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靠自己转弯:董明珠与老干妈的创业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20:34:52

点击下载

作者:朱吉儿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命运靠自己转弯:董明珠与老干妈的创业人生

命运靠自己转弯:董明珠与老干妈的创业人生试读:

前言

女性不是生活的配角,也不是弱者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女性用自身的力量改变着世界的看法,诠释事业女性的独特魅力。其中有两位不得不说的,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和“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

董明珠曾说:“对自己狠一些,逼自己努力,再过5年你会感激今天发狠的自己,恨透今天懒惰自卑的自己。”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这位“铁娘子”的成功属性。从36岁南下打工,成为普通的基层业务员,到10年后晋升格力总裁,她创造了中国营销界的神话,也创造了大龄职场女性逆袭的传奇人生。她霸气、真诚、单纯、执着……不同的角度会解读出不同的董明珠,但在这些背后,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女性企业家对企业、对中国制造的无限情怀。

说起陶华碧,或许认识的人很少,但说起“老干妈”,就没人不知道了,陶华碧就是“老干妈”的创始人。一瓶小小的辣椒酱改变了“老干妈”陶华碧困窘的生活,也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口味。42岁创业,68岁坐拥70亿,坚持品质为王,不营销、不推广,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就是这样的她,将小小的辣椒酱卖到了全世界,靠舌尖的口碑征服了世界。陶华碧曾说,我不用名片,“老干妈”就是我的名片。“老干妈”陶华碧用不服输的坚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千千万万的人带来了无比振奋鼓舞的力量。

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人,用各自的行动和成就演绎了平凡女性的不平凡的人生。她们的成功有各自不同的原则和方法,却又有着相同的坚持和努力,逆流而上的韧性,不屈于世俗的倔强,对产品品质的匠人情怀和身为企业家的中国大爱。

女性要懂得为自己而绽放。本书将董明珠和“老干妈”陶华碧的创业与人生历程、经商与人生哲学集结成书,献给所有立志改变自己的人,愿每个你都能从她们的经历中得到鼓舞自己的力量。

PART 1 逆流而上

苦难也可以是命运的一种偏爱。如果你能扼住命运之喉,逆流而上。

董明珠:女人要对自己狠一点

对自己狠一些,逼自己努力,再过5年你会感激今天发狠的自己,恨透今天懒惰自卑的自己。——董明珠——

从36岁开始的传奇

1954年8月,董明珠出生在古城南京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里。父母给她取名为“明珠”,这只是平凡家庭给予她的名字,然而这个名字后来却与“珠海”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公司里,她被称为“格力灵魂人物”、“铁娘子”、“常有理”、“营销女王”、“工作狂”;在网络上,她的霸气、好胜、强悍被无限地放大,并因此流传出许多广为人知的段子;在商业圈里,她是竞争对手们赶超追逐的对象;在媒体眼里,她是中国出镜率最高的企业家;在粉丝那里,她更是一个令人敬佩爱戴的超级偶像。

从36岁南下打工来到格力,如今的董明珠已经62岁,已在格力工作了20多年。她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跨越,勇往直前,最终坐上了格力总裁的位置。格力每一次面临危机,她都能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在她的带领下,格力成为中国首家营业收入破千亿的家电上市企业,并于2005年进入全球500强企业,在家电类企业中排名全球第一。而她个人,也多次登上美国《财富》杂志,被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女性之一”,还曾排名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第11名。这些辉煌和荣誉不得不令人们惊叹于一位不平凡的传奇女性的精彩人生。

然而,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奋斗的艰辛与汗水。董明珠年轻时就读于安徽省芜湖干部教育学院,毕业后在南京一家化工所做行政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像天下所有女性一样,过着平淡而幸福的小日子。然而,人生无常,命运跟她开了一个晴天霹雳式的玩笑。在她30岁那年,丈夫突然病故,打碎了一切的美好。

董明珠30岁丧夫,还带着儿子,过着平凡的生活,拿着微薄的工薪,她相貌不算出众,家庭也平凡至极。为了照顾孩子,董明珠不得不独自负担起这个家庭,就这样过了6年。36岁那年,倔强的董明珠决定挑战自己的命运,不再接受老天的安排,她要翻身做命运的主人。她把年仅8岁的儿子托付给母亲抚养,独自一人南下闯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替一个朋友到珠海办事,被珠海广阔、宁静、悠闲的环境所吸引,于是决定留在那里找工作。她应聘到海利空调器厂,成了一名基层业务员。当时的海利空调,就是现在格力电器的前身。从此,她跟格力算是结了一世的缘分。也是在这里,她成就了自己的海阔天空。

由于董明珠之前一直做的是办公室工作,从未接触过销售,初入商海的她完全是个销售盲,没有任何的相关经验,也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历。公司最初安排她先跟着老业务员学习。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许多新兴行业在阵痛中应运而生,对很多人来说,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36岁的董明珠心里非常明白,她现在的年纪已经经不起任何犹豫和懈怠,她需要比常人更加义无反顾和坚韧不拔,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她不能输,她必须赢!这种切断一切后路、破釜沉舟的精神头儿,鼓舞着她去做每一件事。

她跟老业务员跑业务的那段时间,常常需要出差。那时正值7月,火车里像蒸笼一样,又闷又热。腼腆的董明珠因不好意思在火车上吃东西,饿了一整天,等下车时,由于体力不支,躺进了宾馆。住宾馆时她还不慎摔伤,同事劝她好好休息,但她坚持带伤跟着跑业务,直到去完北京大制冷展示厅,来到沈阳时,实在无法忍受疼痛,她才去医院做了个检查。这一查,才发现骨裂了!但是她白天仍然坚持跑业务,晚上再回来休息。为了学习经验,她还寸步不离地跟着老业务员去谈客户。靠着这份勤奋刻苦,董明珠不仅在半年内就掌握了洽谈业务的基本技能,还掌握了根据安装空调的房间面积、所处位置、窗口大小,应如何配置多大功率、什么型号的空调,以及空调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懂得了怎么应对不同领域、不同性格、不同品行的经销商。营销对她来说,很快由一个陌生的概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

当时的业务洽谈喜欢拼酒,董明珠不会喝酒,但她硬是靠真诚的态度,谈成了一单又一单的生意。跟着老业务员跑业务的半年中,她一个人就完成了300多万元的销售额。

接着,公司安排她去安徽一家公司追债,董明珠终于要一个人战斗了!她既高兴,又兴奋,还有点紧张。对于追债,每个公司都非常头疼,应收账款挂在账面上,却又不能成为有效的流动资金,并且随时有成为死账、坏账的可能,这极大地阻碍了公司的正常发展。当时要追的债是前任业务员遗留下来的,跟不相干的个人完全无关,因此大家对于追债都避之不及。董明珠对自己能不能要回这笔钱,心里也很没底,但她告诉自己:“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跟我耍无赖都没用,我一定要把这笔债要回来!”靠着这股执着与光明磊落的拼劲,董明珠连续40天来这家公司“磨功”。公司的牛总以各种理由糊弄敷衍她,董明珠却不为所动,坚持天天往他办公室跑。见不到刻意躲着她的牛总,董明珠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跟公司的员工谈论各方的处境,希望他们能相互理解。终于,她的诚恳与执着感动了那些员工,当牛总来到公司上班时,就有人偷偷打电话告诉她。牛总被她缠得无可奈何,不得已让她把废旧的空调全部拉回了公司。同时,董明珠又多搬了其他货物,直到能抵上42万的欠款为止。

在满载“退货”的东风货车准备离开这家公司的那一刻,董明珠忍不住流下了辛酸的泪水。追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她转头对牛总说:“我这辈子都不会跟你这种人合作!”可能许多人会说,追债不是个人的事,她为什么要如此较劲呢?董明珠却说:“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来讲,你一定要对别人负责任。你是这个企业的员工,就要对这个企业负责任!”

当东风货车满载一车空调赶回珠海后,全厂上下为之振奋。对货物进行清理,扣除抵格力空调42万元欠款的货物后,董明珠又把多余的货物单独存放,并打电话给牛总,让他派人过来拉回货物。

董明珠说:“把多余货物退还给他,是让他知道,我们不想占他们便宜。同时让他们派人过来拉货,是对他们不守诚信的一次惩罚。”

既维护自身正当的利益,又不忘给对手一次教育的机会,这次追债行动,让董明珠树立了威信,同时得到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的赏识,这为二人以后的黄金搭档组合奠定了基础。这件事后来也成为营销界的经典故事,为董明珠在格力的打工生涯开了一个好头。

追债事件也让董明珠意识到当时整个行业先货后款的代销制不利于厂家的发展。那些经销商对厂家的态度简直是颐指气使,这根本就违反了市场规律。为此,她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即“先款后货,绝不赊账”!

带着这种新理念,她走访了一个又一个经销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她的这种想法显得可笑至极,她被许多经销商果断拒绝。但董明珠天生就有一种坚持不懈、誓不罢休的韧劲儿,终于有一天,她在安徽淮南一家电器商店里碰到了一个愿意先款后货的中年女经理。对方被董明珠的勤奋和诚恳所感动,同意先进20万元的货试试,好销再多进,不好销就立即停止双方的合作。

为了完成这第一笔生意,董明珠采取了上门跟踪服务的方式。她站在店里做推销,给顾客讲解,同时建议经理发动员工,把产品推荐给他们的亲戚朋友试试。她这种完全不同于其他业务员那样签完合同就甩手不管,而是真心实意地为商家想办法,出谋划策,真诚服务的行为,为她赢得了口碑。而好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宣传。接下来,董明珠用同样的办法,接了一个又一个的订单。经销商们纷纷赞扬董明珠服务贴心,说销售格力产品最省心、最轻松。同年,她又在安徽芜湖、铜陵打了两场大胜仗。与此同时,在合肥、安庆也找到了可靠的经销商。仅1992年这一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600万元,占公司总销售业绩的12.5%。

从此,董明珠的大名便在公司里传扬开来。

就在董明珠崭露头角时,格力电器最重要的缔造者,后来任董事长的朱江洪,经历一番辗转后,终于站到了历史为他安排的位置上——他被调回珠海任命为厂长。

朱江洪是做技术出身,为人厚道、慈悲、和气、友善。早在董明珠第一次追债成功时,他就对她颇为欣赏,并一直暗自观察。这次来到珠海,两个一心一意干实事的人,可谓珠联璧合,惺惺相惜。

当时海利公司还是个十足的烂摊子,企业规模小,产品销路不好,产品也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客户投诉时有发生。朱江洪为提高产品质量,一头扎进技术研究中,并跟两个助手一起给海利取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格力。可以说,董明珠在安徽旗开得胜,跟朱江洪的付出,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时的格力在南京还没有市场,朱江洪把这个开拓者的重任交给了董明珠。他深信,董明珠是个可以挖掘的“好苗子”,因为他能看到她身上存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她从来不打自己的小算盘,不仅有责任心和义务感,而且更难得的是,她特别有思想和悟性。

自然,董明珠也没有辜负朱江洪的期望。南京是她的家乡,在这个熟悉无比的家园里,她通过努力,不仅为格力空调打开了市场,而且在1993年使格力空调的销售额翻了10多倍,卖了3650万元!加上安徽市场个人销售额的1600多万,董明珠在短短3年时间内创造的销售额占据了整个公司的1/6还多!

1994年,董明珠结束了3年业务生涯,回到珠海格力电器总部,出任经营部副部长。这也是朱江洪对她的承诺。这次的任职,可以说是董明珠人生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开启了后来的“朱董配”时代。

在人们的印象中,一山难容两虎,更何况是两只性格截然不同的“虎”。董明珠与朱江洪的争吵早已司空见惯。朱江洪宽容、沉稳、低调、谦和、会安慰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架子,讲究放权。而董明珠则强势、霸道、自信、执着,更看重主导权,对放权问题相对保守。其实,放权可以让员工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正如华为老总任正非在“自白信”里所说的那样:“一个什么都懂的领导,反而不敢大胆放权。”董明珠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的,这其中的各个环节她都比较清楚,所以她对放权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完全是出于她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在无数的争吵中,他们非但没有一拍两散,反而更加惺惺相惜,处处以默契搭档的姿态示人。正如科龙电器前总裁王国端形容的那样:“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朱的福气,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董的运气。”

然而,运气是不可强求的,磨难却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成长。有人说,磨难来得越早越好,最好是在30岁之前。太晚了,人生就容易在磨难面前屈服,永远爬不起来。但是36岁才走出去的董明珠,经历着最艰难的时光,却接受了时间的洗礼和磨炼。她像鹰一样蜕变、重生。

20多年过去了,工厂从海利变成格力,而董明珠则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从一个普通打工者变成格力董事长。这几十年来,她把自己变成一个比男人还男人的强者,在这个以男人为主导的商业圈里,她大刀阔斧地实现了自己的凤凰涅槃,她重生得如此漂亮而又绚丽!

危难之中留下来的人

1994年,对于董明珠来讲尤其重要,这是她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这一年,她的命运跟朱江洪的命运,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那年董明珠被召回公司,担任经营部副部长。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公司的危难时期,局面十分复杂,岌岌可危。

一是作为总经理的朱江洪,为人忠厚仁慈,一心一意开发新产品,“一不抓钱,二不抓人”,将权力全部交给了负责销售的副总,造成公司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情况。而且,两人在公司发展前景的问题上,也产生了分歧。

朱江洪认为,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是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努力的结果,包括开发新产品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工作的科技人员。他认为,只要是精品,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不用请吃请喝到处做推销。销售策略固然重要,但是产品质量更加重要。如果质量不过关,产品款式不新颖,技术跟不上,要取得好的销售成绩是不可能的。一个坏的产品,无论销售人员怎样努力,产品都不可能占据市场。在他看来,把企业发展的功劳都记在销售人员身上,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

而当时的市场现象却跟负责销售的副总的观念不谋而合。他们认为,产品好,自然是打开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质量好的产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销售员将它推向市场,再好的东西都不一定会畅销。销售人员才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而在当时,许多公司也的确是那么做的,大规模的“挖墙脚儿”、“策反”事件层出不穷。

当时两个人意见分歧严重,而又恰逢一家刚成立的空调企业找到格力副总,并承诺只要他的销售额超过3亿元,企业就给3%的业务费,外加2%的广告费。在高薪的诱惑下,格力公司发生了“集体辞职”事件。公司副总带着8名业务员、两名财会人员集体跳槽。

这一事件,让朱江洪意识到公司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当时的空调市场竞争激烈,缺乏规范,许多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一点成绩,就单纯地认为是销售人员的功劳。他们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四处投机。而有的销售人员就把自己看得十分重要,认为他们才是公司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从而养成了养尊处优甚至唯利是图的心理,对于朱江洪的意见自然不能接受,他们的辞职在所难免。

同时,朱江洪内心清楚地意识到,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不断发掘培养人才,只有挖不走的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在危难之中留下来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脊梁。只有一心一意为企业谋利益,而不是把个人的私欲作为出发点干工作的人,才是公司能委以重任的人才。

董明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委以重任的。而在当时,董明珠个人的业绩就占了全公司销售额的1/6,想挖墙脚让她跳槽的公司不在少数,出的价格也不少,但是她都很坚定地拒绝了。

2003年,有一家民营企业老板想以年薪5000万元的高价来挖董明珠,她很干脆地拒绝对方,理由是:“我每年至少得为你挣回5000万元,甚至更多。”

这显然不是她拒绝对方的真正原因。以她的能力,每年为公司创造出高于5000万元的利润,是轻松有余的。之所以拒绝对方,就是因为她有着更高的企业家精神。在她的思维里,做企业不仅仅是赚钱,还有着一种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正是由于她具有这种对公司极度忠诚的企业家情怀,一个月后,在全员同意的情况下,她顺利地从副部长升为正职。

2004年,有一家美国企业想要收购格力,并许诺给董明珠8000万年薪,面对如此大的诱惑,董明珠再次选择了拒绝。

多年后解释这件事时,她是这么说的:“当时谈判的价格,是以净资产9亿元出让给外国的品牌,假如2004年就把格力卖掉了,那格力今天还能为国家创造年税收150亿元吗?不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被别人收购完以后,就丧失了自主创新的能力。20多年来,格力坚守住自主创新,才终于走到了今天世界500强的队列里面。”

按照当时的条件,对董明珠个人来说,如果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被收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解放的一种方式。因为她既可以拿到高薪,同时也不受国企制度制约。董明珠之所以严词拒绝,是因为她担心一旦卖掉格力,那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哪一天才能够诞生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董明珠心里所想的始终都是大局。她更在意公司的利益、前途、发展,而不是个人的得失。

其实,1991-2004年这14年间,格力就已经摆脱了困境。从1997年起,格力就一直没有跟银行贷过款。它依靠制度上自主创新实现了这样的转变。

董明珠坚持产品为王,她认为,只有可靠的产品,才能捕获市场消费者的芳心。格力确立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发展战略,到2014年,格力公司内部建立了4个研究院,且有5000多名专业研发人员。格力科研投入不设上限,“按需分配”,仅2012年其研发投入就超过40亿元。

格力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可见一斑。董明珠说,“一个企业,只有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才会遇到天花板”。经济报记者在格力采访时曾看到,前来格力公司订货的外商络绎不绝。而在公司珠海总部,格力正在实施一线员工一人一居室的“安居工程”,7幢20层的员工宿舍已经基本竣工,新的一轮建设又在准备之中。

但是对于不研究产品、走歪心思的员工来说,董明珠对他们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友善”了。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时,清华大学只有两个搞制冷专业的博士后,其中一个人到了格力。他来了之后,技术和产品由他来定,他说这个零件合格就合格,他说这家零件好,就采购这家的。权力之大,令这位博士后动起了歪脑筋。

董明珠当上总经理后,力排众议,将这位博士后开除。她不怕别人议论她“不重视人才”。董明珠说:“什么叫作人才?品德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品德,那就不是人才!”

有人认为,格力的持续快速发展靠的是营销,董明珠则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是销售,也不是技术,而是文化。

她认为格力有4点创新:一是营销走了自主创新;二是管理模式走了自主创新;三是人才;四是技术。她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一个企业首先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有制度才能谈公平公正,才能让每一个年轻人在格力找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三是企业还要有一个好的运营模式。

董明珠是一个说到就会做到的人。她当上总经理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干部作风整顿,要让干部意识到,他们是服务于整个企业的,不能把手中的权力当作牟利工具。通过2002年的整顿,2003年格力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

过去,格力和中国其他家电企业一样,除了自己加工注塑件外几乎没有一样零部件不是从外面采购而来的,说白了就是一个代工厂。董明珠认为,这样走下去,对企业的发展是极度不利的。因此,格力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20多年来,格力已经能够做原创性的产品,格力自己研发的技术可以做到在零下30摄氏度进行制热。

董明珠说:“产品不好,营销越好,就越是一种欺骗,久不了的!产品不把关,又想赚钱,营销再好,也是昙花一现!”

就在众多企业纷纷倒下时,格力凭借自身的技术创新,安然地躲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金融浩劫。不得不说,格力的平稳迈进,跟董明珠长远而独到的眼光是密不可分的。

斗争,毫不妥协

1994年,董明珠离开南京,结束了3年的业务员生涯,回总部出任经营部副部长。之所以让她先干副职,是因为当时公司高层领导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

然而董明珠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干得有滋有味。她每天只睡5个小时,心思都在工作上。有时半夜三更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会立即爬起来,拿出本子记下来。很多好的办法据说都是这样想出来的。对工作的无比热忱,让她得到了“工作狂”的称号,她为此感到自豪。她觉得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永远都要为公司的利益着想。一个人再有能力,如果企业垮掉了,那这个人还能存在吗?

上任后,她一改往日平和的作风,变得“无比严厉”。当时有个经销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想通过他的关系拿到3000多万元的货,并答应给他2%的提成。这看起来是一件对公对私都有好处的事情。哥哥千里迢迢赶到珠海,说明来由,不料却被董明珠严词拒绝了。

董明珠接着给那个经销商打电话,对方刚开始还很兴奋,以为接对了头,不料听到她在电话里说:“以后我们都不再给你供货了。”后来这个经销商给董明珠写了一份保证书,答应以后绝不找她哥哥拿货。而那一年,他做到了7000多万元的销售。如果董明珠答应了哥哥,她的哥哥也可以赚到100多万元,但是董明珠却没有。她的理由是,如果今天答应了哥哥,那以后所有的商家会如何看格力电器?他们还会用心去做市场吗?他们只会天天想办法找她勾兑。对董明珠来说,当她拥有了权力时,权力不是为她个人服务的,她的出发点始终是公司,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除了对自己的亲人“铁面无私”之外,董明珠对员工也相当严格。当时正处旺季,空调的销量非常好。这时,不要说开票的人有权力,就连搬运工都有了一点权力。搬运时,谁给点好处,就先给谁搬。发货时,谁给了好处,就先给谁发货。同时,账册上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仅应收款就高达5000多万元,而且相当一部分根本无法追回。比如一家企业明明欠款100多万元,但格力电器竟拿不出任何有效凭证,更无法查出内部是谁的责任。再比如,一张宣传单,市场价是0.2元,格力电器付的价格却是0.88元。公司花了450万元在机场租了一个广告牌,但却背着人流方向,谁都看不到……董明珠实在看不下去,这样一盘散沙的公司,发展前途会在哪里呢?她径直跑到朱江洪那里,开口要求把全部对外财务都归自己管。她要给公司建立一个完整的制度和行为约束,而朱江洪也当场表示同意。

自那时起,格力电器公司内,所有女性不准戴耳环,不准留长发,有长发的也要把头发挽起来,也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喝茶看报吃零食聊天。发现一次罚50块,发现两次罚100块,发现3次直接走人。大家都以为她只是说说。有一次距离下班只有10秒钟时,一群同事吃东西被董明珠看到了。她当场罚了每人50块钱,对拿东西给大家的那个人罚了100元。因为那个拿东西给大家吃的人家境并不富裕,事后董明珠又偷偷地找到她,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100块送给了她。但她却反复强调说,这个钱并不是公司退给她的,触犯了公司规定的人,一定要被罚,之所以给她钱,只是因为觉得她家庭贫困,这是私人对她的帮助。

有次董明珠生病住院了,大家特别关心她,特意跑到医院去探望她,她虽然非常感激,但是出院后,还是不留情面地对违反纪律者进行了批评和罚款。

一年公司广告招标,一家广告公司是某政府领导推荐的,但在招标第一轮就被董明珠刷了下来。她直言不讳地说:“连报价系统都不完善,凭什么来招标?”

在董明珠的世界里,一切都要清澈见底,不接受任何一点的灰色地带。因此,董明珠得罪了一些人。那些人认为她“多管闲事”,妨碍了他们发财的机会,企图联合起来轰她下台。但每当这时,朱江洪都坚定地站在了她背后。正是靠着这种大刀阔斧、“眼里揉不进沙子”的精神,董明珠任职后的公司再没有出现过一分钱的应收款。

2001年,格力电器业绩出现严重滞涨,销售额连续几年徘徊不前,对于公司出现的问题,不少领导把责任推给了员工。但董明珠却认为容易犯错的人,都是一些手上有权力的人,而不是工人。为此,她迅速撤换了一批不合格的中高层干部。“刮骨疗毒”之后,一封封针对她和朱江洪的举报信不断出现在上级领导部门,调查组也不断在格力电器进进出出。后来他们俩没事,而其他贪污的干部受到了惩罚。

这件事之后,董明珠迅速撤掉了原本挂在厂长门口的举报信箱,她不要搞形式,她要倾听来自群众的最真实的声音。她把信箱分别放在了公司的卫生间、食堂。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整个公司出现了700多封建议信。这些来自下层的真实声音,让她对公司的管理更加到位,不断完善。同时,她要求凡是党员都要佩戴党徽,每天接受大家的监督,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要做到公私分明,不能为自己谋私利,只要发现一个就查处一个,绝不手软!至今,格力公司总裁令中还赫然写着:“行贿、受贿者一律辞退。情节严重者,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还有一次,一个年销售额达到1.5亿的大经销商来到格力电器找到董明珠要求特殊待遇,语气中透着傲慢。董明珠非但没理他,反而狠狠反击:把他开除出格力经销网。所有人都为她捏了一把汗,一个位子还没坐稳的女上司,竟然一天之内毫不犹豫地扔掉了1.5亿的年销售额。这恐怕是大部分人都没有魄力去做的事,但董明珠回答得很简单:“只要违反原则制度,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

董明珠尤其重视制度的落实。她觉得对一个企业、社会来说,制度都应该是刚性的,不能说变就变。没有制度,仅仅靠自觉是不行的,自觉只是相对而言的。制度建设若不到位,就容易让人随波逐流,让好人变坏。她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才能执行得彻底。

2008年,董明珠接到了一个老朋友的电话,对方希望重返格力公司。此人先前曾经在格力供职,发明众多,后来被竞争对手以高价挖走。董明珠想也没想就强硬地拒绝了。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格力电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如果从格力离开,就永远不要想着再被公司接纳,即使是从同行其他企业出来的,无论多能干,原则上也不收留。董明珠说:“不是别人不优秀,但如果仅靠别人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个贪婪的行为!”

董明珠不仅“严”在制度和原则上,还“严”在经营的不断创新上。

一般来说,空调在9月到来年3月是淡季,4月到8月是旺季。淡旺季的价格不同,淡季比旺季要低2个万分点。到了淡季,一般的厂家都会挖空心思把旺季从4月提前到3月,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但董明珠却发明了“淡季返利”。她把淡季时间推迟到4月,依据经销商淡季投入资金数量,给予相应利益返还,即把“钱-货”关系变成“钱-利”的关系。这样既解决了制造商淡季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又缓解了旺季供货压力。1996年,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亿元回款,格力销售额第一次超过了春兰。1997年,格力又拿出2.5亿元返还给经销商。董明珠认为,只有经销格力的产品赚钱,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她不仅将紧俏空调品种平均分配,避免大经销商垄断货源,扰乱市场,还推出了空调机身份证,使每台空调都在营销部备案。格力到手的钱都不要,让众多经销商纷纷划款给格力,抢买格力产品。等其他厂家回过神来,早已经晚了,所以有人长叹:“董明珠也真狠!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有想过这一招!”

一系列毫不妥协的斗争,让董明珠的对手们“回馈”给她一句话:“这个女人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很显然,这至少不是一句充满溢美之词的话。竞争对手们认为,董明珠这个女人一根筋,她走过的道路上,草都无法长出来。

对此,董明珠微笑着回应:“我走过的路,不是不长草,而是不长杂草。只有不长杂草,才能长出好庄稼!”

其实,虽然作为格力电器的总裁,董明珠如今的工资每年也只有500多万元。去掉税金后,拿到手的只有200多万元。她个人所占的公司股份还不到1%。工作几十年来,她几乎没休过年假,把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她如痴如醉地沉迷于工作之中,几乎忘记了一个女人的家庭属性和社会认知。这种勤奋是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无法企及的!

格力是国有控股企业,她只是经营者,并非老板。她完全可以多考虑一下个人的利益,但她没有!也许有人会觉得,她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是不是很傻?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问题。人,一定要追求人生价值,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不能只为钱而活。许多人谈论起一个人的成功时会说,那个人具备多少身价。但是对董明珠而言,她更荣幸自己能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富翁,得到社会对她的认可和尊重,这才是她所要追求的,而不仅仅是金钱。

正如董明珠所说的那样:“我的工作动力是我伤不起。我比较好胜,政府信得过我,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我必须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把它做好。一是自己有成功感,二是不给上面丢脸,三对员工有交代。”

我们可以把她各种分外的“严”跟她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她心系公司、社会,她要带领公司强大起来,让每个人更加愉悦地生活。这种奉献精神才是她所追求的目标。恰恰是这个,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董明珠最初不被人所理解的这种“严”,大概就在于此吧。

这个企业,谁都不能破坏

人活着,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儒家说,人生应该有追求,即“三不朽”。所谓“三不朽”,意为“立功立德立言”。简单地说,就是人在社会上努力奋斗而留下可供后人怀念的痕迹。

无论是“立德”还是“立言”,董明珠说她都不敢奢望,但“立功”她可以努力做到。那就是为公司鞠躬尽瘁,把公司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这是董明珠的人生追求。20多年来,从迈入格力电器的第一天起,她的确是这么做的,也的确做到了!

董明珠说,她活着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她不为名、不为利、不为钱。对她来说,当初来到珠海格力电器,只是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她从未想过要在这个领域“声名鹊起”,但是她努力做好销售的同时,名气也越来越响。如果为利、为钱,那她更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她不会把自己的亲哥哥拒之门外,也不会因此受到全家人的埋怨,令兄妹二人心存芥蒂,更不会把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高年薪坚决地拒之门外。

有这样一种崇高品德和胸怀的人,她注定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因为没什么可以阻挠她前进。对公司,她辛勤地付出,她的忠诚受到朱江洪的欣赏,开启了他们之间精益求精的合作。因为一个忠诚于自己的企业,把企业利益看得高过一切的人,她的境界是超乎常人的,是一种洒脱跟超然。而有这样人生态度的人,她所创造出来的企业,又怎么可能不会留下好的口碑呢?

良好的口碑会有益于企业的发展。格力电器从最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到如今的世界500强企业,它一步步壮大,的确是靠着良好的口碑。而缔造这个良好口碑的引路人,就是董明珠和朱江洪。

格力内部开会时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那就是董明珠只谈缺点,不谈优点;只讲问题,不讲成绩。她认为表扬员工,只是过去的事,而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将来怎么样。作为一个企业,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做到每天否定一些昨天的东西,做到不断地推翻自己,才会有进步和创新。“别人可能都喜欢遮丑,而我则喜欢揭疮疤。”董明珠这么说。从她的话里,你能明确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气度、对自己要求甚为严格的人。她对自己如此,对员工也是如此。

但是,坚持“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又谈何容易?董明珠要坚持这一原则,必定会为此付出许多代价。

她在困难重重的状态下坚持自我,这需要多么大的魄力跟勇气。而这一切力量来源于她做任何事,都是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

发展初期,格力的销售人员在提成制的激励下,把产品源源不断地打入市场,进而获得了高额回报。这让一部分销售人员产生了错觉,以为没有他们,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那些养尊处优、唯利是图、个人欲望极度膨胀的销售员,董明珠必定会跟他们较量一番。

众所周知安徽市场是董明珠辛苦打下来的,但是当时的南京市场还没有打开,格力空调在南京的销量极其不好,她要打开南京市场,既辛苦,又冒险。但为了公司的利益,她毅然把打拼好的安徽市场交了出去,义不容辞地开发南京市场。

有人说董明珠傻,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让给别人。但董明珠不这么想,她觉得从局部考虑,江苏比较富裕,市场潜力比安徽要大得多;从全局、从整个公司的前景考虑,格力若想在全国打响品牌,白白放弃江苏市场太可惜了。《塞翁失马》告诉我们,福祸相依,祸不见得是祸,福也不见得是福,关键是要看你从哪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并且是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假如董明珠跟许多人考虑的一样,那么今天她可能还是一个业务员。

格力空调经过董明珠的努力,在南京迅速打出了名气。公司里有个苏南地区的业务员看到了机会,就悄悄跑回省会开了个店,将产品倒流回省会卖,且先发货后付款,按公司供应价加3个百分点。

最后因为客户需求太多,这位业务员供不应求,经销商找来找去,把电话打到了董明珠那里,这位业务员的“聪明”行为才最终暴露。

同时,董明珠核查该员工的相关票据后发现居然有几百万的货发出去账对不上。董明珠抓到证据后,狠狠地罚了他,并对其进行通报批评,降薪留职。

那个苏南地区的业务员笨吗?不,他很聪明。如果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企业上,而不是为个人谋利上,也许将来他会像董明珠一样,在公司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说不定格力空调的总裁还会是他。但是,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破坏了企业的利益,更别提为企业、社会创造价值了。

人跟人之间的能力差距其实并不大,即使有,只要通过勤奋努力,还是可以缩小的。如果思想境界跟不上,那就很难成就大事。董明珠说:“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他的业务能力越强,对公司的破坏性也就越大。”

这种想尽办法把公司的钱往自己腰包里塞的人,董明珠是绝对不可能对他们熟视无睹的。她会跟这种人斗争到底,而且绝不手软。既然她做的是对企业有利的事,把公司利益看得高过一切,那么她肯定会义无反顾,不会觉得愧对这里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被这些贪婪的人所吓倒。她只会更加坚定地与他们斗争。

董明珠决定重新选择广告商。得知这个消息后,每天都有一二十家广告商前来找她。有的明目张胆,一上来就说:“只要你跟我们合作,什么条件都可以满足。”

董明珠觉得特别搞笑,这些人太不了解她了!即使真的需要钱,她赚钱的能力也比这种回扣来得多。对这些喜欢动歪脑筋的广告商,董明珠一律拒之门外。

刚开始时,也有经销商想讨好董明珠,要点政策或拖延一下货款,打着各自算盘来找她,还有人想方设法送钱送物给她。但她对此不是婉拒,就是当面叫财务人员把这些财物拿走,决不会纵容。

她掌管着市场销售,直接面对全国成百上千个经销商,以及各种销售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每天数十亿的货款往来都从她手中过,如果她的心灵天平稍微倾斜一下,大把大把的“好处”会蜂拥而至。但是,在这一点上,她让经销商们失望了。

她说:“你们不要来对付我了,全心全意去对付市场吧。这样格力的销售才能真正做好。”

后来,那些经销商们个个都很佩服她,打心底里信任她,她制定的销售政策都能彻底执行。

因为厂、商一条心,格力的市场才能红红火火。

在董明珠看来,一个领导,只有无私大度,态度坚决,才能成为好标杆、好榜样。如果站在领导的位置上,只考虑自己的地位,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考虑各种人际关系,那当他们维护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时,就注定会伤害大部分人的利益。“一盎司的忠诚,抵得上一磅重的聪明”,董明珠无疑是个对公司无比忠诚的人,她眼里是揉不得沙子的。

李嘉诚曾经说过:“忠诚就犹如大厦的支柱,尤其是高级行政人员,忠诚才是通向荣誉之路。”董明珠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句话,所以她从一个普通的销售员,坐到了今日格力总裁兼董事长的位置。

有一位记者曾采访过董明珠:“如果我把你和格力这一路走来描述成一段爱情故事的话,你觉得这样的描述正确吗?”

董明珠回答:“我觉得无所谓。你们怎么描述都是你们的眼光。但对我来讲,在这个企业,对这个企业就有一种爱,我要尽职尽力,这个企业谁都不能破坏它,任何一个人,只要伤害企业利益,我就绝不会手软!”

她曾说,那些能够做得很好的企业是因为员工个个都认为,只有“大家”发展好了,“小家”才会跟着一起幸福。

从这种对待企业的精神来看,董明珠其实又是一个忠诚而敦厚的人。

陶华碧:我不坚强,就没得饭吃

要说成功的原因,是我以前太苦了。——陶华碧——

改变,是现实逼出来的一股劲

在世人的眼中,“老干妈”陶华碧或许是一个传奇人物,因为她虽然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妇人,但却独掌亿万资产的“辣酱王国”,这不仅令人称奇,更令人称赞。但也许,这并不是传奇,这只是一个又一个忙碌的脚步踩出来的“通天大道”,一滴又一滴汗水凝结成的“滚滚汪洋”。

有句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陶华碧的成功自然也不可能是随随便便得来的。她曾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姑娘,没有什么大的梦想,对她来说,能吃饱穿暖已经是非常满足了。

1947年,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的一个农场里。家中共有姊妹8个,她是最小的,父母曾为她取小名“春梅”。姊妹众多使得并不富裕的家境难以为继,为此她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劳动。为了减轻家庭的重担,她没读过书,自然也不识字,至今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已。

她的出生地贵州,那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正是这里的山水养育了陶华碧一颗真诚炽热的心,也磨砺出了她坚毅而温和的性格。

幼年时,因家境所限,温饱尚且令父母发愁,他们更不可能有余钱供养她上学来寻求更加美好的前途了。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陶华碧自幼便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她从未苛责过父母没有给她读书的机会。

陶华碧出生时,贵州还未全面解放,之后的几年,全家才慢慢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在那样的饥荒岁月里,她常常挖野菜充饥,但长年累月的常规吃法,让她渐渐萌生了改良口感的想法。于是,她大胆地钻研用普通的野菜做成最惊艳的美味。

陶华碧的童年可以说是简单而纯粹的,那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做美食,用简单的食材,经过自己的加工,做成独具风味的美食。那时候的生活并不富裕,陶华碧几乎从未穿过新衣,总是姐姐们穿不了的又传给她穿,但她也没有怨言,因为生活的窘境不允许她挑三拣四,当然她自己也明白,温饱才是当下最应解决的问题。

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全家才能吃上一顿肉。这样的生活年复一年,但陶华碧对生活的热情并没有因家境的贫寒而冷却,年纪尚小的她,不知是个性使然还是天资聪颖,在大山里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这种植物同时也是一味中药材,她用这种中药材和自家种植的辣椒一起,酿制出了一种风味极为独特的辣椒酱。酿造的过程并没有遵守任何既定的模式,纯粹是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当她用自制的辣椒酱拌饭并拿给全家人试吃的时候,大家都对她的手艺赞不绝口。

对于含着金汤匙出生,整日鱼肉佐餐的富家子弟来说,陶华碧童年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贫苦的生活并没有让陶华碧感到厌倦,反而激发了她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平凡的生活也许有时候会让人失去信心和希望,但陶华碧却没有,她渴望改变,更渴望能够跳脱出当时的生活状态。

时光辗转流逝,那一年陶华碧20岁了,她遇到了生命的另一半,并嫁给了他,他是地质队的一名会计。陶华碧非常满意这门亲事,至少,她嫁给了一个知识分子。婚后,她随丈夫住到了地质工程队所在地——贵阳市龙洞堡。

婚姻生活对20岁的陶华碧来说,是憧憬也是希望。丈夫和家庭给她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东西,比如知识、新的世界观。

生活开始不再一成不变,增添了一些绚烂多彩的味道。

之后她添了两个可爱的儿子,大儿子取名李贵山,小儿子取名李辉。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和一帆风顺。

本以为嫁了个端铁饭碗的丈夫,曾经苦难的生活也应该就此结束了。然而,就在她享受着生活带给她的一丝甜蜜的时候,上帝却跟她开了一个玩笑,而这个玩笑差点让她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

那是婚后几年,她的丈夫突然患病,卧床不起。对于一个没有正式工作的家庭妇女来说,两个不谙世事的幼子是她最大的牵绊,而顶梁柱却突然倒下了。孩子们的衣食住行顿时没有了着落,而丈夫的病还需要继续花钱治疗。生活犹如遁入了一个无边黑暗的谷底,陶华碧的心焦急而悲痛。

望着病床上的丈夫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陶华碧明白此刻的自己是他们最大的希望,所以她要坚强,不能倒下,她的肩上还有千斤重担需要扛起。

婚姻本来带给她的是快乐,是幸福,是一种童年时期从未享受过的自由和快乐。然而,美好的光景却是短暂的,她还来不及细细体味生活的美好,就陷入了比幼年时更加令她手足无措的窘境。

那个时候,陶华碧的丈夫工资也只有30元钱,若是平时,供养一家人的简单生活尚可维持,但如今他卧床不起,两个孩子还需要读书吃饭,30元钱显然无法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最绝望的时候,她甚至想过以死来挥别这令人悲伤的世界。整日以泪洗面的日子实在难过,家不成家,再也没有欢乐。但望着病床上的丈夫,她渐渐恢复了理智,日子还是要过的,她安慰丈夫说,这个家只要还有她在,就不会塌,就还有希望。

当丈夫的病情稍有好转,陶华碧就简单收拾了行装,准备去广州打工。那时候的广州是打工者的聚集地,如果可以找到工作,至少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去广州打工就意味着要背井离乡,对于没有出过远门的陶华碧来说,那是一种十分孤寂的凄凉。

心里挂念孩子,挂念丈夫,她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身在异乡的无可奈何。古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家人团圆的节日里,她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有那个小小的家,虽然如今已是风雨飘摇,但仍是她心灵休憩的港湾。

陶华碧每次去深圳,都会带上自己亲手酿制的辣椒酱,因为在外的生活并不好过,为了节省生活费,她用辣椒酱就着馒头,就算是一顿饭。

夜深人静时,她会思前想后、坐立不安:孩子们吃得好吗?丈夫的病好些了吗?

让她担忧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也许她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当这天到来的时候,她仍然手足无措、悲痛难忍。

她的丈夫由于病情加重,不治而终,留给她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个几乎破碎的家。

陶华碧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好几岁。她宁愿丈夫卧床让她照顾,也不愿接受他已离去的事实。因为那样,至少他是亲密的爱人,是可以陪她一起创造未来的人,是在枕边说着知心话的人,可如今,丈夫离去,留给她的只是一片空荡荡的寂寥。

正所谓“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易”,失去了丈夫的陶华碧才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两个孩子还需要她的抚育,孩子失去了父亲,不能再让他们看到一个颓废度日的母亲,于是陶华碧收起了自己的眼泪,她要做孩子们的榜样。

她不是温室中的娇花,她本就是从贫苦农家走出来的孩子,深深懂得生活的艰难不易。

现实生活的残酷,让她必须抛弃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才能将生活的重心稳住。陶华碧料理完丈夫的后事,便再一次收拾好行装,踏上了漫长的打工之路。

她要靠自己的一双手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也给自己的生活一个交代。最初的那段日子,陶华碧对任何工作都不计较不挑剔,只要给钱,她都肯去做,苦和累在她眼中已经是家常便饭。

她曾经举过8磅锤,背过黄泥巴,背100斤只赚3角钱。可她知道怨天尤人没有用,家有幼子,她不得不收起女人的娇弱,用不输于男人的气魄坚持着。

她还拉过黄包车,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有客户,只要有需求,她就会出去跑活儿,完全像个男人一样,从不顾虑,一切只为了这个家庭能继续支撑下去。

那时候比她年纪大的人都叫她“老干妈”,可见生活的风雨在她的脸上刻下了多少印记。

女人都希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港湾,有乖巧的孩子和体贴的丈夫。然而,那个时候的陶华碧根本没有憧憬的能力,因为能够让生活不再艰难已属不易,哪敢奢望更多自己没有的东西。

随着时间一点一滴地推移,陶华碧总算一步步地摸索出了一条生活的路,那就是摆摊。

她的“经商生涯”最初是从卖米豆腐开始的。

米豆腐是周边人们都非常喜欢的一种廉价美食。那时候她每天晚上在家做米豆腐,白天走几公里路到集市上去卖。有时候背着大大的背篓,公交司机经常不愿意让她上车。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直到现在,她的双手一到春天就会脱皮。

这是陶华碧事业的起步。

经历了人生的颠簸和巨大的悲伤,就像雨后常会有彩虹一样,陶华碧总算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她开始理解苦难,甚至感谢苦难的降临,因为这些教会了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那段悲伤的过去,也许她一直是一个普通的农妇,终生沉浸在柴米油盐之中。

如今,每当回忆起过去,她总会坦然微笑,看不出一丁点儿对过去的悲伤和埋怨。

大起大落的生活经历,以及曾以为过不去的苦难,往往会成为人生的重要财富,在之后的生活中给予人们创业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资本。

纵观那些成功的人,他们几乎都经历过人生的低谷,或者不可言说的苦难,正是这些苦难促使他们不断地和命运抗争,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正所谓,心灵鸡汤挡不住飞来横祸。“老干妈”用积极的心态和不向命运屈服的斗志,渐渐适应了苦难,并且将它征服。

小摊起家,起点低不是坏事

每个创业者在起步阶段都是相当困难的。

陶华碧在丈夫卧床不起的那几年,远走他乡打工,为了节省开支,她的三餐基本都是馒头就着辣椒酱。

和她同在一个厂里工作的还有很多工友,他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得并不富裕,很多人和她一样面临着生活的窘境。工友们来自全国各地,大家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陶华碧天生热心肠,她把自己制作的辣椒酱分给大家吃。没料想,大家对麻辣酱的反响非常好,连连称赞,都夸她手艺好,制作的麻辣酱独具风味,回味无穷。陶华碧也很高兴得到大家的夸奖,但她只当这些夸奖是对她慷慨的一种感谢,并未放在心上,只是仍旧热心地做辣酱送给大家吃。

对她来说做辣酱是举手之劳,可对于这些穷困的工友们来说,那是一种可以代替菜的生活必需品,举手之劳可以为大家节省一笔生活开销,她又何乐而不为。陶华碧很能理解这些善良工友们的难处,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去。

但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不久,她的丈夫便撒手人寰了。

一家四口的生活本就相当困难,丈夫的离去更是雪上加霜,让这个家陷入了更深的窘境。陶华碧娘家的经济情况也十分不好,眼下没有什么人能依靠,她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来让两个孩子有吃有穿。

对于一个没有文化的农家妇女来说,除了去做苦力,似乎没有什么简洁有效的途径能够让她过上相对幸福的生活,但长年累月的工厂打工生活对她来说,早已是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只能带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累和勉强糊口的经济收入。

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想个办法让生活获得改善才行。

陶华碧考虑了一番,认为自己最能拿得出手的手艺就是辣椒酱,如果能让自己的拿手活计成为赚钱的途径,那肯定是比去工厂打工更有诱惑力的事情,至少做起来会非常开心,于是她开始琢磨。

在贵州这个地方,很多人的早餐首选就是素米粉,陶华碧就寻思着能卖点米粉出去补贴家用。

那时候,她白天去工地上干活,晚上就熬夜做“素粉”。所谓素粉,顾名思义,就是纯素的,没有肉类下饭的,甚至连一片菜叶子都没有的米粉。可素粉配上自制的辣椒酱,就算连一片菜叶子都没有,陶华碧的小摊也总是能够顾客盈门,大家对素粉的口味连连称赞,几乎所有吃过的顾客都成了回头客。

她的小吃摊就摆在贵州省警校门口,地理位置绝佳,客源充足。很快,陶华碧的小吃摊就小有名气了。

她做的辣椒酱,辣中有香,香中带辣又辣而不燥,香辣结合,味道十分出众而特殊。很多人去她的小摊吃素粉,都是冲着那又香又辣的辣椒酱去的。

这个小地摊式的素粉摊,吸引了周边不少学生和路过的人们驻足。就是靠着这个小摊,陶华碧撑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收入逐渐好转,终于可以让两个孩子吃饱穿暖,自己也不用再回到工地上干活了。慢慢地,她的素粉越来越有名,不仅周边的人们会来光顾她的小摊,就连离得很远的人都会慕名而来。

对于摆摊卖素粉这件事,陶华碧非常乐于提起,她认为正是这段经历,让她认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靠着自己的双手,总有一天会找到出路。

对于创业者来说,很多人更在乎自己手里有多少启动资金,项目有多大市场前景,一切都要全部计划好才开始做,其实对于创业,“老干妈”陶华碧也有自己的一套理念。

首先,她认为年轻人创业要有信心,其次是勇气,最后是懂得失败的意义。

说到信心,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最简单的一项,其实不然。信心来源于内心深处,是一种积极的拼搏精神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

对于陶华碧来说,她的信心就来源于她对自身所拥有的技能的信任。她依靠不断研发的手工麻辣酱让大众对她所做的素粉赞不绝口,为她的生意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这就是陶华碧的自信。

正所谓,自信决定事业的高度,对自己有信心显得尤为重要。但也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拥有十足的信心来完成自己期望的事情。

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会超出他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如果拿破仑在率领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只是坐着说:“跨越这座山太困难了。”那么结果毋庸置疑,拿破仑的军队永远不会越过那座高山。所以,无论做什么事,坚定不移的自信力,都是成功所必需的和最重要的因素。

坚强的自信,便是伟大成功的源泉。不论才干大小、天资高低,成功都取决于坚定的自信力。相信能做成的事,就有成功的可能性。反之,不相信能做成的事,那就绝不会成功。

关于勇气,创业的勇气不是谁都有的,所以大部分人都宁愿一直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也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或许有人试过,但短期内没有上班所得到的薪水高,他们就会很快放弃,认为创业不适合自己。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勇气。

坚持的勇气,不怕失败的勇气是创业中最难做到的。陶华碧在摆摊卖素粉的时候,无论风吹雨打她都坚持出摊,能卖多少是多少,敢于做、愿意做以及坚持做,这就是勇气。

还有不怕失败,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创业者往往输在了这一点上而导致真正的失败。

为何说是真正的失败呢?因为大部分的创业者都会面临一段时间的艰辛困难,甚至难以为继,这时候他们以为到头了,以为将要失败,事实上,这样的境况十分常见,就如同黎明前的黑暗一样,但却常常使人蒙蔽了双眼。

陶华碧在摆摊初期,也不是非常顺利。那时候她做米豆腐背到城里去卖,连公交车司机都不让她上车,但她仍旧坚持了下来。

从小摊上走来第一位顾客到渐渐生意盈门。凭着自信、勇气和不怕失败,终于有了之后的“老干妈”。

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一蹴而就的,风靡全球的“老干妈”也是从摆地摊做起的。她经历了炎热的夏天和冷酷的冬天才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也正是摆地摊的经历让她对小小的麻辣酱有了意外的发现。

“实惠餐厅”,正是心中所愿

陶华碧摆地摊卖素粉一段时间之后,开始思索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摊位或者是店面,这样也方便经营,毕竟摆地摊也不是长久之计。

从最初的不去打工就会饿死到现在的想做得更好,想赚更多的钱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同时也改变自己穷苦的命运,这是陶华碧的改变,一个大胆而执着的改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