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5:36:52

点击下载

作者:晓光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试读: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是处于亚健康状态。据报道,在全国各大医院疲劳门诊就诊的患者年龄大多在20至40岁,以30岁左右的青年多见。这些患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成功商人、企业老板,也不乏青年学生。究其原因,多与生活节奏快、生活不规律、工作学习压力大、长期抑郁等有关。有些人是因为缺乏自我保健知识,患感染以后没能及时休息,最后形成所谓的“积劳成疾”。

我们也时常可以听到同事或者朋友念叨,说最近总是感觉很疲劳,腰酸背痛,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多梦、白天犯困,即使调整了作息时间,注意饮食,但疲劳感却怎么也摆脱不掉。其实这种持续性的疲劳就是身体发出的某种预警:你“积劳成疾”,健康出问题了!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疲劳的感觉,但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这当回事儿,认为休息一下就会好。由于竞争日益激烈,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紧张度增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紧张程度和所遭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千万别忽视疲劳的感觉。有关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大脑功能会逐渐衰退,这无疑是在追逐死神。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累,更多的是因为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价值感,或者在生活中无法找到幸福和快乐,在心理上将其当作沉重的包袱,背负着这个包袱才感到格外地累。此外,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重复着单调的活动,缺少变化,如此一来,也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疲劳。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疲劳,使我们的心情轻松下来,感受愉悦与美好呢?

翻开本书,它会带你认清自己的疲劳之态,找到造成你身心疲倦的原因,分析这种状态带来的后果,并且在此基础上为你提供最实用、最贴心的药方,帮助你一步步走出自己内心的疲劳状态,找回工作的激情、家庭的和睦、心灵的宁静以及生活的幸福。第一章疲劳之态——一个“累”字伴左右

身处现代都市,每天面对着高压力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人就像掉入一个漩涡之中,随着社会的快速运转而晕头转向。“累”不知不觉已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的常态。厌倦、焦虑、迷茫、偏执等负面情绪笼罩着我们的生活。想要改善这种状态,首先要找出我们的症状所在。看看这些身心疾患的隐忧,是否已经悄然潜伏在我们身上了。

对周围的一切除了厌倦,还是厌倦

心理学家指出:“健康的杀手不是生活节奏快,而是厌倦情绪。把人搞得不愉快乃至病倒的,是那种一切都毫无意义的感觉。”

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很多昔日的烦恼也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消失了。人们不再为了生存而艰难地挣扎,不再为了下锅的米、避雨的屋檐而焦虑不安。身体没那么累了,心却累起来了。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房子、车子、名牌、娱乐,然而无论是住进了多大的房子,开上了多昂贵的车子,拥有了多少世界名牌,在多少娱乐场合出入,却似乎总有一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绪很难摆脱。

这种情绪让我们在得到的同时就开始失落,让我们对于自己辛苦奋斗来的一切美好视而不见,让我们和心目中的梦想、幸福、快乐越来越远。

这种情绪就是:厌倦。

你是否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工作一天之后终于回到自己精心装修、布置舒适的家,却对昔日费尽心思创造出的温馨视而不见?或是晚上和爱人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时,除了对电视中并不感兴趣的节目投去几眼漫不经心的目光外,连话都懒得说?再或是终于盼到周末孩子缠着你去公园时你却只想倒头睡觉?这样的情况听起来让人悲伤,然而更让人悲伤的是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社会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常态。

为什么在当下这个明明有了更多物质、更多选择、更多可能性的环境下,这样的厌倦心态反而越来越普遍呢?

第一个原因是: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

厌倦,表面上看只是对于周遭环境的排斥,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心态包含着另外两种更深层次的情绪:对于过去曾作出选择的不满和对于另外一种生活的盲目渴望。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贪心的,鱼也想要,熊掌也想要,然而无论得到其中那一样,都很快对它感到厌倦,却想去追求当初深思熟虑才决定放弃的。

李乐是上海一家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进入外企、成为高管曾经是他上大学时梦寐以求的生活,但是最近他发现自己是越来越厌倦自己的工作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再也承受不了巨大的工作责任与压力了。尤其是外企的工作涉及外联,由于时差关系,他常常半夜被电话吵醒叫去公司加班,这让他的身体长期处在劳累的状态中,对于身边的一切都感到非常厌倦。

前年除夕,他刚刚坐上回家乡的飞机,还没来得及关手机,就收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在电话中,上司要求李乐在整个春节期间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并且随时要保证身边有电脑可以上网。这个春节假期对于李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电话日夜响个没完,甚至,他接了一个朋友的拜年电话不过聊了十分钟,随后就被上司责备他手机打不通。

这次的假期成了他长久厌倦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李乐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再回到那家公司上班了,于是辞掉了工作,在家乡找了一个清闲的岗位。

李乐刚开始非常享受自己的新工作,他坐在办公室里有大把的时间看书、上网、聊天、玩游戏……可是仅仅三个月过去,李乐就又开始感觉到厌倦了,他一进办公室就开始犯愁,这一天漫长的八个小时怎么打发,书也没什么心情看,聊天也索然无味,上网除了一遍遍刷新网页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

就这样,李乐觉得现在的工作实在太让人厌倦了,他很希望能回到上海的外企中,回到曾经那种忙碌的工作状态中。

假如李乐真的回去做之前的工作,他就会快乐了吗?恐怕不会,在最初的激情过去之后,剩下的恐怕也是只有厌倦。李乐的厌倦情绪让他一方面不满于自己转业的选择,一方面向往着另一种不同于如今的生活。而这两种情绪,又加重了他对于身边一切的厌倦感。

李乐的问题在于不能坦然面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任何东西一旦拥有了就不愿再珍惜它,总是“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其实,只要能够调整一下心态,以接受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周围的一切,那么这种厌倦情绪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活也就会愉快很多。

第二个原因是:对生活缺乏应有的激情

恩格斯曾经说过,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然而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却仿佛在不断榨取着我们的精力和激情,当我们在人满为患的地铁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之后,哪里还有心情去听一听卖唱歌手的歌声;当我们被如山的公文压得直不起腰来的时候,哪里还有余裕去抬头欣赏一下蓝天?

然而正因为激情难得,才使得它更加可贵。那些葆有激情的人才能不带丝毫厌倦情绪地开始一天的生活,投入一天的工作,并怀着乐观和感激的心态审视这个世界;而缺乏激情的人只能沉溺在厌倦的情绪中,既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无法取得事业的成功。

有人曾问爱迪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呢?”爱迪生如此这样回答:“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

针对以上这两种厌倦情绪产生的原因,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想一下,自己的厌倦情绪到底来自哪里。只有找到了厌倦情绪的来源,我们才能够去正视它,然后才能用积极的方法去调节,从而减轻或消除厌倦情绪,让自己获得快乐。

百无聊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德国人布洛赫在《死亡研究之旅》中说:“人们会避开最后的恐惧吗?其实这根本谈不上恐惧。如果一个健全的人临终绝望,有时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恐惧一变而为罕见的好奇,换句话说,以知道死亡对自身的作用为乐事。因为死亡本身是一场固有的巨大变革,它会令人产生激情。上述好奇之心把徐徐落下的一幕,一变而为慢慢开启的幕布。”

这段话听起来晦涩难懂,但其实就是在表达一个道理:只要你懂得活着的意义,死亡也就同样拥有意义,那么,死亡就不可怕。《士兵突击》里有一句话:“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可是现在的人好像越来越弄不懂活着的意义了。

身心的疲劳让我们对身处的一成不变的环境感到厌倦。而当有机会可以让我们跳出日复一日的劳役,感受新鲜的空气和美景时,我们却又常常提不起精神来而宁愿拒绝。

你是否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公文已经摊在桌上很长时间了,却总是不愿意去看它;看到别人去远方旅游非常羡慕,可是自己有假期时却提不起兴致计划一下;早就收藏下来的菜谱一次也没有做过,早就觉得应该锻炼却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

百无聊赖,缺乏行动力,对一切都浑浑噩噩、毫无兴致,这也是如今人们的通病所在。

这两年流行一个热词“拖延症”,指的是将要做的事或者任务推迟到稍后时间的行为。拖延症者通常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而将延宕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

而现在很多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习惯于一拖再拖,即使是对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事情,我们也总是拖着,提不起精神来着手去做。而就在这百无聊赖的一拖再拖之中,我们的快乐、成功、幸福都被拖延到了遥遥无期的未来。

前不久,美国一名叫博朗尼.迈尔的临终关怀护士根据自己照顾病患的经历写了一篇名为“临终前你会后悔的事”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国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点醒了很多人。文中总结了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5件事情。

第一,“希望当初我拿出行动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第二,“希望当初我能更加珍惜时间,不要错过了关注孩子成长的乐趣,错过了爱人温暖的陪伴。”

第三,“希望当初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而不是长期压抑愤怒与消极情绪。”

第四,“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而没有因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曾经闪亮的友情。”

第五,“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得开心点,而不是习惯了掩饰,在人前堆起笑脸。”

可以看出,人们临终前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对于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缺乏行动力。而如今,我们一方面对身边的一切感到厌倦,另一方面却宁愿百无聊赖、浑浑噩噩也不能打起精神去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那么,我们这一生留给自己的,除了后悔,还能有什么别的结局呢?

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直处在这种被动、消极的情绪里,但很多时候似乎不由自主地就采取了这样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造成这种浑浑噩噩、提不起精神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1.长期的压力和疲倦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力,然而长期的压力和疲倦则会让人丧失激情和斗志,从而对一切事情丧失兴趣。

2.过于安逸

和第一条正好相反,太过安逸的环境让人很难重新投入到积极的行动中去,造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果。

3.缺乏自信

如果之前有过主动行为却受到了挫折,那么,很可能会在心中留下不快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在面对需要主动做出事情时给心里以消极的暗示,使得人很难有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4.外部环境

人是群居动物,也就意味着人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如果身边的人大多是积极的、充满活力的,那么身处其中也很容易变得积极起来;但如果身边的环境就是一个死气沉沉、百无聊赖的环境,那么也很容易被这种情绪所感染。

造成百无聊赖的负面情绪的原因也可能是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想要改变这种负面情绪,就要先从多方面去寻找其根源,然后适时地用有效的方法努力去调整,这样才可以从根源上缓解压力。

集中精力,就像是上辈子的事

有人曾经请教一位成功人士:“您认为您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成功人士这样回答:“我在工作时每次只专注于眼前的一项任务,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到最好。换句话说,就是集中精力。”

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边,有一群羚羊在河边悠然地吃着青青的水草。一只猎豹则远远地隐藏在草丛中,竖起耳朵四面旋转。它已经觉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于是便悄悄地、慢慢地靠近羊群。突然,羚羊也有所察觉了,就开始四散地逃跑。猎豹就如百米运动员那样,瞬时爆发,像箭一般地向前冲向羚羊群。它的眼睛一直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不停地向前直追过去。

羚羊为了逃命,跑得也飞快,但是豹子却跑得更快。就在追与逃的过程中,猎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它没有掉头改追离自己更近的猎物,而是一个劲地向那只未成年的羚羊疯狂地追过去。最终,那只羚羊已经跑得很累了,豹子也跑得很累了,在累与累的较量中,最终只能比各自的速度与耐力。终于,猎豹前爪就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迅速地倒在了地上,豹子便向着羚羊的脖子狠狠地咬了下去。

在自然界中,一切肉食动物在追击食物时,总是提前选定一个目的,而且一旦选定目标,就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在自己的目标上,而不会被身边的其他动物所干扰。因为如果不集中精力追求一个目标而中途转向其他目标,只会使自己损耗到更多的精力,最终只会一无所获。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意思是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有力的筋骨,但是上可以吃泥土,下可以喝地下水,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它集中精力,用心专一。

其实,集中精力才能提高效率、取得成功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随着我们年龄不断增长,要做到心无旁骛地专注一个目标,却似乎越来越难了。

我们常常听身边的人抱怨,现在没有上学的时候那么好的耐心了,一件事情干不了多长时间就开始走神了。而我们自己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书读了没几页,思路就不知道跑去了哪里;一件工作才刚刚开头,就忍不住想上网看看网页;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开始学习外语,单词还没背了十个,头脑就已昏昏沉沉。

上一次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是刚刚步入职场的时候吗,还是上学的时候?集中精力的感觉总好像已经很遥远了,遥远得就仿佛是上辈子一样。

的确,上学的时候可以分散我们精力的事情很少,那时候我们不需要关心柴米油盐,不需要关心房租物价,不需要为了人际关系大费脑筋,在这种单纯的环境下自然更容易专注。但是如今我们除了工作,还要操心伴侣、孩子、家务……太多的杂事要我们分出精力去照料,每当我们试图集中精神到一件事情上时,其他的诸多杂事就纷纷从脑海中跳出来打扰我们。

但这是否意味着一旦步入社会,我们就无法再集中精神做事了呢?当然不是的。《人性的弱点》的作者卡耐基曾经讲述过自己工作的经历:“当时我住在纽约中央广场附近的一间公寓里,一天晚上,我从自己全神贯注的工作中抬起头来,突然发现窗外位于中央广场的钟楼上泛起奇怪的光。我从来没在晚上见过那样的光,于是就困惑地观察了起来。半晌,我才意识到那是地平线射来的阳光,就在我不知不觉间,天已经亮了,而我已经工作了整整一个晚上。“但是我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又继续工作了一天一夜,其间除了偶然吃一点简单的东西和去厕所外,我始终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上。如果说我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的话,那就是我对工作的这份专注了。”

其实,我们身边始终不缺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人,成功者往往就从这些人当中产生。专注给了他们更高的效率、更大的热量、更好的耐力。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想要成功所必不可或缺的条件。

既然集中精力是可能的,而做到这点有对我们的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集中精力变得如此困难?

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做减法。

生活中,我们每天面对的事情千头万绪,生活、工作、家庭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将三者放在同样的位置上给予同样的注意;相反,每次只关心一方面就可以轻易地将打扰我们集中精力的因素大幅度减少。

很多人习惯把所有要做的事情都放在心里,结果是工作起来还惦记着晚上要给孩子做什么饭,吃饭时又想着还有什么工作要处理。弹簧被拉得太紧太久就失去了弹性,人的思绪被纷杂的忧虑填得太满、太久也就丧失了清空杂念、一心一意的功能。

给自己的头脑做做减法,工作的时候就只想着工作,回到家里就将工作关在门外;这样既能给我们疲倦的心灵卸下不必要的重担,也能让我们在专注、高效的工作生活中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

焦虑和抑郁,成了家常便饭

一个人无法同时踏上两条道路,每当走到人生的岔口时,我们都必须做出选择。而人生还偏偏是一条单行线,一旦作出选择,就往往没有了回头的机会。

因此,太多人都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们时刻担心着分岔口的到来,时刻担心自己目标的能力、人脉、经济水平、学识等方面不足以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于是他们就开始焦虑,开始担忧,为了那不可见的、尚未发生的未来将现在的自己沉溺在抑郁的情绪中。

张佩是一家著名公司的策划部门的管理人员,平时工作能力很强,她有个幸福的家庭。依她各方面的条件,生活应该过得很快乐才是,但事实并非如此。

原来,张佩在各方面都很出色,唯一令她苦恼的就是她本人在做事情前总是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每当需要作出决定时总会忧心忡忡犹豫不决。有时候,虽然自己下了决定,但心中总是不自觉地会放不下,时常会担心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尽管她的同事都说她在各方面已经考虑得很周全了,但是她仍旧还是害怕自己会出错,害怕出错后被别人嘲笑。为此,她经常使自己陷入抑郁与苦恼之中。内心越焦虑越苦恼,在作判断的时候,就越容易出错。

在工作中,一个很简单的策划方案,她也经常会因为过于焦虑而无法作出决定,最终错失了方案实施的具体时机,给公司带来损失。犯了错误后,她自己又会置于痛苦之中,就这样导致恶性循环。一年下来,张佩就被降了职。

对于我们在乎的人和事,我们很容易感到担心,这本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然而一旦这种担心超过正常的限度,成为时刻蚕食我们内心的安全感和愉悦感的焦虑情绪时,这种情绪就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而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高压力的工作的大环境下,焦虑和抑郁在都市人群中几乎成为一种家常便饭般的常态。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主观表现出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到难以自制,严重时会伴有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当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

焦虑是人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情绪,而焦虑症则是一种心理疾病。

焦虑症很常见,国外报告一般人口中发病率为4%左右,占精神科门诊的6%~27%。美国估计正常人群中终身患病概率为5%。

然而很多焦虑症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焦虑症,这在无形中放任了焦虑症的发展,从而不知不觉中给自己的健康和生活都带来了更多的影响。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焦虑症呢,下面是焦虑症的常见表现,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予以比对:

1.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是强烈焦虑情绪的急性发作,发作者会感受到强烈的恐惧,并产生立即逃离的冲动,同时伴随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心悸、出汗、颤抖、呼吸困难、胸痛或胸闷、恶心、头晕、寒战或发热,甚至担心失去控制或“发疯”。

2.无名焦虑

在没有特定焦虑来源的情况下,体会到一种广泛而持久的焦虑感。人会感到隐约中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危险,但是却说不出这种危机感来自何处,并且对于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应对这种危险持悲观态度。

3.预期焦虑

焦虑症患者在预见到自己将要面临的情景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如社交恐惧症患者想到自己将要参加某个社交场合而在心中引发的焦虑。

4.临场焦虑

对于即将要进行的工作或任务没有信心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比如考试前的紧张或演讲前的怯场心理。

5.担忧性预感

过分担心一些小概率的不幸事件而引起的焦虑,比如担心家里发生火灾或是子女出车祸;常常产生不好的“预感”,以致整日忧心忡忡,为没有发生而且很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烦恼不堪。

焦虑的情绪人人都有,如果焦虑的程度和面对的外界压力向适合,那么就是正常的情绪。但如果焦虑的程度远远超过外界的情况,那么就要对应上面的五项症状考虑自己是否已经患上了焦虑症 。如果只是普通的焦虑情绪,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几种手段来帮助自己疏导心理的负面情绪:

1.以乐观态度对待外界事物。

2.增强自信。

3.自我疏导和放松。

4.自我反思,寻找到焦虑的根源。

总之,积极和乐观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阻止焦虑情绪蚕食我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如果确实发现自己很可能患上了焦虑症,那么最好尽快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好让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上来。

除了抱怨,似乎没有了别的话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负面的情绪占据了很多人曾经充满希望和快乐的心,而他们每日的话题也从豪言壮语、生活中琐碎的快乐趣事,变成了无尽的抱怨。

从早上睁开眼睛,便忍不住叹口气:“真不想起床。”在办公室坐下,刚和同事问了声好,就忙不迭地抱怨起来:“今天的交通太糟糕了!”午休时间,来到食堂便抱怨饭菜不好,和同事下饭馆又抱怨太好吃会让自己变胖。下午回家,和伴侣抱怨工作、抱怨老板、抱怨孩子不够懂事听话。一直到晚上睡觉,抱怨的话语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些习惯于抱怨的人有这样一种心态: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不好,其实是一种谦虚。但事实上,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总在抱怨的人,从你的抱怨中,别人感受到的不是谦逊,而是自大。正是因为你自大地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更好的生活,才会对现实有这么多的抱怨。

而更多的人抱怨是真的因为心太累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工作的繁重、家事的琐碎、孩子的需求盘剥了他们生活中所有的时间,让他们除了疲于奔命外找不到一丝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就像绕着生活之磨一圈圈走的驴子,除了抱怨这盘磨,再没有别的话题。

可是这样的抱怨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通过这些抱怨我们能获得一些释放吗?恐怕不能。越抱怨,心中怨气越重,结果不快的还是自己。

剧场里,观众们正在看一出话剧。

演出开始,舞台上出现了四个穿着体面、表情严肃的绅士,他们一面聊天,一面品味着红酒。还没有进入正题,他们便开始用类似“抱怨”的方式互相较劲。“几年前,我要是能买得起一杯红茶,那就很幸运了。”第一位绅士感慨道。他的话音未落,紧接着又有人说话了:“一杯红茶?我那时候要是能够喝一口别人的剩茶就不错了。”然后,又有人说道:“我住的房子太破了,你们根本想象不出。”立刻,又有人毫不示弱地说:“好歹你还有个房子,我们家一直都住在走廊里……”

抱怨声越来越高了。“我做梦都想住在走廊里。过去,我们每到晚上都趁人不注意,钻进垃圾箱里。”“哎呀,我们家是在地上挖一个洞,上面盖一块布来挡雨,这就是我们的房子……”

就这样,抱怨没有休止地进行着,而且越发显得没有逻辑,荒唐可笑,观众们哄堂大笑。

尽管这是一场表演,却也取材于现实。在生活中,这样的“抱怨比赛”每天都在上演,与剧中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从这样的抱怨中,他们能获得某种满足。

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抱怨将他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看什么都不顺眼,成了这些人最大的特征。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一件小事,一句无关紧要的话,甚至是天气不好、堵车都能够让他们陷入长时间的烦恼和抱怨中。

做什么都没有积极性,是他们的通病。早上起来,他们抱怨早餐,晚上睡觉,他们抱怨棉被。在他们心中,没什么事值得高兴,自然也不会有积极性,他们的心情越来越糟,脚步越来越慢,效率越来越差,最后一事无成。

人缘不好,这是他们付出的一大代价。当抱怨者需要一个倾听对象,他身边的人就遭了殃。人们喜欢向他人诉苦,但没有一个人喜欢整天与那些唉声叹气、消极的人在一起,更没有人愿意长期忍受他们的牢骚和坏脾气。更可怕的是,坏情绪会相互传染,一个抱怨者可能拖累整个团队的人被抱怨和相互抱怨。

活得不开心,是他们的典型形象,八字眉,苦瓜脸,说话先叹气,没事就喝酒,因为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不满的事也不会自行消失,他们只能终日愁眉不展,而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麻烦会越拖越大。于是,他们有了更多的理由不开心,有了更多的借口抱怨,形成恶性循环。

人们有时候总渴望通过这些抱怨得到些什么,譬如同情、帮助、认可,等等。可实际上,抱怨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帮人实现心愿吗?一切都是妄想,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

说到以抱怨换取同情,很多人一定会想到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祥林嫂。

祥林嫂是个苦命的女人,她的一生十分坎坷,结了两次婚,两任丈夫都因病去世了,唯一的儿子也惨死狼口。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她心中满是痛苦,为了排解这种苦闷,她逢人就念叨自己的悲惨命运。起初,人们的确给予了她一些同情,但是后来乡里人开始厌恶她,甚至远远地看到她就躲开。再后来,东家鲁四老爷也开始厌恶她,先是不让她插手祭祀,后来一怒之下将她赶出了鲁家。祥林嫂流落街头,很快便结束了自己贫苦而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但从她的身上我们也该看到一点:抱怨换不来他人的同情,只能够让自己惹人厌烦,让人想要远离她。况且,祥林嫂在没有抱怨以前,还是颇受人喜欢的。没有人愿意整天听一个人念叨生活的悲苦、自己的不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抱怨自己身体不舒服的经历,他们并不是真的生病了,只是在内心里有这样一种想法,“病人总会得到他人的同情与关爱”。这一点不假,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遭受病痛的折磨,显然会给予一点关心。但是,如果一味地抱怨,不掌握好“度”,那就只会让人招人反感。想要通过抱怨一直得到他人同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人们之所以抱怨,还是在于一点:希望抱怨给自己带来某些好处。可事实上呢?越是抱怨,就越是困窘,因为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怨天怨地怨别人的身上了,从不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处境,想办法解决。到最后,自己就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归根结底,抱怨无用,它不能证明你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你丧失理智,将事情恶化。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一点,我们的目的不是发泄情绪,而是要解决问题。

总是迷惘,不知道为了什么活着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努力地生活着。我们拼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一个称职的伴侣、一个出色的家长。我们为了事业的成功、地位的显赫、声名的提高、家庭的幸福、孩子的未来,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却发现,越忙碌,越不知道为什么而忙碌;得到的越多,越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一旦闲下来,立刻就陷入恐慌,觉得自己的青春已过去大半,却仍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对于三十多岁的人来说,小时候成为科学家、医生、宇航员的梦想早已不可能再实现了,现在不过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辛苦些,但是也够养活自己。可是总觉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不过为了挣口饭吃,而挣口饭吃也不过活着做这平庸的工作。于是越想越迷茫,越想越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

有一位有名的作家,每天都觉得自己活得很累,总静不下心来去进行创作。于是,他就向一位智者求教。

作家问道:“我不明白,为什么如今虽然自己越忙碌,但是反而越来越迷茫了呢?”

智者问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作家回答:“我一天到晚都在忙着应酬,到处做演讲,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这些事情使我心情烦躁,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负担。我觉得自己太辛苦了,心也很累。”

智者转身打开身后的衣柜,对作家说:“在这一生中,我收藏了许多漂亮的衣物,你试着将它们穿上,就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心累了。”

作家疑惑地说:“我身上穿着衣服,你的这些衣服未必适合我呀!如果我将这些衣物都穿在身上,一定很沉重,会难受的。”

智者回答:“你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又为何要来问我呢?”

作家感到莫名其妙,就又随口问道:“您所说的话,我有点不太明白,您能说得更明确一点吗?”

智者答道:“你身上的衣服已经足够,倘若让你穿上更多漂亮的衣服,你会觉得沉重无比。你只是一个作家,为何要去做一些交际家、演讲家要做的事情呢?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作家顿悟道:“世界上的路万万千千,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心无旁骛地沿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才能摆脱内心的迷茫和疲倦。”

从此以后,作家就辞去了不必要的职务,推却了不必要的应酬,潜心写作,最终达到了人生创作的高峰,并且再也没有感到过疲惫和烦躁,生活变得轻松和快乐了许多。

很多迷茫的人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只是被动地应付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结果人生千头万绪,越走越搞不清楚方向,越走越迷茫。

辛勤工作的你是否也是这些迷茫者中的一个呢?不妨来看看这些迷茫者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迷茫者缺乏生活热情。

迷茫者大多徘徊在成功与失败的边缘,他们有一定的能力,却不知如何迈步;他们精神空虚,对自己、对其他事物都没有热情。在学校,他们的名次总是处在中间位置;在工作岗位,他们的表现无功无过,偶尔磨磨洋工;在社会上,他们中规中矩,是最容易被人忘记的存在……他们很难喜欢自己,也不会对其他事物倾注太多感情,他们像松动的螺丝钉,虽然标准,却不是那么结实。

缺乏方向却不甘寂寞,易被诱惑。

迷茫者大多对生活没有明确的定位,对外界事物缺乏坚定的立场,他们渴望改变,又不知道如何行动,他们总是把“运气”挂在嘴边。这时候,外界的一点点诱惑就能让他们以为天上掉了馅饼,迫不及待地捧回家里。迷茫者很难分辨机会的好坏、他人的真伪。他们认为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有了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契机。迷茫者最容易被骗,因为他们不愿思考,最容易上钩。

常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又无法改变现状。

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经常让迷茫者失望,甚至陷入危机。当他们后悔的时候,常常发现自己无路可退。他们从一种困境陷入另一种困境,从来想不到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突破,去改变,一味纵容自己的惰性。他们只能在迷雾中打转,不断追悔错失的机会,不去看前方的路。

迷茫者为什么不能改变现状?因为他们的人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结果在人生之中就像追着尾巴兜圈子一样,筋疲力尽,却哪里都抵达不了目的地。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他们整日忙忙碌碌,能够同时做很多事情,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能干,但是到最后,这些人并不能真正做成什么事情。反而,一些看上去能力一般、没什么出众才能的人,却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这都是因为他们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内心从不彷徨,也不迟疑,集中精力奋斗到底。

一个人围着一件事情去转,到最后世界可能都会围着你转;但是一个人围着全世界去转,最终全世界可能会将你抛弃。在前进的道路中,一切浅尝辄止、见异思迁者的内心是迷惘的,最终也收获不到成功的果实的。当你准确地选择好属于自己的“一件事”,并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一件事”中,不轻易放弃,也不轻易改变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内心才不会迷茫,最终才会有所收获。

偏执成性,知道不该计较却放不下

如今电话、网络、便捷的交通似乎使得我们生活的范围越变越大了,我们可以轻易地和世界另一边的人聊天、通话;可以短时间从一个国家飞到另外一个国家。可是我们的世界变大了,我们的心却没变大,甚至似乎更小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发在网上的一张照片,十个人都说好看,但是只要看到一个人说不好,心情就会不快?或是每每遇到不同的观点,即使明明对错都跟自己的生活无关紧要,却非想辩出个是非曲直来,结果越争论越不痛快。再或者看到别人的做法和自己认为“对”的做法不同,就忍不住要去说两句,偏执地希望对方也能按自己的标准来进行。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你就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行事太过偏执、对人对事太过计较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清楚,我们所在乎、所计较的那些事大多是小事,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可是我们偏偏放不下这些小事,让这些小事纠缠着我们,也用这些小事烦扰着别人。就是这些放不下的小事,让我们本可以幸福满足的生活被阴霾笼罩起来。

赵珊经常会被一些“小事”绊住脚,特别是最近一周,她甚至感觉“诸事不顺”:在周一上班的路上,因为认错了人而十分尴尬,一天下来都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不安;周三的时候,又因为上班迟到而受到领导的批评,心情一天都极其低落;在周五的时候,因为孩子在学校与人打架,而被老师通知到学校一趟……

这样的小事经常发生在赵珊身上,她经常感觉自己太倒霉了,这些小事时常影响着她的心情,脑子中经常绷着一根弦,每天都处于紧张中,但是还是不时会出乱子,她都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

偏执地去计较每件小事不仅让世界变小,也盘剥着我们有限的精力。在生活中,偏执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情绪持续低落。从赵珊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偏执者的几大心理。

小题大做

认错一个人,就不安一整天,明明只是做了一件小小的糗事,可以一笑而过,在赵珊看来却像是犯了大错,真是没事给自己找别扭。

患得患失

迟到本来是一件每个员工都难以避免的事,领导的批评不过是随口说上几句,既没有怀疑她的能力,也不会因此对她印象不好,她却因为这件事心情低落一整天,真是因小失大。

心理承受能力差

孩子打架,老师通知去学校,倒是一件值得烦心的事,但小孩子打架这种事,为人父母者都要面对,倘若因此就觉得自己倒霉,脑子里始终绷着一根弦,影响正常工作,只能说明赵珊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遇事放不下

偏执者放不下的事往往是坏事,一天中只要发生一点小小的尴尬事就会让这一天其他所有愉快的时刻都失去意义。带着这样的心态,人自然难以获得幸福的生活。

著名作家肖剑说:“很多时候,让我们疲惫的并不是脚下的高山与漫长的旅途,而是自己鞋里的一粒微小的沙砾。”生活中,偏执的人最容易被计较所困扰,就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总在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生气、掉眼泪。

偏执者过于计较生活中的不完美,结果连生活的所有美好也一起失去了。

从前,有位渔夫终年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从海里捞到一颗晶莹剔透的大珍珠,他非常喜欢。但是正当他拿着偌大的珍珠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发现了美中不足的是,在这颗珍珠上面有个芝麻大的黑点,这让那颗珍珠显得有些不完美。

于是渔夫就想:“如果把这颗黑点给去掉,它一定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珍珠,到那时候它将变成无价之宝。”

于是,渔夫就开始想方设法抹去那个黑点,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剥掉一层,那颗黑点还在,于是只好接着再剥一层,可黑点还没有消失。就这样,一颗漂亮的大珍珠被他一层层地给剥掉了。

到最后,黑点确实是没有了,不过那颗珍珠也消失了。

生活就像这颗珍珠,我们常常盯着珍珠上那一点不完美的黑点,却忽视了整颗珍珠的美丽。就像故事中的渔夫,他对珍珠不满意,过分地追求完美,一层层剥除黑点的时候,珍珠原本的美丽也一点点消失。

珍珠会消失,在于渔夫太过偏执地计较。执着是一种精神,想要达到成功的人,都少不了执着和毅力,但是,当发现目标与实际不符,还要以最初的心态坚持,就变成了偏执,最后留下痛苦和失落。有句话说:“不肯留下遗憾的人,有时比任何人都遗憾。”

偏执和计较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完美的生活,既然这样,不如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多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别再让偏执成为阻碍我们获得幸福的屏障。

放不下过去,看不到未来

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时候?有的人会回答童年,有的人会回答校园时光,有的人回答初恋的时候,有的人回答蜜月的时候,有的回答刚刚升职的时候……答案五花八门,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都是过去的时候。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旦达到一定的年龄,或是进入人生中的某一个阶段(如工作、结婚、生子等),人生就仿佛走入了一条窄巷,再也没有了之前斑斓的风景,也没有了令人神往的前方,日子庸常令人厌倦,只有说起那些旧日时光,才能咂摸出一丝残余的生活的甜美滋味。

当年的青春、血性、梦想都已经不见了;而曾憧憬的成功、辉煌、功成名就恐怕也不会到来了。放不下那些过去,又看不到未来。而所谓的“现在”,不过是夹杂在这两个出口之间一道长长的、不得不走的灰暗通道,这就是很多人如今生活的状态。

记忆总有美好的一面,同样,它也有让我们不堪回首的一幕。正是这些或是美好的难以释怀的,或是痛苦的刻骨铭心的回忆,让有的人永远活在过去,对眼前的现在提不起精神来。久而久之,这样的人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无论别人有多少欢乐,这些仿佛都与他无关。他的生活就是一个封闭的笼子,每天眼前出现的只有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

杰尔德太太有几年非常痛苦,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这是因为,她感到自己的生活太不幸了。1937年,杰尔德的丈夫不幸去世,那个时候的她非常颓废。当安葬完丈夫后,她写信给过去的老板里奥罗西先生,请求他让自己回书店去做过去的老工作。

杰尔德太太的请求得到了老板的同意。于是,杰尔德太太做回了书店开始工作。她以为,重新工作可以帮助自己从颓丧中解脱,可是,总是一个人驾车、一个人吃饭的生活几乎使她无法忍受。每天,她都会想起自己的丈夫,不禁泪流满面。加上有些偏僻的地方根本就推销不出去书,她的工作也很不顺心,这让她更加怀念丈夫。

杰尔德太太说:“那几年,我每天晚上都会想起丈夫去世时的模样,这让我的心里好痛,感觉干什么都没有意义。”1938年春,她来到密苏里州维沙里市推销书。那里的学校很穷,路又很不好走。她一个人又孤独又沮丧,以至于有一次甚至想自杀。

这一切,都让杰尔德感到未来已经没什么希望,生活也毫无乐趣。她什么都怕:怕付不出分期付款的车钱,怕付不起房租,怕身体搞垮没钱看病。

后来,杰尔德太太看了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话让她震动颇大:“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杰尔德太太用打字机把这句话打下来,贴在汽车的挡风玻璃窗上。

渐渐地,杰尔德太太感到,其实每一天的生活并非那么艰难,只要学会忘记过去,那么自己就会轻松得多。每天清晨她都对自己说,“今天又是一个新的生命。”

一年后,杰尔德太太已经彻底恢复健康。她说:“我现在知道,不论在生活中会遇上什么问题,我都不会再害怕了。我现在知道,我不必活在过去!”

不知从何时起,“怀旧”这个词开始大肆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在追忆当年的美好。适当地回忆过去,这能够调节生活状态、珍惜眼前,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么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还有些人把“怀旧”等同于抱着过去的痛苦不放,结果也自然不能获得现实的幸福。

保罗博士是美国纽约市一所著名中学的教师,他在任教期间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班上的有些学生平时看起来很用心,但是却总是考不出好成绩。

为此,他对这些学生展开了调查,发现这类学生经常会为过去的成绩而感到不安:他们经常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只要有一次考试失败,就会沉浸在自责之中,以致影响了下一步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从交完试卷后就开始为自己的成绩忧虑了,总担心自己不能及格。为了开导这类同学,保罗博士给他们上了这样一堂难忘的课。

有一天,保罗博士把这类学生召集到实验室,在给他们讲课的过程中,把一瓶牛奶放在实验桌上。下面的学生们不明白这瓶牛奶与自己所学的课程到底有什么关系,只是静静地听着他在讲课。忽然,保罗博士就站了起来,一巴掌将那瓶牛奶打翻在地上,并大声喊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课堂上的同学都震惊了,但是保罗博士却叫所有的学生都过来,并围拢到洒满牛奶的地方仔细观察那破碎的瓶子与淌着的牛奶。博士一字一句地说:“你们仔细看一下,现在牛奶已经淌光了,无论你再抱怨、再后悔都没有办法取回一滴了。你们要是在事前想一些预防的措施,那瓶牛奶还可以保住,但是现在却晚了。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地将它忘记,然后注意下一件事情。我希望你们永远能够记住这个道理!”保罗博士的这些表演使所有的学生学到了课本上从未有过的人生道理。“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深刻地说明了我们不要沉浸在过去的悲伤里。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唯一能使过去的事情成为有价值的办法就是,以平静的心态分析当时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从错误中吸取到教训,随后再将这种错误忘掉。过去不能回到现在,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除了劳费我们的心神,分散我们的精力,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一点好处。

当下的一切是完全可以掌握在你的手中的。有句话说得好:“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是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是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是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样样胜利,但是我可以事事尽力;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不能改变过去,但是我可以利用今天。”外界的事物左右不了我们什么,重要的是我们当下的心态。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这些都是我们怀念 的对象。但是,这些东西也很容易让人依赖,产生迷恋,甚至会让自己无法自拔,变得疯狂、忧郁、苦不堪言或者妙不可言。如此发展,只能让自己的心智大乱,甚至神经系统也出现问题。

生命和生活都不会停留在过去,正如伟大的诗人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短短的一句话,就道出了一个至简至真的生活态度:不要活在过去里,美丽缘于当下,未来缘于当下,快乐缘于当下。只有学会放下过去,积极面对现在,才可能看到未来的光芒。第二章沉重之由——是什么让你打不起精神“累”来源于方方面面。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无论是具体任务还是人际关系,压力无处不在。每天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担有些来自外部,有些来自内心,只有先找到造成自己身心俱疲的缘由,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有效的缓解之法。

不知道目标在哪里,每天都只是挥霍生命

有句话说得好:“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可是随着年龄见长,生活逐渐稳定,梦想似乎只会出现在梦里了。曾经向往的生活早已被如今的锅碗瓢盆、上班下班所取代。除了对于加薪和升职的一点点微弱的期许,对于生活早就没了其他奢望。

不知道目标在哪儿,不知道方向在哪儿,人生就剩下埋头看着脚下的路一步步往前走:上班下班、结婚生子、退休,一直到死亡。

人生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值得期待的事情了。活着不过是为了活着而已。这样没有目标的人生,无论工作、家事、人际交往都仿佛是不得不承受的负担。生活自然变得沉重,人自然打不起精神。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好像是没有罗盘而在大海航行的船,只能随波逐流,饱受风雨摧残却不能到达任何地方。

阿伦小的时候,幻想自己是一名探险家,登上高山、越过海洋去发现奇迹;拥有一辆红色的费拉里赛车,不必为生计而烦恼;他还要有一位身材修长、美丽善良的妻子,有着乌黑的长发和碧蓝的眼睛,弹一手优美的钢琴,歌声悠扬……

然而有一天,艾伦在玩橄榄球时膝盖受伤,从此他再也不能登山,不能爬树,不能到海上航行。这以后,他从事市场销售工作,并且成为一名医药推销商。后来,他和一位善良的姑娘结了婚。她的确有乌黑的长发,不过却身材矮小而且眼睛是棕色的;她不会弹钢琴甚至不会唱歌,只会画画和做菜。这一切,都和艾伦的想法大相径庭。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吃饭,回忆起往日的梦境,说:“我真是太不幸了。”“为什么?”朋友问。“因为我的妻子和梦想中的不一样。”“你的妻子既善良又贤惠,”他的朋友说,“她创作出了动人的画作并能做美味的菜肴。”“可是我曾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探险家,现在却成了一名秃顶的推销商,而且落下了残疾。”“但你提供的药品,已经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可我没有法拉利跑车。现在,我要乘公共交通汽车,有时仍要被迫去挣钱工作。”“可你却衣着华丽、饮食精美,而且还能去欧洲旅行。其实你不必总记得那些幻想,你现在的生活非常美好啊。为什么不以现在的生活为起点,重新设计一个方向?”

朋友的话让艾伦顿时一愣。对啊,尽管自己的幻想一个也没有实现,可是,他完全可以给自己新的梦想和方向啊。

从这以后,阿伦再也没有说起小时候的幻想,开始积极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夜晚,他在窗前凝望着大海,心满意足地搂着妻子,观赏着城市的夜景。从此,他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阿伦小时候的幻想不过是属于那个年龄的想象罢了。长大之后,他最初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切实的梦想和方向,这让他生活在痛苦之中。然而通过朋友的开导,他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此调整心态,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活的目标,这个目标不需要宏大,可以是很细微和具体的:在工作中取得某项成就、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认真打理每一天的生活……

目标和我们儿时的梦想并不一样。梦想只是心中的一份渴望,而目标是动态的,它会促使人产生动力——要获得成功,要创造成功,努力坚持,用自己的言行去实践这个理想,向成功迈进。如果仅有愿望,却不想通过什么途径是实现愿望,那就会产生抱怨;但有了信念就不同,不管自己的处境如何,都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可以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他是一名出生在泰国的华侨,儿时被父亲送回中国接受教育。

17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寒,他被迫辍学。返回曼谷后,他做过搬运工,做过小贩,学过厨艺,还为两家木材公司做账目,日子每天都在精打细算中度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他将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作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目标的指引下,他一直都在努力,再努力。

四年之后,他从一家建筑公司的秘书晋升为部门经理。随后,他和朋友合作,创办了一家五金木材行,自任经理。一番艰苦的奋斗之后,他攒了一些钱,又开了三家公司,致力木材、五金、药物、罐头食品和大米等的外销业务。在他的精心打理下,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1944年年底,他与其他10个泰国商人集资20万美元创立了盘古银行,当时只有25名职员。银行正式营业后,他常常与那些受尽了列强凌辱、被外国大银行拒之门外的华裔小商人来往。虽然那些贫穷的小商人时常突如其来地闯进他的家,但仍然能够受到他的礼遇。他说:“在亚洲开银行是做生意,不是只做金融业务。当我判断一笔生意是否可做时,只观察这个顾客本人,观察他的过去和他的家庭状况。”

他最初负责银行的出口贸易,与亚洲各地的华人商业集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积累了大量的业务知识和经验,推进了盘谷银行的出口业务。他出任盘谷银行的总裁后,一直是该银行的中流砥柱。

多年的艰苦奋斗没有白费,如今他已经成为亚洲知名富商、泰国盘谷银行的董事长,他就是陈弼臣。

陈弼臣没有继承祖业,也没有飞来横财,但他没有抱怨这些先天条件,他只是坚持着改变命运的人生目标,苦苦寻觅,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看过电影《风雨哈佛路》的人一定还记得,那个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她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吸毒,周围的人也都是得过且过,仿佛环境注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路。她小小年纪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但她没有丝毫的抱怨,也从不因为家庭和环境而放弃理想。最终,她凭借着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不断的努力,走进了最高学府哈佛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这样的故事不止发生在电影之中,综观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怀着必定成功的信念,都是依靠着这种信念的支撑,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再反观我们,正是缺乏这样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变得如此沉闷、才让我们在怨天尤人之中,放弃了自己人生辉煌的机会。

不知道目标在哪儿的人生是不幸的,从现在开始,给自己一个生活的方向、一个人生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奏响人生辉煌的篇章。

无论怎样努力,也实现不了心理的预期

依稀还记得小时候,那时候有很多梦想,梦想着当宇航员、当科学家、当一个改变世界的伟人;那时候也有很多愿望,希望吃一顿麦当劳,希望买一个变形金刚,希望和表哥一起打游戏机。那时候梦想很大,对生活却很容易满足。

可是什么时候开始,梦想消退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现实而冰冷的目标,即使是这个目标带给我们的也不再是追求的快乐,而成为沉甸甸的枷锁,让我们的心理充满了追逐的疲惫,成了一面寒光闪闪的镜子,照得我们拥有的现实都那么令人失望。

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时候一无所有,只有梦想很大却很快乐;现在拥有很多,只有目标很小,却会让我们身心俱疲。

也许是我们在不断得到的过程中也不断调高着自己的心理预期,对于曾经向往的,一旦拥有,我们就将它们视为“理所当然”,转而又将目光投向更远、更大的目标上。

小时候吃一顿麦当劳,我们就得到了满足,现在我们可以出入高档酒店,却不再将这种享受放在心里;小时候买一个变形金刚,我们可以快乐很久,现在我们买得起很多昂贵的东西,却把玩一会儿就厌弃了;小时候有一个陪我们玩的人我们就满怀感激,而现在即使再多朋友聚在一起,也忍不住攀比之心……小时候我们从梦想中得到快乐,而现在,目标却成了将现实对比得一无是处的残酷存在。

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实现目标才总这么怏怏不乐吗?恐怕不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实现着自己的心愿。

从考上一所学校到找到一份工作,从通过一次考试到完成一次任务,从攒钱买一件衣服到购置一辆汽车。我们不断实现着自己昔日的目标,然而每当我们实现一个目标,我们还来不及享受这份快乐就已经调高了自己的心理预期,觉得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职位、更重大的责任、更奢侈的生活。就这样,我们不断追求着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并因这份永无止境的追逐而疲惫不堪。

肖静是一个都市白领,高学历,高收入,人长得十分漂亮,身材也很好。每天上班,她都有着不同风格的打扮,时髦得体的她赢得了周围所有同事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她的虚荣心越发膨胀起来,为了更引人注目,为了讲求品位,她不惜花大笔的钱去购买名贵、时尚的珠宝、名牌服装、高档挎包……她的收入毕竟有限,对时尚物质追求的强烈欲望已经让她负债累累。

有一次在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肖静说自己其实活得很累,别人看到的只是她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但是她的内心已经疲惫不堪。她也反省过自己,超负荷地购买名牌物品似乎也没让自己真正开心过,她也想快乐起来,但是,这种欲望却让她欲罢不能。

由于内心的负担过重,原本漂亮的肖静也变憔悴了许多,对生活失去了乐趣,对工作也丧失了兴趣,时常唉声叹气,人也变得悲观厌世。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

肖静拥有的生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值得羡慕的了。拥有好的学历、工作、外貌、品位……对于很多人来说,能拥有这些,无异于已经获得了幸福。然而这些让肖静快乐了吗?没有,相反,她不断调高着自己的心理预期,就像在攀登一座永无顶峰的高山一样。而和登山不同的是,这样的追逐让她无心欣赏路边的风景,只是向着不存在的山顶盲目而疲倦地爬着。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和肖静一样,只不过也许你追求的不是品牌,而是高薪、高位、奢侈的生活或是其他东西。但是人生有限,追逐名利的路却是无限的,我们被自己不断调高的目标狠狠地抽打着,生活就如枷锁一般沉重地压在我们肩上。我们忘了感激自己所拥有的生活,忘了在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快乐,“最终目标”掌控了一切。

诚然,人生在世需要目标,目标带给我方向,带给我们动力,带给我们希望,也带给我们勇气,然而目标却不应该等同于高不可攀、永无止境的欲望。再长的马拉松也有终点,而抵达终点之后,就要休息,就要暂时地享受结果,就要停下来接受掌声、欣赏一下四周的风景。只有这样,才能有下一场比赛时的良好状态。如果我们没达到一个目标就急匆匆地冲向下一个,那么就像是跑在了一条永无终点的马拉松赛道上,再厉害的选手也有累倒的一天。

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就该是一场场赛跑的终点,每一次达成目标,都应该给自己以掌声和鼓励,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息作为奖励。否则,我们就是在自己本已沉重的心上不断添加负担,本因给我们插上翅膀的理想也成为压垮我们肩膀的重担。

某培训公司的讲师在一次演讲中,叙述了自己年少时的一段经历。

一年秋天,我和朋友一起帮老师摘苹果。当时,收苹果的商贩就在一旁等着,一个朋友提议说搞个摘苹果的比赛,这样既能够提高效率,也能让干活变得有意思。几个人听后觉得很有趣,大家决定一人先负责一棵树,到时候谁摘得最多就奖励谁两个大苹果,而摘得最少的要受惩罚。

大家选定了目标之后,便开始忙活。起初,几个人不分高下,等到低处的苹果摘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落后了。因为我的个子比较矮,高处的苹果够不着。这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我个子虽矮,但我身体灵活。于是,我一下子爬到了树上,一会儿的时间就比他们摘得多了。我只顾着往高处爬,想着即将得手的大奖,却忽略了身下那不堪重负的树枝,咔嚓一声,树枝断了,我跌倒在地上。幸好,没有受伤。

老师和朋友们都赶了过来,问我有没有受伤,我甩开他们的手说:“没事,我继续比赛!我要得第一。”心里想着别人都超越了自己,我就又往树上爬。这时候,老师坚决不让我再上树,他语重心长地说:“有些苹果,比如最高处的那些,不用你们去摘,到时候我找个梯子过来就行了。你们只要摘自己够得着的就好了!”

他最后说道:“这些年,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老师说过的那句话。虽然现在的我也是个有目标、有追求的人,但我比过去更理智了。我知道,盲目地调高心理预期,去追求自己够不着的东西,就会让自己失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