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2:37: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迪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

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试读:

前言 我为什么喜欢当班主任?

看一个人是真喜欢做某件事,还是假喜欢,只要看不给钱(权、荣誉等)他愿不愿意干,就知道了。如果给钱(权、荣誉等)他才愿意干,那就是假喜欢;如果不给他也愿意干,且干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那就是真喜欢。比如很多人爱打球、打麻将,谁给他们钱,可能还要赔钱呢!但是,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甚至呕心沥血,乐在其中,这是真喜欢。

2016年,学校没有安排我当班主任,要求我们这批老教师当新入职教师的师父,辅导他们的课堂教学。与其他师父不同,我除了辅导徒弟涵涵老师的课堂教学,更用心陪伴她体会班主任工作的乐趣。在没有任何领导授意的情况下,我和涵涵老师一起进班当班主任——本人没有班主任费,也不算我的工作量,班级一切荣誉与我无关,甚至为了带好这个班,我还曾自掏1000多元让学生办晚会。

这就是传说中“不给钱,甚至倒贴钱也想当班主任”的真实案例。

很傻,是吗?

其实一点儿也不。我是真心喜欢研究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实、快乐、有意义。

但是,任何一个课题研究都有50%失败的可能。我这样“一帮一”、手把手地教涵涵老师带班,效果并不好。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我的言谈举止具备了较强的“气场”,就算我在教室里努力压抑,那一颦一笑所带出的感染力,也难免超过“青涩”的新教师。这对涵涵老师不公平,不利于提高她在班里的威信,毕竟,她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我应该陪伴她成长,而不是代替她。历时四个月,我认识到此举弊大于利。

那么,我该怎样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艺术奉献出来,陪伴更多年轻教师,让他们享受到各自的职业幸福呢?

近十年来,我常有和全国各地班主任做交流的机会,他们会问我种种问题,我每每认真思索,然后用书信的方式一一解答:从如何带后进生组成的班级,到学生早恋怎么办;从班干部不作为的对策,到家长不配合的分析;从手机进校园的应对,到学生狂热追星的疏导……我试图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据,用亲身经历的故事案例做论证,写成一篇篇既有理论又有可读性的文章,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

后来,这些文章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上,竟然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认可和关注,并有人一次次地问我:读您的文章,我能感受到您教育生活的幸福和多姿多彩。那么,您是怎么喜欢上当班主任的呢?

我认真思索一番,感觉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1)据说,聪明人在上学期间,会选择喜欢的专业;步入社会后,会喜欢从事的工作。我大学毕业后,从事了教师这一职业,只能向聪明人学习,试着对班级、对学生、对课堂“投入地爱一次”,就此沉醉不知归路。所以,我一直认为,敷衍工作才是真正地浪费青春,虚度年华。(2)和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我也深受儒家的积极、道家的飘洒和释家的空灵思想的影响,从内心深处喜欢班主任生活的宁静和单纯——每天就是课堂、学生、家、孩子,远离喧嚣,从容淡定;更喜欢班主任工作的挑战性和复杂性——每一个学生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研读的书,你永远也想不到那些青春期孩子会给自己出什么难题,闯什么祸。我的日子过得惊心动魄,高潮迭起,体味着欢欣、苦涩、汗水、泪水、自信、骄傲、尴尬……五味杂陈。这宁静又热闹、矛盾又和谐的状态,完全满足了我既要积极进步,又要悠然潇洒的需求,每每让人“兴尽晚回舟”。(3)我一直坚信,爱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实、快乐、有意义。我在陪伴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自身成长的愉悦。只要我当着班主任,就有写不完的教育随笔、悟不完的教育幸福。这种因人生价值实现而带来的幸福,实在太美妙,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也有人对我处理班级棘手问题的效果感到惊叹,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方法招数,自己用起来,似乎就不太灵。

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请相信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让我们拿做面点来说明。

近来,我迷上了做面点。比如,如果今天晚上我要做玉米糁豆沙包,就要提前做准备。红豆不容易煮烂,所以,昨天晚上我就要把红豆泡上,今天一早把泡好的红豆放在锅里,加一点点水烧开,马上关火。中午做午饭的时候,再用一分钟时间,将红豆水再次烧开、关火。下午上班前,第三次将红豆水烧开,红豆便已经煮烂了,放上红糖、蜂蜜,用勺子将红豆压碎,红豆沙就做好了。豆沙包的皮是用玉米糁做的,因为玉米糁有小颗粒,不容易熟,所以吃过午饭,我先烧开一大碗水,将开水直接倒在玉米糁上,如此一来,玉米糁被烫了个半熟,玉米里的糖分也被烫了出来,甜甜的口感很不错。当烫好的玉米糁不再烫手时,放上发酵粉、小麦面,揉成面团,放在温暖处发酵。下午下班后,就可以包豆沙,然后上锅蒸玉米糁豆沙包了。

读者朋友看我的描述,是不是感觉很麻烦啊?其实做起来很有意思!晚饭时分,掀开锅盖,看着热腾腾、黄灿灿、香喷喷的玉米糁豆沙包,很有成就感,这比超市里卖的白面豆包更营养、更健康、更美味呢!

有时候我就想,做班主任,其实就像做玉米糁豆沙包!

我们的很多学生,问题都是很顽固的,就好像红豆不容易煮熟一样。我见过很多人煮红豆,添半锅凉水,干豆下锅,煮一个多小时红豆还是不烂,这样的方法做出来的豆沙也不好吃。就好像我们很多老师,平时没有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防患于未然,等学生真的出了问题、闯了祸,才找他们谈心,或批评,或处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次谈话、批评、处分,学生怎么可能就进步呢?远远不如我的方法——提前泡好红豆,时不时小煮一下,关火后,用锅里的热气让红豆在不知不觉中熟透。

那么,我们如何对学生“浸泡”、“小煮”呢?其实,无论多么调皮的孩子,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忧愁的时候、烦闷的时候,我们的一句问候、一个手势、一抹微笑,都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这就相当于对红豆的“小煮”。等到他们出现问题后,我们嗔怪一句,可能比平时没有关怀他们的人说一百句都有效。

因此,我在这里提醒读者朋友:书中的每一个“招数”、建议,都建立在您平时对学生友善、真诚关心的前提下,这才是班主任处理棘手问题的关键。2017年11月

第一辑 遭遇班集体建设困局

遭遇由后进生组成的班级,怎么办?

李老师:

您好!

我刚刚接手了一个全部由后进生组成的班级。第一次进教室,学生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黑板没人擦;不知谁把纸片撕得碎碎的,撒得满地都是;课间操出操的同学不到一半……可谓坏事一件接一件,让我一时间头大,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张老师张老师:

您好!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因材施教,为了“分层教学”,或者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同一年级部分成绩暂时落后、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实为无奈之举。领导既然如此安排,我们哪里有挑肥拣瘦的权利?如您所知,同样一个班主任,带后进生组成的班级和带“尖子班”、“实验班”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们认同的某些言论,“尖子班”的学生也许很容易接纳,但在后进生的班级却可能没有市场。

此困惑不仅现代的教师有,两千年前的孔子也曾遇到过。

庄子《南华经·盗趾篇》讲道:孔子自以为天下人都需要教化——并且相信多数人都可以被教化,他对教育盗趾也是信心满满的。有一次,孔子和盗趾说了一大堆道理,没想到盗趾伶牙俐齿,反过来给孔子讲了一大堆道理——或者说歪理,让孔子哑口无言,抱愧而归。

尊贵如孔子,也有被学生说得哑口无言的尴尬,何况你我?

究其原因,是孔子的思想作为,会吸引大多数人敬仰他、崇拜他、靠近他,但是盗趾所处的环境和孔子构筑的世界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在孔子设想的世界中,他那些经典言论是可行的;在盗趾所处的环境中,则是自取灭亡的“歪理”。

作为教师,面对一个个后进生,我们很少想到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而更多的是对这些行为表现做是非判断——仿佛孔子那样,把盗趾拉到自己构筑的道德世界中来,评判盗趾的行为。

然而盗趾也好,这些后进班学生也罢,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求自己必须那么做:我不是在老师你所设计的世界中存在着的。如果你来到我所处的世界,以我的环境(比如从小父母离异或是留守儿童,或者身边的同学都不爱学习等)为背景来和我谈生存问题,我乐意和你聊;如果你只是把你的观念在我的世界中散播,只有死路一条,我不骂你,已经算客气了。所以盗趾和孔子能顺畅沟通的前提是:要么你来我的世界重新做一番调查研究,或者我能够去你构想的世界体面地生活。

然而你来吗?(老师,你肯放下原先的理念和我相处吗?)然而我能去吗?(尖子班会要我吗?)生活在你构筑的世界中的人们会接纳我吗?——他们更多地会担心我把他们带坏,或者安排我去做反面典型,甚至去那儿“服刑”吧。

所以,在管理后进班之前,我们作为教师不妨想想:我们所希冀的、试图构筑的班级氛围是否和后进班自身存在的氛围有冲突。在冲突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费尽唇舌和学生讲道理,他们是不认同的。好比他们遵从的是狼性法则,而我们却和他们讲如何做羊。毕竟后进班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后进”,他们在群体中所遵守的原则可能是很有效用的潜规则,与我们所要求的规则有区别。如果忽视这一点,而片面地要求学生遵守我们制定的规则,必然会引发矛盾。

所以,在思想教育之前,首先要考虑我们的观念是否可以被他们接纳——哪怕是循序渐进地接纳,也需要技巧;其次是尽可能引领大家形成良好的班风,否则可能是孔子遇见盗趾、秀才遇见兵,或如一个明理的妈妈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道理——虽然孩子认为她说的都对,但也未必遵从。

所以,我们需要探讨的是:究竟应该怎样行动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才能陪伴学生一起进步?一、不动声色,冷眼分析,以身作则

新接手一个班,学生不打扫卫生,没关系,老师不动声色、以身作则,自己把地扫干净,把黑板擦干净,既不必撒手不管,也不必怒发冲冠。学生集合慢?没关系,我们课间操时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温和而坚决地招呼同学们走出教室。看见违纪现象,也不勃然大怒,只是温馨提醒学生正确的做法。学生态度恶劣,我们只微微一笑,化干戈为玉帛……总之,我们的态度是“温柔的坚持”和“不含敌意的反对”,尽可能避免和学生的正面冲突,让学生感觉自己的淘气、胡闹像是一拳头打在了棉花上,让他们惊诧而又无所适从。当他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待习惯了,自然会排斥脏乱差的现象;当他们能够按时出操了,我们就大张旗鼓地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的愉悦。这样的忍让不是软弱,而是心灵强大的另一种诠释。

然而,这还只是表面文章。

接下来,班主任要通过观察班级氛围、和家长沟通、向其他科任教师了解情况等方式,确定这个班级舆论的“主导者”(未必是班干部)有几个,他们的性格、行为习惯、“三观”怎样,家庭成长环境如何,有哪些行为习惯和班主任主导的班风一致、哪些不一致等。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遇事他们会做出什么反应,足矣!不必急着去改变他们。

我们常说要尊重学生。尊重的含义,是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那个样子。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学生都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着的,教师除了接纳,没有别的招数。如此坚定、温和又心存善意地和学生相处,在这一回合,我们就算不胜利,也很难失败。二、借助学校竞赛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增强班级凝聚力最好的方式,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竞赛,尤其是一些可以全员参与的大型活动:广播操比赛、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所谓的后进生,不外乎行为习惯差、成绩不好、纪律散漫等,但他们对这样的竞赛有兴趣,只要好好组织,效果一定不错。

比如在我们学校,每年新生军训结束前,有军训汇报;国庆节前的运动会中,有广播操比赛;国庆节之后,有篮球赛、排球赛等;12月份有合唱比赛;元旦前有文艺汇演……积极参加此类活动大有好处:第一,可以让学生忙碌起来,没有时间捣乱;第二,学生们全心全意地迎接挑战,学会了合作,也可以适当改正自己的个性,接纳别人个性的差异;第三,每一项活动都有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第四,大家齐心协力在竞赛中获奖,可增强班级自豪感和凝聚力;第五,一旦比赛失败,老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理智应对挫败,这时候就会拉近师生的距离。

很多后进生班级,都是由一次成功的合唱比赛或广播操比赛而开始团结奋进的。三、借小活动或小故事统一思想,引导学生自律

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桀骜不驯,我们在课堂上呼喊“别吵了!静下来”也许根本没有用,远不如采用一些令课堂气氛更好的小技巧有效果。

就我自己而言,我带的是职业中专的学生,我经常做的事情有以下几个方面:1.上课前共唱一首歌

我会和同学们一边唱《感恩的心》,一边做手语操。一来培养学生感恩的心,二来大家一起做同样的动作,可以让学生的心收一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教小学,我建议大家教学生儿歌,以规范学生行为。活泼的儿歌比枯燥的说教,更易于让低年级的学生接受。比如,用“铃声响,进课堂,安安静静坐位上”提醒学生准时上课,用“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叫我再开口”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等等,这些儿歌只要教上两遍,学生就会牢记在心。2.讲故事,读文章,助力学生成长

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每周上一节故事课。为了让学生养成会倾听、勤思考的习惯,讲故事时,我采取边听边提问题、听故事猜情节的形式,尤其是我看见谁的注意力不集中,就挑选谁来回答问题,这样同学们的心很容易回到课堂上。如果有同学回答不出来,我会温和地让他挑选一个自己认为能回答出来的同学帮助他,并微笑着要求他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真诚地道谢。这样开小差的同学既能掌握故事的寓意,又不会对我有丝毫意见,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更加和谐。3.目光对视,师生间做心灵交流

课堂上若有嘈杂声,我就面带笑容,用蒙台梭利的“肃静”法,瞪大自己的双眸,让学生和我对视,用眼神交流,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让课堂纪律好起来的招数很多,只要动脑动手,老师们一定能有更好的办法。四、树立榜样,拍照展示,引领学生自觉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你以谁为榜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近几年,我每天都会拿着手机走进教室,用心捕捉孩子们不经意的瞬间:关心同学、打扫卫生、认真阅读等。然后利用班会课时间,把同学的照片和成长情况用投影仪放映出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老师最后给予肯定和鼓励。班会结束后,我会把这些内容做成PPT,发到家长群里,无形中就增加了学生和家长交流的话题,家长会为自己的孩子点赞,并督促他们更加努力。五、师生飞鸿,心灵沟通,培养学生自爱

近几年来,我常有外出做讲座的机会。飞机场、火车上、宾馆里……我随时会静下心给学生写信,谈“红颜如何才能不薄命”、“男人味儿是什么味儿”,谈自由与纪律、哲学与人生,谈毕淑敏、龙应台……学生对这样的谈心和书信来往非常喜欢,他们觉得老师的心,始终是和他们在一起的。

谈到如何当后进生的班主任,我不禁要旗帜鲜明地主张“动起来”,因为“执行”比“说教”更重要,其原理是心理学中的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又称行为矫正或学习疗法。它是根据行为学习及条件反射理论,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源于被它的结果所强化。也就是说,要保持某种行为,就要给予奖励;要消除某种行为,就设法给予惩罚。在后进班管理中,体验比赛获得成功的愉悦、拍照、赞美等做法,就是行为主义中的“阳性强化法”,即及时奖励学生的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而严明的制度约束等,可看作是“厌恶疗法”——让违纪行为带来令学生不快的体验,进一步达到消除不良习惯的目的。

除了行为疗法以外,在后进班的管理中,还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所以我在前文提到了用唱儿歌、讲故事、读文章、写信等方式来统一思想,其原理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人的思维和不良认知,促进合理思维,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最常用的认知疗法是“情绪行为疗法”、贝克雷米疗法、梅肯鲍姆认知行为矫正术等。比如,我们新接手一个后进班,班级学生意志消沉,认为自己事事失败,成绩很差,没有前途。这时候,老师除了要运用“阳性强化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运用“厌恶疗法”消除学生的坏毛病外,还要纠正他们的观念,这就需要用“认知疗法”。比如,学生说他们成绩很差,老师可以纠正说:“同学们的意思是,你们以前考试成绩不好?”(答:是的。)“如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成绩是不是会好起来?”(答:也许会好起来。)“那我们就好好学习试一下吧!”或者问:“一辈子时间很长,能不能因为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成绩差,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这样的理念不但对学生重要,对班主任也同样重要。

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后进班学生在班主任眼中的角色是什么,后进生的内涵包括了什么,其实都可由班主任去定义。我们的定义,决定了我们的方法策略,进而决定了学生接受和被引导的效果。假设我们认为后进班学生是“笨蛋”、家长是“混蛋”、领导是“糊涂蛋”,那么势必会让老师成为“废物蛋”,这是认知出现了问题。

我们再来进一步延伸一下:后进班学生在自己眼中的角色是什么,其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定义。他们的定义,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而决定了他们被引导的效果。假设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暂时落后,只要努力,自己的前途依然光明,势必会加倍努力。一个学期后,后进班必将不再“后进”。这就是认知疗法的观点。您的朋友 李迪

班里半数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怎么办?

李老师:

您好!

我今年担任新生班主任,入学后调查了一下,竟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看着这个调查结果我非常忐忑,因为我知道很多留守儿童往往会存在各种问题。我应该怎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使他们远离性格缺陷的误区?或者我怎么做,才能弥补他们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失的亲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万老师万老师:

您好!

非常感谢您提出了一个当代班主任不能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调查表明,有35%的留守儿童变得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究其原因,是这些儿童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为人父母者忽视了儿童的心理需要,长期与他们分离,结果导致亲子间的情感淡化。诸如自卑、沉默、悲观等各种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最终使他们产生性格缺陷,表现出任性、冷漠、暴躁、易走极端等特殊的性格特征。

任何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母爱和父爱的和谐滋润,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只有在尽可能给他们父爱、母爱的同时,引导他们接受爱、爱别人、爱自己。因为体会爱是一种能力,爱别人更是一种艺术。一、念好生活指导经

父母在外打工,对那些缺乏自立,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如何独自处理饮食起居、外出购物、缝补洗涮等生活琐事会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情。班主任念好生活指导经,就是向他们传授一些科学的生活理念,并进行具体的生活细节指导,让他们提高自立意识,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会精打细算,合理开支等。

为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我曾给学生写过十几万字的信,信的内容包括“开花给自己看”——告诉学生讲卫生是为了自己舒服,不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清清爽爽做女人”(关于生理卫生)、“穿出你的风采”(关于衣着打扮)、“别挤那青春美丽痘”(关于护肤)等。军训结束,我会组织班内学生开展内务整理的比赛,在冬至带大家包饺子,在端午节与学生一起煮粽子,甚至在中秋节和同学们一起分吃月饼等。学生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掌握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活技能,找到了归属感,变得更加自立、乐观、坚强。二、念好情感补偿经

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5年前,感恩节前夕,为了唤醒这些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我决定让孩子们每人给家长写一封感谢信。

星期三下午,小娟来到办公室,放下一封信转身就走,信上布满斑驳的泪痕:“老师,对不起,您这次布置的任务我完不成,我觉得我已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生活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乌云密布的天空,太阳的温暖和明亮全被遮住了,父母不在身边,同学们也总是对我心怀戒备……感恩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小娟是一个留守儿童,因为家境贫困,父母很早就处出打工,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平时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年龄大,只能在生活上给她提供一些帮助。女孩子特有的敏感、胆怯,使她平时也不太和同学们交流,更不用说和老师接触了,于是一颗本该很柔软的心慢慢地结成了坚冰。我一直觉得她这样安安静静的也没什么不好,现在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多么荒凉,已经长出了一片野草,我该怎么办?

查看一下学生资料,巧了,后天就是她的生日,竟然就在感恩节前。于是我就和班干部商议,为她开一个小型的生日party,给她一个惊喜。我们迅速分工,订蛋糕,写生日寄语,排练节目,做礼物。到了生日那天,晚自习前,我故意叫住她和她谈心,她有一丝落寞和心不在焉。我知道,生日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她也记得很清楚,但是被人遗忘,又让她内心有一种酸楚。我东拉西扯地给她讲了一些人生道理,直到班长在外面给我做手势,我才说:“好了,你去教室吧!”她默默地点点头。我悄悄跟在她后面。她刚一推开教室门,一道“彩雨”从天而降,随之“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伴随着同学们有节奏的掌声响起,她惊呆了,眼眶慢慢地湿润了。黑板上,醒目地写着“祝李娟生日快乐,永远幸福”;讲桌上,一个硕大的蛋糕绽放着笑脸,闪闪跳动的烛光渲染出一份朦胧,弥漫着温馨和快乐。她用手使劲捂住了嘴。这时,班长拿着一支钢笔,递给她说:“希望这支笔能伴随你渡过每一个难关。”她哽咽着,只是用力地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大家把自己亲手做的贺卡、画的漫画、写给她的信都塞到了她手里,她脸上挂着泪,溢满了幸福。然后,大家唱歌、跳舞,虽然节目很简单,但欢乐和感动一直持续着……

到了感恩节那天,我组织班里同学轮流给家长打电话(当时学生有手机的很少,都是用我的手机打),每打通一个电话,全班同学都会齐声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会好好学习,你们多保重!”很多孩子在说的时候,泪流满面。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在家里看电视的家长忽然接收到几十个孩子的祝福,一个个激动得不得了。那天晚上,我的手机快被打爆了,家长一个接一个地致谢,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无尽的温暖。李娟也在给家长打电话的时候泪流满面。

后来,给学生过生日成了我带每一届学生的保留节目,只是形式变得简单,多是我亲手煮鸡蛋送给过生日的孩子(有时候我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牙签在鸡蛋上扎七个洞,取义为“七窍通透”),全班同学利用上课之前的时间唱生日快乐歌。这样,学生在班里享受到了来自大家庭的温暖,也理解了爸爸妈妈的不容易。三、念好成长解惑经

为什么努力了成绩却不理想?当同学误解自己时怎么办?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这些是孩子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而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他们还会有更多的烦恼。如男孩子会为胡须的出现、喉结的突出、声音的变粗而不安;女孩会为乳房长大、腋下生毛、汗腺过盛而惶恐。父母不在身边,谁来解开心结?这就需要班主任细心观察,耐心解惑。

对此,我除了像上文提到的,用写信的方式指导他们,还给学生组织了一个又一个主题班会进行解惑。比如,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我每个周四晚上,都与学生一起探讨关于爱情的话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爱情教育主题班会,主要以李清照、陆游、苏轼、柴可夫斯基等名人的爱情来探讨什么样的爱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珍惜、追求的爱。班会的主题包括“一棵开花的树”、“谁的爱是最成熟的爱”、“灰姑娘的婚姻悲剧”、“为妻当如卓文君”、“嫁人莫若苏东坡”等,学生非常喜欢。这个班的学生还没有毕业,我的著作《我和学生谈爱情——将爱情教育进行到底》就出版了,学生人手一本。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关于快乐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班会,让学生的人格尽可能在学校得到完善。他们考虑问题日渐周全,内心便少了怨恨,多了祥和、感恩。四、念好消除误解经

很多留守儿童都有这样一个误解:家长不带自己在身边,就是不爱自己,不要自己了。但是,孩子哪里知道父母的苦衷呢?

如果无法解决孩子父母远行的问题,我们便去改变孩子的认知好了。当孩子感到父母远行也是一种幸福,那问题或许就不再是问题。

所以,我常常在和学生的闲聊中,有意无意地告诉这些孩子,远行的父母是伟大的,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亲人,特别是日夜牵挂的孩子,忍受在他乡的孤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他们希望自己的远行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希望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这一路读下来需要多少费用?没有父母的远行,哪来的读书费用?作为子女,大家要理解父母的做法,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让远行的父母放心、开心。

我还告诉这些孩子,父母的远行虽然使他们缺少了家长的直接照顾,缺少了和父母长期相处的机会,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自立能力。他们学会了洗衣、做饭,照顾自己;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等等。这些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要知道,我们终究会长大,终究要离开父母去独闯天下,到那时就会体会到具备这些能力的好处。再说,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和父母经常联系。

幸福其实是一种感觉,体验幸福是一种能力。当孩子把父母远行也当作一种幸福,那身为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将会减少,学生对家长的误解也会随之消除。

万老师,我把这些具体的做法告诉你,其实也是有理论依据做支撑的。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儿童在8岁以前还不会爱别人,只希望自己无条件地被人爱,他们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当孩子超过8岁,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弗洛姆说:“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幅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这时的孩子,在送给父母、亲朋礼物的同时,就能体会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这时,他们的爱便成熟了一些。

念好以上几本经之所以能在陪伴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作用,就在于这些做法不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周围人对他们的温暖、关怀,也让他们体验到了关心他人的愉悦,让这些孩子有一种自己并非弱者的感觉。提升留守儿童爱的能力,可以让他们摆脱孤立无援的境地,体验到自己的强大,无形中增加了幸福指数。

另外,中学生这个时期人格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因此,我们必须在关心孩子的同时,切实帮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使他们获得自信,学会勤奋,克服自卑。

希望这些做法能对您有所帮助!您的朋友 李迪

班里出现了各种“小团伙”,怎么办?

李老师:

您好!

我所带的这个班级从入学开始,学生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伙”,他们不是以寝室为单位玩耍,也不是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而是只找自己的同乡玩儿,或者性格相投的同学玩儿,形成了一个个“小山头”。开学一个月了,有的同学相互间连话都没说过,他们只和自己“圈内”的人交往。您觉得,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这些小团伙和睦相处,进一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呢?穆老师穆老师:

您好!

闲谈中,一提到班级“小团伙”,老师们的眉头就禁不住皱起来——“小团伙”似乎有“拉帮结派”的意思,令人颇为不悦。其实,班级里存在这种非正式的小组织,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谁敢说自己的班里没有三五个甚至七八个小团伙?只是有的班级小团伙之间相处和谐,班风较稳定;有的小团伙之间水火不容,矛盾重重,为班级发展带来了种种障碍而已。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班级是个群体,学生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团体组成的,一种是按教育管理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正式团体——小组,寝室;另一种是三三两两自发聚集在一起,交往频繁的小团体,心理学理论称之为“非正式团体”或“友伴群”,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团伙”。一个班级成立以后,不同爱好、不同追求、不同见解的学生会通过观察,各找各的朋友。如爱好学习的凑在一起沟通学习,老实听话的聚在一起玩耍,自由散漫的凑在一起打闹,厌恶学习的凑在一起叫苦,对老师、学校管理有逆反抗拒心理的,凑在一起发泄不满等等。

这种小团伙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往往也会发生内部矛盾,不过,一旦老师试图拆散他们,不幸又被他们有所觉察,他们必定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反抗老师。所以,面对这样的小团伙,聪明的班主任一般不会轻易去干涉,倒可以认真分析一下,班级里的小团伙有多少个,每个团伙里谁是核心人物,他们的观点是怎样的,对班风建设起什么样的作用,各团伙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互不来往,还是友好相处或者彼此敌对等等。然后分析一下,哪些小团伙的影响和教师对班级的影响是一致的,便重点扶持他们,让他们的舆论占上风;哪些小团伙的影响是和教师的工作背道而驰的,便小心提防他们。只要潜在的小团伙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就得心应手,可以一路顺风;如果潜在的小团伙总是否定教师的意见,教师推动起工作就会步履维艰。所以我们做这些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班级小团伙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的具体应对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培养班级里的积极型团伙

让积极型团伙“倡导”班风学风建设,班主任工作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班主任一般要经历“用心发现—及时奖励—跟踪参与”三个过程。1.用心发现

我们有什么样的班级建设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班级核心,内心必须非常明晰,同时要具备慧眼识英雄的能力,分析哪些小团伙可能成为引导班风积极向上的核心。有些学生的行为也许是边缘性的,但经过班主任的一番“矫正”和“拔高”,就能使其在班级有号召力,可以重点扶持、培养。2.及时奖励

班级核心被发现后,要引起全班同学的“注目”,还必须对他们及时进行奖励,让其具有榜样的力量。比如我在《想开展第一次班级活动,怎么办?》中所举的例子“煮一锅班级的石头汤”,就是用及时奖励(鼓掌)的方法,名正言顺地为这些热心班务的同学提升威信。3.跟踪参与

在经济领域有一句话,叫“扶上马,送一程”。“扶上马”是一个确立的过程,“送一程”是一个积蓄的过程。其实这一说法也适用于培养班级核心团队。

班级“核心”的发展、积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其影响力积蓄的阶段,班主任的关注就是其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只有让“核心”时刻感受到有一双期待的眼睛在关注着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才有前进的动力。

培养班级核心团队的另一个方法是“招安”,就是把这些非正式的小团体正式化,把他们的活动由地下转移到地上。具体做法是:如果某个同学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爱好,并且想邀请一帮同学一起玩耍,一起研讨,就可以向老师申请成立一个小团体,团长由申请者担任,团体名称自己确定,如舞蹈队、班级管理智囊团、写作团、课外阅读团、田径团、跳绳团、魔方团、围棋团、书画团、手工制作团等。老师批准后,团长就可在班上“招兵买马”。每个团体要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制定严明的团体纪律,定期开展团体活动,定期向班委会汇报工作,随时接受老师和班干部的监督。一旦这个团体有意冲突其他团体,造成恶劣影响,或者该团体做了损害班级的事情,班委会就会“依法”取缔该团体;如果该团体开展的活动对成员不具吸引力,其成员就可脱离该团体,该团体就会因为没有成员而自行解散。学期末的时候,班委会会评选出优秀团体,进行表彰。

通过“招安”,公开承认小团体的“合法性”,教师能随时观察、了解每个团体的动向,能够对他们的活动做出指导。同时,“招安”后,团长为了提高团体的生存能力,会严格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纪律,并且会在活动开展上狠下功夫,这样就会激励团体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二、分化消极团伙的力量

这是与培养班级“核心”同样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的策略是:不公开打击,尽可能吸引、感召边缘学生到积极团队中来。

班主任以一人之力去打击一个群体,这是不明智的,极有可能导致群体内部团结紧密,一致对外。

另外,班主任也不适宜引导另一个群体与这个群体对抗,这样做有违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秩序的建立,提高人的素养,而不是人斗人。

作为一个“核心”——哪怕是消极的核心,他的周围必定已经聚拢了一些人,对这些人公开打击,他们就会向“消极核心”靠拢,对这些人慢慢“感召”,他们就会逐步从这个群体中脱离,向班主任培养的“新核心”靠拢。三、做“黏合剂”,增强班级凝聚力

一个散漫、乱哄哄的班级,绝对算不上优秀的班集体。要让班级具有凝聚力,多数情况下,班主任最好能做班级同学以及班级小团伙之间的“黏合剂”,尽最大努力减少学生矛盾的发生。老师做到这些不容易,因为现在的学生个性太张扬,很多孩子不善于和别人合作,所以老师要在班里进行宽容教育、爱心教育,谈的道理、举的例子要真实生动,才能打动学生,才能真正起到“黏合剂”的作用。

比如,2006年我所带的班级呈三五成群、风起云涌状,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因为个性及闲谈,使事件越来越严重。

班会课上,我要做“黏合剂”,便演讲说: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同学们和好友一起玩耍,对背后的闲话尽可以不必打听和计较。要知道,他人背后一时兴之所致,谈到了你的过错,或说了对你不利的话,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总去打听,或三五成群地议论,本来是无意的闲谈,可能就会成为有意的中伤。

我大学毕业来到这里的时候,人地两生,和美术老师风儿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但是,2003年春天,仅仅因为一件小事,我俩争吵起来,她一生气,把自己的水杯摔碎在地;而我,随着那“砰”的一声,只觉自己的心也碎了……

从此,我们虽处一室,鸡犬相闻,却不相往来。但我们从没有在背后说过对方一句坏话,也从没在学生面前表现过对对方的不满。去年夏天,学校决定让我们分别担任两个幼师班的班主任。为了便于工作,在迎接新生的那一天,我们很自然地开始相互打招呼、商量问题,就像从没发生过矛盾一样,谈笑风生。很多人都认为,已有的伤痕即使愈合,也会留有伤疤。但是,为什么我和风儿老师的友谊恢复得如此了无痕迹呢?

因为我们从不肯在别人面前诉说自己的委屈或对方的不好。即使在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候,我们也很在乎对方的感受。

所以,如果你喜欢你的朋友,如果你在为失去朋友而伤心,就不要轻易对别人诉说自己的委屈和对朋友的不满,因为那委屈、不满,很容易传到朋友耳朵里,并和你的原意大相径庭。咱们班根本就没有什么特别坏的人,大家的矛盾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所以,同学们请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营造良好的班风,让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的“大团体”,是应对学生小团伙闯祸的明智之举,是对小团伙的无害化处理。班主任要做“黏合剂”,除了在班会上演讲进行大面积引导,还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来引导。

2011年,我不再给过生日的学生送鸡蛋,而是跟同学们商定好,每周的某一天集中为这周生日的人过生日,地点就在学校食堂。同学们和我在那一天,会各自掏钱买面条(意为“长寿面”),再到食堂三楼人少的地方一起吃,又热闹又节俭,是和谐小团伙关系最好的方式。

此外,做“黏合剂”的方法还有冬至包饺子、春天植树等活动,甚至每年的技能竞赛也可以利用起来。四、做“旁观者”,暗中指点

当小团伙的成员闹了矛盾,老师不妨暗中指点,最好不要过多、过细地干涉。孩子们生气,多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分不清孰是孰非。如果老师冒冒失失插一杠子,人家孩子一转脸和好了,我们在中间算什么?当然,当学生找老师求助时,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可以在暗中指点。指点中切记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做换位思考。

这时,就用到了“共情”。“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又叫“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等。“共情”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接纳,从而促进交流效果。缺乏共情会使学生失望、受到伤害。

老师在运用“共情”时,注意因人而异,因背景而异,并且善用肢体语言,注意时刻验证。

我们班的蓝菲、明霞、莎莎,堪称小小“三人帮”。“三人帮”里的蓝菲个子小、脾气大,看谁不顺眼就会没心没肺地批评。不过,发生矛盾最多的,还是这小小“三人帮”的内部。每次生气,她们都会大哭流泪,痛苦憔悴。明霞和莎莎对我并不隐瞒自己的情绪,但似乎只是为了倾诉苦恼而来,每次诉说完都不忘嘱托我:“老师,这件事您别插手,我们自己会处理好的。”

我便不插手,几天后果真又见她们形影不离。

临毕业时,明霞和莎莎找我求助,问我该如何应对蓝菲的任性。

我说:“在她蛮不讲理任性的时候,你们万不可轻易退步、忍让,就那么冷淡她,让她去反思自己的错误。”

莎莎:“不行啊!以前我们闹矛盾时,无论是否错在我们,都是我们先和她说话,大家都是朋友嘛!”

我笑道:“‘大家都是朋友,何必在生气时争个你是我非?’这是我以前告诉你们的话,是希望女孩子交往时心胸开阔一点。可是现在的情形是,你们的宽容助长了蓝菲的任性,所以,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了。”

明霞:“老师,即使我们不搭理她,她也不会服软,她会去找别的同学玩耍。”

我点头,转而感叹:“你们三个人的友情真的很深、很纯、很难得!”“是啊!所以我们很在乎彼此。”莎莎感叹道。

我笑着说:“因此,在你们闹矛盾的时候,尽管她也和别人玩耍,但任何同学都不能给蓝菲和你们在一起的感觉。你们相信吗?”

明霞和莎莎点头,我又说道:“所以,在她任性的时候不要轻易迁就她。她既然很在乎你们,就让她在被冷落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万不要在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就主动和好,这样不但不利于蓝菲的成长,只怕她的脾气不改,你们的友谊也难以天长地久,将来她更难有知心朋友。”

我相信自己所说的一席话,即使最后传到蓝菲耳朵里,她也不会觉得老师在“隔岸观火”。五、师生签订君子协议

有的小团伙很消极也很稳定,已经在学校形成了一定“气候”,要分化、培养、黏合都不实际,他们的一只脚甚至已经踏入了社会。教育自有诸多无奈。这时,也不必非要“拆散”他们,倒可以签订君子协议,只要彼此相安无事,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我曾在阅读濮阳赵娜老师的博客时,看到她描写的一则案例。

班级曾有5个顽皮小子,人称“五大金刚”,他们情同手足,仗义执言,打群架可谓屡见不鲜,挑事端更是家常便饭,成了全校闻名遐迩的“恶势力”。老师们看到他们是“能躲则躲”,学生见了他们更是“逃之夭夭”,这下反而助长了他们的霸气,越发无法无天。

那是一个熙熙攘攘的课间,办公室外突然传来了一阵嘈杂的吵闹声。我奔出门外,只见“五大金刚”威风凛凛地站成一排,怒目圆睁,对面却是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君子动口不动手!”我大喝了一声,唯恐他们再闹出乱子。接着,我便随手拿出手机把这惊险的一幕拍了下来。于是,五个人不分青红皂白,要抢我手中的手机。我却微微一笑,故作轻松地说:“猜一猜,我为何拍下来呢?”“为了告诉我们班主任”“为了让校长知道”“为开除我们再多一条罪状”。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却被我一一否定了。这下,几个小子的目光里充满了疑惑。上课铃声响了,我挥挥手,让他们都进教室上课,一阵风波就这样暂时消停了。

放学后我刚走出办公室,“五大金刚”就迎面走了上来。“来吧,老师正准备请你们呢!”我的一番热情更让他们不知所措,坐在办公室里第一次这般中规中矩。“这样的待遇我们可是第一次享受哇!”他们中间的老大一开口,几个孩子似乎都松弛了下来。我又一次把照片拿给他们,让他们依次静静地看着,“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孩不小心撞了你们一下,你们竟然如此小题大做。知道吗,你们在我的心里一向可是‘君子’啊!”他们似乎觉得有些难为情,其中一个竟然还调侃道:“君子,君子,多谢老师的褒奖啊!”霎时,我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孩子,你们在老师的心里就是名副其实的君子,今天我正是要给大家签订‘君子协议’。”令我意外的是,他们竟然没有反对,当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协议读给他们听后,他们竟然悄悄地低下了头,面面相觑片刻后,都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果然,他们几个蛮横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偶有一日,我再次在楼梯上与他们相遇,“孩子,不,正人君子,好样的!”“那,那还不是你给我们上了‘紧箍咒’吗?”说话间,还留下了一串爽朗的笑声……

除了签订君子协议,再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方法:(1)让小团伙成员成为班主任的助手。当我们在严厉批评某同学的时候,一定注意团结他的好朋友,让他们替老师说话,免得整个小团伙成员聚在一起火上浇油,激化师生矛盾。(2)慎用“离间计”粉碎捣乱的“友伴群”。离间计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使用。而且,即使瓦解成功,也要找机会和孩子们谈心,告诉他们,老师不是存心瓦解他们,只是不想让班风变坏……这便是老子所说的“胜而不美”。

人本无恶善之分。或者说,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根天使的琴弦和一根魔鬼的琴弦。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奏响学生那根天使的琴弦。至于他们找谁做朋友,跟谁是“铁哥们儿”,我们完全可以任其发展。

以上提到的诸多方法,须认真分析“小团伙”的性质和教师自身性格才能正确运用,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您的朋友 李迪

班风不正,怎么办?

李老师:

您好!

今天一放学,就有学生对我说:“刘老师,张强他们几个人又在说怪话,把闫晓琴都气哭了。他们说闫晓琴昨天放学时帮四小组的同学打扫卫生,是图表现,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

平日里,像这种针对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及各种正义行为不见贤思齐,反倒冷嘲热讽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的班风不正,班级舆论导向有问题。对此,我应该怎么做呢?刘老师刘老师:

您好!

班主任工作林林总总、纷繁复杂,其实概括起来也就三大块: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培养。您今天所提到的,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范畴,很有探讨的价值。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平等探讨,明确责任

我曾经与您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小倩平时说话很呛人,不爱上文化课,但酷爱舞蹈。有一次,在舞蹈课上,她没有好好热身就急于练功,导致开跨时拉伤了大腿内侧的肌肉,上下楼梯很不方便。团支书晓彤和几个同学主动承担起扶小倩行走并为她打饭的义务。不料,仅仅三天的时间,这几个同学就退缩了,原因是有同学讥讽他们做好事是“为了竞争‘郑州市优秀班干部’的名额”。

我当时听了很难过,再联想到佛山小悦悦事件。小悦悦被车撞后,只有拾荒的阿婆陈贤妹抱起了孩子。但是,在各种媒体赞美陈贤妹的时候,却有人怀疑陈贤妹是在炒作自己。所以,我一直认为社会上最大的悲剧不是人们不做好事,而是做了好事的人还被不做好事的人伤害。

思忖良久,我打算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中我们多么需要互帮互助。

那是一个早春的下午,我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边走边脱外套边对学生提出要求:“同学们,像我一样把外套脱掉。”同学们莫名其妙地笑着闹着把外套脱掉了。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要求:“同学们,像我一样用一只手把外套穿上!”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费力地用一只手把外套穿上了。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接下来我又提出第三个要求:“同学们,再把外套脱下来,现在你们尝试两只手都不动把外套穿上!”这个要求一提出来,全班同学都傻眼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办。

过了一会,有些同学主动弯下腰,低下头,用牙齿咬着把另外一个同学的衣领叼起来,你帮我我帮你把衣服穿上。就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任何人在特定条件下,都可能需要帮助,需要关心。

让学生得到这样的认识不难,但我希望他们思索得更深刻一些,便郑重地提问:“我一向认为,对任何一个弱者的漠视、不公平,都是对所有人的漠视、不公平。同学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愣住了。

我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弱者,所以,对需要帮助的人表示冷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无情。”

学生纷纷点头。

接下来,我若有思索地问:“你们觉得我们是否应该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再问:“你觉得怎样做才是感恩社会?”

学生又一下子愣住了,继而回答:“等我们以后发了财,可以捐款,做慈善。”

我问:“那现在呢?现在大家没有发财,能不能做慈善,感恩社会?”

学生纷纷摇头:“现在我们自己都顾不上自己,没办法做慈善啊!”

我说:“不是的,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慈善来感恩社会。比如,看到别人有困难,如果你没有经济实力帮助他,那就在其他人帮助他的时候,去赞美这种行为,这就是在做慈善;在看到别人行动不便的时候,你没时间和精力帮助他,看到他人去帮助的时候,你只要夸赞这种行为,就是感恩社会。我们万万不要让做好事的人,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还要遭受伤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相对于别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环境,至少,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存在,让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此后,无论大家多么不喜欢小倩说话呛人的毛病,也愿意尽力帮助她。小倩也在反思自己错误行为的过程中改变了说话方式。二、让学生相互找优点,引导班级舆论

在班风不正的时候,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少数人固然不可取,但大张旗鼓地表扬少数好人好事也很冒险。

班上的学生平时习惯做八丈高的灯台——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我们不妨开展“我为同学找优点”的活动,抓住学生都想“让别人发现自己优点”的心理,要求他们每天在别的同学身上发现一个优点,通过日记等方式记录下来,定期在班上交流。学生怕别人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优点,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身上的缺点慢慢地被克服,那种“无视对方优点,我行我素”的现象就会得到有效改善。三、开设“道德银行”

为配合前面找优点的活动,我们还可以在班上开设“道德银行”,制订具体的“银行”细则,在班上选拔几个公正、无私、威信较高的同学担任银行工作人员,将同学们每天找的优点存入银行,一周、一月或一季度予以公布,进行评比,给予结息(奖励)。以此鼓励大家进行良好道德行为投资,逐步营造良好的班风。

我的奖品其实很简单,有时候是一个蛋糕,有时候是一个苹果,有时候是一个棒棒糖,有时候甚至仅仅是一个大大的拥抱,但是学生却异常高兴。四、开设“道德法庭”

为保证“道德银行”执行的公平、公正和客观,为了及时处理班上同学之间发生的冲突、纠纷和日常琐事,我们可配以“道德法庭”等机构。每当学生之间发生打架等大的纠纷和冲突的时候,就交给“道德法庭”公开处理,教师旁听。“法官”在调查事件时,让“肇事者”先找到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杜绝一味指责他人的习惯,让他们明白“如果自己当时能克服那些缺点和不足,能大度礼让一点,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道理。然后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事人,还可以警示其他同学,更能培养学生“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自主能力。五、信任孩子,温柔导航

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要大惊小怪,而要温柔对待。

比如,为做了好事却受委屈的同学擦干眼泪,让她知道——老师知道她受了委屈,外加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样是在暗示她——老师是她的朋友,她帮助别人是对的。

对于爱指责别人的同学,可以声东击西,迂回收服,在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设计巧遇,和他们自然接触。

比如,对第一个同学说:“老师请你帮个忙,今天放学有两个值日生家里有事,我们一起替他们扫地,好吗?”目的是借助共同劳动让他亲师。临走时,老师亲自板书表扬该生助人为乐。目的是唤醒他助人为乐的愉悦感,引导他感受自己心灵的温暖和芳香。

对第二个同学说:“帮我把××的表扬信抄在板报栏里,好吗?谢谢你。”目的是告诉他帮助别人是对的,他也有能力帮助别人。

同时,让全班同学准备:一周内至少帮助别人一次;采访你的同桌帮助别人的一次经历,为他设计一段颁奖词;准备主题为“我帮助别人后的心情”的发言。

这一周里,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暗中观察学生们的表现,不仅教给他们采访和接受采访的仪表和态度,也要引导他们把握做好事的机会和体会做好事的幸福。

最后,是班会环节:(1)宣读颁奖词,发表助人感言。(2)讨论: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该怎么做?应不应该嘲笑帮助别人的人?(3)一起唱《爱在天地间》。

刘老师,我之所以建议您按照以上做法引导班风,其实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按发展顺序,大致可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第一种水平是“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在小学阶段,许多老师奖励学生小红花,或者作业写得好,老师就画一个笑脸,作业不好,老师就画一个哭脸。帮助了别人,就能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欺负了别的小朋友,就要受到批评。这些做法很有效,因为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多处于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他们的规则意识尚未形成,需要服从,以避免惩罚。因此,在这个阶段,老师引导班级舆论以批评和赞扬为主。

小学生、问题生较多的初中班级或职业学校(有的学生年龄已大,但道德发展似乎还停留在避免惩罚阶段),道德银行的做法,是有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