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者(民国演讲典藏文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23:39:11

点击下载

作者:经亨颐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砥砺者(民国演讲典藏文库)

砥砺者(民国演讲典藏文库)试读:

演讲者简介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号石禅,晚号颐渊,浙江上虞人。我国近代教育家、书画家。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参加筹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校长,并兼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五四运动时期,鼓励支持爱国民主斗争,倡导新文化运动,大胆改革教育。因遭守旧势力排挤而离职。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曾任国民政府常委、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副校长。1930年被北平反蒋派推为中央党部组织部长,遂被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开除国民党籍。1931年5月,宁粤对立,参加广州反蒋派国民政府,同年12月国民党开四届一中全会,被推为国民政府委员。曾任全国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抗日战争开始后寓居上海,1938年9月15日病逝于上海。

校友会成立大会致辞

1913年10月

今日为本校校友会开成立会,溯本会之沿革,基于前两级师范校友会,相继改组不甚费手续,办理上便利之处不少。会员除新学生外皆为前两级师范校友会之会员,基本金亦为前两级师范校友会之基本金,即余仍主持本校今日之成立会,依然与诸君相见一堂,甚为可喜之事。学校之所以有校友会,以教员于教室授予智识以外,便乘此机会施其训练指导之手段,即校长职员亦得乘此考查学生个性。故有学校而后有校友会,且有学校必须有校友会,故校友会实教育上必要之事业,并无因学生之要求而允许者。校友会之性质不能独立,当以学校为本体,至其宗旨,曰振作校风,曰敦笃友谊,此则凡各种学校校友会所普有者。而我师范学校则有与其他学校特异之点,例如中学自学校系统上观之,有继续上进之性质,复入大学或高等专门,与社会尚未接近,若师范则为系统终止之阶段,一毕业即与社会相接近,故仅此数年所习所问皆为将来接近社会之练习,故师范学校校友会之设立非特振作校风、敦笃友谊已也。愿诸君于斯二者以外,凡为干事、为会员随时随事,或有为难当思所以为难之理由,交社会交际之预备,他日出而任事应有把握。至其成立之要素则有三:即学校教职员之热心,学生之本分及教职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之感情是也。而教职员之热心,自学生眼光观之而分为顺的热心与逆的热心之二种,学生之本分亦可分为正的本分与误的本分之二种。何谓顺的热心?即毕生所悦服之热心。何谓逆的热心?即对于学生加以干涉之热心。何谓正的本分?即遵守校规,谨奉师训。何谓误的本分?即误解校友会之本意,以师生平等为本分。以顺的热心与正的本分相遇,于是感情乃厚;以逆的热心与误的本分相遇,于是感情乃恶。故第三种要素由第一、第二两种生,然教职员唯一之热心固无所谓顺逆,而学生之本分正误之间宜加意焉,至学生与学生相互之感情尤当和睦,切不可存地方区域之私见。余之所希望于诸君者如是,愿诸君共勉之。

浙江省教育会甲寅春季大会致辞

1914年5月

今为本会第三次常年大会,例定春季举行。不幸亨颐丁母艰离杭,用误其期。时届今日,虽省垣以外会员,以有职守,未能莅会,时已不能再延。匆促开会,诸君子既不加责而惠然贲至,感愧何以。诸君子之莅斯会,必挟有共谋教育之热心。亨颐不敏,敢进以言。

盖自政府减政以来,国家积困,尚未少舒,教育已大受影响。微论裁并教育机关,废止小学问题,可否实行。而一般从事教育者,固已抱悲观,生悔心,以悲观悔心而从事教育,可危孰甚。

夫教育事业,是否完全依赖政府之事业?如谓因政府不提倡教育,而教育遂不振,余复何言。然细思之,则政府所主持者,形式上之教育而已,其精神上之教育,决不在政府而在一般教育者之心。政府而有摧残教育之事乎,亦不过摧残形式上之教育,而于精神上之教育,无与焉。若因政府摧残形式上之教育,而一般教育者之心,未受摧残而自溃,则其平时对于教育,固已无积极之志愿,虽不摧残,于[1]教育乎何用?问尝读柏来图(Plato)之《国家论》,“国家之统治者,非普通所谓政府。哲人实为国家之统治者,政府受哲人之统治为统治而已”。其言甚伟。今姑放低一层演绎之,政府事业,如财政、司法、军事,或不妨认为政府统治。至于教育,万不可认为政府统治,当认为哲人统治。财政、军事、司法,依国民现状之程度为标准。此等国家制度,无非抽象国民之共通心。以故政府统治之意义,含有国民自己统治之性质,独教育不然。如谓教育亦认为国民自己之统治,是犹令学校学生,自拟教科,成何事体?余故曰:教育事业,为哲人统治之事业。夫教育既为哲人统治之事业,则政府所统治之教育,不过一部分而已。政府统治之教育,稍受摧残,为害亦仅。教育者于此时,苟能以哲人统治之精神,群起而补救之,夫又何患。

今者,政府似有摧残教育之态度矣。一般教育者,极宜以哲人统治之精神,加意补救,方为正策,万不可因政府之摧残而抱消极主义,唯其摧残,更不得不抱积极主义。因政府之摧残而抱消极主义,是以教育事业为政府统治之事业,非哲人统治之事业,抑亦自轻教育矣。余对于政府之摧残教育,丝毫无悲观、无悔心。所悲观、所悔心者,今日教育界,以教育事业,为完全政府统治之事业,但知依赖政府,希其进行,不知以哲人统治之精神,自谋进行。则政府之摧残,真不可救药。

本会非主张教育独立者乎?教育独立,非仅指教育行政机关独立言。哲人统治主义,实教育独立之真体也。以教育为政府统治之事业,则教育行政机关,无独立之必要。以教育为哲人统治之事业,则教育行政机关,必独立而始能受哲人之统治为统治,其标准当与其他行政高一层,始有教育进步之可言。本会之性质,固与官厅直辖机关不同,即官立学校,亦与其他官厅直辖机关不同,何则?其他官厅直辖机关,纯然取政府统治之义。官立学校,则于政府统治之形式,寓有哲人统治之精神。至教育会,当纯然以哲人统治自待。故今日政府,既有摧残教育之态度,则所以补救之者,我哲人统治主义之教育会,实义无可辞。

亨颐忝长本会,已二载矣。对于本会,实无限抱歉,然决不敢抱消极,而所谓积极者,全赖全体之会员共同积极。本会自去年受官厅补助金,几有非辅助不能维持之恐,而亨颐以为不足恐,倘会员全体,以教育为哲人统治之事业,则当此政府摧残教育时,万不可无教育会。即无补助金,必有所以维持之者,若以教育为政府政治之事业,又何贵乎教育会。往者已矣,深望全体会员,暨今日之会长,以哲人统治精神,积极以自谋进行。本会幸甚,教育前途幸甚。

[1]今通译为《理想国》。

共和纪念祝贺式致辞

1915年2月

一室之内有灯数盏,虽灯自为灯,而全体之光共通焉。一国之内人数万万,虽人自为人,而全体之心亦当有共通,否则无以言共和。夫共和二字,不仅自政体上解说,尤须自社会上人心上解说。所谓社会心,实为共和二字之真髓。世上无单独孤立之个人,故我之为我,皆为同样之社会我,此社会我与社会心,即国家精神之代表。五族人民皆有此心,方可谓中华民国之中华心。忆自武昌发难,全国震动,乃以汤武之大义,唐虞之大德,不数月而造成共和。今日二月十二日,为其纪念日,此日为共和肇始之日,即中华心胚胎之日。共和肇始之日不可不纪念,中华心胚胎之日,尤不可不注意,不可不研究也。

个人主义,伦理学上所不取,而极端的一般主义,亦失其自律的要素。自一般之所满足而求自己满足,自己满足同时一般亦满足,所谓良心的行为,与社会我、社会心有密切之关系。唯所谓一般者,其范围有广狭。如野蛮人以极小范围之种族,为其一般之范围,是己种族以外皆视为仇敌,故侵夺他人之财产为其理想。不得谓野蛮人之行为非良心的行为,盖野蛮人固自己满足,同时其自己种族亦一般满足。文化如今日,所谓一般之范围,断不可以种族为限。何以为限?曰以国为限。

自己满足,同时中华民国亦满足者,即中华心之所在。以国为限之者,国之内万不可有界限,而国之界限不可不严守之也。间尝曰,府界不宜存,省界不宜存,种族之界不宜存。妄唱世界主义者曰,国界亦何苦独存。斯言已将爱国之心付之东流,而所谓中华心亦无从说起,夫中华心与爱国心有相附而行之关系。爱国心为国家之生命,中华心为中华国民爱国之真谛。世界和平会之主旨,绝非废国家之主旨,废国家,人类必不能昌荣发展,而人类之运命尽。中华国民之运命,与中华民国同一运命,故吾人唯一之大要义曰爱国。

自己之所有物爱之更切,此人情所同。中华民国为中华国民之所有,今日之共和纪念日,即表明中华民国为中华国民所有之纪念日。自己之国与自己所有之国不同,自己之国宜爱,自己所有之国更宜爱。彼曰爱国,此曰爱国,倘爱国之精神不能一致,爱之适足以害之也。乱党且自鸣爱国,此误解自己所有之意,以为自己所有者自己一人可以自由处置之,则大谬矣。中华民国为中华国民自己所有之国,而非自己一人所有之国。即前所谓社会我、社会心,为自己所有之社会我、自己所有之社会心,而非自己一人所有之社会我、非自己一人所有之社会心。譬言之,第一师范学校为诸生个人所有之学校,而非诸生一人所有之学校。全体学生皆以教育为宗旨,即师范学校学生之共通心,而学校日臻完备。惟国亦然,全体国民必贵有共通心,而国始云安靖。共和共和,纪念纪念,其旨在斯。

乙卯春季始业式训辞

1915年3月

岁历更新,第二学期又如期开课,想诸生年假回里者,家庭问父母兄弟姐妹,必以异常亲爱之情相待遇,此固无关于殷富贫寒,皆一致者也。第家庭以此亲爱之情相待遇,不知诸生之心理如何?诸生之家庭状况固不同,其稍殷富者,恐不免有少爷回来之习气,绝然换其学生之面目。于今日之社会程度、学校程度,亦无足怪,以近来之学生本与少爷无大殊,学校中不有学生少爷之称乎?余于此不能已于言。

少爷之名称,全然依赖父母,享现成非分之福,实为无用之代名词。所谓耐劳之气质,无从说起。其与学生之名称,绝然反对,诸生亦当知之。以绝然反对之名称,竟联称之曰学生少爷,岂非大谬。而今日各学校之学生,余谓称以学生少爷,名实并无不符。何则?学生本无少爷之态度,学校中且教之使为少爷。贫寒子弟在家庭间向无少爷之习气,一入学校居然学习而成少爷者不少,洒扫一切,家庭上之操作父母当之,而学校中则有校役,于是以家庭无仆隶为不满足。其结果本非少爷之学生,而传染学生少爷之习气,对于家庭施其少爷之态度矣。此学校与社会之不接近,社会对于学校之不信用,近来学校教育成绩之不良,此实为一大原因。诸生为师范生,当于此加之意焉。

即就本校而论,学生少爷之名称固早废,而余谓学生少爷之习惯犹未除也。此固与训练之程度有关系,亦与学校之进步有关系。本校自两级师范改办以来,不谓无进步,而与理想的学校,与理想的师范学校及师范生之本分,则相去尚远。但观去年开运动会时之状况,认为诸生自动之精神颇有可嘉,尤希以一时之兴味,成为经常耐劳之习惯。不特余所深望于诸生,诸生亦当自勉。查本校内部各部分,如事务上、教务上、舍务上,数年以来之比较,似关于舍务缺点最多,校长之不及注意亦有之。自本年当对于舍务加以整顿,校长之劳苦宜加增,学监之劳苦宜加增,而诸生亦因有劳苦之加增。首拟于组织上着想,所谓职生之分担,已制定寄宿舍规程二十条,级长及教室值日生规程八条,即须宣布。大致除例有室长外,有舍长周番生、自修室值日生、寝室值日生、教室值日生等职生之加设,其任务详载于规程之内,自本学期即拟实行。希诸生深明近来学生与社会不接近之弊,革除近来不良学生之习气,认为师范生之本分,教育者之天职,耐劳耐苦,其小焉者耳。

乙卯校友会致辞

1915年5月

今日为本学期校友会开大会之日,此次余因事北上,故开会日期迟迟至今。然例定大会,不能不开,且自本学期起,校友会精神上有因特别之原因必须改变者,故今日之开会尤为必要。本会自成立以来,各部成绩尚优,曷云必须改变?不知兹之所谓改变者,非谓从前之不善,盖迫于时势而有不得不改变者在也。校友会为附于学校之团体,有辅助学校教育之意义。今学校教育方针,自此次中日交涉后,当然趋重于军国民主义。军国民之义,与尚武二字,极相类似,以伦理上之内包外延而论,亦无甚相差。但或谓军国民教育,可包于尚武,或谓尚武可包于军国民教育。前清本省发起军国民教育会,官厅不许,后改名国民尚武会,而官厅许之。就此而言,尚武与军国民教育是有不同之点,其实不然。就国家言教育,必当言军国民主义,仅言尚武犹未足也。盖军国民主义为抽象的,而尚武为具体的,尚武为军国民主义之预备,又为军国民主义之内含。故学校当注重军国民教育时,校友会应注重尚武。校友会为学校之内含,校友会尚武之精神,为学校军国民主义之预备。本校校友会分文艺部、运动部,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嗣后运动部宜实行其武且动,否则球之一蹴,与笔之一举何异?虽为运动部,未可以云尚武也,是所望于今后之校友会,再增其精神,以真正尚武为目的。余观北方各学校,其尚武之概较胜于南,远东运动会之占优胜者,盖非无由。本校以后于运动会当须急烈,尤当为普遍的而后可。譬诸行路,步行固迟,汽车固速。今之学生在学校读书犹乘汽车而行,人在车中推窗而观,一途茫然,虽有所见,仅及车旁所过之地。而况车行甚速,瞬眼即逝,其能详察周览而无遗乎?迨夫至一车站,亦岂能代表此地全境之风化习俗哉?故其行虽速,而所得者甚寥寥也。昔之读书犹步行也,虽无如车之速,然所至之境,其人情风俗,周览详察,分明无疑。故其行虽迟,而所得者甚多,处此短期五年之学校,犹之乘距离不远之汽车,全赖同车中相互观察,获益当不少。校友会之于学校,所谓联络感情、敦笃友谊者,亦犹是也。为学生者,倘不能收其放心,勤奋向学,视校友会如虚设,奚啻睡梦车中,不相闻问,茫然罔觉,迨至终点,下车而已,何所得哉?届期毕业,得无匮乏之虑者,吾未之信。欲速则不达,余实为今日之学校教育虑。自今而后,在校诸校友,对于学校之功课,及对于校友会皆当积极进行,尚武与军国民主义庶得同时并进焉。

浙江省教育会乙卯常年大会致辞

1915年6月

……尝谓兵力为外交之后盾,而吾谓教育为兵力之后盾。五月九日中日交涉之结果,可耻可痛。至于此极,已证明兵力不克为外交之后盾。倘今后之教育,不谋所以为兵力之后盾,则兵力永不克为外交之后盾。国家前途尚可问耶?军国民主义之教育,为此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一致通过,已有此觉悟。虽然,为兵力后盾之教育,绝非狭义之教育;为兵力后盾之军国民主义,绝非狭义之军国民主义。此不可不研究者也。

言教育而仅及学校,狭义之教育也。于学校仅加兵操时间,学武装,演射击,狭义之军国民主义也。于狭义之教育,施狭义之军国民主义,鄙人不甚赞成。恐刺激感情,不知涵养其潜力,则舍本逐末,于教育前途,绝非得计。故于学校教育亦宜取广义之军国民主义。耐苦操作,及种种锻炼,皆为军国民教育所当注意。当世之主持学校教育者,必表同情,固无烦鄙人琐述也。

学校教育而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所谓广义之教育,于广义之教育,固不可施狭义之军国民主义。而所谓军国民教育之潜力者,非于广义之教育,施广义之军国民主义不可。此今日教育上所当注意之问题,尤为吾教育会所当主张之事业。

乙卯学年终业式训辞

1915年7月

光阴荏苒,忽忽一年又已终业。此学年中诸生等一般之操行、学业颇有进步,而于特殊之情形,有不容已于言为全体诸生警戒者,即少数学生有无故旷课之事。此风固不自本学年始,而本学年中若有增多之势。余揣无故旷课者之心理,无非依赖法令,不及授课时间三分之一,虽旷无碍,无所谓有故无故。又或以某教课素非所愿,平均及格已能升级毕业,则某课绝对不上,自恃不致留级。此种不良之意志,甚为诸生不取。

要之旷课仅受扣分之处分,即仅受学业之处分,至无故旷课则不特受学业之处分,且当受操行之处分,此不得不特为提醒。本校操行之注重诸生当已知之,学生成绩操行、学业并重,故操行化为分数,至可与学业相对平均。而实际操行之关系于成绩,且不独如此,有学业既受处分操行再受处分,无操行既受处分学业再受处分。且考查法亦不同,学业为历年平均,操行为逐年参考。例如第一学年之优点,在学业成绩直可与第五学年相平均而得其补助;在操行成绩仅于第二学年参考之,若第五学年之结果不良,则第一学年虽优亦无效,反之第五学年之成绩果优亦不咎其既往。此可见操行与成绩关系之重,师范学校原当如此。

无故旷课,受双方之处分,此不过法则之制裁,余所耿耿者且在实际。查故意旷课之学科,多为数学或体操。夫数学为小学正教员所必须担任之学科,师范本科毕业生而尚不能胜正教员之任,将何以自处耶?体操为本校所注重,尤为时世之要求,不可或忽。余料将来师范教育必有主课之规定,即国文、数学一门不及格不能升级毕业,待法则取缔而不得不然,抑亦失其自律之价值矣。据教务处报告,本学年无故旷课者,有吴维桢等19人,嗣后务各加勉。

宜警戒者警戒,可奖励者奖励,余既言诸生之宜警戒,尤喜言诸生之可奖励。查本学年中一次不缺课者有袁喜聪等7人,一次不请假者有金义庄等12人,勤学可嘉,堪以奖励。但请假或有出于不得已,不得已之请假,在学生时代当不多,以余思之,不过自身疾病、父母大故而已,其他事件例假中行,已绰有余裕,本无屡次出校之必要,而一次不请假者亦仅12人。俞子祥、何宝运二生,始于昨日下午请假一次,虽不在嘉奖之列,此次请假外出,或因将归购物,亦可视为例外。可见理想的条件之满过,殊非易易。第以请假与旷课较,则不旷课为尤难,盖现行校规,请假经学监之许可,旷课尚无此等手续,竟能不旷课,是纯为自律的行为,此余所最希望于诸生者也。

乙卯毕业式训辞

1915年7月

校长训话诸生闯之已五年矣,关于学生之本分、师范生之天职、教育者之责任,以及时势之要求、社会之趋向、思想之新潮,于教课中、于仪式中已述其大概,诸生若能领悟而精益求精,已不愧为教育者。今日毕业式,犹有不容已于言者,与平时训话稍异其趣旨。盖平时训话多取积极方面,今日临别之言则为消极方面。不言诸生毕业以后理当如何,欲言诸生毕业以后勿宜如何,且理当如何实行过当时,亦有陷于勿宜者,不可不注意也。

教育者须具高尚之品性,余尝言之,第高尚之意义绝非自命不凡、与世不融之谓。教育者之品性理当高尚,而高尚过当则勿宜也。自命不凡,与世不融,高尚过当,将流为名士派。名士派非不足尚,无如近时之自号名士者,皆伪名士也。伪名士曷为乎来?必其有所欲而不遂,取消极态度,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表示异常冷淡之概。教育界而有是人,岂教育界之福耶?奈伪名士恒躲入教育界,教育者受其影响,或不免自怨不得志而同化为伪名士。此今日教育界之至可虑者也。

教育者绝非名士可为,何况乎伪?教育者与世无争,绝非与世不融,欲实行其教育之目的,且须屈就与一般人民相交际,此名士之所不屑为,而教育家所不得不为。教育者无所谓不得志,因不得志而闷恨以待,一旦钻谋得计即易其本来之面目,放浪邪侈,无所不至,此伪名士之所乐为,而教育家所不屑为。诸生宜共勉之。“屈就”二字之意义,非敷衍也,非自侮也,亦非以生存竞争之紧张而自甘退让也,今日之社会,人人抱莫大之欲望不自知,谁非屈就?余之所谓“屈就”者,以极限之条件、经济的方法,希其成功之意。即为办学校,必需洋房、必需完全设备、必需若干经费,否则又不愿接手,我国教育不普及之原因,此其一端。成立一学校,殊不容易,此教育者之不愿屈就以成其事业,卒之不得屈就以旷其职位,不利于社会,不利于个人,莫此为甚。其他关于心性修养上不及详述,一言以蔽,毋忘校训“勤、慎、诚、恕”四字可也。

乙卯毕业生送别辞

1915年7月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以别为可悲,此我国首先心理的基础之特色,出自感情,不足为病。唯别离二字之意义,决不仅感情作用已也。感情之别离,故不免依依不忍之慨,而海内天涯,丈夫之志,更不可少。二十世纪之思想新潮,以良心普泛为主,以发展社交完成人格为尚,则别离且为必要之条件,余于今日之送别会亦云。

非别离则株守,今日之社会,固执己见僻陋成性者,几难容足,自我他我,且取且与,即各个人亦有自己别离之必要。自己不别离,则自己无发展。社会无别离,则社会不发展。树大分株,草木犹然,离其母根,始能发达。但分享非其时,则雨旸寒暴,未有不萎败者。试观此盆中之兰花,旁有幼枝,不可遽分,必须经一定时期之栽培。譬之在校生,自预科五年,即一定之栽培时期也。幼枝亦不无长短,譬之年级之区别,其老成者非分享不可。盖希其图自立而蕃殖同种焉,譬之毕业生。

是古今日之差别,为必须之别离,为及时之别离,草木之喻如是。而人之所以异于草木者,决不若草木之即离母根,绝无关系,如兰花分栽于他盆,各自生长而已。毕业诸君,自今日别离母校,别离校友会,决不谓与母校绝无关系,与校友会绝无关系。今日之别离,为形式上之别离,非精神上之别离,此今日送别会之诚意。毕业诸君,必有同感焉。

所可慨者,今日之送别会,就感情言,或不无依依本无足悲。别离以图发展,且为可喜。倘毕业诸君出校以后,改谋他业,何异移花接木。而分植之原枝,不复结同种之果,则原枝已矣。师范毕业生而改谋他业,则师范生已矣。今日之送别会所不忍言,无足悲者且大可悲也。

乙卯秋季始业式训辞

1915年9月

自本学年始,本校内部情形有较从前格外纯粹之二点。一为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已毕业离校。该科为前两级师范之未了事,附设于此,本为权宜之办法,虽事务上本系分立,而于本校教授训练亦不能谓绝不相关,自本学年始,纯然为第一师范矣。一为在校诸生,四年级以至预科,自今年始皆为余一人所招入,精神上似较为齐一,吾浙各校满足此条件者亦不多。性质愈纯,关系愈切,而希望与责备亦因而加进焉。

查上学年留级人数,未能较去年减少,且大半为旷课扣分所致,光阴可惜,嗣后宜格外注意。余极不愿诸生有留级之事,更不愿诸生因品行有留级之事。旷课扣分而致留级,实因品行之留级也。本校法则留级之处分亦重在品行,诸生能注意品行斯可矣。次言学业上之注意。部章虽尚无主科之规定,但自教育原理而论,非特师范学校,即小学校教科亦有轻重。所谓基本的教科,无论知识,无论技能,无论实质,无论形式,皆不可偏倚者,厥唯国文,立于各学科基础之上,而不能以学科之法理相绳。其不可思议之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要非自律的追求,不能得也。且有鉴于去年毕业生状况,以国文之良否为聘请第一条件,与本校国文成绩之信用大有关系。嗣后诸生宜格外注意,以成此信用。其他各科成绩,弊在未能平均,余亦不希望一律平均,反涉消极。故自本学年起,拟定修身、国文、教育、数学四门为主科,有一门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毕业。并非本校之单行办法,实对于部章之施行细则,诸生其各加勉,特于始业式明言以提醒之。

此次教育部召集师范校长会议,力求改进现行规程,或将有所更变,国家之注重教育亦可想见。此行极有价值,所以谋教育上、精神上之一致,国耻问题尤有密切之关系,诸生其领悟之。

乙卯新生入学式训辞

1915年9月

今日为新生入学式,故校长之训辞对于新生为主。诸生入校,今日听第一次之训话,试先与诸生言师范学校之特质。师范学校亦为中等程度之学校,且课程多与中学校比较而定,故料诸生之所以投考师范学校,或视师范学校与中学校相仿,其有以教育为目的而来者,不数数觏。此次入学试验复试口答,曾以此意问诸生,而诸生多以费省为答,可知诸生之来此师范学校,尚非正确之志愿也。以诸生高小毕业之程度,责以教育之重任,固非其时,而今日既入此校,首令诸生改换从前之观念者,须知师范学校之特质。未入学以前之诸生,与今日已入学以后之诸生,于人格品性及对于社会之责任,绝然不同也。

师范学校与中学校,全无连带比较之关系。师范学校培植国家需用之人才,中学校培植国家所有之人才,意义当然不同。至减收经费,不过行政上一种之方法,即国家之优待教员者,自师范生入学之始已受及之,绝非仅为诸生求学便利之意。倘志趣不定,即处此一日,改入他校,便为辜负国家。故既入师范,不能不有永为教育者之决心,不能不有非为教育者不可之觉悟。今日在礼堂第一次相见,入学式中诸生总代之答词,不啻对于本校宣誓。自今日校长承认诸生为同志,在学仅五年,为期甚短,当以教育者必需之知识,及教育上至要之理法,以恳切之意,渐次授于诸生。校长以何等慎重之手续,举行入学试验,于五百余人中仅取得八十人。诸生入学困难,而校长选取诸生则更难,非难在观察诸生正确之学力,难在观察诸生正确之志愿。一榜之揭示,深虑有志教育者之反被摈弃,而贸贸者仅以学力优胜而及格。所希特入诸生,志愿稳定,则虽有被摈,余亦不以为歉。

诸生入学于此,既宜知师范学校之特质,尤当曲体选取诸生之苦心。第念诸生从前之习惯、家庭之状况各不同,固不无优良之点,而衡以师范生之品性,教育者之人格,须精进以求者,正未有限。校长一人之训练暨诸先生之指导,亦不过提其大纲,最重要者莫如诸生之自动能力,而本校固有之校风,亦可为同化之亲利剂。在校诸生,对于新入学诸生,皆有先辈之资格,四、三年级诸生,尤应补助校长及诸教员指导之所不及,新入学诸生宜听从之。同学之感情逾于兄弟,爱字为教育之要诀。本校以此旨为训育之中心,即有时不得已出之以干涉手段,亦决无丝毫恶意于其间。在校诸生,固已领悟,新生等亦当先明此意,庶以后听校长暨诸先生之训话不致藐藐也。诸生勉旃。

乙卯圣诞日祝贺式校长训辞

1915年10月

今日为圣诞日,即孔子降生二千四百六十六年之周期日。忆去年之今日,曾宣布校训四字。此一年中,诸生之心得如何,于今日仪式中,特令诸生默想。

今日又欲宣布新颁教育宗旨,奉巡按使饬文,有各学生每届考试应令摘默之语,故诸生须随时默诵熟记,特于今日庄严敬虔之仪式宣布,所以昭郑重也。其要有七:曰爱国、曰尚武、曰崇实、曰法孔孟、曰重自治、曰戒贪争、曰戒躁进。今姑不言其他,特就法孔孟之要旨,稍加演绎,凡修齐治平,皆可法孔孟。今姑不言其他,吾辈研究教育,先论孔子之教育,《论语》一书即一部大教育学,索其要旨,不外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八字,故孔子之教育,纯正教育也。因材施教,对于人性取自然主义;因时制宜,对于时局抱中立态度。尊孔为教育界一致之敬仰,彼以孔为教,则非敬仰而为信仰,而孔子之教育,遂失其纯正教育之价值。夫宗教之教与教育之教,果何以异?宗教有时亦出于教育之手段,而必思以固有之教义感悟人性,不依人性之自然施其教育,无非一种不纯正之教育而已。是故以孔为教,全不知孔子之教育,并不知教育之所以贵纯正也。

宗教中立,为纯正教育之一义。推而言之,政治中立,亦为纯正教育之一义。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即包含于斯二义之中。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有预定之目的,施其教育,若在自国之内有此主张,便非纯正教育。对于外国不在此例,预定之目的出自政府,依国家之方针行其教育,而教育自身仍不失为纯正教育。故对于政治非抱中立态度不可,以时局而研究教育,不以教育而讨论时局,方为纯正教育之本义,亦即孔子因时制宜之道也。

省会学校联合会操开始式训辞

1915年10月

省会学校联合会操,发起于省教育会。承各校长之赞同,各官长之批准,今日举行第一次会操。鄙人忝为会长,对于学校青年诸君,虽无直接指示之责任,亦有乘机劝导之义务。今日集省会十校学生二千数百人于一处,亦最难得之机会,因述数言,以志纪念。

吾国近今之学校教育,体操不注重,无可讳言。非官厅之不提倡,非校长之不认真,非教员之不热心,非学生之不奋勉,推其原因,至深且远。直自汉唐以来,苟安太平重文轻武之积习,有以使然。至今日一般社会之观念,文武二字,已截然划为二途,如风马牛之不相及。夫苟安太平为重文轻武之原因,顾唯太平可苟安,不太平则不能苟安,即不能重文轻武。吾国今日当风雨飘摇之际,欧战未已,内乱未静,尚可谓太平乎?以吾辈之青年,谓时势造英雄可,谓英雄造时势亦可,尚得苟安乎?请今日到会诸君先一思之。

不太平不能苟安,遂奋身从戎,虽死不避,犹为治标之勇,尚非根本的纠正。鄙人不仅仅以此希望于诸君。寓兵于农,自古有之,寓兵于学,未之闻也。今日吾国尚无战事,亦无组织学生军之必要。今日之联合会操,绝非令诸君以从军,尤非令诸君徒效军人之外貌,不太平不能苟安,必须革去一般社会重文轻武之观念。庶全国人民皆知不太平不能苟安,否则学生数千人亦不过数千人,学生数万人亦不过数万人,于事亦未克有济。是故,今日之联合会操,如规则第一条所云,以结合精神、提倡体育为宗旨,并无军国民教育字样。诚以军国民教育为一般之教育,不在会操与否,而提倡体育又未始非军国民教育之预备。即先革去一般社会重文轻武之观念,军国民教育方可入手。故谓今日之联合会操与军国民教育无关系,则不可,而谓联合会操即所以实行军国民教育,则又不然。如谓联合会操仿效军人之操演,代谋军人之事业,学习军人之皮毛,便为军国民教育,是浅之乎,视教育浅之乎,视吾辈昧之者,固不足计较也。

古制礼、乐、射、御,文武本并重,而今日社会一般之情形及人民之程度,重文轻武,积习已深,骤使改革,殊非易易。故漫思社会一般人民文武并重,纵舌敝唇焦,听者藐藐。所希望者唯学校之学生,青年堪为社会之先导。好在学校中有文武并重之机会,有文武并重之设备。自今日起愿诸君结合精神,皆以挽救社会重文轻武之积习为前提,如因各校联合比较竞争,不得已临时预备,是专为联合会操而会操,又非本会发起此举之本意。务望诸君嗣后平日注重体育,并广为提倡,虽不言军国民教育,而军国民教育亦寓乎其中矣。

运动会会长开会辞

1915年11月

今日十一月九日为本校开第三次运动会之日,距今日半载前之五月九日,为我中华民国忍辱忍痛之国耻纪念日。本校虽年年举行运动会,而今年之运动会,为忍辱和平后之运动会,可谓国耻纪念运动会。痛定思痛,凡今日参观运动会之来宾及本校全体学生,皆当有国耻纪念之毅力,与纪念国耻之决心,庶不虚此一举。

纪念云者,志不忘也。国耻纪念,非仅志不忘已也,纪念而仅志不忘,则对于所纪念之事无积极之准备,虽不忘亦无补。运动会固未可谓积极之准备,而亦未始非所以谋积极之准备。读大总统新颁教育要旨,首曰爱国,次曰尚武,即示我以积极准备之方针。凡我参观运动会来宾,皆以爱国之观念,希望于将来者,预卜于今日。凡我校全体学生,皆以尚武之精神,蕴蓄于平时者,发表于今日,则今日之运动会,与爱国、尚武两要旨有密切之关系,即于国耻纪念积极准备有密切之关系。

所谓爱国,所谓尚武,处今日时势,尤有相附而行之必要。爱国而不尚武,虽竭其心力,无以救目前之急。尚武而不爱国,则逞其血气,恐流为强暴之徒。今日会场中固无论运动者与参观者,皆有爱国之观念与尚武之精神,而运动会亦即所以谋爱国尚武相附而行之好机会。是故以运动会仅言体育,以运动会仅为学校发表体育之成绩,皆普通之谈,尚非中肯之论也。

运动会为学校行事之一,亦为教育方法之一,而其性质决不仅为学校教育,且为社会教育。爱国也,尚武也,仅于学校学生恐亦无济。国民即学生,学生即国民,今日尚非其时。非学生之国民,贵有以使之爱国者,为本校学生,以对于学校被教育者之资格,试其对于社会为教育者之事业,宜如何整齐严肃,以尽师范之天职。参观者为来宾,对于学校不为教育者被教育者,而今日之惠然肯来,绝非无心,对于社会必共负教育者之责任,此鄙人之所深望者也。

乙卯冬季终业式训辞

1915年12月

本学期中,诸生之学行尚有进步,就全体而论瑕不掩瑜,好在诸生能相互劝勉,或自己觉悟,余亦心慰可喜,无何等特别之训辞。本学期旷课扣试竟无一人,尤为可嘉。今日终业式无他训辞,关于金钱稍有几语。盖金钱之所出入,皆与品行有关。本省巡按使为鼓励学生起见,特有奖励金之规定,用意至善。诸生中得此奖励者虽仅三十五人,而所以奖励之主旨及奖励之意义,全体诸生当知之。盖所奖在此而所励在彼也,可奖者必出于自好自愿,实无得奖所以奖之者,希其永能自好自愿也;所以励之者,唯其不自好不自愿也。奖励金不过每人三元,岂足以当优良品行之价值?而巡按使、校长之希望,则有无限之价值。奖励金之用意决不在受奖者之少数人,而在未受奖者之多数人,又不在受奖者过去学行,而重在受奖者将来之学行。此金钱之所入,关于品行不可不知也。

次言金钱之所出,亦有关于品行。可以金钱之妥用察其已成之品性,又可以金钱之误用左其未成之品性。他不具论,闻学年之修,诸生例有给与校役赏金之事,亦非正当,自本学期一律禁止。金钱不可看轻,亦不可看重。看轻失之浮华,为不正行为厉谐;看重失之鄙吝,非社会生活之原则。余尝对于金钱定有处理之标准,所入所出皆分三项:曰个人,曰家庭,曰社会。个人之所入,或储蓄,或营业,所得之利息也。是故个人之所入,仅以维持生活现状为准,因与所出必成常数,虽孳孳无益也。曷言乎社会之所出?即赏犒小费,及应酬之类,诚不可少,而非论于学生时代。学生之金钱,非个人所入之金钱,为父母、保护者所授之金钱,故使用仅唯一之标准,曰对于个人学行有益之金钱为限。

与校役以金钱,绝非无故也,必劳其力也,他人之劳,自己之惰,故有碍勤劳之品性。此等金钱之使用,即属于社会一项,学生时代尚未也。是项金钱之给予,对于校役有奖励性质,少爷之习气,非学生所宜有,余早拟禁止。曩以对于校役之同情,诸生所费无几,亦何苦出此两不见情之举?第诸生所费之金钱虽无几,特恐诸生所损之品性不可计,校长以诸生品性为重,不顾对于校役之同情矣。

丙辰校友会开会辞

1916年1月

本会事业即学校之事业,学校之事业皆学生之事业。本校学生之事业,除正式教课外已不算少。试将本校一切学生之事业委于一人,益之如四年级生,为学生又为教生,须自修课外又须预备教案,为校友会干事,为国货同志会干事,为乐石社干事,为室长,为级长,有课外运动、农业事实习,又将实行分区,整洁扫除,可谓忙矣。

与其闲焉,宁忙。自弃者闲,无用者闲,失败者闲;自励者忙,有用者忙,得意者忙。吾国近状无人不忙,犹虑不及,凡衣食住一切物质的生活,皆由一忙字始得成立。劳动为国家之财产,亦即此意。所可研究者,忙、闲不均耳。今日社会上熙熙攘攘,忙者过忙,闲者过闲,忙者皆为权利而忙,闲者且有尸位之闲,不平之感,虽无足怪。要之忙有二义,为权利而忙与不为权利而忙;闲有二义,尸位之闲与失败之闲。但知为权利而忙,必有尸位之闲,必无失败之闲。但能不为权利而忙,为权利不可忙,否则贪。不为权利不可不忙,否则惰。勤劳者必忙,故忙即勤劳之状态形容词。吾校尚勤劳,凡吾校学生安可不忙?且学生之忙,非特不为权利而忙,且当以忙为权利。社会上熙熙攘攘之忙,或有空忙,学生时代之忙,为多产性之忙,益以效果言最经济也。

农事实习固忙,较诸农夫之忙,仅以收获为目的,而外勤劳之习惯于是养成,收获实为副产物耳。课外运动同忙,而于个人之多产性,为干事、为级长、为室长固忙,他日出而任事得有把握。余故曰:本校学生如有不忙者,直放弃权利,忙闲不均不得不引吾注意。查历届校友会选举干事,恒多熟手,第一次被选为干事,第二次且仍任某职干事,此非以忙为权利,余不以为然。思于会章加一条,任干事以一次为限,在校五年,全体尚不能遍及。自下学期校中拟增加事业,而校友会先为之预备。先有事业,后有法则,本校之特色。课外运动,虽定为章程,而历来校友会之提倡运动,实为此章程实行上之自律的要素。先有事业而后有法则之法则,必可实行;先有法则而后有事业之法则,未必可以实行;先有事业而后有法则之事业,必有成效;先有法则而后有事业之事业,未必有成效。深望今后校友会,再倡其他未有法则之事业,使全体校友多方地发展,白忙闲不均而达于皆忙,犹有增多余地也。

丙辰春季始业式训辞

1916年3月

年符一易,闻国体变更,民国五年已宣布改为洪宪元年,教育上似有改更方针之论。校长之训话,其将转共和之舵而倡言君主乎?同是一人得毋先后矛盾,无以为语乎?抑置之不理,姑为观望以待解决乎?此或诸生所期望,而余亦不能已于言者也。一言以蔽,不论国体变更不变,教育决不变更,非不愿变更也,不必变更也,纯正教育原如是。首宜研究者,教育对于国体为积极的鼓吹乎?抑为消极的防止乎?由前之说,民国时代盛倡共和,必使人民养成放浪自由之习气,教育者岂所赞同?故共和国家,教育上本非积极地鼓吹,其焰炽当为消极地防止其流弊。曩言共和与道德,及共和即众心结合之意,皆为防止共和之流弊起见,是故共和流弊之方向,与教育之方针不一致。若国体改为君主,教育上亦非积极的鼓吹,仍为消极的防止。而教育之方针初无变更,共和流弊之方向与君主流弊之方向,固东西相反,教育则衡其太过不及、自左自右,仍不失为南北方向也。

共和与君主何以异?所异者其流弊耳。共和国家不可无统治,君主国家不可无结合,教育上决无何意见之歧异。读吾国历史,兴亡成败,改革无常,不外少数人之争夺与多数人附和而已。此争夺之少数人中固无教育者,即附和之多数人中亦无教育者,教育为纯正之事,教育者为纯正之人。共和之流弊譬之糖,君主之流弊譬之盐,纯正教育譬之清水,多量之清水能溶化糖与盐。至于无味教育之力,能融化共和君主之流弊而归一致。所谓人性即清水,余故曰教育对于国体为消极的防其流弊,对于人性为积极的图其发展。

且国家与社会之二名词,教育上之解说亦有不同。概言之,教育对于国家为间接之主张,对于社会为直接之主张。移风移俗,对于社会而言。对于国家主张,为对于自国以外之国家而有主张,非对自己国家而主张,若对于自己国家而有主张,绝非教育思想而为政治思想,所谓教育亦不纯正教育也。纯正教育,名词之外延大于国家道德的生活,无论共和君主无不适用之。余今日训话之主旨,并不在言共和君主,而在言纯正教育之真义。处此时势,教育者尤宜自命为纯正之人,而后可行纯正之事,诸生宜共勉之。

学校园开始临时训话

1916年3月

寒假之后,虽非学期开始,全体诸生亦一次散聚,加以新定及修改各规程之宣布,故有今日之训话。本校学校园,始于去年得校后余地妥为计划,自即日起令全体诸生分别从事实习,今日特行临时训话,使诸生先明了学校园之观念。查师范规程,应设学校园,又云设农业科者须有农事实习场,当然包含于学校园之内。学校园范围内学生之作业不外农事实习,可知农事实习亦不仅限于有农业教科年级之学生,即有农业教科如四、三年级学生之随事实习,亦决不如理化之实验而已。他如养成勤勉之习惯,及意志之陶冶、实习的趣味、审美的感情,皆有密切之关系。故以农事实习为全校诸生修养品性之要举,不仅为四、三年级寻常实习已也。学校园之名词外延甚大,本校学校园除森林另觅地筹备外,校后余地中间划一大圈,为农场通路,为徒步练习,亦一举两得,圈内为果树园,圈外依学校分为十区。今日临时训话,即校长与诸生在礼堂行承交之手续,固非寻常佃户可比,不特希望农作收获之发达已也,而所以使农作收获发达之品性成绩尤为可贵。以农事喻教育,以草木喻人性,古有恒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孟子牛山之譬、一暴十寒之叹,诚以农事之原理与教育之原理甚相吻合,而二者关系之密切,尤大可研究也。

余尝谓农事为有形之教育,教育为无形之农事。师范生有农事之实习,得使教育家有实业之兴味,此种影响及于教育,更有莫大之关系。教育与实业有必然之结合,余有一论载于《教育周报》,可以一读。今日更进一层,教育与实业之结合,此实业指农事而言。无农业,工无以制造,商无以运输,犹之无教育,不足以言政治军事也。以农事之原理,揣教育之效果,教育者故无成绩渺杳之叹;以农事之效果,引教育之兴味,教育者始有精神研究之心。校训第一字曰勤,农事与教育均为不可少之要诀。不勤农事,必无收获,教育安有效果?希诸生将来于教育实际得良好之效果,可观诸生今日于农事实习,有美满之收获,宜共勉之。

追悼会演词

1916年3月

本校开追悼会已不一次,或犹未解追悼会之本意,予今日欲就此问题稍加讨论。曷谓乎追不及之谓也,非今日死者,今日始追悼之故,应康死已逾年,亦宜追悼,即昨日死而近日开会,亦莫非追悼,断无必须死后经若干时间始可追悼也。是故临死片刻之后,便是追悼。然则临死片刻之先,悲苦相交,便非追悼,而为豫悼。吾辈无不死,虽寿达百岁,亦不过数十年之生存,自无量寿佛观之,当不辨为豫悼为追悼会。故今日之会,对于死者为追悼会,亦无不可,谓吾辈互相忏悔、相会警戒之豫悼会。死何必悼,未死不必豫悼,既死岂必须追悼。人事吉凶豫贺,吾闻之忌言。豫悼果何意欤?此其间含有哲理的问题。以死为苦痛乎?以死为快乐乎?此言大可研究。不必豫悼,以死为可痛也,然则必须追悼。以死为苦痛乎?以死为快乐乎?余以为未可遽断。就表面而论,追悼为哀死者之事,曷为乎哀?哀其苦痛也,是以死为苦痛也。而予观有时开追悼会之用意,一若故事表扬,欲使生者不畏死,如军人之追悼会,即有此种性质。男儿沙场之概,且为追悼演语。劝生者不畏死,是以为快乐也。追悼会之本意,非稍有冲突乎?乐天主义与厌世主义,本为伦理学上反对之二说,其待解决此二说,始可言追悼会之本意乎?自二十世纪,伦理思想之进步,以道德随时代而变迁发展,非千古不易之理。凡古来反对说之悬案,皆可解决。例如善恶二字,何谓善?何谓恶?实为相对名词。前儒性善性恶之争,其基本观念犹以道德为不易之理,不然善恶且无定义,性善性恶,焉有定说?快乐苦痛亦犹是,何谓快乐,何谓苦痛,且无定义。以死为快乐,以死为苦痛,焉有定说?快乐苦痛,既无定说,则生死实不成问题,可知追悼会与生死二字竟绝无关系者也。

生死不成问题,此言不可误解,非生不足重、死不足惜也,不为生死问题而追悼之意也。曷为而追悼?曰为同学感情而追悼,不但生者与死者之感情而追悼,且为生者与生者之感情而开会,不论生者死者感情之存在一也。夫社会的生活,有肉体方面与精神方面,肉体有代谢,而精神无所谓代谢,即肉体有生死,而精神无所谓生死也。人生以精神方面为重,则生死不过躯壳之存亡问题而已,是故哲理不言悲。今日开会追悼,异地香花,衷心敬虔,且有一种团结精神之壮气。种种悲词悲文,不过我国道德情的基础之特色。理性之作用,自然流露亦应有之事。而今日乘追悼会之机会,偕来灵隐,徒步演习,裨益卫生,野外风景,饱吸不少,同学感情,因以增进。此实为今日追悼会要重之价值,亦学校所以有追悼会之本意也。死者长已矣,自非金石,荣枯有常。第芳春桃李,不当有残枝之折,相期吾辈共学长生。顷闻述行状时,有睡不闭户,器械体操为致病之由,因噎废食之谈,余不以为然。平时运动,决不至此。三生不遵余言而死,且须追训,互相警戒,须从积极方面进行,绝不可做消极的主张,此予所屡言而切望者也。

丙辰毕业式训辞

1916年7月

今日与毕业诸生在校中行最后之训话。校长与诸生相处五载,忆当年入学式,对诸生行第一次训话,恍惚如昨,今日毕业,较入学时进境不少,即校长唯数学半,自间进境亦不少。余之进境,为余于毕业后之进境,推己以及诸生,则诸生今日以后之进境正未可限量。今日之毕业式,为对于过去五年之结束,亦为对于将来无穷期之起点。当年入学式之训话,效力不过五年,今日毕业式之训话,效力无穷期也,概言之欲引起诸生毕业后之进境。小学毕业而入中学,中学毕业而入大学,毕业后之进境无待言。孰知诸生师范毕业,未授未受之学问,较他种学校更多,若仅就所需用之知识,与在校所获之知识相较,自表面观之,已有余裕。今日吾国教育界之情形,与一般之观念,小学教员与教育家似非同一人。查师范教育之目的,曰养成小学教员,不曰养成教育家。师范教育是真意,与所列教科之主旨,决不仅养成小学教员,而所以不曰养成教育家者,诚以教育家不可以他律的养成,非自律的养成不可也。诸生在校五年,不过他律的养成为小学教员,尤望诸生今后以自律的养成为教育家。今日毕业式,校长只可证明诸生为小学教员,不敢证明诸生为教育家,留以待诸生之自己证明。当仁不让,青出于蓝,校长有厚望焉。

今日与诸生依依作别,一若家庭之子弟将远行,临别欲言不尽,有一决心,让他自己去做人。今日余之状态亦如是,嗣后唯听诸生之自己活动、自己发展。社会虽险恶,而教育界尚算风平浪静,好自为之,勿招顾忌。今日临别特叮嘱一言,师范生口中,切勿露出我们教育界一语。盖教育界之称,实为非教育者之口头禅,非故意不言教育界,余以为教育实无界。教育界一语,既违教育原理,且为教育前途召险恶之由,诸生宜切记之。师范教育为教育教育,与其他工业教育、商业教育不相并列,取其主辞为形容辞,人尽可师,无所不是教育,决不若工商业之有特别范围。师范教育之所以不称专门,即并无其他专门相对待,包含无遗,无不专即无所谓专也。教育以国家为唯一之范围,即无所谓界也。师范毕业生可视为一个与世无争之特别修养团,对于教育,指导改良,固当然之责任、应尽之天职,勿浅见自囿。切实做去,必有成功之一日。诸生勉旃。

丙辰毕业生送别会致辞

1916年7月

人事变迁,聚散无常,社交上所以有送往迎来之事。曰变迁,曰无常,孰送孰迎者,何时送何时迎,皆不可预期也。吾今日之送别会,虽亦为社交之雏形,而今日送别会之性质,与社交上送往迎来之意大不相同。学校不消灭不解散,继续进行,无所谓变迁也,同学五年,聚散有常也。每年必有一次送别会,三年级今年为送别者,明年即为被送别者,二年级再经二年,一年级再经三年,预科再经四年,必皆为被送别者,何时送何时迎,非不可预期也。人事无常者,人事立于社交之上,教育之人事立于社会根本之上,故社会上人事虽变迁,教育决不随之而变迁。今日可预期之送别会,送别经营不变迁之教育之有常之人事之师范毕业生,希各于不变迁而有常一语加之意焉。

经营不变迁之教育有常之人事者,贵有不变迁之目的,与有常之志愿。毕业诸校友,必具有不变迁之目的与有常之志愿。今日之送别会,亦为不变迁之送别会,有常之送别会。毕业生离校后,必预期每年斯时百同学由学校送别而相遇于社会,即五年以后之毕业生,与今日之毕业生暨从前之毕业生相遇,不关于同时在校与否,必欢欣认为同学。试思从前之毕业生,与将来之毕业生,既未同时在校,不聚而聚,则今日之送别会,亦散而不散。此不聚而聚、散而不散之机关,即本校毕业生所组织之明远学社。

明远学社成立于去年,取旧贡院明远楼之二字,自贡院改办学校以来光复毕业生及职员皆为社员。乘今日送别会之机会,特整明其趣旨,以告毕业生之新社员,并以告在校诸校友未来之社员。教育既为有常之人事,尤贵有一致之精神。吾国今日教育事业殊多反复,而所以使然者,在无一定之主义,又安有一致之精神。甚至同学有以意见歧异而互相攻击,虽彼者各有正理,而反对之意见正负相消,教育事业遂等于零。长此以往,虽经数十年,可断言全无效果。社会上之真是非,事实上之真效果,教育上之真成绩,皆存在于洽善二字之中。此次毕业生仅三十一人,今日离去母校时,必抱同一之思想,而与从前之毕业生及将来之毕业生,亦须融洽一气,是是非非,悉以母校为标的,切不可独树一帜,以矜奇立异。在校时之一望和乐,为明远之风,出校复之协力同心,为明远之德。愿吾全体校友共具不变迁之目的与有常之志愿,协力以经营不变迁而有常之人事,此人事锡以名曰浙江明远派之教育。

丙辰终业式训辞

1916年7月

今日行本学年终业式,为一学年之终局。此学期中,时务扰攘,几至决裂,所见所闻,大可为心性锻炼之助,至今日亦勉强告一终局。诸生归去与父兄及乡民相见,恐多乱道,故今日特为诸生言处时要点,以作谈话之准则。

袁世凯氏一人死全国活,其死之日,即停战期满之日,可为心理学之一实验。良心之责备最严,心受良心之责备而死,心死人必死,亦为伦理学唯心论之一证据。自作孽不可活,国人可以警戒,可以觉悟,更可为教育学之一大训练。第此实验此证据此训练,效力所及之范围,犹可研究,自余思之,亦不过吾辈或将来之青年而已。今日社会上政界上之昏昏者,亦未必警戒未必觉悟,一失败,一优胜,失败者亡,优胜者兴,为王为贼,易地皆然。当年袁氏劝清帝退位而为总统,不数年劝其退位之情形,与其劝清帝如出一辙。袁氏不以清帝退位而警戒而觉悟,今日之劝袁氏退位者,亦不以袁氏者之失败而警戒而觉悟,则第二袁氏、第三袁氏,安知不再生?今日之劝袁退位者,他日不为彼劝耶?且第二、第三之袁氏,不限于今日之党袁者,安知非今日之敌袁者?或曰袁氏虽死,袁党未除,仅以死灰复燃为虑,抑何成见。余以为袁党即尽除,死灰虽不复燃,而火柴火油尚不知多少,燎原之恐,亦意中事也。

余为此言,非故作危言也,非表示悲观也。共和之义,本不能作太平解。近来国人心理,有共和反致扰乱之怨言,此实未知共和之真意。余谓不关于袁党之尽除不尽除,中国之共和,希望每享太平,尚早尚早。共和何益,国人多未知之,大都希增加肉体上之快乐者居多。共和固有快乐之增加,而所增加之快乐,绝非肉体上之快乐,为精神上之快乐。且一方面增加精神上之快乐,他方面必当增加肉体上之苦痛,盖快乐与苦痛之比为一常数,即

此式伦理学上有最透彻之理论,亦吾人快乐苦痛平均负担之定则。一言以蔽,吾国今日之共和国民,随时宜卧薪尝胆,不徒袁氏虽死帝党未除之期间已也。

次言袁氏失败之由,皆曰欺诈不能成功。余为之解释,谓之有欲望而无思想。欲望与思想何以别?欲望者,即为己之思想。思想者,即为人之欲望。如能斟酌于人己之间,即欲望与思想相调和,而为适当之自己发展。呜呼,利己主义之病根已深入国人心坎。有欲望而无思想,袁氏特为之代表耳。欲望紧张,思想枯竭,此中国之病案。能忍肉体苦痛借增精神快乐,调治之法,无过于是。希诸生传及乡民,幸勿候作危言,至嘱至嘱。

浙江省教育会丙辰常年大会致辞

1916年8月

……孟子曰:先觉觉后觉。王阳明曰:大知觉小知,小知觉无知。自近世教育列为科学,流为局部的研究,古训之精神,不觉愈趋愈远,时俗之批评,视为无效无能。吾辈从事教育者,固不宜因噎废食,然亦不可不加意精求之。教育学不云目的、方便二语乎?教育为有目的之事,人尽知之,教育不过为一方便之事,或未之论。试从思想基本上观察,教育绝非原始之点。哲学也,伦理也,教育也,在科学系统图中,恰如三代。大知之哲学,觉小知而为伦理;小知之伦理,觉无知而为教育。是故,教育为伦理之方便,伦理为哲学之方便。曷为言教育,欲发展伦理思想耳;曷为讲伦理,欲发展哲学思想耳。大知之哲学,不能普遍,降其格而易其名,即是伦理;小知之伦理,又不能普遍,降其格而易其名,即是教育。可知哲学、伦理、教育有系统的关系,若但就教育而言教育,所谓局部的研究,其最上成绩,不过教授训练,无一不合教育原理。教育者之眼光,不出教育学一书之外,征之近状,已不可多得。余犹以为未足者,非好高骛远也,对于吾浙特有所期望焉。

人类之阶级,以财产分,则消长无定;以权势分,则变迁靡常;唯自理性分,则不外先觉后觉两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即其代表。盖教育者觉无知者也,觉无知者必须有小知,降格之哲学不能普遍于全国民,不可不普遍于教育者。余故曰教育者皆当以小知自居,不必过谦,若过谦便非真诚之教育者,已失其先觉之资格。大知之哲理虽不宜责诸一般之教育者,而独于有大知如王阳明等之吾浙,其影响于现今之教育果何如?其关系于吾浙教育优良之誉又何如?参观吾浙教育者,初不解吾浙教育之特色在何处。吾浙人自问,亦不知优在何处,良在何处。近数年中行政之计划,蒙上欺下,瞒不过吾辈之耳目,一言以蔽,非特无进步,暗中实大有摧残,无可讳言。至若社会上自谋进行如教育会等,则又沉寂无所表现。抱悲观者,佥谓精神涣散,腐败孰甚。身任教员,不知教育原理者比比皆是,求其局部的研究犹不可得。不分教育者被教育者,昏昏焉处于无知之中。阳明不生,谁能觉之,谁能自觉,欲言进步难矣哉。

虽然,教育者犹是人也,以今日对于教育者之待遇,及行政上不完全之计划,欲睹理想的效果,未免过分。况教育如此普泛之事业,本不易见显著之成绩。以局部的研究,发为表面的形式。某省之所以自夸,鄙人窃不取焉。吾浙教育近状,沉寂无闻固有之,而其所以沉寂之由,绝非昏昏无知。且恐以大知自居,固守己说,不欲轻以示人,不屑局部研究。此不可谓非吾浙教育之特色,亦不可谓非吾浙教育之缺点。或即吾浙教育所以沉滞之原因,承其特色,纠其缺点,本会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