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写作高手的最有效秘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1:52:02

点击下载

作者:刘畅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为写作高手的最有效秘诀

成为写作高手的最有效秘诀试读:

前言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怕写作就如同怕考试一样,有不计其数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大型考试中就因为作文彻底败北而影响了人生的道路。

写作真的有那么难吗﹖其实,如果你坚持多读、多写、多练、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写作就会成为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每个人从小学上作文课开始到进入社会为止,这期间都写了不计其数的作文,按道理说写作应该早就不是问题了。然而相当多的人即使上了大学,甚至踏入社会后,仍然连工作计划、调查报告或简单的留言都写不好,这就不免令人诧异了。

许多人认为升学考试中作文是可以取巧的,临考前背些范文就好了,用不着花太多的时间和工夫。因此不少人即使在考试中作文得了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连一封家信都写不好,原因就在于考前抱佛脚背范文,背各种文体的规则,然后去套写,对于要如何写出自己的真心话连想都不去想。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应当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写好作文并不是要去当作家,而是要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对生活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在写作中得到一种乐趣,进而把写作变成一种习惯。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大量地去阅读各种书籍,读的多了自然就会获得许多启发,进而会去思考许多事;思考的多了就要写下来,用笔记录这稍纵即逝的感悟。此外还要在生活中不断去感受,不断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将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观察通过日记、周记随时记录下来,这也等于在记录自己的青春岁月,不是吗﹖

当然,要想获得高超的写作技巧,加强一些写作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本书正是一本帮助你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实用手册,是你成为写作高手,进而获得高分的轻松读本。它将会使你才思灵敏,由不会到会,由怕写到爱写,学习成绩出类拔萃。

第一章 写作也要有技巧

写文章有技巧

写作是有技巧还是无技巧,是否需要讲究技巧,这是一个历来争论的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言而当法”,“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万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写文章到底有没有技巧呢﹖

从严格意义上说,写文章有技巧。

前苏联文学大师高尔基认为:“必须知道创作技巧,技巧是文化成长的基本力量,是文化全部过程的主导力量。”若谈到作家取模特儿,鲁迅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专用一个人”,“二是杂取各种人再合成一个”。这都说明写文章是有技巧的。

初学轻松写作的人和希望提高自己写作水平者,应该在提高思考敏感度、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丰富生活阅历以及端正写作态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技巧掌握多了,运用熟了,就能达到巴金所说的“无技巧的境界”。

1982年6月巴金在会见南斯拉夫作家时说:“我主张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巴金所说的“无技巧”不是不要技巧,而是将精湛的艺术技巧不露痕迹地“融入”文章内容之中。在写作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运用什么技巧,只感到激情的冲击迫使自己写,写时又自然地运用上了技巧,做到“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试问苏东坡若对于文章写作的技巧一无所知,还能够写出这么多千古传诵的文章吗﹖肯定是不可能的。

由此看来,好的文章是能在“讲技巧”与“无技巧”之间取得平衡的。“讲技巧”是说写作者必须是用词遣字、运用材料、想像、虚构和改造、加工、组合方面的能力非常强,就是无论布局还是组织矛盾冲突,无论是过渡照应,还是起承转合,都“不为无法”。另一方面说它”无技巧“,是由于写作者能熟练地活用各个技巧,将技巧与内容融为一体,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让人说不出什么地方运用了什么技巧。

由于上述原因,希望提高自己写作水平者,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巧,使自己进入到“有技巧”的阶段;再经过反复练习达到有法而不拘泥于法,能活用技巧的阶段。只有这样,才会在写作上有所突破,进入到更高的“无技巧”境界,写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好文章来。

写作仅仅靠每学期在作文课上的训练当然是不够的,因为虽然多写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方法,但其他的方法也不可少。所以我们既要多写,也要注意平时多利用各种方法提高写作的能力。

要善于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将物象转化为表象的桥梁,人能否敏锐地感知客观事物,能否多方地、快速地将物象转化为表象,就要看他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观察能力的强弱,也是衡量写作水准的一个标志。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的大脑所获得的资讯,来自于视觉的约占85%,来自于听觉的约占11%,只有4%来自于触觉和嗅觉。没有观察,就不可能获得和储存大量的信息,也不可能有丰富的知识。因此一个人要发展智力,首先就得把观察的大门敞开,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因此写作者要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有意识地观察,能嗅到生活中新的气息,能善于发现。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震惊了全世界。有一次西班牙女王为他举行庆祝宴会,会上有一位客人轻蔑地说:“发现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那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叫你碰上了。”哥伦布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一个鸡蛋说:“请你把它立在桌上。”那位先生摆过来弄过去,怎么也不能把鸡蛋立起来。哥伦布接过鸡蛋,在桌上一磕,把鸡蛋稳稳地立住了。那位先生还强词夺理地说:“这样把鸡蛋立起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时,哥伦布郑重地说:“事情就是这样,有人发现得了,可有的人就发现不了,这就是差别。”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偶然看到许多昆虫陷到一种植物的叶子里,他细心观察,发现这种植物的叶子受到刺激以后,能分泌出一种“消化液”,把昆虫消化掉.他又接下去观察研究了16年,写出了《论食虫植物》这本书,对生物学有莫大的贡献。

怎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呢﹖观察力的培养首先要靠长期的观察训练和知识的累积。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亲身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人写文章最感困难的是材料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观察生活,不断累积,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其次,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全面细致的观察,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又要注意事物发展的每一阶段;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过去,又要看到事物的现在;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身,又要看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

如果只从一个侧面去看,就会像苏轼所说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所说的细致观察,就是要注意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以及事物构成的某个部分所蕴藏的细致隐蔽特征。心理学上把对象外部的、显著的部分或特性称为对象的强成分;而把那些隐蔽的细节称为对象的弱成分,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够准确地抓住对象的弱成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对雨后春景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描写得多么准确传神,我们也应像他那样具有由浅入深、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可不能像《登科后》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三,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事物的特征,就是指事物能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特殊性质。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对于为我们认识的事物基础,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粒沙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如果我们能够找出这两粒沙子、两个人之间的区别,那么也就具备了观察力。因此,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把握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提高我们观察力的一种方法。清代画家郑板桥为了揣摩竹子的特点,了解竹子的变化,特地种了许多竹子,在不同的季节、时辰对它们作深入细微的观察。他看到竹子在四季的形态变化:“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活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正是他留心观察生活,善于抓住竹子特征的写照。

一个写作者只有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不断向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才能写出好作品。一个写作者也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有效率地写出好文章。

要加强记忆

在写作过程中,记忆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缺乏记忆力,那么即使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感觉和知觉到的东西也不会留下痕迹,会变得缺乏信息,那么累积、思考、联想、写作也不可能进行。因此,记忆是写作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之一。我们要进行轻松写作,必须要累积大量的信息。怎样才能累积大量的信息呢﹖一靠文字累积,二靠大脑累积。大脑累积信息对于轻松写作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从大脑直接索取比任何一种方法的文字检索都要快,这就需要写作者具备良好的记忆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所以说我们如果丧失记忆,就等于丧失了知识。

人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五亿册书的知识总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累积知识和经验,从事写作活动。人的记忆力有强弱之分,这固然与遗传有关;但是如果靠后天的培养和锻炼,人的记忆力会由弱变强。生理学家们认为,人们只使用了大脑的10%,大脑的潜力还有90%之多,而挖掘这些潜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写作者一旦确定写什么,就会由储存了大量信息的大脑中把远期近期的信息再现出来,出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局面,记忆复活了,一些互不相关四处分散的事件也会聚在一起。记忆力愈强,思维愈活跃,写作时便能游刃有余,相对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那要怎样加强记忆力呢﹖

首先要增强理解力,所谓理解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并把新旧联系组成新的网络。也就是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组成的知识系统之中。

巴甫洛夫说:“当形成联系也就是所谓联想时,毫无疑问这就是对事情的认识,对外在世界一定关系的认识,而当你下一次利用它们时这就叫理解。也就是说,利用知识建立联系就是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先决条件,进入理解境界的关键是动脑思考,经过长久而反复的思考可让脑神经细胞的联系固定下来,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在探索知识巅峰的征途上,往往会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甚至把本来记住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可是经过你动脑思考,特别是经过“理解”这个记忆艺术方向盘的导向,很快便能豁然开朗,迈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由此可见,理解对记忆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记忆,还可以利用“观察笔记”、“生活日记”等形式,把观察所得不断地存入头脑中。

人的记忆毕竟是有限的,久而久之某些细节就会淡忘,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要勤于动手把观察到的人或事物记录下来。传说宋朝诗人梅尧臣文思敏捷,能够落笔即诗,出口成章,什么原因使他文思这么敏捷呢﹖有人发现他的身边总带个小口袋,即使坐在船上观看沿途景物或游玩,有什么发现便立刻在纸条上写些什么,然后塞进口袋里。有人趁他上岸的机会打开他那个小口袋,只见里面装着无数的小纸条,上边或是诗句,或是对联,或是几个字。原来梅尧臣的诗所以写得好,秘密就在这里:他不时在观察事物、景物,并且随时记下来,这个小口袋就是他写诗的材料仓库。

高尔基曾对青年讲过观察所得的记忆:“你们在街上走,看见一个人和所有的人有点儿不同……就把这些特征记下来,记的也许是不平常的,或是有点儿可笑的服装、姿势、步态,也许是脸部的特征……一旦需要,视觉的记忆会来帮助你们,从这些丰富的零碎印象中得到所需要的人物,这是一种普通累积经验的过程。”

实践也告诉我们,大凡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者刺激强烈的事一般都记忆深刻,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多种感官同时接收外界的信息刺激,这些信息传输到大脑后所形成的刺激总量,比单一刺激如听别人口述或看书面材料等具有更大的强度,更容易形成记忆。有时并不需要多种感官刺激,也不需要多次刺激,而只需要一次强刺激,就足以形成记忆痕迹。记得多和记得牢是提高写作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不仅要研究贮存和整理记忆的技巧,还要养成运用大脑记忆库的良好习惯,这才能提高作者的记忆能力。

多读报,积资料

有一位作家说:“我在写每一篇东西的时候,哪怕是一篇简短的散文,我都在调动我的一切储备,只要能用的都使用上来,哪怕并不是用在文字上。好像这篇写完了以后,别的东西不准备写了似的。”

写文章的过程是一个“调动”的过程,调动思想、经验、材料等等。如果可供调动的东西多,文章就会充实,言之有物。然而可供调动之物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平时的累积,其中读报便是累积的主要渠道之一。

读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轻松写作能力:

——吸取新观点,把握主旋律。对什么问题应该怎么看,正确的提法是什么,都可从读报中获得启示。有些人平时不看报,于是对什么问题应怎么认识,应如何提法往往就拿不准,反映到作文上,就是不善于提炼观点。作文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注意看报,一定会对作文的立意有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准确、快速、简明地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获取新资料。有些人写作文所用的材料太陈旧了,大家都如数家珍,读起来了无新意,就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厌烦情绪。若你所举的例子太流俗了,文章又怎能不流俗呢﹖所以我们要不断取得新材料,而读报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多观摩好文章,写文章的能力其实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和“写”出来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懂报纸上的优点,写作时就会不知不觉把别人的长处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其实是无形中借他人之长为己所用。

多看报,还要善于累积,把一些名言、典型的例子牢记下来,把对某些问题的正确看法和明确提法记录下来也就够了。具体说来有以下方法:

第一,剪报。把自己需要的文章从报纸上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或装入纸袋中,按文体分类,备写作时参考。

第二,抄报。准备笔记本将报上的重要信息记下来,今后用起来会十分方便、十分准确。有的学生写议论文时想举各国领袖为例,自以为耳熟能详,没想到真的要举例时反倒连名字都写不出来。而且用笔写下来的东西印象深,运用起来更容易些。累积材料越丰富越好,有些新观点就是从分析材料中产生的。

古人云:“厚积薄发。”意思是积蓄能量多了,发挥起来才有力气。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累积资料,不要以为这是夫子论道、老生常谈,应认识到它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抄范文,多记忆

作文一定要自己写,意必己立,语必己出,不容许抄袭别人的作品,这是毫无疑义的。这里所说的抄范文,不是指自己写作文之时,而是指平时观摩别人的好文章时,多下一点儿工夫。

初学写作者,对所写文体缺乏印象,你要他写议论文,他却几乎写成了记叙文,这首先是“读”和“写”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读和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中得来知识的运用,读和写必须结合起来。如果心中对议论文缺乏大体印象,就可多见识一些优秀的议论文,做到“心中有范文”。

朱自清先生说:“若报纸和一般杂志上的文学是写作者的目标,他们也许会多注意报纸杂志上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而渐渐引起兴趣。”叶圣陶先生说:“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对于锻炼语言习惯也有帮助。只是要特别注意,如果只大概了解人家的意思,对于锻炼我们的语言就不会有什么帮助了。必须留意别人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留意观察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言顺次说下去。这样就能得到有用的资料,人家的长处我们可以汲取,人家的短处我们可以避免。”

为了对一些真正好的文章下工夫琢磨、去特地留意,不妨去适当抄一些范文。

首先要适当选文,选一些名家名篇或公认的好文章,或是选全国作文大赛中专家学者首肯的获奖作文,还可选历届考试满分作文中之精华,和一些知名学校中有经验的教师推荐的范文或自己的老师推荐的好作文。

有经验的教育专家说:“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记忆力强、模仿性强,这个时候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时机,抓住这个最好的时机,加强语文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让他们读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因此真正好的作品,才值得给学生效法。”可见选文是多么重要。

其次是抄作文,不是机械地照抄人家的文章,而是一边抄一边动脑筋,别人为什么这样写,自己要分析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将好的东西找出来,自己今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模仿。不过不是要生搬硬套,而是经过消化吸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或许你会觉得既然是向人家学习,为什么要动笔抄呢﹖读一读不就可以了吗?但需知抄和读是不一样的,只有抄才会字字句句细加琢磨、认真体会,不像读文章那样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在抄写文章时,要把字写得工工整整,一方面让自己认真体会去粗存精;一方面可以练字,可谓一举两得。

有一位教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学生拜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为师,向他学写作文,结果每次登门,教授都拿出一些书来,指定一些文章让他抄。中学生不理解,但又不能不硬着头皮抄,没想到半年之后,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了。

当然抄作文不能代替写作文,不能用抄作文顶替写作练习,抄的量也要适中,一般以一周一篇为宜。若是有余力的学生,对真正好的范文就要熟背,因为在背的过程中,范文中的优点就潜移默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列大纲 练构思

有些作文可以先不必写出来,只列一个作文大纲,这也是平时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思维能力是写作的核心能力,构思训练是写作训练中的基础训练。叶圣陶老先生说:“议论的路径就是思想的路径。”练习写作文时要想清楚了再写,不要随便一想就写,以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先写大纲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写好一篇作文,老师一看说是审题错误,或是立意不当,这就好像一座大楼盖错了地方,还得拆掉重来,千把字也就白写了。所以何不在动笔成文之前,先对“建筑施工方案”好好把关呢﹖

朱自清先生说:“多年批改学生作文,觉得他们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是层次不清,也就是无条理。”朱自清先生主张:“从意念的排列上下手,就是诉诸逻辑。纲目最好请教师看看,意念安排得有秩序,作起文来应该会通顺些。”

大纲列好之后可先作修改,在征求老师或家长、同学的意见之后,对大纲进行总体或局部修改,这时的修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修改后的大纲,在脑中仔细“过”一遍,一篇作文的轮廓就出来了。按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来说:“详细的提纲就跟成篇的东西差不远,提纲越详细,就是想得越清楚,写成整篇越容易,只要把扼要的一句补为通畅的几句,在需要修饰的地方适当地接上就是了。”

另外要注意这仅仅是写作练习的一种辅佐方法,不要以之取代作文写作。

勤修改,作比较

修改作文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惜有些学生不太重视这一环节,他们认为作文写完了就算完成任务了,交上去后是非任人评说。若是评得细致一点儿,自己就大概听一听;老师若是讲评得粗一些,那么自己的作文究竟是优是劣,问题在何处,就不去管它了。

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写完了一篇作文,看几遍,修改过才能算数,这是好习惯。工作认真的人或写东西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这是大作家老舍的写作习惯。修改作文如此重要,写作者丢了这一块,写作水准怎能真正提高呢﹖作文和作文课变成了一种差事,你向我交差我向他交差,写作能力恐怕不但不能提高,反倒还落后也说不定,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修改作文放在重要地位,并且要在写作中实际运用。

怎样修改作文是一个大问题,这里只想强调“两个比较”的问题。

第一个比较是修改作文前后,要与老师推荐的范文和老师当众评改的病文相比较。看看范文的哪些优点自己尚不具备,修改文章时有针对性地加强;看看病文的哪些问题自己的作文里也存在,修改作文时一定改掉。这些地方心中要有数,否则就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在听老师讲评之后,要自己给自己写评语,在某种意义上比老师写评语作用还要大。因为作文簿往往发到学生手里后,学生不一定看老师如何评改,只看看分数、翻翻总评,对老师在作文本上的勾勾画画、写的评语,从不考虑接受,就往书包里塞。所以作文里面的毛病虽然老师刚刚改过,可是在下次作文里往往又会重复出现。这种不重视作文评改的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最主要恐怕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自己修改作文,情况就不同了,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对教师的修改就会重视起来,这不失为一个引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学生自己修改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范文或老师修改的作文。

第二个比较是修改作文之后,自己把修改前后的两篇作文进行比较,看看自己作了哪些修改,这些修改合理不合理。修改后的作文先不要急于交给老师,而要自己先读一读,先要让自己满意,因为如果连自己都不满意,那送上去岂不是瞎耽误工夫﹖如果自己看着很满意,可以让同学看看是否满意,同学认为该文尚如人意再交给老师;若老师也认为此文比前文确实长进不少,自己就应对照着看一看、想一想进步的地方在哪里。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那差异也就是你进步的地方。

单项练,写语段

作文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而且可以分项练习。

作文分项练习的种类很多,例如审题练习、拟题练习、立意练习、开头练习、选角度练习、选材练习、层次练习、联系实际的练习、结尾练习、语言练习等等。这些单项练习要分配到日常写作练习中去,例如平时一上课,先安排三五分钟作一个单项写作能力练习。如果所选练习恰当,安排紧凑,那么三五分钟就可以作好练习了。

语段的写作练习,也是单项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练习内容。语段是人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文章的基本构件,它虽然带有局部的特点,但也关系着全局。有一些局部问题可以局部解决,例如某一学生的某篇作文,其他问题不突出,只是举例之后不善于议论,那么可以选择若干议论的语段练习。某些学生在将引言和自己的话结合起来方面不太熟练,则可以作若干这方面的语段训练譬如片段作文,侧重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描写能力,这种文章可以无头无尾,就是那么一段或两三段。见下面两个片段例文:

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

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怎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超过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它是一块墨玉,纹理分明,中心是一点,最幽深的一点。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上面,宛若微波荡漾在水面上垂下的修长柔美的柳丝。

一个蓝色的球体

我想,在外层空间看地球,那一定是令人神往的。浩渺的宇宙中,有那样一个蓝色的球体,蓝色的汪洋中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褐色的斑,那就是我们居住的大陆吧半透明的云雾萦绕着它,那是密度不均的大气吧忽而看到一条蜿蜒的巨龙卧在球体的东方,那是中国的长城;忽而看见一块黑云弥漫,哦,那一定是海湾战争的创伤。在漆黑的宇宙中,那蓝色的球体是那样的安详,缓缓地转动着它的身躯,它是生机盎然的,人类的智慧正在它上面闪光。

片段作文仅是完整作文的一个构件,但它相对来说是完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考查、训练的内容很多。只有能写好语段,才能写好一篇完整的作文,所以平时自己练习写作,可把写语段练习当做一个突破口。

第二章 轻松作文的四种准备方法

第一训练法:阅读能力训练

我们处于知识爆炸的今天,信息收发量成倍增长,竞争异常激烈,人们要获得更快的信息,首先就必须具有快速吸收与竞争的能力。

快速阅读法,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一种方法。透过阅读能力的训练,其阅读速度与理解效果会比原来提高一倍以上,甚至更多。

如果我们掌握了快速阅读方法,我们的阅读速度就会加快,从而大大增加阅读量。书读多了,对写作自然会有很大好处,俗话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由简到繁、有秩序地加以训练,快速地记一些词句、文章,下一些必要的累积工夫,为快速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步:默读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阅读。因为出声阅读,会大大减慢阅读速度,所以快速阅读,必须纠正读出声的毛病,必须要学会快速默读。

如何才能做到无声阅读呢?

——不能念念有词,不能出声。

——不能心读,不能在心里“自言自语”。

——眼脑并用,通过眼睛直接到脑,不必出声。

让大脑直接接收文字的信息,不通过发音器官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直接让文字符号透过视觉印入大脑,化为大脑的思维活动。

这其中,克服心读比较困难,因为我们平时默读,尽管嘴唇、舌头、声带没有运动,也会不自觉地在心里存在着一种说话的形式。

要克服这种毛病,一来要加快阅读速度,二来要有意识地暗示自己——我不心读。

第二步:宽读

要加快阅读速度,必须避免一字一句阅读的毛病。

当具备了默读能力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扩大视野范围,即增大识别间距。阅读时不以字或词为单位,而是在短暂的注视刹那间接受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

宽读首先要在扩大视角上下工夫。

为了扩大视角和视区,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姿势:

——坐直。

——眼和书之间要在30公分以上。

——视区一般要求在十个字以上。

一行字可分为左、中、右三点,在点上可作瞬间终止,然后马上向下个视点飞快移动,像跳跃似的。

第三步:扫读

扫读也就是所谓的一目十行法,是一种比宽读还要快的方法,它不光在一瞬间能看一行中的好多字,而且在一瞬间能看好几行的字,它要求读者的目光先横后纵地快速移动,像扫描一样,快速扫描,快速扫视。当我们在掌握了前两种快读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学习这种方法了。

一目十行要求我们只扫视最关键的词语,留意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就行。这就好像我们认读一个字,并不需要将这个字一笔一画都仔细去看,而只凭整体形象即可辨认一样,在一个长句中,我们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去辨认,而只需要将其中几个主要的、关键的词存入大脑,就可以凭经验把他们连接成意思。

第四步:整读

整读即整体阅读,就是从整体上按照一定的程序掌握读物所提供的信息,以达到快速理解目的的阅读方法,是快速阅读训练的最高层次。

整读就像照相机一样,快门一按,整个景象都进入相机里,不存在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一行一行的现象。

第二训练法:口头能力训练

口头能力训练需要多方面的经验,如:生活的体验、知识的累积、表达能力的具备、反映快慢的程度等,归根结底,都可说是思维的问题。因此,口头能力训练实际上是一个快速思维的训练。

口头作文从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而且一成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不像写作,写文章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反复琢磨。所以,口头作文极需要快速思维,从另一方面来说,口头能力训练快速思维,对快速作文非常有帮助。

自己可以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来作自我口头能力训练,要开口大声哇啦哇啦地说、要抓住题目就说、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千万不可犹豫。

口头能力训练跟写作一样可以命题,其形式各式各样,例如:看图说话、连词说话、自我介绍、口述见闻、背诵课文、讲故事、演讲、辩论会等。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快速构思,出口成章。

文章结构可采取“总—分—总”的形式。

——总:开头先来一个总括性的语句。

——分:中间根据总括的内容分几个方面去详细说。

——总:结尾再来一个“总”,强调开头。

尤其在开头时,只要能迅速掌握住主旨,说话便很容易地往下进行,不会出现犹豫半天,迟迟开不了口的现象。【练习】

1.即兴来一段约500字左右的自我介绍。

2.即兴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3.准备许多作文题目,从中抽样,抽到哪个就做哪个题目。

4.即兴说一段话,话中要使用下列词语:安慰、嘲笑、烦恼、原因、奉献、温暖、依赖、抖动、废寝忘食、心安理得。

5.快速做一篇题为《今日我当家》的口头作文。

第三训练法:想像创造训练

想像其实是一种创造新能力的表现。想像和联想虽都属于思维活动,但却有很大不同。

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相关的人或事物基本上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重现。比如看到猫想到了老鼠或老虎,它们之间不但相关,而且后者都是过去感知的事物。

想像则不这么简单,想像是在已有的材料基础上,配合新的材料创造出新的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新的形象必须是创造出来的、无法直接感知的。比如大脑里已有了猪的样子和猪好吃懒做的习性印象,又有了人的样子和有些人也好吃懒做的印象,这些材料经过新的组合又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猪八戒。这个猪八戒就无法直接感知,这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

快速作文很需要创新思维,在限定的时间内,要很快地把作文写出来,有时会感到现实的材料不足,如果硬着头皮写,可能会过于勉强,写不下去,或者胡扯瞎编。如果我们能够快速运用想像能力,很可能会柳暗花明,不但可以很快地写下去,而且会大放异彩,拓展出创新的局面。

佳作赏析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这几天,鼠国伤亡惨重,押运粮食的鼠军不断遭到猫国军队的袭击,很多鼠兵鼠将牺牲在猫兵的利爪下,为此,鼠王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在今天的会议上,灰鼠元帅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要聘请猫国的花猫大将军当守卫。

话还没出口,就引起了鼠国上下一片哗然,花鼠大臣瘸着一条腿微微发抖地说:“使不得,使……使不得!鼠国和猫国历来是死对头,花猫大将军是不……不会应聘的。再说了,那花猫大将军太……太厉害了,我的腿……腿……不管怎么说,使……使不得。”花鼠大臣至今也没忘记那次的战斗,花猫大将军一掌把它的腿给扯断了。

灰鼠元帅看了花鼠大臣一眼,不屑地笑了一声,说:“胆小鬼,怪不得会被扯断腿呢!”然后,灰鼠元帅扫视了四周大声说:“我想花猫大将军会应聘的。你们没听说人类有一句名言吗?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在人类中间,那可管用呢!人类多聪明,人类都管用,何况我们无名鼠辈呢!我们应该学习人类的这种智慧。”

一席话说得众臣点头称是,鼠王当即决定,任命灰鼠元帅为特使,前往猫国。

灰鼠元帅怀揣着一万元去拜见花猫大将军。花猫大将军斜眼看了下钱,义正词严地说:“收起你的臭钱吧,我们猫国与你们鼠国势不两立,回去告诉你们鼠王,想用这点儿臭钱聘我,想都别想!”

灰鼠元帅不由地对花猫大将军产生了几分敬意——猫就是比人类伟大;不久,又转念一想,“这点儿臭钱”,那是什么意思?噢,灰鼠元帅一拍大腿:原来是嫌钱少啊!第二天黄昏,灰鼠元帅又去了花猫大将军家。一进门,它便递上了聘金,甜甜地叫道:“大将军,这一百万元是点儿小意思,请您笑纳。”花猫大将军顿时脸上笑开了花:“哟,你们鼠国什么时候学会这套了?咱们谁跟谁啊,有什么事就说嘛,客气什么!”一边说一边迫不及待的收下了钱。从此,鼠国门口就多了一个猫守卫。连鼠和猫都学会了行贿收贿,你说这世界奇怪不奇怪?【评析】

这篇文章想像力非常丰富,它首先综合了鼠洞、钞票、“请你当守卫”等信息,然后迅速连接起来,组合成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想像故事。

另外,想像创造训练还包括补续能力练习和虚构能力练习。

(一)补续能力练习

补续能力的练习大体上就是平常我们说的续写。续写就是对已有原文的接续性写作,也就是继续补充原文情节,使原文获得新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想像力的训练,一般适合于故事性的记叙文。

续写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续写,一种是人物续写。但无论是那种,续写都要遵循原文的意思,根据原文的意思去作想像的延伸,发展故事。也就是说,续写内容不可脱离原意,脱离原意就不是续写了。所以熟读原文是进行续写的基础,也是做好续写的关键。

那么,如何做好快速续写呢?

首先,事件续写主要是指对以记事为主的文章续写,续写将延伸事件。此时所必须的要求:中心事件不变、叙述人称不变。也就是依照原来的叙述角度,迅速环绕中心事件来构思新情节。

人物续写主要是指对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续写,续写将延伸这个人物以后的命运、遭遇。此时所必须的要求:续写的人物个性特征必须与原文保持一致,如果性格上有所发展,也必须与原文相连,发展要合情合理,绝不能任意逆转其个性。【练习】

1.我们阅读安徒生童话《国王的新衣》后,都对国王的愚蠢感到可笑,对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虚伪感到厌恶,对小孩子的天真诚实深表赞赏,请以“国王回宫以后”为题,发挥想像,为这篇童话写一篇补续文章。

2.续写下面《难忘的一页》。

日历翻过了一页又一页。朋友,你也许会问,在失去的岁月里你可曾留下难忘的一页?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初中学习生活的最后一个除夕……

3.续写下面《树根和细流》。

树根不像果实爱炫耀,它长在地下,谁也看不到。一天,地下细流对树根说:“你知道你有多丑吗?弯弯曲曲,粗糙灰暗,死气沉沉。你拼命的往地底下钻,扎的越深,离开阳光越远;你无休止的喝水,永不知足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你为的是什么呢?你看我,我要到地上去了,我要去做让所有人都看得见的大江、大河、大海,那多神气啊!

4.续写下面俄国作家契珂夫的短篇小说《凡卡》。

小主人凡卡不堪忍受沙皇统治下的苦难生活,在圣诞节前一夜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快来到自己的身边,他写好信后,没有写明地址就投到邮筒里了。信,显然是寄不到爷爷手中,但小说结尾写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他在梦里看见一个火炉,爷爷坐在火炉前的沙发上,伸长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来信。”……

佳作赏析

树根和溪流

一天, 地下溪流对树根说:“你知道你有多丑吗?弯弯曲曲,粗糙灰暗,死气沉沉。你拼命地往地底下钻,扎得越深,离开阳光越远;你无休止地喝水,永不知足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你为的是什么呢?你看我,我要到地上去了,我要去做让所有人都看得见的大江、大河、大海,那多神气啊!”

树根顿了顿,说:“我只是为了别人。我的确很丑,但我的心灵却很美。我弯弯曲曲,却使得树干笔直挺拔;我粗糙灰暗,死气沉沉,却是为了使树枝树叶能够碧绿一片,充满生机;我拼命地往地下钻,扎得越深,离太阳越远,而树干却因为我越长越高,一步步接近太阳,接近温暖和光明;我无休止地喝水,永不知足的吸收养料,只是为了源源不断地向树枝树叶输送充足的养分,让它们越长越茂盛,早日为人类作出贡献。别人看不见没关系,只要为了别人过得好,奉献出我的一切,我也心甘情愿。”

溪流惭愧的低下了头,树根继续往地底下钻,它要吸取更多更多的营养,供给地上的树枝树叶。溪流想了半天,终于加入了树根的队伍。它们共同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因为它们知道,地上的树已经结出了硕大的果实,树下的人正在高声赞美:“啊好大的果实啊!”【评析】

这篇续写可以看做是一篇人物续写。它抓住了“树根”的性格特征——默默无闻、不爱炫耀,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写得贴切、自然,符合补续要求。

(二)虚构能力训练

不管补写缺损图片作文也好,还是补续缺损故事作文也好,那都是有条件的,也都是有材料的。严格地说,它们也属于材料作文。虚构能力训练虽然也有条件,不过,它更重视假设,更突显虚构的重要性。

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来自于生活,又超越实际的一种艺术升华,需要非常丰富的想像力。

我们假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快速地去综合、虚构、归纳,也许假设的情境正好是自己经历的,也许是没见过的,那么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想像,需要调动已有的支离破碎的信息,根据假设的情境,去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如何快速地根据情景虚构故事呢?

首先,不要有恐惧害怕的心理,如果心中抱着:“哎呀!没见过,这该怎么办啊?”

试想,假设的情境也是从生活中截取的,你根本不用害怕它。你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地去想,它总会与大脑里的某些信息产生共鸣。

这时,你只要抓住第一灵感,毫不迟疑地发挥下去就行了,如果变得优柔寡断,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作文自然写不好。

记住:优柔寡断是快速作文中的大忌。

有了共鸣、有了灵感,便马上跟着感觉走,不要考虑它合不合适,先写完再说。【练习】

1.请以《他鼓舞我前进》为题,写一篇想像性的记叙文。假设他是你的同学,在学习方面是你的楷模;假设他是你儿时的玩伴,他那种奋斗向上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你;假设他是你的笔友,在互相通信中解开你的困惑,鼓起你人生的风帆。

2.请以《在困难面前》为题,写一篇想像性的记叙文。假设你目前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是望而却步呢,还是勇往直前?

佳作赏析

摇醒的小树

春天来到了,小河哗哗地流着,小鸟喳喳地叫着。

可是,小树还在呼呼地睡大觉。

太阳公公出来了,对小树说:“小树,春天到了,你快醒醒,你看春天多么美!”小树没听见,仍然睡大觉。树妈妈醒来了,也呼唤小树:“孩子,快醒醒,你看春天多美!”小树听了,迷迷糊糊地说:“我还要睡觉呢!”然后,又呼呼地睡起来。小草见了,也对小树说:“小树哥哥,你看春天多么美啊!”小树听了,说:“有什么好看的,我还要睡觉呢!”说完便又呼呼地睡了起来。太阳公公、树妈妈和小草都说小树是个懒孩子。

风婆婆看见小树不醒,也喊到:“小树,快醒醒,你看春天多美!”小树假装没听见,还在睡大觉。风婆婆生气地说:“你再不起来,我可要摇你了。”说着,风婆婆刮起了大风。大风把小树刮得摇摇晃晃。

这回小树可睡不着了,小树大声求饶:“风婆婆,您别摇了,我起来就是了!”小树终于起来了,太阳公公、树妈妈、小草和风婆婆都笑了。【评析】

这篇童话就是根据假设情境,虚构创造的形象——被摇醒的小树。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抓住了题目中的“摇”字,想像力非常丰富。

第四训练法:惯性的训练

写作文如果不经常提笔练习,就会处于永远停顿的状态,就像自行车长久不骑,就会生锈一样。

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得经常提笔练习,长久下来,就变成一种“运动惯性”。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在静止状态中,就算有再好的骑术也没有用;但在行进中,好技术却有意想不到的加速作用。如今,就是想教那些期待自己作文增进的同学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让自己的作文只要多加一点儿力,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惯性的训练”。

你不妨注意一下,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往往都是“勤耕不辍”的同学。作文的“惯性”艺术,最好的形式是写日记,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生巧、苦尽甘来。“惯性训练”的重点如下:

首先,你必须充满自信,在未写之前你就暗示自己“我写不好”,那作文恐怕永远也写不好,缺乏自信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绊脚石不除,障碍不去,作文就很难写好。

丢掉自卑,从正面积极暗示自己“我能写好”,并且坚信作文不难,别人能写好,我也能写好。

其次,就算真的写不好,也没关系,你要坚持下去,不要因为一次不好就否定自己,学会了坚持,就会有毅力、有恒心,坚持天天写,凡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部加以记录。无论写多写少,写好写坏,只要形成“惯性”,假以时日,必会见效。

最后,如果有了自信,也想坚持,可还是写不出来,这就好比是遇到一个“拦路虎”,许多人在这里就停下来。这时,就需要有“武松精神”——打老虎,不做懦夫!

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硬写,强迫自己非写出东西不可。坚持几次之后,你就会感到不同以往,渐渐地发现有东西可写了;不久,你就会感到得心应手,甚至形成了“惯性”。所以,只要有武松打虎的精神,不管写多写少、写长写短,只要坚持练习,最终总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收到奇特的效果。【练习】

爸爸真幽默

可爱的小云朵

外婆,我想念你

妈妈来接我

放学的路上

我的幻想

从来没有这么激动

下雪了

冬天的早晨

春节的一天

佳作赏析

制作“导弹一号”

有许多事,它们有些已经被时间的潮水冲淡了,有些还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件事到如今我还不曾忘记,那是春节前的某一天发生的事。

春节的前几天,大人们给我和表弟买了许多鞭炮,有“闪光雷”、“大地红”、“仙女棒”、“冲天炮”等等,我们高兴极了,表弟更是笑得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

除夕的晚上,大人们都去拜年了,上二年级的表弟在家里闲着无聊,就又请我这个“狗头军师”来出主意。我想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鬼点子”。我把这个“鬼点子”告诉表弟后,表弟立刻拍手称赞。

我们先筹备材料,我拿来了12个“冲天炮”,表弟找来了一个“芦花”鞭炮和一些引火线。然后,我们就开始制作。我们先把12个“冲天炮”分为每四个一组,分别固定在“芦花”的前、后、左、右四个面的下部,然后用引火线把12个“冲天炮”的导火线连接在一起(这样点火时点一下就行了),又把“芦花”的导火线用引火线接出15公分,目的是让“芦花”被“冲天炮”送上天的时候才爆炸。我们制作结束,将这个自制的鞭炮命名为“导弹一号”。

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我和表弟自制的“导弹一号”就要发射了……“当……当……”随着新年的钟声,我们的“导弹一号”也在天空中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芦花”,为这节日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绚丽的色彩。

这件事令我难忘,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肯动脑、肯动手试一试,什么事都可以做到。【评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的一篇日记,每个人只要从早上醒来,便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谁也不可能“空白”得一无所有。因此,有的同学说写不出来或没写的,绝不是他没“事”可写,而是有缺乏自信,缺乏武松打虎的精神,碰到了困难,不敢硬碰,反而知难而退。小作者就不然,他在困难前从不低头,坚信自己“什么事都可以做到”,而且他不但敢做,还有耐性,坚持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即养成作文惯性,因此,作文进步得很快。

第三章 轻松写作的第一步:快速审题

审题是轻松写作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关键性的一步。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正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弄清写作内容、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体。轻松写作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审题任务,不能磨磨蹭蹭,慢条斯理地揣摩、分析,轻松写作题目审视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分析语法关系

每一个文题,都有一定的表达形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一个短语或是一个词,它们都有一定的语法关系可以寻找。

——主谓式文题

用完整的句子做文题,它们往往都是主谓关系。这类题目就是文章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主语往往就是阐述的对象,谓语则是要阐述的观点或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有时又是决定文章内容的题眼,而其他的定语、状语等成分就是题目规定的取材范围。例如《我跟妈妈学洗衣服》,题目中的“学”就是重点,文章应把“我”从不会到会这个“学”的具体过程写详细;主语“我”是限定题材的指示词,有了这个主语“我”的限定,文章就不能写其他人了;“跟妈妈”这一状语,限定了“学”的对象。又如《青年要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一题,主语是“青年”,谓语是“要……奋斗”,这就要求写的对象是青年,阐述的观点是“要奋斗”,“奋斗”前面的修饰语是“为实现理想”这个介宾短语,规定了“奋斗”的范围。综合起来看,此文就是要阐述青年们为什么要为理想而奋斗,怎样进行奋斗,也就是说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但大多数文题,都不是完整的句子,面对这些题目,我们应该抓住中心词语,先给以补充,再进一步审清题意。例如《我的理想》,这是主谓结构省略式文题,审视这类文题,首先要将它补充成主谓式文题:《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家》,然后按主谓式文题进行审题。

——偏正式文题

审这类文题,必须把握中心词与修饰语的关系,确定写作的重点。如《“0”的启示》,中心词是“启示”,则表明文章要用论述的方式来表达;而“0”则是修饰词,它是“启示”的对象。又如《我最崇敬的人》其中心词是“人”,可以确定是写人的文章;修饰限制词“我最崇敬的”,这就限定了内容是要写此人让人崇敬之处,而且这个人必须是“我”了解的、让我崇敬的,题眼要落实在“崇敬”一词上。《石油的自述》这一文题,它的中心词是“自述”,表明写法应是文艺性的叙写;而修饰限制词“石油”一词,则是写作对象,即石油要透过“自我介绍”的形式,介绍它的形成、特点和功用等。

——动宾式文题

动宾式文题要抓住最能体现观点的动词,然后扣住宾语,重点阐述“为什么”这个问题。例如《提倡能者为师》,动词是“提倡”,宾语是“能者为师”,文章的重点就是阐述为什么要“提倡能者为师”,主要是正面立论;如果再深入一层,还可阐述“怎么办”,即怎样“提倡能者为师”。这样综合分析,有利于根据题目的要求展开论述,突出中心。

辨明题目本身蕴涵的关系

在审题时,必须仔细分辨清楚构成题目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特定关系。譬如想要高效审视《自由和纪律》这个题目,首先就要辨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例如:没有纪律便没有自由,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然后再根据两者的关系立论,其实这就是文章的论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这种关系再灵活变通一下,譬如:“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或者换一个角度立论,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从哪一角度立论,都离不开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再譬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这个题目,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稍一思考就知道“向前看”与“向钱看”二者之间为是非选择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文章可以这样立论:“我们要向前看,不能一切向钱看。”运用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审题时理解上的偏差,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所在,深入地挖掘文题内在意义与问题的实质。

题目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的内在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

——因果关系

如《玩物丧志》这一文题,“玩物丧志”这一成语的含义是醉心于某一事物的玩赏,或者迷恋于某一有害无利的事情,把积极进取的志向丧失了。因为“玩物”能够“丧志”,所以我们不能迷恋于某些有害无益的事物之中,应该抛弃对某些事物的醉心玩赏,把精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上来,这样就能理解这一成语的内在含义,集中在工作和学习上,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确立了。如《学不可以已》,因为“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所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所长进、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坐吃老本、固步自封、自满自足,自以为已“学”有所成,就会停滞不前,而且还会滋长倒退的念头,阻碍进步。又如《立志与勤奋》一题,人要立志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是“因”,“勤奋”是果由于具有远大志向,明确了努力方向,因此才“勤奋”地学习,成为栋梁之才。

——条件关系

如《根深才能叶茂》一题,强调根深这一必要条件,立论也是以这一条件为依据。再如《行远自迩》,其中的“行远自迩”,是一种隐含条件的比喻用法,它的喻意是:做任何事情必须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前进。因此文章的重点应在于论述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的重要性。如《天资与成才》一题揭示了“成才”的条件之一是“天资”。又如《名师与高徒》,“名师出高徒”是一句俗语,名师的指点是出高徒的重要条件。在阐述这一类题目时,要防止绝对化、片面性,因为条件是相对的,也是可以变化发展的,如果不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阐述题目,会导致思想内容的错误。

——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的文题,都要说清楚选择的理由。例如《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选择关系的文题,必须说明为什么不能光有“临渊羡鱼”的空想,而必须“退而结网”,采取实干态度的理由。

——递进关系《压力与动力》一题,“压力”与“动力”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是递进关系。例如高考在即,功课尚未复习好,父母老师的期望、要求,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压力,重要的是要怎样把压力化为动力,鼓励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的文章应强调动力。又如《昨天·今天·明天》一题,三个概念也是递进关系:回顾“昨天”,让“今天”该做的事更明确,而“今天”的努力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

——对立关系

如《失败与成功》、《自由与纪律》,这两个题目中的概念是对立的矛盾关系,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是对立的统一,阐述这类的题目应该强调其统一性。

——对比关系

如《革新与守旧》、《俭与奢》,这两个题目中的概念是相反的,它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论述时要抓住它们的不同点,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破有立。又如《自谦与自卑》,这是由一对感情色彩不同的概念组成的,“自谦”是一种美德,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这就是“自卑”,使人委靡不振、不求上进,这是一个贬义词。写作时要根据立意,有所侧重,一般是重在分析“自卑”的危害,使之达到激励人们振奋精神、奋发向上的目的。

——依存关系

如《专与博》、《学与思》,这些题目概念与概念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博”是“专”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难以做到有建树的“专”。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两句话就阐明了“学”与“思”之间的依存关系。只有审题时辨明题目本身蕴涵的关系,思维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加快审题速度,提高效率。

从整体上审题

从整体上去审视作文题目,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对作文题目采取扫描的方法,对题意、题型、选材范围、表现形式、写作要求,直到根据作者自身条件可能引发的题旨、情感、内容,以至写作者自身的能力等方面作同步审视。只要对题目瞥一眼,立即就能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其次,它是主客观统一的,即客观作文题目与写作者主观条件和能力的统一,这一种审题方法,写作者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材时抓住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内容,任何好文章和精辟深刻的思想、生动感人的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大量的材料供其概括和提炼,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虽然写作文时用不着搜集过多的资料,但也需调动脑中平时累积的知识、看法和信息,结合文题研究思考,凡内容生疏、材料陌生,或似曾相识的、全无切身感受的,就应一概淘汰。

其次,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时代特点。审题时,要在诸多的重点里看哪一个重点富有时代气息、看法新颖,只有“看法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的”题材才有新鲜意味,才是值得选择认定的。从写法和阐述的角度上比较,选择那些有切实内容、写法灵活有力,有易于发挥开展的内容做重点。如《下课十分钟》一题,从写法上看,它可以由上课导入下课;它也可以直接写下课;更可以侧重记叙描写或夹叙夹议、叙中抒情;可以集中写一个场面,当然也可以点面结合写有趣的活动;也可以把一两件令人深思的小活动结合起来写,当然也可以把课内的讨论延伸到课下来写。再从内容的阐述来看,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所选的内容也就不同:有人要写课堂的压抑与课间休息调节的热望;有人迫于预习的压力,担心下节课的听讲受影响,急于预习而失去课间十分钟的快乐。这“下课十分钟”的描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表达出个人的见解,写出课间活动的若干现象,包括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和建议都在允许之列。

可见,轻松写作时不仅要注意揣摩题意,更要重视对作文题目的理解,考虑自身因作文题目而引发出的情感和联想的内容,审定自身对表现或阐发题旨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

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有过这样的实例:

有一组竞赛题,要参赛者任选一题作文,题目是:1《假如我是孙悟空》;2《上海街头素描》。作文时间是45分钟。一位获奖同学在比赛结束后说:“……我一下子被第一个题目吸引住了,眼前立刻出现了那顽猴。因为我从小就对孙悟空有敬佩之情,有时还真想有他的一身本领,这个题目正合我的胃口,觉得大有写头。题目2是要描写上海街头的,我不是个上海人,在这方面缺乏体验,因此第一步选题时,我是抓住了自己熟悉的、了解的题目来写。”

仔细体会题目的表意重点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题有题眼,文有文眼。题眼或在题中实字,或在题中虚字,或在无字处。”

这里所谓的“实字”、“虚字”,或“无字”处,即所谓的“题眼”。它是揭示题目写作重点,表现题目感情色彩的所在,即今人所谓的关键词语。其中的“无字”处,即古人所称的”飞白魔”,它其实并非是真正的无字,古人说:“此时无字胜有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无字”处,不仅揭示审题要注意使用联想开发题目的“言外之意”,找出命题人的“潜意识”,而且它之所以成为“题眼”,就在于它不只“启发提示”,还揭示题目的主旨和文章的表意重点。

因此,题目到手时千万不可大意,必须仔细体味,尽快捕捉住题眼。题眼在主谓式文题中,往往是谓语动词。如《我的家乡变了》要写的内容当然是“家乡”的“样子”,但这是指示题材内容的,而题眼则是谓语中心词“变”,如果只是描绘家乡的美景,那是不合题意的。所以我们必须突出“变”这个题眼,或再写出“变”的原因、“变”的速度、“变”的过程,从中挖掘出题旨更深层的意义。再如《我尝到了人生的苦与乐》,这题当然要写“人生的苦”与“人生的乐”,但这还不够,审题时必须抓准题眼“尝”字,写出自己对人生的体会和看法,体会到“人生的苦与乐”。在短语结构的文题中,题眼往往是修饰限制词,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这题目中心是“书”,“书”规定了文章要写的内容和写作的范围,但不是文章表达的重点,“最爱读的”这“的”字结构就是“题眼”;“我”的“书”不止一本,但文题要求写的却不是许多“书”,它要求文章从一般的“书”中,选出“最爱读的”一本书来写,并要揭示出“最爱读的”缘由——“我”和“书”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只有抓住了这些内容、表情达意,写出的文章才合题意。

再如作文题目《难忘的一天》、《难忘的日子》、《难忘的一件事》三个题目虽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日子”,有的是“一件事”,其实它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审题时只要扣住“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写作速度。

当然,轻松写作审视文题,绝不允许作者按部就班地揣摩,它要求我们以极快的速度,采用扫描的方法,对题目瞥一眼,立即就能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比如写《我家的喜事》,一眼就要确定题眼是个“喜”字,文章的重点就要写出喜事的原因和过程。看到《起跑线上》一题,瞬间就能作出判断,一般是取其比喻义,由运动员踏上起跑线的情景展开丰富的联想,联想到人们在新的形势或新的环境里满怀信心迈出第一步的情景。如果写《严与爱》,立即就能明确此题的要求是阐述“严”与“爱”的相互关系,应写成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

挖掘题目的言外之意

有些作文的题目或材料很含蓄,所以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深挖内涵,正确揭示寓意。如:《羡鱼与结网》一题绝不是论述捕鱼的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题不能理解为论述环境卫生工作。尤其是材料和图表型作文,更应认真准确地理解材料或图表的含义。

挖掘题目的言外之意常常表现为探求其比喻义、象征义和引申义三个方面。

——比喻义

某些作文题目或材料是要取其比喻的意义来进行阐述的。比喻是修辞方法的一种,不论明喻、暗喻还是借喻,都是以此物比喻彼物的某一相似点,这非常重要,否则文章就会离题,不符合作文的要求。如《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一题,以鸟儿飞行要靠翅膀来比喻知识对于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应着重阐述知识在实现理想方面的重大作用,强调青年要掌握知识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阐述翅膀的作用,那就文不对题了。

有个作文题目是《毁树容易种树难》,题面上讲的是“种树毁树的事”,但这材料的本身是个喻体,这个喻体所蕴涵的喻旨是:“毁易兴难。”具有深刻的哲理,审题时要领悟文题的深刻寓意,透过本体抓题旨,确立“毁才容易育才难”、“毁业容易创业难”的题旨,做出切合题意的文章。如果只着眼于喻体本身而就树论树,大讲植树造林、育苗经验、植树常识、护林管理、水土保持的作用,这不仅是在表面现象上兜圈子,也与文章的要求相悖。《“缘木”岂能“求鱼”》也是个比喻,应从它比喻意义入手,联系与题目相适合的本体,把握题旨就不难知道:此题是个比喻,审题时我们应该扣住反问词“岂能”,批评反驳舍本而徒劳无功的错误观点与错误做法,使人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象征义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某种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具有象征义的题目在审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应挖掘它的深义,考虑它象征的现实意义。

如《梅花欢喜满天雪》一题,就不能一味地赞美梅花的不畏严寒,而是要由梅花傲立于雪中产生联想,以它的形象来象征人们不畏强权、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也可以象征不畏艰难、不为困难所吓倒的坚强不屈的品格。从它的象征义来审题,立意才会高远、新颖。

——引申义

引申就是某词从原义所生出新的意义,而新义与原义有某种相关性。就审题而言,即由某事的意义引申出其他有关的意义,也就是由此及彼的借题发挥。如《由东施效颦想到的》,此题的重点是“由……想到的”,因此不能大谈特谈东施如何效颦,而是应从东施效颦一事引申出有关现实问题的议论。

审这一类题目首先必须搞清题目中所提到的事或所体现的含义,然后根据此含义进行联想模拟,引申发挥,切不可牵强附会或生拉硬拽。《由东施效颦想到的》一题,“东施效颦”是个典故,它的含义在于讥讽那些不问具体情况,机械仿效别人的人,我们可以联想到社会上的种种类似现象,例如现在社会上的哈日热潮,一味地认为只要是日本来的东西就是好的,完全不考虑到是否适合自己的国情;或是不顾自身的学习条件生搬硬套其他人的学习方法。总之能抓住这些含意联系时事,由此及彼借题发挥,就能写出有内容的文章。

虚题实作 实题虚作

虚题实作、实题虚作,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说是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例如《路边小草》、《观路边小草有感》这类题目,从表面看来题目实实在在,范围也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此法审题,瞥一眼题目就能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小草,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无论写散文还是写议论文杂感,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描写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散文就要通过描写路边小草的形象来表达前面所说的立意;写议论文的话要抓住小草的特点,以前面所说的立意为出发点直接展开议论。

与实题虚作相对的是虚题实作。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起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此法审题,碰到虚题文章主要写到实处。例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把它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你可以写一个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这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呢﹖可以阐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当然也可议论对伟大目标的追求与日常生活琐事的关系。

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这种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会立即作出决断,明确立意不会再冥思苦想耽搁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在实际写作中,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应用是广泛的比如《妈妈的笑》、《秋叶》、《春雨》、《路》、《笑》、《灯》、《向日葵》、《家乡那条小溪》、《攀登》、《改革》、《补品》、《目标》、《明天》、《时间》、《心愿》、《生活中的辩证法》、《面对茫茫宇宙的思考》、《人生》等题目,运用虚实错位的方法审视,思维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怎样审“半命题”作文

作文题型中有一种半命题作文就是出题者并不是给一个完整的作文题,而是只给一部分,其余的部分由写作者自己去补充。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填充型:即空出的词语位置固定,由写作者自己填入题目空着的部分,可能是题目的前半部分可能是题目的后半部分,也可能是题目的中间部分,还有可能是前后各有一部分空缺需补充。如《我喜爱》空后半部分,《变了》空前半部分《我这个迷》空中间部分,而《喜爱》则是空了前半和后半。“补充+组合”型:就是命题者提供少量词语要写作者运用到作文题目中,但对词语的位置没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作文者自行增加词语与所提供的词语自由组合成题。如提供了“我”和“惟一”两个词语,允许作者自拟作文题,但题目中必须含有所提供的两个词语。

这类半命题作文,相对于命题作文而言要灵活些,它不像命题作文限定得那么死,给了作者一定的活动余地,但它仍是有限定的,绝不是让写作者信口开河地写。因此对这类作文题也要有一个审查、分析、综合、调整的过程,这些工作做得不好,“填题”阶段就可能出错,就更不用说写出好的文章了。

要审好这类作文题,应做好如下工作:

——推敲词语

半命题作文题目虽然不如命题作文那么完整,有一部分可由作文者“自由”选词补上,但补上的部分需要与原有部分在意义、语气、语法等方面相一致,就是说补上的词语要服从命题者提供的词,自由选词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因此要想填好题,首先得对题目提供的词语用对待命题作文题那样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准确理解和把握命题的独特要求。

我们先看填充型作文题,如《记趣》,我们首先从“记”字上理解到本文该为记叙文,从“趣”字上理解到该写些“活泼有趣”的事情;《论这样做》我们从“论”字上可以理解到这篇作文要求写议论文,从“这样做”可以领悟到作文评论的对象是一种做法,“这样”是表义不具体的词语,其隐含的意义需要我们具体化;《我永远记着》从题目中有“我”字看,作文应该用第一人称写,从“永远记着”看,我们可以知道作文该写成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内容应是自己接触或经历过的对自己有深远影响的;若是《必须》两字,我们从这仅有的一词中也可以大致懂得本文该写议论文。

对于“补充+组合”型题目,我们首先也应审清所提供的词语含义。譬如有“我”字,就可以知道选材应是自己经历过的,行文该用第一人称;若提到“第一”,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要写自己第一次经历的事情,自己第一次接触的某类人物,或者自己认为第一重要的事情等等。

——合理联想

对于半命题作文,审清了题目中那些词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后,下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根据这些“已知”条件进行合理而恰当的联想。我们知道联想有个重要的原则是“相关”,就是联想到的东西要与已命出的那部分题目有某些关联。

如填充型题《记趣》,当我们从“趣”字上分析到作文要求写“活泼有趣”的事情之后,就该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最好还能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趣景趣语”;《论这样做》审清题面字义后,我们明白空白处填“应该必须、要”或“不该不能”这些相反的词语,这时应该联想到一些“该做”的事和一些“不该做”的事,还应该由此想到“该做”某些事和“不该做”某些事的理由;再如作文题《我永远记着》,审清题面字义后我们明白空白处可填上人物、事件,或一段时间等,这时我们就该联想到自己生活经历中对自己有过深刻影响的人、事、物。对于“补充+组合”型题目,也要根据所给词语展开相关联想。

——填好题目

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在审清题面意义并进行合理而恰当的联想后,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填出题目的空白部分了。

古语说:“题好文半。”确实,拟定一个好题目会使一篇文章增色不少;另外题目往往有标示体裁、概括中心、限制选材、总率全文的作用,题目拟定以后往往会限制写作者的构思范围及思路。对于半命题作文来说,题目填得好、难易适中,对以后的立意构思都有好处;填好题目还能给读者一个好印象。反之题目填得不好,就会不符合命题要求,或者使自己难以写下去。

一般说来,半命题作文填题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已有的题目或条件:所填词语应与原有词语在意义、语气、语法上保持一致。

其次,自己的知识与生活累积:尽量使填出或拟好的题目是自己最能写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扬长避短。例如半命题作文《我所喜欢的》,如自己擅长写记叙文,空白处可填人物,如同学、老师等,或者填某项活动的名称,也就是写记人叙事的记叙文;如果自己议论文写得较好,则可填“一句话”等,写发表自己看法的议论文。

最后,作文的主要内容、对象及中心思想:所填词语往往表示作文主要对象或观点等,要尽量做到具体、适中,使自己能有较大的把握写好。例如作文题目《我永远记着》,空白处填上人物名即以写人为主,填上事情的话即以记事为主,如填上表示一段时间的词语,就要记叙那一段时间内的人和事了。比如《我的第一位老师》、《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得第一名的是我》、《我家的第一次旅游》等题,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较有把握写好的题材。

怎样审“给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写作者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消化、提炼展开想像,依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这种题型的特点是:

(1)考察能力的全面性,因为它要求读看、听写结合,便于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看图、听音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

(2)对写作范围、题材以至主题有较强的限制;

(3)由于给了材料,写作者有材料叙述、有问题议论、有对象说明,既减少了写作者无材料可写的困扰,又能全面地考查写作者记叙、议论、说明能力。由于这种题型的客观性较强,便于作文评卷,所以已成为各级考试和竞赛的主要题型。

根据所给材料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类:

——根据文字材料作文

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是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文者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就所要求完成的写作类型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论文、驳论文、读后感、思想评论等;有的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有的还要用到应用文的格式,如书信等;有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重组材料作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组写将几则相关材料组写成文等。

对于这类作文,同学们在审题时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所给文字分析研究不够,所以对材料理解不深刻,抓不住材料的中心或本质,因而使提炼的观点不准确,或者是记叙、说明的重点有偏差,或是重组材料时选择不当,该用的没用,不该用的用了;该详的不详,该略的不略。

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的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有的材料所表现的要点不止一个,要全部分析出来。

接着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累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作文题目。

——根据图画材料作文

这种题型所提供给写作者的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写作者在看懂图画所表达的意思后写作。写作类型有如下几种: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加上自己创作,并将构思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还有要求对画面所表示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

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来内容就不同,因此要审这类题,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显得更为重要。

具体审题可分两部分:首先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态、其他事物,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展开联想,一一与社会上类似的人和事联想,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充画面简化了的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果是多幅图还要将它们联系起来思考。理清楚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根据文字材料将图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

寻找多信息题目的内涵

有时命题不是一个“题”,而是提供给你几个材料或几条信息,要求作者根据提供的信息拟题作文。

例如,命题者提供下面五个材料,要求写一篇500字的文章:

1.清代画家郑板桥,他的画独树一帜,诗也清新隽永,可是字却写得无力。于是他下决心苦练,日日练、月月练,终于练就了一手遒劲潇洒的字。他的画、诗、字被人誉为“三绝”。

2.晋朝的大书法家左思,幼时专攻书法,却学无所成;后来又致力于弹琴,成绩依旧平平。他的父亲对他失去了信心,曾对朋友说:“左思的才力和才能还比不上我呢”听了这话,左思受到很大刺激,于是他发奋读书,立志在文学上做出一番成就,经过十年之久的构思酝酿,花了很大的精力,终于写成了令“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3.1940年,范文澜一家三口住在延安的窑洞里,窑洞虽不大,但是用途很广。卧室、书房、客厅、餐厅和厨房全挤在里头,最里边支着一张大床铺,前面靠窗处用几块木板钉上四条木棍做成一个大案子,算是工作台兼餐桌了,桌后贴近墙壁处摆一条长方凳子,范老就坐在此凳上开始了《中国通史简编》的写作。他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晚上是没有电灯的,只有一个小油灯,而且常常只能点蓖麻油,烟雾腾腾,熏得人睁不开眼睛。范老总是埋头在这昏黄的灯光下写个不停,写到实在累的时候,就靠在土墙上稍稍休息片刻,抽口烟解解乏。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他已写成了《中国通史简编》上册、中册近60万字,下册30万字,《中国近代史》约20万字,还有几本小册子和许多篇论文。

4.著名桥梁学家李国豪,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的迫害,住在一间“隔离室”里,无纸、无资料,报纸的边角、中缝就成了他演算的“广阔天地”。后来他被放回家,但不准去实验室工作,于是妻子的发夹、孩子的乒乓球网架、缝纫机的梭心,就成了他的实验器材。他经过顽强的努力,终于写成了11万字的专著:《桁桥扭转理论——桁桥的扭转、稳定和转动》,填补了世界桥梁理论的一个空白。

5.原宁波硫酸厂青年工人李慰萱,没有机会上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自学的道路,买了11册的《高等数学教程》,知难而进,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三遍……经过20年的奋发努力,终于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写了高水平的数学论文,翻译了长达20万字的美国数学家的《图论》一书,之后他被推荐到长沙铁道学院任教,并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以上五例均与“持之以恒”有关。郑板桥、左思、范文澜、李国豪这些文人、学者之所以取得事业的成功,在于他们勇于克服困难,不畏挫折,持之以恒。因此,这些材料的相同因素所显示的内涵是:只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才能有所建树。

有时为了使文题中的重要信息突显出来,常需要除去无关因素,也就是化复杂的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个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就能用极短的时间明确题旨,解决不知要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高效审题的目的。

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实际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文长不得少于600个字。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包含了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姑娘,③第二个小姑娘,④玫瑰园,⑤玫瑰花,⑥玫瑰刺。审视这道题目,第一步去掉无效因素①③,因为题目只要求以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母亲”和“第二个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虑。第二步合并同类因素④⑤⑥,玫瑰刺长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长在玫瑰园,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并到里④。这样,六个因素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因素,即第一个小姑娘和玫瑰园。

于是审题的目光只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说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作文题的题旨就在这里: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有就迎刃而解了。

审题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联合结构的形式表达的作文题,往往是这样例如《成功与失败》、《四化与文化》、《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于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这个道理,审题时就不会对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即新因素,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

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学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等随便写哪一个都可以找到文题蕴涵的内在因素,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运用“数学配方法”

有些作文题目出的是一个比喻喻体或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风》、《红叶》等题目,初看起来审题难度较大,但若用“数学配方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数学上的配方程,必须保持方程式两边相等,我们把配方程的方法用于审题立意,名曰“数学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目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征的事物来写。

简言之,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像《暖流》这个题目,“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来自亲人的鼓励,可以是师长的教导,也可以是同学的帮助,还可以配上其他的本体来写。《红叶》一题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学者、老教师、老作家保持晚节、贡献余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用“数学配方法”审视《红叶》这个题目,真正要写的不是老树的红叶,而是老人的红心。树老叶红,人老心红,题目仅是象征而已,别无他意。再譬如《绿叶赞歌》、《灯塔》、《铺路石》、《松树礼赞》、《悠悠白云》等题目,初看都有一定难度,但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很快就可以把握题旨。

前面说过,数学配方法适合于审视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但是汉语的表意作用是复杂的,很多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作文题目也一样。譬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这个题目,可以指一次实在的考试,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这个题目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对于这一类题目,可以当做实在性题目写,也可以视为比喻性题目写,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题目本身写得就具有双重性。

不过一般说来,把这类题目当做比喻性题目,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有助于开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题目的深屑含义,把文章写得深刻些。

改造原题文字

有些题目命题者为增添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拐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碰到这类题目时不必慌张,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很快明白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有的题目能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如何下笔,但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即可。比如《这是真的吗﹖》,使题目变成《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的》,该写什么不就很明白了吗﹖原题使用反问,也可以理解为设问的形式造成迷惑,但只要通过文字改造,把原题目变为陈述句,题旨就一目了然了。

运用文字改造法审题,要注意的问题是改造后的题目一定要符合原题的题旨,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譬如,《啊,长江水》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题的“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所以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长江水》、《长江水真美》或《我爱长江水》,但不能改成《讨厌的长江水》一类消极性题目,因为原题中的“啊”不是表现消极的。

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对题目进行审视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高效完成审题任务,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题目是不能改动的。

按问题的要求写

有些作文题目具体规定了写作要求,写作时要按文题的要求去写,对其他无须多加考虑。高效审题要求思维程序简化,要在极短的瞬间即明确题旨,确定写什么。

有一作文题目是这样的: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抗议,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庞大等为理由而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这道给材料作文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题任务。诀窍在哪里呢﹖题目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报社写一封信,这封信写些什么﹖只要满足“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这个要求即可。因此文章就写这么三段:一段反映情况,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吁尽快解决。

再看一道作文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会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可少于5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谈……

对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面对材料和文题,不知怎样立意,不知怎样下笔,其实按文题的要求,很快就能把题审好。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关系在题目中已说得很清楚,不必多加考虑了。题目要求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这种自然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要求要写什么已讲得很清楚了,用什么方法写也讲清楚了,审题时扣住题目的具体要求,就是抓住了题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确了。对于给材料的作文题,审题时只要满足题目的要求就可以了。

高效轻松审题范例

例1《我了解的一个人》

这个题目只有短短一句,一般写成记叙文为宜。“了解”一词是题目的题眼,“一个人”是记叙的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朋友、亲人。文题要求透过片断材料的记叙,写出“了解”的过程,可以写了解某人的性格、脾气或爱好,也可以写了解其特点或行为,甚至是某个人的秘密,或内心深处的活动。

例2《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老师》

这个文题的题眼是“这样”一词。“这样”是一个指示代词具体指代某一种情况,特指“我喜欢的”,“语文老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但是“这样的”究竟指什么,作者则可以作选择,比如:“学识丰富”、“循循善诱”、“富有教改精神”,总之能使“我”获益、如沐春风的语文老师都是我所喜欢的,可以写语文老师某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写两到三个你所欣赏的这位老师的特质。

例3《她们依然是朋友》

这个文题的题眼是“依然”。“依然”即“同原来一样”,题目固然包括了“过去是朋友”、 “现在同样是朋友”这两层意思,但最重要的是它还有一层意思,即暗示我们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她们的友谊发生过某些波折,后来解开了疙瘩、消除了分歧,并且恢复了友谊。能把促成和解的那件事写好,是此文章成功的关键。

例4《我相信你》

这是记叙文的题目,它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文章要写的人是“你”而不是“我”;二、用一件或几件具体事实证明“你”具有让人信任的美好品德;三、写作角度应该是“我”眼里的“你”,所写的事件应该是“我”耳闻目睹过的,需用第一人称写。

例5《我家的喜事》

本题要求写成记事的记叙文,题眼应在一个“喜”字上。可以写一件事,也可写“双喜”、“多喜”临门,而事又必须发生在自己的家中,所选的材料要力求有深刻的意义,从家庭的喜事,反映出亲情的温暖和珍贵,在记事过程中要注意写出喜事的原因。

例6《桥》

这一文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真实的桥或某一类桥;二是比喻意义上的“桥”,如老师为学生搭起知识的桥、作家为读者架起文学修养的桥、革命先烈为后代铺设的民主桥梁。

按第一种理解则可以写成记叙文,记与桥有关的人或事,如架桥、修桥、拆桥等。按第二种理解,可写成抒情散文,挖掘“桥” 的比喻意义。

例7《追求》“追”,就是追逐,“求”就是探索。追逐要有目标,探索要有道路。“追求”是一种目标的追求、一条道路的追求、一种理想的追求,文章要写出这种“追求”的紧迫感。本题可以写成记叙文,具体写某人的某种追求,或对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回顾与展望;又可以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