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1:29:44

点击下载

作者:郝玉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试读:

前言

编写说明

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用于护理学专业教学。

随着健康需求的变化,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等新型模式的建立,护理工作承载着更多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预测患者的心理反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化解患者的心理危机、为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等,而且还要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维护、职业心理素质的优化。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技能已成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护理专业人才对护理心理学的需求,来自全国1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心理学专家共同编写了本版《护理心理学》教材。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注重遵循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办学规律,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在章节及其内容安排上,力求突出重点,但又不失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体现护理学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结合案例,增强生动性和启发性。

全书共11章,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绪论由郝玉芳编写,第二章心理过程由张斌编写,第三章个性由刘艳红编写,第四章应激与健康由刘颖、宋璐编写,第五章心身疾病由董雪编写,第六章患者心理由付蓓、岳海晶编写,第七章护士职业心理由张淑萍编写,第八章社会认知与护患沟通由井晓磊编写,第九章临床心理评估由马娟编写,第十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由左敏、岳海晶编写,第十一章临床心理护理实施由孙晶编写。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资助展开的。该项目(编号:GJYJS16089)由郝玉芳负责,教材编委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完成的。

本教材是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心理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既继承了上一版的精华内容,又体现了学科进展。在此特感谢上一版编委会全体成员所付出的努力。另外,本教材在编写中,参考了诸多护理学、心理学专家的著作和论文,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护理心理学》编委会2016年5月第一章绪 论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体验到更多的压力。各种身心疾患的人群快速增长,抑郁、焦虑、网瘾等现象随处可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而护理工作承载着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一方面,护士不仅要帮助患者维持和恢复身体健康,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预测患者的心理反应、为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化解患者的心理危机、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护士还需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注重职业心理素质优化。为此,学习护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心理护理技能已成为广大护士的迫切需要。第一节 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确认识其学科性质、内涵与外延、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发展护理心理学的首要前提。一、护理心理学的概念(一)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护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护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护理心理学(Nursing Psychology)既需要用心理学理论来揭示患者、护士的心理活动规律,阐明其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护士与护理对象间的互动作用,探索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还需要广泛吸收心理学、医学、护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护理领域中的心理问题。护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研究向护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

2.护理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护理领域中的心理现象与其他领域中的心理现象一样,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当涉及心理的生理机制时,心理较低层次的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等,便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而当涉及护患关系、应激源的内容及个体心理护理方法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3.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有近20多年的发展历史。起初护理心理学是以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医学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对护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建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引导和技术支撑作用。随着人类健康观的普及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领域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批高等护理人才从事护理心理领域的研究,从而促进护理心理学的发展。1996年在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上将护理心理学从医学心理学中分离出来,正式命名为《护理心理学》,并将其列为“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从此护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护理心理学的定义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定义所指“个体”,包括护士和护理对象。护理心理学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同时研究护士、护理对象两类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护理情境”作为“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并不局限于医院。广义的“护理情境”还包括所有影响护理对象、护士心理活动规律的社会条件。

要深入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定义,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研究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必须注重护理情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如对患者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既要了解患者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受护理情境中相关人物的影响,又要了解患者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影响护理情境中的其他人。②注重护理情境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不同护理情境,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不同。如繁忙、嘈杂的病室环境,使患者因视、听觉疲劳而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而在过度封闭的病室环境中,患者长时间与外界、亲友隔离,易产生孤独、忧郁等心理。③注重研究对象个性化心理因素。相同护理情境下,因个性特征、生活背景、经济条件或社会支持等的不同,个体常发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通常个性乐观开朗、经济压力小、得到家人及社会较多关注的患者,大多有较为积极的心理,采取积极的就医行为;相反,个性内向、经济压力大、社会支持少的患者,易产生消极心理,导致消极行为。二、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理对象心理、护士心理和护理情境研究三个方面。(一)护理对象心理的研究

1.患者心理的研究 研究患者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性格、情绪等各种心理现象,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如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系统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等,这将有助于护士了解患者、有效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有助于护士针对各类患者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2.亚健康状态人群心理的研究 研究健康状况受到潜在因素威胁的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心理及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因素、情绪因素、人格因素、不良行为方式等潜在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二)护士心理的研究

研究护士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性格等心理现象及外显行为模式。在临床上,对垂危患者的抢救、给药治疗的执行、情绪状态的了解、生活的照顾、并发症预防、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都包含着心理护理。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在患者的感受之中,都会引起患者复杂的心理反应。护士的思想、言语、情绪、行为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影响治疗效果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护士心理,关心护士身心健康,指导护士适应角色,帮助护士优化职业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三)护理情境的研究

护理情境的研究包括医院、病房、社区或家庭的心理文化氛围、护理相关社会因素(卫生保健政策、风俗、社会支持等)对护士、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三、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研究生理与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而言,无论患者患了什么病,均会对其心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如恶性肿瘤、心肌梗死等常常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另外,一些心理因素也会促发疾病,导致各器官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如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等人,在进行冠心病的心理和生理研究中发现,A型性格的人(好胜、竞争心强、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冠心病的发病率比B型性格的人(不争强好斗、没有竞争的压力、办事往往慢条斯理和不慌不忙、工作有主见、不易受外界的干扰)高2倍,而且A型性格的人通常还伴有较多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护士应了解疾病对人心理的影响及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以便在临床实践中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言行并妥善处理,及时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最佳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二)研究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的方法

疾病种类、发病程度、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不同,患者的心理常常差异很大,例如对于一个曾经是领导干部,如今由于高龄导致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的老人,在护理时要满足其自尊的需要;而对于一些罹患传染性或隐秘性比较强的疾病,如肝炎、性病、肿瘤疾病等的患者,床头卡上疾病名称会成为其很大的心理负担。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各种特殊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三)研究心理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心理评估能有效地帮助护士了解患者在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评估心理护理的效果,并且为护理科研提供各项评估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已发展了许多用于评估智力、人格、临床症状、治疗效果等方面的测验和量表。在护理心理研究领域,也开发了专门用于评价护士和患者的评估工具,如护士职业承诺问卷、护士自我概念问卷等。(四)研究和应用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

心理护理中很重要的任务是对患者进行干预,以解决或缓解其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护士应掌握一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以更加有效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目前用于临床心理护理的干预方法有音乐疗法、支持疗法、放松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适用对象,护士需要根据护理对象的人格特征、心理问题的性质以选用恰当的心理干预方法。(五)研究护理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和护患关系问题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能有效沟通,不仅有助于护士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为护理诊断与干预提供保障,还能缓解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患者对诊治护理措施的依从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有效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需要护士根据特定的护理情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选择恰当的护理方式。(六)研究护士职业心理素质

护理心理学除了研究患者的心理外,同时研究护士的心理,包括研究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和影响因素,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途径和管理模式,护士的个人成长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及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等。第二节 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意义

将护理心理学理论及其技术引入护理教学体系中,不仅丰富了护理学专业的内涵,而且满足了现代护理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需要。一、丰富护理学专业的内涵,促进护理学发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表明,学科划分越精细,越有利于学科领域问题得到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护理学专业逐步向多方向、多层次、多学科体系不断延伸和拓展,从而促进其学科地位不断提高。国家教育部护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护理心理学》列入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使护理学专业学生及在职护士广泛地开展护理心理学的学习,促进心理护理真正有效地落实到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拓宽了护理学的发展领域,丰富了护理学的专业内涵,有利于学科发展。二、贯彻整体护理观念,适应现代护理模式

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促进了健康观念的更新,同时也促进了现代护理模式的建立。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倡导整体护理,是现代护理模式的核心,其要求护理工作者摒弃“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患者是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统一体,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不仅帮助患病的人恢复健康,也帮助健康及亚健康的人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不仅要关注疾病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情绪变化等心理状态;既要实施有效的生理护理,又要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需求,保证其始终处于有利于治疗与疾病康复的最佳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这就要求护士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习护理心理学,才能主动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需要。三、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护理质量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当人患病以后,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将直接影响疾病的疗效。此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死亡率高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是多因素致病。无数研究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转归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患者所患疾病不同、所处社会环境不同,个人体质也不尽相同,思维方式、神经类型、性格等各有特点,故心理障碍表现也各不相同。要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需要学习护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护士理解患者特殊的行为方式,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其心理状态对疾病演变过程的影响,而且通过学习心理学的交往技巧可以改善护患关系,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刺激因素,为患者营造有利于治疗与康复的心理环境。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更具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同时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角色,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四、优化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完善知识结构

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在患者的感受之中,都会引起患者复杂的心理反应,影响治疗效果与患者的身心健康。面对患者千差万别的心理表现及复杂多变的护理需求,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稳定而宁静的心境、谦和而文静的风度、敏锐的感知观察力、准确快速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情绪感染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但是护士也是生物人、社会人,有其性格特征,同样受其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影响,同样因工作环境、家庭、社会信息的刺激而出现各种心理变化及情绪反应。若处置不当,一定程度上会对护理工作及其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调节和改变自我,不断优化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业务技术精湛、心理素质优良、知识结构完善的护理工作者。第三节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

护理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因此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现代心理学有共同之处。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是护理学领域中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主要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护理专业特点进行研究。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根据所使用的手段,可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和实验法。在实际复杂的工作中,往往综合使用几种方法,另外,还要注意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各有其适宜的条件。为了研究一个具体问题,必须根据问题的性质及研究者的主观、客观条件,选择其中最恰当的方法。一、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指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此法是科学研究史上最原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从事任何研究几乎都离不开观察法。此法运用于护理领域则指护士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言语等外显行为,并如实记录,然后综合分析,判断患者心理活动的变化与规律。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可以获得被观察者不愿意或者没有报告的行为数据;缺点是观察的质量(信度和效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能力,而且观察活动本身也可能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使观察结果失真,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法是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根据观察的情境不同、时间长短、内容差异,观察法可以分为如下两种: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指在不加任何干涉的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规律。例如通过单向玻璃,研究者能观察多动症儿童的日常行为,而儿童并没有察觉到被观察。

2.控制观察法 控制观察法(controlled observation)指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如传染性疾病患者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ICU)、白血病患者的无菌病房等,在特定情境中对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观察即属于控制观察法。

护理心理学研究较多采用的是现场观察法,既可以是二者之一,又可以是二者的融合。如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行为观察,所观察患者对病室(“预先设置的情境”)的心理反应,接近于控制观察法;而所观察患者对医护人员言行的反应,则接近于自然观察法。(二)调查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指通过晤谈、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的研究方法。

1.晤谈法、访谈法、座谈法 晤谈法或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通过与被试者面对面晤谈,了解其心理信息,同时观察其在交谈时的行为反应,以其非语言信息补充和验证所获得的资料,经记录、分析得到研究结果。其效果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研究者本身的晤谈技巧。此法既可以应用于患者,也可应用于健康人群,是护士开展心理评估、咨询、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研究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例如母婴分离产妇的心理体验的研究,研究者就可以通过晤谈的方式深入地了解被研究者的感受。访谈可以提供许多通过其他方法无法获得的信息,例如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可以观察到被访者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为、自我的特征及他们对目前所处生理状况的反应和态度。

座谈法是以少数研究者同时面对多个被试者的访谈形式。通过座谈可以从较大范围内获取有关资料,满足分析、研究的需要。例如研究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就可以通过定期座谈的形式收集相关信息。

2.问卷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采用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现场或通过信函交给被试者填写,然后回收问卷分门别类地分析研究,适用于短时间内书面收集大范围人群的相关资料。例如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血液透析患者家属心理需求调查等均可采用此法。问卷调查的质量决定于研究者事先对问题的性质、内容、目的和要求的明确程度,也决定于问卷内容设计的技巧性及被试者的合作程度。例如,问卷中的问题是否反映了所要研究问题的实质、设问的策略是否恰当、对回答的要求是否一致、结果是否便于统计处理及内容是否会引起被调查者的顾虑等。

问卷法简便易行,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但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问卷法在目前国内护理心理学研究工作中被广泛使用。(三)测验法

测验法(test method)也称心理测验法,是指以心理测验作为个体心理反应、行为特征等变量的定量评估手段,并据其测验结果揭示研究对象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此法需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测验工具或量表,如人格量表、行为量表、智力量表、症状量表等。临床心理护理研究中,常在实施心理护理手段前后采用行为评定量表、症状评定量表、人格评定量表对患者的心理行为进行测评,以评价干预效果。例如要研究综合心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即可在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前后使用QLQ-C30(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测量,通过前后的数据变化评定干预效果。

心理测验种类繁多,针对某一个研究问题选择恰当、信度效度高的测验工具是关键,同时必须严格按照测验的操作规定科学规范实施,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心理测验作为一种有效的定量手段在护理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四)实验法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指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有计划、系统地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所受到的影响,以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实验法是科学方法中最严谨的方法。但实验研究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设计,例如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匹配度受到许多中间变量的干扰而影响到结果的可靠性。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laboratory experiment)使用实验室条件,严格控制各种无关变量,借助各种仪器和设备,精确观察和记录自变量与因变量,以分析和研究其中的规律。实验室实验最大的缺点就是将心理活动作为变量时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特定的实验情境所造成的心理紧张本身就可能对心身相关的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由于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较难开展实验室实验法,故此研究方法目前在护理心理学研究中很少被使用。

2.现场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field experiment)指将实验研究延伸到社会实际生活中进行,如在临床工作或学习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某些自变量进行操作,观察其反应,以分析和研究其中的规律。例如研究声音、光线、颜色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住院患者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展及转归的相关性等问题时,需以病房为现场来开展研究。现场实验的环境更接近现实生活,但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因而实验结果难以判断,若分析不当可能做出错误的解释。但现场实验同时具有研究范围广泛、不受实验情境限制、结果易于推广等优点,从而成为护理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二、护理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一)尊重人权利的原则

1.自主决定权 自主决定权(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受试对象应被看作是自主个体,研究者应告知其整个研究的所有事项,受试对象有权决定是否参加研究,并有权决定在任何时候终止参与,且不会受到治疗和护理上的任何处罚和歧视。在科研中,有时会出现科研人员强制、隐蔽性收集资料或使用欺骗等手段,从而使受试对象的自主决定权受到侵犯。

2.隐私权 隐私权(right to privacy)包括一个人的态度、信仰、行为、意见及各种档案资料等。当未经本人允许或违背其私人意愿而将其个人信息传播给他人时,即侵犯了受试者的隐私权。

3.匿名权和保密权 当研究者有意或无意使未被授权者得到原始资料,或在汇报和公开发表研究报告时使受试者身份公开;或根据汇报和公开发表研究报告内容很容易对号入座等情况,均属侵犯了受试者的匿名权和保密权(right to anonymity and confidentiality)。所以在护理研究中,如没有经过受试者同意,不得将其原始资料传播给任何人,包括其他医护人员、家庭成员、亲密朋友等。(二)有益的原则

有益(beneficence)是指研究者在实验前应谨慎评估实验的利益和风险,并尽可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三)公正的原则

公正(justice)指受试者得到公平治疗的权利,包括公平选择受试者和公平对待受试者。(四)知情同意的原则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指当研究者将有关研究的具体事项告知受试者后,受试者自主同意参与此项研究。第四节 护理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护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起源于古代

追溯护理心理学的源头,可至人类社会之初,那时就植入了护理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早在三千多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献古印度《吠陀经》即有身心辩证关系的思想萌芽。随后据此编写、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阇逻迦集》明确提出“护士必须心灵手巧,有纯洁心身”的倡导,“护士应该注意患者的需要,给患者以关心”的要求,护士应具有“良好的行为,忠于职务,仁慈和善,对患者有感情”的训言等,无一不体现古代学者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密切关注。“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创建的“体液学说”,主张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多种类型、医治疾病应考虑患者个性特征等因素,曾对护理工作应根据患者个性特征因人而异的做法产生很大影响。创立于4世纪的大教会医院,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把“照顾患者伤残与拯救患者灵魂”视为同等重要,甚至认为“护理重于医疗,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洗净灵魂……最高理想是爱和信心”。(二)形成于近代

护理心理学形成于近代,大约可限定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间,即从南丁格尔创立第一所新型护士学校到建立并推行责任制护理前的这段时期。南丁格尔以她对护理工作的独到见解,创建了全新护理概念。针对传统护理观念的弊端,她尖锐地指出:“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冰冷冷的石块、木片和纸张,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她认为护理工作“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同时她还提出,护士必须“区分护理患者与护理疾病之间的差别,着眼于整体的人”。南丁格尔为了推崇和实现其护理工作理念,从护士人才的初期选拔到专业教育,都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她认为护士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作为专门学科的人才,应是人类健康的使者;护士应具备心理学知识,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等。近代护理心理学在南丁格尔的引导下,开始从数千年来自发、朴素、粗浅的原始阶段,逐渐步入比较自觉、理智、精细的准科学阶段。

继南丁格尔之后,随着护理学科内涵不断扩展,奥利维亚、克伦特尔、约翰逊、威德鲍尔等专家学者先后提出护理包括“加强健康教育,包括患者及其环境、家庭、社会的保健”,“护理是对患者加以保护、教导”,护理是给需要的人们“提供解除压力的技术,使其恢复原有的自我平衡”,以及护理就是“帮助”等新的护理观念。促使护理学领域由护士单纯实施技术操作的局面,步入护患互动、相得益彰的状况,护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更加丰富。(三)发展于现代

护理心理学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刻影响下,近30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带动了护理专业的革命性发展。他们以“应重视人是一个整体,除生理因素以外,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人的健康状态和康复程度”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护理工作的对象,进一步提出“在疾病护理的同时,重视人的整体护理”的专业发展新目标,从而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观替代了“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观。20世纪50年代末,责任制护理应运而生,并开始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付诸实践,经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得以普遍推广,随之便逐渐形成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独特的护理学完整体系。

责任制护理要求责任护士除加强对患者自身关注,还需把注意力延伸到患者的环境、家庭、社会等各种心理、社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护理心理学正是伴随责任制护理的蓬勃兴起而迅速发展、进入学科发展的旺盛时期。护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随着学科发展宗旨日渐清晰而有了更明确的着眼点和更具体的立足点,成为现代护理学的重要支柱。护理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受到护理管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如在美国的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心理学类达数百总学时。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性目标,再次强调了“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观点。

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概念更新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反应指发生在整体的人身上、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同时还提出护理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提出护理工作的对象包括已生病的人;尚未生病但可能会生病的人;未患疾病但有健康问题的人。这一切不仅反映现代护理的进展,更推动了护理心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在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个案护理、家庭护理等整体护理实践中,进行了护理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探索,护理心理学由此进入了明确、科学化的学科发展阶段。二、护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近20年来,在现代医学模式和先进护理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护理心理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一)学术机构普遍建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护理学会先后成立了相应的学术组织,如护理心理学科委员会、心理护理研究会、临床心理护理学组等。各级学术组织积极开展护理心理学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护理心理学讲座、临床心理护理学习班等,在护士中普及心理学知识,推进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实践,引导护士开展护理心理学研究。

1995年11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护理心理学的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专业委员会由来自全国的从事护理教育、管理、临床等领域的30多名护理专家、学者组成。专业委员会就学科发展目标、规模、任务等制订了发展计划,多次召开全国性护理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对护理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导向性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并通过举办各种讲习班、学习班,培养了大批骨干,在全国各地承担起护理心理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为推进我国护理心理学科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二)学科教育广受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护理心理学已作为护理教育的必修课,先后在本科、大专、中专等专业教育中全面展开,且已从普及知识性讲座过渡到系统的专业必修课。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本科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心理学课程建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教学目标不断明确,教学时数不断增多,教材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护理心理学教学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心理素质、增强护士的职业技能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三)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护理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已在临床广泛实施,心理护理科研活动亦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近10余年来被各种学术会议汇编及期刊录用刊登的护理心理学论文已达数千篇。近几年论文质量有所提高,研究内容涉及面日渐广泛。近20年来,我国正式出版发行以《护理心理学》命名的教材和专著约10多个版本。有多所院校承担护理心理学方面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尽管护理心理学有了可喜进展,但从其学科内涵看,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理论体系,亦缺少科学化应用模式和独具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护理心理学无论是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都还处于学科创建初期阶段,学科建设任重道远。三、中医学中的护理心理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医护不分,古医书中并无护理一词,但却包含了许多有关护理心理学的思想内容,古人巧妙地将心理护理运用到各种疗法中。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独具特色,加深了现代护理心理学的思想内涵,丰富了临床心理护理实践的方法与手段。(一)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人是一个整体,神与形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从本质而言,神生于形;从作用而言,神又是形的主宰。这种“形神合一,心身一体”的生命观阐明了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明确提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将调治心神放在疾病治疗的重要位置。

在对致病因素的认识上,中医学非常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和火的作用而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使五脏六腑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通过望、闻、问、切诊法可以获得患者心理变化信息。如《素问·经脉别论》提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明代医家张景岳则具体提出:“喜心所感,忻散之声;怒之所感,忿厉之声;哀之所感,悲嘶之声;乐心所感,舒缓之声;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医原·问证求病论》有诊病“当问其人平昔有无疾苦,有无恚怒忧思”之训。

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及时了解患者心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求,才能保证实现良好的疗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明确要求医家在诊治疾病时应做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素问·疏五过论》)。并指出“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

在如何做好心理调护方面,《黄帝内经》创立了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情志相胜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历代医家多有实践,如唐代孙思邈,金元时代张子和、朱丹溪,明代张景岳等,在他们的探索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心理调护经验,至今仍不失实践意义。

中医学认为治疗后的心理调护同样重要。如针对针灸治疗完毕后,《素问·刺法论》提出“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可净神七日,慎勿大怒”,“勿大醉歌乐”等,以免“真气却散”,治而无功。

形神相依的整体观不仅反映在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阶段,在疾病的预防方面中医学也有相关阐述。中医学一向强调精神摄生、修身养性、心理卫生和防患于未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即心理健康、情志畅顺,就不会生病。是故养生防病,首当养神,次当养形,形神俱在,才能健康长寿。不仅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而且要通过养性调神,提高人体自身心理的调摄能力,增强机体的抗邪能力与康复能力。(二)辨证施护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它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这三因制宜中,因人制宜是问题的核心。因而,中医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必然强调因人施护原则,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气质、好恶等心理行为,针对不同患者所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情绪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心理调护。如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谈到“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其在于提示医生,要根据患者不同性格做好心理调护。他还指出:“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姿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富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其告诫医生,由于患者各自所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之不同,其心态和行为也不一样,应因人而异地做好心理调护。即便在处方用药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对药物的不同心态,如有的贪补喜贵,有的畏攻如虎,有的对某药心怀戒意,有的惧怕药物不良反应。正如李中梓所言:“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飞扬,此戒心之为害也。”为了消除妨碍药效发挥的不良心理,古代医家在因人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积极的办法,或更改药名,或变换给药方式,或改变药物剂型,以保证患者在良好心态下接受治疗。【知识链接1-1:特选录《灵枢·师传》中心理护理案例】“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姿纵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细细分析,这是一例典型平实无华而又独具匠心,克难制胜的心理护理案例。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莫不恶死而乐生”的“人之情”,并采取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喻之以例的心理护理措施。从而才使得“骄姿纵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的“王公大人”不得不“俯首帖耳”地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反之,纵是灵丹妙药,恐怕也无济于事。中医注重心理调护和强调因人施护的理念在本案例中亦可见一斑。

针对情志致病,中医学总结了多种护理方法,包括说理开导法、释疑解惑法、移情易性法、发泄解郁法、以情制情法、暗示疗法、顺情从欲法等。其中以情制情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方法,历代医家广为应用,如历史上文挚疗王侯之疾,华佗治郡守之病,均为激怒疗法之验案。这一护理方法对现代心理护理临床实践仍极具指导作用,如面对过于悲伤、忧虑的患者,根据喜能胜悲忧的道理,可用笑声来感染和调护他们,让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快乐的氛围,以调节患者的情绪。总之,一定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辨证施护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复习思考题】

1.试述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简述护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3.试述护理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第二章心理过程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科学的心理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认为,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实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心理。由于现实中的客观世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的心理也随之不断发展。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第一节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接受、加工、贮存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一、感觉和知觉(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幻觉、记忆中的再现等均不是感觉。而且,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事物的物理属性(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化学属性(如气味、味道等)及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如疼痛、饥渴、便意等)。

感觉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尽管感觉很简单,但是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另一方面,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们无时无刻不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感觉信息,正是这些感觉信息维持着人们正常的心理生活,信息超载和不足都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感觉剥夺实验”就是很好的证明。【知识链接2-1: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等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研究。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具体地说,就是在没有图形知觉(被试者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子)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地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者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现象。

2.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客观现实中的事物和人自身机体状态,其存在方式可同时呈现出多种属性,如物体有形态、大小、颜色、声音、气味和温度等区别,当物体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们不仅能感知到物体的个别属性,而且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将物体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的联系和关系,组合成一个整体,这种对客观事物和机体自身状态的整体反映过程就是知觉。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1)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包括:①它们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②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一旦客观事物在感官所及的范围之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包括:①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样的客观刺激可引起不同的知觉。②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知觉会因人过去知识经验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③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感受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感受器协同活动的结果。④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达到阈限的适宜刺激一旦作用于感官,就立刻产生感觉,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二)感觉的种类及特征

1.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是由有机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包括饥渴、饱胀、窒息等)。(1)视觉 视觉是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感觉,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认识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人类所接受的信息有80%是来自于视觉的。视觉能使人们快速意识到环境中刺激物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nm的可见光波。(2)听觉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耳所产生的感觉,是人类另一重要感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16~20000Hz)。(3)嗅觉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所引起的。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气味对人体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比如,有一些芳香物质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天竺葵花的香味具有镇静作用,能够使人安然入睡。(4)味觉 味觉的感觉器官是舌头上的味蕾,能够溶于水的化学物质是味觉的适宜刺激。一般认为,人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其他味觉都是由这四种基本味觉混合产生的。实验证明,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部对咸味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敏感,而舌根部则对苦味最为敏感。(5)皮肤觉 皮肤觉是由皮肤感受器官所产生的感觉。皮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皮肤觉的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它们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数目不同。皮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人们通过触觉认识物体的软、硬、粗、细、轻、重,盲人用手指认字,聋人靠振动觉欣赏音乐,都是对皮肤觉的利用。

2.感觉的特征 人对客观刺激的感觉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某些特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总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但并非所有的刺激都能让人感觉到。例如,落在手背上的灰尘,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是一个小石头落在手背上,人们就能感觉到。感觉阈限则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每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对最小强度的刺激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越小,绝对感受性越大。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并不相同,同一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也因人而异(表2-1)。人们除了能够对单一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外,还能分辨出刺激物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差别感觉阈限。表2-1 人的五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近似值)(2)感觉的适应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适应。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增加,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指嗅觉的适应。视觉的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从适应的难易程度和速度来看,触觉最容易发生适应,温度觉和嗅觉次之,听觉比较慢,痛觉则根本不能适应或很难适应。(3)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根据时间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几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发生的对比现象称同时对比。几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则产生继时对比现象,如先吃糖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在护理工作中,给孩子吃药时,若先吃糖后吃药,孩子对药的苦味会感觉更明显。(4)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一种感觉在其他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弱的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的刺激则能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如闭上眼睛听音乐,其效果会好于睁开眼睛,其原因是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作用,当视觉接受强的刺激时,听觉的感受性会因为感觉的相互作用而减弱,而弱的视觉刺激使听觉的感受性增强。(5)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颜色会有冷暖、轻重的联觉。联觉不是人们随意想象出来的,它带有普遍性。联觉的这些普遍的特征可被用在护理工作中,如护士白色的工作服给患者整洁的联觉,粉红色的工作服则让人觉得温暖。(6)感受性的补偿和发展 当一种感觉有缺陷时,另外一种或数种感觉可产生补偿性发展。当某种感觉欠缺或丧失之后,可以由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的方式来补偿其缺陷,如盲人用听觉和触觉的功能补偿其视觉的缺陷。系统的教育训练,可以使人的某种感受性更加灵敏,从而提高感受性,这就是感受性的发展,如护理人员经过训练,在做静脉穿刺时对人的静脉的敏感程度高于常人。(三)知觉的种类及特征

1.知觉的种类 人的知觉往往需要多种感受器协同活动。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分类,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按知觉的对象性质分类,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3种。(1)空间知觉 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出生后在活动中不断与事物接触,随神经系统与脑功能逐渐成熟而形成的,如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的知觉。① 形状、大小知觉:物体的形状、大小是通过视觉、触觉和运动觉感知的。②距离知觉:主要由视觉线索判断形成的知觉,如上下台阶、穿越马路、驾驶汽车等。③方位知觉:指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和自身机体占有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④深度知觉:指对立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2)运动知觉 指对物体和自身机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是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其中视觉起重要作用。(3)时间知觉 指对时间的知觉,能够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如人们通过昼夜的更换、季节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2.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特征包括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把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组成的客观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大脑会对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发现其属性及其相互联系,从而把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对熟悉的事物,整体性的知觉主要依赖于大脑中的经验;对没有经验过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整体性的知觉就更多地依赖于感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而将事物知觉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相对而言,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成分,物理属性方面相似的成分,以及相同方向、具有连续性特点的成分,容易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体。(2)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从背景中被选择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由于生理原因的限制,人不能注意到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发生反应,只能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加以反应。被选择出来的部分称为知觉的对象,同时作用的其他刺激物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在客观方面,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明显,对象间的组合越有规律,以及运动的对象等较易被选择出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在主观方面,个人的兴趣、爱好及情绪等也会影响人对知觉对象的选择。根据知觉的选择性,人们设计了交通信号灯、广告等。护理工作中在青霉素过敏患者的床头使用大红色的标签也是使用了这个规律。然而,在知觉过程中,哪些刺激成为对象,哪些刺激变成背景,并不是固定的,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换,从而知觉出不同的事物出来。例如,图 2-1中,分别以白色或者黑色为背景,则可知觉出花瓶或人头。图2-1 鲁宾双关图(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他们标示出来。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知觉的内容是有差别的。对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其知觉的内容就越深刻、越精确,知觉的理解性就越好。护士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其对疾病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人们对知觉客体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恒常性普遍存在于各类知觉中,其中视知觉最为明显。视知觉的恒常性可表现为形状、大小及颜色等的恒常。如图2-2所示,一扇从关闭到敞开的门,其形状尽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知觉出是一扇门。图2-2 知觉的恒常性(四)错觉

错觉(illusion)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与幻觉不同。错觉是对客观刺激不正确的知觉,是主观努力难以克服的适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知觉;而幻觉却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错觉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有知觉条件的变化、周围环境对知觉对象的影响,如昏暗的灯光下容易产生视错觉;主观方面主要与人的知识经验、情绪态度、动机等因素有关,如过度思念亲人,会产生听到亲人的脚步声的错觉。人们可以利用错觉,使其在某些实践活动中产生预期的心理效应。掌握错觉的规律,还可以设法纠正错觉,使反映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五)痛觉

1.痛觉的概念 痛觉(algesthesia)是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储存的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痛觉作为危险的信号,可引起机体进行防卫,这对于机体有保护意义。但长期而剧烈的疼痛往往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如恐怖、紧张不安等,从而影响食欲和睡眠,必须及时处理,使之缓解。

2.痛觉的特征(1)痛觉没有特定的适宜刺激 诸多感觉都有相应的适宜刺激,如视觉对可见光、听觉对声波、味觉对溶于水的化学物质等。而痛觉没有特定的适宜刺激,任何刺激(物理、化学、生物),只要能达到组织发生损伤的强度都可以引起疼痛。痛觉是多种多样的,疼痛性质可以是刺痛、钝痛、烧灼痛、压榨痛、撕裂痛等。(2)疼痛的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且不容易适应 相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不同个体,其伴发的心理反应会有很大差异,如性格外向者对疼痛的反应会不同于内向者,倾向于更直观的表达,而内向者更善于忍耐。此外,同一人在不同时期疼痛的体验也不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