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心理学:让你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05:20:05

点击下载

作者:孙彦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演说心理学:让你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演说心理学:让你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试读:

献给我的家人

父亲教会我正直母亲塑造我完美太太给予我宽容孩子协助我成熟

前言:演说是一门心理学

演说的关键不是“说”,而是“听”

我从小就对心理学感兴趣。在接受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前,有一次听了场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讲座,演讲者是某大学的教授。

令我印象深刻的并非讲座的内容,而是在将近大半的时间里,我都在呼呼大睡。当时睡觉的并非我一个人,这让我的内疚感减轻了不少。

对于自己的“坏学生”行为,当时我并没太在意。然而让我感叹的是,一位讲授“教育心理学”的老师,在自己讲课的时候竟然让学生睡着了,这是怎样的一门心理学课呢?

后来每次想到这事情,又会对那位教授心怀歉意——我想她是真的在全力以赴地传授知识,只不过她用的方法,还是当年她的老师所用过的方法而已。

演说绝不仅仅是关于“说”的学问。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说”上时,便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

演说者真正应当关注的是听众如何“听”!

演说的目的

演说是为了改变听众。

不管你是在——

• 向会场里的新老客户介绍你公司的新产品;

• 对下属进行业务培训;

• 年终向领导述职;

• 向投资人汇报上市计划;

• 对选民发表观点;

• 或者只是在餐桌上讲一个笑话。

向听众介绍产品是为了让他们产生购买行为,或者让他们对你的企业和产品建立良好的印象,苹果公司每一次新产品的热卖,都与乔布斯的演说密不可分;

对下属的培训或讲话,是希望他们的工作行为或工作态度得以改善;

向领导述职是为了提升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好感,进而对职业的发展和收入的提升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上市路演是为了吸引投资;

竞选演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投票;

哪怕只是餐桌上的一个笑话,也是希望你的听众能够快乐一下。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改变你的听众呢?

演说的对象

要有效地改变听众,先要弄清一个问题——演说的对象是谁?

听众!?

这不能算是一个错误的回答。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么确切地说,演说的对象是——

听众的大脑!它并不比一个西柚大多少。也许比一棵生菜还小些,它通常重量在1400g左右,但它的功能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在万亿个脑细胞中,可能有1000亿个是活跃的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可以与其他细胞构成多至2万个连接。[1]大脑掌管我们的思维、情感甚至是我们的生命。只有我们对大脑有了更多的了解,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听众,而不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在演说。

演说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我们了解大脑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虽然心理学并没有特别针对演说的研究分支,然而其大部分研究领域都为演说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实验和数据。基础心理学的五大领域都和演说息息相关

除了基础心理学,一些应用心理学领域,比如临床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以及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则为演说提供了新鲜的视野、内容、证据和素材。

演说的心理过程

演说究竟是如何改变听众的?听众在听演说时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演说的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

我在研究和实践中发现,演说效果涉及个体认知和环境交互两个因素的影响。

演说的效果和你的意图无关,只与听众的感知有关。千万不要以为听众头脑中出现的画面和你的一模一样。

因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经历的影响,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信念和价值观,这些都会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你的演说内容。同时,人是群居动物,我们的行为还受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

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你揭开听众头脑中的暗箱,并了解他们如何受环境影响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达成演说的目标。

心理学是一门既让人感兴趣,又让人害怕的学科。

感兴趣是因为人们都对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活动充满好奇。

害怕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心事被别人看穿。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那好,你告诉我现在我正在想什么!”这其实是对心理学的“妖魔化”,心理学对人的了解都建立在具有科学方法的实验和研究上。

值得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心理学,我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邀请,为他们的管理者或员工作应用心理学方面的演说和培训。

本书将与大家分享我12年的演说经验,以及8年基于心理学的演说研究。这些内容都建立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并经过我自己的实践和验证。吸引力篇Attractive吸引力

在互联网上看到一种产品,英文名称叫Sleep Safe Tape,译成中文大概就是“安全睡觉胶带”的意思,或者更直接点——会议睡觉专用贴!在你开会或上课感觉特别无聊、特别想睡觉的时候,把它贴在你的眼皮上,能让别人以为你还在认真听讲。

这是个有趣的产品,但其创意的出发点却让演说者感到有些尴尬。

我猜几乎每个演说者都遇到过睡觉的听众,我也遇到过。

我总觉得这种产品似乎不是为听众设计的,而是为顾及演说者的面子而设计的。这款产品的设计者,让我们演说者情何以堪?

演说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听众的学习愿望固然会影响其听讲的表现,然而真正要为听众瞌睡负责的,还是演说者。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让你的演说吸引听众?规则 1 利益听众要的不是演说,是对他们的好处为何我的激情听众永远不懂

演说者都希望带给听众精彩的分享。

我们认真准备内容,对着镜子反复排练;穿着笔挺的正装,早早地到达现场;我们激情洋溢,似乎想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告诉听众,甚至讲得口干舌燥、挥汗如雨。

遗憾的是,听众并不一定会买账。

当我们说得口沫横飞的时候,也许有的听众在看报纸、有的在用手机刷新微博、有的望着窗外若有所思、有的则已发出轻轻的鼾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人是自恋的

有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在水中看见自己的倒影,便深深地爱上了自己。他每天欣赏着倒影,无法从池塘边离开,终于憔悴而死,变成了水仙花。

后来,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将“自恋(Narcissism)”由文学概念引申入心理学概念,即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恰当的自恋是健康的,于是我们都会:

• 关注自身的利益;

• 认为自己是对的;

• 认为自己是重要的。No.数字在2002年的《心理学摘要》中,有10343本书和文章的摘要中出现了“自我”这个词——这是1970年的7倍。[2]

演说者也会自恋,于是我们就会看到:

在一场3小时的讲座中,演说者花了45分钟作自我介绍;

医生向一群普通听众宣传急救知识的时候,专业术语连篇;

技术人员面对客户,努力地阐明某项技术的原理。

演说者恰恰忘记了:听众也是自恋的!用鱼爱吃的钓鱼,而不是你爱吃的

上海人吃得精致、东北人吃得豪爽;四川人爱吃火锅、广东人爱喝汤。

不管你爱吃什么,都绝不会用宫保鸡丁或上汤波菜去钓鱼。

钓鱼,全世界的人只用一种东西——鱼饵。

钓不同的鱼所用的鱼饵配料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用鱼爱吃的东西做鱼饵。

这些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可是,当我们在演说时,却把这一道理忘记得干干净净。

若把演说比作钓鱼,那么大部分的人都在:

用自己爱吃的菜来钓鱼!听众要听什么?与听众换位思考

请回忆或想象一场你以听众身份参加的演说,在整个过程中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请在下面的清单中打“√”:

假如我没有猜错的话,右边的“√”会比左边的多吧。

是的,左边的内容往往是演说者热衷的问题,而听众则更关心右边的内容,即:

——这场演说对我有什么好处?

这就是人性!

人性中天生就有自利。

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是我们的祖先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为了应对恶劣环境,让自己和家人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则。这一品性写入了我们的基因。

我们可以和任何东西作对,但千万别和人性作对。

人性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的代价是巨大的。演说的第一条规则:关注听众的利益

大部分演说者对听众关注太少,想要表达的往往是:

• 我擅长讲的东西;

• 我认为对的东西;

• 我感兴趣的东西;

• 我和公司的优点。

遗憾的是,听众完全不感兴趣!

于是,演说者和听众的隔阂产生,一场缺乏共鸣的演说在所难免。

如果我们能转换注意的焦点,和听众换位思考,从听众的立场来设计演说,就能更好地吸引听众。

只有拉近听众与我们的距离,才能产生共鸣、相互交流和互动,听众才能更好地吸收我们希望他们听的内容。演说前了解听众的6个问题

要了解听众的利益,可以在准备演说内容时,问自己下面的6个问题。(1)听众的基本信息

包括:听众的人数、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所属行业、工作性质、教育背景等。这些信息对你决定选用什么样的演说内容、案例、表达风格甚至会场布置等,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依据。

例如讲“情商”,对普通员工和管理者,在内容安排上就有很大的区别。(2)听众为何要来听这场演说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系统,世间万物有密切的联系。问这个问题是为了了解这场演说的背景,例如:演说可能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个环节,目的是对某产品的推广起到促进作用;或者是处在危机中的企业,演说目的是提升团队士气;也可能是源自年终一笔尚未花掉的预算,目的是让员工在获得知识提升工作绩效的同时,又能轻松快乐些。

了解背景能让我们更准确地设计演说目标(用何种态度?用何种方法?),选用素材案例(避免群体内的敏感话题),确定呈现基调(或严谨?或轻松?),以免犯下重大的失误。(3)听众遇到怎样的问题

听众往往是带着问题和需求来听一场演说的,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一直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若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听众的问题,并收集相关的素材案例,在演说中呈现出来,会让听众发现我们是理解他们的,相应地他们会回馈更多的信任。(4)听众对这些问题有何看法

不仅要了解问题,更要了解听众对问题的看法。因为造成困扰和负面情绪的除了问题本身,还有人们对问题的态度、想法和价值观。了解这些,对我们把握问题的表达方式,展现演说者的态度至关重要,从而避免在一开始因为观念上的冲突,而引起听众对我们的反感。

调查的时候,建议你要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因为人的态度是主观的,而且一定会从自己的理解和立场来表达,所以单方面的信息往往会不客观。一般你可以从演说组织者和听众两个方面来了解,别全信组织者,也别全信听众,而要综合判断。

有一次,某大型央企的工会要我去作一次讲座,主题是“压力管理”。在和工会负责人沟通中,他提到员工很不开心,他认为根源是工作压力大。然后我又要求和部分听众交流,得到的反馈却完全不同,员工承认他们不开心,但不是因为压力大,而是缺乏成就感,因为他们每天都重复做一样的事情,完全没有压力,却不快乐。最后我们把主题确定为《如何获得职场幸福感》。(5)听众希望听什么

不要以为了解问题就可以了,面对同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期待不同的答案和帮助。同样是压力应对,有的人想要知道如何避免压力,有的人想要知道如何提升能力,而有的人想要知道跳槽的技巧。

如果你只能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们要听什么?”(6)为什么是现在办这场演说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备用问题。我的职业生涯中作过不下数千场演说,其中60%~70%是给企业作组织心理学的培训,在这十几年的培训生涯中,我发现所有客户的要求往往不会超过5种主题,除非你深入地追问。

客户的要求99%归属于下面中的某个:

• 提高管理能力;

• 提升沟通技巧;

• 掌握情绪管理方法;

• 给员工减压;

• 或者是点名要听我的“演说心理学”。

这满足二八定律。问题就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需求比例占到80%甚至更高。这时我们需要运用提问的技巧,去挖掘企业的独特性。

当没有从上面问题(2)、(3)、(4)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时,我就会问“为什么是现在办这场演说”。这样往往容易引发关于企业的背景、当前主要问题和时效性等信息,甚至过去积累的问题也有可能被挖掘出来。演说前向听众调研的5种形式(1)面谈调研

即随机选择若干听众,提前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是获得信息最准确、信息量最大的方式。

面谈又分2种:小组座谈会和一对一沟通。前者节约时间,但可能因人际关系影响,让人不愿当着其他人的面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面谈形式对演说者的沟通能力要求很高。(2)电话调研

为了节约演说者和听众的时间,电话沟通是另一种更便捷的形式。存在的问题是:和面对面调研相比,信息会有所丢失,比如对方说话时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将无法获知,而这些非语言的沟通往往更能透露听众真实的信息。(3)问卷调研

如果双方难以凑出时间进行直接沟通,那么问卷调研的方式可让听众在方便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是单向沟通,对问卷的设计和语言组织要求较高。(4)网络调研

如果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没有办法提前进行交流,那么就要自己做些功课,可以通过网络来搜索关键词,对听众和听众可能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一些研究。(5)现场调研

另外,还可以提早到达现场,与早到的听众沟通,除了可以获得你想要的信息,还能建立听众对你的好感。当然这很考验演说者的现场调研能力。规则 2 有趣人们都在寻求多巴胺的释放No.数字[1]• 2011年中国网游市场规模468.5亿元,同比增长34.4%;[2]• 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131.15亿元,同比增长28.93%;• 2011年,在播出量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所有调查城市观众全年人均综艺节目收视量为6630分钟,较2011年增[3]幅为10.1%;• 对吸烟的危害最清楚的是医生,但中国男医生的吸烟率达[4]40.7%。人们都追逐快乐

游戏、电影、电视、性和烟草,都能给人们带来某种快乐,上一页的数字映射出一个事实:

人类的另一种天性——追求快乐。

当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哀悼着“娱乐至死”的当代文化,当人们谈论着“限娱令”的是非,其背后却反映了成百上千年被压抑的人性。

贺岁片、赵本山、开心网、微博、中国达人秀……娱乐精神已渗透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诸多情感中,人们最渴望体验的就是快乐。

大部分人忍受工作的压力,是为换取获得快乐的资本。

放下工作人们就开始寻找令自己快乐的事情。

心理学的研究亦发现,积极情绪能够促使T细胞对病毒抗原的增殖反应更明显,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项对178位修女的研究发现,快乐幸福的修女有90%年过85岁依然活着,而不快乐幸福的修女只有34%在世;快乐幸福的修女到94岁仍有34%在世,而不快乐幸福的修女只有11%[3]。看来快乐与长寿也有密切的关联。

我们甚至甘愿成为快乐的奴隶,为了短暂地拥有它,我们会做出错误而愚蠢的事情,例如酗酒、抽烟和吸毒。尽管它们长期来看会带来不快乐。快乐的本质

快乐是什么?我们为何能品尝爱情的甜蜜、感受运动的兴奋、为美食而上瘾?

所有的这一切和我们大脑中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有关,这个神奇的物质叫做“多巴胺(Dopamine)”。没有它,我们会得抑郁症,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甚至患上帕金森病。

快乐的本质是一种化学反应。“纯粹从化学角度出发,人类获得任何一种愉悦的体验,无论是听一段音乐,与爱人拥抱,或是品尝美味的巧克力,都是多巴胺瞬间大量释放的结果,就像一场焰火,绚丽而短暂。”——《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时代》杂志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两点。(1)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多巴胺的释放。(2)多巴胺的活动周期是短暂的,以分钟计算,而不是月份。

在演说的第一个10分钟里,听众已经会对演说作出评价:“嗯,挺有趣的。”或者是“哎,有点无聊。”

所以听众会听得聚精会神,还是看报睡觉,取决于我们能否一开始就让他们觉得有趣。演说的第二条规则:让听众感到有趣

我在2011年对115名企业职员作了一个小范围的调研,我的问题是:

你喜欢怎样的演说者?

得分最高的一项是:幽默。

民国早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撰文将英文“humour”一词半音译为幽默,指使人感到好笑、高兴、滑稽的行为举动或语言,[5]相当于风趣;幽默感则是运用或者理解幽默的能力。

艺术家通过影视、曲艺和绘画等形式表达幽默,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灵光一闪,用幽默的语言或表情来创造快乐的氛围或应对挫折与困难。

然而,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幽默技术。运用幽默的原则

看似不经意的幽默,要实现良好的效果,其实需要精心地设计。

首先要研究你的听众。(1)听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从事的行业和职位等;(2)听众里是否有特殊的人群,比如少数民族、特别的宗教信仰等;(3)当我们在外地甚至外国进行演说时,尤其要提前做功课,对当地的社会习俗与民族文化作一番调查。

了解了听众,才能选择合适的幽默。

其次,让幽默为演说服务,而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在选择一个幽默素材的时候,不妨先在心里问自己下面的8个问题。(1)听众听到过它吗?(2)听众能听得懂吗?(3)它好笑吗?(4)它适合这个场合吗?(5)它符合我的个人风格吗?(6)它与演说主题相关度强吗?(7)它会让某些听众不舒服吗?(8)它有品位吗?

若上述任何一个问题存在疑问,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把它收起来吧,否则非但不能引发笑点,还会让自己显得像一个笑话。

接下来,我将与你分享9个幽默的技巧。幽默的技巧1:夸张

夸张就是将某些事物的特点,以超过常理的方式表现出来。

运用夸张技巧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 强调和突出要点,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 让听众感觉非常有趣。

中国传统相声、小品,包括现在很火爆的“海派清口”,运用最多的技巧就是夸张。

在我的“商务演示与演说心理学”课程中,会提到一个观念:信息化促使我们提高演说的呈现技巧。在幻灯片中我使用了大量的图片来说明生活中充斥的各种信息,包括各种户外广告、车厢广告与飞艇广告等,而最后我用了一张夸张的图片,即一扇被贴满黑广告的铁门(见图)。

其实听众都知道,这估计是某套新建成还没有被卖出去的房子,但仍然生动地说明了信息化过量的现实(引发了听众的阵阵笑声)。幽默的技巧2:意外

用听众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现你的内容。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2008年的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推出MacBook系列的第三款产品——MacBook Air所使用的手法。① “什么是MacBook Air?它是世界上最薄的电脑。”硕大的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一只普通的牛皮纸信封。“它薄得足以放进世界上任意一只信封……”②“现在,让我展示给你们看。”他居然真的拿出一只信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