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国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2:18:48

点击下载

作者:刘叶翎 段庆峰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字里的国学

汉字里的国学试读:

小小汉字大智慧

刘叶翎

人,都向往和追求着幸福。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问他们:“你幸福吗?”相信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要琢磨一下。其实幸福没有标准。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太一样。

幸福是主观的。

你能非常肯定地说,一个有钱有权有势,身居高位,衣食无忧的人就是幸福的吗?

同理,你能非常肯定地说,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就不幸福吗?

不能,因为,幸福是自己的事。

有的人幸福感比较低,原因各种各样,但有个原因占了主导,就是他把“需要”和“欲望”混为一谈。从物质需要的角度来说,够了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还要更多更多,那就是欲望了。现在看来,我们基本在欲望的这条线上挣扎着,以为那是必须要有的,结果把生活过得有些劳累,有些繁忙,甚至忽视了真正的需要,在满足欲望中迷失自己。但对于人来说,真正的需要,是人要有一个正确观念的指引,因为那是人生幸福的根源。

其实幸福很简单,就两个字概括——和谐。

首先一定要做到自我的身心和谐。身体健康,说明内脏和四肢是和谐的。心理健康,就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在社交、工作、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家庭成员如果人人自我和谐,家庭定会是和谐的。如果每个家庭都和谐,社会必定和谐。这是真幸福。《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怎么才能和谐?我们不妨做个选择题,人们追求幸福,是努力更重要,还是选择更重要?当然是选择更重要,选择正确后再去努力,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选择错误的话,越努力越糟糕。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一个国家要走对路,一个家庭要走对路,一个人要走对路,不管多远,慢慢走,每走一步都扎扎实实,这叫明白人的路。

那我们怎么才能选择正确,走正确的人生路呢?这就要靠智慧了。智慧不是智商,智慧不等同于聪明。

有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叫《阿甘正传》。主人公阿甘智商很低,被人称作傻子,但他做任何事情都专注认真,屡屡获得成功。影片中阿甘与母亲的一次对话,令人印象深刻。阿甘问自己的母亲:“妈妈,怎么总是有人说我是个傻瓜?”妈妈的回答非常智慧:“孩子,做傻事的才是傻瓜。”

现在的社会,乱象频生,有不少聪明的人不停地做着傻事,追求本来就追不到的东西,伤害自己不说,有的甚至伤害他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智慧的思考,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启发正确的判断,从而让人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也是好的。

我们能从哪里得到智慧?当然是去找有智慧的人,可这样的人如果身边没有怎么办?那就追寻祖先的足迹,寻找智者留下的经典,那定是我们人生的宝典。因为翻开它,里面记录着久经考验、令人受益无穷的道理。

这些传承了上千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经典,不是用来放在书架上让我们欣赏的,而是要去学习并实践的,因为不实践就真的不知道它的好,不实践,只对它进行这样那样的学术研究,经典存在的意义就被大大削弱,成了空中楼阁。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那个话题,人要有一个正确观念的指引,因为它是人生幸福的根源。幸福的生活其实是用智慧创造出来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智慧的宝典,如果仅仅放在那里供人欣赏岂不是太可惜了?

可翻开经典,又会遇到一个难题,文言文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认识汉字。有的人会质疑,怎么能说我们不认识汉字呢?哦,真的,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其实义理无穷。

中国文化长存至今,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学术界公认的,那就是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一直都靠汉字来承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认识汉字是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个小小的汉字,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更是打开经典的钥匙。让我们人人亲近汉字,通过它的指引,来探索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和奥秘吧!

写在前面的话

汉字,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承载着古人造字时的时代特点和人文气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典型的“活化石”。它不仅美在形体上,更美在它的风骨、美在它的神韵上。现代人觉得只要知道这个字念什么、是什么意思就算认识它了。其实不然,每一个汉字里都渗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是靠什么传承至今?汉字。这毋庸置疑。没有了汉字承载,后世子孙就无法领略数千年文明的精髓,就无法触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学”二字也在被忽略了很长时间的情况下,再次被人提及。国学不应只是学术,更应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之焕发生命力。

本书旨在挖掘和利用汉字背后传递出的人文精神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对照现代生活,找到我们需要进步、需要向古人学习的地方。与市面上其他同类的书不同之处在于,本书不仅仅讲汉字的部件,更注重汉字构成之后所要传达的智慧。也就是不仅重视知识层面的讲解,更注重智慧层面的传播,它带有很大的生活指导性和实际操作功能。

本书每个汉字的介绍层次是先认识汉字的本来面目,然后去读经典,读过经典之后,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理后一定要去实践。实践是为了幸福和喜悦。我们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这个,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道理所在。说到底就是要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诸多汉字遵循着天道而“活”着。它们是最贴近自然的人为产物。它们穿越时空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亲近和敬畏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让我们带着那种熟悉的陌生感,去亲近这些久违了的“老”朋友,这些朋友会教你为人处世,会教你怎样进步,会教你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润物无声,等待我们的是,思想悄悄发芽,智慧满树开花。

本书每篇内容的最开始,是“板书依伴阅读”,这个版块中,作者把每篇所介绍的汉字最为核心的主旨呈现出来,用形象的图片,大致给读者一个思路,依靠这个并不十分完整的“板书”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待阅读完毕之后,读者完全可以把读后的感想补充完整,或者做一个自主的阅读梳理。这样便于读者记住其中的内容。

在文章后的“描一描”中,我们选取了有名碑帖或者古代著名书法家所写的书法,便于喜欢书法的读者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这个字本来面貌的印象。“做一做”这个环节对于小读者来说最为重要,在实践中去体会真理。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空中楼阁,一定要知行合一,既然懂得了经典中所说的道理,就一定要落实。

文章后的“背一背”列出由这个汉字所引发的经典名句,旨在让读者多背诵经典,加深对文章所传递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用来指导今后的生活。“想一想”这个环节,是引导读者在深入阅读后产生一些延展思维。一篇文章字数有限,所传递的思想也是有限的,希望读者读过之后,对某些问题能够思考得更为深入。“查一查”是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提示,到传统文化的海洋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来丰富对某个汉字或某些内容的认识。“议一议”的设计意图是,在现实社会中总会有一些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有时候会让我们对经典中的话产生怀疑,然而在细致学习和分析之后,我们才会明白古圣先贤所讲的道理的精髓何在。

本书大部分内容与教学视频或音频同步,在相关网站可以看到或听到同步的课程讲解。本书选取了其中一部分,以二维码的形式放在相关内容的文末,欢迎大家扫描二维码收看或收听。

总之,本书的终极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小朋友大朋友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静心深入了解汉字及其所涉及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依照这个途径建立正知正见,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而这个人,正如梁晓声先生所说的,拥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天人合一

木——像树一样成长

板书依伴阅读甲骨文中的“木”

每当浸润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时,人们会产生与之完全融为一体而忘我的感觉。其实,本来就是如此。《周易》中,“乾”“坤”两卦的《象》分别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相应地,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可见我们祖先对自然充满敬仰之情,能从自然中得到启示。人要有能体会“天人合一”这深刻义理的悟性。

自然中,树木是最常见的,我们就以“木”为例说一说。甲骨文中的“木”如上图所示。我们能从中看出树的样子,上半部分表示枝丫伸展,而下半部分,画了同样的图形,表示的却是树根。可见“木”在甲骨文中被表现得非常完整。正可谓“树无根不长”。

以下是“木”的字形演变过程。篆书“木”(元·赵孟頫)隶书“木”(汉·西狭颂)楷书“木”(唐·褚遂良)

祖先不单单告诉我们什么是“木”,而且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木的各个关键部位的名称。从下基到根的部分,是“本”(见右图和本页底部三幅图),而树的顶端叫“末”(见下页图)。我们会发现,本和末这两个字的字根都是“木”,所以也就知道什么叫“根本”和“末梢”了。篆书“未”(清·吴让之)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想到另外一个字,就是“未”,它为什么跟“末”的意思不相同呢?我们先来看看左图“未”篆书的写法。甲骨文中的“本”“未”特指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具有滋味的状态。所以“滋味”的“味”古时同“未”。它的造字表达的意思是树叶重叠在一起的样子。枝叶很茂盛,那一定是夏天了。所以农历的六月,也叫“未月”。篆书“本”(秦·李斯)隶书“本”(汉·史晨前后碑)楷书“本”(隋·智永)篆书“末”(明·安国)隶书“末”(汉·石门颂)楷书“末”(唐·颜真卿)

看到本末二字,不禁想到《大学》里的那段话: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莫小看这本末二字,有的人总是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事情,最后却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可见看问题须找到事物的根源才可以。如果只看表面现象,得出的结论必定是肤浅和片面的。

战国时,有一次齐国的国君派使臣去访问赵国。使臣到了赵国,把齐王的信交给了赵威王,赵威王连看都没看信,就亲切地问使臣,今年收成好吗?老百姓生活得好吗?齐王的身体好吗?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对赵威王说:“齐王派我来访问赵国,可您连信都不看,先问收成、百姓,最后才问国君,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赵威王笑着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粮食是最重要的,还有,如果没有百姓,哪有什么国君啊!所以我这样问,根本没有本末倒置!”这番看似普通的对话,却道出了一个道理:君王在治理国家时要抓住根本。《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提醒君王,要知道什么是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

说到“本”,有个词现在不太被人重视了,它就是“本分”。这个词包含什么样的深意呢?本,就是根本、基础。而“分”代表了责任和义务。每个人,每个行业,都该守好自己的本分,尽到责任和义务。教师的本分就是教书育人,医生的本分就是救死扶伤,军人的本分就是保家卫国……如果大家都安守本分,那么这个社会一定良性循环发展。然而,如果不安守本分,被各种环境左右,被各种利益迷惑,丧失本分,在这个岗位却不再讲求责任和义务,后果将是多么可怕。

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需要经历雨露的滋养、风雪的考验,这个过程很不容易。这让我们想到了培育一个人成才的艰难。《管子》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这就是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事,收获最大的是种谷物,用十年时间种树收获最大,一生的时间则用来学习做人(也就是受教育),就是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谷物会有收获,种树收获会更大,而受教育则有数不清的收获。

正如著名的教育企业家俞敏洪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荫。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去依然是栋梁之才,无论生死都造福于人。管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背一背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想一想

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同仁堂的古训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从这两句话中你能看出“同仁堂”老字号至今品质不减的原因吗?做一做

到了假期,你可以去当志愿者,为社会出一份力,为社区做点贡献,这会成为你今后宝贵的财富。

山——虽久却不远的呼唤

板书依伴阅读甲骨文中的“山”米芾

古人在失意或得意时,往往寄情于山水之间,游走在名山大川之上,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山水是古人最亲近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山”。左上图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春山瑞松图》,描绘了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云雾中。整幅画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图中的峰峦云水令人神往,静观耸峙的山峰,形态颇像甲骨文中的“山”。

以下是“山”的字形演变过程。中国古人靠自己的眼睛,把山形容得充满生机。篆书“山”(秦·李斯)隶书“山”(汉·曹全碑)楷书“山”(唐·颜真卿)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

之所以这样来解释“山”,是因为山中能升腾雾气,雾气散发,能滋养万物。

山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升腾、不断散发的雾气而充满了神秘色彩,无数文人墨客进到山中感受山里不一样的风景,于是很多山里也就留下了古人的足迹,“山”这一自然景物便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走进山中,就好像走进一个人文历史博物馆一样。“山”这个字最接近山本身具备的形态,连绵起伏,一看到它自然会联想到重峦叠嶂的样子。以“山”为字根的字有“丘”。“丘”的甲骨文(见左图)跟“山”的甲骨文相比,少了中间的突起部分,恰好突显了中间凹进去的部位。这是为什么?我们来看“丘”的字形演变。篆书,下面一道,代表土地,上面好像山变成了“北”,这是非人为堆筑的高耸土堆。丘陵地形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平坦,人通常居住在山丘南面,所以后背冲着北,因此“丘”的字形为“北”“一”组合。甲骨文中的“丘”篆书“丘”(民国·王福厂)隶书“丘”(汉·史晨前后碑)楷体“丘”(晋·王羲之)“丘”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

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字,山上有丘,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岳”字。古人写“岳”还这样写——“嶽”,下面的“狱”表声旁,指的是君王用来狩猎的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