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文写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4:44:46

点击下载

作者:柳建桥,何汶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论文写作

大学生论文写作试读:

前言

当接到编写这部关于论文写作的教材的任务时,笔者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笔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近30年,看到过太多的因为写不出论文而苦恼的作者,以及无数让人无奈和惋惜的论文。有的人虽然对学术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也有独到的见解,却无法将科学成果用论文的形式写出来;或者虽然勉强写出,却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一些有一定建树的学者,也将写作论文视为畏途。每当因为写作原因而退稿,总是心有不忍,因为每一篇论文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都曾凝结了作者辛勤的汗水。

曾经在研究生中开设过论文写作的课程和讲座,以帮助作者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但因为种种原因,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曾经跟一些学者探讨过论文写作难的根源,大多归因于大学教育的过度专业化,致使大学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下降。所幸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这个原因必将成为历史。

目前,论文已经成为科学成果、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的主要传播形式,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顺利地完成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仅是每个科研人员的心愿,也正同外语、计算机一样,成为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大学生正处在专业基础训练的阶段,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各个领域科学研究的主力,在大学生中开展论文写作的系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远的讲,掌握论文写作知识,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必将终身受用;从近的讲,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是评价大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毕业和取得学位的依据,学习和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有更直接的现实意义。

客观地讲,论文写作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运用的问题。虽然论文的表现形式是语言学范畴,但却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才可以完成。例如,科研成果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而这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要保证论文的结构完整、思维方式正确,必须具备逻辑学知识;要使得论文叙述准确、简洁,又需要修辞学知识;要使得论文表达规范、符合要求,还需要标准化、规范化知识等等。单纯地将论文写作当成应用语言学的分支,是不够全面的。关于论文写作的教材,应能体现出这种多学科综合的性质。

同样,论文写作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论文写作不是没有理论,不是没有自身的科学规律,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论文写作只是科研的工具,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通常不是为了深入研究论文写作的理论,而是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并最终能够独立地写出属于自己的论文来。因此,关于论文写作的教材,应能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并且更多地是考虑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思维方式。如果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则可以根据提供的思路进行下去。

因此,在编撰《大学生论文写作》这部教材的时候,在研究了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首先综合比较了目前的相关教材的情况,积极探索一个适应大学生、兼顾文理、兼顾实用和提高的论文写作体例。具体而言,在本书中努力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致力于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体现综合素质教育。从论文的概念开始,到论文的语体特点、结构要素、文体特点,论文写作中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和过程都有涉及。对于一些过去教材中较少涉及的内容,如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论文的投稿以及逻辑学常识等论文写作实践中问题较多的地方,也在书中作了详细阐述。

第二,本书的整体思想,不仅在于具体指导大学生如何完成一篇论文的写作,更在于引导大学生在论文写作时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因此,除了包括与论文写作相关的内容外,还讨论了这些内容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标准,以体现论文写作的拓展性。比如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和运用等大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的问题,也在书中作了详细的阐述。这不仅有益于论文的写作,也有益于科学研究和写作意识的培养。

第三,针对论文的各个结构要素,书中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同时还归纳了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体现论文写作的实践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和分析,可以提供大学生写作时作为借鉴,并有针对性地预防此类错误。

第四,本书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论文的异同。对于语体、逻辑思维、论证方法、结构要素、标准化、规范化等相同的内容,将不同的学科结合起来统一阐述。对于文体等有区别的地方,通过实例分别进行展示,以兼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差别性。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为概述,第二章为论文的语言表达,第三章为论文的准备与构思,第四章为论文的结构要素,第五章为学术文体的写作,第六章为论文的发表,第七章为论文写作中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最后还列出了与论文写作相关的有关国家标准。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综合参考了现有的相关教材,以及最新的关于论文写作的研究成果;参考了笔者开展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的经验,以及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处理学术论文的经验。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生论文写作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为研究生或其他科研人员写作论文提供参考。2013年7月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论文与论文分类一、关于论文

对未知的事情进行探索,既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用正确的手段和装备,为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实验、总结、升华等一系列活动,就是科学研究。

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科学研究都有继承性,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或发展,或补充,或推翻,从而使理论更完善,技术更合理,方法更有效,服务更到位。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研究成果的发展和进步。

继承的前提是研究成果的传播。没有前人的传播,就没有后人的继承,人类的文明也许就会中断。科学研究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和应用。没有传播的成果,只能是个人自娱自乐,就会失掉其社会意义。

成果传播的形态靠语言,或口口相传,或用符号记录。前者是口语,后者是文字。显然,只有文字形态的成果才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成果“藏之名山、传之于人”。

对某领域中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正确总结和客观表达的文字形态,就是论文。其他对该成果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论文,随时随地地了解作者的研究思想、方法、进展和结论。如果同样是研究人员,可以分析这些成果,总结其中的优势和缺陷,加深或纠正自己的认识,帮助确定新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以及开展相关应用的知识储备。如果是企业或其他用户,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论文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帮助选择和比较相关技术和产品,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竞争。

从这里可以看出,论文的基本属性有二:其一,是内容的规定性,论文必须是记录科学研究成果的;其二是功能上的应用性,论文是用作他人了解自己研究成果的媒介。正是由于论文的这两个基本属性,所以论文在写作时,必须用便于传递特定内容和方便他人理解的通用的表达形式进行组织,这就是论文写作的真正意义。二、论文的分类

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各异,因此,论文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为了对应于期刊分类,有人将论文按内容分类。在这个分类体系中,论文可以笼统地分为自然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论文之下,又可以继续按学科细分,如经济学论文、教育学论文、电子学论文、医学论文等。再接下去,教育学论文还可以细分为比较教育学论文、基础教育论文、教学方法论文等等。

这种分类体系下,每种论文都有明确的学科界定,容易归类和查询;也与专业性的期刊相对应,便于初步圈定准备投稿的期刊。但是,过于粗糙,不便于确定读者对象。例如,一篇冶金学论文,有可能是针对理论研究人员的,也可能是针对企业技术人员的,还可能是针对冶金院校在校学生的。仅依据“冶金论文”这个属性,还无法立即确定这篇论文是否是你关心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检索。

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有人从论文的性质和研究方法出发,将其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这在自然科学领域,大大深化了对论文属性的认识。顾名思义,理论性论文强调的是理论方面的创新,以理论推导和逻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性论文则一定是以实验研究为主的,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描述,得出相应的结论;描述性论文多是对某种客观现象的客观叙述,一般不会作深入的分析;设计性论文主要叙述设计过程、技术要点等,一般不作逻辑推理。

仍以“冶金论文”为例,如果是理论性论文,应可供冶金学科高级研究人员参考;如果是实验性论文,可以提供该领域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参考。在冶金期刊中,论文的这种性质通常通过不同期刊的定位,或同一期刊中的不同栏目加以区分。如果是一个专门为冶金高级研究人员服务的期刊,不大可能有描述性的论文;对于一个以冶金中级技术人员为服务对象的期刊,则可能根据读者的多方需要,设置设计性、实验性论文的栏目。

对于社会科学论文,这种分类方法则不太适合,因为社会科学论文很少有实验、设计等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原始资料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因此,有人从论文的论证方式出发,也对论文进行了粗略的划分,如专题型论文、论辩型论文、综述型论文和综合型论文等。其中,专题型论文是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相关学科某一学术问题;论辩型论文针对他人研究的缺陷和错误展开,凭借充分的论据,通过严密的论证过程来反驳他人的学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综述型论文是在归纳和总结某一专业或研究领域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关于学科发展方向、方法改进措施等方面的见解;综合型论文则兼顾了综述型论文和论辩型论文的特点,总结、归纳现有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实际的论文写作中,往往多种论证方式并用,要准确区分是论辩型论文、综述型论文还是其他,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另外,这些论证方法在一些自然科学研究中也经常用到,如综述、论辩等。所以,这种分类方法还需与其他分类方法结合,来对某一篇论文作出准确的归类。三、一种实用的论文分类

在实际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按论文的用途划分。例如,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把论文分为小论文、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等。(一)小论文

小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或者申请学位,而是为了总结学过的知识,培养论文写作的能力。例如,很多大学都要求大学生完成的学年论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后提交的社会调查报告、上完实验课程后要求提交的实验报告、高年级一些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一定阶段后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的论文型作业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写作小论文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对一学年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者最近所学的课程,或者刚刚完成的科学实验,或者最近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归纳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这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一般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二)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撰写的论文,称为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相应级别的学位的重要条件。

按照所申请学位等级的不同,学位论文分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在大学阶段,主要完成的是学士学位论文,简称学位论文。

过去讲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就是学士学位论文;在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毕业论文则是综合考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能否毕业的依据。从论文写作的要求看,毕业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并无区别,可以将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视为同一个概念。

大学生学完规定课程并合格,应该准予毕业,但能否授予学士学位,则还要综合考察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大学培养目标和《学位条例》所规定的。学位论文就是衡量能否达到这个目标的唯一方式。

按照《学位条例》的规定,学士学位论文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个定义包含三个意思:一是应届毕业生;二是独立完成,当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三是总结性的。

所谓总结性,是指在学位论文选题时,只能针对你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中感兴趣的内容选择,而不能超出这个范围。比如中文系,你可以选语言学方向,或者古汉语方向,但不可以选法学方向。

学位论文的总结性还表现为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充分运用上。要写出一篇优秀的学士学位论文,需要调动所学过的各种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整合、思考。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往往还同时进行毕业设计或毕业实验,一方面系统训练未来就业所需的相关技能,另一方面观察实际实验结果,总结实际操作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合理解决办法。透过这篇学位论文,基本可以检查出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都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以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因此,不能小看了学位论文。动手写作之后,就会感觉自己通过这篇论文将过去所学知识切切实实地梳理了一遍,对自己过去所学及掌握的程度有了真正的了解。这是一个难得的体验机会。此外,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是开放的,能不能发掘出有价值的选题,以及选题能否深刻、新颖,不仅反映了你的学术洞察力和社会敏锐性,也锻炼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因为学位论文的性质,决定了其通常不会公开发表。但对于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因为内容要求不再仅仅是总结,还要有创新,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析出、整理后发表。(三)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提供给学术期刊发表或提交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

学术论文以报道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观点和动向。这类论文应有新观点、新方法、新实验数据或新结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为是出于发表和交流的目的,所以,选题是自由的,只要具有新颖性,是读者和同行感兴趣的学术话题,都可以研究和写成论文。还是因为学术交流的目的,读者和交流对象都是本学科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水平的专业人士,所以撰写的学术论文一般不涉及学科基础知识。这是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最大的不同点。

对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工程学科,因为存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两种学术形态,所以相关期刊也有特定的定位,分别对应学术性论文和技术性论文。学术性论文侧重于理论研究,技术性论文侧重技术推广和应用,两者只是针对的读者对象不同,在论文形式和写作方式上并无差别。因此,本书所讨论的学术论文撰写方法,也包含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研究性的论文。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各种类型的论文区别仅仅在于内容或者用途不同:小论文是一种初级形态的论文,内容单一;学士学位论文是既有知识的总结,有新见解但不是论文主体;学术论文是新观点、新方法、新数据、新结论的载体,是论文的高级形态。除此之外,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表达方式,都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本书后面章节阐述论文的思维形式、表达方式时,将不作区分,统称为学术论文。因为内容不同,这些类型的论文在形式上也有少许差别。这将在后面章节述及。第二节关于论文写作

论文是对某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表达科学成果的文章。论文的写作方法与规范是大学生和研究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一、论文写作的意义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有大学开始把学术性论文的写作列入教学内容了。例如,《The Mecmillan Handbook of English》(John M Kierzer,1940)一书就专门有“学术性调查报告写作”一章。到了50年代,论文写作成为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College Handbook of Composition》(Edwin C Woolly,1951)只讲了两种文体:其一是书信,其二则是学术论文的写作。日本在1963年出版的《文章构成法》中,把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作为唯一的应用文体来讲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论文写作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最早开设写作课程的是中国科技大学。之后,许多大学陆续开设了科技写作、应用写作等课程或讲座,受到大学生、研究生的普遍欢迎。

198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必须通过相应的学位论文答辩,使大学生学习、撰写学位论文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律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则更加明确了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不仅是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也受到普遍重视。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关注某一专业领域,并将心得和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予以发表,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更成为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很多大学纷纷设立写作教研室,面向所有在校生开设论文写作课,并把掌握论文写作知识和技能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论文写作不仅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而且成为大学生与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同等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以及大学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有效途径。二、论文写作的特点

从中学走过来的大学生,对“文章”并不陌生。所谓文章,指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具有完整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式。但是,论文不同于中学时代的“文章”,不仅内容限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表述方法不同于一般性文章以及文学作品,而且篇幅较长,结构复杂,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化的要求。因此,针对论文写作的学习、训练和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一)论文的概念

论文是研究某一专业领域的有关问题,表述其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实用性文章。

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其一,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其二,论文还是描述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其三,论文是书面语言形式。

因此,论文写作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把头脑里对有关专业性问题的思考,用文字符号记录下来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

这个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情,却让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研究人员头疼。经常看到一些研究人员,对某个专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跟人面对面口语交流的时候,侃侃而谈,表述也很清楚,但是一提笔就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写什么了。这也让很多人把论文写作视为畏途,认为写论文高不可攀、不敢写。这就是为什么有同样研究经历、同样研究水平的研究人员,有的著作等身,有的则寥寥无几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把思维和写作割裂开来;第二,不了解论文写作的特点和方法。(二)论文的特点

科学研究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又需要描述出来让他人所了解,仅靠口语是无法胜任的。这不仅是因为口语传递距离短、受众少、传递的内容局限性大,更是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手段。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思考一些复杂问题时,用文字符号把思考的过程一一记录,不仅便于反复推敲,还可以使思考更准确、更缜密、更完善。同时,书面语言符号有会意的优势,可以很简洁地表达复杂内容。因此,要求论文不仅符合书面语言的要求,更要符合思维逻辑的要求。1.科学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人们能够客观认识世界。因此,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论文,都必须根据科学研究的这一基本要求,对本学科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其内在规律。这就决定了论文的作者不能带有偏见,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切实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这与一般议论文可以随意表达作者的各种观点是不同的。

论文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内容的科学性上。论文是对某特定科学领域中有关专业问题的研究和认识,而不是其他。因此,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有一定重要性和关注度的学术问题,必须对学科理论的完善,或现有方法的改进,或新技术的推广,或旧观念的更新等,有积极的意义。论文内容的科学性,是论文写作的灵魂和生命。离开了内容的科学性,无论表达技巧如何高超、结构如何完美,也毫无价值可言。

论文的科学性特点,要求作者在论据上花大力气,周密观察、思考、实验、调查,以真实、全面、充分、有力的论据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只要论据是真实的,再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必然有说服力,也是正确的。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不是布局、谋篇,不是规范化,而是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在此基础上的深入研究。所谓的“论文写作的功夫在论文之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论文的科学性,还表现为论据的全面收集上。一般的议论文,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只选择与己有利的论据。但论文则要求论据必须全面,不管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支持自己预期的结论,都必须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不能有选择性地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讲,预料之外的实验结果、调查资料可能更有创新意义。中外科学史上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在不经意中发现的。研究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了这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并深入研究下去,成就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发现。

论文的科学性是由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决定的。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应秉持严肃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不可凭着主观臆断、闭门造车;二是论文内容上应保证完全或基本科学,或宣传客观真理,或揭示事物规律,或提出相应的“改造世界”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等。即使是争鸣性、探讨性文章,也应严肃谨慎、实事求是。“科学性”给我们的启示是:写论文不是即兴作诗,也非抢发独家新闻,而是一个浩繁的科学工程。每位作者都应下一番扎实而艰苦的调查研究、采集材料和构思撰稿的制作功夫,不可急于求成。2.创新性

科学研究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知的新知识的探求。如果只能继承,不能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人类也不会进步。英国《自然科学史》作者斯蒂芬·梅森(Stephen Mason)曾经说过:“科学总是要发展,并有新发现……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建立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必然被不断发展的新理论所推翻。”因此,论文不能满足于复述已有的成果。这就是创新。

好的科学研究应该做到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反映在论文上,则表现为具有新的论题、新的观点、新的材料和新的证明方法。这是由论文写作的目的决定的。论文为启迪人类智慧而写,对读者研究或应用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是论文的基本功能。缺乏新意,引导性无从谈起。

创新不是随意发挥和主观想象。一切要以事实为依据,科学地总结、归纳、概括、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语言表达应清楚、明白、准确、客观,论文的结构和层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要表达的创新思想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写作时,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先导,以创造性思维为杠杆。在虚心借鉴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真正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进而拿出新见解、新办法。

论文的创新性,表现为“新”,核心则是“创”,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自己的想法。不能是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矛盾问题作一些简单的罗列与归纳,发表一些类似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之类的文字,甚至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有人把创新看得很神秘、高不可攀,这也是轻易“不敢写”的一个原因。其实,所谓的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发生在高新科技领域或重大社会发展理论方面,只要前人没有做过,或对完善现有的理论、方法有帮助的,都可以称为创新。具体到每篇论文,自然也允许其有着各自不同的体现。只要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些“新创”,比如新选题、新领域、新材料、新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等,皆属难得,应予肯定。要求论文的所有方面都“前所未有”是不现实的,但是无论哪一方面,至少要有不同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内容,即新颖性。

因此,创新有大小,论文无高低。不仅是有专门知识的人把他们的观察、实验,以及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科学报告叫做论文,就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把他们的经验、创造发明写出来,也属于论文的范畴。

很多论文初学者,感觉创新如同登天,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缺乏“求异”。看到别人的论文,尤其是名家的论文,总觉得头头是道,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有消化没吸收,或有吸收没内化。这种方式是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研究者和研究论文作者的思维方式。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只能作为学习论文写作的练习,一旦要发表,则要切实注意论文内容的创新性。3.逻辑性

论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蕴涵的内在逻辑性。每一篇论文都是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某个问题的研究、总结,所以,每一篇论文都应当相对地自成一个逻辑体系。

论文的逻辑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体现在论文的内容和深度上。论文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一般的现象和过程,也不是浅显的经验和方法,而是作者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抽象和生动的科学理论。只有上升到理论的内容,才能提升论文的价值,成为论文的核心。抽象和总结,都是逻辑思维过程。

其次,论文是思维和语言的结合,逻辑是联系作者观点和原始材料的基本纽带。仅有真实的原始资料和实验结果,如果没有符合逻辑的一步一步的推理过程,也无法得出最终的结论。即使有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或片面的。不仅难以站住脚、让人接受,也容易被人反驳和推翻。所以,论文的论证过程必须符合人类思维的规律,不能有脱离逻辑的想象、夸张等。这是论文和一般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4.实践性

论文是人的主体活动的结果,必然具有实践性特征。

首先,论文好与不好,最重要的不是写作技巧的运用,而是对所研究事物的认识。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论文只是这个实践的结果,是实践的形而上的载体。

其次,论文写作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写作实践是将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有的人天天说“我要写论文”,可就不动手,自然也不会有论文写出来。因此,在学习写作理论的基础上多加练习,是写好论文的重要途径。

第三,论文的选题不是来源于主观臆断,而是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最终又应用到实践中,推动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是贯穿论文写作的始终的。

第四,写好论文需要除专业知识外的多种知识配合,这些知识来源于阅读实践和经验积累。5.规范性

规范性是论文写作区别于普通写作的最显著的特点。各种不同体裁和用途的论文,在写作中都有格式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交流的日趋频繁,这种格式正趋于标准、规范和统一,在科学成果的有效传播、处理和利用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论文写作中,涉及很多国家标准、规范、规定,是写作时必须要遵守的。例如,量和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论文格式、著录规范等。有的是强制标准,有的是推荐标准,都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写作法规”,也是学习论文写作的切入点。6.语言的双重性

在论文写作中,不仅使用一个国家的通用书面语言即文字,而且还使用图表、符号、公式等辅助书面语言。前者是自然语言,后者是非自然语言。辅助书面语言的正确运用,可以使论文语言更加简洁、准确和易于表达。两种语言有机地结合,共同承担科学成果的信息存储、表达和传播等任务。

除上述外,论文写作还有其他一些文体和语体特点,在此不一一赘述。三、论文写作的规律

由论文的特点决定了,论文的写作应遵循以下规律:(一)写作化生律

所谓化生,就是构成写作活动的基本因素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进入、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以至最终生成具有新质的写作成果的关系。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论文的内容是主观与客观共同影响的产物。论文写作的内容虽然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简单描述和语言再现,而是经过了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之间化生关系的产物,具有主客体融合、形成新质的崭新意义。

第二,论文的内容个性鲜明,但结构安排,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往往大同小异。这种论文形式的相似形,不是作者的创新力不足,而是论文必须遵循人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规律,将个性化的写作内容化生在人类普遍理解和接受的“逻辑框架”中,以满足人类交流的需要。

第三,论文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反映了客观事物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于同样的论据,关注的对象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论文结构方式也不同。因而,最终从同一组原始材料中获取的结论有可能不同,在整个化生关系中产生新质。(二)写作整合律

论文写作中的整合律,就是根据论文写作的目标,充分调动主体内部不同层次的多种因素,发挥各自的作用,同心协力地完成论文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任何应有因素的参加,或者某个因素作用发挥不当,都不能圆满地完成论文写作这个任务。通俗地讲,就是化多元因素为一元文本的过程。

论文写作中多元因素的整合过程有三个层次:记忆整合、思维整合及文本整合。在记忆整合层,最重要的是需要大脑具有随时分门别类、归纳整理的功能,将离散的记忆片段整合成可以调用的知识;思维整合层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获得全面完整的思维成果,并寻找突破点和创新途径;文本整合层是以上两个过程的实现。(三)写作通变律“通变”,即“变则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写作中的通变律,是指写作的规律在于不断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论文写作只有善于变化,才能持久;只有主动寻求变化,才能避免僵化。

论文写作中的通变律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有大法,而无定法。第二,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对于前者,要求我们处理好论文的通用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要立足现实,在现实中求变、求异;在形式上,则既要尊重统一规范,又要与内容相得益彰。对于后者,则要求我们处理好模仿和创新的关系,要通过模仿、学习,消化吸收,并生发出属于自己的新见解。

从以上写作规律可以看出,要写好论文,除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外,还需要多种知识的配合。例如,有关思维方式的知识,包括认识论、方法论等;有关思维形式的知识,包括形式逻辑等;有关表达技巧的知识,包括语言学等;有关论文发表的知识,如期刊对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以及稿件在期刊编辑部的流转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文写作课程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学科。四、影响论文写作的心理因素

论文写作是个体性活动,思维和整合又是在头脑中进行的,不良的心理因素必定会对写作产生负面的影响。了解并克服这些不良影响,将有助于避免论文写作进入误区。(一)从众效应

所谓从众效应,是个体在有意无意间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是社会主体接受文化传统、实现自身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反映在论文写作中,却是影响论文创新性的一种消极心理。

论文写作中的从众效应,指的是论文作者在与社会交流过程中所表现的对传统、社会时尚、读者需要的消极适应乃至曲意迎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因循守旧。作者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对传统思想、规范采取刻意维护的保守态度。尤其是对自己过去的研究,不能从发展的角度客观认识,一味坚持。

第二,趋附时尚。时尚是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但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却未必是正确的。作者盲目地趋附时尚,却不认真分析这种时尚的性质。例如,1983年各种媒体大肆报道的哈尔滨人王洪成发明“水变油”技术,很多学者信以为真,也纷纷撰文论证该技术的可行性。事后证明,这竟是一个大骗局。

第三,迎合读者。论文是用先进的思想启迪读者智慧、服务社会的。论文需要读者认可,但又不能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作者之于读者,不是无条件适应,而是有意识引导。

近年来还出现一种现象,作者为了发表论文,放弃正确的见解,屈从编辑人员的修改意见。编辑人员有时也未必正确理解了论文的内容,所提出的意见也只供参考。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又有充分的论据支持,就应该坚持。从众效应是论文创新的大敌。(二)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但在论文写作中,名人效应却导致作者有意无意受到名人或者名作既成思维模式和写作规范的束缚,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写作活动变得板滞、雷同、僵化。

写作活动中引用名人思想,除了合理、必要的成分外,可能是为了寻求保护,规避批评;或者借势压人;或者寻找捷径。可以肯定的是,名人的思想、理论代表了一定的水平、高度,可以成为论文写作,主要是社会科学论文写作中引用的论据。但是,过多的名人思想,往往掩盖了作者自己的见解,使所有引用这些思想的论文高度趋同。同时,任何思想都有局限性、时代性、相对性,在论文中引用是否合适,也需要结合论文的实际和需要给出判断。(三)逆反效应

逆反效应与从众效应恰好相反,是不愿接受某些既成规范的约束。这种心理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条件。但是,逆反效应往往是主体受到压抑的结果,比如对权威的被动服从、对单位成果评价体系的被动接受、投稿屡投不中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反。

写作中,可能因无知而逆反,或因对抗而逆反,或因被超越而逆反。非理性因素占了很大比重,所以,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论文写作中,表现为否定文化传统、否定写作规律、否定写作理论等。前面已提及,科学研究具有继承性。逆反效应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破坏了研究和知识的传承,忽视了论文传播中的公众心理,注定对论文写作有害。

当前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由于越来越多的期刊对来稿要求具有创新性,有的作者没有在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考虑如何创新,却在论文的表达形式上“创新”,比如故弄玄虚,使用一些生僻、怪异的术语;不顾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固执己见,自创体例等等。第二章论文的准备与构思第一节论文的选题

完成一篇论文,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和行文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整个论文写作过程的基础,对最终完成论文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在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有两项主要任务,即选题确定和资料收集。本节讨论选题问题。一、选题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一)概念

所谓选题,就是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提出问题,选择、确定一个写作对象的过程。换句话讲,确定选题,就是在主观上确定论文写作的方向和目标。选题工作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并与作者的科学研究紧密相联。

这里需要区分几个概念——课题、题目或论题、主题: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论题是文章所要论述的问题及范围,题目是文章的标题,主题则是作者对文章论题所持的观点。

课题通常是指某一学科重大的科研项目,其研究范围要比论题、题目大得多,对学科发展的意义也非同一般。例如,“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就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可以包括很多论题,如“地方政府债务的统计方法”、“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等。

科研课题与论文选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研究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基础,没有研究成果,论文就无内容可写。所以,一般学术论文都要反映科研工作的局部或整体。如果论文选题是针对整个科研成果,那么科研选题就是论文选题。如果论文选题是取整个科研工作中的一部分,则存在一个选取什么内容写作论文的问题。

作为一篇论文所要论证的问题,论题有时就是论文的题目,有时则是文章所要论证问题的范围。这时,论题的内涵和外延就比题目大。例如,作者选择的论题是关于科研管理的,可以有很多具体的题目,如“科研管理的主体和客体”、“计算机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科研管理”、“科研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等,每个题目都可以形成一篇论文。

课题、论题和题目有时互相重合,即一个课题就是一篇论文所论述的论题,同时又是论文的题目。但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一个课题可以有多个论题,一个论题也可以撰写多篇论文,题目和论题所反映的成果只是课题的一部分。

在论文写作中,文章的观点称为主题。观点是一篇论文所表达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是作者写作意图的具体体现。有时,文章的题目即是文章的观点,但多数情况下题目只能概括、提示观点,或指出文章论述的范围、目的等。

由此可见,作为在科研基础上对有关问题的提炼和归纳,论文的选题与课题、论题、题目、主题等概念是不同的,应注意不要混淆。(二)选题的作用

选题工作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无论是论文题目的确定、论证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和使用,还是篇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等,无不与选题有重大关系。论文写作并不仅仅在于“写”,更在于“思”,选题就是对有关问题思考的过程。在选题过程中,既要使思维有序而充分地展开,又要在展开思维的同时,以自己对于选题的初步理解而形成思维的内容,从而形成论文的朦胧构架,为随后的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因斯坦在评价伽俐略提出的测定光速的问题时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正因为如此,有人把论文写作过程比喻为“过三关”,即选题关、研究关、表达关,选题即是决定论文写作成败和论文价值的第一关。这无不体现了选题工作在论文写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概括起来,选题工作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选题一旦确定,所有的论文写作工作,如资料收集、构思、逻辑论证等将就此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不会轻易改变选题方向。好的选题,不仅后续工作进行顺利,也容易获得预期的成果;相反,不好的选题,则可能随着科研和写作的深入而无法进行下去,不得不调整选题方向或重新选题。2.选题可以规划论文写作的方向、角度和规模

选题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选题确定后,作者将围绕这个选题方向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资料,包括直接资料(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和间接资料(相关论文、著作等)。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反复进行逻辑思考和构思,多方比较,不断推敲,论文选题逐步优化和明晰,在头脑里逐渐形成一个论文的轮廓,反过来指导材料取舍、内容的安排以及论点提炼、论证方法选择等。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选题的引导或限定,面对海量的文献资料,作者将无从下手。3.选题预示论文最后的价值

选题的价值一般从三个方面体现,即选题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以及有多少创新见解。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依据。有了合适的选题,作者确定题目、组织材料和进行论述就比较容易。如果选题是自己不熟悉的问题,论文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也没有价值。好的选题不一定有好的成果,还要看作者的研究水平以及在论文上所花的工夫,但不好的选题一定不会有好的成果。论文的价值在选题确定以后,就基本确定下来了。因此有人说,“好的选题使论文成功了一半”,也不无道理。4.选题体现作者的才能

选题是论文写作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才、学、识。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作者,一定具有良好的学科把握能力,其选题也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见识广博、经验丰富,其学术鉴赏能力也不同寻常,往往见微知著,善于发现问题,发掘有价值的选题。也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才能把好的选题写成好的论文。所以,选题水平的高低,常常被视为衡量一个人创造才能的重要依据。二、选题的原则

从科学研究的意义、选题的作用以及期刊对论文的要求等角度,选题确定的原则可以归纳为四点:

第一,选题应具有现实性,与社会生活、科学文化密切相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现实性要求选题应具有实用价值。所谓实用价值,是指论文的选题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千百万人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实用主义,也非提倡效益优先。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论文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本质区别,体现一定的理论性。一般说来,它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构成,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它着重探讨和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作者对这些规律的了解与认识,给人以认识上的启迪。因此,选择现实性强的选题,也要考虑其有无理论和认识上的价值,即有无普遍性的意义,能否进行理论的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为抽象。要反对那种脱离现实、咬文嚼字、繁琐考证、追求时髦等毫无意义的选题。

基于现实性的考虑,选题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党和国家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关系国家发展方向、速度,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因而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二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类问题虽不是全局性的,却是人们关注的或期待解决、或有疑虑需要进行理论探讨和解答的问题。三是虽属具体又未引起社会重视,却代表一定倾向的问题。例如,问题的意义尚未被认识,作者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到它的生命力;群众议论纷纷、反映很大的问题,要通过理论分析引导舆论等。

从现实性的角度,选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的起点,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理论上研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服务于实践。美国《科学》杂志的办刊宗旨提出,“把最重要的信息,用最快的速度传达给最需要的人”,就突出反映了该杂志对选题的理解:与科学发展密切相关,有重大学科价值,人们所需要的以及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二,选题应具有创新性,有学术价值。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精髓,凡是具有创新性的选题,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种创新性的选题,或者是从观点、题目到材料、论证方法全是新的;或者是对旧的课题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或者是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或者是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没有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但能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等等。学术论文贵在创见,只有选题具有创新性,才能使论文具有创见性。郑板桥曾言,写文章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强调的就是“新颖”这一论文写作中的重要美学原则。

要挖掘有新意的选题,首先要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寻找适合自己撰写的具有新意的选题。要善于积累和分析资料,对有关问题要清楚别人写过什么,有些什么论点,有何争论及分歧,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等等。在深入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把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在前人基础上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论文。

创新不是赶时髦、随大流,写自己并没有弄懂或没有条件研究的问题。如仅接触到一点国外材料,收集到几个新名词、新概念,为了求新、求异,一鸣惊人,就把别人的东西照搬,或东拼西凑,这也是不正确的。

第三,选题应是作者有条件完成、有兴趣完成的。

选题仅是重要的,还不能说明问题,还应有完成的可能性,即完成选题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在客观方面,如实验条件、社会调查条件、图书资料条件等。主观方面,如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水平、研究能力、特长和专长、兴趣和爱好等。

例如,同一个选题,同样的材料,有人可能憋半天也写不出东西来,有人却可以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新的结论,写出一篇学术论文来。这说明,后者适合这个选题,而前者不适合。

对所选课题有无兴趣也是选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只有把所作的科学研究视为乐趣的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兴趣可以调动研究者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使研究者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如果对选题不感兴趣,或根本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力不胜任,硬要去写,是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来的。

第四,选题应是作者有一定的材料基础的。

科学研究要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有关经验,论文离不开材料,因此,写作论文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大量地阅读和占有材料。在选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选题所涉资料是否丰富,是否有可资借鉴的前人经验,通过调查、实验、亲身体验能否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选题时,是否占有这方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搜集到这方面的材料,作者应该心中有数,量力而行,之后再决定是否确定此选题。

确定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一般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来理解。

作为一般性原则,包括需要性原则——实际需要和理论需要,创造性原则——有新意、有创新,科学性原则——依据已知理论和事实选题,可行性原则——主客观条件的可行性。这种一般性原则,要求作者要善于读书,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注重学术训练,具有科学的发现能力和思想表达技巧,掌握各种理论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怀疑批评,勇于提出新看法。

作为特殊性原则,是就具体学科而言的,如文学,其选题应有思想深度,有意味,并将论题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应具有深耕细作的价值和潜力,善于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话题价值”;应目标集中,角度、观点新颖。文学的这种特殊性原则,要求作者要眼光独到,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思维具有发散性、多维性。

有人把成功的选题概括为四句话,即抢占前沿、涉足边缘、找准夹缝、注意扩展。这里不作解释,大家可以自行揣摩。三、选题的方法(一)选题类型

论文选题大致可分为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类型。

约束性选题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包括横向科研和纵向科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通常属于一个多级课题系统,按系统论的方法分割,分别由不同的专家完成。这类选题起点高,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比较大,并且有经费支持。但是,这种选题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按照事先公布的课题计划和项目的内在联系确定。由这类选题衍生的论文,通常用于项目验收、课题结题等。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显然也属于这类选题。

非约束性选题即自由选题,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目前掌握的资料和研究基础、完成的可能性选定。这类选题通常比较“小”,经费也少,多数情况下是约束性选题的补充,但自由度大,可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研究兴趣。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选题“小”是相对于多级课题系统而言的,通常表示选题范围单一,论文可以单篇自成体系。但是,绝不代表研究的价值小。有时候,自由选题更有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因为在完全没有外力介入的条件下,研究人员可以摒弃功利思维,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产生创新成果。

因此,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十分重视自由选题,并同样给以一定的经费支持,以确保研究的自由和自主。例如,被誉为新型大学发展里程碑的日本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将自由选题作为尊重教师学术自由、培养教师研究能力、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平等地资助每位教师的自主选题,利用经费纽带集成不同学术背景的人群,进而巩固学系和学群,实现促进学科融合的办学目标。

约束性选题没有太大的技巧,一般都事先详细地规定好,由高级研究人员申请和组织完成。对于初级研究人员,尤其是大学生、研究生,论文写作的选题大多属于自由选题。本节重点讨论的也是自由选题。(二)选题方法

实践中,怎样选题,到哪里选题,可能是许多大学生苦恼的问题。一些学生所选论题要么大而空、空而泛,要么是没有学术意义的常识性问题,或者是老调重弹的旧话。不能确切地提出和解决一点新问题,成为许多大学生选题的通病。

作为自由选题的内容,一般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引领,要能够解决社会实践的紧迫需要,这反映了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二是总结,从现有的成果派生、外延与升华,从而使现有理论更加完善,这反映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基于上述两个角度,自由选题的方法可以有两种思路——前瞻式与回顾式。

前瞻式选题的第一步,是彻底检索你感兴趣的领域的文献,精读最新期刊中的最“热门”文章,搞清楚这个领域里已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然后,针对未解决的问题设计自己的实验或调查方案,在实验和调查基础上优化、提炼,形成选题。

这是一种经典的科研方式——探索未知、追寻新知、一种往前看的“前瞻式”研究,这些选题常常是最近的热门文章尚未涉及的。但是,对一个科研新手或刚进入新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在你完成实验之前,类似的成果很可能早已被有关人员率先发表。因为,你所认识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其他研究者可能早已发现并着手研究。一个新手要和他们竞争,必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对新手来说,回顾式的选题则提供了一个比较适合的思路。回顾式选题的第一步,是把所有热门期刊的热门文章都暂搁一边,读几篇你所选的学科领域里最近的权威综述,从这些综述中选出几个你感兴趣的、在这个领域已被公认和接受的概念和假说。然后,去图书馆寻找这些假说所依据的原始文献。在仔细阅读这些文献后,你就可以开始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或调查,用过去没有的新技术或方法,再度检测这个假说。当然,你不能完全依照旧方法去重复旧实验,因为复制别人的实验是不受重视的。

你的实验和调查可能有两种结果:

其一,你可能证实了旧的实验或调查结果是正确的。因为你使用了新的实验技术或调查方法,为一个公认的重要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对这个领域是有相当的贡献的,形成的论文可以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

其二,你的实验或调查结果与旧的实验调查结果不符甚至相反,那你就“中奖”了。你的证据可以对目前公认的假说提出质疑,流行的概念与假设需要重新考虑。你可以发表一篇“热门”文章,一连串的新研究课题也将从此诞生。在科学史上,科学的进展就是不断对目前流行的假说进行修正的过程。

无论是“前瞻式”还是“回顾式”,只代表了不同的思考方向和思考角度,并无高下之分。前瞻式选题从累积新的信息来迫使假说修正,回顾式选题则从检测已知信息的可靠性出发直接指出假说的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