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勇敢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7:59:09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勤劳勇敢的故事

勤劳勇敢的故事试读:

前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

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

它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

它多出自古代典籍、寓言和诗词歌赋,许多隐含着丰富的传奇轶事或历史典故。

如来源于神话寓言的成语:“叶公好龙”出自于《新序·杂事》,“开天辟地”出自于《山海经·北山经》,“愚公移山”出自于《列子·汤问》,“守株待兔”出自于《韩非子·五蠹》,“刻舟求剑”出自于《吕氏春秋·察今》;

如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闻鸡起舞”出自于《晋书·祖逖传》,“夜郎自大”出自于《汉书·西南夷传》,“望梅止渴”出自于《世说新语·假谲》,“请君入瓮”出自于《资治通鉴·唐纪》;

如来源于诗文的成语:“兢兢业业”出自于《诗经·大雅·云汉》,“学而不厌”出自于《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于《孟子·告子上》,“短兵相接”出自于《楚辞·九歌》,“一视同仁”出自于《韩愈·原人》;

如来源于口头俗语的成语:“狼子野心”、“众志成城”、“千夫所指”等出自民间俚语,“一干二净”、“三长两短”、“千方百计”、“拐弯抹角”等则出自后世口语。

这些成语不论来源于哪里,都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民俗、艺术、哲学等许许多多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桥梁作用了解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并通过使用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印象。

许多成语是特定的历史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由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文字也由繁变简了,但它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变得更加典雅,常用常新,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为语言文字增辉加彩。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掌握好成语,我们从浩瀚的成语中精选了大量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寓意性、哲理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的成语,编写成了《中华成语故事全集》丛书,共分十册,即《品德修养的故事》、《求知力学的故事》、《真情实感的故事》、《性格气质的故事》、《勤劳勇敢的故事》、《成功励志的故事》、《为人处世的故事》、《文化艺术的故事》、《自然情景的故事》和《智慧哲理的故事》等,相信对广大读者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加强艺术和语言文字修养的作用。

该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

该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一去不返

【释义】人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嬴政一心想统一中原,平定天下,就派兵四处征伐,灭掉越国后又派大军直逼燕国,攻占了燕国好多城池,并打算一举灭掉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知道燕国无力抵抗强大的秦国,为了挽救燕国,他就想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止秦国的进攻。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过人质,饱受秦王的欺辱,他从心里恨透了秦王,回国后就开始留心寻找刺客,替他刺杀秦王报仇。后来,他物色到了一个勇土,名叫荆轲,荆轲表示愿意为他效命。从此,燕太子丹就一直把荆轲待如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衣食也和荆轲一起分享,荆轲从心底感激燕太子丹。

现在,燕太子丹觉得是该用荆轲的时候了,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荆轲,要他想办法刺杀秦王。

荆轲爽快地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同时提出,扮成使者去见秦王。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他要带上燕国的督亢(今河北涿县一带)地图和逃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的人头。

燕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於期,荆轲就私下找到了樊於期,把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樊於期听后,马上就拔剑自杀了。

太子丹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匕首上还染有毒药,只要它刺到人,人就会立即死去,他让荆轲把匕首藏在图中,在秦王观看地图时,突然发难,然后又给荆轲配备了一名助手,选定日期出发。

到了出发的那一天,燕太子丹和荆轲都知道,荆轲这次到秦国去行刺,肯定是必死无疑,不可能活着回来。燕太子丹特意和其他送行的人都穿上了白衣,戴着白帽,在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为荆轲设宴饯行。到临行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唱了一首歌,歌中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表达了荆轲誓死的决心,大家听了都伤心得流下了眼泪。荆轲头也不回就走了。

荆轲到了秦国以后,刺杀秦王没有成功,最后被秦王的卫士杀死了。

一馈十起

【释义】“一馈十起”形容事务繁忙或热情听取群众意见。【出处】此典出自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大禹因为治水立下了功劳,非常受百姓爱戴。后来虞舜把帝位让给大禹,大禹就做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

大禹做了君主以后就用五种声音来治理国家。这五种声音是:钟声、鼓声、磬声、鞀声和铎声。他对百姓说:“要告诉我大道,就击鼓;要告诉我大义,就敲钟;有紧急事情告诉我,就击磬;有案件要我处理,就敲小鼓;有大事告诉我就摇铃铛。”当他把这五种声音的功能告诉百姓以后,大禹就常常是:“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意思是:因为要找大禹的人太多,大禹吃一顿饭都要接待百姓许多次;洗澡的时候也常常还没洗好时就有许多人来找他。他就是这样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

一暴十寒

【释义】暴:同“曝”,晒。原意为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时而勤奋,时而懈怠。【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子经常去各国游历,拜见各国君王,借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次,孟子来到齐国。当时,在位的齐宣王昏庸无能,经常被一些奸臣所利用。故此,许多忠义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闻知孟子来到了齐国,这些人大受鼓舞,奔走相告:“知道了吗?大思想家孟子来到我国了,如果有他前去劝谏宣王,那我们齐国就有希望了!”

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孟子前去劝谏齐王。这些人非常生气地找到孟子,责备他不为齐国尽力,孟子听后认真地回答说:“天下虽有一些很容易生长的东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它们就不会生存。同样道理,我平时规劝齐王的机会少,而宫中的奸佞小人却一天到晚地围着他转,这样我又怎么能让他真正明智起来呢?”

人自为战

【释义】将战士们置之死地,人人都主动拼死作战。也指人人能独立作战。【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相争时,汉大将韩信有一次率领数十万人马,前去攻打依附于项羽的赵国。赵王和主将成安君陈余得知汉军来攻,在井陉集中二十万大军抵御,兵力大大超过汉军。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上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

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门,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赵军又向河边汉军军营发动攻击,但这次汉军因为没了退路,奋力拼搏,人各自为战,以一当十,结果把赵军打败了。

力不从心

【释义】心里很想做某件事,但力量不够,不能达到目的。【出处】汉·班固《汉书·班超传》。

班超是东汉时的名将,他自40岁时镇守西域边疆,以安抚和联盟的手段与当地50多个小国联合平定匈奴骚乱,使汉朝的西部边境30年平安无事。但当班超70岁时,精力日益衰减而且落叶归根、思乡之情日甚,思考再三,给和帝刘肇上书一封。大意是:

陛下,臣在西域转眼已经20多年了,夜夜日日、无时不在思念故乡。臣听说先前的姜太公在齐国做官,可他的五世后代死后还要埋葬在原籍周地,其实周地与齐地之间不过千里;而我现在是身处遥远的西域啊,怎能不思念故乡呢?苏武留在匈奴不过19年,可我已经在西域快半辈子了。我不敢盼望回到酒泉,如能回到玉门关之内,也就心满意足了……

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历史学家,她读了兄长的信,为之动情,也写信给和帝,替哥哥请求告老还乡,大意是:

我的胞兄班超,蒙受皇恩,自来西域,志捐躯命,屡立微功,他每逢攻战,总是身披金甲,不避死亡,倚仗陛下的神威,才在这大沙漠里征战了近三十年,现年已七十,年老体衰,须发皆白,双手麻痹,耳聋眼花,要拄杖才能行走。虽说他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报答皇帝的大恩,可是倘使此地发生暴乱,超之力不能从心,这会损害国家、朝廷的利益,也会使为臣的前功尽弃,如果发生了那样的变故,该令人多么痛心呀!所以,我们也诚恳请求返回内地,可是已经过了几年却仍然听不到陛下的答复。现在陛下是以孝理治天下,深得万民欢心。在此,我冒死替家兄班超请求,让他活着回到故乡,我的哥哥以壮年竭尽忠孝于荒野大漠,难道还让他在衰老的时候死在他乡异域吗?我满怀哀痛地向陛下奏禀实情,请皇帝开恩!

班昭信中“超之气力不能从心”的话,后来演变为成语“力不从心”。

万人之敌

【释义】武艺高强能敌万人。【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项羽因祖上封地项城而得项姓,祖上几代都是楚国名将。自年少时叔父项梁就指导项羽习文练武,但项羽学文没有长进,剑术也无丝毫进展。项梁责备他说:“你学什么都学不好,真没出息。”

项羽理直气壮地说:“识字只不过记记姓名而已,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都没有什么意思。我要学,就学可以敌万人(万人之敌)的学问。”

项梁听了很惊奇,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对学兵法非常喜欢,可也只从大的方面学,并不深究那些繁琐的细节。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到会稽,渡钱塘江,项羽和项梁也在旁边观看。项羽看到秦始皇的车驾浩浩荡荡,威严盛大,他暗暗指着秦始皇说:“此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吓得捂住项羽的嘴巴。从此,项梁认为项羽以后必定能成就大事。叔侄暗暗积蓄力量,以报秦杀祖之仇。

过了几年,大泽乡爆发反秦农民起义,项羽叔侄也在会稽起兵响应,凭借项羽的勇猛善战,在短短三年内,就从一支力量微薄的小起义头目而成为各路诸侯统帅,诸侯威服,天下响应,项羽分封王侯,政令群雄,号称西楚霸王。

义不帝秦

【释义】义:道义。道义所在,绝不尊秦为帝。比喻不向武力低头。【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战国时,秦大将白起率大军攻打越国,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作战,因为轻敌中计,40万大军被白起、王玼坑杀,赵括也当场阵亡。接着,秦将郑安平替代了白起,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不得不向魏、楚两国求救。

魏安厘王派了将军晋鄙救赵,但又鉴于秦昭王的警告:“谁敢发兵救赵,我就在灭赵之后,必先灭之。”所以传命晋鄙屯兵汤阴不进,并派辛垣衍通过平原君赵胜见赵王,劝赵王尊奉秦王为帝,秦兵必自动解围,赵国就可以保全了。但平原君对此建议,不以为然,因此终未引领辛垣衍去见赵王。

这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正被困在城中,就求见平原君,询问国家大事,并愿意和这位辛垣衍将军见面,当下平原君引见。鲁仲连引证古今,痛陈尊奉秦王为帝之害。接着又举出齐珣王称帝不成,逃亡出国的事例对辛垣衍说:“齐珣王到鲁国,鲁国官员愿以肥牛10头供奉齐王,但齐王的侍从大声叱骂:‘这10头肥牛算得了什么供品?我大王是天子,按天子出巡的礼节,所到诸侯国家,诸侯必须让出自己的宫室,并将国库所有钥匙都呈交上来,任天子索取。诸侯要卷起袍服,捧着几案,伺候天子用膳。而你国竟用10头肥牛作供品,简直是混账!’鲁国官员听了,赶快关上城门,拒绝齐珣王入城。齐王无奈,又转往邹国。这时邹君已死,齐王欲吊丧,侍从通知邹国嗣君:‘天子下吊,主人要背向灵枢,灵位方向也要移为北向,这样才可使天子南面而吊。’邹国臣子说:‘如果要我们这样做,宁愿仗剑自杀,也不受辱。’拒绝了齐王吊丧,不许他入城。你想邹、鲁两小国都如此,而魏是大国,竟欲尊秦为帝,岂非连邹、鲁的奴仆婢妾都不如了吗?”

辛垣衍羞惭而退。

鲁仲连又对平原君说:“秦国是不讲信义、祟尚武力的国家,用欺骗手段差遣士卒,像对待俘虏一样地奴役人民。如秦王称帝,统治了天下,执掌生杀予夺大权,那我宁愿跳到东海自杀,也不做秦国顺民。”

平原君大悟,这时,魏国公子信陵君夺得晋鄙兵权,大败秦军,赵国解围。平原君要封鲁仲连官职,但鲁仲连坚决不受,飘然而去。

万死不辞

【释义】愿意拼死效劳。【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董卓把汉献帝当作傀儡,他一人把持朝政,群臣敢怒不敢言,司徒王允决心为国除奸,杀掉董卓,但一时没有好的计策。

一天晚上,他在后花园散心,忽见府中美貌的歌伎貂蝉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就问她为什么,貂蝉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我感激万分。但我近来见大人愁眉不展,知道大人一定为国事所担忧,所以也长吁短叹起来,如果大人有用我之处,我一定万死不辞。”

王允听了,忽生一计,说:“董卓迟早要篡位,眼看汉室江山不保,我怎能坐视不管?要杀死董卓才行啊!但董卓有个义子吕布,十分骁勇,无人能敌,而吕布又不离董卓左右,因此无计可施。”

貂蝉问:“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王允说:“我想了一条连环计,但须得到你的协助。我将你收为义女,先把你许配给吕布,再暗中献给董卓。你要设法离间他们父子,让他们为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动吕布去杀死董卓。”

貂蝉依计行事,最后把董卓除掉了。

千虑一得

【释义】虑:考虑。得:得当,正确。愚笨的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正确。现在一般用为发表意见后表示自谦的话。【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婴是春秋时齐国大夫,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生活非常俭朴。后来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相国,上至君主,下至百姓,都很尊敬他。

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齐景公派了一个人来见他。晏婴没有因为对方是君王派来的而特殊款待,当场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当然,他这顿饭没有吃饱。

景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叹地说:“相国家里竟然如此贫困,我却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

说罢,景公命人给晏婴家送去千金,以供他接待宾客之用。不料,晏婴不愿接受,叫来人带回。景公命人再送,他仍然不肯收下。当景公命人第三次送来时,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不仅足够我供养家人、接待宾客之用,还可以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再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

送金的人也感到非常为难,对晏婴说:“相国,我是奉命来办这件事的。您这次又不愿接受,叫我如何去回报大王呢?”

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

晏婴见了景公,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表示作为一个臣子,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能有过多的财富,请求他不要勉强他接受额外的赏赐。

景公听了这番话,对晏婴更加敬重了,但还是要把千金赐给他。景公还举了一个例子:齐国以前的贤相管仲,为齐桓公成为当时各诸侯国第一个盟主立了大功。桓公赏给他许多封地,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晏婴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婴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圣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失误;笨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正确。(圣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许管仲考虑这件事有失误;而我虽然笨,但这件事处理得可能正确。”

景公听他说到如此地步,只好作罢。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释义】刮目:擦眼晴,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相别不久,大有进步,不能与以前一样看待。【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著名将领。此人英勇无比,武艺高超,曾经战败过曹操、曹仁的兵马,颇受吴主孙权和大都督周瑜的器重。

吕蒙是行伍出身,十五六岁时就跟随姐夫奔走沙场、横刀立马了。他的一身好武艺就是从那个时候学来的。但是戎马倥偬,从来不曾认真读过几本书。为此,鲁肃一向瞧不起他,认为吕蒙不过是草莽英雄罢了。

孙权见吕蒙年轻有为,又身居要职,就劝他应该好好读书,增长知识,扩大见闻。吕蒙说:“在军队里事情太多,恐怕没有时间再读书了。”

孙权耐心劝诫说:“我并不是让你去读经书当博士,只是让你大略地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罢了。况且你年轻聪明,才资过人,应该抓紧时间,赶快阅读《孙子兵法》、《六韬》、《国语》等书,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的。”孙权还引用孔子、汉光武帝刘秀,以及曹操读书的例子来劝导,终于感动了吕蒙。

此后,他专心致志,发奋读书,读书的范围和精辟的见解,连一些老儒生也赶不上。不久,吕蒙当上了偏将军,官职逐渐升高。

后来鲁肃接替周瑜的大都督,统领东吴三军在进驻陆口途中拜访了吕蒙。在与吕蒙议论时局、军事时,鲁肃大为惊讶,因为吕蒙已经见识非凡,自己也有所不及,鲁肃高兴地拍着吕蒙的肩膀说:“过去只听说你除了打仗,别无长处,今日一见,文武双全,才识广博,已非当年吴下阿蒙了。”

吕蒙也笑起来,诙谐地说:“士别三日,即应刮目相待。”

大贤杀鬼

【释义】表面看来,鬼魅“目磋齿,形貌可恶”,其实色厉内荏,十分虚弱,在正义凛然、浑身是胆的勇士面前,总是要退却的。【出处】此典出自《搜神记》。

南阳西郊有座亭经常闹鬼。人们都不敢在里面停留休息,否则就会招致祸殃。

本市有位名叫宋大贤的人不相信妖魔鬼怪,这天夜晚,他独自一人住进亭内,坐在那里弹琴。半夜时分,忽然一个恶鬼登梯上来,对大贤说话,怒目切齿,相貌可憎。大贤毫不理会,依然弹琴。恶鬼转身离去,从街市中提来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又对大贤说:“你愿意休息一会吗?”说着将那颗人头扔到大贤面前。大贤一见,笑道:“太好了,我今晚休息缺少枕头,正想找这么个东西呢!”恶鬼无可奈何地走了。

过了很久,鬼又回来,对大贤说:“喂,你敢和我徒手搏斗吗?”大贤说:“好。”话音未落,大贤猛地把鬼拦腰抱住,倒提起来。鬼大声呼号,要求马上死掉,于是大贤随即将它打死。天亮后一看,原来是只老狐狸。

从此以后,这个亭舍再没有闹过鬼了。

大腹便便

【释义】形容体胖肚大。现多比喻不劳而获的人。【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

东汉未年,陈留人边韶。不仅多才多艺、学问好、文章好,而且待人和气,又非常诙谐。

这位边韶,字孝先,以教书为生,每日诲人不倦。若是谁劝他出去做官,他便皱起眉头,一个劲地摇头,一百个不愿意。

由于他育人有方,附近州县几百里的人们都仰慕他的人品和学识,纷纷将子弟送到他这里来学习。他对学生非常和蔼,从不疾言厉色。他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常常在一起相互交流思想,关系特别融洽。他招收几万名学生,尽心尽力地给他们讲书、批文。人们都说他有孔夫子的风度。

边韶厌恶做官,皇帝曾前后几次颁发诏书,要边韶进京为官。当时朝政由十常侍把持,他们欺上压下,许多正直的大臣都被他们杀掉了,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看到朝政如此黑暗,边韶不愿被卷入政治漩涡,更不甘心在十常侍把持下的朝廷做官,所以每次他都委婉地推辞了。

如此三番引起了地方官的不满,他派人威胁边韶说,如果再不奉命进京做官,就要将他抓起来押送京城。边韶不愿做官,更不愿坐牢,于是一走了之,躲到朋友家去避灾祸去了。

后来,袁绍杀死了十常恃,大患已除,朝野上下一片欢庆。文武大臣们可以安心为官,朝政也得到治理,百姓们的生活也安定了。

朝廷一有变动,州县也随之而动,陈留太守也更换了新人。新官上任后,果然将边韶的事丢到了一边。至于他几次推辞朝廷要他做官的事也就没有人再提起,他便悄悄回到陈留,重操旧业,以育人为乐。

人们听说边韶又回到了家乡,便纷纷来宴请他,为他接风洗尘。

边韶身材肥胖,不仅浑身是肉,而且肚子特别大,于是,他每天挺着大肚子,出东家进西家四处赴宴,所到之处都是笑声一片。

这一天,终于轮到了赵家宴请他,好酒好菜,边韶不禁多喝了几杯,这一多喝可不要紧,他回到家睡了整整一夜,酒劲也没过去。

第二天,他倦意犹存,刚为学生们讲了几句《论语》,便支撑不住想打瞌睡。大白天,他回到房中和衣而卧。

众弟子见边韶双手抚着大肚皮,仰面大睡,很舒畅地打着酣声,大肚皮随着酣声时起时伏,觉得十分可乐,有个调皮的学生编了几句顺口溜来嘲笑边韶,他们唱道:“边孝先,腹便便。

懒读书,但欲眠。”

边韶听了弟子们的顺口溜,也顺口开了个玩笑,他吟道:“边为姓,孝为先,

腹便便,五经笥。

但欲眠,思经事,

寝与周公通梦。

静与孔子同意,

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意思是说:“我的肚子是大了点,不过里边装的尽是经书。我是爱睡觉,可是我在梦中会见周公。即使有片刻安静的时候,我也念记孔子的教诲哩!你们嘲笑先生,这规矩见于哪家的经典呢?”

他以幽默的口气批评弟子们,他们更加尊重边韶。

不忘沟壑

【释义】“不忘沟壑”形容时刻不忘为正义而献出生命。【出处】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陈代建议孟子去拜见诸侯,他对孟子说:“您不去拜见诸侯,只是从小处维护自己清高的气节吧?如果您去拜见诸侯,从大处看,就可以推行王道仁政了,也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书上说过这样的话:‘弯曲时只有一尺长,伸展开来就有八尺长了。’我觉得您可以那样去做。”

孟子回答道:“从前齐景公打猎,用饰有羽毛的旗帜召唤猎苑的管理员,小吏认为齐景公的行为不合乎礼数,就没有理睬他,齐景公准备杀他。可见有志气的人为了坚持节操不怕抛尸山沟,勇敢的人为了维护正义不怕掉脑袋。孔子称赞管理员什么呢?就在于称赞他对不是自己应该接受的召唤,坚决不接受的态度。如果诸侯没有邀请我,而我坚持前去,又是怎样的行为呢?你说弯曲时只有尺把长,伸展开来就有八尺长,那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单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弯曲时有八尺长,伸展开来仅仅尺把长,而又是有利的,难道也可以去做吗?”

不遗余力

【释义】遗:留;余力:没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虞卿列传》。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连忙召来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对策,说:“长平一战,我们吃了败仗,我想带领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看怎样?”“这样做没用,还是派亲信使臣去讲和为好。”楼昌说。

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说:“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

赵王说:“秦国这次出动了全部军事力量,不遗余力地来攻打我们,当然是打算消灭我们军队的。”“那么,我们应该带着贵重的礼物到楚国、魏国去。他们贪图财物,一定会接待我们。这样,秦国以为我们有了联盟,就会恐慌,再跟他讲和才能成功。”

可是赵王不听虞卿的劝告,还是派了使者去秦国求和。

虞卿听说此事,就对赵王说:“这次求和肯定不会成功,因为秦王和相国范雎一定要把赵国求和的事情宣扬开来,让各国都知道。楚国和魏国以为赵、秦讲和了,就不会再来援助赵国。秦国看到无人来救赵,就一定会趁机猛攻我们。

果然不出虞卿所料,赵国求和不但没有成功,都城邯郸又被秦军围困。最后,赵王只得亲自去秦国,并割让城池给了秦国,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中流砥柱

【释义】像砥柱山一样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砥柱:黄河中流像柱子一样的山。比喻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起巨大支撑作用的力量或英雄人物。【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在河南西部三门峡东边的黄河里有座砥柱山,据《水经注》上记载,上古时代,因这座山堵塞了黄河的河道,河水不能畅通,夏禹治水时,便凿宽山两侧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过,这座山就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于是人们把这座山叫做砥柱山。

黄河的水,在三门峡一带,是最急最险的,三门峡那儿的河底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因而形成了三股急流,俗称北边一股为“人门”,中间的一股为“神门”,南面的一股为“鬼门”,而以“鬼门”最险。三门峡这个名称,就是这样产生的。从前,船只经过三门峡的时候,触礁遇难的事故,履见不鲜,从三门峡汹涌东下的黄河急流,以万马奔腾之势,直对着砥柱山冲去,而这根高大的“石柱”,却迎着险恶的水势,巍然屹立,毫不动摇。故后人把“中流砥柱”比作强大的依靠。

为鸦伸冤

【释义】“为鸦伸冤”比喻那些能够体察民间疾苦、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为百姓申冤昭雪的人的战斗精神。【出处】此典出自《北梦琐言》:“唐温璋为京兆尹,勇于杀戮,京邑惮之。一日,闻挽铃声,俾看架下,不见有人。凡三度挽掣,乃见鸦一只。君曰:‘是必有人探其雏而诉冤也。’命吏随鸦所在捕之。其鸦盘旋,引吏至城外树间,果有人探其雏,尚憩树下。吏乃执之送府。以禽鸟诉冤,事异于常,乃毙捕雏者而报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

唐代温璋做京兆尹的时候,执法一丝不苟,毫不留情地处死那些作恶多端的罪犯,所以,京城的不法之徒都非常害怕他。

一天,忽然听到悬铃的响声,温璋立即派人查看,在铃架下四处张望,也不见有人。这样一共听到三次铃响,才发现是只乌鸦。京兆尹温璋说:“这一定是有人掏走了小乌鸦,它是来申诉冤枉的。”说完,便命令差役跟随乌鸦到乌鸦巢所在的地方拘捕掏小乌鸦的人。那只乌鸦引领差役来到城外的一片树林子里,果然有人掏了小乌鸦,还在树下休息呢,差役便将他捉拿回官府。温璋认为禽鸟诉冤的事不同寻常,就下令打死那个掏小乌鸦的人,为乌鸦伸了冤,报了仇。

开天辟地

【释义】表示开始有人类历史,也用来表示前所未有,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出处】徐整《三五历记》。

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但没有人知道天地是怎么形成的,但从上古却流传下一个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神话。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着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随着一声巨响,混沌世界一分为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出世后,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挺立在天地之间。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厚得不能再厚,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样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变成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所以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天地也跟着发生不同的变化。他高兴的时候,天空晴朗;他发怒的时候,天空阴沉;他哭泣的时候,天空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的时候,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但无数年后,盘古还是死了,躺倒在地上。他的头部隆起,成为东岳泰山;他的脚朝天,成为西岳华山;他的肚子高挺,成为中岳嵩山;他的两个肩胛,一个成为南岳衡山,另一个成为北岳恒山。至于他的头发和汗毛,全变成了树木和花草。

后来,才有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文事武备

【释义】治国要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公元前501年,齐景公正打算拉拢鲁国的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番,正巧鲁国的阳虎来到齐国来,请齐景公派兵帮他去攻打鲁国。

阳虎是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那么为什么一个家臣就有这么大的势力呢?

事情是这样的: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被大夫季孙如意(季孙行父的孙子)赶走了不可能回来。鲁国的老百姓都拥戴季孙氏,说鲁昭公失了民心,不配做国君。他死在国外,谁也不会去可怜他。鲁国的政权全部掌握在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手里。鲁昭公死在国外,三家大夫立鲁昭公的兄弟为国君,就是鲁定公。而实地上鲁定公也只是个名义上的国君,大权还是在他们三家手里。

一国的几家大夫得到了实权,国君独尊的局面就给打破了。大夫夺取国君的实权,大夫的家臣又想夺取大夫的实权。

公元前502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不但要夺取季孙氏的大权,而且还要把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灭了,打算把整个鲁国大权控制在自己手里来。“三桓”被逼无奈,只好联合到一块儿去对付阳虎,才把阳虎打败。他跑到齐国,请齐景公派兵帮他去打“三桓”。齐景公觉得不能这样做。晏平仲请齐景公把阳虎送回鲁国去。齐景公就把阳虎逮住押回鲁国去。半路上阳虎买通了看守他的人,逃走了。齐景公给鲁定公写了一封信,告诉他阳虎偷跑了,还约鲁定公到齐、鲁交界的夹谷(在山东省莱芜县)商议。鲁定公自己不敢做主,就把三家大夫请来商量。

季孙斯(季孙如意的儿子)对鲁定公说:“齐国为了袒护先君昭公,三番两次地来打咱们,搞得我们鸡犬不宁。现在他们愿意和好,咱们怎么能不去呢?”鲁定公说:“我去开会,谁当相礼跟我一块儿去呢?”大夫孟孙何忌推荐鲁国的大司寇去。孔丘就是闻名天下的孔子。孔丘的父亲是个地位并不高的武官,叫叔梁纥。他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了。儿子的腿有毛病,可能是个瘸子。叔梁纥虽然上了年纪,可是还想生个文武双全的儿子。于是又娶了个小姑娘叫颜征在。他们曾经在曲阜东南方的尼丘山上求老天爷赐给他们一个儿子。后来他们果然生了个儿子,他们觉得这个儿子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于是就给他取名叫孔丘,又叫仲尼(‘仲’就是‘老二’的意思)。

公元前501年,孔子已经五十岁了。他在鲁国做了中都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齐景公约鲁定公到夹谷去开个会议。鲁定公请孔子做相礼,准备一块儿到齐国去。孔子对鲁定公说:“我听说讲文事的事必须有准备。就是讲和,也要准备好兵马防备着。以前宋襄公开会的时候,没带兵车去,结果受了楚国的欺负。这就是说,光有文没有武不行。”鲁定公听了他的话,便让他去安排。孔子就请鲁定公派申句须和乐颀两名大将带领五百辆兵车跟着他们一起上夹谷去。

到了夹谷,两位大将把兵马驻扎在离会场十里的地方,自己随着鲁定公和孔子一同上会场。开会的时候,齐景公有晏平仲当相礼,鲁定公有孔子当相礼。举行了开会仪式后,齐景公就对鲁定公说:“咱们今天聚在一起,真是非常不容易呀,我预备了一种挺特别的歌舞。请您欣赏。”说话之间他就叫乐工表演土人的歌舞。一会儿台底下打起鼓来,有一队人扮做土人模样,有的拿着旗子,有的拿着长矛,有的拿着单刀和盾牌,打着呼哨,一窝蜂似的拥上台来,把鲁定公的脸都吓白了。孔子立刻跑到齐景公跟前,生气地说:“中原诸侯开会,就是要有歌舞,也不应该拿这种土人打仗的样子当做歌舞。请快叫他们下去。”晏平仲也说:“说的是啊。我们不爱看这种打架的歌舞。”晏平仲哪里知道这是齐国大夫黎弥和齐景公两个人使的诡计。他们本来想拿这些“土人”去威胁鲁定公,以便在会议上向鲁国再要些土地。经晏平仲和孔子这么一说,齐景公也觉得难为情,就叫他们下去了。

黎弥躲在台下,等着这些“土人”去吓唬鲁定公,自己准备在台底下带着士兵一起闹起来。没想到这个计策泡汤了,只好另想办法,散会以后,齐景公请鲁定公吃饭。正在宴会的时候,黎弥叫了几个乐工来对他们说:“你们上去唱‘文姜爱齐侯’这首歌,把调情那一段表演出来,目的是羞辱鲁国的君臣。事成之后,就重重地赏你们。”他布置完了,齐景公说:“土人的歌舞不合鲁君的胃口,我们就唱个中原的歌儿吧!”齐景公说:“行,行!”

那些擦胭脂抹粉的乐工就在齐、鲁两国的君臣跟前连唱带跳地表演起来了。唱的是“夫人爱哥哥,他也莫奈何!”这些下流词儿。气得孔子拔出宝剑,瞪圆了眼睛,对齐景公说:“他们竟敢戏弄诸侯,应当定罪!请贵国的司马立刻将他们治罪!”齐景公默然不语。乐工们还接着唱:“孝顺儿子没话说,边界起造安乐窝!”很显然这是侮辱鲁国的君臣,孔子忍不住了,就说:“齐、鲁两国既然和好结为弟兄,那么鲁国的司马就跟齐国的司马一样。”说完他就扯开了嗓子向台下喊:“鲁国的大将申句须和乐颀在哪儿?”那两位大将一听见孔子叫他们,飞也似的跑上去把那两个领头的乐工拉出去。其他的乐工一见就惊异失措地全跑了。齐景公吓了一大跳,晏平仲非常镇静地请他放心。到这时候,黎弥才知道鲁国的大将也在这儿,还听说鲁国的大队兵马都驻扎在附近,吓得他也缩着脖子退出去了。

宴会之后,晏平仲狠狠地批评了黎弥一顿。他又对齐景公说:“咱们应当向鲁君道歉。如果主公真要做霸主,真心诚意地打算和鲁国交好,应当把咱们从鲁国汾阳地方霸占过来的灌阳、郓城和龟阳这三块土地还给鲁国。”齐景公听了他的话,就把这三个地方都还给了鲁国。然而鲁定公却并不怎么高兴,向齐景公道了谢,就回国去了。

无功受禄

【释义】没有功劳却享受丰厚的俸禄。也指工作不出力,没有成效而享受优厚的待遇。【出处】春秋·佚名《诗经·伐檀》。

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们经常在河边伐树,“坎坎”的伐木声传得很远。奴隶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可腹中空空,抬眼望见对岸奴隶主的深宅大院,囤积着满仓的粮食,悬挂着大大小小的猎物,不禁悲愤不已。于是纷纷唱歌控诉起奴隶主,后来乐师把它整理出来,就形成了一首诗,名叫《伐檀》。

在《伐檀》这首诗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位贪鄙,无功受禄。”就是斥责奴隶主不劳而获的罪恶行径。

无所畏忌

【释义】没有任何畏惧和顾忌。【出处】汉·班固《汉书·王尊传》。

汉石显很得文帝的宠幸,他为人奸诈、专横,特别是当被任中书谒者令时,更是权倾朝野,百官或拍其马屁或敢怒不敢言,就连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也不例外。过了几年,元帝驾崩,成帝即位,石显失宠,被降为中太仆,不再掌握大权。匡衡和张谭写了奏章,历数石显的罪行,请求免除石显的官职。司隶校尉王尊很是厌恶他们的这种行为,上奏皇帝说:“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位列三公,掌握五常九德,职责是辅佐朝政、统领群臣、推广教化。元帝时,知道中书谒者令石显独断专权,作威作福,胡作非为,无所畏忌,是国家的祸害,当时他们不上奏皇上请求惩罚他,却对他曲意奉承,随声附和,欺骗皇上。皇上您即位后,匡衡和张谭举报石显的罪过,不说自己没有对朝廷尽忠,反而说先帝任用了奸臣,甚至说大臣们害怕石显胜过敬畏皇上。贬低皇上抬高大臣,这真是太不应该了!”

匡衡听到王尊弹劾自己的言论,既害怕又惭愧,请求皇上免除自己的官职。成帝因为刚刚即位,不想重惩大臣,下令御史丞调查此事。御史丞认为王尊区区小官,竟敢弹劾丞相,便上奏皇上:“王尊妄议前朝事,侮辱宰相和公卿,实在是对皇上不敬。”成帝于是下诏降王尊为高陵令。

无所畏惧

【释义】形容什么都不怕。【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董绍传》。

董绍,南北朝时北魏人,擅长辞赋,仪表不凡。有一次适逢豫州叛乱,董绍受命前去抚压。路过上蔡时被梁朝军队突袭而被俘。梁武帝萧衍爱其才就派人劝降董绍:“你是有名的忠臣孝子,现在不难为你,任去任留随便你自己。”

董绍说:“老母亲还在洛阳,我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回去。”

萧衍又派了主书官霍灵超对董绍说:“这次送你回去,希望能通过你的努力让两国重新言归于好,使百姓安居乐业。”

董绍回到本国,世宗皇帝对他虽好好地安慰了一番,但对两国和好之事却是不同意。

后来,萧宝夤在长安造反。董绍上奏,希望能统帅兵马去攻打他。奏折上说:“我将统帅三千名瞎眼的巴人,定将叛军全部歼灭。”

肃宗看了董绍的奏折,对身边的太监徐绍说:“那些巴人果真瞎眼吗?”

徐绍对肃宗说:“这是董绍豪言壮语,意思是说那些巴人非常骁勇凶悍,见了敌人无所畏惧,一个个都会奋勇杀敌,并不真是瞎啊。”肃宗听了大笑,下令让董绍立刻去征讨叛军。

日不暇给

【释义】暇:空闲。给:丰足,够。形容事务繁忙,没有一点空闲。【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陆贾常常在刘邦面前谈论诗经、书经。刘邦年轻时候没读过多少书,当了皇帝以后也没有读书的习惯,所以对陆贾的话很不耐烦。有一天,陆贾又谈起了诗、书,刘邦怒斥道:“我是骑在马上取得天下的,这跟诗经书经有多大关系。陆贾说:“天下是骑在马上取得的,但能骑在马上治理天下吗?自古以来的圣君、贤王,都要研究治理国家、管理朝政的办法,文武都不能偏废,国家才能巩固。您想,吴王夫差是怎么灭亡的?秦朝便是因为偏重严酷的刑法而垮台的。假如秦朝从开始就施仁义,您还能推翻它,取得天下吗?”

刘邦仍然不高兴地说:“你既然知书达理,那么就把秦朝所以灭亡,我所以得天下,还有从古到今朝廷兴亡成败的大事都给我写来看看!”

陆贾就依刘邦的话语作了一部书,称作《新语》,共分12篇文章,刘邦在听了陆贾念给他听了以后,很是赞许,《汉书·高帝纪》称颂刘邦说,他每日事情那么多,忙都忙不过来,还叫萧何颁布法律,韩信制定军法,叔孙通建立礼仪,陆贾撰写新语……志向真是宏大深远啊!原文中有“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就是此成语的出典。

比干剖心

【释义】“比干剖心”比喻忠臣被害。【出处】此典出自《史记·殷本纪》:“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我国商(殷)朝的最后一个王叫帝辛,也叫纣。他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功绩,但却是一个非常荒淫残暴的人,并且刚愎自用,不愿听从别人的劝告。

周武王已经准备讨伐殷纣王的时候,但是殷纣王却毫无改悔之意,并且越来越淫乱。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微子启多次劝谏他改邪归正,纣王根本不听从他的劝告。无奈之下,微子就同太师、少师商议,一起躲藏到别的地方去。纣王的叔叔比干说:“作为臣子,不得不冒死进谏。”于是,他对纣王强行劝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我倒要看看你的心到底有几个窟窿!”他居然杀死比干,取出心来观赏。纣王的堂兄弟箕子恐惧万分,只好装疯卖傻扮作奴隶,但纣王还是把他囚禁了起来。殷朝有些太师、少师一类的大官,甚至偷偷地拿走太庙里的祭器、乐器,投奔了周武王。于是,周武王开始率领诸侯军,大举讨伐殷纣王。

毛遂自荐

【释义】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自荐:自己推荐自己。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从事某项工作。【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

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援,想与楚联合抗秦。

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有智有勇的人,随他前往楚国。挑出19个人后,还有一个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

有个名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要带20人前往楚国,现在尚缺一人,那就请我随相国一起去吧。”

平原君不熟悉毛遂,问他道:“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已有三年了。”“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到锥尖戳破袋子钻出来。你来这里三年,我从未听别人有称赞你的话。“今天,我就请您把我当作锥子放进口袋。如果早放进口袋,那么不仅是锥尖钻出口袋,恐怕整个锥子会像禾穗那样挺出来呢。”毛遂回答说。

于是,平原君同意他随同前往。途中,同行的人在与他交谈过程中,逐渐发现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都很钦佩他。

他们到达楚国后,楚王不愿联合抗秦,平原君也说服不了他。毛遂代表其他19位义士去说服楚王。楚王听说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怒气冲冲地要他滚出去。毛遂一手提剑,一手拉住楚王的衣袖,慷慨陈辞,层层推进,一再说明联合抗秦的重要性。

楚王被毛遂勇敢的举动吓呆了。接着,毛遂又向楚王分析说,共同抗秦对赵、楚双方都有好处,道理是如此清楚、明白,没有理由反对。

毛遂的一席话,使楚王佩服得五体投地,楚王决定和平原君联合抗秦,很快解了围。从此,毛遂也成了平原君家中的贵客了。

见危授命

【释义】“见危授命”表示看到国家有危难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出处】此典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时期,孔子收了许多学生。有一次,他的一个名叫子路的学生问他: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回答:“如果具有臧武仲(即臧孙纥,鲁国的大夫)的智慧,孟公绰(鲁国大夫)的克制,卞庄子(鲁国大夫)的勇敢,冉求(孔子的学生)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如今何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如今的人,只要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或君主有危急时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在困境中也不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长驱直入

【释义】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敌阵地。【出处】三国·魏·曹操《劳徐晃令》。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不久便夺取了益州和汉中。

这时,关羽从荆州起兵进取中原。曹操得到消息,马上任命于禁为大将,西凉降将庞德为前部先锋,率军正面迎战关羽。

关羽率荆州军英勇杀敌,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先后攻占襄阳、樊城,直将守将曹仁杀得落花流水,占据了汉水的上游要地。

于禁奉曹操之命率军与关羽交战,他居汉水下游扎下营寨。关羽看到于禁如此布置,心中暗暗高兴,命人掘开汉水之堤,刹时间,于禁所率七军将士全部被大水吞没。

关羽不给曹军有半刻喘息之机,亲自乘大船指挥大军对曹军进行围杀。于禁与他的部将逃到高处,但见江水如猛兽般咆哮而至,曹兵在洪水中挣扎逃命。但哪里又逃得出去,关羽的战船所到之处,兵士们挥动手中的刀剑,如砍瓜切菜,直杀得曹兵非死即降。

于禁一见不仅无路可逃,而且大势已去,回去曹操对他也是定斩不饶,只好向关羽投降。部将庞德,虽然被俘,但拒不投降,最后被杀。

这一仗下来,曹军损失惨重,而关羽所率之军士气旺盛,难以抵抗,曹操为避其锋芒,与手下人商量,准备迁都他地。

曹操一提出这个想法,主簿司马懿马上劝阻说:“主公,臣以为这个时候迁都,会引起天下震动,而民心一散,将来就很难挽回败局,以臣之见,不如另派大将迎敌!”

此时,大将徐晃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愿统率大军抵挡关羽。

东吴大将吕蒙探听到关羽大军远征,知道荆州肯定兵力薄弱,守备力量不强,命吴军装扮成商人,悄悄混入荆州作为内应,结果一举偷袭成功,荆州留守将领縻芳兵败投降东吴,荆州失守了。

关羽听说荆州失守,不禁大为吃惊,他一面分兵收复荆州,一面急急忙忙与徐晃交战。

徐晃当时所率的士兵多为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所以他不敢轻易率军与关羽正面作战,而将部队驻扎在阳陵固守。曹操看到这些新兵无论如何也难与关羽的大军对抗,便将殷署、朱盖所率的二十营士兵划归徐晃指挥,徐晃得到补充,一时士气大振,他决心与关羽一决雌雄。

关羽的大军一直是胜利之师,现在虽然分出一部分去收复荆州,但兵力仍然很强。但他将兵分屯两处,一处在围头,一处在四冢。

为了阻挡曹军,关羽命令士兵在军营周围挖掘壕堑,又布置鹿砦十余层。

徐晃见关羽屯兵两处,便放出口风说要攻取围头,其实他将矛头对准了四冢。发起攻击后,关羽看到四冢吃紧,怕它失守,亲率五千兵马增援,他哪里料到,徐晃是发全部兵马来攻打。由于众寡悬殊,关羽被杀得大败。

徐晃率领大军乘胜追击,直扑关羽大营,左冲右突,连破数十障碍,最后大获全胜。

曹操得到消息,心中大喜,立即写下《劳徐晃令》,其中写道:“我用兵30年,所知古时善用兵者不少,但没有像你这样直入重围取胜的战例(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你的功劳比孙武还大。”

业精于勤

【释义】指要取得进步、发展需要一定的努力与勤奋,多指学业方面。【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在文学方面很有名,但在仕途上却多有波折,因他直言敢谏开罪了皇帝,也使一些奸臣怀恨在心,以除之而后快,一次被贬到边远地方去当一个小县令,多年以后,才当上国子监博士。

韩愈上任后,认真地教育他的学生。一天,他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启发学生们说:“年轻人啊,学业的精深,决定于勤奋,游荡懈怠就会荒废;事业的成功,在于独立思考,随波逐流就要失败。这是我多年来亲身的体会,这叫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生中有人大胆地提出了问题,说:“老师,据我们所知,您闻名满天下,学业可算得精深,学问好,朝廷并没有重用您,直言进谏,反而被贬到边远地区去了。你现在依然过着清苦的生活,你的学问并没有为你带来权势和财富,那么学与不学又有何妨,只不过清高罢了。”

韩愈严肃地说:“你说错了!做人难道就为了升官发财?读书、做事难道只是为了让妻子儿女过上富裕的生活?古时司马迁是个学问渊博的人,他受了酷刑,仍然坚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屈原是个对国家大事能够独立思考的诗人,他被流亡直到自沉汨罗江,还是关心着楚国的兴亡。他们是没有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们充实,仍不满足现状,从未停止对真理的探求。”

乐此不疲

【释义】指乐于从事某件事情而不感到疲倦。【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刘秀南征北战大半生,称帝后20年才逐渐统一天下,晚年考虑百姓连年征战,苦不堪言,所以不轻易兴兵动众。刘秀本人也非常厌倦战争。有一次,太子刘庄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打胜仗,他沉思了一会儿说:“春秋时期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过征战的学问,孔子说:‘关于祭礼、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多少明白一点,至于如何克敌制胜的学问,我不知道,无能为力回答你。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你将来要当皇帝,应留心怎样治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军事问题你就不要多研究了,那是将军们的事情。’”

刘秀称帝之后,百废待兴,朝政繁杂。每天都有急需处理的政务。为了及时批阅奏章,并当面指示重大政务的决策,刘秀每天都很早接见文武百官,与他们讨论治理天下的方法,一直到深夜才回寝宫休息,有时甚至彻夜不眠。

皇太子见刘秀年近六旬,两鬓斑白,还如此不辞劳苦,勤于政务,心中非常担忧,便劝谏道:“父王有大禹和商汤王的英明,不过却忽视了像黄帝、老子那种讲究修身养性的长寿之道。您要注意身体才是啊!父王身体健康,也是天下百姓之福。”

刘秀看看太子关切的目光,笑笑说:“我喜欢从事这些活动,并不觉劳累,你们不必担心。”刘秀在位32年,62岁时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言说:“我对百姓没有什么大恩德,死后丧事要从简,要像文帝那样,不许用金银器皿陪葬,用陶瓦器皿就可以了。各州的地方官吏也不必离职来京城吊唁,更不许派官吏或以奏书的形式祭奠,要各司其职,这一点千万要记住!”

太子以及文武百官都深为感动,事后遵照刘秀所嘱咐的去做,汉光武帝刘秀成为历代皇帝的榜样。

以一当十

【释义】当,当作,抵挡,此处不能读作(dàng)。多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战士英勇无比,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也可形容工作能力强或工作方法好。【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王派兵攻打赵地,赵军大败。这时,赵王歇以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率军逃到钜鹿固守。

楚王为了救赵,派大将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领楚军前去救援。宋义勒军不进,被项羽杀死。接着,项羽率楚军渡过漳河。楚兵过了河以后,便把船都凿破,沉入水中;把作饭的锅和蒸饭用的瓦甑都敲破;把房屋都烧掉;只保留三天的粮食,用以向士兵表示:如不能战胜,就只有死,没有退回的可能。这样楚兵就没有一个人存退回之心。

楚军一到,立即把秦军包围起来,与秦军进行决战。楚军与秦军展开激烈的搏斗,战场上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楚军勇猛作战,大破秦军。项羽挥戈跃马,带头冲入敌阵,把秦将苏角一刀砍作两截。楚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秦兵仓皇逃跑一败涂地。

另外前来救赵的各路将士见楚军与秦军奋勇血战,都站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不敢出兵,惊得目瞪口呆。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不仅摧毁了秦军主力,而且对其它军队的将领起到震慑作用,各军队将领表示对他臣服,项羽名气大震,天下皆知。

出生入死

【释义】“出生入死”原指人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经历极大危险,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可能。【出处】此典出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有十三;死之徒(途),有十三。‘《老子》第五十章,是老子的人生论,讲如何爱惜生命。老子反对统治者放纵七情六欲,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过奢侈、荒淫的生活,他认为这是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他主张人要避免危险,爱惜身体。

老子说:人来到世上就是生,进入坟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欲,这十三条(七情加六欲)可以养生,也可以致死。生的途径是这十三条,死的途径也是这十三条。人的养生,一动就走向死亡,也是这十三条。那是为什么呢?原因是他用以养生的物质享受太丰厚了。这是损害生命,不是保持生命。善于保持生命的人要避免危险,爱惜身体。

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比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

此典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计篇》是孙子兵法上卷第一篇,是孙武军事思想的概述,主要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各种主要因素。

孙武在论述到军事家取胜的办法时说:打仗是一种奇诡多变的行动,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临机决断。本来能打而向敌人表示不能打;本来准备要打而向敌人表示不想打。准备从近处进攻,而表示将从远处进攻;将从远处进攻而表示将从近处进攻。敌人贪利就用利诱,乘敌人混乱而夺取胜利。敌人坚实,应严密戒备;敌人强大,应避开他们的锋锐。敌人暴躁易怒,就扰乱他,使之轻举妄动;敌人卑怯,就设计使之骄傲而丧失警惕。敌人安稳,就设法使他疲劳被动;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要以神速的行动,乘敌人不及防备、意料不到时进击。这就是军事家取胜的办法,不能预先作出死板的规定。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释义】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读书人。【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微子》。

孔子胸怀大志,想为天下人谋福利,他带着几个弟子周游列国,不辞劳苦。

一天,孔子和学生走散了,子路一个人落在后面。这时天色已晚,就向一个老人问路:“老人家你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头儿放下锄头生气地说:“看你这个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冒冒失失地向我问话,你老师是怎么教育你的呢?”说完,老头又挥锄干起农活来了。

子路拱手站在路边地头上,等候老头儿。

天黑了,老头儿扛起锄头,说一声:“走吧!”

老头儿留子路在家里吃饭,特地杀了鸡,做一锅黄米饭,盛情招待他,又留他住了一宿。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就把昨天发生的事情向他报告了。孔子说:“他是一位隐士呀,你应该再回去看看他!”

子路不敢怠慢,又急急忙忙折回去找那个老头儿,但是他早已避开了。

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指兵家屡次相争的四通八达的地方,指战略地位重要。

此典出自《史记·赵世家》:“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张守节正义:信战,力攻也。韩国四战之地,军士惯习,倍于余国。”

乐毅是战国时候著名的将领,以多谋善战而闻名于诸侯。燕国燕昭王当政为了报齐国的仇,屈身下士,广招贤者,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征伐齐国。乐毅联合越国、魏国、楚国共同讨伐齐国,赵惠文王还把相国印件授予乐毅。乐毅以联军统帅的身份率领大军进入齐国。齐军无法抵抗,在济西遭到惨败。乐毅又独自带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齐王逃到莒地。

乐毅在齐国先后五年,攻占七十多城,为燕国扩大了疆土。燕昭王心满意足,非常感激乐毅,封他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太子燕惠王即位,开始不信任乐毅了。齐国人田单施用反间计,派人暗地里告诉燕惠王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燕惠王信以为真,马上派遣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乐毅知道自己遭到诬陷,便跑到赵国。乐毅一走,齐国田单立即出兵撵走了骑劫,收复了失去的城池。

燕惠王发现自己上了齐国的当,心里非常后悔,几次写信请乐毅回燕,乐毅都婉言谢绝了。燕惠王只好任命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掌管燕国的一部分兵马。

有一年,燕王喜打算攻打赵国,他征求乐间的意见。乐间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