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砺忠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4:32:25

点击下载

作者:高艳国 赵方新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血砺忠诚

血砺忠诚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上册

下册上册

目录

CONTENTS

冀鲁边根据地的历史绝唱

引子

上部 神州哪许陆沉了

第一章 挺纵进乐陵

1 谁是“娃娃司令”

2 我们得拿出老本给山东啊!

3 危险的端倪

第二章 冀鲁边前传

4 张隐韬播火津南

5 悲怆马颊河

第三章 惊雷动华北

6 脱下长衫去战斗

7 黄夹镇上树义旗

第四章 纵横苦征战

8 救国军的“软肋”

9 神秘的委任状

10 “拉锯”盐山

11 冀鲁边雏形初现

第五章 挥斥博弈忙

12 牟宜之的“乐陵传奇”

13 “娃娃司令”订交抗日县长

14 惠民城舌战沈鸿烈

15 省主席的“三大耻辱”

16 “胡子司令”之死

17 义撼高树勋

第六章 鸣镝声声急

18 伏击韩家集

19 三打灯明寺

20 鏖战大宗家

21 突围沙窝村

中部 欲凭赤手正乾坤

第七章 何以挽狂澜

22 重返冀鲁边

23 “张二路”的覆灭

24 痛失“边区慈母”

25 激战雷音寺

26 “黄沙会”和“小红门”

27 智斗顽军

返回总目录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无限忠诚为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人们!冀鲁边根据地的历史绝唱——序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李炳银

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当年悲壮的抗日战争历史来说,冀鲁边区曾经发生和存在的丰富内容或许只是这个伟大图景中的一小部分。随着一场巨大的变故的发生和形势的发展,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之后,冀鲁边区这个一度在中共党史和抗战史上十分重要的地方,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形象面目似乎也有点模糊,致使很多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曾经还有个冀鲁边区。而作为一段不可或缺的“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血砺忠诚》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引领我们走近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重现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和我党的优秀代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昭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实施阴谋手段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新的全面侵华战争。这样赤裸裸的疯狂侵略行动,自然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抗。在地处河北和山东交界地区的冀鲁边一带,在北方局、中共山东省委的积极号召和努力团结、组织下,各种形式的抗战活动开展得异常活跃。鉴于冀鲁边“北控京津,南迫济南,东锁渤海,西扼津浦路和大运河”的华夏枢纽、兵家必争的地域特点,远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主席从当前和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提出“我们要拿出老本给山东”的主张,委派萧华等干部组成东进挺进纵队,直接领导和组织指挥这里此前已经存在的八路军曾国华支队、孙继先支队以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多方抗日力量。自此,冀鲁边区的革命抗日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而火热地开展起来,开始了区别于其他地方、富有敌后平原地区个性特点的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斗争。

高艳国、赵方新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就是在人们对这块根据地似乎存在淡漠和陌生感的时候,创作的一部深入历史、追踪真实的文学报告。这样的文学表达,是对曾经真实存在的伟大救国斗争历史的走近,更是向在那场严酷艰难的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很多人物表现出的英勇智慧和无私爱国精神的致敬;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及某些汉奸、痞子人物的丑恶行径。这种在坚持真实历史追寻原则下的文学写作,对于历史的珍存价值非常明显,会复活历史原本表现出的生动面貌,让历史斗争生活具有形象呈现的作用。因此,这部作品对于冀鲁边曾经非同一般的历史存在,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再生和守护,是采用文学的手段对真实客观历史存在的一种个性书写。这样的作品,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种重要的、可喜的收获!《血砺忠诚》很好地再现了“全民抗战时期,冀鲁边区孤悬于华北腹地,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之众,四面受敌,屡陷危局,历上万次激战,我抗战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头可断,血可流,但抗击外辱、忠诚于党、尽忠于国的意志岿然不动,先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壮烈牺牲于此,10多万军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气贯长虹的英勇悲壮、热血为国的情景,颇具史志特点,亦凸显出了非同一般的史诗品格。

历史是时间和人物事件的存在延伸表现,但文学是通过人物事件来还原和书写表达历史。所以,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作为文学的书写,正是在尊重历史本真的原则下,很好地遵循了文学书写的规律。作品并没有像写大事记、历史年谱那样平铺直叙的记录,而是在一开始就将“娃娃司令”萧华受命率部东进冀鲁边这个决定着这块根据地品质作用的事件展开,然后陆续呈现此前张隐韬、刘格平及马国瑞、马振华、周砚波和国民党委派的开明进步的乐陵县长牟宜之等人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在“卢沟桥事变”后奋起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抗战,形成良好救国御敌氛围的情形。像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建立,像三十一支队攻打盐山县城的胜利等不少革命和抗日行动的发生,就是这种氛围酝酿的结果。这样,冀鲁边历史的帷幕就渐渐拉开,为此后这里尖锐复杂的抗日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舞台。如果说1938年秋萧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到来是冀鲁边区陡然而至的斗争高潮的话,那么,接下来冀鲁边作为山东、作为华北平原地区根据地的影响作用就切切实实地发生了。这是一种虎头式的开始,是一个很有谋划和策略的布局结构。

大戏之前,作品以“冀鲁边前传”的方式简略地插叙了这里革命火种的点燃和张隐韬、刘格平等革命者的斗争及当时反动势力的丑恶行为。这是一种很有历史纵深感的铺陈,为即将到来的斗争蓄足了气势。随着八路军挺进纵队的到来,“萧牟订交”、“萧司令舌战沈鸿烈”、击破“冀鲁联防”阴谋、“万众挽留牟宜之”、萧华“义撼高树勋”、周贯五“伏击韩家集”、萧华和曾国华“三打灯明寺”及李清寿、李永安、武大风、张岫石、余志远、常智安、傅国光等人壮烈的斗争和惨烈的牺牲,“飞侠英雄”刘焕卿、路虎子、李正西的机智勇敢杀敌故事,魏大娘、邢大娘、常大娘等的不惜牺牲掩护同志的故事等等,就是这惊心动魄的戏剧的层层推进。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荡气回肠,令人如同回到了当时的血火斗争之中。高艳国和赵方新两位作家,在大量把握资料和深入感受理解历史、揣摩历史人物的层面上,一次次用聚焦特写的方式,将冀鲁边区的抗战斗争和对国民党消极抗战、公开搞反共摩擦的复杂情形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些或错综复杂,或血腥惨烈,或激昂壮烈,或崇高无私,或大爱报国,或深情动人,或罪恶深重,或渺小丑陋等等真实传奇般的事件、人物书写,给予历史立体的生动描绘。这些内容是冀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挚爱国家、奋身抗战、不屈不挠、流血牺牲、服务民族尊严和利益的崇高精神写照;是伟大的、不朽的中华民族灵魂的历史表现。《血砺忠诚》在这些复杂的历史真实再现中,以鸟瞰和实际的书写,给历史和人物事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文学评判,让这样的书写有了一个文本的视角!

冀鲁边的历史因为形势变化被并入渤海区而中断,但这个中断一定是和邢仁甫叛变和黄骅同志遭刺杀牺牲有连带关系的。作为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在根据地的初创和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不少作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不像很多共产党人有大胸怀和大局观,而将这里看成是自己的地盘(他曾经的跳荡人生也滋养着他的这种思路)。所以,在那个似乎还纷乱的环境里,他不服从党的调动,嫉恨黄骅的到来和其果敢的作风,最后竟然走上了背叛党和人民的道路,给冀鲁边的抗战形势造成巨大危害。之前有关这个事件的书写极少,或者是有意回避,致使很多人对此几乎无知。这次高艳国、赵方新两位作家在追述冀鲁边历史时,没有简单回避,而是正面追寻面对这个事件。这是作者秉承客观历史的态度,也是一种敢于接触敏感话题、恢复完整历史面貌的积极健康举动,值得赞赏。在这部分书写中,两位作家用客观冷静的笔调,调动大量的原始材料,再现了那场极为诡谲多变的斗争,尽力呈现我党的优秀干部在面对危险境地、面对背叛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决的斗争性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血砺忠诚》一书的出现,在当下极有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全党提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忠诚于党,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没有忠诚,就谈不上发展进步,谈不上国富民强。对照这些发生在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关于牺牲和忠诚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初心,懂得了理想和信念,所以不妨说这部书是一部难得的“温故之书”,也是一部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晨曦之书”。

我曾经受两位作家之邀,到乐陵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这对我的革命历史视域和知识是一次很好的扩充和开发,我也因这样的参观有很多的感动和感慨。如今,这些丰富的内容被高艳国、赵方新用报告文学作品动情用心地呈现出来,阅读时依然有很多的感动和感慨!在我欣喜地表达对这部作品成功面世的欢呼的时候,非常惋惜的是,高艳国却因患恶疾,最后不治,在其英年之时告别了人世,使我非常伤痛!此时,艳国生动的面容和他专注的写作态度,都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致我饮泣!

高艳国和赵方新这次再度合作,既是一次成功,也是一次绝唱。成功的表现已如前述。绝唱的意思,我以为有关冀鲁边根据地的历史,很难再有超出此作的真实全面和文学书写;当然也包含着赵方新此后再难与高艳国联袂写作的实际!因此,我愿以此向高艳国作一个深情和永远的告别!因为他们,我真实地走近了曾经的冀鲁边根据地,我为这样的走近阅读感到满足和高兴!

是为序!2018年8月于北京(李炳银,著名文学评论家,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引子

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波谲云诡,惨烈悲壮,血火奔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大大小小数十个抗日根据地中,位于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冀鲁边区根据地无疑是个“异数”。“七七事变”后仅七天,这里的共产党人奋袂而起,成立了华北第一个民众抗日组织——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拉起了华北第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群众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发动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最早的农民抗日武装起义——乐陵县(现为乐陵市)黄夹镇起义,建立了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乐陵县民主政府,打响了共产党山东抗击日军的第一枪——阳信县流坡坞阻击战。“冀鲁边区是全面抗战初期山东乃至全国开展抗日战争最早、最大的平原根据地之一,是山东乃至全国抗战最艰苦的根据地之一”,其首创之功笔之史册皇皇可观。

此后,年轻的萧华率东进纵队挺进冀鲁边区,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创造了一个个平原地区游击抗战的奇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主力到达山东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5万冀鲁边区子弟兵撤离边区,转战鲁西,开辟鲁南,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山东抗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遂有“先有冀鲁边,后有沂蒙山”之说。

全民抗战时期,冀鲁边区孤悬于华北腹地,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之众,四面受敌,屡陷危局,历上万次激战,我抗战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头可断,血可流,但抗击外辱、忠诚于党、尽忠于国的意志岿然不动,先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壮烈牺牲于此,10多万军民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著名抗日烈士中,冀鲁边区的29位烈士赫然在列,当时全国有37个县以烈士名字命名,冀鲁边区有5个。冀鲁边区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饱蘸热血书写了一部艰苦卓绝、气贯长虹、撼天动地的忠诚史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民族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根据地,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神秘”消失了,史籍罕载,知者寥寥,甚至许多亲历者讳莫如深。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中埋藏着一段怎样的隐秘历史呢?

江河不废,星汉耿耿。

终究,笼罩其上的阴霾和尘埃被时间的劲风廓清,冀鲁边区根据地渐渐重回人们的视野,由此,那一段由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的意志、烈火的斗志、霜月的情操书写而成的壮丽史诗,在深邃的苍穹和茫茫的大地之间激荡出恒久而宏阔的历史回响……上部神州哪许陆沉了

注:该部分标题诗句引自牟宜之1931年所作七律《惊闻“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派遣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一段路轨,诬蔑为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史称“九一八事变”。牟宜之闻讯后,悲愤难抑,以诗言志,讽咏时事,既怒斥了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表达了以身许国、决不容倭寇践我中华神圣国土的远大抱负。全诗如下:

雁影横秋豆荚黄,辽东消息断人肠。

廷犹舞鹤卫允灭,羊不补牢宋必亡。

将伯狂呼徒缪策,隐忧无计掩萧墙。

神州哪许陆沉了,投笔从戎事国殇。第一章挺纵进乐陵1 谁是“娃娃司令”

历史的脚步在哪儿停驻是从不提前告诉人们的。

1938年9月27日,处于冀鲁边平原中心地带的乐陵县城,幸运地被她踏下了两行永恒的足印。就在这一天,一支神秘的部队,穿过漫溢着成熟气息的青纱帐和虬枝劲干的枣树林抵达此地,轰然洞开了一部烈火与热血交融、悲壮与柔情交织、忠诚与背叛交错的民族解放的史诗……

这支两个月前从山西省吕梁山里一个叫兑久峪的小山村出发,翻越太行山,跨过津浦铁路的劲旅,就是后来驰骋于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威名赫赫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该纵队以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司令部、政治部直属队为基础组建,再从其他团和旅教导队、干部连等抽调部分干部加入,机关分司、政、供、卫四个部门,下辖有教导队、通信连、骑兵连等单位,由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关于这支队伍的人数,目前有几种说法,多数文献说是1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军区副政委的周贯五中将的活动贯穿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始终,其回忆录《艰苦奋战的冀鲁边》说是数百名干部,较为权威的、由萧华传记组所著《萧华传》则说纵队有“100多名干部”,总共500多人。

秋日的晨曦慢慢爬上斑驳残破的灰砖城墙,罗布其上的弹痕茬口看上去颇为新鲜,向人们昭示着前不久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激战。那些倔强地从砖缝间长出来的蔓草和杂棵子已被灼伤得焦痕累累,却依然在风中招招摇摇。从一扇扇沿街的木格窗子里升腾起来的烟火气、吆喝声、不知为何的乒乒乓乓声,在空中盘盘绕绕凝聚成若有若无的云霭,笼罩着这片苦难而温暖的市井之地。倒映着天光云影的钩盘河沉默地穿城而过,尽管她尚不清楚接下来的岁月里要目睹多少屈辱和抗争、泪水和鲜血、困苦和坚守,却依然闪烁着明亮的笑意流向远方……

乐陵县是冀鲁交界处的一个古县,初置县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历经2000多年变迁,民国三年(1914年)属济南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津南专区。乐陵县县城于1369年迁至今址,600多年的时光滑过,早已成为方圆数十里的一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稠密,车马辚辚,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商贸繁盛,人称“小天津卫”。

乐陵县城西关外的大路两旁挨挨挤挤地站满了人:青年学生扯起红艳艳的横幅,一边说说笑笑,一边翘足眺望;社会各界的名流贤达面色端凝,不苟言笑,有人眼中偶尔掠过一丝疑虑,随即又恢复了波澜不惊,有人相互咬咬耳朵,交换一下眼神,似乎有什么秘密心照不宣,有人抱着水烟袋,枯佛般莫测高深;最快活的当属那些小鱼一样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的顽童,一会儿出现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冒出头来,大家都把目光引向远处,懒得修理他们;分列于大路两侧的战士们荷枪实弹,个顶个的精神饱满,阳光灌满了一双双黑漆漆、亮闪闪的眸子,又溜到油亮的枪膛和枪托上划个小狐步;国民党委派的乐陵县县长牟宜之带领着县政府一班人手持小彩旗,衣装整齐,时而引颈西望,时而张臂摇旗;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马国瑞,先期到达冀鲁边区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永兴支队支队长曾国华,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以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主要负责人周砚波、邢仁甫、马振华等,站在欢迎队列的最前面,眉眼里满溢着喜色,话语里流动着喜气……这种上万人夹道欢迎的场面在乐陵历史上绝属空前,大家期待着这支队伍给冀鲁边区的抗战事业携来滚滚春雷,洒下一场酣畅淋漓的透地雨……

这个盛大欢迎仪式的历史性时刻,日后出现在许多参与者的回忆录里,透过五花八门的个人视角,大家无一例外地记述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这个情节的主角正是国民党乐陵县县长牟宜之。

牟宜之是那种扎在人堆里也能叫人一眼“抓”出来的胶东汉子,身板厚实,方面广额,浓眉环目,却架着一副文质彬彬的金丝眼镜,阳刚之气四溢,秀慧之气暗涌。彼时牟宜之已就任乐陵县县长四个多月,苦撑局面,经历了诸多的愤懑、彷徨、无奈,也曾施展霹雳手段,做了一些有益于抗日大计和民生福祉的事,在街谈巷议里口碑日彰,但他总被一种恓恓惶惶的感觉追赶着,令他胸臆窒闷,心神难宁。长夜孤灯一豆明,他太需要一贴醍醐灌顶的清凉剂,太需要一种强大的引领力,而此刻这种力量正向他赳赳走来,他甚至一侧耳就能听到那咚咚咚的行进声了。“挺纵”司令员萧华的名字,对牟宜之来说,有着足斤足两的分量,他早就想一睹这位中共军事上“少壮派”的领军人物了。焦急等待中的牟宜之不时推推眼镜,手心里沁出了星星汗意。他反复推演着即将出现的一幕,可是怎么也没料到这一幕跟他的预想完全翻了个儿。

就在这时,从正西方传来了一阵雄壮嘹亮的歌声:

地不分东西南北,

人不分老少弱强,

我们都是中华儿女,

挺起坚强的胸膛。

为了保家卫国,

奔赴新的战场……“快看!快看!来了!来了!”

随之人群欢声雷动,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仿佛一片烈焰腾腾的海洋在汹涌,在奔腾,在掀起滔滔巨澜。

蓝天丽日,清风流云,精神抖擞、英姿勃勃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跨进了人们的视野。

牟宜之紧盯着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几个人,头脑里迅速进行着判断,可这几个人怎么看怎么不像中共的高级军事干部啊!他们跟后边的战士一样,一身灰布军装,打着紧绷绷的裹腿,脚上一双龇牙咧嘴的草鞋,不是,不是,百分之百不是!正当他将目光掠过这几个人可劲朝后探望时,其中一个圆脸盘的年轻军人走到他面前,伸出手来,嘴里随即吐出一串江西话:“谢谢你们!谢谢乐陵人民的盛情!”牟宜之敷衍地与其握握手,随口应酬着:“欢迎,欢迎。”这位军人便继续跟别人打着招呼,从他面前走过了,而他则继续伸长脖子,在后边涌来的队伍中使劲搜寻着。

眼看这支队伍只剩下一个小尾巴了,牟宜之那个心急火燎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大活人还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混过去?老牟啊老牟,看来你的眼力也忒稀松啦!他急火火地拉住队伍最后边的一个老挑夫问:“萧司令员呢?我怎么没见到你们的萧司令员?”他又赶紧自报家门:“鄙人是乐陵县县长,专程来此恭候萧司令员。”

老挑夫呵呵笑着说:“俺们萧司令员早插上翅膀飞过去喽!”

牟宜之听出人家在打趣自己,拊掌叫声“不好”,疾步折返,向城里跑去,县政府的一干人员不明就里,尾随其后一路小颠。

牟宜之追到队伍前边,发现那个圆脸盘的“江西小老表”正被马国瑞、曾国华、孙继先等人簇拥着,边走边谈,那份亲热劲儿令人好不眼热!

他大步流星上前捉住萧华的双手,高声叫道:“萧司令员,牟某人有眼不识泰山。”

萧华朗声笑道:“久闻牟县长有干城之才,为抗日事业宵衣旰食,来日定当与先生秉烛长谈!”

说话间,牟宜之偷眼打量着眼前的萧华,除腰间挎一把手枪外,其他装束跟普通士兵毫无二致,只是一双细目精光烁烁,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一派淡定从容、迥乎寻常的气度。最令牟宜之讶然的是,这位久历疆场、屡立战功的司令员看上去竟像一位翩翩少年,跟他观念里所预想的稳重成熟,甚至满脸烟熏火炽的沧桑感,一点不搭边,相反隐隐地尚有一股稚气。牟宜之未假思索,山东人那种口无遮拦的憨实劲儿上来了:“闹了老半天,原来萧司令员还是个娃娃哩!”

闻者无不开怀,拊掌大笑。连萧华也一愣,随即爆出一阵豪壮的笑声。牟宜之倒被笑懵了,醒悟之后,一拍脑袋,也跟着哈哈大笑。

牟宜之之所以能下此断语,一者他本人素具诗人情怀,心地一脉清流,不擅虚词美饰,口比心快;二者也是他慧眼独具,一下子就捕捉住了萧华身上最动人的特征,那就是在其司令员背后的赤子情怀、诗人本色。正因如此,“娃娃司令”的名号很快叫响了冀鲁边大地。从此,时年22岁的萧华与30岁的牟宜之订交,成为终生挚友。

乐陵县城西关早已扎好了台子,萧华、马国瑞、曾国华、孙继先、周砚波、邢仁甫、牟宜之等人在主席台就座,台下是地方党组织动员来的数千名民众,加上曾国华支队、孙继先支队、平津支队的战士们,足足有上万之众。

萧华正当风华之年,挥斥方遒,演讲极富鼓动力,显示了中共政工干部卓越的理论水平:“同志们、战友们、父老乡亲们!当前的抗战形势正在向着一种新的态势发展,日军在我们的正面战场遭到了顽强的抗击,台儿庄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打击了小鬼子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所谓‘天皇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日之间的国力与军力对比悬殊,要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绝非一日之功,同样日本帝国主义要想一口吃个胖子,毫不客气地说,撑死他们也办不到!目前国民革命军正与日寇在武汉三镇展开浴血奋战,中华民族从来不怕流血牺牲,战士们正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我们的国土。从前线传来的消息说,这次武汉保卫战十分惨烈,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正变成现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共产党人领导的敌后抗战也是波澜壮阔,由我三四三旅参加的平型关大捷就狠狠地敲了小鬼子一下,我们八路军开辟的山西、河北、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牵制了五六万日军正规部队,极大地缓解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静沉沉的会场,黑压压的听众,亮闪闪的目光。不远处老槐树上的鸟雀停止了喧闹,轻风扯动的红旗发出的索拉声那么脆、那么响。再远处的街道上市声渐渐大起来,笑语声,洋车子的铃铛声,小商贩的叫卖声,驴马车驶过的叮当声,鸡犬声,孩子的哭声,谁家掉落一件瓷器的碎地声,一只蝴蝶扇动羽翼的咝咝声,灶膛里木柴发出的噼啪声……一切如常,如常就好。也许我们轻易不会体会到平常生活的珍贵,每一朵人间的火花都得来不易,正如此刻的如常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和付出,或许我们永远不会跟这些陌生的“无数人”发生联系,但那种被历史扭结在一起的微妙关系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近午的阳光打在萧华的面颊上,那层淡淡的绒毛似乎产生了小小的阴影,令他的表情更富层次感,也更加生动了。他喝口水,继续讲下去:“毛主席为什么派我们挺进纵队来咱冀鲁边?就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和巩固我们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我的同志哥哟,我们冀鲁边可小瞧不得,从毛主席到朱总司令员,再到彭老总和罗荣桓政委,都重视得不得了啊!这是因为咱冀鲁边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它的北面是侵华日军的重要基地平津,南面是日军侵华的重点战略区山东和江苏,西面是日军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津浦铁路,我们冀鲁边就像掐住日军脖子的一只大手,我们一用力,小日本就喘不上气来啦!它又像一把大刀,瞄着敌人的心脏,随时准备给鬼子致命一击。所以,我们每个人肩头的担子都很重啊,我们随时随地都要做好为民族、为党献出宝贵生命的准备!”

他目光炯炯巡视着会场,每个人似乎都感到了那饱含期许的目光从自己身上一掠而过,心里被什么触动了一下。

萧华最后说:“最艰苦的斗争还没有到来,但我们需要时刻准备着迎接它的到来。目前国内对于抗战有两种很不好的情绪,一种是过于乐观的速胜论,一种是过于悲观的战败论,这两种情绪都是要不得的!毛主席前不久刚刚发表了《论持久战》,他得出的结论是: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持久战,但胜利归根结底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我们从太行山出发时,带了一些《论持久战》的小册子。这可是指导我们开展游击战争的法宝啊,过后翻印给大家,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好好领会,把我们冀鲁边的动静搞得越大越好……”

萧华的讲话铿锵有力,充满自信,又不失逻辑性,连那些正襟危坐、饱读诗书的老派士绅们也频频颔首,暗暗称许。过后,有些曾经对共产党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不得不承认“共产党内藏龙卧虎,将来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随后,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马国瑞、平津支队司令员邢仁甫、乐陵县县长牟宜之也发表了讲话,一致表示热烈欢迎挺进纵队的到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全民族团结抗战,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冀鲁边区文艺宣传队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慰问风尘仆仆的挺进纵队官兵。

欢迎大会在红旗招展、歌声嘹亮、群情激昂中结束。

此次随萧华进入冀鲁边区的还有纵队司令部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一一五师作战科科长刘政、侦察科科长刘友芝、组织科科长王叙坤、宣传科科长王辉球、锄奸科科长周贯五、民运科科长刘贤权等。这些人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血雨腥风的考验,大多在抗日战争中成长为卓越的军事人才。

此刻,摆在萧华面前的这盘大棋的局面颇为吊诡,可谓杀机四伏,一着不慎,便有满盘皆输之虞。他和将士们面对着冀鲁边地形图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萧华和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到来,打破了冀鲁边脆弱的政治和军事平衡,一场由国、共、日、伪、顽多方参与的生死博弈拉开了沉重的帷幕……2 我们得拿出老本给山东啊!

如果你能在足够高的高空俯瞰辽阔的冀鲁边平原,你就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这片坦荡如砥的原野恰如一张调色板的形状!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由黄河、徒骇河、马颊河、鬲津河、捷地碱河、马厂碱河等几条河流天然分割而成的格子,每个格子里都盛满了四季分明的颜料——春的新绿,夏的墨翠,秋的金黄,冬的苍黄,其间微妙的变化难以胜数,恐怕即便大自然的神机妙算也会绞尽脑汁,徒唤奈何!陡然醒目的,当属其东部渤海那浩瀚的蔚蓝色了,无边无涯,一直伸展到天际线。西侧作为同冀中、冀南、鲁西分界线的津浦铁路,则是一痕浅淡的墨迹,却不容忽视,它就像翰墨高手挥洒出的金钩银画的一笔,惊鸿翩翩,游龙矫矫,飘逸而遒劲,带活了整个画面。没有崇山峻岭,没有茂林深壕,但有高粱、玉米、谷子、小麦联袂而成的青纱帐,有枣树、槐树、杨树、桑树、柳树拼组而成的杂木林,这种典型的平原地貌一马平川,极适宜冷兵器时代的大军团鏖战,因而历代多有杀伐之役轮番在此上演,域内各地的史志关于“兵燹”的记载触目惊心。而在现代战争中,平原作战因无险可据,拼的全是真刀真枪的实力和毅力,往往异常惨烈。这就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军民与日伪顽斗争需要直面的现实。

抗日战争时期的冀鲁边区,是指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北部相连的大片土地,人口约600万,包括隶属于山东的德县、陵县、德平、乐陵、阳信、商河、无棣、惠民、临邑、济阳等县及平原、禹城两县的津浦路东,齐河县的津浦路北,滨县、沾化两县的一部分和隶属于河北省的盐山、东光、南皮、吴桥、宁津(今属山东省)、庆云(今属山东省)、新海(今黄骅市)以及沧县、青县两县的津浦路东部分。这里是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北控京津,南迫济南,东锁渤海湾,西扼津浦路和大运河。

据乐陵市研究当地史志多年的葛孚常先生说,早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曾指派一名女特务潜入乐陵刺探情报,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而国民党方面也极其重视冀鲁边的战略地位,在战争爆发之初即做出应激式反应,大肆罗织有效的抵抗和统治势力,更是派出了与国民党元老丁惟汾渊源深厚的牟宜之前来主政。共产党早就注意到了冀鲁边的特殊区位,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撒播革命的火种,从潜滋暗长到如雨后春笋,各级党组织羽翼日渐丰满,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七天,就组织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更是把这里作为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山东的前沿,派出了多谋善断的萧华前来主持抗日大局。葛孚常把以乐陵为中心的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称为乐陵版的“三国演义”。

在敌我双方军事上即将由激烈对抗到战略相持的转折关头,冀鲁边平原,这块孤悬于华北腹地的兵家必争之地,其抗战的形势和走向备受国内外关注,引得冀鲁边当地抗日志士牵肠挂肚自不待说,也牵动着远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的思绪。

1938年3月底,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一身教书先生的打扮,从蒙山脚下的万寿宫出发,悄然西行,此行的目的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黎玉的眉宇间锁着淡淡的愁思,一路上的风餐露宿倒不必介意,出生入死亦是家常便饭,令他深怀忧虑的是我党领导的山东抗战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全面抗战爆发伊始,在山东省委的领导下,自1937年冬,全省范围内先后发动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牛头山、徂徕山、泰西、滨海、湖西等10多次抗日武装起义,截至1938年5月,山东人民起义武装遍布全境,他们寻找战机,主动出击,开展作战100余次,攻克县城15座,在10多个地区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津浦线正面战场的作战。但问题也愈来愈暴露得一览无余:起义部队中缺乏军政干部,武器落后,战斗经验匮乏;战士多为放下锄把子的农民和争取过来的、带有浓重匪气的地方武装,游击习气泛滥,对现代军队的纪律约束颇为漠然;各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也遭遇了异常艰险的瓶颈,民主政权建立较晚,没有稳定的后方,部队分散,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指挥领导,而周边强敌环伺,根据地随时有被吞掉的可能。如何尽快提升我抗日部队的军政素养,加强起义部队之间的协调指挥,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战事业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心里压着这个沉重的任务,西行路上的黎玉看上去神色有些忧郁,随行人员发现这位壮怀激烈的革命者变得沉默寡言了,偶尔有人插科打诨说个笑话,他滞后的笑容明显带着心不在焉的成分。这是一段令人无法轻松的旅途。

早在1937年9月中旬,黎玉曾往山西太原参加中共北方局召开的山西、河北、山东、绥远等省省委和山西、河北部分特委及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负责人会议。黎玉向主持北方局工作的刘少奇等报告了山东的情况,并要求上级派党政干部到山东工作。会后,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很快派出了洪涛、廖容标、韩明柱、赵杰、程绪润、周凯东、郭盛云、廖云山八名红军干部到山东。这是中央选派来山东的首批军事干部。其中,周凯东、郭盛云先后辗转到了冀鲁边区,参与了根据地的创建和武装活动。

1938年4月初,黎玉见到了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涨满迷雾的胸臆透进了一束阳光。

毛泽东听了黎玉的汇报后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你们能抓住时机,建立起自己的武装,这是很了不起的事。”

黎玉说:“山东抗战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中央支持。”

毛泽东说:“全国抗战一盘棋,山东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听说你在北平大学政法学院读过书,称得上是个大秀才哩!有道是‘秀才造反,三年有成’啊!”毛泽东故意将俗语反用,使谈话气氛一下轻松起来。他接着说:“山东有三千万民众,水大好养鱼啊!我看山东抗战大有可为啊!”

在一次中共核心层会议上,毛泽东指着黎玉说:“你站起来,让大家认识认识。”接着他讲了山东省委白手起家建立抗日武装的情况,号召各地向山东学习,并让黎玉向大家介绍山东的抗战形势。他的目光流露着笑意,看着这位圣人之乡的来客,此种无声的嘉许令黎玉感到振奋——在山东这片沦陷的土地上,能够这样迅速地发展起声威浩荡的武装力量,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啊!

黎玉请求中央再派一批得力的干部到山东,同时增派一个团的主力部队。

毛泽东说:“山东的形势出人意料,我看一个团不够,我们得拿出老本给山东啊!”

不久,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派出张经武、江华、吴克华、胡奇才、徐斌洲、吴仲廉等人和抗日大学、陕北公学毕业的160多名学员增援山东。

黎玉的到来引发了毛泽东对山东抗战局面的深度思索。深吸一口烟,缓缓地吐出,在袅袅升腾的白色烟雾里,毛泽东凝视着墙上的地图,山东的山河地势在脑海里起伏着,崇山峻岭,长河大海,平原沃野,北拱京津,南扼江浙,自古即为华夏之枢纽、神州之腹心,历朝历代尊孔孟为正统,更赋予了山东一种文化上的尊崇地位。对于深谙中国兴废治乱历史的毛泽东来说,他比谁都清楚山东地位的举足轻重,但目前的情形是山东与延安关山重重,来去动辄以月计,使他大有鞭长莫及之感,虽然这次又派出了一批军政干部,但相比于那里如火如荼的抗战形势还是力有不逮。“中央还得进一步实施对山东抗战的直接干预,我看很有必要把我们的主力部队之一部开过去,在日寇背后插上一把利刃!”毛泽东把自己的决定和盘托出,与朱德、刘少奇等人商议。他指着地图上的冀鲁交界处,提高了声音:“据黎玉同志说,这块地方党组织的群众基础较为雄厚,‘七七事变’后,我党在这儿最先树起了抗日的大旗。有道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多行侠仗义之人,这里的人民既有强烈的正义感,又有不甘屈辱的血性。而且此地跟我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相毗邻,可以形成互为掎角之势,相互支撑,借势发展。我看,主力部队开往山东的第一站就到这里打打场子,试试身手吧。”

朱德说:“敌强我弱,充分发动群众壮大我军力量,这是当务之急。冀鲁边人民有反抗侵略的传统,领导长城抗战的宋哲元将军就是乐陵人,在喜峰口耍大刀片砍鬼子的战士很多就是冀鲁边人,所以我主力部队进军冀鲁边,容易扎根,便于发展,我看可以。”

刘少奇弹弹烟灰,说:“冀鲁边有许多别处没有的优势,但也有先天不足,这里全是平原地带,毫无天险可以凭借,很不利于我军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

毛泽东哈哈一笑,说:“少奇说的这点,我也考虑到了,我们在江西跟蒋中正的部队兜圈子,在山西跟日军兜圈子,都是地利。在平原作战经验不足,我看我们可以当小学生从头学起嘛,事物总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只要我们找对了规律,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刘少奇点点头:“出水才见两脚泥,到斗争中去学习,这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让谁去打这个头阵呢?”

毛泽东略作沉吟:“朱老总,你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朱德哈哈大笑:“主席你就不要卖关子了。”

毛泽东朗声说:“哦,我连卖关子的权利都要被你朱老总没收喽——我提议让三四三旅的萧华同志去,他堪当此任。”

刘少奇说:“北方局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全力支持主力部队东进山东,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6月下旬,晋南八路军一一五师驻地。

夜幕即将四合,炊烟袅袅,苍翠的山色一派沉静。萧华听着树丛间鸟儿的婉转啁啾,兴冲冲地走进师政委罗荣桓的房间。当时,他已接到八路军总部的通知,不日将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完成自己进修的心愿,届时也将见到日思夜念的未婚妻王新兰。

殊不知,从他跨进罗荣桓的房间的那刻起,他的命运之舟已经悄然转舵,他将随着时代的激流驶入一片汪洋,搏风斗雨,与之浮沉。

罩子灯昏暗的光亮里,罗荣桓斜靠着被褥卧在炕上,见萧华进来,欠起身来打个招呼,示意他坐在桌旁的一把椅子上。萧华关切地询问罗荣桓的病情,罗荣桓说只是老毛病犯了,并无大碍,随后脸上便露出那种不知如何开口的难色。

萧华见状,急忙说:“政委啊,你叫我来,肯定有事说,干吗欲言又止啊?我又不是动不动就哭鼻子使性子的小孩子,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罗荣桓深度近视镜后的那双眼睛饱含着兄长般的呵护,他清清发涩的喉咙,说:“这件事真让我好不为难,让你去抗大学习,是我给总部打的报告,批准你学习的通知也下来一段时间了,不过今天我接到总部的电报,情况有变,你自己看看吧。”说着指指桌上的电报。

萧华从桌上拿起那份电报,凑近灯下匆匆一阅,抬起头来,望着罗荣桓说:“什么时候出发?”

电报内容如下:中央军委指示,由毛泽东同志提议,命三四三旅政委萧华率一支短小精悍的小分队,立即挺进冀鲁边区,统一领导那里的武装斗争,开辟和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罗荣桓带着歉意笑笑:“萧华啊,我就知道你不会含糊。可我心里还是老大过意不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说变就变,放在谁身上都会不自在,再说你跟王新兰已经一年多没见面了吧。”

萧华眼波一闪,把手一挥:“战争要紧,再有人去延安,给我捎封信给她就行。”

罗荣桓笑笑:“儿女情长也是人之常情,我看啊,再有人去延安,我托人干脆把王新兰给你带回来吧?”

萧华稍显局促之色:“战火纷飞,我一走就是隔山隔水,哪有那么容易?”

罗荣桓斩钉截铁地说:“你放心,只要王新兰没被人抢走,我就一定给你弄过来!”

萧华也明白了罗荣桓的良苦用心:罗荣桓要为这项突然压到自己头上的重担做点补偿。

两人相视一笑。

萧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工人家庭,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3岁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4岁被毛泽东发现并安排到红四军任青年委员,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随后他参加反“围剿”,踏上长征路,屡建战功,渐渐成长为中共少壮派的军事翘楚。

1937年8月,萧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政训处副主任,在陕西三原云阳镇参加部队的改编和休整。正是在这段燠热难当的日子里,在黄土高原猎猎的南风里,萧华遇到了因雨阻隔、不能赴延安抗大上学的王新兰,月下老人奇妙的手指弹响了两个年轻人的心弦,引发了同频共振,后来再经过罗荣桓从中撮合,两人定下秦晋之好。那时只有13岁的王新兰已小有名气,9岁参加红军,12岁走完长征,从现有资料来看,她是走完长征全程的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

随后,罗荣桓向萧华扼要介绍了冀鲁边的情况。萧华聚精会神地盯着这位性情醇厚的兄长,生怕一眨眼,不小心漏下一个字。他眼前似乎有一片广袤的原野唰唰唰地铺展开来,奔腾的黄河,起伏的麦浪,汹涌的高粱地,密不透风的玉米地,结着红彤彤枣子的枣林,列车风驰电掣的铁路,波涛滚滚、鸥鸟翔集的大海……“那里的情况十分复杂,不仅有我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也有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杂牌军,还有各种名号多如牛毛的土匪队伍,根据最新情报,目前国民党的山东省政府也出现向那里发展的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派你去那里打游击,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过艰苦的斗争生活。”罗荣桓叮嘱着萧华,“既要做好与国民党方面、各界抗日分子的统一战线工作,也要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打击和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副担子不轻快啊!”

萧华郑重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是夜,萧华躺在炕上翻来覆去,毫无睡意,思绪翻涌,整整闹了一宿。

恰巧三四三旅政治部机关驻扎的兑久峪,正是1936年红军东征,萧华率部与阎锡山军队发生激战负伤的地方,对这个位于同蒲铁路西侧、深藏在吕梁山里的小山村,他颇有故地重游之感,可是当前重任在肩,兴慨之致一扫而光。

与罗荣桓见面后的一天下午,萧华在一间傍山的窑洞里召开了主要由旅部干部参加的动员会。司、政、供、卫各机关人员,从附近赶来的团以上干部,密密麻麻地坐了一地,大家有段日子没开这样规模的会议了,相互打问着会议的内容,谁都是一头雾水,被追问得急了,就甩给对方一句:“黏糊个茄子啊你!等一会儿不就知道了!”窑洞里的温度迅速升高,热得人一脸水光溜滑,大蒲扇呼哒呼哒作响,没蒲扇的主儿就往风地里靠,靠得抡蒲扇的人拿胳膊肘直捣:“去去去,靠边去!”越往外捣,那位还越来劲了,嘴一撇:“干吗呀你?革命兄弟连这点光都不让沾啊,俺还非得沾沾哩!”不少人又不失时机地吧嗒上了老旱烟,那股子烈性气味,呛得不抽烟的人直咳嗽。“老烟枪”还瞧不上眼了:“这点烟味都闻不服,还怎么上战场啊!”人家流着眼泪还言:“你这烟油子味还不如硝烟味好闻哩,我的乖乖,熏得人想干哕哩!”

萧华走进来,会场里的喧嚷平息下去。他扫视着席地而坐的干部们,声音不急不缓却格外洪亮地说:“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很重要,我们将要迎接一项新的战斗任务!”

他顿了顿,笑眯眯地望着大家。

急性子的人立刻嚷嚷起来:“什么任务啊?萧政委赶紧告诉俺吧,快把俺憋得满眼金花了!”

萧华伸出两根手指晃了晃:“两个字——东进!”

大家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东进?什么东进?东进到哪儿去?”

萧华用力挥舞一下手掌:“东进冀鲁边!”

不明就里的人又嚷起来:“冀鲁边在哪儿啊?为什么要去那儿啊?啥时候走啊?”

萧华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道:“我知道大家会问我为什么东进呢,一句话,这是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根据当前抗战的形势做出的正确决策!”

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棂投进来,洒在人身上、墙壁上、有点泛潮的地面上,斑斑驳驳,光束里翻滚着细密的微尘和一缕缕淡蓝的烟雾。大家屏住呼吸,紧紧盯住萧华神情坚毅的面孔,都想从他的表情里挖掘出更多的信息。“抗战爆发以来,我们八路军三大主力按照中央军委和总部的指示,分路挺进敌后,到去年底前后,已经初步开辟了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萧华铿锵的话语回荡在窑洞里,“但正面战场的形势依然严峻得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寇长驱直入,上海、南京、太原相继失守。但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轰轰烈烈,尤其是把华北地区弄得惊天动地。今年以来,总部先后派出了孙继先支队、陈再道支队、宋任穷骑兵团、曾国华支队等,从太行山出发,横穿平汉铁路东进,在冀南、鲁西北等地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现在,一二九师的徐向前副师长亲自在冀南领导军事和政治斗争,抗战的烈火已经在冀鲁豫平原上熊熊燃烧起来。那么,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首长命令我们,组织一支东进纵队,挺进位于津浦铁路以东的冀鲁边区,与当地的抗日武装会师,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

萧华停下来,观察与会干部们的反应。

大家一阵嘁嘁喳喳,神情里掩饰不住惊喜,这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刺激了每个人的神经,兴奋、激动、期待,一泓静水被轩然搅动。

萧华突然提高了语调,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这无疑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任务,我们将离开主力部队,到一个平原地区去打鬼子,为了我们民族流血牺牲。难道我们会被面临的苦难吓倒吗?我们可是走过万水千山的红军啊!我们可是啃过许多硬骨头的队伍啊!我们共产党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必将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这是我们永远不竭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最大的法宝!中央军委和总部把开辟新局面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是我们三四三旅的骄傲,所以我们决不能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我们的期望,一定要把冀鲁边开辟成一块坚不可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掌声如潮,群情激昂,众人纷纷表示愿意跟随萧华东进冀鲁边。

罗荣桓对中央的这次军事部署极为重视,亲自为萧华调兵遣将,搭配班子。三四三旅旅长李天佑、参谋长陈士榘态度很明确:“东进冀鲁边任务艰巨,旅部的人,你看上哪个就调哪个!”

经过几天紧锣密鼓的工作,东进纵队的基本组织框架搭建起来了,邓克明、符竹庭、周贯五、王辉球、王叙坤、刘贤权等人陆续赶来向萧华报到。

7月中旬的一天,旭日喷薄,云霞绚烂,萧华带着这支新生的队伍挥别了兑久峪,正式踏上了东进的征程。后来这支部队到达山东乐陵后,与先期进入冀鲁边的一一五师永兴支队、一二九师津浦支队以及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正式组建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后来的军史习惯上把从兑久峪出发之际的队伍就称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了。

兴奋和好奇弥漫于整个队伍,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平原作战的话题。部队里的大多数人出生在山区,从未见过真正的平原的样子,有的说平原像桌子一样平,走起路来甭提多顺溜了,走个百八十里跟喝口凉水似的,可不像山里,十里八里路就能把人累个半死;有的说平原的庄稼长得好,玉米棒子枕头大,谷穗像小棒槌,高粱穗赛牛头,豆粒最小也比子弹大;有的说平原有种枣,掰开那枣啊,就能拉出两丈长的金丝来,那里人就用这种金丝织布,这种布可不是给一般人穿的,过去都是给皇帝进贡的……隔皮猜瓜,越猜越花,想象的翅膀带着这群年轻人飞越山山水水,尽情地勾画着即将到来的平原生活。有几位出生于平原或见识过平原真面目的人则一脸笑意,这笑里分明写满了洞明一切的优越感,于是那些被好奇心抓心挠肺的人就围上来,缠着他们问东问西,一路问过了汾河,问过了同蒲路,问到了太行山里的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机关。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接见了东进纵队的主要负责人。彭德怀在认真听取了萧华关于挺纵筹备过程的汇报后,代表八路军总部向萧华下达了具体任务。他说话简明扼要,带着一股快刀切瓜的痛快劲儿:“萧华啊,你们挺纵东进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军事部署之一。冀鲁边区是山东省和河北省靠近渤海湾的广大地区,它的北面是华北重要城市天津,南面是山东省府济南,东面是渤海,西面是南北运输大动脉津浦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既是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侧翼屏障,也是黄河下游的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依托。你们一定要咬紧牙关在那里生根发芽,这就等于在小鬼子的心脏上插了一把刀子。总部给你们东进纵队的三大任务是:一、打垮日、伪、顽、匪的四面围攻,迅速整顿改编游击队,发展抗日武装;二、为抗战培养大批干部;三、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

彭德怀望着萧华问:“怎么样?这出戏够大的吧?”

萧华站起身,打个敬礼:“请总部首长放心!再硬的骨头也抗不过我们挺纵的钢牙铜齿!”

彭德怀拍拍萧华的肩头:“我就说毛主席提议你带队东进,那是慧眼识人,好钢用在刀刃上!”

萧华说:“我满身是铁能打几个钉?这不还有几大金刚护身嘛!他们的法力大得很呢,都憋着一股劲到冀鲁边大展身手哩。”

彭德怀、邓克明、符竹庭等人哈哈大笑。

彭德怀问:“什么时候出发?总部为你们壮行。”

萧华说:“今天太晚了,明天上午把总部首长的指示向纵队全体人员传达下去,下午整装待发,晚上即刻出发。”

彭德怀略作沉吟:“我看也没必要这么急,再住上一天两天,看看中央和军委还有没有什么指示。”“好,最迟后天开拔。”

第二天,萧华忙得像陀螺,向纵队指战员传达总部指示,研究出发路线,预设应变方案。邓克明、符竹庭、王辉球、周贯五等人也脚不沾地,各忙各的一摊儿。不时有兄弟部队的同志闻讯而来,向萧华等人道别,千叮咛万嘱咐,彼此心知肚明,此一别隔山隔水,战火连年,不知何年何月再聚首,殷殷惜别间流溢着浓浓的兄弟情谊,那况味令人多多少少有点伤感……

当晚,彭德怀大展东道主的“豪奢”做派,按他的说法是“掏光了家底”,弄了两个菜,又叫警卫员不知从哪儿鼓捣来两个白面馒头。这真叫萧华感动了,要知道这种年月,连过年都甭想见到白面馒头的影儿,他掂着馒头,心头热乎乎的。彭德怀催促着让他趁热吃,自己却摸起一个玉米面窝头啃起来。两人边吃边谈,不亦乐乎。十点多钟,总部机要参谋闯进来,把一封由毛泽东亲自签署的电报交给了萧华。

电文大意是:此次东进,任务繁重,要多谋善断,要充分依靠当地的党组织,要大力发动群众,要重视政权建设。另外,你部可在总部稍候几日,王新兰作为挺进纵队电台成员,随后赶到,随部队一起行动。

萧华捏着电报愣怔了一会儿,问彭德怀:“主席怎么知道我和王新兰的关系的呢?再说他这么忙,我这点小事还让他操心,太不应该了。”

彭德怀喷吐着烟雾:“主席当然神通广大了,掐指一算,哟,萧华跟抗大的一个小姑娘搞着对象哩,好,我拍个电报,成人之美吧!”

萧华不好意思地笑笑:“彭老总你真会取笑我,不管怎么说,我个人的私事绝不能影响大部队的行动,我们挺纵还得按原计划明天出发,至于王新兰,以后再说吧。”他转头对等在一旁的机要参谋说:“请为我发封电报,我口授,你记一下。”

等机要参谋准备好了,萧华口授道:“主席:来电尽悉,国难时期,一切以民族和党的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须顾虑。萧华。”

彭德怀发出一阵无遮无拦的笑:“你个萧华啊!就是不简单哩!总能分出个轻重缓急!”

毛泽东认识王新兰纯属巧合。王新兰在延安抗大毕业后,转入军委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和电报业务,1938年5月,她被分配到延安新华社国际新闻台实习。7月下旬的一个傍晚,王新兰约了几个同伴到延河边散步。几个小姑娘山雀般欢快,比赛似的亮着嗓子,把从老乡那里刚学来的信天游唱得满坡满野,被正带着秘书叶子龙散步的毛泽东听到。他笑吟吟地眯着眼睛听了一会儿。

叶子龙指着王新兰说:“那个小朋友是王维舟的侄女,萧华的女朋友。”

毛泽东饶有兴味地“哦”了一声,向王新兰几个人招招手:“唱歌的小同志,你过来!”

王新兰和同伴们见是毛泽东主席,都伸伸舌头,忸怩着。“过来吧!我又不是大老虎。”毛泽东提高了声音。

她们走到毛泽东身前。

毛泽东对王新兰说:“你叔叔王维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个好人啊!”

王新兰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显得不那么拘束了。

毛泽东继续说:“我还知道你是萧华的女朋友呢。你知道萧华现在在哪里?”

王新兰摇摇头,她已经好久没接到萧华的信了。

毛泽东说:“他现在正在八路军总部呢,再过几天就要到渤海边上去了。”

王新兰哪知道渤海在哪儿啊,瞪着大眼睛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打趣她说:“那个渤海啊跟日本一海之隔,近得很呢。只要驾上一条船,几下子就到日本了。你呀,再不找萧华去,将来他就到日本去了,日本的漂亮姑娘多得很,你去晚了,当心日本姑娘把萧华抢走了!”说着自己便笑起来。

王新兰红着脸:“抢走就抢走吧,我才不稀罕呢!再说他两条腿,愿去哪儿就去哪儿呗!”

毛泽东说:“那可不行,萧华那么好的人被抢走了,你会哭鼻子的。这样好不好,我现在就叫人给萧华拍电报,让他在那儿多待两天,我派人把你送过去?”

王新兰使劲点点头,感激地看着毛泽东。

就这样,那封电报到了萧华的手里。

第二天傍晚,山衔落日,倦鸟归林,东进纵队从八路军总部驻地的小山村出发了。临行前,彭德怀特批了5万法币给萧华,当时一毛钱可以买12个鸡蛋,这无疑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今天的“安家费”吧。萧华把这笔钱交给警卫员王定烈保管,反复叮嘱了王定烈几次。萧华用力握住彭德怀的手,此刻再不需要一句话,甚至一个字。走出好远,萧华回头眺望渐渐沉入暮色里的总部驻地,曲曲绕绕的山径上,依稀还立着彭德怀的身影,两行热泪从萧华的面颊滚落下来……

跋山涉水,迂回穿插,披星戴月,栉风沐雨,路上要通过敌人的好几道封锁线,大多数时间只能夜晚行军,所以尽管太行山距离冀鲁边不是天遥地远,可是也走了一月有余。

这天,挺纵进入冀南平原,跟中共冀南区党委派来的向导接上了头。向导告诉萧华今晚越过津浦铁路就到冀鲁边区了,但津浦铁路处于日军严密的封锁之下,稍有麻痹就会被敌人发现,暴露我军行动目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萧华传令下去,要求全纵队人员严格按向导要求,务必以高度警惕之心通过津浦路,顺利达成战略目标。

风清月朗,四野阒寂。

挺进纵队在向导带领下悄无声息地穿行在田野里,一步步接近津浦路。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只听到唰唰的脚步声。萧华的心跳有点加速,挺纵经过多日急行军,就要跨出关键一步了,怎能不叫他小小激动一把呢?他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夜气,告诫自己这种时刻更需谨慎小心。两条映闪着清幽月光的铁轨出现在眼前,哦,这就是东进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