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舞蹈艺术(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2:54:47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舞蹈艺术(上)

世界舞蹈艺术(上)试读:

前言

人类艺术几乎与人类文明共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术史研究应当为希望了解和探寻艺术秘密的人们提供一些答案,应描述和展现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懈的艺术追求轨迹,但是更重要的还在于把人们引向一个迷人的领域,展现人类的漫长的历史中的艺术长征历程。

雅克·德比奇等人在所著的《西方艺术史》中说:在艺术上,持久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集中的、瞬间的价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德拉克罗瓦一心想要成为一个“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这种持久性乃是艺术的一大标准,从中产生神秘感来。你会惊奇地断定希腊艺术在多少个世纪之后仍然在拨动人的心弦。原始的绘画在被发现之时如同今日一样,令我们感受到艺术的诞生。起始时的灿烂令人目眩,艺术从来如此。在拉斯科洞穴之中,最打动我们的便是那种潇洒自在,自由驰骋!宛如一个生命在我们眼前苏醒。事实上,支配这一艺术的准则与其说是来自先决的密码,毋宁说是来自创造的天性,它的发展被视为生命一般。

在我们看来,艺术史是通过一些具有艺术持久性的伟大艺术作品和经过历史考验的艺术家来体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具有持久性的艺术品上。

豪塞儿在《艺术史的哲学》中说:历史中的一切统统都是个人的成就;而个人总会发现他们是处于某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境况之中的;他们的行为举止是他们天赋才能和所处境况两者共同的结果。这事实上就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辩证性学说的核心。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无论是干部、教师、学生和其他文化工作者,都迫切地需要了解世界,自然也渴望了解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历史。近十年来,人们对于交响乐、芭蕾舞、现代舞、世界绘画、世界电影等等,越来越感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求知现象。亚里士多德说:“求知乃人类的天性。”现在,时代的发展,把人们的求知的天性焕发起来,形成一种巨大的知识需求。作为21世纪的文明人,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文化艺术的修养。他不但应该懂得文学,而且应该懂得艺术;不但应该懂得中国艺术,也应该懂得世界的艺术。特别是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和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只是为了工作需要,就是日常生活,也应懂得一些世界艺术历史的知识。我们不但可以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伟大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伟大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这些,都越发激励了我们编写《世界艺术史话》的信心。

这套24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作为一部世界艺术史,东西方艺术均属描述和探讨范围。在处理两者的比重上,编写者也力求给予比较恰当的安排。作者基本上按照编年史的方法,对它们作并行的叙述。因此,这套书客观上具有比较艺术史的色彩,为读者在比较中对东西方艺术进行一些对比性的联想和思考提供了方便。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这样一部近三百多万字的世界艺术通史著作,由于涉及的艺术门类众多,同时又有意识地以非专业读者作为主要读者对象,因而从专业读者的眼光来看,有些问题上写得不深不透的缺陷是存在的。但是就大众读者而言,这样一部囊括艺术种类齐全、文字通俗生动、内容详略得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艺术史读物,相信能引领读者畅游于人类艺术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帮助人们实现卓越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向往的以“最大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

当然,这套丛书还有着一些缺点,希望在出版后,能够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以便我们对它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成为一部受到读者信赖的书,一部真正的常销书。本书编委会2007年5月

一、世界原始时代舞蹈

世界舞蹈起源

世界从何时开始,这是一个很难说准的问题,人们只知道,世界是在地球上发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天之后,人们看到地球是一个碧蓝色的水域上有几块黄色的陆地包裹着的球体,它是宇宙间一颗美丽的水球。地球在茫茫无际的宇宙间不停地旋转,它与宇宙其他星球相比,显得非常小。地球虽小,但是宇宙的神奇造化使地球成为与其他星球不同的球体。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球体。悠悠岁月,笼罩在地球外表的大气紧紧裹着地球生命生存的气温,天长日久,地球上孕育出有生命的单细胞生物,继而繁殖出多细胞生物、植物、无脊椎动物;又经过漫长岁月,地球上出现了灵长目类动物。人类是从灵长目类动物古猿进化而来的,为适应新环境,它们不断调整改变自身结构,努力使双腿支撑全身的重量,让脊椎从横向竖立起来。人类的站立是宇宙生命的一次巨大改变,它翻开了人类历史的第一页。200万年以来,地球一边继续它的自然演变,一边接受着人类对它的改造。

人类一边改造着地球、改造着自然社会,一边也改造着自己。在不断的改造当中,学会了劳动,学会了交际,人类历史从此开始。人类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石器时代的年代可推断为公元前175万年前到公元前1万年前。在这一段时期内,地球上已有四种人类居民:能人、爪哇人、北京人和尼安德特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居民长相相似,基本都是前额后倾,颅顶低平,下颌后倾,眉脊粗壮。他们已具有原始推理能力和与伙伴的交际能力,并能运用才智制造劳动工具,攀折树枝,采摘果实。人类逐渐产生了宗教意识。早期原始社会居民成群结队,用粗糙的石器工具捕猎野兽,获取衣食资源。人们吃饱了、穿暖了,闲暇之余,开始相互追逐嬉戏逗乐。

美丽动人的地球孕育了生物,孕育了人类,人类又创造出与动物世界完全不同的人类世界,那么,人类舞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世界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认为人类舞蹈是对动物世界的类人猿舞蹈的继承,他根据人类种族学家和人类史学家对人类起源探讨的数据和他对现存类人猿进行的跟踪调查,注意到类人猿喜欢围着一个大圆圈跳舞,他说:“他们愉快而活泼的围绕着某些高大的、牢固的、竖起来的物体跳的环舞,是人类祖先的动物传递给最早的人类的舞蹈。”人类舞蹈是对类人猿舞蹈的继承,那么,人类史学家测定早在公元前175万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人类,这说明人类舞蹈伴随着人类的出现,早在公元前175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的舞蹈是一种与动物区别不大的舞蹈。一位哲学家说:“人类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就是说,人是灵长目类中的高级物种,他与动物世界叩别之后,就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在他走向人类历史的第一天之时起,便在意识形态等各方面表现了与动物之间的差异。但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化与过去是不能分开的,它不是一个断层,而是过去的延续。也就是说,人对美的感受不能不追溯到动物的情感表现。人与动物分离之后,人与动物沿着各自的自然形态演化、发展,期间的差异也就越来越大。人类的原始舞蹈也是这样,人类舞蹈是类人猿传递的,这就是历史的延续,人类继承了动物舞蹈之后,便在他不断改造自然、优化生命结构,努力摈除与生俱来的动物本性的同时,又在发展着自己的舞蹈文化。那些自然而然产生的劳动能力、宗教信仰意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都带动了人类舞蹈文化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舞蹈

一、人类舞蹈

世界石器时代的舞蹈是各民族舞蹈文化的始源,各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特色却是随着不同地区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舞蹈文化样态大体差不多,这是由当时社会条件造成的。1百多万年前原始人类从爬行过渡到直立行走,开始了对人体自身的认识。原始人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寒冬酷暑,野兽成群,蚊虫肆虐,人们面临着随时冻死、饿死、病死和被野兽咬死的可能。人们处在采集经济阶段,生产力十分低下,长年累月处在穴居、半穴居和巢居中。阴冷潮湿的起居环境,恶劣残酷的自然生存环境给人们的生存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原始人类从类人猿继承下来的动物本能的宣泄快感的舞蹈在原始人类那里开始有了质的变化。原始人类面对残酷的自然生存环境,自发地利用舞蹈与之抗争,用舞蹈强健体魄,增强抵抗力,延长寿命。从此,人类舞蹈与古类人猿舞蹈有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区别。

舞蹈是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行为手段,又是人类祖先在筚路蓝缕、开辟草莱的年代里传情达意、鼓舞斗志的交流工具。原始社会,人们的衣食来源主要从自然界的一些动物、植物那里摄取,人们住在山洞、树洞中,靠粗制的石块、木棒获取野兽,吃饱喝足之后,便手舞足蹈抒发感情。随着火的发现,人的智慧有了巨大进步,萌生了“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自此之后,人类舞蹈不再是单纯的、动物性的能量消耗运动,而是一种带有思想意识的人体动作,这种带有思想意识的动作就可以称之为舞蹈。也可以说,舞蹈是人类摆脱动物状态之后的感觉和意识的表现。

那么,真正属于人类的舞蹈起源于何时呢?这是中外舞蹈界一直探讨的问题。在我国有学者认为始于旧石器时代,也可能更早,他们以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的男性舞蹈形象为印证;还有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随葬装饰品中根据原始人已具有的审美意识和宗教意识来判断,原始社会的祭祀舞蹈已被原始人以一种巫术感应的行为描绘在岩石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岩画就是判断原始社会舞蹈形象的有力证据。另外还有些学者认为,舞蹈起源于近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他们以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为印证。

由此,我们说,中国的舞蹈文明起源于1万年前。根据考古界专家学者研究证明,有人类文明就必然会有人类的舞蹈。可以说,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舞蹈是一切文明的开端。

舞蹈文明之所以追溯到1万年前,则是根据中国河南舞阳贾湖村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来判定的。在贾湖村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共出土了十余支七孔骨笛,孔为六大一小,从骨笛形状、音响结构来看,我国先民的音乐演奏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古代乐舞不分家,自原始先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开始,这一传统便流传下来。乐器是一种实物,易被保存,因而能遗存下来,而舞蹈是一种时空艺术,也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艺术,很难记录与保存。因此,我们根据中国古代乐舞不分家的传统来判断,骨笛的发现充分说明了舞蹈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那时人类祖先的舞蹈不再是无目的的精力发泄的单纯运动,而是有思想意识,有宗教观念,有审美内涵的表现性舞蹈。

二、旧石器时代舞蹈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伴随石器劳动工具的诞生,人类创造了舞蹈和音乐,劳动工具和原始歌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中外舞蹈界,各国学者对舞蹈的起源进行过各种探索,有巫术说、游戏说、模仿说、情爱说等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舞蹈的发生进行了探索。但任何观点都不能认为是惟一的探索,原始舞蹈还没有清晰的准则,它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混混沌沌的尽情发泄情感,生存欲望得到满足的情感与意识的表现是原始人类舞蹈的主要精神与实践活动的特点。这种古拙质朴毫无雕琢的原始舞蹈表现通过人的体力劳动来实现。因此,可以说劳动是原始舞蹈产生的关键。

旧石器时代舞蹈已孕育着艺术之芽,如法国境内岩洞壁画。它是原始先民朦朦胧胧审美意识的体现,旧石器时代的舞蹈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自然的形体韵律表现,它几乎是指人类对类人猿舞蹈传递的直接接受,它是自然人的一种欲望快感的发泄。是动物求生欲望得到满足,生命与生存环境和谐相处时得到的一种生理上满足的表现。因此说,人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快感。类人猿的围着木桩跳的环舞与人类的宗教意识和审美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快感是一种情绪反应,美感是人类有意识进行的情感表现。人类自从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舞蹈时,就进入了人为的形态韵律表现的阶段。这个阶段,舞蹈美感的产生来自于人类对文明发展的社会性需求。比如,人类对火的发现与使用。火的发现与使用使人类具有了支配自然的能力,它也使人与动物有了根本区别。可以想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用火御寒取暖、烧烤食物,大吃大喝一顿之后,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勾肩搭背、踢腿顿足、呼喊高叫、欢乐歌舞的情景。火的发明与使用,使人类的体质得到良好的改善;体质的增强,使人类原始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人们改变了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开始向氏族社会过渡。随着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等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类审美观念开始形成,从此舞蹈表现就带有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也就进入了人为的形态韵律表现的发展与繁荣阶段。从这个阶段起,人类舞蹈开始朝向风格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1.旧石器时代的舞蹈内容

旧石器舞蹈大致有:火与舞蹈、文身与舞蹈、线刻与舞蹈、神灵观念与舞蹈等内容。(1)关于火与舞蹈。火的发现与使用对人类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具有了支配自然的能力、对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火的发现与使用使人类智力得到提高,石器工具制造与加工更具实用性。同时,又使石器的造型更加美观,使石器工具具有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相互作用的内涵,提高了人类精神文明活动。石器被制造得光滑平整,反映了原始人一定的审美能力。有了实物造型的审美能力,相应原始人舞蹈也带有了意蕴美和韵律美的成分。与自然动物界完全不同的舞蹈,几乎与人类发现火、使用火离不开。(2)文身与舞蹈。随着人类体质改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步入文明时代,有了一定的审美要求,并精心设计一些装饰品打扮自己。如旧石器时代的克鲁马努人,喜欢在身上着色、文身和佩戴饰物。再如塔斯马尼亚人,喜欢在躯体涂上颜色或文身、或穿鼻孔。

文身是原始部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原始人美化形体的一种行为。原始人的文身大致有两类:一是用颜料画身,一是用锐器镂刻。文身是原始居民普遍追求的、显示人体美的一种风尚。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同一种族的人在身上刺同一种图文,以别于其他族人。居住在太平洋岛屿的摩萨亚人,男子长到16岁就必须要文身,以象征成人。严寒地带的爱斯基摩人,男子长到8岁,就开始在面部、胸部、手臂、大腿等部位黥刺。美洲印第安人文身的习俗更为普遍。在我国南方也有“纹刻画其体,纳墨其中”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这种文身习俗颇为普遍。文身体现了原始人的审美情趣。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与舞蹈关系密切,原始人在文身的同时,注定要舞蹈。如我国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发现的多幅岩画中就有一舞人,身上刻着纹理在舞蹈。(3)线刻与舞蹈。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先民创造出了线刻和雕刻艺术。如奥地利出土的3万年前的石雕,石雕的最上部和右上方是两件投矛,右下方是威廉多夫的维纳斯。从本质上讲,舞蹈与线刻是相通的,都是追求流畅与曲线美的线条艺术,这幅石雕说明旧石器晚期,原始人已经对美的线条有了初步的认识,反映原始居民投矛掷石、捕获猎物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先民对肥硕丰满女性的崇拜。原始社会有两大生产:一是物质生产,一是人口生产,这两大生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万年前的原始人对此就有了认识:投矛是狩猎生活的见证,肥硕丰满的女性是繁衍后代能力的象征。来自奥地利远古时代的这一块石雕以一种象形符号记录了有关原始人的审美信息,原始人对舞蹈的载体——人体美的欣赏早在3万年前就已开始了。(4)神灵观念与舞蹈。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已有了神灵观念,如旧石器时代的克鲁马努人,关心死者的尸体,他们给尸体染色,将死者双臂交叠放在胸口,随葬品中还有一些装饰品等。这种行为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其目的是为了祈祷得到更多的食物,这是一种巫术感应的方法。巫术感应是旧石器时代的先民最早萌生的神灵观念,它体现了一定的实用目的,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在雕刻、绘画以及线刻、雕刻中所描绘的对死者的哀悼,以及表现动物奔驰、跳跃的图形,都可以说是一种希望获得食物的巫术行为。他们对完成后的作品不感兴趣,而注重制作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一种巫术行为过程。制作时伴随着一种仪式,这个仪式就是原始的巫术舞蹈。原始巫术舞蹈反映了原始人的神灵观念。

2.旧石器时代舞蹈形式

旧石器时代先民处在采集、捕猎经济阶段。世界各地的原始种族均处在相同的经济文化阶段,他们的住宅、坟墓、武器、日常劳动工具基本属于同一类型,这些在今天某些原始社会的种族部落,如“马格德林、奥瑞纳或舒尔特利安等部族的文化”层里找到过去的踪迹。今天的旧石器时代的种族舞蹈,反映了世界早期舞蹈进化中的情况。

如前所述,人类最早舞蹈的形成源自于类人猿的环舞,类人猿围着高大的、竖起的物体,欢腾跳舞的行为模式直接传递给了人类,它是人类最早的舞蹈形式。

下面具体考察几个现存的仍处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种族部落的舞蹈:(1)非洲的侏儒族舞蹈。这一舞蹈属于旧石器中期的舞蹈,形式与现今非洲黑人舞蹈非常相似。舞蹈动作直接来自采集、捕猎等生活。如采集生活中的攀跃树枝、摇树枝、用矛扎鱼、下水摸鱼等。侏儒族人舞蹈时移动双膝、弯曲躯干、上臂贴近躯干两侧,上臂前伸和各种各样的跳跃、托举、转踏、顿脚、旋转等动作均来自生活。侏儒族人喜欢模仿战争、模仿动物的舞蹈,舞蹈的形式就是环舞,跳舞时一群女子围着一个男人转,或者一群男子围着一个女子转,舞蹈动作自然松弛。侏儒族模仿战争与模仿动物的舞蹈,以及围着一个男人或女人的舞蹈,与他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捕猎、采集是侏儒人主要的生活来源,战争是原始种族部落相互抢争食物、抢占地盘的行为。围着一个物体跳舞也象征着一种巫术观念,这些在旧石器时代舞蹈中得到了反映。(2)亚洲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族舞蹈。安达曼人是处在早期石器时代的现存民族。由于旧石器时代离我们太久远,旧石器时代的舞蹈遗物保留下来的非常少,因此,很难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舞蹈情况。惟一的办法是通过对现存原始部落居民生活观察推测那个时代的舞蹈情况。不过,生存在现代社会的原始部落民族的生活,不可能就是几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原型,现存的原始部落民族的生活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民族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状况,与出土文物及史料记载进行对照,就可以推断出旧石器时代舞蹈的形态。比如亚洲的安达曼人舞蹈,他们的生活仍然保持着原始风貌,了解他们的舞蹈,有助于我们得知早期人类舞蹈的状况。安达曼人舞蹈仍然是对类人猿环舞的直接继承,只不过比类人猿舞蹈更进化了一步,它不仅动作复杂,而且队形变化也变得复杂了。动作可以随情所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想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舞者边歌边舞,抒发自己的性情。(3)锡兰的维达族舞蹈。这是保存旧石器时代舞蹈的另一原始居民的舞蹈。维达族人舞蹈与安达曼人的舞蹈风格完全不同,它与环舞的舞蹈形式也相去甚远。环舞是一种较为温和、轻柔,抒发喜悦情感的欢乐性舞蹈。而维达族人舞蹈则是动作激烈,形体抽搐扭动,动作幅度较大,飞快旋转,令人目不暇接的舞蹈。这种舞蹈形态比“环舞”又进化了一步,它带有原始人最初的宗教意识,含有祈祷成分。舞蹈基本由男子表演,表演时舞者手持着箭,腹前挂着鼓,疯狂舞蹈。从男子手持箭、腹前挂着鼓来看,就说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说明那时期的原始人已学会制作箭,用箭捕猎飞禽走兽。腹前挂着鼓,鼓能敲击声响,也说明了原始人已知道用兽皮蒙在木架上就能敲出音响的物理道理。运用道具舞蹈,是一种带有巫术意义的象征符号,它不是一种舞蹈表演专用的装饰品。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源自捕猎和采集,箭和鼓与捕猎有关系,维达族人那种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的神经性痉挛动作,是一种企图捕获更多猎物的巫舞。

3.旧石器时代舞蹈种类

旧石器时代舞蹈基本分两大类:一类是动作协调的舞蹈,一类是动作不协调的舞蹈。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开始,最初人类的舞蹈是对类人猿围着一个物体转圈跳动的继承,随着旧石器文明的发展,先民在燧石敲击的火花中产生了最初的神灵观念和对流畅、曲线美的线条艺术的追求,从这时起舞蹈逐渐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分化。一类是动作协调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基本上是对类人猿环舞的原封不动的继承;另一类是动作不协调舞蹈,它可以说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创造性舞蹈,它含有一定祈祷神灵的巫术宗教仪式。如舞蹈人类史学家波尔沙拉新和利兹沙拉新对锡兰(斯里兰卡)维达族人舞蹈这样报道:“舞蹈应是男人的事,男人们围成一个圈,各自将箭扎进地面,然后,从脚开始动作,先向左转,转到右脚站立的地方停住,左脚再痉挛似的向前迈出,同时,身体向后倒,半转结束。再迈右脚,反复动作。舞者们始终围着箭舞蹈,各自的动作并不是按照统一节奏进行。在转圈当中,手臂激烈挥动着,敲击着挂在腹部前的大鼓。当半转圈结束时,身体突然向下方摔去,长发遮住他们的面孔,然后,随着新开始转圈的动作,将长发甩向后面。就这样,他们的头发不断地向前向后披甩着,他们边舞蹈边呻吟似的唱歌。舞蹈时,他们的精神极度紧张,汗流满身。激烈地拍着鼓面,鼓音组成巨大的轰鸣,最后,舞蹈即将结束时,他们一个个筋疲力尽地倒在地面上,匍匐着、喘息着、震颤着,突然,一人站起,舞蹈结束。”从这段介绍中,我们看到维达族人舞蹈仍然是围着一个物体舞蹈,即舞者围着箭舞蹈,所不同的是舞蹈动作扭曲狰狞,焦躁疯狂,违反人的自然形态。比如“一脚痉挛似的迈出”“精神极度紧张”“汗流满身”“匍匐、呻吟、震颤”等动作,都充分显示舞蹈行为的巫术内涵。维达族人舞蹈可以说是动作不协调舞蹈。

我们再来看看动作协调的舞蹈,如安达曼人的舞蹈。有关安达曼人舞蹈,日本舞蹈史学家石福恒雄这样介绍:“……他们围成一个圈分别根据自己的创意,朝着不同的方向,做着自己擅长的动作,跳右脚,抬左脚,然后屈腿落下,接着再跳左脚,弓腰体、膝盖弯曲。手腕向前伸,比肩高出一块,双手的拇指和食指组成一个螃蟹形状。他们不断转换跳舞的场地,不断跳出新花样,舞蹈结束时,舞者双膝跪地,相互挥手致意。”由此看来安达曼人的舞蹈是和谐自然的,是人体自然体态的舞蹈。它温和、平静、快乐、放松、舒缓、平展,是与人体协调的动作姿态。

在这里,我们将维达族人舞蹈和安达曼人舞蹈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维达族人的舞蹈动作是歪扭、弯曲、变形的舞蹈,舞蹈动作与日常生活中的人体动作相违背,是一种痛苦的、自我折磨的行为。维达族人平时不跳舞,只在捕猎时跳。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带有祈祷性质的巫术舞蹈。而安达曼人舞蹈则表现出与维达族舞蹈完全不同的风格,安达曼人舞蹈讲究均衡、动作伸展与屈伸,舞蹈中,舞者通过跳跃、滑动、屈伸等动作展现形体美的线条。它的舞蹈动作均来自日常生活动作,形体姿态简单、轻松,情绪自如愉快,舞蹈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对维达族人和安达曼人的舞蹈形态做了比较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人类舞蹈自旧石器时代起就出现了两类不同的风格。一类是与人体不协调的舞蹈,一类是与人体协调的舞蹈。与人体不协调的舞蹈形体动作姿态呈现出扭拧、狂野、浮躁、不安的风格;与人体协调的舞蹈呈现出姿态优美、舒缓、平展、松弛的风格。

此外,与人体协调的舞蹈还包含着两层内容,即舒展式与收缩式的人体动作。舒展式人体动作表现为轻松跳跃性动作。跳跃性动作意味着对地面重负荷的征服,也就是对地心引力的摆脱。这种舒展型的跳跃动作后来传递下来,如现存的古希腊壶面上的舞蹈形象。在印度尼西亚那嘎族人舞蹈中也可以见到这类跳跃舞姿。这是舞者跳起的一刹那,空中前后击脚3次的动作,有些像芭蕾舞中的击脚小跳。除小跳之外,还有向前大跳,跳起时双腿尽量劈开一字形。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很难做好这一字形大跳,它只是对生活动作的直接模仿。“一字大跳”这一动作可能来自先民跳跃沟涧的生活动作,发展到后来,经过艺术家精益求精的磨炼,成为艺术性的、技巧较高、弹跳力较强的舞蹈动作。埃及舞蹈也有这种跳跃舞姿,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埃及第六王朝的浮雕中,可以见到这种舞蹈形象。

收缩式的动作是一种行动缓慢,处处受抑制的、温雅、平静、很少跳跃的人体动作。它要求舞者动作协调,随着音乐自然舞动。收缩式的舞蹈动作与空中跳跃的伸展型舞蹈动作不同,伸展式的动作是跳跃性的动作,动作比较激烈,而收缩式舞蹈则是轻柔、自然的人体动作,在旧石器时代舞蹈中,它往往为伸展式舞蹈做陪衬。在旧石器时代的舞蹈中,伸展式的舞蹈多由男子来表演,女子只做一些随之应和的,温柔、松弛、动作幅度不大、脚不离地的小动作。与男性粗犷奔放的跳跃动作相比,女性只是做些缓慢挥动双臂、扭动腰臀、胸腰前后波浪似起伏的动作。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舞蹈的肇始,伴随着石器文明,人类舞蹈朝向两类不同风格发展。用中国古代舞蹈分类法来看,即文舞与武舞,它像是两条长年不息、奔流不止的大河,各自永远向前流淌。人类的舞蹈就沿着两条大河进化、发展着。

旧石器时代,不仅舞蹈分成两种不同风格,更重要的是,人类舞蹈已带有了一定的思想意识和宗教观念。反映劳动、反映战争、模仿动物、带有巫术性质的祭祀舞蹈,追逐异性舞蹈也从这一时期开始。

新石器时代舞蹈

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有了巨大的发展,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生活从依赖自然向依靠自己生产转化,劳动工具虽然仍以石器为主,但是,已经是经过人手加工磨制过的、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人类发明的制陶业、纺织业、栽培植物、蓄养家畜等劳动生产使人类生活安定,有了固定住所,并开始使用斧头、棍棒、短刀和矛戈等武器,依次建立部落氏族社会,出现了母系、父系社会制度。

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原始社会舞蹈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一、新石器时代舞蹈内容

新石器时代舞蹈还不能与舞蹈艺术真正连接起来,舞蹈内容大致有:崇尚人体功能舞、反映新石器早期种植文化、祈祷繁殖、崇拜祖先和反映新石器中晚期种植文化的猎头舞,以及宗教舞蹈、狩猎舞蹈、图腾舞蹈、歌颂氏族领袖等舞蹈。舞蹈形式仍处在即兴抒发阶段,动作朴素自然,基本以环舞为主。但舞蹈开始朝欣赏与被欣赏两极方向发展,舞蹈从内容到形式都比旧石器时代有了较大发展。

新石器时代舞蹈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精神状态。她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1.崇尚人体功能舞

远古社会,自然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缺医少药的生活环境下,人们为了防病、治病,发明了一套跳舞的方法,如《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这样说:“昔阴康之始,阴多滞伏而甚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瘀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这是原始人通过手舞足蹈疏通血脉,锻炼筋骨调节身心疲劳的舞蹈。另外,在中国古代一些神话传说中,如“后羿射日”“商汤桑林求雨”等传说,多与久旱逢甘雨,人们欣喜若狂而歌舞庆祝一番,以放松因旱灾拖累身心有关。在疾病、瘟疫容易发生的季节里,舞蹈能够起到消灾灭病的作用。这种舞蹈形体动作没有一定规范性的要求,它只需要人们尽情的歌唱、跳舞就能起驱病消灾和强身健体的作用。原始先民已认识到这一点,发明了崇尚人体功能的舞蹈。用舞蹈治病、用舞蹈来健身这一传统方法在今天仍然很盛行。汉族逢年过节的舞蹈耍弄狮子和扭秧歌,以及蒙古族的安代舞等,也都是先民防病健身的历史遗留。

原始社会物质资料极其匮乏,人们还不懂得耕田种地,生活资料基本取自自然,狩猎是原始先民的基本生产方式,猎物的肉是他们的食物,猎物的皮是他们避寒取暖的衣裳。能否捕获到猎物关系到部落氏族的生存兴亡,因此,只要捕到猎物,人们就欢歌狂舞,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在原始人思想中产生了一种观念:即模仿野兽的动作,定会产生一种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巫术感应作用。原始人认为这样做能够捕获到更多的猎物。如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讲原始人舞蹈,他认为原始人的舞蹈不过是对动物动作的简单模仿。例如,澳洲土人的青蛙舞、蝴蝶舞、鸸鹋舞、野犬舞、袋鼠舞就是如此,北美印第安人的熊舞和水牛舞也是如此。巴西印第安人的鱼舞和巴伊卡利部落的蝙蝠舞,大概也应该属于这一类。他又说:“野蛮人在自己的舞蹈中往往表现各种动物的动作。这怎样来解释呢?只能解释为想再度体验一种快乐和冲动,这种快乐是由于狩猎时使用力气的结果,请看一看爱斯基摩人是怎样猎取海豹的?他伏在地上向它爬去;他竭力像海豹那样昂起头来;他模仿它的一切动作,等到悄悄地接近它之后,最后才向它射击。”因此,模仿动物的动作,是狩猎的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毫不足怪,当狩猎者有了想把由于狩猎时使用力气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他就再度从事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自己独特的狩猎的舞蹈。

原始时代,人类语言器官不发达,人们用人体动作模仿着各种动物的姿态,用人体动作表现着捕猎各种动物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企图实现捕获更多猎物的愿望。对原始人来说,狩猎舞蹈既是庆功舞蹈,又是巫术舞蹈,巫术舞蹈中包含着巫术感应的成分,它是为促进狩猎成功设计的。原始先民为求得狩猎成功,不仅进行人体动作的现场表演,他们还常常在墓穴中、岩壁上刻画先民捕猎各种动物的场面。如内蒙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岩画中就有许多狩猎的场面,这说明原始人除舞蹈之外还通过绘画祈求捕猎成功的事实。

原始狩猎舞蹈至今尚有遗存,比如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就是模拟狩猎的舞蹈,表演者为女性,以对舞的形式表演,节奏由慢到快,舞者边舞边呼叫,节奏由慢到快,舞蹈动作也由缓慢到激烈,呼叫由轻到重,最后达到高潮。再如鄂温克族的“跳虎”,也是女性的模拟动物的表演,表演者5人,其中4人扮演老虎,一个扮演猎物,扮演猎物的演员表演时始终抓住脚做蹲跳动作,4只虎围在它的周围,发出吼叫做追逐猎物的动作。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中保留着许多原始狩猎民族舞蹈,像土家族“毛谷斯”舞,表演者以竹筒为打击乐器,表现原始狩猎的劳动过程,有“举棒追兽”“围猎”“追打”“搏斗”“抬兽”等动作。还有纳西族的“哦热热”,这一歌舞形式来源于远古先民的游牧生活。纳西族先民白天在山林间捕猎野兽,晚间围着篝火食用猎肉,吃饱喝足之后,便开始欢腾跳跃,模仿狩猎过程,同时还喊“哦热热”。舞蹈是一人领舞,大家随之而跳的集体舞,人数不限,可有几个人跳也可有几百人跳,舞蹈动作以前后闪动胯部和跺脚为主,动作张扬粗放。

2.巫舞

巫舞是原始宗教处在萌生状态中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是原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企图达到控制自然和其他人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巫舞是原始世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原始人最早开始使用人体动作进行宗教仪式活动的行为。

上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雷鸣电闪、水火风雪和人类生老病死等现象不能理解时产生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原始人在原始逻辑思维指导下,幻想用自然的力量去战胜自然社会里所遇到的一切灾害,巫术活动便由此产生,先民相信巫术是沟通神与人的桥梁,是驾驭自然的精神武器,因此,巫术成为原始社会的普遍宗教行为。

在中国最初的巫术舞蹈有蜡祭、雩祭、傩祭、祀高襟。蜡祭,是祈祷农业丰收的舞蹈。雩祭是求雨之祭,远古社会闹旱灾时由女巫舞蹈求雨的祭祀活动。傩祭是年末岁终时进行的驱除疫病之鬼的巫术仪式。祀高襟是祈祷人类自身繁衍的巫术活动。这些巫术活动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始社会巫术活动内容有:渔猎巫术、农耕巫术、求雨巫术、生殖巫术、驱瘟逐疫巫术、诅咒伤害巫术、模仿巫术和接触巫术等。先民们在进行这些巫术仪式时,都少不了巫术歌舞行为,如我国古代东部夷人部落曾有一位“以鸟命官”的首领,名叫少嗥,他的乐舞《大渊》就是“谐人神,(和)上下”祭神用的巫舞。狩猎巫术舞,是人们在进行狩猎巫术仪式时,用人体模仿各种鸟兽姿态、动作的舞蹈,为使模仿逼真,表演者还在身上披挂着各种鸟兽的皮和毛。我国西南部哀牢山地区的彝族“十二兽神舞”就是狩猎巫术舞蹈再现。法国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还谈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狩猎舞蹈。印第安人在狩猎之前,先要以形体动作表演捕杀野牛的过程,跳舞者头戴从野牛头上剥下来的带角的牛头皮帽或画成牛头的面具,在舞蹈过程中,“当一个人跳累了,他就把身子往前倾,做出要倒下的样子,这时,另一个人就用弓向他射出一支钝头的箭,他像野牛一样倒下,在场的人抓住他的脚后跟把他拖出圈外,同时在他身上挥舞着刀子,用手势动作描绘剥野牛皮和取出内脏的动作,接着就放了他,他在圈内的位置由另一个人代替,这个人也是戴着面具参加舞蹈。”关于农耕巫术歌舞,可以举出原始氏族部落首领黄帝的乐舞《云门》。《云门》有两个名字,一是《承云》,一是《咸池》。《咸池》认为是主管五谷丰登的晨辰。这个舞蹈一般在早春二月播种季节时表演,以祈求丰收。求雨巫术是与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重要宗教行为。在我国甲骨文中有许多烧柴焚巫进行求雨巫术的记载。另外,原始人的猎取人头舞和割人头皮的舞蹈也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巫术舞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佤族的“甩发舞”就是这样的舞蹈。猎取人头舞是一种对古人猿“环舞”继承的舞蹈,但舞蹈表演形式比以前复杂了,环舞不仅围成一个圆圈,而且还围成两层以上的多层圆圈舞蹈。

3.图腾舞蹈

图腾舞蹈是原始氏族部落的象征与标志,原始人认为各氏族起源于各种不同的植物、动物,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图腾也被认为是各氏族部落的保护神。印第安人以鹰为图腾,澳洲土著人各氏族部落分别以袋鼠、火鸡、水、雨等动物或自然现象为图腾。在中国古代,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夏朝人以龙为图腾,商朝人以凤为图腾。图腾成为维系氏族社会的纽带以及凝聚人心的手段。

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活动是离不开舞蹈的,原始人在进行祭祀、庆典等活动时都要对图腾起舞,以后逐渐变成对图腾进行模拟的舞蹈。比如贵州的彝族以虎为图腾,在进行祭祀活动时,女巫带领群巫模拟虎神降临,捕捉家畜的各种动作。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奴族人以熊为图腾,每当进行熊祭时,由女性头戴面具,念咒文歌舞。

原始先民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因此,对自然社会充满依赖之情。他们的图腾信仰多取自动物、植物,其崇拜图腾的舞蹈也是非常逼真的,原始人对动物、植物样态的模仿,可以说,是非常忠实的自然主义临摹者。

二、新石器时代舞蹈形式

新石器时代的舞蹈形式比较简单,几乎接近自然形态,这是由原始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舞蹈在原始群体生活中产生,是原始先民的主要日常生活行为,先民在发音器官尚未完善、语言尚未产生之前,主要靠形体动作来传情达意、交流感情,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就像动物饱餐之后在地上打滚,婴儿吃饱了见到亲人会满意的微笑,蹒跚走路的幼儿在高兴时会不自觉地跳跃一样,原始先民的舞蹈是人体本能的反应,所谓舞蹈也几乎是对环舞的继承。舞蹈史学家曾对类人猿进行过观察:“两只类人猿在嬉戏打滚时,互相在地面上拉扯着,直拉到靠近某一树桩。他们以这个树桩为中心开始绕行时,打滚与嬉戏停止了。其余的类人猿相继出现,并加入绕行,最后整群类人猿排成一路纵队,像行军一样有秩序地绕着中心运转。继而,动作迅速变化,它们不再步行,而是小跑,一脚重踩,一脚轻踏,击出一种相当清晰的节奏,每只类人猿都要和别的类人猿步伐取得一致。有时他们也把头部参与进去,上下点动,下颚放松,以便和重踩的脚步合拍。所有类人猿对这种很原始的环舞,显得兴致勃勃。”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类人猿的舞蹈队形已有了复杂的变化,有环绕物体的队形,能够做出前进、后退的舞步,还会做单脚跳跃性的动作,并且,头部上下摆动与脚步合拍,显示出一种舞蹈节奏感。这种类人猿舞蹈便直接由最初的人类继承下来,最初人类的环舞比类人猿的环舞形式更加多样化,有时围一人跳,有时围一物体跳。围一人、围一物体跳舞的形式是古老的旧石器时代的产物,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流变,逐渐沉积各地,应用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中,成为人类共有的舞蹈传统。如古代墨西哥纳瓦族以环舞的形式举行宗教仪式活动:巴西东部的凯甘人在庆祝婚礼时,围着树枝堆跳舞;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环舞中还有一定的情节:一神人用泥捏造两人,吹口气使两人有了生命,然后,神人围着他俩跳3圈。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人喜欢围地坑跳环舞。古希腊人在收葡萄季节上跳环舞,“光荣的跛脚之神曾筹建一个舞蹈场所,弯弯曲曲犹如在克罗索斯。像达洛广阔地区曾经为阿里阿德涅少女编织成的可爱的发辫那样。年轻人在那里跳舞,少女们在那儿亲昵地求爱,用双手拉住对方的两只手腕。少女们着细麻衫,男青年们身着编制得很细致的油亮闪光的紧身上衣,少女们带着美丽的花环,男青年们的银色腰带上系着金色的短刀,他们用小心翼翼的脚步绕圈跑动,好像制陶工坐在旋盘旁用两手轻试旋盘是否在转动一样。一会儿他们分成几行跑动并再次会合,于是又成为一大群人在欢乐地绕圈跳这种可爱的舞蹈,在他们中间有一位非凡的吟游乐师用七弦琴伴奏,两个翻跟斗的能手随着节拍旋风般翻着跟斗穿过大伙。”

古希腊的环舞不仅在秋收季节时表演,而且在结婚典礼上也表演,后来形成一种传统,代代流传下来。在欧洲许多民族与国家的民间舞蹈中都可见到这种环舞的表演形式。不仅民间舞蹈中多见青年男女结伴围圈的环舞,而且这种舞蹈形式也由民间流入宫廷,像许多宫廷贵族跳的那些社交舞,如《伏尔达舞》几乎盛行在罗曼语系的各个国家里,这是男女成对不停旋转的舞蹈,它带有一种原始的冲击力,充满无限的生命活力。《伏尔达舞》的舞蹈动作不仅仅有旋转动作,还穿插一些抬腿动作,“男女舞者高抬右腿同时,左腿向上跳并还要转身90°,接着跨前一大步再转体90°,最后在做第三个转体90°时又各做高跳动作。每人做三个转体90°的动作,他们直到跳完4种舞步后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原始时代的“环舞”在文明时代已有了高度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拉手顿足的围圈舞蹈,已带有了一定难度的技巧,腿要高踢,同时又要高跳还要自身转体,这没有一定的专业训练是很难做到的。除《伏尔达舞》之外,还有像德国的旋转舞《德雷霍舞》,奥地利伦德尔山区滑行式的旋转舞《伦德莱舞》,意大利的《布朗莱舞》等。意大利的《布朗莱舞》是男女手拉手成铰链状,有开放式的队形和封闭式的圆圈形,“简单的群舞有着哑剧的内容:普瓦图人跳的《布朗莱舞》和《加伏特舞》里,由领头的一对舞伴表演求爱舞,过后退到队列的末端,接着其他各对舞伴轮流重复做这些动作,酿酒人跳《布朗莱舞》时,舞者一齐冲至圆圈中。然后再散开成圆形;洗衣工人跳《布朗莱舞》时,男女彼此抖着手指互相威吓,然后击掌好像在洗衣服一样:摘豌豆者跳《布朗莱舞》时,时而是男舞伴,时而是女舞伴静立不动;绅士们跳《布朗莱舞》时,舞者双臂交叉像绅士一样做鞠躬动作。这个舞蹈形式似乎变化无穷。”欧洲中世纪《布朗莱舞》流行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地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年龄跳的《布朗莱舞》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法国的《布朗莱舞》是以群舞形式出现,上年纪人跳的是沉稳的复步式的《布朗莱舞》,中青年男女跳的是轻快、活泼的单步式的《布朗莱舞》,青年男女跳的是热烈、快速的《布朗莱舞》,他的动作由滑行、跳跃和奔跑组成。不管《布朗莱舞》的队形变化、动作变化有多少,或者说舞蹈节奏、风格变化有多少,追溯其源,均是对新石器时代“环舞”的舞蹈形式的继承。可以说:“环舞”是新石器时代留给世界的舞蹈遗产。

二、古代舞蹈

古埃及舞蹈历程

世界人类文明最早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之后,是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本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发展到后来,被分化瓦解到欧洲、亚洲各个地区,成为近代文明和地中海东部地区文明的基础,它影响了希腊文明和犹太文明的兴起,为早期基督教艺术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一、苏美尔宗教乐舞

古埃及音乐舞蹈文物被发现之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苏美尔人书写板上刻有演奏弓形竖琴的形象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遗物,它是苏美尔早期王朝第一阶段的物品,可能是公元前三四千年的产物。公元前2650年前产自比斯玛雅的一个滑石花瓶上还有两人演竖琴的图像。它相当于早期王朝第三阶段的产物。英国不列颠博物馆中还藏有从乌尔王室墓地发掘的“普阿比皇后之琴”,从琴的三角形造型,琴弦11根,共鸣箱扩大形状来看,乌尔王室墓出土的琴比以前又有了许多进步。苏美尔出土的里尔琴共鸣箱造型上有不少动物形象:“最早的里尔琴的共鸣箱形状像一头公牛,无疑这一形象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公牛的两腿用做大而沉重的琴身立于地面上的支脚,但是图上所示的琴还是由演奏者用手持着的。后来,琴身的式样又经历了不少改变,但是牛头仍然装饰在共鸣箱上,它还被认为是乌尔人的‘旗标’。我们可以从一块描述祝捷宴会场面的镶嵌板上看到这样一种琴,也可以在不列颠博物馆和费城的大学博物馆中看到从乌尔王墓地发掘出来的乐器的真品。费城所藏乐器的共鸣箱上用镶嵌物描绘了一头蹲着的驴正在弹奏另一种这样的里尔琴,这把里尔琴由一只在其他苏美尔艺术中作为动物音乐家的熊持着,而另一只小动物则坐在熊的脚上敲打手鼓并摇着铃鼓。”从这一段描述来看,苏美尔乐器早在公元前2600年时,其造型就已经很精美了。从乐器精美的动物造型来看,公元前2600年前苏美尔人的音乐演奏仍然带有浓厚的图腾气息,音乐与宗教紧密联系,还仍然没有摆脱原始狩猎阶段的生活痕迹。远古时代,音乐舞蹈不分家,舞蹈是时空艺术,在没有录音录像先进设备的原始社会里,舞蹈是人在舞蹈在,人不在舞蹈也随之消失,它不像音乐有演奏的实物遗存下来可供后人去研究,要想了解舞蹈只有借助遗留下来的远古社会的乐器来推知。因此,根据苏美尔出土的乐器来判断,早在公元前2600年时苏美尔已经有了由弦乐器伴奏的精美的宗教图腾舞蹈。

二、巴比伦乐舞

公元前2370年以后,苏美尔人遭到了闪米特阿卡德人的袭击,闪米特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定居了许久,并建立了巴比伦王朝。古老的苏美尔竖琴在这一时期又发生了极大变化:“竖琴不再是弓形的了,琴颈几乎与共鸣箱成直角,演奏者把琴垂直地抵在身上用手弹拨,或者水平地持用拨子弹奏。一幅发现于拉加什的拉尔萨时期浮雕上则描绘了一只很大的、带有支脚的鼓,很像现代的定音鼓,演奏者用双拳敲打鼓面,另一个坐着的人正敲打着小钹。”巴比伦时期的乐器比苏美尔时期又有很大发展,由此,可以想见它的舞蹈艺术肯定不再是顿足嚎叫、手牵手围着树桩团团转圈的单纯性的身体运动了.舞蹈已经有乐器伴奏,形式更加复杂多样、精美、细致,是带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观赏性舞蹈。

三、古埃及各王国时期乐舞

古埃及乐舞文明稍稍晚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古埃及乐舞影响了古希腊舞蹈文明,也可以说它对古代希腊、罗马甚至东方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美国的古埃及学者莱昂内尔·卡森在《古代埃及》一书中这样说,“在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人于诺萨斯建造宫殿之前的1千年前,在以色列人追随摩西摆脱奴隶身份之前的几百年,古埃及已经是一个大国。当意大利半岛的部落民族还在台伯河畔结草为庐的时候,古埃及已经繁荣昌盛。2千年前的希腊罗马人看古埃及,就已有点像现代人凭吊希腊和罗马的废墟了。”

古代古埃及文明像一颗遥远的、闪亮的星辰,人们凭借着那些数以百计的,屹立在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来评价古埃及文明的价值。

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人就已能运用数学、力学精确算出金字塔的底面积,学会运用润滑油牵引巨石,这些充分证明古埃及人具有的聪明才智已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同类人种。有了这样高的科技能力,它的音乐、舞蹈文化也不可能滞留在愚昧无知的原始阶段。翻开古埃及的历史,可以看到古埃及人有着辉煌夺目的乐舞文化。

古埃及的历史大致分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

古王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635年至公元前2155年,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为舞蹈伴奏的乐器等遗物,但从古王国时期的浮雕和绘画来看,那时,已有了与美索不达米亚的乐器很像的乐器。“在萨卡拉的蒂和梅雷卢卡墓的浮雕中,在吉萨的卡耶曼赫墓的上层建筑里的绘画中,都描绘了一种称为宾特的弓形竖琴,这种琴的式样和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乐器差不多,通常有5至7根弦,但有比较先进的共鸣腔,有时还装饰荷鲁斯的眼睛;很长的笛子通常没有指孔,吹奏者手持它时要使笛身保持倾斜;比较短的双管根据后来的标本只有一块簧片,人们曾称它为‘双单簧管’;还有叉形的拍板和手鼓。乐师们通常坐着,他们中至少有一架竖琴,有时候是两架,还有一支长的笛子——也许是一根伴音管;每一个演奏者都面对着一个歌唱者,这些歌唱者都把左手放在左耳上,相互之间做一些常规的手势,这些手势也许是用来帮助记忆的,它们与今天科普特人在圣事吟唱中所用的手势十分相像。正如有些美索不达米亚图画所示的那样,歌唱者有时会卡住自己的喉咙。如果有人跳舞的话,他们就会拍手或使用木制或象牙制的拍板;但这舞蹈看来是很有节制的。”从这一段记载来看,古王国时期音乐舞蹈已经很发达,已有双单簧管的吹奏乐器,还有叉形的拍板和手鼓、竖琴。演出中,有音乐、有表演性的歌唱,还有受节奏限制的舞蹈表演。这样高度发达的音乐舞蹈文明,对那些进化较晚地区的居民来说简直是无法想像的。

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134年至公元前1650年。这时又出现了一些新式乐器,如肩式竖琴,圆桶形的称做“泰本”的鼓,新式叉铃,在叉铃的手柄上雕有象征爱情与欢乐女神哈托的头像.中王国时期的人们持着这种叉铃演奏、舞蹈表现了对生育女神的崇拜,它带有一定的宗教意义,具有祈祷人口繁衍的深刻含意。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080年,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