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智慧活学活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8:46:40

点击下载

作者:叶舟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兵家智慧活学活用

兵家智慧活学活用试读:

序:能赢才是硬道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能的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军事谋略足可以编成一部兵家谋略大辞典。在众多的兵家著述中,有些谋略早已超出军事范围,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产生兵书最多的国家。春秋战国的学问家流派中,兵家堪称威名赫赫。在中国,知兵而成“家”成“学”者,绝非浪得虚名。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上的兵家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全部是文职军人出身(请注意,名将才是职业军人);其二,同时都是身居要职的政治家。

这两个形式特点,反向的说明了中国军事思想必然不会是单纯的军事攻防研究,而一定带有深邃的社会人文价值。假如不是历史尘埃的淹没,中国的经典兵书绝非只有《武经七书》。

姑且只说《武经七书》的作者:《六韬》的吕尚即人人皆知的姜太公,显然是个老学者。《孙子兵法》的孙武本是齐国名士。《吴子兵法》的吴起是鲁国名士。《司马法》的司马穰苴是晋国的司马(文职国防部长)。《尉缭子》的作者是魏国国尉缭,同样是文职国防部长(请注意,中国古代的司马、国尉、太尉等,都是最高国防长官,只有大将军、上将军等各种将军才是三军实际统帅)。《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李世民是个皇帝,就是李靖也是文士出身。

另外,失传而重见天日的《孙膑兵法》的孙膑,更是文人学子。《孟德兵法》的曹操,四言诗写得惊世骇俗。一言以蔽之,举凡中国留有军事著作的兵家,没有一个只是单纯的赳赳武夫。这样的兵家们所锻铸的用兵原则,囊括了非凡的民族生存智慧。

中国古代兵家智慧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战争作为人类的一种暴力对抗形式,蕴含着计谋、策划、指挥、组织、协调、督导等管理要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人类最富有技巧的一种特殊管理行为。

战争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同样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管理机制的变革而不断地发展着。人们为了进行战争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研究和探索战争过程中的计谋、策划、指挥、组织、协调、督导等管理要素,并用以指导战争。而人们对战争的规律性认识,也随着对战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不断深化、不断丰富。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把战争主观指导,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管理素质(所谓的“将能”、“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

关于计谋(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内容最丰富的方面,它所揭示的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原则,是至今仍必须遵守的。许多名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诸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先计后战”,“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以众击寡”,“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兵贵其和,和则一心”,“三军一人,胜”,“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密察敌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等等。这些著名的兵家管理格言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与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不仅基本精神一致,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之所以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古代管理文明分不开。当然,作为封建管理文化一部分的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也不可能不深深地打上那个时代的阶级烙印。这就需要有一个用时代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扬弃的问题。这是我们对中国古代兵家智慧的研究、开发、古为今用的根本态度。

有人说: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理解为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这种文化中最深刻的一页,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阴阳家智慧是最神秘的一页,而兵家智慧则是最冷峻的一页。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

中国的兵书有200多部,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首推《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历史当中一直成为一个被推崇的“兵经”以外,它在国际上的影响也非常大,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包括英、法、德、俄、日、意、希伯来、泰语(泰语就是东南亚一带)等等。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千百年来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对我国的传统兵学及世界兵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其得以世代流传和广泛推崇的原因在于其对战略战术的精辟论断,在于其胜敌的谋略。这样,《孙子兵法》就突破了兵书的限制,而在当今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孙子的竞争思想为众多的企业家所认同和运用。《孙子兵法》将兵学、哲学、文学融于一体,不仅在中国军事史上最为令人瞩目,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就曾赞叹:“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毫无疑问,《孙子兵法》始终是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之一,对它的学习、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可谓是激荡无已,盛久不衰。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兵法》这部古老的兵书早已超越时空的界限而葆有永恒的魅力。

孙子兵法的不凡在于它拓宽了智慧的领域,集聚和延伸了谋略智慧的空间,超越了战争和有限的空间对抗形式。在生存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只要你愿意,便能从中汲取力量,享用其成果去赢得胜利。《三十六计》是一部产生于中国古代而在20世纪40年代才被人发现的著名兵书,共收录了三十六计谋。有人将它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是“兵家合璧”;有人认为它集兵家诡道之大成,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智慧谋略”;有人将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介绍到国外;还有人认为:“《三十六计》是正义战胜邪恶、真理战胜谬误的法宝。实际上,《三十六计》已远远超出了军事斗争的范畴,被人们广泛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体育等许多领域,成为人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智慧源泉。”

无论《孙子兵法》,还是《三十六计》,以及《百战奇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投笔肤谈》等等此类兵书,所涉领域之广、内容之丰富、种类之繁多,远非我们所能面面俱到地兼收并蓄。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将世人感兴趣的兵法和智谋,进行采编、选择、选注、点评,并根据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兵法和智谋配以近代和当代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军事和商业、为人处世的角度,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军事思想的理解,使全书的主题现显于读者的眼前,尤其帮助对这些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在开卷有益的前提下,使其能够吸纳该书的精神养料。

考虑到广大读者的读书兴趣及实用性,编者注意了古文的通俗性和普及性,充分体现轻松读书,娱乐读书。但愿读者在读完本书后,能够在情急之中,做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如果我们抛开历史的成败得失,我们就能以一种澄明的心境穿越浩瀚的时空隧道,透过纷纭的兴亡成败,去以一种文化的眼神来看待兵家,从而体悟出一种大智慧。进而,我们可以凭着对兵家智慧的理解,去创造全新的人生和更加辉煌的历史!

1 贪小便宜吃大亏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孙子兵法·九变篇》

这就是说,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孙武为了防止将帅死用原则而招致失败,要求将帅必须做到全面地看问题,趋利避害,防患未然。孙子要求将帅对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优势与弱点、利与害等等都应全面了解。所谓全知,并非事无大小都要知道。用市场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了解优势、弱点、机会、威胁;从思维方法来说,就是全面性和综合性。而且还要求将帅根据目前的形势,着眼大局,而不是贪眼前的小便宜。

但常规也会有变化,比如说,本该经过的路径并非就一定要走,有时可以不走;可以打败的敌军并非就一定要打,有时可以不打;能够攻取的城池并非就一定要攻,有时可以不攻;本该争夺的要地并非就一定要争,有时可以不争;本该接受的君令并非全都要执行,有时可以不执行。这就是“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所以,聪明人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事物的利害两个方面。遇到害,就会想到其中的利,往最好处努力,这样,事情才可能继续见到利;又要研究其中所含的害,从最坏处着想,这样,隐患才可能消除。

在公元前3世纪末,已经征服北意大利的罗马,将矛头又指向了南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地马格那·格雷其亚。经过一段战争后,罗马人的侵略遭到了有力的反抗。在公元前280年,南意大利最强大的城市克伦兹姆向希腊本国的一个国王皮洛士求救。

皮洛士王自称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因为他的出身地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一样,是著名的奥林匹亚。

双方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南部的格雷其亚平原展开激烈的战争。皮洛士是个擅长率领军队征战的英雄人物,而罗马军队则是当时世界上设备最精良、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双方的激战最终皮洛士技高一筹,他以骑兵及战象的机动攻击力击败了罗马军团。

虽然皮洛士胜利了,但据说,他当时曾赞叹罗马军团的骁勇,甚至慨叹说:“如果我能拥有这样一个军团,征服全世界将不再只是个梦想。”

公元前279年双方再战于奥斯克姆,这次皮洛士仍然获胜,但他也折损了大半的勇将猛卒,事后,他说:“如果再和罗马打一次的话,我非得损失所有的军队,一个人单身回国了。”

但事实上,第三次战争的悲剧仍然发生了。公元前275年,皮洛士为了救援希拉库萨殖民地,第三次与罗马军团展开了战争。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罗马军团想出了对付皮洛士的方法。他们用火箭投石集中射击皮洛士引以为傲的战象及骑兵部队,将之全部消灭。结果全军覆没的皮洛士就如他曾预言的那样“单身一人”逃回国了。尔后,南意大利的殖民地,一个一个投降了罗马,至公元前270年,全意大利半岛都落入了罗马手中。

这第三次战争,即著名的贝尼班会战。

此后,军事家们把这种“事倍功半”、“害大于利”的胜利称为“皮洛士的胜利”。

军事中的利大致可分为两种:交战中的有利因素和损耗得失孰多孰少。高明的将领权衡利弊时总是尽量避免弊大于利的战争,因为这样的战争即使取胜,于己方的有利也是少于害处的,如果未胜,后果更将不堪设想。

皮洛士是一位英勇睿智的传奇人物,几次与罗马战争,他都对己方、敌方作出十分中肯的评价,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胜利的代价。只是他为何还要去进行这种“得不偿失”的战争,以至遭到惨败呢?

战争的重点是效用!《孙子兵法》与政治——改革开放大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对外开放之初,就决定吸引外资,办“三资企业”,让外国人来中国办工厂,并且在许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外来投资者。

对此政策,许多人想不通,怕吃亏。倒不是怕自己得不到好处,而是怕人家把好处拿走了。

允许个体经济、私人企业存在和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些人虽然也有点眼红,但毕竟不是对外国人。让外国人把钱赚去,他们就想不通;特别是联想到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近百年屈辱悲痛史中犯下的种种罪恶,就更想不通了。

邓小平洞烛察微,多次开导国人:投资不赚一点钱,那谁愿意来?商品经济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外商得了好处不要紧,关键是看对自己是否有利,利大利小。多吸引外资,外方自然得益,但最后必然还是我们自己得益多。

通过“三资企业”吸引外资,解决了国家建设急需的资金问题。这种解决办法比借债合算,借债是要还的,还要加上利息。合伙做生意,不花本钱,不欠债,还可以赚回一点,何乐而不为呢?

外商虽然赚走了钱,但我们并没有吃亏。合资、合作的企业收入本身就有一部分归我们所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加起来,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回来了。就是外商独资企业,国家也要拿回税收,工人也要拿回工资,也不亏。

从外商那里,我们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专业人才。这是一桩不用交学费就可以学到东西的买卖,怎么划不来?

在与外商合作的期间,我们了解到外面的信息,熟悉了世界行情,为我们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做了准备。

外国人用他们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把我们的钱赚走了,从这点上说,我们确实吃了亏,吃了贫穷落后的亏,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点小亏是为了今后不吃大亏,实际上利是大于弊的。

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而且一定阶段还可以相互转化。孙子说“杂于利害”,也同样是强调智者之虑应兼顾利弊两方面。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短期、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外商赚了钱,我们吃了亏,实际上,是我们借外国人发展了自己,尤其是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是最宝贵的“经验”。有了改革开放,才会有今天的中国,也证明了邓小平这位智者当年所作出决策的正确。《孙子兵法》与经济决策

商场成功与否,往往在于其决策者的灵活变通。

商场中的成功者并不是用了什么特殊手段,只不过是他们比常人多想一点点,可是就这一点点足以使前者功名尽占,后者则一败涂地,这听起来有点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过分。有时他们只不过比别人会变通而已,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我们说商品是市场的硬件,凡能够站得住脚的商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商品与需要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方面,市场需要可以引导经营者生产出新商品,也就是说,需求决定商品;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超前性的商品往往又能够引发新需求,商品引导需求,这一点只有少数卓越的企业家才能发现其中的商业机遇。“小霸王”学习机的前身是单纯的游戏机,它的诞生其实是源于一场危机和挑战,最令人叹服的地方就在于其经营者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趋利避害,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新产品创造新需要。整个过程闪烁着经营智慧。

段永平是“小霸王”的厂长,该厂前身叫中山市日华电子厂,1989年由段永平接手,由生产大型游戏机转向生产家用电视游戏机,一下子使该厂起死回生;又是他给游戏机命名“小霸王”,创出一个响当当的名牌;还是他创造性地第一个使用了“有声商标”,“小霸王其乐无穷”的独特声音从此回荡在消费者耳边。

1993年,段永平和“小霸王”游戏机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段水平注意到,报纸上开始出现游戏机对少年儿童有副作用的评述:容易上瘾,长时间精力集中造成视力减弱……有的家长开始投书报社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因为沉湎于玩游戏机而学习成绩下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市场反馈信息给段永平敲响了警钟,引起他的思考。最后他决定,产品必须趋利避害,必须更新一种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时不待我,段水平立即从全国各地招聘来数百名电子机械、计算机专业人才,成立产品开发部,加班加点研制新产品。1993年5月,第一台小霸王电脑学习机问世,第一代产品型号是SB218。

学习机的原理与游戏机一样,但增加了一个计算机键盘和一张电脑学习卡。“小霸王”当年仅花了20万元就买下了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装在新学习机上。

小霸王真正算是彻头彻尾“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学习机拥有以下功能:键盘练习、打字游戏、音乐欣赏、中英文编辑、BASIC语言。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被解除了。

小霸王学习机的口号是:包你3天会打字。

小霸王学习机投入市场生逢其时,正赶上中国出现学电脑的热潮,从而使它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1992年产值1亿人民币,1993年达到2亿元,1994年产值4亿元,1995年产值达到8亿人民币,产值尤如变戏法似的成倍增长。

一场挑战变成一个机遇,一个机遇变成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此中关键在于瞄准需求开发新产品,以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市场的竞争法则就是这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不为市场反馈的信息所动,固守游戏机不动,恐怕到现在已被淘汰出局了。但段永平毕竟会变通,这就是他的“非常手段”。这种手段在关键时刻改变了他的命运方向,使他与淘汰出局分道扬镳,彻头彻尾地保持着成功大企业家的本色。

中国有句俗语叫: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

一个企业领导者所承担的使命,与将帅一样,比一般人要艰巨得多,他的行动往往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也没有现成的平坦大道可以通行,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他有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

他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墨守成规,能独出心裁,不同凡俗,想出新点子,找出新办法,开拓新途径,这就要求他有敢于破旧、敢于向常规挑战的精神。将帅的魄力就是处事果断,不左顾右盼,不拖泥带水。

一位总经理如以战略观点观察事情,权衡利益,处理事件,就能很好地解决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问题。何况,现代企业的利害是可以计量的、预测的!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就不致离开企业的根本利益了。《孙子兵法》与处世——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边塞上有个老翁,家里养了一匹骏马,家人都十分喜爱,视之若宝。可是有一天,马儿去吃草后就再没回来,大家都怀疑是跑进山里的野马群里面去了。于是乡里邻人都来劝慰老翁,叫他不要太难过,也在为他丢了这样一匹好马而惋惜。岂料老翁丝毫不见伤心,反而说:“我虽丢了一匹马,但不一定是件坏事啊!”

几天后,马儿自己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匹漂亮的母马,大家惊异地看着这两匹成双成对的马儿,一齐向老翁表示祝贺,但沉稳的老翁看着这匹被带回的马,缓缓地说:“一匹马丢了,两匹马回来了,但这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呀!”

不幸发生了,几天后,老翁八岁的儿子骑那匹新带回的马时出了意外,由于这匹马是野生的,未经人驯服,性子颇烈,居然将小主人摔在了地上,老翁的小儿子因此跛了一条腿。这下子,乡人又一次为老翁叹息了:“这简直是祸从天降啊,好好的孩子摔坏了一条腿。”这一次老翁沉默了良久,最后他谢了大家的关心,对儿子说道:“孩子,跛了一条腿也许是你终生的憾事,但就像当年丢马一样,也许会有转机出现呢!”

十几年过去了,老翁的儿子也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长大,除了跛一条腿外,他十分健康快乐。那一年边境战乱,死伤无数,村里所有健康的年轻人都被征去戍守边防了,生死未卜,而老翁的儿子因为跛腿则留了下来,陪父母一起搬到关内生活了,当年的一条腿,保全了今天一条命!

这则故事,最初是《淮南子·人间训》上记载的。

老子曾说:“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福与祸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相互依赖也相互转化,这也正是“利害”的道理啊!

塞翁失马,马归,伤儿,与最后免于一死,这正说明了福祸相依,利弊相杂。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生活的成功与失败,接受荣辱,用不懈与执着来对待生命,那么人的一生将是阳光与风雨同在,活得丰富而且精彩。

2 治人如治水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孙子兵法·势篇》

用治少的方法来治多,分开来做,各自派上用场,这样就不会乱。《孙子兵法》讲的“治众之道”就是用治少数人的方法来治理多数人,整体加以控制,形成核心,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并用治水的道理,用领导者与众人不同的身份来领导大局。

在美国东海岸的一个港湾,有一家极有名气的皮尔斯毛皮公司。公司的工作人员中有三人是亲兄弟。一天,他们的父亲要求见总经理,问为什么三兄弟的薪水不一样?总经理说:“问题很简单,我给他们安排一件相同的事,但业绩不一样,你只要看看就明白了。”

总经理先把其中一个找来,让他去调查停泊在港口的一条船,对船上皮毛的数量、价格和品质都要详细地记录,并且要尽他最快的时间。这个人领了任务离开5分钟便回到了办公室,原来他并没有去现场,而是通过查记录获得相关数据。这是一个记录调查员。

第二个人在领到任务以后,1个小时后就回来了,尽管他是到了现场,但也只记其大概。这是一个观察员。

剩下的那个人在弄明白任务以后,3小时后回到办公室。

他首先向总经理重复汇报了第二个人的报告内容,然后说他已将船上所有值钱的有价值的商品记录了下来,并且为了方便总经理与货主订契约,还邀请货主明天来定货。同时,在返回的途中,他又向其他两家毛皮商公司询问了货的品质与价值,并经过与该买卖有关的公司负责人洽谈,请对方11点到公司来商谈业务。这是一个高级的业务员。

暗察了三兄弟的工作表现后,父亲很高兴地对经理说:“你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我的三个儿你都派上了用场。”

由此可见,人多各办事,并各有统属,就不会乱。

如果事业有序发展,将不受人数多少的影响。人越多力量越大,人越少越好管理,人多人少都是利。

古往今来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影响着当今世界,作用于人类一半左右的人数,即20多亿人(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全球华人、东南亚、日韩朝)等地区,他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都有一种惊人的相似。一种文化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与凝聚力,是很罕见的,从历史看,是个巅峰,是人类思想之核之一。

为什么中国文化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能作用于20多亿人?这说明它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思维,能统一纲而提万目,就像网一样,撒开无数大,收拢一条绳,除非鱼死网破,否则决不会乱。《孙子兵法》揭示的“治众之道”的第一条原理就是:治众如治寡,分其数而控之.

无数个小“1”合成一个大“1”,整体还是“1”,丝毫不乱。这个大“1”可以生出无数个小“1”,功能随数量增大而增大。

无数个“寡”合成“众”,整体上有分有合,体现一种民主而统一的制度,有自由、有法度。《孙子兵法》讲的“分数是也”就是说分治而统一。寡加寡,寡加众,众加众,共同产生巨大能量。

这种高屋建瓴的思维就是《孙子兵法》揭示的宝贵真理。

世上人再多都可以分类,如有知识者、无知识者、半开化者;富人、穷人、中产阶级等。只要能分类,就可以管理。

落后地区的垃圾常常到处乱扔,什么都臭在一起;发达城市的垃圾则分类管理,不但不污染,还能变废为宝。

连垃圾都可以分类管理,何况人!

当然,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正如《联合国人权公约》所讲: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国家、民族、信仰什么宗教、经济状况、政治地位如何,都是平等的(大意)。我们在此处讲的“分类管理”指的显然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按实际情况作不同的管理与服务,以期带动全体。《孙子兵法》此处讲的“治众如治寡”也是《老子》讲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之意。

整体是个体的核心与神经中枢,如果中枢涣散,将不攻自破。《孙子兵法》揭示的“治众之道”告诫我们:如果形不成事情的核心,将会人心涣散,力量软弱,数量再多也是一盘散沙,堆不成高楼大厦。

所以,一开始力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凝聚力,为大多数人找到共同目标。

当天下大乱时,大多数人一崩溃,就会形成乱流与暗流,就会冲垮一切,并引发集体混乱。

高明如大禹者,知道用“疏导”的方法治水,用一条大流引出无数小流,这样就会有序发展,不会乱流一地。

大禹治水的关键在于疏导。在这时,大禹集团本身的数值为0,他并不是众流之母,而是一个纯粹的外力帮大流分出小流,从而有序发展。这个0相当重要,大禹治水,他就不能是水,必须是水之外的力量。如果大禹是水也会被水冲走。

因为水是无法疏导水的,只有用工具才能把水引走泄开。《孙子兵法》“治众之道”即如治水的道理,也就是用疏导者本身不与大家相同来统领大局。

汉字“众”也体现了这个意思:《孙子兵法》揭示的“众”不仅是三个人,也不仅是人上有人,而是三方同时作用。这种三方作用共同加强凝聚力,从而下传上达,上传下达,合力而为“众”,万众一心,不离共同目标。《孙子兵法》讲的“治众”也是一个自己治理自己的过程,如“内圣外王”。“外王”就是治众,“内圣”就是自己治理自己,自己修炼自己。

儒家“内圣”之道为修、齐、治、平,即《礼记·大学》里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都是修,都是齐,都是治,都是平。先平自己的天下,才能平身外的天下。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人就是一个天下,如果连自己搞不好自己,连自己摆不平自己,焉论其他?

道家讲“内圣”之道为无为。通过清静无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借天道为人道,以天道行人事,故常成功。

佛家讲“内圣”之道为涅槃。通过一种寂灭状态脱胎换骨,变坑灰为碧波,以意为舟,横渡沧海,便可以达到彼岸,一切自如,做事情自然会成功。

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固定入悟。我们要学佛陀,时刻反观自身,就能获取应有的成功。《孙子兵法》讲的“治众”的另一面就是自己治理自己,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最佳位置,如此大事,非“静”而不能成。《孙子兵法》说:“以治待敌,以静待哗”,就是此意。

3 物极必反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九变篇》

将帅有五种性格上的弱点,只知拼命死战的心理,会被杀死;有贪生怕死的心理,会被俘虏;性情急躁的,会因为经不起刺激,从而失去理智;爱好廉洁的名声,会不能忍受羞辱;爱护民众,并且竭尽全力的保护民众的,会导致过多的烦劳。所以这五种心理弱点,是将领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的,是不能不仔细慎重的。

这里孙武把将帅性格上的“五危”与“覆军杀将”、战争胜负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把它看作是将帅的个人修养问题,难怪他语重深长地告诫为将者“不可不察也”。其实“五危”也是将帅不“智”、不懂权变、一味固执的表现,这也从反面论证了为将者“智”之重要性。关羽矜于名节,邈视陆逊,导致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司马懿甘受“妇人之辱”,终让诸葛武侯英雄无用武之地,老死五丈原;刘备不听劝阻,“怒而兴师”,终落个被“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悲惨下场……这些都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佐证了孙武论断之英明。

三国时期,孙权计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关羽死后,孙权将关羽的头颅献给了曹操,企图嫁祸曹操。曹操识破孙权诡计,以重礼安葬关羽。蜀中人知道后,都对孙权恨之入骨。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和上将赵云的苦苦劝说,率水陆两军四万多人马,远征吴国。刘备深入吴境数百里,在夷道县(今湖北宜都)包围了东吴先锋孙桓。东吴诸将纷纷要求主将陆逊派兵增援孙桓,陆逊认为孙桓能够守住夷道,一概拒绝;诸将又要求去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刘备连克吴军,士气正旺,吴军不宜出战,因此,也拒绝了诸将的建议。

就这样,蜀军与吴军从二月一直对峙到六月,吴军没有退后半步,蜀军也未能前进半步。

时值盛夏,烈日当空,蜀军水兵在船上难耐酷热,只得离船上岸,在夷陵一带依沟傍溪扎下营寨,躲避酷暑。陆逊见刘备的军营绵延百里,且都在树林茂密的地方,于是制定了火攻破蜀的计划。他命令水路士兵用船舰装载裹有硫磺、硝石等引火物的茅草运到指定地点,又命令陆路士兵数千人拿着茅草到指定地点去放火。这一天傍晚,蜀军相连的数十座军营自东向西北连续起火,蜀军毫无防备,乱作一团,几十座军营全被烧毁,陆逊乘机掩杀,蜀兵死伤无数。

刘备在众将的拼死保护下好不容易逃到夷陵马鞍山(湖北宜昌西北),陆逊随后追至,将马鞍山团团围住,又在山下四周放起火来。刘备束手无策,只好连夜逃离马鞍山,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命。吴军紧追不舍,蜀将傅彤身负重伤仍拼死搏杀,刘备这才幸免一死。

刘备因怒出兵,大败而归,蜀国元气大伤。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又气又悔,不久就一病而死。《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义气之深厚是全书一个闪光点,但这也确是造成蜀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关羽败走麦城开始,蜀就开始走“下坡路”,几次重大失误都是由这个“义”字而起。

为将者不仅要有谋略,更要有沉稳、坚毅的品格,所谓“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敌”,一时的感情冲动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孙子兵法》与政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一片混乱。南京政府的军政部长何应钦是亲日派的头领,在日本人的纵容下,何应钦借“救”蒋介石之名,指挥部队向西安逼近,以促使张学良、杨虎城早日杀掉蒋介石,他好乘机登上“委员长”的宝座。东北军、西北军和西安的广大人民恨透了蒋介石,一致要求杀掉蒋介石。

杀不杀蒋?如何处置蒋?张学良的意见是:逼蒋抗日,只要蒋同意抗日就释放他;杨虎城则指出:决不能放蒋,蒋是个阴谋小人,放了他,肯定会遭到蒋的暗算。张学良和杨虎城拿不定主意,决定邀请共产党人来商讨处置蒋介石及抗日救国大事。

毛泽东接到邀请电后,立即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人于12月16日黄昏赶到西安。当天晚上,张学良跟周恩来谈了自己的想法,周恩来肯定了张学良的主观动机,然后说:“捉蒋是件大事,蒋介石的实力还照旧保存着,处理蒋要慎重。现在,西安有两种前途,一种变好,一种变坏。杀了蒋,不但不能停止内战,反而会爆发更大内战,不但不能抗日,反而给日寇提供了机会。”张学良完全赞同周恩来的看法。

第二天下午,周恩来与杨虎城会谈。杨虎城说:“共产党与国民党是敌对政党,地位是平等的,当然可战可和,我们是蒋的部下,放掉他,我们的处境就会很危险。”周恩来说:“捉蒋就是为了抗日,杀了他,引起内战,日本人巴不得这样做,岂不是事与愿违?当然,释放蒋介石,应该有条件。”经过周恩来的再三劝说,杨虎城从民族大义出发,也同意释放蒋介石。

蒋介石被捉后,宋美龄先派英国人端纳将何应钦的阴谋告诉了自己的丈夫,随后,又亲自与宋子文去西安看望蒋介石。周恩来与宋美龄等人经过缜密协商后,终于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协议,然后在张、杨和宋氏兄妹的陪同下,会见蒋介石。蒋介石一听共产党代表来了,害怕杀掉他,连说:“不见!不见!”待见到是周恩来时,才尴尬地站起来打招呼。

周恩来严肃地说:“蒋先生,你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十年来牺牲了千百万中国革命者,我的头也是从你的刀底下滚过来的。这些,现在都不去说它了,我们大家一起抗日吧!”

蒋介石像是在忏悔,说:“我后悔了,杀人太多了。”

周恩来说:“我们不是来算旧账的,只要蒋先生能接受张、杨两将军的意见,改变以前的错误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产党不仅主张放蒋先生回南京,而且支持蒋先生统一领导全国抗战。”

蒋介石在沉默片刻之后,终于完全同意了“六项协议”。“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将者五危”越是在关键、危机重重的时刻,越容易使将领深陷其中。因此,在这时,将领们要时刻想到自己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命运,冷静自若,有大将风范,才能扭转乾坤。

我党领导人的沉稳冷静、大局为重的风范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内乱”的阴谋,促进了“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孙子兵法》与经济——塑胶大王成大业

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被人称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王永庆出身贫寒,靠当米店小老板起家,积累了一笔财产。20世纪50年代,台湾政府意欲发展塑胶工业,并派懂化学工业的企业家何义出外考察。何义考察回来后,认为在台湾生产塑胶,根本无法与日本竞争,悄然隐去。此时,王永庆对塑胶还一窍不通,但他认为台湾岛各地都有烧碱生产,可为塑胶的生产提供丰富的氯气资源,而且,塑胶市场前景不可估量。1954年,王永庆排除各方干扰,与人合作,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

王永庆的塑胶公司以月产100吨的速度投入批量生产,但台湾的月需求量只有20吨,产品大量积压。股东们担心自己的投入会白白抛人大海里,相继要求退股。王永庆狠狠心,倾尽家产,购下所有产权,独家经营。他的对策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和售价,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户。

但是,市场上的日本产塑胶粉不比他的差,价格也便宜,王水庆的产品在仓库里堆积如山。“难道真的像何义预言的那样,只有死路一条?”王永庆被逼上了绝路,他也曾想把产品运出,但台湾不过是一个孤岛,远程运输,昂贵的费用就掏不起。看来,出路还只能在台湾岛上。“再建一个塑胶加工厂!”换句话说,就是:我就是市场。他把塑胶“卖”给自己的塑胶加工厂,然后出售塑胶成品。

王永庆的惊人之举得到了台湾有识之士的支持,他很快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创建了一座规模可观的塑胶加工厂,并更新了塑胶厂的设备。

塑胶加工厂投产后,两厂互补的生产优势立即大放异彩。王永庆独占了台湾的塑胶市场,无人可与他匹敌。受此启发,王永庆发现塑胶业与木材业结合,市场更为广阔,于是他又先后建立了“新茂木业有限公司”、“台湾化学纤维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新颖、别致、利润大的特种工业品。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机中断了台塑基础原料的供应时,王永庆果断地在海外投资建成全球最大的轻油裂解厂,使自己的台塑集团再不为基础原料的供应而担心。

目前,王永庆的台塑集团拥有4万员工,总资产近40亿美元。

面对着事业中的“转变”,当你因为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是沉着冷静,越挫越勇,还是自乱阵脚,望而却步,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分水岭。

王永庆在事业低潮期表现出的胆识与气魄,使他成为名震海内外的台湾“塑胶大王”。正是坚韧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才使他立于今天的不败之地。《孙子兵法》与处世——张学良处变不惊

1928年,张作霖在直奉战争中作战失败,由北京乘火车退往东北沈阳。由于张作霖未能满足日本侵占满蒙的全部要求,日本帝国主义对张作霖极为不满,决心除掉他。4日清晨,张作霖乘专列经过京奉路和南满路交叉处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

6月4日,恰巧是张学良的生日,这天,他正和杨宇霆、孙传芳及军团部高级幕僚们在北京的寓所万宇廊聚会。接到奉天密电,得知父亲被炸的消息后,张学良悲痛欲绝。他知道事关重大,绝对不能慌乱,故表现得十分镇定。此后十几天,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充分表现了张学良处变不惊的个性。

首先,张学良同杨宇霆等人进行商议,将所辖部队的撤退细节一一作了妥善安排,并把自己的军团部安全撤退到滦县。然后,他把军团的指挥权交给杨宇霆,自己则秘密地从滦县乘车,启程返回奉天。为了遮人耳目,防止日本人再搞阴谋加害自己,他特地剃了发,换上灰色的士兵服装,化装成伙夫模样,乘坐普通的闷罐军车,安全回到奉天帅府。

张学良回奉天后,见到父亲被炸的惨状,伤心至极,号啕大哭。但由于他刚到东北,一切事情均未安排妥当,如果消息外露,可能会引起动荡和混乱,日本人则会乘机混水摸鱼。张学良忍住悲痛,决定保密不发丧,对外只是谎称张作霖虽然被炸受伤,但并无生命危险。他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张作霖卧室,每天仍令厨房给张作霖“开饭”,令医生给张作霖“换药”等等,不露一点破绽。日本人虽然多次派人设法打听,但都被巧妙应付过去。张学良将各方面的事情都作了精密安排之后,才于6月21日正式给父亲发丧。7月4日张学良子继父业,任东北保安司令。

日本人本想通过制造皇姑屯事件,除掉对其已无大用处的张作霖,趁张作霖死后引起的混乱,攫取更大更多的权益。他们估计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可能会急于为父报仇,而使东北陷入混乱,日本就可趁火打劫,出兵东北,用武力彻底解决问题。哪知张学良竟能如此处变不惊,平静地处理了这一突发事变,稳定了东北局势。张学良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日军的阴谋,摆脱了危机。

日本人炸皇姑屯事件,中外震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少帅张学良的身上,因少帅、东北及中日关系的敏感性,一个很小的举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此时的张学良可谓有“大将风度”,面对家仇国恨,仍不动声色、从容不迫,稳妥安排好大局,显示出他极高的个人修养与沉稳的个性,在此大事故中的不惊不慌,确实是人中英杰。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点气量从容的风度。

4 出奇招领风骚

将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十一家注孙子》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孙子兵法·势篇》

一切战斗,首先多是运用战斗的常则,做堂堂正正的合战,然后因着战况的变化,运用变则——奇兵以取胜。战场的情势虽是千变万化,但在用兵法则上看,其实也不过是奇与正的两种,这两种奇正的变化,由正变奇,由奇变正,即正兵忽变为奇兵,奇兵忽变为正兵,奇生正,正生奇,两相变化互生而无穷尽,好比那无端的圆环一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