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2:41:36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

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试读:

前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中华文明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和英雄豪杰。

鲁讯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拥有这份丰厚而珍贵的文明遗产感到无比自豪。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并孕育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传承中华文明即是在延续我们民族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文化自信。历史泛指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一般专指我们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变情形。简单地说,就是对我们人类社会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在记载历史或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却往往随着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和完善,甚至也有歪曲和捏造的成分。特别是近年来受电影、电视戏说历史的影响,许多真实的历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就给我们广大读者造成了许多错觉或误解,以为历史就是电影、电视演的那样,让我们难以正确地把握历史的脉搏,除了具有娱乐的特点,就没有了历史的功用了。

当一个民族或者我们一个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时,那就具有强大的进步力量和智慧了。我们广大读者非常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宝藏,显示了我们民族文明智慧的无穷魅力,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无比自豪。

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站在世界历史的潮头,独领时代的风骚。因此,我们学习民族的历史,同时也要放眼世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到我们民族的价值和不足,以找到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诚如伟人所说,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失败的民族。历史有助于我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我们建立民族的责任感。

因此,我们在参考了大量权威性历史著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丰富的珍贵图片,配以深沉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华文明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政治军事名人

商汤

生卒年不详。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部落的杰出首领,商朝的建立者,在位13年。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无道,商族势力逐步壮大。夏桀担心商族威胁到自己,便将商汤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以重金贿赂夏桀的亲信,使商汤获释归商。商汤回归后决心灭夏,他迁都于亳,以此为据点大举进攻,并最终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将夏桀一举击商汤像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亳。商朝建立后,商汤吸取夏桀亡国的教训,安抚民心,鼓励生产,减轻征赋,获得了人民的爱戴,并将商的势力扩展到黄河上游,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商汤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明君的象征之一。

周文王

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昌,商朝时周部落的领袖,周王朝的实际奠基者。商纣王时,姬昌被封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曾因谗言而被纣王囚于羑里,后得释归。他在位50年,一直推行仁政,勤于政事,并拜

姜尚

为军师,礼贤下士,广罗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得天下诸侯多归从。与此同时,他通过充分的准备,扫除了灭商的大部分障碍。他先是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周文王姬昌像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并且占领了关中的膏腴之地。此后,他又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并把政治中心迁到丰(今西安西南),对商都形成合围之势。就在伐商指日可待之时,姬昌因病逝世。他的儿子姬发取得天下之后,追尊他为文王。姜尚

生卒年不详。姜姓,吕氏,名望,字牙,一说字子牙,东海人,据说是炎帝的后代,商末周初的杰出政治家,周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他学问渊博,先前曾在商纣手下做事,老年时巧遇周文王,被封为国师,此后便协助周文王实行仁政,广招人才,和悦百姓,并向外征讨了西方的犬戎、密须和黎国等,使周的势力逐渐强大,为伐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王逝世后,武王继续重用姜姜太公像尚。在姜尚的辅佐下,武王举行了盟津会盟,此后又发动牧野之战,最终一举消灭了商朝。周王朝建立后,他被封到齐国,成为齐国的始祖。他治国赏罚分明,又努力发展渔业、盐业和手工业,使齐国成为诸侯中的富国。传说他100多岁才去世,葬在镐京。他在当时就有太公之称,所以后人都习惯地称他为姜太公。

管仲

(?~前645)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早年曾经营商业,后辅佐齐桓公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他实行租税改革,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并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在军事上,他管仲像发展了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在外交上,他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获得了外交的主动权。他秉政的三年,齐国国力空前强盛,成为当之无愧的春秋五霸之首,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之一。

孙武

(约前551~?)字长卿,原齐国乐安人,后来到了吴国。春秋时期的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武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家庭的熏陶使孙武非常热爱军事。当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大臣伍子胥推孙武像荐了孙武。公元前506年,吴王拜孙武为将,率3万精兵攻打楚国。孙武大展雄才,五战五捷,以3万人胜20万楚军。公元前484年,孙武辅佐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中战胜齐国,从而使吴国国威大振,在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成为霸主。孙武不仅战功显赫,还给后人留下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这部兵法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亲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孙武也因他在军事上的杰出才能和成就而被后世尊崇为“兵圣”和“兵家之祖”。

秦始皇

(前259~前210)名嬴政,战国时秦庄襄王之子,秦王朝的创建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他继承秦国王位后,延续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并采取李斯等人的建议,远交近攻,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天下后,他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并在全国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还筑长城,修驿道,北击匈奴,南定百越。这些措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格局。但是,为了加强统治,他实行残酷的专制主义和严刑苛法,并焚书坑儒、大兴土木,钳制文化和思想,使人民痛苦不堪。他死后不久,秦朝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在不久后灭亡。他既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功勋,又是臭名昭著的暴君,因此后人称他为“千古一帝”。

汉高祖

(前256~前195)名邦,字季,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他原本是秦朝泗水亭长,大泽乡起义爆发后率众起义,称沛公,后投奔项梁,逐渐成为反秦的主力之一。公元前207年,他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此后他被项羽封为汉王,并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最终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刘邦像建立了汉朝。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在位期间,采取了诸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豁免徭役等重要措施,对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还修改《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定算法、历法和度量衡,并翦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195年,他在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死后庙号为太祖,称高皇帝,历史上习惯称他为汉高祖。

汉武帝

(前156~前87)名彻,汉景帝第三子,在位54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他颁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建立察举制度,设立太学,巩固了封建中央集权;他北击匈奴,南灭南越,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并开辟了自长安到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还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政策,使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上,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刘彻的这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帝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他后期变得好大喜功起来,不但举行数次劳民伤财的封禅仪式,还沉迷于长生不老术。后元二年(前87)二月,刘彻外出巡游,到达扶风(今陕西兴平)时,得病。不久,刘彻病死于巡视途中,庙号为世宗,谥号为武帝,葬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8.5千米处)。

霍去病

(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他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从小随舅父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智勇兼备。17岁即为汉武帝侍中,同年随卫青出征匈奴,任骠骑校尉,率领800精骑长驱数百里,突袭匈奴后方,斩杀匈奴兵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霍去病像父和季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一生6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对汉朝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汉武帝在京师长安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元狩六年(117),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

汉光武帝

(前6~57)名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22年。王莽末年,先后爆发了赤眉、绿林起义。22年,刘秀在春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事,组织了“春陵军”,并在促使新莽政权覆灭的昆阳之战中立下了大功。此后刘秀的势力逐渐壮大,并最终与农民军彻底决裂。25年,刘秀在鄗县(今河北柏乡北)称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用了十几年时间,先后削平群雄,完成了统一事业。在位期间,他致力于整顿吏治,淘汰冗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采取减轻赋税、释放奴婢等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生产得到了发展,国力得到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曹操

(155~220)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期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国的实际奠定者。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有“奸雄”之称。他年轻时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为济南相,后来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绍等诸曹操像侯,统一了北方。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16年,曹操受封为魏王,4年后病逝,葬处不明。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还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与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其诗歌苍凉雄健,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琊郡阳都(今山东沂水)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南阳隆中,被人们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此后他协助刘备、

孙权

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然后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后主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又兼任益州牧,掌管蜀汉的军、政、财各方面事务。他七擒孟获,安定了后方,并先后6次北伐,意图驱逐曹魏,恢复中原,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而未能成功,最终在六出祁山时病卒于五丈原,谥忠武侯。诸葛亮生前用兵如神,善于治军,留下了空城计、火烧藤甲兵等战例;他恪尽职守、忠心耿耿,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诸葛亮像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孙权继承父亲孙坚、兄长孙策在江东创下的基业,在张昭、周瑜等人的扶持下搜罗人才,励精图治,成为江东的实际统治者。208年,孙权与刘备合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不久,又联曹反蜀,派吕蒙袭杀蜀汉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并在此后的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2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史称孙权像东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在位期间,曾在吴国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加强对山越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派人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加强与夷洲(今台湾)等地的联系。252年,孙权因病不治而死,死后被追尊为大帝,葬于蒋陵(今江苏江宁钟山南面4千米处)。

隋文帝

(541~604)名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4年。他本是北周隋王,581年,他废黜9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后改为长安。杨坚称帝后,先后灭梁、陈,统一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奠定了这以后中国几百年的统一局面。隋文帝是历代帝王中一位有作为的杨坚像政治家。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继续推行均田制,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他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以考试取士。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隋王朝得以巩固、强盛。604年,他被次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城县西南10千米)。

魏征

(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我国古代以刚直不阿、勇于犯颜进谏而闻名的大臣。他从小父母双亡,曾出家当过道士,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并随李密降唐,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由于被李世民器重而任命为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侍中,封郑国公。魏征为人耿直,敢于抗颜直谏,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他在任期间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次规劝太宗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薄赋敛,轻租税,与民生息,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奉命主持编写了《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他的思想和行为已经成了封建政治家的典范,为历代所赞赏和遵循。

唐太宗

(599~649)名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在位23年。他曾经策动李渊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是唐朝的实际开创者。626年8月,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并逼迫高祖让位,由他即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把一个民不聊生、边患无穷的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国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史称“贞观之治”。他也成为历代帝王中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是后世帝唐太宗像王的楷模。649年,李世民患痢疾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礼泉东北25千米的九宗山)。

武则天

(624~705)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16年。她本是唐工部尚书武士彟之女,14岁时被选入宫,为太宗才人,太宗死后通过各种手段成为高宗皇后,逐步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于690年9月废黜睿宗,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自尊号为“圣神皇帝”。在称帝后,她采取重用人才、奖励农耕、管束亲近者等有力措施,并一举收复了被吐蕃侵占达22年之久的安西四镇,并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辖天山南北等地。她的这些措施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的安定,使得社会经济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她执政中国实际长达半个世纪,后病死,终年82岁,葬于乾陵(高宗陵附近)。武则天像

唐玄宗

(685~762)名隆基,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在位44年。武则天死后,韦皇后毒杀了唐中宗李显,准备自己登基称帝。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死韦皇后,然后拥睿宗李旦复位。712年,睿宗禅位给李隆基。他初登帝位时励精图治,任用贤才,鼓励生产,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李隆基像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空前绝后的顶峰,史称“开元盛世”。但他晚年变得骄傲怠惰,宠溺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奸臣,使得政治一片混乱。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唐玄宗禅位于肃宗,后抑郁而死,终年78岁,葬于泰陵(今陕西城县东北15千米的金粟山)。

宋太祖

(927~976)名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17年。他原本是后周的殿前检点,掌握着后周兵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废去周世宗之子柴宗训,自己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即位后,他先后攻灭了各个地方割据政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使得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基本结束。他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他重文轻武,过于强调“安内守外”,最终导致了北宋后来的“积贫积弱”的局面。976年病死,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可南巩县西南堤东保)。

包拯

(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宋代著名政治家。他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担任监察御史之职,向朝廷提出了练兵选将、充实边备的建议。曾经奉命出使契丹,后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开封府尹等职。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包拯像展生产为己任,因而深受百姓爱戴。他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并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无赖刁民。由于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果断英明的断案能力,后世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极高的崇敬。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曾任地方官多年。为改变宋代长久以来积弱积贫的局面,王安石力主变法改革,获得了宋神宗的赏识,于1069年出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大力推行包括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在内的“熙宁新政”,从农王安石像业到手工业、商业,从军事到科举、教育,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这是北宋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政治改革实践。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两次免职,晚年闲居江宁府。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旧党全部废除,王安石不久便抱憾病逝。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都卓有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传世。

岳飞

(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宋朝杰出的军事家,我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爱国者。他出身于佃农家庭,年轻时应募从军,后跟随宗泽留守开封,屡次击破金兵,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岳飞用兵如神,善于治军,他的部队被称为“岳家军”,当时在金兵中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俗语。1129年,岳飞像金兀术攻陷了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先后取得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却被奸相秦桧设计召回,并被冠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害死在临安大理寺风波亭。宋孝宗时,岳飞被诏复官职,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遗著有《岳武穆集》。

成吉思汉

(1162~1227)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开国君主,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出生于蒙古部贵族家庭,年少时父亲被仇人毒死,部属离散,他投奔克烈部首领王罕,收集亡父部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吉思汗铁木真像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终于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蒙占国先后攻金、灭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他的作战也带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元代建立后,被追加庙号太祖。

元世祖

(1215~1294)名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初从蒙哥进攻南宋,1259年蒙哥死于四川合州,次年他在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其弟阿里不哥在和林即位,双方内讧长达五年多。1264年他取得胜利,将都城由和林迁至燕京(今北元世祖忽必烈像京),称为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统一全国。此后,又向邻国发动战争,均遭失败。他在位期间,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建立包括行省在内的行政、军事、赋税等制度,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并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专掌农田水利,大规模推行屯田;统一货币,疏浚运河,设置驿站,对元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将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致使各族起义斗争始终不绝。

文天祥

(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伟大的民族英雄。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囚禁了3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正气歌》,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明太祖

(1328~1398)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他出生于贫农之家,年轻时为了糊口而出家为僧。红巾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逐渐取得领导权,并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起义军势力。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年“洪武”,定都应天。同年8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采取与民明太祖朱元璋像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奖励农耕,整肃吏治,巩固边防,对生产力的恢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都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使权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为明末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1398年,朱元璋病死于南京西宫,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应天孝陵(今南京城外钟山南面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成祖

(1360~1424)名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22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朱棣从北京起兵发动政变,于1402年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在位期间营建北京城,重修万里长城,解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他设置奴儿千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使上明成祖像述地区归属于明中央政府;他还派郑和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明初的盛世。但他以血腥的屠杀清除建文帝余党,设置东厂加强特务统治,还重用宦官开始干预明朝政事,埋下了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征返程途中,葬于长陵(今北京十三陵),庙号太宗。1538年,嘉靖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张居正

(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明穆宗时入阁,明神宗时成为首辅大臣,对明代政治、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他提出著名的“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抑制宦官势力,并采取整学政、清通欠、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项改革,使得明末腐败的政治局面得到了改善;他改革了赋役制度,在张居正像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并重用潘季驯,把黄河从水患变成水利,使得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好转,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重用

戚继光

、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扭转了边防的败坏局面。他为相的10年期间,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著作传世。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军事家。他出身将门,17岁时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抵御山东的倭寇。由于浙江一带屡受倭寇侵扰,戚继光被派往沿海抗倭。他招募当地农民、矿工参军,教给他们战术,编成“戚家军”。由于纪律严明,训练严格,“戚家军”逐渐成为一支抗倭的主力,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彻底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1567年,戚继光率军至北方,镇守蓟州16年。在此期间,戚继光像他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地抵御了蒙古骑兵的侵扰。长年的劳累使戚继光得了肺病,最终因肺病不治去世于家乡。戚继光为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治军思想和理论也卓越而超前,所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明代著名兵书,受到历代兵家重视。此外,还有《止止堂集》留世。

努尔哈赤

(1559~1626)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明晚期建州女真人,后金国(清)的创立者,在位11年。他原本是明朝的龙虎将军,1583年,他起兵自立为王,与明合作,经过30多年努力,统一了原本四分五裂的女真各部,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称帝,国号大金,年号“天命”,史称后金。建国后,努尔哈赤坚持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并不断向明朝发起进攻。1626努尔哈赤像年,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堡(今辽宁兴城)时为火炮击伤,后不治而死,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沈阳东北15千米处的东陵),清朝建立后被迫尊为清太祖高皇帝。他生前建立了对满族影响深远的八旗制度,并借鉴汉文制定了满文,这些措施对发展民族文化,加速社会封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皇太极

(1192~1643)名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在位17年。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在努尔哈赤死后被推举为后金大汗。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他统一了整个东北地区,并降服朝鲜和蒙古,使后金获得了与明政府相抗衡的实力。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第二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在关东地区建立起强大统一的清帝国。此后,皇太极继续保持着皇太极像对明政府的进攻,发动了数次对明的战争,并先后四次绕过山海关进入内地,大大削弱了明政府的力量,为清朝的最终建立扫平了障碍。1643午8月,皇太极在沈阳中风而亡,火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北陵公园北),庙号太宗文皇帝。

李自成

(1606~1645)字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童年时为地主牧羊,20岁充银川驿卒,崇祯三年(1630)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先投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高迎祥战死后被推举为起义军首领,号称“闯王”。他提出了“均田免粮”、“五年不征”、“平买平李自成像卖”等口号,同时实行“劫富济贫”的政策,并打开官府的粮食、金库,开仓放赈,救济饥民,使得农民军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农民军迅速壮大,不久打到西安。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农民政权,称大顺王,年号永昌。他采纳谋士顾君恩的建议,先取关中,以关中为基地,进而攻取山西,经山西攻打北京,并于同年攻克北京,推翻朱明王朝。后来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退至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当地地主武装杀害。

郑成功

(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末清初的著名将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年轻时曾经在南京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回到福建,在厦门建立了抗清根据地,并利用控制台湾海峡制海权的优势,发展海上贸易,以商养战,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1661年,他发动收复台湾的战争,并于次年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使得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收复台湾不久,郑成功便因病去世,年仅39岁。郑成功像

康熙

(1654~1722)名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在位61年。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他8岁继位,16岁时成功翦除了专权大臣鳌拜及其党羽,随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了入侵后盘踞雅克萨的沙俄军队,还平定了新疆、西藏反动贵族的叛乱。这些举措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疆域,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繁盛、统一的封建强国。康熙在位期间,清代康熙帝朝服像社会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为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死后葬于景陵(今河北遵化西北),庙号为圣祖仁皇帝,史称康熙皇帝。

雍正

(1678~1735)名爱新觉罗·胤稹,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雍正是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一位皇帝。他继位后残酷屠戮曾参与皇位争夺的兄弟,并大兴文字狱,严厉镇压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以特务机构强化君主专制,这些都使得他以严酷、残忍而闻名。但他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反击准噶尔部贵族的骚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与沙清世宗雍正像俄订立《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等措施,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有步骤地进行多项重大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

乾隆

时期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死后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易县西),庙号为世宗宪皇帝,史称雍正皇帝。乾隆(1711~1799)名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后继位,在位60年。乾隆在位期间务实足国,减免赋税,重视农桑,使得社会生产持续发展,“康乾盛世”在他统治期间达到了顶峰。同时,他继续推行康熙、雍正以来的内政、外交策略,对内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消灭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势力,对外严厉拒绝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多乾隆帝朝服像民族并存的局面和领土的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统治后期任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王申20年,致使政治腐败,民怨沸腾,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原本强盛的清王朝也由此转向了衰败。1795年,乾隆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四年后病死,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庙号高宗纯皇帝。

林则徐

(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是嘉庆年间的进士,早年担任过清政府道台、巡抚等职,为官清廉而正直,颇有政绩。1837年初,他出任湖广总督,此后坚持在海关查禁鸦片,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上书道光皇帝禁烟,并受命为钦差大臣赴粤禁烟,于1839年6月3日主持了著名的“虎门销烟”。此外,联合水师提督关天培筹划海林则徐像防,多次挫败英军的武装挑衅。他还设立译馆,将大量外国书报、律例、军事著作等介绍到中国,并编成《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晚年因遭谗害而被流放新疆,后病死于广东普宁县。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著作传世。

曾国藩

(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曾国藩像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所著《曾国藩家书》至今仍为人们所重视。

科技经济名人

鲁班

(约前507~前444)姓公输,名般,又名盘,因为般和班读音相同,所以又名鲁班,春秋末期鲁国的著名工匠、发明家。鲁班出身于一个工匠世家,从年轻时起就跟随家人参加土建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土木工程的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他留下了许多种发明创造。在兵器方面,他发明了攻城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拒”;在建筑方面发明了立体鲁班像石质九州地图;在机械器具方面发明了机动的木马车、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的锁等。他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在木工方面的成就。他发明的曲尺、墨斗、刨子、锯子、凿子、铲子等木工工具,将当时的工匠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将木匠工艺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他一直被奉为木工始祖。

扁鹊

(约前401~前310)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他年轻时跟随当时的名医长桑君学习医术。学成后不辞辛苦,周游列国行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后来当他在秦国行医时,被秦国的医官李醯派人杀害。扁鹊大胆地挑战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巫术可以治病的观扁鹊像念,不断地用高超的医术来揭穿巫术把戏,为使医学摆脱巫术迷信、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首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大诊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把中药制成丸、散、膏、丹、汤剂等品类也是他的创造。他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医学家,为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把他比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后来的中医都尊他为祖师。扁鹊的医学理论,被后人整理成一部医书,名叫《难经》,是中医学的宝贵文献。

李冰

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详。战国后期的水利专家,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当时的成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李冰到任后,组织了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和儿子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设计、建造了都江堰,不但消除了困扰成都人民的水祸,而且还巧妙地治理、利用了河道,使之得以灌溉成都平原的农李冰父子石像田。都江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十多个县的农业生产面貌,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富饶粮仓。都江堰虽然修建在两千多年前,但它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蔡伦

(?~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耒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他于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他总结西汉以前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于元兴元年(105)改进了造纸术。他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蔡伦像工艺造纸,既解决了过去造纸原料不足的问题,又降低了造纸成本,而且在工艺上也比以往的造纸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使造纸从此成为独立的行业,纸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为推进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纸术也因此成为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刘歆

(?~23)字子骏,西汉末年人,汉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学者。他出身于西汉皇室宗亲,其父刘向是历史上有名的学者。汉成帝时,他曾和父亲一同负责整理校订国家收藏的书籍,父亲去世后,他统领校书工作。王莽篡权,刘歆被任命为右曹太中大夫,很快又提升为羲和京兆尹,也就是天文官。刘歆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体现在三统历的编制和《三统历谱》的写作上。刘歆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法,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岁星超辰规律的宝贵尝试,为人类在思想上实现天文学从神学向科学的伟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统历谱》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较完整的天文著作,已经包含了编制历法的理论、基本的恒星位置数据、五星等的常数和位置的推算方法以及节气、朔望、月食等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张衡

(78~139)字平子,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他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并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他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浑天理论,建造了“浑天仪”,利用漏水转动和浑象联动把天象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他创制了一种叫做“瑞轮荚”的机械日历,同样利用漏水转动和浑象联动来表示日期,显示月亮的圆缺变化。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地动仪。他的天文学思想主要体张衡塑像现在他的著作《灵宪》和《浑天仪图注》中。此外,他还制造过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并著有数学名著《算罔论》。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衡同时也是汉代知名的文学家,他既擅长散体大赋,又开创了抒情小赋的体制,是汉赋发展史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

华佗

(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精通内科、外科、儿科、妇科、针灸科等,曾游学徐州,行医足迹遍及现在的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后来为曹操所杀。华佗在医学史上首先采用了以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方法,将外科手术的范围空前地扩大,同时也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还是体育疗法的创始华佗像者,创造了“五禽戏”,通过模仿虎、熊、鹿、猿、鸟的动作而保证血脉通畅,使消化能力、加强,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华佗对后世的中国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但在当时被称为“神医”,而且被历来的医家推崇为“外科鼻祖”。

张仲景

(约150~219)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他自幼便酷爱医学,拜当时的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获得了他的真传,青年时代便声名远扬,曾被推作孝廉。张仲景倾毕生之力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理、法、药兼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临症诊疗专著,全书共16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张仲景科学地概括了外感发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张仲景像段的综合症状,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性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辩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伤寒杂病论》也对内科杂病以及外科、妇科、儿科、急救等40多种病的病理、治疗作了详细分析。中医学发展到张仲景时,已经具备了诊断、用药的严谨法度。由于张仲景在中医诊断治疗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他被后人称为“医圣”和“方剂学之祖。”

马钧

生卒年不详,陕西扶风人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机械制造专家。他简化了当时织菱机复杂的构造,创造出一种只有12个踏板的新型织机,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工艺水平。他改革旧的灌溉工具,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不但使用操作方便、快捷,而且能够连续提水,使得引水灌溉的效率大大提高。他还制造过军事上攻城用的转轮式发石机,能够连续发射砖石,可以打出几百步远。由于他在传动机械方面的成就和造诣,人们称他为“天下之名巧”。翻车模型

葛洪

(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人,晋代著名的炼丹家。他曾经在东晋建立后立了一些战功,做过一些低级官职,后来便一直在广州罗浮山专心修道炼丹,著书立说,一直到老。葛洪是我国古代炼丹术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化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著作《抱朴子》是我国现存较早又较完整的一部炼丹术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问题,并记载了铅的可逆性变化。书中记载的矿物质也比前人增加了许多种类,使得化学研究的范围空前地扩大了。他在医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在《金匮药方》中,对许多传染病如天花作了详细的记述,对肺结核的传染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还记录了治疗狂犬病的办法,初步体现了医学中的免疫思想。此外,他还有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和笔记《西京杂记》传世。

刘徽

生卒年与出生地不详,大约生活在3世纪的魏晋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他在数学发展史上首次创立了“割圆术”,完善了圆周率的算法,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从而开创了圆周率研究的新阶段。他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提出了计算测量割圆术示意图高、深、广、远的方法,也被称为“重差法术”。他的著作有《重差》,《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等。《九章重差图》现已失传,《重差》流传到现在,就是著名的《海岛算经》。这些著作以其精深的见解和严密的论证,对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祖冲之

像祖冲之(429~500)字文远,河北涞水人,生活在南朝的宋、齐两代,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他在数学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小数点7位之后。这一成果直到一千年以后才被15世纪的阿拉伯国家的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维叶特超过。他还对球的体积计算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出了“等高处截面积相等,则二立体体积相等”的结论。这一结论比西方也早了一千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创制的《大明历》第一次证实了岁差的存在,并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法。这些在历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幼年受葛洪的影响,立志修仙学道,在37岁时辞去官职,隐居句容茅山,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炼丹修道。他知识渊博,在药物、天文、地理、冶炼、生物、数学方面都有研究。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医学方面。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共收集药物730种,比《神农本草经》多出一倍。他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作了校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新搜集到的药物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逐一的鉴别和补充,而且按照药物的天然来源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蔬、米食6类。这种分类法在药物学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还规定了丸、散、膏、丹、汤、酒的制作规程,统一细分了秤量药物的斤两标准。这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之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一次总结,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听松图

郦道元

(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曾经先后在平城、洛阳等地任过御史中尉等官职,还做过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官。他为官执法清明严峻,使豪强惧怕。北魏宣武帝孝昌三年(527年),他在去关中任关右大使的途中被人暗害。《水经》是汉代桑钦撰写的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文字非常简略,也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叙述清楚。郦道元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并参照古代的地图,在《水经》的基础上完成了《水经注》。这部著作不但详细记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记述了每条河流流域内各种自然、人文情况,如地质、土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与神话传说等等,并做了全面的研究。《水经注》不但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而且全书文字优美,笔调清新,也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贾思勰

生卒年不详,齐郡益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北魏时期人,当过高阳郡的太守。他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成书于533~544年,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涉及土壤工作、栽培技贾思勰像术、选种留种技术、畜牧兽医、桑蚕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藏、野生植物的经济利用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丰富的植物学知识,是对我国农业技术的一次重要的总结和发展。贾思勰在我国农业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重要作用。

孙思邈

(约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杰出的医学家。他一生不图名利,坚持在民间医伤治病,用毕生精力写成了两部医学巨著《急备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在这两部著作中,他第一个主张把妇科、儿科从医学中独立出来,并赋予了相应的内容。他最早重视采药的季节,并把各地所产的各种药材列出来,以供人们按时采集。鉴于他对医药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后人称他孙思邈像为“药王”。这两部书集当时和前代医学之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孙思邈在化学领域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写的《丹经内伏硫磺法》最早记录了黑火药的配方。

僧一行

(673~727)本名张遂,陕西巨鹿人,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年轻时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唐玄宗开元五年(717),他从隐居的荆州当阳山佛寺来到京都长安,充当唐玄宗的顾问,直到去世。在长安的10年中,他主要致力于天文研究和历法改革,在天文、历法、数学以及仪器制造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大衍历》是僧一行最重要的成就。这部历法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速度变化的规律,创造了不等距间的二次内插公式。《大衍历》还把过去没有统一格式的历法科学地归纳成7个部分,使得这部历法内容系统、结构合理、逻辑严密,一直到明代都还在沿用。此外,僧一行还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测量地球子午线的活动,并制造了观测日月星辰位置和运行情况的黄道游仪,和用水力驱动模仿天体运行的水运浑天仪。

沈括

(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卓越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积极响应王安石变法,作为王安石的助手参与变法,出使过契丹。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专事写作。沈括的科技思想体现在他的笔记《梦溪笔谈》中,其内容包括数学、天文、地质、物理、化学、水利、建筑、生物等各个领域,非常富沈括像有创见性。这本书最早记载了石油的用途,并第一个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的命名,甚至还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梦溪笔谈》反映了我国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为了纪念他,1979年国际上曾以沈括的名字命名了一颗新星。

宋慈

(1186~1249)字惠父,宋代法医学家。曾任广东、湖南提典刑狱等职务,办案注重实地检验。他总结前人在法医学方面的经验,并根据自己四任法官期间从事检验的经验和心得,在1247年写成了《洗冤集录》。这部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全书共5卷、53条,作者结合自己经历的各种死亡情况的检验所见,从宋代关于检尸的法令、检尸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尸体现象、尸体的各种死亡原因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法医学的尸检方法,并对犯罪、犯罪侦查也作了详细的论述。《洗冤集录》已经包含了现代法医学的核心内容,对法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宋慈也因此被称为“法医学之父”。

黄道婆

南宋时期的纺织专家,她出生于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被卖作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凌辱而出逃,流落到海南岛的崖州。在那里她向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棉织技术。13世纪末她回到故乡,在黎族人民棉织技术的基础上,制造了新的“捍弹纺织”的棉织工具,创制了一种搅剥棉籽用的车,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生产效率。她还研究了“错纱配色”技术和增强棉花弹力、去除杂质的技术,并把黎族人民织提花被的技术传给人们,使得当地的纺织工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从此以后,原本生产落后的松江变成了先进的棉纺织中心。黄道婆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郭守敬

(1231~1316)字若思,元代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曾经师从当时的天文、地理学家刘秉忠,并在他的推荐下受到元世祖召见,被任命为都水监,兴复西夏濒河、五州诸渠,后来又兴修了通惠河。1276年,他又受命修治历法,参与编制了比过去准确的《授时历》。这部《授时历》是在大量的天文学实践的基础上编成的。郭守敬认郭守敬像为,治历必须根据实际测量校准,因此他先从事制造天文仪器,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报仪、景符和窥几等近20件观测天象的仪器。他还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进行规模巨大的测量工作,重新观测了二十八宿及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测定了黄赤交角,达到极高的精确度。这部历法推算极为精研,因而得以在中国施行达360年,是中国历法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王祯

字伯善,山东东平人,我国元代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曾任宣州旌德县县尹、信州永丰县县尹等职务。他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王祯农书》一书中。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作出完整系统论述的著作。书中王祯对包括农、林、牧、副、渔及水利在内的农业科学作了综合性的总结,并阐述了各种缫丝图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利用等技术知识,并将农作物分为谷、蔬、果、杂等6个大类,这已经具备了农作物分类学的初步萌芽。书中还分门别类地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工具,并绘有图谱306幅。正是靠着这些图谱,我国古代的许多农业机械器具才得以保存下来。王祯的《农书》显然是中国古代农器图谱的公认“鼻祖”,而这也正是王祯机械制造大家的标志与象征之一。王祯还是个农业机械的发明家,他创新发明的“水轮三事”和“水转连磨”显示出了很高的机械设计水平。

李时珍

(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县)人,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他出生在一个以医为业的家庭,青年时期考取过秀才,但此后就一直随父亲行医。他针对《神农本草经》分类不科学、名目混乱的问题,经过二三十年的钻研与实践,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分为16部、62类,共收药物1892种,收录药方11096个,并附李时珍像有药物形态图1160幅。李时珍打破了药物的人为分类方法,对药物重新作了科学的分类。书中除了植物性药物外,还有动物性药物445种,矿物性药物276种。《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就,极大丰富了我国的药物品种,对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除了《本草纲目》外,李时珍还著有《浙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是现在中医学习诊脉的必读书籍。

徐光启

(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他一生担任过庶吉士、赞善等多种官职,但他终身都致力于科学研究,是我国16世纪自然科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农业上,他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从农本、田制、水利、农器、农时、开垦、栽培、酿造等多方面阐述了农业生产理论,是我国古代农业知识的一次大的总结。他尤其重视农田水利的理论,提出的用水五法徐光启像至今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数学上,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译本中的许多数学专用名词如几何、点、线、面、三角形、四边形等,都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他还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用数学方法把中西测量方法作了比较。在天文上,他主张改革历法,并借鉴西方历法编定了《崇祯历法》。他为我国科学技术进入中西结合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因而在我国科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徐霞客

(1586~164)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他从22岁起第一次到太湖地区进行考察,直到逝世的30多年间,几乎每年都要外出进行地理考察,足迹踏遍了中国的16个省市。他把自己的考察所得记录下来,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以散徐霞客像文和日记体的形式,记载了徐霞客在游历中所经历和观察到的各种地理现象、自然规律、气候状况、动植物情况,乃至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他特别考察和研究了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区域、地貌特征及其发育规律,比西方人的考察早了二三百年。这部著作是我国地理史上的重要著作,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徐霞客对我国水文地理学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长江和盘江作了详细的考察后,写了《江源考》和《盘江考》。这两部书是水利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宋应星

(1587~?)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同哥哥宋应升同中举人。崇祯七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在此期间,他总结了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方面的经验,写成了《天工开物》。这本书分3卷,从豆、麻的栽培和加工、蚕丝的纺织与染色技术,到陶瓷的制作,煤炭、石灰的开采冶炼,再到兵器的制造和颜料的生产,广泛而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具体操作方法。《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也是相当丰富的。书中叙述的连续鼓风的活塞木风箱比欧洲早100多年,锌的冶炼和铜锌技术是世界上的首次文献记载,发现磷的自燃现象也比德国的布朗特早。这部著作发表的初期轰动了全欧洲,在日本甚至兴起了“开物之学”。即使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仍有许多学者对《天工开物》很感兴趣。

李善兰

(1181~1882)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清代最出名的数学家。他自小喜欢数学,10岁时就能通晓《九章》,青年时代客居上海从事西方科学著作翻译。太平天国攻陷苏州等地后,他曾投御用数学表 清入到曾国藩军中。1868年进入同文馆,担任数学教学的负责人,70岁时死于任上。李善兰著有《则古昔斋算学》丛书,共14种。在书中,他提出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公式,即著名的李善兰恒等式;他阐释了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对数的幂级等数展开式,以及尖锥求级术、判定素数定理等,其中的尖锥求级术已经有了初步的微积分思想。他还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作翻译了《代微积拾级》、《代数学》、《圆锥曲线说》以及《几何原本》后九卷等西方数学著作,以及《重学》、《植物学》、《天文学纲要》等,为近代中国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寿

(1818~1884)中国近代化学的先驱者。在洋务运动中,他曾经被曾国藩推荐到江南制造局工作多年,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为中国的造船工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后来他致力于西方近代化学书籍的翻译工作,编辑了《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其中许多化学名词沿用至今。他参与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讲授科学技术的学校———格致书院,并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部科技方面的徐寿像定期刊物《格致汇编》。他与傅兰雅合译的《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书为西方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他译定的24个元素名称,如钡、铋、镍、碘、铱、锂、镁、锰、钼、钯、铂、硒等,都已成为标准译名沿用至今。他是把西方化学知识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的伟大先驱。

华蘅芳

(1833~1902)字若汀,号畹香,江苏金匮(今无锡)人,我国清末杰出的机械工程专家、数学家。他与同乡好友徐寿是中国早期掌握和传播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共同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实用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并主持制成硝酸和氢气球。此后他主要致力于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在数学研究领域,他著有《行素轩算稿》、《积较术》、华衡芳像《数根术解》、《学算笔谈》等著作,在开方术、积较术、数根术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与人合译的《决疑数学》是中国第一部概率论译著,《地学浅释》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赖尔的地质进化均变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金石识别》则将近代矿物学和晶体物理学知识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他的翻译工作在中国近代科学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文学名人

屈原

(约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身楚国贵族,曾经做过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主持楚国的政治,遭到怀王幼弟子兰和南后郑袖的谗害而去职。楚顷襄王时,他遭到放逐,后因楚国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在我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诗人主体形象,表达了诗人主体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性,从而揭开了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从他开始,中国诗歌屈原像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同时,他吸收楚地民歌的形式,创造出句法灵活、结构富于变化的“楚辞”诗体。这一诗体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浪漫主义的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司马迁

(前145~约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谈之子,少年时便博览群书,20岁时曾游历四方,后担任郎中职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司马迁像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编写体例和方法都为后世史学所尊崇和继承。它叙事的语言、塑造人物的手法,以及强烈的抒情色彩,则使它位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行列,在各方面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史记》还含有丰富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的内容,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除了《史记》外,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是历代传颂的散文名篇。

司马相如

(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辞赋家。他在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由于景帝不好辞赋,他辞官游历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交好,创作了《子虚赋》。汉武帝即位后,对他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因得召见。于是又写了《上林赋》进献,并拜为中郎将,作为使者出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南边疆地区民族之间的融合起了司马相如像积极作用,并写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文风遒劲,豪迈宏放,是公认的佳作。代表司马相如最高文学成就的是他的辞赋。这些作品结构宏伟、富丽堂皇,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充分体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强盛局面,把汉代散体大赋推上了一个顶峰。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

班固

(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辞赋家。他出身于官宦人家,父亲班彪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扬雄、王充等名士都出自其门下。班固少时聪颖,颇有文才,16岁时到了都城洛阳,进入太学学习,后来因为私撰国史而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代他向汉明帝陈述了著书的意图,汉明帝看了班固写的文章,欣班固像赏他的文才,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后来又升为郎官,专门从事《汉书》的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在体例上完全依照《史记》,行文重视规矩,谨严有法,语言具有整饬详赡、富丽典雅的特点,与《史记》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两座丰碑。班固在辞赋的创作上也卓有成绩,他的《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都是汉赋中的代表作品。《两都赋》甚至被梁朝萧统所编的《文选》列为第一篇,可见其在汉魏六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刘义庆

(385~43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本是宋武帝刘裕之侄,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袭封为临川王。他年轻时曾跟从刘裕攻打长安,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历任侍中、中书令、荆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刘义庆性爱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并与门下之士博采众书编纂而成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这部作品主要以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为记录对象,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世说新语》因此而成为我国古代记述轶闻逸事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世的散文和小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徐州先贤传》、《典叙》、《集林》等。

王勃

(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他6岁便能文,青年时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先后两次罢官。27岁时前往海南看望父亲,因溺海而死。他和其他三杰一样,试图改变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因此在诗歌中偏于描写个人生活,抒发政治感慨,寄寓对豪门世族的不满,开拓了诗王勃像歌的题材。他的名篇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诗》等风格清新、气势雄壮,已经有着不同于六朝诗歌的气象。他的《滕王阁序》境界开阔,气势充沛,语言精美,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篇佳作。明人集有《王子安集》。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代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我国山水诗田园诗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他29岁时做过江州祭酒,因不满于黑暗世道而辞官归隐。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41岁时出任彭泽令,不久又离职回乡,清贫自守直至老死。陶渊明能诗能文,他的诗歌平淡自然,亲切淳真,语言本色而精工,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对整个山水文学的发展陶渊明像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他的散文内容丰富,语言省净,文风淡泊,一反当时的流俗而归于自然,代表了魏晋时期散文的最高成就。主要有《闲情赋》、《五柳先生传》、《自祭文》等。

王昌龄

(?~约758)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诗人。他早年曾漫游西北边塞,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曾出任江宁丞,晚年因事而贬龙标尉,安史之乱时,他因战乱而还乡,在离开毫州的途中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是唐代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边塞诗雄壮热烈而激越悲凉,极富艺术魅力,尤其是《出塞》一诗意境开阔,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他又是著名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善于抓住典型题材和典型情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一气呵成的构思,创造深沉混茫的意境,将七绝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在整个唐代诗坛,只有李白、杜牧几人可以和他相比。代表作有《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等。

王维

(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后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是唐玄宗开元九年进士,任大乐丞。后因事被贬济州司库参军,曾出使塞上,迁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他身陷叛军,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贬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多才多艺,能书善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是唐代王维像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代表作有《汉江临泛》、《使至塞上》等。后人辑录有《王右丞集》。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5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25岁出川远游,10年中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湖北安陆成家。这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以玉真公主之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李白为了平叛而入永王幕府。后来永王叛乱,为肃宗所杀,李白也受到牵连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赦,才得以东归,寄寓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不久病逝。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善于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语言清新俊逸、明朗自然,想象丰富,体裁自由,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他与

杜甫

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尊称他为“诗仙”。代表作品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等,都是流芳千古的名篇。今有宋人所编《李太白集》传世。李白像杜甫(712~776)字子美,襄阳(今属湖北)人,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是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青年时代曾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天宝年间,他到长安应试,但仕进无门,困顿10年之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曾定居成都,一度杜甫像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他乘舟出三峡,经湖北入湖南,却因贫病交加死于湘江舟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以深刻、真实的笔触,广泛地再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感情深挚而沉郁,笔法曲折而波澜起伏,风格沉雄而壮丽,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被后世誉为“诗史”,他也被尊称为“诗圣”。杜甫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与李白并称“李杜”,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伟大的双子星座,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3岁而孤,早年曾流离困顿,三试不第。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担任过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回朝后历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韩愈是唐代最杰出的散文韩愈像家,他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明道”和“鸣不平”的创作口号,主张以文学创作反映现实、寄寓理想,并以灵活的散体文取代骈体文。他在创作中主张“文从字顺”,以《送穷文》、《原道》、《论佛骨表》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文章,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他对各种文体的创新和突破,则为新体古文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韩愈也是唐代的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境界雄奇。有时候也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很大。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唐代杰出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他是开元年间的进士,官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修建了著名的西湖白沙堤。后来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居住洛阳。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白居易像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道路,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歌,语言通俗清新,明白晓畅,广泛地反映了民间疾苦,因而广为流传。代表作有《新乐府》50篇和《秦中吟》10首等。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将抒情与叙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千古传颂的名篇。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出生于长安万年(今陕西临潼),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古文运动的杰出代表。他21岁考取进士,担任过监察御史,参加了永贞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一带)司马,后来又被派到柳州去当刺史,四年后病逝在柳柳宗元像州,年仅46岁。他和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并称“韩柳”。他开创了具有真正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游记作品是我国山水散文的杰出作品。他的寓言创作摆脱了先秦寓言的初级状态,标志着我国寓言文学的完全成熟。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哲学家,他的许多文章都宣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柳宗元和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和哲学发展史上都享有重要的地位。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杜牧

(3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名门望族,是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中进土,任初文馆校书郎。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黄州刺史等职务,由于秉性刚直,不愿在牛李党争中苟附一党而遭到排挤。晚年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歌既善于摹写生动的景象,又杜牧像善于表达丰富的情思,既有豪爽劲健的气势,又有精美典丽的语言和疏朗的神韵,形成豪爽俊逸、清丽明快的艺术特点,是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与

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早雁》、《过华清宫》、《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散文如《罪言》、《战论》等,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或抨击藩镇跋扈,或感慨朝政昏暗,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议论深刻透彻,笔锋犀利遒劲,风格纵横奥衍,卓然自成一家。有《樊川集》传世。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晚唐杰出的诗人。李商隐自幼丧父,后被牛党的令狐楚召为幕僚。由于他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因此陷入党争的漩涡中,政治上屡受排挤,颠沛流离。晚年闲居郑州,在郁郁不得志中病逝。李商隐工诗善文,尤以近体诗和律诗的成就李商隐像为高。他的诗歌语言凝重而不失流畅,古朴而不失清新,无论感时、吊古、咏物、言情,都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传达感情,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无题》、《锦瑟》等,并有《玉溪生诗》和《樊南四六甲乙集》传世。

李煜

(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五代杰出词人。他是南唐李傑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他即位时南唐已称臣于宋,国势岌岌可危,但他仍纵情声色,不思图治,遂于宋开宝八年(975)被宋所灭。降宋李煜像后不久,被宋太宗派人毒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绮靡。后期词作如《虞美人》、《浪淘沙》等,多反映亡国之痛,追忆昔日荣华,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李煜的创作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大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后人将他与李傑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柳永

(约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是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的词不但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并作有大量游仙、咏史、咏物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境界。柳永还发展了词体,改造、自制了大量的新调,创作了很多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语言自然流畅,风格真率明朗,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在当时广为市井平民传唱。从柳永开始,词的创作开始出现雅俗分流的局面。有《乐章集》传世。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土,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宋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教导成才,1030年考中进士,次年为西京留守推官。庆历新政失败后贬知滁州、扬州等地,晚年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初年文坛公认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众体兼备,风格平易近人,迂曲蕴藉,是宋文的代表文风。他致力于诗风革新,为矫正宋初西昆体诗风的华靡和晚唐诗风的卑弱欧阳修像做出了贡献。他主持撰写了《新五代史》,是我国古代史学著作中的优秀著作。他还利用主持贡举等有利条件改革文风、奖掖后进,提拔了

苏轼

父子。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是宋初著名文学家苏洵之子,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文章汪洋恣肆,苏轼像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豪健,任情挥洒,风格多样,把宋诗艺术推上了最高峰。他的词突出表现了士大夫丰富的感情世界,自创豪放一派,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题。他的书法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

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多方面的才华和成就以臻于宋代文人不可攀越的艺术巅峰。有诗文集《东坡七集》,书迹《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早年曾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哲宗年间,他被召为校书郎,擢起居舍人,兼任国史馆编修,参与校订《资治通鉴》。后因作《荆州承天塔院记》而被诬告,解除一切官职,羁管宜州,最终黄庭坚像卒于贬所。黄庭坚主张诗歌的相对独立性,反对在诗歌中比附时事,将创作转向个人精神世界,形成了生新硬涩、险劲瘦崛的特点,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词与

秦观

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他的书法气魄宏大,气宇轩昂,是“宋四家”之一,尤其以草书代表了宋代草书的最高成就。有《豫章黄先生文集》传世。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词人。他的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由于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他是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他的词在内容上以艳情为主,在艺术表现上既吸取了花间小词和柳永长调的营秦观像养,又融入了苏轼所开拓的文人情怀,将从情词中提炼出的悲剧因素与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结合在一起,为婉约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代表作有《鹊桥仙》、《踏莎行》等,并有《淮海集》和《淮海词》传世。

周邦彦

(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他早年曾担任过太学正、庐州教授等职务,由于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在宋徽宗时召为大晟府提举(主管国家音乐机关的官职),晚年居苏州。周邦彦特辱帖北宋周邦彦是北宋末年一大词家。他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擅融化前人诗句入调,善于在铺叙基础上进一步讲求曲折、回环、变化,格律谨严,语言典雅、含蓄,因而博得上层文人的赞赏,被誉为“词家之冠”。同时,周邦彦审定音律,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无论袭用旧调或自制新曲,都使音韵妥帖协调,遂成定格,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有《片玉集》传世。

李清照

她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流寓南方。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曾改嫁,但不久便离异。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思想修养、立身行事及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突破了封建社会中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限制。她的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的风格清新,语言清丽,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在艺术上独有成就,号称“易安体”,被视为婉约派正宗。有后人所辑《漱玉词》传世。(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像

陆游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考,省试第一,但是却因秦桧的阻挠而被黜。秦桧死后,陆游出任过镇江通判等官职,由于坚决主张抗金,不断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挤。后入蜀担任夔州通判等职,晚年回到山阴故居,临死也不忘恢复中原。陆游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想象丰富而气势雄浑,语言凝炼而巧于裁剪,感情奔放,辞旨明快。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他的词风也以雄放悲慨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有《渭南文陆游像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他出生在被金兵占领的北方,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江阴鉴判、江西提点刑狱、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烠胄当政,一度起用辛弃疾像他,但不久便病卒。辛弃疾是两宋时期最杰出的词人、“豪放派”在南宋的代表和开拓者。他的词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大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被人称为“英雄之词”,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

关汉卿

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不屑仕进,而是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经常出入歌楼舞榭,过着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生活,有时候还亲自参与编剧和登台演出。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的杂剧有60多种,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以《窦娥冤》最为出名,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王实甫

(约1260~1336)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但是由于宦途坎坷而放荡不羁,经常出入于歌院戏楼等游艺场所,与倡优有着密切交往。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今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其中以《西厢记》最为著王实甫像名。《西厢记》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情节发展游刃有余,刻划人物性格鲜明,避免了其他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被称作杂剧之冠。

马致远

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年轻时曾热衷进取功名,然而仕途并不显达。元成宗元贞年间,他参加了元贞书会,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黄粱梦》。后来曾担任过江浙省务提举的职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马致远一生从事杂剧和散曲创作,颇负盛名,人称“曲状元”。他的杂剧结构紧凑,文词典雅清丽,洒落激扬,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为历来曲家所称赏。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岳阳楼》、《任风子》、《荐福碑》等,其中以《汉宫秋》最有影响。马致远的散曲吸取了诗、词以及民间歌曲的养分,开辟了与诗、词不同的曲的真率醇厚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并且善于捕捉形象以熔铸诗的境界,为元代之冠。

施耐庵

生卒年不详。名耳,后更名为子安,字耐庵,祖籍一说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一说是江苏苏州,元末伟大的小说家,我国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活在元末明初,据说是元朝至顺年间的进士,做过两年的钱塘县令,由于不融于权贵而辞官回乡,安心著书立说。他目睹元末社会的凋敝,有感于施耐庵像心,便收集、整理、加工、再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水浒传》。这部小说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示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同时,这部小说还自觉地使用了白话进行创作,语言通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为后来的白话小说的创作树立了典范,也使之成为我国白话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罗贯中

(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是钱塘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有关他的生平传说不一,或说他是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小说著述;或说他是元末江浙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由于他与人寡合,终不得志,于是专心从事小说创作。现存署他名字的作品很多,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长篇小说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其中罗贯中像以《三国演义》影响最大。这部历史演义小说以宏大的结构、生动的叙事,展现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品人物众多而形象生动,情节曲折而丰富多彩,文字流利而富有韵味,是我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

(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原籍江苏涟水,后徙居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早年便文名远扬,却屡试不中,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才补岁贡生,曾担任浙江长兴县丞,但不久便辞官回乡,放浪诗酒,以贫老而终。他一生著作甚多,但大都已散佚,只有长篇小说《西游记》流传于世。这部小说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戏剧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再创造而成。全书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取经成功的过程。全书语言诙谐生动,想象丰富奇特,情节曲折动人,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神魔小说,为我国白话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汤显祖

(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杰出的戏剧家,代表我国戏曲最高成就的伟大作家之一。他21岁中举人,却因不肯阿附权贵,直到34岁才考中进士,担任南京的太常博士。此后却因为上书针砭时弊激怒皇帝而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后迁为浙江遂昌知县,最终因为不愿为虎作伥而辞职还乡,晚年主要从事戏剧汤显祖像创作。汤显祖的作品主要有传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这部作品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自由的爱情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意义。作品曲折的情节,奇特的构思和富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冯梦龙

(1574~1646)字犹龙,号龙子犹、顾曲散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他早年多次参加科举却屡试不中,曾经以坐馆教书为生,直到崇祯三年(1630)才取得了一个贡生资格,后来担任过丹徒县训导、福建寿宁知县等职。冯梦龙毕生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编辑和创作。他从众多的古今小说中选择了120篇白话短篇小说,分别辑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后世合称“三言”),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对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还改写、增补过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创作了笔记小说《古今谈概》、《情史》以及传奇剧本《双雄记》、《墨憨斋定本传奇》等。

蒲松龄

(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西周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最杰出的文言小说家。他幼年家贫而好学,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然而此后便屡试不中。31岁时在宝应县作过一年幕宾,此后便一直在同邑名人毕际有家做家庭教师,直到70岁撤帐归来,71岁时授例出贡。在穷困潦倒中,蒲松龄穷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谈狐说鬼的作品以高度成熟的文蒲松龄像言,批判了封建科举的弊端,透析了人情世态,歌颂了超脱一切世俗的伟大爱情,并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我国文言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除了《聊斋志异》,蒲松龄还著有应用杂著《日用俗字》、《农桑经》以及通俗说唱《聊斋俚曲》等,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

孔尚任

(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代杰出的戏剧家。他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年轻时困于科场,后得到康熙赞赏而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在此期间,他创作和演出了传奇《桃花扇》,并因此遭到统治者猜忌而罢官归乡,卒于曲阜故居。《桃花扇》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以明末复社人士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的恋爱为中心线索,展现了南明一代的兴亡历史,抒发了深切的家国之痛,唱响了封建社会末世的时代衰音。作品结构新颖严密,人物设置独具匠心,对传奇体制也有所创新,是清代文人传奇的典范之作。除《桃花扇》外,孔尚任还有诗文集《长留集》、《石门山集》、《湖海集》,以及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雷》传世。

吴敬梓

(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幼年丧母,23岁考中秀才。由于生性豪纵,不善治业,加上父亲去世后族人乘机侵夺家产,他在悲愤之余挥霍光了家产,后移居南京,以诗文和小说创作自娱。晚年生活更加贫困,最终客死于扬州。他中年时期创作的《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这部讽刺小说的杰作通过对明朝成化(1487)到嘉靖末年(1566)这80年间的四代儒林士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描写,揭露了在八股考试这一科举颓吴敬梓像风的影响下,文人在学业、品德、做官、处事诸方面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和讽刺了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儒林外史》因而成为批判明清科举选士制度最富时代性的作品。另有《文木山房集》传世。

曹雪芹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祖籍丰润(今属河北),后徙居辽阳。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原本出身望族,后来由于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失利而家道中落,迁居北京,中年以后居于北京西山,从事著述,晚年因贫病交加病逝。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把中国曹雪芹像古典小说的艺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暴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黑暗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为大观园内青春、爱情和生命遭到戕害的一大批女性谱写了一曲悲歌。作品结构严谨、规模宏大、语言传神、内容丰富,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红楼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关于它的研究,形成了“红学”。

纪昀

(1724~1805)字晓岚、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他是乾隆十九年的进士,一生仕途顺利,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他曾经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十多年,对我国古籍的整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纪昀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短篇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在这部作品中,纪昀借狐鬼神怪抒发己见,文章叙事简要,充满隽思妙语,与蒲松龄“描写委曲”的风格形成对峙。小说出现纪昀像后,改变了文坛上《聊斋志异》式的文言小说独步的局面,后世的文言小说大多在《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的风格之间。不过,作品中大量出现宣扬忠孝节义的思想和因果报应的观念,使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准比《聊斋志异》逊了一筹。

龚自珍

(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末杰出的诗人。他于1815年乡试中举,出任内阁中书,1829年中进士,后官至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归乡,两年后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是晚清“诗界革命”运动的先导,他的诗歌从多方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形式多样,境界奇肆,形象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不但突破了历龚自珍雕像代诗歌的旧有框架,而且开启了前代诗人未有的境界,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代表诗作有《己亥杂诗》、《咏史》等。他的文章手法多样,奥博纵横,独步一时,代表作有《病梅馆记》、《明良论》等。

刘鹗

(1857~1909)原名孟鹏,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末杰出的作家、收藏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他年少时便精通算学,但却无意科举。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刘鹗因治河有功而官至候补知府。后弃官经商,开办实业。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刘鹗贱价购买侵略军所掠夺的粮食赈济饥民,几年后却被弹劾私售仓粟,在流放新疆时病逝。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通过主人公老残的行踪,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昏庸残暴,笔锋锐利,入木三分,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开拓了传统小说的审美空间,并在叙事模式上做出创新,显示出中国的古典小说向新小说艰难蜕变的明显痕迹。除此之外,他还有《铁云泥封》、《铁云藏龟》,以及《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著作传世。

吴沃尧

(1866~1910)字小允,号研人,广东南海佛山人,清末著名作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他18岁时到上海谋生,在江南制造局工作,并常为报纸写短文。1903年,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他开始为这本刊物写小说,并于第二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在20年吴沃尧像中耳闻目见的种种怪现状,揭示了在封建社会的崩溃时期,整个统治阶级的腐败、堕落、不可救药,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和必然灭亡的命运。这部小说以其尖锐的批判性和讽刺性,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此后他发表了《痛史》、《新石头记》、《糊涂世界》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和12种短篇小说。由于劳累过度,他在45岁便英年早逝。

李宝嘉

(1867~1907)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末著名小说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他青年时代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屡试不第,30岁时前往上海,先后主编和创办了《指南报》、《游戏报》以及《世界繁华报》,都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后来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后因劳累过度、贫困交加,得了严李宝嘉像重的肺病,40岁时便英年早逝。他的作品主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繁华梦》、《海天鸿雪记》等,其中以《官场现形记》成就最高。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末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特别是对官场中的种种罪恶行径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鞭挞,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曾朴

(1872~1935)字孟朴、太朴,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近代著名小说家,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他早年曾中过举人,担任过内阁中书等职务,辛亥革命后加入共和党,任江苏省参政厅厅长。后来前往上海,创办了小说林书社、真善美书店,创作、出版和翻译小说。晚年回到家乡养老,直至病逝。他的长篇小说《孽海花》展示了内忧外患的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曾朴像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广阔画卷,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谴责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并反映了各种救国救民的新思想。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闪耀着其他几部小说所没有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光芒。除了《孽海花》,曾朴还著有小说《鲁男子》和《孟朴短篇小说集》,并翻译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著作。

艺术名人

蔡邕

(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他在汉灵帝时被召任郎中,后因弹劾宦官而遭到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江湖十余载。献帝时董卓专权,强令邕入都为侍御史,拜左中郎将,因此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蔡邕精于篆、隶,他的字章法蔡邕像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他还受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的启发,创造了千古称绝的“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蔡邕还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世作品有《嘉平石经》,相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

王羲之

(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7岁时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对中国书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把钟繇与隶书相近的横体势转化为一种方整而稍长的体势,因而使得当时还十分拙朴的楷书,成为更接近现在的妍美的楷书。这一改变,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已经孕育着唐代楷书诸大家的胚胎,也成为后世人们写楷书的基本样式。他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笔势飘若惊鸿,矫若惊龙,人称“天下第一行书”。中国书法艺术在他笔下成就最高,走到了个人的顶峰。代表作品《兰亭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等。

顾恺之

(346~407)字长康,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东晋大画家。他出身士族,多才多艺,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顾恺之对中国绘画及绘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他在《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画论中还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通过形象思维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

张僧繇

生卒年不详,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南朝著名画家。他在仕途上一直较为顺利,在梁武帝时做过武陵王国侍郎、吴兴太守,掌宫廷秘阁绘事,后来又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等职务。张僧繇吸取天竺(今印度)佛画中的“凹凸花”技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明暗法、透视法,一改魏晋以来人物画的“秀骨清像”型,而致力于形体的空间塑造,从而创作出一种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丰满健康、华艳悦目且具有立体感的新形象,这是绘画技法上的一大进步。他还是专绘寺院佛像的高手,被后世奉为楷模,称之为“张家样”。张僧繇在艺术表现的传神和逼真性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及的崭新高度,包括“画圣”吴道子在内的很多大画家都深受他的影响。可惜他的画迹今已不存。

欧阳询

(558~638)湖南临湘人,曾任太常博士、太子率更令,我国隋唐时期的大书法家,与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在隋朝时他受到唐高祖李渊的赏识,入唐后被提拔为给事中,后来长期担任弘文馆学士,主编类书,教九成宫醴泉铭唐欧阳询授书法。欧阳询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体”楷书,在他的书法中,大到整体的章法、汉字形式的类别,小到点画之间的主次关系、穿插挪让,都成为一种严肃的、郑重其事的创作方式,一切变化都是按照法度原则而表现得完整、坚实、充分、和悦,趋于尽善尽美,因而具有一种典雅、庄严的气派。欧阳询对楷书结构的整理,为我国书法做出了独特贡献。所谓“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以他的书格总结的结字规律。传世作品有《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我国古代著名的类书《艺文类聚》也是在他的主编下成书的。褚遂良(596~659)字伯高,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出身名门贵族,唐太宗时,曾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征之后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高宗时曾作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晚年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河内西南一带,并在流放之中死去。褚遂良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既是初唐楷书风格的创造褚遂良像者,同时也是晋人书风的继承者。他的书法具有一种瘦硬清挺的“空灵”境界。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使得笔下的线条充满生命,具有一种飞动之美。在唐初四大书家中,褚遂良善于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代表作品有《房玄龄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阎立本

(?~673)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唐代著名画家。他出身于贵族世家,具有极高的政治才干,曾担任工部尚书、右丞相、中书令等职务。阎立本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人物画大师。他善画道释、山水、鞍马等,尤长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他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而又勇于开拓,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了前朝的水平。他的作品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

颜真卿

(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我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他3岁丧父,由母亲训导成才,并得到草圣张旭真传。他一生刚正耿直,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大臣,在平定安禄山的斗争中立下显著功勋,最终为叛军所杀害。在中国书坛上,颜真卿集五百年雄健派之大成,而又最富革新精神,颜真卿像继王羲之之后把我国书法推向了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他所创造的“颜体”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开拓了中国书法艺术崭新的恢宏境界。颜体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颜体的端庄美、阳刚美为后世立则。颜真卿造就了在书法中的盛唐之音,成为盛唐气象鲜明的标志之一。代表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寒食帖》、《祭侄季明文稿》、《东方朔画赞碑》等。

吴道子

(约713~755)原名吴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杰出画家。他年幼时丧失父母,生活贫寒,曾去洛阳追随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后因唐玄宗召他入宫,遂改名道玄为道子。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他一变古来因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他还创造出“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淡彩法,称做“吴装新格”。他所作人物、鬼神、鸟兽、台阁都冠绝一世,千年来被后人奉为“画圣”和民间画工的“祖师”。他生前作宗教壁画有300壁之多,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摹本《送子天王图》。

柳公权

(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他31岁进士及第,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一生基本上都在京城为官。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了中国书法的又一巅峰。他一变中唐书法的肥腴之风,用笔爽利快健,骨力深注,以方为主,济之以圆,法度森严而清劲挺拔,具有瘦硬通神的艺术境界。这便是著名的“柳骨”。“柳柳公权像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的书体。传世作品有《太子太傅刘沔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董源

(?~约962)字叔达,籍贯一说建业(今江苏南京),一说钟陵(今江西南昌),五代至宋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画家。入宋前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掌管御用茶场和园林,世称“董北苑”。董源在山水画上有着突出成就,体现了江南的真山真水。他独创了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的皴法,启迪了后世无数的江南

山水画家。他以横卷展示丰茂的江南丘陵与洲渚、溪桥与渔浦等旷逸景色,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对两宋、元四家以至明代都有深刻的影响。传世作品有《潇湘图》、《龙宿郊民图》、《秋山行旅图》、《溪山行施图》及《寒林重汀图》等。潇湘图 五代 董源

米芾

(1051~约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后迁居襄阳,因此有“米襄阳”之称。北宋最杰出的书法家、画家之一。他7岁学书,10岁写碑,21岁步入官场,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是个早熟的艺术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他重视书法作品的整体气韵,又兼顾细节的完美,潇洒奔放而又严于法度,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和沉着痛快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绘画上,他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传世作品有《蜀素帖》、《草书四帖》等,并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等著作传世。

张择端

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代著名画家。他早年曾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转学绘画,在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他擅长宫室界画,尤长于舟车、市肆、桥梁、街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张择端衢、城郭,在北宋画坛上自成一家。他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画家以周密的观察力为基础,对北宋清明时节汴京各阶层在城郊一带的生活情景,以及汴河上的繁华景象,作了真实而详尽的描写。它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于繁杂间游刃有余,实为我国古代绘画之瑰宝。此外,他还有《金明池争标图》传世,亦为艺术杰作。

赵佶

(1082~1135)河北涿县人,北宋皇帝徽宗,著名的书画家。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任用蔡京、童贯等奸臣,使得宋朝面对金兵的入侵节节败退,自己也被俘虏到北方很多年。但在艺术上,他却是中国艺术成就最高的古代帝王。他的书法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树一帜,创造出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赵佶像“瘦金书”体。这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和功力。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他都能做到“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他尤其爱画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令花鸟画步入其全盛时期。他还倡导编撰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辑录了大量名家书画,成为我国书画史上的重要资料。传世作品有《腊梅山禽图》、《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草书千字文》等。

沈周

(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出身书香门第,一生都家居读书,优游林泉,从事书画创作,从未参加科举考试。他博取众长,既借鉴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风格,又继承了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的水墨浅绛体系,融会贯通,刚柔并用,自成一家,形成了粗笔水墨的新风格。他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沈周像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在元明以来文入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吴门画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代表作有《仿董巨山水图》、《沧州趣图》、《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

文徵明

(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县)人,明代画坛巨匠,“吴中四才子”之一。他年少时欲求取仕途,但屡试不第。

曾荐授翰林院待诏,不久,即致仕归田。毕生致力于诗书画,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画坛高手。文徵明是沈周的学生,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长,而尤以山水画题材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是他笔下的青绿山水,创立了极具文人画意趣的小青绿样式,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他是吴门画派的杰出人物,董其昌把他推为“南宗”正统。他的书法也卓有成就,尤长行书与小楷,法度谨严,颇有晋唐书风。传世作品有《古木寒泉图》、《溪桥策杖图》、《江南春图》、《惠山茶会图》等。文徵明像

唐寅

(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吴县)人,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绘画上,他是“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又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唐寅像家”。他的书法取法赵孟頫,俊逸秀挺,韵味悠远。他还是明代有名的诗人,诗风清朗洒脱,又擅长采用民歌形式写曲,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传世作品有《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葑田行犊图》、《杏花仙馆图》、《草堂话旧图》等。

徐渭

(1521~1593)字文清,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戏剧家。他为人性情放纵,少年屡试不第,中年曾因为受到打击而一度精神失常,误杀妻子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专心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后来用铁钉贯耳而死。徐渭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赏心悦目。他的作品不拘于物象,能抓住其神徐渭像气,用秃笔铺张,势如急风骤雨,纵横睥睨。尤其长于水墨大写意花卉,笔简意浓,酣畅淋漓,形象生动,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写意法的新途径。他的诗文风格清奇,不落窠臼,有“明代第一诗人”之称。他还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好评,并有戏剧论著《南词叙录》。

董其昌

(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今属上海)董家汇人,是一位在书法、山水画、美术鉴赏、美术理论上都有卓越贡献的书法家、画家、理论家。他17岁参加会考,却因为文章虽好而字差屈居第二。深受刺激的董其昌从此发愤练习书画,终成大家。他的书法结构森然而天真烂漫,神秀淡雅,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独辟蹊径,称雄一代。他的山水画潇洒生动,特别讲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画兼擅泼墨、惜墨的手法,浓淡、干湿自然合拍,着墨不多,却意境深邃,韵味无穷。他的创作成为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传世作品有《鹤林春社图》、《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

张瑞图

(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与董其昌齐名的晚明杰出书画家。他曾中过探花,官至大学士、吏部尚书,后屈服于宦官魏忠贤的淫威。

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被处死刑后,张瑞图因惧怕而引疾告归。因手书魏忠贤生祠碑文,被坐赎徙为民,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度过了晚年。张瑞图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革命创新的一代宗师,他的笔墨线条激荡跳跃,气质自由性灵,张瑞图塑像章法气势磅礴,形成了高度个性化的“狂禅”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山水画多以侧锋运笔,用笔方峻刻峭,笔墨苍劲有骨,萧散淡远,有一种平淡静谧的美感。传世作品有《看山图》等。

陈洪绶

(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枫桥人,明代杰出画家。他10岁时拜杭州著名画家孙木大伙、蓝瑛为师,14岁便小有名气。1646年,他在绍兴云门寺出家,改号为悔迟、悔僧,亦号云门僧,6年后去世于杭州。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引人瞩目的一代大师。他才华横溢,于诗书画中均能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创作,自清以来,一直被奉为楷模。他的人物版画在壮年时凝神聚力,细圆而利索,已由“神”入“化”;晚年则更加苍老古拙,勾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炉火纯青,愈臻化境。他笔下的人物及笔墨的舒缓状态,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因而独霸明清人物画坛,无人能比。代表作有《归去来图》、《折梅仕女图》、《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陈洪绶像

朱耷

(1626~1705)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清以来的画坛巨擘。他本是明代皇室后裔,20岁时便弃家避祸山中,23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中年时曾因为躲避清政府征召而佯狂装疯。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此后便在家乡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朱耷是明清近30年来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他绘画做到了削尽冗繁,返朴归真,笔墨清脱,以一种含蓄蕴藉、丰富多彩、淋漓痛快的艺术语言,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纯净、酣畅境界,不愧为30年画坛的领袖人物。他的书法平淡天成,藏巧于拙,笔涩生朴,不加修饰,静穆而单纯,不着一丝人间朱耷像烟尘气,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传世作品有《快雪时晴图》、《河上花图》、《行书四箴》、《般若波罗蜜心经》等。

石涛

(1630~1742)原名朱若极,后更名元济、原济,又名超济,号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北京人,清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本是明代皇族,10岁时即遭国破家亡之痛,削发为僧,改名石涛。为了逃避兵祸,他四处流浪,从事作画写生,最终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大画家。石涛饱览名山大川,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他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枯树寒鸦、悬崖峭壁,还是江南水墨、黄山云烟,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还善用墨法,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他的画笔纵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他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细雨虬松图清石涛性的绘画大师。代表作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采石图》、《云山图轴》、《梅竹图卷》、《山林乐事图轴》、《梅竹兰图》等。

郑板桥

(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他的前半生在读书、授课、著文、卖画、出游中度过,40岁后曾中举人、进士,并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后因在饥荒中赈济难民侵犯了豪商富贾的利益而被诬告,撤职罢官,回到扬州卖画终老。

郑板桥的书法在清代自成一家,他以真、草、隶、篆四体相参,创造出一种“六分半书”的新体,这种书体雄浑清劲,书法中还渗入画法,因而生气勃发,飘逸绝俗,甚得气韵生动之致。他还创造过一种叫“柳叶书”的书体,其特点是中锋放笔为之,给人以柳叶飘动之感。他一生最喜画兰、竹、石,构思巧妙,笔墨多变,形象生动,风格爽郑燮像朗,确是艺术精品。郑板桥还是清代享有盛誉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的诗、词、曲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传世作品有《竹石图》、《九畹兰花图》、《修竹新篁图》等,后人辑有《郑板桥全集》、《郑板桥先生印集》。

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他出生寒门,读书不多,20岁左右便开始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不入仕途,不慕荣华,始终保持布衣本色,在交游中度过一生。邓石如是清代的书法大家,他的小篆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开创了清邓石如像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在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也是一位杰出的大家。他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在篆刻中首次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将制印艺术的视野空前地扩大,并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在清代的印坛名重一时。传世作品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程长庚

(1811~1880)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祖居安徽怀宁,出生于潜山县,清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的父亲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他幼入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程长庚(左)和谭鑫增(右)京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剧扮像首席演员。从道光、咸丰至同治年间,长期主持三庆班并任主要演员。咸丰时开始兼任精忠庙会首,直至逝世。他的演唱熔徽调、汉调、昆曲等优长于一炉,以徽音为主,调高声宏,字正腔圆,气势磅礴,当时称徽派。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代表剧目有京剧《战樊城》、《文昭关》、《战长沙》、《让成都》、《法门寺》、《群英会》、《华容道》和昆曲《钗训大审》等。

赵之谦

(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梅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晚清艺术大师。他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31岁时中乡试第三名,44岁时,担任《江西通志》总编,后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等职。赵之谦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书法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不同于传统行草书的刚毅不屈和雄浑奇崛,相互补充,相映成趣,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他的篆刻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刀法简练而能传神,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在刻款上则更是开创了兼用六朝造像、阳文款识,开拓了刻款装饰的新形式,开辟了前无古赵之谦像人的新天地,给篆刻艺术开创了“印外求印”的广阔道路,人称“赵派”。传世作品有《汉铙歌》、《说文解字叙信札通》、《旌孝蒋君传》等。

吴昌硕

(1844~1927)名俊,又名香补,中年后易字昌硕,别号缶铁,安吉人,清末艺术巨匠。他12岁中秀才,此后便不再应考,而专心于艺术。年轻时离乡到杭州、苏州、上海等寻师访友,晚年曾发起筹创“西泠印社”,并被推为会长。吴昌硕在书法、篆刻、绘画诸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书法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尤以篆书最为著名。他所临石鼓文突破了陈规,参以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朴茂雄健,别具一格。他的篆刻气势恢弘,雄伟奇兀,独具风格。他还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中,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深厚老辣,力透根背,又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是“后海派”的大师。传世作品有《设色菊花图》、《墨荷图》、《双钩兰图》等,并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思想学术名人

老子

(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他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是我国思想史上影响至为深远的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像是道家的开山著作,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这部著作中已经体现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色彩,它以“道”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反对天道有知,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丘

(前551~前479)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3岁丧父,青年时代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30岁时开始私人讲学。大约47岁时,孔子曾在鲁国短期地行摄相事,却因为和当权者发生矛盾而不得不辞去职务,率弟子周游列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但是都没有得到重用。68岁时他重孔子像返鲁国,从此专心从事整理和传授典籍的文化教育工作。他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这些典籍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便被统治阶级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言论由门徒记录整理,编为《论语》一书。这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艺、教育思想,是中国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都被作为“圣人”和“万世师表”,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思想家所不曾有过的特殊地位。

墨子

(约前480~前400)本名翟,鲁国人,一说是宋国人,春秋末战国初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平民,做过小工业者,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做过宋国大夫,曾经从师于儒者,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墨子像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子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的主张,并终生为实现这些思想奔走不止。他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运用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

孟子

(约前385~前304)名轲,战国中期邹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早年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曾经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游说于各国诸侯之间,却不被重视。晚年和门徒从事著述,曾序《诗》、《书》,发挥孔子的学术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思想和“人性本善”的观点,并提出静心、养性、孟子像诚心、寡欲等主张,尽管不被当时诸侯所用,但是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里却和孔子的学说一起,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在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庄子

(约前375~前300)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先秦著名思想家。他大概生活在齐宣王、梁惠王时代,比孟子稍晚,比屈原略早。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小吏,就是管理生产漆的工匠。后来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楚威王听说他是贤才,曾派人以重金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却被他拒绝了。庄子涉猎各家学庄子像说,但独对老子的学说特别敬重,并最终继承老子的衣钵,成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所著的《庄子》一书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庄子曾被统治者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荀子

(约前313~前238)名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我国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之一。他15岁时到齐国稷下游学,齐襄王时,成为最有声望的稷下学者。他曾到过秦国和赵国,但是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到了楚国,被楚相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置,此后一直居住在兰陵,从荀子像事著述和讲学。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自己的著作《荀子》中。荀子站在儒家学派的立场上,总结了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既尊崇礼义又提倡法制的观点,并主张人性本恶,应该通过学习使人接受礼仪教化。最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天道有其内在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思想,同时,他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些思想已经具备了唯物主义的因素。

韩非

(?~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多次上书韩王,力主变法图强,都未被采用,于是写下《孤愤》、《五蠹》等文章。秦王嬴政看到文章后大为赞赏,便发兵攻韩,使韩王送韩非入秦。但由于李斯等人从中作梗,韩非并没有受到重用。后来又由于李斯、姚贾的陷害而入狱,最终被毒死在狱中。韩非子的思韩非像想集中体现在《韩非子》一书中。在政治上,他主张“法治”,并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为封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历史观上,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的要求进行变革。他发展了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否定天命鬼神,崇尚人力。这些思想为秦代统治者所实行,并对后代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

(约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广川)人,西汉著名儒家学者、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他少年时专治《春秋》,汉景帝时被召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以“天人三策”相对,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使得儒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董仲舒像心,杂以周朝以来的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并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教育方面,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为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后来托病辞官,专心于著述,朝廷遇有大事时,汉武帝常常派人到他家里听取意见。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等传世。

王充

(27~约101)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到京师洛阳入太学,拜班彪为师。他一生撰写了《论衡》、《讥俗节蚁》、《政务》和《养性》四部著作,其中《论衡》一书流传至今。《论衡》85篇,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在书中,王充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统治者提倡的对于天道神权命运的迷信,系统地清算了神秘主义的思想体系,表现了作者反正统思想的战斗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作者对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许多篇章如《艺增》、《超奇》、《佚文》、《案书》、《对作》、《自纪》等篇中提出了不少进步的主张,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慎

(约54~149)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早年举孝廉,入京为太尉府南阁祭酒,并师从当时的著名学者、经学大师贾逵学习。汉安帝永初四年(110),许慎被召为五经博士,校书东观,后称病归故里,审定其巨著《说许慎像文解字》。许慎为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祖,他编撰的《说文解字》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惟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学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由于许慎对我国文字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被后人誉为“文化宗师”。

范缜

(约450~515)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他生活在佛教盛行的齐、梁时期,一生勇敢地向佛教宣战。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发表《神灭论》,系统地阐述其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毁了,精神也就随着消灭。《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欺骗的本质。面对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围攻,范缜毫不屈服,始终坚持自己的真理。范缜继承和发扬苟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有力地打击了当时流行的有神论,这种战斗精神值得赞扬。

刘勰

(约466~520)字彦和,山东莒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笃志好学。青年时随僧佑在定林寺(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整理佛教经典,历十余年。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所重用。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共50篇,内容博大精深,采用骈文体裁,却具有议论文的性质。书中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总结了许多文学创作的宝贵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已建立起完整的体系。

玄奘

(602~664)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姓陈名祎,唐代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偃缑氏镇)人。祖父、父亲都做过官。玄奘30余岁时,已蜚声佛教界。随着学问的增长,他深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做定论,决心赴天竺探本究源。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历尽千难万险前往天竺取经求法,前后17年,学遍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携带回许多经籍,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由于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他被人们给予了“解脱天”和“大乘天”的极高荣誊。他对佛经的译介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事迹被吴承恩改编写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玄奘像《西游记》中,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程颢

(1032~1085)字伯淳,祖籍黄陂(今属湖北)。程颢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童年时,多随父辗转迁徙。程颢一生多从事政治活动。他在宋仁宗嘉祗祐二年(1057)中进士,曾先后担任过上元县(今属江苏)主簿、泽州晋城(今属山西)等地方官吏。宋神宗熙宁二年(1096)二月,王安石任右谏议大夫程颢像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程颢为其属官。他上疏十余章,反对王安石变法。次年改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翌年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他亲自率兵众抢险。熙宁五年(1072)以后,程颢先后监西宁竹木务、知扶沟县事、监汝州酒税,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了学术和教育。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逝世,召程颢为宗正寺丞,程颢还未动身就患病而死。时年53岁。

程颐

(1033~1107)字正叔,祖籍黄陂(今属湖北)。程颐生于明道二年,是程颢的弟弟。和程颢相比,程颐的时间则大多投入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中。程颐曾在汉州、许州、洛阳、关中等地讲学,与当时著名学者张载切磋学术,又接纳游定夫、吕大临、周纯明等众多学生,成为一时之盛。绍圣四年(1097)春,朋党议论再起,程颐被黜放。同年程颐像底送涪州(今重庆涪陵)编管。宋徽宗登极后被赦免,回到洛阳。在流放的十多年中,他完成了《伊川易传》,接纳罗从彦为弟子,讲授《易》学。崇宁二年(1103)范致虚奏称“程某以邪说行,惑乱众听”。程颐由是心灰意冷,退居洛阳龙门以南把楼山下(今嵩县程村)。三年后,程颐复职为宣义郎。大观元年病逝。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注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朱熹像书”,被后世奉为继孔孟之后的儒学正统,“四书”也成为明清学子的必读经典。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集有《晦庵词》。

陆九渊

(1139~1192)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从小就聪明好思。乾道八年(1172)进士及第。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后改建宁崇安县。经人荐任国子正,复除敕令所删定官。他慨叹于靖康间北宋被灭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并曾上书陈五论,因给事中王信反对,落职还乡。九渊当时名望已高,每开讲席,学者群对镜理红妆南宋集。他自号“象山翁”,学者尊为“象山先生”。绍熙三年卒,谥文安。陆九渊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侣“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陆九渊亦能诗,《陆九渊集》中录存诗作一卷,23首。其诗有一定的学究气,同江西诗派末流的泥古倾向是不同的。有《象山先生全集》36卷。

方孝孺

(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明代著名文臣、学者、散文家。他早年师从宋濂学习,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但他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惠帝时任翰林侍讲,颇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询,当时《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皆由他总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方孝孺像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惠帝廷议讨伐,诏檄也都出于方孝孺之手。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但因拒写而被杀,宗族亲友株连者数百人。著作甚丰,有《孝经诫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等。

王阳明

(1472~1528)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曾筑室于绍兴阳明洞中,后又创办阳明书院,被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明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出身官宦世家,王守仁28岁中进士,先后授刑部和兵部主事。1509年因触怒权贵被贬到修文,住在龙岗山东洞,后人称为阳明洞。他自幼是宋代程朱理学的信徒,后转向陆九渊的心学,批判程朱理学,认为事物之理即在心中,离开了心就谈不上理,心之本为王阳明像性,性即无理,成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除聚徒讲学外,还大量创办书院,设立地方学校,推广社学。他的学说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与程朱理学并峙,其“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后来,王守仁又受到明王朝重用,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累迁为南京兵部尚书。他的著述由其门生钱德洪汇集成《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书》),刊行于世。

李贽

(1527~1602)原姓林,名载贽,字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生于泉州晋江,是明代后期杰出的回族哲学家。他于1552年中举,仕途生活前后历经21年。

55岁时,他辞官讲学,辨史著书。李贽的光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反对封建等级和封建束缚的进步思想。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李贽像普通人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是现成的圣人。什么忠孝节义,都是假装出来的。只有“饥来吃饭困来眠”,才是最自然的,才是真正的“道”。又主张自由、自治,反对封建的礼教、政治和法律的束缚。认为每一个人有不同的个性,应该让个性得到发展,使每个人都得到适当的安排,这才是合理的。其平生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和《史纲评要》等大量著作。1602年在河北通县被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愤然自杀于狱中。

顾宪成

(1550~1612)明代名士,无锡(今属江苏)人,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因正直反被革职还乡,与弟顾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写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东林人往往讽议朝政,朝野应合,使东林的名声大扬,世称“东林党人”。他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顾宪成像君”。有《顾端文遗书》、《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证性篇》、《东林会约》、《东林商语》、《南岳商语》、《仁文商语》、《虞山商语》、《经正堂商语》、《明道商语》、《质疑篇》、《桑梓录》、《朱子二大辨序》等。

黄宗羲

(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今属浙江)人。父黄尊素是东林党中重要人物,黄宗羲深受家庭影响,重气节,轻生死,反对宦官和权贵,成为东林子弟的著名领袖。清兵南下,黄宗羲组织同志,起兵抗击失败,走入四明山,结寨自固,又依鲁王于海上。抗清斗争失败后,从事著述,坚不出仕。他坚决反对明末空洞浮泛的学风,倡言治史,开浙东研史之风,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史学之外,对经学、天文、历算、数学、音律诸学都有很深造诣。黄宗羲著作宏富,《明夷待访录》是他进步思想的集中表现,带有鲜明的民主思想色彩。书中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也予以猛烈抨击。著作还有《明儒学黄宗羲像案》、《宋元学案》、《律吕新义》、《行朝录》等等。

顾炎武

(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唐王立,除兵部主事。入清不仕,专心学术。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与黄宗羲、

王夫之

并称“清初三大儒”。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他生平著作有40多种,累计400多卷。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现存的诗歌还有420多首。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清之际思想家。明亡,曾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抗清失败后决心隐遁。居处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历40年“守发以终”。他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从“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他在天文、历法、数学、地理方面也均有研究,善诗文,工词曲,论诗多独到之见。政治上反对豪强地主,所著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王夫之像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在思想史上尤具重要意义。

戴震

(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朝中期思想家、学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5年,以病卒。博闻强记,对经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均有深刻研究。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之例。从分析《广韵》系统入手,区别等呼洪细与韵类异同,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声对转的理论。哲学上肯定世界是“气”的变化过程,“气化流行,生生不戴震像息”,“气”的内容是“阴阳五行”,也就是“道”的实体。并以“理存于欲”的命题,反击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批评“后儒以理杀人”。所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段玉裁

(1735~1815)字若膺,又字乔林、淳甫,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著名的朴学大师,“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精研音律、文字、训诂、校勘学,影响深远。乾隆时举人,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其所著《说文解字注》,为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所撰《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将“支”、段玉裁像“脂”、“之”三部分立,均为创见。所著又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书。

魏源

(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晚年信佛教,法名承贯,湖南邵阳隆回人,晚清思想家、文学家,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魏源论学以“通经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道光初年,魏源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巡抚幕僚,主持《皇朝经世文编》纂辑事宜,对海运、水利诸政多所建言。鸦片战争后,感愤时事,撰戍《圣武记》14卷。又遵友人林则徐嘱,据《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增至100卷。《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魏源像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有经学、史学、文学、佛学著作多种存世。1976年,中华书局集魏源诗文杂著合为《魏源集》刊行。

郑观应

(1842~1921)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广东香山(今中山)人,近代早期实业家和改良主义者。1858年改弃科举,到上海学商。

曾任英商宝顺、太古洋行买办,以捐资得道员衔。历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轮船招商局会办、汉阳铁厂总办等。虽厕身洋行,但关心时政,热心西学,政治上主张设立议会,振兴工商业。针对西方列强“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现状,提出“商战为主,兵战为末”、“通商以为富,练兵以为强”等口号。又认为“千古无不敝之政,亦无不变之法”,并批评洋务派“上下因循,不知通变”。著作有《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编》等,今人编有《郑观应集》。

黄遵宪

(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今梅州)人,中国近代卓越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著名诗人。4岁入家馆读书,10岁学诗。德宗光绪间举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尽力保护华侨权益,深受华侨爱戴。1894年奉召回国后,参加强学会,出资参与创办《时务报》,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并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后被弹劾。他在驻外期间,曾潜心研究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主张向西方学习,同时也大力向外国介绍中国文明,颇受外国人欢迎。他撰写了50余万字的《日本国志》,全书共40卷,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其诗作《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诗史”。

严复

(1853~1921)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1877年他作为首批海军留学生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学成归国后极力倡导维新变法,并翻译达尔文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他将科学进化论等带到中国,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除译著外,他还倾心于教育事业。但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日趋保守。他的著述有《严几道文集》、《愈懋堂诗集》及《严译名著丛刊》等。

林纾

(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清末民国初年著名学者、翻译家、文学家。光绪时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成为落伍时代的遗老,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林纾像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狄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文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状元名录

房玄龄

房玄龄,山东人。《旧唐书》中有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他当时已看清隋将亡,“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入唐后,官至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为相15年。

孙伏伽

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状元。

孙伏伽早年在隋朝时考中进士,隋炀帝大业末年任大理寺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下级官吏。隋亡后,入唐做官。曾于武德初年上书高祖,坦言三事:“开言路”;废“百戏散乐”;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高祖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不久,孙伏伽又在灭王世充、窦建德,后建议李渊取消追究王、窦余党的命令,又为平定边防、减免税赋等事频频上表献策,又请设“谏官”一职,高祖均采纳。

武德五年,孙伏伽因上疏而被免官。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完备,故孙伏伽能以免官之身应进士科考试,取中第一,官授刑部郎中。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曾上疏谏止游猎骑射,被采纳。贞观五年免官,不久又起用。贞观十四年(641)拜大理卿,成为朝廷重臣。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因年老辞官。显庆三年(658)病逝于家。

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拜治书侍御史时,自己先从朝中得旨,归家后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来,合家狂喜而孙伏伽若无其事。

王维

王维,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字摩诘。生于周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25人。考官裴明复。王维官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又因其曾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亦称河东王氏。

王维早年丧父,聪颖过人,9岁即能作词赋,懂音律,熟琵琶并深受佛教思想熏陶。其诗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和歧王李范关系密切,开元初年被任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获罪,降为济州司仓参军。

王维应举之前,得知公主预定名士张皋为状元,颇为不满,求歧王帮助。五日后,身着锦绣之衣,随歧王拜见公主,独奏琵琶,满座皆惊,公主称奇。王维又献上所做诗作,公主读罢大惊:“此早已熟读之诗,原以为古人佳作,岂知竟出自汝之手!”遂请至上座。歧王乘机语及解头之事,公主一口应承,后王维果然先后取解头、状头。关于取状元时间,《唐才子传》《登科记考》记载为开元十九年,新旧《唐书》分列记为开元初年和开元九年,《唐才子传校注》经考证认为是开元九年,本文从其说。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任宰相,王维上诗请求引荐,被任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贬,王维也于当年秋天出使塞上,在凉州小住。开元二十七年返回长安。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从开元末到天宝末这十五六年内,王维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他在辋川买下产业,常与文友聚会,写下大量田园诗。同时又参禅信佛。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他被迫受伪职,在此期间他曾写《凝碧池》诗,其中有“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之句,表现了对朝廷的怀念,受到唐肃宗嘉许,战后得到宽恕。此后一段时间,他万念俱灰,“以禅诵为事”,上元元年官至尚书右丞。留有《王右丞集》,他的五言山水诗艺术成就高超。其山水画为画家南宗派之祖。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死后葬于蓝田别業之西。该庄园位于今蓝田县南部的辋谷内。

李琚

李琚,顿邱(今河南清丰)人。字号不详,生于周武后延载元年(694),卒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48)。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甲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7人。同榜有颜真卿等,考官为孙逖。本科试题为《梓材赋》和《武库诗》。李琚同年又得博学宏词科第一名。所做之赋为《公孙弘开东阁赋》。

李琚曾官石山县令,官至洛阳尉,与颜真卿过从甚密。善书法,尤工“八分书”。开元二十五年(737)撰《唐真定令杜府君遗爱颂》,即以“八分书”之体书之。

贾至

贾至,(一说贾季邻),长乐(今河北冀县)人,(一说河南洛阳人)。字幼邻。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乙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7人,同榜有李颀、萧颖士等。考官为考功员外郎孙逖。

贾至生于官宦家庭。父贾曾官至太子舍人和礼部侍郎。贾至早年曾跟从玄宗避安史之乱于蜀中,拜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将军王去荣因擅杀县令,依法当斩。但是,肃宗因惜其才下诏免死罪。贾至谏之,反对赦免王去荣。后被贬为岳州司马,又升为尚书左丞、礼部侍郎,代宗大历初年任兵部侍郎。大历七年,死于右散骑常侍任上。终年5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

贾至才学出众,为官清正。有诗文集三十余卷传世。

崔元翰

崔元翰,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17人。考官是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

崔元翰之父名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丧而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崔元翰通经史、工诗文,年近五十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主考官于邵赞曰:“不十五年,当掌诏令。”贞元三年(787)召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七年知制诰。于朝中言辞温厚,举止庄重得体,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刚烈,不为世所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

崔元翰是学者型的官僚。性喜孤独,极少结交,一心于翰墨,好学不倦。他师法班固、蔡邕。尤善对策、奏记及碑志。主张文以载道。今《全唐诗》存其诗七首。录其一首《雨中对后簷丛竹》:“含风摇砚冰,带雨拂墙衣。乍似秋江上,渔家半掩扉。”

其弟崔敖、崔备亦与他同取进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传为佳话。

张正甫

张正甫,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字践方。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卒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唐德宗贞元二年(78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27人。考官为礼部侍郎鲍防、国子监祭酒包佶。

登第后曾为襄阳从事、监察御史,后不附权要被诬陷,贬为郴州长史,拜殿中侍御史,迁任户部郎中,又改任河南尹。

在任上,有朝臣推举一人为河南科试解元,遭其拒绝。力主选人公正,任人唯才。后又由同州刺史入朝拜左散骑常侍、工部尚书,大和五年(831)任检校兵部尚书、太子詹事。大和六年以吏部尚书之职告老辞官,赋闲在家,两年后去世。追赠太师。

张正甫以仁爱待人,拒交不义之徒,为官清正,行事强悍,不为名利所动。

其家族累世为官,兄张式为大历七年(772)壬子科状元。

其子张毅夫亦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判院事,其孙张咈登第后入仕,官至吏部尚书,皆为一时名臣。

徐晦

徐晦,字大章,籍贯及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壬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23人。考官为中书舍人权德舆。试题《风动万年枝诗》等。

徐晦考试及授官均得杨凭举荐。状元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科和直言极谏科,官授栎阳尉。后杨凭获罪,由京兆尹贬为临贺尉,亲友怕受牵连,无人敢送。宰相权德舆原来与杨凭交情最深,亦躲之不送,知徐晦亲送杨凭便道:“今日送杨凭,定受连累!”徐答:“我一向深受杨公眷宠,杨公被贬,我岂能无言而别?”权德舆感慨万分。御史中丞李夷简虽然是杨凭对头,却上奏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问:“我向来不与您交往,您为什么推荐我?”李夷简说:“君不负杨凭,肯负国乎?”徐晦后来任殿中侍御史、尚书郎、晋州刺史、又入朝拜中书舍人。宝历元年(825)又出任福建观察使,第二年又回朝任工部侍郎,大和四年(830)拜兵部侍郎,次年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晚年因嗜酒过度而失明,于礼部尚书职辞官,开成三年(838)三月卒。追赠兵部尚书。

徐晦性情耿直,知恩图报,居官清严,为众人称道。

柳公权

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字诚悬,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戊子科状元及第。

柳公权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拜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司封员外郎。穆宗即位后政务荒纵,曾问公权书法。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此乃借题发挥,以言政事。开成三年(838),转工部侍郎以直谏迁学士承旨。武宗时为右散骑常侍,迁金紫光禄大夫,封河东郡开国公。咸通初年,以太子太保辞官。卒年88岁。

柳公权一生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直言敢谏,文宗称其曰:“卿有诤臣风”。

他自幼聪明好学。年十二工于辞赋。成年后通经术,对《诗》《书》《左传》《国语》《庄子》尤其精通。“每释一义,必数百言。”又通音律,但不喜奏乐,曰:“闻之令人骄怠。”柳公权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其书法。他初学王羲之,又加以变化,又学虞世南、颜真卿等人笔法,取其精华。行家评其书法为:“柳体学颜体而变宽博为紧峭,化凝重为犀利”;“体势劲媚,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其楷书结构严谨,世称“颜筋柳骨”,尤为文宗赏识,常与其谈对至深夜。当时公卿大臣家所用之墓碑,如不用柳公权手书视为不孝。附属国入朝送贡品时,常常另备货物换购柳体书法。其书法一直影响到后世,流传至今的大多是楷书碑刻。可确信为柳书真迹的不多。

柳公权亦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另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碑帖行世。

柳公权家族入仕者甚多,其族孙柳璟为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乙巳科状元。

赵观文

赵观文,桂州(今广西桂林)人。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乙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15人。考官为刑部尚书崔凝,复试为翰林学士陆扆。

试题为《人文化天下赋》和《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复试为《曲直不相入赋》和《良工献问赋》《询于刍荛诗》和《品物咸熙诗》。

本科榜发时,张昭宪居榜首,赵观文名列第八;进士及第25人。落第举子不满,指责考官崔凝营私舞弊。昭宗得知,下诏于武德殿重试,并命翰林学士陆扆主试,又亲自阅卷。认为赵观文“才藻优瞻,义理昭然,深穷体物之理,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辞艺精通,皆合本意”,遂钦定为第一。进士及第共15人,张昭宪等落第。

起初,昭宗对赵观文颇为赏识,称其为“名实相符之士,艺文俱美之人。”授官侍讲学士。怎奈赵不善迎合,对刘季述等权臣的专横横眉冷对,亦有过激言辞,为刘季述不满;同时又不屑与奸臣崔胤为伍,并由此将其得罪,至此赵观文深感官场险恶,危机四伏,遂急流勇退,辞官归里,至唐灭亡,五代纷起时更是志在归隐,终不复出。

赵观文的《冠群论》为当时名士所赞赏,已失传。《全唐文》中有其《桂州新修尧舜祠祭器碑》一文。

宋准

宋准,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子平。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癸酉科状元。

癸酉科考官为翰林学士李昉,擢宋准为第一名,贡士徐士廉击登闻鼓,状告李在录取上徇私用情。太祖震怒,亲召宋准于殿上复试。太祖见宋准相貌英俊,聪敏迅捷,非常赞赏,认为就应是这样的人夺魁,遂复钦定宋准为第一。此后,省试之后再加殿试,成为制度,历元、明、清未改,宋准便成为宋朝殿试产生的第一位状元。

开宝八年(975),宋准受诏修定诸道图经。不久,又奉命出使契丹。第二年,南平军改为南平州,宋准为知州,加著作佐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迁著作郎,通判梓州。回朝后参与编辑文献。兴国八年,主持贡举,出为河北转运使。雍熙四年(987)患病,迁金部郎中,免知制诰。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51岁。

宋准风度潇洒,辞采清丽,为官有政绩。赵普诬陷卢多逊与秦王勾结,图谋不轨,李穆因与卢多逊为同榜进士,受到牵连被贬官,朝中无人敢为之言冤,独有宋准借上疏之机,极力称赞李穆为忠厚长者,有操守,非卢多逊同党。太宗醒悟,将李穆官复原职,时人交口称颂宋准仗义直言。

王嗣宗

王嗣宗,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字希阮。生于后晋出帝天福九年(944),卒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状元。

王嗣宗少年好学,刻苦自励。曾游京师,以文章拜谒王佑,颇受优待推许。中状元后,补秦州司寇参军,因直言知州路冲为政苛急,被诬下狱,后平反得释。

太宗征讨河东,王嗣宗上陈方略,被召授大理寺丞,通判睦州、河州。太宗派耳目访察臣民言行,嗣宗抓捕耳目,械送京师,并上疏道:“陛下不委任天下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忤怒太宗,将王嗣宗捕送监狱。遇大赦,嗣宗才被官复原职。以秘书丞通判澶州,命人在黄河岸植树万株,以固堤防。不久,被召回京,拜为三司开拆推官,以左正言出任河北路转运副使。当时,边境正有战事,崔翰为大将,王嗣宗常以言语激励其报效国家。太宗将议亲征,嗣宗言契丹必不至之理由,得太宗称许,改任左司谏。回京后,任度支判官,改任驾部员外郎时,因妻子病急,夜撬衙门取药,被罢官。重新起用后,出知兴元府,迁京西转运使,又移调河北,擒获群盗,再受太宗嘉奖。

至道初年(995),为江浙荆湖发运使时,正值江浙一带巫风盛行,民有病不服药,祭祀以禳灾。王嗣宗令毁弃祀庙,让得病之人服药康复。

咸平四年(1001),王嗣宗以右谏议大夫充三司户部使,改盐铁使,上疏言节约之法,获准,实施后大收成效。咸平六年,改左谏大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中封驳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政绩极佳。被召拜御史中丞后,因于朝内经常诋毁他人,被遣出京任耀州观察使,知永兴军府,徙知邠州、镇州。回京后,为枢密副使,因与枢密使寇准不和,屡屡上疏辞职,被任命为检校太傅、大同军节度,知许州,移知河南府,改成德军节度,徙知陕州,官终于静难节度使。寇准为相,素恶嗣宗,命王嗣宗以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身份致仕。天禧五年(1021),王嗣宗病逝于家,享年78岁。谥景庄。

王嗣宗历事三朝,为政严明,政绩卓著。但其言语常有不敬人处。为御史中丞之时,讥斥宋白等老臣七十不致仕,但其晚年染病,贪图厚禄,拒不离职,亦授人以柄。王嗣宗喜作文,书札尤甚。著有《中陵子》三十卷。

张师德

张师德,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尚贤。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辛亥科状元。

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张去华之子,在父亲夺魁五十年后,张师德又金榜题名第一,为世人艳羡。张师德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曾上疏请求赦免因贫苦无力还债之人,获准。一次,张师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时事问之,师德回答详备,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时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后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说:“张师德可用”,而契丹、高丽使者来朝,又大多让张师德接待。

天禧初(1017),张师德安抚淮南时染病,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为群牧使。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

张师德孝谨有家法,不结交权贵,但体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迁,并逝于任上。张师德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