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21:27:04

点击下载

作者:李伟希

出版社:北京《电信技术》杂志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维的答案

思维的答案试读:

本书导读

☆ 本书的内容来自作者与学员/ 网友的思维互动问答。我们坚信:别人存在的思维困惑,你也会有。而《思维的答案》就是一个思维问题的应答中心,你的问题,这里就有答案;

☆ 很多书都会请人做推荐,但本书没有。因为我们坚信:基于原创的《思维的答案》是否值得一读,你可以100%自己做主。

作者关于本书构思手稿

(由上述手稿你可以看到,本书最初拟定的名称为《全脑思维114》)

其他

作者主讲思维课程作者职业LOGO

前序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本《思维的答案》书呢?

答: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喜欢码字的人,只是以前写给纸媒,而且写得很多,但积累甚少。2008年5月开通新浪博客,开始在互联网上专注写原创的思维文章,随后陆续开通了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思维自媒体,形成了自我积累的正循环。而在博客、微博、微信平台的文章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与网友就关于思维训练方面的问答互动;另外就是在培训的课间和课后,对学员提出代表性的思维问题,我在现场作答之后,也会写成文章发表在上述自媒体上。于是,当时间来到了2014年7月,这些原创文章完全足够集结成为一本书了,并且同时我坚信:网友存在的思维困惑,你也会有;学员存在的思维困惑,你也会有。就这样,我们出版了现在你手中的这本书——《思维的答案》。

问:为什么本书的书名是《思维的答案》呢?

答:这本书之所以叫《思维的答案》,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原因一,在中国培训界,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只讲思维课,专讲思维课,因此本书所有内容的主题只有两个字——思维;

原因二,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的,思维,就在一问一答之间。有问题就有答案。

我们期待本书就像一个思维问题的应答中心,你的思维问题,在这里能找到答案。

问:《思维的答案》适合哪些读者阅读呢?

答:总体来说,《思维的答案》适合以下三类读者:

第一类,职场人士。如果你对公文写作、PPT构思、问题分析、创意创新、逻辑架构等有需求,那么你可以看一看这本书;

第二类,大学生。如果你是大学生,即将走进职场,此时此刻,知识很重要,但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如何有效地构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本书可以帮助你;

第三类,准备给孩子做思维训练的父亲和母亲。

○思维训练是一个被部分人严重忽视的环节。在读书的年代,老师经常会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方法,而究竟什么是学习方法,学校并没有给出一个系统的答案。其实在很多时候,所谓的学习方法往往就是我们的思维路径,知识是终点,而思维路径就是通往终点的必经之道,哪一条路是最快捷的?这就是学习方法。所以在中国,思维训练是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环节。

○思维训练是一个被部分人严重炒作的环节。如当下很火爆的各种记忆开发班、潜能挖掘班、大脑强化班……思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本书可以真实地告诉你。

你的孩子准备做思维训练吗?看看这本书吧。

最后,如果你参与过我的思维课程,或者准备参与我的思维课程,那么可以100%确定,本书帮助更大。2014年7月于深圳Part1思维篇

问:什么是思维?

答:思维的定义是个有点复杂的问题。

一种是枯燥乏味的“学术版”。

百度百科直接引用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的定义: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主观意识层面所产生的客观认知,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

互动百科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维基百科的定义:思维或思想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以内隐或外隐的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思维是由复杂的脑机制所赋予的。思维对客观的关系、联系进行着多层加工,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由生命进化而产生。物质的化学反应构建生命,生命在生存过程中进化出意识和思维。

其实,给思维一个教科书般的定义是很枯燥的,也是很难被理解的。如果不是学术研究,就普通大众而言,这个作用和意义并不大。

另一种是轻松简单的“众生版”。

我个人挺喜欢这样一个定义: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古语说:“一念生,一念灭。”所谓的“念”就是你的念头和你的想法。所以关于思维,说得更简单一点:思维就是你的念头。

问:人的思维活动主要包括哪些形式或者过程呢?

答: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的思维活动,其实也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分析:分析是把一个事件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并把这个整体事件的各个属性都单独地分离开的过程。

综合:综合就是分析的逆向过程,它是把事件里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事件。

抽象:抽象是把事件的共有特征,共有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将与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质的内容舍弃。

概括:概括是以比较作为其前提条件的,比较各种事件的共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并对其进行统一归纳。

以上大概包含了思维过程的基本形式。

同样,上述解释还是很抽象的,给读者的思维负担是很大的。为了把思维能够更清晰、具象地表达出来,请看我的一篇原创文章——《我们下一代的思维》。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我的新浪博客,后来被很多人转载,有一定的影响力。人的思维结构大致相同,小孩如此,大人也一样。我们下一代的思维

在我的思维课程中,诸多学员朋友,尤其是为人父母的学员朋友,很关心下一代的思维启发与引导,甚至超过思维工具对自己本人的应用关注,也难怪,或许咱们的教育对于小孩子的思维是种束缚,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马云曾说过,读书像汽车加油,关键得知道去哪里,否则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在中国,不读书不行,读太多书也不行);同时国人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重视也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那么如何才是小孩子比较合理的思维水平与思维结构呢?以下我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1.具象与抽象

具象是基于感知(视觉、触觉、听觉……)对具体事物的判断;而抽象则是大脑对具象开始想象与臆造了。

小孩子所进行的具象与抽象一般都是借助于实物和直观形象而进行的。比如我们刚开始学数字时,是在认识具象实物(如苹果、火柴、小鸟)数量(一个苹果、二根火柴、三只小鸟)的基础上,逐渐撇开实物,抽象出数字“1,2,3,4……”的,同时也弄明白这“1,2,3,4……”是代表事物数量多少的符号。这就是比较直观的具象与抽象了。

从具象到抽象,这是人构建价值观极为重要的一步。比如爱情是抽象的,有人会具象为玫瑰、有人会具象为心;仇恨是抽象的,有人会具象为刀、有人会具象为手雷甚至还有人会具象为原子弹……

2.分类与类比

分类是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归成一类,这样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掌握某一类事物。在分类时,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如三角形,按特性可分为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由此可见,分类标准是前提。而标准就会逐步上升为我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准则、法律和契约等人的底线问题了。

基于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开始类比,类比是由一事物的某些特征而联想到另一事物并进行比较。比如鸟与飞机,它们都会飞,由三角形到四边形,由直线想到平面等;比如20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仿生学,就是建立在类比推理的基础上的。从鸟到飞机,从鱼的浮沉到潜水艇,从脑神经到思维导图……都是经过类比联想,触类旁通而获得的。类比是通向创造发明的重要途径,没有类比就没有联想,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

3.归纳与推理

小高斯在计算老师出的题1+2+3+……+98+99+100=?时,是采用了归纳法,他是这样进行的:

共50项:101×50=5050

如从男人、女人,成年人、儿童等归纳他们都属于人。从汽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等归纳出“车”的概念。这些都是用了归纳的方法。

推理则是依据已知的条件,经过思维的加工推导出结论的过程。

如小明比小红高,小红比小元高,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小明比小元高,这就是推理;比如A圆比B圆大,B圆比C圆大,那么A圆比C圆大,推理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

归纳需要我们抓住事物的关键与共性,而推理就呈现事物之间的顺序性了,归纳与推理的交互使用其实就可以开始构建小孩子的逻辑思维了。

结合以上3点,再谈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中国的父母都趋向于要求小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实学习成绩好仅仅是知识层面表现好,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这就是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了。而所谓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思维水平与思维结构的问题了。

六顶思考帽的创始人爱德华·德波诺说过:“智慧与聪明是有区别的,聪明可以依靠高智商获取,而智慧就必须依靠优质的思维结构与思维水平了。”借用过来,学习成绩好属于智商的范畴和聪明的范畴,而好的学习方法则属于思维的范畴和智慧的范畴。

问:为什么要接受思维训练?

答:人为了健康需要不断地锻炼身体。而思维训练也是如此,只是思维训练是对大脑的思维进行锻炼而已。通过对大脑进行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比别人更优化、更合理,或者更有想象力。

不同的是,我们的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很容易实现目视化的效果,如出现六块腹肌、提高睡眠质量或减少鼻塞感冒等,比较容易显性化。而思维的训练并不会有这么快捷明了的直接显性效果,所以被很多人忽视。而正因为太多的人忽视了思维训练,所以我们先接受或者多接受思维训练的人相对于别人就更有优势。关于思维的锻炼,我喜欢下面这样一张图片,很形象地说明了思维训练是怎么一回事。

简单一句话:健身是对肌肉做锻炼;思维训练就是对大脑做锻炼。

问:既然你谈到了关于思维的训练,那对于目前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思维训练的人想要获取知识,你是怎么看的?

答:前面我们讲过,相对于知识,思维是一种方法,方法比知识重要得多。

关于这个观点,来看我的一篇原创文章——“知识”的逻辑。“知识”的逻辑

在微博上,不断有人用“美国高中二年级的题目:2x=12,求解x=?”来刺激我,我总是被整得眼睛有点湿润。想想我高二曾经做过的那些诸如“ctg72=?一个电子经过电场,再经过磁场,再经过电场……求这个电子的运行轨迹”,如此“坑爹”的题目,我现在都已经原封不动地奉还给了我曾经的老师。我甚至忽然得知:现在不叫“ctg”了,改叫“cot”了,从此,彻底泪奔。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得知,像我这样泪奔的人到处都是,因为我们彻底发现,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压根用不到“ctg”和来回折腾的“电子的运行轨迹”。于是,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N年之后又还给老师吗?我错了,不用N年,考试以后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没有问题!

这已经是个问题。我还想从三个方面继续谈谈我们的那些知识。

第一个方面,知识是什么?比如从六顶思考帽的角度来说,知识更多是一种白帽思维,它已经是一种客观事实或确实存在。我曾经很佩服那些能够很流利地回答诸如“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巴拿马的首都是什么”“列宁生于哪一年”等这类问题的人,他们的知识很渊博。我后来发现,现在只要一搜这些问题,答案出来得比小狗跑得还快。我遇到过一位90后,他说:只要是百度/Google/搜狗/有道/爱问/即刻能搜出来的问题,并且这些答案都是一样的问题,你就不要问我,我不知道,我不想知道,也没必要知道。霎那间,他说的话触动了我,他说的或许极端,但不失有道理。

第二个方面,从哪里获得知识?用什么手段获得知识?这又是个问题。有人搜狗,有人搜狐,各搜各的。有人亲眼去看一下,有人在办公室等汇报,还有人直奔博物馆。所以,从哪里获得知识?这个问题就没有标准答案了。而从六顶思考帽的白帽思维我们可以得知,解决问题的基础在于我们对于问题真相的了解程度,对于真相了解越多,就越能够产生最合理、最不坏的答案。所以,相比知识而言,从哪里获得知识、用什么手段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因为这已经是有选择性的和多样性的。

第三个方面,获得知识后,我们能得到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这又是一个问题。想成为总统,鼓掌;想成为科学家,鼓掌;想成为油漆工,鼓掌;想成为快递员,还是鼓掌……所有的选择都是可以获得掌声的。有人正向思考,有人逆向思维,这是有选择性的和多样性的。相对于知识而言,由于知识所带来的创造又比知识本身又重要很多,因为,一个是已有的,一个是创造的,哪个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当所有人都有不一样答案的时候,当没有谁活在别人影子下的时候,当各有各的精彩和梦想的时候,这才是最好的!

总结一下:读书的年代,我们常常会强力执着于上述的第一个方面。不否认,第一个方面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第二和第三个方面。执着于第一个方面不可怕,可怕的是“请问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什么意义?”答案是标准的ABCDEFG,缺一就扣分。很多年前我是这样,我如今偶尔翻到课本,发现类似的题还在做,还是这样标准的ABCDEFG。我只想说:你问我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那是你的意义,不是我的意义,有个毛意义!

从逻辑上来说:上述关于知识的123其实是应该按照213排列的,这就是结构化的步骤顺序了。按这样的演绎逻辑,只想对着某些破坏人脑的人说上两个字:你妹!

按上面说的213的顺序排列,看看麦肯锡顾问式的逻辑思考题:

公司突然派你明天去埃塞俄比亚,你只有一个背包携带行李,你会带什么?

问:是不是提前接受思维训练,就可以让孩子从此赢在起步线上?

答:首先,还是这样一句话:在我们国家,有太多太多的人忽视思维训练,所以我们先接受或者多接受思维训练的人相对别人就更有优势(如附图就是我和我女儿合画的一幅思维导图《家庭事务》)。

其次,一般而言,我不太喜欢用“对”与“错”,“Yes”or“No”的思维二分法来区分这个世界,同时我对“让你的孩子从此赢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更加深恶痛绝。理由有以下3点:

理由1.人生短短数十年,不是生下来比赛的!比赛多累啊,一生都在比赛?!

理由2.即使是比赛,也不是要跟别人比的,要比也最多是跟自己比;

理由3.即使是比赛,也应该是一次马拉松的长跑,而不是赢在起跑线上。

最后,接受思维训练有助于实现孩子的思维结构优化,提高思维水平,但不要抱着一种“赢在起跑线上”的观点。

很多时候的很多事符合一句话:欲速则不达。

问: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思维结构或者思维水平呢?

答:一般而言,要获取比较好的思维结构,提高思维水平,是需要经过比较系统的思维训练的,这是需要一些工具与方法的。

比较常见的思维工具与方法有:思维导图,六顶思考帽,上堆平行下切法,平行思维法,金字塔原理的逻辑思维法……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思维工具与思维方法,对于优化思维架构,提高思维水平,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这些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具体这些方法,在本书的后续问答环节有更详细的提及与作答)。

问:老师,你可以介绍一下青少年的思维发育及发展过程吗?

答:人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从儿童到青少年,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大体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发展水平,但却互相联系的阶段(以下是互联网上我比较认同的观点)。

第1个阶段:3岁以前(先学前期),处于感知动作思维阶段。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思维伴随着动作或行动进行。这时,儿童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接触到的事物,只能在动作过程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同时,儿童既不会事先计划自己的动作,又不能预见动作的后果,是一种低级的思维形式。比如,孩子骑到小椅子上,同时说:“开汽车了!”“骑马了!”等。当丢开小椅子,玩起其他玩具后,开汽车、骑马的思维活动也就让位于其他思维活动了。

第2个阶段:3~6、7岁(学前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即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比如,儿童到医院看见医生给病人看病,回来后,自己找根绳或塑料管当听诊器,开始当医生给小朋友看病。像这样模仿成人的活动,在这个年龄阶段是大量的。又比如,凭借一组形象的联想,给小朋友讲故事,像小熊请客、小猫学捉老鼠等。这时,儿童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摆脱动作的束缚,具有更大的活动领域。儿童可以初步计划自己的行动,并预见行动的后果。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活动的另一特点是:前期还保留有感知动作思维的成分;后期则逐步形成对简单事物的初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如对数的概括和抽象、词汇概念的建立等。

第3个阶段:6、7岁~14、15岁(学龄初期和少年期),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形象或表象逐步让位于概念,少年儿童逐步学会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活动。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第4个阶段:14、15岁~17、18岁(青年初期),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转化,并由此向初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在学龄初期和少年期,少年儿童思维中的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经验材料的支持。在青年初期,青年已经开始试图对经验材料进行理论的概括。

儿童到青少年阶段,思维大致的发育与发展就是这样的。

问:可以推荐一本用于引导青少年思维教育或者辅导的书吗?

答:可以阅读《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如下:

理由1.作者为大名鼎鼎的六顶思考帽创始人爱德华·德·博诺,其在思维训练领域的地位众所周知;

理由2.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六顶思考帽、PMI、CAF、FIP等,有理论,有讲解,更难得的是提供了大量的思考练习,尤其适合落地;

理由3.书中提到的思维工具与方法都是一些简单、实用、有趣的思考工具,孩子们学习之后立刻就能使用。

总之,《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是一本很不错的,适合青少年思维教育或者辅导的书。有兴趣参加这种训练营的读者,可以与爱德华·德·博诺先生在中国的相关授权机构(新浪微博:@德博诺-教孩子如何思考)联系。

另外,对于成人的思维构建,推荐看看《思考的技术》,理由如下:

1.作者为麦肯锡前亚太区总裁大前研一,而麦肯锡最看重的就是其核心的“方法论”;

2.本书名为《思考的技术》,但内容绝不仅仅是技术的层面;

3.作者虽然是日本人,但是他的思维结构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阅读思维与习惯。《思考的技术》,你也不妨一看!

问:大脑是分成左脑右脑的,并且左脑是理性的,右脑是感性的,是这样吗?

答:“大脑分为不对称性的左右脑”这个理论是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的,并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根据左右脑的理论,斯佩里博士的主要贡献如下:

1.左半脑主要负责判断、排列、分类、书写、推理等偏逻辑的思维,其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被称为“逻辑脑”“理性脑”;

2.右半脑主要负责直觉、情感、美术、音乐、顿悟等偏感觉的思维,其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和跳跃性等,因此右脑被称为“艺术脑”“感性脑”。

斯佩里博士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创造力、想像力、直觉力是人的“祖先脑”,属于大脑的低耗高效工作区,右脑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计算、高速记忆、高速阅读等,所以人类应该重点开发并且利用右脑的潜能。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开发右脑”的理论基础。

此后,奈德·赫曼对这一理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且著有《全脑优势》一书,奈德·赫曼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将人的大脑按左脑和右脑进一步地依次分为:左脑为“事实—逻辑”;右脑为“感觉—臆造”四个区域。

另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也是关于左右脑方面的权威人士,他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认为人的大脑的理性是有限的,而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带着感性的因素,这谁也不能否认,谁也不能避免。建议读者有空读一下丹尼尔·卡尼曼的最新著作《思考,快与慢》,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右脑的感性部分为Ⅰ系统,左脑的理性部分为Ⅱ系统。而人们做决策的时候常常是基于直觉与经验的判断,也就是更多使用感性的Ⅰ系统,但人们往往会有自我的错觉,还认定自己的判断与决策是理性的。

问:关于大脑的感性与理性,可以举个很具体的例子吗?

答:最简单的例子。同样的气温,有人认为很冷,有人认为很热,这就是感性的;而如果说“今天气温是-1℃”,这就是理性的了。再如,同样是烟草警示表达,如果标示“吸烟有害健康”,这就是理性的;而如果像我国香港地区这样,在烟盒上印上人的黑肺或者人的烂气管的图片,这就是感性的了。感性图片对人的右脑刺激很大,印象深刻;而“吸烟有害健康”只是一句偏理性的文字,刺激人的左脑,对人的印象与记忆就会弱很多。

问:你可以再举一个什么是左脑思维,什么是右脑思维,进而什么是全脑思维的例子吗?

答:将这个问题逐一分解来举例说明吧。

问题一,什么是左脑思维?什么是右脑思维?

比如你现在看到的这样一本工具书,总是感觉看起来很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诸如这样的工具书一般都是偏理性的,偏左脑思维。而你发现,看小说就不那么累了,为什么呢?因为看小说的时候,随着故事情节的发生,你的大脑会出现画面感,甚至会将自己置换到书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感性的,偏右脑思维。

问题二,什么是全脑思维?

比如在1个孤岛上,你要1个人待上3个月,你有如下选择:

•你可以选择带一部电影;

•你也可以选择带一本小说。(备注:满足阅读条件和放映条件,题材都一样,但只能二选一)

你的选择是什么?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读者都会选择带小说。一部小说看上10遍,你完全可以做到,因为看小说,每次你都能实现不一样的想象,构建不一样的画面,这就是思维的延展,所谓的“1000个人的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小说有理性的构思,还有画面的构建,这就是全脑思维。

而选择电影,看上3遍就腻了。因为你只是被动地接收一个画面,而不是自己去构建。与上边的全脑思维比较,电影就类似于右脑思维。所以为了弥补电影吸引眼球大于吸引脑袋的不足,为了实现观众全脑思维的构建,很多优秀的导演往往会在电影中故意安排制造一些悬念或者疑问让观众去思考,比如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其中的上乘之作,所以李安大导演才会说:“1000个人的心中有1000个派。”而韩剧如《来自星星的你》更绝,甚至是边播边拍,主人公的命运由观众在网站投票决定。这就是让观众参与思考,也就是全脑思维,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就像我们做培训也是一样的,授课使用的PPT很重要,但过于绚烂多彩的PPT往往会吸引学员的眼球,而阻碍了学员的思考,学员只是被动地接收了一个画面,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构建一个画面。也就是说,学员没有实现全脑思维。而学员的思考、延展、构建才是培训真正的落地之本。所以,在提问、总结的时候,培训师可能会把PPT关掉,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实现全脑思维。

最后,比如关于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我也是尽量地尝试使用具象的、接地气的文字,并且结合图形来做感性的表达,也是为了尽量将一本理性的工具书感性化,从而实现你的全脑思维。

问:是不是有的人的大脑思维适合做某一类的工作,这可以测评的,是吗?

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这个是有的。

20世纪70年代,担任美国通用电气管理发展中心主任的奈德·赫曼进行了对大脑思维偏好的研究,并且提出了所谓的“全脑技术”。其“全脑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诺贝尔得主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脑理论”。

如果你对“全脑技术”“左右脑理论”感兴趣,或者想测评一下你的大脑适合做哪一类的工作,不妨看看这本书——《全脑优势》。书中核心的内容总结如下: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思维对某些方面是很感兴趣的,或者是很突出的,而有些方面的思维就相对较弱。比如我在读书的时候,我的文科是很不错的,语文尤其好,但理科就不行了,物理非常差。所以我直到现在,其实吃的还是一碗文科方面的饭,也就是发挥了我的思维优势。其实几乎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会有这种“长短腿”的现象,只是我们现有的很多教育都要求小孩子要5A、6A,甚至7A,要求在所有科目上齐头并进,其实这是不符合人的思维特点的。人与其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是个体的人,不是一个组织,所以我们不要去践行木桶原理,而要发挥长板优势。思维也是如此,所以对于思维的测评是有必要的。

最后,备注一下,《全脑优势》不是真理,仅仅是一个学术观点,包括我本人也对其中的某些观点持不认同的态度(主要是认为有给人的思维贴标签之嫌,而思维不是很简单地可以分为非此即彼的),但仍然不影响《全脑优势》在大脑思维测评方面的权威地位。

问:请问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发右脑?

答:开发右脑的最主要途径就是向右脑输入信息、刺激右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办法可以训练右脑,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1.有意识地使用图形、颜色、音乐等刺激右脑,如多听音乐、多看电影、多画图形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这段话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情况2.有意识地加强左侧肢体的运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用左手,如用左手作画、左手写字、左手打球、设置成左手使用鼠标等。右脑支配左侧肢体,控制左手运动,与之对应,左手、左侧肢体的运动也能刺激右脑。有意识地调动左侧肢体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也能使右脑得到比较充分的锻炼机会。

问:我家小孩总是把他自己的房间搞得乱糟糟的,我常常提醒他要打扫和整理。但最近我听说,过多地要求小孩子把事情整理得有条不紊会阻碍小孩的右脑思维、会阻碍小孩的创新思维。请问老师,有这一说吗?

答:多么有爱心的一个问题啊。

过多地要求小孩子把事情整理得有条不紊,会阻碍小孩的右脑思维,会阻碍小孩的创新思维?

答案:会有,可能会有。

理由如下。

理由1.因为把事情整理得有条不紊,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构建逻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做合理的分类及顺序优化的过程。在逻辑思维下,思维其实属于一种收、归集的状态。

理由2.创新思维正好与之相反,创新思维要求打破事物之间的类别与顺序的存在。在创新思维下,思维其实属于一种放、发散的状态。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会有,可能会有。但为什么是可能会有,而不是绝对的呢?

因为思维是个最复杂的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世界,不是逻辑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并不是绝对如此区分思维的。而且对孩子来说,也容易导致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给某人的思维方式贴上某个标签,我是不认同的。

人,也许创新思维,也许逻辑思维,也许游走在二者之间。

问:所谓的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好像是不科学的,是这样吗?

答:关于人的大脑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而且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人类公认的最复杂的问题!世界上的一个公认:大脑是最复杂的,没有之一。

关于人的大脑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不是我一个培训师能研究清楚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培训师,必须尽量明确给出课堂所授内容的依据所在。

关于大脑研究大致的基本情况如下。

1.“大脑分为不对称性的左右脑”的理论是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的,并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大脑分为不对称性的左右脑”的理论是受到很多质疑的,包括斯佩里本人。斯佩里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的晚年对自己的“大脑分为不对称性的左右脑”理论也提出过质疑,但并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科学研究成果。

3.人的大脑是极为复杂的,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投入研究。2013年4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宣布,拟投1亿美元研究大脑,这项“脑计划”意在进一步研究人的大脑,抢占脑科学研究战略制高点(对此,提供一个辅助信息:我在云南昆明一家企业搞培训,企业负责人说他们是全球最大的实验用灵长目动物培育基地。我问他们的猴子主要卖给谁,对方说几乎100%出口,主要送往美国、荷兰、瑞士这些国家用于科学研究。我问,国内的科研机构不采购吗?他们说,国内科研机构买得很少。很多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没啥区别,主要是过来……你懂的)

所有的学术讨论都一样,总是存在一些分歧的。如自然界物种起源存在“进化论”和“用进废退”两种理论,“进化论”被更多人认可,但仍然不是绝对的真理;而“用进废退”也貌似能解释很多事情。同样,斯佩里的“大脑分为不对称性的左右脑”的理论也不是真理,但仍然是最权威的,因为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问:对于目前很多大城市出现的右脑开发和记忆潜力开发,你怎么看?

答:关于目前有点热的大脑开发,甚至出现了很火爆的《最强大脑》这个节目,我表达三个观点。

观点一,人的大脑的运用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不是单独使用左脑,或者单独使用右脑那么简单,而是多个脑区配合,左右脑都要参与。左右半球的确有分工和侧重,但是思维的复杂性决定了人永远是左右脑在协同工作。

观点二,我们常说的左脑和右脑,如此将左右脑单独表达,主要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思维,这样更容易让受众理解与接受。基于此种表达,我们可以方便理解人对于图形/颜色的记忆远远大于对文字的记忆(尤其在今天这个碎片信息时代,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读图时代),而图形/颜色主要是右脑在处理,所以开发右脑是有助于记忆的。

观点三,基于斯佩里的研究成果,认为右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开发右脑能强化记忆,能挖掘潜意识。所以某些记忆术的培训由此甚至宣称右脑储存量是左脑的100万倍,提升右脑的使用率才能开发“潜能和创造力”。这是夸张宣传,对此我也不认同,我永远不会在培训课程上如此宣扬。(如实现潜意识、不回头看到人,这两项我都不会,自己都不会,肯定不能忽悠别人,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啊。)

总结:人永远是左右脑在协同工作,将左右脑分开单独表达主要是为了用更形象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思维,这样更容易让受众理解与接受。

问: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曾经多次表示,他笃信人的大脑是可以不依附于人体而独立存在的,而思维就像储存在大脑中的一段程序,可以被复制。这种说法为人类肉体死亡后,思维的继续生存提供了一种可能。对此,你怎么看?

答:是的,霍金确实有过多次这样的表示,并且在2013年10月霍金又进一步表达了上述观点。但不久后,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们预测了“上帝粒子”的存在。“上帝粒子”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其实是很复杂的问题,就是“物质为什么具有质量?”而“上帝粒子”的观点也间接地否定了霍金的“人的大脑是可以不依附于人体而独立存在的”这个观点,因为目前人们的共识是:思维是没有质量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结论就是:我不知道。因为这个问题远远超过了我的知识边际。一个大脑的话题往往可以很轻松地涉及心理学、哲学、医学、逻辑学、物理学……如此广博的知识边际,我承认,我真没有,远远没有。和这知识边际相比,我所知道的大脑,莫过于一抹浮云啊。

但即使如此,我提供个人知道的一些信息如下。

1.霍金这段言论类似于著名的笛卡尔的二分说,也就是人分为思维的主体与肉身的客体,所以才有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世界万物都不过是思维的意识流。笛卡尔的思想大致被划分为哲学的唯心主义;关于唯心主义很难用对错去区分(当然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所谓的无神论的思想简单把唯心主义否定掉了),因为这种思想可以解释灵魂、信仰、生命……很多目前没有办法实现科学求证的东西。

2.霍金的这段言论大致可以理解为人就像一台计算机,思维是软件,躯体是硬件。软件指使硬件,思维决定行为。但现代科学已有研究,有一些行为是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比如婴儿吮奶、呕吐、呼吸等。

3.从商业行为来看,谷歌也认为人的大脑信息是可以被提取的,也就是可以复制人类大脑。逐层次地将大脑的学习方式移植到计算机或机器上,让它具备大脑的理解与反应功能,逐步提升机器的人工智能水平。谷歌的这个观点与霍金的观点类似。

有时候我也会这样琢磨,为什么斯蒂芬·霍金会如此笃信人的大脑是可以不依附于人体而独立存在的?是否与霍金本人不灵便的身体与其伟大的大脑之间的巨大的差距,这种自身的经历与现状有关呢?因为霍金本人就在践行人是可以分为思维的主体与肉身的客体的啊。

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只有霍金才知道。

问:为什么我们做类似读书笔记的时候,用“内容—体会”这样的思维框架对于个人消化知识是个不错的模型呢?

答:我们知道,在奈德·赫曼的《全脑优势》中,将人的大脑按左脑和右脑依次分为:左脑为“事实—逻辑”;右脑为“感觉—臆造”四个区域。而我们对于思维的唤醒或者记忆的强化最好是能够兼顾到左右脑的四个区域,也就是所谓的“全脑优势”了。即使做不到照顾到四个区域,也至少应该是左脑和右脑分别有所体现。比如在上述的“内容—体会”的思维框架中,“内容”就是典型的“事实—逻辑”,而“体会”就是典型的“感觉—臆造”了。

我们再来看我们都学过的一首诗词,一个典型的按照左脑为“事实—逻辑”,右脑为“感觉—臆造”来表达的文学作品。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不止《沁园春·雪》,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登鹳雀楼》、《岳阳楼记》、《荷塘月色》……另外,比如在《魏斯曼演讲圣经·说的艺术》中提到了16种叙述结构,其中很多结构模型都是基于上述全脑表达的一种构建。

问:关于数学,可以提一些思维方面的学习方法吗?

答:这个问题难倒了我。我读书的年代,文科不错,理科除化学以外,数学、物理都不太好。更悲催的是,按道理,我应该读文科,但由于没法改变的原因,我还是去读了理科。所以你问我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以下是@霸气的学习科学的答案,虽然很短,但很精辟。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我是认同的,不妨试试。

1.使用图形思维:如数形结合,使用思维导图;

2.启动联想思维:如读半句、想半句;

3.掌握逻辑思维:如使用各种数学模型、理解数学变式;

4.延伸具象思维:如读不懂的定义或概念,用实际的数字来代替。

这些学习数学的方法你知道吗?你还有补充吗?

问:我是一位东北吉林孩子的母亲,我11岁的女儿到深圳参加一个青少年潜能开发夏令营。附上我小孩夏令营上的一张英语单词记忆方法图。

说明:

在这张英语单词的记忆图中,将字母“A”具象为Apple苹果;将字母“B”具象为Bee蜜蜂……依此类推,字母“R”具象为Rabbit兔子。这样记忆英语单词的时候就变成了以下这样:

例如:

fox,本来是“F-O-X”的字母,就变成“国旗-橘子-圣诞树”,并衍生一个小情境,如“国旗插在橘子上,再挂在圣诞树上”。

eat,本来是“E-A-T”的字母,就变成“老鹰-苹果-电视”,并衍生一个小情境,如“老鹰吃苹果,并且还看着电视”。

……

最终:

fox就变成了“国旗插在橘子上,再挂在圣诞树上”;

eat就变成了“老鹰吃苹果,并且还看着电视”;

play就变成了“猪写信给苹果,寄到游艇上”;

依此类推……

请问,对于这种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你怎么看?

答:以上问题,我的结论如下:

关于上述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我是这样看的:这是一种好的记忆方法,但不适合记忆英语单词。

理由如下:

理由1.这是最典型的锁链法,锁链记忆法主要是将记忆标的图形化、具象化,再像锁链般连接起来,使之环环相扣,从而实现记忆强化,这是一种典型的右脑记忆。锁链记忆法用于弱相关的记忆标的效果最好。

理由2.锁链法不适宜记忆英语单词。因为英语单词并不是弱相关的,单词首先是一种语言要素,不能脱离最基本的语言要素,用锁链法记忆单词失去了英语语言这个最基本的要素,而变成了纯粹死记硬背记单词了,而没有上升为语言的一部分。

个人认为,记忆英语单词最主要的还是以下3种方法。

方法1.根据音标来实现记忆。你如果会cake,你就会bake、wake、make等。

方法2.根据单词的组合来记忆,因为英语单词很多都是前缀、后缀组合的,有很强的规律性;看一张结合思维导图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吧。

方法3.说,不停地说,说是最好的记忆!因为这是语言。咱们国家在英语方面制造了太多太多的单词“机器”和口语“哑巴”。

对于英语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成为一个单词记忆机器的口语“哑巴”,你说呢?

理由3.我的培训同行顾立民George的精彩评论:

这种记忆没好处,一直都是中文思维,到头来还是学不好英语!真正记忆单词,应该从构词法开始并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关于构词法推荐一本书《word power,made easy》。学英语最重要的是培养英语思维,很多短平快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其实很害人,短时间内看不出来,还让人觉得进步不小,其实没有进入真正的英语世界。

学英语,记单词,培养英语思维最重要!

最后,关于学英语,记忆英语单词,建议在你的手机装上一个“百词斩”的应用吧。看看“百词斩”是如何帮助我们记忆单词的,有对话、有图片、有情境,另外,一个单词会了,把它拖出去斩了,游戏化啊。典型的全脑思维!

问:老师,关于大脑的记忆方法,你是怎么看的?

答:关于大脑的记忆,有个很有名的目前公认的遗忘曲线。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该曲线对人类记忆认知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续表)

所以,为了避免遗忘,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方法1.大脑喜欢色彩和图片。这也就是如思维导图能够促成记忆的一个最核心的理论依据。

方法2.大脑喜欢且容易记住独特的东西。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是一个“病句”,因为“病句”很少,所以很容易被别人记住。

方法3.大脑容易记住有逻辑的东西。因为人的思维的记忆极限是7,超过7就不能实现有效的记忆,超过7就要做分类、做归组,也就是要开始构建逻辑。

方法4.大脑容易记住重复或者强调的东西。如很多人都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个广告很烂,但常年受轰炸,不断重复,你必须记住。

方法5.大脑容易记住快乐、喜悦的东西。因为人的思维首先会追逐快乐,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卖得好,而《1942》票房就相差很多的一个原因了。

方法6.大脑有一定的节奏周期,大脑集中精力的时间大约在25分钟。由此可以遵从番茄工作法,最简单的就是高效学习20~30分钟,休息10分钟;再高效学习20~30分钟,休息10分钟,由此循环。

方法7.大脑喜欢想象,也喜欢记忆有想象力的东西。比如记忆锁链法、挂钩法,都是将个体的事物依靠想象成为一张有关联的图片,从而实现记忆。

问:老师。最近清华医学博士舒畅的《伤不起的学医人》笔记图走红网络,你怎么看?(图片出自新浪微博@我们爱讲冷笑话)

答:我不了解舒畅其人,也不了解他所深入的领域。但从《伤不起的学医人》笔记图来看,这种笔记图是很有效的!理由如下。

理由1.从理论上看,这符合人大脑左右脑分工的理论,实现了有效的理解与记忆。

理由2.从历史来看,达芬奇的手稿、爱因斯坦的手稿、霍金的手稿(可见《时间简史》)……都是这样的(附图是达芬奇的手稿)。

我自己是一个不爱护书的人。我看书的时候,都是用这种方式做笔记和画重点的。用图形、提炼关键词、标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本书的迁移,也就是将作者的思维迁移到我的大脑中。书不是用来爱护的,而是用来读的。除非你像收藏邮票一样,等着升值日后再卖,那就要好好爱护。呵呵……(附图是我看书的涂鸦)

问:请问老师,吃什么能补脑子,能补充自己的思维?

答:我们是一个很看重吃的民族,所以有了“舌尖上的中国”。关于吃什么能补脑子,这还真不是我的强项,这是一个属于医学和营养学的问题(所以看看,大脑是一个多么复杂的事物,和什么学科都能扯上关系)。从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用脑的过程,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如果不是脑子有什么明显病变,或者有医嘱说要特别关注大脑,大脑根本就不需要特别滋补。对饮食而言,我们要相信一点,人类是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进化过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帮我们选好了各种各样可食用的动物、植物,我们要做的就是均衡吃就可以了(即使没有营养搭配师,我们也只要相信并做到这样一点——不偏食、不挑食就可以了)。而与之对应的是,身体的各个器官也是均衡发育与生长的。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这个观点会得罪很多人的,尤其在这个打着各种滋补和各种保健的当下。那些人一下子就能告诉你要多吃这个,你要多吃那个,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你相信自然进化,还是相信拔苗助长?!Part2思维导图篇

问:什么是思维导图?

答: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其创始人是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极其有效并被广泛使用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的机理是模仿人的大脑神经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类似于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的核心优势在于以下3点:

优势1.通过达尔文的仿生学理论,模仿人的大脑神经元;

优势2.充分运用了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脑理论,关键词刺激人的左脑,图形/色彩刺激人的右脑,从而实现全脑思维;

优势3.通过分支呈现各个层级之间的隶属与关联关系,从而实现逻辑。

问: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答:第一步,在纸中心画上中心图。

小技巧1.可以用简笔画画中心图。

小技巧2.中心图的视觉最好强烈点,也就是要色彩鲜艳,图像稍微夸张些。

第二步,画思维导图中心图的分支,并写上关键词。

小技巧1.中心图的分支要由厚到细,像树枝生长变细一样。

小技巧2.中心图分支均匀分布,整幅图平衡、有美感。

小技巧3.分支长度略大于关键词的长度。

第三步,继续发散联想,细画分支并写上关键词。

小技巧1.画分支要用曲线。

小技巧2.线长略大于词长。

小技巧3.每个分支上写一个关键词。

小技巧4.注意尽量不同分支采用不同的颜色。

第四步,在关键词旁边画上小图或图标。

小技巧1.小图可以用简笔画、漫画等形式。

小技巧2.画小图的过程就是联想的过程,对记忆的帮助很大。

第五步:将一些你认为有关联的关键词,用一些外围的关联线相连,或者做上相应的标识。(图片出处:新浪微博@视觉动物青鸟)

问:我以前研究过思维导图,发现很实用,而且也经常用它。但还是想问一下,你认为思维导图最主要的作用有哪些呢?

答:思维导图大体上有以下3个作用:

作用一,记忆强化;

作用二,构建发散思维;

作用三,构建逻辑思维。

关于作用一、二,建议看《启动大脑》一书;关于作用三,建议看《金字塔原理》一书。

问:以你自己的经验,思维导图应用最多的领域有哪些呢?

答:关于这个问题,思维导图云软件http://www.mindv.net(新浪微博@MindV)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报告,有500以上的人参与投票。反馈的结果是,思维导图软件应用最多的领域前几名依次是:事务处理、演讲准备、整理笔记、问题解决、项目计划、决策制定、个人思考和文章写作。(如附图是我女儿写作文的时候画的一幅思维导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将近5成的人认为思维导图对自己最大的帮助就是理清思路。总结一点:其实,如果你知道思维导图就是把脑子里的思维纸面化、具象化和目视化。也就是说:思维导图就是思维。从这个角度而言,只要有人类活着,思维导图就无处不在!

问:还是不是太了解思维导图具体用在哪些地方呢?

答:思维导图可以用于做笔记、总结、计划、演讲、头脑风暴、评估、整理提纲、记忆强化、结构分类、归纳演绎、问题分析等,这样讲是不是太啰嗦了?

思维导图究竟能用在哪些地方?从理论上说,思维导图就是你脑子里的思维,只是用思维导图把脑子里的思维搬到了纸面上,实现了目视化,也就是从隐性实现了显性。

举一个案例,作者是新浪微博的才女@拾捌同学要努力学习,她画了一张思维导图,主题为《理想对象》,以下为该美女作者微博所云,我们一起来看看:【@拾捌同学要努力学习:思维导图还能这样用——找对象!在这样一个优秀 女都剩下的伤不起年代,捉急的我通过自己的分析去搜罗目标群体,有了这张图的思路,整张图从性格、能力、习惯等方面出发进行分析,而后加入了附加参考的家庭和外表条件,个人认为内容较全且清晰明了。】

思维导图都用于找对象了!

总结,不要再去琢磨思维导图用在什么地方了——思维在,思维导图就存在!

问:一般使用者对于思维导图的评价如何?

答:曾经在我的微信公众平台siwei114做过关于思维导图的评价调查,当时的调查问卷是这样的:【一个字!只用一个字概括你用思维导图的感受。那么,你的一个字______。】

最后,超过400人参与(那时微信公众平台刚刚起步),最后排名前三位的一个字依次是:明、清、好。

关于使用者对思维导图的评价,再来听听思维导图行动一派的说法。

新浪微博@WeMarketing:最近获得了一些小提升,简单说有以下4点:一是用笔纸思考;二是画出思维导图,结构化思考,列出问题层级,往下细分,这个是逻辑排序;三是画出流程,这个是时间排序;四是尽量把所有需要思考的内容放到一张纸上。总体来说是思维的可视化,并不局限于IT开发,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新浪微博@鄧淑琨:今天从21页看到了34页,知识点比较多,做了两套相关的练习,错了不少题目,其中有一题选错了,想知道解释,结果解释说“略”,我表示有点无奈,做了一个思维导图,使用了这个思维导图后,很多概念都比较清晰了。要加油,坚持下去。明天的课比较多,要上八节,所以今晚可能会比较迟休息,为了理想值得。

新浪微博@鄧淑琨:虽然是假期的最后一天,不过收获不错,复习了第二章的一半,不是很透彻,所以做练习的时候,正确率比较低,我觉得这样不是办法,所以想到了一招,就是用思维导图帮助记忆,发现这种办法可取。这个是昨天的内容,自己画完以后挂在书房的墙壁上,发现效果很不错。今晚科组聚会。明天上课,希望状态回来。

新浪微博@小贤爱百度:要是早日弄出这个思维导图,腾讯面试应该就不会终止在二面了,想着就觉得可惜了,3000多人笔试中突围到只有200多人的二面,个人觉得自己没有把握好在腾讯综合二面时面试官问的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在大学最自豪的一个项目是哪个”,还是要用思维导图啊。

新浪微博@拾捌同学要努力学习:这是在和@清风明月秋聊天时聊到我的学习方式,在他提示下做的总结图。全图按照我学习新东西的时间逻辑排列,从开始理解新知识,到有像样作品开始发布让大家一起监督我持续练习一段时间,再到后期给到高手点评修改,整体遵循PDCA的行动学习方式。

问:老师,有哪些人在使用思维导图啊,比如有名的人?

答:思维导图在很多企业几乎是一个必备的工具。在互联网上你能找到诸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思维导图,能找到诸如波音公司的思维导图。关于名人使用思维导图,有如下参考。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新著——《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全书从前言至结语都引入思维导图,很新颖。全书650页,正文400多页,参考书约200册,说明部分近250页,索引近50页。写这样的书真是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戈尔著作很多,他参与制作和演出的纪录片还曾获奥斯卡金奖,是标准的总统型学者、学者型总统。看看这位美国副总统的思维导图(图片出处:新浪微博@一个太阳下的位置)。

问:目前思维导图在国内的教育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答:基于教育心理学涉及的原因,国内教育更多是基于认知主义来设计的,而西方教育更多是基于建构主义来设计的。关于什么是认知主义,什么是建构主义(我在“创新思维”部分有专门的文章作答),目前咱们的教育体系没有思维导图这个课程,但在国内的个别学校也出现了思维导图的试教学。(附图为新浪微博@911苏州新闻广播在2014年1月17日所发的一条苏州新闻的话题。@911苏州新闻广播:#苏州新闻#【今日互动】最近的中小学期末考试中,苏州平江中学推出了“带小抄进考场”的举措,允许并鼓励学生带小抄。不过所带小抄只能用一张单面A4纸,而且必须要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校方表示,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学生“减负”,另一方面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考场允许带小抄,你怎么看?

另外,一些大学或者挂靠在大学的培训机构邀请过我给他们的MBA班、企业管理研修班去上过思维导图课程。目前邀请过我的高校有浙江大学、上海交大、上海财大、华中科大、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江西财大、东北师大等。

问:思维导图的弱项是什么?

答:没有任何东西是万能的,思维导图也是一样的。

我个人认为,思维导图主要有以下弱项。

一、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思维导图的弱项如下。

1.思维导图对归纳逻辑的呈现能力超强,对演绎逻辑的呈现能力偏弱;也可以理解为对纵向结构的逻辑呈现能力超强,对横向关系的逻辑呈现能力偏弱。

2.思维导图理论上对自我思维的整理与发散很不错,但单纯一张思维导图不足以向别人有效传递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思维导图是一个经过高度浓缩的关键思维。

二、从图形的角度来说,思维导图的弱项如下。

1.如果真的按照典型的东尼·博赞的标准语要求绘制思维导图,将是一件费事又费力的事情。

2.同时,如果是手绘的思维导图,那么保存、传播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问题。

除此以外,有人认为用思维导图考虑问题侧重于分解,不系统。对此,我持不同意见。我认为思维导图能将问题实现有效分解正是思维导图的强项之处。任何问题只有实现有效分解,才能实现有效解决,此作用与著名的WBS(Work Break 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