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8:16:47

点击下载

作者:沈绍武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医院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

中医医院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医医院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作者:沈绍武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8-01ISBN:9787513215619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编写说明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开发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医学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医院信息系统已经渗入医院管理的各个层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种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新的处理医院各种信息的系统,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由很多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构成。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不仅具备以上特点,还结合中医医院独有的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功能的医院信息系统,其功能需求更多、更复杂。《中医医院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是针对当前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而专门编撰的,能够满足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展示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和特色优势,促进技术交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效率。本书还是根据各中医医院示范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特色和其在相关专业技术领域已取得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编撰的,其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是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示范单位评选专家现场考察和确认的,且概念准确、语言清晰、易学易用、通俗简明。本书编写人员均是工作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一线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长期工作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岗位上,对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具有丰富的信息化建设实际工作经验。

鉴于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西医学和中医学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并存,在世界医疗卫生体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级各类医院均建立了包括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在内的三种医疗模式,形成“中医医院服务管理模式”,全国的中医医院尤为如此,因而本书对以西医为主,设有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及信息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中医医院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是《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丛书中的一本,旨在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者提供系统的指导和参考。本书分三篇共二十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概论,主要介绍与医院信息系统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简介、医院信息系统基本架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编制。这部分与第十一章医疗信息管理第一节和第二节、第十二章卫生统计与综合查询内容由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编写。

第二篇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全面介绍硬件选型、架构和设计等内容。包括网络系统、安全体系、综合布线、服务器、存储系统、中心机房、基础设施组织与管理。这部分内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编写。

第三篇应用系统规划与设计,全面介绍系统整体设计、系统概述、系统业务流程、系统功能设计、系统数据字典、系统接口等内容。包括临床业务管理、医疗信息管理、卫生统计与综合查询、药事管理、医技管理、健康与疾病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决策支持、行政办公管理、医院客户服务系统规划与设计、医院客户管理服务系统、医院网站、接口规划与设计。其中,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除外)、第十四、第二十四章内容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编写;第十三章、第十五章内容由广东省中医院编写;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内容由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编写;第二十章内容由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编写;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内容由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编写。

本书附件一为专用名词中英文及常用缩略语对照表,附件二为部分数据库结构汇总表,附件三为参考文献。由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结构没有统一标准,在此仅供参考。

本书编写特色是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第一线工作人员执笔,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经验进行编撰,符合医院的工作实际。各示范中医医院所编写内容,适时结合先进、主流的信息技术,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建设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医院的实际系统规划、工作业务流程、实际操作情况。本书体现了示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其内容经过实践的检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示范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10月发布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国中医药办发 〔2011〕46号,以下均简称《规范》)。《规范》从行业的高度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了指南,是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中必须遵从的基本要求。《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丛书》是在《规范》的指引下,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独立编写完成。本书中如有与《规范》不一致的内容,请按《规范》要求执行。

由于学识水平有限,对书中存在的不妥与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重印时修订提高。最后对为本书撰写提供帮助的所有人员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编者2013年7月前 言《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丛书》的编写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规划指导下,以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协作组为基础,组织开展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研究的内容之一。

本丛书由湖北中医药大学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毛树松教授总策划。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规划指导下成立了编写专家指导委员会,由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信息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合作,形成了一支以一线专家为主体,以高校教师带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的高水平编写队伍。在编写过程中实行主编负责制,确保了丛书的质量,是一套能较好的规划指导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系列丛书。

中医药信息化是卫生信息化的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的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本丛书立足于新医改,结合中医医院中医西医两大医疗体系所形成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医疗模式并存的实际,以《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为依据,以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系统规划设计,详细介绍了中医药信息化和中医药标准化的相关知识,是适应新医改形势下中医医院信息中心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的系列丛书。

本丛书首批出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中医医院信息化研究进展与新技术应用》和《中医药标准化概论》等四本,涵盖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规范、技术规范、新技术应用及标准化等四个方面。本丛书将随着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的推进而逐步完善。

首批出版的图书在审定时,得到了编写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位成员的严格把关,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对保证本丛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丛书》专家指导委员会2013年7月第一篇概 论第一章医院信息系统简介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速的技术领域,也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已渗透到中国医院管理之中。医院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中国医院运营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与技术支撑。中国医院的管理模式必须实现由经验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医院科学管理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医院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医院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国内外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发展以及医院信息化相关标准等。第一节 医院信息系统一、基本概念1.医院信息系统(HIS)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是指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应用系统。从广义上讲,按照美国医院信息系统领域著名专家Morris.Collen于1988年曾著文所给的定义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Patient Care Information,PCI)和行政管理信息(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AI)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的信息网络平台。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医院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包括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其中,基础设施涵盖网络架构、服务器、存储设备、机房等设施,为应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撑;应用系统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临床信息系统(CIS)和医院服务信息系统(HSIS)三大部分。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其建设目的是实现医院管理信息化,促进医院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医院管理质量和决策水平,从而保证医院获得更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3.临床信息系统(CIS)

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临床信息系统包括门诊管理、住院管理、医技管理、药事管理、健康与疾病管理等功能。4.医院服务信息系统(HSIS)

医院服务信息系统(Hospital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HSIS),是通过网站、短信平台、互联网、触摸屏等技术,对内为来院就诊的病人和职工提供管理与服务;对外为社会和行业间提供协同服务。如预约挂号服务、导医服务、窗口服务、客户管理、人文关怀、信息发布、业务论坛、文化宣传、医院网站和医疗保险服务、区域协同服务等。

近年来这一系统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一些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已经将HSIS系统的建设作为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创建医院品牌、扩大医院社会影响的抓手,其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形成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新领域和新热点。5.电子病历(EMR)

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是由临床医生应用医生工作站整合其他CIS子系统提供的病人信息,并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与规范编辑完成的电子医疗文档。它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完整的、终身的、多维度的、多媒体的全部临床诊疗信息的记录,包含文本、符号、图表、图形、影像等多种载体形式的数字化信息。

电子病历标准基于临床病历书写规范,根据其特殊的信息载体形式,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布。它是设计和构建医院信息平台的标准依据,涉及一系列的医院信息管理与专业技术领域,现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如根据这些标准,医生工作站设计了电子病历的信息采集、信息整合、病历编辑和病历提交等功能,并已成为医生工作站的核心,同时医生工作站又通过规范的接口程序与医院信息平台的其他相关工作站和子系统互联互通,如护士工作站、入/出院管理子系统、医技管理子系统等,最终完成电子病历相关信息的采集、整合和编辑。

中医电子病历应符合《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并采用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电子病历基本框架与数据标准》及《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基于中医临床诊疗的特殊需求,还应遵照和执行《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和《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中医电子病历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二、国外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计算机在医院的应用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便率先将计算机应用于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开创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先河。麻省总医院(MGH)开发的COSTAR系统,从60年代初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大规模的临床病人信息系统。70年代,医院信息系统(HIS)进入大发展时期,美、日、欧各国医院,特别是大学医院及医学中心纷纷开发HIS,成为医药信息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系统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在历经几十年的艰辛之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医院信息系统已经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阶段,正在进入临床信息系统阶段。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医院信息系统已经将探索的重点转向电子病历中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及用自然语言来处理医生的临床记录等方面。1.美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1)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初,开发病人护理系统,发展至今已成为大规模的临床病人信息系统。1965年国会修改社保制度,要求医院向政府提供病人详细信息。直至70年代初,全美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成功的医院信息系统。(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中)

在此阶段中,医院各种标准相继发布。1975年SNOMED(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Human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Reference Terminology,全新一代医学参照术语集标准)公布;1977年ICD-9(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ICD-9-CM陆续出台,并制定了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1985年发布DICOM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数字成像及通信标准)。与此同时,美国的HIS向小型机和微机两个方向发展,美国的HIS功能基本覆盖了医院各个方面,但系统标准化程度不高。(3)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

1985年美国全国医院数据处理工作调查表明,1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80%实现了计算机财务收费管理,70%的医院可支持病人挂号登记和行政事务管理,25%的医院有了较完整的HIS,即实现了病房医护人员直接用计算机处理医嘱和查询实验室的检验结果,10%的医院有全面计算机管理的HIS。1987年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L7(Health Level Seven,健康、标准、第七层——指国际标准组织ISO所定的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的最高一层)首次公布。1992年ICD-10发布,硬件设备技术大大提高。此阶段,美国HIS开发的重点是与诊疗相关的系统,如医嘱、实验室、医学影像、病人监护、合理用药等系统。(4)提高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此阶段,重点开展电子病历、计算机辅助决策、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UMLS)、专业范围临床信息共享等方面研究,经历着小型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改造过程,由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方向发展。2.日本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日本的HIS开发和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虽然多数医院是80年代以后开始进行HIS开发工作,但其发展十分迅猛,规模相当大,并且是以大型机(如北里大学医院的IBM/3090双机系统、富士通M1600/8等)为中心的医院计算机系统。当前,日本的HIS总趋势是系统化、网络化,开始走自上而下的开发路线,一般都有大型机作为中心、支撑整个系统工作,并尽量采用微机和网络技术,投资规模大,正在实现“ordering”工作方式,即数据从发生源直接输入计算机。3.欧盟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欧洲各国的HIS发展稍晚,大多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但发展相当迅猛,区域性突出。欧洲HIS的特点是实现了一些区域信息系统,如丹麦的Red System,管理着76所医院和诊所。法国第八医疗保健中心实现了管理三所大医院和三所医药学院的一体化信息系统——Grenoble Integrated HIS。随着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欧洲各国区域性医院计算机网络逐步实现。目前欧共体的SHINE工程(Strategic Health Informatics Network for Europe)已经开始,英、法、意、德许多公司都参与了此项工程,并已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开放网工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三、国内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HIS研发和应用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计算机进入了我国医疗行业,当时以IBM的M340小型机为主,只有少数几家大型综合医院和教学医院拥有,主要应用于科研和教学,没有应用于医院的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到中医领域已有30多年的历史,7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医专家系统。80年代初期,随着苹果PC机的出现和BASIC语言的普及,部分医院开始开发一些单机版的小管理软件,如医院工资管理程序等。80年代中期,随着XT286的出现和国产化,以及DBASEIII和UNIX网络操作系统的出现,一些医院开始建立小型的局域网络,并开发出基于部门管理的小型网络管理系统,如门诊收费、出入院管理、药房管理等。进入90年代,NOVELL网和FOXBASE、FOXFRO数据库日益盛行,完整的医院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已经成为可能,于是一些有计算机技术力量的医院开始开发适合自己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

1997年卫生部颁发了《医院信息系统软件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并开展对HIS的评审活动。2002年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重新修订颁布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出台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这些文件对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的制定,促进了医院信息化全面建设,并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从而迎来了中国HIS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1.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976年上海肿瘤医院利用计算机进行放疗剂量的计算,两年后建立了病史管理系统。1978年南京军区总医院使用国产DJS-130计算机进行药品管理、科研管理等。1978年湖北省科技厅和卫生厅在武汉联合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中医学控制论研讨会”,全国各地三十余家医学研究单位,近2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这次会议标志着计算机应用在中医行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用计算机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在全国各地像雨后春笋般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有近千个中医专家系统投入了临床应用,其中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市中医院、湖南中医学院等单位开发的“名老中医专家系统”均通过了省部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审查验收,其成果也分别获得了科技进步奖。当时,北京市中医院还率先购进了一台法国小型机,成立了专门的医院计算机研究机构,其代表性成果是“关幼波中医肝病专家系统”,该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中医研究院开始进行“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研究。198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先后引进了当时世界上唯一能进行汉字处理的王安电子计算机,研究开发医学应用软件系统。虽然该型计算机价格昂贵、内存小、速度慢、功能不强,但为我国研发具有汉字功能的医用软件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创了汉化医用软件的应用环境和大好局面,同时也为我国HIS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医用软件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2.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4年卫生部立项开展“计算机在我国医院管理中应用的预测研究”课题,成立了由上海肿瘤医院、黑龙江省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南京军区总医院组成的课题协作组;同时在北京医科大学和湖北中医学院分别举办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的计算机技术研修班(学制一年半),培养高层次医学、计算机复合型人才,这批学员后来成为了医学信息领域的骨干力量,为推进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7月卫生部向10个单位下达研制病案、统计、人事、器械、药品、财务6个医院管理软件任务,10月成立卫生部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计算机应用工作。硬件由小型机向微机迁移,操作系统以DOS为主,数据库主要使用DBASE,编程语言主要采用BASIC、DBASE等过程化语言,并相继出现了数十种汉字编码输入系统。

此阶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春中医学院等单位组织开展了中医病案统计管理、医学科研管理、医院人事管理、药事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和计算机针灸教学系统等医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研究,这是中医医院HIS软件系统最早的研发工作。特别是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展的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性课题——“医学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设计了一种快速调用医学字词的输入编码系统“YB码”,并采用汇编语言编制了一个嵌套在计算机操作系统(DOS键盘中断INT 16H)中的海量医学字词处理系统,实现了医学字词的自动编码和词库生成、维护和调用等功能,该研究成果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创了我国医用文字信息处理的先河,并在世界第六届世界医药信息学大会(MEDINFO’89)上以大会“拓导课”形式作了专题报告和交流。3.局部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HIS发展较快。1988年11月召开首届全国医院管理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我国HIS的开发被列为“八五”攻关课题,各子系统开发应用蓬勃兴起,单机版“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军医院推广应用。统一医疗指标体系、统计登记报表、信息分类编码、数据交换接口、医疗名词术语开始提出。此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应用软件水平低,重复开发多,医疗信息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单机运行。主要成绩是:为软件整体开发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及信息化的认识,为HIS软件集成和一体化开发储备了技术、人员和思路。

此阶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为规范中医疾病诊断和实现中医病案管理信息化,立项委托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开展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制研究,于1994年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经审查批准,于1995年作为国家标准予以颁布实施。该标准规范了中医病证诊断名称与形式,在全国中医院HIS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中医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被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誉为“中医病案管理的里程碑”,2009年获得了国家标准委颁发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疾病分类编码的基础之一。4.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1993年科技部将“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作为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给予巨大的经费支持。1995年卫生部制定《卫生系统计算机发展纲要》,北京众邦公司推出了基于计算机DOS平台的医院信息系统(HIS)。1996年5月卫生部启动“金卫工程”,HIS是其主要内容之一,随后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启动“金卫工程军字一号工程”,即部队医院HIS开发和应用工程,1997年在全军20多家医院运行,到2001年全军几百家医院已全部使用此系统。此阶段,其他一些医院、研究机构、公司也开发了体系庞大的HIS,大约二百多家软件公司投入市场竞争,其中包括可为中医医院使用的医院信息系统产品。硬件主流是微机,网络采用TCP/IP协议,数据库采用Oracle、SQL-Server、Sybase、Informix等,服务器基本运行NT和UNIX,系统开发工具多采用PowerBuilder、Delphi、Visual Basic等软件。

1999年,卫生部根据国家标准委编制《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的要求,将其中的《中药分类与代码》编制工作委托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信息中心,并由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具体承担,于2001年完成,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查批准,2002年被纳入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予以颁布实施。该标准规范了中药(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名称与代码,作为中药信息的分类与代码标准,在全国中医院HIS中得到广泛应用,该国家标准于2009年获得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5.区域卫生协同与3521工程(21世纪初至今)

国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04年众议院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在10年内确保绝大多数美国人拥有共享的电子健康记录。为此,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7870亿美元复苏经济刺激方案中,拿出500亿美元用于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英国政府耗资逾60亿英镑搭建全国性卫生信息网,部署了一系列应用服务,这已成为欧洲国家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加拿大由联邦政府注资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非盈利性机构,2002年开始以12亿加元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基础架构,推动地方卫生信息化,为50%的加拿大人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将于2020年覆盖全国。

我国于2009年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同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同年,卫生部组织开展和颁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富有保健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从颁发的信息标准和规范可以看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四大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二是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三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四是国家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划。其中健康档案是核心,区域平台是支撑,信息标准是基础,而业务应用系统则是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保证健康档案“数出有源”的前提条件。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整个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推动和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撑平台。该平台连接区域范围内各类卫生业务应用系统,以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交换、存储为基础,支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联动协同工作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其主要包括基础功能和互联互通功能。基础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作为连接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应用系统和服务终端的数据共享与数据支撑平台,需要向相关参与者提供包括注册服务、健康档案索引服务、健康档案数据存储服务以及数据仓库、健康档案浏览器等基础服务功能。互联互通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需要从各个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业务应用系统中获取数据,为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共享、协同服务等功能。如,上海市闵行区建立集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疗协作、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绩效考核、业务监督、卫生管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通畅的区域卫生服务信息平台,打破了医疗机构间的壁垒,实现了信息全区共享,形成了政府全程、公开、透明的监管。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组织所属23家市级医院探索特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及协同服务系统的建设。厦门市开展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涵盖了厦门市民完整的就诊信息和体检信息等健康档案记录的共享、妇幼保健数据档案的共享,以及城市公共卫生数据档案的共享。浙江省按照国家《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数据共享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建立了省市两级公共卫生数据统一采集交换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以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并通过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健康档案的跨区域互联互通和实时交换。中山大学医疗信息共享工程项目实现一网,即中大医疗网;两库,即电子病历库和医疗资源库;三平台,即病人服务平台、医教研协作平台与管理创新平台;面向四大类用户,即医生、病人、科教人员和管理者。

卫生部在“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中,明确了我国“十二五”时期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简称“3521工程”,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1所示。图1-1 系统总体结构图(1)三级卫生信息平台

建立国家级卫生信息平台,支持跨省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国家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综合卫生管理。

建立省级卫生信息平台,支持跨地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省综合卫生管理。

建立地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面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居民和病人,建立以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主体的一体化信息平台,支持区域内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的综合卫生管理。(2)五项业务应用系统

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公共卫生各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以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提高公共卫生业务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开展挂号预约、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诊后随访等便民服务。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各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动态实时监管功能,逐步实现区域内实时结算和跨区域网上结算,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建立支撑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运行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基本药物的采购、价格、使用、报销等方面的情况,促进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

完善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包括财务监管、卫生信息监测、综合统计分析、辅助决策支持等内容的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3)两个基础数据库

依托地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资源库,实现疾病预防、医疗服务,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享居民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疾病监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信息。

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构建标准化的电子病历数据库,逐步实现检验结果、医学影像以及病人基本健康等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同时利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基层卫生等信息进行交换和共享。(4)一个专网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和公用网络,建立和完善适应基础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建设工程需要的国家卫生信息专网。四、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发展1.中国医院分类

中国医院根据其医学门类的特点,有三种医院类别,分别为西医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

西医医院是以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在临床上主要以西医技术开展诊疗活动,辅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临床科室设置以西医科室为主,同时设立中西医结合科室或中医科室。

中医医院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特点,发挥中医临床诊疗的特色优势,在临床上采取中西兼容、携手并进的方式开展临床诊疗活动的综合性医院,其临床科室设置以中医科室为主,同时设立中西医结合科室和西医科室。

中西医结合医院是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吸收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特长,突出中西医结合特点,采取“病证结合”及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开展临床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设置应以中西医结合科室为主,同时设立针灸、推拿等中医(民族医)特色科室。2.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特点

基于中国医院的分类属性特点和业务科室设置的实际情况,中医医院的HIS与西医医院的HIS基本功能需求相同,但由于中医学的独特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又对中医院HIS提出了特殊的功能需求。因此,中医医院HIS需要设计西医医院HIS所有的功能模块,遵照执行卫生部颁布实施的所有与HIS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特需的功能模块和信息标准。中医医院HIS是一个既具有西医医院HIS功能,又具中医特色功能的医院信息系统,对其系统的要求更多、更复杂。因而,就其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多重性,也可称其为中国医院信息系统,其系统构建模式和方法可供西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参考和借鉴。3.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在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开发过程中,信息技术逐步与中医医院信息管理需求相融合,中医医院的HIS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研究和开发,逐步覆盖了中医医院的所有业务环节。以系统建设的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经济管理为核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构建;第二阶段: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管理系统(CIS)构建;第三个阶段: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和以服务病人、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医院服务信息系统(HSIS)构建;第四个阶段:基于中医电子病历的医院综合信息平台构建和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构建。分述如下:(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建设与应用发展阶段

中医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从医院工资管理起步,逐步扩展到人事、科研、药品、器械、财务和办公自动化管理,至今已形成涉及医院人、财、物和业务等所有管理领域。它又分为部门级的信息化管理和全院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的软件设计着眼于单个部门的业务需求,是一个部门多个项目综合信息管理程序的研发和应用。而全院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是各部门管理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更高的层次考虑多种信息的相互关联和综合利用。具体而言,全院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管理科学理论方法等,对医院管理中涉及的全部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实现医院各级管理部门的协同,并进行有效地经营服务管理的系统。(2)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IS)建设与应用发展阶段

中医医院临床医疗信息系统是以临床病人诊疗信息处理为目标,它包括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PACS、LIS和医技、药技工作站等,通过医院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CIS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完整的医院综合医疗信息处理平台。我国中医医院的CIS系统发展不平衡,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以及城市的中医医院基本完成了CIS系统的建设,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益。但大多数中医医院的应用还未能形成规模,实际应用水平还很低,其中主要是系统技术含量高,成本昂贵,如PACS、LIS和医技系统软硬件成本动则上百万,甚至千万元。从医院信息系统发展来看,加强中医院CIS系统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是必然趋势,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目前随着CIS系统的应用效果不断显现,大家对该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化,系统的建设也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3)医院服务信息系统(HSIS)建设与应用发展阶段

本阶段是在中医医院的HMIS和CIS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服务病人、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中医医院服务信息系统(HSIS)构建,进一步完善支持医疗、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服务的HIS系统,使医院信息系统得到充实和完善。医院服务信息系统(HSIS)的应用效果显著,一方面强化医院的服务意识,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医院综合信息平台,将医院管理、医疗管理和服务管理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完成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其实质就是促进医院信息的交互作用以及信息的社会共享。

在这一阶段,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代表的数字中医研究团队,开展了“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系统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该系统不但可以获得临床动态信息来支持临床决策和业务管理,同时也可以支持中医临床科学研究和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的传承等。“临床科研一体化”作为中医信息学研究的一种思路与方法,已经成为公认的最具前景的中医临床研究的新模式和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4)基于电子病历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改造与区域卫生协同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要求医疗机构之间要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医疗资源共享,以提高我国医院的服务质量与能力,降低医疗成本。为此卫生部信息化部门提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综合信息平台构建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协同是本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目标与主要任务。”

电子病历的规范化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区域医疗协同奠定了基础,医院可从电子病历及健康档案信息中自动获取并提交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单位或相关部门需要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以及降低医疗风险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并被公认为未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上海、广东等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工程已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实现了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该区域的中医医院也根据区域协同的要求,通过对医院现行信息系统的改造和完善,初步实现了区域卫生信息协同的目标。第二节 信息标准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对标准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信息标准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标准化是指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统一的信息分类分级、记录格式及其转换、编码等技术标准的过程。信息标准化有利于实现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一、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

国际标准化组织及部分信息标准化机构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研究行动(DCMI)以及日本产业标准委员会(JISC)等。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世界最大的标准化组织,有近200个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TC),其中信息文献标准由TC46(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委员会负责。TC46在ISO的TC中是一个中等规模的组织,在TC下设有4个工作组和4个分委员会,分别是:TC46/WG2国名代码、TC46/WG3书面语变换、TC46/WG4用语、TC46/WG5文档盒;TC46/SC4技术互易运算、TC46/SC8统计与评价、TC46/SC9识别与记录、TC46/SC11文档与记录管理。

2009年9月14日至15日,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管理局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关于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建立医药技术委员会(TC)的提案获得通过。会议同意成立ISO/TC 249中医药(暂定名),秘书处设在中国。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建立中医药技术组织机构的战略目标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这将有利于中医药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有利于保护我国中医药的知识产权,有利于扩大中医药的国际服务和产品贸易,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2.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

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NISO)是一个由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ANSI)任命的非营利性的联合会,负责识别、制定、维护和出版技术标准。NISO标准把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应用到与信息需求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信息再生、再利用、存储和元数据的管理。3.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

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force,IETF)隶属Internet协会之下,制定与Internet相关的信息标准。多年来,有关互联网的一些标准都是通过RFC(Request For Comments)和Internet Draft等途径公布,征询外界的意见,经过大量的论证和修改,才得以成为网络标准。如与电子邮件相关的标准、Web上的HTTP协议等都是通过RFC而推广开的。4.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研究行动(DCMI)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研究行动(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DCMI)是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数据对象标准研究组织,有来自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具有多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个人和团体参加,专门从事元数据标准、实践指南、支撑技术及相关政策的研究与开发。5.日本产业标准委员会(JISC)

日本产业标准委员会(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Committee,JISC)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审议会之一,制定日本工业标准(JIS)。日本的信息标准多以JIS形式制定,以“X”为号码首字母。在以“X”为首的号码中,没有明确区分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但与国际标准相对应。如JISX0305与国际标准书号(ISBN)对应,JISX0806与信息检索(Z39.50)对应。二、中国标准化组织机构

与发达国家学术团体主导型标准化管理体制不同,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管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经国务院授权,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领导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各自的职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机构,是国家标准的主管单位,也负责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备案工作。有关卫生、环保、工程建设和用于军事的国家标准分别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建设部负责管理。国家经贸委是传统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其他各部、委、局及授权的行业协会和企业集团也分工负责职能范围内的行业标准化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共有行业标准代号62个,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40个。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有关部委、地方标准化研究机构构成标准研究系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形成标准化工作体制。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7年统计数据,我国已有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500个,其中包括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8)、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9)、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7)、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5)。三、部分信息标准简介1.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SNOMED CT)

SNOMED CT(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Clinical Terms,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是当前国际上广为使用的一种临床医学术语标准。这套术语集,提供了一套全面统一的医学术语系统,涵盖多方面的临床信息,如疾病、操作、微生物、药物等,可以协调一致地在不同的学科、专业和照护地点之间实现对于临床数据的标引、存储、检索和聚合,便于计算机处理。同时,它还有助于组织病历内容,减少临床照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数据采集、编码及使用方式的变异。对于临床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和电子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L7)

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ealth Level7,HL7),标准化的卫生信息传输协议,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协议。HL7汇集了不同厂商用来设计应用软件之间界面的标准格式,它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HL7的主要应用领域是HIS/RIS,目前主要是规范HIS/RIS系统及其设备之间的通信,它涉及病房和病人信息管理、检验系统、药房系统、放射系统、收费系统等各个方面。HL7的宗旨是开发和研制医院数据信息传输协议和标准,规范临床医学和管理信息格式,降低医院信息系统互联的成本,提高医院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信息共享的程度。3.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DICOM)

DICOM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涵盖了医学数字图像的采集、归档、通信、显示及查询等几乎所有信息交换的协议;以开放互联的架构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定义了一套包含各种类型的医学诊断图像及其相关的分析、报告等信息的对象集;定义了用于信息传递、交换的服务类与命令集,以及消息的标准响应;详述了唯一标识各类信息对象的技术;提供了应用于网络环境(OSI或TCP/IP)的服务支持;结构化地定义了制造厂商的兼容性声明。4.《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是根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十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通称为ICD-10。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

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Classification and codes of diseases and ZHE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TCD)GB/T 15657-1995于1995年7月25日颁布,1996 年1月1日实施。该标准规范了临床常用的中医病名和证候名称及分类原则,并根据中医学术特点,明确规定了中医疾病采用“中医病名+中医证候名”并列诊断的模式。该标准共收录中医病名670个,中医证候名1627个。6.《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NCPCC)

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National 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 and codes,NCPCC)GB/T 7635.1-2002于2002年8月9日颁布,2003年4月1日实施。该标准的中药部分,规范了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名称,并依据中药学理论确定了中药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该标准共收列药材和饮片共计2745个品种,中成药4646个品种。该国家标准(NCPCC)还包括化学药品部分(35其他化学产品类)的“352医药品”大类中,可作为医院信息系统中西药房、药库信息管理系统药品信息分类与代码的标准依据。7.《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EMRSDS)

卫生部发布了《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标准,其中《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basic structure and data standards,EMRSDS)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印发。该标准明确要求,电子病历的基本内容须包括病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摘要信息等医疗费用记录,并规定电子病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病历概要、门(急)诊病历记录、住院病历记录、健康体检记录、转诊记录、法定医学证明及报告、医疗机构信息等七个业务域的活动记录。四、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有效地运用标准化,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就能得到充分利用。采用标准化理论方法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实现中医药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医疗信息的标准化和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是规范业务流程,约束医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确保信息真实和畅通的有效途径,是信息交流、整合和综合分析应用的先决条件。可以说,没有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目标。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领域多,应用范围广。在这项系统工程的建设中,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如何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高效和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加强规范和管理,提高信息化服务的质量和工作效益,都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国信息化建设实践表明,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标准化。

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研究,将信息化建设中涉及的大量标准和规范,按其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地、有序地整理和规划,可以进一步明确标准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为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建设指明方向,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供切实保障。1.基本概念(1)标准化

标准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则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标准化是一项活动,以标准作为活动过程的核心要素,是一个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系统过程。同时,标准化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其目的在于改进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和统一性,获得最佳的秩序和社会效益。(2)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照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它包括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应制定的各类标准和规范,是促进一定范围内的标准走向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手段,通常用标准体系框架表和明细表的方式来表达,并由多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分体系构成。其关键概念在于“内在联系”和“有机整体”。“内在联系”是指上下层次联系,共性与个性的联系,左右之间的联系,互相统一协调、衔接配套的联系。有机整体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整体,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标准的基本要素和内在联系而组成的,具有一定集合程度和水平的整体结构。(3)中医药信息化

中医药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它涉及整个中医药行业。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用信息技术处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