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1:04:01

点击下载

作者:于清泽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让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作者:于清泽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ISBN:9787507838855本书由北京华阅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美好,在可预见的未来

人生中,有些美好是可以预见的,可以预见的美好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是激励人心的,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憧憬,可以激发人不畏困难奋勇前进。孩子的未来就属于可以预见的美好,缔造这份美好的人是伟大的、光荣的、值得称颂的,而有机会、有能力缔造这份美好的人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父母。“世界上最宏伟、最辉煌的事业是能使一个人站起来!”斯蒂芬·茨威格的这句名言给父母——伟大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做了极好的诠释,也是对为人父母者的极大称颂:父母教育孩子的终极目的就是使孩子能够“站”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自己人生坐标,有自己人生价值的独立之人。显然,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打造”活动自然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宏伟、最辉煌的事业。

孩子就像一粒破土萌芽的种子,父母适度的爱和恰当的教育就是孩子“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就是滋润孩子心田的养料,可以帮助孩子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自己的幸福,活出自己的精彩。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宠儿,都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但每一个孩子又都是不一样的,差别只在于各自潜能的开发状况存在差异。有的孩子教育得当,潜能开发得好,开发得适当,孩子的禀赋得以被充分开发出来,并得到很好的利用,其人生就精彩纷呈,反之,教育不合适,潜能开发得不好,不适当,那么其人生之路就因此失去了很多光彩。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教育是发现,是引导,是成全。发现:破译孩子的生命密码,探寻孩子的先天禀赋;引导: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塑造孩子坚韧的性格;成全: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土壤,鼓励支持孩子激扬生命。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家长承担着孩子潜能开发的重大责任,任重而道远。

人生是一场长跑比赛,“成为更好的自己”是这场人生长跑比赛的终极目标,也是对自己的最高奖赏。帮助孩子赢在起点,笑到最后,是父母伟大且光荣的使命,注定荣光灿烂。

不同的种子,花期不同,或早开或迟开,但无论是早开,还是迟开,总有花开的一天,也同样美丽,更为欣慰的是这种绽放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可能就在前方不远处,我们只需静等花开。01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教育的起步阶段,决定孩子的未来现在是孩子冲向未来的起点。由于孩子先天个体的差异,使得孩子的人生角逐很多时候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种情况下,孩子起步阶段的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决胜未来的重大意义。一般来说,良好的起步会让孩子获得后天制胜的绝对优势,所以,为了让孩子在未来能有卓越的竞争力,从现在开始,就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早期教育。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曾就孩子的教育何时开展说过这样一句话:“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人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人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至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大,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天,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抱着一个婴儿从远方专程来拜访达尔文:“请问达尔文先生,我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您能告诉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哦,亲爱的夫人,”达尔文看了看贵妇人,很有礼貌地问道,“请问您的孩子几岁了?”“两岁半。”贵妇人答道。“噢,这样的话,夫人!您已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感慨地回答。

无论是巴普洛夫所言,还是蒙台梭利所言,抑或是达尔文的故事,核心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主张孩子的教育要尽早开始。很多家长对这样的观念可能不太理解,认为孩子刚出生,什么都不懂,选择这个阶段进行教育是不是为时过早。

实际上,家长们的感觉和认识是不正确的,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下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平时所说的潜能。潜能只要存在,理论上就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所以,孩子出生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教育。

这个结论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天才并不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能力。不过,虽然每个孩子都有成为某方面天才的可能性,但是在后天如果没有得到发展和培养,那么这种可能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现代医学研究告诉我们: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候,选择这个时期进行各种潜能的开发确实最见成效,这个时期是孩子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假定一个孩子生来具备100度的潜能,如果从一生下来家长就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具备100度能力的天才;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的方式科学合理,那么孩子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人才;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即使教育的方法再科学合理,再与时俱进,孩子也极有可能只能成为具备60度能力的人才。

这个研究结果说明,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的潜能开发得越彻底、越好,孩子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天纵奇才,反之,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的潜能就开发得越少、越不彻底,孩子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庸之人,甚至是无用之人。正如一粒种子,错过了萌芽的最佳时期,即使还能萌芽,也肯定不如在最佳时间的萌芽更茁壮。

从这个理论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那就是:早教孕育天才。

正是因为达尔文非常清楚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因此,无论科研工作怎样繁忙,他总是不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当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把孩子的表情、动作记录下来,并观察孩子智力发展的过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一面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科学研究,一面耐心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教育的内容不仅仅限于教孩子学知识,还包括教他们如何去玩,如何讲究诚信。

达尔文创设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早期教育,最终让他的孩子们自踏上人生之路时便有了坚实的脚步:乔治当了一名天文学家;弗朗西斯成为一名科学家;而霍勒斯则是一名物理学家,并且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最后还被封为爵士。

歌德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光辉人物,在散文、诗歌、戏剧等方面做出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很多人往往称赞歌德是一位天才。实际上,歌德卓越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家庭早期科学教育的结果。

歌德的父亲很重视读书,学过法律专科,曾得过法学博士学位。他喜欢文学艺术,收集了许多价值很高的美术作品及各种书籍。由此歌德从小就有机会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更为可贵的是,他从歌德幼儿起就开始有计划地对歌德进行科学的开发教育。

当歌德出生不久,父亲就经常抱着他出去见识世面,去街道,去公园,去野外,看见什么就给孩子讲什么,培养歌德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使得歌德从幼年起,就掌握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这为他著述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父亲不但教他自然科学知识,还教他背诵朗朗上口的歌谣。这些即有趣又朗朗上口的歌谣给了歌德很好的文学启迪,歌德最早受到的文学教育就是这样开始的。

歌德还有一个同样伟大的母亲,母亲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提高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她给歌德讲了很多故事,为了锻炼歌德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她在故事中间有意停住,然后让歌德猜想故事后面的情节,就这样,歌德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这为他后来写剧本和小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就这样,在父亲和母亲的精心培育下,歌德从小培养起对自然科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的兴趣,并掌握了多种语言,同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正是凭借这些良好的积淀,歌德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成为人们眼中的天纵之才。

正如格仑·多曼所言:“正常的婴儿出生时都有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那样的天才潜能,聪明和愚蠢同是环境的产物。”言外之意,孩子能否成为天纵人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生后的环境,而这个环境显然是指科学教育的环境。

孩子的教育环境,从时间因素方面说,应该越早越好,只有及早让孩子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能,才能更有利于孩子潜能的充裕发挥,孩子也才会由此能以更好的积淀去争取、赢得自己美好的未来。早教,你必须要知道的那些事

早期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科学“激活”,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早教该如何进行才更有实效性呢?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探求早教的科学性。事实上,孩子的早期教育确是一门十分讲究科学性的学问,涉及很多方面,其中既有教育时间的问题,又有教育方式的问题,还有教育成果的问题。

教育时间方面,在早教行业,默认早教的最佳时期为0-6岁,而且每个年龄段,孩子生理、心理发育情况不同,这也就决定了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0~1.5岁是上肢与下肢协调的关键时间;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

2.5~3.5岁是学习规则的最佳时期,也是开始意识与记忆的阶段;

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时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5~5.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口头语言的第二个好时期。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最佳时期。

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的关键时期。

在教育方式方面,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则。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爱迪生天天画蛋也成不了达·芬奇;诸葛亮将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在练武上,也成不了关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重要的是要懂得扬长避短。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不同的智力类型、气质类型、性格类型、能力类型,组合成了千差万别的孩子,要想让教育出很好的效果,就要懂得区别对待,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如果孩子一直在接受早期的教育而没有多大进步的话,不要去怀疑孩子的潜能不够,而要从教育方式上去多想想,推断一下是不是教育方式欠妥当?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要改换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以求取得好的效果。

诸多的事实证明,过早的、不合时宜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无谓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开发,因此早期教育一定要兼顾孩子不同阶段的发育情况以及个体不同情况,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当傅聪三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傅雷就开始找寻孩子天赋中的闪光点,试图为傅聪奠定人生好起点。

最初,傅雷让傅聪学习美术,因为傅雷觉得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再加上自己有很多美术界的朋友,如果傅聪能拜他们为师,无疑会受到极好的教诲,极有可能在绘画上大有作为。

可是,傅雷很快发现傅聪并不是这方面的“料”:学时心不在焉,画时胡乱应付,画出来的东西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丝毫没有显露出这方面的天赋。

与此同时,傅雷发现儿子对声音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经常一动不动地倚靠在家里那架手摇留声机的旁边静静地听,而对招呼他吃饭的声音充耳不闻。傅雷认为自己发现了儿子天赋的闪光点,于是毅然让傅聪放弃学画画而改学钢琴。

傅雷的这一行为为傅聪赢来了春天,弃画学琴的时候,傅聪已经七岁半了,但他学琴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高音,启蒙老师雷垣教授认定其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从此,傅聪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再加上极好的天赋,傅聪的人生终于出彩了。19岁的傅聪在第四届国际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上,获钢琴演奏三等奖。21岁时,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三等奖,此后获奖无数,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各地都开过影响巨大的演奏会,赢得了无数的赞誉,时代周刊誉其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试想一下,如果傅雷一直在让儿子在美术上有所造就的迷梦中沉迷下去,那么可能傅聪这一生也无法成为一位名画家,更不会有一位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音乐家诞生了。

早期教育要注重引起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孩子的专注力不强,只要设法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而这显然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潜能,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

此外,早教还要加强大人和孩子的交流互动,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对于孩子潜能的开发、利用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一些家长认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意义,为了全面开发孩子的潜能,在早教培训机构给孩子报了很多课程,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孩子潜能得到更全面的开发、利用,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这样做的效果不见得有多好。

从表面上看,早教课程报得多,似乎各有侧重,更能全面开发孩子的潜能,但实际上对孩子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孩子的大脑疲劳,反而不如精心选择一两门孩子喜欢的课程更有效。

早教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家长往往把早教单纯地等同于学习,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地进行认字、识字、背诵等机械记忆。

正如上面所说,早教是一门讲究的学问,涉及众多相关因素,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到多个因素,使它们保持一种均衡,相互促进,同时,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受到科学合理的早期教育。夯实孩子潜能开发的三大方面

幼儿教育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对其的教育重点要落在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上。

这段话高屋建瓴地指出孩子早期教育的重心,即重在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要单纯追求技能训练和知识掌握的教育。

说得具体一些,早期教育绝不是意味着让孩子早些认字、识字、会背诵,而是要了解孩子天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动力,满足其脑发育所迫切需要的感觉刺激和学习经历,换一句话说,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智商,而是让孩子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中学习潜能得到开发。

从这个教育的目的出发,要注重孩子在下列3方面的早期教育培养:(1)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开发。

正如上面所说,早期教育要尽量满足孩子脑发育所迫切需要的感觉刺激和学习经历,这就要求大人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重进行多元化智能开发。

下面是一位富有早教经验的妈妈的早教心得:

只要孩子醒着,我都会跟他说话,或者轻轻地给他唱歌;当发现他的目光停留在某一物体上时,我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这个物体是什么,有什么用。如果我在忙自己的事,我也会用亲切的语调告诉他我正在做什么。

在与孩子交流时,我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常常用丰富的语言去描述我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事物,比如当我教孩子认识花时,我会尽可能详细地描述那朵花:“你看,这朵大大的花朵叫百合花,它有艳丽的粉红色,有淡淡的花香,宝宝你闻一闻,香不香?让我们来看一看它有多少花瓣,一朵、两朵、三朵……这么多花瓣呀,你看,你看,里面还有嫩黄的花蕊呢……”

这样的多元“刺激”十分有利于孩子学习潜力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听力、分析力、辨识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此外,给孩子讲故事、读书,让孩子“触摸”大自然都是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极好方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听力、观察力、辨识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说话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孩子的认识能力由此得到快速增长。(2)注重对孩子想象力的保护。

孩子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把一个圆想象成鸡蛋、太阳、铁圈、圆形饼干、皮球等;可以把方形积木想象成小房子、小汽车、饼干盒子等,一般来说,孩子所想象到的事物,绝大多数在现实世界中是有原型的,或者是可以触摸到的具体东西,或者能够闻到的气息,或者是能感受到的情绪等,总之,孩子的想象既是天马行空的,也是“触手可及”的。

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宝贵的,是孩子知识进化的源泉,是以后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对孩子的一生关乎重大。诸多的研究调查和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孩子的想象力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递减。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孩子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说,是家长和老师的不当教育限制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举个例子,秋天,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孩子可能会说:“树叶宝宝回家睡觉去了。”而妈妈常常纠正:“不对,是秋天到了,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了。”看见漫天雪花,孩子说:“雪宝宝,雪宝宝来亲吻大地了。”妈妈说:“不是,是雪花从天上落下来了。”就这样,孩子的想象力被无情地扼杀了,因此,要端正对孩子想象力的认识,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

要想有效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其实很简单,大人只要做到不干扰、不强加、会引导就可以了。不干扰就是不要说太多的话。在带孩子去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参观游览的时候,大人不要给孩子解释不停,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那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这些行为是不可取的,当孩子认真看世界的时候,大人适当闭嘴,孩子的心才不容易受到干扰,孩子的想象力才能得到机会发挥。孩子开口问了,再告诉孩子答案不迟。

不强加就是不要把自己对某事的看法强加给孩子,就像上面那个妈妈纠正孩子对飘落树叶的想象。会引导就是要巧妙引导孩子对某事或问题的想象,比如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每当讲到精彩处,突然打住,然后让孩子通过想象将故事编下去,这样就会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3)注重对孩子性格的健全完善。

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心理因素,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表现为一个人的品格和世界观。同时,它也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以及主要的差别所在。

健全完善的性格对于一个人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对其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孩子来讲,健全完善的性格是其坚实的心理根基,只有具备了健全完善的性格,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真正有竞争力的人。

要想健全完善孩子的性格,父母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从自身入手,努力健全自己的性格,做好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就是积极引导孩子,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一些正面人物的新闻、故事,激发起孩子效仿的心理。

还可以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和一些公益性活动,在群体类活动中接受正向教育和磨砺,使孩子受到教育。总之,要从外界和自身两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完善自己的性格。孩子成长中遭遇的9个敏感期

孩子出生起就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进行着学习,只是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敏感期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简单说,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后来,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借用了这一概念来说明儿童的教育,并由此总结出儿童敏感期的原理,该原理生动描述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

在这个理论中,蒙台梭利根据幼儿发育特征,将幼儿敏感期归纳出下列九种,分别是:(1)语言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0~6岁,确切说是1.5~2.5岁。这个时期,幼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事,但对幼儿来说,则不是很难的事,就是因为幼儿具有自然赋予的语言敏感力。

在这一时期,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沟通时多用“反问”的方式,以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学会与人交流。(2)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2~4岁。孩子通常需要一个稳定的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发展对各种关系的知觉,进而逐步建构起各种智能。如果他所熟悉的有秩序的环境消失,他会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样子,并会为此哭泣,甚至大发脾气。

正是基于此,在这个阶段大人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有序的环境,以促进孩子认识事物,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3)感官敏感期。

感官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0~6岁。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会凭借自己的耳朵、眼睛、身体等感官来“感知”外界,了解环境。3~6岁阶段,孩子的这个“感知”升华到一个新阶段,可以凭借感官来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

在这个阶段,大人要注意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来感知周围事物。在孩子充满探索欲望而采取行动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给他人造成不便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凭借感官“认识”这个世界。(4)细微事物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段是1.5~4岁。大人总是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不会,他们常被微小事物所黏住目光,并常常因此会观察半天。所以,当发现孩子被微小的事物所吸引时,不要急着拉孩子走开,而是要陪着孩子仔细认真观察,这对培养孩子观察力,做事细心、耐心、认真度有着莫大的好处。(5)动作敏感期。

可以分为大肌肉动作敏感期和小肌肉动作敏感期,大肌肉动作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1~2岁,小肌肉动作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1.5~3岁。2岁左右,多数孩子学会了走路,进入了活泼好动的时期。这个时候,大人应充分让孩子活动,并保证动作的科学性,以刺激左、右大脑均衡发育,这属于大肌肉动作训练。

除了大肌肉动作训练外,还要进行小肌肉动作练习,小肌肉动作训练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大人要有意识给孩子提供多种机会以锻炼孩子动作的协调性,提高孩子动作能力,发展孩子运动智商。(6)社会规范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2.5~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喜欢结交朋友,对群体活动有浓厚兴趣。大人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这一变化,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并努力遵守,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以及和他人轻松交往。

在这个阶段,多数孩子进入幼儿园了,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天下,孩子可以在这里得到更好的这方面的锻炼。(7)书写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3.5~4.5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喜欢拿着各种笔到处写写画画,描绘自己的世界。大人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这种书写欲望,不要干涉孩子的“涂鸦”艺术。(8)阅读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对应的年龄是4.5~5.5岁。在这个阶段,多数孩子对图书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喜好,虽然还不认识多少字,但喜欢拿着书装模作样地阅读。对此,大人要给予配合,可多准备一些适合孩子看的绘本,鼓励孩子阅读,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9)文化敏感期。

这个阶段对应的年龄是6~9岁。3岁起,孩子开始对文化学习产生了兴趣,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大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孩子各种教育。

实际上,除了上述这九种敏感期,有些学者通过研究、观察,再结合敏感期原理,又提出另外一些敏感期,比如0~3月是光感敏感期;4~7月是味觉发育敏感期;4~12月是口腔敏感期;6~12月是手臂发育敏感期;1.6~3岁是自我意识敏感期;3~4岁是空间敏感期,也是色彩敏感期,还是逻辑思维敏感期;3.5~4.5岁是追求完美敏感期;4~5岁是性别敏感期;4~7岁是绘画和音乐敏感期;4.5~7岁是数学概念敏感期;5~7岁是认字敏感期。

研究和事实均已证明,敏感期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其心灵、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此,大人一定要详细了解并深化认识,在充分尊重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系列神圣行为与动作以及各种知觉的基础上,提供必要且有效的帮助,帮助孩子打好创造美好未来的基础。小学阶段:孩子的另一教育黄金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时间段非常关键,在这些时间段,如果大人们没有把握好教育孩子的时机,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将有可能是一辈子的无法改变。反之,如果把握并利用好了教育孩子的时机,则很可能由此给孩子打下决定一生的良好基础。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无所不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个时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其本身的心智发展渐趋成熟,对大人的话不再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主见,孩子教育的黄金期也就不复存在了。

除了幼儿阶段,小学阶段是儿童教育的另一黄金期,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和矫正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大人特别是父母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的个性、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反之,如果错过了这个教育黄金期,以后即使付出多倍的努力,也往往只能落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同为孩子人生的初始阶段。虽然同为人生初始阶段,但处于这两个阶段的孩子却有很大的不同,以学习为例,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玩兴正浓的时期,理性思维还没有形成,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理性思维逐渐建立,如果这时候大人正确引导,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对待学习,这就为以后的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如果把孩子的一生所做的成就比作一栋高楼大厦,那么小学阶段则是在为这栋大厦打地基的阶段,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和关键性。

具体来讲,小学阶段到底能为人生这栋大厦起到哪些地基性作用呢?可以从几个大方面来进行阐述:(1)为孩子学习建立信心。

作为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养成的奠基时期。如果在此期间成功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帮助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起自觉主动、注意力集中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在学习道路上就会一帆风顺,也就会由此进一步建立起对学习的极大信心,从而能够继续以极大的热情对待学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极为重要,因为如果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缺乏好成绩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的体验,那么这种不好的感觉不仅仅影响学习,还会“波及”到其他方面,并进而影响到这些方面的形成和发展,比如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体育、特长也不会好。

严重者,这种失败感会伴随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由此可见建立对学习的信心有多么重要,这也间接说明小学阶段不仅仅是为知识的积累打基础的阶段,还是为人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2)为孩子的人生做好定位。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包括性格方面的成长与变化,在这其中,孩子的自尊心尤其得到了快速增长,很多时候,孩子自尊心的增长速度常常要超过其他能力的发展速度,这就使得孩子怕出错、怕出丑,害怕当“出头鸟”,不敢争第一,甘愿随波逐流,甘愿才能被埋没。

显然,这样的低定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敢担当责任、不自信的人。

朱先生的家里有个“不差先生”,这个“不差先生”就是朱先生上小学的儿子小朱先生。小朱先生成绩不高不低,在班级的表现不好不坏,从不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无论是在老师还是在同学面前,都不会积极表现自己。

朱先生批评儿子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可小朱先生振振有词:“我这不是挺好的吗?成绩不差,能力不差,表现不差,和老师的关系不差,还想怎么样啊!再说了即使我再努力,也就这样了!”

这种“不差先生”的表现体现出了对自己的一种人生定位,即不求上进,甘愿做随波逐流的“平庸人物”,而不愿意做不甘落后,勇于争做第一的“先锋人物”。

缺乏竞争意识是这类孩子的共性,但偏偏只有在竞争中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所以要努力改变孩子这种甘于平庸、惯于平庸、不求上进的想法,设法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才能让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站稳脚跟、获得进步,最后成就自己的辉煌。(3)奠定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时期,这个时候虽然孩子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但相对于外界复杂的环境来说,他们的那点理性思维是微不足道的,是不足以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外界的影响,再加上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尚弱,很多落后、腐朽的思想被孩子吸收,使其原本纯净的思想变得有些芜杂,崇尚物欲成为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对此,大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生活里要有意识给予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而不要一味作不理智的攀比,一句话,一定不要让物欲占据了孩子的头脑。

总之,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激发起对取得胜利的信心,努力创造一个“饱满”的现在,为成功起跑做好各项准备。没有不成器的孩子,只有不成气的环境

环境对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不容置疑,因为人居住在一定的环境里,必然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所以,很多理论强调人要适应环境,但是同时,人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对客观环境进行改造、完善,使其更加适应自己。

同样,孩子也需要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成长发展,实际上,孩子要比大人更需要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因为毕竟大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大人的很多方面的发展也已经完毕,而孩子正处于成长中,尚无改造环境的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孩子在不适宜自己成长发展的环境中,其行为动作的发展常常会无法得心应手,因此,大人要努力创设一个适宜孩子成长发育的环境。

现实与理想显然有着不小的差距,由于现实条件以及意识的缺乏,很少有大人特意为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创设一个适宜他们的环境,比如,绝大多数孩子身边东西的尺寸大小和孩子身材比例相差悬殊,而不是依照孩子的身材和力气来制作。这些与孩子生长发育不相符的东西无法让孩子产生认同感,当然也就无法有利于促进孩子的生长发展,而孩子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相反,如果能在家里创设一个与孩子身材相符,同时又能配合孩子心理发展的环境,孩子就能获得充分的自由,自然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

因此,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发育,在家里,家具一定要轻巧,摆设的位置要方便孩子移动;给孩子看的图片要张贴在孩子的视线高度,以便让孩子能够轻易观看。家里面允许孩子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必须适宜孩子使用。日常家务一定要让孩子参与,比如打扫房间、叠衣服、洗衣服等,总之,孩子四周的东西,应该要让孩子觉得安全而且看起来有吸引力。

孩子用的家具,包括孩子的玩具,是一定要可以清洗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比较卫生,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可以清洗的家具,给孩子提供了亲身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孩子是非常乐意去做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认识到了讲卫生的意义,同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保持干净的好习惯,会自动把身边的东西洗刷干净。

多数孩子都十分好动,常常把东西搬来搬去,并会因此损坏一些东西,但大人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不让孩子乱动,或者把东西固定住,相反,我们还应该创设一个适宜孩子“动来动去”,把东西“挪来挪去”环境,以方便孩子活动。

我们一定要尽我们所能帮助孩子自我改进,必须给孩子创设机会让他们练习自己必须会做的事,这样孩子才可能发展得更好,日后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真正一个好的、适宜孩子成长发育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是个能让孩子自然的生活与成长的环境。什么是爱孩子?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尽可能供给孩子成长所需。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好和爱孩子的表现。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尝试自己某件事的时候,不要越俎代庖,帮孩子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类似这样的行为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被剥夺了自主权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得很难相处。

当孩子在一个适宜他们成长发育的环境中生活时,我们会发现,为了让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他们往往会自动自发地“工作”,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还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进而改正。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后,大人往往只需做一个旁观者即可。

如上所述,适宜孩子生长发育的环境可大体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的物体环境,比如家里的各种家具、用具;另一方面是大人创设的人文环境,比如大人对孩子的各种关爱、教育。

这两方面环境构成了孩子生长发育的大环境,只有当这个大环境能够起到可以让孩子自由生活、得到各种锻炼时,它才是适宜的,才是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同时,也是大人所要努力创设的环境。教育黄金期,帮助孩子做好这些准备

诚如前面所论述的,小学阶段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树立各项思想基础的时期,事关孩子的一生。

在这个时期,孩子保持着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思维敏捷,对什么问题都喜欢研究一番,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个时期,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也超强,喜欢并善于背诵,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牢记在心。

大人要充分利用孩子这个阶段的这些特点,借力而行,顺势而为,设法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帮助孩子做好通向未来的准备。(1)让孩子的思想变得深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所以思想至关重要。这里的让孩子的思想变得深刻中的“思想”主要是指孩子的人生观、价值感。

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萌芽的时期,这个时候如果不能保证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方向性正确,那么对孩子今后的影响将是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流于表面,缺乏深刻认识,但是由于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稍加点拨,他们的认识就会逐渐变得深刻起来。鉴于此,大人们一定要找机会多多“点拨”孩子,提高孩子对事物的认识。

舞台上一个10岁的小姑娘在欢快地跳着民族舞,优美的舞姿时不时让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台下前排坐着的佳佳和妈妈认真地观看着表演。

妈妈对佳佳说:“你看看小姐姐跳得多好啊,但是不要光看人家跳得好,还要知道人家在台下排练时流了多少汗水,付出多少努力,才会有这样精彩的表演。做什么事都要不怕辛苦,不怕付出,否则一定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佳佳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似乎明白了妈妈说的话。(2)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讲究技巧的,带着技巧去学习,事倍功半;而用笨方法学习,则事半功倍。两者相比,差距之大十分明显,由此看来,讲究技巧学习非常有必要。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惯于采用笨方法学习,他的思维就会习惯性地沿着这种笨方法的套路延续下去,而缺少变通,这样的话,笨方法学习可能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而这是很可怕的,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小学阶段,大人要尽量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讲究技巧的学习方法,为孩子整个学习生涯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要记住,不要把这项“任务”推到初中阶段去完成,因为初中阶段,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多变,自我意识强,容易固执己见,这个时候要求他们做出改变,不容易达到目标,因此一般不选择这个时期作为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时间。(3)开发孩子智力和思维能力。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除了这个黄金时期,小学阶段也是孩子智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研究表明,13岁之前儿童的大脑发育还没有完全发育完成,特别在6~9岁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又将赢来一个发展高潮。13岁之前,孩子正处在小学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大人有意识地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思维能力,会极大地促进孩子智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个阶段对孩子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适宜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即给予孩子适当活动的时间,而不要一直让孩子坐在学习桌前学习,一张一弛才是学习之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有效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另外,不要采取耗费体力的笨方法学习,那样会让大脑变得懒惰、迟钝、麻木,要采取有一定技巧的学习方法,绕开弯路,走捷径,努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会促进智力的开发。(4)培养良好个性和习惯。

在小学阶段,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在生活以及学习上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个性和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这句话中,可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十分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因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非凡而重大的意义,从与学习的关系来说,良好习惯也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

同时,小学阶段也是纠正孩子不良个性的关键时期。在学校中,孩子的不良个性由于纪律的限制会有所收敛,但回到家中,孩子就会“原形毕露”,暴露出自身的种种劣性,因此,家长要肩负起“改造”“毛病孩子”的重任,一定不要让孩子把不良个性和习惯带到初中阶段,那个时候,再想改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要困难得多。

总体上说,要想改掉孩子身上的不良个性,首先要给予孩子的坏行为一种明确的反对态度,而不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不咸不淡地批评一番,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大人是强烈反对他们坏毛病、坏行为的,这样才会促使他们下决心改掉坏毛病。

其次,还要告诉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小学阶段,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是非判断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所以当大人告诉某事该如何做时,孩子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往往会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结果,这样有助于孩子改掉坏毛病,建立好品性。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是冲向未来的起跑线,如果在这个阶段树立起正确思想和态度,培养起有助于发展的良好习惯,做好各项起跑前的准备工作,那么孩子就能全力以赴地奔向未来,增大创造美好未来的成功几率。02爱的教育不可或缺——让孩子沐浴爱,把爱带向社会爱是孩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和核心,没有爱,教育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实践证明,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在感受“爱”和享受“爱”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充当起爱的“传递器”,将自身感受到和享受到的“爱”播散出去,让他人也接受“爱”的沐浴,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往往会受到尊敬、重视,被堪以大用。受爱滋养的孩子更懂得分享爱

爱是生命的主旋律,没有爱,生命将变得荒芜、干枯。在孩子的教育中,爱的教育最重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物质的提供和供养,而是爱的呵护和给予,正如近代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孩子犹如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父母以爱作为养料来滋养,孩子才能顺利茁壮成长。在爱中长大的孩子进入到社会以后,也会知道爱别人、爱社会,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他人的关爱,成就自己美好的未来。因此,要想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人生,拥有一个美好、舒心的未来,爱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婴幼儿时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培养也主要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是萌生孩子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爱的形式有所变化,可以经常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做孩子爱吃的饭菜,等等。

正如上面所说,孩子享受到了爱,长大以后也会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孩子的仁爱之心通常是从爱父母开始向外延伸的。平时大人可以对孩子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给孩子多讲一些有关孝心的美德故事,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这样他们自然就会知道爱父母、孝顺父母。

善良是人性中最为灿烂的一缕阳光,没有善良就无从产生对他人的爱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所以大人一定要努力在孩子心中培植起善良的种子。平时多给孩子讲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如道德模范的故事、爱心志愿者的故事、见义勇为的故事,以激发孩子仁爱之心。

同时,大人也要树立起自己的榜样作用,经常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的难处;经常对有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记住一定要发自内心去做,而不要装模作样,要让孩子看到大人的真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受了爱的熏陶的孩子也会效仿大人的想法和方式行事,把对他人献爱心当作一件美好的事,久而久之,就会建立起奉献爱的习惯。

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强,什么东西都是“我的”,什么东西都要“给我”,要帮助孩子克服这种自私自利的性格,只有将自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会让爱心在孩子心底产生。

良好的家庭氛围十分重要,在家里,大人要学会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情绪,让家庭充满和谐关爱的气氛,比如可以搞一些有意义的家庭活动,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馨。父母的爱和温馨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快乐,也会让孩子的爱自然萌发。

在爱的表达方式上,也是有所变化的,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爱,表达更随意一些,也更常见一些,时不时就说:“妈妈的好宝贝,妈妈爱你!”“你是妈妈最爱的人,对妈妈最重要。”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这种之前随意出口的“爱语”逐渐变得少了,转而换上严肃的表情和苛刻的话语,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父母不再爱自己的孩子了?显然不是,是因为孩子大了,父母希望能用这种严肃的方式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简单来说,爱是自始至终都在的,只不过形式发生了改变。

大人的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方式有些欠妥。孩子是一直需要父母关爱的,并不会因为成长就不需要或减弱,相反,随着成长,孩子有了很多自己的新想法,对父母的关爱反而更加注重,更加渴求。

在爱的表达方式上,语言是让孩子感受到关爱的最直接的方式,要习惯于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只不过,这种表达方式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一下具体形式。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很直接地说“宝贝,妈妈爱你!”“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人!”等等,这样的“爱语”可以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会显得很开心。等孩子长大一些后,需要用一些比较含蓄的话语来表达爱,比如“你这样做让爸爸妈妈感到很开心”“爸爸妈妈很欣赏你的这种行为”等等,这样的话同样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同时,对他们还会起到一种鼓励作用,让他们更加努力。

等孩子再大一些后,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爱的理解也更为深入,这时,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达可以更为深刻一些,比如,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和孩子进行一次长谈,表达出自己的关心之情,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深沉的爱。

实际上,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并不仅仅限于语言,其他方式也可以,比如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短信表达自己的关心,一个拥抱、一个眼神、一顿可口的晚餐,亦传递出深深的爱。孩子也会心领神会,深刻感知父母对自己的爱。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爱蕴藏在点点滴滴中,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也需要一点一滴的引导,尽力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将善良、仁爱的种子深植孩子内心,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诚信、正直的孩子坦荡、自信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上的错误如自己配错了药,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靠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洛克的这句话很适用于对孩子的品行教育上,因为一个孩子学业上的不足不一定可以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上的缺陷却足以影响他的一生,贻害他一辈子,而且确实是救无可救。

诚信、正直的教育早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就被倡导、推行,现在依然被列为育人的首要准则,可见其重要性。现今有些父母可能有一些担心,认为面对今天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变的社会,培养孩子诚信、正直的品质是不是给孩子缚上了一道“心灵枷锁”,对人开诚布公,坦诚以待,对己严格要求,恪守准则,势必会让孩子吃亏得罪人。

其实不然,诚信、正直的品行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艘远行的船,做事的能力则相当于船上的桨,而良好的品行则相当于船上的舵。舵是决定船行方向的,方向要是错了的话,桨再好、再强,只会适得其反。方向远比距离更重要。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是至关重要的,是孩子拥有美好未来的根基。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品行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把诚信、正直的种子深植孩子的内心,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一位年轻的母亲在这方面做了一个极好的表率。

一次,这位年轻母亲的一个密友来家里做客。这位年轻母亲的5岁儿子十分喜欢妈妈的这位朋友。晚饭后,小家伙非要跟客人一起洗澡。漂亮阿姨敷衍:“你先洗,阿姨一会儿就去。”等小家伙洗完澡后,还没见到客人去,就哭了起来,说阿姨欺骗他。

这位年轻的母亲当时就跟自己的这位朋友急了,责问她为什么既然已经答应和孩子一起洗澡,怎么又欺骗了孩子?这位朋友深受触动,连忙给朋友和朋友的儿子道歉,承认自己没有做到诚信,答应的事没有做到。

这位母亲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做人要讲究诚信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为了让孩子做到诚信,父母首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自己先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凡是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努力做到,如果事出有因,确实无法完成承诺,记住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解释清楚,表明不是有意骗他。如果父母能够始终如一地做到这一点,能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讲究诚信的氛围,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好品质。

让孩子从小懂得关心和体贴他人,培养孩子对他人的责任心,是培养孩子正直品质的道德情感基础。如果发现孩子有此方面的良好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这非常有助于孩子正直品行的养成。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一天,一位年轻的爸爸提前半个小时去学校接儿子,正巧儿子所在的班正在操场上自由活动。他静静地在栏杆外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地玩耍。他忽然看见一件很有趣的事:儿子因看不惯班里一个强壮的孩子欺负一个弱小的孩子,而主动上前帮助了那个弱小的孩子。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表扬了儿子,并进一步教育儿子:“做人就要有正义感,看到不公平的事,要勇敢挺身而出,维护公道和正义,但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讲究做事的方式方法,妥善处理事情。”

同那个年轻的母亲一样,这个爸爸也用自己的言行支持、鼓励了孩子的行为,可以想象得出,这对孩子养成正直的品行将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在对其进行言传身教时,最好把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将道理蕴含在故事中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诚实正直,什么是虚假和欺骗,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总之,只有让孩子养成了诚信、正直的品质,孩子以后才能够自信,才能够有了过失勇敢承认,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做人,才能够秉持正义行走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取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为自己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教孩子学会宽容就用这几招儿

拥有一颗不计较和宽容的情怀会让一个人看淡世俗的利益,与人为善,宽厚待人,乐于助人,达观生活,它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智慧的体现,折射出一个人做人的高度。

大人从小就要有意识培养孩子不计较和宽容的情怀,使孩子长大后能够做一个对人宽容的人。宽容的情怀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尊重,尊重所有人基本的人类尊严和不可剥夺的人类权利,不将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强加给他人,或者不公正地限制他人的自由。

宽容的第二个方面是欣赏,欣赏人类形形色色的差异,以博大的胸怀去欣赏、接纳因不同地域、种族、历史、见识造成的不同的文化。

大人如何才能培养起孩子宽容的情怀呢?实践证明,关键在大人身上。下面的做法有助于大人帮助孩子拥有这种宝贵的情怀,可根据情况酌情采用:(1)以身作则,树立宽容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父母树立的榜样对孩子来讲,更是别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有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别人对不起你,你就对不起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这种教导让孩子学会了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对孩子性格塑造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爱计较的父母培养不出宽容的孩子。

大人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正能量的榜样。

一次体育夏令营活动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由于打弹球的孩子很多,比赛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带孩子离场时忘记了一个小朋友,后来在游乐园出口检查人数才发现少了一个孩子。工作人员急忙返回去寻找。

那个小孩因为被遗留在偏远的弹球场,饱受惊吓,当工作人员返回球场时,孩子正哭得稀里哗啦。工作人员急忙安慰,可是孩子依旧大哭不停。在游乐场门口,孩子看见了妈妈,之前稍低的哭声顿时又大了起来。

妈妈看见哭得惨兮兮的孩子,急忙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在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后,年轻的妈妈没有责怪工作人员,而是蹲下来安慰自己的孩子,并要求孩子:“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地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去安慰她一下!亲亲她!”

只见那位4岁的小女孩踮起脚尖,亲了亲蹲在她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告诉她:“姐姐,事情过去了,已经没事了。”

这位年轻的妈妈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宽容的榜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栽下“相互理解,宽厚待人”的种子,相信这样的言传身教定会给孩子以巨大的影响,有助于孩子建立起怜悯、宽容的美好情怀。

也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多媒体给孩子播放一些正能量的故事,以加强对孩子的正向引导。一般来说,孩子所接纳的各种各样的差异榜样越多,视野越宽阔,宽容度也就越大。(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有助于孩子与人坦诚交往,遵守规则,平等竞争,建立平等心,所以要鼓励孩子参加适合孩子的集体活动,比如夏令营、冬令营、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宽容、豁达的品格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3)引导孩子多发现别人的长处。

一个眼中只有别人缺点的人是无法做到宽容的,所以要引导孩子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平时要告诉孩子: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也都会犯错误,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不足和错误,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要认识到这些长处和优点所发挥的作用,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也才能让自己宽容待人。(4)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会让孩子体谅到他人的难处,由己及人,有助于孩子宽容情怀的建立。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思考:“如果自己不小心伤害了别人,而别人不原谅自己,那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呢?”往往经过这样设身处地的感受,孩子就能顺利建立起对他人的宽容情感。(5)用多样化的标准评判事物。

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发展的,很多当时认为正确无误的事,以后可能就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的标准是相对的,更不是唯一的。大人一定要让孩子懂得要用多元化的标准来评判事物,不要用单一的眼光看问题,要懂得求同存异,更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衡量事情的好坏、他人的对错,要用宽容的、多样化的标准来衡量事情和他人。“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大胸怀,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情怀,有了宽容,人与人之间就多了谅解,少了怨恨;多了和谐,少了摩擦,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