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19:15:33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郭艳红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新读

论语新读试读:

前言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作者主要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首选的启蒙读物,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同一本书”,影响深远而广泛。《论语》作为一部儒学经典著作,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的许多篇章都谈到做人的问题,认为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同时还应该具备多种才能,在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因原著篇目较多且较为深奥,考虑到青少年读者朋友的特殊性,本书精选了《论语》中较为通俗易懂且与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健康成长联系紧密的经典语句、段落并作了注释和解读,同时还附有精彩的小故事,寓教于乐,相信会受到广大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学而时习之12345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1子:我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这里指孔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时时,按时。

4说:同“悦”,愉快、高兴。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也表示愉快。

7愠:恼怒、怨恨。

8君子:有德者,指道德修养高尚而有学问的人。新读

孔子说:“学了知识以后,要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吗?”

孔子人生的理想有三个方面:学习、交朋友、进行自我修养。其中,他把学习放在首位。学习的内容就在于不断地求知致道、讲信修义、进德修身。

孔子反复强调“不亦乐乎”,读书做学问自始至终,都要随时随地地学习,随时随地地反省,只要勤学好问,自然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故事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是明朝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曾经被明太祖朱元璋称赞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由于家境贫苦,少年时每日都是粗茶淡饭,穿着破旧棉衣,他的同学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穿着绫罗绸缎,但他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而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求学读书上。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是喜欢刨根问底。这次,他又遇到了一个问题,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闻人梦吉老师,当他赶到了老师的家时,碰巧老师不在家。

但是宋濂并没有气馁,过了几天,他再次去拜访老师,这次老师在家,却以不收学生为由拒绝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被冻得够呛,他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拜访老师的时候,不小心掉入了雪坑中,幸好被人救起。就在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终于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劳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学者!孝弟为仁之本1234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56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2孝弟:孝,儒家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弟通“悌”。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6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新读

有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弟兄,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爱的根本啊!”故事缪彤自挝

缪彤,汉朝人,从小父母早亡,留下兄弟四人相依为命。作为长兄,缪彤承担起照顾弟弟们的重担。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不乏甘甜。家庭的融融暖意,也令大家羡慕不已,兄弟们的和睦赢得了邻里的称赞。

后来各自都娶了妻子,这几个妇女们就要请求均分家产,有好几次有争闹的言语发生。缪彤看着这样的情景,想起兄弟们当年和睦的日子,不禁十分感慨。

为此,缪彤独自关锁门户,在屋中抽打自己,厉声自责道:“缪彤啊缪彤,你天天都说要修身谨行,学习先辈的教诲,以求齐整风俗,匡扶正气。可现在连自己的家都不和睦,你辜负了祖宗的教诲,真是不孝啊!”说罢,缪彤便已失声痛哭。

弟弟、弟媳们循着哭声听到长兄的自责,大家惭愧地低下了头,就都在门外叩头、谢罪。

从此以后,缪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和乐气氛,家人们不再有隔阂,真正做到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大家团结和睦地一起生活。巧言令色1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5乎?传不习乎?”注释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3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4三省: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5传不习:传,老师传授给自己。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新读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故事南朝齐的昏君

南朝郁林王萧昭业,南齐的第三任皇帝。他的父亲文惠太子是齐武帝的长子,因为身体不好,未登上皇位就病死了。从文惠太子生病到死期间,郁林王满脸悲伤,大声痛哭,可他一回到自己的房屋就满面欢笑,没有一点儿悲伤的样子。

在文惠太子死前,郁林王曾让一位巫婆祷告,祈求自己早日登上皇位。等到齐武帝有病的时候,郁林王又让巫婆日夜祷告上天,求齐武帝早死。

齐武帝病重的时候,郁林王给自己亲近的妃子写信,在纸的中央写一大“喜”字,周围写着三十六个小“喜”字环绕着。但郁林王在侍候齐武帝时,却是面容凄惨,泪随声下。齐武帝每提到死,他都泣不成声。齐武帝因此认为郁林王必然能承担起帝王的重任。

刚刚把齐武帝的尸体装入棺材,郁林王就把齐武帝的歌伎全部招来,演奏各种乐器。郁林王当了皇帝后,大小的政务都交给大臣决定,他任意赏赐左右的人,都是一些不得志的小人。等到他被废掉时,国库已经被用空了。敬事而信12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34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

1道:治理的意思。

2敬事:相当今言“敬业”之意。“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3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指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4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新读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应该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并恪守信用,诚实无欺;同时还应节约财政开支,爱护官吏臣僚,百姓服劳役不能误了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遵从兄长,谨慎少言,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精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故事襄公失信致死

春秋时期,齐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公孙无知争斗。襄公即位之后便降低了无知的俸禄和等级,无知对此十分怨恨,发誓将来一定要报仇。

齐襄公派连称和管至父二人去驻守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约定第二年瓜熟的时候就派人去替换他们。等时候到了,襄公却没有派人去替换。因此二人非常生气,就决定和公孙无知联合策划叛乱。

公元前686年,襄公在沛丘打猎时受到惊吓,回去后把一个叫茀的人鞭打了三百下,并赶出了宫殿。

无知、连称、管至父等人听说襄公受伤,就带兵来攻袭襄公。正遇到茀,茀虽然刚受了襄公的鞭打,但依然十分忠心,他欺骗无知说自己先进去打探消息。谁知茀入宫之后,就把无知等人叛乱的事告诉了襄公,襄公情急之下就藏在了屋门后。

无知等人在外面等了很久,见没有消息,就冲进宫去,结果却遭到袭击,伤亡惨重。

无知四处寻找襄公,忽然有人见屋门下露着人脚,打开门一看,果然是襄公,二话没说,无知就一刀把他给捅死了。襄公死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国的国君。贤贤易色123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67过则勿惮改。”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此处引申为遵重妻子。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二是轻视的意思。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过:过错、过失。

7惮:害怕、畏惧。新读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看重其品质,而不看重其相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故事樊无期舍生守信

樊无期是战国时期秦国人,是秦国的大臣。当时秦国的国君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嬴政的父亲嬴异人,年轻时在赵国做人质。后来在赵国的一个名叫吕不韦的商人的帮助下,赢异人回到秦国,做了国君,并立嬴政为太子,封吕不韦为丞相。

嬴异人死后,嬴政继位当了国君。樊无期深知嬴政的为人,感到凶多吉少,就跑到燕国。

后来,嬴政让燕国交出樊无期的人头,不然就攻打燕国。樊无期知道后找荆轲献出自己的人头,他在死前,对荆轲说:“你要是见到秦王,告诉他,后宫的秘密我对谁也没有说。”

后来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在临死前对嬴政说:“樊无期让我告诉你,后宫的秘密他对谁也没有说。”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震惊,后悔当初不应该迫害樊无期这样一个正人君子。温良恭俭让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234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

3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还是的意思。新读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能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他老人家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故事子贡尊师守墓

子贡天性至孝,三岁即知人善恶。十七岁时,听说孔子在授徒,心里非常景仰,于是拜孔子为师。在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中,子贡是最善经商的一个。

一次,子贡外出经商,途中赎回一位沦为外国奴隶的鲁国人,按照规定,他可以获得一笔奖金。子贡没有去领取奖金,他的这种行为不但没有使他蒙受经济损失,反而因此而广受世人称誉而给他带来了更多商机。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对子贡说:“在大家看来你是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却因为你这样做了,以后如果再有鲁国的人被沦为奴隶的话,恐怕就会有越来越少的人去救了。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你的榜样,后来的人就算救了也不敢去领奖金了,久而久之这倒反成了一件坏事情。”

子贡时时处处维护孔子的尊严,绝不允许任何人毁谤老师的声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子贡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观其志,观其行12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56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3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父亲生前的思想和行事”的意思。

4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5和:调和、协调。

6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新读

孔子说:“看一个人,他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年不改变父亲所坚持的好的道德准则,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恰当最为可贵。古代圣明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故事徐勉遗子孙以清白

梁朝时中书令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他严于律己,行事公正而谨慎,节俭不贪,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朋中的穷困者和贫苦百姓,因此家里没任何积蓄。

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有德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没用。”

徐勉经常教导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的清苦。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古人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一些门人和老朋友都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购置田园留给你们,我都没有采纳。因为我认为只有将宝贵的清白遗留给后代,才能让后人享用无穷。”信近于义,恭近于礼12345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6不失其亲,亦可宗也。”78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9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3复:实践的意思。

4远: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同“姻”,指姻亲,如外祖父家。

6宗:家族。

7就:靠近、看齐。

8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9正:匡正、端正。新读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义,这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礼,这才能远离耻辱;姻亲如果不失亲近,也可以视为可依靠的同宗。”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若再能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故事周幽王之死

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而把褒珦下了监狱。褒珦的家人在乡下买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叫褒姒。幽王得了褒姒,就把褒珦放了。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叫虢石父的人出了一个鬼主意:“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保管会笑。”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以为犬戎打过来,赶快带领兵马来救,谁知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知道了还真的笑了一下,虢石父也得了一千两金子。

后来犬戎进攻镐京,烽火点起来时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的儿子伯服杀了,把那个不露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12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3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4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56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注释

1谄: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研讨、探求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新读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故事狄青不怕出身低

狄青是宋朝时京城禁军里的一个普通兵士。他从小练得一身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加上胆壮力大,后来被提拔做了小军官。

后来狄青主动要求担任先锋,带一支人马,跟前来进犯的西夏军交战。狄青前后参加了二十五次大小战斗,受了八次箭伤,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以至于后来西夏兵士一听到狄青的名字,就吓得不敢跟他交锋。

当时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在兵士的脸上刺字。狄青当小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着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着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

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就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34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5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

3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4共:同“拱”,环绕。

5蔽:概括的意思。新读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君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其周围。”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故事颜回讲德修义

一年春天,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三位高徒一起去郊游。师徒四人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山顶。

孔子说:“站在高山之上,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昂扬,你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和心愿吧。”

子路说:“我愿手拿弓箭,统率大军,争得千里之地,夺得敌军旗帜,抓获大批俘虏,凯旋而归。”

子贡说:“如果有两个大国在田野上交战,我愿意前去游说交战双方,使两国言归于好。”

颜回笑笑说:“武有子路,文有子贡,他们都说了,我还说什么呢。我希望得到圣明君主的赏识,辅佐他,施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以礼乐教导人民,使国家无刀兵之祸,人民没有离散之苦。”

听了颜回的话,孔子赞道:“善哉,道德之言啊。”

子路向孔子拱手,问道:“老师,假如将来我们三人的愿望都实现了,您选择谁呢?”

孔子抬起手来,捋捋胡须说:“不伤财,不害民,要言不烦,颜回都具备了,我愿意跟着颜回去当一个小小的礼相。”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234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567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89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23

1道:同“导”,引导。齐:整齐、约束。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改正。

6有:同“又”。

7立:站得住的意思,引申为说话行事有独立见解,能立足于社会。

8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9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新读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然能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服。”

孔子说:“我15岁立志于学习;30岁能够自立;40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耳;70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故事孔子行礼

有一天,孔子和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侧耳倾听孔子弹奏。孔子弹完一曲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到他跟前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一位弟子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弟子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让人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让人感到和蔼。以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孔子听得入神。渔夫说完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孔子还在沉思。孟懿子问孝12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34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5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孟孙:指孟懿子。

5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6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新读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子女唯恐他们生病。”故事杨王孙裸葬

西汉时,葬礼铺张浪费之风越刮越厉害。最初是王孙贵族们,后来,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为了安葬死去的亲人,有的负债累累,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这时,有一个名叫杨王孙的官员,他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改变这股劳民伤财的厚葬之风。

于是,他把几个儿子叫到面前说:“我将来死后,我想裸葬自己,回到我原本真实的状态,你们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愿。你们可用一个布袋,把我头朝下脚冲上垂直装进去。然后挖一个七尺深的大坑,从脚后跟处抓住布袋,等尸体下去后就抽出布袋,让尸体直接与土地接触。”

儿子感到十分为难,不听从吧,违背父命是重大不孝;听从吧,于心不忍。但是杨王孙执意要儿子们按照他的安排去做。

几年后,杨王孙死了。他的儿子们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办了一个很简朴的葬礼。

杨王孙的做法在当时虽然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却为后人丧葬从俭树立了好的榜样。子游问孝1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3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4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3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4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和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新读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故事缇萦上书救父

淳于意是汉文帝时齐临淄(即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善于辨症审脉,曾治好过许多疑难杂病。

淳于意自幼热爱医学,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因其经常拒绝对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

他的幼女缇萦年方15岁,随父起解西入长安,一路上照顾老父的行程。缇萦抱定一死的决心,选定灞桥作为她犯颜上书的地方;她双手高举预先准备好的书状,静等皇帝车骑的到来。

皇帝的车骑终于出现在眼前,当左右武士把瘦小的缇萦押到皇帝跟前,汉文帝看到的是一个泪流满面的弱女子,他的内心深处立即涌起一股怜惜的心情。

他吩咐左右接过她的书状,并展开阅读:“我父亲做官时,齐地一带老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了罪,应该受罚。人死不能复生,受肉刑断了手足也不能再长出来,虽然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替父赎罪,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到缇萦写的信后,深受感动,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就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了肉刑。视其所以123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5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7

子曰:“君子不器。”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瘦:隐藏、藏匿。

5故:已经学过的知识。

6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7器:器具。新读

孔子说:“考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经历、办事的手段和方法,考察他的心境。那么,这人还怎能隐藏得住?这个人还怎能隐藏得住呢?”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用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故事以貌论人

李撰是宋代人,字子约。曾布是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弟弟。他在河北正定任职时,李撰担任了那里的一个小官,家中一向贫寒,生活俭朴。

一次,曾布的夫人邀请李撰的母亲和妻子去他家做客。当时有个姓宋的武官,担任点狱官,他的妻子也带孩子参加了宴会。宋武官的妻子赴宴时服饰华贵,身上披珠挂翠,耀人眼目。李撰的母亲和妻子穿的是旧衣服,没有多加装饰。

赴宴时两家都带来了孩子。宋武官的孩子打扮得很漂亮,衣服也光彩华丽。李撰的孩子好像有些笨拙,然而却善于诵读诗书。来参加宴会的许多人都称赞宋武官的孩子,讥笑李撰的孩子。

后来曾夫人笑着对大家说:“李先生目前虽然贫寒,但他的孩子个个都是优秀的人才,将来前途不可估量。宋武官的孩子,虽然穿戴整齐华丽,我看将来也只能是为人跑腿的材料罢了。”

后来,李撰的五个儿子,其中三人做到侍从的官职,两人为郎官。宋武官的儿子,仅仅做了个小小武官。果真像曾夫人所预言的。先行其言而后从1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23不比,小人比而不周。”45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789,斯害也已。”注释

1周:合群。

2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3比:勾结。

4罔:迷惑、糊涂。

5殆:疑惑;危险。

6攻:攻击。

7异端:不正确的言论。

8斯:代词,这。

9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新读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算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有疑惑而不能解决。”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同的意见,那是有害的。”故事公孙闬巧言祸国

战国时期,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和,长期互相猜忌。

一天,公孙闬给邹忌献计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谋划得好;一旦战败,田忌不死在战场,也会死在军法之下。”

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

公孙闬想出对策,派人带着10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占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言非常害怕,只好出走避祸。

齐国自从田忌出走后,屡打败仗,直到最后被秦国兼并。知之为知之1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45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6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3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4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5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6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新读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谋求官职的方法就在这里了。”故事韩非的成就

战国末年,天命和鬼神思想盛行,诸侯争霸,民不聊生。思想家韩非以“人定胜天”“世异事异”的观点做依据,上书韩王,推行改革。

韩非上书多次,韩王没有采纳。韩非想:只有以最有力的论点,最巧妙的办法把自己的主张宣传出去,理想才会实现。于是,他开始夜以继日地著书立说。

终于,他写出了《五蠹》《孤愤》《显学》《解老》《喻老》《定法》《问田》《难势》《难一》等二十卷、五十五篇、十万言论著,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了一套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结合的政治主张。

他的《五蠹》等文章传到秦王嬴政手里,秦王如获至宝。为得到韩非,秦王趁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之机将其留下,这样,韩非的改革愿望才得以实现。举直错诸枉123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4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注释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4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鲁国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新读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

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教育能力又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故事刘邦的高明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指挥家。

有一天他正在军营中洗脚,军士传报营门外有儒生求见,刘邦不见;这位儒生不经同意,直闯营门,冲着刘邦的面说:“你为什么这样轻视读书人?”

刘邦说:“天下可以马上得之,要读书人干什么?”

这位读书人当即反问他:“天下可以马上得之,天下也能马上治之吗?”刘邦听后,深受触动,立即和颜悦色,向这位读书人施礼道歉,并请他上座。

刘邦胜利之后,有一天问臣子:“你们说,我为什么能打败项羽?”这些臣子只是说些拍马奉承的话。

刘邦听后摇头说:“我所以能打败项羽,主要靠三位人才。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制订典章法令,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为人中豪杰,均能为我所用,这是我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也不用,所以他注定要失败。”人而无信123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4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567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注释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施行。

5信: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6: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7: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指马车。没有和,车就不能走。新读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在家里施行,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故事段秀实执法

唐朝大将郭子仪父子在平定叛乱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皇上封为左散骑常侍之职。一次,郭子仪的儿子郭晞率军驻扎在邠州,由于军令不严,营中一些将士常常跑出去骚扰百姓,横行街市。当地的节度使白孝德,由于害怕郭子仪父子的权势,也不敢出面查究。

段秀实过去是白孝德属下的判官,现在已升任泾州刺史。当他听到这件事后,十分气愤,立即找到白孝德,要求让他兼任节度使署的都虞侯,来处置这件事。

白孝德同意了段秀实的请求,他便把州里的公务交给长史代理,自己搬到邠州节度使衙门办公。

一天,郭晞的部下又结伙到集市上的酒馆里抢酒。段秀实听到报告,异常气愤,立刻带领役吏把闹事的兵士捉住杀了。郭晞营中的士兵们听说后,拿起武器,准备进攻节度使署。段秀实一个人来到军营拦住士兵陈明利害,并说:“你们想杀官造反吗?”

郭晞听了,不禁汗流浃背,他扭头斥责左右:“统统解下甲胄,各自归队回营,有再敢喧哗闹事者,斩!”见义不为1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23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4567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

4鬼:这里泛指鬼神。

5谄:谄媚、阿谀。

6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7勇:就是果敢,勇敢。新读

子张问孔子:“十世以后(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故事孔子的志向

有一天,颜回和子路陪在孔子身边闲谈,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是一个非常有豪侠之气的人,胸襟非常开阔,他豪迈地说:“我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都和朋友分享,就是用坏了也没有关系。”

颜回的性格比较温和且谨慎,他舒缓地说:“我希望有好的道德行为和成就,对于社会有善行和贡献,但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和颜回的回答是一文一武,志向不同。他们说完了,孔子听了以后,还没有说话,子路忍不住了,转而问孔子道:“老师,我们愿意也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人有所养而得到安逸,让朋友得到信任,让青年人得到关怀。”八佾舞于庭12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456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古代奏乐舞蹈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容忍。

4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称“三桓”。

5《雍》:《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的诗。

6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祭者。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新读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起舞,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的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里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礼仪,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故事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少年时候,曾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后来隋炀帝认为他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当时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出是宰相,赶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人而不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2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34与其易也,宁戚。”567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注释

1林放:鲁国人,字子丘。

2本:根本、本质。

3易:周全,指把事情办理得很妥善。

4戚:悲伤、悲痛。

5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

6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7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新读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办得铺张浪费,不如朴素节俭。丧礼,与其办得事事周全,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文化落后的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故事吴起爱兵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兵家代表人物。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

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

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哪里了,所以我哭。”

在一次行军途中,传令兵要向他传达国王的命令。当来到将军的战车前时,战车上却没有吴起。旁边的士兵告诉传令兵:“大将军行军从不坐车,你到前边去找他吧!”

传令兵打马向前,好不容易才找到吴起。只见他一身士兵打扮,和士兵一样背着干粮袋子在徒步行军。吴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除了他的军事谋略高人一筹外,他以身作则、爱护士卒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君子无所争1234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56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

5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6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新读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样的争,也是君子之争。”故事兄弟俩争磨

兄弟二人家中不愁吃穿,父亲去世以后,二人便分起家来;分来分去最后剩下一盘磨,两人都想要,最后只好到县衙门请知县大人帮助解决。兄弟二人都想赢官司,争着给知县送礼,送的银子远远超过了石磨的价值。

兄弟俩见知县光是收礼,却总不开庭审案,也就不再送了。知县见他们不再送了,就派人到市场上买了两盘石磨,然后通知他们次日开庭问案。

第二天,兄弟俩来到大堂上,知县就教训起他们来。“首先,你们不应该胡花祖先留下的钱财。钱既然拿出来,也就不必再拿回去了,本县书院正修理房屋,就用你们父亲的名义,把这笔钱捐给书院。”说完这番话,知县派人抬出石磨来,对兄弟俩说:“我给你们两人每人买了一盘磨,运回去自用,不必再争。你们家里原先那一盘磨,就捐给村里公用。书院不能白要你们的钱,村民们也感激你们的好意,本县请来绅士和族长敬你们每人一杯,希望你们兄弟二人和和气气地过日子,互相谦让。”

县官这样亲自调解,兄弟俩觉得很是过意不去,从此再也没有闹过别扭。绘事后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12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45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6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注释

1绘事后素:绘,画。素,白色。

2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3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4徵:证明。

5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6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新读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乐也是在仁义之后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故事晏子救人

一天,齐景公亲自到山上捉鸟。他看见一只漂亮的鸟,刚要射箭,忽然传来一阵砍柴声,把鸟惊飞了。齐景公立刻喊到:“把那个砍柴的抓起来,带回去收拾他!”

这时,一个随从跑过来告诉齐王:“那边有一个鸟窝,里面有响声。”

齐王走过去一看,鸟窝里有一只刚出生不会飞的小鸟,不停地叫,齐王觉得小鸟怪可怜的,就把它送回窝里了。

等齐王回宫,晏子问:“大王今天捉了几只鸟?”“捉到一只,我看它不会飞怪可怜的,又放回窝里了。”

晏子听完,转身向北拜了几拜,然后高声说:“我们大王今天做了圣人做的事啊!”

齐景公不以为然地说:“这跟圣人有什么关系呢?”

晏子说:“这件事虽小,可我看得出,您对鸟兽都有仁爱之心,我想,今后您一定会更加关心百姓,所以,我说您是做了一件圣人做的事啊!”

齐景公听了这话,想起押回来的那位砍柴人,忙说:“快放了那个砍柴人吧,我要做一个好国君。”知其说者之于天下123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4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5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注释

1禘: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4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5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新读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祭祀一样。”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故事孟子的盖世辩才

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问他:“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迹,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不谈论他们事迹,因此我没有听说过。就让我讲一讲用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孟子先说齐宣王的不忍看见杀牛而作为祭品的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在天下称王,还说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再看到它们死;听到它们悲鸣,便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

齐宣王听罢,很高兴地问:“我这种心情与王道相合,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反问齐宣王说:“假定有个人向大王您报告,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3000斤重物,却拿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够看清鸟身上的羽毛,却看不见一车木柴。您肯相信这话吗?”

齐宣王说:“不。”

孟子接着说:“一根羽毛都拿不起,那是不愿用力的缘故;一车木柴都看不见,那是不肯用眼睛的缘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那是君王不肯施恩于民的缘故。所以,大王不用仁政去统一天下,是不肯去做啊!”

齐宣王微笑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其媚于奥,宁媚于灶1234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5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67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注释

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

2媚:谄媚、巴结、奉承。

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6监:同鉴,借鉴的意思。

7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