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审美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3:34:47

点击下载

作者:王卓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声乐审美观

声乐审美观试读:

前言

声乐艺术是一种有着独立审美个性和鲜明文化品质的艺术形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审美需求,这种传统和需求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决定了它自身的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取向。中国声乐艺术产生于早期的人类社会,它的精神诉求与那个时代相呼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理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审美观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审美观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小同的时代、小同的文化和小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小同的审美观。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奔流不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无疑具有艺术的一些共同属性,都以把对美的追求作为重要范畴,同时由于它是用人声加语言的方式而歌的一种艺术门类,其表“情”属性似乎更浓。我们常说,理论来自于实践,而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趣味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而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进步需要的健康合理的审美倾向的建立和造就无疑会对声乐和声乐教学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从一定程度上映证着在理论范畴内对声乐及其教学艺术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美和美学的框架下对其加以审视就显得有些理由了。

本书试着从声乐教学美、声乐表演美和声乐艺术美三个层面来探索声乐中的优质元素。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至第四章是对声乐教学美的阐述,其中对声乐教学中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以及声乐教学实践的相关内容,从更深层次来探讨声乐教学中的审美;第五章至第八章是对声乐表演美的陈述,分别对声乐表演的基础与常识、语言及其处理、声乐技巧及其训练与创作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解析,使读者对声乐表演有更深入的认识;第九章至第十二章介绍了声乐艺术美的相关内容,对声乐的艺术形态、作品种类、艺术处理与实践等内容,此外,还对声乐表演中的美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全书内容涵盖较为广泛,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有关资料,在此深表谢意。由于时间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也望读者谅解。

编 者

2015年7月第一部分声乐教学美第一章 声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第一节 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充分说明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的密切配合、有机结合是声乐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既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相辅相成,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努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努力学习、善于学习。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技术方法和驾驭多种风格声乐作品的演唱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沈湘教授曾说:“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教唱的全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特别是从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特点来说,教师的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有人说:“歌唱的秘密是找到一个好教师。”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率先垂范,以身教人是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声乐学习的主人。在声乐学习中,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教师教授自己丰富的知识与求知的方法,过硬的本领与做人的道理,指引自己前进与发展的方向等,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学习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意图与要求,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领悟和接受,才能转化为自己的学问和精神财富。教师的指导只是促进这种转化的外因,而学生则是转化的内因,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例如同一位教师指导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说明教师的外因是通过学生的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学生学习成效的大小,作为学习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既要重视自己声乐学习中技术性的因素,也要重视非技术性的诸多因素。学生要信任教师,与教师真诚合作,默契配合,不浅尝辄止,见异思迁;要踏实学习,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扬长补短、锲而不舍,不急功近利、半途而废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好声乐的重要保证及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二、声乐基础与音乐基础相结合

声乐训练与教学,要建立声乐基础与音乐基础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教师既要强调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与科学演唱方法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对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提倡学生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学好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及作品分析、民族音乐、音乐史与声乐史等课程,并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分析理解乐曲的结构、音乐的内涵与特点,从而准确地演唱作品所要求的规格,驾驭多种风格声乐作品的音乐表现,并为今后的声乐发展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三、发声训练与听觉训练相结合

声乐教学要建立发声训练与听觉训练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教师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又要加强学生发声正误鉴别与判断的听觉能力培养。音乐听觉是歌唱发展的基础。周小燕教授说:“在声乐学习中,耳朵(听觉)的训练与发声的训练同等重要。”只有耳朵提高了,发声才能提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用嗓子唱,还要用脑子想,用耳朵听,去分析、辨别发声的正误与歌唱的优劣。学生只有具备了分析问题的头脑和辨别歌声正误的“音乐耳朵”,才能改变自己的嗓音,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四、发声训练与歌曲演唱相结合

声乐教学要建立发声训练与歌曲演唱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在声乐教学中,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发声能力,又要加强学生对歌曲作品演唱能力的培养。不能过分强调发声训练而忽视对歌曲作品的演唱。发声训练要为歌曲演唱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并运用于歌曲演唱之中,又通过对歌曲作品的演唱,进一步促进基本功的提高,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演唱能力。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程度学生和不同授课方式,合理安排发声训练与歌曲演唱的时间比例和内在联系。五、歌唱技能训练与声乐理论知识相结合

声乐教学要建立歌唱技能训练与声乐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在声乐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重视、掌握、运用声乐理论知识的要求。要教育学生克服“重技轻理”的思想倾向,懂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的道理。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声乐理论知识正确、全面、系统的讲授(在个别课和小组课上应有的放矢地精讲多练;在集体课上可有步骤分章节地讲授),从而充分发挥声乐理论对歌唱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既能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又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技能技巧的科学训练。六、歌唱技能训练与歌曲艺术表现相结合

声乐教学要建立歌唱技能训练与歌曲艺术表现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在声乐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分析、理解、处理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把歌唱技能技巧作为表达歌曲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手段,把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感情作为歌唱的最终目的。以“声”表“情”,寓“情”于“声”,使声与情完美地结合,达到声情并茂,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同时,通过对学生歌曲艺术处理与表现上的训练,提高发声基本功、演唱技巧、声音运用、咬字吐字、传情达意及乐感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艺术修养。七、歌唱技能训练与歌唱心理训练相结合

声乐教学要建立歌唱技能训练与歌唱心理训练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在声乐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训练。歌唱的技能训练,虽然是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运动,但它直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支配和调控。可以说,歌唱的技能训练是依靠心理与生理的有机结合、高度协调来完成的。要使学生歌唱技能训练有所成效,就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在训练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摆在首位,把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建立在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之上,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效果。第二节 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产生的规律。教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声乐教学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学科。声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对象不同,情况千变万化,方法灵活多样,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但仍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这就是教学基本原则。声乐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声乐教学是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一门学科,是三者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教学活动。早在198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大纲中就明确制定了“贯彻思想性、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训练价值较高的中外声乐作品做教材。透过声乐教材的演唱,可以使学生体验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健康的思想感情、鲜明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思想性寓于艺术性之中,即“寓教于乐”,从而达到艺术教育所具有的道德教化功能。声乐教材具有较强的训练价值和目的性、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演唱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给学生讲授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歌唱发声原理是正确的、科学的,能够反映当代声乐学科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的最新成果;在歌唱发声训练中所施教的呼吸、发声、共鸣、语言、艺术表现的方法,符合生理机能运动的自然规律,符合物理学和音响学的发声原理,符合语音学的发音原理,符合嗓音卫生的科学原理,符合艺术表现的审美要求和艺术嗓音的发展要求,使教学内容具有严谨的科学性。

科学性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每个教学环节的科学施教;同时也反映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上。

因此,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贯穿整个声乐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二、因材施教原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每一个教学对象的嗓音条件、演唱水平、音乐基础、文化修养、思想素质、艺术趣味、性格爱好以及年龄、身体和心理素质等都各不相同。诸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地做出不同的要求和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即所谓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首先体现在了解和研究每个教学对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正确的声音观念,准确的听觉和判断能力,认真鉴定学生的声部和声音类型;仔细研究学生歌唱发声中的长处、短处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与授课方案,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绝不能千篇一律地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生搬硬套地用于所有学生;更不能削足适履地将教师的主观臆想与喜好强加在学生身上;甚至让学生模仿某个歌唱家的声音,使学生用自己的嗓子唱别人的声音。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声音特色。

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也体现在对每个学生歌唱发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灵活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像医生治病一样“对症下药”。所谓的“症”就是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毛病,即“症结”;所谓的“药”,就是教师在克服这些“症结”时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方法和措施。

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发声练习和教材曲目,要按不同程度选用不同教材,使所选用的发声练习与教材曲目,既能使学生扬长避短,又能使学生扬长补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效果。

总之,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措施。挖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与个性特点,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获得最佳发展。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声乐教学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由声乐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既包括声乐训练基本步骤的循序渐进,也包括教材曲目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应当循序渐进地学习一切。”

在声乐艺术中,歌唱者既是“乐器”,又是演奏者。因此,声乐训练的过程,就是制造歌唱乐器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必须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日积月累、反复磨炼、不断巩固的循序渐进过程,才能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完成歌唱乐器的制造。

声乐教学中的循序渐进,体现在声音训练的基本步骤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从自然声区起步,打好中声区的基础,过渡好换声区,进而发展高声区,达到声区的统一,从而完成制造歌唱乐器的过程。既要有一定的顺序,又不能截然分开,要兼而有之,交叉进行。同时要在稳中求进;稳则进,急则乱,绝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如果还没有扎实地打好中声区的基础就过早地扩展音域,盲目地练习高音,追求音量,甚至想寻求一条捷径,一举成功,其结果都会适得其反。

教学中的循序渐进,也体现在解决学生歌唱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时,要分阶段、有主次地进行。如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应重点解决好学生存在的一两个突出问题,使学生有突破性的进展;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无所适从。

教学中的循序渐进,还体现在选择教材曲目的难易程度上。在选择教材曲目时,应按照学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程度,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以易为主。同时,教材曲目的难易程度,不能仅看发声技术上的难易,还要看音乐表现上的难易。在歌曲的音乐表现上,也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绝不能把发声技术与音乐表现看成是循序渐进的两个阶段,二者应是声乐教学整体中的两个方面,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选择教材曲目时,还应注意既要防止互相攀比、好高骛远、贪大求难;也要防止谨小慎微、过于保守、停滞不前。四、启发诱导原则

声乐教学是师生真诚合作、默契配合的双边活动。“教”与“学”二者的关系正像人们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自学性与独立性。尤其在声乐教学中,许多抽象的声音概念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唱感觉,是不能仅靠讲解奏效的,而是要通过教师启引学生动脑思考,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才能使学生“感觉”和“认识”到正确的声音观念和歌唱状态。

声乐教学中的启发诱导,首先体现在教师将抽象的声乐理论与声音概念,用简单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如以“小提琴的弓子”或“手风琴的风箱”来比喻歌唱呼吸的作用。又如用“项链是用一根线把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的”来比喻歌唱时要用气息把声音连贯起来等。同时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唱状态和感觉,用日常生活的某些实例去启发学生,如以“闻花”或“想打呵欠”,启发学生体验歌唱的吸气状态。又如用擦玻璃时往玻璃上呵气的喉咙状态,体验歌唱时打开喉咙的感觉等。

教学中的启发诱导,也体现在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声音中的“闪光”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一滴进步都不要轻易放过,要加以肯定,给予表扬。要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任何一个细微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与强烈的歌唱欲望,从而因势利导地用学生的长处克服其短处。

教学中的启发诱导,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启发、循循善诱上。在歌唱训练中要把严格要求与循循善诱结合起来,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情绪饱满、肌肉放松、精神焕发、头脑清醒地进入歌唱的训练活动,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要求,才有更大的进步。绝不能因“恨铁不成钢”而急躁动怒,使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与心理;更不能对那些条件较差或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表现出歧视的态度,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声乐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启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带声地去克服声音训练中的难点。

总之,启发诱导的原则在声乐教学中如同一把钥匙,它能让学生变得善于用脑、勤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强烈的歌唱欲望,发展学生的歌唱能力。五、形象直观原则

声乐教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是最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和原则,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听觉艺术,也是音响的艺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形象直观的范唱以及看录像、听录音等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以视觉与听觉感官的直接感受,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正确地理解、认识和掌握科学歌唱的原理与方法。首先指导学生经常观摩名家演唱的录音、录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正确的声音概念去改进自己的演唱,并扩大视野,更多地了解声乐作品,提高欣赏水平与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重视让学生聆听和观看自己演唱的录音、录像,使学生从歌唱者变为鉴赏者、旁观者,更直观地发现自己在演唱中的优缺点。要提倡学生带录音机进课堂,将上课的录音在课后认真地听,从而加深理解,尽快纠正自己错误的声音概念和歌唱发声中的弊病,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声乐教学中的形象直观,还体现在歌唱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范唱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准确、形象、生动而富于表情的范唱,把抽象的声音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正确的声音概念与歌唱方法,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同时,学生还能从教师的范唱中,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感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先模仿学生错误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效果,再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效果示范给学生,当学生通过对比,分辨出两种唱法的正误与优劣时,再让学生模仿教师正确的示范。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和领悟到正确的发声方法,还能提高学生对发声正误与歌唱优劣的辨别能力,使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 以然”。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手势、形象生动的眼神和表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地领会到教师的要求与提示。如以食指向上垂直竖起的手势,提示学生声音要竖起来;用微笑的表情,暗示学生的上腭要自然抬起;用想打呵欠的状态,指示学生打开喉咙和腔体等。在教学中将这些形象直观的动作化为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捕捉到歌唱的感觉。六、整体协调原则

声乐艺术自身所具有的整体性特点,决定了声乐教学的整体协调原则。无论在制造歌唱乐器还是使用歌唱乐器进行演唱,都离不开整体协调、平衡、统一,只有在教学中始终贯穿这一原则,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

声乐教学的整体协调性,首先体现在歌唱训练的过程之中,即歌唱乐器制造的过程中,从人体发声原理来说,人声的形成必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在发声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发声所需要的呼吸、歌唱所需要的共鸣,嗓子才能发出歌唱所需要的声音。因此,这三者在发声时就要同时出现、共同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仅此还不够,歌唱乐器还要发出带语言的音乐。因为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所以完整的人声乐器除呼吸、发声、共鸣外,还要具备语言部分。在歌唱活动中,这四者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歌唱训练中,要将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按照生理机能运动的自然规律,合乎科学发声原理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乐器。因此,在制造歌唱乐器的过程中,就要有一个整体性。在整体协调的前提下,对参与歌唱的各有关器官进行调配,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乐器。同时,在解决学生发声中任何一个问题或突出某一点要求时,只有着眼于整个发声过程中各器官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整体协调的歌唱方法。如果在教学中分割、孤立、片面地强调某一点,不顾其余,或零敲碎打地“修理零件”,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将会在强调某一局部问题时忽视了整体,破坏歌唱的平衡与整体协调性。

声乐教学的整体协调性,还体现在要把发声的技巧、歌唱的语言、完美的音乐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机地融汇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声乐训练将声、字、情结合成一个歌唱的统一体。我们常说的“声情并茂”,就是声乐艺术整体协调统一的高度体现。尽管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按步骤、分阶段进行施教,而且在每个步骤中都要有其重点,在不同的阶段中则要有其侧重,但却不能将声、字、情分割开甚至对立起来。那种认为在训练声音的阶段,强调咬字吐字或音乐表现,就会有碍嗓音的训练等,则是对整体协调统一缺乏认识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要自始至终以整体协调的原则,摆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协调好每个器官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好声乐教学中出现的每个问题。七、辩证统一原则

在辩证法科学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它的实质和核心。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规律性。

声乐教学中的辩证关系,首先存在于“教”与“学”、“技”与“艺”、“声”与“情”、“声”与“字”、“局部”与“整体”等一系列矛盾之中。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和思维方法,就能在教学中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与“学”这一对矛盾,既包含着教师教、学生学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也包含着教师在教学中一面教、一面学的两个方面的统一。只要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坚持在教中学,既能处理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又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又如“声”与“情”二者的关系,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声”是手段,“情”是目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方法,既能较好地解决二者的辩证关系,又能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声乐教学中的辩证关系,也存在于歌唱训练中。歌唱状态的“用力”与“放松”;呼吸的“控制”与“流动”;唱法的“真”与“假”;发声的“气”与“声”;吐字的“宽”与“窄”;声音的“明”与“暗”等,在这一系列矛盾之中,用辩证的观点,认识歌唱状态中“用力”与“放松”二者的关系,就会在教学与演唱中寻找到哪些部位该用力,哪些部位该放松;该用力的要敢于用力,该放松的才能放松;该放松的都放松了,该用力的才能用上力,从而确立一种既放松又积极,既不僵硬又不松垮的辩证统一关系。用辩证的观点,解决唱法中“真”与“假”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时,就能在教学与演唱中建立起真声假唱、假声真唱、真假结合、比例恰当的混声唱法。又如在歌唱吐字中“宽”与“窄”两个方面的统一上,以“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开口音竖着唱,闭口音打开唱”的辩证观点,就能较好地解决二者的关系。还有在解决歌唱呼吸的“控制”与“流动”、发声的“气”与“声”、声音的“明”与“暗”等对立统一的平衡关系时,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就能寻找到正确的途径。

在声乐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处理上,也需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才能把握好变化、对比的表现手法。例如在处理快与慢、强与弱、虚与实、明与暗、动与静、断与连及高亢与低回等这些对立面的统一时,采取“欲快先慢”、“欲强先弱”、“断中有连,连中有断”、“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等辩证的表现手段,就能较完美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感情。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应该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去分析、认识和解决演唱与教学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和片面性,避免主观随意性,尽可能地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正确的途径。八、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原则

声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技巧课。课堂教学如果脱离艺术实践,就是不完整的教学,将无法圆满地完成声乐教学任务。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歌唱训练的实践去传授知识,将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在歌唱训练的实践中转化为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歌唱技能技巧,并且通过学生的歌唱实践去检验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是否正确。所以我们常说:懂得了歌唱的理论,不等于会唱歌。这正说明了声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另外,声乐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实践还远远不够。学生还必须参与艺术实践和舞台实践活动。因为学生将来无论是走向讲台还是舞台,都要与听众见面。而当学生站在讲台或舞台上,面对听众时的歌唱感觉与在课堂里是不同的,在听众面前学生会得到许多在课堂里得不到的感受,尤其是在与听众的交流方面。因此,学生只有在演唱实践中熟悉舞台,熟悉观众,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技术与艺术表现。同时,教师也将通过学生在舞台上的演唱,检验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声乐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要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声乐表演技能的教学能力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师范特点。

总之,声乐教学是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完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声乐艺术道路上发展艺术创新能力,逐渐走向成熟和完美的必经之路。第二章 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声乐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声乐艺术具有很强的技艺性与鲜明的实践性。同时,声乐艺术又是一个具有深刻的理论性与广泛的知识性的学科体系。声乐理论知识是从声乐艺术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是引导人们进行声乐表演、声乐教学与声乐研究的科学理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声乐艺术学科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歌唱实践和提高演唱水平。因此,在声乐技术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克服重技艺轻理论的思想倾向。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进行科学的技术训练。

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内容:一、声乐科学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声乐生理学与心理学、声乐物理声学与语言学、声乐文化学与声乐美学等边缘、交叉、新兴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具备宽广坚实的声乐基础理论,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一)声乐生理学知识

要了解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如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听觉感受器官的生理构造与作用,以及人声的分类、声部的鉴别与确定等声乐生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要了解歌唱发声的原理,如歌唱呼吸的原理、歌唱换声的原理、歌唱共鸣的原理及三者在歌唱发声中的作用与关系,以及歌唱中错误发声的纠正方法等声乐物理声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要了解歌唱的生理卫生与嗓音保健和青少年变声期的嗓音特点及嗓音保健与训练等歌唱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二)声乐心理学知识

要了解歌唱心理因素对歌唱生理运动的支配、调控的作用及二者有机结合,高度协调的关系等声乐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二、声乐语言基础

要了解歌唱语言中咬字吐字的知识。如我国汉字声、韵、调及“四声”的发音规律,传统声乐理论中“五音”、“四呼”、“十三辙”及字头、字腹、字尾的咬字吐字规律等声乐语言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三、声乐教学知识

1.掌握声乐教育理论知识,要以声乐教学论与教学法两大内容为核心,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方式与方法。

2.在了解声乐教育概况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代有代表性的声乐教育家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与教学体系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对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多样性、规律性与特殊性有更多的了解,为提高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3.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要以声乐艺术的“声”与“情”两大内容为核心,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人声歌唱的四要素: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基本原理与科学规律和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情感表达的基本原则与艺术手法。四、声乐表演与鉴赏

要了解中外优秀声乐作品文献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简历与创作特点,以及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与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五、声乐发展简史

1.要了解中西声乐艺术形成与发展的概况。如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欧洲声乐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2.要了解我国现代声乐教育发展的概况,包括中外有代表性的声乐教育家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及中外声乐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声乐教学论与教学法方面的理论知识。

3.掌握声乐艺术发展史理论知识,要以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与欧洲声乐艺术发展史两大内容为核心,通过对二者的学习,使学生较清晰地把握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从古至今演变发展的脉络;较全面地了解欧洲声乐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声乐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与吸收欧洲优秀声乐文化成果,从而发扬光大我国声乐文化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开创适应新时代的先进声乐文化。第二节 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一、建立正确的歌唱姿势

歌唱姿势不仅仅是歌唱者的演唱仪表、舞台形象的审美问题,它标志着歌唱者的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决定着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与气息的运用;关系着人体参与歌唱活动的各器官能否正常工作与协调配合;影响着歌唱训练的正常进行与歌唱艺术的表现。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良好歌唱发声的前提。“呼吸是歌唱的源泉,姿势是呼吸的源泉。”这说明歌唱姿势在歌唱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初学者,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学唱的第一步;对于声乐师,端正学生的歌唱姿势是声乐教学的开端。

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建立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站姿

身体站立自然挺拔、舒展自如、端庄大方、积极放松,有不僵硬、不拘谨的舒适感。

2.头部

头部端正,脸部肌肉和表情要自然,双眼向前平视,下颌内收,颈部肌肉松弛。

3.胸部

胸廓稍向上、向前挺起,并向四周扩张;双肩放松略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上身是一个放松张开的状态。

4.腰部

腰部稳定有力,小腹微收,双腿站直,双脚稍向两侧或前后分开;下身是一个稳定有力的状态。

5.整体

整个身体肌肉运动的放松与用力的感觉是:上松下紧,前松后紧,外松内紧。背部的脊椎骨始终要有向上、向下两端延伸舒展的感觉。

6.纠偏

要纠正学生在歌唱时的不良歌唱习惯,如端肩、夹肩、塌胸、驼背、挺肚、仰头、低头、伸脖、缩脖、翘下巴、颈部肌肉僵紧及噘嘴、歪嘴、瞪眼皱眉、歪头等。

也可将正确的歌唱姿势概括为以下六点:身体要直,重心要稳,上胸要开,双肩要松,面部自然,精神饱满。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原动力。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获得美好声音的阶梯,是声乐艺术的基础,是艺术表现的手段。歌唱呼吸的训练是声乐教学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基础。歌唱呼吸的方法是教学对象首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掌握好吸气的方法

要用口鼻同时吸气,气要吸得深,吸得松,吸得均匀而平稳,吸得自然而舒服。要把吸气融化在音乐之中,根据歌曲的需要吸得适度,防止吸得过多、过紧,或过少、过浅。

2.掌握好呼气的方法

呼气是在歌唱中进行的,气要呼得匀、呼得稳,呼得柔和而连贯,呼得集中、节省而有弹性。要有控制地运用气息进行歌唱,防止憋气、漏气、气不流畅、气不够用、气往上吊等现象。

3.掌握好换气的方法

要根据词曲的分句和需要,选择好换气的气口;保持好换气的部位;掌握好换气的速度;安排好换气的时值。防止气息越换越浅、越换越紧、越换越吊的现象。

4.掌握好呼吸的对抗平衡

吸与呼、上与下两股气流的对抗平衡,使横膈膜起到支持歌唱气息的作用,即“横膈膜支持”,以保证气息托着声音,声音唱在气上,使呼吸真正成为歌唱发声的动力。

5.掌握好气息的控制技巧

掌握好既有气息控制又有气息流动的呼吸技巧:在歌唱时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用吸的感觉去呼,用吸的感觉去唱,从而有控制地运用流动着的气息去完成歌唱艺术的表现。

6.掌握好呼吸的协调技术

掌握好吸气深、速度快、容量大、控制好、弹性强、有横膈膜支持的、符合生理机制的、符合歌唱发声要求的、以感情带动的、自然的深呼吸的歌唱呼吸协调技术。三、掌握良好的起音方法

良好的起音是发声活动的核心和正确发声的基础,也是获得优美歌唱和音乐表现的重要途径,是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重要环节。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建立良好的起音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气息平稳

起音时,气息要平稳均匀、集中柔和,既要有控制,又不能滞重;既要有流动,又不能飘浮。

2.喉咙打开

起音时,要使深吸气、放下喉头、打开腔体成为一个整体动作,在呼气前的一刹那同时完成,使气、声随之而出。

3.气声平衡

起音时,气与声的搭配要准确平衡,如气大于声或声大于气,都会失去发声的平衡,不但会影响良好的起音及音准,还会引起声带疲劳及嗓音疾病。

4.声音安放

起音时,声音要在高位置上安放,既要有声音的高位置,又要有气息的深度;既要有声音的支点,又要有声音的垂直感,从而防止声音的尖挤、卡压、虚漏等现象。

5.准确自如

起音时,发声要松弛自如、干脆利索、准确果断,防止声音“滑上去”、“够上去”、“磨上去”、“冲上去”等不良习惯,它不但会影响声音位置的准确性,还会影响音色与音准的质量。

6.打好基础

歌唱发声的起音可分为硬起音、软起音、舒起音三种,在发声训练中一般以软起音作为基础及基本训练的手段,而硬起音和舒起音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根据需要结合使用。

总之,在起音时,一定要做到气息平滑、柔和,发声松弛、自如,声音集中、流畅,同时掌握好气息、声带、共鸣、位置协调配合的适度。俗话说:“慎始则成半”,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四、掌握正确“打开喉咙”的方法

喉头是气息的通道,声音的门户,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是科学发声的关键。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正确“打开喉咙”的发声方法,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1.深呼吸

通过深呼吸“打开喉咙”,把深吸气与“打开喉咙”在同一时间完成。在呼气发声时,仍然要“想着吸”,要“吸着唱”,从而保持“打开喉咙”的发声状态。要注意不能脱离深呼吸去强调“打开喉咙”。

2.放喉结

正确“打开喉咙”的标志是把喉结放下来,放在深呼吸的位置上(以不感到有压力为宜),并在发声时保持喉结下放的相对稳定和弹性。要注意在唱强音时不撑;唱弱音时不挤;唱高音时不吊;唱低音时不压。

3.松喉咙

正确地“打开喉咙”要注意喉结向下时不是往下压,而是随着吸气的感觉在放松中自然下降而形成“没有喉咙”的感觉。

4.调整体

要“打开喉咙”还需注意:上下牙关张开;下腭和舌根肌肉放松;舌面向前平伸;下巴下放内收;头部自然后倾等,这些都有助于喉咙的打开。

5.借手段“打开喉咙”的练习方法,在深呼吸状态下,还可采用半打呵欠的状态、闻花吸气的状态、低喉位U、O母音的发音状态等,这些都能较容易地寻找到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

6.纠偏差“打开喉咙”必须克服不良的发声习惯,纠正偏差,如上胸紧张、颈部僵硬、喉结上提、舌根下压以及撑喉、压喉、挤喉、卡喉、捏喉等一系列错误的发声习惯和毛病。

总之,在歌唱发声中,要保持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状态,既需要良好的深呼吸和气息的支持,又需要共鸣、位置、吐字等各方面协调一致,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五、掌握“高位置”的发声方法

声音的位置是指共鸣的焦点(即集中点),正确的声音位置能引导声音获得丰富的“头腔共鸣”感觉和优美的音色,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在声乐教学中,对正确声音位置的共同要求是——“高位置”。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高位置”的发声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呼吸正确

要有正确的呼吸方法与良好的气息支持。在歌唱发声中,深呼吸与“高位置”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正确的气息支持,才能获得正确的声音位置。

2.喉咙打开

要有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状态。“打开喉咙”是为了得到最佳的声音位置和喉头位置的稳定,对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有其特殊的作用。

3.起音准确

要有正确的起音,柔和平滑的起音是获得“高位置”声音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4.方向明确

要有正确的声音走向,把声音的感觉集中在鼻腔顶端到头顶的地方。摆脱喉头肌肉紧张用力的干扰,克服喉音和过于靠后的声音,使声音远离喉头、超脱喉头。这样,才能达到声音的“高位置”。

5.焦点集中

用闭口或开口的哼鸣练习,找到“头腔共鸣”感觉的集中点,从而得到最好的声音位置感。

6.声音通畅

用“U”母音的练习,找到使声音通向头腔通道的感觉,引向“头腔”的位置,从而获得最好的声音位置。

总之,声音的“高位置”是获得“头腔共鸣”和“整体共鸣”感觉的重要途径,这种具有“高位置”的“头声”,音质纯净,音色优美、柔和明亮、轻松灵活、有穿透力,并容易使声音统一、吐字清晰、音准好,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六、掌握混合共鸣的发声方法

一切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都依赖于共鸣和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使歌唱艺术的表现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混合共鸣的发声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在声带充分舒展和完善闭合的张力下,自由振动而产生良好的基音,才能使共鸣腔体引起共振,这是获得混合共鸣的前提。

2.要依靠正确的呼吸方法,以通畅流动的气息连绵不断地供给声带振动和腔体共振所需要的气压、气流与气量,是获得混合共鸣的基础。

3.要充分地通过深呼吸“打开喉咙”,把喉结放下来,同时舌头要自然放平,下巴要下放内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共鸣通道,获得混合共鸣。

4.要有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高位置”是混合共鸣的最佳选择。有了声音的高位置,才能获得丰富的“头腔共鸣”和上下贯通的混合共鸣。

5.要有整体自然松弛、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尤其是要有各共鸣腔体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下保持自由宽松的状态,才能获得最佳的混合共鸣效果。

总之,深呼吸、“打开喉咙”、声门挡气、“高位置”、巧协调是获得混合共鸣的发声要领。全身心地投入,使整个人都在歌唱时获得混合共鸣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抓住发声要领、保持最佳状态是获得混合共鸣的有效措施。七、打好中声区基础,达到声区统一

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训练好中声区是获得美好声音的第一步,是使整个声区得到统一的前提。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只有打好中声区的基础,才能达到声区的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打好中声区的基础,进而达到声区的统一,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在中声区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发声方法,即呼吸支持,打开喉咙、声音位置是一个整体,要平衡,要协调一致,从而建立良好的中声区。

2.要从自然声区起步,用正确的起音,良好的连音,唱出最富于自然色彩的声音,使中声区的声音统一后,再扩展音域并逐渐过渡到其他声区,达到声区的衔接和统一。

3.要搞好声区的过渡。换声区是通向高音的桥梁。在换声区训练中,要确定好学生的换声点,解决好换声区,找到声音集中的感觉,掌握声音转换的技术。

4.要在巩固好中声区和搞好声区过渡的基础上训练高声区。在高声区的训练中,要进一步加强气息的深度与对抗、喉咙的放松与咽喉的打开、下腭的内收与舌根肌肉的放松、声门挡气与气息压力的对抗平衡、声音的正确走向等,为演唱高音形成一个声音发射的良好条件,使高音更明亮集中,既有中声区自然明亮的色彩,又有丰富的“头腔共鸣”色彩,从而获得良好的高音质量。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自始至终要重视中声区的训练,并通过三个声区的训练方法和步骤,即从自然声区起步,建设好中声区、过渡好换声区、训练好高声区,消除声区之间的痕迹,达到声区的连接和统一,使歌唱者在整个声区中上下贯通、天衣无缝,以利于歌唱的艺术表现。八、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

音乐与语言的有机结合是声乐艺术所独有的特点。对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掌握好歌唱的语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一整套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学习和掌握以声、韵、调三个因素所构成的我国汉字的发音规律,即咬清“五音”、吐正“四呼”、辨明“韵辙”、分清“四声”的方法。

2.学习和掌握将汉字分成字头(辅音)、字腹(元音)、字尾(归韵收音)的吐字方法,即字头要咬得清楚,字腹要吐得纯正,字尾要收得准确,也就是“出声”、“引长”、“归韵”的方法。

3.建立稳定的歌唱语言腔体,在“打开喉咙”并保持咽喉部——歌唱“喉型”稳定的同时,吐字器官越灵活越好,动作越小越好,并采取“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的方法,保持歌唱语言腔体的稳定和母音的统一。

4.根据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处理好歌唱语言的节奏、韵味、轻重、强弱、快慢、缓急、抑扬、顿挫及断连等语调、语气和语势的表现,特别是在演唱民歌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歌曲时,更要注意演唱好字的“韵味儿”。

5.在歌唱语言中要处理好字与字的衔接与连贯,以及字与气、字与声、字与情完美结合的辩证关系。

总之,只有掌握好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方法,才能做到“字正腔圆”、“字清意明”地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与风格,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感情。九、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

准确敏锐的音乐听觉是歌唱发展的基础。听觉训练与声音训练相辅相成。耳朵是歌唱的引导者,只有耳朵的音乐听觉提高了,发声才能提高。

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准确、敏锐、有乐感的耳朵和音乐听觉。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高、音准、节奏、节拍、音质、音色、调式、调性、音程、和弦等一系列音乐的要素,有准确的听觉辨别能力。

2.要培养学生在发声训练中,对声音的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长与短、大与小、前与后、宽与窄、横与竖、扁与圆、明与暗、虚与实、松与紧等一系列声音特征,有准确的听觉辨别能力。

3.要培养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对歌唱呼吸的深浅、肌肉的松紧、喉器的高低、起音的好坏、母音的纯正、吐字的清晰、“打开喉咙”的适度、声音位置的高低、真假声混合的比例、气与声搭配的平衡等一系列发声要点,有准确的听觉判断与辨别能力。

4.要培养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对“喉音”、“鼻音”、“舌根音”、“白声”、“颤抖声”、“虚声”、“精气声”等一系列错误的发声,有准确的听觉判断与辨别能力。

5.要培养学生在歌唱表演中,对演唱的基调、情感、意境、形象、风格、韵味等一系列歌唱的表现特点,有一定的鉴赏与辨别能力。

6.要培养学生在歌唱发声时,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耳朵与听觉训练及发声训练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提高学生对发声与歌唱优劣的听辨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才能改变学生的嗓音,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这一点对以培养音乐师资为目标的师范生尤为重要。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歌唱者学习声乐和从事演唱不可缺少的素质条件,是歌唱成败的重要因素和关键。

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和歌唱的执着爱好与兴趣,使他们无论在声乐课堂里,还是在舞台上,都有一种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歌唱欲望与激情,从而有利于克服紧张与恐惧心理。

2.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建立在训练有素的歌唱技艺的基础之上,常言说:“艺高胆大”。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才能有成功的把握与信念,才能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

3.要培养学生歌唱的自信心和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周小燕先生说,“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有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只有充满“我能唱好”的信心和勇气,保持镇定与积极的情绪和肌体内外的平衡,才能战胜紧张与恐惧心理。

4.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还要从学生的意志、个性、气质的培养做起。使学生成为一个意志坚强、勇敢泼辣、性格活泼开朗、充满自信的人。不断地克服和改变意志薄弱、羞怯腼腆的个性,才能摆脱紧张心理。

5.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我控制和感情约束的能力。面对来自外界事物与环境的影响和思想压力而出现的喜、怒、哀、乐、惊、恐的情绪以及思维、意志、记忆力、注意力的异常变化,能以坚强的自控能力,排除杂念和干扰,心静神宁,专心致志地投入艺术创造,从而消除和转移紧张恐惧心理。

6.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歌唱能力选择演唱曲目。不贪大求难,不唱力所不及的曲目。在选择曲目时,要留有余地,使演唱有充分的把握性。这样才能消除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7.要充分做好演唱的一切准备工作,如认真对待演出前的排练、走台、彩排,熟悉演出的环境,如舞台、灯光、音响等。尽可能减少在演出时出现生疏与不适应感,提前排除演唱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做到演出前的“心中有数”,才能保证演出中的“胸有成竹”,从而获得稳定的心理状态,克服恐惧心理。

8.要加强学生艺术表演的实践能力,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朗诵、合唱等。锻炼学生的勇气和信心,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功来训练。通过不断地实践与锻炼,以冷静、沉着、稳定、勇敢、坚强、自信的心理状态取代紧张、焦虑、羞涩、腼腆、胆怯、恐惧的心理状态,从恐惧走向自信,使演唱超越自我。这是获得演唱成功的重要途径。第三节 声乐艺术的表现与再创造一、培养艺术表现能力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用优美嘹亮的声音,富有感情和艺术表现的歌唱,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最终目的。因此,培养学生对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与表现能力,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与表现能力,首先从了解与熟悉、分析与理解歌曲作品做起:

1.要了解歌曲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创作特点,以及作品的时代与个人风格、民族与地区风格、体裁与形式风格。

2.要正确分析和理解歌曲作品的歌词内容,深入挖掘歌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特定意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感情。

3.要熟悉歌曲作品的曲调特点,熟读曲谱,准确掌握作品的音准、节拍、速度、力度、分句、换气,以及乐谱中标记的各种符号的含意。

4.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歌曲作品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及钢琴伴奏等音乐特点,去寻找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对作品的演唱要求。

5.要充分运用对歌曲作品艺术处理的各种手法,如整体构思、层次对比、艺术夸张、突出高潮等手法,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培养学生对歌曲作品的表现能力。

6.在全面了解和熟悉作品的创作意图与创作风格的前提下,在深入分析和理解作品的歌词内容与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演唱基调、演唱风格、演唱身份、演唱意境作一个准确的定位,即可发挥歌唱技巧、歌唱语言、情感表现的综合表现能力,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正确地塑造歌曲的人物形象,生动地描绘歌曲的意境和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二、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声乐表演艺术贵在创新。歌唱者在演唱歌曲作品时,既是作品的忠实解释者,又要充分发挥歌唱者的创造个性,使歌曲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唱创造,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歌曲作品的艺术创造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尊重歌曲的原作。作者的原作给歌唱者对其作品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依据,在不违背原作的前提下,既要遵循作品的真实性,又要体现歌唱者的创造性,使歌唱者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演唱风格。

2.要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声乐艺术同其他学科一样,不可能脱离相关学科而孤立存在,它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音响学、语言学、文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要让学生从各门学科中获取知识,汲收营养,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素质,为歌曲的艺术再创造奠定基础。

3.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学生除学习和研究声乐表演艺术及其他音乐表演艺术外,还要开阔视野、博览众艺,了解和熟悉各种姊妹艺术。如:戏剧、舞蹈、影视、美术等艺术门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声乐表演的创造能力。

4.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与体验。歌唱者对作品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都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歌唱者要在生活经历中去体验和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情感,才能有艺术再创造的灵感。

5.要有精湛的演唱技巧与表现力。在声乐表演中,演唱技巧是为表现服务的,表现是为感情服务的,如果仅有对歌曲作品的歌词与曲调寓意的理解,却不能用歌声把歌曲的内容与感情表现出来,就很难对歌曲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只有掌握了精湛的演唱技巧与对歌曲的表现能力,才能对歌曲进行艺术再创造。

6.要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在声乐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中外优秀歌唱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演唱经验与艺术成果,特别是在中外经典声乐作品的演唱规格和艺术处理上,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故要在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总之,在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在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生活体验、演唱技巧与演唱规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与表现能力,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完美地表现作品的情感,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