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第二(心理学名著译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3:20:55

点击下载

作者:B.F.斯金纳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瓦尔登湖第二(心理学名著译丛)

瓦尔登湖第二(心理学名著译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瓦尔登湖第二(心理学名著译丛)作者:B.F.斯金纳排版:汪淼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6-03-01ISBN:9787100112789本书由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总    序

西方心理学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名家辈出,名作粲然。这些名家名作或系统总结时代学术思想,或开拓创新学科领域,或探索思考人性主题,勾勒出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图景,凝聚了承流接响的思想价值。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却没有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如同许多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在我国属于“舶来品”,最初以译介国外心理学著述为肇基。清季蒙西学东渐运动之启赐,有识之士开始迻译西方心理学著述。19世纪80年代末曾任圣约翰书院院长颜永京开国人之先,翻译了约瑟·海文《心灵学》一书。20世纪初又有如翻译名家樊炳清译久保田贞则《心理教育学》、国学大师王国维译海甫定《心理学概论》等一批译作问世,这些译著成为当时师范学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主要教本。是类工作和其他西学译介一起承当“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之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学习心理学的留学生回国,相继翻译了当时大批最新心理学著作,直接推动我国心理学学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据《民国时期总书目》,民国时期出版的心理学译著占心理学总出版物三分之一强。我国民国时期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差距远小于今日,当时多个研究领域与国际心理学研究几近同步发展,其中译介工作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心理学借鉴苏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译介苏联心理学著述,而视西方心理学为资产阶级心理学,新译或重版的西方心理学著作寥若晨星,阻隔了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联系。“文革”十年,中国心理学遭到灭顶之灾的批判直至被彻底取消,心理学的译介工作也完全中断。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心理学逐步恢复和发展,西方心理学著述的译介工作又开始重新起步,但相关译著为数不多。20世纪90年代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出于心理学发展和心理学知识普及之需要,我国对西方心理学译介主要侧重教科书和科普读物。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眸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对国外心理学著述之译介始终为其要务。时下,国内对国外心理学名著的需求远胜过往。其一,从学科的长远发展来说,尽管我国心理学目前初见繁荣,但仍面临着发展中的困境,与国外特别是欧美心理学的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需要从国外心理学名著中汲取思想智慧,冷静省思和前瞻中国心理学健康发展之路。其二从现实的迫切需要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凸显。心理学名著素来深刻关切人的精神世界,正可为国人提供精神生活的镜鉴和启迪。

有鉴于此,我们精心设计了这套“心理学名著译丛”。所选书目或是各家各派原创性的开山之作,或是代表性的扛鼎之作,均为心理学史上已有定评、经久不衰的经典范本。我们企盼这套“译丛”能够为推动我国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和增进国人的心理福祉尽微薄之力。郭本禹2014年8月20日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的乌托邦(代译序)一、 斯金纳与《瓦尔登湖第二》

伯勒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20世纪后半叶最卓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斯金纳晚年回忆中,父母对其管教严格。父亲假期曾带他参观乡下的监狱,以体会行为不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读中学时,他擅长文学,但科学成绩不佳。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学习文学。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文学事业,但结果一事无成,还差一点因精神问题去看心理医生。后因受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和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等人著作的影响,决定转向行为主义心理学。他曾经指出,其科学生涯的一项指导原则就是巴甫洛夫的一句简单格言,即如果你控制了你的环境,你就会看到秩序。斯金纳于1928年进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他制订了一个严格的日程表,坚持将近两年。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一直自学到吃早饭,然后去上课,进实验室,去图书馆,直到晚上九点上床。他最终于193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36年,斯金纳转赴明尼苏达大学任教,逐渐成为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1945年,他到印第安纳大学担任心理学系主任。三年后,他又重返哈佛大学,进入其学术生涯中异常多产的时期,并将其行为主义观点推广到各个具体领域。他于1958年被授予极负盛名的埃德加·皮尔斯(Edgar Pierce)教授衔,此后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1958年斯金纳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得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1990年又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首届心理学杰出终身贡献奖。同年8月18日,斯金纳因白血病逝世。

斯金纳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变化之规律。他发现,动物和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之后的效果之影响。如果行为做出后,发生了好的效果,当事人就会越来越倾向于做出该行为。斯金纳一生有三大重要发明。他曾研制一种动物实验装置,如果老鼠在其中按压杠杆,就给予食物奖赏,结果老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该装置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作“斯金纳箱”。斯金纳对行为的规律系统的研究,力图建立一种行为科学。他还亲身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诸如动物训练等具体领域。在明尼苏达大学时,斯金纳训练出一只老鼠在大理石上打洞,两只鸽子打乒乓球。他甚至在二战期间还研究如何训练鸽子引航导弹。斯金纳在其第二个女儿出生后,设计了一种名为“空中摇篮”的育婴设备。他建造了一个温度适宜的小隔间,让女儿住在里面。他放进去各种玩具,并对隔间的空气进行过滤。他的这个女儿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家。斯金纳曾跟他人合伙,成立公司,制造并销售这种育婴设备。斯金纳在其女儿四年级时,去女儿所在的学校听课。他觉得当时的课堂教学不符合行为原理,于是设计了一套教学系统即程序教学。在这套教学系统中,教师以小步子的节奏,给学生呈现学习材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自学,并即时给予奖励。程序教学曾风靡一时,后来演变为今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斯金纳还力图将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推广到社会管理上,这就是下面要讨论的本书内容。

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重要地位,从如下三项调查中便可见一斑。1970年,研究者调查了美国心理学会(APA)的1000位成员,将斯注1金纳列为影响当时心理学的最重要人物。1991年,研究者请美国心理学史学家和心理学研究生项目负责人评定历史与当代的杰出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史学家的历史评定中,斯金纳名列第八位,但在当代心理学家中居于第一位;在研究生项目负责人的两项评定中,斯金纳注2均名列榜首。2002年,在对教科书与期刊的引用以及美国心理学协会(APS)1725名会员的综合调查中,斯金纳高居心理学家榜首。注3

斯金纳一生著述颇丰,根据罗伯特·爱泼斯坦(Robert Epstein)注4整理的斯金纳著述目录,截止1977年,斯金纳共发表论文131篇,出版著作13部。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1938)、《瓦尔登湖第二》(1948)、《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式》(1957,与查尔斯·菲尔斯特[Charles Ferster]合著)、《递加记分法》(1959)、《行为的分析:一种自我教学项目》(1961,与詹姆斯·霍兰德[James Holland]合著)、《教学技术》(1968)、《强化相倚:一种理论分析》(1969)、《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拥有未来的自由》(1973)、《关于行为主义》(1974)、《反思行为主义与社会》(1978)、《安享晚年》(1983,与玛格丽特·E.沃恩[Margaret E.Vaughan]合著)、《效应问题》(1984)、《进一步的反思》(1987)、《行为分析的新进问题》(1989)等。另外,他还出版了自传三部曲:《我生活中的特别事件》(1976)、《一位行为主义者的塑造》(1979)和《结果的理由》(1983)。《瓦尔登湖第二》是斯金纳于1945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他仅用七周的时间就在打字机上完成了初稿。他的学术写作通常非常慢,而且初稿必定手写。本书是他唯一一次使用打字机撰写初稿。斯金纳形容注这次写作“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事实上,非常接近于自动书写”5。

本书起初以美国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瓦尔登湖》(Walden)的最后一句话命名:《太阳不过是一颗长庚星而已》。本书第35节引用了梭罗的原文:“曙光初现时,还有更多的天光。而太注6阳不过是一颗长庚星而已。”但因该标题已为他人所用,遂改书名为《瓦尔登湖第二》(Walden Two)。关于“第二”(Two),书中第一节给出说明:“瓦尔登湖第二,第二个瓦尔登湖(Walden 注7Two,Walden the Second)。”主人公弗雷泽(Frazier)也对此做出解释(第27节):其一,梭罗的《瓦尔登湖》是针对一个人的实验,《瓦尔登湖第二》则针对两个人(Two),是群体的实验;其二,由于Two和Too同音,可以将《瓦尔登湖第二》理解为“也是瓦尔登注8湖”。

本书的出版颇费周折。斯金纳称“两家出版社都拒绝接受《瓦尔登湖第二》”,事实上,本书先后被四家大的出版公司拒绝。拒绝的理由是,此书作为一本小说,写得太粗劣。编辑则认为该书太过理智,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麦克米伦出版公司最终接受了这本书,但前提是,斯金纳必须为该公司撰写另一本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即《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

本书出版后,最初市场并不乐观。斯金纳说:“市民大众不理它注9了十几年。然后,该书开始好卖,年销售稳步上升……”1953年,只卖出104本;1955年,只卖出250本;1956年,只卖出479本;1957年,只卖出512本;1958年,卖出880本。1948年到1960年12年间,仅卖出9000本。但到1961年,当年销量达到8000本;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销量接近5万本;20世纪70年代早期,销量到了10万本;1981年,销量到了200万本;到1990年斯金纳去世时,总销量已经达到250万本。《瓦尔登湖第二》是斯金纳最受欢迎的著作之一,是理解斯金纳思想的入门著作,在行为主义、普通心理学、乌托邦文学、政治理论等课堂中得到广泛的使用,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且争议最大的乌托邦文学之一。二、 斯金纳为何要写《瓦尔登湖第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斯金纳在一次宴会上遇到一位名叫希尔达·巴特勒(Hilda Butler)的女士。他恰巧坐在希尔达女士的旁边。当得知后者的儿子和女婿均在南太平洋服役时,斯金纳感叹说,这些士兵们从战场返回故土,“将放弃改革精神”,“掉到美国生活老的因循守旧中:工作、结婚、租公寓、用首期付款买车、注10有一两个孩子”,真是令人惋惜。希尔达向斯金纳咨询这些士兵应该如何做。斯金纳此时刚读过自己的同事、历史学教授艾丽丝·F.泰勒(Alice F.Tyler)的《自由的发酵:从革命到内战爆发的美国社会史阶段》(1944)一书,对书中19世纪美国社群主义史印象深刻。他回应希尔达的话,认为这些士兵应该像19世纪的地方自治社区中的人一样,以一种实验的态度,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建立更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新文化。希尔达竭力要求斯金纳讲得更仔细些,后来,她坚持斯金纳应该将这些观点写成书出版。斯金纳虽然回答说自己对此没有深入的思考,但他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认真对待希尔达女士的要求了。在同年6月1日完成了一篇名为《心理学术语的操作分析》的论文后,斯金纳便开始了《瓦尔登湖第二》的写作。这就是斯金纳创作《瓦尔登湖第二》的最初动因。

但希尔达女士的建议只是斯金纳写《瓦尔登湖第二》的导火索。在这“导火索”背后,其实是斯金纳的家庭与工作上的“不如意”。他在为该书1976年版所写的前言《重访瓦尔登湖第二》中,并未提注11及希尔达。他说:“害得我写瓦尔登湖的,是个人的不如意。”斯注金纳后来回忆道,1938年到1953年间是他“生命中最苦恼的阶段”12。1938年,斯金纳的大女儿朱莉(Julie)出生。此时,他以1960美元的年薪接受明尼苏达大学教职仅一年,与伊冯·布卢(Yvonne Blue)缔结连理刚两年。

斯金纳的“不如意”首先来自妻子伊冯。伊冯立志成为文学家,在与斯金纳结婚后,不得不成为家庭主妇。她喜欢自由随性的生活,而这在当时的明尼阿波利斯不可能实现。尤其当女儿出生后,她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母亲职责。这就是斯金纳为何在《重访瓦尔登湖第二》中说:“我已经看到我妻子和闺密们奋起从家务圈子里自拔,还注13看到她们在要填职业的空格里写‘主妇’时皱眉头。”不过,该书并未获得伊冯的好感。斯金纳在1988年接受比约克(D.W.Bjork)的访谈时说:“这是一部女性主义者之书……让男人做女人的工作……注14注15但伊芙(Eve)憎恶这本书。她现在依然厌恶这本书。”

斯金纳的“不如意”还来自他的孩子。他的大女儿朱莉出生后,妻子伊冯手忙脚乱。她甚至在朱莉哭时,打电话咨询儿科医生应该做什么。斯金纳称,伊冯“将所有事情丢给我。[朱莉]出生时,我不得不出门买尿布以及所有此类的东西,我们并未为[她]做好准备”注16。斯金纳承担大量的家务活,照顾孩子入睡、送孩子上学,等等。他在《重访瓦尔登湖第二》中提到:“我们的大女儿刚刚上完一年级,若要人关注教育问题,怎么也拗不过头胎孩子新上学这件事注17的。”或许部分由于这种原因,当第二个女儿黛博拉(Deborah)于1944年出生后,斯金纳自己动手,制造出一种自动照顾婴儿的装置“空中摇篮”。

除家庭外,斯金纳的“不如意”还来自工作。他在《重访瓦尔登湖第二》中说:“我刚刚结束了古根海姆研究院职位上成果丰富的一年,但我接受了印第安纳一个系主任的位置,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有注18时间搞科学或学术。”他没有讲的是,他所致力的鸽子研究计划被迫终止。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起,斯金纳投身于训练鸽子引航导弹的研究项目,以期服务当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NDRC)拨款25000美元来资助该项研究。但当NDRC打算追加30000美元资助时,该计划却被华盛顿总部取消了。这对斯金纳的打击非常大。“斯金纳对鸽子研究计划失败的失望,成为一种刺激,推动他进行最成功的文注19学作品的冒险。”

但家庭与生活的“不如意”并不足以推动一位心理学家去写一部小说,斯金纳多年对文学的爱好也是重要的动因。他自幼便喜欢文学,中小学时写过诗歌和故事,大学研修英国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曾躲在自家阁楼上,专心于文学创作,但最后以失败告终。《瓦尔登湖第二》可以视作斯金纳的文学创作梦想的再现。

更重要的是来自斯金纳的自身特质。他的传记作者比约克强调了自负问题。斯金纳长期自视甚高,尤其在家庭与生活等诸多不如意的情形下,这部小说能够为他提供一种渠道,来表明个人的优越,从而获得一种释然。斯金纳通过《瓦尔登湖第二》,表达了他对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的理想设计。而在此之前,他主要致力于实验室研究。斯金纳在1948年回应为何创作这本书时称:“我想伯伯里斯(Burris)和弗雷泽(Frazier)都是我的一部分。写作《瓦尔登湖第二》是一种自注20我治疗,在这本书中,伯里斯方面努力去接受弗雷泽方面。”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埃利奥特(Richard M.Elliott)非常了解斯金纳,他也同意,伯里斯与弗雷泽“仅是弗莱德(Fred)[即斯金纳]自己心理的稍作区分的投射——作为灵魂的弗莱德与作为科学家的注21弗莱德”。

在《瓦尔登湖第二》的第33节,斯金纳自负的表现达到巅峰。主人公弗雷泽爬上石头山上的“王座”,俯瞰瓦尔登湖第二,然后躺下来,摆出耶稣受难的姿势。在与伯里斯的讨论中,他承认:“在很多方面,瓦尔登湖第二的实际创立比起按照现代科学的世界进化要更注22接近于基督宇宙进化。”当伯里斯指出,弗雷泽有“可观的上帝情结”时,后者带着“几乎是虔诚”的语气说:“我喜欢扮演上帝!情况既然如此,谁不会呢?不管如何,伙计,即使耶稣基督都认为自注23己是上帝!”斯金纳后来对此评论说,这一幕惹恼了很多人,“但我想处理上帝情结,这是人在其位置上近乎肯定地要遭遇到的事情”。注24事实上,斯金纳常常嘲弄但却半认真地将自己看作人类的救世主。

心理传记学家埃尔姆斯(Alan Elms)认为,斯金纳是出于同一注25性危机创作了这部小说。同一性危机是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提出的观点,指个体在认同自我时所处于的混乱状态。埃尔姆斯认为,斯金纳的同一性危机首次出现在文学创作失败的青年时期,即所谓的青春期心理危机,斯金纳自己将这一段时间称作“黑暗岁月”;这种同一性危机后来又出现在中年,斯金纳写作《瓦尔登湖第二》时正值41岁,这正是中年心理危机时期。工作与生活上的内心不如意恰恰是自我同一性混乱的表现。埃尔姆斯指出,斯金纳通过小说的叙述者伯里斯,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小说的第一节,伯里斯便说:“我教师当了一辈子,实在乏善可陈,依我看,他们可怜巴巴地卖弄的学问,是我硕果仅存的东西啦。而对于那件东注26西,我非但毫不满意,而且惶恐的很。”“对于社会问题,我重新产生了兴趣,还有我的善意,它看上去对社会完全没有任何影响。我看不出那样做给任何人带来了丝毫的价值。但我继续日复一日为此注27付出,而心中的沮丧和抑郁感却挥之不去。”

埃尔姆斯认为,斯金纳通过创作这部小说,能够应对同一性危机。首先,对于青年时期来说,这部小说的创作使得斯金纳能够克服“黑暗岁月”时的失败。斯金纳在青年时立志于文学创作,但却以失败告终。现在,他终于可以写出一本小说,了却自己年轻时期的梦想。其次,本书的写作能够帮助斯金纳应对中年心理危机。在这部小说中,斯金纳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均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妇女可以从家庭中脱身出来,孩子可以由专家照顾,工作可以称心如意。尤其通过弗雷泽,斯金纳将自己的思想用于社会管理实践之中。“因此,《瓦尔登湖第二》为斯金纳的各种中年心理危机问题提供了想象性的满注28足。”

此外,促使该书成形的还有《重访瓦尔登湖第二》中提到的作者与哲学家和批评家的聚会:“我每月要与一群哲学家和批评家(其中包括赫伯特·费格尔[Herbert Feigl]、奥伯里·卡斯特尔[Alburey Castell]和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开一次会,注29会上关于人类行为的控制已经为一个中心议题。”费格尔是提倡逻辑实证主义的“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他是斯金纳的好朋友。他与斯金纳的其他朋友一起,每周一次,听斯金纳朗读刚写出的《瓦尔登湖第二》的章节。卡斯特尔则成为他《瓦尔登湖第二》中卡斯尔(Castle)的原型。罗伯特·佩恩·沃伦是一位小说家,另外还有英语教授约瑟夫·比奇(Joseph Beach)和哲学教授米勒(J.W.Miller)等。三、 《瓦尔登湖第二》的思想源头《瓦尔登湖第二》一书是斯金纳将其行为主义观点运用到社会实践的一种尝试,其思想源头主要有两个,即斯金纳的行为科学与乌托邦的社会思想。

斯金纳的行为科学是一种技术型的科学。这种类型的科学起源于培根(Francis Bacon),倡导控制自然,与此相对的则是沉思型科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倡理解自然。斯金纳自称是“一位忠实的培根主义者”。他在中学时,就读过培根的传记等作品,并钻研过培根的《论学术的进展》与《新工具》等作品。他尤其信奉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他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行为科学,采用行为的实验分析方法,来预测和控制动物和人类的行为。

在理论层面上,斯金纳提出行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他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变化,主要由学习之后效果的作用所致。当事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如果得到强化和得到奖励,该行为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如果做出某种行为,得到惩罚,该行为就会越来越少地出现。行为的变化其实取决于当事人所处的环境。这样,改变环境,尤其是行为的效果,也就可以改变当事人的行为发生情况。在操作层面上,斯金纳通过实验研究,提出强化的具体安排程式。强化可以从连续与否,可分为连续强化与不连续强化。不连续强化又可从时间上,分为定时强化与不定时强化;从比率上,还可分为定比强化与不定比强化。比如当事人行为形成之初,可对其采用定比强化,即当事人做出的相应行为越多,获得的奖赏就越多;当其行为做到一定程度“步入正轨”后,采取不定时的强化就可以了。在价值层面上,行为科学可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以推动动物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斯金纳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的影响,认为动物和人类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生存。好的物种就是能够生存下去的物种,好的社会就是能够生存下去的社会。行为科学要致力于防止不幸,促进人类在世界上更好地生活。斯金纳由此在应用层面上将自己的设想推广到言语行为、程序教学、心理治疗以及动物行为训练等领域。《瓦尔登湖第二》则是他以小说的形式将行为科学应用于人类社会的首次尝试。

乌托邦的社会思想是《瓦尔登湖第二》的另一思想来源。“乌托邦”(Utopia)一词是《乌托邦》(1516)一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St.Thomas More)根据希腊语ou和topos杜撰的,意思是不存在的地方或“乌有之乡”,用于形容人类理想中的美好社会。自古希腊的柏拉图的《理想国》起,不断有学者提出乌托邦的社会构想。《瓦尔登湖第二》显然是斯金纳在前人基础上,构造出来的一个乌托邦社会。1955年,有人询问斯金纳,在小说创作前,是否研究过乌托邦文献,以理解通过教育形成社区的问题。斯金纳说:“我确实在美国社注30群史中到处寻找过,但从未形成正式的参考书目。”同时,他又提到其他的乌托邦文献:“我相信在培根的《新大西岛》中是有相关注31思想的,在柏拉图和莫尔的著作中当然也是如此。”

在乌托邦文献中,有三部作品与《瓦尔登湖第二》关系最为密切。第一部当然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斯金纳早年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员时,就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他认为自己“从那以来就是梭罗的信徒……当我第一次买了车,就在车里放一本《瓦尔登湖》,这注32让我想起更朴素的生活。”书中的主人公弗雷泽甚至想象自己注33“是第二个梭罗”。斯金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梭罗所描述的生活为蓝本,来塑造《瓦尔登湖第二》的。他尤其认为其小说在如下两点上非常接近梭罗的观点:节俭的生活,独立于政治。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反对过度的物质享用,倡导尽可能少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瓦尔登湖第二》中,斯金纳通过弗雷泽直接表达出这个观点:注34“我们实践梭罗的原著,避免不必要的占有。”梭罗反对当时的政府干扰人民,提倡远离政治,做自己的国王。斯金纳在《瓦尔登湖第二》中也认为小型社区要避免政治行动。“摸索出自己满意的生活,注35与政府尽可能少接触的可能性,是弗雷泽论点中的最大亮点。”

第二部著作是培根的《新大西岛》。这是斯金纳阅读的第一部乌托邦著作。培根在这部小说中,坐实了他提倡的技术型科学观,他描述了新大西岛在物理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探索,倡导通过技术来克服自然,使人们过上平和、快乐、生产性的生活。在《瓦尔登湖第二》中,斯金纳通过行为实验的技术,贯彻了培根的思路。他在自传中谈到培根的小说时说:“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可能的,但它不会偶然出现。它一定需要计划、建造以及科学的帮助。行为的实验分析,通过其特有的本性,产生一种技术,因为它说明了可以通过变化条件来改变行为,我在我的《新大西岛》——《瓦尔登湖第二》注36中,也说了同样的话。”

第三部著作是莫尔的《乌托邦》。麦高恩 (C.C.McGowan)和罗伯茨(J.L.Roberts)比较了莫尔的《乌托邦》和《瓦尔登湖第二》两部作品,发现这两种社会都提倡面向所有人的公正,财产公共所有,以及快乐、生产性的社区;它们都消除不和谐的因素,保证个体行为有益于社会。具体来说,两者在以下细节上存在明显的契合:在角色组成上,两者都有三个主人公,且均围绕其中的一个主人公为主线展开;在工作上,两者都强调体力劳动,且尽可能降低劳动时间,绝大部分人要亲身劳动,且从劳动中获得满足;在生活上,两者都强调乡村生活,成员在穿着和住宿方面均不存在阶层区别,且都是集体用餐。在教育上,两者都强调实用的学习。在婚姻上,两者均强调婚姻的神圣性,都允许离婚。在法律上,两者都不强调严格的司法管理。在宗注37教上,两者均没有官方的宗教。

不过,斯金纳对于前人的乌托邦社会思想是持保留态度的。他认为,前人重在描述世界,而自己重在创造世界。在这种意义上,他所描述的“瓦尔登湖第二”是可以实现的,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斯金纳在1990年接受访谈时说:“柏拉图不知道怎样创造出一个‘理想国’,培根也不知道怎样创造出一个‘新大西岛’,卡贝 (Cabet) 不知道如何创造出一个‘依加利亚’。在《瓦尔登湖第二》中,我说:‘我已经有了一些获得某种东西的方法。为什么不使用这些方法来创注38造一个精彩的世界呢?’”四、 《瓦尔登湖第二》的主要观点《瓦尔登湖第二》一书主要叙述参观乌托邦社会即瓦尔登湖第二的经历。全书共三个主要人物,叙述者为赴瓦尔登湖第二的大学教授伯里斯,主角是引导他们参观瓦尔登湖第二的弗雷泽,随同伯里斯参观的哲学教授卡斯尔作为对立人物,不断提出问题,推动全书情节逐渐深入。伯里斯则在叙述中,综合二人的观点。

全书以参观瓦尔登湖第二为线索,逐步深入,展示斯金纳的理想社会设计,表达他对服饰、娱乐、用餐、工作、教育、家庭、医疗、美好生活、政治、宗教、自由等具体主题的看法。全书共36节,分为两个部分:该书的前半部分,从第1节到至19节,侧重具体层面,讲述瓦尔登湖第二在生活、工作、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该书的后半部分,从第20节至36节,侧重理论层面,讨论瓦尔登湖第二设计中的价值、政治、宗教、自由等主题。

全书自第2节起,开始介绍瓦尔登湖的具体情况。第2至7节主要叙述瓦尔登湖第二的生活情况。第4节通过茶水服务的细节,提出瓦尔登湖第二的主要生活方式,即以实验的态度,借助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生活。第5节主要表达对女性服饰的看法,强调服饰应在避免浪费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品位。第6节与第11节谈到瓦尔登湖第二的休闲娱乐,弗雷泽认为,大规模人群是浪费无益的,提倡小群体娱乐,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等。第7节讲述用餐情况,瓦尔登湖第二在技术的调控下,将用餐时段分开,并通过机械化的洗碗等手段,达到效率最大化。第8至10节主要讨论工作。瓦尔登湖第二的产业主要是农业和工业。社区采用工分制,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并避免因工作性质不同而导致的阶层差别。社区采取每天四小时工作制,提倡每个人都快乐而创造地工作。第12至15节谈及教育。1周岁内的婴儿住在社区里类似“水族馆”的育婴设备中。1至3岁的幼儿住在集体宿舍中。孩子通过行为技术,从群体中接受积极的情感,且避免了父母的消极情绪的干扰。因此,这里的孩子没有妒忌等消极情绪。第14节通过弗雷泽与卡斯尔的讨论,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行为技术,使孩子形成兴趣、快乐等积极情绪,而非恐惧等消极情绪。第15节交代3至13岁的孩子的教育。社区通过行为工程学,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强化安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教学主要侧重学习和思考的技巧,具体课程则由学生自学。学生在接受教育中,自然地融入社区生活。第16至17节叙述婚姻和家庭。瓦尔登湖第二的成员到了16、17岁时结婚,女性18岁生第一个孩子,22、23岁左右结束生育,投入到工作中。弗雷泽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古老形式,如果不利于社区,那就不是好的家庭,便可以被理想社会所替代。夫妻在社区的指导下,凭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双方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分房居住。如果出现问题,可以接受心理学家的辅导。孩子则由社区的公共机构抚养。

本书从第20节起进入理论层面的探讨。通过对立人物卡斯尔的质疑与主人公弗雷泽的回应,本书逐步展开对美好生活、政治、宗教、民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的讨论。第20节讨论瓦尔登湖第二设计中的伦理与规范问题。弗雷泽通过对美好生活的阐述,表达自己关于善的伦理观念。他认为理想的好生活应包括四个方面:好的健康,最小不快乐的劳动,锻炼天分和能力,放松和休息。为了实现这种生活,就需要运用充分的行为工程设计,将瓦尔登湖第二的法典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第23至27节论述政治与宗教。关于政治,弗雷泽认为,当时的美国政府主要通过权力威胁来管制社会,从行为工程学来看,这是最糟糕的做法,无法实现个体充分的自由与幸福,并且无法良性地完善自身。瓦尔登湖第二力图建立基于行为科学的政府,采取投票的方式,进行政府决策。虽然政治的设计与推行需要类似弗雷泽这样的杰出个体,但他们并非独裁者,并不通过权力来干预社会。弗雷泽相信,瓦尔登第二社区可以通过推广,不断扩大,甚至推动全世界获得永久的和平。关于宗教,在弗雷泽看来,瓦尔登湖第二通过组织活动,能够实现成员的希望,因此社区中不存在宗教。对于个别成员的信仰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学专家来进行干预。第29节论述自由与民主问题。弗雷泽认为,自由并不存在。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所决定的。他提出,通过营造个体喜欢的氛围,消除其不喜欢的氛围,就能够控制个体的行为。传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营造个体不喜欢的行为,通过惩罚,来消除个体的不良行为。瓦尔登湖第二所要做的,恰恰相反,是通过强化,来营造成员喜欢的场景,推动成员朝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瓦尔登湖第二建立了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社会结构,且成员遵守其规则时,人就可以过上自由而和平的生活。弗雷泽由此得出,民主恰恰是通过强化的控制,让被控制者过一种循规蹈矩却同时感到自由的生活。在这种意义上,民主是代表多数人意愿的权力和统治。第32节表述全书的核心主张: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来改进社会,增进人类的幸福。弗雷泽在此说出一段著名的话:“哦,你对人格设计有什么要说的?你感兴趣吗?气质的控制?给我详述一些规格的话,我就会给你这个人!你对情绪的控制说什么?营造让人们变得最有生产力和最成功的那些兴趣?那样你觉得美妙吗?这些技巧有些是现有的,更多的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出来。想想那些可能性!一个没有失败、没有枯燥、没有精力重复的社会!”注39第33节达到全书的高潮。弗雷泽在俯瞰瓦尔登湖第二之后,摆出耶稣受难的姿势。他道出瓦尔登湖第二设计的精髓所在:“我们社员实际上总是在做他们想做的,他们‘选择’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们确保他们将要做的恰恰是对他们自己和对社区最好的事情。他们的行为注40是被决定的,但是他们仍然是自由的。”

全书以伯里斯辞去教职,回到瓦尔登湖第二告终。书中的最后一句,改自英国诗人勃朗宁(Robert Browning)的《皮帕之歌》的诗句“上帝天堂居,万象皆调畅”:弗雷泽不在天堂,万象皆调畅。意思很明显,弗雷泽虽然不在,但瓦尔登湖第二一切皆宜。五、 《瓦尔登湖第二》的实践尝试《瓦尔登湖第二》初版面世时,出版商在书封上写下这样的话:“斯金纳先生将它[乌托邦]建立能够用于当今美国生活的良好、可靠的心理学与经济学理论之上。它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的那种梦想。”注41读者没有辜负出版商的期望,不断有人努力将瓦尔登湖第二转变为现实。

1948年,斯金纳就报告说,明尼阿波利斯有一群年轻人计划建立实验性的社区。1949年,他在信中提到,有一群年轻人,希望暑假时间在耶鲁大学附近建立一个实验性社区。20世纪50年代中期,耶鲁大学的研究生格拉德斯通(Arthur Gladstone)在纽黑文建立了一座合作性的房屋。哈佛大学的法学专业学生伊斯雷尔(Matthew Israel)很多年都在研究瓦尔登湖第二的实现计划,伊斯雷尔的一些朋友在马萨诸塞州南林肯农场尝试社区生活。20世纪50年代后期,伊斯雷尔创办一份通讯《瓦尔登湖第二公报》来讨论将小说设想变成现实的问题,不过最终没有实现。同时,不断有人写信给斯金纳,希望加入真实的瓦尔登湖第二社区。到1965年,斯金纳手中的名单人数已达到250人。在20世纪70年代,甚至美国国务院有人打电话告诉斯金纳,认为美国应该停止输出美国的生活方式,代之以瓦尔登湖第注42二的生活方式。

斯金纳本人对将瓦尔登湖第二付诸实践也非常感兴趣。他写完《瓦尔登湖第二》后,就用纸做了建筑物和地基的模型,放在自家的地毯上。他多年保存着一张瓦尔登湖第二的地图。1955年,他在休学术年假时写了数十条笔记,思考瓦尔登湖第二实现的具体问题,从名称到各种细节,例如怎样饲养满足人们需要的奶牛。20世纪60年代早期,斯金纳认为奥尔迪斯(Owen Aldis)将会支持瓦尔登湖第二的实现,此人在股票市场赚了钱,希望建立一个场所,供学者休学术年假之用。但此人希望在建成社区之后,接着实施商业计划,最后为斯金纳所拒。斯金纳虽然积极推动瓦尔登湖第二社区实践,但依然选择在大学里工作和生活。他认为自己的贡献主要在行为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上。在这种意义上说,他依然选择成为伯里斯,而非弗雷泽。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有数十家感兴趣的团体,要建立类似瓦尔登湖第二的社区。许多社区逐渐建立起来,其中著名的有:亚特兰大的“瓦尔登池”(Walden Pool),华盛顿的“瓦尔登屋”(Walden House),斯金纳在哈佛大学的一个学生建立的瓦尔登三(Walden Three),密苏里州的“东风”(East Wind)、向日葵屋(Sunflower House)、湖村(Lake Village),加拿大的蒲公英社区(Dandelion Community),以及西密歇根大学的激进行为主义者建立的“实验社区二”(Experimental Community Two, EC2)和“学习村”(Learning Village),等等。但这些社区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坚持下来,有的社区由于派系之争,有的因为工作上的分歧,有的因为物质滥用,有的因为领导者之间的潜在权力争斗,还有一个社区,每个人都想成为弗雷泽。

在延续至今的社区中,双橡树(Twin Oaks)和奥尔科内斯(Los Horcones)最为著名。双橡树社区位于弗吉尼亚州路易莎的双橡树路上。该社区建立于1967年,起初由八位成员创建,其中三位是行为主义者,包括金凯德(Kat Kinkade)。凯特德曾于1973年出版《一个瓦尔登湖第二实验》一书,介绍双橡树社区;1994年,凯特德又在双橡树出版社出版《它还是乌托邦吗?》一书,继续讨论该社区的情况。双橡树社区占地约450亩,成员约百人。该社区主要靠销售豆腐维持经济运转。社区财产共有,几乎没有个人财产。社区最初采用《瓦尔登湖第二》中的工分制,但发现难以管理,容易为偷懒者所利用,后来改为一小时一工分制,不论工作如何,不过不受欢迎的工作每个人都要参加。成员每周工作约42小时。成员流动性较大。非竞争性的工作,由于没有强化,也会使得参与者离开。社区没有通常的宗教,也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成员自愿参加社区,可自由选择离去。双橡树社区已成为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行为取向社区的典范。

位于墨西哥的索诺拉州的奥尔科内斯是由罗宾逊(Juan Robinson)于1973年创建的。该社区原来是为自闭症儿童所设的学校,在治疗特殊儿童方面尤为成功。该社区以耕作和教育项目维持经济运转,使用积极强化来形成非竞争性的环境。该社区由罗宾逊领导,采用家长制。社区共有财产,并使用行为矫正技术塑造成员的行为。社区大约有30人,均系由内部人员发展而来,外来成员极少。居住者实行开放的社会结构,孩子将成人视作父亲,成人也将孩子视如己出。在政治上,不同于瓦尔登湖第二中的投票制度,实行一致同意的决策。奥尔科内斯于1999年获得行为分析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is)颁发的行为分析传播奖,现已成为最接近斯金纳的理想设计的社区。六、 《瓦尔登湖第二》的思想争论《瓦尔登湖第二》出版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批评者的观点是非常激烈的。当时的《先驱论坛报》(Herald Tribune)评论说:“在《瓦尔登湖第二》里,我确定我真正喜欢的唯一的东西就是那台收音注43机。”《瓦尔登湖第二》引起争议最多的主题是自由问题。批评者当中最为激烈的一位学者是《生活》杂志的主笔杰瑟普(John K.Jessup)。他认为《瓦尔登湖第二》中所谓的“自由”,“是巴甫洛夫的狗们的自由,当‘就餐’的铃声为它们引来不愿回应的食物时,注44它们能够自由地在嘴里吐泡沫。”同时,他还认为这本小说背离了梭罗的自由精神。梭罗提倡立足当下,充分地释放自己的可能性,而《瓦尔登湖第二》中的居民则是被决定的。“诸如《瓦尔登湖第二》之类的书,是对一个名称的诋毁,对一种冲动的堕落。所有的梭注45罗主义者都将完全憎恨这些书。”斯金纳对此回应说,并非所有的梭罗主义者都同意,《瓦尔登湖第二》是自以为是的。“许多《瓦尔注46登湖第二》的理念肯定应归于梭罗。”他认为,自己如同梭罗一样是强调自由的。

对斯金纳的《瓦尔登湖第二》中的自由主题提出激烈批评的另一位学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认为,人能够在潜能的推动下,自由地朝向善的方向成长。他反对行为主义对人的控制。他声称:“行为科学也成了当代世界的恶魔之一。斯金纳的《瓦尔登湖第二》中,对行为科学应用于社会后的发展趋势最真实、最直白的描述注47已经或正在引起大量令人最担心的关注。”1962年6月11日至12日,罗杰斯与斯金纳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对话,对话的核心主题就是自由。罗杰斯认为,人拥有自由。这种自由是内心的、主观的,与人的存在有关的。人恰恰通过自由,不断地成。而行为科学则恰恰通过将人视作可控制的对象,取消自由。罗杰斯以《瓦尔登湖第二》为例,认为整个瓦尔登湖第二都建立在暗中控制的观念之上。斯金纳对此回应说,他也赞同罗杰斯所说的释放个人的自由,他注48认为这意味着要摆脱“明显的特别讨厌的外部控制的自由”。这表现在瓦尔登湖第二的教育时间中,需要对避免当前文化的影响,对环境进行全面控制,以使得孩子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技能。罗杰斯也赞同斯金纳的观点,认为在设计文化之前,应该选择一定的价值观念。不过,他喜欢的是能体现变革全过程的价值观念,而非《瓦尔登湖第二》中所体现的中产阶级等的价值观。另外,罗杰斯认为,斯金纳混淆了控制和影响,影响显然要建立在当事人的选择基础上,而控制显然将当事人的主体性置之度外。这实际上涉及下面要讨论的人性问题。《瓦尔登湖第二》引起的另一个争议主题是人性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作家约克鲁奇(Joseph Wood Krutch)就此提出过批评。他在其《现代情绪》(The Modern Temper)一书中,批判了现代科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僭越。1948年,他又出版一部关于梭罗的传记。他在其中批评道,《瓦尔登湖第二》将人塑造为由社会决定的机器,是现代科学用于人类最极端的典型。斯金纳的这部著作可称作“可耻的乌托邦”(Ignoble Utopia)。相比之下,柏拉图、莫尔等人的乌托邦设想则是高贵的,因为它们建立在人类理性的基础上。当弗雷泽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来设计社区成员的行为时,人的本性则荡然无存,这时的人可称作“微型人”(the Minimal Man)。而这样则会导致集权社会的出现:“由于[《瓦尔登湖第二》]没有人的本性,无法反抗假定存在的任何事物,那么一些其他的实验者——可能被条件作用为纳粹集中营指挥官之子——可能决定发展出一种以使人受难为乐的种族,并建立一个名为瓦尔登湖三的注49殖民地。”

在斯金纳1955年写给埃利奥特的信中指出,《瓦尔登湖第二》实际上描述了克鲁奇赞同的理想社会:人选择自己的工作,孩子在教育中面向自己要过的生活,音乐与艺术盛行,且经济依照类似梭罗所描述的简朴生活运转。问题仅仅在于瓦尔登湖第二是由某个人设计的。斯金纳认为这是不合逻辑的:“由历史事件得出模式,就是美好的。注50由某人作为实验计划加以尝试,就是邪恶的。”

另外,种族与性别也是《瓦尔登湖第二》引起争议较多的话题。这是美国文化特别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瓦尔登湖第二》中没有反映种族与性别的观念,它在这两个方面是缺失的。沃尔珀特(Rita 注51S.Wolpert)指出,斯金纳具有男性中心与欧洲中心的立场。她发现,在种族上,整部书所涉及的角色都是白人,没有涉及其他种族。注“斯金纳创造了一个没有贫穷的社会,但它仅是针对白人的世界。”52在休闲观点上,斯金纳所强调的古典音乐与艺术是基于精英主义的价值观之上。在性别上,虽然斯金纳在撰写此书时,要将女性从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但并未注意到女性的独特性。例如,弗雷泽在讲到女性22、23岁后可以开始工作时,将女性与男性视作同样的存在,没有注意到女性自身的特殊性。在教育问题上,斯金纳强调儿童要学会忍耐和理解,并未重视女性所擅长的亲社会行为,因而忽视了女性。在强化活动问题上,通常是理智内容丰富,而情感内容却相对较少。《瓦尔登湖第二》虽非我所译,但作为“丛书”的主编,我觉得有责任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有关本书的背景性知识,且作“代译序”,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郭本禹2015年2月10日于南京师范大学重访瓦尔登湖第二

1945年初夏,我写《瓦尔登湖第二》,当时不算西方文明的一个坏时期。希特勒死了,史上最野蛮的政权之一行将就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已被淡忘,共产主义不再是一个威胁,因为俄罗斯是值得信赖的盟友。再过一两个月,广岛将沦为一种可怕的新式武器的试验场。一些城市产生了一丝烟雾污染,但没有人担心整体的环境问题。存在战时短缺,但工业界将很快再次转向投入无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的欲望。据说工业革命平息了马尔萨斯的呼声呢。

害得我写《瓦尔登湖第二》的,是个人的不如意。我已经看到我妻子和闺密们奋起从家务圈子里面自拔,还看到她们在要填职业的空格里写“主妇”时皱眉头。我们的大女儿刚刚上完一年级,若要人关注教育问题,怎么也拗不过大孩子新上学这件事的。我们很快要离开明尼苏达迁居印第安纳,所以我一直在找住房。我将离开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弦乐演奏家,他们一路忍受了我弹的蹩脚钢琴,我不确信能否找到人接他们的班了。我刚刚结束了古根海姆研究员职位上成果丰富的一年,但我接受了印第安纳一个系主任的位置,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有时间搞科学或学术。关于这一类的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呀?有没有行为科学碰巧可以助一臂之力?

这些是小范围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我可能不会有勇气对付那些大的问题。在七年前发表的《生物行为》一书中,我曾拒绝在实验室以外应用我的成果。“谁愿意推断就让他去吧,”我说。不过,我当然已经思辨到行为科学所隐含的技术,以及它可能发挥的移风易俗的作用。我最近一直很重视个中含义,因为我每月要与一群哲学家和批评家(其中包括赫伯特·费格尔,奥伯里·卡斯特尔和罗伯特·佩恩·沃伦)开一次会,会上关于人类行为的控制已经成为一个中心议题。

将这一切都归拢,写一部乌托邦社会的小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同事。爱丽丝·F.泰勒送了我她的新书《自由的发酵》,是关于完美主义注53运动在十九世纪美国的一项研究。搬到印第安纳前有两个月的空闲时间,我决定写下我的想法,也就是说,一千人一个群体如何借助行为工程,可能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两家出版社拒绝考虑《瓦尔登湖第二》,而麦克米伦接受出版的前提条件是,我要先写一些介绍性的文字给他们。这些编辑部式的判断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一两位杰出的批评家非常重视此书,但市民大众不理它了十几年。然后,书开始好卖,年销售稳步上涨,呈现了复利曲线。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唤醒了人们的兴趣。书中如此频繁地提到的“行为工程”,在那个时候跟科幻小说差不多。我原以为行为的实验分析可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但还没有证明它。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公众后来得知的行为矫正的开端。有关于精神病和智障人士的早期实验,然后试验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而这些实验进行的一些环境本质上位于社区内。六十年代,应用到其他领域,如咨询和激励制度的设计,就更接近我在《瓦尔登湖第二》中的描述了。研究行为的技术已不再是纯属虚构的,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实在是太真实了。

不过,我认为,有一个更好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这本书。世界正开始面对全新数量级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过多和核灾难的可能性,等等。当然,物理和生物技术可以派上用场。我们可以找到新的能源,并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能源。世人可以通过种植更有营养的谷物,吃粮食不吃肉,来养活自己。更可靠的避孕方法可以让人口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固若金汤的防御可以使核战争无从发动。但是,只有人的行为改变了,这一点才会发生,而如何改变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诱导人们利用新能源形式,吃谷物不吃肉并限制家庭规模呢?如何让核武库不落入铤而走险的领导人的手中?

高层政策制定者不时被呼吁,要更多地关注行为科学。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行动部门,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许多年前做了一个这样的提示,指出已经开发了有用的“政策制定的见解”。但它暗示,行为科学的主要作用是收集事实,并且坚持说,“知识在决策中不可替代智慧、常识”,可能是为了安慰被科学家的野心所惊呆的政策制定者。科学会搜罗事实,但国会或总统将作出决定——用智慧和常识。

诚然,当行为科学超越事实的收集去推荐行动方针,并通过预测后果来自荐时,就没有太大的帮助了。例如,并非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意见一致,税收的增减或利率的变化将如何影响生意、价格或失业,而政治学家也不可能就国内、国际政策的后果取得一致意见。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首选公式是那些不规定行动的公式。例如,地地道道的发展主义几乎否定了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应用心理学通常是科学和常识的混合物,而弗洛伊德认为治疗是精神分析的小贡献。

从一开始,对于行为的实验分析的应用是不同的。它倍加关注后果。行为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后果而改变——这是操作条件作用——但它可以改变,因为其他种类的后果便会随之而来。精神病和智障人士会活得更好,师生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节省,家会成为更开心的社会环境,人们会更有效地工作,同时享受自己在做的事情,等等。

这些都是传统上预期智慧和常识带来的各式成就,但《瓦尔登湖第二》的主角弗雷泽坚持认为,它们是一门特殊的行为科学的囊中之物,后者可取代智慧和常识,并带来更快乐的结果。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发生的事增加了他的成果的合理性——在那个社区里,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以及经济和政府的某些方面都解决了。

弗雷泽的批评者会申明反对。我们能从千人的成功社区里得出什么结论?拿这些原则到纽约市,或者是国务院试试看,看看会发生什么。这个世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空间。一个小群体行得通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国家或全世界的需要。

弗雷泽的回答可能把瓦尔登湖第二称为试点实验。工业界先小规模尝试了新的流程以后,才投资大厂。若要发现人们如何生活在一起不吵架,不用工作太辛苦就可以生产自己需要的商品,可以更有效地养育、教育孩子,让我们先从易掌控大小的单位开始,然后转移到更大的问题。

但更令人信服的答案是这样的:大有如此美妙吗?人们常常说,世界正在遭受大型化弊病的痛苦,而我们的大城市现在有一些临床实例。许多城市可能已经越过了优良管治的临界点,因为太多的事情都错了。我们倒不如问问,我们是否需要城市?有了现代通信和交通系统,企业并不需要彼此处在步行或出租车的距离之内,而且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有多少人是必须靠近的?人们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和更有趣的生活,如果就业机会和更有趣的生活都可以在他们的来处找到,他们就会蜂拥回流。有人建议,有了现代通信系统,未来的美国可能干脆是小城镇的网络。但我们不该说瓦尔登湖第二吗?一些城市的骨架可能幸存,像博物馆的恐龙骨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演变的过渡阶段的遗迹。注54

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在他的力作《小即是美》中讨论的是来自大的问题,并概述了适合中间尺寸的系统的技术。涉及新能源和农业新形式的许多项目,似乎非常适合小型社区来发展。小城镇或瓦尔登湖第二的网络会有它自己的问题,但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它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虽然小社会并不带来“人性的一切必要的善” (小城镇从来没有支持这一浪漫的梦想),却可以促成根据应用行为分析的原则安排更有效的“强化的相倚关系”。我们不必细察从这些原则得出的各种做法,就可调查其中的一些可能解决小社会基本问题的做法。

要诱导人们去适应少消费、从而少污染的新生活方式,我们不需要讲节俭或紧缩,仿佛我们意在牺牲。有些强化的相倚关系中,人们不断追求(甚至超越)幸福,而消费远远低于他们现在消费的。行为的实验分析清楚地表明,不是商品的数量(如供求规律所示),而是商品和行为之间的或然关系才重要。故而,使美国旅游者吃惊的是,世界上还有人比我们快乐,尽管他们拥有的财产少得多。通货膨胀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它被不无道理地定义为花费超过了现有财富。实验社区可以纠正鼓励不必要开支的强化相倚关系。至于污染,小社区对于循环物资、避免浪费的分配方法是最优的。

基础研究也表明,每个人,不管男女老少,不仅要收到货物,而且要从事生产,这一点有多么重要。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都应该根据新教工作伦理像工作狂一样努力。省力的方法有很多,但不应该如弗雷泽指出的那样设法节省劳动者,从而增加失业。只要把想就业的人数除以美国人每年收到的工资总额,就得到了每一个人的完全合理的年工资。但是,这意味着对很多人来说,生活水平要下降;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恐怕是不可能的。不过,在一系列的小社区,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工作,因为工作、工资可以在工作者中间进行划分。而良好的激励条件,例如,人们不是挣钱,而是获得钱可以购买的东西,就不需要我们所说的辛勤工作了。

如果世界要节约任何部分资源用于未来,就必须不仅减少消费,而且减少消费者的数量。实验社区应该是很容易改变出生率的。父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