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健康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套装共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3:18:00

点击下载

作者:张映辉,葛操,申景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育健康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套装共2册)

养育健康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套装共2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养育健康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套装共2册)作者:张映辉,葛操,申景玉排版:吱吱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ISBN:9786245817337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s葛 操

心理学博士,郑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级重点学科心理学第一学术带头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人社部首批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心理咨询师考试鉴定专家。世界医学最高认证中心(WMECC)和国际整体与自然医学学会(IHNMA)认证的国际催眠治疗师、完形治疗师。研究专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亲子关系、认知与学习、心理测量。申景玉

女,北京市示范高中大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政教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世界医学最高认证中心(WMECC)和国际整体与自然医学学会(IHNMA)认证的国际催眠治疗师。擅长青少年心理辅导、亲子心理辅导。序一

当问及家庭,想要培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大多数家长回答说:要培养出健康幸福、个性良好的孩子。

那么个人的幸福到底取决于哪些因素呢?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幸福五元素(PERMA)”即: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关系(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快乐的、沉浸其中的、有意义的、有成就的和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关系是我们获得幸福的重要元素。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需要学习的,尤其是需要当父母的来学习。因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许多为人父母的人并没有当家长的经验。我在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及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家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

第一,学习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孩子。家长觉得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有权利、有义务把他培养成人。于是,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来和孩子相处,丝毫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家长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懂得尊重和信任孩子,这样,孩子就慢慢学会了不信任父母。没有了信任的力量,孩子做事和生活就缺乏阳光的心态,变得消极而被动。

第二,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特殊性在于其亲密性。但是,这种亲密性往往使家长难以适应,加之年龄的差异和代沟的存在,家长往往觉得和孩子和谐相处非常难,觉得孩子故意在跟自己作对。其实,亲子关系看似单纯,这里面却有许多的规律需要学习。

第三,学习了解当代孩子的心理与教育技巧。“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孩子的特点是“异常聪明、心理脆弱、极端自我、人际不良”。针对这样心理特点的孩子,家长如果还是固守传统的方法来教育,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第四,家长要学习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国家和社会有其总体的教育目标,而家长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摸索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比如,摒弃只重视学习和分数的狭隘教育观,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爱好等。

总之,成为一个卓越的家长不容易,需要更多的付出和更大的耐心。

其实,当前中国的家长处在一种狂热的学习中,凡是亲子关系方面的讲座,他们都赶场似的去听,凡是亲子类的书籍他们都买来当宝典一样地阅读和尝试,这使得家长很累,而且往往收效甚微。其实,我国当前的亲子教育市场出现了“过度化”的倾向,即过度夸大了亲子教育培训的作用。各种类似“精英儿童培训班”“天才儿童训练班”“神童孵化班”层出不穷,这种拔苗助长似的培训,大有参加了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的功效。其实,参加培训后的家长往往是大呼上当。家长们也困惑了,到底我们该如何学习做家长?如何避免狂热,避免这种拔苗助长对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本书是一部教你如何科学做家长的书。正如作者所说,亲子关系是一门科学,家长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才能融入孩子的世界。这部著作立足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想在传统的亲子教育内容中给家长传递一种崭新的科学教子理念。从亲子关系的心理学内涵,到亲子教育中的潜能开发;从良好行为的塑造到孩子的学习、考试问题;从亲子沟通技巧,到孩子的情商、耐挫力、人格培养;从性心理学健康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异常心理等。作者不是刻意拔高心理方法对亲子关系的重要,而是娓娓地给家长讲述一个个亲子教育成功、失败的案例和由此得到的启发,并建议家长合理运用心理教育的技巧。面对当前亲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性指导。

本书的作者团队都是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有心理学博士和教授,也有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他们的案例新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作为一位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为他们在亲子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努力而感到高兴,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亲子关系心理的研究中,推动我国的亲子关系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白学军2012年11月于天津序二

葛操老师一直以来都在心理学领域不遗余力地工作着,享誉盛名,在我心中也一直期盼着能有机会与之交流。而我有幸在几年前因工作缘故,到郑州培训当地的心理学爱好者,因缘际会之下,认识了葛操老师。“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我对葛老师的第一印象。态度温和而不失严肃、容貌威严而不失平近、对人恭敬合礼、内心从容安详,面前的葛老师符合了他给我一直以来的感觉。进而跟葛老师交流后,更让我感到“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能够沐浴在葛老师的春风之下,的确是桃李的福德与佳报。

而今,葛老师推出他的大作《与孩子一起成长——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学智慧》更是让我推崇不已。本书中,葛老师以真实的案例和科学的方法全面阐释了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拥有的智慧,从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的角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帮助中国父母轻松做家长,做卓越的家长;书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展现了各种心理学智慧和技巧,其中渗透着科学的亲子关系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一定会令家长朋友们受益匪浅,帮助您和孩子一起幸福成长。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神父,他酷爱打高尔夫球,常利用安息日的时间偷偷跑到高尔夫球场,过足了球瘾却忽略了该做的工作。长期看在眼里的实习神父有一天终于无法忍受,向上帝禀告了这一件事,上帝同意要给神父一点儿惩罚。于是,从那天起,神父每次打高尔夫球时都是一竿进洞。几个礼拜过去了,实习神父问上帝,为什么还没有采取行动来惩罚神父。上帝微笑着说:“我的惩罚已经开始了!每当他一竿进洞时,他却只能独自欢喜,无法把喜悦分享给朋友,这就是我给他的惩罚。”

葛老师愿意跟我们大家分享他的知识、经验,相信这是最好的喜悦与成就。谢谢葛老师提供给社会大众一个崭新的观念与前景,也谢谢葛老师让我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尽我一份心力,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好好享受书中的各种亲子教育与沟通的知识吧,相信它能带给家长朋友们全新的感受与收获!

别多说,看就对了!蔡仲淮2013年1月30日于珠海绪论 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更加严重的家长”。这是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学习心理与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实践中的内心感悟。每每看到家长愁容满面地领着孩子来到我的面前,最后带着孩子轻松离开时,内心便充满着一种快乐和感激。我要感谢心理学,是这门年轻的学科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给了他们最积极的关注,面对自我、面对青春、面对迷惑、面对挫折与彷徨、面对困顿与挣扎,心理学以她独具的魅力,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别样的大门,她的尊重、关爱,她的真诚、共情,真切地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温暖着孩子成长的心路。随着独生子女、80后、90后的成长,家长普遍感到自己那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收效甚微,孩子越来越难以教育和相处。于是,焦虑的情绪滋生在家长的心头,这种情绪很快便传染到整个家庭,我们发现孩子脾气大了,学习成绩下滑了,性格不如以前开朗了。于是便苦口婆心的说教,威胁、吵闹,甚至冷落和打骂。方法用尽,心力交瘁,但问题似乎却越来越严重,这到底是怎么了?我该如何帮助孩子?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家长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关注和审视亲子关系这一古老的话题。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社会的发展对合格家长提出的一种基本标准。过去我们可以在初夏的夜晚,搬一个竹凳,晃着一把芭蕉扇,在月光下给孩子讲各种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智力开发、励志、品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都蕴涵在故事中;那时的孩子们似乎有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好奇心,思维和遐想在深邃的夜空下遨游和飞翔。但不知从何时起,家长们却突然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费尽心机却还屡屡受挫,孩子在许多方面似乎比自己懂得还多,他们津津乐道于网络游戏、网上购物、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和周杰伦,他们热衷于新奇事物、名牌和时尚。更有甚者给自己的父母送了一个极为不雅的称呼——“蛋白质”父母(傻蛋+白痴+神经质),以蔑视那些不懂得学习新知识、落伍于时代、随意发泄情绪的父母。亲子关系由一种看似简单自然的关系而演变成为今天的一门学问,它预示了家长对儿女教育的无力,昭显了亲子交流中的困惑和危机四起的焦虑。这门学问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时代变了,孩子变了,做父母的对于亲子关系的一切观念也要跟着变,这种变化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一种跟逐时代进步的选择。

据《北京晨报》报道,2005年北京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让人吃惊,其中有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对父母反感,56.28%的孩子对父母极度反感或痛恨,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在回答“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或朋友,近30%选择老师,15%的学生选择父母,4%左右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实际上,早在1996年《中国妇女报》的调查就提出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十大难题:一是家长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二是“我是一个失败的家长”;三是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四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五是孩子学习不刻苦;六是如何使孩子避免负面的社会影响;七是孩子没有伙伴;八是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九是孩子的学习方法较差;十是孩子不会独立处理问题。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难题。比如,孩子出现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孩子早恋或不会交友;孩子有说谎、偷窃等行为问题;孩子情感淡漠、敌视家长;孩子心理上抑郁、焦虑等。

我们当代的亲子关系变得让人揪心,家长的辛勤付出并没有得到期待的回报,而孩子面对家长的爱与付出并不领情,极力地逃避。在单位身为局长、经理、老板、教授的体面家长,面对其下属、客户、顾客和学生时得心应手,却唯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显得束手无策。面对子女教育上的失败,家长感到从未有过的挫败感。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争气、不学好,可唯独没有反思过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法。

心理学家为我们罗列了十类不合格的家长,也许会启发我们家长重新的思考,这十类家长是:(1)老是把“忙”挂在嘴上,对孩子缺少关爱的家长;(2)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或活动的家长;(3)放任孩子,孩子要任何东西都会给孩子满足的家长;(4)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常拿孩子出气的家长;(5)不理会孩子的问题,对孩子关注的世界缺少兴趣的家长;(6)在餐桌上数落孩子、责骂孩子的家长;(7)经常在别人面前指责或怒骂孩子的家长;(8)不读书、不学习、素质较低的家长;(9)经常抱怨、说别人坏话、说社会消极面的家长;(10)动不动就发脾气,情绪控制差的家长。也许我们知道了孩子对我们家长的期待,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孩子对家长的教育给予抵触的原因了。

言传身教是家长最直接的教育形式,做家长的可以一手搓着麻将或者和酒友吆三喝六地喝着酒,嘴里却喊着要孩子去好好读书、做作业,这样的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家长对待孩子总是这样的心态:我们管你吃,管你喝,管你的一切花费,这么爱你,那么你就必须听我的话,必须好好学习。因此,家长的专横、蛮不讲理和过度的要求出现在众多的亲子关系中。长期以来,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并非空穴来风,在他们三四岁幼儿时出现的第一反抗期以及到了青春期的第二反抗期时,父母都是其反抗的主要对象。

亲子关系是一门艺术,家长需要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融入孩子的心理世界。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亲子双方不同的个性与处事风格都会影响亲子关系。因此,许多成功的亲子关系案例都只能拿来借鉴而不能照搬。有的家长听了赏识教育的讲座后,回家马上对自己的孩子也实行这种赏识,最后发现,越赏识孩子越变得懒惰和不求上进。实际上这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个性导致的,有的孩子需要在别人的督促、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才有较快的进步,这时赏识就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西方的教育心理专家主张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许多事情都遵循孩子的选择。而在中国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条件下,我们的家长需要对孩子有较大的约束,忌讳对孩子放任自流,因为中国的社会教育环境缺乏对孩子约束的机制。比如舞厅、网吧和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商业味儿浓而提供积极健康教育的意识较差,这就必须要家长进行监督和选择。因此,和谐的亲子关系没有十全十美的固定模式能够让我们来照抄照搬。家长需要善于借鉴、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够促进孩子积极、健康和谐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一门科学,家长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才能融入孩子的世界。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智发展只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过分超越了孩子的发展水平对其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许多家长从孩子很小就让其上钢琴、舞蹈、绘画等各种特长班,不惜代价让孩子学习英语、奥数等。许多孩子不堪重负,特长学得一般般,却收获了体质虚弱、心理问题严重的结果,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发展。孩子的奖励、惩罚、习惯培养、学习方法、记忆方法、注意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科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投机取巧式的学习、夸张的记忆方法培训班都是障人耳目的,只能起到短期的作用。学习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长足发展的关键。同时,孩子的发展需要学习成绩与品德培养并举,智力开发与情商培养并重,注重人格的全面提升,家长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亲子关系是一种责任的传承,注重人格养成才能使孩子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世界。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最直接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养,二是育。就“养”而言,我们中国的家长毫不吝啬,好吃的好玩的尽量满足孩子,以致于孩子的营养过剩,小胖子增多。就“育”而言,家长过分强调的是智育,即智力的发展、学业的发展,忽视的是人格的培养与塑造。简单说来,人格就是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兴趣、情绪、动机、性格、品德等稳定的综合品质。如果人格出了问题,一个人体格养得再健壮,心智发育再好,学习成绩再出众,都只能是毫无价值的废人。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了人格的培养,会让孩子体验到家长在通过亲情向他传递着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品质,在刻意养成他的爱心、孝心和责任感。我发现,在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咨询中,许多孩子的心理障碍源于没有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勤奋、努力的心理基础。现在的孩子,做什么都感到没劲,动不动就选择离家出走,厌世、悲观,甚至遇到小小的挫折就选择自残和自杀,这是典型缺乏责任感的表现,也是家长教育中缺乏人格培养与责任感培养的折射。

从做家长的角色而言,杰出的家长们应当学会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和孩子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首先,家长牢牢把握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比如父亲,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表现出对孩子关爱呵护而又不失正直、豁达、坚毅的品性,让孩子从你身上学到宽容大度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学到刚强的一面。母亲则要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善良、韧性和做事的细致入微。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分别从父母的身上获得这些不同的个性品质。如果做父亲的过分忙于工作而把孩子完全推给母亲照看,则会让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孩子容易出现胆怯、心胸狭隘、缺乏责任感等不良的品质。到了青春期后,由于做父亲的与孩子的关系疏远或者父亲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过少,容易形成孩子过早的在异性同伴中寻求感情的补偿,出现早恋的倾向。其次,家长让子女体验到真正的爱。中国人的一个独特的品质是含蓄,有时候做了许多却羞于表达。每个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家长还要不要经常地表达,让孩子体验到这种爱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但要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且还要善于表达,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到爱。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家长爱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语言进行爱的表达,让孩子明白其在家长心目中的重要性,通过语言的交流,让孩子体验到来自父母的鼓励、关爱和体贴,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支持和理解。这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养成良好的个性意义重大。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对子女的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亲子依恋的需要,从最初亲子间的怀抱、抚摸开始,这种肢体语言的表达有时胜过语言,会让孩子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采用拥抱、拍肩头,抚摸孩子的头等动作表达对孩子的爱。当孩子进步时,语言的鼓励加上拍肩、向其竖起拇指等动作更能让孩子受到鼓舞。家长通过对孩子的抚摸等身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胜过语言的苍白无力,起到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有的心理学家因此建议,中国的家长每天要寻找到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身体语言的爱抚,使之有强烈的爱与安全的体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孩子是有个性、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个体,家长不要把他看做是自己的附属物任意地驱使与强制改变,尊重是建立一切关系的前提,当然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第二件事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尤其是从童年时期开始,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因势利导,培养好习惯而改掉不良的行为,这样就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子推早在《颜氏家训》就有经典的论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译成我们今天的话就是:“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教诲,叫他去做他就去做,叫他不做他就不做。这样,等他长大时,就省去挨板子的处罚了。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的,反而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就是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起威信,火气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说:‘教媳妇应该在新娶来时,教儿女应赶早在婴儿期。’这话一点不假啊!”可以说,许多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想将其改正就变得十分困难。比如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做事或做作业磨蹭、计划性差;有的孩子懒惰,吃不得苦;有的自律性差,管不住自己;有的常发脾气、控制性差;更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做事目中无人,可以说,这一切都和习惯的培养有关。

第三件事是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教育不同于老师,不是处处来教孩子各门功课,而是引导、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家长的咨询中我发现,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学习,自己跟着孩子到外面听课,回家再接着跟孩子讲,家长把许多知识都重新学会了,可孩子成绩仍然不见起色,这就是做家长的在引导孩子学习方面出现了错位。孩子的学习是其自己的事,家长不能包办,不是帮其检查作业,而是教会孩子自己检查作业;不是动不动就给孩子讲课,而是让孩子自己搞明白其中的道理。切记孩子在成长中,最初进入小学阶段,家长应该注重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则重点要结合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是学会了学习,家长引导孩子的目的不仅是督促孩子做多少道题,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甚至是自学方法的获得,可以说,引导到一定阶段(一般是高中阶段),家长就可以放手了,随着知识深度的不断增加,这时家长再参与得过多便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干扰了。

家长和子女是我们无法主动选择的两个角色,又是这个大千世界中关系最近的角色,而且还是难以处理好关系的两个角色。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工作者,近年来,我们的团队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和社区为许多家长进行了有关“成功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发展”等方面的普及讲座;同时还为众多的家长、孩子进行了心理咨询和成长辅导。实践中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问题重重。有的长期固守传统观念,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随“心”所欲、任意摆布;有的背离了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长期沿用自以为是的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的又百般溺爱,包办孩子一切,代替孩子成长。这种状况下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的不断加剧,甚至在亲子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难以弥补的过失和结局,许多家长从心底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他们表现出来对科学教育孩子的期盼,强烈要求自己能够走进孩子的心里来帮助孩子。在这种状况下,那种仅仅教我们科学育儿的科普型的亲子教育的小册子远远满足不了家长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亲子教育心理操作技巧的读物,更需要从孩子和家长双方的心理互动出发来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读物;既有独特的个案分析,又颇具广泛适用性,能够真正从心理科学角度给他们实际指导的读物。

亲子关系看似简单,实际却是一个庞大的关系体系。因此,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构建亲子关系心理学的完整体系,而是在于迎合家长和子女相处时的实际需要,专门为每一位真爱孩子的家长量身打造亲子教育的心理读本。本书尽量使用“家长”而不用“父母”一词是为了对单亲家庭和隔代抚养孩子的一种尊重。书中选择了心理学应用与亲子关系实践的融合为切入点,把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和孩子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内容纳入进来。首先,以家长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以及孩子成长中遇到的敏感问题为主线,探索问题背后的理论根源,用趣味的心理学研究故事,加之通俗趣味的心理学理论阐述,揭示亲子关系问题的心理内涵和实质。同时,列举大量的典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咨询的案例,给以启迪;再者,结合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给出符合科学规律、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力推各种解决方案的实用性、新颖性和高效性。最后,融入大量的亲子关系心理的小测验与心理互动游戏活动,让家长在阅读的同时,通过亲子实践,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孩子,了解亲子关系,并在游戏互动中融洽亲子关系。亲子箴言

用一种孩子需要的方式来对待 他们,通过你的帮助,使他们成为尽 可能优秀的人才。—— Johann von Goethe第一章陪孩子慢慢成长本章概述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家长在家中真的担起了老师的角色,只一味地关注孩子功课、考分,言必谈学习,家庭成了学校的延伸,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亲子间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家庭不是学校,家长更不是老师。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本章首先从亲子关系心理学的原理出发,要求家长把亲子关系看成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亲情融通和依恋关系,用平和的亲子心态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强调家长以爱心、同理心、耐心、平常心和宽容心来对待孩子。其次,强调了在孩子心中播种自信,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不断激励孩子积极进取的重要性。亲子教育应当避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尤其要当心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再次,阐述了家长如何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家庭文化等。最后,指出了家长对待孩子成长和发展,尤其是学习方面,应该是积极的鼓励和正确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督促孩子的自我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通过与孩子的互动,自身也获得了成长。在亲子互动的环节中,给出了亲子关系自测,让家长和孩子在各自的测评中了解各自在亲子关系中的状况。亲子成长问题面面观“我的孩子现在越来越难沟通了,回家就把自己关进屋里锁上门,谁也不愿理。”“我们一切都为了孩子的学习,什么都不让他做,可孩子最近却经常上网,管又管不了,不知如何是好?”“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了,动不动就发火,好多事情我们想问也不敢问。”“孩子学习退步了,老师反映说孩子在学校和男孩子交往过多,她会不会早恋?该如何给孩子谈这方面问题呢?”“我的孩子因为恋爱挨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离家出走几次了,觉得脸上很没面子,真的觉得活着没意思。”“孩子学习比较好,可就是脾气古怪、自私、很少顾及别人,对我们似乎缺少亲情,该如何教育这样的孩子?”“孩子做作业老是磨磨蹭蹭,本该一个小时完成的作业他做了两个多小时,做事漫不经心,说了多少次都不管用,孩子到底怎么了?如何改掉他磨蹭的习惯?”“我是一个离异的单亲母亲,儿子长到14岁了,有点缺少阳刚之气,做事太细腻。现在体验到了离异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该如何补救呢?”“我的孩子现在上初中,老是偷家里的钱,每次都是批评教育,现在还打过他,可是没有效果。这不,上周又偷了家里的900元,被我关在地下室一天,可现在他不理我了,不知该咋办?”

……【经典案例回放】离家出走的女孩

2005年夏,我在一个集团公司的各分公司进行“亲子关系与成功家庭教育”的巡回讲座,给我开车的是公司一位姓肖的师傅,从第一天起,我就发现肖师傅一直愁眉不展,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敏感使我对他产生了兴趣。一问才知道,原来就在我来公司的前天晚上,肖师傅家里在上高二的18岁女儿第三次离家出走了,孩子的妈妈一直在哭。因为知道我是公司请来的心理教育专家,执意要来开车以便接触我。问了基本情况我得知,孩子是肖师傅夫妇从南方的某医院领养的,当时孩子只有2岁,不知道孩子亲生父母的情况。不能生育的肖师傅夫妇把孩子抱回来后视为掌上明珠,非常疼爱。肖师傅是个有心人,知道孩子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有一个好的前途。从小开始,他便严格管教女儿,也和许多的家长一样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一次孩子要学小提琴,他不惜花了3万元让人从北京买回一把琴,并花每小时150元给孩子请家教,孩子也争气,虽然脾气不太好,但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小提琴也考过了八级,夫妇俩很欣慰,觉得心血没有白费,他们多次携着女儿的手走进北京某名牌大学的校门……然而到了高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孩子的学习开始退步,肖师傅到学校问了老师,老师说孩子这段时间学习有点浮躁,其他倒没说什么。一向好强的肖师傅认为是女儿没有好好用功,于是批评、吵骂和罚跪成了这一时期主要的家庭教育手段,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到高二的时候,女儿提出不想上学了,想出去打工,这让肖师傅非常失望,坚决地给予拒绝。女儿也不示弱,开始逃学,并和一位校外的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谈起了恋爱,得知情况后,肖师傅把女儿找回家,狠狠地用拳脚教训了一顿,然而这一打,却让女儿彻底认为肖师傅夫妇不是她亲生父母(在此前她只是听别人说过自己是抱养的),非要去找自己的亲身父母,于是发生了第一次的离家出走。不到一周,肖师傅又把她从网吧里找了回来,这一次,肖师傅听从了同事的建议,没有打骂女儿,而是和女儿长谈了一次,但女儿坚持要去打工或找工作,肖师傅只是动员女儿坚持一年,考完大学再说,十多天后女儿拿着500元钱,留下个纸条说是去南方打工去了。二十天后,女儿没找到工作又回来了,整天呆在家里,不去上学,也不干什么。女儿第三次离家前父女冲突达到了极点,两人签订了解除父女关系的协议,肖师傅从此后不再负担女儿的一切,女儿表示再也不会踏进这个家半步。

后来我通过咨询的方式解决了肖师傅和女儿的冲突,女儿也表示要再回到家里,和父亲商量着下一步的问题和自己的发展计划,但我十分清楚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很漫长。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在亲子相处中,肖师傅不可谓不用心,他说:“每次我和女儿在饭店吃饭时都会抓住时机教育她:如果好好学习,将来就会经常来这样的场合吃饭;如果不好好学习,就要像她们(服务员)一样在这里打工。见到捡破烂和要饭的我也会现场教育: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是这种结局。”然而,肖师傅对女儿的这一片良苦用心女儿却并不领情。在女儿的眼里,肖师傅是一个脾气暴躁、专横无理、极端自私的人。女儿平时尽了全力地与肖师傅对着干。面对对女儿教育的失败,肖师傅的心在滴血,他言不由衷地叹息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为什么她会像个仇人似的回报我,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对呀,为什么他的这种良苦用心没有得到“应该”的回报呢?是肖师傅父女沟通出现了问题吗?女儿为什么会如此变化?她真的不想学好了吗?校外的青年诱惑了肖师傅的女儿是其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吗?

实际上,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有着类似困惑的家长何止肖师傅一人,在长期从事亲子教育辅导及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家长们给我谈及了他们面对孩子教育时的感悟:

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对孩子的说教,也不能一味地认为是孩子太幼稚、不争气。实际上,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家长教育的出发点过多地考虑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而没有真正顾及儿女的心理需要,家长的方法过多地带有强制命令及武断粗暴的性质,使得亲子双方难以从心里融通。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学智慧立足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重点关注和谐亲子的形成在亲子教育及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家长在亲子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对于在亲子教育中迷雾重重的家长而言,她会耐心教你如何做孩子“知心”的家长,如何与孩子真正进行心理的沟通与交流?家长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与成功心理,家长如何与孩子共同面对其成长中的种种问题等。第一节孩子的健康成长高于一切一、把握亲子心理规律,拒绝拔苗助长

1.亲子有规律,遵循莫超越

国内的亲子教育和亲子训练的市场化已经有目共睹,这种市场化的最终结果必会演变成商家把追逐利益作为主要目的。看看今天,亲子教育和亲子训练在媒体的大肆渲染和推波助澜下已经接近疯狂了。请看某个国内网站为一位所谓亲子专家做的宣传:“他教育出的孩子:3个月就会叫妈妈、爸爸,2岁就会竞选班长,3岁生活就会自理,4岁就是幼儿园当家主持,5岁能识1500个高频字,6岁就敢和说脏话的老师PK,7岁就自信地进入直播间侃侃而谈……”这就是在家长交了29800元后在五天内完成的所谓“父母大学”里所学到的精髓。看到这些,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儿童心理研究和咨询的心理学专业博士震惊了。这是在培养人吗?这不是在滋养一个个的怪胎吗?这种拔苗助长、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早就受到心理和教育界的强烈批判,然而这种不科学的思想和观点在今天怎么成了家长追崇的所谓“科学”了呢?

戴维·艾尔金德博士在他的《还孩子幸福童年》中指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最近一些研究报告说,对胎儿心率的测量发现,胎儿可以分辨母亲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一些人把这一发现加以延伸,创建了一整套的教育规划和‘孕期大学’,指导父母为尚在子宫中的胎儿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演奏莫扎特的音乐。据说这样做可以提高孩子(1)的智商,帮助孩子在竞争中取胜。”为了胎教,连“胎儿话筒”都被商家发明出来,以提高父母给天才胎儿说话时音量被放大。今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胎儿的感知觉和能力被人为地扩大了,从而胎教的功能也被夸大了,夸大到我们只要给胎儿常听音乐,孩子出生后就有音乐天才了。类似的夸大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各种夸大其词的注意力、记忆力训练班,号称学习一周,能够倒背一本书,学习成绩显著提高等。一些中小学文化课程的精英培训班更有五花八门的宣传口号,比如什么“神奇的张老师,一次课程能提高英语分数20分”,“张老师成功为一位学生英语提高学习成绩60分”。笔者是长期从事心理测量和教育测量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知道教育测量中的规律:如果学生上次英语考试50分,这次考试100分,说其成绩提高了50分是十分错误的说法,因为两次考试难易程度不同,这种原始分数无法比出哪次成绩好。各种亲子课程培训的商业化味道让家长处在焦虑状态,不让孩子参加吧,别人家的孩子都参加了,唯恐自己的孩子将来输在起跑线上。若让孩子参加,家长们明知道这种培训的宣传虚假和随意性,不会对孩子有多大益处,反而浪费了孩子快乐童年时光。

目前,这种拔苗助长的市场培训风潮此起彼伏,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应该知道,孩子的成长有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在孩子没有达到足够的心理成熟、智力达不到某种水平而盲目施加超越其年龄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仅百害无一益,还会损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出现压力过大、厌学甚至人格障碍。

2.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原是遗传学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我国的《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子女关系的种类可分为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和法律意义的父母子女关系两种。前者可分为父母与婚生子女关系和父母与非婚生子女关系;后者包括继父母与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关系和养父母子女关系。因此亲子关系也扩展到这种非血亲但具有抚养关系的两代人的关系。心理学或教育学中的亲子关系多指以血缘基础形成的,以共同生活为特征的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代际关系。

亲子关系是个体一生中最早形成的关系,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2)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它是以血统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和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亲子关系有着不同于夫妻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的特点:一是不可选择性。亲子关系是家庭中由血统继承相连接的人际关系。从子代出生乃至从母体孕育生命开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存在了,即使由于过继、失散等原因父母未能尽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也无法改变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存在的客观事实。父母只要生育儿女,就不能回避与子女的亲子关系。二是永久性,亲子关系与生俱来,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并受到一定的法律确认和保护。三是亲密性。亲子之间共同分享衣食住行等家庭物质条件,同时在精神上、情感上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四是权利义务的特殊性。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照料,是人类自身生产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也是两代人之间相等的社会权利和义务。(3)

李银河博士谈到,中国的亲子关系不同于西方,西方是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国是一个家庭主义(familism,又译家庭至上主义)的社会,因此,在中国,即使是夫妻轴关系的重要性超过了亲子轴关系,我们的亲子关系的亲密度还是西方社会中的亲子关系所难以企及的。换言之,在中国,亲子关系拥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伦理纽带甚至涉及人生目的的纽带都十分强韧;而西方的亲子关系其内涵相比之下要简单得多,亲子之间的关系纽带也要脆弱得多。

3.亲子关系心理学

亲子关系心理学是以亲子互动中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揭示亲子教育中的心理变化发展规律,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它的立足点是通过亲子关系心理的揭示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实现良好的亲子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它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心理学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亲子关系心理学强调亲子双方在教育中的互动影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亲子关系心理学是紧密结合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来实现对孩子的成功教育。

亲子关系心理学强调对孩子的全面培养与教育。从这一点而言,它的内容不同于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教学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学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以认知获得为主要内容的。亲子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因此亲子关系心理学有其独特的内容与规律。它要关注孩子的潜能开发、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发展、交往沟通能力培养、情商培养、青春期及性心理发展、健康人格培养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等多方面,而孩子这些方面的发展却是以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为前提条件,从而避免了孩子发展中的那种只重学习而忽略人格、品德培养的畸形发展。

亲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亲子关系心理学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以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支撑,重在探索亲子教育问题中的心理因素,着重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来解决亲子教育实际中的问题。因此它不同于亲子关系学,也不同于一般的亲子教育理论。摒弃掉对一般亲子关系的原则和理论的探索,也不拘泥于道德的说教,更多地偏重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亲子教育心理学强调亲子的互动,但更多地关注了家长的主动性和操作性,强调了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亲子关系心理学并不只是家长教育心理学,而是要求家长作为亲子教育的主导发挥其作用,最终通过孩子这一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双方在互动的关系中不断成长。从这一点而言,亲子关系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教会你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现代家长,如何在社会的发展中与学校及社会配合,培育出时代合格的人才。

亲子关系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亲子关系从心理上而言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互动关系。孩子需要得到父母亲的保护、抚养、交流,不仅婴幼儿时期是这样,即使到了童年、少年时期,父母仍然为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及纪律和控制;反过来,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这种不对称还表现在孩子和父母都对对方抱有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并不对等。儿童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则常常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并且,从亲子关系的很多方面来看,孩子的需要都超过了父母的需要,父母对孩子大多是所谓“只求付出,不求索取”。这种不对称的亲子关系显然与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有着很不相同的特点。在亲子关系中,通常由父母掌握着权力和限制,儿童的合作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顺从和尊重。父母指导和训练孩子,孩子有时寻求父母的教导,有时也反抗,但更多地是遵从父母的教导,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亲子关系中父母(4)占有权威地位。二、与孩子一起成长关注的成长问题

1.早期儿童潜能开发

从孩子诞生,亲子关系建立起,家长们便一门心思琢磨孩子的成长及成功的家庭教育问题。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学智慧要把家长的这种需要作为主要的内容来加以关注。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问题是亲子关系心理所面对的重要领域,因为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影响孩子一生的问题,这是学校和他人难以插手的问题。因此,各种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期与敏感期问题;孩子心智潜能的开发问题;如何避开孩子劣势、发展孩子的优势的问题;如何培养孩子在丰富环境中发展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能力;注意力的培养、记忆力的培养等,以及家长如何做到在孩子潜能开发时的适时配合,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亲子关系中的学习心理

亲子关系中的学习不同于孩子的学校学习。现实中,每个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老师。兴趣班、奥数班、提高班、加分班、音乐班、美术班、一对一家教,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最忙碌的莫过于家长了,他们带着孩子赶场似的奔向各种辅导班,指望着孩子成绩迅猛上涨。但事与愿违,心操了、钱花了、人累了,孩子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越学越没劲了。还有的家长做得更为用心,把孩子要学习的英语单词一个个帮他抄到本上,帮孩子总结每一章的重点、规律,结果家长学得很好,孩子仍然进步很慢。其实,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心理的因素最为重要。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的学习?如何辅导孩子的功课?如何帮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影响不同年龄段孩子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家长如何把握等都是本书所要关注的。

学习离不开考试,可孩子一到考试就紧张焦虑得难以控制,有的发展到胃疼、拉肚子、发高烧等躯体疾病。究其原因,原来是家长过分看重分数,每到考前,家长尤其是妈妈总是表现出过分担心焦虑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孩子。实际上,社会中种种“好心”的做法也在加重孩子的考试焦虑,比如高考、中考时,我们大肆渲染让建筑工地停工、汽车禁止鸣笛,甚至有的路段禁行机动车。“一切为了考生”的口号让考生无形中心理压力增大、胆战心惊。我们需要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尤其是思考的方法和轻松应对考试的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培养远远重于一个好分数的获得。从行为塑造的原理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及不良习惯的改变;从培养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及如何帮助孩子高效率地学习;从轻松应对考试到轻松战胜考试焦虑。学习心理问题是亲子关系中家长关注的重中之重。

3.亲子关系中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做作业老是磨蹭、粗心,成绩不理想。其实,这和家长在亲子教育中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对待孩子学习的错误观念有关,它涉及孩子的学习心理及其良好习惯的培养问题。平时,孩子完成了作业,我们做家长的看到他做得挺快,就给他再加几道题,如此多次,孩子觉得父母总是无止境地给自己加码让多做作业,与其早完成作业,不如边做边玩做慢些,父母就不会额外加作业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做作业磨蹭的不良习惯。实际上,是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造成了孩子做事的磨磨蹭蹭。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必然会养成孩子懒惰的习惯,同时会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和爱心。习惯决定命运,一个习惯差的孩子就难以在群体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缺乏责任感是其将来情感、恋爱和婚姻纷纷出现危机的根源。帮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是我们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4.亲子冲突及亲子沟通心理

亲子冲突是指亲子间由于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不相容而产(5)生的心理或外显行为的对抗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亲子之间互不理睬、言语争吵、冷战甚至是大打出手。家长寒心之极,觉得人生失败,从而更加粗暴和充满暴力倾向;而孩子则感到没有温暖和爱意,仇视一切,桀骜不驯,越加叛逆和敌视,进而流落到社会边缘,沉溺于网络,发展到离家出走和犯罪。实际上,亲子冲突是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面对的正常的亲子关系状态,冲突意味着孩子心理的独立和成熟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儿童心理学之父霍尔用“复演说”解释了青春期孩子“疾风骤雨”、身心巨变的特点及这一时期亲子冲突的必然性。弗洛伊德则从其著名的“性欲发展理论”指出由于“力比多”的剧增导致儿童情绪冲动多变,从而产生亲子冲突。他认为亲子冲突重构了亲子关系从而降低了青少年的焦虑,而这一时期若出现和谐的亲子关系则被视为是青少年发展存在障碍及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6)Laursen等人对有关亲子冲突的文献进行元分析时发现,亲子冲突频率与情绪强度在青春期的发展是不同的,前者在整个青春期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后者从青春早期至青春中期呈上升趋势。有的研究也发(7)现,初中生亲子冲突进入青春期后呈上升趋势,在初三时冲突激烈并达到最高水平。本书把亲子冲突的问题作为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经典的案例分析,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具体可以操作的方法为你化解亲子矛盾,为解决亲子冲突提供良方。

我们要培养社会人,加快孩子的社会化离不开交往与沟通。从亲子间的沟通开始,到与不同群体的交往,从亲子间的言语沟通到非言语沟通,从倾听到关注,从交往沟通的原则到沟通的心理学技巧与方法的运用,以及对交往沟通中的冲突、障碍的应对探讨,使孩子日渐变得自信与成熟,也为其走入社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孩子情商发展及人格培养

一帆风顺下成长的孩子难以经得起风雨,也成不了大的气候。因此,家长如何看待挫折,如何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挫折,如何教育和帮助孩子面对成长中的挫折都成了今天中国亲子关系中的一大问题。我们太爱自己的孩子了,我们为孩子包办得太多了,我们让孩子太顺利地成长了,然而孩子回馈给我们包办的礼物是成长和成熟的缓慢和社会化进程的弱化。心理学中“延迟满足”的经典实验告诉家长,教会孩子延迟满足,发展良好的情商与个性胜过学习成绩。成功与成才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孩子经历了风雨,他的未来前程才充满着希望的彩虹。

人格决定命运,情商在人的成功中更举足轻重。长期以来,家长重学习与成绩,忽略了人格与情商的培养。到头来,却又抱怨孩子孤僻、不孝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贯穿孩子的一生,重智商轻情商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人格与情商怎样影响孩子的发展,如何积极培养健全人格与高情商,家长如何适时配合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仍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6.孩子的性心理与“早恋”问题

每个人的发展都跳不过青春期,他对自身的关注与打扮,他对异性的过分关注以及异性交往的增多,他的种种早恋迹象的出现在告诉家长他进入青春期了,而这种正常的身心发育却让家长如临大敌,觉得孩子变了,该看紧点了,千万别弄出点什么事来。家长羞于与孩子谈论性问题及与恋爱有关的问题,于是孩子便转向街头小报、网络来寻求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性心理?家长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孩子早恋了怎么办?如何在这方面做到有效的沟通?本书将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角度剖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其沟通技巧,教你坦然面对孩子的情感问题与敏感问题,给你满意的具体指导。

7.亲子双方的角色与孩子成长

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涉及影响亲子关系心理的因素分析贯穿在本书各章的内容中。首先,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关于父母的教养内容、教养态度、教养行为以及孩子的感受,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稳定性。亲子关系因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反社会行为有关。在父母严格教养下的孩子容易产生越轨行为,增加了亲子冲突的机会。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亲子冲突较少,冲突强度也较弱。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较频繁与激烈的亲子冲突。本书中将贯穿着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建议和具体的方法指导。其次,亲子间的性别交互作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8)差异,而且在青少年期间可能发生不同的转变。Shek认为,中国青少年认为自己与母亲的沟通多于父亲,因为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在扮演家长角色时通常是父严母慈。父亲与子女关系相对淡漠,且管教上较为严格,相对的母亲对待子女比起父亲有较多的慈爱与关怀。因此,在亲子关系中,子女与父亲的交往过少和关系淡漠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完善,男孩无法从父亲那里习得博大、宽容、刚毅等品格,无疑弱化了男孩的男性度,而女孩则较少体验到成熟的男性父爱的保护与包容,导致青春期对年长异性的较大依赖,可能较早出现恋爱倾(9)向。再者,家庭环境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同样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低收入的父母较有可能使用严格控制或暴力独裁的教养方式,且提供较少的支持,对子女显示出较大的负面看法,对儿童常有忽视及虐待,且常将负面的结果归因于儿童的行为。而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其工作通常具有自我导向及自我控制的性质,这些父母也会将这些特质带到养育子女的行为上,并采用道德劝说诱导等较为合理的方式。Shek在对3017名香港中学(10)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与亲子关系质量的研究中发现,高经济地位学生组的父子关系要显著优于低经济地位学生组的父子关系。但母子关系二者相比并无显著差异。Shek认为这一方面可能是低经济地位学生存在着把亲子关系不良归结于父亲的无能造成家庭状况不好的偏见;另一方面低经济地位家庭多来源于中国乡村,而中国传统父权文化意识中存在着控制子女的倾向,由此导致了经济地位不同的父子关系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次还有家庭结构等,如非典型家庭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非典型家庭指与普遍的亲生父母抚养子女这一典型家庭形式不同的家庭,包括单亲家庭、继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寄养家庭等。许多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及继亲家庭的孩子不管是人格发展、生活适应、同伴关系、学业适应、社会技巧还是偏差行为的发生,都与双亲家庭存在着差异(11)。

8.孩子异常心理及亲子互动调适

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的,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做家长的往往表现得过于惊慌和悲观。本书告诉你孩子发展中各种异常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及迹象,让你和孩子能够轻松识别。同时告诉你心理异常的原因,让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提高孩子的心理免疫能力。当出现严重的异常心理时,相信科学,寻求积极健康的调节及咨询方法,必要时,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实施健康的家庭综合疗法,帮孩子走出心理异常的困境。

亲子关系发展中及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即是亲子关系心理学智慧关注的所在。希望通过这些主要内容的探讨和学习,不仅使你成为一位合格的家长,同时也成为一位成功的心理教育的实践家。第二节亲子关系是一种心理依恋关系

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这是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让每个人读后都潸然泪下的亲子故事,我们读后无意去了解其真实性,而是深深感动其中。我们感动的不止是妈妈,还有那位儿子。我们深深地为执著的母亲和努力奋进的儿子所打动,为这对母子间的默契而感叹。我们相信这种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无数个家庭中,几多的泪水洒落在漫长的亲子教育的艰辛路程中,几多快慰收获在我们的孩子快乐成长的季节里。我们对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