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治疗技术(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7:09:43

点击下载

作者:郭艳青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言语治疗技术(十三五)

言语治疗技术(十三五)试读:

前言

《言语治疗技术》编委会编写说明

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为提高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岗位胜任能力的对接为目的编写而成。

本教材的编写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体现实用性,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教材中编入了相关案例,这些案例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教材内容之后才能获得正确答案,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方便学生学习,同时充分考虑相关执业考试的需要,章节前设有学习目标,章节末设有复习思考。

言语治疗技术是对各种言语障碍、听力障碍和吞咽障碍进行评价、治疗和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教材主要供三年制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康复专科医师、康复专科治疗师,以及从事康复临床工作的医师、护士等阅读参考。

本教材模块一绪论由郭艳青、谢静红编写;模块二言语治疗技术基础由郭艳青、马慧臻编写;模块三听力障碍由李凌雁编写;模块四失语症由李彦杰编写;模块五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由刘国宝编写;模块六构音障碍由牛继红编写;模块七口吃由魏丽芳编写;模块八吞咽障碍由李彦杰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各参编院校及教研室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恳切希望教材使用者对教材中的问题和不足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改正。《言语治疗技术》编委会2019年4月模块一 绪论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1.掌握 言语和语言、听力和听觉的基本概念。2.熟悉 言语治疗的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3.了解 言语听觉链,言语-语言障碍的分类,言语治疗的条件和要求。言语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各种言语障碍和交往障碍进行评价、治疗和研究的学科。项目一 言语治疗技术的发展史

言语治疗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美国约有100年的历史,日本约有50年,韩国约有40年。我国言语治疗取得较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言语治疗起源于19世纪,一些关于大脑的研究,对言语治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1861年,法国神经病学专家Broca发现,大脑左侧额下回病变会导致患者语言功能受损;1874年,德国学者Wernicke发现感觉性失语与大脑左侧颞上回后部的损伤有关。Broca和Wernicke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形成了优势半球的概念。

言语治疗技术发展按年代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到二战后(1945年)是萌芽时期。19世纪,美国的雄辩运动、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人脑的研究,为言语治疗技术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大量的外伤性失语症患者,促进了言语病理学的研究和言语障碍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

第二阶段:从1945年到1966年是言语治疗技术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评价和治疗方法发展起来。

第三阶段:从1950年到1975年,被称为语言学时代,开始以言语学的本质为出发点进行治疗。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被称为语用学时代,开始对会话、语言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进行再思考和再构造。

1925年,美国成立了美国言语治疗学会,该学会在美国言语治疗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美国的300多所大学中设有言语病理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其中200多所大学还开设了言语病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之后,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相继开设了言语病理学专业。

我国开展言语治疗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一些言语治疗专家到国内教学,同时,国内的一些医学专业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从而促进了我国言语治疗技术的发展。1981年7月,25个省市从事嗓音医学、言语医学的工作者参加了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首届嗓音言语医学学习班。随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等单位陆续开展言语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设立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特殊教育学系。1998年7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北京联合大学联合创办了北京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1998年10月,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听力中心成立。近年来,我国的言语康复事业取得飞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项目二 言语治疗技术的基本概念

言语和语言、听力和听觉是与人类交流能力有关的基本概念,学习言语治疗技术,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一、言语和语言

言语是表达语言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声音语言(口语)形成的机械过程。口语表达声音响亮、发音清晰,与神经及肌肉组织的参与有密切的关系。言语是人们最常用、最快捷、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具有代表性的言语障碍如构音障碍、口吃等。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应用这些符号达到交流的目的。表现为对符号的运用(表达)和接受(理解),符号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姿势语(手势、面部表情)及哑语等。具有代表性的言语障碍如失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等。

语言不同于言语,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体现在人们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之中,一切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只体现在人们的言语作品之中,并且从语言中吸取新的要素而不断得到发展。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如果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就将从社会中消失。另一方面,言语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个体只有借助于语言中的词汇和语言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即只有借助于语言这一工具,人们才能说出、写出别人理解的话语,也才能理解别人所说、所写的东西。二、听力和听觉

听力和听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人类的交流活动中,它们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听力是人们听声音的能力。听力是先天所具有的,主要依赖完整的听觉传导通路。

听觉是人们听清、听懂声音的能力,是人们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理解、记忆、选择后形成声音概念的能力。听觉是在具备听音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地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功能、认知功能等,在大脑皮质高级中枢的参与下对声音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所以听觉是需要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渐成熟和完善的。

在语言发育和交流过程中,听力是听觉的必要基础和前提,只有听到声音,才能听清、听懂声音。项目三 言语的产生、传递和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言语进行交往和传递信息,产生和运用言语的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意识不到哪些言语器官如何进行活动,但实际上言语处理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在言语的产生和感知过程中,依次发生一系列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事件,链接这一系列事件的链条称为言语听觉链。为方便理解,将言语的处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1-1)。图1-1 言语听觉链(参考:P B Denes and E N Pinson.The speech chain,Garden City.New York:Andcher Present Doubleday,1973)一、言语学水平

言语学水平是在大脑的听觉语言中枢内完成的。说话人首先产生一种交流的愿望和表达的意识,然后利用大脑语音库中储存的信号进行编码,形成要说的内容,即内部语言。听话人将听觉神经传入的生物电化学信号不断地传入到大脑的听觉语言中枢,听觉语言中枢对语音信号进行解码,形成声音的概念,从而理解了说话人表达的内容。不管是汉语、英语,还是其他语种,言语都是以所规定的符号为基础,用语言学概念将要说的内容组合起来,例如小单位是由一个个的音排列成单词,大单位是依照语法结构排列成句子和文章等。二、生理学水平

说话人决定了要说的内容后,在大脑和神经的支配下,通过构音器官的协调运动,说出单词、句子和文章。说话人的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内耳和听神经传到听话人的听觉中枢,同时也通过同样的途径传到说话者的听觉中枢,由此说话者可以调节和控制说话的音量。三、声学水平

语音以振动的空气波为载体在空气中传播,传至听话人和说话人的耳朵的过程就是言语的声学水平。语音的声学特征包括音长、音调、音强、音色四个属性。听觉言语器官先天或后天的障碍在声学水平阶段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音调单一、音强的提高等。

言语处理过程中的每一水平都很复杂,而且要表达的意图,内容的组合,构音器官的协调运动等,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言语功能与大脑的发育有关,如果存在先天因素所致的大脑发育不全,便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言语学水平的处理过程。在后天因素中,如果大脑的语言中枢受损,也会影响言语学水平和生理学水平,进而影响声学水平。如在言语发育完成之前发生听力障碍,对言语障碍的影响也会由生理学水平影响到言语学水平和声学水平。项目四 言语-语言障碍的分类一、失语症

失语症是言语获得后的言语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所引起的言语功能受损或丧失,常表现为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成年人和儿童均可发生。二、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通常指由于神经系统损害导致与言语有关的肌肉麻痹或运动不协调而引起的言语障碍。可分为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三、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

从言语康复的观点出发,获得言语之前与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鉴别很重要。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言语功能即发育完成,这时可以称之获得言语,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的处理只是听力补偿问题;获得言语之前,特别是婴儿时期的中度以上的听力障碍所导致的言语障碍,若不经听觉言语康复治疗,获得言语会很困难。四、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最常见的病因有大脑发育不全、自闭症、脑瘫等。这类儿童通过言语训练虽然不能达到正常儿童的言语发育水平,但是可以尽量发挥和促进被限制的言语能力,不仅言语障碍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还能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五、口吃

口吃是言语的流畅性障碍。口吃的确切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部分儿童是在言语发育过程中不慎学习了口吃,或与遗传以及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口吃可表现为重复说初始的单词或语音、停顿、拖音等。部分儿童可随着成长自愈;没有自愈的口吃常常伴随至成年或终身,通过训练大多数可以得到改善。六、发声障碍

发声是指喉头(声门部)发出声波,通过喉头以上的共鸣腔产生声音,这里所指的“声”是指嗓音。多数情况下,发声障碍是由于呼吸及喉头调节存在器质性异常或功能性异常引起的,常见于声带和喉头的炎症、新生物以及神经的功能失调。发声异常作为喉头疾病的表现之一,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项目五 如何进行言语治疗一、言语治疗的方法

1.训练和指导 训练和指导是言语治疗的核心,包括听觉的训练,促进言语的理解和口语的表达,恢复或改善构音功能,提高语音清晰度等。

2.手法介入 对一些言语障碍的患者,可以利用传统医学手法帮助改善受限的与言语产生有关的运动功能,此方法适用于运动性构音障碍,特别是重症患者。

3.辅助器具 为了补偿功能受限,有时需要装配辅助器具,如重度运动性构音障碍腭咽肌闭合不全时,可以给患者戴上腭托,以改善鼻音化构音。

4.替代方式 当重度言语障碍很难达到正常的交流水平时,就要考虑使用替代交流方式,如手势、交流板和言语交流器等。二、言语治疗的过程

言语治疗的目的是促进交流能力的获得或再获得。通过治疗人员给予某种刺激,使患者做出反应,正确的反应要强化(正强化),错误的反应要加以更正(负强化),反复进行可以形成正确反应,纠正错误反应。

1.基本过程(1)给予患者事先准备好的刺激,比如图片、文字或实物等。(2)若患者反应正确(正反应),告诉他回答正确(正强化)。(3)若患者反应不正确(错误反应),则告知错误(负强化)。(4)通过患者和治疗师的努力,患者的正确反应增多并固定下来。(5)正反应固定下来以后,则上移一阶段开始新的课题。(6)反复进行,当达到目标阶段时结束。

2.设定训练课题 按特定的目标来选择训练材料,规定实施顺序的具体过程称为设定训练课题。设定训练课题之前,首先要对患者的言语障碍进行正确的评定和分型,以了解言语障碍的各个方面和程度。在此基础上,针对言语障碍症状的各个方面,设定能使之改善的训练课题。若评定结果不准确,就会给患者设定出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课题。

3.制定训练程序 明确了训练课题后,还要制定训练程序,也就是把训练课题分解成数个小步骤。训练程序制定正确与否会明显影响训练效果,因此必须加以注意。训练程序制定的相关因素见表1-1。表1-1 训练程序制定的相关因素

4.刺激与反应 在训练进行过程中,由于患者的障碍程度不同,反应也会多种多样。比如做事物基础概念的选择训练,在患者的面前摆上牙刷、手套和眼镜,训练者手中拿着一个玩具小娃娃,并对患者说“请你给小朋友刷刷牙”(刺激),患者执行正确(正确反应)时会拿起牙刷放在小娃娃的嘴前做出刷牙的动作(反应)。患者执行不正确即为错误反应。这便是训练过程中的刺激-反应。

5.强化与反馈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反应正确时,要使其知道正确并给予鼓励(正强化);反应错误时也要让其知道错误并一起表示遗憾(负强化)。向患者传递反应正误的过程称为反馈。正确使用反馈在训练过程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刚刚开始训练的患者,往往可以使患者配合训练,巩固训练成果。在强化和反馈的应用过程中,对儿童患者有时要给予奖励,但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兴趣进行合理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升级与降级

在刺激-反应进行过程中,正反应会逐渐增强,当正反应能逐渐固定下来时,就可以考虑将训练上升一个阶段。当顺利达到训练目标时,训练即可结束。在训练过程中,有时错误反应会增强,此种情况大多由于训练难度超出了患者的水平,这时要降级。如果是初期的评定不准确所致,则可能在降级以后错误反应仍继续存在,这时就要进行再评定和修订训练程序。一般情况下,正确率达到70%~80%时就可以升级。三、言语治疗的条件和要求

为了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治疗时应尽量按以下要求去做。

1.场所 对脑血管急性期或脑外伤患者,病情许可时,可以在床边进行训练。当可以借助轮椅活动时,可到训练室进行训练。应尽量避开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最理想的是在有隔音设施的房间内进行。成年人治疗的房间不要太大,一般10平方米即可。

2.形式 原则上以一对一训练为主,有时要进行集体训练,可请心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一起参加,这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兴趣。

3.治疗时间和次数 可以根据训练者和患者人数而定,一般一次为半小时至一小时,幼儿为每天每次20分钟,住院患者每周3~5次,门诊患者的间隔时间可长一些。为使患者更好地康复,还应对患者家属提供指导。

4.卫生管理 训练时训练者会经常接触患者的身体和唾液,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各种传染病,手指有伤时要特别注意。训练前后要洗手,训练物品要定期消毒,直接接触患者口腔或皮肤的检查物品和训练物品,应使用一次性的。四、言语治疗的注意事项

1.注重反馈 这里所说的“反馈”是指训练过程中,患者对自己的反应有意识地认识(如指出图片或发出声音等)。反馈有两种意义,一是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有意识地客观地把握,二是能认识到反应正确与否。

2.关注患者状态 患者常存在注意力、观察力失常,抑郁,过度紧张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调整与患者的说话方式和环境。

3.确保交流手段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对于重症患者,首先要有手势、笔谈、交流板等交流工具,尽量建立基本的交流。这对于患者,特别是失语症患者有很大意义。

4.注意观察患者的异常反应 治疗前要了解患者的原发病及并发症方面的资料,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另外,要经常注意患者的身体情况,病房人员的介入量,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的训练内容等,特别要注意患者的疲劳表情,训练时如发现与平时状态不同,绝不要勉强训练。复习思考一、单选题

1.言语的概念是(  )

A.一种符号

B.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

C.只与声带有关

D.音声语言形成的机械过程,与神经和肌肉相关

E.以意愿的形成和转化为语言的符号特征(语言的形成),同时也包括了由声音符号转化为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感知)

2.言语治疗训练中正确率达到多少时可以升级(  )

A.20%~40%

B.40%~50%

C.30%~60%

D.70%~80%

E.以上都可以

3.言语治疗的核心是(  )

A.训练和指导

B.手法介入

C.替代方式

D.辅助器具

E.交流板二、名词解释

1.语言

2.言语

3.言语听觉链三、思考题

1.简述训练程序制定的相关因素。

2.简述言语治疗的条件、要求和注意事项。扫一扫,知答案模块二 言语治疗技术基础扫一扫,看课件【学习目标】1.掌握 言语听觉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构音器官的解剖与生理,听觉器官的解剖与生理,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2.熟悉 语言交流的心理学知识。3.了解 大脑功能侧化。项目一 言语听觉器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一、与言语相关的神经系统

1.大脑功能侧化

在对大脑的功能研究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人是由于右侧大脑半球损伤才引起言语障碍,而永久性的言语障碍中,大约有97%的人是由于左侧大脑半球受损引起的,故研究认为左侧大脑半球是语言优势半球。

随着对左右大脑半球功能认识水平的提高,优势半球的概念逐渐被大脑半球功能侧化和功能分工所取代。现代研究认为,左右大脑半球各有自己的优势功能(表2-1),人类的一切正常心理活动,都是在大脑两半球功能相对侧化的基础上,通过两半球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的。以言语为例,左半球分管语义和话语连贯性,右半球分管语调,给话语提供韵律,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说出准确动听的话。表2-1 左右大脑半球各自的优势功能

2.言语听觉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大脑皮层是由数百万神经元所组成的六层结构组织,神经元间通过轴突与树突互相连接。大脑表层为皮层灰质结构(图2-1、图2-2),不同的皮质区域有着不同的特定功能。跟言语有关的皮质区域见表2-2和图2-3。图2-1 大脑半球外侧面的Brodmann分区图2-2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Brodmann分区表2-2 跟言语有关的皮质区域图2-3 左侧大脑半球的语言中枢二、构音器官的解剖与生理

言语的产生通过呼吸系统、发声(嗓音)系统、共鸣构音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实现。贮存在肺、气管与支气管内的气体随着呼气运动有规律地排出,形成气流,到达声门处,转变成一系列的脉冲信号(声门波);然后通过声道的共鸣作用,形成具有适当形态的声波,最终由口和鼻发出言语声波信号(图2-4)。图2-4 言语三大系统(一)呼吸与言语

发音的动力是呼吸时肺所产生的气流。呼吸运动是通过肋间肌、横膈和腹肌的协同作用完成的。吸气肌群主要由膈肌和肋间外肌所组成,吸气时,肋骨上提,增大胸腔容积。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腱膜组织,呈扁平状,并与胸廓肋骨的下缘相连,静止时向上隆起,形似一只倒置的钟罩。膈肌收缩时,其隆起部分向四周拉平,使胸腔在垂直方向上进行扩张,并使下部肋骨上提并向外移动。呼气肌群主要由肋间内肌所组成,作用在于使肋骨下降,缩小胸腔容积。平静呼吸时的呼气过程基本上是被动的,吸气后借助肺部弹性回缩力的作用而释放气体。呼气时,腹部肌群先使腹压增强,膈肌上升,接着降低肋骨和胸骨,使胸腔的容积缩小。

言语过程中,肺部必须为喉部提供足够的动力和通气量,因此和平静生理呼吸相比,言语时,吸气时间更短,呼气时间更长。一方面,吸气占整个呼吸周期的10%,呼气占整个呼吸周期的90%。另一方面,单位时间内的呼吸次数减少且不规则,平静生理呼吸的过程中,呼气的动力来自弹性回缩力,但对于言语呼气而言,这些动力是不够的,还需借助腹部肌群主动收缩的力量等。为了适应说话时所需要的呼吸,在神经的支配下,呼气肌和吸气肌通过协调运动可维持必要的肺容量和压力。最大吸气后持续发声时间,成年男性平均为30秒,女性平均为20秒。(二)发声与言语

喉是发音器官,两侧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声带间的区域称为声门。吸气状态时,声门开放呈倒置“V”形,空气经过声门,无任何阻力地到达肺部。发声时,气流从肺部呼出,途经气管到达喉部,喉部两侧声带拉紧,声门裂变窄,甚至几乎关闭呈“I”形,气流不断冲击声带,引起振动。声带振动,产生一系列气流脉冲波,并转化成一系列声能脉冲信号,从而形成言语的基本声源,这就是发声,或称为嗓音。声带的运动,是言语产生的振动源。

发声由喉软骨、喉关节和喉部肌群共同完成。其中喉软骨形成两对关节,即环杓关节和环甲关节,声带的运动主要通过这两对关节的活动来完成。

1.环杓关节 为鞍形关节,能够进行摇摆运动和轻微的滑动运动。通过环杓后肌和环杓侧肌的作用,使双侧声带分开和关闭,即声带的外展和内收。声带外展时,杓状软骨的运动使声带突向外上方翻转;声带内收时,使声带突向内下方翻转。

2.环甲关节 是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间的两个车轴关节,甲状软骨下角末端的内侧面有一圆形小关节面与环状软骨的关节面相连,使两块软骨之间产生前后旋转运动。其作用是通过改变声带的长度和张力来调节音调。(三)共鸣与言语

喉音(声门波)自声带产生后,向上进入声道(共鸣腔),通过共鸣腔大小形状的种种变化,产生不同的共鸣,形成各种不同的声音。共鸣腔包括胸腔、喉腔、口唇腔和鼻腔,其中胸腔、喉腔、咽腔主要起低音共鸣作用,口唇腔系统主要对中音部分产生共鸣作用,鼻腔对高音部分产生共鸣作用。

1.咽腔 包括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环绕咽腔的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下缩肌对声道的调整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咽下缩肌收缩时,喉咽部分的宽度将缩小,这种情况多见于发开元音时。咽中缩肌起点位于舌骨上,其自动放松时,舌骨的运动将不会改变咽腔的大小和体积。咽上缩肌在言语过程中较为活跃,鼻通道关闭时,其与软腭一起协同工作。根据发音的内容,鼻咽和口咽之间的鼻通道形状发生相应的变化,发闭元音和辅音时,该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发开元音时,该通道处于半开放位置;发鼻音时完全开放。

2.口唇腔 口唇腔是人类发音器官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发音器官中可以活动的器官几乎都集中在口唇腔里,如唇、舌、软腭。发音活动的复杂变化是在口唇腔里进行的,通过改变口腔的形状、容积和气流的通路,使声带音产生种种不同的共振。

3.鼻腔 鼻腔和鼻窦在鼻腔共鸣方面起主要作用。鼻腔与鼻窦因有固定不变的体积,其共鸣作用主要由软腭进行调控。音调升高时,软腭与腭垂逐步升高隔开鼻腔与口腔,改变共鸣方式。(四)构音与言语

下颚、唇、舌及软腭等发声器官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它们可以改变口腔、咽腔、鼻腔的形状、容积和气流的通路,使声带产生种种不同的共振;也可以和固定部位接触,形成种种不同的阻碍,使气流不能顺利通过,产生声源。

1.下颌 下颌是一块质密、坚硬的U形骨,主要由下颌骨体和两个下颌支组成,并在颞骨两侧通过颞颌关节与颅骨连接,参与构音运动。

2.唇 唇的生理功能是防止食物和唾液流出,并参与面部表情的形成和构音运动。唇部最重要的一块肌肉是口轮匝肌,其环绕口唇周围。在收缩期间,能使分开的嘴唇关闭,并使唇部皱缩。拮抗这种闭合运动的有三组唇外肌:①唇横肌:将唇角向两侧外拉,将唇部抵在牙背上;②唇角肌:将上唇向上提,将下唇向下方牵拉;③唇直肌:使嘴角收缩。

3.舌 舌的生理功能是发音、咀嚼和吞咽。舌是最重要的构音器官,如果人类失去了舌,就只能发出毫无语音区别的单一的声音。舌由大量的肌束构成(图2-5)。舌体能够向口腔的任意方向移动,并且能够灵活地改变其形状和大小。舌部肌群可分为成对的舌内肌群和舌外肌群。舌内肌群能改变舌部的形状和大小;舌外肌群移动舌部,改变舌部与声道或颅骨的相对位置。舌内肌群包括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和舌直肌;舌外肌群包括颏舌肌、茎突舌骨肌、腭舌肌等。舌内肌群位于相互垂直的三个水平面上。舌上纵肌能将舌尖向上拉伸,而舌下纵肌则将舌尖拉向下方。这两组肌群协助收缩,使舌体缩短,舌横肌收缩时,使舌体两侧向中间收缩,从而使舌体拉长;当舌直肌收缩时,舌体则变薄。

舌的运动与发音密切相关,发元音时,受舌前后运动支配,颏舌肌的收缩能使舌部向前运动,将舌体向前拉伸,拮抗肌即茎突舌骨肌的收缩可使舌部向后和向上拉向软腭。当构建前元音和腭/齿辅音时,舌面向上抬起,抵住硬腭。舌面的抬升运动主要通过舌上纵肌的收缩来实现,并使舌尖向上举起,此时舌横肌也有轻微的收缩,致舌部狭窄、拉长。当舌骨舌肌、咽中缩肌和咽下缩肌收缩时,舌体向后拉伸,咽腔容积变小。发开元音时,可以见到这种构音方式,它们均有较小的咽腔。腭舌肌的收缩可使舌背抬高形成拱沟。

4.软腭 软腭位于口腔和鼻腔之间,像瓣膜组织,使鼻腔和口咽腔的声学耦合得到调整。在元音的产生过程中,鼻咽通道关闭,这样元音听起来就不带鼻音,软腭的上提是通过腭帆提肌来完成的。腭舌肌、腭咽肌用来降低软腭的位置。当它们将舌和咽壁与软腭相连时,如果这些肌群是固定的,或者过于紧张,结果导致很多鼻音发成非鼻音。

总之,人类共鸣构音器官的显著特点是共鸣腔的形状和截面积是可以变化的,其通过可活动构音器官的运动来实现。因此,通过调节声道不同的形状,人的言语声也表现出不同的声音色彩。图2-5 舌肌(舌正中矢状切面)三、听觉器官的解剖与生理

听觉器官负责接收、传导、感知和处理外界声信号,产生听觉,这一复杂过程是人类形成正常言语功能的关键环节之一。(一)外耳的解剖与生理

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图2-6)。图2-6 耳的解剖结构

耳郭具有接收声波和判断声源方位的功能。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道,同时它也是一个有效的共鸣腔,能使较弱的声波振动得到加强,并引起鼓膜振动。鼓膜介于外耳和鼓室之间,能把声波刺激传到中耳。(二)中耳的解剖与生理

中耳是传导声波的主要部分,把空气中的声波振动有效地传至内耳液体之中。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四部分,鼓室内有听骨链,构成传递声音的曲杠杆,把声波振动传递至内耳。咽鼓管能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引流中耳的分泌物,防止逆行性的感染,阻声和消声。(三)内耳的解剖与生理

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是骨性管道,分为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三者相通。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性管道,被内淋巴液填充,根据其与骨迷路的对应关系依次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蜗管。蜗管断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高低不等的毛细胞,称为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可相应接受低高声波的刺激。

内耳主要为听觉和平衡功能。其中耳蜗与听觉有关,是听觉的神经部分,可以将机械性声音振动信号转变成神经电信号;半规管具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与听觉无关。项目二 语言交流的心理学基础

语言交流是指信息、思想、感情、需求以及愿望等的相互交换,交流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到现实的交流情况。一、语言交流的心理过程

语言交流的心理过程是从最初的表述动机,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内部语言,扩展到外部语言。理解话语的心理过程是从感知对方扩展的外部语言,从词、句到话语,分出话语的主要思想,然后理解话语的整个意思。(一)影响语言交流的心理因素

影响语言交流的心理因素包括交流角色关系、交流循环系统、交流者的欲望、交流者的地位、交流者的心态、交流环境等,对这些因素的探讨可以促进对语言交流的心理认识。

1.交流角色关系 在语言交流中,交流双方的信息传递随着听、说角色关系的不断变换而改变,说话不是为了给自己听,“说”与“听”是语言交流中的两个互为依存的角色。

2.交流循环系统 在语言交流中,因为交流双方信息传递的方向随着听、说角色关系的不断变换而改变,所以语言交流过程是一个循环系统。在此过程中,除了以听说角色变换、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交替为线索的主要循环过程之外,还存在着运行于记忆与编码、解码、内部语言之间的三个支持性循环过程,这种内在的模式就被称为交流循环系统。

3.交流者的欲望 一方所生成的话语常常激发对方的表述动机,从而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内部心理活动,如赞同、反对、感叹等,从而触动其语言的欲望,交流者的欲望影响着交流者的语言表达及外部情感。

4.交流者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人们是轮流说话的,交流双方的角色关系往往不断变换,交流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关系。但语言交流中受社会地位等影响,如上级领导对下级的语言交流过程往往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会影响被支配者的交流欲望,出现不平衡的特殊交流形式。

5.交流者的心态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态度会影响个体的言行,从而影响交流者的态度,反映在交流心态中,这些反映被听者接受时,会由于接受者的人生背景及交流心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影响到双方交流的内容。

6.交流环境 交流环境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外部交流环境,指交流的场合、声音环境、第三者干扰等,如在很吵闹的环境中交流,说者必须提高音量,听者必须集中精力倾听,需要每一交流者更大的体力付出,从而影响交流心态及交流欲望。另一种是交流者的内部环境,指交流双方的心理环境,如交流者心事重重、疲乏、瞌睡等。(二)语言理解过程

语言理解是对交流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其心理过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1.语言理解的心理基础

语言理解的心理基础主要有:感知辨识、短时记忆、反馈监控。(1)感知辨识 听理解首先要对语言的声音进行感知,其次是辨识其词义功能及承载的语义。当听到一串话语时,把语流加以切分,分出语段、音段、音素所体现的音位。通过领悟语句的语调结构和词语的含义来辨识语句的意义。辨识词义,其实就是根据该词在语句中的组合地位,判断它用在多义系列中的哪一项语义,有时还要从上下句的关系加以判断,尤其是多义词。例如:“他不是东西”这句话,在感知后切分出“东西”这个词时,首先要辨识它不是词组“东西”;其次要辨识它不同于“梳子是有用的东西”中的那个“东西”。也就是说,它不是指“物品”,而是指“人品差”。然后根据整句话的语气,辨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品格差”。(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参与语言理解的一项必需的心理条件。如在理解连贯话语时,必须记住话语的关键成分,才能抓住重点,分清各成分的关系,理解话语的内在含义。(3)反馈监控 语言的传入性反馈监控机制是保证语言交流围绕话题的重要心理条件。在语言理解时,听话者必须在判断话语的关键成分的基础上紧紧把握语言交流的话语主题,反复加以核对,一旦发现曲解、误解或偏离话语主题,就要调整理解过程,重新调整谈话方向,尽力捕捉话语的信息核心。

2.语言理解的策略

语言理解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的复杂心理过程。人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常应用语义策略、词序策略和句法策略等来加工语言信息。例如,人们可以根据语义来确定各种词类:如凡指称实体的词为名词;凡说明行动的词为动词。利用语义策略可以帮助理解一个句子,如听到“孔融梨让”这样的句子,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融让梨”,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语义模式,即当句子中谈到礼让,谈到一种食物,又谈到一个人,则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此人礼让该食物”。所以,即使词的顺序颠倒,人们也不会产生误解。

词序策略则是利用词序的模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例如,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为“名词1——动词——名词2”,即“动词之前的名词为支配者”,“动词之后的名词为受支配者”,这个词序模式的内涵就是“第一个名词的特例对第二个名词的特例施加动词所表达的一定行动”。在听到“风吹荷叶”这句话时,就可以正确理解谁吹谁或谁被吹了。可以看出,这种词序策略不仅涉及句子的表层结构的分析,实际上也涉及句子的深层结构或意义。但是,人们的话语是极其复杂和多样的,一个句子往往难以纳入某个个别的词序模式。有时可能首先要利用句法策略将一个句子分解为若干模式,对句子进行分解和组合,构成句法水平加工,然后再应用词序策略。

人们在实际理解语言的进程中,常交替应用几种策略。一般来说,这些策略是从已有知识和上下文出发的,表现在理解过程中形成某种期望或假设,但它们需要得到输入信息的验证和校正,并在一定时刻加以转换。其实,这些语义策略、词序策略和句法策略都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模式策略。较高水平的加工策略,如语义策略或句法策略,对较低水平的词汇加工乃至语音加工会发生影响,互为作用,以便最好、最快地理解。

3.语言理解中的信息整合

人的背景知识对语言理解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策略运用上,还表现在信息整合上。人输入的语言信息要与记忆中贮存的有关信息相整合,才能得到理解。如果缺乏有关的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记忆中的有关信息,那么就不能或难以实现语言的理解。通常人们将新的信息与已知的信息联系起来达到进一步地理解,在句子中,已知的信息通常先于新的信息出现,然后在记忆中搜索与已知的信息相匹配的贮存信息,再将它与新的信息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在句子的上下文阅读理解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对话和阅读中,前一个句子或一些句子为后一个句子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互为影响,如果这种已知的信息与新的信息互为关系遭到损害,句子的理解将受到影响。

4.推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人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推敲、领悟语言的意义,常通过推理来增加信息,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语言的理解。(三)语言表达过程

在语言交流中,语言生成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条件,在语言交流中理解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语言的产出则相反,它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其包含:①构造阶段:依照目的来确定要表达的意思;②转换阶段:应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③执行阶段:把语言形式的消息说出来或写出来。

语言产出是人有目的的活动。语言产出过程首先需要确定哪些信息要表达出来,即决定说(写)什么,然后再决定这些信息如何表达,即确定怎么说(写)。在确定说什么和实际说出来之间进行着各种转换过程,即从思想依次转换为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将这些不同的转换过程看成不同的加工阶段,大致分为三个过程:

1.表述动机 语言生成的起点是表述动机,即在话语中表述特定内容的需要。例如,提出请求、宣布结论、表示愿望、交流信息、陈述思想等,动机只是语言表述的出发点,根据表述的方式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它们在表述动机上不尽相同。对话动机的实质在于:它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是交流者将自己置于听者地位、将对方置于说者地位,向对方的语言刺激所做的反应。因此,表述动机既是理解的终点,又是生成的起点,也就是说,它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是从语言理解转向语言生成的衔接点。

独白是语言表述的另一种形式,即由说话者说出一段意思连贯的扩展性语言,它由独立的表述动机支配。在这种稳定的动机驱使下,说话者会主动独立地制定语言表述计划。如果没有独立的表述动机,或者由于脑损伤而导致表述动机障碍,或者由于突然改变动机而使最初的动机不能坚持,那么独白型扩展性语言就要受到破坏,出现话语不连贯,语无伦次,或出现突然性的语言转折。

2.语义初迹 语言生成内部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语义初迹。语言表述动机只是引起语言表述过程的出发点,它本身还没有确定的内容。语义初迹的产生是确定语言的内容,它形成未来语言表述的基本格式。

语义初迹可以说是一种由表述动机触发起来的同时呈现的语义关系网络体系,语义初迹包括三个要素:①形成思想的主题和述题;②由义素构成的潜在语义;③一些潜在的语义关系,如时间、目的、对象等。这些要素一旦转化为语言单位,就可以通过内部语言形成扩展的话语。这种语义初迹是形成话语的基础,它是一个潜在的语义关系体系,在心理上只是表述的一般主观意图,但说话者能够把这个主观意图转变为扩展的语言语义体系。

3.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语言生成内部过程的第三个环节,它是从同时综合出现的语义初迹向扩展的外部语言过渡的必需阶段。

语义初迹只是含糊的语义关系体系,它还没有包括语言的具体词汇单位,又不包括语言的具体语法结构。由于语言和思维联系密切,只有在语言的参与之后,才能把语义初迹转化为话语表达清晰的思想。说话者在组织内部语言的语义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词汇单位。由于每个词语都处于该语言的一定聚合结构和组合结构之中,因此,选择的心理条件就是:在大脑储存的词语库中,把需要的词语从具有潜在候选资格的词语中筛选出来,过滤同义词和同音词,抑制并放弃次要的,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在通常情况下,一些常用词容易被选中,而罕用词选择的难度较大。

4.外部语言 外部语言是语言生成内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从内部语言扩展而来,此时语法上已经定型,词汇也已选定,主要进行语音实现,使目标词语在语音中得到实现,其心理条件是保证将表述变成有声语言,并通过各种反馈不断循环纠正,构成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四)影响语言交流的认知能力

认知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认知功能对语言交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接受能力,即通过各种感觉接受外界信息;②记忆和学习功能;③思维功能;④表达功能,通过语言、躯体、情感等各种形式进行表达。此外,意识和注意能力在语言交流中也非常重要,是语言交流的基础。

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语言能力与各项认知能力息息相关。首先,语言理解过程就必须以正常认知为基础,若认知功能异常,失去接受能力,即失去通过各种感觉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就丧失了语言理解过程的感知辨识能力。其次,如即刻记忆能力和(或)信息复呈能力下降,就打断了语言交流循环系统,语言交流就无从谈起。再次,如思维混乱,就会造成语言表述动机不明、词汇选择不分主次、言不达意、语言生成失败。此外,表达功能亦是认知功能之一,表达障碍肯定影响语言交流。总的来说,正常的认知功能是语言交流的基础,如果认知功能异常,必然影响语言交流过程,所以言语治疗与认知治疗是不可分割的。二、语言交流障碍的心理因素及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语言交流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心理状态,交流障碍与心理障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在言语治疗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并给予及时的干预,这样才能使言语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语言交流障碍伴随的心理行为问题

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通常会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心理反应;有些患者由于脑功能障碍,常引起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心理障碍,导致异常行为(如多动),继而出现言语交流困难。具体的心理行为异常表现有:

1.焦虑心理 是患者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疾病诊治过程的各种麻烦,以及疾病预后的恐惧不安心理等因素,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紧张、害怕、过分担心,对自身疾病思虑过度。

2.抑郁心理 是一种对不良外界刺激发生长时间的沮丧感受反应的情绪改变。抑郁的发生可以是躯体疾病的后果,如脑血管意外、各种癌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也可发生在躯体疾病之前,即生活事件的应急,如亲人病故、心理受挫折、工作压力太大等。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由于语言交流障碍,会产生情绪低落,对疾病的预后丧失信心,对生活无兴趣,感到无望与无助,不积极配合治疗,严重时拒绝治疗和检查,甚至产生轻生观念、自杀企图或行为。随着疾病症状的转归和变化,抑郁情绪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抑郁情绪与患者本人的性格、周围人的支持以及环境有密切关系。

3.孤独心理 患者因语言交流障碍,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不能通过语言与别人交流而产生孤独感。

4.依赖心理 患者因为交流的障碍,尤其害怕被人取笑自己,特别容易对家属及信任的人产生过度依赖性。一旦患者的需求得不到重视,其自尊心就容易受到挫折而变得心情沮丧,影响治疗效果。

5.自我防御心理增强 患者因为交流的障碍,会产生明显的猜疑。特别是对医务人员、周围人、子女以及照料者的猜疑,认为不重视、不关心自己,严重者甚至认为医生不给自己好好治疗,甚至会不接受治疗等,并可能进一步引起恐惧。

6.认知心理障碍 由于脑功能障碍易导致患者注意力或记忆力障碍,儿童患者易出现多动症等病理行为,继而出现语言交流障碍。(二)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指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改善、矫正或消除患者的不正确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异常行为和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的治疗过程。以下为语言交流障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1.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治疗者对患者的指导、劝解、鼓励、安慰和疏导的方法来支持和协助患者处理问题,适应所面对的现实,度过心理危机的方法。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临床上最基本的心理治疗模式,特别是当脑卒中等患者由于不能言语表达,或听不明白时,会出现较明显的消极情绪(焦虑或抑郁),心理医师或治疗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的角度,给予鼓励、安慰和疏导,帮助患者逐渐建立自信,充分地调动患者内在的康复动机,鼓励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改善功能。

2.行为疗法 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中的学习学说,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及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基于此,行为疗法认为人的心理病态和各种躯体症状(包括言语-语言障碍)都是一种适应不良或异常的行为,是在以往的日常生活经历中,通过学习并经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既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异常行为,那么也可以通过再学习、条件反射或强化手段,消除或纠正病态行为,建立正常而健康的行为。

言语-语言障碍可以被视为一种异常或病态行为,因此可以采取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纠正,在言语-语言治疗中,常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操作性条件技术、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1)系统脱敏疗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列表法将易引起患者紧张或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情境场合按由轻至重的顺序排列,然后采用心理放松技术,依次缓解这种消极情绪,从而达到逐渐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实施心理治疗时,应从引起个体最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惧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并给予渐进松弛训练,使个体轻度的焦虑或恐惧反应消失;然后,治疗者可向处于松弛状态下的个体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循序渐进,最终接触最强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惧状态在个体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反复呈现,个体的焦虑或恐惧反应就会消失。该方法通常用于那些在特定场合易引起言语-语言障碍的患者,如口吃患者等。(2)操作性条件技术 指应用各种手段以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强化疗法基于操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治疗者可通过行为干预来增加适应性行为,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言语-语言治疗通常采用操作性条件技术。(3)松弛疗法 指通过一定的肌肉松弛训练程序,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躯体及心理功能的紊乱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是源于古代的一种自我心身保健方法,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道、德国的自身训练等,都是以放松为目的的心身保健方法。由于言语-语言障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相关肌肉紧张以及紧张焦虑的心理,因此身心的放松治疗尤为重要。(4)生物反馈疗法 是利用现代电子仪器,使人们无法觉察到的内脏生理功能(如血压、心率、呼吸、语音、生物电活动等)转换成个体能察觉到的声、光等反馈信号显示出来,以帮助个体自我控制和调节这些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听力障碍儿童在言语训练中会充分利用其视觉功能,通过“看”来调节自己发出的声音,以弥补其听力不足。

3.家庭治疗 是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属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治疗,治疗者通过与家庭中所有成员有规律地接触、交谈,使家庭内部发生某些变化,并使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家庭治疗专家认为,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除了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制约外,还与不良的家庭内情感及观念交流模式有关,这些模式的改善将对患者的病情产生有益的影响。如针对孤独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儿童进行言语-语言干预时,同时也需要干预其异常行为,家庭环境的调整或人际关系的优化将有助于此类儿童的行为及言语-语言功能的改善。

4.集体治疗 又称团体心理治疗,是相对个别心理治疗而言,指由1~2位治疗者主持的、以集体为对象的心理治疗。治疗者运用各种技术,并利用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以达到消除患者症状并改善其人格与行为的目的。

5.工娱疗法 是工作治疗和娱乐治疗的简称。凡以工作或劳动作为促进康复的手段,称为工作疗法;凡以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康复的手段,称为娱乐疗法;实际治疗中两者常相互结合。该方法有助于建立轻松快乐的情境,促进患者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从而有效缓解言语-语言症状。

6.游戏治疗 是近代心理学中的专用术语,游戏治疗主要基于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发展而成,指出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将内在的焦虑外显化,并通过与治疗师的互动,增加对自我行为和情绪的认识,并促进个体发展,加强自我面对困难时的信心和能力。游戏治疗可广泛地用于各类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进而治疗患儿的言语-语言障碍。项目三 言语治疗的语言学基础

汉语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汉语在语音、语法方面具有很明显的特点。一、语音(一)语音单位

1.音素 音素是可划分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分为两类:元音和辅音。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没有受到阻碍而形成的一类音素,如a、o、e、i、u等。辅音是气流在口腔受到阻碍而形成的一类音素,如b、p、m、f等。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见表2-3。表2-3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2.音节 是在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自然语音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汉语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1)声母 音节开头的辅音即为声母(表2-4)。(2)韵母 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即为韵母。韵母有的由一个、两个或三个元音组成,有的韵母中也有辅音成分(表2-6)。(3)声调 声调在汉语发音过程中,贯穿整个音节的声音高低、升降、曲直变化。在汉语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韵完全相同的音节,声调不同,其意义就会发生改变。例如“八、爸、把”。声调是汉语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显著特点。(二)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是指发音器官在发音时对气流形成阻碍的位置。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包括气流的强弱、声带的颤动等。根据发音部位和方法的不同,普通话的21个辅音声母可以进行以下分类(表2-4)。

1.发音部位 从发音部位看,辅音声母可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七类(表2-5)。

2.发音方法 从发音方法看,辅音声母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1)根据发音时气流克服阻碍方式的不同,辅音声母可分为五类:

1)塞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时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塞音有b、p、d、t、g、k。

2)擦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非常接近,留下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时从窄缝挤出,摩擦成声。擦音有f、h、x、sh、r、s。

3)塞擦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先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发音时,先破裂,后摩擦,结合成一个音。塞擦音有j、q、zh、ch、z、c。表2-4 普通话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表表2-5 辅音声母发音部位

4)鼻音:口腔里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垂,打开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颤动声带,从鼻腔通过。鼻音有m、n。

5)边音:舌尖与齿龈相接构成阻碍,舌头两边留有空隙;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颤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通过。边音只有l。(2)根据气流的强弱,又可将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分为两类:

1)不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包括b、d、g、j、zh、z。

2)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包括p、t、k、q、ch、c。(3)根据声带是否颤动,可将声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类:

1)清音:气流呼出时,声门打开,声带不颤动,发出的音不响亮。

2)浊音:气流呼出时,声带颤动,发出的音比较响亮,普通话中只有m、n、l、r四个浊音,其余均为清音。表2-6 普通话韵母构音表

3.韵母的发音分析

按韵母内部成分的特点,可以将普通话韵母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三类,见表2-6。(1)单韵母 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称为单韵母。口腔的形状是由舌位、开口度和唇形决定的,因此,单元音的发音可从舌位的前后、高低(开口度的大小)、唇形的圆展三个方面来分析。(2)复韵母 由两个或三个元音构成的韵母称为复韵母。复韵母的发音特点是从一个元音快速滑到另一个元音的过程中,舌位的高低前后、口腔的开闭、唇形的圆展,都是逐渐滑动的,气流不中断,听起来像一个浑然的整体。根据韵腹位置的不同,可把复韵母分成前响复韵母(ai、ei、ao、ou)、中响复韵母(iao、iou、uai、uei)和后响复韵母(ia、ie、ua、uo、üe)三类。(3)鼻韵母 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n或ng构成的韵母。按照鼻韵尾发音部位的不同,鼻韵母可分为两组:以n做韵尾的前鼻韵母和以ng做韵尾的后鼻韵母。二、语法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词和句子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语法上的词指的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最基本的表述单位。

1.词 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2.句子 是由短语或词构成,具有特定的语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按照用途和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按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复习思考一、单选题

1.下述哪项属于左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

A.绘画、绘图能力

B.建造能力

C.计算力

D.音乐

E.躯体的和空间的定向能力

2.以下符合元音发音特点的是(  )

A.气流畅通无阻

B.气流较强

C.清音声带不颤动

D.阻碍气流的发音器官紧张

E.浊音声带有颤动

3.zh的发音方法是(  )

A.塞音

B.塞擦音

C.擦音

D.边音

E.鼻音

4.发音系统中可动的结构是(  )

A.软腭

B.上齿

C.硬腭

D.咽喉壁

E.下齿二、思考题

1.简述听、说、读、写四大语言中枢在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2.言语的产生是由哪几个系统共同作用实现的?

3.言语-语言治疗中可应用哪些心理治疗技术?

4.辅音声母发音部位的特征有哪些?扫一扫,知答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