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会计·(2015)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专用教材:会计基础考点精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21:09:00

点击下载

作者: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会计·(2015)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专用教材:会计基础考点精讲

中公·会计·(2015)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专用教材:会计基础考点精讲试读:

前言

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3号)有关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考试合格标准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和公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行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财政部于2014年4月全面修订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对2009年10月印发的考试大纲的有关内容做了较大调整。自2014年10月1日起各地区进行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当以新版考试大纲作为考试依据,并统一使用财政部根据新版考试大纲组织建设的新版无纸化考试题库。

新变化向我们提出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高效备考,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公教育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院携手业界权威名师组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中心,严格依据2014年4月新修订的大纲要求,深入研究历年真题、无纸化考试组卷规律和评卷原理,紧密结合考生的备考实际与工作需要,编写了本套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专用教材。

本套教材共3个系列9本书——考点精讲系列3本,全真题库及上机考试系统系列3本,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系列3本。考点精讲系列图书的特点如下:

权威 依据大纲 紧扣真题

本书以最新的考试大纲为依据,深入研究了考试真题,在全面覆盖和对应考试大纲备考考点的基础上分章节、分考点进行讲解,不仅有清晰的知识结构,并且准确地对备考考点进行考情分析,归纳有效学习方法,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

精准 囊括考点 突出重点

紧密结合考试大纲列出各章知识构架,百分百覆盖所有考点,突出重点难点,分节分考点细致分析,指出各节重要考点;在每章结束的时候,再次总结提炼考试的重点难点,帮助考生回忆强化学习的知识点,彻底突破每一章节的考点。

专业 结合真题 讲解透彻

在对考点的讲解过程中配有大量的真题,帮助考生巩固所学知识,熟悉考试题型和解题思路。另外,考虑到大部分考生都是非会计专业人员,学习时间有限,再加上大部分都是刚开始接触会计行业,因此本书尽量做到语言描述清楚、浅显,讲解透彻。

高效 巧妙点拨 加深理解

注重方法引导,书中提供大量的“专家点拨”小栏目帮助考生总结学习方法,归纳相关知识点,以加深理解,使考生在短期内快速掌握解题关键,提升能力,做到高效备考。

实用 经典习题 快速突破

在各章最后,设置“经典习题”,以达到通过做题复习考点的目的。这些习题是根据其对应考点在考试题库中的命题类型及方式精心设计的,考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点,并且能对其他类似考题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快速突破。

学海无涯,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考生批评指正,以期再版时更趋完善。

联系电话:010-82838093,010-82838515

邮箱:zgboosh@qq.com第一章总论本章知识框架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与目标考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会计的概念、对象、目标和基本特征。出题的方式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对于本节内容,考生需要了解会计的概念,了解会计对象,了解会计目标,熟悉会计的基本特征。考点1 会计的概念与特征(★★)知识点1 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专家点拨

1. 会计的定义中所说的“单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统称。

2.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但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在判断题中出现“唯一”字样就是错误的。除了货币计量外,还可以以实物量度和时间量度作为辅助计量尺度。真题回顾(判断)会计只能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答案】×。解析:会计的计量手段包括货币度量、实物度量和时间度量,但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知识点2 会计的基本特征

1.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各种数据资料,而且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参与经济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2.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化为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3. 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经济活动中通常使用劳动计量单位、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三种计量单位。其中,货币计量便于统一衡量和综合比较,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因此,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4.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1)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2)实施会计监督。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

5. 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会计方法具体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等。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这些方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专家点拨

会计按照报告的对象的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其中,财务会计主要是向单位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相关信息,侧重于过去信息;管理会计则主要是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管理、规划和决策等所需的相关信息,更侧重于未来信息。知识点3 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得到完善。其中,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1. 古代会计阶段

古代会计阶段是从会计产生到1494年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借贷复式簿记的书籍《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出现之前的阶段。

我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了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当时已经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2. 近代会计阶段

近代会计以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簿记论”的问世为标志。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其中的《簿记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日记账、分录账和总账以及试算表的编制方法,介绍了威尼斯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和方法。

1853年,英国在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注册会计师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会计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性专门职业和通用的商业语言。

3. 现代会计阶段

美国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促成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及对会计准则的系统研究和制定。

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正式通过“管理会计”这一专业术语,标志着会计正式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会计国际化。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工作的融合,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了实时、全方位的信息。考点2 会计的对象与目标(★)知识点1 会计对象

1. 会计对象的概念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2. 资金运动的过程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通常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三个过程。如图1-1所示。图1-1 资金运动过程示意图(1)资金的投入。任何单位的成立,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获取资金的过程,是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的投入过程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2)资金的运用。资金的运用是指资金投入企业后,在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不断循环与周转。

在供应阶段、企业根据指定的生产经营计划,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支付材料的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采购费用,与供货方结算货款。

在生产阶段,领用原材料进行产品生产,支付职工薪酬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借助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这些产品成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在销售阶段,将生产的产品对外销售,收回货款和支付销售费用。

综上所述,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是从货币资金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3)资金的退出。资金退出是资金运动的终点,主要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这部分资金便离开本企业,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专家点拨(1)企业应缴纳的税金有多种,如果企业缴纳的税金应计入产品成本(比如不允许抵扣的增值税等),此缴纳的税金就不会退出企业,会随同产品销售出去又将形成现金的回流,成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企业缴纳的税金是彻底流出企业(比如缴纳的所得税),它不会再为企业带来任何的资金流入,就是退出企业。(2)企业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不是资金退出企业。盈余公积是企业用于明年生产再发展的资金,故不是资金退出企业,而是成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真题回顾(单选)企业的资金运动由各个环节组成,它不包括( )。A. 资金投入B. 资金运用C. 资金退出D. 资金增值

加入qq群310354819和小伙伴们一起备考(每日一练/复习资料/备考技巧)!群验证信息为“我爱中公会计”。【答案】D。解析: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不包括资金增值。知识点2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1.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因此,会计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2. 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信息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会计主要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向其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是否投资或者继续投资、是否发放或者收回贷款的决策,有助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出促进经济资源分配公平与合理、市场经济秩序公正和有序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与方法考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解了会计的职能和会计核算方法,总体难度不大。考试涉及的主要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会计的基本职能和会计核算方法都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对于本节内容,新大纲增加了会计循环,考生应予以关注。考点1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且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知识点1 基本职能

1. 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 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专家点拨(1)会计监督职能监督的不是人,监督的是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的现象等。(2)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两者是同时进行的,事前核算伴随着事前监督,事中核算伴随着事中监督,事后核算伴随着事后监督,以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3. 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关系(1)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相辅相成、辩证统一。(2)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了依据。(3)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障。如果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真题回顾(判断)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答案】√。解析: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知识点2 拓展职能

会计的拓展职能主要有:

1. 预测经济前景

预测经济前景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定量或者定性地判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2. 参与经济决策

参与经济决策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3. 评价经营业绩

评价营业业绩是指利用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经济效益等经营成果,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考点2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知识点1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确保会计工作有序进行。

1.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保证登记账簿的会计记录正确、完整而采取的一种专门方法。

2.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在会计制度中事先确定会计科目,然后根据这些科目在账簿中开立账户,分门别类地连续记录各项经济业务。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保证会计核算具有系统性的专门方法。

3. 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核心。

4. 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将会计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分类、连续、完整地记入有关账簿中所开立的账户。账簿记录所提供的各种核算资料,是编制财务报表的直接依据。

5. 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按照各种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进而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6. 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等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7.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全面、系统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或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种专门方法。知识点2 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从会计工作流程看,会计循环由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环节组成;从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看,会计循环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组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起点。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考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考试的必考内容,但考试难度不大。对于会计基本假设,涉及的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对于会计基础,还可能会涉及不定项选择题等,其中的权责发生制是考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点1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知识点1 会计主体

1. 会计主体的概念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真题回顾(单选)关于会计主体的概念,下列各项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B. 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C. 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D. 当企业与业主有经济往来时,应将企业与业主作为同一个会计主体处理【答案】D。解析:当企业与业主有经济往来时,应将企业与业主分别作为会计主体处理。

2. 明确会计主体的意义(1)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专家点拨

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其他企业的经济业务不核算,企业投资者个人的经济业务不核算。但是企业投资人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投资人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真题回顾(判断)会计主体所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其他企业或投资者个人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答案】×。解析:会计主体所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绝对不包括其他企业或投资者个人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就不称其为会计主体。

3.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的区别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由自然人创办的独资与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其作为会计主体,以便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个人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实体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又如企业集团、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律主体。

专家点拨(1)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取得营业执照,当发生经济纠纷时能够出面承担法律责任;同时,企业也应建立财务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其是法律主体也为会计主体。(2)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部门。例如企业内部的生产车间,是会计主体但却不是法律主体,当发生经济纠纷时不能够出面解决问题,而是由生产车间所属的企业出面解决问题,所以,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真题回顾(单选)关于会计主体假设说法正确的是( )。A. 会计主体就是投资者B.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同义语C. 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D. 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答案】C。解析:企业集团、企业、企业的分厂、企业的车间或事业部,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但不能是某个单独的人;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不同的概念,法律主体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它明确的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不是时间范围。知识点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较长的时期内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企业能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就可以假定该固定资产在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此时,固定资产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真题回顾(判断)如果企业进入清算期,持续经营假设仍然可以适用。( )【答案】×。解析: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既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如果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所有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就不再适用,而应采用破产清算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知识点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具体内容见表1-1。表1-1 会计分期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概念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分类会计年度采用的是公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中期是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又可以分成月度、季度、半年度。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作用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真题回顾(多选)以下对会计分期说法正确的有( )。A. 会计分期是对会计主体活动的时间范围上的限定B.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C. 会计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D. 会计分期是对会计主体活动的空间范围上的限定【答案】ABC。解析:会计分期是对会计主体活动的时间范围上的限定。知识点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等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根据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但这些企业对外提供报表时,应该折算成人民币,来提供以人民币表示的财务报表。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专家点拨(1)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不是一定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也可以选用其他币种作为记账本位币。(2)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真题回顾(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B.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C. 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D. 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只能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答案】ABC。解析:我国会计核算的记账本位币并不一定是人民币,少数民族和国外企业等还可以使用其他记账本位币。考点2 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知识点1 权责发生制

1.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的标准,合理确认当期损益的一种会计基础。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2. 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根据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要求,收入的归属期间应是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费用的归属期间应是费用所服务的会计期间。(1)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2)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专家点拨图1-2 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示意图表1-2 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举例题目权责发生制下确认收入和费用【例1-1】2012年10月份,某企业销售了一批商品10 000元,款项没有10 000元应当作为10月份的收入。收到,而在12月份收到款项。【例1-2】2012年10月份,某企业预5 000元不能作为2012年10月份的收了一笔货款5 000元,货款已经收入,而应作为货物发出月份的收收到,但货物还没有发出。入。【例1-3】2012年1月预付企业全年2012年1月份应确认的费用为100的报刊费1 200元,每月的报刊费元。为100元,1月份受益100元。知识点2 收付实现制

1. 收付实现制的概念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以及部分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2. 收付实现制的要求(1)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2)凡是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专家点拨

在收付实现制下,对于收入来说,只要本月收到或预收销售货物的款项,就确认为本月的收入;对于费用来说,只要本月支付或预付费用的款项,就确认为本月的费用。【例1-4】2014年8月份,某企业销售了一批商品2 000元,直到10月份才收到款项,在收付实现制下,2 000元就应该作为10月份的收入,而不是8月份。【例1-5】2014年1月购入办公用品500元,款项直到2月份才支付,在收付实现制下,500元应该确认为2月份的费用,而不是1月份。【例1-6】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分别确定本月收入和费用的金额。表1-3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费用确认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考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增章节,考试难度不大,预测考试的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考生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点1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1)企业投资者通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2)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通常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3)企业管理者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他们需要借助会计信息等相关信息来管理企业,对企业进行控制,作出财务决策。(4)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他们需要会计信息来监管企业的有关活动,制定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统计等。(5)社会公众也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企业对其所在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如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提供社区服务等。考点2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 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未来的情况作出预测。

3.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 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 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 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例1-7】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的会计方法有( )。A. 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B. 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C. 存货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D. 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答案】ABC。解析: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和存货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体现谨慎性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是为了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例1-8】下列各项中,体现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的有( )。A. 商品销售后以固定价格回购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B. 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合并进行减值测试C. 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入账D. 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所有上市公司执行【答案】AC。解析:本题考核实质重于形式要求。选项A,以固定价格回购的售后回购交易实质上属于融资交易,会计处理时不应依据“销售”的形式确认收入,因此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选项B,单项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重要性程度较低,合并进行减值测试体现的是重要性要求;选项C,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所有权(法律形式)不属于承租方,但从经济实质上看,承租方长期使用并取得经济利益,能够控制该项固定资产,因此视同自有固定资产核算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选项D,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所有上市公司执行,实现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五节 会计准则体系考情分析

本节是新增加内容,难度不大,考试主要涉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考生需要了解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考点1 会计准则的构成(★)

会计准则是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会计技术标准,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调控经济活动、规范经济秩序和开展国际经济交往等的重要手段。会计准则具有严密和完整的体系。我国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考点2 会计准则(★)

1. 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1)基本准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包括:①财务会计报告目标;②会计基本假设;③会计基础;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⑤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计量原则;⑥财务会计报告。(2)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主要就各项具体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的规定,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报告类准则。(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制定的,用以指导会计实务操作的指南。(4)会计准则解释,主要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的相关解释。

2. 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符合适用条件的小企业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提前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一般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经济规模较小的企业,具体标准参见《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施行。该准则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予以规范。本章小结

与2013年相比,本章内容做了较多修改。其中,修改的内容主要是会计基本特征;新增内容主要有会计发展历程、会计目标、会计拓展职能、会计循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和会计准则体系;删去了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总体来说本章的难度不大,都是一些基本概念,需要考生了解的内容主要有:会计的概念、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的核算方法、收付实现制。需要考生熟悉的内容主要有:会计的基本特征、会计的基本职能。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主要有:会计基本假设、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经典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会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B. 会计的主要工作是核算和监督C. 会计的对象针对的是某一主体平时所发生的经济活动D. 货币是会计唯一计量单位

2. 要求会计核算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的还是企业的所有者,还要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的还是其他企业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A. 持续经营B. 会计主体C. 货币计量D. 会计分期

3. 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采用的会计基础,主要是( )。A. 权责发生制B. 历史成本C. 收付实现制D. 统收统支制

4.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不包括( )。A. 《企业会计准则》B. 《小企业会计准则》C.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D. 《工业企业会计准则》

5. 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职能的是( )。A. 确定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B. 审查经济活动是否违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C. 记录的经济活动内容D. 编制会计报表提供经济信息

6. 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的环节的是( )。A. 确认B. 记录C. 报告D. 报账

7. 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运动起点的是( )。A. 资金的筹集B. 资金的使用C. 资金的分配D. 资金的退出

8.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时间段中,不作为会计期间的是( )。A. 年度B. 半月C. 季度D. 月度

9. ( )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A. 持续经营B. 会计年度C. 会计分期D. 会计主体

二、多项选择题

10. 下列关于会计主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 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B. 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C.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是企业中的一个特定组成部分D. 会计主体有可能是单一企业,也可能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11. 属于企业会计核算基础条件的会计基本假设包括( )。A. 会计主体B. 货币计量C. 持续经营D. 会计分期

12.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包括( )。A.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B. 登记会计账簿C. 成本计算D. 分析企业财务状况

13. 下列属于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的有( )。A.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B. 复式记账C.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D. 登记账簿

14. 下列做法中,符合会计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的是( )。A. 企业将签订了售后租回协议的商品确认收入B. 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自己的资产核算C. 企业对建造合同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定收入D. 关联方关系的确定

15. 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应计入本月的收入和费用的有( )。A. 前期提供劳务未收款,本期收款B. 本期销售商品一批,尚未收款C. 本期耗用的水电费,尚未支付D. 预付下一年的报刊费

16. 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得到完善。其中,会计的发展可划分( )几个阶段。A. 古代会计B. 近代会计C. 当代会计D. 现代会计

17.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包括( )。A. 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B. 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C.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D.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三、判断题

18. 会计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凡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都不是会计所反映的内容。( )

19. 会计只有核算和监督两个职能。( )

20. 由于有了持续经营这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区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

21. 会计主体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空间范围,会计分期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

22. 从会计工作流程上看,会计循环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组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D。解析:货币是会计核算的主要计量单位,不是唯一单位。其他计量单位可以作为辅助核算工具。这是由货币的特点所决定的。

2. 【答案】B。解析: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是:会计核要算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的还是企业所有者的,还要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的还是其他企业的。

3. 【答案】A。解析:我国的企业会计采用的会计基础主要是权责发生制;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4. 【答案】D。解析:我国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5. 【答案】B。解析:选项B属于会计监督职能。选项A、C、D分别属于会计核算的确认、记录、报告的环节。

6. 【答案】D。解析: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报账不属于会计核算的工作。

7. 【答案】A。解析: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获取资金的过程,是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的投入也是资金筹集的过程。

8. 【答案】B。解析: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且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

9. 【答案】C。解析: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

二、多项选择题

10. 【答案】BCD。解析: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都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也可以是单一企业,或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11. 【答案】ABCD。解析: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

12. 【答案】ABC。解析: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构成。

13. 【答案】ABCD。解析: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是指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14. 【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要求,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一般运用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的有: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关联方交易关系的确认、售后回购等。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售后租回方式销售商品,一般属于融资租赁,不确认收入。所以A选项不符合会计实质重于形式要求。

15. 【答案】BC。解析:在权责发生制下,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的月份,应确认为收入的月份,不管款项是否收到,所以B正确;费用受益的月份,应确认为费用的月份,不管款项是否支付,本期耗用的水电费,本月受益,应确认为本月的费用,所以C正确;因为是前期提供劳务,应将收入确认为前期月份,而不应该确认为本月,所以A错误;预付下一年的报刊费,下一年受益,本月未受益,不应确认为本月的费用,所以D错误。

16. 【答案】ABD。解析: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17. 【答案】ABCD。解析: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三、判断题

18. 【答案】√。解析: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它要求对所有会计核算的对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来予以计量,并把会计主体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9. 【答案】×。解析:会计的职能有多种,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预测经济前景以及评价经营业绩等,其中进行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职能。

20. 【答案】×。解析:持续经营和权责发生制没有必然联系,持续经营是会计基本假设,它与折旧摊销等处理方法有关;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

21. 【答案】√。解析:会计主体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所以,会计主体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空间范围。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因此,会计分期前提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22. 【答案】×。解析:从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看,会计循环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组成。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本章知识框架第一节 会计要素考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考试的重点,考试中会涉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不定项选择题等各种题型。考生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有会计要素的含义与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与构成和常用的会计计量属性等。考点1 会计要素的含义与分类(★★)

1. 会计要素的含义

会计要素是指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专家点拨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它是构成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因素,也是设置会计科目的依据。

2. 会计要素的分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其中,前三类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后三类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利润表中列示。真题回顾(多选)以下要素中,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有( )。A. 收入B. 资产C. 负债D. 利润【答案】AD。解析:在以上四个选项中,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是收入和利润,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是资产和负债。考点2 会计要素的确认(★★★)知识点1 资产

1. 资产的含义与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也就是说,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未来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不能作为资产确认。【例2-1】如某企业6月份签订购销合同计划在9月份购入的机器设备,便不能确认为6月份的资产。(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拥有或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即指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使用或处置该资源。但在某些条件下,企业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也应当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专家点拨

经营租赁是一种短期租赁形式。假设机器设备的租赁期限为5个月,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固定的租金,租赁期满后,机器设备返还给出租者。经营租赁租入的设备不是本企业的资产。

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看企业在租赁期内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很长,接近该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或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具有优先购买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该项资产并从中受益。因此,从经济实质看,承租企业能够控制该项资产所创造的未来利益。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所以,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租赁物不是本企业的资产,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租赁物是本企业的资产。(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现金、银行存款可购买商品、材料和设备等,因此这些都是企业的资产。【例2-2】库存中已失效或已毁损的商品不是企业的资产。这是因为,企业虽然对于已失效或已毁损的商品拥有所有权,但是该商品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 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专家点拨

考生需要区分资产的特征与确认条件。资产的特征是从资产的定义角度出发的,资产的确认条件是从资产的计量角度出发的。这两个知识点都容易出多项选择题。

3. 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流动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一个正常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期间。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在一年内有几个营业周期。但是,也存在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与生产循环相关的产成品、应收账款、原材料尽管是超过一年才变现、出售或耗用,仍应作为流动资产。当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时,应当以一年(12个月)作为正常营业周期。图2-1 资产的分类

专家点拨

简单记忆:流动资产1年以内能够消耗掉,非流动资产1年以上才能够消耗掉。非流动资产有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等,流动资产就是排除这几个非流动资产外的资产。真题回顾(多选)下列各项中,属于流动资产的包括( )。A. 预收账款B. 预付账款C. 银行存款D. 固定资产【答案】BC。解析: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经营周期内或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和存货等,因此选项B、C正确。预收账款属于负债,因此选项A不正确;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因此选项D不正确。知识点2 负债

1. 负债的含义与特征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具有以下特征:(1)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购买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3)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有很多种,如使用现金或实物资产进行偿还,或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等。

2. 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 负债的分类

按偿还期限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偿还,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图2-2 负债的分类

专家点拨(1)注意区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表2-1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的类别

类比理解:去理发店每次理发20元,但办会员卡有优惠,办一张200元的会员卡可以理发12次,对于客户来说,预付给理发店200元,就有享受的权利,下次去理发就不用掏钱了,直接刷会员卡就可以,所以预付款项属于“资产”;对于理发店来说,预收了客户的200元,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每次像还债一样,应还债12次,所以预收款项属于“负债”。(2)简单记忆:流动负债1年以内能还上,非流动负债1年以上才能还上。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流动负债是排除这几个非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真题回顾(多选)关于负债,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 )。A. 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B. 负债通常是在未来某一时日通过交付资产和提供劳务来清偿C. 正在筹划的未来交易事项,也会产生负债D. 应付债券属于流动负债【答案】AB。解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应付债券属于非流动负债。知识点3 所有者权益

1. 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特征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专家点拨

企业拥有100万资产,其中负债是20万元,所有者权益是80万元。如果企业破产清算后最后的资产是30万元,分配的顺序(假设只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项):应该先偿还债权人(负债)20万元,剩余10万元按比例分配给投资人(所有者权益)。如果企业破产清算后最后的资产是20万元,则全部用于清偿债权人(负债)20万元,没有剩余就不分给投资人。

2.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