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六十年论坛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4:14:45

点击下载

作者:满运喜(主编),庞丹,宋海芳(副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六十年论坛文集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六十年论坛文集试读:

主编前言——缘起

甲子之叙,叙中国古典舞一个甲子的嬗变与复兴。

甲子之时,以“大美不言中国·中国古典舞甲子之叙”晚会致敬创建中国古典舞的先辈们,以“中国古典舞学科60年学术论坛”传承中国舞蹈的美学精神,温故而知新。

在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60周年之际,中国古典舞系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随着两台中国古典舞专场纪念演出——《大美不言·中国古典舞甲子之叙》和《中和大雅·古舞今声》东方古代雅乐展示,中国古典舞系举办了两场主题论坛——“中国古典舞学科60年建设与发展恳谈会”和“当代视野下的古代舞蹈研究”,以达到“循学术之端、兴学术之风、研学术之事、结学术之果”的目的。

以“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为主题的“中国古典舞学科60年建设与发展恳谈会”设立了“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研讨”、“中国古典舞教学研讨”和“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研讨”三个主题内容。“当代视野下的古代舞蹈研究”,其关注点在于探究东方古典舞蹈的遗存与沿承,这种传统乐舞的遗存对于一个国家的身体文化意义何在?除了在古代典籍、戏曲、武术中遗存和保留的片言只语,身形手影,我们如何在东方的舞蹈文化中寻求共同的精神轨迹和身体痕迹?继东方古代雅乐展示演出后,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体舞蹈遗存,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古典审美特性、形制、乐音、律动和东方古老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内涵意蕴,在古代与当代的国际性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上予以探讨,探寻中国古典舞蹈的源流、流传和影响。一 中国古典舞学科60年建设与发展恳谈会

60年来,在几代古典舞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古典舞学科为中国舞蹈教育创建史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舞蹈事业的整体发展,引领着中国的舞蹈教育、舞蹈创作、舞蹈理论的发展。

在6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举办这次论坛,以开放多元、兼容并包的角度,邀请到国内外各地兄弟艺术院校30多家单位的不分年龄辈分的创建者、实践者、理论家、表演艺术家、本科生、研究生们齐聚一堂;在共庆甲子之时回顾古典舞创建发展历程,为深化中国古典舞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中国古典舞艺术创作与传播、未来的学科全面建设发展而建言献策。

此次收集的论文,分别涉及了中国古典舞60年创建的成就、学科发展的现状、学科建设的多元发展等方面。这部文集对于深入了解、研究中国古典舞提供了难得的史料依据。遗憾的是,在文集中无法真实再现会场的学术气氛。会议结束之时,代表们意犹未尽,纷纷呼吁,希望这样的主题论坛能够以年会的方式定期举办,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全国舞蹈教育者与研究者、实践者们搭建交流、沟通、学术碰撞的平台,共同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二 当代视野下的古代舞蹈研究

中国古典舞系发起的“当代视野下的古代舞蹈研究”论坛倡议,是根据“一体多元”学科建设新布局的需要,加强对中国古代舞蹈研究的学术探讨,结合东方古代雅乐展示交流演出而适时举办。

此次会议嘉宾主要是参加《中和大雅·古舞今声》东方古代雅乐展示交流晚会演出的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专家及大陆古代舞蹈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古代舞蹈的保存与发展进行多元开放的交流与探讨。本文集中囊括了中、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专家学者的多篇论文。“当代视野下的古代舞蹈研究”论坛呈现出高品质、国际性学术交流研讨的语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古典舞学科在完善自身建设中不断拓展国际性视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复现所进行的执着探索。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吕艺生教授在代表发言结束后对古典舞的“中和大雅·古舞今声”演出和此次会议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古代乐舞的“回家”有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古典舞人要做的,就是把古代舞蹈遗存与研究建立起来,而中、日、韩这样的跨国交流是一个良好的方式与开端。

面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东方舞蹈文化对话的平台更加宽广,为我们更好地从浩如烟海的传统舞蹈文化遗存中发掘其精神轨迹和文化身体痕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并为学科的全面发展建设提供了良性的学术机制。面临新时期与新时代的变化与要求,中国古典舞的创建之路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越走越宽广。

这部文集,是在研讨会发言与投稿的基础上编辑成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一些应邀出席会议却临时因为身体原因而不能前来的,例如后因病去世的古典舞创建者之一的孙光言老师;还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实在因年事已高不好惊扰的如叶宁老师、王克芬老师、张强老师等;还包括因种种原因不能出席的那些为古典舞事业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们。由此不仅心生遗憾。

这部文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整体上反映出中国古典舞历经60年的风雨兼程,始终都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古典舞作为国家现代文化复兴工程的载体之一,从一无所有到今天的枝散花开,不由得油然而生出自信、自尊之感。中国古典舞学科,昨日的上下求索已尽显风流;今日面对不足与未来,必将为迎来自身完美建设而蓄势待发。正如李正一老师发言中所说:展望未来,我仍充满信心。因为这不仅是古典舞人自己的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在当代世界五彩缤纷的舞蹈艺术领域中,不能没有具有中国悠久历史传统的古典舞在当代的发展和呈现。

希望这本文集能够经常唤起古典舞人的记忆,始终保持浓浓的民族自信、自尊、自省、自强之情,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继往开来。

顺至对文集中每一位作者、参与论文集项目组稿的老师与同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表示由衷感谢。满运喜2015年9月25日

致辞

郭磊院长致辞——“纪念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古典舞学科创建60年恳谈会”开幕致辞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校友:

大家上午好,今天借此恳谈会开幕之际,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向中国古典舞学科创建六十周年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六十年来,为中国古典舞学科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前辈以及依旧坚守一线躬耕不辍的专家老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昨天晚上“大美不言——中国古典舞甲子之叙”的晚会,向我们生动展示了古典舞60年来的华彩成就。晚会集几代表演人才经典剧目的演绎;多元风格融会贯通的总体设计;尊重历史发展所沉淀的学术厚度;以及集大成的古典艺术形态为一体展示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气象与舞蹈之美,真是让我感慨万分!昨晚,从70多岁的艺术家到在校生的几代人的同台表演,足以见证中国古典舞学科创建60年的巨大成就。特别是看到陈爱莲老师表演《春江花月夜》,70多岁的人还能够那么自如地做着“翻身”等精到的动作,我就在想,古稀之年的陈老师依然能够青春靓丽地在舞台上展示古典舞的魅力,这就是“古典舞”的意义所在!

实事求是地讲,北京舞蹈学院自1954年建校,真正具有原创性的学科,就是中国古典舞。建校之初,一批老艺术家们饱含民族自信、自强的情怀,开创了“中国古典舞”学科。创建者们立足传统文化,上下求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1961年推出的第一部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大绿本”,为中国古典舞学科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也正是由此积蓄了引发80年代古典舞“身韵”风靡全国的影响力,从此,中国古典舞专业教育及其古典舞审美标准得以确立。毫不夸张地说,古典舞“身韵”的研创,一开始,就是从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的高度出发的。其实像“汉唐古典舞”“敦煌舞”“昆舞”“新古典舞唐乐舞”等也是如此,可谓“同源异流”,中国古典舞的未来理应以这样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多元化态势发展。

历经几代人薪火相传的努力,中国古典舞学科对于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可谓贡献卓著。然而,从学科建设而论,发展的绝对性总是会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因此,今天我们在总结学科创建60年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还望各位专家和兄弟院校的同仁们能够围绕中国古典舞的再发展、再创新等问题,开诚布公、建言献策。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向以李正一老师为代表的各位专家,向为古典舞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艺术家、老师们表示诚挚感谢!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结出的硕果,为中国古典舞学科下一个60年的建设产生更大的促进。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1]王传亮书记致辞——“纪念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古典舞60年恳谈会”开幕致辞

我是一个中国古典舞学科爱好者。中国古典舞学科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传统重点学科。作为一个舞蹈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作为学习哲学、历史出身的我,对舞蹈多是从人文导向和审美取向的角度出发思考的,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对她很有感情,而且还为许多经典剧目命了名,如《月满春江》《芳春行》《狂歌行》《红色恋人》《红玉丹心》《红船启航》等。

2014年是学院建校60周年,也是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发展60年。六十一甲子,是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结点。从人文角度来讲,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就好比是一个生命体,它能走多远,取决于什么呢?其实取决于丹田当中的元气,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编导、舞蹈学等专业学科共同构成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元气所在。中国古典舞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的原创学科,她的发展与学院发展紧密相关。论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本才有道,所以我们总是要找找自己的根本所在。而根本是怎么产生的?前辈们是如何做成这样一个原创学科?舞以载道,载的什么道,中国古典舞肯定“载”的是中国文化,而且“载”的是中华文化精华,同时汲取西方艺术之所长。“有道才有术”,悟出的“道”还得为我们展现在舞台上,并且凝聚和提炼出典型符号。古典舞典型符号是什么?还需要大家去梳理、总结、归纳,最终领悟出来,为今后60年发展提供指导,进而在国际舞蹈艺术教育中创立起中国舞蹈学派,不仅使北京舞蹈学院成为引领国际舞蹈教育的品牌,更要让学院的专家、大师成为国际舞蹈艺术的引领者,使他们享有盛誉。

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办学过程中,致力于从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角度出发,实现各学科、各种学术观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成人之美”,给大家搭建和营造“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的优质平台和良好氛围,这也是由中华文化缘起的多样性决定的。这个平台,不是简单的“一家独大”,更不是一个“大杂烩”,而是一个能够让各学科顺利发展,让各方面精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高品质大平台。同时,拜托并希望老师们能够为这60年的总结贡献自己的思考和智慧,为学院发展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而这些“宝贵财富”能够指引我们走向下一个60年的辉煌。

六十年,中国古典舞为舞蹈艺术教育、文化传播、文化外交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在下一个六十年,它能更有建树和承担。祝福中国古典舞!

[1] 王传亮,现任北京信息科学大学党委书记。

第一部分中国古典舞学科60年建设与发展恳谈会 一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研讨

回顾与展望

[1]李正一

很幸运能在庆祝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舞院)建院60周年之际,和来自世界各地、怀着对古典舞教学事业的深情厚谊的舞院几代古典舞人一起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古典舞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交流所取得的宝贵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像我们这样虽仍然心系古典舞的发展,但年事已高的人来讲,实在是难得的机遇。60年,对于舞院来讲是一个短暂的发展阶段,但对我们个人来讲却几乎是一生。60年来,舞院培育了一批批古典舞人。舞院给我们各种实践摸索的机会和条件,把我们从舞蹈白丁培养成古典舞教学事业的建设者,使我们终身与古典舞相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使我们个人得以与这个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

回顾从初建至今60年的历程,这是一个不断经历着肯定与否定、不断在正反面实践中摸索、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从困扰逐渐得到明确的过程。在初建时,我们毫不怀疑戏曲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渊源及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深受人民群众热爱的舞台形象创造的宝贵经验及其自身成熟的教学体系。我们希望继承发展传统,同时能够从传统的戏曲中走出来,取得民族舞蹈舞剧的新发展、满足承担正规舞蹈教育的科学系统的教学要求。本着这个目的,我们借鉴了外国的一些教学体系和经验。但由于当时对传统认识的起点很低,对传统知之甚少,看到的多是表象、动作层面的东西,在对国外教学体系和经验的取舍上显得有些生搬硬套。“文革”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人们重新审视古典舞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成败得失、正反经验中,我们认识到起决定作用的是抓民族特性、从审美上解决教学体系的民族主体问题,以发展和建立民族主体为首要任务。古典舞基础训练绝不能走“结合课”的老路,必须以追求古典舞训练体系的民族特性为根本,追求身法与技能训练的一致性。作为奠定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的根基,身法融入能力、技巧训练,成为一个独特的舞蹈训练系统。古典舞教学的目标是建立民族主体的风格,而不是游离于能力技巧之外的风格点缀。能力、技巧的发展创新及科学系统的建立,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律的基础上。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与基本功训练结合发展民族技巧成为一体,共同构成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律,身法与技巧不能人为肢解、孤立,要从根本上解决。从形神劲律的整体把握去进行探索,从一体性去重新认识,去抓古典舞主体的本质。认识到各舞种都有其不同的形神劲律,这是认识民族特性的一把钥匙。达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结合。突破从动作着手的简单动作模仿,去把握传统的审美观念。追求目标是将身法融入能力、技巧,两者成为一体,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民族技巧,形成具有独特意义的舞蹈训练系统。能力与技巧、舞姿、动律、节奏、乐句不是相加、点缀,而是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基本功训练彻底摆脱那种游离于民族特性之外,即所谓纯功能性训练的影响。

改革从整理身韵入手。整理身韵的目的不是解决基本功训练以外的风格训练的,而是通过身韵的整理去把握传统的审美特征及其在形体运动规律中的具体体现。从身韵入手,把握审美。以身韵与基本功训练关系的一体性为整理身韵的出发点,把提高对特性的认识作为根本,通过对“形神劲律”的认识把握古典舞的特性。通过整理、提高对身韵的认识把握教学要点,以期达到对基础的把握,从审美上解决教学体系的民族主体问题。学身韵的目的不是掌握几个有特点的动作和组合的构架,不是风格点缀,目的是学规律、方法,打下稳固基础,并能举一反三,为古典舞运用和创新创造可能。

展望未来,我仍充满信心。因为这不仅是古典舞人自己的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在当代五彩缤纷的舞蹈艺术领域中,不能没有具有中国悠久历史传统的古典舞在当代的发展和呈现。为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几代古典舞人从不同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要清楚地看到无论从认识上还是把握、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上,都还需做更大的努力。虽然有好的愿望,实践起来并非易事。需要创造条件给予大胆试验。探索还在进行中。当然加强自身建设是关键,需要必要的理论支撑,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审美理想的技法规律的研究,并落实到实处。在“明其理、精其式、得其法”的指引下,在“一体化”的目标下进行探索,建立我们的训练系统。从审美上解决教学体系的民族主体问题,发展成一个独特的体系,摆脱风格混杂的影响,这是能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唯一出路。

[1] 李正一,历任北京舞蹈学校教员、教研组组长、科主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院长,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教学委员会主任、北京市舞蹈协会副主席等。现为北京舞蹈学院资深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中国舞蹈家协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

珍惜传统,展望未来

[1]陈爱莲

我是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校时入学的首届毕业生,今天能够参加母校的60周年纪念会,感到特别激动。

首先我要祝贺昨天的中国古典舞晚会成功举办,不管是舞美、编导还是指导老师和我们的演员们,都非常努力、认真,尤其是像恒达、培艺他们这些老校友,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就在舞台上活动,特别认真地对待这次演出。昨天的晚会和前天的几场演出都很成功。我觉得古典舞发展到今天有很大进步,我记得之前也搞过一个古典舞晚会,很多外国专家看完那场晚会以后,说他们没有看见古典舞,他们看了一台非常好看的现代舞晚会。那么我们古典舞的方向去了哪里?那时候我虽然没有参加,但是我耳闻了,感觉非常遗憾,印象非常深刻。昨天那个晚会确实说明了我们在逐渐成熟,它不能说是一台现代舞晚会了,而是有很多中国古典文化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我要祝贺中国古典舞的进步。

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第一所专业的舞蹈学校,一直在舞蹈界乃至艺术界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影响是很大的,做好了,影响就好;做坏了,影响就坏。大家都看风向标,包括学术上都是看北京舞蹈学院怎么做,所以学校的导向性非常重要,学校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我有幸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习总书记在会上讲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会议内容需要很好地学习。总书记给文艺定了位,指出文艺是为人民的,是为社会主义中国服务的。我认为特别现在跟国外密切交往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不容易代表我们中国,或者影响力更大的时候),在文艺交流(是重要)的过程中。这一点我想不管是当演员、搞创作,当领导还是搞学术,都要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中国服务这一根本。我希望能够跟大家分享这个体会。我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后,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定位非常清楚。如果自己定位清楚了,我想今后很多具体的问题,就容易在共同的认同上去商讨。重点讲一讲,现在我们文艺上面有“去中国化”倾向,实际上要重新建立我们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尊,咱们回忆一下,包括咱们的教学,包括咱们的创作,有没有中间摇摆的时候?觉得西方的东西那么的好,那么的先进,妄自菲薄,没有很好地到我们中国那么悠久的传统文化当中去继承、学习、挖掘,而是更多地面向西方其他一些东西。所以这次我特别体会到的,就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去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是一定要以文化的自信、自尊,弘扬中华文化的道德观、核心价值观,这个都是跟我们有关系的。

下面,讲一讲我的体会,刚才我们的院长讲得很好,芭蕾不是我国的原创,现代舞不是我国的原创,对不对?音乐剧更不是我国的原创。但是中国古典舞确实是我国的原创,其实中国古典舞的历史不到一个世纪,什么叫中国古典舞?古典舞怎么来的?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才能谈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上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北京舞蹈学院建校50周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接见了戴爱莲和我等人,温家宝说中国的舞蹈文化是有历史记载的,一直到了唐宋年间,都非常昌盛,比如跳舞跳得好就能封个官,但是到了元朝,情况就开始变化了,舞蹈艺术跟我们中国的很多曲儿,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戏曲。其实,在戏曲的形成过程当中把大量的舞蹈、技术、艺术和舞蹈的人才吸纳进来,所以大量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中国优秀的戏曲,还有一部分流落民间。所以你们看从唐宋以后,哪有一个专门舞蹈队,没有了,没有一个专门舞蹈事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就要建立新中国的舞蹈事业,这里边首先一个就要把我们祖国传统的舞蹈文化建立起来,这样再从戏曲里把原有的舞蹈部分整理出来,还原舞蹈本应有的东西,再结合时代,同时向西方的芭蕾舞训练体系学习。

最后说一下创作,昨天大家比较欣赏的《春江花月夜》,不仅仅是我陈爱莲跳得好,首先是作品,如果作品创作得不好,有再好的演员跳也不会好。作品本身是优秀的,在国际大赛中获得过两次金奖。我在中国研究院的时候做了简单的讲话,我对中国古典舞的定义,供大家参考,中国古典舞既是一个舞种,又是一个东方舞蹈演员的训练体系,一定要这么来看待。中华泱泱大国,那么悠久的历史,我们这个训练体系是可以跟西方芭蕾舞训练体系媲美的,当年中国古典舞的参观课和芭蕾舞的参观课同时展演,中国的古典舞更受欢迎,但并不是说芭蕾舞不好。我前几天参加了中国舞协成立65周年的晚会,发现我们的线条有些混乱,这里有创作问题,也有训练问题,大家喜欢昨天我的圆场,我请问现在圆场在课堂里面花多长时间练习?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不要“去舞蹈化”,我们现在的舞蹈像杂技、像武术,在台上打太极拳,像体操,我们现在的演员太可爱了,比我们漂亮,比我们条件好,比我们当年技术也强,我们那时候技术训练没那么强,他们这么好的条件在台上,除了技巧之外,却很难打动观众,是不是我们的训练和我们的作品出了问题?你们大家可能不知道,2012年是中国和俄罗斯文化年,我们中国派了一些人去,俄罗斯的专家跟我们中国专家说:“你们中国没有舞蹈,只有杂技,你们都在炫技”,当然他们讲得不全面,但是我却颇有同感,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我们千万别“去舞蹈化”,如果我们“去舞蹈化”,我们就在自我灭亡,我们比不过杂技的技术,我们也比不过体操,所以还是希望保持我们的舞蹈本色。

我认为中国古典舞是一个历史长河,今后要延续下去,所以不管是汉唐舞、昆舞,还是敦煌舞,都是中国古典舞当中的一部分,只是这个阶段是这个风格,那个阶段是那个风格。我今天讲的是我的心里话,我热爱我的母校,希望我的母校好,我热爱舞蹈,热爱这个事业,讲得对的大家听,讲得不对的希望大家批评,谢谢。

[1] 陈爱莲,1959~1963年任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班教员,陈爱莲艺术团团长,陈爱莲舞蹈学校校长。

完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建设

——谈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1]熊家泰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建设已走过60年。这个体系的建设是以基本功训练为切入点。为什么首先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艺术发展,而舞蹈艺术因为历史的原因而断代,和其他姊妹艺术比,如音乐、美术、戏曲等,差距甚远。新时代的到来给舞蹈艺术带来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一批青年学生投入舞蹈事业中来,他们急需培养。由于自宋代以后舞蹈的断代,前人没有留下供我们传承和发展的一套现成的舞蹈遗产,只在戏曲中保存了丰富的舞蹈艺术,因此大家不谋而合,一致认为应采用戏曲训练演员的教材内容和方法来训练中国舞蹈演员。一 北京舞蹈学校建立,促进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建设

北京舞蹈学校建校前,已经有一些人开始研究、实践着训练中国舞蹈演员。代表性的做法是向传统戏曲学习,最初是完整地学习戏曲剧目,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始编成组合。崔承喜则是按戏曲行当动律及形象特点进行归纳整理编成组合来训练学生。后来叶宁先生带领中国古典舞研究小组,对北京几个歌舞团进行考察、调查研究后,明确提出对民族舞蹈演员的训练用纯戏曲或纯芭蕾都不合适,因为这样训练和舞台实践脱节,学用不一致,理想的训练应当以戏曲为基础,同时借鉴芭蕾的先进经验,编写中国自己的训练教材。这个指导思想的提出被北京舞蹈学校接受并实践。指导思想明确了,实践后困难接踵而来,可以说中国古典舞训练教材建设始终走着一条学习—实践—研究,再学习—再实践—再研究的循环往复、充满艰难的曲折之路。

1954年上半年,教师训练班的古典舞教研组老师们仅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在学习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借鉴芭蕾分类方法,对戏曲舞蹈进行整理、编创,形成了最初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建校后进入课堂教授,我有幸接受了初创时期的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因时间相隔太久,谈不上更多体会,印象深刻的是训练时,身体各部位不是很舒服,尤其是感到腿部肌肉发紧,与上完芭蕾课相比,感受不同,其实质是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是跳跃性的,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系统性比较差。如把上第一个动作就是运动量比较大的悠踢腿,第二个动作是在深蹲基础上的矮步蹲,中间跳的第一个动作是双飞燕。课堂教学明显暴露出古典舞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缺乏问题。学校针对古典舞基本功课中出现的问题召开了科学化、系统化会议。芭蕾舞有着400年历史,它在训练上的科学性、系统性是世界公认的。会议后,我们在方法上和部分动作上进一步借鉴芭蕾舞,填补古典舞基本功教材上的空白,创造和发展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动作和技巧,丰富了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内容,使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为强调了科学性和系统性,指导思想上忽视了民族性,给教材建设留下了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1956年分科,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承担了独立训练和培养民族舞剧学生的重任。分科给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丰富教材、发展教材,我们扩大了学习戏曲的范围,同时把目光转向了武术,开始从观摩武术、学习武术到研究武术,并从武术中提取训练价值大,又与古典舞审美、风格、韵律比较一致的动作和方法作为教材,充实古典舞基本功的内容。1959届毕业考试基本功汇报课充分展示了当时古典舞基本功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获得了舞蹈界的好评和肯定。在实践基础上,1960年编写出《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大绿本),标志着经过六年的奋斗与努力,我们古典舞学科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舞教材,并被舞蹈界广泛使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剧目创作,明显体现出不同于戏曲舞蹈的特点。实践证明,戏曲和武术是可以成为创建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的基础的,我们所确立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就坚定了我们的信念: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典舞。

正当中国古典舞处于欣欣向荣、上升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在那个年代里,只能演样板戏——《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为了演样板戏,舞蹈界兴起“土芭蕾”。舞蹈学校全校教职工被下放到农村,在劳动中锻炼。1973年,中芭两校合并到“中央五·七艺术大舞蹈学校”,招收三年制学生。在普及样板戏的年代,“四人帮”骨干分子领导的“中央五·七艺术大舞蹈学校”,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上提倡“京、舞、体”三结合,即教材上由戏曲、舞蹈和体操大混杂,可悲的是古典舞学生也要练足尖,把古典舞搞成所谓“结合课”,俗称“土芭蕾”,实质上是以芭蕾为基础,掺进一些古典舞的动作和技巧,使原来就有“生搬硬套芭蕾的中国古典舞的缺点被无限扩大”。由于“革命化”的需要,淡化民族审美和风格韵律,使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变成纯人体功能训练。虽然这种状况只持续了短短三年时间,但它的危害性后患无穷,可以说至今尚存在于一部分人头脑中。二 北京舞蹈学院建立,深化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建设“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了,造成人们思想混乱的现象并没有结束,尤其是当时普及样板戏,搞“土芭蕾”的结合课在一代舞蹈人的思想中更混乱。是沿着“结合课”搞下去,还是回到17年前以戏曲和武术为基础创建中国古典舞?面对这些状况,中国古典舞该怎么办,下一步路怎么走,成为古典舞人共同考虑的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育需要办大学,这件事不是人人都理解和认同的。舞蹈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提升、怎样办舞蹈大学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中国古典舞学科带头人李正一老师的带领下,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大家在调研基础上开展了一次大讨论,被称为“36次”会议。这次大会的讨论非常重要,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把“文革”中搅乱的东西拨乱反正,重新明确方向和指导思想,对走过的历程进行深刻反思,总结教材发展过程中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对未来做了一次前瞻性思考。结合学院招收第一届教育系学生,提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要进一步民族化和科学化、系统化。在认真梳理教材建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认识到过去有生搬硬套芭蕾舞的现象:只看与芭蕾舞训练共性多,忽视民族特性倾向;基本功训练中,强调了能力和技术,不重视贯穿民族审美和风格韵律的规律。大学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要明确自己的属性和任务,基本功训练以身法韵律贯穿始终,使训练课的民族特色、民族气质和民族技术占主导地位,贯穿以“我”为主原则,我们要证明古典舞就是古典舞,它不能代替其他舞种,其他舞种也代替不了古典舞,把中国古典舞建设成民族审美性强、民族特性鲜明的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体系。

80年代创建的“身韵课”所产生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本门课程,它从根本上影响指导着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通过身韵教材建设,学习者把握了民族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形体运动规律上的具体体现。“身韵”的建立将影响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使古典舞学习者的基本能力、技术技巧、舞姿等统一在“身韵”提炼出来的民族审美上,彻底摆脱偏离于民族特征的纯功能训练的影响。从教材内容上突出、强化民族教材;从训练上提高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大学角度考虑基本功“艺术化”区别于中专教学,应加强大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在表现性上的升华,对技术技巧,一是提高质量,二是强调复合性技术技巧,并由一次性复合到二次性复合,在复合过程中运用“身韵”教材连接技术技巧之间的转换,探索技术技巧动作的语言性。教师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将“身韵”融入基本功训练中,加强教材的民族性,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走向“三段式”教学模式,即“规范整理”“短句训练”“综合组合训练”。“三段式”教学始终贯穿基训艺术化、教材精练化、风格民族化、教学个性化,并逐渐完善古典舞基本功课程和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建设。三 加强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认识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从建设之初至今,始终处在不断认识、不断学习以及不断实践当中,同时也与批评、指正和建设性意见相伴相随。对中国古典舞的意见,实际上集中在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上,因为在初始它借鉴了芭蕾舞的经验和方法,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后遗症。今天我们应该历史地、客观地,并用当代的思想去认识。基本功训练,顾名思义,一是基础,二是练功。这是一门舞蹈基础课,学生是专业舞蹈演员,只要不脱离舞台表演就必须保持练习这一课程。由此可见该课程的重要性。用时髦的话讲,穿越到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舞蹈事业大发展,国家急需舞蹈表演人才,而我们的舞蹈艺术传统没有留下现成的遗产供我们使用,只有戏曲中保留了一些舞蹈,因此从戏曲切入,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教材是合乎情理的。但是,戏曲是培养戏曲演员的,用它来培养舞蹈演员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身边又有着具有400年历史的芭蕾舞训练体系,因此,对芭蕾舞的吸收、借鉴不可避免,只是前辈们当时年轻,缺乏经验,因此只看到古典舞与芭蕾共性多,强调科学化、系统化,从而忽视了民族特性,给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带来不纯正的问题。长期以来主要的批评意见:一是芭蕾痕迹明显,像古典舞与芭蕾舞的结合课;二是民族特色、风格、韵律不鲜明。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教材建设中不断努力,尽力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大学后,特别是“身韵”课的建立,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建设紧紧围绕着从民族性和科学性、系统性结合上进行研究,这在第二个问题中已谈到。现在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审美,而且是比较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基础课程。

现时对中国古典舞又出现新一轮的讨论,我认为焦点仍然在基本功训练上,意见仍然是原先的两点。有议论,进行改革,是大好事,说明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还存在问题,对于只有60年历史的古典舞舞种来说,肯定会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方面研究与实践,必将促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进入21世纪,舞蹈艺术教育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印证舞蹈艺术教育在建设社会文明、提高人的素质和美育方面的价值。目前全国中专层面的舞蹈学校有几百所,高等院校也有几百所,其中一些高校还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甚至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在这些院校里普遍开设了中国古典舞课程(基本功、身韵、民族技术技巧)。说明对中国古典舞是代表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体系这一说法大家还是认可的。按常理说,这对建设和推广中国古典舞十分有利,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事实与愿望不能统一。我认为,主要是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有质疑。因此,有些中专舞蹈艺校古典舞基本功课已不是北京舞蹈学院研发的完整意义上的古典舞基本功课。像“结合课”甚至上芭蕾舞课基训训练中国舞蹈演员,高等学校舞蹈院系不少是设置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再加上一点北京舞蹈学院创建的“身韵”教材的,全国几百所中专和几百所高校在培养中国民族舞蹈艺术人才上,开设的基础课和教的内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不完整的,是各取所需。在这种训练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完整地理解、掌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的理念和教材。同样学习芭蕾舞,不能上“结合课”,也不能只上双人舞或是足尖部分。这就是为什么进入21世纪,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共识还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现象提示从事中国古典舞事业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们往下的路怎么走,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要不要建立自己的民族舞蹈训练体系。“拿来主义”很好办,世界上有很好的舞蹈训练体系,也很有成效,但那不是我们自己的。从20世纪50年代建校,从北京舞蹈学校到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中国古典舞的目的是建立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体系。

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基本功训练不是没有瑕疵,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不少。在今天多元化艺术创作、表演和艺术教育时代,古典舞研究方向和内容也呈现多元化。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教材需要进一步净化

60年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建设是在不断学习、吸收借鉴中走过来的。尤其是在学习上,涵盖戏曲(京剧、昆剧、川剧和高甲戏等)、武术(多种流派)、芭蕾舞、体操等,内容十分丰富。这种兼收并蓄的旷达胸怀,对建设古典舞基本功教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科研工作,特别是教研会置后,对教材梳理、取舍工作不到位,使得教材仍然有些多而杂。这里既牵涉到审美和风格,也牵涉到具体教材,两者都值得我们研究。现在的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好比一棵树,它已成长粗大,枝叶十分茂盛,必须修剪。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内容丰富与课时少的矛盾、教材多而杂与少而精的矛盾,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通过研究、梳理,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教材,舍去具有训练性但芭蕾风格鲜明的动作,保留那些训练性强而我们又无法替代的教材,让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纯净些。2.基本功与“身韵”融合,走向合二为一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最初是基训和身段合为一门课。随着基础训练教材不断丰富,身段教材逐渐弱化。20世纪80年代教育系创建了“身韵”课,经过30多年的建设,“身韵”已自成系统,同时也影响着基本功训练,明显地加强了基本功训练的民族特性,使学生在学习基本功的同时,体会“身韵”的民族审美和身体韵律,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属性。运用“身韵”成果,已是舞院古典舞系教师的共识,而且各位教师在各自教学岗位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在的问题是“身韵”与基本功的融合是分散的。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各自为战,没有传承古典舞传统精神,发挥团队作用。60年来,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建设,每遇到重大问题,都是依靠团队精神,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实践,我感到“身韵”的指导思想和取得的成果还没有真正地全面贯彻到基本功训练中去。“身韵”是从民族审美的角度研究传统戏曲和武术,从舞蹈自身的发展去提取且符合与时俱进要求建立的一门新课程,创建者是李正一。唐满城老师曾经说过,“创建‘身韵’课不是根本目的(大意),我理解是大学办学需要”。也是“36次”会议后,新的认识是从民族审美到继承传统最终要融合在基本功的一切动作之中。因为基本功中绝大多数教材,如舞姿、技术技巧和连接动作等都来源于戏曲和武术。它们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基本功侧重身体的功能性训练,“身韵”是侧重于审美和身法韵律的课程。3.重视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60年来,我们不断地学习、借鉴,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基本功训练教材。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为了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民族性,这个教训应引以为戒,今天不要因为中国古典舞走向一体多元,以及呈现研究、挖掘古代舞蹈之风,不自觉地以狭隘民族性来对待或否定古典舞基本功在科学性、系统性方面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认为某某训练弄不好就会走回头路。至今还有人提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开和关,直、绷、把杆训练,以及肌肉粗与细和形体等问题,在教材建设中碰到过并展开过研究和讨论,并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60年的光阴在人类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对一个新的舞种建设而言,60年不算短,因为它已替代几代人,所以我们对历史过程,对已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要传承、延续。要坚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在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建立的,任何一种艺术的创建和发展都不能是孤家寡人,而应该善于吸收、善于消化外来舞蹈的精华,使之为我所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在继承传统、立足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基础上创新的一个舞种,一门把民族性与科学性、系统性相结合的有成效的基础课。4.提高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质量

前面已说过,中国古典舞教材创建的切入点是从基本功训练开始,它是舞蹈学生的基础课,是演员必须坚持练习的内容。这门课重点培养学生基本能力、舞姿造型和技术技巧,为他们今后迈向高层次、高水平道路打好基础。陈爱莲75岁高龄,仍在舞台上飞舞;刘震40岁,他表演的《轻·青蜓》仍体现“站如松,动如风”,行走在自如飘逸之间;黄豆豆表演的《秦俑魂》刚健雄伟,他舞动时,动作速度快如闪电,力度具有震慑力,充分表现男子的阳刚之气。他们在舞台上的生命力和技艺离不开严格、规范和系统的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从目前情况看,基本功训练上要进一步加强重视女学生的形体形象和男学生的阳刚形象,在舞姿造型上要准确、要美。跳、转、翻各类动作达到“闪、展、腾、挪”,身法韵律上,体现形、神、劲、律。每一位教授古典舞的基本功老师,心目中都应有一个标准,即培育学生朝着技术与艺术交融、刚健与柔美相济方向发展。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未来,必将是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核心课程。

[1] 熊家泰,1954年考入北京舞蹈学校,系统学习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及芭蕾舞和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历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校长、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系副主任、中国舞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副院长兼学院青年舞团团长。现任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古典舞学科建设之我见

——研讨会发言三则[1]吕艺生一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古典舞系的会议。中国古典舞对北京舞蹈学院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我们非常诚恳地希望这个学科能够健康地成长发展。古典舞和民间舞,这两个学科是能代表中国的,这是我们的原创学科,因为芭蕾舞是外来的,现代舞是外来的。但是前一段时间,有一点动向,就是有发表文章的,有开研讨会的,对古典舞提出一些很严厉的意见。其实这个事情不仅仅是最近,前几年就曾出现过,用有的人的话来说,古典舞这个学科出现了危机。

我今天只想说一点,危机是什么?如何面对这个危机?多年来,我个人的感觉,古典舞学科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身韵课和基训课还是两张皮。已故的孙颖老师创建了汉唐舞,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古典舞受到芭蕾舞的影响这么大受不了,一定得创建自己的舞蹈。从训练体系来说,我们就这么一个训练体系,可就是这个训练体系受了他们的影响。这个影响在今天来说,就更加突出,因为在历史上它是很自然的,这不是一个罪过。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整个国家都是封闭的,西方对我们封锁,我们国门就开了一个小缝,给苏联留出来的,苏联给我们送过来的训练体系就是芭蕾舞。西方什么样?不知道;世界舞蹈什么样?不知道。知道那也是敌对的态度。因为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就是两个世界,冷战状态,思想观念叫二元对立。什么叫二元对立?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别说不知道,就算知道了那也是反动的,不能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古典舞要诞生,有什么参照?什么参照也没有,戏曲好像没有训练,唯一的训练就是芭蕾舞,芭蕾舞训练太科学了。开始蹭地皮,25度,45度,90度,真是科学,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不学这个学什么?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那一代舞蹈工作者,包括很小很小的孩子,都有非常关键的一个思想观念,就是原来中国人是个弯腰驼背的“东亚病夫”形象,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再看我们的舞蹈,特别是汉族民间舞蹈,所有男人都是在底下的,腰直不起来,这个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形象,一看见芭蕾昂首挺胸,这才是站立起来的,很自然的,没有别的选择。

今天我们觉得芭蕾影响太大,对,为什么?80年代以后,我国的国门全部开放了,打开了国门,我们的古典舞也要拿到世界舞蹈平台上去衡量,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了,我们发现我们被“融”了,谁融谁了?芭蕾舞把我们融了。

我去伦敦大学访学交流,在那里我们有一个孔子学院,院长跟我说课怎么上,毫无疑问我首先想到推广中国舞蹈,那就是古典舞、民间舞了。民间舞找一些传统组合是可以的,古典舞得训练,可一训练人家就会问这是古典舞吗?我当时反应非常强烈,这怎么推销啊?所以回来就非常着急。人家说你太着急了,你这么大岁数的人急什么呢?我真是希望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古典舞独立起来,作为学科来说必须有排他性。当各种舞蹈放到一个平台上,你被别人融了,你存在的意义就失去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能等了!我这个人就是着急,有人说我是“愤青”,替古人担忧,替今人着急。我是“奋翁”!以前政府文件里头很少谈舞蹈,我也着急,一看文件就是“音乐、美术等”,我说文件里没有舞蹈,人家说有啊,在哪儿?在“等”里头。前几年我说不能等了,我们的舞蹈不能再等了,我们已经来了几十年了。前两天习主席提到舞蹈,而且还不止一次地提到。今天我仍然是这个态度,不能等了。

我找了大概十几位古典舞老师来谈这个问题,他们今天也意识到机会到了,今天应该解决了,解决什么?五个字:去芭蕾舞化!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圆我们老一代古典舞者的梦,也告慰孙颖老师,告慰唐满城老师,我们当面告诉李正一老师,这就是这代人要完成的事情,首先要完成这件事。这个事情完了,别的事情才能谈得上,去芭蕾舞化的同时必须把自己的审美原理、审美原则建立起来。我们老先生们非常强调,要坚守我们自己的审美,我也听到我们中青年教师不断地在重复这个话。但是这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的审美原则到底是什么?按照中国人的哲学和美学的习惯,就几个概念。我希望从事古典舞的教授、老师们不管走到任何地方,都要告诉人们,古典舞应当怎么欣赏,我给你几个字、几个概念,走到全世界就是这样,清清楚楚。现在让我们说,一是说不准确,二是大家说的东一个西一个,这个东西必须找到,而且本来在其他艺术当中早就已经给我们放在那儿了。

我们的“36次”会议里面什么都提到了,大家贡献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唯独没有认真地把我们自己的审美理论清理出来,这个理论不是空的。今天早晨王传亮书记在这讲“气”,这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个“气”是个大哲学概念,同时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具体的。其实要让古典舞老师来说,“气沉丹田”是有体会的,绝不是一句空话。

我经常举例,为什么戏曲、太极、武术,就没有重心不稳的问题,我们一个戏曲演员到台上站不住,就在那儿跳,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们附中六年、本科四年下来,一个控制“学了七年还站不住”,怪他吗?今天我看了有些课的展示非常高兴,可是我原来曾经有过什么印象呢?就是在我们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时候,仍然可以听到“提起来”“提起来”,我觉得这个美不是我们的美。我问过十几位古典舞老师,我说戏曲、武术表演时演员的膝盖直过没有?大家不能马上回答,说明原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思考以后,大多数人说没直过,有一个说直了也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不能不思考。你再看看我们那些成熟的古典舞演员,因为掌握了这一点,很会放松了,能够进入自己的角色,就没有一个像芭蕾舞那么直的,那么直就站不住。为什么芭蕾舞有那样的双人舞?那个双人舞就是因为站不住,必须得由男的来当把杆,这就是芭蕾舞双人舞的规律。我们的戏曲演员,往那一站,绝对不可能站不住的。我们的“桃李杯”有控制,控制是单独组合,可是我们的审美观念是人家的,所以谁能站住,成了大问题。许多老师认为古典舞培养不出芭蕾的形来,这个标准到底应当怎样,难道以芭蕾的形来塑造我们的形?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审美问题,所以“去芭蕾化”,巩固我们的审美,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当然我们刚开始做训练时,如不用芭蕾,把杆没动作了,但是现在缺动作吗?不缺,现在我们东西太丰富了。

我今天非常高兴,因为我担心大家不接受我的这个想法,但是我今天听发言,从老一代的熊老师发言,一直到咱们年轻的,好像我们谈的都是一回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回事。所以我就觉得要“去芭蕾化”,抓紧确立自己的美学理论,而且让它直接贯穿到我们的实践,这样我们的古典舞就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连母语都找不着。其实我们不是母语少了,即使母语很多,也不是我们非得要做古代的舞蹈,把古代每个时期的舞蹈都做出来,我们古典舞才能确立起来,不是这个问题。其实看刘凤学的,或者从日本学点,或者从韩国学点,没有一个是训练体系,那都是古人留下的节目,被外国人给保存了,也让刘先生仿做了,我们拿来做一个参照,做一个观察研究,势必会从那里头发现一点东西。就拿速度来说,我们最初接触日本和韩国给我们保存的中国唐乐舞,我们首先一个感觉就是怀疑,是这样吗?但是仔细考虑一下,有一个东西肯定是对的,就是他的节奏,他的节奏怎么那么慢?我们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古人的,古人跟我们今天信息时代不是一个速度,对于他们来说一年就四季,四季观念特别强烈,每年是很慢的一个过程,肯定在展现的时候,特别是汉族的东西,就会很慢。我们的传统审美讲的也是这个,没有慢就没有快,没有静就没有动,以静带动,以神带形,这是我们的理论传统,那个东西要是变成实际的时候,就能够理解了,肯定有慢,当然了,那里头肯定也有快,可能韩国人、日本人快的东西没学?我们看历史资料,有快还有“乱”那是一种制造高潮的方法。古代舞蹈还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包括我们对古代舞蹈的认识,是叙事的还是抽象的?叶宁早就指出来,我们古代的舞蹈是表现性的,没有或很少叙事,其实我们仔细看一下,比如《兰陵王》这个故事它也只是个背景,舞蹈呈现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舞蹈,舞蹈本身就是个抽象的东西。我们查遍中国古代舞蹈史,我们的祖先就没拿舞蹈叙事过,凡是叙事的部分都交给其他艺术了,因为那个时候所有的艺术还都综合在一起,我们也分析了非常接近戏剧性的一些作品,确实它的叙事性不是用舞蹈表现出来的,而是用别的方式,这是有记录的。这就意味着今天我们来做的古典舞,就不应怕抽象,当然今天已经积累了叙事的历史,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叙事的、抒情的都是可以做的。我们必须得知道我们祖先曾经做过什么,在古代不叫抽象,叫写意,这个是早就有我们的老一代做过研究了。

叶宁老师说,我们今天还没从芭蕾走出来。这话我听着太感动了,据说叶宁老师说这个话是哽咽着说出来的。我们古代的舞蹈都是写意的,这也不是别人说的,这就是叶宁老师说的,她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学科创建人之一。最早的时候李正一没做教研组长的时候,就是叶宁老师做组长,她对这些都是有过很深的研究的。

我总括一下我的发言,古典舞的学科走到今天,已经长大了,不是说发生了不得了的危机。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有,有了不同的看法,不见得就是危机,大家都可以谈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想法,我想刘建老师谈的那些问题不外乎是他给古典舞的方子,我不赞成他那方子,我认为治不了我们这病。我开的方子是“去芭蕾舞化”,建立自己的审美基础。二《长城》这个节目的产生,我很了解,编导系有很多构思,针对怎么排、谁来排,我们开了一个“交易会”,请所有的系来听他们的解说,然后“认购”。《长城》没有人认购,没有系认购。但是我觉得他们这个题材和结构非常好,为什么没有人认购呢?我认为他们结构的主题是:长城,用我们的血肉筑成。主题积极,但他们采用的形式是现代舞,现代舞当时还没有这个机构。会后我就动员王佩英,我说,你们古典舞系能不能要这个《长城》?我动员编导把它改成古典舞。王佩英说,如果他们改成古典舞,我就要。我接下来再做编导的工作,跟编导商量,能不能改成古典舞,因为当时还没有现代舞专业。他们接受了,于是改成古典舞。古典舞排了这个作品,演出时不是很顺利,一首演就有批判的声音——调子太低!正在大家担心的时候,赵国政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大程度地肯定了《长城》,说《长城》无论是主题还是样式都是非常积极的。我们得到了一个评论家的认可后,后来就再没有反对的声音了。这个《长城》之所以到现在还能够被我们不断地回顾起来,和这个评论家是有直接关系的。这涉及一个同样的结构是不是可以用不同的舞种来表现的问题,这是一。第二,音乐,有学者建议古典舞用中国音乐,但是这个音乐就不是这样的音乐,这个音乐也是非常精彩的。这是什么音乐?很奇怪,特别是里边还出现了很多挤木头的声音,后来他们告诉我们,说这是一个爵士乐,声音做了特殊处理,聪明地做出这么一个音乐,当时史蒂文森就说这些孩子太聪明了,他们的乐感也这么好。那个爵士乐就是史蒂文森带来的,但他没听出来。一个作品它给我提供的经验不是单方面,而是多方面的。我补充这一点,意思就是说,结构方式,主题,任何的舞种都可以,用古典舞就古典舞,假如当初不用古典舞,用现代舞,可能就是个现代舞作品,这是个经验。另外音乐,音乐是不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做一些新的处理和改造?这也是这个作品给我们的提示。三

关于古典舞创作问题,我想说几句。昨天我提到古典舞所谓的危机,这个不是我的话,我就是用了这个词,其实不是最近的词,最早还是由剧目引起的。

那一次,在云南昆明举行荷花杯比赛,我有一个非常尴尬的遭遇。那一天比赛现场直播,我坐在评论席上,而那天有大量的古典舞。现场直播已经演了大半了,要大家来评论,结果观众评论当中,包括我们自己的编导,包括陈维亚等,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在指责古典舞作品存在的严重问题,说这不能叫作古典舞,充满了什么怨妇、形式上无病呻吟等,当场非常尖锐地提了这些问题。话筒递过来,请评论席专家作评论,我非常为难,不知应当说什么,多亏旁边还坐了一位,我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由他来回答,当时他怎么说我已完全不记得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也就是说我在那等于是个“受审”的地位。古典舞是北京舞蹈学院创建的,剧目到今天做成这样(确实有不少作品是我们自己编导编的),批评也不对,肯定也无法肯定,非常尴尬,所以回来我就憋了一肚子火。正好赶上编导系中国舞班毕业,举办一个现代舞剧晚会,我实在无法发言,第一次躲开了。憋不住了,当时那个场面没法说,就躲开了。后来一次什么机会又让我谈,我发了一通火。

关于古典舞剧目建设的紧迫性这一问题,唐老师后来理解了,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