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7:34:45

点击下载

作者:余小萍,胡鸿毅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十三五)

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十三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等专业用)主 审 杨明山    主 编 余小萍 胡鸿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余小萍,胡鸿毅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ISBN 978-7-5132-3229-6

Ⅰ.①医… Ⅱ.①余… ②胡… Ⅲ.①医药卫生人员—人际关系学—中医学院—教材 Ⅳ.①R1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58617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北京鑫正大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787×1092 1/16 印张6 字数129千字2016年5月第1版 2016年5月第1次印刷书号 ISBN 978-7-5132-3229-6*定价 20.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编委会

主 审 杨明山

主 编 余小萍 胡鸿毅

副主编 (以姓氏笔画为序)

    朱海燕 张 敏 张雅丽 邵 萍 林 勋

    赵海磊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慧新 石 云 曲如意 朱海燕 刘沁毅

    闫晓天 杜 震 杨明山 连新崇 吴 欢

    余小萍 沈若冰 张 敏 张亭立 张雅丽

    张婷婷 邵 萍 郎 卿 赵 琛 赵海磊

    胡 军 胡鸿毅 钮宏文 姜之炎 姚洁敏

    鲁 琳 樊建开编写说明

当今的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转变。以病人为中心,医患平等,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界的共识。医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贯穿于医疗实践的全过程,加强医学生和医生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已是中医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教材是中医药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必备教材之一,适用于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生及临床医生进行医患沟通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全书共分五章,分别讲述了概论、医患沟通的原则与类型、医患沟通技巧、临床各科医患沟通举要,以及中外医家戒律名篇与宣言。为了便于学习,各章前列出学习要点,每节后根据学习重点附有练习。

本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还需结合倾听、交谈能力的训练,以及角色扮演、临床见习、案例讨论等综合方法来学习,以冀提高医学生和医生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使其熟悉和掌握医患沟通中应具备的态度、知识与技能,并将医患沟通理论融入医学实践中,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编委会2016年1月第一章 概 论【学习要点】

1.掌握医患沟通的定义与重要性。

2.熟悉医患沟通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了解医患沟通的学习方法。第一节 医患沟通的基本概念

作为传统的中国医学,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最后一条,恰恰就是能够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的基础。医生必须把患者作为一个人去沟通,这也是医生的一项基本素质。作为中医,在医患沟通交流中,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而对于医患沟通和医患关系的重视,也有助于加强传统中医文化与人文认知被现代医学界所认同。一、医患沟通的定义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疾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二、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

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指在医疗卫生保健活动中,患方和医方之间形成的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系。就不同的患方和医方概念,医患关系可以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个体关系。

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务人员为核心的一方群体和以患者为核心的另一方群体之间的关系。其中,医方包括医生、护工人员、医技人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等,患方包括患者、患者亲属及朋友、患者单位有关人员、医疗保险公司、医事法律咨询人员等。随着新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广义的医患关系逐渐取代狭义的医患关系。

2.医患沟通的研究重点 医患沟通的研究重点是医患双方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包括沟通的规律、沟通的形式、沟通的原则、沟通的方法、沟通的艺术、沟通的效率、沟通的作用等内容。

由于现代医患关系牵涉到庞大的群体,关系日益复杂,医疗纠纷一旦发生就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医患关系的很多问题都体现在没有理想的医患沟通上,而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可以说,医患沟通是从沟通方面深入研究医患关系的,对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权利有重要的作用。

3.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医患沟通是满足医患关系、医疗目的,以及优化医疗服务过程的必要手段。医患关系是为了解决求医和施治而建立起来的。在广义的医患关系下,当患者踏入医院门槛的那一瞬间,便与医院开始了交流,医患沟通由此而生。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才能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需要了解医生才能知道施治的意图和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可以说,没有医患沟通就不可能实现医疗服务过程。医患之间只有通过沟通才能进行认知、感情和意志的交流,才能把对方需要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对方,才能消除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矛盾,才能更加关注和理解对方。医患之间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知道对方的想法是什么,对方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期待是什么。沟通是主体间互相理解的重要手段,充分的沟通和理解是构建双方互相满意关系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三、医患双方在沟通中的角色和需求

由于医患双方在医疗服务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他们在医患沟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存在差别的。

1.医生在医患沟通中起主导作用 对于医患双方而言,医生一般主导着医患关系的构建和发展,在沟通中处于主导地位。患者迫切需要医生有效的施治,而医生也力图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对患者职业性质的关爱,两者要求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是以医生主动施治为前提的。医生为了实现并主导医患的沟通,就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与患者建立主动沟通。为此,医生面对患者,要有同情心和自信心,让患者充分体会到医生的人道关怀,并对医生的医技产生信任感,使自己充满对抗疾病的决心和毅力。

医生应当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生活经历、对疾病的看法,以及由疾病引起的认知、情感、意志变化等,只有在个体化的原则下充分把握患者的个性,适当地主导沟通,才能发挥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了最大程度地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医生在与患者交流时不宜太过严肃,应该加强人性化交流,多点幽默感,这就要求医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可见,医生不仅仅是一个精通医学知识的医学家,更应该是一个头脑冷静而又饱含热情的哲学家。

2.患者在医患沟通中的需求 当人患病时,一般处于生理或心理的某种缺陷状态,希望获得应有的帮助。大多数去过医院的人都知道,患者必须经过医院规定的一系列流程才能获得医疗服务。从门诊大厅导医人员处获得咨询,到排队挂号,再到按号候诊,如果每一个环节的医务工作人员都能够耐心细致地对待患者,就会使患者获得很大的心理安慰,在和医生接触之前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就为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构建了良好的基础。

3.现代诊疗技术实施中的医患沟通 现代医学的诊治过程中,各种先进的诊疗技术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患者在就诊中,常常会握着一沓化验单在医院四处奔走。然而,机器永远不可能取代医生的地位,因为冷冰冰的机器不会开口说话,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形式上的安慰。所以医生应该最高效率地利用各种辅助诊疗技术,让诊疗方案遵循最优化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医技人员应该遵守医德,充满爱心,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实现最大化。医技人员仅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了解病情,对诊疗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与患者之间的医患关系是以临床医生为中心媒介发生的。所以,由于医技工作的间接性,辅助科室的医务人员也应该主动积极地询问患者病情,加强与临床医生的交流、密切合作,减少误诊和漏诊。

4.医患关系中的平等互信 医患双方都希望通过沟通,建立起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紧张。为此,医患双方就需要遵守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态度、行为规范到礼仪交往等一系列语言运用的原则。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患者一视同仁,患者也必须遵守医院所制定的各种有关的规章制度。医生应十分清楚法律赋予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坚决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不能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犯这种权益。

5.学习医患沟通的意义 在现实的医患沟通中,只要医生足够努力,充分尊重和关爱患者,这种沟通基本上就是良好的,医患关系基本上就是和谐的。当然,在医生努力构建的和谐的医患关系中,也会存在部分的不和谐。只有充分看到这种情况,医患关系才能走向更加和谐的状态。如果看不到和谐中的不和谐因素,医生就不会清醒,更不会主动加以调整,以促使医患关系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如果只看到不和谐的因素,医生便会产生动摇,甚至丧失信心,无法沿正确的方向继续构建医患关系。如果每一具体医患关系的构建都沿着和谐,以及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全社会的和谐医患关系就不难建立。这就是研究和学习医患沟通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医患关系既包括医生群体与患者群体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广泛的医际关系、护际关系和患际关系。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不仅会改变医疗服务的面貌,而且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或轻或重地影响到医疗质量。只有行医过程中的每一个齿轮都运转良好,医疗卫生保健活动这辆车才不至于偏离轨道,才能到达健康的终点站。四、医患沟通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医患沟通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方面,它的理论基础源自各相关学科,同时,它又将这些学科的理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由于医患沟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相关学科的内涵。

1.哲学 哲学研究的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即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在哲学的高度,解释了目前社会大转型时期医患关系的根本原因,以及新型医患关系的发展方向,为医患沟通奠定了理论基石。

2.医学 医患沟通多是就医学问题进行交流,以通过医学活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目的,因而医学是医患沟通的主要内容。医患沟通所关注的是医患双方在医疗领域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它不仅注意疾病性质、疾病危重程度、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关注这些问题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因而,它较之一般医学,更加注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与医学知识的结合点,更加注重人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医疗技术的渗透,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医患沟通离不开医学这个基础,没有健康需求,医患双方就不会结合,更不可能发生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医患沟通的重点不是对疾病具体的诊断和治疗,而是处理在诊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医生在诊治活动中必须善于处理这些关系,否则,诊治活动将无法顺利运行。

3.心理学 不论是心理学还是它的分支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其主要理论都是医患沟通的骨架理论和应用依据。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其中,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对人心理影响的规律。因此,学习医学心理学对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行为特征,以及在求医行为中患者对医生的期待和要求等,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医学心理学为理解医患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依据,可以说,不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活动规律,是无法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的。

4.法学 法学研究的是国家与社会法律和法规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法律是采用强制手段调整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必须遵守、不可违背的一种行为规范。没有法律就无法保证社会有序地运转,也无法整合人们的各种行为。现在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在调整人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医患沟通以法律的精神和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卫生法规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强调依法行医、依法沟通、依法经营,并突出医学法学为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法律规定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患者的权利只有受到法律保护时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应该说,现在对患者权利的尊重还是不够的,患者的维权意识也在觉醒,现实中所发生的医疗纠纷也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得到解决。现代的医患关系充满了法律的内涵,因此,如果不从法学方面进行剖析,就无法把握医患关系的本质和特征。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有关的卫生法规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5.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是医学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医患角色行为的权利和义务。医学道德属于职业道德,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是规范医务人员职业行为的标准。一方面,医学伦理学是医患沟通的行为准则,是调整和改善医患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医患沟通又从现实出发,用发展和辩证的思维来诠释医学伦理学。

6.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医学 医学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把医学问题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加以研究的。医学社会学的研究涉及医学的社会性质、社会作用和医学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能,它还研究医学所发挥的社会保障作用,医生和患者承担的社会角色,以及其在医学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与整个社会的互动形式和互动规律等。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理论有医学模式、社会因素与健康、卫生服务的需要与利用等,是医患沟通所要探索并实践的重要内容。社会医学提出了人类在医学上与社会相矛盾的许多问题和解决的基本策略,而医患沟通则是以此为导向和靶点,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些问题。

医学社会学和社会医学虽然从不同视角、不同目的来研究医学与社会关系,但它们都强调了医学的社会性质,强调了医学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这就为医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有关健康和疾病的新理念,从而拓宽了医患关系的内涵,使医患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医患之间的个体关系,而是置于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医学社会学和社会医学为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和方法依据,从而将医患关系学的研究和发展完全置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范畴中。

7.人际关系学 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现象,人际关系发展规律,人际关系运转的社会机制和个体机制,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和社会规范,处理人际关系的技术、艺术及方法等。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主客观因素,以及改善人际交往、建立人际沟通等规律,而人际沟通的原理也是医患沟通的骨架理论。医患沟通将普通的人际沟通与以上相关学科有机融合,来解决现在人际关系中更为复杂的医患关系。

8.行为医学 行为医学是研究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的科学。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活动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着矛盾。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矛盾不单表现为心理期望不一定能得到实现,而且由于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会以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语言和行为在医患沟通中发挥主要作用。语言是实现医患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行为互动是医患交往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技术方面的医患关系还是非技术方面的医患关系都是通过行为交往实现的。行为科学和行为医学的理论对构建合理的医患关系提供巨大支持,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根据何种规范进行行为活动、提倡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等,对于医患关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

9.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实际上也是人和人的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只是暂时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的转变,为医患沟通充实了理论基础,为医患如何理性沟通铺设了道路。

10.人学 人学是一门新兴起的哲学的分支学科,它客观地研究人的定义、本质、价值、需要、特性,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医生和患者都是人,医患沟通非常需要人对自己有正确、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而人学提供了关于人类非生理属性较全面的人性理论,是医患沟通基础理论的重要支柱。医患沟通以此为支柱改善医患关系,并拓展人学思想。【练习】

1.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意义如何?

2.医患沟通与其他学科关系如何?第二节 医患沟通的功能

医患沟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沟通的功能是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润滑剂,只要运用得好,就能减少医患摩擦,实现医患的和谐与共赢。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该如何把握医患沟通呢?在医患关系中,医生与患者的相互尊重与理解至关重要,理解是信任的前提,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才能共赢。因此,在沟通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理解这个重点前提。一次有效的医患沟通必须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让患者完整地讲述病情

医患沟通始于患者讲述病情。患者求医心切,在向医生叙述时,医生应该耐心仔细地倾听,不要轻易打断患者说话,这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患者诉说病情时平均18秒钟就会被医生打断,特别是在一些人满为患的综合性医院。医生每天诊断的疾病或许相同,但是即使是同一种疾病,面对不同的患者,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位医生曾经说过“有一千个患者,就有一千种感冒”,这充分说明患者个体具有的差异性。医生必须明确患者不是简单的生物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背景。一个高尚的医生一定是和蔼可亲的、能够耐心细致地倾听患者诉说的医生。倾听本身就是在为患者治疗疾病,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如果患者的倾诉被医生强行打断,患者心理会感到失落和不安。失落是因为患者认为医生不够重视他,削弱了对医生的信任感;不安是因为患者认为医生没有完全了解病情,担心医生做出错误的诊断。这些都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相背离。二、让医生充分地知晓病情

医患沟通是双方的责任。患者也应该理解,医生每天要接待无数患者,而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尽量简明扼要地陈述病情。有的患者絮絮叨叨,说话没有重点,而后面还有一堆患者在排队,此时医生不应该粗鲁地打断患者说话,而应该巧妙地运用沟通技巧,礼貌地打断患者,之后的谈话尽量以医生提问的方式获得对患者症状的了解,并且恰到好处的对患者的讲述予以肯定。有时,患者担心医生不够专业,在讲述病情时不愿意过多透露,认为医生应该有能力发现病情,这是一个就诊误区。患者讲述病情应当全面、简洁,以便医生抓住要点,并围绕主要病情了解更多的相关情况,包括既往史、家族史等。三、医患互相信任

医生充分了解病情后,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正确判断,为患者提供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案,获得患者的知情和同意,让患者及其家属理智地接受或选择诊疗手段。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当让患方了解治疗存在的副作用、风险、费用、治愈效果,以及复发率等重要信息,既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要消除患方不切实际的幻想,降低患方对治疗过高的期望值,理性地接受治疗。患方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往往是日后发生纠纷的重要隐患。医患沟通不是简单的聊天或者谈话,医生让患者知情必须符合以下三个伦理条件:①提供信息的动机和目的完全是为了患者的利益;②提供让患者能够做出决定的足够信息;③向患者做出充分、必要的解释说明。同时,患者及家属在知情基础上的同意也必须符合三个伦理条件:其一,患者有做出选择的权利;其二,患者有同意的合法权利;其三,患者有充分的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医患沟通要求医患双方坦诚相待,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医患双方应该明确,医患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而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障医生与患者双赢的必要条件。【练习】

1.医患沟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一次良好的医患沟通由哪几方面构成?第三节 医患沟通的学习方法

沟通能力作为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常常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不断的倾听、表述、讨论、见习过程中逐渐掌握。由于医患沟通涉及较为系统而特殊的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因此“医患沟通”已成为医科大学一门学术严谨、实践性强,而教学形式活泼、教学方式多样的人文科学与医学科学充分综合的课程。

医患沟通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本,以训练医患沟通技能为纲,因此,在学习中,应以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训练、加强自主学习为原则,学会在情景中体会和感受医患的特殊关系,驾驭和运用常用的医患沟通技能。该课程为一门实践性强、跨学科性的课程,因此,其师资队伍多由三类人员构成:人文学科教师;临床一线人员,如临床课教师、科室主任等;医院管理人员,如医务处主任、医院院长、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等。这一教学团队的构成也为学生接触不同工作背景的教师、开拓认识和视野提供了方便。

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医患沟通的教学起步较晚,因此,作为学生既要善于在教师的引导下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即学习一定的医患沟通知识,同时也要培养自己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的医患沟通能力。一、医患沟通学习的主要内容

1.倾听能力训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训练学生全神贯注倾听别人诉说的能力,使学生不仅会用耳朵听,还会用心听;还要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患者的心情,不仅听患者诉说的内容,还要能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在倾听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并理解信息的目的、细节,学会将听到的内容区分重点与细节,并且听完后能完整地复述。

2.交谈能力训练 可通过单元递进方式提高交谈能力,如与他人交谈时的基本技能训练、与教师或患者交谈时的技能训练、采集病史时的交谈技能训练、健康宣教时的交谈技能训练。在训练前均要根据训练目标,制订交谈计划,与教师讨论并加以修改后,在指定地点进行交谈训练,如在门诊或床边采集病史。课后要与教师充分交流,取得教师的指导和反馈,及时总结收获和体会等。二、常用的学习方法

1.角色模拟学习法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推荐出本组的“患者”。教师把病例资料分给各小组成员,并统一培训“患者”,使之成为“患者”角色。课后,学生自己设计场景、对话内容进行医患沟通练习。安排专门的表演课,每组选出表演技能最好的“医生”和“患者”以小品的形式对练习内容做表演,同学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估。课后,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的医患对话书面材料,并在相应的对话中注明采用了哪些沟通技巧,老师批阅后把发现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

2.情景剧教学法 提前布置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4人,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和陪同人员,再现门诊或病房中医生与患者进行医学会谈的全过程。具体情节、人物的台词、表情、动作等由参与者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设计与理解,自编自演,即兴发挥,每个剧组的演出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每一个剧组表演完后,先由旁观学生评议,再由带教教师讲评,指出好的地方,指正不足之处。

3.嵌入课程见习的教学法 医患沟通教学可安排为临床见习-理论学习-临床见习“三段式”的教学组织方式,或安排为理论和沟通训练在前,临床见习在后的教学组织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学生都应在临床见习中根据见习准备、见习实施、见习总结与反思等要求,主动知行合一地进行学习。

4.讨论式教学法 根据不同的内容,由教师提出医患冲突的相关个案,或由学生列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转换话题”“患者故意刁难你怎么办”等,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5.PBL学习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构不良问题为导向,围绕实例进行的讨论式的全新教学模式。由于医患沟通理论涉及面广,特别是某些医学伦理学问题难以定案,且临床实际情况因人群、病种、心理、社会背景千变万化,因此PBL教学是较为适合医患沟通的教学。在PBL教学法中,学生要注意以下问题。(1)学科特征 注意积累中医临床中的医患沟通特色,借鉴中国古代医患沟通的优秀人文思想。(2)自主课外学习 医患沟通信息资源相对贫乏,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关信息,理解知识的意义和如何使用,提出新的学习问题等。(3)综合评析 既要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医患沟通案例分析与处理,更要在与同学的讨论互动中锻炼倾听、表达、交流、判断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三、医患沟通课程的学习评价

该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实施全面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不仅包括理论考核,还常常有对学生根据案例进行的沟通创意设计的评价、参与讨论和模拟扮演的评价、对学生实际沟通能力的评价等。教学中所采用的PBL、情景剧、角色模拟等教学方法有时还会引入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方法。档案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某一领域内技能的发展。【练习】

1.请写出自己对医患沟通课程的学习目标。

2.结合临床所见,写出1~2个医患冲突或纠纷案例的分析。第二章 医患沟通的原则与类型【学习要点】

1.掌握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

2.熟悉医患沟通的类型。第一节 医患沟通的原则

沟通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人们相互沟通是为了彼此相识,协调彼此的行为,缩短彼此的距离,相互产生吸引力。为了实现有效的沟通,就必须遵守沟通的基本原则,掌握沟通的艺术,学会个性化的沟通方法。医患沟通有其自身特有的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要求医务人员尽力完美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医患沟通的原则有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基本原则包括以平等的意识尊重患者,以及发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善待患者。具体原则是指在具体场景中医患沟通的原则,包括真诚、换位、详尽、主动、谨慎、守法。一、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一)行善原则

1.行善原则的含义 善是指善良或者仁爱,是指一种仁善的品格。行善就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并且能够抑恶扬善。在医学道德领域中,“为患者做善事”是古今中外的优良传统。《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医乃仁术”的思想。古希腊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强调“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开创了以为患者谋福利为内容的医德医风。古阿拉伯著名的《迈蒙尼提斯祷文》中讲到,“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古印度著名的《妙闻集》中指出,“医生治病既不为己,亦不为任何利欲,纯为谋人幸福”。

2.行善原则的伦理要求(1)善待生命 《黄帝内经》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复制的,是非常宝贵的。当人生病时,健康甚至生命受到威胁,医学必须予以救助。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就充当着生命的捍卫者和保护者。生命珍贵自然成为了医学道德的一个根本理念。(2)善待病患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人的自然权利所赋予的。人的生命对每个具体的个体来说同等重要,不会因人的地位高低、知识多寡、财富多少、容貌美丑而不同,在追求健康和渴望生命方面人人平等。这种平等决定了医务人员在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学职责的过程中,要对病患普同一等,一视同仁。(3)善待社会 医学担负着双重义务,即对患者和对社会的义务。医学不是为某个人或者某个阶级服务的,而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高尚事业。现代医学伦理学已经进入生命伦理学阶段,医学不再局限于临床医学,而是扩展到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全社会医疗卫生保健的研究,医学的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

3.行善原则的意义 行善原则是医学伦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它贯穿医学道德行为的始终,其他原则都是由它延伸与派生的。行善原则是医学道德的最高原则,当行善原则和其他医学道德原则之间发生冲突时,医务人员的医学道德行为选择以不违背行善原则为基准。(二)尊重原则

1.尊重原则的含义 尊重原则是指个人的人格和尊严获得他人或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宽容原则也源于尊重自主原则。患者首先是人,他作为人的各项权利并不因为患病而降低或丧失。相反,身心受疾病折磨的患者的道德地位更应得到医务人员的维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认为,“尊重一个人的自主性是基于所有的人都具有绝对的价值和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认可”。医学道德中,医务工作者要尊重患者的人格、隐私权和自主选择权。

2.尊重原则的伦理要求(1)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我们要尊重患者,因为他们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得到医学的关怀和照顾。患者享有人格尊严权是尊重原则之所以具有道德合理性并能够成立的前提。尊重患者的人格权要求从关心、同情患者的角度出发,做到礼貌待人、举止端庄,以热情、坦诚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2)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有权利决定其身体要接受何种处置。医学领域中,当医生为患者提供相关病情和治疗方案时,应该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只要患者自己有能力做出符合理性的选择,医生应该予以充分的尊重;而当患者做出明显对病情不利或者错误的决定时,医生有责任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最后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决定。(3)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患者看病时,会向医生透露一切关于疾病的情况,其中涉及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患者向医生提供的所有信息,包括患者就医时登记的身份情况、健康状况、患病情况、治疗过程等,医生都不能随意透露给与疾病治疗无关的任何人。尊重患者的隐私不得与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相违背,或者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相冲突。

3.尊重原则的意义 在医疗大环境中,各种人员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有利于维护各方利益,营造和谐的医疗人际关系。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自主决定,有利于医患合作,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可以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减少医患冲突,避免医患纠纷。(三)公正原则

1.公正原则的含义 公正,可以理解为公平、正义、正当、合理等。医学道德领域中的公正原则,并不是指医疗资源对每个人平均分配,而是指按照合理的道德原则,给予每个人应得到的医学服务。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合理地使用卫生资源。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就是中道、不偏不倚。《荀子·正名》中“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强调为人行事要正当、正直、无所偏倚。在医学道德领域,公正思想亦源远流长。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古阿拉伯著名医家迈蒙尼提斯说:“无分爱与憎,不问富与贫,凡诸疾病者,一视如同仁。”

2.公正原则的伦理要求(1)患者生命的底线保障 医患关系在理性上是平等与不对称的统一。平等是指医患双方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医患应该共同参与到疾病的诊治中,但医患关系又具有不对称性,这是由医务人员掌握的学科知识所决定的,患者不可避免地处于医患交往的弱势地位,理应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对待。当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时,应该获得最及时、最有效的医疗救助,医院应该严格履行首诊负责制,不能随意拒绝收治患者。医学界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就要确保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最基本且合适的医疗权,即人人都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权利。所谓基本卫生保健,就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够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社会公众和政府都能负担起的一般卫生保健服务。(2)公正合理地分配卫生资源 人生来就享有一些基本的自然权利,如生育权、生命权、获得尊重权等。所以,公民应该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权,但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具体贡献不可能相等,因此,医疗公平还包括贡献分配、机会分配及调剂分配。社会还要依据个人的贡献、需要等分配相应的负担和利益。在当前卫生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对于一些稀缺的卫生资源需求,就会出现合理的差异,即在综合考量患者的生命质量、社会价值、经济能力、家庭角色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不可能人人都平均享有。公正的分配医疗卫生资源还要考虑长远利益,很多医疗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的健康着想,实现合理的调剂分配。

3.公正原则的意义 公正原则不仅体现了患者基本的医疗保障利益,还协调着非基本的医疗服务和长远的代际分配,协调着服务对象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医学界公正的分配卫生资源,有利于社会公正环境的形成;医务人员合理的运用医疗资源,有利于医疗效果的提高,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四)无伤原则

1.无伤原则的含义 无伤,即不伤害,也叫有利无伤原则。无伤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黄帝内经》中,“征四失论”“疏五过论”等戒律的基本精神就是避免对患者的伤害。《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明确指出,“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该项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医学伦理学中的无伤原则,是指医学行为的动机与结果均应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包括用药不当、手术失误等技术上的伤害,以及语言不当、态度恶劣等心理上的伤害,还有过度医疗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害。

2.无伤原则的伦理要求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促进医学进步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医源性疾病的增加和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医源性疾病是指患者在诊治或预防疾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医学原因,包括药物、诊疗措施、医生的行为和言语,以及由错误的医学理论或实验导致的错误的疗法等,所引起的除原疾病外的另一种疾病。在医源性疾病中,药源性疾病占重要比重。无伤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在履行医学义务的过程中,应该怀有为患者健康服务的动机,避免造成患者身体上的伤痛、精神上的伤害和经济上的损失。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生命负责,在医学治疗上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保证医学技术的科学性和医学人文的合理性。

医务人员践行不伤害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不滥用药物 凡违背医药学原理或不符合患者病情与生理状况的用药,称不合理用药或滥用药物。(2)不滥施辅助检查 即简单的检查先于复杂的检查,无害的检查先于有害的检查,费用少的检查先于费用高的检查。(3)不滥施手术 宋国宾所著的《医业伦理学》中确立了手术的决定原则:非必要时不做手术,无把握时不做手术,患者不承诺时不做手术。

3.无伤原则的意义 无伤原则是医学界规定的一条道德底线,如果医务人员的医学行为不能有利于患者,至少不伤害患者,同时,在给予患者更有利的建议或者治疗时,也应避免对患者可能造成的伤害。医务人员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应贯彻这一原则,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责任感,减少医患纠纷,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二、医患沟通过程中的具体原则(一)真诚

医生的态度要真诚,能够向患者传达医生关切的心情和责任。医务人员面对的是患者的痛苦,甚至悲剧,导致患者常有顾虑和难言之隐,医生应该坦诚地、实事求是地与患方交流。如果医生态度不友好,说话遮遮掩掩,违背事实,就会丧失患方的信任,出现难以预料的结果,尤其可能导致医患纠纷。(二)换位

所谓医患之间的换位思考,就是指互相替换角色。医生要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换位思考,按照“假如我是一个患者”的思路,从心理、语言、行为方面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地处理医患关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沟通能力;反之,作为患者,也应该站在医生的角度去思考。医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尽善尽美,包治百病,医生也希望自己的患者康复出院,但科学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医学有不可预知性,有时结果令人遗憾,无论其结果如何,都应该被理解和接受。医护人员与患者都是社会中的人,都应该得到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搭建起医患和谐的桥梁。(三)主动

良好的医患关系应是合作型、共同参与型,是有机的角色互动。医院和医生要了解患者的需要,学会与患者交流,以得到患者的信任、信赖。从临床角度讲,对患者这一相对弱势群体,医患之间相关信息的充分沟通、情感的相互交融、心与心的互动,以及医生对患者精神的慰藉、情绪的稳定、人格的尊重、相关权利的确保等,都充分体现了作为人的公平和公正。医生是医疗行为的主动实施者,是医患关系中的主角,积极的医生行为会营造积极的医患关系。(四)详尽

详尽是指沟通时尽可能不要漏掉诊疗过程中的任何重要细节,只有详尽,才能避免一些无法预料及节外生枝的情况。例如,实施某项医疗决策前需要告知患者情况并让患方签署“知情同意书”,如果后来发生的情况在“知情同意书”中没有提及,或医生做的医疗决策没有被患方认可,就会发生难以避免的纠纷。(五)谨慎

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举止在患者眼里可能会有特定的含义,如患者可能会把医务人员的笑脸理解成友好或病情好转的信息,可能会因医务人员眉头紧皱联想到自己的病情是否恶化。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把握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不恰当的情感流露传递给患者错误的信号。另外,在沟通遇到困难时,也要注意克制自己,用冷处理方法,避免矛盾激化。在涉及患者病情时,医务人员讲话一定要有分寸。对疑难病、危重患者讲话时要特别注意,一是不能说得太绝对,否则一旦发生意外,由于患者及其亲属没有思想准备,易造成纠纷;二是不应为了引起患者重视,把病情讲得过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对治疗不利;三是某些疾病在与患者亲属沟通时应实话实说,而对患者则需要用“善意的谎言”。作为患者和家属,也要面对现实,主动与医生沟通,全面了解相关知识,以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并要相信绝大多数医生是善良的。(六)守法

在与患者沟通时,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恪守医疗道德。医务人员既要用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又要履行好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医务人员必须清楚患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应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沟通和交流。医务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不能收受患者礼物,更不能向患者索要红包。法律和道德是医患沟通的保障,医务人员自身坐得端、行得正,就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就能在沟通中处于主动地位。【练习】

1.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医患沟通中的具体原则是什么?如何实施?第二节 医患沟通的类型

医患沟通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生个体与患者个体之间。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更应该明确医患沟通的整体概念。医患沟通可以发生于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于科室与患者之间,甚至发生于医院与社区及社会之间。一、按人数分类的医患沟通(一)个体与个体

医生个体与患者个体之间的交流,是最常见的医患沟通形式,也是缓解医患紧张关系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医患沟通应该重视医生和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卫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医学教育做起,要建设贯穿始终的医学道德教育系统。(二)群体与群体

只要患者踏进医院,任何医务工作者均有责任与患者沟通。在全社会实行医患沟通可称为群体医患交流。若医患沟通只关心个人或某个部门,整个医院或社会就难以获得和谐的医患关系。(三)传媒沟通

医患沟通形式多样,除了最常见的语言交流外,还可借助现代传媒技术,针对不同科室的医疗特点,设立科普橱窗、文化画廊,利用患者候诊时间放映专题片,向患者发送须知的宣传资料等。二、按专业分类的医患沟通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分支日益细化,医院设置及科室种类繁多,医患交流内容与方式应因科室而异,每个专业科室都应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医患沟通技巧。

例如在儿科,由于患儿年幼不能主诉病情或理解能力不够不能正确表述病情,家长更是焦虑恐慌,常常词不达意,医生要特别注意安抚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既要做出对患者有利的选择,又要充分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案例】

周末晚8时,一对年轻的工人夫妇抱着5岁的女儿来人民医院外科急诊科。孩子在路边玩时被车撞倒在地,全身未见明显大出血,但面色发青,口唇紫绀,流着鼻血,目光迟缓。家长手中拿着挂号单,焦急地看着外科主治医生。主治医生看了孩子一眼,赶快对孩子父母说:“您赶紧把号退了,打车到儿童医院急诊科,我们这儿没有儿科急诊科,处理不好会耽误孩子,别再耽搁了,赶快去。”家长的眼神中流露出失落、无助和焦急,抱着孩子匆匆离去。孩子父母走后,医学生问为什么不收治?医生回答道:“孩子病情不轻,不能延误抢救时机。”【评析】本案例中的孩子病情严重,父母心急如焚,主治医生虽然解释本医院没有儿科急诊科,建议家长立即去儿童医院就诊,但家长还是感到愤怒和失望。医学生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伦理质疑。显然,医生虽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了有利于患者的选择,但并没有将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虽然医院没有儿科急诊科,但面对缺氧缺血的病重患儿,主治医生应该及时给予一般急诊救治,再积极想办法与儿童医院联系救人更为妥当。【练习】

1.医患沟通的类型有哪些?

2.现在的传媒沟通还有那些新的方法?第三章 医患沟通技巧【学习要点】

1.掌握医患沟通中的功能类、非语言类的交流技巧,掌握交际学中非语言交流的概念。

2.熟悉医患沟通中的语法类交流技巧。

3.了解医患沟通中的通俗类交流技巧。第一节 医患沟通的语言技巧

语言沟通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尤其是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谈是沟通最主要的形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国外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医患纠纷起源于医患双方的语言不慎,此可谓“祸从口出”。看来,医患沟通语言技巧的训练很有必要。一、语法类交流技巧

乍一看,语法与医患沟通毫无关系。以此为标题,旨在强调医患沟通的语言交流无非就是设问、请求、告知与感叹四种方式,在语法上就表现为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与感叹句。按此思路叙述医患沟通的语言技巧,也许更为简单。(一)设问(疑问句)

采集病史是诊治疾病的第一步,主要通过问诊实现,即以提问为主,在语言学上与问句类型有关。许多医生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大多用问句。但向患者提问,绝非是不假思索的随意提问,内里大有文章。在传媒专业的课程中,有一门课叫访谈艺术,主要内容就是讲如何发问,可见提问技巧的重要。疑问句使用得当,可使患者对医生充满信任,从而有助于医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充分的临床依据。使用不当,很可能得不到患者的密切配合,便得不到临床诊断所必需的病史资料,最终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问诊中的不良提问包括:诱问(暗示性)、审问、逼问(逼迫式)、略问(过于简单)与杂问(过于啰唆)。以下通过案例剖析前三类,旨在提醒医生在问诊时对句型的选择稍加注意,医患沟通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避免暗示性提问【案例】(误)医生:有胸痛吗?患者:有的。医生:有喉头压迫感吗?患者:有的。医生:有放射痛吗?患者:不知道。医生:有心悸吗?患者:有的。(正)医生:请问你有什么不舒服?患者:我感到胸痛。医生:胸痛时还有什么其他感觉?患者:觉得胸口与喉咙有什么东西压住。医生:胸痛时还有什么地方觉得疼痛?患者:好像左手小指也觉得疼痛。医生:再问一下,你觉得心跳怎么样?患者:有时觉得心慌。【评析】上述为医生采集病史的对话。这四个问题,是典型的暗示性疑问句。其语法特征是医生使用的全是一般疑问句。暗示性提问实际上为患者预先设定了有限的应答范围,带有明显的医生主观性与居高临下的倾向性,而患者为满足医生的暗示需要,常趋于随声附和。临床诊断学上反复强调,采集病史应当避免暗示性问诊。避免的方法很简单,即多用特殊疑问句,少用一般疑问句。用特殊疑问句提问,对患者的应答不设限制,若配上良好的语气,可取得患者较大程度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思索自由,反映病情相对客观。为此,第19版《希氏内科学》强调医生多使用4W:What?When?Where?How?故从有利于医患沟通的原则出发,请临床医生多用特殊疑问句。

2.避免审讯式提问【案例】(误)医生:什么病?患者:肚子痛。医生:哪里痛?患者:肚子中间。医生:哪天起?患者:昨天起。医生:有无呕吐?患者:没有。医生:有无腹泻?患者:有。医生:几次?患者:三次。医生:什么样的?患者:水样便。医生:有血吗?患者:没有。(正)医生:问一下,你有什么不舒服?患者:医生,肚子痛。医生:你觉得哪里疼啊?患者:肚脐眼周围。医生:你什么时候开始肚子痛的?患者:昨天起就觉得肚子痛。医生:除了肚子痛,你还觉得有什么不舒服?患者:没有什么,就是有些拉肚子。医生:一共拉了几次?患者:昨天到现在拉了三次。医生:给我说说大便是怎么样的?患者:全是水样便。医生:大便颜色怎么样?有没有血丝之类的?患者:淡黄色,没有出血。医生:想想还有什么不舒服?患者:好像没有了。【评析】上例中医生注意应用了特殊疑问句,但很可惜用词过于简单。医生提问(尤其是第一次提问)时,不要忽略使用代词“你”。错误的案例中,这位医生态度显得生硬,缺少亲近感。在病史采集时,虽然强调使用特殊疑问句,并不等于完全排除其他疑问句句型,适当应用可弥补特殊疑问句之不足。

3.避免逼迫式提问【案例】(误)医生:怎么啦?患者:肚子拉稀。医生:准吃了什么坏东西!患者:不清楚。医生:吃过隔夜菜吗?患者:不清楚。医生:吃过海鲜吗?患者:不清楚。医生:再想想!患者:还是不清楚。医生:上过馆子吗?患者:上过!医生:是昨天吧!患者:不,是上个月。医生:废话!患者:我说真的。(正)医生:你好,看上去脸色不好!患者:是啊,今天一早拉稀三次。医生:一定不好受!说说大便怎么样?患者:昨晚还是挺好的,今天上午大约5点觉得肚子痛,憋不住就拉稀了。医生:量多吗?患者:多,全是水一样的。医生:颜色呢?患者:就是黄蜡蜡的。医生:还有什么不舒服?患者:稍有点恶心,但没吐。医生:昨天在哪儿吃饭的?患者:哦,去亲戚家吃满月酒。医生:小菜质量怎么样?患者:好像蛏子不太新鲜。医生:家里还有谁也拉肚子了?患者:好像没有。噢,我老婆也有点拉稀,但一点儿不碍事。【评析】此例中医生的错误在于把主观的臆想强加给患者,几乎是逼迫患者按自我假想来回答问题,如此反映的病史容易失去真实性。医生提问时的遣词造句过于简单,虽然患者近在咫尺,但给人千里之外的感觉。(二)请求(祈使句)

祈使句在体格检查与用药指导中应用最多。祈使句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的医疗过程中,能真正应用者为数不多。祈使句的应用最关键的是不忘一个“请”字。俗语说,“礼多人不怪”。多说几个“请”字,对医患沟通有益无害。如:医生接诊时,应该主动说“请坐!”医生在听诊前要求患者解衣时,应该说“请解开衣服,让我听听你的心脏”。医护人员在指导骨折患者护理石膏护具时,应该说“请千万注意,觉得肢体疼痛马上来医院检查”。(三)告知(陈述句)

陈述句不能直白或脱口而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平时用词造句很少思索语法问题。如前所述,在医患交流中,医生使用的主要是问句。经过综合考虑后,描述其诊断与治疗时一般用陈述句。因为医生对患者(当事人)的医治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所以对于患者必须知情同意的诊治决定,医生的告知须持慎重态度。此外,宜少发表主观性意见。(四)感叹(感叹句)

有人认为,医患对话又不是诗歌朗诵,根本用不上感叹句。其实不然,若适当使用感叹句,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医生一句话,分量重千斤。说的好,能使病情云开雾散见太阳;说得不好,病情恶化吓死人。使用感叹句,偶尔为之,妙不可言。例如:“瞧,你的气色比上次好多了!”“老先生,你多福气。这点小毛病肯定会好的。”二、功能类交流技巧(一)倾听

倾听是基本的交际礼貌之一,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人与人交谈时,双方均应专心倾听对方的陈述。如前所述,患者相对医生而言是弱势人群,故医生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尤其要注意倾听患者的述说,向患者发出“我尊重你”的信号。即使最后诊断为健康,医生也应该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此谓“主动听”。

1.倾听是建立友谊的桥梁 医生通过体姿、目光、表情、手势与内心的整体协调,向患者发出“我愿意为你效劳”的信号。在倾听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患者说话,避免处理非相关事务。医生由此而获得患者的信任,甚至建立医患友谊,为取得最佳疗效营造不可或缺的心理氛围。此谓“专心听”。

2.倾听是一种基本接诊手段 在接诊时,医生不仔细听取患者陈述,可能会遗漏重要信息以至出现误诊,导致医患纠纷。有一位患者,因右下腹部疼痛伴肿块增大一周而入院,诊断为升盲肠部结肠癌而行手术。术中见阑尾发炎,无肠系膜淋巴结肿,病理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未见癌细胞,遂施阑尾切除术。患者与家属回忆,入院后曾向医生诉说期间两次发热后经服抗生素而肿块明显缩小,但主治医生未予记录。要是当时那位医生能“仔细听”这一病史,也许会避免误诊,也不会给患者与家属带来大起大落的精神折磨。此外,也不要忽视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的陈述或补充。此谓“兼听则明”。

3.倾听也是一种心理治疗 倾诉是发泄不良情绪的一种良好方式,医生应当鼓励患者诉说,要让患者有机会宣泄本人的不良情绪,因此倾听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此谓“耐心听”。

4.倾听是医患交流的艺术 对于沉默寡言者要循循诱导,对于滔滔不绝者要灵活引导。倾听不等于一语不发,在患者陈述时,可利用语气词、简短词汇或肢体语言显示倾听的持续性。有人观察过,善于倾听的医生非但不会过多延长接诊时间,反而会节约医生的时间。此谓“善于听”。

伏尔泰说:“通往内心深处的路是耳朵。”两千年前的希腊哲人戴奥真尼斯也说过:“上天给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总之,倾听是医患沟通的第一步。【案例】(误)患者:医生,我肚子胀,就是屁放不出,胃口也不如从前,我年轻时饭吃两大碗都没问题。人家说牛奶吃了胀气,我就算不吃,可是肚子照样胀。人家说要多吃蔬菜,可我本来就不喜欢吃荤的。医生:噢。(低头写病史)患者:一年多了,新加坡的医院就是查不出什么毛病,这个日子不好过噢!为女儿带带小孩,没事看看窗外风景,楼上也很清静,以后要算着天数过日子了。医生:噢。(铃声响,接手机)患者:我从新加坡回来,那边信基督教的人可好了,有好心人免费给我看病,叫我吃饭前做祷告,胃口还好一点,可惜腹胀还是老样子。医生:是吧。患者:我很着急,到底是怎么回事,想回来查一查。真后悔,去新加坡前没有买好房子。当时房价便宜噢,要不然我也不打算回新加坡了。现在没办法,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