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9:09:07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作者: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ISBN:9787552014426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一抓住最好的时代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除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外,最重要的是中国从加工业开始,经过制造业阶段,进入服务业时代。时代的变革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机会,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业是引领创新的主导力量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这是继工业革命后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可以称为服务革命。与工业革命相比,服务革命是一次更加深刻、全面的经济革命。它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总体趋势,服务业成为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主导力量。

在全球化的服务经济革命中,谁引领了服务经济发展的潮流,谁主导了服务产业的创新,谁掌握了服务市场的导向,谁就更能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服务业时代的核心是金融服务业,其是关系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基础产业。对于有条件的企业而言,能够涉足金融,做大金融,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拿杉杉来讲,我们的定位是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杉杉是从实业起家的,现在也一直强调实业是基础,在锂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等方面持续加大投资。这是企业的根本。与此同时,我们非常注重金融投资业务,建立了以保险产业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投资平台。企业转型升级要趁早

从宏观方面来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将来能够支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定是消费。今年,消费首次成为第一拉动因素,这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

消费的增长来源于需求的增长。对企业来讲,一定要懂得抓住服务业的机会去创造新需求,不断地转型、升级和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企业转型一定要趁早,等到政府提出转型升级的时候,那就晚了。政府是宏观指导,具体到每个产业的发展阶段、情况是不一样的,会存在滞后性。企业在市场中打拼,触觉是最敏感的、最直接的,最能够感受到市场的温度和变化。所以,一定要与时俱进,跟上产业变革的步伐。杉杉15年前就已经开始转型了,如果我们现在才开始转型,那杉杉可能今天都不存在了。

我不主张做百年企业,但我也一直在思考怎样走得更远、更长。杉杉起步的年代,创新是比较容易的。“一招鲜,吃遍天。”我不懂服装,但走出了一条品牌运营的新路,企业一下子就起来了。以后这种机会可能不存在了,但一定会有新的企业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成长起来。创新是没有止境的

很多人会说,这个时代已经没有机会了,最好的机会已经被巨头们拿走了。我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产业变革的速度很快,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行业越来越细分化,新的巨头必定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升级过程当中需要的品牌、技术和市场等都存在着创新空间,这都要企业非常专业地去思考、去研究。

我相信,中国企业的经商环境会越来越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中国经济还会往下走,如果环境再不好的话,那么经济就没有希望了。改革开放30多年,整个市场经济的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家可以真正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产品、服务,整个政商关系也在进入一种新常态,一种比较简单,合乎市场法则的状态。企业要抓住时代的机会进行创新,创新是没有天花板的,只会把路子越拓越宽。

1999年初,我把杉杉总部从宁波搬至上海,开始了我们的转型升级之路,保持了长期快速的发展。多年来,我看到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困守在老的产业和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我感到很着急。因此,到2009年我牵头成立新沪商联合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想让这个商会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

这几年来,我们开了很多研讨会,也参观考察了很多地方,成立了大商学院,慢慢看到很多企业开始行动起来,把创新、转型升级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是值得欣慰的。总之,我希望看到我们的企业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要被淘汰,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商”。上海新沪商联合会会长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15年12月序二民营企业的新时代

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第四次公开发布。前三年的研究分别着眼于宏观政策、地域差异和行业洞察,今年的研究则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民企的发展机遇和趋势。这与我将要论述的“民营企业的新时代”思路与观点吻合。从一系列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把中国民企正在面对和即将面对的时代梳理出三个脉络。中国商业文明的新时代

文明,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探讨商业文明的前提,首先是承认文明标准的多样性。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容忍各种各样不同的商业模式共存。

我们今天讲的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提倡有更多新的供给,有更加市场化的供给,有更加高层次的供给,从而解决高层次的需求。所以,以市场化为核心,才是谈论商业文明的本质。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地在传统范围内喊的新口号,而应充分考虑“双创”能量的新构造。新的服务需求要由新的“双创”满足,年轻人的很多新需求要由年轻创业者满足,超越传统的需求形态则要由更多超越现有产品与服务的、技术与创意含量更高的新供给满足。

过去,我们缺乏细分领域研究,经济学家全部是宏观经济学家,是研究政策的。但是今天,商业文明的最大特点就是精致,细分领域就是人们的需求之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把每一个细分领域拉长、拉精致、拉讲究。具体到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正由传播平台与交易平台端向产品端发展,产品端则正在朝更为丰富多彩的服务业形式与快速响应性的经济形态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新服务与新产品、新技术与新模式都具有巨大的机会。

从方式来讲,中国正将发展互联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用互联的方式解决商业问题是中国商业文明的方向。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知情权。商业文明应该基于交互,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充分尊重。我个人认为,我们正在参与构建一种新兴的、伟大的商业文明。而这种中国式的商业文明的本质,必将是开放与融汇。中国创新创业的新时代

前所未有,中国有如此多的创业机会。我们正从从前的所有的“端”的创业,进入到“品”的创业时代。未来十年间,中国将有两倍半于美国的中产阶级数量。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大的新中产阶级体量,使得这个市场充满了机会。尽管有些机会可能很小,但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有待创业者将其推向更精细的方向。

前所未有,中国有如此多的创业资源。之前商业房地产联合会的某领导说,听说你们把某一个商场改造成了创客空间,他说我们现在全国富余几千万平方米位置很好的购物中心和综合体,如果把那个东西改造成像你们一样的模式,难道我们不是可以创造很多很多这样的空间吗?如果说,过去这些基于盈利考虑设计的小铺或是大铺,都想办法释放给创业者,释放给创新创业这个方向,这就是巨大的资源。

除此,我们还有前所未有的资本机遇。人们第一次明白做好一个产业不是单靠手来做的,而是必须应用好资本市场。这非常重要。这样的机遇,让我们知道今天看到的创新创业处在了白金时代的开端。中国互联网化产品的新时代

所谓的互联网创业,都创了什么?创了新媒体,创了平台,创了APP,创了微信群。老百姓能靠这些吃饭吗?老百姓还是要穿袜子,穿衣服,还是要打伞。如果从这个维度区分传统经济和新经济有意义吗?互联网经济脱离不了传统经济,而传统经济主要是实体经济。

面对新需求和新供给,传统企业的能力仍然相当弱。管控设计线和生产线的模式太传统化了,节奏跟不上年轻人,产品抓不住年轻人的心。中国的新奇迹,有待传统模块和新经济创新模块的密切合作。创新创业的新境界,就是由“不是东西”的互联网时代进入“东西”的互联网时代,进入真正的互联网化产品大行其道的新时代。

作为新沪商联合会的一员,我们推崇本商会宽广的历史视角与国际化目光,站在负责任的商业力量的角度,试图预判中国民企在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轨迹。这项研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再次向所有积极参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民企人士、经济学家及新沪商联合会秘书处、零点集团项目组成员致意。期待这份研究报告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也期待通过与广大读者“交互”,使这项研究更加深刻。新沪商联合会轮值主席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飞马旅发起人2015年12月关于本项研究

由享有盛誉的沪商团体上海新沪商联合会与权威民间智库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共同推动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始于2012年。本研究采取国际通用的德尔菲法(Delphi),借助指数研究工具系统评价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状况。通过对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三轮意见征询与意见综合整理,得出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沿用了上一年度的指标体系与权重体系。该指标体系下设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见图1)。

在本年度研究中,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指标数据公司研究人员对定量问卷中的指标题目进行了微调,并结合年度热点增加了时事性题目。2015年9—11月,零点团队对全国范围内304名民营企业家进行了电话访问。访问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进行,受访者均为本土民营企业的董事长、总裁、CEO、总经理及其他总监以上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

调查覆盖全国4大区域(首都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见图2),9大行业(IT电信与科技,专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与生活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教育产业,金融业,商贸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和房地产开发与建筑装饰、规划设计业等,见图3)。样本量分配综合考虑了企业成立年限、企业规模等因素。图1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构成图2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受访企业地域分布、规模分布图3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受访企业行业分布

在年度热点话题相关问卷设计、代表性企业深度访谈提纲设计及书稿撰写统筹期间,我们参考阅读政府文件、行会报告、学术论文和统计年鉴等文献近千篇,为本书提供了大量权威数据和鲜活案例。在此,我们向热情支持本项研究和积极参与定量调查的304位民营企业家致谢,向既有成果的研究者们致敬!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研究周期相对较紧,书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前言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矛盾、两个机遇和三个趋势“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作为年度性指数研究项目,其核心目的在于记录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探寻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规律,为读者提供有关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更权威、更深刻的洞见。从普适性的泛化研究(2012年)到基于经济地理四分法进行的区域对比研究(2013年),再到基于行业性差异进行的行业对比研究与跨行业研究(2014年),前三年的研究主题虽各有侧重,但总体着眼现状。2015年,研究视野首次聚焦民营企业面临的未来机遇和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换代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与“民企转型能力不足,尤其是创新乏力”是当前中国民企发展面临的核心矛盾。经济新常态与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民营企业经营压力已清晰显现,总指数得分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主要缘于民企对行业景气和产业发展动力的信心不足,对本企业内部创新乏力,对自身的创新人才吸引力、资金吸引力及配套资源吸引力不足而产生的紧迫感。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核心矛盾不是由于企业意识不到位导致的,而是能力不匹配造成的。总的来说,多数民企对经济新常态有心理准备,对“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不可避免”有清醒认识。因此,对宏观经济指标的评分相较去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民企对“企业—行业—宏观”三层生存空间评价模式的“差序格局”正在被打破——对宏观环境的抱怨情绪明显减弱,对宏观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评价积极好转;经营困难被更多地归因于企业在市场组织、财务管理、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尽管大中型企业的生存环境仍整体优于小微企业,但新企业的指数得分首次超过老企业,而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各项指标得分已明显低于其他行业——这意味着生产服务模式更新的企业对当前宏观环境的适应力更强,面临的转型压力相对更小(见表1)。表1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各指标得分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

在此背景下,受访民企对宏观环境一级指标的评分继续升高并首次突破及格线,这一现象令人振奋(2014年→2015年→2016年,56.04分→58.50分→60.24分)。这主要得益于民营企业对本届政府推行的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导致的政府政务水平提升、政策环境改善(如廉洁性、服务意识、服务效率)及新型政商关系逐渐形成的积极评价,也得益于民营企业对基于互联网发展引发的网购、自媒体、互联网金融等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及与民企相关的社会舆论环境日渐清朗的正面感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好转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两大机遇。

基于以上考虑,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积极利用好政策机遇期,是民营企业发力的主要方向。在“十三五”期间,民企的发展红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向内,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存量改革”和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核心的“增量改革”是中国国内经济改革的两条主线。由2013年末开启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次将两条主线串联起来形成双轮协同驱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国有企业对部分行业的垄断壁垒,实现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深度融合,使民企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赢利机会。

向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最近几年,民营企业“走出去”呈现井喷状态。2014年民企对外投资金额是2013年的3倍,投资案例数是2013年的10倍。“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中国民企对外投资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基于投资敏感度低、经营与决策机制灵活和行业覆盖领域广泛等优势,民企将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

向前,积极借力“互联网+”战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期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次发展浪潮正在形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叠加效应下,互联网创业项目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顺应互联网变革与互联网思维,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成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

定格 中国民营企业的2015

向内 以混合所有制促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双轮驱动

向外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民企带来新机遇

向前 “互联网+中国民企”

第一部分基于统计数据与指数研究结果,宏观叙述中国民营企业在2015年的发展状况,详细分析中国民企当前面临的矛盾与机遇;第二至第四部分,分别讲述中国民企在“十三五”期间的三个发展方向。定格中国民营企业的2015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宏观统计指标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基本状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见图1-1)。经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6%,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集体企业增长1.7%,股份制企业增长7.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5%。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制造业增长7.0%,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7.3%,中部地区增长5.7%,西部地区增长8.4%。前三个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4531.0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25201.31亿元,增长11.4%;民间投资255614亿元,增长10.4%。图1-1 197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注:本书成稿时2015年总体数据尚未公布,本图所用数据为估算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目前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6万户,已连续6个月保持高位增长。前9个月,全国小微企业达305.18万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96.62%。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格局逐步显现。

2015年1月—9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5.8%。全国新登记企业315.87万户,同比增长19.3%。其中,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下(参照统计局分析标准,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下被划为小微企业)企业305.18万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96.62%。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511.3万户,比2014年年底增长8.4%。全国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15.2户,同比增长19.4%。

在商事制度改革第一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户数迅猛增长,月均注册量达到31.8万户,最高值出现在2015年4月,达到38.9万户(见图1-2)。图1-2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户数变化情况(2014年3月—2015年4月)数据来源:国家工商总局。

此外,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快发展。1月—9月,全国新登记企业在三次产业数量分别为13.9万户、47.2万户、254.8万户,分别同比增长23.1%、4.1%、22.4%,分别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4.4%、14.9%、80.7%。

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第三方专业服务企业发展较快。这对于丰富和完善创业起到较好支撑作用。服务业中仅房地产业同比下降。1月—9月,房地产业新登记企业6.4万户,同比下降15.7%。但受利好政策影响,房地产第三季度降幅缩小,为6.8%。

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增长。1月—9月,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3.1万户,同比增长10.8%,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长3.4%,外商投资信心不断增强。2015年民营经济比重变化情况

2015年,中国的民营经济总体继续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全国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市场活力被进一步激发,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迅速。

分析国家工商总局近年来发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及规模在全国企业总量中的比重继续增加,个体工商户与企业户数的比值继续缓慢下降。

截至9月底,全国新登记私营企业数量、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均稳步增长。全国新登记私营企业299.7万户,同比增长19.8%,占新登记市场主体总数的28.1%,所占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0.9%;注册资本(金)15.3万亿元,同比增长46.6%。另一方面,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就业的蓄水池,就业的主渠道。全国7000余万家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吸纳就业2.73亿人。

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5456.86万户,为全国企业户数的2.7倍。通过查询国家工商总局相关统计数据后发现,这一倍数呈持续下降趋势:2011年6月底,全国个体工商户户数为企业户数的3.02倍;2012年6月为2.98倍,到2012年年底降为2.97倍;2013年6月为2.94倍,2013年年底变成2.9倍;2014年6月底则变为2.82倍(见表1-1)。表1-1 近年来个体工商户与企业户数变动数据来源:国家工商总局。

从2011年6月以来,个体工商户数量的增速一直慢于企业数量的增速,这表明中国个体工商户向企业的转型升级可能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企业经营环境持续改善,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质量不断提高,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5年前9个月以来,小微企业数量开始全面爆发,占到新增企业总数的96.62%,表明个人创业方向正在由过去的个体工商户转向更加现代规范的企业式发展模式。2015年民间投资比重及变化情况

近年来中国民间投资的发展也呈现出总量比重稳步提高、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的特点。从总量来看,2012—2014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4%、62.9%、64.1%,增速为24.8%、23.1%、18.1%,分别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个、3.5个、2.4个百分点,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落后产能淘汰、经济结构优化的大环境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明显放缓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1—10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94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2%,增速比1—9月份下滑0.2个百分点(见图1-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7%。图1-3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得分情况

通过对指数研究定量问卷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和指数计算,“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总指标得分为66.25分,相比2015年总指数得分68.76分有所下降。其中,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与企业管理三项一级指标的得分分别为60.24分、70.46分和66.62分(见图1-4)。图1-4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一级指标得分情况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

在12个二级指标中,“宏观环境”一级指标下属的“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一级指标下属的“行业景气”, “企业管理”一级指标下属的“市场组织”、“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等指标得分高于平均水平;而“经济环境”(54.31分)、“政策环境”(58.44分)两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则明显低于总指标得分。其中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两个指标的权重在全部二级指标中分别排在第3和第5位,属于重要性较高但实际表现较差的指标(见图1-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宏观经济的指标得分仍处于下游,但与上一年相比,本年度民营企业在该指标上的表现有所改善,特别是在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二级指标上改善明显。行业景气、市场组织、技术创新等指标虽然高于总指数得分,但相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分地域看,各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指数得分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排名首位的长三角地区(66.78分)与末位的中西部地区(65.43分)的分差不足1.5分。首都周边和珠三角地区的总指数得分别为65.91分、65.89分(见图1-6)。图1-5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二级指标得分情况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图1-6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各经济区域指数得分情况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

从不同成立年限企业的表现来看,发展趋势较之前几年有所变化。本年度的中国民营企业指数出现了新趋势:2003年以后成立的新企业(66.47分)指数得分超过1992—2003年(65.75分)和1992年以前(61.89分)成立的老企业(见图1-7)。这一结果表明新企业对当前形势更具适应性,其特点与宏观环境契合度更高。大中型企业生存环境的优势仍然存在,指数得分普遍高于小企业(见图1-8)。总的来看,新近成立的大中企业指数得分最高,成立时间较久的小微企业指数得分最低(见图1-9)。图1-7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不同成立年限的企业指数得分情况图1-8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不同规模企业指数得分情况图1-9 “2016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各类企业指数得分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宏观环境

本年度指数研究中,宏观环境一级指标得分首次突破及格线。整体而言,民营企业对宏观环境的感知继续明显好转,尤其是对政府政务水平、社会环境的认知。(一)民营企业对政府政务水平的评价继续提升

对政府廉洁性的评价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政府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调查显示,65.1%受访企业认为当地政府与民营企业打交道时“非常廉洁”或“比较廉洁”。这一比例与上一年(49.3%)相比有显著增长,与2013年(26%)相比则增长更为明显。长三角地区民企对政府廉洁的认同度最高(70.7%);中西部相对较低,但也有超过半数(56.5%)的民企认同政府的廉洁性。

多数民企认为政府的服务意识有提升。有64.1%民企认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有所提升”这一说法。不同经济地理区域、不同规模的受访民企对政府服务意识提升的认可度均超过六成。

对政府的服务效率相对认可。40.1%受访企业认可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效率高,这一比例首次超过了持相反意见的比例(37.5%),也高于去年的比例(34.4%)。相对而言,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最认可政府的服务效率(45.6%),而中西部的认同感最弱(28.3%)(见图1-10)。图1-10 受访企业对政府政务水平的评价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二)多数民营企业认可社会环境的利好性

民企继续认可生活方式变革的利好性。超过七成(73%)受访企业认为“网购、自媒体、互联网金融等居民生活方式上的变革对企业的影响是有利的”。新兴行业(如高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对生活方式新变革的适应性更强。而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认同生活方式变革对企业有利的比例继续低于平均水平。

值得指出的是,大型企业对生活方式变革利好性的认知明显出现积极转变,认为变革利好的比例(71.2%)高出去年近15个百分点。这一比例与中型企业(73.1%)和小型企业(73.5%)基本持平(见图1-11)。图1-11 不同规模民企对生活方式变革利好性的认同度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

对社会舆论的认知有积极变化。近五成半(54.9%)受访企业认为关于民营企业的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非常客观”或“比较客观”。这一比例相比于去年(38.7%)也有显著提高。(三)民营企业对市场准入门槛的平等性改观

在本次调查中,六成以上(63.8%)受访企业认同“进入本行业的准入门槛是平等的”这一说法,该比例比去年(40.4%)高出23个百分点。这一转变体现了2014年3月开始的商事制度改革系列政策效果显现,市场环境更趋宽松、平等。

然而,不同行业民企对市场准入平等性的认知仍有差异。其中,高端制造业(81.8%)和教育业(80%)对市场准入平等性的认同感最强;文化体育娱乐业(46.4%)、金融业(37.9%)的认同感远低于平均水平(见图1-12)。

尽管民营企业的宏观生存环境相比往年在整体上有所改善,但与他们的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民企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认同度仍然较低。仅约两成(21.2%)企业认为当前税收、货币、利率、汇率等宏观政策对本企业有利,认为“非常有利”的企业仅1.6%。小型企业对宏观政策的认同度(22.6%)相对较高,大型企业(17.3%)和中型企业(15.3%)的表示认同的不足两成。这一数据再次说明民企对减税和减轻融资成本要求迫切。图1-12 各行业民企认同本行业准入门槛平等的比例(%)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

政府扶持力度有所提升,但仍未受到充分认可。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扶持和保护到位的民企占25%,这一比例比2015年(17.9%)相比有所提高。但认为扶持不到位的民企仍近六成(59.9%)。值得一提的是,首都周边地区民企对政府扶持力度的认可度有明显提升(2015年→2016年:11.3%→28.8%)。京津冀一体化配套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

民企对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性仍强烈不满。总的来看,认可各类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的受访企业仅占14.5%。珠三角地区民企对市场主体平等性的认可度相对较高,不过也仅为23.7%,远低于持相反意见的比例(76.3%);首都周边地区民企的认可度(9.6%)、中西部地区民企的认可度(8.7%)不足一成。这一数据显示,民企对自身的民营经济地位认同度低。国企和民企在国民经济中贡献与地位的天平远未达到平衡。行业环境

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新常态使部分行业,如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较难在短时间内走出疲软状态。整体而言,本年度行业环境一级指标得分下滑明显。(一)多数民企对宏观经济利好性持负面意见

仅约三成(29.6%)受访企业认可“今年的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发展有利”。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对宏观经济利好性的认知差异不明显。分行业看,服务业认可宏观经济利好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这与本届中央政府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相符合。(二)行业景气度下滑

本年度研究中,行业环境下属二级指标行业景气的得分为79.39分,相比去年(83.54分)有所下降,行业活跃度、竞争度、开放度等三级指标的得分都有所下降(见图1-13)。分行业看,高端制造业(82.52分)和高端服务业(81.26分)在行业景气指标上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传统制造业(75.66分)行业形势相对不乐观,行业活跃度得分最低。珠三角地区民企对行业竞争激烈度(94.7%)和行业开放度(81.6%)的认同度最高;首都周边地区民企对这两项的认同度(79.5%;68.5%)最低。(三)产业发展环境的受认可度较低

行业环境下属指标产业发展的指标得分由2015年的67.88分下降至61.26分。具体原因体现如下。

民企对行业集群程度的不认可度增加。尽管超半数(53.6%)受访企业认可行业的高集群性,但持相反意见的企业达到35.5%,比去年(21.5%)增加了十多个百分点。

民企整体不认可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近五成(46.4%)企业不认同本行业的行业协会对公司有所帮助,这一比例比去年(26.5%)增加近20个百分点。不同行业对行业协会利好性的认知存在差异,商贸业(27.8%)和高端制造业(27.3%)认同“行业协会有所帮助”的比例最低。图1-13 行业景气下各三级指标得分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企业管理

综观企业管理下设的各二级指标,虽然各指标得分均超过及格线,但相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对转型阵痛感知明显,主要体现如下。(一)民企对技术创新能力感知得分下降

本年度民营企业创新指标的得分为69.32分,比去年(73.86分)下降明显。从行业看,高端服务业在该指标上的得分仍然位居前列。传统制造业(65.53分)和传统服务业(65.07分)在这一指标上再次垫底。传统行业面临的创新压力较大,且难以在短期寻求突破(见表1-2)。表1-2 各行业创新能力自评分数(10分制)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成立时间与技术创新指标得分呈现关联性(1992年以前成立→1992—2003年成立→2003年以后成立:60分→68.45分→69.73分),新企业对于产品/服务、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自评得分略高。这一数据显示新企业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与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对企业的要求更加契合。(二)对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资源的获取能力成为民企发展短板

各行业人才需求满足度存在差异。人力资源二级指标得分为68.14分,整体低于上一年度(72.9分)。传统制造业对于管理者素质、人才结构等人力资源指标的自评满意度均相对较低,而文化体育娱乐业对于管理者素质和员工素质的满意度也普遍较低。

近半数民企获取配套资源困难。调查显示,47.4%受访企业不认可本企业获得配套资源的能力;首都周边地区(53.4%)和珠三角地区(50%)民企的这一比例达到半数;新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较弱。分行业看,高端服务业(51.2%)和文化体育娱乐业(57.1%)的资源获取能力位居末位。

融资需求仍得不到满足。46.7%民营企业表示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融资难题在新企业、小型企业上更为凸显。分行业看,文化体育娱乐业(35.7%)、金融业(31%)和教育业(30%)认可融资需求得到满足的比例最低。(三)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认同度下降

尽管仍有半数以上(56.3%)受访企业认可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速度,但相比去年(70.9%)这一比例明显下降。相对而言,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维持盈利难度最大。而分行业看,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对自身盈利能力的认同度最低。图1-14 各行业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认同情况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典型行业民企发展指数得分简述

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既取决于宏观环境的有利性,更取决于行业以及企业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程度。2016年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结果显示,教育行业以总指标得分71.91分位于行业之首,在行业活跃、产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指标上表现突出,但融资仍是教育业发展的短板。高端制造业(67.51分)和高端服务业(66.93分)的指数得分也高于平均水平,行业前景较好。相对而言,在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制造业(65.80分)和传统服务业(64.81分)发展状况并不乐观,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人才短缺等问题。而文化体育娱乐业(63.55分)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在宏观环境利好性上处于劣势。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擎”驱动抢占制高点

高端制造业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和带动性强等特性,符合经济转型方向。加强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变革与自主创新,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将有效改变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格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背景下的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高端服务业具有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和效率化的特点,涵盖了科技、金融、物流、休闲旅游、医疗保健、咨询信息、创意设计、订单采购等众多领域。同时,民营企业拥有经营灵活性强、嗅觉敏锐等特点,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2015年,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继续在众多行业中发挥引领角色。发展活力主要来源于创新,由于其行业本身具备了高附加值、技术与专业并备、智力化的特点,因此在发展活力、行业竞争、行业开放度方面的表现愈加抢眼。分别有81.8%和83.5%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受访企业认为所在行业很有活力。其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76.3%),相较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35.0%和26.1%)优势明显。

虽然“两高”行业潜力巨大,但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分别有81.8%高端制造业民企和79.3%高端服务业民企表示本行业当前“非常开放”或“比较开放”,远高于产能过剩严重的传统制造业和附加值较低的传统服务业。这两个行业仍可作为资本可优先考虑进入的领域。教育行业:深水区重拾“黄金点”

随着中国教育行业产业化格局的形成,各种民营教育机构层出不穷,在壮大了中国教育行业规模的同时也激发了行业竞争。同时,教育行业市场更加细化,教育行业愈加进入比拼内在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本次调查显示,教育行业受访企业认为本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占到100%。而在行业活力方面,教育行业也位于众行业之首,90%的企业认为教育行业是充满活力的,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但在行业开放度方面,教育行业得分又低于平均水平。这显示教育行业的准入门槛高,“进门难而留下更难”。

另一方面,“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教育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教育行业认为自身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的比例是最低的(30.3%),远低于平均水平(46.7%)(见图1-15)。

教育行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融资难等问题,如何重拾“黄金点”?在线教育似乎交出了一份较好的答卷。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在线教育的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加之利好政策、巨头涉足和投资热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15年的在线教育行业持续火热,爆发出强大的市场活力。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665亿美元。而未来两年,由于在线教育市场中还未诞生出较强势的主导企业,大量资本仍在持续不断地涌入,预计到2017年,整个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555亿美元。除了资本繁荣,在线教育在产品创新上也迎来大好时期,“网易云课堂”的互联网教育产品便是典型代表。图1-15 认为本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的比例(%)数据来源:上海新沪商联合会、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指数研究。案例分析网易云课堂网易云课堂,是网易公司推出的在线学习实用技能的网络平台,自2012年12月底上线以来,网易云课堂一直以用户需求为基准,在课程资源建设上深耕,用短短两年时间打造成为以实用技能教育为主,衔接高等教育和职业应用的综合性学习平台。目前拥有近6000门课程近5万个课程视频数量,覆盖近20个教育领域百余个细致分类,受到超过700万用户的喜爱。2015年“十一黄金周”,网易云课堂上的《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课程以单日销售额突破16万元的成绩成为云课堂上的新晋爆款课程。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有关知识和技术的在线教育产品愈加趋向免费,只要拥有上网的设备以及在线网络,就可轻松获得教育资源。但是降低学习门槛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了所有产品的收费,如果想获得更深入的专业学习,就要交一定的学费,当然这一费用还是远低于线下费用的。无论是免费还是付费模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但用户的学习效果一定是被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能考虑到各类用户的需求,在免费和收费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以最好的方式提升用户的学习体验,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必定是相当可观的。在线教育发展至今也不到10年,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但是要摸索出真正适合移动互联的在线教育模式还需要付出努力。另外,民营力量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还很弱势,提升民营企业在教育行业的市场地位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文化体育娱乐业:劣态环境下悄然崛起

目前针对文化体育娱乐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路线虽然已渐近明确,但税收、融资政策和人才吸引等配套措施还很不完善。调查结果表明,本行业民企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对文体娱乐业发展利好的仅占一成半(14.3%),而半数则认为其对本行业的政策保护并不到位。同时,本行业民企对各类经济主体市场地位的平等性大多持否定态度。而本行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

尽管面临自身发展瓶颈和政策支持不到位的问题,旺盛的社会需求仍然成就了本行业。以快速膨胀的国内电影市场为例,截至2015年5月底,中国城市院线银幕数将近2.8万块;截至12月3日,2015年的电影票房总收入已经突破400亿元大关,比去年同期上涨33%。

有75%本行业民企认为行业竞争激烈,82.1%的民企认为行业开放度高。这便使本行业的行业景气指数得分要高于其他行业。房地产业:去库存阶段下的“弱复苏”“去库存”是当前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关键词。在刚刚结束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

延续了宽松的政策导向,2015年各地政府不断出台各项利好政策,减税、降息、降首付等措施多管齐下,释放了改善性需求,刺激了购房者入市。其中以限购令的松绑政策效果最为明显,目前除一线城市以外,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对限购政策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总的来说,2015年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持续给楼市松绑。在此利好影响下,房地产行业呈现出阶段性复苏态势。但受行业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财富配置调整的综合作用,预计中长期内房地产行业总体呈减速增长态势,这种复苏只是一种“弱复苏”。本行业内民企对行业景气程度不看好的较多,有66.7%的民企认为宏观政策对房地产企业不利。不过,本行业对政务水平的明显改善最有体验。有半数企业认可政府服务效率高出所有行业平均水平(40.1%)近10个百分点。向内以混合所有制促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双轮驱动纵观30余年的国内经济改革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清晰的脉络。一是“增量改革”,即在原有的公有制一元制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机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民营经济在此过程中逐渐壮大并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二是“存量改革”,核心表现为国有企业改革,即通过对国有经济自身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优化国资效率。2013年年底启动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第一次把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尤其是,围绕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平等性长年存在博弈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开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两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都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多机遇。增量与存量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明确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提出了“三个允许”:一是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三是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2014年7月15号,国务院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所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等被纳入首批试点。四项试点包括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经理人制度试点和派驻纪检组试点。

2015年9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第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第二,完善制度,保护产权;第三,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第四,宜改则改,稳妥推进。

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政策的出台,与中国经济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双轨并进的历史轨迹一脉相承,也与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密切相关。总的来说,中国经历的增量存量改革历程大体可以归纳如表2-1。表2-1 国内经济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历程一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