2章反射2.1 反射的概念

Java 反射(Java Reflection)是指在程序运行时获取已知名称的类或已有对象的相关信息的一种机制,包括类的方法、属性、父类等信息,还包括示例的创建和示例类型的判断等。在常规程序设计中,我们调用类对象及相关方法都是显示调用的。例如

public class A{

void func()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 obj = new A();

obj.func();

}

}

那么能否根据类名 A,① 列出这个类有哪些属性和方法,② 对于任意一个对象,调用它的任意一个方法?这也是“反过来映射—反射”的含义。

在 JDK 中,主要由以下类来实现 Java 反射机制,这些类都位于 java.lang.reflect包中。

● Class类:代表一个类。

● Constructor类:代表类的构造方法。

● Field类:代表类的成员变量(成员变量也称为类的属性)。

● Method类:代表类的方法。2.2 统一形式调用

运用上述 Class、Constructor、Field、Method 四个类,能实现解析无穷多的系统类和自定义类结构,创建对象及方法执行等功能,而且形式是一致的。【例 2-1】 统一形式解析类的构造方法、成员变量、成员方法。

import java.lang.reflect.*;

public class A {

int m;

public A(){}

public A(int m){ }

private void func1(){

}

public void func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加载并初始化指定的类A

Class classInfo = Class.forName("A");//代表类名是A

//获得类的构造函数

System.out.println("类A构造函数如下所示:");

Constructor cons[] = classInfo.getConstructors();

for(int i = 0; i < cons.length; i++)

System.out.println(cons[i].toString());

//获得类的所有变量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类A变量如下所示:");

Field fields[] = classInfo.getDeclaredFields();

for(int i = 0; i < fields.length; i++)

System.out.println(fields[i].toString());

//获得类的所有方法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类A方法如下所示:");

Method methods[] = classInfo.getDeclaredMethods();

for(int i = 0; i < methods.length; i++)

System.out.println(methods[i].toString());

}

}

● A是自定义类。首先通过静态方法Class.forName("A")返回包含A类结构信息的Class对象classInfo,然后通过Class类中的getConstructors()方法获得A类的构造方法信息,通过 getDeclaredFields()方法获得类 A 的成员变量信息,通过 getDeclaredMethods()方法获得类A的成员方法信息。获得其他类的结构信息步骤与上述是相似的,因此形式是统一的。

● 上述程序仅解析了 A 类的结构,并没有产生类 A 的示例。怎样用反射机制产生类 A的示例呢?请参考下面的示例。【例 2-2】 统一形式调用构造方法示例。

import java.lang.reflect.*;

public class A {

public A(){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A:");

}

public A(Integer m){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 m);

}

public A(String s, Integer m){

System.out.println(s + ":"+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Class classInfo = Class.forName("A");

//第1种方法

Constructor cons[] = classInfo.getConstructors();

//调用无参构造函数

cons[2].newInstance();

//调用1个参数构造函数

cons[1].newInstance(new Object[]{10});

//调用2个参数构造函数

cons[0].newInstance(new Object[]{"Hello",2010});

//第2种方法

System.out.println("\n\n\n");

//调用无参构造函数

Constructor c = classInfo.getConstructor();

c.newInstance();

//调用1个参数构造方法

c = classInfo.getConstructor(new Class[]{Integer.class});

c.newInstance(new Object[]{10});

//调用2个参数构造方法

c = classInfo.getConstructor(new Class[]{String.class, Integer.class});

c.newInstance(new Object[]{"Hello", 2010});

}

}

● 可以看出,反射机制有两种生成对象示例的方法。一种是通过 Class 类的无参getConstructors()方法,获得Constructor对象数组,其长度等于反射类中实际构造方法的个数。示例中,cons[2]、cons[1]和cons[0]分别对应无参、单参数、双参数3个构造方法,分别调用newInstance()方法,才真正完成3个示例的创建过程。一种是通过Class类的有参 getConstructor()方法,来获得对应的一个构造方法信息,然后调用newInstance()方法,完成该示例的创建过程。

● 加深对Class类中getConstructor()方法参数的理解,其原型定义如下所示。

public Constructor getConstructor(Class... parameterTypes)

throws NoSuchMethodException, SecurityException {

parameterTypes表示必须指明构造方法的参数类型,可用 Class参数数组或依次输入参数形式来表示传入参数类型。

如果示例中要产生 A(String s, Integer m)构造方法的示例,由于第 1 个参数是字符串,第 2个参数类型是整型数的包装类。若依次传入参数类型,则如下所示。

c = classInfo.getConstructor(String.class, Integer.class);

若传入的是数组类型,则如下所示。

c = classInfo.getConstructor(new Class[]{String.class, Integer.class});

● 加深对Constructor类中newInstance()方法参数的理解,其原型定义如下所示。

public T newInstance(Object ... initargs)

throws InstantiationException, IllegalAccessException,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initargs 表示必须指明构造方法的参数值(非参数类型),可用 Object 数组或依次输入形式来表示传入参数值。如示例中要产生 A(String s, Integer m)构造方法的示例,由于第 1个参数是字符串数值,第 2个参数是整型数值。若依次传入参数类型,则如下所示。

c.newInstance("Hello", 2010);

若传入的是数组值,则如下所示。

c.newInstance(new Object[]{"Hello", 2010});

● 通过文中两种创建示例的方法对比,第 2 种方法更好,即先用有参 getConstructor()方法获得构造方法的信息,再用有参newInstance()方法产生类的示例。

需要注意的是,在构造方法的第一次调用过程中,构造方法编译时类似栈结构,先进后出。所以 A()最先进栈,对应数组元素 cons[2];A(Integer m)次之进栈,对应数组元素 cons[1];A(String s, Integer m)最后进栈,对应数组元素 cons[0]。【例 2-3】 统一形式调用成员方法示例。

import java.lang.reflect.*;

public class A {

public void func1(){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func1: ");

}

public void func2(Integer m){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func2: "+m);

}

public void func3(String s, Integer m){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func3: "+s+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Class classInfo = Class.forName("A");

//调用无参构造函数,生成新的示例对象

Object obj = classInfo.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

//调用无参成员函数func1

Method mt1 = classInfo.getMethod("func1");

mt1.invoke(obj);

//调用1个参数成员函数func2

Method mt2 = classInfo.getMethod("func2", Integer.class);

mt2.invoke(obj, new Object[]{10});

//调用2个参数成员函数func3

Method mt3 = classInfo.getMethod("func3", String.class, Integer.class);

mt3.invoke(obj, new Object[]{"Hello", 2010});

}

}

方法反射主要是利用 Class 类的 getMethod()方法,得到 Method 对象,然后利用Method类中的 invoke()方法完成反射方法的执行。getMethod()及 invoke()方法原型及使用方法与 getConstructor()是类似的,参见上文。【例 2-4】 一个通用方法。

分析:只要知道类名字符串、方法名字符串、方法参数值,运用反射机制就能执行该方法,程序代码如下。

boolean Process(String className, String funcName, Object[] para) throws Exception{

//获取类信息对象

Class classType = Class.forName(className);

//形成函数参数序列

Class c[] = new Class[para.length];

for(int i=0; i

c[i] = para[i].getClass();

}

//调用无参构造函数

Constructor ct = classType.getConstructor();

Object obj = ct.newInstance();

//获得函数方法信息

Method mt = classType.getMethod(funcName, c);

//执行该方法

mt.invoke(obj, para);

return true;

}

通过该段程序,可以看出反射机制的突出特点是:可以把类名、方法名作为字符串变量,直接对这两个字符串变量进行规范操作,就能产生类的示例及运行相应的方法,与普通的先 new示例再直接调用所需方法有本质的不同。2.3 反射与配置文件2.3.1 反射与框架

反射技术的编程特点:大大提高了编制稳定框架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当新增加功能的时候,仅增加相应的功能类,而框架调用可能不需要发生变化。【例 2-5】题目同例 1-2:求圆和长方形的面积。要求:从命令行输入类名字符串。当输入“Circle”时,表明求圆的面积;当输入“Rect”时,表明求矩形的面积。

//IShape.java :形状接口定义

public interface IShape {   //同例1-2

boolean input();    //输入方法

float getArea();    //求面积方法

}

//ShapeProc.java:流程处理类

public class ShapeProc {   //同例1-2

private IShape shape;

public ShapeProc(IShape shape){

this.shape = shape;

}

public float process(){  //每个形状处理包括输入及求面积两步

shape.input();   //输入功能

float value = shape.getArea();//求面积功能

return value;  //返回面积

}

}

public class Circle implements Shape {

public Circle() {}

//略,代码同例1-2

}

public class Rect implements Shape {

public Rect(){ }

//略,代码同例1-2

}

//仅以下测试类不同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throws Exception{

IShape shape = null;

shape = (IShape)Class.forName(args[0]).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

ShapeProc Obj = new ShapeProc(shape);

float value = Obj.process();

System.out.println("所求面积是:" + value);

}

}

● 反射机制要求待反射的类中的构造方法必须显示化,即使是无参默认构造方法,也要显示地写出来。

● 着重加深对测试类代码的理解。命令行参数表示要求类名为args[0]形状的面积。其中最重要的一行代码如下所示。

Class.forName(args[0]).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

它表明产生了类名是 args[0]的一个示例。可能是 Circle,可能是 Rect,也可能是其他形状的一个示例。也就是说,该行表明的含义是动态的,不随哪个具体的 IShape接口的子类改变而改变。从框架角度来说,它是稳定的。例如,现在要增加一个求三角形面积的类,只需增加功能子类 Triangle,而测试类代码无需改变。

● 本例中,产生形状对象的示例用了反射技术,调用方法时,并没有用到反射技术,而是用到了接口技术。反射技术固然强大,但它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的,代码也不易理解。一般来说,运用“接口+构造方法反射”就足以编制功能强大的框架代码了。

● 因此,如果把某些动态参数封装在配置文件中,通过读取配置文件获得所需参数,再运用反射技术,就可以编制更加灵活的代码,是下文即将论述的内容。2.3.2 Properties配置文件

Properties 格式文件是 Java 常用的配置文件,是简单的文本格式。它是用来在一个文件中存储键-值对的,其中键和值用等号分隔。JDK中利用系统类 Properties来解析 Properties文件。Properties类是 Hashtable的一个子类,用于键 keys和值 values之间的映射。Properties 类表示一个持久的属性集,属性列表中每个键及其键值都是一个字符串。其常用函数如下。

● Properties():创建一个无默认值的空属性列表。

● void load(InputString inStream):从输入流中读取属性列表。

● String getProperty(String key):获取指定键key的键值,以字符串的形式返回。

● void setProperty(String key, String value):设置对象中key的键值。【例 2-6】求圆和长方形面积。要求定义 properties 文本文件 shape.properties,其中添加一个键值对:shape=Circle。

public interface IShape {……}    //同例2-5

public class ShapeProc {……}    //同例2-5

public class Circle implements IShape {……} //同例2-5

public class Rect implements IShape {……} //同例2-5

//仅以下测试类不同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throws Exception{

Properties p = new Properties();

p.load(new FileInputStream("d:/shape.properties")); //装载配置文件

//根据键"shape",获取类名字符串

String cname = p.getProperty("shape");

IShape shape = null;

shape = (IShape)Class.forName(cname).

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

ShapeProc Obj = new ShapeProc(shape);

float value = Obj.process();

System.out.println("所求面积是:" + value);

}

}

Properties还支持如表 2-1 所示的简单 XML格式文件(重新定义 shape.properties文件为 shape.xml)。表2-1 shape.xml定义

其 XML文件要求如下:一个 properties标签,一个 comment注释子标签,然后是任意数量的 标签。对每一个 标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