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活动原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6:12:36

点击下载

作者:王建位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造活动原理

创造活动原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创造活动原理作者:王建位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9-01ISBN:9787537537162本书由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创造活动概述

■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物品。

■人类活动分为重复性活动和非重复性活动。

如果活动主线是重复性活动,就是再造活动;如果活动主线是非重复性活动,就是创造活动。

■创造活动分为发现和发明:

发现——将蕴藏在事物内部的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或某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找出来。

发明——根据人们明显的或潜在的需要,设计生产出相应的产品。第一节创造活动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一 什么是创造活动

从人类活动的性质来划分,人类活动可以分为重复性活动和非重复性活动两种基本类型。

所谓重复性活动,是指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景下,个体所产生的与过去某种行为或心理活动方式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活动。最为典型的重复性活动就是周期性的生产活动。在相同类型相同规格产品的生产要求下,工人的操作(活动)必须重复进行,并且还要十分精确,才能保证产品的一致性,这属于在相同情景下的行为方式的重复。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个体学习掌握了一些解题方法,如反证法、逆推法、数学归纳法等,再应用于情景变化了的题目,则属于在相似情景下的心理活动方式的重复。再例如,我们学会了做眼保健操以后,既可以在看书看累了以后做,也可以在看电视或操作电脑感到眼疲劳以后做,这属于在相似情景下行为方式的重复。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样的重复性活动称为再造性活动(简称再造活动),取其重复产生的意思。

所谓非重复性活动,是指个体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所产生的,与过去行为方式或心理活动方式迥然不同的活动方式。以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创建新的地质理论为例,在旧中国,按照过去西方地质学者的理论,他们没有找到石油,于是得出“中国是贫油国”的结论。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石油。如果还按过去西方学者的理论,我们还是找不到石油。在这种情况下,李四光敢于打破西方原有地质理论的束缚,想前人所不能想,从新的角度,结合我国的地质情况,以新的思维方式建立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地质构造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我国石油工人的努力,首先在大庆发现了大型油田。随后又陆续发现了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大型油田。在新问题面前,李四光没有因循守旧,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心理活动)方式来对待。结果,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做出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心理学上,我们把非重复性活动称为创造性活动(简称创造活动),取其前所未有的意思。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再造活动(重复性活动)和创造活动(非重复性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类型,但在实际当中却往往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指向问题的解决;或者在解决某一个问题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活动方式,从而构成更为复杂的一种活动。如果不是十分必要要分清的话,可在大致上对这种复杂的活动定性,即看该活动的主线是什么性质的活动,或者说看该活动的主导活动是什么性质的活动。如果该活动主线是重复性活动,就是再造活动;如果该活动主线是非重复性活动,就是创造活动。二 创造活动的基本特征

从对不同类型的创造活动的分析来看,所有的创造活动都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特征:

1.创造活动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动

所谓前所未有,是指其活动本身在以前未曾发生过,其产物在世界上未曾出现过。

创造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非重复性。只有以前未曾有过的活动才有可能成为创造活动。如果是一种活动方式的重复,无论它有多么复杂,都不能成为创造活动。例如,在科学史上,许多现象是依靠多人次的反复观察才得到确认的。那么,只有第一次的发现才能称为创造的活动,其他的观察只能称之为重复活动(尽管这些活动都是必要的,而且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一点儿也不比第一次少,很可能还涉及新仪器的运用,但作为确认性的活动,本身就不具有创造性)。

特别地,“前所未有”仅仅指创造活动的产物。只要该产物尚未问世,即该创造活动尚未完成时,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指向同一产物的活动都是创造活动。一方的活动并不因另一方的活动开始时间早、进展程度高而丧失“前所未有”这一特性。同样,一方创造活动的结束(即得到创造性产物)也并不能否定另一方指向同一产物的前期活动为创造活动。例如,在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中,澳大利亚学者华莱士的开始时间比达尔文晚,但在达尔文公开发表“进化论”之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过他也没有公开发表。在这个问题上,华莱士虽然开始时间晚,但由于是在达尔文公开发表其创造活动产物——进化论之前,所以其活动仍不失为创造活动。反过来,华莱士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公开发表,也同样不影响达尔文的后续活动为创造活动。在这里,我们认为生物进化论这一创造性研究活动结束的标志为其理论的公开发表。最后,达尔文将自己的文章与华莱士的文章一起发表。这样,尽管达尔文的研究更完善,证据更充分,但华莱士的整个活动也都是创造性活动。

在特殊情况下,“前所未有”仅具有相对的意义,即仅是相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而不是就全人类而言。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后来苏联又撤走了技术专家,使得我国在许多技术领域都无所依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技术人员只能依靠自己的探索来掌握所需要的技术,最终独立地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卫星等。这时,尽管外国早已有了这些东西,作为技术层面的活动,我国科研人员的这些指向相同产物的活动仍不失为创造性的活动。当然,这样的创造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创造活动,以与就全人类而言的创造活动相区别。

2.创造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所谓社会价值,是指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益处。例如提高了生产率,改善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美化了环境,促进了人们的健康,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使人们能获得新知识,等等。总之,只要能使人们在目前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下状况有所改善或提高,都算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创造活动所指向产物的社会价值,就是创造活动的社会价值。

创造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创造活动。例如一般性的做梦,尽管也能产生前所未有的产物,也能够称之为前所未有的活动,但由于其产物毫无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就不能称为创造活动。再如学生的学习活动,无论其学习新知识还是做练习,都会面临对于他来说属于全新的问题,也必将引起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但因其只具有个人意义,尽管这是必要的,也由于没有社会价值而不能称为创造活动。但是,如果一个学生运用其所学知识产生一个小发明时,则其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就会转化为创造活动。

从形式上说,创造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电灯、电话、电视、飞机等的发明是有形的创造活动,浮力定律、三大力学定律、相对论等的发现则是无形的创造活动。一般来说,物质或技术上的创造活动多是有形的创造活动,精神或知识发现上的创造活动多是无形的创造活动。

当创造活动完成并有了确切的产物后,创造活动的价值被转移到其产物中,创造活动的价值就通过其产物的价值体现出来。但是,如果创造活动失败了,没有创造性产物时,就意味着创造活动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实现。第二节创造活动的特性一 创造活动的宏观特性

所谓创造活动的宏观特性,是指创造活动与再造活动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它是就创造活动的整体而言的。与再造活动相比,创造活动具有不可重复性,时间过程长,与智力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创造能力居于主导地位等特性。

1.不可重复性

与再造活动相比,创造活动的最明显的特性就是其不可重复性。相同的产物,相关的创造活动只有一次,即第一次的产生过程,以后的产物都是再造活动的结果。例如,维纳斯女神的雕像第一次构思及形成,由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动,所以属于创造活动。而后来,人们通过模具大量复制维纳斯女神塑像,虽然产品是新的,但都属于重复性活动,而不是创造性活动。

2.时间过程长

由于创造活动是“前所未有”的活动,是探索未知和未来的活动,不存在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要经过曲折反复的过程才能成功。例如,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是起始于其老师第谷对行星的观察,师生两人共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有了开普勒的发现;被誉为数学皇冠上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历经数百年,至今还没有结果;而我国历史上的文学家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直至其生命结束,写了几十年,最终也没能写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造活动都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但由于需要反复的探索,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而再造活动就不同,它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要按照现成的模式和既有的程序,不用什么探索,可直接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例如在现成的模型里复制维纳斯雕像,只要将石膏液倒进模型里,待其凝固后即可获得。这个过程也就是持续几分钟而已。时间更短的再造活动则可以以秒来计算,据有关报道,日本丰田公司的汽车生产线,每数秒钟就有一辆汽车产出,这就是说,这个生产线的生产再造活动是以数秒为重复周期。对于任何创造活动来说,如此短的过程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与再造活动相比,创造活动的时间过程比较长。

3.与智力活动的关系更密切

对于再造活动来说,由于是重复性的活动,随着动作或心理活动方式的熟练,就可以是个体不用投入很大的智力活动就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活动,甚至能够一心二用。例如,吃饭这一活动是我们从小就做熟练的,我们可以在吃饭的同时做一些别的事情,如看电视、说话,而绝不会因为注意力的分散而影响吃饭;同样,一个熟练的汽车司机可以手、脚、眼并用,并不会在用手操作时而影响脚或眼的活动。甚至在不是紧急的情况下,司机还能在进行手、脚、眼活动的同时,还能与旁边的人说话。这就表明,再造活动的完成可以不用智力活动的完全介入,即再造活动与智力活动呈弱相关关系。

而在创造活动中,个体面临着许多未知。要解开这些未知,需要个体全身心的投入,需要个体智力因素的紧张活动。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创造活动都能有圆满的结局。许多创造活动由于种种原因而半途就宣告失败,更不用说期间还能一心二用,分散注意力了。实质上,创造活动的根本就是智力的活动,没有智力活动就没有创造活动,所以,创造活动与智力活动的关系更密切。

4.创造能力处于主导地位

人的活动虽然以行为表现出来,但起主导作用的却是人的心理因素。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做主导,就有相应的行为来体现。创造活动之所以成为创造活动,就是因为创造能力在创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正是由于创造能力的活动,才使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了创造活动的特性。而在再造活动中,则是再造能力处于主导地位。

5.与直觉、灵感直接相关

在创造活动中,需要个体针对新问题产生新思路,建立新形象,这需要个体的思维能够打破常规,以跳跃的方式前进。这对于以原有的知识及思维方式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来说,往往难于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具有跳跃性质的直觉、灵感发挥作用,使个体挣脱旧知识、旧思维模式的束缚,使个体的思维直达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 创造活动的微观特性

所谓创造活动的微观特性,是指具体创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外观特性。如复杂程度,专业程度,社会价值,等等。

1.复杂程度

创造活动的复杂程度,可以用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数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含量”)来衡量。创造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越宽,知识数量越多,就意味着创造活动越复杂。例如我国历史上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不但文笔优秀,而且还涉及医学、植物学、厨艺、社会风情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一篇新闻报道,往往就事论事,不会涉及太多领域的知识,所以结构上也就往往比较简单。同样道理,一辆新型汽车的设计由于涉及机械、电子、材料、安全性等多方面的知识,与仅与机械相关的三轮车的设计相比,其复杂程度当然要高。如果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创造活动也涉及许多不同的知识,那么,其复杂程度也可能会比涉及若干个专业领域但涉及知识总量并不大的创造活动更高一些。归根结底,创造活动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所涉及知识的总量的多少。

创造活动的复杂程度之所以用知识含量的多少来衡量,除了知识本身的累加确实能够提高创造活动的复杂程度以外,创造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与数量也往往与完成创造活动所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接近于成正比(如果从宏观上看,则完全成正比)。所以,以知识含量的多少来衡量创造活动的复杂程度是能够接受的。还以文学名著《红楼梦》和一篇新闻报道为例,《红楼梦》的创作花费了曹雪芹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还没有写完。而一篇即使很优秀的新闻报道,其写作也不过只是一天或几天、几十天的时间。仅从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比较,《红楼梦》的创作也是更为复杂的。

2.专业程度

创造活动的专业程度,是指创造活动对专业知识的依赖程度。它与知识层次直接相关。进行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层次越高,创造活动的专业程度越强。例如,有些创造活动在中学知识基础上就可完成(许多小发明就是由此而来),而有些必须有大学程度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完成,还有些则必须在完成博士学业后才能进行,这都体现了创造活动专业程度的不同,即对专业知识依赖程度的不同。

随着专业程度的提高,完成创造活动的困难程度也相应增加。这是因为随着专业程度的提高,创造活动从技术层面过渡到了理论层面,即使是技术性的创造,也往往需要先从理论上做一些突破,然后才能正式进入实质性的创造活动,更不用说纯粹的发现性的理论研究了。例如原子弹的研究,虽然核聚变能产生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经发现,但要把它变成现实却并不容易,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尽管从总体上看,原子弹的研究属于在技术上将核聚变理论变为现实性的东西,但许多具体的技术多需要先从理论上建立模型,然后才能设计实物,经反复验证无误后才最后定型。它与较低专业程度的创造活动相比,要多一个更为专业化的理论模型,而不是直接进入实物的设计。这就大大增加了创造活动的困难程度。

3.社会价值

前面已经提到,创造活动的社会价值是指创造活动所指向的产物对社会有一定的益处。创造活动所指向的产物使社会收益越大,其社会价值就越大。

有的创造活动,其社会价值可以货币来衡量,主要根据是其产品所带来经济收益。例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所创造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其经济价值就可以用其所产生的产量增量乘以评定时的水稻单位价格来确定。其他的,如一项发明,从投入生产到落伍而退出市场,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可以用相应的货币价值来衡量。用货币表示的社会价值最为直观。

有的创造活动,其社会价值则不能用货币价值来体现。例如一项科学发现,它并不是具体的物质性产品,不能以价格计算。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益处却是明显的,只是无法用货币计量而已。我们不能说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所产生的具体社会价值量,但人类由此而进入了电力时代,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因此而受益。就任何一个行业来说,由于使用电力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就难以估量,更不用说计算总的价值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该创造活动对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创造活动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其复杂程度和专业程度。复杂程度越高社会价值越大,专业程度越高社会价值也越大。复杂程度高,就意味着知识含量高,而知识含量高就形成产品的附加值高,产品的经济价值就随之增大,其间呈线性增长关系,于是指向该产品的创造活动社会价值也就增大。专业程度高,就意味着在知识含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创造活动的困难程度增加,并且这种增加不是线性增加,而是增量增加。这样,完成创造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也就增加,根据商品价值规律,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价值的增加。所以,创造活动的社会价值随专业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创造活动的专业程度达到最高,以至于其结果产生一项重大科学发现时,其社会价值则趋于无穷,就无法用具体数量来表示。创造活动的社会价值与其复杂程度和专业程度的关系可用图1-1和图1-2表示。图1-1 创造活动社会价值与复杂程度的关系图1-2 创造活动社会价值与专业程度的关系第三节创造活动的不同形式一 发现和发明

根据创造活动指向的对象的存在方式的不同,创造活动可以分为发现和发明两大类。

1.发现

发现是将蕴藏在事物内部的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或某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找出来。其基本特征是:要被发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个体所能做的只是将其找到并以合适的方式描述出来。发现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根据发现所指向对象的特性的不同,又分为科学性发现和艺术性发现两种类型。(1)科学性发现

科学性发现,简称为科学发现,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如阿基米得发现浮力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理论,等等。(2)艺术性发现

艺术性发现,简称为艺术发现,是指对客观世界的真、善、美的认识。艺术发现不在于从根本上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而在于认识到蕴藏在客观事物中的,能够从精神上给人以感动、震撼、启发、愉悦等效果的因素的认识。例如,“小桥流水人家”、“坐在牛背上吹笛子的农村儿童”,原本是农村常见的场景,但文学家从中看到了田园生活的恬淡,并把它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给世人,这也是艺术发现。在现代,不断的自然界旅游景点的开发,也是因为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因为有了“美”,人们才会去参观。发现大自然的这种“美”,也是艺术性发现。

2.发明

发明是指根据人们明显的或潜在的需要,设计生产出相应的产品的活动。其特征是:发明的对象以前不存在,是在人的需要下才产生出来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并不是仅仅揭示其本质及运动规律,而是主要在于利用这些认识来改造客观世界,使之更符合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利用客观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就是依靠发明来实现的。

根据发明指向对象的不同,又分为科学性发明和艺术性发明两种类型。(1)科学性发明

科学性发明,简称科学发明,是指利用自然科学规律或社会科学规律来设计、实施的创造活动。

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说,科学发明分有形和无形两种类型。有形的科学发明以实物表现出来,如电灯、电话、汽车等的发明。无形的发明没有确切的物质形式,以方式、方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新式生产工艺、药物配方等。在无形发明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需要注意,这就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是用特定的计算机语言编写出来的计算机运行程序,说是方法或方式都可以。

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讲,科学发明只有无形的一种形式。原因是社会科学面向的对象就是无形的,即社会及其运动规律所产生的发明也就只能是无形的。例如,利用管理科学来设计对企业的更为合理的管理方式,利用经济学原理设计新的经济政策,等等。

这里要注意,同样是无形发明,在自然科学中和在社会科学中是不同的。从本质上说,是产生的基础的不同,一个产生于自然科学,一个产生于社会科学。从形式上说,产生于自然科学中的无形发明可以授予专利,而产生于社会科学中的无形发明一般不能授予专利。(2)艺术性发明

艺术性发明,简称艺术发明,是指利用人文艺术规律来设计相应产物的活动。在实践中,艺术发明可以称为狭义上的艺术创作(严格来说,艺术发现也是艺术创作,尽管这种创作可能在一瞬间完成,但也同样需要艺术的思维和眼光)。艺术发明的着眼点在于能够给人以精神方面的良好影响。

艺术发明与艺术发现是不同的。艺术发明是利用艺术规律创造出原先不存在的艺术产物。它是从“无(产品)”到“有(产品)”的过程。例如我国很早就形成的苏州园林,纯粹出自于人的设计,尽管也有小桥流水,但因为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使生活在其间的人赏心悦目,得到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方面,所以它是艺术发明的作品。现代的一些建筑、公园、徽标等,外部形象也同样是出自于艺术的考虑,所以也都是艺术发明。而艺术发现的对象是本来就存在的,是从“有(存在)”到“有(发现)”的过程。二 问题性创造活动和情景性创造活动

根据创造活动产生基础的不同,创造活动可以划分为问题性创造活动和情景性创造活动两种类型。

1.问题性创造活动

是指由于某个问题而引发的创造活动。即这种创造活动的产生基础是某个问题,整个创造活动过程以解决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进行。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因为医治伤口发炎的需要,听诊器的发明是因为对胸腔疾病诊断的需要,等等。

引发问题性创造活动的“问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二是外部世界的客观要求。伽利略在教堂做祈祷时发现教堂里的吊灯由于风的吹动而产生一种似乎有规律的摆动,于是他想:“吊灯的摆动是不是真的有规律呢?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样的规律?”随后,他就这些问题做了针对性的实验,结果证明吊灯的摆动确实有规律,并准确测出了吊灯的摆动周期。根据这个测试结果,伽利略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只摆钟,用于计时。在这里,伽利略发现吊灯的周期性摆动并制作出第一只摆钟就是起源于他对世界的观察。

有外部的要求成为个人的问题,进而引发创造活动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阿基米得发现浮力定律:当时的希腊国王让工匠打造了一顶黄金王冠,他却怀疑工匠在王冠里面掺了白银,但是他又不想弄坏王冠来验证。如何证实呢?他把这个问题交给了阿基米得,让他想办法证实。这就是阿基米得发现浮力定律的起点。

2.情景性创造活动

是指受到某种情景的激发而产生的创造活动。情景性创造活动不指向特定问题的解决,而是以个体被激发出来的激情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过程。全部过程以激情的产生而开始,以激情的消失而结束。

情景性创造活动存在于与个人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文艺创作中,以诗人的表现最为突出。例如,唐朝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逃难,沿途所见人民生活之困苦,感触很深,从而创作出《三吏》《三别》;在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欣喜若狂,写下了《闻官军收复河北》。

有一种特殊的情景性创造活动需要在这里特别讨论,即以问题形式引发的情景性创造活动。其中的问题多以应邀(题)作文(诗、画等)等的形式出现。这类创造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形式上由外部的要求(即问题)引起,实际上发生作用的是作者当时的激情(情绪)。例如,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在外地23年,后与白居易在扬州相见。在宴会上,白居易先写诗《醉后赠二十八使君》赠予刘禹锡,而刘禹锡则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为回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创作表面上是由酬和的环境引起,似乎可以断定为问题性创造活动。但是,这首诗蕴含了作者被贬边远地区的感受和情绪,是当时情绪的写照,所以该诗实际上是当时被贬后情绪的发泄,是情景性创造活动。当然,当这种酬和性的创作是在毫无激情的情景下发生的,纯粹是为了满足唱和的要求,那么,创造活动就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转化为了问题性的创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活动就是纯粹的创作技巧的展现。尽管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佳作,但境界上就差远了,往往缺少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气”。第二章创造活动的基础

■创造活动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活动,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知识、能力、灵感、机遇、激情、操作技能等。

激情——在有些创造活动中并不出现。

灵感——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出现。

机遇——在创造活动中的出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操作技能——在纯理论性创造活动中基本用不上。

知识和能力——为所有的创造活动所必需,并且贯彻始终。

■知识的五个层次:

预备知识层次大约相当于小学毕业程度。

基本知识层次大约相当于中学毕业程度。

初级专业知识层次相当于中专技校毕业程度。

中级专业知识层次相当于大学毕业程度。

高级专业知识层次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及以上程度。第一节知识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能凭空进行,都需要依靠特定因素的支持。例如,人类的生产劳动需要有双手和必要的劳动工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需要借助于某种语言,等等。人类的创造活动也同样需要自己的特定因素的支持。在这里,我们就把所有支持创造活动进行的因素都称为创造活动的相关因素。

创造活动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活动,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知识、能力、灵感、机遇、激情、操作技能等,在这些因素中,对于创造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根据在创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创造活动的相关因素可分为基础因素和非基础因素。所谓基础因素,是指对于创造活动具有不可或缺性的因素。换句话说,创造活动的基础因素有这样的特点:为所有的创造活动所必需,并贯彻创造活动的始终。所谓非基础因素,是指那些虽然与创造活动有关,但只在一部分创造活动中出现,在另一部分创造活动中没有出现;或者,只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出现,而在其他时间不存在的因素。

在与创造活动相关因素中,激情在有些创造活动中并不出现,例如工科中的创造活动,一般就不需要激情的参与,只要遵循逻辑程序即可。就灵感来说,则是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出现的,在这一瞬间之前和之后都不存在灵感。机遇在创造活动中的出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一点很明显,从其字面意思也能看出来,所以必然不会在每一次的创造活动中都遇到。对于操作技能来说,在纯理论性的特别是社会科学类的研究(创造)活动中基本上用不上,或者说在这样的创造活动中基本上不用什么操作技能。例如在陈景润的数学研究中,并没有使用任何特别的实验仪器,仅仅是纸与笔而已。所以,这些因素尽管与创造活动有关,但因为它们不具备作为创造活动基础的条件,而创造活动也能够离开它们而独立存在,这些因素就不能认为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因素。

真正为所有的创造活动所必需,并且贯彻创造活动过程始终的有关因素则是知识和能力。任何创造活动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知识和能力的支持。知识是创造活动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没有知识,就不能认识创造活动指向的问题,也就不能有依据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认识问题,也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活动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知识对于所有的创造活动不可或缺。但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以各种形态独立地存在(存储)于不同的介质如书籍、杂志、报纸、图片、磁带、磁盘以及人的大脑之中。作为一种静态的东西,知识不会自己跳出来自动组成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由知识演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依靠人的能力的组织来完成的。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想象等,无不体现出人的能力的活动。正是有了人的能力的引导和组织,创造活动才能从开始走向结束,才有了创造活动的整个过程。总之,能力是创造活动的灵魂,没有创造能力,任何创造活动也会不复存在。我们可以这样做一个类比,如果将创造活动看做是一座大厦,那么,其建筑材料就是知识,这些建筑材料平时处于零散的静态;工匠则是能力,负责将这些建筑材料以特定的目标建成符合要求的大厦。没有知识或能力,或者说没有建筑材料或工匠,都不会建成创造活动的“大厦”。反过来,如果有了知识和能力,意即有了建筑材料和工匠,就能建成创造活动的“大厦”。因为知识和能力具备了作为创造活动基础的客观条件,我们就认为它们才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因素。一  知识的分类

知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它是人类几千年流传下来和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周围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一些感性认识,这就是人类初步的知识。随着人类生活、生产范围的扩大,以及认识手段的提高,人类对周围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范围及程度也不断扩大和提高,知识的数量也由此而不断增长。当人类知识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有了专业的区分,也就是说,各种专门的知识开始有了自己系统的雏形。随着知识的继续增长,人类知识的增加开始逐渐摆脱单纯依靠实践的手段来获得,通过知识间的互证及逻辑推导也可得到新的知识,或者借助于其他专业知识的新进展,来获得本专业知识的增加。简而言之,就是知识拥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人类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及知识的自我生产,推动了人类知识的更快积累。于是人类的知识在发展速度上不断增加(有学者认为大致呈几何级数增加)。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目前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根据概括程度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直接感知所获得的知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外部的特征及表层的联系。理性知识是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知识的抽象和概括所得到的知识。理性知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特征和内部的联系,是对客观事物的进一步的认识。所以,感性知识是知识的低级形式,理性知识是知识的高级形式。

2.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

根据专业程度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所谓专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行业。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都有着自身内部特有的设备设施及活动规律,与之相关的知识就构成该行业所特有的知识,当这些知识自成系统时,就构成了某一专业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一般只能在某一个行业内应用。基础知识近似于通用知识,但又不同于通用知识。虽然它也可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但作为基础知识,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知识平台。众所周知,人类的个体从目不识丁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先学习理解专业知识所需要的知识。至少,我们得先要学习单词和文字,得懂一些数学上的加减乘除,等等。这些知识的知识就是基础知识。由于基础知识一般都可以支持多个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多个专业所共用,所以也可以与专业知识构成相对的概念,但实际上意义并不在此。但是,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又是相对的。原因是,随着知识数量的增加,知识的专业分化越来越细,从而产生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基础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以至对基础知识的研究成为一个专业,即纯粹的理科专业;另一方面,许多过去的专业又细分出更多更细的专业,使得原来属于专业范畴的知识成为学习新专业知识的基础,从而变为了基础性的知识。所以,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又是一个相对概念,具体属于哪一类还要看所处的情况而定。

3.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根据个体获得途径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间接知识是个体通过教科书、杂志、报刊、电视等媒体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直接知识由于直接来源于实际,所以可靠程度高。间接知识由于可能经过多次转述,难免存在个人理解和叙述上的偏差,所以可靠性差一些。

由于划分标准的多样性不统一,使得知识的分类也多种多样,实际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做出对知识的新的分类。例如,还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等等。二 知识的特性

所谓知识的特性,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属性。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属性,知识也不例外。知识的特性可以从微观特性和宏观特性两个方面来描述。

1.知识的微观特性

知识的微观特性是指知识单元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所谓知识单元,在这里把它定义为“表达一定内容的最小知识单位”。知识单元在知识的结构中不能再被分割,如若继续分割,则表达形式被分割,也就不能表示相应的知识内容了。这就如同作为人的肌体构成单位——细胞,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虽然也有它自己的结构,但一旦继续分割下去,其组成部分就不再具有人体的活性。细胞可以在人体中独立生存,而细胞中的DNA就不能在人体中独立生存。知识单元也是如此,它是构成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例如,数学知识包含了几何学、代数学等许多知识,所以它可以向下继续划分,而继续划分出来的内容仍然属于数学知识的范畴,所以,“数学知识”不是知识单元;而数学知识中“圆面积的计算方法(S=πr2)"这一数学知识,如若再划分下去,就不属于表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范围,所以它在内容上是单一的,已经分无可分,所以它就是知识单元。应该指出的是,虽然“数学知识”在内容上不是知识单元,但就其概念来说,它回答的是“什么是数学知识”这一在内容上单一的问题,所以其概念则属于知识单元。

知识的微观特性有:(1)内容

知识的内容是指该知识单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规律就是知识的内容。知识单元的不同,首先就是其内容的不同。(2)抽象与概括程度

知识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是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程度。抽象与概括程度越高,所适用的范围越广。即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可以以脱离具体事物限制的程度或其所适用的范围来表示。同为知识单元,其抽象概括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木材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一知识单元仅仅告诉我们木材的一个特性,运用范围也仅仅限于建造木筏等木材的使用方面;如果进一步从其中抽象出“凡是密度比水小的材质都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一规律,则这一知识单元就可以扩展到竹子、泡沫塑料、纸等多种材质的运用;如果进一步抽象,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水的重量”这一规律,则运用范围又可进一步扩展到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即可以是钢铁制品浮在水面上。由以上可以看出,知识单元随着抽象与概括程度的增加,所适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3)可理解的困难程度

就不同的知识单元来说,在学习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是不一样的。究其原因,就是可理解的困难程度不同。对于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单元,也就是可理解困难程度低的知识单元,个体往往就能在阅读时理解其内涵,再稍加训练就能掌握。而对于那些比较难于理解的知识单元,即可理解困难程度高的知识单元,就需要个体反复地阅读,深入地思考;甚至这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做一些相关题目,再在实际的运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可理解困难程度大的知识单元就需要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识单元的可理解困难程度往往与其抽象与概括程度呈正相关。

2.知识的宏观特性

知识的宏观特性是指在一定分类标准下的知识单元的集合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特性。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有不同分类所产生的不同类别的知识,就是相应知识单元的集合。随着划分标准的不同,知识单元集合的组成结构也不一样。但是,概括起来,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内容

知识集合的内容就是指该知识集合所要阐明的对象。无论以什么标准划分,所产生的知识集合总会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该知识集合所要阐明的对象。例如,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会有不同的学科课程,这些不同的学科课程就可以认为是某一类知识的集合。它们就是各自分别叙述的是不同的内容。(2)专业属性

宏观上知识的专业属性是指该知识集合要在哪一个方面使用。例如,生物学的知识都具有生物学的专业属性,都用于解决生物学方面的问题。(3)抽象与概括程度

知识集合的抽象与概括程度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各自所要阐明的对象的性质不同所造成的。一般来说,理论性、基础性强的知识集合抽象与概括程度高,比较靠近实际应用的知识集合抽象与概括程度较差。(4)可理解困难程度

在知识集合之间,也存在着可理解困难程度的不同,这也与它们各自所要阐明的对象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所要阐明的对象在实际中看得见、摸得着,或者情节性比较强时,就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反过来,所要阐述的对象在实际中看不见、摸不着,或理论性比较强时,就往往不容易理解。(5)数量

宏观上知识的数量就是指在该知识集合中所包含的知识单元的数量。具有不同性质的知识单元的集合,所包含的知识单元的数量是不同的。例如,数学知识集合中所包含的知识单元数量与几何学中所包含的知识单元的数量就明显不一样。与此相类似,不同专业之间所包含的知识单元数量也存在差别。例如,建筑学知识与计算机知识所包含的知识单元也不会相等。(6)专业性

知识的专业性是指知识的专业程度。知识的专业程度越高,其专业性就越强。相应地,知识的专业性越强,所适用的范围也就越窄。(7)系统性

知识的系统性是指相对于知识的性质来讲,当前人类的知识在认识上的完整程度。知识的系统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该专业领域的认识全面不全面,如果对某个专业领域的认识存在着盲区,就表明该专业领域的知识的系统性差;另一方面,则是指对该专业领域的认识够不够深入,如果仅仅是比较肤浅的认识,没有能形成在本质上的认识,也就意味着知识的系统性较差。考虑到人类对各种规律认识的渐进性,知识的系统性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以能否解决当前所属专业领域中的大部分问题为标志。系统性较好的知识,对相应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有比较正确、深入的认识;在应用上,在该专业领域的范围内,基本上都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相反,系统性差的知识,则对相应专业领域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尚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也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认识,或者对该领域的整体认识都尚肤浅;在应用上,则在该领域中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至少是不能很好的解决。(8)实践性

知识的实践性是指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的紧密程度。如果知识越贴近于实际应用,知识的实践性就越强;相反,如果知识距离实际应用的距离越远,知识的实践性就越差。一般来说,工科专业知识的实践性较强,理科专业知识的实践性较差,这种差别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9)时效性

知识的时效性是指知识是否与时代同步。知识缺少时效性,就意味着是已被淘汰的知识。知识的时效性好,就意味着所包含的知识是当时正在使用的知识,没有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例如,在计算机专业,CPU经过了286、386、486、586、PⅡ、PⅢ、PⅣ等不同技术水平的换代,随着一代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虽然上一代技术水平的知识不能完全被淘汰,但至少有很多是不再适用的知识了。一般来说,时效性对于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和学科,意义更重要一些,因为技术知识更新换代更快。(10)可扩容性

知识的可扩容性是指从某一知识的整体来看,在自身的基础上所能支持个体再学习新知识的范围及数量。众所周知,学习新知识并非从零起步,而是需要原有知识的支持,原有知识的基础就决定了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例如,一个中学毕业的人,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由于知识基础所限,要进行全面的学习就有很大困难,除非另行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否则只能就应用层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如图像处理),这实际上已经演化为另一门学问的学习了,而不是真正的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学习。这就意味着他的知识基础对他的知识的扩容形成了限制,也就是说中学知识的可扩容性较差。而一个相近专业(如自动控制专业,通信专业,等)的大学毕业的人,如果也想学计算机专业的知识,那么,他所学过的高等数学、电子学知识以及应用性的计算机知识等,都会帮助他对计算机知识的深入学习,而且还是真正的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而不用再去另外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这就说明这个大学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的可扩容性比较好。三  知识的层次

众所周知,同是数学知识,在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教育中所接触到的,无论在内容数量上,还是抽象程度上,以及应用范围上,都是不可相比的。这种内容数量、抽象程度、应用范围等等诸方面特性的差别综合到一起,就是层次的差别。当然,在每一个层次中,又可以划分为更细致的层次差别。但从知识的整体来看,在教与学目的相同的情况下,知识间层次的差别比较小;在教与学目的不同的情况下,知识间层次的差别就十分明显。我们只就在教与学目的不同、知识差别十分明显的情况进行讨论,即我们只认为在教与学目的不相同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知识间的层次;在教与学目的相同的情况下,知识间层次上的差别忽略不计。

根据教与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知识大致分为以下不同的层次。

1.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是所有知识的起点,是基础知识的基础知识。例如,写文章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每一个专业所必需的,所以写文章可以看做是一种基础知识。而要写出文章,首先要学习的是单词与词汇,在汉语学习中则称为学认字。也就是说,单词与词汇知识是写文章的基础知识。由于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基础知识,所以从知识的层次上来划分,有关单词与词汇知识就是基础知识的基础知识(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就称之为预备知识)。预备知识的内容包括母语口语及文字,简单的书面语言,数字的拼写及相互关系,简单的数学运算及规则,常见物体的名称、形状、颜色、特性等常识性知识,以及简单的自然、社会、历史、地理等常识,如此等等。其核心内容是语言文字及数学运算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知识。

预备知识在数量上相对较少,这与它作为基础知识的基础知识的性质有关。预备知识是许多专业知识相互交叉重叠的共同部分。可以想象,不同的专业一个接一个不断交叉,舍去不相同的部分知识,只保留相同部分知识,最后所剩下的知识在数量上必定非常少了。这剩下的非常少的部分知识就是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具有了初步的系统性。尽管预备知识数量相对较少,但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简单体系。以语言文字为例,在预备知识中,则包含了认识单词(字)、组词、造句、形成短文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知识。初步的系统性就意味着开始脱离知识的松散状态,各部分之间开始发生联系,开始能够解决一定程度的专业问题,并具有了进一步进行扩大自身容量的基础。

预备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以数学为例,在预备知识中,由借助于实物的算术运算逐步过渡到以抽象的数为对象的算术运算。在其他方面,预备知识则包含了常识性的概括,即对某一类物体或事物的总称。这些概括性的内容意味着预备知识在内容上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抽象与概括。

在实践性上,预备知识则很差,这也与它作为基础知识的基础知识的性质有关。作为基础知识的基础知识,距离专业越分越细的实际问题相差太远,只能解决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专业程度很低,或无所谓专业的问题,如进行一些简单的算术运算。由于这种原因,使得预备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表现出实践性差的特点来。

在可扩容量上,预备知识也很差。因为预备知识起点低,所以尽管它能通向不同的专业知识,但所能达到的水平却相当有限。例如,一个仅会简单算术运算的个体,要去学习掌握高等数学显然有极大难度;与之相对比,一个学过初步代数学知识的个体,若要去学高等数学则难度必定会小一些。这种差别就意味着,在预备知识的基础上去学进一步的高级知识时,个体往往不能走得太远,这也就意味着预备知识的可扩容量不高。

预备知识层次大约相当于小学毕业程度。

2.基本知识

基本知识是对我们周围环境及世界的最为广泛的认识。总的来看,基本知识属于一种比较系统的介绍性知识,或者说普及性知识。其目的在于让学习者了解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的科学规律,以及对本民族、本国和世界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概念,从而为个体进入社会或进一步学习不同专业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

在内容上,基本知识是涵盖了当前知识的所有大的学科门类,具备了现代科学的框架。只是对于每一个学科门类来说,都不全面和深入,基本上限于对基本概念的描述以及历史的回顾,但可以在每一个门类中建立起自己相应的局部框架。

在总体数量上,基本知识比预备知识大大增加了。原因是,基本知识在预备知识基础上在不同学科门类方向上都做出了扩张,另外还增加了不同门类的新知识。另外,在绝对数量上,基本知识也算是不少的。虽然基本知识对每一个门类的知识描述有限,但由于涉及的知识门类很多,所以合起来数量也很多。正因为如此,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生理承受能力,在正规的教育体系中,个体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所占用的时间也比较长——6年。

在指向性上,基本知识虽无专业之分,却有学科之别。这种学科之别就意味着更强的指向性。尽管这种指向性还比较差,但确实要比预备知识好得多。

在概括程度上,基本知识比预备知识大大增强了。这一方面是与学习者个体智力发育的程度相配合,另一方面也是个体以后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由于预备知识抽象概括程度太差,不足以使个体顺利掌握面向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为了弥补其间的差距,就需要基本知识从中过渡。

在系统性上,基本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构。由于基本知识有学科之分且每一学科都有了自己的基本框架,所以,尽管其内容带有一定程度的科普性质,而不是详尽的各个专业的知识,但每一学科都有了自己的基本框架。与预备知识相比,内容上得到了充实,程度上进行了加深,可以说已自成体系,即在系统性上有了自己的初步结构。

在实践性上,基本知识也比较差。由于基本知识在性质上属于介绍性质,决定了它与实际应用的程度有较大差距,即实践性较差。

在可扩容量上,基本知识在知识分类中属于最强的。基本知识虽有学科之分,但无专业之别。这也就意味着在某一个学科之下的所有专业都可以得到扩容,而基本知识又涵盖了人类所有学科的知识,这也就意味着可以向人类知识的任何一个方向扩展。事实上,我们在学完中学课程后可以任意选择以后所学习的专业,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但是,有两方面的原因又对这种扩展作了限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允许个体无限地学下去;基本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仍不够高,在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时会遇到困难,这种困难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个体来说,有时就难以逾越。

基本知识相当于中学毕业的程度。

3.初级专业知识

初级专业知识是对一个专业(行业)表层知识的介绍。在性质上属于操作层面,即只能使个体能够适应某一个专业(行业)的操作性工作。所谓操作性工作,是指以使用某一专业(行业)相关设备为对象的工作。

在内容上,初级专业知识只讲述某一个专业(行业)基本的概念和术语,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上的程序及注意事项,操作经验及技巧,等有关操作的内容。在效果上它只能使学习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正因为如此,才将它称为初级专业知识。

在指向性上,初级专业知识具有了良好的指向性。尽管初级专业知识从专业的角度看,专业程度仍嫌不够,但已经具备了专业知识的一切特征,所含知识都指向某一专业,并能够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所以它就具有了较强的指向性。

在系统性上,初级专业知识也是比较完备的,这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一个专业(行业)的操作性工作的需要。

在数量上,初级专业知识要比基本知识多得多。在总体上看,初级专业知识不仅有学科的区分,而且有很细致的专业的区分,将不同的专业知识累加起来,就使得初级知识的总量变得很大。即使是对于每一个专业来说,又有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划分,在知识的数量上也一般要比基本知识的含量大。

在实践性上,初级专业知识也比较强。因为初级专业知识开始指向于实际的工作,它应该使学习者能够即学即用,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性不能很差。

在知识的可扩容量上,初级专业知识的余地不是很大。这要归结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初级专业知识开始指向于一个专业,受到专业方向的限制,初级专业知识不能为更为广阔的知识方向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二是初级专业知识专业程度不够深,也对进一步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形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初级专业知识大致相当于中专、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层次毕业的程度。

4.中级专业知识

中级专业知识是关于如何在工程技术上对周围环境进行改造的专业知识。它在性质上属于科学的自由层面,可使个体根据科学规律任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周围环境进行改造。

在内容上,中级专业知识除了讲述某一个专业中基本的概念、术语、原理等基本理论外,还详细介绍了有关进行工程设计方面的原理和知识、技巧等。

在指向性上,由于中级专业知识也是面向某一个具体的行业,所以中级专业知识也有良好的指向性。

由于中级专业知识从一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比较完整地覆盖了一个专业的知识范围,也能够比较完整地解决其中一般的工程及技术问题,所以也具有良好的系统性。

在数量上,中级专业知识也是最多的。原因是,中级专业知识不仅要讲明白一个专业中基本的概念、原理,而且还要说明做工程设计所涉及的知识,而后面的一部分是初级专业知识所不具备的。

在实践性上,中级专业知识也比较强。中级专业知识也是面向于实际的工作,只是与初级专业知识相比,它更注重于工程设计而已。

在可扩容量上,中级专业知识要比初级专业知识的能力更大。这是因为中级专业知识中所包含的一般性基础知识与初级专业知识中的一般性基础知识有较大的区别。中级专业知识中的一般基础知识数量更大,程度更深,能够支持对许多含有相同基础知识的专业的学习。

中级专业知识相当于大学毕业的程度。

5.高级专业知识

高级专业知识在性质上属于专业知识的专业知识,是中、初级专业知识的理论知识。高级专业知识可以解释中、初级专业知识的来源、证明其中的正误,并可以自己演化出新的中、初级专业知识。

在内容上,高级专业知识处于各个专业的理论前沿,反映了该领域工程及理论上的最新的发展动态。

在指向性上,高级专业知识在所有知识类别中属于最高的,它的对象已不再是某一个专业,而是某一个专业中的某一个方向。

在数量上,高级专业知识趋向于简单。狭窄的专业方向,高度的理论程度,都使得高级专业知识不会有很多的数量。

在系统性上,由于高级专业知识已经脱离了一个完整的专业系统,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其系统性也就不是很好。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有的高级研究人员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即在研究当中的某一阶段已经不明白当初做这项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只是就当前的问题来做研究。

在可扩容量上,同样受制于狭窄的专业方向和高度的理论程度,使得扩展空间十分有限,扩容量也很小。

在实践性上,高级专业知识不是很好。因为高级专业知识要为中、初级专业知识做出理论上的解释,就使得它的理论程度要有很高的水平,而理论程度如果很高,就势必造成其应用性会较差,最终表现为实践性不是太好。

高级专业知识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及以上的程度。

以上从专业程度角度对知识层次的划分也仅仅是一个大致的框架,还谈不上细致。事实上,知识的层次还可以更为细致一些。例如在基本知识层次上,初中毕业层次与高中毕业层次的知识相差也是比较大的,还可以作同一类别中更为详细的区分;而在高级专业知识层次上,研究生与教授之间的知识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也可以作更详细的划分。但是,由于详细的知识分类是另外的问题,而本书是要从知识的分类来说明自己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就对知识的分类不再多述。四 知识对创造活动的意义

1.既有的知识是认识问题的基础

当我们面临创造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时,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内容、性质、特点等基本要点,这些都需要从现有的知识中去寻找答案。即首先要弄明白这个问题的学科归属,是一个物理问题还是化学问题,或者是其他学科的问题;在确定学科的归属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问题的专业归属,接下来就是确定所使用的知识范围或者说内容,最后还要确定问题的内容及要求。这一系列的判断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尽管做出这种判断可能是在阅读完题目后即可完成,但那是建立在个人既有的相应知识基础之上的,只是因为个人对这些知识十分熟悉而不用有意识地去寻找罢了。因为对问题的认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所以这也就意味着,知识是我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

2.新设想的提出离不开知识的支持

认识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设想从哪里来?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