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0小时高清视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20:20:2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0小时高清视频】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0小时高清视频】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程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金融发展理论、网络金融。近年来,主编、参编和参译多部著作和教材,发表各类文章和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等课程。

授课特点:教学经验丰富,授课详略有致,课堂风格清新流畅,其娓娓道来的授课风格深受学员好评和追崇。讲述过程中,特别注重就国内外经济现实状况来阐述经济理论,剖析透彻,言简意赅。

郑炳,资深经济学考研辅导名师,圣才教育独家授课老师,讲述经济学考研等相关课程,对经济学考研有深入研究,《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等多部经济学考研类辅导教材主编。

授课特点:理论功底雄厚,授课经验丰富,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善于结合实际讲解理论问题,其娓娓道来的授课风格深受学生好评和追捧。

第一部分 开篇导读及本书点评[2小时高清视频讲解]

一、开篇导读

一、教材及教辅、课程、题库简介

1教材: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曼昆著,卢远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教辅:(两本,圣才考研网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版)

3课程和题库: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

曼昆《宏观经济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二、本教材与其他经典教材的比较

曼昆《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和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等经典教材被各高校经济类专业列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为了便于学员复习,下面特将曼昆《宏观经济学》与其他经典教材作简单对比。曼昆《宏观经济学》与其他经典教材相比较:

1.从难易程度看

曼昆《宏观经济学》属于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难度适中。相对来说,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较为简单,属于初级偏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可供第一轮复习用;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行文简单、说理浅显,引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可供初学者用;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也属于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清楚,客观地表述和评价了各学派的观点,也被众多高校作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属于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该书经济增长部分写得特别精彩,可参照复习。

2.从内容体系来看

曼昆《宏观经济学》体系完整,把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理论的观点进行了整合,对新凯恩斯主义微观基础模型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相对来说,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偏重于阐述凯恩斯学派的思想,对于古典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着墨不多;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更多是介绍经济学原理及其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内容全面,融合了经济领域的学术共识,并客观地表述和评价了各学派的观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教材偏重于阐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分析方法有一定差异。这种学派思想的差异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思想,也是考试的重难点。

3.从数理深度来看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唯一的缺点是脱离不了“原理式”的写作风格,数理深度稍有欠缺,偏重于文字和图形阐述。在这方面,推荐考生看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该书在数理模型方面远胜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可作为后期学习使用,以加深对新凯恩斯主义数理基础以及政策问题分析。

总结:对于跨专业学员,以及专业基础不扎实的学员来说,即使所报院校未将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列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也可以在第一轮复习时将该教材作为重要参考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看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效果非常明显。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看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之余,后期可看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斯诺登著,江苏人民出版社)等教材,如果专业课要求较高或难度较高,还需要看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等教材相关章节。

三、复习方法

1掌握框架结构

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书本框架结构,以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更好的让考生了解本书的框架结构,本讲义与视频课程在每一章讲述之前先介绍本章的框架结构,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和盲点。

2自己画图并用经济学语言予以解释

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有众多的图,建议考生课后不看教材自己画图,并尝试用经济学语言予以解释,绝对不要满足于看书时能看懂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装在自己脑海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从历年考卷来看,经常考到书中的一些原图,如第7章“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中涉及到的图形。

3应重视各章的课后习题

通过作答各章课后习题(名词解释、复习题、问题与应用),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以及培养良好的解题思路。有些高校,如人大“802经济学综合”考试科目就特别喜欢出该书课后习题类似的考题。例如,2012年出的一道考题跟教材第8章课后习题“问题与应用”第3题雷同;2013年出的一道考题跟教材第13章课后习题“问题与应用”第4题雷同。考生可将“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一书作为重要的配套教辅。

4认真研究分析历年考研真题

通过查看各高校考研真题,发现有些重要知识点经常被重复考到。所以,建议大家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历年考研真题,其中就包括其他水平相当高校的历年考研真题。考生可将“曼昆《宏观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一书作为强化阶段、冲刺阶段重要的配套教辅。

5书不在多,在于精读

经济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就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言,考试难度一般在初级和中级之间,有些名校考试难度甚至达到中级偏高级。在宏观经济学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以曼昆《宏观经济学》为主,适当参考以下教材: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斯诺登《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四、本课程篇章结构

1本章框架结构图

本章框架结构图简明地概括了该章知识要点,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各章框架结构以及知识要点。

2重难点解读(含名校考研真题解析)

该部分内容讲述各章重难点知识点,对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详细地讲述,并穿插讲述与相关知识点对应的经典考研真题。讲述过程中,主讲老师适当地对教材内容予以必要的扩展,以便于考生更好地理论知识要点和掌握复习方法。

3本章小结

该部分内容回顾总结本章知识要点,对一些核心知识点予以强调,指出考生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等。

五、本课程特色

相对于市面上相关课程,如高校老师授课视频录像,本课程特色突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实力强:中国人民大学程华教授主讲

本课程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程华教授主讲。程教授理论功底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授课详略有致,课堂风格清新流畅,其娓娓道来的授课风格深受学员好评和追崇。讲述过程中,程教授特别注重联系国内外经济现实状况来阐述经济理论,剖析透彻,言简意赅。

2.应试效果好:名校考研真题命题规律与方法分析

为满足本课程潜在需求者的考研考博应试需求,主讲老师在讲述过程中完全站在考生需求的角度,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地讲述,做到有的放矢,着重从掌握知识与分析解题思路的角度全面讲解考研考博所要求的相关内容,以达到夯实基础、全面掌握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

3.知识拓展宽:提纲挈领、系统阐述宏观经济学科

考虑到考研考博难度为中级水平,部分名校考研考博真题难度甚至为中级偏高级,程教授在讲述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参考了众多相关教材,以充实教材内容。本课程以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为核心,注重学员友好,深入浅出地把宏观经济学里的两大传统(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勾勒宏观经济学的“筋骨”,系统阐述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

4.联系现实紧: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解说经济理论

目前,国内翻译、引进的原版宏观经济学教材几乎都是基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实践撰写的,国内读者显然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为提高考生学习兴趣和符合应试需要,程教授在讲述过程中特别注重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实践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如探讨和分析2011年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我国采取的政策措施等,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现实解说力分析。

六、本课程适用对象

1指定本教材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的考生

曼昆所著的《宏观经济学》是我国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采用的宏观经济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经济类”专业考研考博参考书目。下面是2013年指定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的部分院校列表。指定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的院校列表

说明:(1)上表仅仅是指定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的部分院校,报考其他院校的学员也可以参考。(2)部分高校将该书列为相关专业考研复试参考书目,在本表中在相关专业后标注了“(复试)”字样。(3)有些高校除了指定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作为考研考博参考书目,但同时还指定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作为参考书目,不能有所偏颇。(4)报考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等不指定考研考博参考书目的院校专业的考生来说,本课程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供复习指导。

2将本教材作为授课所用教材的学员

部分高校将该教材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所用教材。对于这部分学员来说,可以将本课程作为配套辅导资料、考试冲刺宝典,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七、本课程授课目录

本课程一共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开篇导读

作为开篇导读,这部分内容中将介绍本课程相关情况,如教材教辅简介、本教材与其他经典教材比较、本课程篇章结构、本课程特色、本课程适用对象等。希望通过开篇导读的介绍,让考生对本课程及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有更深地了解。

2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

第1篇 导 言

第1章 宏观经济学科学

第2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

第3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第4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第5章 开放的经济

第6章 失 业

第3篇 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7章 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第8章 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

第4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第10章 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

第11章 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第12章 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

第13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第5篇 宏观经济政策争论

第15章 稳定化政策

第16章 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

第6篇 再论支撑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

第17章 消 费

第18章 投 资

第19章 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银行体系

第19章 经济周期理论的进展(第6版)

结束语 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什么

3本书点评及总结(结束语)

为提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程特意添加“本书点评及总结”这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中将回顾曼昆《宏观经济学》整体框架,介绍本书重要章节,以便于学员加深对教材整体地把握。

二、本书点评及总结(结束语)

一、本书概要及整体框架

本书一共分为五篇19章(视频还讲述了第6版教材“经济周期理论的进展”一章),系统阐述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下面就本书整体框架作简单的归纳总结如下:

1第1篇:导言

第1篇一共包括两章内容。

第1章讨论宏观经济学家论述的广泛的问题(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学家建立解释世界的模型的方法。

第2章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数据,强调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物价指数以及失业率。

2第2篇: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

整个第2篇考察价格有伸缩性的长期,属于总供给决定产出理论。第2篇一共包括四章内容。

第3章介绍了国民收入的基本古典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决定了收入水平,要素的边际产量决定了其对家庭的分配。此外,该模型说明了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资源在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间的配置,并强调了实际利率如何使产品与服务的供求均衡。

第4章介绍了货币和价格水平。由于价格被假定为具有充分的收缩性,该章介绍了古典货币理论的重要思想: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税、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起因与成本。

第5章开始研究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本章在保持充分就业假设的条件下,介绍了解释贸易余额和汇率的模型,讨论了各种政策问题:预算赤字与贸易赤字之间的关系、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对外汇市场上通货价值的影响。

第6章通过讨论劳动市场的变动和自然失业率而放松了充分就业的假设。本章考察了失业的各种原因,包括寻找工作、最低工资法、工会势力以及效率工资。

3第3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3篇一共包括两章内容,介绍了超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第7章,介绍索洛增长模型来描述经济如何随时间而演进,强调了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的作用。

第8章,把技术进步加入索洛模型,利用引入了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讨论全世界的增长经验和影响生活水平及其增长的公共政策。最后,本章还介绍了内生增长理论,通过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来研究长期经济增长。

4第4篇: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4篇考察短期。在短期中,价格是黏性的。第4篇一共包括六章内容。

第9章介绍了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以及稳定化的作用,接下来的章节都是深化本章所介绍的思想。

第10章和第11章更深入地研究了总需求。第10章提出了凯恩斯交叉图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并把这些模型作为构建IS-LM模型的材料。

第11章用IS-LM模型解释经济波动和推导总需求曲线。第11章还利用IS-LM模型来分析大萧条的成因以及介绍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后果等。

第12章继续研究短期经济波动,它集中关注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本章介绍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并说明了在浮动与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经济的。本章还讨论了有关汇率应该浮动还是固定的争论。

第13章进一步研究了总供给。它考察了推导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三种方法——黏性价格模型、黏性工资模型和不完备信息模型,并重点介绍了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第14章建立了一个动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模型。该模型以之前讲述过的思想为基础,简单而又不失严谨性的介绍了名义刚性条件下的动态的、随机的和一般均衡模型,利用这个模型来研究短期经济波动。

5第5篇:宏观经济政策争论

在考察了标准的长期与短期经济模型之后,第5篇主要讨论有关经济政策的一些关键的争论问题。第5篇一共包括两章内容。

第15章详细考察了有关决策者应该如何对短期经济波动作出反应的争论。本章强调了两个宽泛的问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政策的实施应该根据固定规则还是应该斟酌处置?本章介绍了双方对这些问题的观点。

第16章集中关注有关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的各种争论。本章给出了政府负债规模的一点感性认识,讨论了为什么衡量预算赤字并不总是直截了当的,扼要重述了对政府债务影响的传统观点以及李嘉图等价,并讨论了有关政府债务的各种其他观点。

6第6篇:再论支撑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必须有微观基础,新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强调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第6篇一共包括三章内容。

第17章介绍了各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包括凯恩斯消费函数、费雪的跨期选择模型、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Friedman)的永久收入假说、霍尔(Hall)的随机行走假说以及莱布森(Laibson)的即时愉快模型。

第18章考察了投资函数背后的理论,研究什么因素对投资产生影响,更深入地揭示投资函数背后的理论,重点介绍了三种类型的投资——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和存货投资,对此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

第19章提供了有关货币市场的更多的内容,包括银行体系在决定货币供给上的作用以及货币需求的鲍莫尔-托宾模型。

另外,视频课程中还特意讲述了第6版教材“经济周期理论的进展”一章,讨论了经济周期理论的进展,包括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的黏性价格理论。这些最新的理论运用微观经济分析来更好地理解短期经济波动。

7结束语

教材以一篇简洁的结束语收尾。这篇结束语回顾了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都同意的广泛启示,并讨论了一些最重要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本书重要章节

本书构成了一个宏观经济整体。结合各高校考研考博真题以及本书的特色,在复习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以下章节,做到有的放矢:

第4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第7章 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第8章 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第10章 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

第11章 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第12章 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

第13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第17章 消 费

上述九章,分别从特长期、长期和短期的角度对宏观经济理论予以了讲述,是考试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难点,建议学员予以重点掌握。

第二部分 辅导讲义[22.5小时高清视频讲解]

第一篇 导 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科学

1.1 本章框架结构图

1.2 重难点解读

本章为非重点章节,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开篇,从总体上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并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一、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为总体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简单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问题。

2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通货膨胀率:是报告期物价水平同基期物价水平的比率,用来衡量物价上升的速度。(3)失业率:衡量失去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就是失业率。

3本书的框架

图1-1 宏观经济学的框架

二、经济学家思考的方式

1经济模型(1)定义

经济模型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2)模型的多样性

模型不能用来回答所有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要用具有不同假设的不同模型来处理。当运用一个模型来处理问题时,要记住其基本假设,并判断这些假设对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否合理。

2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1)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它本身不能由模型解释。(2)内生变量:是指模型要解释的变量。(3)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内生变量的变化。

一个模型的作用就是说明外生变量是如何影响内生变量的。图1-2揭示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之间的关系,外生变量来自模型以外,并作为经济的投入;内生变量在模型之内决定,并作为模型的产出。

图1-2 模型的运行

3价格(黏性与伸缩性)(1)定义

黏性价格:调整缓慢,从而并不总能使供求均衡的价格。

有伸缩性价格:是指可以对供求变化做出即时调整的价格。(2)解释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迅速变动使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也就是假设,市场走向供求均衡(市场出清)。但是,市场要出清,价格就必须对供求变动做出迅速调整,然而实际上许多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使各种市场价格(租金、利润和工资)不再有完全弹性,而是黏性的。(3)适用范围

黏性价格适用于研究短期的经济行为;有伸缩性价格适用于研究长期经济行为。【名师点评】后续章节将介绍不同学派存在观点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各学派对于价格到底是伸缩性还是黏性存在一定的分歧。统一的观点是:长期,价格是有伸缩性的;短期,价格是黏性的。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二者的联系(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个体行为的分析。(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2二者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2)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就业与产量决定理论)。(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1.3 本章小结

1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

通过对收入、物价、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观察,描述状况、解释现象并提出改善建议。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使用模型

必要的数学基础;假设的重要性;模型的多样性。

3价格灵活性假设对于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企业的决策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学的结论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2.1 本章框架结构图

2.2 重难点解读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据统计,2013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7.7%。

2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把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加起来,用相应的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加以衡量。(2)国内生产总值是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但实际统计中存在困难,如家务劳动、黑市。(3)国内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4)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过去生产物品的交易。(5)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限制在一定时期,是流量。

3计算GDP的一些规则(1)二手货

GDP衡量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二手货并不是经济中收入的增加,因此,二手货的出售并不包括在GDP中。(2)对存货的处理

当一个企业增加其物品的存货时,这种存货投资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支出来计算。因此,存货生产就和最终物品生产一样增加了GDP。但是,出售存货是正支出(购买)和负支出(存货负投资)的结合,因此,并不影响GDP。存货的处理方法为:

增加存货时,劳动者收入增加,企业支出增加,GDP增加。

减少存货时,消费者支出增加,企业支出减少,GDP不变。(3)中间产品与增加值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并不计入GDP。(4)住房服务与其他估算价值

在计算GDP时,大多数物品和劳务都可以根据其市场价格来估价,但一些物品不在市场上销售,从而也就没有市场价格,如住房服务(包括自住房屋),GDP核算要包括这些物品与劳务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估算法,即对它们的价值进行估算。

4名义GDP、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计算公式:

实际GDP:用基期价格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P′表示基期的价格。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衡量表现现期生产的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年生产的那一篮子物品成本的变动。计算公式: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反映了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发生的变动。虽然GDP平减指数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但资料较难收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

二、国民收入核算

1支出法

支出法也称为最终产品法。从使用角度考察,GDP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其计算公式:GDP=C+I+G+NX。

C表示消费支出,指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包括耐用品消费支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支出三个方面。

I表示投资支出(此为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还包括商业存货的变化,不包括购买债券或上市公司的股票等。另外,新住房购买是划入投资的一种家庭支出形式。在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是新资本的创造。

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即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也就是说,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组成部分的政府支出,是排除了转移支付后的政府支出。

NX表示净出口,即进出口的差额,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表2-1 国民收入构成【名师点评】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很容易出考题。一定要熟练掌握哪些应该算入GDP,哪些不能算入GDP。如果算入GDP,还需要指出属于GDP中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中的哪一部分。

2收入法(生产要素法、成本法)

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来说,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其计算公式为:

GDP=工资+净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业主收入+企业间接税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

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3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核算GDP,即GDP等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也就是说,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

以汽车(最终产品)的生产为例。生产一辆汽车需要投入钢铁等中间产品,而钢铁的制造又需要铁矿石、煤炭等作为原料。表2-2 汽车生产过程的几个环节

从表2-2可以看出,作为最终产品的汽车,其价值(售价)为20万元(即计入GDP的部分),等于三个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因此,可以通过加总各个生产环节的增加值来核算GDP。

4三面等价原理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面等价原理: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表2-3 GDP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5其他衡量国民收入的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统计指标的统计原则是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土原则,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民原则。按国土原则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创造的都要统计;按国民原则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本国领土上都要统计。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示为:

GNP=GDP+本国居民在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2)国民生产净值(NNP)

NNP=GNP-折旧(3)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NP-企业间接税(消费者为产品支付的价格与企业得到的价格的差额)+企业补贴(4)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股息+利息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

例:假设某政府花钱10000修路,其中给工人支付工资5000,给水泥厂支付5000,水泥厂用5000来购买设备,而工人用2000来买大米,用2000来买电脑,另外1000存入银行。电脑店用收入获得的2000中的1000还之前电脑厂家货款的欠款,又从银行借了1000,加上剩下的1000总共2000从电脑厂进了2000元的电脑(就是说作为存货)。给出下表中的GDP、个人消费支出、个人耐用品消费支出、个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个人服务支出、国民投资、国民投资中的存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以及政府采购支出,并给出计算过程。(上海财经大学2011研)

解:(1)用支出法计算三部门的GDP=C+I+G,这里个人消费C=2000+2000=4000,企业投资I=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5000+2000=7000。注意,还款不是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也不是存货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G=10000,所以GDP=4000+7000+10000=21000。(2)个人消费支出一共是4000,其中2000用于个人耐用品消费支出,2000用于个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服务支出为0。(3)国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5000,而存货投资为2000,因此国民投资一共为7000。(4)政府购买支出就是10000。

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1概念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物价总水平的一种衡量指标,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表示固定一篮子消费品相对于基年同样一篮子消费品费用的比值。它是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是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其计算公式:

同样的存在生产物价指数,它衡量企业而不是家庭购买的典型一篮子物品的价格。

在我国,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资料统一确定商品和服务项目的类别,设置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2个基本分类,涵盖了城乡居民的全部消费内容。

2CPI与GDP平减指数之间的区别(1)GDP平减指数衡量所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2)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物品,进出口并不是GDP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CPI则包括消费者所购买的所有物品。(3)二者衡量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不同,CPI确定不同物品价格的固定加权数,而GDP平减指数确定可变的加权数。也就是说,CPI使用固定的一篮子物品来计算,而GDP平减指数允许一篮子物品随GDP组成部分的变动而一直变动。

3消费者价格指数夸大通货膨胀(1)替代倾向:没有反映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进行替代的能力;(2)新产品的引进;(3)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四、失业率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unemployment)”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限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才能认定一个人为失业者。

1三种类型的人

一个经济中的人可以被归入三种类型:就业、失业,或者不属于劳动力。按照我国规定,16周岁以下人口属于童工(不能聘用),女性55周岁退休,男性60周岁退休(可认定为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如图2-1所示,可得出各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图2-1 三个人口群体

2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计算公式为: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100%

3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为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的人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2.3 本章小结

1国内生产总值

——三种衡量GDP的方法

——名义GDP与实际GDP、GDP增长率的计算

2消费物价指数

——CPI的计算方法

——CPI与GDP平减指数,都衡量物价的变动水平

3失业率

——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

——失业率的统计

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

第三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3.1 本章框架结构图

3.2 重难点解读

一、产品与服务的总生产

1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有两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是资本(K)和劳动(L)。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要素量决定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数学关系,可写为Y=F(K,L),表示产出是资本量和劳动量的函数。

2本章几个重要的假定(1)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都是固定的;(2)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3)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

3物品与劳务的供给

由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共同决定了所供给的物品与劳务量,物品与劳务量等于经济的产出。由于生产要素的量是固定的,技术是稳定的,所以经济的产出Y也是固定的。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

新古典分配理论研究国民收入如何在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

1重要的假定(1)完全竞争市场。市场是竞争性的,指企业是价格接受者,企业的产出价格和投入价格都是既定的。(2)要素供给量固定。假定经济的生产要素给定,固定在某个水平。(3)要素需求量取决于企业,原因在于要素的供给量是固定的。

2企业对要素需求的决定

企业对劳动和资本的需求是由以下过程决定的:

竞争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即有:

maxπ=PF(K,L)-WL-RK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π/∂L=P·MPL-W=0⇒MPL=W/P

∂π/∂K=P·MPK-R=0⇒MPK=R/P

MPL曲线和MPK曲线分别为企业的劳动和资本需求曲线。由于边际产量递减,从而得到向右下方倾斜的要素需求曲线。

从分析可以看出,竞争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关于雇用多少劳动和租用多少资本都遵循一个简单的规则:企业需求的每一种生产要素要到要素的边际产量减少到等于其实际要素价格时为止。

3收入的分配

企业支付了生产要素报酬之后留下来的收入是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利润。因此,有:

总收入=劳动要素报酬+资本要素报酬+经济利润

即:

Y=MPL·L+MPK·K+经济利润

即:总收入分为劳动的收益、资本的收益,以及经济利润。

根据欧拉定理,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利润为零,可得:

Y=F(K,L)=MPL·L+MPK·K

因此,总产出在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划分取决于它们的边际生产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利润为零,但是厂商获得了正常利润。考虑到企业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合二为一,可得:

会计利润=经济利润+MPK·K

由此可知,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利润”大部分应该是资本收益。

三、一个重要的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从美国经济增长发展过程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并经受了无数的统计验证。该生产函数是最常见的一种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α1-α

Y=AKL(0<α<1)

式中,Y为产量;A表示技术系数;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α为参数。该生产函数的主要特征为:

1.规模报酬不变α1-αα1

当资本和劳动都增加t倍时(t>1),A(tK)(tL)=tAKL-α=tY。

2.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α-α

MPL=(1-α)AKLα1-α1-α-1

MPK=αAKL=αΑ(L/K)

由于0<α<1,可证明得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3.要素报酬之和等于总产量,经济利润为零α1-αα-αα1-1

MPK·K+MPL·L=αAKL·K+(1-α)AKL·L=AKL-α

4.α和1-α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或者说是表示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α1-αα1-αα1-α-1

K·MPK=K·αAKL=αAKL⇒K·MPK/(AKL)=αα-αα1-α

L·MPL=L·(1-α)AKL=(1-α)AKL⇒L·MPL/α1-α(AKL)=1-α

四、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对于一个封闭经济,经济中的产出用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Y=C+I+G。

1消费

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也越多。消费函数写为:C=C(Y-T)。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图3-1表示消费函数,斜率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图3-1 消费函数

2投资

利率是借贷的成本,因此投资的多少取决于实际利率的高低,利率越高,投资越少。投资函数写为:I=I(r),如图3-2所示。

图3-2 投资函数

3政府购买__

政府购买和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外生变量,可写为:G=G,T=T。

五、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1产品与服务市场均衡

在产品与服务供求均衡中,利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利率的影响:一是考虑利率如何影响产品或服务的供求;二是考虑利率如何影响可贷资金的供求。

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Y=C+I+G

C=C(Y-T)

I=I(r)_

G=G_

T=T

产品和服务的供给:___

Y=F(K,L)=Y

产品和服务市场供求相等时,可得:

____

Y=C(Y-T)+I(r)+G

实际利率是此方程式中唯一未决定的变量。实际利率调整使得此方程式成立,使产出与服务的供求达到平衡的水平。如果利率极高,投资极低,产出的需求就小于供给;如果利率极低,投资极高,产出的需求就大于供给;在均衡利率时,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等于供给。

2金融市场均衡

把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改写成:

Y-C-G=I

定义(Y-C-G)为国民储蓄,即满足消费者和政府需求后的产量,是私人储蓄(Y-C-G)和政府储蓄(T-G)之和。因此,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明储蓄等于投资。

把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代入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得:

Y-C(Y-T)-G=I(r)

因为G和T由财政政策决定,Y由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决定,所以有:

____

Y-C(Y-T)-G=I(r)

_

S=I(r)

利率调整使得储蓄和投资相等。储蓄是外生给定的,用一条垂直线表示,投资和利率负相关,投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储蓄和投资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利率,如图3-3所示。其中,储蓄可看作是金融市场上的借贷资金的供给,投资支出可看作是金融市场上的借贷资金的需求。

图3-3 储蓄、投资和利率

3各种因素发生变动时的分析(1)财政政策的影响

①政府购买的增加

如图3-4所示,政府购买的增加,使得公共储蓄减少,从而储蓄曲线向左移动。当达到新的均衡时,利率上升。因此,政府购买的增加引起利率上升和投资减少,可以说政府购买挤出了投资。

图3-4 储蓄量变动:政府购买的增加

②税收的减少

税收减少,增加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消费增加了MPC乘税收减少量,由于产出不变,所以必然导致投资减少,从而利率上升,挤出了投资。(2)投资需求的变动

投资需求增加的原因:①技术创新;②政府通过税法对投资进行鼓励。

投资需求增加会使投资曲线向右平移,如图3-5(a)所示,由于储蓄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投资需求的增加使利率上升,投资量不变。也即由于存在固定的可贷资金供给,投资需求的增加仅仅提高了均衡利率。

图3-5(a) 投资需求的增加:储蓄与利率水平无关

当储蓄是利率的函数即S=S(r)时,储蓄曲线将向右上方倾斜,而不是垂直。从而可知,当投资需求增加时,既提高了均衡利率,又增加了均衡投资量,如图3-5(b)所示。

图3-5(b) 投资需求的增加:储蓄与利率正相关

3.3 本章小结

1古典理论一般均衡模型的假设

充分就业,价格机制完全,完全竞争。

2总供给决定总产出的水平

生产要素的数量决定总供给的水平。

3企业的总收入可划分为资本报酬、劳动报酬和经济利润

完全竞争下,要素价格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4总需求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之和

消费水平取决于现期可支配收入;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政府支出是外生性政策变量。

5可贷资金市场的供求决定实际利率的高低

实际利率的调整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

本章的模型是随后章节的基础,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第四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4.1 本章框架结构图

4.2 重难点解读

一、货币的概念和职能

1概念

货币是一种高流动性(容易地用于交换)的资产存量。

2货币的职能(1)价值储藏手段(2)计价单位(3)交换媒介(流动性)

3货币的类型

货币可以分为法定货币和商品货币。

法定货币是指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它是由政府规定或者法令确定为货币;商品货币是指即使不作为货币本来也有用从而有价值的货币。由于采用法定货币的便利性以及政府的介入,从而货币由商品货币演变到法定货币。

4货币层次的划分

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并无定论,但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已为大多数国家政府所接受,各国政府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重点已逐渐由M1转向M2或更高层次的范围。(1)M0=流通中的现金(2)M1=M0+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3)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3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3.6万亿元,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31.3万亿元,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5万亿元。

5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中央银行是法定货币的供给者,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再贴现率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供给。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中央银行一般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供给,即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当中央银行想增加货币供给时,它向公众购买政府债券;当中央银行想减少货币供给时,则向公众出售政府债券。

二、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是指一种为公众普遍接受用来作为商品、服务和其他有价值的资产的支付手段和债务的清偿手段的东西。这里定义的货币即狭义的货币M1,包括现金(含硬币)和银行活期存款。

1数量方程式

数量方程式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年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来的,为: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交易量

即:

M×V=P×T

其中,M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或货币供给量;V是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在一定时期单位货币周转的次数;P是价格总水平或交易的平均价格;T是一定时期(如一年)的交易量或用货币进行物品或服务交易的次数(交易次数)。式中,PT表示一定时期的交易的总价值,MV表示一定时期用于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

由于交易次数T难以衡量,所以倾向于用经济中的总产出(或实际的国民收入)Y来替代交易次数T,数量方程变为:

MV=PY

式中,V被称作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衡量在一定时期单位货币进入个人收入的次数。从分析方法上看,交易与数量方程式试图在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建立一种数量关系。

2货币需求函数

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

在这里要用到实际货币余额,即M/P,是根据货币可以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来表示的货币量,实际货币余额衡量了货币存量的购买力。d

货币需求函数:(M/P)=kY。

注:参数k是不变的,它说明在收入每一美元时,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是多少。

货币供给:M/P。

货币市场均衡时有供给=需求:M/P=kY,变换得M×1/k=P×Y,令V=1/k得数量方程式:

M×V=P×Y

3货币数量论(1)货币数量论重要假定

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货币数量论的功能之一是用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要假定是: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由一个社会的支付习惯、制度、结构等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单位收入和支出的频率,收入和支出的规律性,既有货币交换或物物交换的收入和支出的比重。(2)货币、价格和通货膨胀

由数量方程式:M×V=P×Y

这个方程式说明:

V变化的百分数+M变化的百分数=Y变化的百分数+P变化的百分数

由于在古典体系中,V和Y被认为是既定的或不变的,所以V变化的百分数和Y变化的百分数均为零,于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决定了通货膨胀率,但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

弗里德曼说道:“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4铸币税

政府收入的三个来源:(1)通过税收(2)通过出售政府债券(3)发行货币

金银币铸造税是指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到的收入,又称“通货膨胀税”。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货币持有者的货币将不断的贬值,从而使其不值钱,就像是征收了一种税一样。

上述三种方法的本质是一样的,最终都由国民来承担。

三、通货膨胀与利率

1名义利率i与实际利率r(1)名义利率i是中央银行或其他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2)实际利率r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2费雪效应与费雪方程

1+r=(1+i)/(1+π)

当r和π相对较小时,上述公式可简化得:

i=r+π

此即为费雪方程。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名义利率水平与通货膨胀率同向变化)称为费雪效应。

3两种实际利率:事前的与事后的

事前实际利率:当进行贷款时预期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预期的通货膨胀。

事后实际利率:实际实现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实际通货膨胀。

名义利率不能根据实际通货膨胀率调整,因为当确定名义利率时实际通货膨胀是未知的,名义利率只能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因此,费雪效应可以写为:

i=r+Eπ

即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

1加入名义利率的货币需求函数

前面提到的货币需求函数认为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与收入同比例,现在把名义利率看作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因此,货币需求函数可以改为:d(M/P)=L(i,Y)

货币需求函数既取决于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名义利率。

注:在货币需求函数中,收入水平Y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越大。名义利率i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越低。

2货币、价格与利率的关系

图4-1 货币、价格和利率之间的联系

如图4-1所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共同决定均衡的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变动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又通过费雪效应影响名义利率,名义利率又反过来影响货币需求,再影响物价水平。因此物价水平受货币供给与需求影响,又受通过通货膨胀率影响的名义利率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物价水平。

例:媒体常说食品(或任何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试用货币供给与需求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来评论前述结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1研)

答:(1)对名义货币的总需求由如下式子表示:d

M=P·L(Y,i)

其中,P为物价水平,L(Y,i)为实际货币需求,它和国民收入Y同向变动,和利率水平i反向变动。s

名义货币供给量M是一个给定的数量M,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为名义货币供给量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量,即:sd

M=M=P·L(Y,i)

上式说明两点:①当给定了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时,物价水平需要调整到一个水平,使得名义货币供给量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量;②当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而实际货币需求量不变时,物价水平必然上升。

因此,根据货币供给与需求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所致。这就是货币数量论的观点。(2)显然媒体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食品(或任何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形式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真正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3未来货币与现期价格

由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可以得到:d(M/P)=L(r+Eπ,Y)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